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2024-06-25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精选6篇)

篇1: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报社实践报告

假期刚开始之际,同学们都异常兴奋,这是我们大学以来的第一个暑假,大家三五成群的讨论者如何能够快乐,有意义的度过这个假期,我也在思量着怎样才能不虚度这美好假日中的每一天。

高中的时候,我们整日埋头于书本和试卷之间,努力地汲取书中的知识,而现在我已经不如大学,相对于高中,已经有多一些的时间来从社会经验,工作能力,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来完善自己,大学时我们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怎样才能走好每一步,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优秀,独立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不仅要学会度数,还要学着从这个社会中汲取知识和营养。于是,我决定在暑假中参加社会实践,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凭自己的能力来攫取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通过亲身体验让自己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这个社会,融入这个社会,并能从社会实践中找出差距,弥补不足,学到更多知识和社会经验,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完善自己。

在今年暑假的x月x日——x月x日,我在某报社进行了为期30天的社会实践。正式开始上班的前一天晚上,我安奈不住心里的激动,和爸爸妈妈讨论者工作的环境,需要干什么,我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毕竟是我第一次工作,能顺利坚持下去吗,该怎样向那些经验丰富的前辈们学习,又该学些什么,一连串的问题涌现出来。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既兴奋又紧张,同时还有一点担心害怕,怕自己什么都不会或者总是出错,不过更多的还是期待。初来乍到,迷茫与挫折肯定是少不了的,但如果我自己未开始就已经胆怯,这次实践必定失败无疑,所以我应该鼓起勇气,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尽快地适应那个陌生的工作环境,找到奋斗目标,多观察多学习多思考,不能忘记这次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什么,不管工作过程中有什么挫折,我都要巧妙冷静的应对,坚强勇敢地坚持下去,就像歌词中说的“下一站是不是天堂,就算失望不能绝望”。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床了,认真梳洗完毕,做好了一切准备,踏上了我的工作之路,心想这下我也体验了一下上班族的生活。第一天去报社报道,着实让我紧张了好一阵。走在办公楼,过道上,楼梯间,办公室里,人们互相搭着话,聊的都是报纸上最新的新闻,我感觉到报社的氛围正在一点一点感染着我,我也想要尽快融入这个紧张有序的生活中。因为我刚来报社,对这里的工作了解得比较少,这里的老师就先给我安排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多观察其他的工作人员在干什么,怎么去工作,帮忙打打下手之类的,还让这里的一位姐姐多给我指导指导,有什么不懂得可以问她,使我尽快适应这个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内容,然后投身于工作中去。

过了两天,编辑正式安排给我的第一个工作是接听热线,这项工作是所有新成员的第一课。接听电话要把事件重点记下来,最重要的是联系方式,以备日后记者和对方联系,热线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来,内容真叫一个复杂多样,电话那边的人也是性格迥异,但是所有来电都要耐心的听,用心沟通,使所述事情能更加清晰明了,然后做好记录。在接热线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觉是无能为力,虽然是关注身边的急事难事怪事趣事,但热线组是无法切实为市民排忧解难的,又能让市民得到关注,但当市民需要切实帮助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很复杂,也十分无奈。但中间也确实接到一些有意思的电话,很多热心市民关注身边的生活。接热线的同时也提高了我与人沟通,筛选信息的能力。

后来编辑开始让我逐渐接触一些采访方面的内容。刚开始安排给我的活儿比较简单,就是接到任务后,尽快找到现场,确认新闻的真实性和具体情况。但这件事做起来可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我要熟悉本市的地图概况,尽快完成任务才能使新闻出炉的实践越短,所以我节约往返于路上及寻找地点的时间,对于一向路痴的我,经常让我忙的不可开交。在这段时间,报社的许多工作人员都很耐心的指导我,帮助我。有时我犯了错误或者做的不够好,他们都会帮我找出原因,告诉我应该注意什么。慢慢的,编辑开始让我陪同一些经验丰富的记

者外出作采访,学系他们的采访方法,技巧等等。作为记者,采访的功力一定要到位,好的采访是出好稿子的基础。很多时候没闻到,问不清楚造成文章没有说服力,还要补采或者重采。新闻最重要的真实性,用事实说话,要对读者负责,对自己写出来的稿子负责。

未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我们都要亲自深入现场,亲自采访。在采访过程中,我仔细观察和琢磨记者的访问过程,感到掌握采访技巧十分重要。怎样发问才能使被采访者直接又全面真实地说出新闻内容,激发被访者主动提供新闻。被访者不同,他们的性格也都不同,这就需要记者根据情况不同而变换采访方式和沟通渠道。做采访语言要组织好,一般会提供准备好要提问的问题,不能太随便,也不恩给你废话连篇,一定要抓住重点。有时访问过程中会有一些突发状况,这时应变能力就非常重要。另外,采访时的礼仪也是不能忽略的一点。

在实践过程中,我深知新闻写作是多么重要,做好采访后,如果仅因为写作水平有限而没能做出好的报道,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太可惜了。用看似简单的语言怎么把事情叙述的更加吸引人,那就在于提高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技巧,新闻对成稿时间要求特别短,也就是要保证新闻的“新”,这自然要求记者有着较高的写作水平,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老师告诉我要多观察,看问题直击其核心,精髓,不能只看表面,要看的更为深入。另外还必须极其认真、细心,不能出现错别字,否则就容易给大家造成误导。语言的运用等方面也要十分注意,例如句子的复杂程度,书面语言,总体表达上等等。虽然很麻烦,很辛苦,但忙过之后,真的很有收获,觉得付出这些都是值得的,很充实,欣慰,很有成就感。

后来,老师们又教给了我一些报纸排版和软件使用上的知识技术。这次实践我发现在工作中需要的许多能力是我们平时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真的让我获益匪浅。短暂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好多东西,老师们都说我有了很大进步,爸妈也说我变了好多,懂事了,成熟了,同时我也领悟到了不少道理和经验,这些东西都让我终身受用。那种能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人际交往能力,与人沟通,提高心理素质,对待工作要有耐心和热情,要勤快等都需要我们大学生亲身去实践才能有深刻体会,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然而,在现代社会,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缺少的其实就是这种能力。我认为这次我不虚此行。

社会实践结束后,我作了如下总结:

第一,做事要认真,对于新闻的时间、地点、人名一定要写正确。图片的选择上也要

很仔细,注意构造。外出采访装备一定要认真检查,像录音笔,采访本,笔,U盘等都不能忘记带。在核对文稿的时候更要有耐心,认真核对不能出错。

第二,知识面要广。报社的工作人员要和社会各阶层的人打交道,对于不同领域的人,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会导致无从下手,工作没办法进行。所以在采访前的准备

工作要做的充分,对于采访的领域多做些了解。不要在采访中显得盲目。这就

要求我们平时要多读书,生活阅历也要比较丰富,扩充知识面,才能把工作做

好。

第三,要有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就是把真实的事实反映给人民群众,影响非常大。

所以记者就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把真实的新闻传递给大家。要为社会

负责,也要为自己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报纸的作用。

为期20天的社会实践虽然很短,但是确实锻炼了自己,无论是采访还是写作,还有如何与人沟通也有了新的认识,让我看到了自己和专业工作人员的差距,让我有更大的动力去提高自己。由于这份工作的特殊性,让我能够更加深入地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能够全方位的认知社会,有了许多切身的体会。这次实践活动,我感到真的十分有意义,有必要,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另外,还要十分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他们的耐心指导令我感动,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热情让我敬佩,更让我懂得了一名社会工作者的责任。

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道路上,虽然社会竞争十分激烈,但我要在这次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更加努力,不畏艰难,认真敬业,努力奋斗,弥补不足,不断为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适应当代社会的合格大学生,并为社会多做贡献。

篇2: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2、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上至报社社长、主任下至普通记者、编辑员、广告员,形形色色,各具特点,同时也培养了我对不同事情的独特观察,锻炼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有益的基础。

3、加班撰写稿件,不仅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还让我学会了如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准确地抓住新闻点。

4、经过报社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我懂得了做工作首先要热爱这项工作,只有热爱了才能干好这项工作,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5、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从报社老师们身上不仅学到了业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他们身上那种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奉献精神。记者编辑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二)建议事项

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新闻需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光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求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想,多读,多学。要求自己的写作水平一定要过硬。

在实践中不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新,进行补充。

关于报社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篇3

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五日,我在洛阳石化总厂报社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学习。这次学习收获颇多,我不仅对报纸的编排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对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我跟随指导老师在报社进行了十二天的学习,参与了《洛阳石化报》八月一第四版“河阳大风车”、八月八日第四版“文苑”的校对、排版工作,以及《健康与生活》第二版插图的寻找及编辑工作。

二收获

1词语方面。在校对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自己平时用错的词。如,我常把“好象”这个词写为“好像”。由于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从没怀疑过“好像“个词的正确性。此外,我还学会了其他一些词的用法,如“翘楚”。原文中作者是这样使用这个词的:“沈园是苏州园林的翘楚”。“翘楚”这个词是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的,显见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滥觞”。此外,我还体会到了把握词语感情色彩的重要性。一位职工在《无法拒绝》中写到:“土地诱惑着我们植下了一个个绿色的生命”。这里把“诱惑”的感情色彩搞错了,让人觉得这种表达很别扭。

2句子方面。小学生文章中的病句比较明显,多为缺少主语、词语搭配不当、介词使用错误等。职工文章中的病句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病句类型:

(1)句子结构非常复杂。《无法拒绝》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于是我不再烦躁不安,甚至还会窃喜于深秋的某个早晨能听到依然开花的金橘树的花蕾芳香引来的蜜蜂的嗡嗡声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一句太长太复杂,不利于读者理解她要表达的意思。最终改为:“于是我不再烦躁不安,甚至还会窃喜于深秋的某个早晨,听到金橘树的花蕾芳香引来的蜜蜂的嗡嗡声,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2)使用非书面的语言。有位老同志写了一篇有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文章,文中常用俗语。但在批评只会在别人身上找问题的人时,他使用了一句极为粗俗的俗语,非常不妥。

(3)对古诗词理解不深,使用错误。一位职工的文中有这样一句:“古人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闲适飘逸、融入自然的浪漫生活情致,令我们望洋兴叹。”作者没有理解诗的原意,仅从这两句来猜测它的意思。古诗出自《离骚》,是屈原表达自己节操高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并不是说生活闲淡的。于是最终把句中的古诗改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一篇文章在写两个朋友分别时用了《陌上桑》中秦罗敷对使君说的话。

3总体的表达上。小学生用的是简单的句子、词语,表达略显生硬,但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厂里职工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些文章还写得感人至深。通过这次实习,我真切体会到了不同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4报纸的排版上。我学到了基本的排版规则,如:两篇文章的标题不能顶,不同文章的分栏横竖不能通;头条新闻的标题字体应是一版中最醒目的,字号应是一版中最大的;一版中,文章从主到次按照顺时针顺序排列;图片放在整版的中间更醒目……

5软件的使用上。在编辑《健康与生活》第二版的图片时我学会了photo-shop的一些用法,可以对一些图片进行简单的编辑。

三体会

1我体会到了基础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句子结构的划分等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工作中也常用到古代文学的知识。

2校对时应极为细心。如果不细心,就会漏过很明显的错字或病句。必须集中注意力,且要多看几遍,不停地纠正自己没有改正过来的错误。

3校对时应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对于文中出现的自己不知道的地名等应考查清楚。如《人在旅途》中作者和朋友路过的山是“熊耳山”,但他最开始在文中写的是“熊尔山”。又如一文中提到一种植物的名字叫做“孔雀蓝芋”而作者却误写为“孔雀蓝竽”。因此要做到准确无误就一定要有怀疑的精神,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错的地方。

4作为编辑,在工作中不断地充实、扩展自己的知识面非常重要。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会在工作中感觉到吃力。报社的一位资深编辑现在不仅在学习摄影、美术等方面的知识,还在学习图像编辑软件的使用。

四问题和不足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许多东西,但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不少缺点和不足。

首先就是知识面太窄。在校对中我发现不仅要用到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多门专业学科的知识,还要用到历史、地理甚至美术的知识。而我的历史知识遗忘的较多,问题比较突出。

其次是校对过程中不能找到最好的改动方式。经常出现对一些病句的改动幅度过大或是修改后仍旧不对的情况。

最后就是我在标点符号知识上的欠缺。在校对时,文章中应用什么标点符号我常常拿不准。比如逗号和顿号在使用中的区别就不十分清楚,又比如几个不同的句子成分并列时标点的使用。

篇3: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这座彻夜有人在紧张忙碌的办公楼已经成为红旗大街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在这座楼里, 北大荒日报社的80余位员工发扬“白加白”、“五加二”和“豁出去”的精神, 利用《北大荒日报》、《北大荒文化》和《北大荒网》这三大平台, 发挥“北大荒资讯总汇”的作用, 把黑龙江垦区和中国500强企业北大荒集团的最新信息, 以及北大荒的历史、北大荒人的故事与精神, 24小时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为弘扬“天下只有一个北大荒”、“天下北大荒人是一家”的理念, 实现“让世界了解北大荒, 让北大荒走向世界”的目标, 北大荒日报社人每天都在自觉地、一点一滴地做着自己的贡献。

苦着、累着, 快乐着、幸福着, 创造的价值、生命的激情和人生的意义在“豁出去”的工作状态中愈发熠熠生辉。

责任与使命: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鸣锣开道

自1957年在王震将军的亲切关怀下创刊以来, 历经牡丹江《农垦报》与《合江农垦》报、《东北农垦报》、《兵团战士报》、《屯垦戍边报》、《农垦报》、《农垦日报》和《北大荒日报》等阶段, 54年来, 北大荒日报社见证了北大荒的沧桑巨变, 几代北大荒报人守望北大荒, 讴歌黑土地的情怀始终如一。

1. 忠诚的见证者与记录者

坚守是北大荒日报社可贵的风骨。

历史辉煌厚重, 时代风云激荡。无论身处何时、何地, 北大荒日报社都把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 弘扬主旋律, 奏响最强音。在一页页泛黄的报纸上, 在一本本尘封的杂志里, 北大荒开发建设初期复转军人“向地球开战”的革命豪情, 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广大城市知识青年投身北大荒的青春壮志, 改革开放时期企业家们锐意进取的奋进身影, 家庭农场改革的风起云涌, 都跃然纸上, 历历在目。

2009年6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视察时, 要求黑龙江垦区要当好全国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这既是对全体北大荒人的殷切期望, 也赋予了北大荒日报社新的任务。对现代化大农业的概念进行及时解读,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意义,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是北大荒主流媒体的责任与义务。

在日常报道中, 北大荒日报社结合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农垦总局主要领导的思想, 对现代化大农业的内涵、特征和意义等从局部进行了挖掘, 但远不够系统。为此, 今年3月14日, 借黑龙江垦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现代化大农业新闻发布会的契机, 他们组织精兵强将打造了一期《现代化大农业特刊》, 其中二、三通开版以《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农垦特点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模式》为总标题, 采用新闻述评的形式, 从大产业、大集团、大规模、大开发、大外延、大效益、大示范、大力度、大文化、大发展10个角度, 对北大荒现代化大农业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解读。这组文章刊发后, 在垦区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许多人表示通过阅读, 对现代化大农业的内涵有了更深入、更明确的了解, 感觉很“解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宣传部的阅评员在当月的《新闻阅评》中认为:《北大荒日报》的“现代化大农业特刊”富有冲击力, 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2.高扬旗帜, 引导舆论

“多年来, 《北大荒日报》能够创新地开展工作, 在贯彻落实总局党委精神方面旗帜鲜明, 尤其是在评论方面, 能够全面地、有创造性地分析、评论, 能够源于精神而高于精神,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方向性。这些都是北大荒日报社这个团队业务素质过硬、团结奋斗的结果, 是大家精益求精工作的最好表现。”2009年10月9日, 国庆节假期刚过, 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轻车简从地来到北大荒日报社, 对报社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特别是高度评价了报社的评论工作, 他说:“《北大荒日报》的评论员文章, 我篇篇都看, 有的还要反复看。”

2008年以来, 北大荒日报社的评论员文章, 尤其是系列评论, 日益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较好地发挥了旗帜作用, 有力地助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评论员文章已经成为北大荒日报社彰显特色和实力的品牌。

2008年11月份, 一组5篇贯彻落实总局党委 (扩大) 会议精神的系列评论, 吹响了垦区实施现代化建设跨越工程的号角;

2009年3月份, 一组5篇践行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系列评论, 助推了以“诚信、务实、创新、卓越”为基本内涵的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在垦区的传播与深入人心;

2009年4至5月份, 一组8篇解放思想、提振精神、推进跨越工程系列评论, 进一步增强了垦区人民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

2010年11月份, 一组5篇贯彻落实总局党委 (扩大) 会议精神的系列评论, 为垦区上下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指明了方向;

2011年2月份, 一组5篇以《更快的节奏》、《更高的标准》、《更强的措施》、《更大的胸怀》和《更美的未来》为题目贯彻落实垦区重点工作推进会议精神的系列评论, 吹响了进军粮食总产400亿斤、冲刺世界500强企业的号角;

2011年7月份, 一组3篇以《干事创业要有精气神》、《干事创业要讲执行力》和《干事创业要有危机感》为题目贯彻落实垦区半年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系列评论, 为进一步推进有关重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篇篇、一组组观点鲜明、思想深邃、昂扬向上的评论员文章深受广大读者, 特别是各级干部的青睐, 许多人把这些文章剪下来贴在剪报本上作为学习材料;有些领导表示, 他们经常在讲话时直接引用《北大荒日报》评论员文章中的一些观点, 甚至原话, 感觉受益匪浅。

还有许多读者好奇, 北大荒日报社这么多精彩的评论员文章都是谁写的?其实, 发表在报纸上的每一篇评论员文章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总编辑出题目, 编委会出思路, 骨干编辑、记者分工协作……“在我们报社, 能写评论员文章的人得有一个班。”北大荒日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徐广耀自豪地说。

3.全媒体与全方位

2010年2月23日下午召开的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决定, 将农垦总局党委和北大荒集团的门户网站《北大荒网》整体划归北大荒日报社管理, 从而使已经拥有一报一刊的北大荒日报社进入了全媒体时代。

从去年全国“两会”开始, 到走进西藏康马、迎接世界冠军李琰荣归故里、走进春播一线、上海世博会、走进百场百城、哈洽会……北大荒日报社充分发挥“报、刊、网”联动的优势, 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齐上, 3个载体实现了资源共享, 降低了运营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 做到了以最小的投入收获最大的效益, 使《北大荒日报》、《北大荒文化》借助《北大荒网》瞬间走向了世界, 为北大荒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北大荒搭建起了一座高效、便捷的桥梁。

《北大荒日报》上的许多稿件, 杂志和网站同时使用, 使宣传更加立体化、多元化, 增强了宣传的效果。同时, 他们还发挥网络实时传播的优势, 对上海世博会北大荒高层论坛、哈洽会北大荒招商项目推介会、北大荒首届大豆节、北京垦区现代化大农业新闻发布会等现场进行了图文直播, 让世界各地的网民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北大荒正在发生的大事。

2011年6月16日上午, 《北大荒网》在哈尔滨对北大荒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高层论坛进行了现场图文直播, 各地的网友纷纷留言, 或为北大荒的国际化战略建言献策, 或对《北大荒网》的直播表示赞赏。北大荒商贸集团正在阿根廷推进农业合作项目的员工吕华留下了一段发自肺腑的话语:“我们在阿根廷的北大荒人能同步看到《北大荒网》的现场直播, 真的很激动。虽然这里已经是深夜23点35分了, 但我们还是要看到结束再睡觉。北大荒———不论走到哪里, 我们的心和你一起跳动!”

把各个时期、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北大荒人的心拢到一起, 这不正是《北大荒日报》、《北大荒文化》和《北大荒网》的责任与使命吗?

精神与力量:把生命当做股本投入事业

一个人、一个企业, 一项事业、一个社会, 都离不开“精神支柱”。北大荒日报社这个团队就是一支有精神力量支撑的团队。在新时期,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倡导并践行着“白加黑”、“五加二”和“豁出去”的精神, 北大荒日报社不仅把这宝贵的精神宣传到位, 使之在垦区家喻户晓, 而且报社的全体工作人员也在以实际行动践行、弘扬着这种精神。

1. 忘我的精神

全国与北大荒日报社同等规模新闻单位的工作人员数量基本上都在300人左右, 而北大荒日报社目前在岗工作人员只有82人。以80余人的精干力量精心办着“一报一刊一网”, 靠的就是“白加黑”、“五加二”和“豁出去”的精神。为了以最佳的状态、最高的标准、最大的能力完成总局党委部署的每一项工作, 加班加点已经成为报社的家常便饭。《北大荒网》划归报社后, “白加黑”变成了“白加白” (一方面24小时都有人在报社工作;另一方面有些人早晨下班后, 当天下午还要继续上班) 。

在超常规的工作中, 报社领导班子成员做到了率先垂范, 把生命当做股本投入事业之中, 不喊苦、不说累、不言退。北大荒日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徐广耀在报社已经工作了整整30年, 对报社有很深的感情, 早已把报社当成了自己的家。无论是当记者, 做编辑, 抓发行, 还是管广告, 当总编, 在每一个岗位上, 他都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一丝不苟, 充满激情地在想事、谋事、干事。“干实、干满、干好每一天”是他的座右铭。

北大荒人经过总结提炼, 明确了北大荒文化精神的内涵是:坚守、忘我。在北大荒日报社这个团队的每一位成员的身上, 都能真切地看到北大荒文化精神的缩影。

2.“豁出去”的拼劲儿

2009年4月和2010年3月,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先后把《北大荒文化》和《北大荒网》交给了报社。“总局党委这么信任我们, 不仅把杂志和网站给了我们, 还为报社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我们绝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一定要竭尽全力地办好‘一报一刊一网’!”徐广耀掷地有声地说。为此, 北大荒日报社以强大的执行力, 迅速进入状态, 报社员工在神经已经绷得很紧的情况下, 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经过努力, 于2009年12月份将《北大荒文学》更名为《北大荒文化》;2010年1月1日, 《北大荒文化》由双月刊变成月刊, 发行量是过去的6倍多。接收《北大荒网》后, 报社组织动员全社的力量, 投入网站建设中, 使《北大荒网》的日浏览量连续突破1万、两万和3万大关, 目前已稳定在两万以上, 在全国60多万家网站参与的排名中, 其名次已进入前5000名, 每天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网民通过《北大荒网》在关注着垦区的发展变化。

对于《北大荒文化》和《北大荒网》的每一点变化, 总局老领导、农业部原副部长刘成果都看得清清楚楚, 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发自内心地说:“《北大荒文化》名字改得非常好, 文化比文学的概念要宽泛, 文化建设对垦区来说非常重要, 有了这本杂志, 北大荒文化就有了宣传主阵地;网络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现在是信息社会, 需要《北大荒网》这个平台扩大北大荒的宣传面和影响力, 使我们的受众扩大到全世界范围, 这对提升北大荒的知名度、让世界了解北大荒、增加垦区与外界合作的机会等都有好处。”

《北大荒文化》和《北大荒网》的迅速成长, 充分展示了北大荒日报社这支团队的战斗力。在这个过程中, 徐广耀作为报社的第一责任人, 付出的努力和辛苦可以说是最大的。他每天都工作到后半夜两三点钟, 即使是星期六、星期日和节日, 也是如此。

“班长”以饱满的热情、“豁出去”的拼劲投入工作, 报社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紧随其后, 密切配合, 在整个领导班子中形成了昂扬奋进的良好氛围。在领导班子成员的影响下, 团结一致、干事创业的气氛充溢着报社的每一个角落。在报社,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 但基本上是分工不分家, 办报、办刊、办网, 乃至于迎战大的报道战役, 都是举全社之力。加班加点、值夜班, 大家都毫无怨言。报社人最常说的就是“没问题”。无论是报道总局党委 (扩大) 会议、哈洽会, 还是宣传重大典型, 或者是组织重点版面, 只要是报社领导一声令下, 全报社从中层干部到每一位编辑、记者, 以及后勤工作人员, 都能做到“白加黑”、“五加二”, 全力以赴、快速反应, 大大增强了“一报一刊一网”的时效性、贴近性和指导性。

3.铿锵奋进的步履

在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下, 北大荒日报社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向总局党委和垦区人民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的答卷。报社人的精神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至于有人说, 读《北大荒日报》、《北大荒文化》上的文章, 能感觉到一种积极奋进的精神;还有人说, 看北大荒日报社的人干事, 能体会到一种斗志昂扬、勇往直前的劲头。

人是支撑事业发展的最宝贵的财富, 人员的素质就是生产力, 过硬的队伍是一个单位富有战斗力的基础和源泉。徐广耀经常用“豪华”这个词来形容报社这个团队, 这不仅是因为在80余人的队伍中, 有53名共产党员, 有22人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 有10名统招硕士, 还因为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打硬仗的队伍。

学习是北大荒日报社提升队伍素质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 报社紧紧围绕总局党委的中心工作, 坚持每天学、及时学、分层学, 努力在学习中提高, 在创新中发展。为增强编采人员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新闻意识, 在每天下午的学习活动中, 凡是当天中央、省和总局党委的重要活动, 上级下发的重要文件等, 报社第一责任人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传达、解读和贯彻落实, 从来没有耽误过, 从而使北大荒日报社实现了垦区新闻、省内新闻和国内、国际重要新闻不漏报, 实现了工作布置到位和宣传效果最大化。报社党组十分重视党员和团员青年的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报社的3个党支部每个月都能召开一两次党员学习大会, 团支部一个季度能开展两次以上的活动;党支部大会一般以理论学习和交流工作体会为主, 探讨做好编采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团支部大会一般以新闻业务学习和开展文化活动为主, 主要是帮助青年编辑记者迅速提高新闻业务水平, 帮助还没有加入党组织的优秀青年提高对党的认识。

2010年5月份开始, 报社组织经验丰富的老编辑、老记者, 利用每个星期六的上午为青年编辑、记者讲授新闻业务, 使新加盟报社的同志在干中学, 在学中干, 业务能力有了迅速的提高。

由于北大荒日报社有比较浓厚的学习气氛, 无论是老党员、老编采人员, 还是年轻的同志, 都有一股蓬勃向上的工作劲头和精神。不断的学习, 不断的创新, 像一股无形的动力在助推着报社的每个人积极向前。凡是融入和工作在这个环境的每个人, 都努力追求进步, 追求卓越。

北大荒日报社3年多来的快速发展, 不仅使广告总额、发行总量等硬指标连创历史新高, 而且员工的福祉也实现了翻番。报社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的认可, 总局机关党委先进党组织、总局劳动模范单位、总局级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使北大荒日报社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激情奋进的荣耀。

现场与实践:把根深深扎入激情的热土

北大荒日报社作为黑龙江垦区的主流媒体, 诞生于北大荒的热土之中, 所以关注基层, 扎根土地, 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1.从泥土中汲取养分

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大背景下, 在黑龙江垦区5.6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每天都在发生许多新鲜的故事, 每天都有新的变化。

深入基层, 关注一线, 是北大荒日报社对广大编辑、记者的要求。北大荒日报社发挥“报、刊、网”联动的优势,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做到了哪里有新闻, 记者就奔向哪里。

北大荒日报社的编辑、记者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写出了一篇篇带着泥土芬芳的稿件, 真实地再现了垦区人民勇于跨越、超越, 追求卓越的片断与风采。

去年和今年, 围绕黑龙江垦区决战350亿斤、400亿斤粮食总产的战役, 北大荒日报社都派出由文字记者、摄影记者 (今年加上了视频记者) 组成的“走进春播一线”采访组, 带着一辆“猎豹”越野车奔赴农业生产现场, 每天走一个农场, 发回一篇鲜活、水灵灵、带着露珠的现场新闻和数张现场图片、一段视频, 有力地助推了黑龙江垦区的春播生产。

近些年, 黑龙江垦区的城镇化进程推进得很快, 北大荒城镇群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的一大亮点, 2010年, 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要求省内各大媒体要集中宣传好垦区的100座现代化生态城镇, 北大荒日报社率先启动“走进百场百城”大型宣传报道活动, 并在省内各媒体中率先完成任务。

秉承着“到现场去, 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 今年7月份到8月份, 北大荒日报社又组织骨干记者, 陆续推出了来自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和查哈阳农场的两组系列报道, 将最鲜活的新闻和典型呈现给广大受众, 在垦区内外形成了新的舆论热点。

走进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现场, 使北大荒日报社的报道更加有针对性、指导性, 更加鲜活, 也使他们紧扣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脉搏, 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顺利推进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在基层采访期间, 北大荒日报社的记者们战胜了春寒、酷暑, 基本上做到了一天跑一个农场, 当天采访、当天成稿, 报社密切配合, 无论多晚, 都等当天的稿子, 确保及时发出。北大荒日报社人的作风给基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基层的同志们纷纷表示, 在北大荒日报社人的身上看到了“豁出去”的精神。

北大荒日报社人的作风和业绩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从2008年至今, 北大荒日报社连续被评为“黑龙江省十佳企业报”和“全国优秀企业报”;有30多人 (次) 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新闻工作者”、“黑龙江省企业报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企业报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农民报优秀新闻工作者”和总局直属单位“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有近百篇新闻稿件分获黑龙江省新闻奖、黑龙江省企业报好新闻奖、中国企业报好新闻奖、全国农民报好新闻奖、黑龙江农垦好新闻奖等。

2. 新闻立报, 凸显个性

作为黑龙江垦区惟一一份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 《北大荒日报》始终坚持报纸的新闻属性, 本着新闻立报的原则, 对相关版面特点、功能进行了进一步明确。比如, 确定要闻版的特点是快 (快捷) 、新 (新鲜) 、重 (重要) , 专题版的特点是专 (专业) 、深 (深度) 、厚 (厚重) 、硬 (硬度) ;特别强调副刊版要有新闻性, 副刊编辑要有一双“新闻眼”, 有新闻敏感性, 主动地干预生活, 使副刊版更加贴近实际。如此调整, 使各个版面的特点更加突出, 进一步增强了版面的时效性、指导性和可读性。

为了凸显新闻性, 北大荒日报社十分重视策划, 从而使诸多重点报道和专题报道更具质量。在成就报道上, 他们围绕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的“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 连续两年在年终总局党委 (扩大) 会议前组织专题报道, 并对会议确定的重大典型进行跟踪宣传, 还分别拿出四个版对养牛业、农机化、交通、人才等成就进行专题宣传;为配合重大活动, 他们出版了上海世博会绿色食品特刊、北大荒文化特刊, 北大荒大豆节特刊;为接待李长春、李克强等领导同志的视察, 他们出版了反映北大荒成就与风貌的特刊;为落实省委主要领导指示精神, 他们出版了“两个领跑” (领跑现代化大农业, 领跑城乡一体化) 特刊;为了应对突发事件, 他们连续三天出版了“迎战暴风雪, 我们斗志更坚”专刊。这些专刊、特刊, 都是先有系统的策划, 组织骨干编辑、记者参与, 且都有评论员文章, 做到了点面结合、图文并茂、形式多样。这些报道每次推出, 都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为了凸显新闻的分量, 对于有关重大会议、重要活动、重大事件, 他们都是不惜版面、不遗余力, 进行全方位的报道, 形成强势和规模。例如在报道垦区农业提质增产增收座谈会、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座谈会、垦区城镇化建设座谈会、北大荒世博论坛等活动时, 不仅在要闻版有消息、评论、图片, 还利用其他版面, 经常是通开版, 对领导、专家、学者的发言进行组合式报道。

对新闻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挖掘, 使北大荒日报社的新闻宣传形成了极强的冲击力。许多领导、专家、学者看了他们的报道后, 认为他们的宣传搞得很大气, 很有力度。

3. 彰显“荒”味

2008年秋天,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很特别的书——《北大荒新闻系》, 这是一本记载黑龙江兵团新闻干事的青春记忆的集子, 其中的作者不乏中国新闻界的“大腕”——《仰视你, 北大荒》的作者、黑龙江日报社原社长贾宏图, 《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主任曹焕荣, 中国报业协会驻会副会长石国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等等, 他们在文章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份报纸——《兵团战士报》, 他们一直难以忘怀这份报纸对自己的培养。《兵团战士报》是《北大荒日报》的前身。从某种意义上讲, 《北大荒日报》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进而由于具有优良的传统, 《北大荒日报》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那就是浓浓的“荒”味。

她与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北大荒日报》乃至北大荒日报社的“荒”味, 首先体现在这家媒体诞生于北大荒开发建设的热潮中, 而且始终与农业、与土地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党中央、国务院开发北大荒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所以北大荒日报社紧紧围绕农业生产, 特别是粮食生产这个主题, 设计版面、栏目, 组织报道, 刊发稿件, 形成了自己风格。

它是中国现代化大农业宣传的“风向标”。搞现代化大农业, 引领中国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方向, 北大荒是一面旗帜, 所以在中国, 没有任何一家媒体, 能像《北大荒日报》这样把宣传现代化大农业当做自己的主要任务, 投入那么大的力量, 进行连续、系统、深入的宣传。说北大荒日报社引领中国现代化大农业的宣传, 可谓恰如其分。

她是广大农垦职工群众的良师益友。半个多世纪以来, 《北大荒日报》已经在三代北大荒人心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成为农垦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儿。其《聚宝盆》专版, 被广大种植户、养殖户誉为“不说话的老师”;其《老年特刊》专版, 被老年人誉为“老伴儿”;其《桃李园》专版成为广大家长、老师和学生们的最爱;其《黑土地》专版则成为文学爱好者的心灵家园……

它是北大荒新闻人纵横驰骋的舞台。继续发扬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 《北大荒日报》已经成为黑龙江垦区广大新闻通讯员的“演兵场”, 他们中的好多人以这张报纸为平台, 成为国内诸多媒体的专业编辑、记者, 有的还成为新闻单位的领导。

无与伦比的“荒”味铸就了北大荒日报社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品格。

光荣与梦想:描绘百年报社美好蓝图

着眼于长远, 黑龙江垦区制定了“百年垦区”发展战略, 与此相配套, 北大荒日报社也明确了自身的百年蓝图, 并在报社大文化建设、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下了一番功夫。

1.用文化统一思想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 对事业的进步起着特殊的推动作用。以54年的发展历史为积淀, 北大荒日报社在文化建设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总结提炼出了社魂、社风和团队理念, 使之成为北大荒日报社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用文化统一思想, 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合力。报社的社魂即: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 扎扎实实干好每一分。认认真真就是对事业、对自己、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对生活中的一切都认真地负起责任来;扎扎实实就是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务实理念的体现, 也就是对待工作要脚踏实地、至臻至善, 激情四溢地干好本职工作。报社的社风即:团结、和谐、包容、严谨、奋进;报社的团队理念即:部队一样的守纪、学校一样的文明、家庭一样的温暖。以这一理念为指导, 在具体工作中, 北大荒日报社党组、领导班子做到了发现问题不回避, 不过激, 而是及时找有关人员谈话, 进行有效引导, 让大家一起往前看, 防止再出现同样的问题。报社用文化统一了全员的思想, 形成了统一的意志, 凝聚起了攻坚克难的合力。

2.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北大荒日报社还自觉承担起对外展示北大荒形象、宣传北大荒的重任。在人员增加、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北大荒日报社已经连续三年出资, 为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领导, 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以及省有关厅局的领导, 省内各地 (市) 、县 (市、区) 的主要领导赠订《北大荒日报》。还派人把每期的《北大荒文化》杂志送进哈尔滨的50多家星级宾馆、大酒店、商务会馆等场所。

今年, 为了在黑龙江垦区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北大荒日报社又为新疆兵团的主要领导, 农八师、农十师师部及各团的主要领导, 以及垦区援疆干部和人才共赠订了64份《北大荒日报》。

把《北大荒日报》和《北大荒文化》当做“文化礼品”送给有关部门和人员, 为宣传北大荒, 让外界更多地了解北大荒, 树立北大荒形象发挥了良好作用。

3. 与北大荒一起成长

在去年的总局党委 (扩大) 会议上, 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在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时期垦区“报、刊、台、网”宣传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增强, 并要求“十二五”时期要“赋予北大荒精神、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新的时代内涵,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北大荒文化, 建设北大荒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建设北大荒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拥有《北大荒日报》、《北大荒文化》和《北大荒网》三大宣传平台与载体的北大荒日报社责无旁贷。在今年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 “北大荒”以276.8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第42位, “北大荒”在打造世界级品牌的征程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也为北大荒日报社打造“百年报社”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开展场县共建, 建设影子垦区, 为北大荒日报社的发行和广告工作开辟了新的战场;建设域外垦区, 让世界了解北大荒, 让北大荒走向世界, 为北大荒日报社的三大载体走向国际提供了有效的空间;北大荒品牌价值的不断飙升, 为提升北大荒日报社的形象, 扩大北大荒日报社的影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借助场县合作共建的良机, 《北大荒日报》、《北大荒文化》已经迈出了走向地方的步伐。在2011年度报刊订阅过程中, 鹤岗市委下发文件要求, 凡是与农垦相邻的乡镇都要为阅览室订阅一份《北大荒日报》和《北大荒文化》;饶河农场为饶河县委、县政府以及有关乡镇赠订了100份《北大荒日报》;海林市委书记马里则亲自到北大荒日报社, 提出要订阅100份《北大荒日报》。一个个好消息纷至沓来, 更加坚定了北大荒日报社建设“百年报社”的信心。

着眼于长远, 北大荒日报社把新兴媒体《北大荒网》的可持续发展摆上了重要位置。在发挥报社信息资源丰富、新鲜、准确的优势, 增加网站信息量、加快内容更新速度的基础上, 报社还利用各种机会扩大《北大荒网》的影响。去年11月20日至22日, 在国家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举办的2010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上, 《北大荒网》作为展示项目之一, 不仅充分展示了垦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还对博览会进行了直观、形象、及时的即时播报, 并以其展示现代农业的直观性、信息服务的实时性和网友交流的互动性, 获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获博览会组委会颁发的优秀案例一等奖。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凤凰网、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对《北大荒网》在博览会上的出色表现纷纷进行了报道。

篇4: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一、从业人员基本状况

截至2008年6月底,全社现有从业人员310人,女性138人,占44.5%。其中:事业单位编制员工114人,女性37人,占32.5%;非事业单位编制的聘用制员工196人,女性101人,占51.5%。截至2008年6月底,全社党政人才5人,占1.6%;有专业技术职务人才98人,占31.6%,新闻人才140人,占45.2%;现代传媒信息技术人才4人,占1.3%;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158人,占51%,其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2人,占0.6%。中共党员57名、享受省级政府特殊津贴1名、省级科学技术带头人1名、区级人大代表1名。

(一)各类从业人员年龄结构

1、党政人才年龄结构

平均年龄46岁,女性2人

2、专业技术职务人才年龄结构

平均年龄34岁,女性29人。

3、各类专业岗位人才学历结构

平均年龄32岁,女性129人

(二)各类从业人员学历状况

1、党政人才学历结构

高中以下占4%、中专占6%、大专占35%、大学本科占49%、硕士研究生占5%

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现状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年龄结构逐步向年轻化方向发展,到2008年6月底,平均年龄由2004年36岁下降为31岁;40岁以下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就业人数的84%,基本形成了以40岁以下人才为主体的格局。队伍整体素质在不断的提高,高职称、高学历人才不断增加,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才由2003年的28名增加至现在64名,专业技术职务的结构比例(初:中:副高:正高)由2003年的3:1:1:0.2转变为现在的0.8:1:0.4:0.1。办报和经营管理模式正向着更加科学和健康的方向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结构比例(党政人才:传媒信息人才:新闻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由2003年的0.05:0.02:1:1.3转变为0.04:0.03:1:1.2。近年来,本社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做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在人才引进方面,合理配置各部门职能和编制,重点引进新闻和经营管理人才。按照集团的要求,制定了严格的进人标准,所有新进员工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笔试和面试考核,择优录取,对于招聘各专业技术岗位人才还制定了必备的条件,如:新闻采编人才需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等;出版制作、校对和经营管理人才需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等。2004年以来,新进员工共计7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大学本科32人、大专25人、中专(高中)以下11人;专业技术岗位65人、普通岗位8人。

1、党政人才队伍以充分发挥每名员工一专多能作用为主,合理调配工作职能,2004年以来没有新增一名员工。

2、新闻队伍以注重培养新人和储备人才为宗旨,人才的引进以大学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为主,2004年以来,引进新闻人才36名,平均年龄27岁,占现有新闻人才的27%,其中:直接从省外重点院校招聘了14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5名,中共党员8名。

3、经营管理队伍的人才引进是以培养新人、从社会挖掘人才为主,2004年以来,引进经营管理人才34名,平均年龄30岁,占现有经营管理人才的19%,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28名,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7名。

(二)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对年轻人才的培养,为新安人才梯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同时在政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增强他们的敬业精神。如:在学历教育方面,鼓励年轻人参加高学历的继续教育,并根据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目前全社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85%。为了学习发达省份的先进办报理念和先进经营管理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近年来,共派出5名年轻记者赴深圳、北京先进报社跟班分别进行2~6个月的培训学习;安排他们参与和负责各类重大策划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业务能力和提高素质。如:在今年我省雪灾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宣传报道中,年轻记者发扬能吃苦、善战斗、敢打硬仗的精神,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回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三)在人才服务方面,为使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安心本职工作,总编办公室在人员调配、工资、奖金、福利、劳动保障以及职务晋升等方面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及时、到位的服务。经常主动与各业务部门沟通,随时掌握各部门人员动态情况,为所有员工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通过开展各项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培养了人才队伍的凝聚力,拉近了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感情。

(四)在人才激励方面,把人才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破除传统的用人观念,大胆起用优秀人才。首先,大胆启用年轻人,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对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才,破格提拔,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空间,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上能下。其次,我们还实行了“末位淘汰制”。如:近年来,从优秀年轻人中提拔了3名30岁以下员工担任中层领导工作;对于4名不适宜现岗位工作的中层干部,及时给予免职或调岗;对年度考核不合格者,有7名予以辞退、6名予以待岗。

根据各专业技术岗位性质不同设立不同的奖金分配方案,打破了过去“大锅饭”的分配做法,并在重大策划活动和经营创收中,有突出贡献者另给予重奖,每年报社评选出的“星级”人物,次年予以享受中层干部的工作津贴。

三、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本社在人才队伍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由于在工资奖金、福利待遇、职务晋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学习深造、发展机遇等诸多方面,目前仍受到现有体制、机制和经济制约,难以满足各类人才的学习、进修和学术交流等需求,有时会出现既引不进外地优秀人才,也留不住本地培养出的优秀人才的尴尬局面。

2、对引进的高学历人才没有足够的重视,人才的潜能发挥不足。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一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为人才提供物质等方面的支持较少,对人才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导致人才多侧重于自我封闭的学习,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跟不上,高学历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较慢;二是一部分专业技术人才担任行政管理工作后,专业技术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三是现有职称评定政策,大多采取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存在着明显的论资排辈现象,优胜劣汰的机制尚未健全,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难,中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基本做着同样水平的工作。

3、专业人才自我提高意识不强,计划经济的影响还未完全根除,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较高,自我学习、自我培训和自我提高的主动性不够,导致素质和能力提高不快,适应不了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4、缺乏具有中高以上专业职务和经营管理人才,到目前为止全社只有2人具有经济师职务、1人具有会计师职务。

5、对人才使用、培养等用人方面,机制还不够灵活,择优录用、绩能考核、一岗一薪等还没有完全放开,还存在官本位和论资排辈等现象。本社现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平均年龄44岁,与全社就业人员的平均年龄相比明显“老化”。

四、今后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规划

人才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必须以人为本,从报社的实际出发,牢牢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把人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加快制订人才规划。按照省委宣传部和集团的要求,根据本社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本报在社会的影响力和优势,以培养适用型人才为主,努力改善人才环境,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和智力。

2、加大人才培训工作力度。要着眼于提高政治素质和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人才队伍;着眼于提高本报在报业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报人。要加强教育和培训,积极构建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促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要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促进学习型单位的形成。要加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施分类培训,注重实效。在3~5年内使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就业人员的30%以上,特别是要培养中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

3、不断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在引进培养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办法,要出台人才开发、人才引进的具体政策措施,对引进人才在薪酬、评优、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营造人才流动的宽松环境。

4、提高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目前,本报存在采编力量强、经营管理环节较弱的局面。随着本报与南非MIH集团的全面合作,今后,要加大对现有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选人的优势,扩大选人视野,把那些素质较好、潜力较大、市场需要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选拔出来;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本报后备经营人才队伍的系统培训,通过举办专业培训和送高等院校深造等多种形式,促进后备人才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报社的经营管理能力,切实改变粗放的经营管理的状况。

5、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工程。随着新安晚报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发展,今后我们在实施经营管理和采编人才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同时,要确保有足够的高层人才为报社服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力度,全面推行以提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重点培养有发展前途的中高级人才。■

篇5:暑期报社实践报告

这一个下午我都在看报纸,没别的事,虽说眼睛有点疲劳,但不至于出苦力。看来我原先的担忧是没必要的,我不会成为什么“义工”而被安排去做什么苦力了。其实这才是实习真正开始的第一天。 紧接着的一天,我来到新闻工作大厅,这里配备了30多台电脑直接连通互联网。编辑们在网上浏览最新的消息和评论。老师安排我去看网络上的最新消息,几乎每台机子的浏览器里都收藏了很多权威媒体的网站。这一天我浏览了很多网站比如南方网,路透社,凤凰网,东方新闻网,大洋网 等等。 接下来的几天,我了解到,新闻媒体的信息来源很多,一个“事件”发生,会有专门的.渠道在时间把该“事件”通知媒体——记者的作用在这里是不可忽视的。然而编辑的工作就不一样了,主要是负责对来稿的审查。每个编辑都有自己负责的版面。总编是负责最后定稿的。我在大厅里看着那些编辑工作。熟悉一下他们的工作,同时也是我的工作。大厅里那些小青年都是做娱乐和体育方面的,资格老的在那里坐着,总是一副不忙不慢的样子,他们在冥思,构画子夜前就要交差的版面。

年轻人总是有活力的,闲时他们会带上我这个实习生在大厅里打打乒乓,聊聊我的学校,亦或是他的学校。 不过,实习生总归要做点事的,因为我打字快,副刊的编辑就要我帮她打晨报举文学奖的稿件。连续三天,真够累的。 我在报社实习的最后一天,过得比较紧,晚饭是随便将就了点。接下来一直到午夜,我亲眼目睹了一份《都市晨报》的诞生。好在现在是网络时代,无纸化办公,报社的效率还是很高的,至于和南方那些报社的差距,甚至是和国际上的大的传媒的差距那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了。晨报的人有自己的口号:今天学习他们是为明日创办自己的刊物。 晨报,你行的。

我相信这点,就目前徐州的市场来看,《扬子晚报》已经不行了,只是火车站,汽车站的宠儿,本地人还是比较喜欢晚报和晨报。晨报这样的小报在晨报市场上毕竟已经有了一席之地,虽然它从九十年代末创刊到现在时间很短,有了这样的业绩已经算是难得了。 心得不多,对于这晨报的编辑我感到的就是苦和累,记者是白天跑,而编辑只能在晚上工作了,我算经历了,对我来说,这是人生中值得宝贵的经历,难忘的回忆。不过,倒是长了不少知识和经验,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

篇6: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报社实习)

与其说这是一篇社会实践报告不如说这是我为期近一个月的实习心得或者说一篇公开的日记。

不想去抄袭别人的报告该如何去撰写,不想去套用那些报告应有的格式,只想用最真实的文字为我近一个月的报社实习画上一个不满足的句点。

我喜欢文学,纵然我不是文学系出身。我喜欢课外的时候看那些饱含真情的文字,因而我经常幻想某一天我能用我的文字反映当今的民生问题。虽然我的文笔不算好,但也不一定就是拙劣的,尽管我不懂得如何“妙笔生花”,但进报社工作却是我进入大三以来一个挥之不去的念想。

这个想法就在大三暑假的时候实现了。

几番托人,才进的报社,也算是我们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报社,当然不能跟人民日报比,好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都会征订。在我进去实习前,我都一直在幻想报社的工作情况,那一定是忙碌的,每天一定连喝水的机会都没有,每个人都往返穿梭于各部门之间,说不定可以经常出去采访,体验做记者的其中滋味。

但是我错了,他们将我分派到校园副刊,跟着一位学姐学习。可是校园版恰恰暑期停刊,每天上午只看到偌大的办公室只有寥寥几人。下午两点以后,各位学姐才姗姗来迟。或许这是天气炎热闹的或许暑期没有校园版,她们也正放着暑假。

幸而,这个部门还接一些外面的版面做,要不然我可真是“无所事事”了。

记得梁晓声有说过类似的话,不论一本书有多浅显,能从上面提取到精华也不算浪费时间了。就是因为这句话,我告诉自己不论事情有多小能学到一点本领也算不枉此行了。

私下的时候,我跟各位学姐央求过,请求她们尽量给我事做,即使是跑腿的活,我也愿意。她们都答应了。但。。。事情从来不会那么尽如人意。刚进去的实习生就像小品里常说的“超生的孩子,计划外的”,有谁会去信任一个实习生有着和她们一样的能力去校正一个小小的版面。

我很感谢最终把版面放心交给我校正的学姐和师傅,因为你们,我才发现我的文学常识还有着很大的漏洞,我的语文学习原来还粗陋得很,还需要更加精益求精。原来我一直忽略的错别字和标点此时成了我在这个部门工作的绊脚石。现在的我,虽然不在那里实习了,但经此一行,我想以后的我会更加注意这方面的学习。

另外,我是学广告的,能在报社学到一些关于报刊排版的技术也算我这次实习的又一个收获。有一定广告软件的学习基础,学习起排版软件就不会特别困难,我想如果要我照着已经出刊的版面,给我上面的素材,我应该可以利用排版软件排出一个一模一样的版面。

再有,能在报社拜读别人的大作,也算是我在那里实习的一大乐趣。文学学习终究不能“闭门造车”,还得抬起头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我有幸第一时间读到一些文字朴实却不失内涵的文章。用“口有余香”来形容也不未过吧。但凡事都有两面,对于报社采纳稿件的方式我不太赞同。虽然报社报道的事情是我们城乡一带的,但是文学上的事情总不应该有地域观念。最大可能地吸收地方上的稿件而次之考虑外省来的,终究会遗漏掉精华。

虽然地方不缺这方面的人才,但也容易鱼目混珠。曾改过一篇稿子,那篇稿子是来自一位70多岁的长者,行文方言味浓重,但有多处成语搭配不当,直白地说就是乱用,句子杂糅,错别字、标点错用那更是不下五处。所举事例的不恰当就不论了。或许投稿的精神是可嘉的,但我仍然觉得文学学习应该一丝不苟。更令人乍舌的是,这位老者还是地方文坛上较有资质的“泰斗”。虽然学姐告诉我,老者以前因当时生存环境局限没有上过学,但我仍然觉得“活到老,学到老”这话是具有其意义的。落下的功课可以慢慢补,虚心求教至老都不能丢,一味的固步自封,就容易“贻笑大方”。或许我不应该用犀利的语言对待这样一位长者,但我实在为真正的“泰斗”——泰戈尔先生抱不平。

在我进报社的时候,嫂嫂就告诉我,如何与人相处也是我在那里实习的又一个课程。没错,这点在我进报社前就意识到了。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性格从小学的内向、沉静,不愿说话到现在的说话“肆无忌惮”,外向、喧哗,有了很大的转变。原来我一直都是错的,在一个陌生得没有任何人能说笑的环境,我总是像一只蜗牛一样用少说话的性子来包裹,保护自己。做任何事都缩手缩脚,实在是我对眼前的各色人物都不了解,我不知道如果我放开了做会招致何种非议。钱钟书先生说的“落索身名免谤增”这句话在今天看来的确有它的现实意义。我不否认我是一个好强争胜的人,对待任何可以索取功名的事情,都用苛刻,甚至有时要求眼前之物近似完美的态度来对待。这是朋友,乃至那个与我起争执的女生一语道破的。因而,我在报社的时候,极力控制自己要少说话多做事,虚心求教。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那在任何地方工作生活,认识的人越多自然也越有好处,这大概就是人常说的人脉广。或许我一直生活在象牙塔,对人脉这个词不会过于注重。只觉得在大学生活,认识的同学多,出行相伴的人也会更多一些。在当今社会,我不否认,人脉广的确有它的好处,那自然做任何事都可以水到渠成。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认为增加人脉是为了遇到困难有人帮忙疏通。但对于我,我觉得人脉广,只会让我工作起来舒心、快乐一些。认识的人多,点头打招呼的人也多,这证明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就不会产生一种城市的“孤独感“。以前在学校,面对的都是同龄人,我们会有很多话题去认识你想认识的同学。但是出了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可能要面对不同年龄阶层的人物,那个时候恐怕一肚子的话题都未必能找到一个有用的去打开对方的话匣子。我承认在这方面我的确很失败。我总以为我是要去面对和我一样年龄的人,从来都没有做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的准备。虽然我仍然受着象牙塔的保护,但现在的我们也不再是那个脑海里只有安徒生童话,单纯得没有一丝杂念和想法的孩子。我明白“债台高筑”这个成语的意思,人情债有时候会比有形的钱财债务更让人焦头烂额。

我没有面面俱到、八面玲珑的处事手段,或许是我接触的人物过于单一或许是我的性格使然。我习惯交朋友都只交志同道合者,我总是把我看不惯的人或事一气摒除了。我习惯交朋友用时间来验证结果。所以我每次身处陌生环境的时候都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对每一个向我投来好意目光或者诚恳微笑的人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这也是我为什么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对自身实行自我否定的原因。

上一篇: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中学元旦节致家长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