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 - 金坛区华城实验小学

2024-07-01

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 - 金坛区华城实验小学(共4篇)

篇1: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 - 金坛区华城实验小学

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

——浅谈教师如何“用心育好人”

曾从《中国教育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材料,说是某一调查组“从5所学校随机抽取10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0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2%。”这样的结果,肯定出乎百名老师意料之外。每个老师心里肯定也不好受,甚至有些愤然了:我们当教师的不计地位、不计名誉、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倾注满腔心血,不就是为了学生吗?白天,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晚上,我们督修、备课、改作业;课余,我们苦口婆心跟差生磨嘴皮;假日,我们不厌其烦与家长打交道„„这不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吗?这不就是爱吧?难道他们麻木了?难道他们真的走进了感情的荒漠?不然怎能没体会到?

曾无数次漫步于校园、街道、广场,屡屡碰到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总是以欣喜的目光期待他们过来打声招呼,道声“老师好!”可是他们从你身边飘过,就像完全不认识你一样;即使有时你主动去向曾经教过的好学生打招呼,他却摸着脑门,扑朔着两只乌溜溜的大眼睛,似乎根本就认不出你是谁。失落、伤感、彷徨一股脑儿全涌现出来,心里就像打翻了调味盒,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回忆这些年来的星星点点,在他们身上我倾注了太多,一次次谈话,一次次鼓励,一次次单独辅导,一次次朋友式的交流,而如今,他们却如中年闰土一样麻木。从我身边不带着任何表情擦肩而过。

老师们,不要过多地责怪我们的学生,还是好好反省我们自己吧!我们的要求是不是太苛刻了?我们的语言是不是太刻薄了?我们的脾气是不是太急躁了?我们的行为是不是太粗暴了?„„是啊,我们“恨铁不成钢”,我们“爱之深”,但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责之切”。训斥、挖苦、讽刺等处罚学生的事不是时有发生吗?至于罚作业、罚站、罚跑、罚劳役等变相体罚,更是被一些老师奉为最后的法宝。诸如此类“只给好心,不给好脸”的爱,学生岂能接受?不要以为,燃烧自己,就一定能温暖别人、照亮别人。你给学生一枝花,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你给学生一块冰,学生却会感觉到冬天的严寒。让我们牢记克鲁普斯卡娅的话:“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

首先,要善于关心爱护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

其次,要善于尊重信任学生。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格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过:“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似的沙粒;绿叶如云,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独特的形象出现在老师面前,没有个性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我们有责任了解学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再次,要善于理解宽容学生。何谓宽容?有人说:“宽容就是去拥抱学生,让他觉得你是人而不是神;宽容就是去包容学生,让他觉得你看到了他的不是却没有揪住不放;宽容就是允许学生反对,让他觉得你不是学习的权威而是学习的伙伴„„”我还想说,宽容就是平等,让学生觉得你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跟他们无话不谈的朋友;宽容就是理解,学会了理解,你就拥有了宽容,也拥有了爱。试着去理解学生吧!正像赞科夫所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有了理解,你不会为学生调皮捣蛋而光火;有了理解,你就不会为学生辩解顶撞而发怒;有了理解,你就不会为学生幼稚无知而生气。你只要想想:学生还只是个孩子呢!你只要想想,我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呢!你的心就平了,气就顺了,你就能够冷静地采取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忘擦黑板了,我会说:“该我值日了吗?以后可得事先通知我,以免耽误上课。”值日生低下了头,为自己的失职难过。学生忘带作业了,我会不经意地问一声:“早饭吃了吗?”学生一愣,继而会心一笑,他明白了作业是不应该忘记的。讲台上,我讲兴正浓,讲台下,一学生睡意正酣,我摸摸他的头;“不舒服吗?”他摇摇头。“那是老师的催眠曲唱得太棒了!”我幽了自己一默。他含羞红了脸,睁大了眼,挺直了腰。是啊,他们还只是孩子。孩子怎能不忘事,孩子怎能不贪睡?作为从孩子走过来的大人,作为教师,你不能对孩子的错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你也不必为学生的过错大动肝火、小题大作。善于爱的教师会小心翼翼,“拐弯抹角”地去启发、去教育。这样,学生即便做错了事,也不必提心吊胆等着挨批;就算挨了批,感受到的却仍然是教师深切的爱。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并且学会用心去爱!

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

成月琴

2012.9

篇2: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 - 金坛区华城实验小学

蛟河二高中:宋丽敏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努力践行“恪勤日新”宗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努力做到每日都能有新的收获。每天从晨练到晚自习,我都尽量把身影留在了班级,问寒问暖,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情况。班级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我真诚的爱。案例:

杨兵,男,16岁,高一学生。从小父母离异,他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开学初学习状态还可以,但半个月后,我发现他性格孤僻,自卑心强,经常和同学吵架,且常常用敌视眼光望着每个人。上课也开始睡觉,溜号,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书写潦草,有时不完成作业。随意性强,容易受社会家庭学校的负面影响。个案处理:

首先加强和他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尽到父母的责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让孩子早日摆脱心理阴影。只要有空我就和他谈心,排座位时让他和学习比较优秀的刘颖坐在一起,督促他,培养他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在分寝室时,我有意把他和品学兼优的周军安排在一起,让他感受着周军的一言一行,逐渐改掉了睡懒觉的习惯,并且默默的关心着寝室。他在寝室的影响大,就选他当寝室长,让他承担一定的责任。他管理的寝室不错,纪律清洁卫生都不必让我操心。

在班里也多给他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消除了自卑的心理,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他有理科特长,为此我给他安排了数学科代表一职。看似小小的一职,却充分调动了他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他不再睡觉,不再懒散,对待每一个问题都表现的那么积极踊跃,深受科任老师的喜欢。对他取得的点滴进步,我都采取不同程度的鼓励,在联合体的数学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在期末的联考中数学成绩获得联合体第五,物理第十一的好成绩,为班级争了光。我趁热打铁,评选他当上学校三好学生。他就有了自尊自信心,向上进取,并用他的行为感染着其他学生。

十六七岁,正是孩子发育阶段,看着营养不良的他,心都碎了,我常常买一些牛奶,面包,煮一些鸡蛋给他送去,爱人的一些衣服也悄悄的被我搬到了学校,有一天杨兵流着泪说:衣服虽然不是新的,但穿在身上比新的还温暖,一直暖到我的心底。每个月都会从我微薄的工资里取出100元给他,让他买一些日用品和学习用品。从开始的拒绝,到逐渐的接受,最后他把我当成了最亲,最信任的朋友,只要心里郁闷,难受就会主动和我谈心。

篇3: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 - 金坛区华城实验小学

这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一年级老师对所有学生的爱心督促, 下课四件事是哪四件事呢?首先第一件事提醒孩子们把桌面收拾整齐, 养成孩子整洁干净的好习惯, 从每一节下课监督起。第二件事, 提醒孩子上厕所。一年级的孩子, 有时会忙着疯玩, 没意识到要去上厕所, 到了上课, 坐定了, 突然意识到自己想去上厕所, 老师当然不能让孩子憋着, 但是班里如果太多孩子在课堂中间去卫生间, 肯定会影响课堂秩序, 也影响别的孩子上课, 所以最治本的方法是让孩子每节下课都提醒孩子去上厕所, 让孩子们养成习惯, 下课去厕所, 时间一长, 甚至生物钟也可能形成规律, 知道课间的时候想去厕所。第三件事, 提醒学生喝水。对孩子来说, 喝水很重要, 多喝些水对身体新陈代谢有好处。但小孩子自己有时不知道要喝水, 只有很渴了才会喝, 但那是不够的, 应该提醒孩子多喝水。第四件事, 现在可以出去玩了。孩子的天性喜欢自由, 在教室里坐上40分钟后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出去跑跑跳跳了, 只要孩子们收拾好了书桌, 上了厕所, 也喝了水, 就可以随意去玩了。这样也无形中告诉学生们明白:把需要完成的任务做完才去玩, 这样以后对待作业他们也会明白, 先把作业写完再去玩, 抓紧时间的好习惯不知不觉就自然形成了。

看似简单的四件事, 但每一天、每一个课间都去提醒,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一年级的老师们坚持着这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原则, 就是这样疼爱着学生们。正是老师对孩子们的疼爱, 让孩子们每天带着对学校的情感走进校园。

李佳:老师就是妈妈

转眼开学已经是第二周了, 每天早上, 李佳老师都早早进到班里, 等待着可爱的孩子们一个个高高兴兴地走进教室, 真是一种幸福和快乐。

可是今天小储同学是怎么了?低垂着头, 脸上闷闷不乐的, 好像有什么心事, 要知道小储可是一向热情活泼的“小机灵鬼”。她知道孩子细微的变化一定是有缘由的, 就问道:“孩子, 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和李老师说说吗?”小储见李老师看透了她的心思, 就大哭起来, 越哭越委屈。

李老师拉着她的小手走到门外, 问清了原因。原来小储同学还有个1岁的小妹妹, 每次放学回家觉得妈妈陪伴妹妹的时间多, 自己受到了冷落, 心里不舒服。于是她拉着小储的手跟她讲:“你看妈妈多辛苦啊!你小的时候, 妈妈就是这样细心照顾你的。再说你到了学校, 老师就是你的妈妈啊!”小储是个懂事的孩子, 听了李老师的一番话, 一会儿就平静了下来, 能安心上课了。

晚上李老师特意给小储妈妈打了电话, 告诉她早上发生的一幕。妈妈说最近由于家里正在搬家, 事情比较多, 对孩子是有些疏忽了。这孩子心很重, 如果不是老师的提醒自己真的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变化, 后果不堪设想。特别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爱!

老师的爱是阳光, 是空气, 是水, 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作为低年级的班主任, 更要心细如发, 每天细致观察学生的外表、情感和行为;读懂每一个学生的长短、困难和需求,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 适时适当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班主任做到了“知彼”“胸中有数”, 一切班中事便有条不紊, 一切困难亦能迎刃而解。

赵春燕:让老师帮助你

新生培训的第一天, 刚刚入学的学生进行了短暂的队列练习之后, 赵老师让他们喝水, 有的孩子没有带水杯, 便发给他们每人一个纸杯。孩子们尽情地喝着, 她环视着教室的四周, 忽然发现一个孩子没有喝水, 便走上前去, 问他为什么不喝。孩子低着头, 赵老师翻了一下他的书包, 发现没有水杯。她捧起他的头, 问他为什么不来领纸杯, 孩子只是哭, 不说话。赵老师仔细观察他的脸, 发现这个孩子的一只耳朵没有外耳。她让其他老师看着学生, 把这个孩子领出了教室, 坐在石凳上, 仔细地询问孩子原因。孩子说姥爷去世了, 想姥爷了, 赵老师抱紧了孩子, 随手给了他两块糖, 孩子的哭止住了。这时家长们从阶梯教室开会也回来了, 孩子的妈妈走过来, 悄悄地和她说, 由于孩子耳朵的原因, 每次进入新的环境, 孩子都有抵触情绪, 都要适应半个来月, 这时她才真正领会了孩子哭的原因。

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赵老师特意地关注着这个孩子, 像妈妈一样经常抱抱他, 选他为收作业的组长, 让他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做游戏, 这样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学校的生活。

还以为会一帆风顺下去, 没几天就开始了菜单课的选择。在课堂上只见他噘着小嘴, 就是哪门课都不选。赵老师没有出声, 脑子迅速地转起来, 难道是他又怕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下课之后老师把这个孩子叫到外边, 和他讲菜单课也是同年级的孩子在一起上课, 不要怕。经过反复的谈话, 孩子高兴地选择了一门菜单课程。

疼爱孩子, 不仅要从生活上去关心他们, 在学习上去引导他们, 更要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 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慰藉和抚慰。

刘颖:让每个学生都养成“倾听”的习惯

记得刚开学时, 课堂上一年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学习习惯很不尽如人意:说话的、做小动作的、精神开小差的……特别是回答问题的时候, 老师已经请一个孩子起来回答了, 可其他孩子依旧高高举着小手喊着:“老师, 我来我来!”当起来回答问题的孩子说得断断续续时, 孩子们更是沉不住气了:“老师, 还是我来吧!”“老师, 我可以说得比他好!”“老师, 我来帮助他……”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老师的声音在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呼喊声中显得如此地苍白无力。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上, 刘老师特别关注孩子的倾听习惯, 特别注意捕捉那些认真倾听的孩子, 通过表扬他们来促进其他孩子学会倾听, 如:“XX同学是老师的好孩子, 因为老师在讲课时, 他听得特别认真。”“XX同学是有礼貌的孩子, 刚才小朋友回答时, 他听得很专心……”她发现在自己表扬某一个孩子会倾听之后, 总会有几个孩子加入这个队伍, 虽然他们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时间不是很长, 但他们已经有意识地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只要给他们多一些时间和多一些提醒, 相信一切会慢慢好起来的。

在以后的一个星期以来, 刘老师发现孩子的倾听习惯有所改观, 当她提出一个问题时, 他们会高高举起小手, 用期待的目光看看她, 小声地说着:“老师, 我来。”“老师, 给我一个机会。”可当刘老师请同学起来回答时, 他们会把手放下, 听得很专注。但是孩子们的过分安静让刘老师感到担忧, 经验告诉她:有一些孩子坐得挺直, 表面上很专注, 但他们的大脑却处于游离状态, 纯粹是为了倾听而倾听。

为了使孩子的倾听成为一种有效的倾听, 刘老师又在课堂上改变了教学策略———在倾听的过程中给孩子们布置了任务。如:“你能把他说的再说一遍吗?”“你能把他说的问题说得更大声吗?”“对于刚才XX小朋友的回答, 谁还有补充?”当孩子站起来把别人的回答再复述一遍时或进行补充时, 她及时表扬了他们:“因为你是一个认真倾听的孩子, 所以你能把别人说过的话再说一遍。”“因为你听得特别认真细致, 所以补充得特别好。”刘老师发现孩子们为了得到表扬, 听得格外认真。只有认真倾听, 孩子才能获得相关信息。在倾听———思考——评价的这一过程中, 孩子的倾听愈来愈有价值。

张艳: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那盏烛光

在张老师的班上有一个个头不高, 皮肤黝黑, 有着一对儿大耳朵的小男生, 他就是小信。小信课上小动作多, 注意力不集中, 口齿不清, 不会与其他同学交往, 总是自己干自己的事, 跟老师说话从来不看老师。后来和他妈妈的交谈中得知, 他从小在注意力方面有障碍, 希望他能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受教育。他妈妈那企盼的眼神中, 充满着期望。同样作为一位母亲, 张老师深深体会到当这样一个特殊孩子的母亲该有多么的不容易, 她将比一般的妈妈付出更多的心血, 她多么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快乐地成长啊!作为他的班主任, 张老师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全力去帮助他。

在学习上, 张老师有意提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 让他能够有在班级中大声发言的机会;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 使他有在班级中表现的机会;给他一些特殊的偏爱, 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在作业本上给他批上“加油, 继续努力!”“你真棒!”, 让他感受到在学习上我能行……开学三周了, 虽然他还是会在课上经常走神, 不知道该做哪道题了, 但他每天都是快乐的。

在生活中, 张老师主动找他谈心。开始时, 他根本就不理老师, 看都不看她一眼。但张老师有放弃, 继续找他聊, 到后来他终于有反应了。对于一个问题, 如果老师多问几次, 他就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了。这对张老师来说, 已经很开心了。

从这件事上张老师感受到, 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所有学生, 无论是智商高的, 还是智商低的, 无论是安静听话的, 还是调皮的, 都需要老师的关爱, 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那盏烛光。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张老师深信, 爱是一种传递, 当真诚地的付出爱时, 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感受孩子的心灵之语, 便是自己最快乐的一件事!

郭翠琴:尊重是一种爱

第一次教一年级, 面对40个孩子稚嫩的脸庞, 郭老师知道自己需要付出的是更多的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她要更加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 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郭老师班上有一个叫小蕾的女孩。记得小蕾第一次交上来的拼音作业让郭老师大吃一惊, 这个给她印象很不错的小姑娘, aoe写得歪歪扭扭, 很显然书写不合格。郭老师本想在班内批评小蕾, 让她多加练习, 但是想到小蕾是一个内向文静的女孩, 这样做很可能伤害到孩子的自尊, 使她对学习产生抵触。于是郭老师采用了个别谈话的方法, 把她带到办公室, 和她聊天谈心。在孩子信任老师后, 手把手地教她写拼音。小蕾学得很认真, 可郭老师仍然感到小蕾在其他老师的注视下显得局促不安。郭老师拉着小蕾的小手, 鼓励她说:“你可学得真快, 说明你特别聪明。回家以后你多练练, 明天一定写得特别好!”孩子听了郭老师的话眼神中有了小小的自信。晚上郭老师接到小蕾妈妈的电话, 妈妈说, 回家以后孩子特别高兴, 练习书写很有劲头。从此以后, 小蕾的书写进步很快, 每天早晨都能看到她高高兴兴充满自信地走进学校。

这个故事让郭老师感到, 尊重就是一种爱, 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别看一年级的孩子小, 但小小的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自尊心。教师在关爱学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他们的自尊心。一个善于爱的教师, 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

张江:宽严相济才是疼

自从知道自己此次将担任一年级班主任, 张江老师心中一直在进行“思想风暴”:自己是男老师, 难免粗犷一些, 怎样带好这群一年级的孩子呢?经过一个假期的思索, 张江老师决定, 要更耐心、更温柔地疼孩子们, 要像父亲一样去爱孩子们。

于是, 在最初的一周, 张老师对学生们非常宽容、慈爱。比如, 班里有一个学生小A, 读书量很大, 最初表现也很好, 站起队来, 身姿笔直, 看来是个非常聪明的乖孩子, 于是当他偶尔犯些小错误的时候, 张老师从没有太批评他, 只是含笑说上一句。可是张老师的疼爱似乎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经过一周的相互熟悉之后, 孩子似乎摸准了老师不会批评自己, 表现变得松懈了。上课公然看课外书, 甚至该站起来问老师好的时候也不起立, 张老师真的有些生气了:那个站得笔直的小A哪里去了?于是严肃地叫他起来, 没想到小家伙不情不愿地站了起来, 还来了句“谁怕谁呀”。这一句话惊醒了张老师, 疼孩子不能只是温柔、不批评, 有时过于宽容反倒让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 这是害了孩子呀!张老师决定改变策略:接下来的一周, 对孩子们稍微“严”一点、“冷”一点。对小A也是如此, 每当他不守纪律时张老师都会提醒或是批评, 一次次的提醒让小A明白了, 原来在学校、在课堂上是不可以随心所欲的, 老师也不会无条件地纵容他。明白了这个道理, 也因为慢慢适应了学校的环境, 小A的表现渐入佳境, 该起立问好时就起立, 可以看书时再自由读自己的书, 成了班里的“阅读王子”。

一宽一严之间, 张老师摸索出了疼孩子的正确方式, 不能一味地“宽”, 免得学生没有集体和纪律的概念;也不能一味地“严”, 以免遏制了学生爱读书的爱好。只有宽严相济, 才是疼孩子的真谛。

岳志刚:用“心”关注孩子

对于“疼”孩子, 岳志刚老师说:不需要太多外在的表示, 最重要的是用心去观察每个孩子真正需要的。

刚一开学, 就有一位家长拨通了岳老师的电话, 她的孩子小B在岳老师的班级里读书, 之所以特地打电话过来, 是因为孩子本身是三级残疾, 腿有些不方便, 行动起来肯定稍逊于其他学生。希望老师能向全班同学说明一下, 大家多照顾一下她的孩子。

一位母亲的拳拳爱子之心怎能辜负?岳老师下定决心要多关注这个学生。从第一天上课, 岳老师便悉心观察着小B的行动。事实上, 孩子与其他同学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只是动作有些慢。岳老师心想:让大家多照顾他是一种保护, 可是在孩子并没有显现出多大差异的情况下特意把残疾的情况公之于众也许会起反效果, 岳老师决定在“暗处”保护孩子, 不要公开他的短处。岳老师将这个想法与他的妈妈沟通, 她也觉得岳老师说得在理, 也同意不在班里公布这件事了。

刚巧班里有一个“物品摆放监督员”的岗位, 需要多用眼, 多看同学, 但不需要太多腿部的动作, 这个职务刚好适合小B。对, 就让小B来做物品摆放监督员!这样小B会更有自信, 也必须更多地和其他同学交流。岳老师马上任命小B做物品摆放监督员。自从走马上任后, 小B渐渐发生了变化, 原来沉默的他现在用心管起三个小组的物品摆放;原来见了老师低头不敢吱声的他现在见到岳老师马上爽朗地问“老师好”!

看着小B可喜的变化, 岳老师知道, 自己不将小B的短处在课堂上讲出来, 而是“暗暗”地引导他, 这样用“心”疼孩子的方式是对的!

刘彦萍:让孩子快乐地劳动

现在的小孩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 在家中都被家长宠成了手心里的宝, 很多本该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家长代劳, 更不用说做家务活了。

可是刘彦萍老师一直觉得:疼爱孩子, 也不能忽视对孩子劳动的教育, 劳动对孩子很重要。让学生爱上劳动并不是单纯地要孩子“干活”, 而是要在劳动过程中, 让孩子们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使孩子们懂得道理, 要懂得付出, 要懂得和他人合作等等。因此, 刘老师在自己的班里很注重培养学生们劳动的意识, 鼓励每个人都劳动。

刘老师虽然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劳动、不许娇气, 可是对孩子的疼爱却不少分毫。细心的刘老师发现班级里的扫帚比较粗糙, 把上面有一些小毛刺, 一年级的孩子还不是很懂得保护自己, 这些小毛刺很可能会扎到孩子们娇嫩的小手。发现了这个问题后, 刘老师忙了一整个中午, 亲手用胶条把每一把笤帚都一圈一圈缠好、粘好, 这样孩子们拿起扫帚就很安全、舒服, 不用担心被扎到了。

要学生安全劳动, 更要让学生快乐地劳动。刘老师没有把培养劳动意识停留在口号上, 相反, 她利用班会课, 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应该怎样扫地, 扫和擦的顺序, 让学生们真正明白值日时应该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干净, 还会在班里进行卫生评比, 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收获荣誉感和自豪感。

有了老师的亲自示范和“爱心扫帚”, 现在班里的孩子们都特别爱劳动。以前都是刘老师安排学生做值日, 现在学生都会主动做值日, 而且每次值日表现得特别积极, 有什么活都抢着干, 还要比一比谁做得更好。刘老师对孩子的疼爱就隐藏在一层层的胶条中, 而这种疼爱教会了孩子们快乐地去劳动!

赵洪波:假期里的生日祝福

“怎样才算是疼孩子?”“疼孩子, 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有安全感。”被问及疼孩子的经验, 赵洪波老师如是说。

暑假时, 赵老师便已经知道自己新学期要接手的班级。为了更快地了解自己的学生, 赵老师仔细翻阅学生的资料, 还和各位家长建立起了飞信群。通过对学生资料的整理, 赵老师发现班里有几位同学暑假里就过生日了。虽然还没开学, 可是也是自己的孩子呀?再说, 等到开学, 孩子们的生日就过了。应该给孩子们送点生日祝福, 让孩子对未来的新班级、新老师有亲近感。对, 就这么办!于是赵老师特意查清每位学生生日的具体日期, 在生日当天向“小寿星”发出了自己的祝福短信, 短信中温暖的话语都透露出对孩子的欢迎和喜爱。

家长收到短信后都感动不已, “没想到老师这么负责任, 还没开始教就这么关心我们孩子!”各位家长都对赵老师赞赏有加。而同学从家长那得知未来的班主任居然知道自己的生日、还祝自己生日快乐时更是掩饰不住地开心。这之前, 也许孩子们还不知道赵老师的存在, 也没有什么直观的认识, 而祝福短信则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们与老师的心理距离。他们觉得老师像妈妈一样, 关心自己, 记得自己的生日。

开学之后, 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爱上了这个班级, 对班级充满感情。孩子们见到赵老师都觉得特别亲, 觉得在这个班级里很有安全感、很舒服;而家长们也支持赵老师的管理, 当赵老师为了让班里学生多读书号召家长捐一些书时, 各位家长积极踊跃, 甚至将家里的小书架都拿过来了。因为家长都认可:这个教室, 这个班级, 就是孩子们的另一个家。为班里作贡献, 就是为孩子的家添砖加瓦。

这就是赵老师的班级, 孩子们都将这里当作自己的家, 在教室里很有安全感。而让孩子有安全感, 正是赵老师疼孩子的方式。

张荣普:“特需便签”中的疼爱

对于接手新班级的班主任来说, 开学初的一段日子很重要。因为一群孩子各有各的特点和需求, 而老师又刚刚认识每一个人, 需要好好去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 可这毕竟需要时间。如何尽快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殊情况呢?张老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特需便签。在开学第一天与家长的见面会中, 张老师便发给每位家长一个便签, 让各位家长就自己孩子的情况来填写, 比如饮食方面有没有什么过敏原, 身体有没有什么特殊情况, 性格特点、情绪啊都可以写。

收到家长的便签后, 张老师开始细心地整理查看便签的内容。果然通过便签, 张老师提前知道了许多情况。比如班上一个孩子在肩膀处有一个血管瘤, 因为藏在衣服下面, 平时根本看不出来, 而张老师通过特需便签知道了这个情况, 便迅速和体育老师交流了情况, 请体育老师在全班体育锻炼时酌情照顾这个学生;班里有位同学有哮喘, 张老师就将他父母的电话号码记下来, 放在讲台上的注意事项表上, 一旦有什么情况, 不管是哪位老师正在上课, 都可以尽快联系到父母;有的同学不能吃辣椒, 张老师牢记于心, 不过根据学校的安排, 每天中午可能有不同的老师来值饭班, 张老师也将学生的名字写在注意事项表里, 放在讲台上, 这样, 每天中午来负责分饭的老师就会看到, 就会在盛饭时格外注意不去盛哪个菜, 孩子的饮食安全得以保证。

正是“特需便签”提供的情况, 让张老师从一开学便开始深入了解每个学生, 从许多注意事项的细节入手, 关心孩子, 疼爱孩子。“特需便签”中整理出的是孩子们的特需, 折射出的是张荣普老师对学生的疼爱之情。

董彩云:为孩子梳梳头

董彩云老师一向倡导课堂常规的重要性, 因此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时, 她都是不遗余力, 有时甚至是严厉的, 因为只有这样, 学生才记得牢, 学得快。

但包裹在严厉外衣下的, 是董老师慈母般的心。其实董老师也深深懂得:成长是需要等待的, 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 需要给他们时间去理解、掌握规矩, 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 只要达到了教育效果, 董老师就不会再严肃地对待孩子, 反倒非常温柔细腻。董老师有个自己的原则, 如果今天狠狠地批过某个孩子, 放学时一定找个理由表扬一下他, 让孩子又重新高兴自信起来。所以, 即使是受了批评的孩子, 放学时也是高高兴兴回家的。细致的董老师笔袋里总放着一把小梳子, 每到课间, 看到某个学生头发乱了, 或是近几天可能对孩子有些严厉, 应该多跟她亲近亲近了, 便会把孩子叫到身边, “来, 头发有点乱, 老师给你梳梳头”, 于是便像妈妈一样帮孩子梳头, 孩子也享受着这温柔的待遇, 不知不觉间, 与孩子的距离拉近了, 隔膜消除了。

有时严厉, 坚决要求孩子遵守纪律;有时慈爱, 为孩子梳梳头, 董彩云老师就是这样疼着班里每一个孩子。

丁宝林:让孩子多哭一会儿

“对于学生, 凡事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 从大人的角度去指导他。”这是丁宝林老师总结出的疼孩子的心得。

实际生活中, 丁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开学第二周的周一早上, 班里有一个孩子从上操就开始哭, 丁老师赶忙蹲下身去问学生:“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哭啊?”孩子因为正哭着, 一喘一喘地, 话说得并不连贯, 再加上一年级的小学生, 表达能力本也有限, 所以孩子哭着说了半天, 丁老师却没听出事情的来龙去脉来。丁老师看着眼前的学生, 是啊, 只是一年级的小孩子, 说不清楚很正常, 何况他正难过呢, 于是耐心地说:“好, 你肯定是有什么委屈, 那就先哭一会吧, 哭完了痛快了再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事。”孩子还真的哭上了好一阵, 等到哭痛快了, 孩子也平静下来, 这才清楚地说出了事情的缘由。原来他送给班里同学一条丝带, 可是后来后悔了, 想要回来, 同学哪里肯依, 两个人都说“丝带是我的”, 争抢之中, 同学就将丝带扔到厕所冲走了!他心爱的丝带找不回来了, 于是大哭了一场。

这在成人的眼中, 是一个有些幼稚可笑的故事, 可是丁老师却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了他的委屈, 但是要引导他:“既然你亲口答应送给了同学, 那这个丝带就是别人的了, 我们要做说话算话的人呀!”说着抹着孩子小脸上未干的泪痕, 孩子也不好意思了:“我是答应给他了, 后来……又觉得好看……”“虽然好看, 但那是别人的了, 对不对?”孩子点了点头, 知道是自己出尔反尔造成的, 已经明白了。

丁老师想起办公室里有学生送来的鲜花, 鲜花的包装纸上不就有丝带吗?她又心生一计:“好, 既然已经知道自己哪儿不对了, 就好好表现, 如果表现得好, 老师就会奖励你漂亮的丝带!如果又犯错误就拿不到了!”孩子的脸顿时亮了起来, 欢天喜地地回座位, 坐得那叫一个端正!其他的学生也想得到老师的礼物, 都比赛似的坐得整整齐齐。

丁老师看着这群坐得端正笔直的孩子们, 欣慰地笑了。

梁秀清:疼孩子从吃好每顿中午饭开始

一年级小朋友刚从幼儿园进入学校学习, 还需要过渡期, 怎样让他们顺利度过这段时期, 让孩子们无压力地进入学习状态, 顺利地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对孩子、家长、老师来说都是一个考验。

在开学前的家长培训会上, 梁秀清老师就倾听了她班上一名叫朱允睿的孩子的妈妈的“诉苦”, 她反映道:孩子平时在家就不爱吃饭, 有些担心孩子。闻此消息, 梁老师很负责任地告诉这位家长:她一定会好好关注这位孩子。她肯定的答复自然换来了家长的放心。

从此, 看好孩子吃饭这件事就成了梁老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她从关心、引导孩子们吃好每顿中午饭开始, 让孩子们感受学校生活的温馨幸福。

每天午饭时间, 梁老师不仅照顾孩子们吃好每一顿饭, 还要求他们把饭盒的饭全部吃光, 并在放回饭盒之前一一检查。现在的孩子挑食的很多, 为了保证孩子饮食上的全面营养, 逢不吃青菜的孩子皱着眉头告诉她“青菜不好吃”时, 梁老师就微笑着鼓舞她“女孩子吃青菜长得漂亮”, 还真管用, 话音刚落, 那孩子竟然几口就把青菜吃光了。而朱允睿吃饭时总是一边吃一边玩, 对饭菜特别挑剔。整个午餐时间梁老师都会一直关注他, 帮他把饭菜拌好, 和他交流饭菜的味道, 哄着他把饭吃完。餐后水果, 也经常会有孩子忘记吃。所以, 每次饭后, 梁老师都会特别嘱咐孩子吃水果, 并逐个检查水果盒。班里还有一位叫王思亦的孩子, 瘦瘦小小的, 吃饭超级慢。开学前几天, 每天都是全班最后一个吃完的。发现这件事以后, 梁老师并没有急于批评她, 而是看着她, 以示她注意吃饭的速度, 可却收效甚微。第二天梁老师便在班里调侃着问:“昨天谁最后一名吃完饭呢?”王思亦微笑着不好意思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 梁老师接着又问, “你今天能不能快一些呢?”面对教师善意、亲切的要求, 孩子用力的、还是面带微笑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 王思亦当天第一次和同学们一起把午饭吃完了。

梁老师就是这样与孩子们在宽松愉快的相处环境中, 用诙谐、智慧和孩子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一天, 在教室楼道里, 一个稚嫩的声音追着梁老师说:“MISS LIANG, 我喜欢死你了!”这“喜欢死”, 这份淳朴天真, 难道不是孩子们对梁老师所的付出所给予的最高回报吗?

篇4:让孩子的心灵洒满阳光

今年5月中旬, 在某市举行的社会心理学研讨会上, 与会的专家不约而同地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表示极大的担忧。该学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该市部分学校有大约60%的学生心理问题十分严重, 具体表现为厌学、厌世, 学生间情感冷漠, 人际关系不协调, 尤其与教师对立严重, 孤独寂寞者增多, 自我意识太强。经常处于抑郁、焦虑、紧张、嫉妒、自私、偏激等状态。很多学生早恋问题突出, 很多学生呈现闭锁心态, 学生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差。可以说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基层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我们必须转变德育工作的思维和角度, 下大气力去解决。因此, 从2009年起, 我校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动员全体教职员工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从自身做起, 参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给孩子提供一个述说的空间

尽管学校用钱的地方很多, 经济很紧张, 但是, 为培养孩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培养孩子健全的品格, 我们认为花点钱值。2009年, 我们把学校办公楼的一层腾出来, 正式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资料档案室, 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 同时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十多万元, 购置了宣泄器材, 多媒体系统等等。尽管设施还比较简陋, 但是孩子们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发泄和述说的空间, 有了一个可以进行心灵交流的世界。对孩子们来说, 那里是一个神秘而又令人神往的地方, 心理老师是他们最信赖的人。我们和学生的心灵更贴近了, 工作有了方向感, 德育工作也有了新的抓手。

让心理咨询不再神秘

心理咨询室刚刚开设时, 几乎无人问津, 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咨询, 认为谁去咨询谁的心理就不正常, 为了改变这种认识误区, 我们要求教师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都进行“心理咨询正常化”的宣传, 让学生逐渐认识到“一般性心理问题就像感冒一样, 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小毛病, 心理咨询就是一剂普通的感冒药”。通过这样的宣传, 学生逐渐改变了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诸如同学关系不融洽、有了暗恋对象、与父母闹矛盾、学习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时, 也有了求助意识。就这样, 当学生有了困惑时, 能够自然地走进心理咨询室诉说他们的烦恼。在两年的工作中, 我们已累计咨询个案上百例, 在这些案例中, 我们仿佛看到了现代中学生在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中痛并快乐地成长着。

让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得有乐趣

刚刚开设心理健康课时,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学生参与性低。当说到私密性问题时, 学生往往产生阻抗, 不肯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一节课下来, 心理辅导的主题以理论知识开始, 又以理论框架结束。心理健康的主题并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样的结果给心理教师带来了深深的挫败感, 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使我们认真地反思:“什么样的心理课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什么样的主题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什么样的形式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眼球, 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开始了心理课的改革实践。

首先, 从心理课的形式上改。以前心理课以“教授”为主, 现在则以“活动体验”为主。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性, 每节课前, 我们都会准备一些热身小游戏, 比如捉蜻蜓、做反动作、变形虫等, 让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状态走进心理课堂。在心理活动主题的指导下, 我们设计了可操作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领悟。例如, 在《自信行为训练》这节课中,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设计了“优点大轰炸”“心灵感悟”“教师分享”等活动环节, 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主题的升华和心灵的成长。在“优点大轰炸”环节, 教师问学生:“当听到全班同学对你的赞美时, 你有什么感受?”一位内向的男生很陶醉地说:“我有一种面朝大海的感觉。”一位平时很自卑的女生说:“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多优点, 我一直都以为他们瞧不起我。”当她说完这句话时,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说:“某某, 你真的很棒!”然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鼓励的掌声中, 这位女同学已泣不成声。所以说, 活动形式是活动内容的载体, 好的活动形式才能承载丰富的活动内容。

其次, 从心理课的内容上改。以前心理课以心理学理论为主, 侧重心理疾病方面的内容。有一次正在上课, 一个男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 你为什么总给我们讲心理疾病, 我们心理都很健康啊!”这位同学的话犹如当头棒喝。是啊, 我们为什么不从积极心理入手呢?于是, 我们开始走近学生, 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 又通过心理咨询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 我们渐渐地知道他们关心什么、关注什么、渴望什么、又在排斥什么。于是, 在不断的探索中, 我们确定了诸如如何适应初中生活、性格分析、认识自己、初中生异性交往等方面的主题, 并编写了属于自己的校本教材。

再次, 从师生关系上改。传统的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扮演着管理者、领导者、教育者的角色, 而心理教师的角色要求则全然不同, 他要做到“尊重、平等、真诚、保密”。在解决学生问题时, 要以引导为主, 而非教导。所以, 我们的心理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跟学生聊天, 渐渐地淡化了自身的教师角色, 学生渐渐地把他们当成了可以倾诉任何问题的人。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 现在的心理课堂已经成了学生非常喜爱的课程之一, 学生能够真正地在心理课堂中获得乐趣。

让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成为常态

上一篇:美育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下一篇:2018年广东省中考地理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