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思考

2024-06-01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思考(共8篇)

篇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思考

[摘要]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规范公司的经济运作行为,促进企业有效健康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分析企业内部管理基本涵义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必要性入手,进而分析了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企业内部管理 必要性 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个以企业自身实力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局面正在和即将形成。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如何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实力,迎接挑战和参与竞争,成为大多数企业必修的新课题。

一、企业内部管理概述

1.企业内部管理的涵义

《辞海》对企业管理的定义是:企业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组织人与物的因素,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其经济活动的各种职能的总称。它产生于企业中共同劳动的需要,但它的性质与目的则因社会制度而异。在社会主义社会,企业管理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和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服务的。企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生产(业务)、技术、设备、物资、劳动、成本、财务等方面的管理。

我们认为,企业内部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或管理机构为了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其经济活动而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合理地组织企业内部的人与物的因素的活动。

2.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的企业以市场主体的角色主动进人市场。市场经济即是一种竞争性的经济,又是一种法制经济,每个企业都必须具有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意识。只有那些自律意识强,企业形象好,产品和服务质量高的企业,才会在竞争中取胜。

(2)市场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内部管理不好,生产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在竞争中也就不能取胜。“内抓管理,外拓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措施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是当前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重点,抓好质量管理、资金管理、营销管理和成本管理

这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实质和核心。抓质量首先要牢固树立“质量、信用”的观念。企业领导者要成为企业产品质量和信用的第一责任者,要健全以质量否决权为核心的责任制,加强技术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大力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深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认真贯彻IS09000系列标准。抓资金管理,需要从思想上,要树立勤俭办厂的精神,想方设法开源节流。

2.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

要坚决改变用人观念,拓宽视野,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大胆任用一批能人,不拘一格,敢动真格地选好配好企业的厂长(经理)。在选拔和任用企业领导干部时,首先要考虑对国家、对企业、对职工负责,把那些既有责任心又有管理能力的人提拔到厂长(经理)位置上,尤其要配备好企业的“一把手”,使其成为率领企业职工奋发向前的领头雁。其次要从德、才、识、体等方面注意发现任用企业各级领导干部。

3.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人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要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用严格的奖惩制度去约束和激励其努力奋斗,充分发挥潜能。人的潜能不会自然发挥出来,而是必须用激励的手

段使其产生“动力”,“动力”的产生是靠人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许多种类。如生理需要、社会需求、物理需要、精神需要去引发。如何才能让员工产生“需要”并且能逐步发展,从“需要”促使其产生心理张力,引起其产生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动机”推动其去“行动”,实现达到“目标”,“目标”实现的同时需要满足,紧张解除,这时又需要使其产生新的“需要”。以此周而复始地循环,使人不断地被激发,潜力不断地发挥。这每个循环的运转过程都需要企业“帮助”产生,即建立起一个适应我国现阶段员工的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4.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如果没有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没有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凝聚人心,造就一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企业发展就会失去最大的力量源泉。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重大的基本建设来抓,这对于搞活国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有经济,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总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搞好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深化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特别是领导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上,并给予充分重视,努力把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篇2: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思考

对策建议思考

近年来,各企业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合理开发和挖掘人才的潜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了“储备一批、培养一批、使用一批”的良性生产格局。

企业要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和“经营人才”的新理念,坚持人才兴企、人才强企战略,挖掘人力资源潜能,大力加强各层次人才的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人才管理的必要性

(一)加强人才管理,有利于煤炭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加強人才管理,实行科学、民主的聘用制度,努力打造一批高素质、强业务的专业人才,可激发人力资源活力,激发职工建功立业的热情,并且可以利用企业内部员工的才能,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有效填充企业的新生力量,为煤炭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注满活力。

(二)加强人才管理,有利于增强煤炭企业竞争力

“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的第一要素”,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经济在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善于吸引人才,善于培养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所以,煤炭企业必须破除陈旧思想,努力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加强人才管理,有利于提高煤炭企业管理水平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高素质的人才,能够使企业逐渐变大、越做越强,因此,如何加强人才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强化对采煤、机电、防治水等专业人才的培养选拔,是煤炭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加强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人才培养不够重视,与人才沟通交流不畅

有些人才,自认为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比较高,但他们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和社会阅历。而企业又没有制定相应的帮教机制,不能及时了解掌握这些人的思想动态、个人发展方向与需求,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个人发展规划,缺乏动态培养管理机制。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在一线岗位工作的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不满情绪,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岗位知识,付出的较多,在基层岗位太委屈,思想就会不稳定,影响成长。

(二)缺乏完善的培养机制

在培养机制方面,企业对人才的发展考虑较少,对他们的素质教育和潜能的开发相对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培训的投入不够,或即使是开展了培训但对实施后效果的跟踪和反馈不重视。通过培训可以大步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并向员工灌输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打造符合要求的、稳定的、高素质的队伍。且在如何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培训培养方面方式单一,没有建立完整的培养模式。

(三)缺乏相应的晋级机制

在晋级机制方面,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他们不能尽早提拔使用,从而造成他们没有“盼头”的心理。大部分人才的期望值太高,急功近利,参加工作几年后,如果不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职位,便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跳槽。

(四)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在一些企业里,人才的使用结构是扭曲的,突出表现在权利支配人才,不是按照人尽其才的科学规律去优化人才使用结构,结果形成了“骏马犁田,坚车渡河”的局面,造成了人才资源的隐性浪费,制约了人才创造力的发挥。

(五)分配机制不健全

利益分配是人的自身价值的具体体现,也是激励的一种必要手段。分配制度不科学、不合理,势必影响到人的工作积极性。这一点,国有企业表现较为突出。其由于缺少有效的评价衡量手段,人的能力差别得不到有效区分和识别,导致在利益分配上存在重资历、轻能力,重职称、轻技能的问题,造成人才的收入与贡献严重不匹配,挫伤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人才管理的具体措施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煤炭企业形势面前,我们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顺时应势,立足全局,尊重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人才队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一)加强人才管理,选用人才是关键

只有优秀的团队才能组成优秀的企业,一个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秘诀就是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选才用才方面要有“火眼金睛”的本领,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管理者要善于发现人才的长处,再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并结合其优势为其安置一个合适的岗位,达到人尽其材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特长,真正发挥人才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积蓄强大后劲。

(二)加强人才管理,培养人才是基础

煤炭行业专业技术性比较强,这就需要一大批专业性人才投身到煤炭行业的生产建设中。企业管理者应根据本企业生产的需要,从企业长远发展出发,尽快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可以通过集中脱产培训,自主业余学习,专家讲解授课或者建立技能工作室的形式,着重培养一批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具有高新技术和先进经验的高层次人才,让员工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本领,看到自己的光明前途。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为企业的发展留住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满生机和活力。

(三)加强人才管理,关爱人才是保障

人才的选拔、任用和培养固然重要,但对人才的关爱也不容忽视。因此,除了满足人才的工作需求外,还要尽量满足人才的生活需求,包括带薪休假、业余活动等。企业可以通过定期走访活动,了解困难员工的家庭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只有从各方面关心关爱人才,才能不断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让人才专注于工作,发挥人才的最大价值。

(四)加强人才管理,激励人才是措施

激励是对员工行为的一种正确引导。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激励,可以使员工更好地发挥潜能,为完成企业的目标而不懈努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并根据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例如,如果一个人正在为住房发愁,提供住所可能就是最好的激励手段;而如果一个员工人际关系不好,那么此时协调人际关系,给予重视就会有较好的激励作用。

三、加强人才管理的意义

(一)人才成长环境不断优化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煤炭行业普遍面临着“引人难、留人难、用人难”的困境,人才短缺、后备人才不足成为煤炭企业持续发展的障碍。通过加强人才管理具体措施的实施,可为人才施展本领提供舞台,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企业应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形成择优录取、竞争上岗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人才储备库,当企业内部有职位空缺时,就能够掌握哪些人才具备从事该岗位的能力,以备将来需要时能及时进行调整,防止人才断层。

(二)人才综合素质有效提升

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心在于不断提高现有管理者的整体素质,使这支队伍能够长期稳定的坚持下去。通过帮助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签订师徒协议,让老师傅一对一进行帮扶,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熟练生产技术业务,增强实践工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促进人才快速成长。同时,建立合理、有序的人才储备、培养、选拔体系,实现人才接续有保障、人才素质有提升,切实培养一支高技能型人才队伍,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篇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思考

早在几年前, 就有专家撰文提出, 作为中小公司融资创新的一种形式, 对小笔短期周转金可实行应收帐款抵押贷款。应收帐款抵押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现行《担保法》, 抵押物是能够清偿、便于管理、可以执行和易于变现的动产、房屋、建筑物、地上定着物、土地使用权以及一些特定财产, 例如预购商品房、在建工程, 等等。应收帐款属于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应收债权, 以此抵押、担保贷款, 扩大了抵押物的范围, 更加有利于公司筹集资金, 展开经营。 (2) 对于银行来说, 应收帐款抵押便于控制, 可以加强担保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如果公司不履行主债务, 银行可及时将应收帐款的收益用来优先偿还债务。 (3) 应收帐款抵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司现金流和为银行提供担保之间的矛盾。例如, 公司以应收帐款抵押而获得的贷款, 可以自由地用以经营, 不受抵押的限制;而应收帐款的收益, 一旦付入应收帐款抵押的特定帐户, 则不能被处置, 这又保证了银行作为债权人的担保利益。

一、应收帐款抵押在现行《担保法》中的地位

公司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的时候, 银行一般要求公司提供担保。担保的意思就是银行希望公司以某种方式作出承诺, 在贷款到期日公司如果无法还款, 那么银行可以对担保人或担保财产采取措施。现行《担保法》规定了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等几种方式。通常银行要求公司提供的担保方式是前三种, 其中又以抵押和质押最为普遍。

简单说来, 抵押就是要求贷款的公司在申请贷款时必须向银行提供相应数额的财产作为担保, 如果该公司到时不还款, 银行可以扣押、变卖抵押财产用作还贷资金。根据《担保法》, 可以作为抵押财产的物品范围很广, 包括土地使用权、生产设备、厂房, 等等。抵押需要登记, 但不必转移财产的占有或者权利证书。质押与抵押的不同之处在于质押需要公司把质押财产或者权利证书转交给银行, 由银行保管, 在贷款到期时如果公司不履行还款义务, 银行可以处分这些财产或者权利证书。质押物包括动产、股票、票据, 等等。现行《担保法》没有明确规定公司是否可以在其应收帐款上设立担保。

如果公司向银行借款, 并且在其应收帐款上为银行设立了一个担保, 这个担保的性质是抵押, 还是质押?实践中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的认为, 一般债权作为担保的, 是权利质押, 如有债权证书的, 应当将债权证书交付质权人。财政部在2003年5月15日颁发的5关于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从事应收债权融资等有关业务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中, 认可了应收帐款的担保是质押的说法。根据该规章, 如果公司将其按照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销售合同所产生的应收债权 (包括了应收帐款) 提供给银行作为其向银行借款的质押, 在此情况下, 与应收债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 仍由持有应收债权的公司向客户收款, 并由公司自行承担应收债权可能产生的风险, 同时企业应定期向银行支付本息。

二、英国法的借鉴

在英国, 抵押 (charge) 指抵押人以提供一定的财产或以履行特定义务作为取得借款的一种担保方式, 通常不涉及抵押物法定所有权或受益所有权的转移。质押 (pledge) 指出质人把财产转移到质权人处作为清偿债务或履行其他义务的保证, 其主要特征是将质物转移给质权人占有。抵押又分成固定抵押和浮动抵押。固定抵押 (fixedcharge) 指当抵押设立的时候, 就立即依附于抵押物上, 抵押权人取得抵押物上的权利, 有权限制抵押人处分或损坏抵押物。抵押权人可以申请法院禁令, 阻止抵押人未经授权处分抵押物。如果抵押人非法转让了抵押物, 依法善意取得抵押物的第三人有权对抗抵押权人, 因为他事先并不知道固定抵押的存在, 但是如果他是恶意取得, 则应当排除在外。浮动抵押 (floatingcharge) , 至今仍没有精确的定义。根据最早阐述浮动抵押的法官的论述, 浮动抵押是对正在经营的企业财产上设立的抵押。它依附于时时变化着的财产。这种抵押的本质是它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一直到提供抵押的企业停业或者抵押权人干涉为止。抵押权人干涉的权利当然可以通过契约推延, 但是如果没有推延契约, 债务人违约后, 他可以在任何高兴的时候行使权利。在另外一个案子中, 法官指出, 如果一个抵押具有我所谈到的三个特征, 那么当然认为它是浮动抵押: (1) 如果它是对公司现行的和未来的财产设定的抵押; (2) 如果那些财产在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中随时都在变化着的; (3) 如果你发现该抵押, 除非将来被或代表着抵押上利益的权利人采取了特定的措施, 就我所谈的特定的财产, 公司可以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

原则上, 区分固定抵押和浮动抵押的标准在于, 抵押设立后, 抵押人是否有权自由处分抵押物。在固定抵押中, 无抵押权人的同意, 抵押人无法处分其财产。在浮动抵押中, 抵押人则可在无抵押权人同意的情形下, 自由处分抵押物, 将所有权转移或设定其它权利。抵押人是否有权自由处分抵押物, 取决于该抵押的性质。

应收帐款的抵押, 情况比较复杂。根据传统的观点, 应收帐款的收益是公司现金流的一个重要成分。这样的话, 便有了一个难题, 如果应收帐款的收益对公司来说非常重要, 是其筹集资金的重要方法之一, 那么一旦在应收帐款上设定一个抵押, 会不会影响公司的现金流乃至阻碍公司的正常经营呢?为了解决为债权人利益而设立抵押和确保公司正常经营之间的矛盾, 以前的判例认为, 鉴于在应收帐款上设定的抵押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公司的运营, 因此在应收帐款上设定的抵押应该是浮动的, 也就是说, 公司在应收帐款上设定了抵押后, 有权继续处置应收帐款及其收益。即使当事人约定在应收帐款上设定的是固定抵押, 如果没有抵押权人的同意, 公司也有权使用、处置该应收帐款及其收益的, 那么这个抵押仍然是浮动抵押。/在鉴别一个合同在应收帐款上设定的抵押是固定抵押还是浮动抵押之时, 法院有时候也有疑问。存在着两个问题, 第一是确定当事人协商约定的抵押权人处置应收帐款或者限制应收帐款上收益的程度。这是一个解释相关协议的问题。第二是在考虑到当事人约定的、强加于抵押权人权利限制的情况下, 判定作为结果发生的抵押是否应适当地归入固定抵押, 或者是浮动抵押。这是个法律问题。

三、完善我国关于应收帐款抵押的规定

应收帐款抵押要区别于一般的帐户抵押。一般的帐户抵押, 其实是个模糊的概念, 大体指公司与银行之间达成抵押协议、在公司的帐户上设立一个抵押。一般的帐户抵押, 面临的难题是, 帐户上的资金是流动的, 数额是不确定的, 而且通过帐户往来资金的性质也是不同的, 例如有的是存款, 有的是新的贷款, 有的是正常的营业开支, 有的是应付帐款, 等等。这么多性质不同的资金通过一个帐户往来, 对银行而言, 最重要的问题是, 如何控制公司使用帐户中的这些资金, 以确保公司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能力。

如果公司只是将其帐户进行抵押、以获得银行的贷款, 那么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可能有:在抵押期间, 进入该帐户的资金, 不管其是否应收帐款, 都在抵押财产的范围之内吗?在抵押期间, 公司是否有权正常使用该抵押帐户, 也就是说, 即使是为了公司的正常经营, 该帐户中的资金是否可以自由地被提取、使用?笔者认为, 帐户抵押是个不确切的说法。帐户本身并不是财产或者权利, 而是一个暂时存放财产的场所。在帐户上设立抵押, 其实质是以帐户中的资金作为抵押财产、为债权人利益而设立的担保。因此, 帐户抵押的抵押物, 不是帐户本身, 而是帐户中的资金。针对帐户抵押, 可以假设两种情况。第一, 银行可以要求该帐户上的资金只进不出, 公司在贷款期间的所有收益必须进入抵押的帐户, 而且不得提取、使用收益。第二, 公司可以在贷款期间继续正常使用该抵押帐户, 也就是公司的资金可以自由进出该帐户, 但前提是公司必须为了日常正当的经营而使用该帐户。这里有一个平衡的问题, 就是怎样把公司能够正常使用现金流与银行可以获得充分的还款保证结合起来。

第一种情况中, 由于实际控制了公司帐户, 所以银行的权力变得非常大, 甚至可以说介入了公司的经营。对于向银行贷款的公司而言, 这种方式或许不是很理想, 因为贷款的结果是公司正常使用帐户资金的权利受到了限制。公司虽然借到了钱, 但如果这些贷款进入了抵押的帐户, 那么公司的现金流又成了问题。一个可以预计的后果是公司为了既能够贷到钱又可以正常使用资金, 会在不同的银行开立多个帐户, 尽量使抵押帐户上的资金保持原状而隐藏其他帐户。这种做法不仅违背银行的初衷, 因为银行贷款的前提是公司必须完全披露财务信息, 而任何影响还款的措施都会使银行拒绝贷款, 而且这种做法还可能触犯不允许公司开立多个银行帐户的管理规定。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财务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企业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 而应收账款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实现应收账款的良好管理, 能够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但是, 近年来, 我国企业大多忽略了应收账款的管理, 没有切实完善相关对策, 导致了资金大量浪费, 与国外发达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针对这样的现象, 企业一定要加强重视, 不断提高员工的认识水平, 增强账目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 从而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为企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应收帐款抵押,浮动抵押,固定抵押帐户抵押

参考文献

[1] .饶晓秋.我国应建立应收帐款转让市场.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篇4:关于加强企业党员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企业;党员队伍;教育

引言

在现代企业不断发展中,外界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员作为企业人才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贯彻好我党各项基本路线发展,是党员本身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提高企业内部党员的教育水平,可以更好地保持整个党员队伍的思想先进性,提高各项党组织活动的开展效果。

一、企业管理者应该提高对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视

企业的管理者要从思想层面上,认识到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为党员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开展环境,将党员教育工作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当中。对于各项党员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提供足够的支持,为各项培训工作的落实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基层党组织各项党建工作的开展实效性,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就日常经营生产中,各项工作的实际落实情况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在党员教育工作开展中,也要制定出针对性的各项激励策略,激励党员积极参与各项学习培训工作,主动的提高自己,全面的提高企业的各项党务工作的开展成效。

二、重视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地位

科教兴国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方针,只有突出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在党员教育工作中,要首先坚持思想教育工作的先导性,提高整体党员队伍的思想先进性。对于企业来说,优秀人才的聚集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前提,只有抓好思想教育工作,才能促进人才的聚集,为企业提供充沛的人力资源,这也是党建工作的开展核心问题。只有确立好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才能打好党员自身的思想基础。在日常党员教育工作开展中,要端正思想态度,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和风气,提高党员队伍的纪律性和自主性,坚信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

三、对于党员教育工作进行合理侧重

党员的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具有足够的针对性,并且保持合理的侧重,通过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让党员教育工作的开展突出深度和实效。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的党员大体可以分类为行政机关类、流动党员、生产一线党员以及离退休党员等不同类别。在开展党员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就要针对性的采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对于行政机关类党员来说,在党员教育工作中,要加强政治理论、廉政教育以及管理方面等教育内容,集合相关企业的内部资产运作、市场营销理论,以培养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对于生产一线党员来说,则要关注基本的技能教育、规章制度教育以及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优秀的岗位人才,将党员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相关制度的制定上,要深入到整个企业的整体体系架构当中,广泛开展各项党建工作活动,深入基层,对于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切忌假大空。

四、企业文化与党员教育

在开展党员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自然而然的让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有效的融入和渗透,坚持人性化的管理原则,加强对党员自身的关怀和疏导,思想教育与管理双管齐下,真正的对实际问题进行实际的解决。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对广大职工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解决,保护广大员工的利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提高企业内部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关键举措,只有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水平,才能让员工队伍保持稳定,维护企业的整体队伍稳定性。基层党组织部门的相关党员,要在开展日常的党员教育工作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融入企业文化,打造特色化的党员教育体系。

五、创新党员教育的活动载体与形式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其党员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提高企业生产发展能力为目标。企业管理者要在日常狠抓生产管理工作中,要关注对党员队伍的整体教育工作,对传统教育手段进行改进和创新,创造新的党员教育工作载体,让党员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出实际效果。在党员教育工作开展中,要将教育工作与企业的管理进行结合,体现出企业的实际发展价值观念,打造广大员工与企业一致的价值观念,让不同层次的党员都能接受企业的发展理念,认同教育内容。这种基础方面的改变与扭转,是相对于以往被动化的党员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改变,可以有效的让日常经济类型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统一融合,让二者相互促进发展。党员教育工作也要提高全面性,并且构建一套长效的教育活动机制。通过在不同时期,定期的开展相关党员教育活动和相关评优争先活动,让广大党员自身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另外,企业管理者也可以组件一直党员教育培训队伍。针对于不同层次的党员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并且将党员教育工作的成果纳入到员工的实际考核当中,实现党组织活动与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合理对接。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党员队伍一直是整个企业的重要发展推动力量。只有做好日常的党员教育工作,才能保证整体党员队伍的思想先进性,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钱锋.试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2]赵会强.关于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05).

篇5: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思考

文章通过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和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結合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科学有效的问题解决途径,健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财务理念的科学转变,保证企业的财物安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复杂变化,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受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向来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着一定的财务安全问题,对企业的发展形成负面影响。这就要求企业管理部门要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的问题,积极转变管理理念,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科学完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和特征

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市场竞争能力受到很大的制约,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经营方式较为灵活,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经营模式的科学转变,并且企业的管理执行力较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受限于企业自身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财务活动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缺乏有效的支持,存在财务安全隐患,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的管理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企业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承担着企业资金的管理、物资管理、利润分配和经营过程监管等职责。但是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不断提升,现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外界市场环境的变化。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要积极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机制,实现财务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财务政策支持

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中小企业受限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的制约,发展形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实现较高的财务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随着中小企业市场活跃度的提升,相关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对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支持,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当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缺乏对中小企业税收政策的支持,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缺乏资金支持

中小企业受限于自身的经济实力,所产生的经营收益较低,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投入,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借助社会资本的支持进行外界融资。但是在实际的融资过程中,由于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不能取得较好的融资效果,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及时的支持,使得企业的发展形势受到严重的影响。当前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但是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普遍不高,银行对企业的财务信息不能进行全面的了解,使得贷款的审批和额度都会受到影响,所得的贷款并不能对企业形成有效的帮助。同时许多中小企业的资产和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不能提供有效的贷款抵押,而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不足,导致企业的经营存在很大的风险,不能得到较好的融资支持。

(三)缺乏内部控制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对财务部门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容易出现财务管理的漏洞,对企业的财务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当前的中小企业管理层缺乏对内控管理的正确认识,缺乏有效的财务活动监管机制,而财务内控人员大多由财务人员兼任,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管效果。相对简单的内控手段,不能及时发现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使用过程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同时当前大多数企业管理者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意识,不能对资金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使用,不能形成有效的预算管理,在制定相应的投资决策时,不能充分考虑企业的资金状况,容易出现投资所需的资金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四)财务管理体系不科学

当前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建设,不能充分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进行财务管理制度的优化和调整,使得财务管理体系相对僵化,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缺乏规范的制度使得财务人员的管理活动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缺乏合理的财务管理标准,使得管理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从而容易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对管理决策的制定不能提供可靠的财务依据,使得企业的管理经营决策不能根据财务信息进行科学的调整,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产生了严重影响,不能对资金使用进行有效规划,容易出现资金闲置或周转不利的情况。

(五)缺乏财务管理人才

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受到自身经营理念的影响,不能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形成准确的认识,使得财务管理人员的配置不够科学,财务管理质量受到影响,大多数财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不能对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有效的执行,容易出现财务管理的漏洞或错误。同时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岗位的薪资相对较低,无法吸引专业的财务人员,也会造成人员的流动性较强,大多财务人员由其他岗位的员工兼任,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政策支持

中小企业要积极寻求相关的政策资金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提升自身的信用评价等级,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结合企业的经营情况,为其提供有效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有效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二)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建设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企业管理层要积极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积极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知识,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对财务管理机制进行科学完善,使财务活动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首先要加强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结合企业的管理决策,进行科学全面的预算管理,对企业的各个管理运行环节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其次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科学设置内控制度,对企业的资金使用和流转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同时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流程进行科学的规范,使得财务管理制度和规范能够得到高效的落实执行,为企业的财务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并制定完善的财务人员考核机制,通过量化标准的科学制定,对财务人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高效执行。再次,要加强对企业物资的规范化管理,加強对企业物资的使用和流转过程的监管,加强权责判定,实现财务管理对物资管理的有效掌控。同时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对管理过程进行实时的监管,实现管理漏洞和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利用高效的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数据支持,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数据参考。

(三)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中小企业要实现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规范化配置,积极引进优秀的财务人才,提升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建立完善的财务活动考核评价机制,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结合相应激励政策的设置,完善保障机制,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四、结语

篇6: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思考

商业银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企业文化是由西方学者以及企业家共同发起研究,并逐步兴起的。它是全人类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成果。以美、日为代表的西方企业管理已经由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提升到现代管理、文化管理。有远见的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及其员工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可持续发展,造就“百年老店”、“航空母舰”的基础条件;是企业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的理念基础;是企业精神升华、品牌延伸、形象提升、效率提高、效益增长的文化保障。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文化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推动着企业的发展。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当前,在商业银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需要注重研究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在认知、认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科学内涵上下功夫

认知是认同的开端,认同是信奉的前提,信奉是自觉行动(实践)的基础。商业银行广大员工对企业文化只有做到明确的认知、高度的认同,才能真正信奉它,才会自觉自愿地付诸实践。

(一)要正确领会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基本涵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自身的企业文化应当是具有行业特色、鲜明个性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制度规范、行为准则和品牌形象的总和。也可以说,它是全行员工认同、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因此,从形式上看,它属于思想范畴的概念,是法人及其全体员工的价值理念;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本行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的价值理念,是本行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从性质上看,它不只是一般信奉或者倡导的价值理念,而是要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从属性上看,它是企业法人的价值理念,也就是本商业银行的灵魂;从作用上看,它是规范、约束经营管理活动和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是着眼于解决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那种把“企业文化”仅仅当成口号、标语、企业标识,或者简单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政治思想工作,甚至以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等,显然是迫切需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二)要准确把握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着眼于树立全行统一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塑造商业银行品牌形象;着眼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着眼于弘扬和培育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全面增强全行的亲和力、凝聚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着眼于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金融企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它要求我们在工作指导和具体实践中,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先进性,使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充满活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所着力锻造的文化特色、文化优势、文化力,是亲和力、凝聚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有机统一。那种把“企业文化”理解为“亲情化”文化、“家族式”文化、“庭院式”文化的想法,显然是迫切需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三)要深刻认识企业文化就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银行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员工的精神支柱,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行动指南,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经营管理理念,反映了商业银行的企业愿景和理想信念,体现了商业银行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格,全体员工一旦由认知、认同、信奉,进而转变为自觉意识和实际行动,那么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力量,不仅将深深熔铸在商业银行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而且会使该行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以增强。全体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应当深刻认清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本行的核心竞争力。那种把企业文化建设视为“软”任务,说起来是“核心竞争力”,做起来是“边缘化”;认为“紧抓松抓,多抓少抓,有人抓无人抓,无碍大局”,或者仅仅当成分管领导和具体部门的工作,甚至还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墙壁上、广告上”等,显然是迫切需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二、要在自觉实践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上下功夫

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决策者倡导、全体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理念,更重要的是将价值理念付诸于实践。也就是说,企业文化要真正地指导企业制度的建立、战略的选择,规范、约束企业的运行行为和员工的行为。那么,看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能否充分发挥其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协调、辐射等功能,关键是要靠全行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员工自觉实践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

(一)要建立健全与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这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贯彻落实价值理念的根本保证。一方面,要使企业文

化制度化。通过诊断、修改、提炼、创新、充实、完善等具体的工作过程,使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充分体现在、渗透在制度安排、战略选择、经营管理之中,使制度更加科学、规范、严密,合法合理合情,更加便于操作。另一方面,要强化制度至上的理念,形成依法治行、严守规章的文化氛围。要经常查找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相悖之处,以不断改进、完善制度,进而促进制度的全面落实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此外,还应逐步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工作的具体制度,如发展规划制度、培训推广制度、检查考评制度、信息宣传制度等。

(二)要在业务活动和员工行为之中充分体现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尤其是要把价值理念融入到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之中。这是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能否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企业文化与业务工作的关系,如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人如何做人做事的关系,人的思想、品格、血液与人的言论、行为、肢体的关系一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个整体的不同范畴,任何时候都密不可分的。那种认为企业文化与业务工作是互不相干的,是游离于经营管理活动之外而独立存在的,甚至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置企业文化于不顾的,正是落后文化的惯性思维及具体表现,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着力加以克服和纠正。

(三)要紧紧围绕促进改革等艰巨而复杂的重要工作建设企业文化。这是我们党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培育民族精神的一条成功经验。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特别是在面临艰难困苦、重大风险、乃至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善于变挑战为机遇,在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培育和形成各具特点的精神财富,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98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不断丰富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前,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正在实施的综合改革,无论深度、广度还是难度都是空前的,这无疑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严峻的考验。怎样变挑战为机遇,在推进改革的实践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首先,要正确认识改革与企业文化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企业文化为改革提供思想引导、理念基础、文化支撑;改革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新的机制、载体、制度。改革与企业文化建设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把商业银行办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金融企业。其次,要正确理解、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是深化机制、制度改革,越是面临企业重大转折,越需要自觉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并通过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措施和行动加以贯彻落实。

(四)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应当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优秀组织者和自觉实践者。这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因素;他们的身体力行、积极倡导是企业文化确定、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他们的学习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是企业文化丰富、充实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凡是成熟的、优秀的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必然懂得、重视、善于抓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商业银行的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应当带头学习、深刻领会企业文化的科学内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觉意识、责任意识、实践意识、表率意识,坚持在经营、管理、决策、用人、分配、服务等具体工作中,自觉实践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努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倡导作用、典范作用、推动作用、创新作用。

三、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创新是现代商业银行活的灵魂。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使商业银行企业文化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世情、国情、行情,才会在先进文化的指导和推动下,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银行员工队伍,进而带动和促进制度、管理、技术、产品、服务等各方面的创新。

(一)要把观念创新摆在首位、落到实处。没有创新的观念,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企业。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能否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首先在于观念的创新。只有确立新的观念,才会有新的思路,新的出路。我们在创新思想观念、完善价值理念体系的过程中,要自觉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全新的人才观为指导,并借鉴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先进理念,对本行的核心价值观及管理理念、发展理念、效益理念、风险理念、市场理念、竞争理念、服务理念、科技理念、人才理念及其政策、措施等进行全面的检验、衡量,凡是符合要求的,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不完全符合的,要尽快进行修改、完善;不符合的,要坚决加以纠正。比如,是否在重视业务发展的同时,自觉地坚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否坚持拓展业务经营与提高资产质量、强化风险管理并举,紧紧围绕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努力提高效益水平,追求价值最大化;是否在注重当期业务发展、效益增长、费用增加的同时,更加注重抓打基础、管长远且难度大的工作,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注重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是否在坚持以业务发展为中心、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促进业务发展的基础上,自觉地关注实现银行的全面发展,实现相关者的正当权益,促进本行员工的全面发展;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是在自觉维护统一法人利益的前提下,努力为本单位及员工谋利益,还是习惯于钻政策空子、“打擦边球”来为个人和小团体争利益;是否能够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本单位员工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稳定中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等等。只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篇7:加强县级供电企业综合管理的思考

——加强县级供电企业综合管理的思考

毛年永华国栋

如果说发展是企业的第一要务,那么,管理就是企业的第一要素,而细节则是管理的基础元素。当前,宏观调控的大背景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总趋势,决定了县级供电企业必须始终注重细节管理,着力提高“四化(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作)”水平,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持续发展。笔者结合诸暨市供电局的现状,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企业综合管理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当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1983年完成企业整顿、1993年通过双达标验收,到2000年命名为国家电力公司一流县级供电企业,再到近几年开展的同业对标,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断努力,诸暨市供电局无论是管理水平还是综合实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1978年相比,全局用电量从8193万千瓦时增长到目前的49亿千瓦时,最高用电负荷从5万千瓦增长到77万千瓦,35千伏等级以上变电所从4座增加到34座,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总结30年的企业管理工作,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制度建设完善,从三大标准到专业规定,涉及企业党政工团管理的各类规章制度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二是日常运行规范,企业对内实行流程时限控制,对外推行供电服务承诺,保证了各项工作进入正常轨道;三是机构设置健全,从管理科室、生产班组到驻外站所,经过2007年的“四定(定机构、定编制、定岗位、定岗级)”改革,明确了部门职责、理清了隶属关系、整合了管理资源;四是管理成效显著,初步建立了一个以500千伏为主网架、220千伏为支撑、110千伏为主体的现代化电网格局,企业先后通过国一流考评、“三标一体”验收,并相继获得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国家电网公司农电管理标杆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纵观诸暨电力的发展历程,审视用电客户的持续期望,对照先进企业的从严要求,企业管理中的积累性问题、阶段性矛盾还客观存在,主要体现在:

(一)生产经营难以上下联动,营销服务缺乏左右互动。突出体现在:一是各级领导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经营、重营销轻服务一直是供电企业的“短腿”。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经营方式不断改进,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但不要否认,受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生产经营如何做到互促共进、营销服务如何实现齐头并进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二是牵头部门协调性不够,经过“四定”管理改革,综合管理、生产管理等部门职责定位清晰,但很多情况下牵头部门的组织协调功能有待强化,如何加强有效沟通值得各级特别是部门负责人的反思。三是具体工作责任不落实。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工作作风,导致不少工作存在“布置等于落实、开始就在总结、出事无人负责”的弊端,缺乏理性的主观思考、有效的总结提炼。

(二)粗放管理难以根本改变,大手大脚无法彻底消除。重点表现在:一是方式手段因循守旧,从上到下习惯于“老一套”的工作方式,沉湎于“走过程”的管理手段,大多数人缺乏创新的激情,在制度完善、潜能激发等细节管理上亟待有所创新、打破陈规。二是计划目标不够科学,在计划目标的制定上,喜欢“毛估估”,懒于“做细活”,缺乏科学、严格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工程建设上的设计偏差大、预算不符实等问题就是明证。三是过程管理要求不严。就事前控制和事后考核而言,事中的过程管理显得尤其重要,材料管理、时限管理、后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与我们长期没有改进的粗放管理习惯、大手大脚陋习不无关系。

(三)执行能力不强,工作考核不力。主要出现在:一是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现象依然存在,细节管理十分注重具体工作的一件件完成,上下程序的一项项闭环,这些都离不开严格考核下的执行能力,但实际

状况是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扯皮推诿突出,牵头部门很难对协作部门落实,部门内部难以按进程推进工作,不少工作出现“上热中温下冷”现象,这些既与考核措施是否完善有关,更与现在很多人不肯“做恶人”、“唱白脸”有关。二是干部职工危机意识有待提高。电力体制改革风雨欲来,内外经营环境日趋严竣,但一些职工缺乏危机意识,没有竞争观念,工作上得过且过,业务上不求上进,个别职工只讲回报不讲奉献,追求物资利益忽视素质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和谐、阻碍了持续发展。

二、加强企业综合管理的几点思考

管理是盯出来的,在很多情况下,管理是对细小环节的持续纠错和不断创新,最终出现由“量”到“质”的巨变。对照国家电网公司“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作”的总体要求,笔者认为,加强供电企业综合管理必须致力于细节管理,从一个个细小问题入手,从一件件具体事情做起,推动经营管理在创新中巩固基础、精益求精、再上台阶。具体地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有所提升。

(一)严查习惯违章,防范安全风险

安全生产是供电企业的重中之重,也是反映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要围绕“生产安全、政治安全、人员安全和队伍稳定、电网稳定、供需稳定”的目标,牢牢抓住人、设备、管理三要素,确保生产安全可控、在控、能控。当前安全生产的最大风险来自习惯性违章,要从三个细节入手开展反违章斗争:一抓现场,推行标准化作业,严格现场查勘工作,坚持班所长、安全员定期稽查制度,发挥各级安全稽查的作用,从严查处现场违章作业、违章指挥、无序放纵行为,重点做好防触电、防坠落、防倒杆;二抓班所,按照新颁布的《局安全生产考核奖惩规定》,重点梳理、明确班所安全管理制度、职责,组织“无习惯性违章班级”劳动竞赛;三抓一线,加强农电工队伍和涉电企业队伍的建设,从关心、关怀、关爱入手,通过培训教育,着力提高农电工等的整体素质,着力提高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负责人、工作监护人、工作成员等四类人员的安全意识。

(二)加强台区管理,建设坚强配网

当前诸暨电网已处于高风险运行状态,我们要在加大投入、完善大电网网络结构的同时,高度重视中低压电网的运行分析,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今年要完成13个2090万元技改项目和6179万元大修任务,以提高中低压电网的健康水平,增强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按照《诸暨市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五年规划》的要求,借助镇乡(街道)建设各类新农村示范村的有利时机,重点做好示范先行、提高档次、消除隐患,重点解决供电卡脖子、末端低电压等突出问题,完成5个镇乡、78个村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和非示范村的整改。

在加强中低压电网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同时,我们要切实加强台区管理。台区作为农村低压电网管理的最基本单元,在抓好日常规范运行的基础上,要以线损考核为龙头,综合考虑供电可靠性、停电时户数、无功管理、缺陷消除、表计更换、电费回收、客户投诉等因素,做到责任到人、考核有据,有效提高配网运行的整体水平。

(三)创新工作举措,提高经济效益

我们要结合实际,瞄准管理体制、管理机制中的薄弱环节,树立“做好应该、做更好奖、做不好罚”的理念,积极创新工作举措,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重点是五个方面:一要优化站所管理体制,在试点的基础上,出台供电营业所定岗定员方案,逐步建立与现有供用电业务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同时,从扩大市场业务、方便偏远区域的角度出发,合理增设营业网点,在增供扩销上有新的突破。二要深化SAP项目的应用,在成功应用SAP一期项目的基础上,把项目的物料管理延伸到供电营业所的仓库管理中,同时推进SAP二期项目建设,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并如期上线深化、拓展应用。三要适应生产方式转变,充分考虑110千

伏调度(许可)权限下放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充实检试设备,开展跟班作业培训,在积极应对、主动适应中,充分调动积极性,解放劳动生产力。四要细化全面预算管理,从费用计划的准确性和工程计划的及时性等薄弱环节着手,做好费用的分析、分解与落实,加大资本性投入,正确界定列支渠道,花大力气提高项目的完成率和资金结算率,进一步理顺人财物管理。五要规范多经企业管理,坚持“在发展中夯基础、在规范中求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五分开”的改革要求和“一厂一策”的指导思想,规范经营管理、实现稳健发展。

(四)改进机关作风,服务基层客户

机关是管理决策和具体实施的龙头,我们要按照把机关建设成为“政策的决策中心、任务的指挥中心、制度的执行中心、问题的协调中心和困难的排忧中心”的指导思想,巩固“四定”改革成果,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使机关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总抓手和服务客户的风向标。一方面,要重点梳理停限电、业扩报装、客户投诉和信息传递工作流程,高度重视“客户服务内参”,研究联动考核机制。落实客户委托工程按有关规定、公示收费及售后服务制度执行,严格营业窗口规范设置和资料公布规定,确保“一口对外”、“三不指定”、“规范收费”真正落实到基层、到岗位、到员工,探索并实践方便客户的“一口对外”向“一人对外”的“客户经理”模式转变。另一方面,要以客户满意为工作目标,以满足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为工作抓手,认真查找内部互诺制实施近一年来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薄弱环节的过程监督和检查考核,在现有基础上,推出电费缴纳客户真情回报活动、客户经理制等举措,争取行业和地方各类评比、竞赛、活动等取得靠前名次、较好成绩。

(五)推进班所建设,提升队伍素质

以基层班所同业对标和班所建设深化年活动为抓手,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对标工作机制,健全对标工作体系,落实对标工作责任。重点解决供电方案及答复超时限率、装表接电超期率、故障抢修超时限率、线路功率因数合格率等关键指标,动态管理好供电可靠性、电压合格率、容载比、N-

1、城网手拉手等重要指标。积极深化变线状态检修,研究探索低压配网状态检修的试点,扩大带电作业面和次数,全年目标250次(其中地电位30次),进一步健全基层班所的基础资料台帐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对输配电线路无功优化和防雷击跳闸的方法措施,逐步优化供电网络半径,逐步加大科技投入和先进节能产品的应用,完成县局SAP项目二期及电网谐波监控与治理等34个、3800万元的科技项目,力争1个集控站、3个开闭所通过省级标准化验收。

与此同时,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干部职工头脑,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同时加强管理、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培训与培养,以提高职工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岗位练兵和专业培训相结合,完善培训考核体系及效果评估,鼓励、引导相关人员向一线技能人才和各类管理人才发展,关注班(所)长、生产一线员工尤其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健康成长,加大公开竞聘力度,把握正确用人导向,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组织保证、人力资源、技术支持。

(六)强化内部控制,确保和谐稳定

一要以构建惩防体系为载体,强化制度约束、查漏补缺,切实监管到位、抓小防大。不断开展警示教育,倡导廉政文化,各级各部门负责人员都要以身作则,注重自身形象,实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进一步推进厂务公开,提高员工的知情面和参与度。二要以三进程审计和全程监控为手段,推行内外审计结合,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切实做到关口前移、防患未然和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在制度、执行上筑好安全发展的“防火墙”。三要以绩效考核为目标,控制用工总量,把好进人关,调整完善劳动组织方式,开展岗位分析评估,科学配置人力资源,积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最大限度地规范各类用人用工,规避劳动用工风险。

(七)强化执行能力,形成整体合力

篇8:对加强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思考

所谓企业社会责任 (C o r p o r a t e S o c i a Responsibility, 简称CSR) , 是指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 它超越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具体地说, 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所有者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障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 还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遵循社会共同道德准则。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并不冲突,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将与消费者、供应商、竞争对手、政府、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发生利害关系。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不仅要追求企业的短期利润, 更要关注企业的长期获利的能力,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增强企业长远发展能力。特别是提高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信誉程度,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使其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有利的地位, 增强企业持续的获利能力。同时有助于激励本企业员工的士气, 降低内部管理成本。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 企业如何积极参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 在世界环境污染日益严峻, 石油、天然气、矿产、水等资源日渐匮乏;洪涝、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 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 也迫切需要对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思考。

一、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 应当对社会包括相关利益方承担相应责任, 这是对社会应该的回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 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是人类文明的表现。所以, 我国企业要顺应这一趋势, 加强社会责任意识。为此, 要认真研究社会责任标准中的合理成分, 提出我国企业应当承诺的社会责任的基本要素, 尽快制定我国社会责任标准或技术规范, 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依据。

二、塑造企业诚信精神

企业诚信是企业价值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要在企业中大力宣传、倡导诚信观念、加强信诚教育、普及诚信知识, 使社会各行各业充分认识到诚信的价值, 认识到诚信对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把诚信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为此,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讲信用, 认真履行合同, 奉行“信誉高于一切”的道德准则, 企业信誉是企业道德水平的直接反映, 是企业生产的商品和所提供的服务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声誉, 是企业品牌的关键和基础。要诚实经营, 反对欺诈, 严禁生产假冒伪劣商品, 不得欺骗消费者, 更不能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只有坚持诚信为本, 将诚信放在企业利润之前, 才有可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承担环境道德责任

环境道德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之一, 传统的经营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考虑环境伦理和环境道德。当前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的理念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有害于环境的行为仍然很多, 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只考虑利润, 而不考虑环境代价或环境成本, 只要能产生一点点利润, 即便消耗大量的资源, 也会乐此不疲。在环境问题上, 不少企业认为, 利润归自己享有, 环境代价却由社会承受。对社会来讲, 环境代价是无形的, 是无法计算的。企业存在短期行为,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只注重眼前利益, 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眼前利益, 如把相对稀缺的资源用于低收益生产, 破坏稀缺资源的持续利用等, 企业短期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潜在的, 有时甚至是巨大的。

四、慈善事业回报社会

现在不少企业家在经过一定的财富积累之后, 都已经有了回报社会的想法。“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 许多企业慷慨解囊, 帮助地震受灾地区重建家园。在来自社会各界近600亿元捐款中, 有一半左右是来自企业的捐款。慈善事业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回报社会的途径。有社会学家表示, 由最初的单纯追逐利益到今天的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是社会发展和企业家成熟的必然历程, 将对人的关爱和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与追求企业利润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是中国的企业家日渐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

五、争取SA8000认证

充分认识SA8000的客观存在和重要性, 积极看待和重视SA8000的认证, 及时改善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 提高劳工待遇。SA8000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外贸型企业应注意把握科技发展动态和质量动态, 及时调整质量战略, 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向深加工成品转变;依靠科技进步,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引进, 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从根本上改变出口主要依靠数量增长方式, 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提高技术水平、注重环境保护和改善劳工标准, 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竞争力, 从根本上突破SA8000贸易壁垒。

六、加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社会责任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改变了传统会计的思维模式, 为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因此, 在我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但其体系仍然不十分完善,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尤其是采用何种切实可行的计量方法, 如何以较低的成本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仍是我国在推行过程中的难点。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劳动者等多方面的努力与配合, 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增强公众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规范企业经济行为, 促进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实施和完善。随着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增多,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也是会计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为了我国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然而,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否应纳入法定会计报告却成为新的问题。由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只有经济不断发展, 才能为解决社会责任问题提供物质条件, 因此, 我们也可以认为, 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行为是一种经济活动, 与此相适应的社会责任也应是一种经济责任。所以, 企业应当在法定会计报告中披露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信息及发生的相关社会责任成本, 必要时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强制措施。

2008年4月28日, 中国银行对外发布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银行2007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该报告以“恪尽企业责任, 共建社会和谐”为主题, 分为“支持经济发展”、“坚持合规经营”、“保护员工权益”、“支持保护环境”、“倾心回报社会”、“赞助北京奥运”六个部分, 全面展现了中国银行自成立起, 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与总结, 更有对未来的展望和承诺。《报告》充分体现了中国银行对国家、社会主动承担责任的积极态度, 是中国银行为紧密利益相关方关系、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而搭建的新的沟通平台, 是中国银行努力向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转变的重要标志, 这必将大大推动社会责任会计的深入开展。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企业品牌的投资、企业信誉的投资以及企业社会形象的投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利益将大于其成本付出。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 从产品的品质、环境保护、劳资关系的改善、技术创新等方面合理地承担其社会责任, 把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与社会利益最大化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促使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 应当加强立法工作, 用法律来规定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政府的角度来说, 应该加强环境标准和环境法规的制定, 加强劳动法和劳动标准的制定, 加大企业的社会责任心, 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以法律形式约束、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 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采取措施, 制定有关的会计法规, 依法强制要求企业必须提供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 并对企业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进行处罚, 促使企业变被动地履行社会责任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使企业行为得到调整, 促使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其次, 集中力量, 大力宣传企业社会责任会计, 使广大企业会计人员、经营人员、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深刻了解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在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要加强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 因为要使我国企业能够正确地实施社会责任会计, 恰当地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这就必然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具备社会责任会计相关的理论和实务技能, 而社会责任会计的实拖, 将对企业的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尽管已有部分上市公司、国有大型企业已经开展了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披露, 但其内容相对简单, 且仅限于文字方面的描述, 这与财务人员的相关理论和技能的欠缺有直接的关系。因而, 利用财政部门的会计后续教育职能, 开展社会责任会计的教育与培训, 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 组织财政界、会计界、企业界以及环保、劳动、工会、消费者协会等有关部门单位人士, 借鉴西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研究制定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和核算体系。考虑到这两项任务在我国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 而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和核算体系在理论和方法上也还不成熟, 因此, 可事先制订好计划将这两项任务结合起来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

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将有更多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主动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持续创新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 这也将不断完善我国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逐步健全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体系, 促进企业全面履行经济、社会和环境责任, 努力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的最大化。

摘要:和谐社会需要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客观经济、自然等环境日益变化的形势下, 社会责任问题分析更显重要。为此, 应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塑造企业诚信精神, 承担环境道德责任, 用慈善事业回报社会, 争取SA8000认证, 加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关键词:社会责任,诚信,道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赵琼.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话[N].经济日报, 2004-2-14.

[2]刘效仁.“道德认证”直指企业社会责任软肋[N].中国青年报, 2004-4-09

[3]刘新民.“社会责任标准”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N].经济参考报, 2005-04-16

[4]李冬生, 阳秋林.关于社会责任会计涵义综述[J].财会研究, 2006 (2) .

上一篇:12月大学生个人总结下一篇:诺贝尔文学作品《老人与海》读后感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