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作品中的线美术

2024-06-20

绘画作品中的线美术(精选11篇)

篇1:绘画作品中的线美术

《自然界中的线和美术作品中的线》教案

石坪桥小学 苟正洲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自然界,美术作品中的各种线条的欣赏,体会线具有节奏变化的美感。

(2),认识线能表达人的情感。教学重点:

对线条的认识 教学难点:

用线条表现出生活中的某样事物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线描作品,几段音乐。教学过程:

(1)导入:师:小朋友们,看看老师今天在黑板上画了什么?生回答:苹果,香蕉。师:那小朋友们想一想不管我们画什么笔尖落到纸上画出来的都是什么呢?(演示)生:线。师:对了,是各种各样的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自然界中的线和美术作品中的线》。

(2)小朋友们先帮老师找一找,在生活中,自然界中有哪些线?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收集有关线条的资料 个小组推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半晌发言

(生:上至天上的彩虹、月亮、流星、窗户,梳子,电线,头发,马路,斑马身上的花纹,山川,河流,梯田„„

(师在黑板上演示)师:这些线有区别吗?有什么区别?

生:长短不一样,弯曲不一样„„师:出示一些表现这些事物的线描画,让孩子们观察这些线条是怎么排列的。平铺直叙的;有序的;无序的,交叉的,体现了不同的节奏。

师:线条能表达不同的节奏,象音乐一样,现在老师放一段音乐,同学们听听节奏是舒缓还是激烈,有没有变化。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这种节奏变化用线画出来,其他同学把手伸出来跟随节奏舞动,体会节奏的变化。愿意随音乐一起跳的同学可以自由舞蹈表演。同学之间相互观察、体会、领悟舞蹈时所表现出的线条美如:人在舞动时手脚四肢的变化,形体的扭动,这些都是通过线条形式表现出来的。

(3)师:老师再让同学们欣赏几幅画,看了这几幅画你有什么感受。生:有的心旷神怡,有的表现出画者的烦躁„„师:看来线条的作用真大,不但可以表现不同的节奏还可以表达情感。所以线条并进表现事物而且还能表现人的情感。现在老师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用线条表现自己所想的某样事物画线,(4)课堂作业:老师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去寻找生活中的线条并用线条去表现摸样事物。

(5)展示学生作品,自由发言、集体评论

说案:《自然界中的线与美术作品中的线》

石坪桥小学 苟正洲

《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学习一如美术一样,是在情意表达的美术体验之中,获得领悟、理解的,学习主体不融进情感,无法进入学习状态,无法进行美术的观察与表现,无法进行美术创作,无法感受审美对象。因此,学习情绪和学习情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效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无外在压力和升学考试诱因的情况下,美术教学以什么作为学习动力的诱因呢?自然是兴趣。兴趣是指人们积极认识、关心某种事物或积极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基于好奇心、求知欲、求能欲而产生的注意、认识、探究与尝试把握的心理反应。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学习动机。有关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师生动引导和创造的快乐课堂里,学生兴趣浓厚,情绪亢奋,做练习时精神专注,结果作品创意新颖,表述准确而生动有趣,这是在家里所做不到的。因为兴趣所致,学生在积极、亢奋的精神状态下其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表现力、创造力都被及时的调动起来,思维积极运转,萌发艺术灵感,产生高效能的学习作用与良好的艺术创造效果,由此一来,学生的艺术探究与创作,便成为一种乐趣,一种愉快,一种自觉的、积极的行为活动。

自然界中的线与美术作品中的线》,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并与当前艺术综合科的改革联系起来,我教授本课的教学的思路是这样的:

一、本课与大自然结合起来

(让同学们找一找自然界中的线)

大自然本来就是线条的大仓库,凡是人们眼睛所能看到的,都无不是线条。上至天上的彩虹、月亮、流星,下至地上的江河,大到天体,细到头发让学生明白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线条。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大自然是美术的最好素材。

二、本课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1)首先画一样东西在黑板上让同学们想想我们画画一落笔在纸上的是什么?——线

线是绘画表现的基本工具

(2)让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的线

生活中线条如:

七种颜色的彩虹就是七根美丽的线条,月亮星星就是圆滑的圆圈线条,滚滚的江河一泻千里,淙淙的小溪日夜不停,斑马身上的花纹,树木上的纹路,树叶上的叶脉,瓜藤草蔓,人体上的头发,墙壁上的蛛网食店里的面条、粉条、酸辣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线条。并让学生谈谈自然界中的线与美术作品中的线的一些看法。

三、本课与人们的情感联系起来。

(1)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线,让同学们体会线条的魅力:线条的创新,线条能表达人的情感 展示名画《飞天》在欣赏的时候就让同学来猜猜画家表现的是怎样的情绪、情感。(2)请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把此刻的心情用一跟线条表现出来,同学们猜猜

(3)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用线条分别画出:激动,烦躁,舒畅,平静等心情

(4)请每位同学在心里想一件事,高兴的、气愤的„„把它用线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选几张请其它同学猜他要表现的情绪。

四、本课与音乐结合起来

(1)放一段音乐,让学生们把手伸出来跟随音乐舞动线条,感受线条的变化

(2)音乐是有节奏的,不同的线条的可以体现出不同的节奏

(3)让学生用“线条”叙述刚才舞动时的感受

(4)音乐也是富有情感的,听了音乐试着用线条画出来

五、本课与实际联系起来

(1)让学生当堂练习用线条表现出生活中的某样事物

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线,让同学们体会线条的魅力:线条的创新,线条能表达人的情感

(2)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用线条分别画出:激动,烦躁,舒畅,平静等心情

(3)放一段音乐,让学生们把手伸出来跟随音乐舞动线条,感受线条的变化

我要求学生把手伸出来跟随音乐节奏的变化舞动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感受随着节奏的变化,双手舞动出的线条是不一样的是变化的。

以上就是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教学环节,并按此思路和环节实施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对线条的认识再一次去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并通过实际练习、操作去体味线条的美,并用线条的美去表现生活中的美,使学生从心灵受到一次陶冶。绘画上得到一次进步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感受能力、创造能力。

篇2:绘画作品中的线美术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参考:

本课程选自初中第一册,主要以欣赏为主,通过欣赏来介绍线这种造型手段,了解线的内涵以及东西方线造型的不同。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线的表现力和内涵,同时了解东西方以线造型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在自然和生活中寻找各种形态的线条,比较欣赏线条艺术,使学生认识到艺术的表现手法来自于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独特风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懂得如何感受和领会艺术的美,从而培养高尚的情操。

3、教学重点:

(1)把感受线的魅力,体会线条不同的节奏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由于它是美术作品形态的基本要素。(为什么设计为教学重点的原因,如何解决教学重点)

(2)把握线条表现出的情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由于它是美术作品的灵魂所在。

4、教学难点:

把东西方美术作品线造型的不同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由于我们对西方作品的认识比较少。(为什么设计为教学难点的原因,如何解决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线条的运动变化以及线条对人类情感的表现。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它随着儿童涂鸦的开始,陪伴儿童的成长,成了许多孩子表达内心世界的手段,这种用线来表现儿童内心世界的东西一旦被引上正规化的道路,将完成用线造型的环节。在本课用线造型的训练在青少年美术实践中被了解、掌握、运用,能帮助儿童充分的展现自己的创造性,运用大量的美术游戏,音乐游戏帮助孩子们了解线条的节奏感,这样可以开发孩子的潜能和智力能力。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设计:

(1)“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

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了他们感受线条艺术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2)“演示法”:根据心理学原理,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同时把演示与讲授有机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边议论,以获得最佳效果。

2、学法设计:线条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语言与工具,在艺术领域中既有视觉的“线”又有听觉的“线”,理解它们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音乐等课件演示,使学生形象的认识身边的线条以及绘画艺术中的线条,感受听觉的线,启发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

四、教学时间安排

本堂课所用时间为40分钟,在教学中,首先,通过清点人数安排好课堂秩序,所用时间为1分钟,接着通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来进入本课,所用时间5分钟,在教学本课主要内容中,由于内容相对多,所以用30分钟,最后剩余4分钟来总结这堂课并布置作业。

五、教学过程设计、组织教学(如何组织教学,作用如何。)

清点人数,……..2、导入新课

通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以及对两种不同绘画的表现形式的比较,引出线的造型要素,从而引出这节课的课题《美术作品中的线》。

3、讲授新课(每一个部分的安排,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达到了什么目的,效果如何,师生双边的活动)(1)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的线是什么样子的?”然后通过课件向同学们展示生活中的线,归纳学生的答案,让孩子们发挥充分的想象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类比的方法,将已有的对生活中线的理解慢慢转化为对美术作品中线的理解,使学生轻松的接受新知识。让他们也有意识的往线条方面思考问题。

(2)接着让同学们看书上的图片《克里特壁画》(图3)《缠枝牡丹纹梅瓶》(图4),来了解线,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学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以此来总结线的第一层涵义,线条是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的要素。

(3)接下来,为了达到音乐与美术的密切结合以及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让

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觉线条的魅力,我将让同学们欣赏几段音乐,让他们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把美术的魅力也融合进去,进而引出线条的定义,线:也叫线条,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的要素,也是美术家创造艺术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主要艺术语言。(4)在黑板上画一根曲线,一根直线,让邻近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由此想到什么?我是引导同学们往物体的物理性质方面去考虑,这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积极性,诱导学生对“线”的认识步步深入,以达到由物理性质到情感表达方式的升华这一教学目的。

(5)看书上的范画《缠枝牡丹纹梅瓶》和《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归纳学生的发言,这样来检查学生对线这种艺术语言理解力的掌握情况。

(6)出示《人物夔凤图》,通过欣赏古代优秀美术作品,使学生对我国璀璨的文化遗产有所了解,让同学们认识到线造型是我们中国画的艺术传统,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7)看到书上《太白行吟图》(图8)和毕加索的《女人像》(图9)这两幅画都是以线来造型的,比较有什么不同?

前面我讲了东方绘画注重感情,而西方的绘画,则追求的是严格的写实风格,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我通过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的比较,探索表现手法的区别,并使教学自然过渡到一个新的内容。

图8、总结(内容与目的)(1)、总结线条的基本知识;

图9

(2)、学生欣赏各类绘画作品,结合自我感受理解线条的表现手法以及内涵;(4)、总结课堂情况,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

(5)、布置下节课需要准备的工具。、作业布置 :欣赏课本上及课外的美术作品,体会“线”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感受线条的内涵。(作业的作用和目的)

篇3:浅析中西绘画中的线造型语言

“线, 是一种虚拟的视觉语言, 非客观物象所固有, 因此有其特有的抽象性与写意的意味, 但线在客观事物的外表是不存在的, 它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与提升, 是表达客观事物的一种载体”[1]。而线条在中西绘画中只是表现情感的一种语言, 一种手段。但它同时服务于客观形体, 并能准确真实的描绘客观物象, 做到线与形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对线的运用源远流长, 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先民创造的岩画、彩陶绘画以及帛画中, 线作为中国绘画最原始的表现特征已初见端倪, 并逐渐具有了一种独立审美价值。而早在古代的西方, 线条已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形式。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古希腊瓶画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乔托、波提切利、丢勒等大师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线的独特魅力。线条在中西绘画中都有渊源的历史, 都是作为一种绘画的语言形式, 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思想体系, 对线的认识和理解却有异同。

二、中西方绘画中对线条的理解和运用

1. 中西方线条艺术的区别

西方素描中的观点认为:“世上本无一根独立的线, 线不过是面与面的转折处”[2]。所以在西方绘画中, 线只是作品在设色之前的一种定型手段。虽然西方画家中也出现过像安格尔、拉斐尔等用线高手, 但他们只是从造型方面来完善线条的, 并没有将其上升为一种独立的审美价值。中国画则不然, 早在魏晋、隋唐时期的人物画就有“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来形容线的质感形状与优美。宋元时期的永乐宫壁画对线条质感和节奏的把握相当精确。衣服的飘逸、毛发的飞扬、手足的柔软以及枪矛的锋锐等都表现得惟妙惟肖。其后发展的“十八描”之说 (如, 钉头鼠尾描、高古游丝描、兰叶描等。) 也是说明线的生动画法和形式美感。可见在古代中国, 线条已在中国绘画中占主导地位, 并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骨法用笔”的内涵与意义。

2. 中西方线条艺术的融合

近现代,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西画与中国画之间也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尤其在线条的运用上各有其独特的艺术美感。近代中国著名画家何家英处在中西方艺术融合的时代。他的绘画作品在吸收西方写实造型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线造型发扬光大。他在艺术实践中用线来塑造人物形象, 用线表现体面关系, 用线传情达意。其作品《山地》虽然融入了西方的光影效果和解剖结构, 但画面中线造型的元素处处可见。他采用典型的钉头鼠尾描, 将老人的头发、身体的结构、松动的衣服表现得十分生动。何家英对于不同质感的物象, 线的处理恰到好处, 相映成趣, 以密衬疏, 以疏托密, 达到线形的和谐统一。

西方国家中, 野兽派大师马蒂斯, 在他的素描作品中运用了明快、简洁的线条, 这些线条已不再是以往对自然对象的复制, 而是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红沙发上的浴女》是一幅油画作品, 而画中却采用了富有情感、简洁、极具装饰性的线条。他的很多作品都用线勾勒形体, 用线表现画面的空间结构。其实马蒂斯对线的运用受益于东方的绘画体系。马蒂斯在他晚年也说过“对我的启示是东方的”[3]。

三、结语

无论是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 线只是美术中最基本的造型手段, 是一种虚拟的视觉语言。在长期的美术发展中, 线在艺术家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语言中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并越来越显示其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美感。

摘要:“线”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 在中西方绘画中均得到充分的运用。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他们对线条的理解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绘画中, 线只是对形的依附, 是面与面的转折处, 是作品设色前的一种定型手段;中国绘画中, 线有着独特的魅力, 它除了体现物象不同的质感形状, 同时, 也体现了画家内心的情感, 它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线,造型

参考文献

[1]、徐默、周晋, 《中国现代人物线描技法》,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1年8月第1版

[2]、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3月第1版

篇4:浅析中学美术课中的线造型教学

本人在长期的中学美术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缺乏迅速扑捉形体的能力,面对形体无从下手,画不出来。同时很多学生观察力迟钝,想象力缺乏,因此,无法在线造型中概括、取舍、变换。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要迅速提高学生的线造型能力,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实地观察 选择性表现

线造型的表现对象极为广泛,选择性较强。上到山石树林、树木,下到小溪、羊圈、农具,都是线造型表现的内容。同时线造型表现手法多样,生动逼真,易于掌握,用简单的工具就能随心所欲的表现。中学美术课中的线造型教学应加强对人物、静物表现方法和绘画技巧的练习,它是对造型意识和造型表达综合能力的培养,用简练的线条就能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自然的、强烈的、真实的感受。

在实际教学中,还应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观察、发现自然美,以挖掘他们对自然的热爱,领悟艺术真谛。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然界进行敏锐的观察与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力,从而能使学生对繁琐的自然景物进行主观的组织、整理、取舍、概括,进一步锻炼了学生深入塑造形体,刻画对象的能力。

二、选景与构图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由于写生中的景物繁杂而又琐碎,所以在写生之前,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选取具有形式美感和视觉冲击力的景物。选景是写生的前提和基础,选得好景,才能触景生情,以情感人。在这方面要对学生多做指导把学生的目光拉回到近处,从杂乱的、不易表现的、宏观的自然景物上回到单一的事物上,先不画大的场面,而画单个的树和石头,画破的茅屋、古城堡及日常用具,从而表达以小看大的效果。

选景后进行构图,所谓的构图是指画面的组织机构,是作者根据对客观景物的观察和感受,通过立意来组织画面。构图要符合形式美的法则,一幅线造型作品要富有艺术性必须包含相互的对立关系,如形和意,主和次,虚和实,动和静,疏和密,大和小,曲和直,前和后,高和低等。这些关系被组织到画面中,就形成了形意相连,主次相应,虚实相生,动静相衬,疏密相间等关系。

三、艺术处理及创造性

通过选景与构图,我们对景物已经有了新的了解,在进一步的刻画中还要进行概括、取舍、夸张、强化,强调学生主观情感的流露。使同学们的目光不仅停留在对景物感觉的简略概括上,而且要把画面经营的更丰富些。既有对象较深入的刻画,又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体现出有个性的创造精神。在中学的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四、线条的运用

线造型最基本、最常见的手法是线条,线具有鲜明、灵活、生动、多变的艺术性。不同的用笔方式,线条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线条在画家的笔下,不仅完成着画家所构思的图象,同时,自身丰富多变的形态就是一种美的组合。线条有粗细变化、长短变化、曲直变化、急缓变化、软硬变化、虚实变化等。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变化,这样,学生画出的作业才富有艺术魅力。

线造型能把每天发生的感人事、人物、场面,迅速积累下来,这样也逼着学生锻炼了构图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手头功夫提高了,就能够充分利用构图法则,進行大胆的取舍、添加、夸张。从而使画面更丰富,内容更富有生活化。

篇5:小班美术棉签画扭动的线教案

1、使用植物的根茎叶等部分拓印再进行想象添画,合理搭配色彩。

2、体验拓印带来的成功感。

3、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4、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长方形宣纸,水粉颜料。

2、幼儿知识经验准备:收集秋天的植物,例如:莲蓬、树叶、树根、竹叶、果实等等。

3、教师自身知识准备:对拓印用水粉颜料的厚薄进行尝试。

【活动过程】

一、观察介绍

1、谈论各自收集的植物(实物)

2、展示归类,介绍植物的特征:大小、形状、花纹、筋脉、不同的颜色。

二、植物拓印

1、用植物蘸颜料拓印在宣纸上。

——要想画面饱满和有张力,就要选择面积较大的叶片或者果实。

——观察不同的材料蘸上颜料在宣纸上拓印显示的肌理效果。

——注意构图要有疏有密,前后有遮挡。

2、晾干拓印好的宣纸。

3、借形想象:添画人物或者动物。

——大胆地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想象。

——讨论拓印的痕迹可以变成什么动物?想得越丰富、越有趣越好,最后组成一幅有故事情节的画面。

——添画要先添上眼睛、嘴巴等最后添加细节(身体花纹、背景等)

三、集体欣赏,一起分享画面里的故事。

——介绍自己画里的故事吧!

活动反思:

篇6:绘画作品中的线美术

设计意图:

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孩子们能说上一些线的用途,但没有用线画过画,老师线真的能画出好看的画吗?为了激发孩子的审美愉悦、审美情感,由此,生成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各种各样的线,并能说出它们的`用途。

2、尝试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画线条画。

3、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感受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画线条画。

活动难点:知道各种各样的线,并能说出它们的用途。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线(尼龙线、棉线、毛线、麻线等),画纸、水粉颜料。

活动过程:

一、各种各样的线

1、说一说,你见过什么样的线。

2、请幼儿说一说线的各种用途,如绑东西、串珠子、编辫子等。

二、线条画。师讲解示范操作方法:

1、先将画纸对折后打开,再将线(棉线、尼龙线、毛线)沾上调匀的水粉颜料。

2、把沾上颜料的线放在画纸上,对折后合上,用手轻轻压。打开纸以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美丽的几何图案。

3、鼓励幼儿自己尝试用毛线画画、抽动毛线。

4、运用不同的线,可以画出各种不同的感觉。提示幼儿用颜料时,不可加水太多,以免线吸入太多水分,压在纸上时水粉的颜色不易呈现出来。

5、等纸晾干以后,就是一张美丽的包装纸了。

三、幼儿作品介绍、展览、欣赏。

教学反思:

篇7:美术教案-绘画中的黑白

篇8:小学美术绘画中的含蓄手法探究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加入含蓄绘画的可行性

1.什么是绘画中的含蓄。

绘画的语言是含蓄的语言。含蓄不仅是一种艺术风格, 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技巧。为造型艺术的绘画, 画的虽然是瞬间景物, 但要能引起人们的联想, 要使人流连, 使人产生共鸣, 就必须运用含蓄的手法, 否则就很难找到出路。

歌的含蓄, 会使人觉得“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绘画亦是如此, 有时以“咫尺之图, 写千百之景”, 仍难尽如人意, 但只要处理得含蓄, 就能收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功效。传统的课堂绘画平铺直叙过于直率, 一眼见底, 这种绘画方式缺乏活力,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小学美术绘画中的含蓄手法。

绘画中的含蓄并不是把画面的内容如图解一般“锋芒毕露”,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 初一看使人吃惊, 再看就感到乏味。与此相反, 适可而止一些, 绘画语言就会深沉一些。比如画“哀痛”, 比画“大哭”更使人伤心;画“对敌人仇恨”, 不可能在画面上把敌人剁成肉酱吧。

我们传统的山水绘画中看到许多宝塔, 往往只画上半截, 其脚或被云雾遮盖, 或被树木掩藏住, 宝塔处于烟雾缥缈之中, 显得含蓄真实。遮掩的手法是绘画构图中帮助达到含蓄的一个普遍经验, 达到了以虚掩实, 以简掩繁的含蓄效果。

二、含蓄绘画创作在小学美术绘画中的具体渗透

1.演绎生活体验, 使学生从多层面去拓展研究空间。

我们常说:“绘画中的含蓄要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提炼和想象来获取, 并且必须是遵守形象思维的特殊规律。”有这样一个故事, 陆游的儿子想学诗, 陆游就告诉他:“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我们的美术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体验和感受生活。在美术绘画教学中, 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和有意识的引导下, 结合学生生活的经验, 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解决问题。

[案例1] 美术六年级《人与自然》教学片段:

(上课的时候与学生探讨如何用绘画表达自然风景的问题。)

师:如果你想画人与荷花、池塘的画面, 你觉得可以怎么绘画表达?

生:画人坐在船里欣赏荷花。

教师提问:你怎么样来处理人与池塘中荷花与荷叶的画面关系?

生1:可以用荷叶遮住人的身体, 露出一点, 好像是躲在池塘中。

生2:人在船上, 船被荷叶遮住了, 好像若隐若现的样子……

师:那我可以把人画得很详细, 站在船上吗?

生:不可以的。这样的画面有点僵硬, 不自然。

师: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画, 分别是以上几种画面关系的处理, 你来选择一下效果。 (出示图片)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略带含蓄的绘画手法更能体现绘画的意境。

在绘画中有很多的经验是源于丰富的现实生活, 是生活的艺术提升和概括。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与绘画息息相关的原型。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该及时与学生沟通, 并做出积极正确的引导,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取材, 去创作绘画作品。

2.讲解教材内容, 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绘画知识。

美术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绘画, 特别是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绘画中所运用的含蓄的创作手法。分别以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找一个重点加以说明、欣赏、创作、探讨、研究, 多角度运用教材, 加强对学习内容选择,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选择绘画创作的方式, 积极投入绘画中含蓄创作手法的探究。

[案例2]教学《十二生肖龙》这课时, 我是这样和学生探讨绘画设计过程的:

师:在这张纸上画一条龙, 你打算怎么样来画?

生:画完整。

生:整个样子画得很详细, 很清楚。

师:那如果我画到一半的时候, 发现画不下, 那怎么办?

(学生的答案显然是有限的, 教师这时加以引导)

师:我们这样来处理, 你们看看效果如何?

出示图片, 当画得不完整时, 我们可以在空白处继续添加龙的身体或是尾巴, 并不是要与原来的绘画相连, 而是要截断, 使画面整个效果看起来更饱满。学生这时会觉得这样的绘画方法很独特, 教师继续与学生探讨如何处理画面含蓄的关系, 出示图片与范例, 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含蓄的创作手法。

三、美术绘画中表达含蓄时注意的问题

1.绘画中的含蓄要恰当。

由于绘画创作中含蓄的重要性, 人物与环境, 人物与人之间所能产生的联想也是必然的, 如果不加注意, 作品就会被淘汰。我们可以从绘画的色彩对比中体现出来:在大片的绿色小草中, 含蓄地点了一点红色, 这本身很难成为真正的美, 只有当它被适当地表现出花的轮廓时, 才能显现出来。相反, 如果轮廓的造型被含蓄地描述成一摊血迹, 总不会有人去欣赏了。因此, 要让学生明白, 表达含蓄时应注意, 自己的表达会使人产生的联想, 而每个人的联想有其独特性, 因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可见, 以何种含蓄的绘画方式创作也决定了其作品会给人带来怎样的一种绘画视觉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则是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 起着引导作用的人。

2.评价中的含蓄要到位。

懂得绘画“语言”的含蓄很重要, 传说古代画院的一个考试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就是考你会不会含蓄, 会不会恰当处理绘画中含蓄的表达尺度。含蓄的功夫大都表现在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派中, 画家对山、树林、宝塔的描述都有含蓄的处理。笔者认为, 在美术绘画教学中加入含蓄的手法,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教学更具有延展性。学生在绘画过程中, 不仅使绘画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而且让学生从中更深地了解了绘画艺术的技巧, 还能在参与绘画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知识, 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创新。

一幅绘画所描述的具象是有限的, 如几条鱼、几株树, 但我们要表达的不仅仅是这几条鱼或几株树的内容。要提升具象的意境, 将其外延尽可能地延伸, 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那就要运用含蓄的“语言”来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内容含义, 那样的绘画才耐人寻味, 才富有魅力。

篇9:绘画作品中的线美术

[关键词]美术专业 绘画教学 绘画材料

[作者简介]李建军(1974- ),男,山东博兴人,滨州学院美术系讲师,在读硕士生。(山东 滨州 256600)

[中圖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90-02

一、材料研究是绘画实践的根本

在绘画作品最终完成后,材料审美和属性就被画面整体语境和精神属性掩盖,材料作为绘画表现媒介在绘画语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被隐藏起来。绘画作品虽然承载了很多思想和内涵,但它最终是物质的,是通过物质的形式展现出来,画家表现的思想、内容、审美取向也是通过组成画面的材料媒介来实现的。虽然材料审美属性和表现属性被绘画精神属性掩盖的事实,为教学中材料研究制造了困难,但材料作为绘画语言形成的根本,在教学中对材料进行讲授和研究是使学生成功走向绘画实践的重要开始。

材料以媒介形式存在是绘画得以形成的基础。这里,材料作为绘画作品的媒介,它承载了所有绘画语言,并通过材料的不同存在形式,展现了材料作为媒介对画家意图的描述。正是由于画家的意图和目的,材料才成为画家利用的手段,成为通过画面传递某种意义的媒介。然而,材料要在画面上体现画家的意图和目的就必须将材料转化成画面需要的绘画语言元素——造型元素。这些造型元素包括:色彩、结构、肌理、线条、形状等。它们都是材料的各种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承载了画家的表现目的和意图。

“在绘画中实现的造型元素的种类源于材料使用的方式,因为材料具有开放的潜在可能性,每一中材料都可以以一种无限不同的方式得以实现,通过它们,产生的造型元素的种类同样也是开放的。”①绘画材料是画家创造造型元素的工具和物质,而每一种造型元素表现形式的创造必然是绘画材料潜能的体现,是材料价值的审美彰显。材料的开放性为造型元素提供了表现机会,为画家拓展了自由、充分运用材料进行表现的空间,绘画语言也因材料的开放性和审美表现而变得丰富。每种材料作为媒介在造型语言上都存在未曾开发和未曾探知的、潜在的表现可能性,这些都需要通过画家的创作,将材料潜在审美表现开发出来。在绘画实践中,学生只有选择并组织适合其绘画语言的材料,才能通过材料的媒介属性表现对自然、人生、生活的理解与认识。

二、绘画技法与材料性能的关系

学生为了能够正确表达绘画语言和审美意图,就需要对材料进行正确的把握,必须了解和掌握材料的审美属性和表现属性。材料审美属性包括材质美和经过绘画技法表现后形成的形态美。材质美是指材料的质地美感,材料具有不同质地,表现出不同美感。材质美是材料具有表现力的根本,是被选择和应用的前提。如果材料失去其材质美感将不再是这种材料。绘画中材料还具有形态美,画家将材料按照意图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形状、肌理、颜色,表现出不同效果。材料各种表现形态构成了绘画造型元素,画家通过这些造型元素表达自己意图,将材料潜在表现能力开发出来,形成画面或画家需要的形式,形成画面视觉语言。材料审美特性的深入开发和运用成为绘画表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表现形式既是材料形态美在绘画语言中的具体体现,又是画面造型元素的具体存在形式。材料如果失去了表现形态,那么在绘画中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总之,“物质手段是通过显示自己而不是使自己消失,即通过展开自己的全部丰富感性,实现自己的审美化的”。② 绘画材料既要表达视觉形象又要体现材料自身的审美特性,并要将二者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绘画语言。学生在绘画实践中要体现思想和表现内容,在材料选择和运用中就应当注重并掌握材料的材质美和表现力,通过对技法进行锤炼,使形态美和材质美得到最恰当的体现。

黄宾虹在《画法要旨》一文中指出,“不明笔法、墨法,而章法之间,力期清新,形似虽极精能,气韵难求苍润”。③这说明在绘画实践中,合乎画面语境需要的方法对于材料性能的展现和画面语言的表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绘画语言成功表现的重要环节。绘画技法是材料审美得以体现的手段,也是绘画语言得以成功表现的需要,是绘画材料的使用方法,是材料成功转化为造型元素和绘画语言的手段。“画家通过对材料的使用,一个世界展现在他面前,这是一个他开始生活于其中的绘画世界。他的存在的一种新方式发展了出来,并开始实现自身。”④绘画技法在表现世界和审美思想的过程中,将材料的潜在表现力开发出来,使绘画表现和材料审美同时得到实现。技法是绘画材料形成画面整体性表现的需要,成功的绘画作品不是绘画材料简单的罗列,而是材料审美属性和表现属性的整体表现,是符合画面整体性表现语言要求的。在绘画实践中,学生不但要掌握材料的审美属性和表现能力,而且要将材料表现与绘画语言联系起来,通过技法实现材料与画面表现的完美结合。

三、画面整体性与材料表现整体性的要求

在绘画教学中,对画面整体性把握是培养学生绘画表现能力的重要内容。画面整体性表现在绘画语言中材料表现对绘画元素的整体性组合,表现在材料开放性与绘画元素需要之间的和谐关系。造型元素和材料同样具有开放性,绘画元素的开放性表现在绘画语言形成整体语境的需要,绘画意图和审美性差异又要求绘画元素具有多样性;绘画材料的开放性则表现在其表现形态具有多样性。材料各种审美表现共同形成统一的画面语言,是材质美及表现形态综合性的整体表现。画面中每一种材料和其表现形式都必须与其他材料和形式相协调,形成一个整体,否则材料审美性和绘画整体性将都不能得到体现。

造型元素在绘画作品中具有开放性,它们体现了画家创作的意图需要。“在每一幅绘画中,色彩、结构、肌理、色调以及线条都通力合作,以形成一个单一的统一整体。……每一幅画都被创作为一个总体,于是每一个造型元素都被重新创作,这样它才适合总体中的其他元素。在每一个情形中,每次的结果都是一个完全一致的总体。”⑤也就是说,在绘画实践中,需要运用适合画面整体语言要求的造型元素完成创作。绘画作品中每一种造型元素的存在、形成,都是以材料作为媒介进行创作,它以其开放性的表现,创造出画面需要的造型元素,形成作品整体所要表现的语境。

材料必须符合绘画语境表达的要求,材料的整体性是影响绘画语言形成和表现的重要因素。一件成功的绘画作品是各种材料之间和谐、统一的整体表现。材料的整体性体现在材料表现的双重性上,一方面它是绘画语言的中介和载体,另一方面又展现着自身质料特性的审美性。材料在绘画作品中如果失去了自身审美表现就不能实现造型元素的审美要求,也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如果过分展示自身审美,而不符合绘画语言要求,必将破坏画面整体,两者只有协调一致才能创造出具有整体性的绘画作品。绘画实践只有选择适合其语境的材料表达,才能形成统一的绘画形式和语言。从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程中,可以明显看到材料整体性在整个绘画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形成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性特征的审美过程中,画家运用水墨材料的可渗化性、不可覆盖等材料特性形成中国绘画的整体表现语言,成为文人“畅吐胸中逸气”的手段,形成中国画整体绘画语言和特有的绘画语境。

从画面整体性说,造型元素的整体性就是材料审美的整体性,每一件成功的绘画作品都是绘画材料的整体性体现。在绘画教学中,对材料各种属性的研究是学生成功把握绘画整体性的基础。

[注释]

①④⑤(英)尼吉尔·温特沃斯.绘画现象学[M].董宏宇,王春辰,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55,51,73.

②(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寒树站,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341.

篇10: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绘画教学

摘要: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一个得要途径,同时也赋予了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创造能力的机会。因此,科学地组织好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组织好幼儿美术活动中的绘画教学呢? 关键词:美术活动;幼儿园;幼儿;绘画

一、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自信心

1、营造宽松自由的绘画环境,鼓励幼儿大胆的去尝试,积极主动的去参与。

以往教师在教学当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幼儿往往都是被动的去模仿,这种美术活动幼儿都没有自己的主动意识,甚至幼儿都不能勇敢的去动笔。时间久了,幼儿就失去了自信心产生了依赖性,也没有兴趣学习绘画。有些幼儿画了几朵小花或者几只小鱼,就不想在动手绘画了。这时候教师可以准备几张范画,从易到难,鼓励幼儿自己去选择自己想画的范画,自己可以加一些丰富的内容,大胆的去想象。让动手绘画的幼儿可以成功的体验到,同时给幼儿一些肯定和鼓励,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在这要的气氛的活动教学中,幼儿更容易的去完成任务,成功的体验从中的兴趣。慢慢地,愉快的绘画心情能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的自身能力正确的认识和肯定,从中树立自信心。

二、开发幼儿的绘画潜能

1、鼓励幼儿大胆的去想象和表现,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成人的绘画习惯是按照事物的发展和自身特征去绘画,如:我们画的天空是蓝的,太阳是红的,草是绿的,雪是白的,我们绘画的思维已经限制在一个大相框里了。可是幼儿是纯真的,他们的大脑思维和我们不同,他们看这世上东西和我们不同,他们对什么东西都充满了兴趣,他们的想象力大胆而且丰富,又很奇特,在他们的笔下绘画出的太阳、蓝天、小鱼和花草树木都充满了生命。幼儿可以把小鱼画到天上去,他们想象的小鱼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喜欢的小鱼可以飞到天上去。他们的太阳公公可以是绿色的或是紫色的,理由是太阳公公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幼儿的思维是奇特的、活跃的,他们想象中的蚂蚁可以砍树,他们会说蚂蚁想砍大树啊。我们教师不可以去限制幼儿的想象力,我们应该鼓励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大胆的去想象,大胆的去表现,教师应该充分的去挖掘幼儿的潜力,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健康的成长。

那种活动会限制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在这样的活动中去限制幼儿的思维只会扼杀他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扼杀幼儿的自信心。

三、开发幼儿的绘画大世界

1、开阔幼儿的眼界、培养他们积累作画的经验

美术活动是源于我们的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他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而是人类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有创造力的美术活动,包含着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积累生活经验,对美术活动教育史需要的。

美术活动要是以“海底世界”为例,我们可以让幼儿去了解,如:观看海底世界的录像片、海底世界的动画片和海底世界的图片,让幼儿知道海底世界丰富多彩,还有许许多多不同的鱼,有大鲨鱼还有一些小鱼。同时我们可以进行和海带世界有关的游戏“一条小鱼游来了”,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和参与,累积幼儿的作画经验。而这丰富的经验和创作素材,要比从教师讲出来的或幼儿凭空想象出来的要更好,这是幼儿展开想象的基础,是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基础。

四、以生活化的方式教育

1、以生活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我们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美术活动,因为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把绘画融入游戏中,在绘画时幼儿会感觉在做游戏,他们会高兴起来,也会感兴趣起来,就不会害怕了。可以让幼儿自己创造,自己绘画的有特色、特点的方法,由于幼儿对社会的经验少,生活经验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有了限制。教师选择有一些幼儿熟悉的、喜欢的简单的、感兴趣的事物,让幼儿来绘画。我设计了一些幼儿喜欢的美术作品,给幼儿观看,“快乐的虫宝宝”、“美丽的大深林”、“小兔过生日”等作品。这幼儿绘画出的,太阳、星星、月亮、天空、小鱼、花草树木的颜色,变得丰富多彩。

我还在班里开展了幼儿的作品展览会,让幼儿互相欣赏美术作品,教师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幼儿的作品,教师要给予幼儿更多的鼓励和表扬,使幼儿更加的有自信心,对于表现差一点的幼儿,教师要耐心细心的多关注这些幼儿,多给予赞赏和鼓励,使幼儿在每次的美术活动中都充满信心,更加的期待下次的美术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去绘画,能激发幼儿对绘画会越来越感兴趣,也能使幼儿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使幼儿觉得绘画是一件感兴趣的事,他们会绘画出更多美好的五彩缤纷、五彩奇妙的世界。

五、正确引导幼儿对美术活动的评价

1、帮助幼儿认识自己、肯定自己、从而树立自信心

幼儿对成人的评比依赖性非常的大,即使是中大班的幼儿,他们对自我评价的自信心很差,他们往往是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自我肯定、和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组织开展美术活动中,教师应给幼儿更多的积极的评价和反馈的方式去表扬幼儿,在活动中时要多和幼儿交流,尤其是对较差的幼儿,从不轻易的否定,要在言语上和情感上给予更多的鼓励、支持和关注。这样,幼儿会在美术活动中愉快的、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并能从教师的评价的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的能力,得到成功、树立自信心。

这次活动中,让我对美术活动的教学方法有了更深一步的看法和了解。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培养幼儿的自信心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长期的教育强化。尤其是对自信心差的幼儿,对他们要更耐心、细心的教育,使他们在长去期的教育中慢慢有自己的思维,一点一点的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篇11:绘画作品中的线美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二.过程设计:

1、教学策略:师生游戏→明确本课内容→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欣赏名画→观察表现透视的艺术作品→利用教具学生练习→产生绘画冲动→绘画→讲评。

2、教案设计:

课题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㈠.教学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事物。3.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自主探究意识。㈢.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创新点:让学生分析讨论发现总结透视现象。㈣.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

2、探究式教学法;3.发现式教学法 ㈤.教学准备:图片资料.自制教具等。三.教学过程: ㈠.游戏导入

师:请同学们用手测量出老师的身高?(学生手量.回答)你们知道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吗?(学生讨论发言)㈡.介绍透视现象并板书课题

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大,而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小,这种现象就是景物的近大远小现象,也叫透视现象。㈢.讲授新课

a.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分析,按书中的要求找出答案。(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粗远细.近稀远密)

b.请同学找一找身边的透视现象。请学生仔细观察后归纳透视现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后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主点。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师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c.请同学们欣赏名画从中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讨论发言它的魅力所在。(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中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d.同桌合作观察颐和园的长廊,从中找出这种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然后说一说。(柱子的变化)

板示讲解:视平线,消失点。

e.应用表现: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所提供的自制教具.零散的图片,拼贴成一幅完整的,具有透视效果的画。

㈣.学生作业:用透视现象表现老师出示的图片。

要求:a.先找视平线,消失点。b.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c.按透视现象处理好竖线,斜线。d.线条流畅。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绘画存在的问题,对画的好的学生给予鼓励。㈤.展评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4、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 的表现出来。

围绕以上4点学生自评,互评。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力求把画面画的完整、生动。并说一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㈥.教学延伸: 找一找校园中有透视现象的场景。或把自己家里有这种现象画下来,为下一堂课的写生做好准备。

四.课后评析:

上一篇:个人规划成长努力方向下一篇: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探讨_人教版新课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