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教学实录

2024-07-26

《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教学实录(精选2篇)

篇1:《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教学实录

基于课外资源回归课内历史本真认识的思维探究

——以《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为教学案例

史地组

王恩妹

一、探究背景

“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荣枯。通过整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20世纪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为了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希望通过一节新情境探究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历史的方法与关爱人类命运的情感升华有所帮助!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学习。探究学习,解决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他们的思维能力,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且是“我能学”、“我会学”。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非常必要。

基于以上认识,我找到了这节课的高度与切入点——以海明威为例,探究20世纪人们反战的心路历程。在新情境下探究以下问题:一战前后、二战前后人们对战争认识的变化及其原因与特点。尽量做到“回归教材,情感渗透与能力提升”。

二、探究过程 【问题引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时间世界的和平、安全与发展正面临哪些问题的严重威胁?

生:(大部分同学答)金融海啸和甲型流感。

师:非常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尽快争取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我们该怎么办?

生:加强合作,共渡难关。

师:很好!为什么要这样呢?历史告诉我们(PPT展示):“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任何人的死亡都会使我蒙受损失,因为我包孕于人类之中。所以绝对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但不是所有人在世界灾难面前都有这样深刻、理性的认识。今天,我们就以海明威的代表作为话题,谈谈20世纪以来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重点探究】

1、一战前欧美市民对战争的态度。

师:有谁能说说海明威的主要经历及其代表作吗?

生:(一位同学站起来介绍)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主要代表作品:《太阳照样升起》1926年;《永别了,武器》1929年;《丧钟为谁而鸣》1940年;《老人与海》1952年。师:哪些作品体现了反战主题?

生:《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师:在“一战”爆发之初,像海明威这样的高中毕业生为什么要参战?欧美国家一般市民对战争抱着什么态度?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思 考。

材料一 海明威一代年轻人当时极为崇拜的英雄老罗斯福号召青年:“目前,每个优秀的美国青年都要在不利或不完善的条件下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如果他到了打仗的年龄,就应该让他去参加战斗的行列。……身强力壮、心灵健康的青年应当有自己的自由去战斗的行列担任合适工作。”

——转引董衡巽《海明威传》(2003年)

材料二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

——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分钟后)生甲:冲动的个性。

生乙:还有老罗斯福的欺骗宣传。

师:刚才两位同学认为他参战的主要原因是冲动的人性与政治家的欺骗宣传,对吧。可见,年轻的海明威与一战前的欧洲市民对战争抱者共同的态度是什么? 生:是渴望的,欢迎的态度。

师:(将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呢? 生:从两则材料中得知他们都认为战争不仅是爱国的表现,而且有利于摆脱平凡的日常生活,甚至促进个人优秀品德的养成。

2、一战中及战后对战争的认识变化。

师:可是,经历“一战”后的海明威在1929年发表的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对战争看法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请阅读材料:

材料三 海明威在1929年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被视为美国文学“迷惘的一代”代表作之一。其梗概如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失业青年亨利应征入伍,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与护士凯瑟琳相爱。在部队里,亨利心里老是想到凯瑟琳,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他的同伴说:“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 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情。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久,他们的防线被德军突破了。庞大的队伍犹如一盘散沙,士兵们高呼着“和平万岁”……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心里默默地说:“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责任与义务也一同洗掉了。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他顺利地上了岸,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终于可以置身战争之外,享受和平美好的生活了。然而凯瑟琳在生孩子时大出血死亡,孩子也胎死腹中。亨利万念俱灰地“离开医院,冒雨走回旅馆”。亨利往何处去?他不知道,他只知道一点即他与战争永远告别了。但其余的一切都是模糊不清。他成了一个失去过去,没有现在,看不到未来的人。整个世界都失去意义,他陷入无边的迷惘中。

——詹志和《海明威》(1998年)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思考:

(1)归纳材料三中的主人公对战争的看法。试结合一战史实分析其原因(6分)

(2)概括小说梗概中表现出反战的主要思想。(6分)(3)“迷惘的一代”的反战有哪些局限性 ?(6分)

师:大家可以直接看试卷上的材料与问题。读材料时一定要动笔划出关键词句,并且尽可能将答案归纳起来写在试卷上。(5分钟后)师:有谁愿意与大家分享答案?没关系,有多少,说多少。没写好的,说说思路也可以。生甲:逃避战争。生乙补充:厌恶战争。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大家默不出声)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写板书:避战厌战)请说说你的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 生丙:材料有。比如:“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 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

师:很不错,铁证如山!如果把主人公看成海明威的缩影,你认为积极参战的海明威式人物为什么在战场上逃避战争、厌恶战争?你可以 结合一战史实回答。

生:战争伤亡很大,很残酷,陷入旷日持久战。另外学生:看不到神圣与光荣。

师:总之,避战厌战是因为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性与持久性、对战争后果和目的的反思等等。那么,这些避战厌战的反战思想在小说里有何表现?请看第二问的分值,满分6分,一般可能有三方面答案。生丁(自高奋勇):老师我来。我认为有三点:揭露战争的残酷;抨击统治阶级战争宣传的虚伪;歌颂人性与爱情。师:同学们,这位同学的答案怎么样?可以给多少分? 生:高手!满分。

师:真了不起!比参考答案还好。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得来这样好的答案的?

生:从“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得出战争的残酷性;从“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情”揭露政治家宣传的欺骗性;从“与护士凯瑟琳相爱”、“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终于可以置身战争之外,享受和平美好的生活了。”说明主人公追求个人幸福与爱情。

师:这位同学的答题思路与方法、归纳概括水平真是令人刮目相看。这位主人公可以是一战后反战的典型。这样的反战行为有什么局限性?

生:个人行为,写写小说而已。生补充:看不到希望,很迷惘。师:还有不同声音吗?你请!生:规模没有二战后那么大。

师:现在我们总结三位同学的答案。第一、二位同学的答案主要从哪里得来?与第三位同学的答题思路又有什么不同? 生:从材料中分析得来;与二战后的反战运动相比较得来。师:很好。如果要回答特点、局限性或优点之类的问题,大家一般有两种答题思路:直接从材料中归纳;与不同时期的同类事件比较而来。过渡:教师简单介绍1929年后到1937年的情况。

3、二战时期人们对战争认识的提高。

师:1940年海明威又写出巨作《丧钟为谁而鸣》,在这小说中,你发现主人公对战争的看法又有什么变化?对战争的认识有何提高?请阅读材料四、五。

材料四 罗伯特〃乔丹是1940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主人公。罗伯特也是一位美国青年,原为蒙大拿州米苏拉大学西班牙语助教,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毅然辞去教职,投身到西班牙反法西斯阵营中。1937年5月的一天,他奉命前往瓜达腊马山区配合一个游击队执行炸桥任务,以阻止法西斯军队增援。在游击队驻地他爱上了西班牙姑娘玛丽娅。在准备炸桥的前夕,乔丹发现自己带的炸药和雷管被胆小怕死的游击队长巴布罗偷走丢掉,因为后者担心一旦炸了桥,游击队的行踪就会暴露,他们也就无法再此安身。乔丹只好设法用手榴弹来代替炸药。乔丹和队员消灭了守桥敌人,完成了炸桥任务。但在撤退途中,游击队受到了敌人的阻击,乔丹的坐骑被击中,跌倒时压断了他的腿。乔丹自知不能突围,便主动要求留下掩护战友。他要求玛丽娅好好地活在这个世上,因为她活着也就等于他活着。

——詹志和《海明威》(1998年)

材料五 小说中,主人公在等待敌人时,也就是在牺牲之前有一段内心独白: 我为自己信仰的事业已经战斗了一年。我们如果在这儿获胜,在每一个地方获胜。世界是个美好的地方,值得为之奋斗,我多么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啊。……你这样走运,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然而,我希望能有什么办法把我学到的 东西传给后人。天哪,我最后阶段学得好快啊。

——董衡巽《海明威传》(2003年)

依据材料四、五,思考:

(1)从这部小说中,你发现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又有什么变化?对 战争的认识有何提高?(6分)

(要求学生运用刚才的文字材料解题方法,5分钟后回答)生:积极参与战争,参与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生:敢于牺牲,不再逃跑。师:还有吗?

生:不再自私,坚信胜利。师:还有吗?

生:没有迷惘,为正义而战,为大局着想。

师:刚才大家说的都有道理。第一问侧重态度的变化;第二问侧重思想认识的变化。请看参考答案:

变化:由避战厌战到积极为正义而战。

认识:没有迷惘,为正义而战,始终把个人的利益放在战争需要的位置;不仅坚决坚定的反法西斯立场,还鼓励后来人继续与法西斯做斗争。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能从小说梗概里迅速提取、整理和分析结论。大家的水平很高。现在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

(2)1936-1939年的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被史学家称之为“小二战”。如果请你搜集这观点的证据,你是否会选上这些材料?请说明理由。你认为能证明“小二战”观点还有哪些形式的有力证据?(8分)

(教师解释二战与小二战的含义后,能证明小二战观点的,必须举出体现多种国际力量在西班牙战争中较量的例子)(一片沉思!)师:同意选的请举手?(只有四个同学举手)其他同学都不选,是吗?好。由请!你为什么选?请说明理由。

生:小说里的主人公是美国人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战争,还有游击队与 法西斯较量等,说明多种国际力量插手。

不同意选的一位同学反驳:这是小说,这情节不一定真实。同意选的另一位同学反驳:小说取材于现实,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可以参考。

不同意选的另一位同学反驳:小说体现个人观点,是艺术,具有夸张性与典型性。决不能作为历史资料。

师:请大家给双方量分。(同学议论后)我给双方满分。为什么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但一定要注意表达准确,文学作品可以参考,但不可以等同历史史实。那么大家认为能证明“小二战”观点有哪些形式的有力证据?

生:关于西班牙战争的新闻报道、战争照片。生:记录片、当事人回忆录、历史专著等。

师:出示参考答案:1)选的理由: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可以参考。不选的理由:文学作品是艺术,具有夸张性,不等于历史。2)有力证据形式:从新闻报道、战争照片、记录片、当事人回忆录、历史专著等史料价值高的材料资源中选取体现多种国际势力在西班牙战争中较量(法西斯力量;反法西斯力量;国际进步势力等)的例子。

师:(教师简单介绍海明威积极支援反法西斯战争,还报道中国战场)正是他特殊的经历与天才般的写作水平留下了不朽名篇。虽然他于1961年离我们而去,但他作品蕴涵的精神与智慧,永远启迪后人。【总结升华】 师:请大家齐读:

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任何人的死亡都会使我蒙受损失,因为我包孕于人类之中。所以绝对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扉页(1940年)对战争的认识变化二战一战人类对战争的不断反思理性捍卫觉醒抗争迷惘无助避战厌战盲目乐观人类认识不断理性和平因素不断增加 追求和平始终是我们心中一个不灭的梦想,只有人类对战争不断反思、不断汲取历史智慧,认识到“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努力创造出一个和平的环境,人类实现长久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梦想才能实现。(下课铃响了。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三、案例反思

本课以海明威的作品为载体,以海明威的经历为线索,探究海明威对战争认识变化为个案,将个人与时代,以小见大的探究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历程。本课试图基于课外资源回归课内历史本真认识的思维探究,基本探究模式总结如下:

第一步:如何激发探究欲望,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情绪仍处于亢奋状态,如何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探究本课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开始二三分钟是人的思想最易集中的时候,课堂的起始内容对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课通过时事热点引出历史智慧导入新课,拉近历史与现实,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本课主旨学习探讨做铺垫。上课之初又通过两则材料情境和问题探讨得出“一战”前欧美市民渴望战争的观点与传统(教科书一般观点)认为人们普遍反战观点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形成思维冲突,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第二步:如何进行主题探究,巧设疑点不断追问是良药。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即学生有了疑问,他们的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经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新知。师生依据课外材料(小说《永别了,武器》)探究“一战”后的迷惘反战和课文已学知识(“二战”后)理性反战的表现形成对比,并且教师还通过自然追问答案来源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字材料解读方法(找关键词句,相关对比,关注分值与空间)等。这些做法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探究的证据意识和水道渠成的情感提升。

4、通过探讨课文思考题,回归课文,并引导学生如何看待小说的历史价值。希望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史法教育。

5、通过新材料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小我与大我、个人与社会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哲理与情感升华。为达成本课立意的至高点服务。

6、再后展示并要求齐读体现历史智慧的重要段落,不仅呼应开头,而且达成情感体验与升华;将主题引向新的高度:如果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所有人能够携手共进,共渡难关,世界的永久和平与 10 和谐发展就有希望。

可见,本课属于比较典型的以教师的引领、讲述和示范为主,课堂讨论、共同探究为辅的充满质疑的探究型课。由于学识有限,不能很好处理文学鉴赏课、思想哲理课与历史反思课的内在关系。也未能很好将立意由个人到社会、小我到大我的点题升华。在过程与方法上,有些问题设计模糊、有些引导追问不到位。

篇2:《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教学实录

关键词:战争;美国;经济

中图分类号:K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6—0177—02

20世纪的美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其间美国参与的战争主要有一战(1914—1918年)、二战(1941—1945年)、朝鲜战争(1950—1953年)、越南战争(1964—1973年)。这四个特殊时期的国际对抗使美国社会的劳动力、资本和科技从和平时代的民用转变为国际战争时期的军用 [1]。本文试图分析战争的原因及动力,通过考察20世纪美国经济史的变化,初步探讨这一时期主要的军事冲突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战争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经济是战争爆发和扩大的重要原因。没有什么比陆军和海军更依赖于经济前提 [2]。19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国会已开始在海军船舰的武器装备方面不断地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在几千里以外的北美海岸线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巡逻[1]。从某种意义来说,美国军事力量的日益强大有赖于它长期以来形成的世界经济强国地位。

战争对经济存在着一定的刺激作用。1917年中期之前的三年里,美国充当战火弥漫的欧洲的供应商,得到了很大好处,由于欧洲对美国产品的需求的增加,美国经济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 [3]。在朝鲜战争中战争对经济的刺激也是显而易见的。美国作家约翰·托兰在《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谈到:“尽管美国公众从来就不喜欢这场战争,但战争大大刺激了国家的经济,使美国的繁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美国介入战争,也是出于“国家安全防御”方面的考虑。在20世纪以前美国的对外政策还是审慎地倾向于孤立于欧洲帝国之间的国际冲突之外,然而自19世纪后半期以来主要的欧洲强国把它们的帝国统治延伸到了亚非地区,而在此以前在这些地方美国是有相对的“自由”的[1]。美国政府认为,这种相对的“自由”的减少威胁着美国的国家安全。二战以后一直到冷战结束,有三个事实改变了美国的全球战略:1949年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苏联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及1950年在北朝鲜受到重创 [4]。所以在朝鲜战争和越战期间投入了部分防御支出用于全球防御系统。

美国国内若干社会群体支持美国参战。具体说来,这些群体包括联邦政府领导者及其支持者、金融和工商业财团经理人以及部分有代表性的美国公民。威尔逊、罗斯福、杜鲁门等历届政府和后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尽管美国人从来都很爱惜生命,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却充满对国家的崇拜。以二战为例,战争爆发后,国民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当时无论男女老少几乎是全民动员。甚至在战时军工厂里妇女的身影随处可见。对于这样一个国家利益至上的民族,对战争的热情可以说是不言而喻了。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战前特殊的时代背景。譬如一战前的美西战争。通过这些无灾难无牺牲的军事行动的刺激,这一不可思议的插曲也有助于在心理上为全民族参战做准备 [5]。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则主要是出于遏制新中国和遏制苏联。“中国革命的胜利很快就使美国人把这种殖民战争视为美国人的反共战争,朝鲜战争后美国人感到失去了北朝鲜这个战略要点,于是以提供大规模军事援助的方式,积极支持法国在印度支那从事殖民战争。” [6]

那么,20世纪战争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1.联邦政府在战时通过调整税收、改革货币政策应对国民财政支出。战争历届战时政府都把增加税收作为支持国家安全支出的一种需要。一战总支出的24.5%用于税收基金,二战为42.5% [1]。1950—1951年期间国会先后通过了三个战时财政法案,用以抬高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政府还采取了相应的货币政策。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采取了提高黄金对美元比价的方法,使得美元相对贬值,却大大增加了黃金储备。1942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增加到将近230亿美元 [3]。黄金储备的增加并没有增加国内货币供应,反而对其起了遏制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联邦储备系统转而采取一种加快货币供应的政策。遗憾的是价格却空前高涨,失业现象只是略为减少,于是在1969年又开始阻止货币供应,结果助长了失业,通货膨胀只是轻微下降 [3]。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货币供应,都未能使国民经济达到完美和谐的地步。

2.战争影响着美国的经济运行方式,美国由自由放任主义经济逐步转向政府干预经济。从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建国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自由经济的道路上走了一百五十多年,国民经济基本是受看不见的手调节的 [7]。然而,上一世纪的二十年中已经渐渐消失的放任主义政策,在战争状况的压力下完全崩溃了,以至于人们感到政府有必要去积极干涉私营的商业 [8]。这时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一战期间政府采取了增加劳工、干涉军用与民用生产等措施,可以算是凯恩斯主义在实际应用中的雏形。虽然一些学者认为在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时代并未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革命。但是无论如何美国经济运行的总体趋势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尤其在战争时期。

3.战争刺激了了农业的繁荣和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0世纪美国的农业进入了一个与前时代截然不同的新时期。“从1910—1920年的这十年,农庄面积增加了8.8%……这是因为受到战争不平凡刺激的缘故。”[8] 对于二战来说,从1938—1944年,农产品的产量也是逐年增加的,1944年的指数达到了1938年的136% [8]。20世纪的美国,军事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仅从1945年7月至1949年7月,全国耗用在军火生产方面的费用就达到了1 860亿美元 [8]。大量的军火生产要同时满足欧洲和本国的需求,运输业显得尤其重要。鉴于一战时铁路对战时需要的不适应,政府对运输采取了直接管制的方式,并有效地经营了大部分铁路运输线。到二战时,不仅铁路空运与沿海船运,还有油管设备及胶轮车辆的运输随着战时运量的增长源源不断地将战时所需的人力和物资支到各地去。

4.战争影响着美国的科技进步。现代战争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科技力量为核心的生产力的较量。在美国,大约国民总产值的10%、全部劳动力的9%、联邦预算的5%、科学家和工程师的60%,被直接或间接地用在国防方面 [5]。随着战时交通或信息传递范围的扩大,工业研究工作在一战时得到了相当的发展。1930年海军部与美国无线电公司进行合作研究使舰对舰和舰对岸的无线电通信现代化 [9]。这一技术后来应用到二战中,受益匪浅。二战以前政府与私营企业在某些工业领域进行了合作,然而真正标志着政府与科学技术之间建立全新关系的是二战。二战末期,科学研究发展办公室负责人凡内法尔·布什提出了用国家基金资助私人企业和大学科研的政策,1950年国会通过了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法案,而布什的想法已牢固扎根于原子能委员会、国家卫生署等政府机构 [10]。这些政府机构与私人企业和大学科研队伍的广泛合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使国防和民用工业得到了很大革新,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防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素质的军事人才。

5.战争引起美国人口增长不平衡和资源的匮乏。越南战争期间大约有340万美国军人开往东南亚,其中260万参加了在南越的实际作战。到战争结束时有4.7万人阵亡,另有1万名死于战区事故和疾病,还有15.4万负伤 [9]。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人口出生率仅为5‰。尽管尼克松政府废除了征兵制而改为全志愿兵,兵员的数量和质量仍是军队的主要问题。资源匮乏的问题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已明显提上议事日程,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显露出来。战时国内曾使用包括煤炭、石油、钢铁等各类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并不是无限可用的。虽然人工橡胶、合成铝制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人工合成的特别是化学制品不易分解,石油、天然气的废品处理不当等又很容易造成污染,更不要说战争所采用毒气战、核武器不得不使人类再次面对生态文明的挑战。

6.战争影响着美国在世界经济圈中的地位,美国从战争中获利,逐步确立了经济大国的地位。虽然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还未从孤立主义中走出来,但它对国际经济干预已跃跃欲试了。我们不能忽视一战以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世界金融中心已从伦敦转到纽约。二战后美国已明显感到孤立的实际意义在于使战争消耗减少到最低,而从战争获利最大。在随后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的财政虽然出现了赤字,经济似乎一蹶不振,但是从总体来看,美国仍不失它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的形象。

现代社会呼唤人性的回归,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战争始终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它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光有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裕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理由把对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的赞美置于对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人类从象佛陀、摩西以及耶稣这样的伟人身上得到的教益,就我来说比所有的研究成果及建设性的见解更为重要。”[5]

参考文献:

[1]Stanley L.Engerman.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Ⅷ:The Twentieth Century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杰拉尔德·冈德森.美国经济史新编[M].杨宇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4]Gerard J.DeGroot.A Noble Cause? America and the Vietnam War [M].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0.

[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林利民.遏制中国:朝鲜战争与中美关系[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7]陈宝森,侯玲.美国总统与经济智囊[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8]福克讷.美国经济史:下卷[M].王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9]阿伦·米利特,彼得·马斯洛斯金.美国军事史[M].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10]约翰·阿利克,刘易斯·布兰斯科姆,哈维·布鲁克斯,艾什顿·卡特,杰拉尔德·爱泼斯坦.美国21世纪科技政策[M].华宏勋,吴展,华宏慈,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上一篇:教学研究型论文下一篇:南京市普通话培训测试报名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