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作文

2024-07-05

我的精神家园作文(共14篇)

篇1:我的精神家园作文

15岁的我,似乎从未认真审视过自己的“精神”。精神,看似空洞、遥远,但蓦然回首,惊讶地发现自己确有一段心路历程……

在我还很小很小的时候,心灵只容得下绝对的真挚。那时的笑是百分之百地源于内心的喜悦,而丝毫的委屈、不快都会化为放声大哭,毫不掩饰,毫不伪装。

稍微大一点儿,大到可以分享他人的秘密了,于是便有了承诺——两指相勾的承诺。即使再大的秘密,从小指相扣的一刹那起,也就定下了永恒的约定,决不背叛。那时“真挚”已由个人延伸到了人与人之间,大家一旦有约,就彼此信任,坚不可摧。记忆中,那时的天空是单纯的蓝色,而世界也充满了简单的斑斓。

再后来,就大了,大到变得圆滑了。有一天,笑看往事,忽然失望地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已并非记忆中的那般。承诺,尚在耳边余音袅袅,但举手投足间便灰飞烟灭。信任、真诚正一步步地远离,而竞争带给我们的是明争暗斗与太多的虚伪。戴着面具的关怀、夹着嫉妒的祝福、源于0℃的心和100℃的言语,甚至不惜恶语中伤,再也找不到童年的稚与纯。于是我讨厌竞争,甚至有所逃避。

我不喜欢竞争,并不是怕它,而是觉得它太现实,太残酷,没有一点儿戏剧性发展的余地。我确实讨厌竞争,或者说,我宁愿同自我竞争,也不愿和他人竞争,因为竞争让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真”!我不想。

但是,我无法避免竞争。记得傅雷先生说过: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过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更何况,生活中还有许多我们无法舍弃而必须争取的东西。真正的与世无争、真正的出世是永远做不到的。

于是,回到现实,回到竞争,面对一切的人与事。我知道,我能做的就是把握分寸,努力争取自己该争取的。信人则己诚,只要坚持住内心的一份真,世界依然有一方纯真。

于是,用真、用纯,我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儿的天空依旧是纯净的蓝色,一如童年。

篇2:我的精神家园作文

生活中,能带给我心境平和的、灵魂沉淀的、思维冷静的不是单纯的一桩事抑或是一件物,而是一种复杂而又简单的状态——独处。

其实我并不是那种“孤芳自赏”的人,身边的朋友过从甚密。可我仍喜欢独处。喜欢在六月淅沥的雨后,翻看亲切的书,捧着冒着热气的茶,静享一个人的快乐。于是精神上的疲倦渐渐退去,生命被还原成当初简单纯净的模样。

喜欢在阳光洒满房间的下午,铺开雪白的纸,拿起熟悉的笔,写下心灵的独语,或是抄几句新近看到的精彩的诗与文章。于是,心情的焦躁慢慢抚平,思维出人意料地清澈与敏锐。

喜欢在深夜躺在床上,听着那些旧唱片里萨克斯管的缥缈、小号的诙谐以及黑管的低吟浅唱。就这样躺着,什么都不做,这难得的品味享受。

我喜欢独处。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城市中,我们忙碌、拼搏,有时甚至忘了自己为何要拼搏、奋斗,只是别人不停地推挤着你,环境不时地提醒着你。我们被动地盲目地前行着,而这种非主观意愿上的行动定会造成精神上的倦怠,生命的意义也被涂抹得面目全非。我独处,我观世。只有这时,我才能将思绪沉淀下来,冷静地审视自己,理解自己,爱护自己,并从别人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在对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中获得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安定,一种放松,一种升华。

告别独处,就好似游子暂别家乡,尽管已离开家园,但家的温暖已深深植入心间,尽管会有一段离别,但终究要归来。

在独处的时候,我与别人交流着,通过文字;我与自己交流着,通过心语;或者我与谁都不交流,只享受这难得的空白。那是怎样的轻松与自由啊!

曾听说过一句话:眼睛是心灵的缺口,夜晚是,白天的缺口。那么我想独处便是精神的缺口。有了这个缺口,我们才显得真实而可爱,心中潜藏的柔软部分才得以呈现,被钢筋水泥固化的性情才得以复苏。从而调动一切感官体会自己,体会生活。这种抽丝剥茧后的袒露才是深刻而冷静的。

我喜欢独处,我喜欢看到自己真实的心情,真实的笑容。

独处像家一样包围着我,那份舒畅与惬意,轻松与简单只有家才能给我。

篇3:我的精神家园作文

一、哲理的、智性的生活

张洁说:“写作是我生命存在的方式。”精敏的思想是她写作的基石, 她喜欢各种尝试, 文学、音乐、绘画都有涉猎。《我的四季》这篇散文不同于其它的散文, 在于少了那种女性的纤柔和天真的情趣, 多了一种哲理的思索和智性的思考, 是她的精神家园的栖息地, 是她处世哲学的外化。这一时期的张洁不是做着梦的少女, 而是深沉、成熟的哲人。这篇散文篇幅不长, 蕴涵的哲理分布在它的清晰的结构中。她以四季来比喻人的一生, 生命的过程如同四季的更替, 春夏秋冬, 寒来暑往, 叶落知秋, 冬去春来。生老病死, 子孙繁衍, 生生不息。全文以一位农夫自喻, 准确地表达她的思想。整体的比喻让思想有了附着物, 春日播种希望, 夏天火热的期待, 秋天收获成熟, 冬日黄昏的沉思。

春天的期盼和辛苦的耕种, 春天是万物萌发, 新生命开始的季节。一个农夫抓住时机开垦属于他的那片土地, 劳动的艰辛不能击垮他, 因为“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一个人有生命的责任感, 他才不会白白的浪费时间, 才能充满实干家的勇气, 敢于承担重任。他“咬紧牙关, 闷着脑袋, 拼却全身的力气, 压倒我的犁头上去。”有责任感的人, 在生活中不会选择逃避, 他能辛勤的耕耘他的土地;有责任感的人, 不会过多的依赖别人, 因为“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责任感的支撑是生命奋发的源头。播种希望谁不期待圆满的收成, 播种希望的季节有了期待, 生命就有了一份盼望, 有了一点指望。

盛夏的来临, 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波折, 农夫没有痴心妄想, 而是勇敢的面对现实。人一旦离开厚重的大地母亲, 就会浮游无根。“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怎么可以呢?妄想在张洁笔下形象化了。“散文的语言没了可以借助的条件, 它只能好了还要好。”[2]有谁用过这样有质感的比喻, 她找到了表达的杠杆。经过艰辛的跋涉, 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只好接受无情的叩问和一切意外。“无情的冰雹”让“我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夭折了”, 我的善良变成糊涂和愚昧。作者把生命具象化, 失败固然可怕,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继续前行恐怕才是最大的悲哀。

这篇散文意象的运用独特, 全文集中了农夫耕田富有代表性的意象。“锈钝的犁”, “我的种子”, “载着雨滴的云朵”, “盛水的容器”, “刚刚灌浆的谷穗”, “干瘪的谷粒”, “落漠的田野”, 无不渗透着作者灵魂的反思。爱是不能忘记的, 精神家园的追求是不能停息的。

生命真得如四季, 春夏秋冬的季节的变换就象人生的起伏, 谁能保证一生都能顺利无风无浪呢?即使偶尔的阴霾密布, 相信总有雨过天晴的时候, 谁还会愁眉苦脸呢?有的时候是那样的盲目乐观, 发现自己毫无准备的迎接命运的挑战的时候, 后悔得号啕大哭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张洁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她也曾经懊悔过, 哭泣过, 成长的每一步都是大胆的实验的结果。

二、诗意的、韧性的人生

接触张洁的人说, 张洁不同于其他的女性是她如同庄子的柔弱之美, 这是女人的天性美的体现。张洁喜欢唯美的感觉, 她总是在写作过程中寻找快乐, 寻找唯美的生活。“只有写作才是我的救命稻草。”整篇散文可以触摸到作者唯美的追求, 体现韧性的人生态度。活着带有诗意的活着。“就算有一天自杀了, 也是因为追求一种生活的品质, 一种独立的、尊严的生活。”[3]张洁的散文给她自己的一个答案, 给人生一点温暖, 一点坚强的支撑。无聊的叹息, 一味的落寞是无济于事的。耽于往事的回忆只会增加自己的痛苦, “哀叹和寂寞的, 将不会是我”这样的人生应该是值得称颂和羡慕的。这样的永不超拔的精神是张洁精神追求的。是她的独处悟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

张洁从小热爱文学, 虽然在工业部门工作, 她仍然有纯真的信仰要达到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所以她散文的表现手法直白, 但含蕴丰富。“晴日多于阴雨, 收获多于劳作”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是她擦干眼泪走向成熟的收获。人生需要“检点自己”, 顿足、懊悔、哭泣都是无济于事的, 韧性的人生态度应该像张洁一样作为强者留下, 并继续走自己的路。

这篇散文是一位从生活的理想主义者走向睿智的敏锐的现实主义者的心路历程, 足见张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米兰·昆得拉说过“生活是一个陷阱。”当走进生活时就是进入了陷阱。一个人, 一个民族, 作为精神存在物, 总是需要精神支撑的。艰难的旅程, 不倦的追求, 有精神家园厚土作为营养源, 每个人才能走出陷阱。张洁说:“对我来说, 每天都充满好奇, 追求, 不管你追求什么, 哪怕就是追求一个精美的生活, 我也不放弃。”[4]她为什么能永不言弃, 从《爱, 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直到《知在》的问世, 她仍然坚持创作。因为她的精神世界永远在成长之中, 她有着精神家园的不倦追求, 有一种对生命的感动。

附:我的四季

张洁

生命如四季。

春天, 我在这片土地上, 用我细瘦的胳膊, 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 磕绊着我的犁头, 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 四肢颤抖, 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 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 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 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 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不济, 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 闷着脑袋, 拼却全身的力气, 压倒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 因为在这世界上, 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我怀着希望播种, 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为谦卑。

每天, 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 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 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 人要是能够期待, 就能够奋力以赴。

夏日, 我曾因干旱, 站在地头上, 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 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 有风吹过来了, 但那阵风强了一点, 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吹了过去, 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 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 死死地揪住那片云, 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 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 我不再妄想, 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 寻找泉水。

没有充分地准备, 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 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 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 那并非不能, 让人真正痛心的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我顿足, 我懊悔, 我哭泣, 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 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 会有一个时辰, 留给我检点自己!

我眼睁睁地看过, 在无情的冰雹下, 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 在细弱的稻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 却无力挣脱生养它, 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 永远没有尝受过成熟是什么一种滋味, 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 愿将我全身的皮肉, 碾成一张大幕, 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份, 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 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 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会留下, 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 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 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 紧紧地贴近心窝, 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 感叹我收获的微少, 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 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 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 恨过, 欢笑过, 哭泣过, 体味过, 彻悟过……细细想来, 便知晴日多于阴雨, 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 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 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 那生命的黄昏, 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 看飘落的雪花, 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 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 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 我做错过什么, 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 那最后的日子, 便会心安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 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无聊的时候, 不妨读来解闷, 怀恨我的人, 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敷衍出一把利剑, 将我一条条地切割。但我相信, 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切。

在生命的黄昏里, 哀叹和寂寞的, 将不会是我!

摘要:张洁的散文独到细腻, 敏感而又忧伤, 《我的四季》是她众多散文的经线, 彰显了她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是她生活的总纲。本文从两个方面阐释《我的四季》试图找到这个独一无二的女作家她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张洁,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深刻细致, 但也要宽阔——谈张洁的创作特色》《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0、15

[2]《情感的生命——我看散文》王安忆《名作欣赏》2006、3

篇4:我的精神家园

看过了《变形记》,我对古希腊着了迷。我哥哥还告诉我说:古希腊有一种哲人,穿着宽松的袍子走来走去。有一天,有一位哲人去看朋友,见他不在,就要过一块涂蜡的木板,在上面随意挥洒,画了一条曲线,交给朋友的家人,自己回家去了。

那位朋友回家,看到那块木板,为曲线的优美所折服,连忙埋伏在哲人家附近,待他出门时闯进去,要过一块木板,精心画上一条曲线……当然,这故事余下的部分就很容易猜了:哲人回了家,看到朋友留下的木板,又取一块蜡板,把自己的全部心胸画在一条曲线里,送给朋友去看,使他真正折服。现在我想,这个故事是我哥哥编的。但当时我还认真地想了一阵,终于傻呵呵地说道:这多好啊。时隔三十年回想起来,我并不羞愧。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园。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科学和艺术是怎样的事业。我哥哥后来是已故逻辑大师沈有鼎先生的弟子,我则学了理科;还在一起讲过真伪之分的心得、对热力学的体会;但这已是我二十多岁时的事。再大一些,我到国外去旅行,在剑桥看到过使牛顿体会到万有引力的苹果树,拜伦拐着腿跳下去游水的“拜伦塘”,但我总在回想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时的情景。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诗人,也许都体验过儿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

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我听说前苏联就是这么教小孩子的:要背全本的普希金、半本莱蒙托夫,还要记住俄罗斯是大象的故乡。

我很怀疑会背宗谱就算有了精神家园,但我也不想说服谁。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

摘自《我的精神家园》

篇5:我的精神家园作文

每次去书店看书时,我都会看着而忘了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书店就像我的另一个家。

我经常沉迷于“家”。每当我有空的时候,我都会去那家小书店,挑选名人传记,精选论文或小说,逐句逐句地讲。在泛黄或全新的页面上享受片刻的宁静与幸福。

我喜欢黄贝嘉的小说。她的大多数文章都是写实的,具有强烈的生命气息。我喜欢曹文轩的话,他的小说语言优美,诗情画意,给人以图画的感觉。我喜欢曹雪芹的作品《风格》,他的文章悲剧而委婉,当它们带给人无法磨灭的情感时,也使人们有了深刻的理解。

当那些伟大的作家读书时,他们总是喜欢喝一杯清凉的茶。我不知道如何品尝茶,所以在读书的时候我喝了一杯牛奶,了一口。随着光滑的牛奶流入我的胃,书中的知识似乎在我的胃中沉淀。这时,我的灵魂也沐浴在浓烈的书香中。

我的头脑也被荆棘所包围,被黑雾所包围,当被雨水??袭击时,但是只要我捡起一本书,荆棘就会消失,黑雾会破裂,雨水会停止,温暖的阳光照进来。我的心。这本书似乎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消除我内心的所有不幸。

有时候,哭了,去“家”,“家”会给你安慰。

有时,当您累了时,去“家”,“家”会带给您温暖。

哭了,松了一口气;累,精力充沛。

每当我走进“家”,一本书就像一个老朋友,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团聚,向我招手。书在桌上散开,一个接一个的印刷字似乎在我周围跳跃,大笑,跳舞。我很高兴地向他们打招呼,他们热情地回应了我。

每当我读书时,书本就能带我到另一个世界。有绿色的山丘,绿水,蓝天和白云。我脚下的绿草使我挠痒,微风轻拂我的脸。我抬起头,闭上眼睛,想象着光滑,温暖,真丝围巾般的天空覆盖着我的脸。

实际上,我的心中也有一家书店,里面载着我的梦想。内心的书店功能强大,可以改变一个人。我心中的书店是我灵魂的支柱。这让我明白,我必须拥有梦想并追求梦想。

阳光书店,名人聚集。

我心中的书店,梦想汇聚。

篇6:我的精神家园作文

每次去书屋看书,我都是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久而久之,书屋就像我的另一个家。

我常常沉醉在“家”里。一有空余时间,我就钻进那小小的书屋,捧起一本名人传,或是散文选,抑或一部小说,逐句逐段,咬文嚼字。在泛黄或崭新的书页中,享受片刻的宁静与快乐。

我喜欢黄蓓佳的小说,她的文章大部分是写实的,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我喜欢曹文轩的文字,他的小说语言优美,如诗如画,给人以画面感;我喜欢曹雪芹的写作风格,他的文章悲怆凄婉,在带给人解不开的感伤时,又使人有深刻的感悟。

那些大文豪在看书时,总喜欢品一杯清冽醇香的茶。我不会品茶,便拿一杯牛奶,一边看书,一边啜上几口。随着爽滑的牛奶流进肚子,书里的知识仿佛也沉淀在了肚里。这时,我的灵魂也沐浴在了浓浓的书香里。

我的心灵也有过被荆棘包围,被黑雾环绕,被阴雨侵袭的时候,但只要拿起一本书,荆棘就会消退,黑雾就会破散,阴雨就会停止,和煦的阳光照进我的心田。书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扫除我内心所有的不快。

有时,哭了,去“家”里,“家”会给你安慰。

有时,倦了,去“家”里,“家”会给你温暖。

哭过,释然了;倦过,精神了。

每当我迈进“家”里,一本本书就像久别重逢的老友,在向我招手。桌上摊开的书本,一个个印刷字仿佛跳跃着,欢笑着,围绕着我舞蹈。我愉快地和它们打招呼,它们也热烈地回应我。

每当我阅读的时候,书本就能把我带到另一个世界。那里有青山,有绿水,有蓝天,有白云。脚下的绿草给我挠痒痒,柔柔的清风抚摸着我的脸庞。抬起头,闭上双眼,想象那顺滑的、温暖的,如丝巾般的天,盖在了我的脸上……

其实,我的心里也有个书屋,那里面装的是我的梦想。心里的书屋,力量是强大的,它能够改变一个人。我心里的书屋,是我的灵魂支柱,它让我明白做人要有梦,要追梦。

阳光书屋,名人荟萃。

心里的书屋,梦想汇聚。

篇7:坚守我的精神家园作文

金庸的射雕写武侠却展现至情至性的文人,这就是金庸心中坚守的家园。黄东邪顽皮又有点邪气,但始终坚守着他的桃花岛,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坚守。

坚守精神家园,要有坚定的信仰。

黑格尔说:“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就像一座没有祭坛的神庙。”的确,周国平先生在其作品中也多次强调信仰的意义,而坚守精神家园,更需要这一种信仰。信仰就是梵高饱经沧桑却依然用刀子般的毅力雕琢心中的天使,他的向日葵,他便是坚守精神家园。季羡林先生作为文坛泰斗,但从不看重名利,是什么令他如此超凡?是信仰,是他对文学的热爱,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坚守。坚守精神家园,就是海边的一所房子,用信仰渡过春秋,收获的是灵魂的自由行走。

坚守精神家园,要有淡泊的心态。

篇8:成舍我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追求新闻专业主义的最高理想: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 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

五四运动进入低潮时期, 军阀之间连年混战, 报纸成了军阀官僚争权夺利的工具。成舍我有鉴于此, 决定辞去《益世报》职务, 在创办属于自己的报纸前他表达过自己的愿望, “第一是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第二是要说社会大众想说的话”。这就初步表达了自己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媒体要做社会公器, 真实报道新闻, 服务公众。1924年4月16日, 《世界晚报》创刊。成舍我给晚报立了四项宗旨:一、言论公正;二、不畏强暴;三、不受津贴;四、消息灵确。晚报如实报道学生爱国反帝运动, 大胆抨击北洋政府暴行, 努力实践自己的办报理念——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1925年2月10日, 《世界日报》创刊。宗旨不改, 发扬蹈厉, 继续以夹叙夹议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见长。“对于政治上各种问题, 均有公正之批评。”“五卅惨案”中, 日报发表大量新闻报道事件真相, 成舍我发表署名时评《沪案唯一之目标》, 主张惩凶、赔款, 并组织日报募捐援助上海罢工工人。次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 日报以大量篇幅刊登了有关惨案的新闻和照片, 成舍我发表时评《段政府尚不知悔祸耶》, 谴责军阀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 提出段祺瑞政府引咎辞职、惩办凶手和抚恤死难者三项要求。

服务于公众的理念让成舍我和他的报纸受到社会公众的尊重, 却遭到军阀的嫉恨。1926年8月7日深夜, 成舍我遭张宗昌逮捕, 万幸被成功营救保住性命。其实, 成舍我办《世界日报》期间历险无数。抗战胜利后, 成舍我于1945年11月20日恢复出版日晚两报。当天他在日报上发表长文《我们这一时代的报人》, 谈道:“三十多年的报人生活, 本身坐牢不下二十次, 报馆封门也不下十余次……人与报均朝不保夕, 未知命在何时……”但成舍我非常坚定地说:“过去凡是我们所反对的, 几无一不彻底消灭。这不是我们若干报人的力量, 而是我们忠诚笃实反映舆论的结果……打倒我们的, 只有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自己, 变成了时代和民众的渣滓。我们向正义之路前进, 我们有无限的光明。我们太幸运, 做了这一时代的报人!”②

追求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是要付出代价的, 但成舍我矢志不渝, 不惜用生命捍卫理想。

谨遵新闻专业主义行为规范: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之外, 自觉担负社会责任

成舍我办报追求独立, 他办的所有报纸共有的宗旨之一就是“不受津贴”。要想言论独立贵在经济自存。成舍我创办《世界日报》时, 虽接受了北洋政府六机关的津贴, 但宗旨仍如其旧, 他在发刊词中提出不党不偏, 不受津贴, 替百姓说话, 做民众喉舌。同时提出“以国民意见为意见”, “以超党派立场争取全民福利”等。坚持言论独立, 指陈时弊, 批评当局, 毫无惧色。财政总长仗着曾资助过日报4000多元的开办费, 向成舍我发出警告, 他竟义正词严地予以拒绝。1925年北京政府以“宣传费”名义给全国125家报馆、通讯社发四等津贴, 他的《世界日报》、《世界晚报》每月可得二等津贴200元。但他一手拿了“津贴”, 一手照样秉笔直书批评段政府。1927年成舍我在南京创办《民生报》, 同年国民党重新登记党员, 成舍我以办报不应受党派约束为由, 放弃党籍。③1935年, 成舍我在南京创办《立报》, 已积攒起深厚资本, 在发刊词《我们的宣言》中他宣称“绝不招本份官股, 绝不请一文津贴”, “说大家要说的话, 决无任何背景, 及为金钱势力所左右”。他说:“……我们要使报馆变成一个不具形式的大众乐园和大众学校。我们始终认定, 大众利益, 总应超过于任何个人利益之上。”

成舍我和他的报纸始终坚持“超党派”。他虽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领导人都有交情, 却从没加入过任何党派。评论时事公平公正绝不偏袒任何一方。拒绝国民党的利诱, 不做政党报纸的主编。力图在激烈的党派纷争之外走出“第三条道路”。在《我们这一时代的报人》中, 成舍我说要办“站在国民立场, 无党无派的超然报纸”, 认为只有“真正超然”、“代表最大多数人民说话的报纸, 能充分发挥舆论权威”, “我们认为‘超然’的可贵, 就因他能正视事实, 自由思想, 自由判断, 而无任何党派私怨, 加以障害。”

当代中国新闻实践中, 独立于利益集团之外, 服务公众的理念被有偿新闻、娱乐新闻等步步蚕食。社会呼唤“公共新闻”, 新闻工作者应学习成舍我的精神, 重新树立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关注公共利益, 规范职业行为, 做客观公正之新闻。

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石:捍卫新闻自由, 监督权贵, 守望社会

新闻自由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石, 新闻工作者要想追求新闻的真实、客观, 保持独立的工作状态, 必须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权利, 才能进而承担起监督权贵, 守望社会, 捍卫人民权利的职责。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 中国遭受外侵内乱, 帝国主义和军阀、买办相勾结, 操控中国社会舆论, 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自由权利被践踏, 若不愤然争取, 新闻事业必将在沉默中消亡。成舍我在年轻时代便喊出“要说自己想说的话”, “要说社会大众想说的话”, 为了自由表达、自由采访的权利, 成舍我与企图扼杀自由权利的反动派斗智斗勇。他多次对左笑鸿等报社员工说:只要保证真实, 对社会没什么危害, 什么新闻都可以刊登。如果出了什么事, 你们不负责任, 打官司、坐牢归我去!他与汪精卫的一次交锋就显示了他誓死捍卫新闻自由的精神。

1934年, 汪精卫亲信政务处长彭学沛借盖行政楼贪污受贿。成舍我违背南京新闻检查机构的命令在《民生报》上签发, 行政院长汪精卫大怒, 以不服检查的罪名, 通知南京警方责令《民生报》停刊三日。复刊后, 成舍我刊布社论, 指责当局非法摧残舆论, 表示要抗争到底。经汪精卫首肯, 彭学沛向江宁地方法院控告成舍我“妨害名誉”, 成舍我被判短期徒刑“缓期执行”。没想到, 成舍我毫不屈服, 将万言答辩书刊登在报纸上, 请社会公评。很快, 《民生报》又头版头条大标题刊登《蒋电汪、于勿走极端》一文, 公开揭露汪精卫与于右任为铁道部向国外购买建筑材料中发生的贪污问题而在中政会内部发生较大争执, 蒋介石致电二人意图平息内讧。汪精卫恼羞成怒, 最终请蒋介石用“捏造文电、鼓动政潮”的罪名拘捕了成舍我四十天。成出狱后, 汪精卫派人示意成舍我低头求和。来人劝成舍我说:“新闻记者和行政院长碰, 总要头破血流。”成舍我却答:“我和汪碰, 最后胜利必属于我, 因为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 汪不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长。”④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刻下报人争取新闻自由的历史。

成舍我“凭良心说话, 用真凭实据报告新闻” (《立报》宣言) 谱就一代佳话。源自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越发受到中国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追捧, 然而在旧中国险恶的办报环境中, 早有像成舍我这样的杰出报人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新闻专业主义有四个特点:真实、客观、中立、自由。客观、真实是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 而中立、自由更多的是对国家政策和社会的要求。身处新闻改革大潮中的新闻工作者不能一味抱怨外在的客观因素, 应坚持自身专业水准, 摒弃媚俗, 规避现存新闻体制的种种弊端, 以公众的立场, 独立的价值观, 高标准的职业操守守望社会, 记录时代。

注释

1白利军:《白利军:试论新闻行业的专业主义精神》, 《青年记者》, 2009年1期 (中) 。

2《我们这一时代的报人》, 原刊1945年11月20日北平《世界日报》复刊号。

3李中行、张军:《志在报国的人生轨迹——记成舍我先生》, 《党史纵横》, 2000 (5) 。

篇9:我的精神家园

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喧嚣的社会,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真和假都退而居其次,那什么才重要?“娱乐”真的那么重要吗?

很多严肃的评论家评论韩寒的作品空洞无物,毫无思想性和艺术性,但很多同学很喜欢,原因类似:好笑。评论家认为韩的作品没价值,但我不以为然。它的价值就是真实地记录了这个年代人们的真实心态——浮躁。

娱乐不等同于浮躁,但是过分的娱乐却是心理浮躁的表现。真假是可以用来娱乐的吗?如果真假都可以娱乐,那还有什么不可以用来娱乐?

也许这种心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当精神文明跟不上物质文明的进度时,必然导致精神的缺失。

我不禁想问,我的精神家园在哪儿?我曾经陶醉于中国古典文学。我很推崇先秦时期“百家争鸣”,那个动荡的年代却孕育了伟大的思想,开掘了中国文化的源头。我敬佩孔孟以“仁义”之心来待人;孔孟描绘的世界真是一个真、善、美的理想世界,我以为我找到了精神家园,我尝试着用孔孟之礼来真诚地对待我周围的人,但回击我的是“虚伪”,“伪善”。

我不禁又想问,什么是真实的道德,道德的归宿又在哪里?是否这个娱乐的年代不需要道德,正如不需要真假一样?

娱乐只是在追求肤浅的感官享受,而道德却可以让我追求心灵的净化与快乐。

我是一个人,而我却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就是娱乐给我带来的启示。而我追求的心灵的宁静和这个年代里的浮躁却又格格不入,我又是否应该被淘汰?抑或是我现在对世界的认识很肤浅,还没有找到娱乐背后的实核。

但我相信我是对的,只是我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篇10:我的理想家园作文

那里高楼林立,绿树成茵,街道宽阔、洁净,连一片纸屑也没有。大街、小巷、沙滩、海洋,任何地方都十分干净。

那儿到处是绿毯如茵的草坪,到处是郁郁森森的绿树,到处是五颜六色的鲜花。小鸟在枝头唧唧喳喳地歌唱,蝴蝶在鲜花丛中飞来飞去,小动物们在草坪上与人们一起玩耍。置身其中,使人心旷神怡,如临仙境。

那儿海水是碧蓝碧蓝的,海面上海鸟在自由地飞翔;河水是清澈见底的,河中小虾小蟹在快乐地玩耍;湖水是碧绿碧绿的,水中有许多鱼儿在悠闲地嬉戏。

那儿的人个个彬彬有礼,人人面带微笑,不管男女老少,谁都那么文明,谁都那么有礼,谁都把保护环境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一张纸屑掉到地上,他们非找到捡起来不可。连他们的小狗小猫都养成了爱护环境的习惯,它们不会随地大小便,甚至也学会了在路上捡垃圾。

如果可能,我还希望,房子,可以用垃圾压缩后制成的垃圾砖造,水泥,可以用液体污染和白色污染混合后制成。大街上的垃圾可以随时被智能垃圾桶吸收,天空、海洋,都有许多不同的机器人在打扫、吸收杂物和垃圾,并把它们转成有益物品,馈赠人类。

我的家乡石浦也是个美丽的地方,但与我理想中的家园相比,真算得上是天壤之别。石浦的大街上、草坪上、公园里,常常能看到垃圾;皇城沙滩和它的海边,也到处都是垃圾;石浦的很多人,随意破坏花草树木,随手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甚至还有人随地大小便,真是不知廉耻!石浦有条海宁河,那儿臭气熏天,河水乌黑,就连人经过,也要捂着鼻子憋着气跑过,哪儿还有鱼虾生存呢?

篇11:我的美好家园作文

在河沿边,已经可以闻到河里飘出的阵阵臭气,河上面漂浮着塑料袋,各种一次性用品和一些破旧的衣裳。河里的鱼都因水的污染而窒息而亡,河两旁的树也因河水的因素而枯萎。马路上,车子排出的废气让人无法呼吸,有的汽车不遵循交通法则,而随便乱按喇叭,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我心中的家园是大片大片的绿色。每天早晨起床之后,便闻到了新鲜的空气和花儿的芳香,听见鸟儿在枝头树上歌唱,看见清澈的河水被徐徐轻风吹拂着,鱼儿在水面上嬉戏,看见大树被风吹拂着,好像春姑娘拿着梳子在梳头发。

在这个美好的家园里,看见这些嫩绿的小草衬托着美丽的红花,河水清澈见底,都能看见被水冲洗的光滑的石头,活泼可爱的小鱼在石头之间自由地穿梭。空气清新甜润,还有淡淡的花香,没有吵闹声,连鸟儿的每一声清脆的叫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篇12:我的精神食粮作文

老师们常说,书籍并不是一味的需要阅读,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自己的书去阅读。有些对我们没有帮助的书籍,尽量不要去触及,比如大尺度的情色刊物啊,血腥暴力的恐怖小说啊诸如此类等等。这些书籍往往没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功用,对我们今后的发展与对社会的认知会产生一定的阻碍。而好的书像是一杯热气茵茵的香茶,轻巧又不浮夸,令人感觉到十足的韵味。又比如文学大家们的旷世巨作啊,杂志栏里每月精选的散文啊等。这才是正确的书籍选择,此类书籍不但能让你了解优美词藻的巧妙运用,而且更能告诉你这个世界的真理。

我选择的书籍,它们更加偏向于文学经典的著作。除了我国的四大名著之外,我还收藏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昆虫记》等外国经典文学著作。从这些书中,我了解的不单单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更领略了书籍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发。和同龄人相比,大家大多都爱阅读些玄幻小说,校园青春之类的题材也很常见。但是若和我所喜爱的文学经典相比而言,那些普通大众化的书籍显得有些韵味不足了。韵味是文学经典的特征,辨别文学著作是不是经典,就单靠韵味去观察就足够了。韵味是令人深省的哲学道理,韵味是引起共鸣的思想感情,韵味是古老的著作的精神传递……

前不久,我又在网上看到了一本经典著作。日本文学大师太宰治所写的《人间失格》,我看了大家对书的评价,都是意外的高呢。我也想去领略一番日本文学的风味,我满怀期待地买下了它,之后又去百度了作者的详细资料和写作背景。梗概已经清楚了,但是即使你知道书中的故事情节,却不自己亲自细细品味书中的细节,也是没办法领略深沉的文学韵味的。看完了这本书,我又结合作者的生平,更容易地理解了作者的情怀。“一有机会,人类可怕的真面目就会在愤怒中不经意地暴露出来。”太宰治的这句话可谓是全书的主旨,虽然作者描写的故事并不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他却通过对残酷现实的描写,反衬突出人类虚伪自私的本质,以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篇13:我的精神家园作文

一、女性在追求“家园”途中的挫折

从上述作品中, 笔者分析出虽然时代的变迁, 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萌芽与苏醒, 但女性始终受到父权社会的压迫, 在寻求精神家园的道路上依然荆棘坎坷, 依然挫折不断。

小说《我的安东尼亚》的女主人公, 作为第二代移民与女性拓荒者, 安东尼亚的成长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她一家本是应着母亲的强烈要求来到美国的。她的父亲———雪默尔达先生 (Mr.Shimmerda) 始终不能适应美国西部的草原环境。在这片新国土, 他郁郁寡欢、不知所措, 整天为生计发愁。在与恶劣的生活条件和自然条件的斗争中, 他很快就败下阵来, 精神崩溃, 不久便自杀了。从此, 家中的重担落在了安东尼亚的身上。年轻的她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 像男人一样在田里干活。

在青少年时期, 安东尼亚受到母亲传统思想的影响, 她的独立女性意识并没有苏醒。她总是要崇拜或顺从于某个男人。她行动上虽然像个男人, 在田野里挥洒汗水, 辛勤耕耘, 但在思想上, 她像母亲一样坚守传统女性的观点:在家担当女儿、母亲和妻子的角色, 置自己于男人的权利和地位之下, 无条件地顺从男性。安东尼亚的早年的这种传统观念具体表现在她对身边的男性的态度上。在她家里哥哥安布罗希被看做家里最“重要人物。……虽然安东尼亚爱她的父亲甚于家中的其他人, 但她敬畏哥哥”[3]213。父亲过世后, 安布罗希比过去“更是一家之长了”, “他仿佛操纵者他们家”[3]217。即使安布罗希做错了事, 他的母亲也不会责怪他, 反而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此时的安东尼亚, 在养家糊口方面像男人一样顶天立地, 但在精神层面, 却依旧依附于男人。

安东尼亚到黑鹰镇 (Black Hawk) 帮佣时, 她所崇拜的对象依旧是男性, 只不过此时她顺从的对象转变为主人家的儿子查理·哈林, 她一心想要讨查理喜欢。在安东尼亚独立女性意识觉醒、顿悟前, 传统的父权思想对她的影响依旧很深。作为一名初入社会的年轻姑娘, 她所追求的只不过是生存, 根本没有上升到精神家园层面, 她像她的母亲一样, 只是一心希望身边的男性能够注意到自己。

她独立的女性意识觉醒后, 她也要追求自己幸福的爱情、婚姻和家庭。但她在追求自己幸福的过程中, 却受到来自男人拉里的欺骗与背叛。顺从于男人和受男人的压制, 有时是男人的欺骗构成了女性在追求精神“家园”过程中的困惑与挫折。

二、女性的觉醒与抗争

安东尼亚作为《我的安东尼亚》的女主人公, 有着独特之处。作为一名随家从波希米亚移民到美国的姑娘, 她一直扮演着家庭顶梁柱的角色。初入美国, 安东尼亚一无所有、早年丧父, 她必须像男人一样在田地里干活。青年时, 她到镇上做帮佣。但她并不唯唯诺诺, 而是勇于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即使在受到背叛与欺骗时, 她也没有对世界、对未来失去信心。这种体现在创业过程中女性的不畏艰难, 勇于挑战的精神为其后来的“凤凰涅槃”, 最终创建自己“精神家园”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安东尼亚女性的独立意识是她在黑鹰镇做帮工时被唤醒的。那天, 舞蹈班子的到来, 给黑鹰镇带来了生机, 同时也给安东尼亚带来了新世界, 她的女性意识突然被唤醒了。“她生活在他们的屋子里、院子里、花园里;她的思想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小小的王国。可是自从帐篷到镇上来以后, 她开始同蒂妮、莉娜以及她们的朋友常常出去走走了”[3]234。

但她的行为遭到了主人哈林先生 (Mr.Harling) 的反对。哈林先生是传统父权思想的代言人, 他“有点专制”和“唯我独尊”, 举止行为处处像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在他的眼中女性都应该像哈林太太一样, 温顺美丽, 在家中贤淑地做家务带孩子, 守好“本分”[3]236。女性任何想要寻找新生活方式的企图都是有害的, 她们就应该恪守传统文化对女性空间、精神的限制, 找到自己的位置, 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圈子里。而安东尼亚频繁地出去跳舞和“招蜂引蝶”的行为显然触及了哈林先生的道德规范, 他本能地对安东尼亚积极追求自由的行为感到害怕和恐惧。男性一旦感到恐惧, 便想毁灭与之冲突的事物。他对安东尼亚下了辞退令:“你要么放弃跳舞, 要么就另外找地方去。”[3]242

女性独立意识初步觉醒的安东尼亚很难再认同哈林先生所持的传统观念。她认为女性同样具有自由与享乐的权利。为什么年轻的姑娘去跳舞就被视为行为不检点而同样情况下男性却不会受到任何指责?她虽然在哈林先生家做帮佣, 但工作之外, 哈林先生并不是她的老板, 她也没有义务处处服从哈林先生的意志。于是安东尼亚严肃地回敬了哈林先生:“像我这样的女孩儿, 已经到了能快活就尽情快活的时候, ……我想我也要像姑娘们一样去放肆地玩一玩。”[3]244因此, 安东尼亚义无反顾地辞去了哈林家的工作, 决定到卡特家做帮佣。此时的安东尼亚已经具有了女性意识, 不再满足做一个家庭帮工:生存空间被限制在小小的厨房里, 讨好主人家的男性。她的要求变多了, 她需要除工作时间、空间之外自己的时间、空间, 并且不受任何男性的支配与统治。可以看出此时安东尼亚开始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了, 在她的精神家园中, 女性同样应该拥有自由与平等, 有及时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权利。

真正让安东尼亚女性独立意识发展成熟的是拉里·多诺万 (Larry Donnaven) 的爱情骗局。拉里同样是男权社会的统治、支配角色。安东尼亚对于他不过是众多的爱慕者之一, 而且是心甘情愿为他打理家务、支付账单的无怨无悔的一个。在他看来, 像安东尼亚这样的女性只是供欣赏的, 她们所做的讨男性喜欢的行为是理所当然的。拉里刚开始对安东尼亚表现出的殷勤只是因男性固有的征服欲和侵占欲, 当他的目的达到后, 当安东尼亚死心塌地爱上他后, 他便毫不留情地抛弃了她。

这件事对安东尼亚的打击是巨大的, 促使她的女性意识达到成熟。她开始明白城市始终都不会是她身体和精神上的栖身之处, 城市中的女人只能被限制在家中, 受男性的管辖与支配, 妻子、女儿各安其命、各居其所、各守其道。而在乡下, 安东尼亚可以为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像男人一样奋斗而不会有人说什么。“我原本是乡下的人。在这里, 我绝不会像在城里那样感寂寞。”[3]246

安东尼亚对挫折的应对态度就是抗争。成年后, 她不再像童年一味地服从、敬畏男性。当哈林先生反对她跳舞的行为时, 安东尼亚毫不犹豫地离开哈林家, 去寻找一个能给予她自由的地方。当自己的真心遭到拉里的欺骗后, 安东尼亚并没有一蹶不振, 而是默默回家像过去一样在田中劳作, 不自卑, 一声不响地将孩子生了下来, 并且与同是移民的丈夫奋斗建立自己的田园生活。

安东东尼始终对生活保持热情, 她热爱土地, 希望回到大自然中用双手建立精神家园。在那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男性和女性平等, 一切欣欣向荣。当吉姆20年后再次见到她时, 虽然人世的沧桑和艰辛在她的脸庞和形体明显展现出来, 但“在她面容的庄重中, 有一种新的力量, 从她的脸色看起来, 她依旧健康和热情”, “她还是原来的她”[3]402。她浑身是劲, 丈夫尊敬她, 孩子们敬重她, 在吉姆心中安东尼亚已然化身为“大地之母”。

在安东尼亚女性意识成熟的最后一个阶段, 经历了种种艰辛后, 她明确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她理想中家园在城市中是找不到的。她的精神家园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得以构建, 只有回归田园, 女性才可以与男性享受平等、自由与公正, 才能实现女性与丈夫、孩子和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安东尼亚的成长过程正反映了女性主义在个体上的顿悟、发展与成熟, 并由安东尼亚对待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的态度上看出20世纪女性对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坚持。

总之, 这部作品的“家园”主题体现在经历一系列磨难后, 安东尼亚独立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一系列抗争。她认清了现代工业文明/城市的真实面目后, 毅然返回乡下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 在西部大草原, 在大自然中双手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即她“世外桃源”般的家庭农场。

三、吉姆对“家园”追求的失败

与女主人公安东尼亚成长过程相平行的是男主人公吉姆·伯顿 (Jim Burden) 的命运变迁。凯瑟安排这条线索旨在有意将西部传统的农业文明与东部的现代工业文明并置进行对比, 进而让读者也感受到西部大草原才是“家园”所在。在这一精神家园里, 人们不会像在城里那样“感到寂寞、心里发闷”[3]384。在西部乡村, 无论是大地、葵花、花园, 阳光、甚至菜地, 处处充满生机。躺在西部祖父家的菜园里, “我 (作家) 感到彻底幸福”[4]14。

作为安东尼亚青少年时期的邻居伙伴, 吉姆本来也属于西部大草原。但他心高气傲, 大学毕业后一心要去东部大城市发展, 与感情笃深的安东尼亚不辞而别, 抛弃了西部那拓荒时代, 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建立的那种纯朴、和谐的美好感情。但在纽约打拼多年, 吉姆终于醒悟到, 东部工业文明语境下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由机器和剩余价值主宰的陌生世界, 货币崇拜摧毁了人与人的一切联系, 把人变成了互相隔绝、互相敌对的个人世界。从众心理和群体压力使人的个性逐渐消失, 个人变成了心灵分裂的双重人格。人的本质面临“全面异化”[5]。

与西部拓荒者热情淳朴、平等互助的农业文明截然对立, 城市的人们彼此防备、互相提防。徘徊在纽约冷冰冰的街道时, 吉姆经常感到两旁的住房“是那么弱不禁风”, 其中“包含着多少戒备, 多少忌妒和不幸呵!”[4]152。

吉姆当年抛弃西部、抛弃安东尼亚的结果就是他变成了东部工业文明下的现代人。现代人因为种种原因将生存之本连根拔起, 导致物质与精神分离, 造成心灵矛盾困苦。吉姆本人也终于沦为精神上的孤儿, “无家可归”、一直“人在旅途 (traveling) 苦苦寻觅他的“心灵港湾”和“精神家园”[6]。

总之, 作者凯瑟有意将西部农业文明与东部的工业文明并置进行对比, 将吉姆与安东尼亚并置对比, 在讴歌西部拓荒精神的同时, 表明西部大草原所代表的拓荒时代与东部现代起。因此, 要达到这一立意, 作者必须安排吉姆与安东尼亚分手、必须要吉姆“归回西部”看望安东尼亚, 以此“捍卫美国工业文明进程中的精神美”[7], 更加衬托出 (西部) 大自然才是人类, 特别是现代人的“精神归宿”这一主题思想, 以此完成她的“家园”书写。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小说《我的安东尼亚》中, 作者凯瑟一方面描述女人在男权、社会中所遭受的束缚、困惑、挫折, 进而描述女性独立意识觉醒和对男权社会的抗争, 成功地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另一方面, 她有意描述吉姆在东部工业文明语境下对“精神家园”追求的失败。从这两方面, 一明一暗进行她的“家园书写”, 来歌颂捍卫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中的“精神美”。

摘要: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一直被学界视为美国现代文明进程中“精神美”的捍卫者。她的大草原系列作品, 寻求“精神家园”、“歌颂农耕文明”一直是贯穿始终的共同主题。在此语境下, 本文以她的自传体小说《我的安东尼亚》 (My Antonia) 为例, 看看她在20世纪初是如何进行“家园”书写, 如何捍卫“精神美”的。

关键词:大草原系列,精神家园,主题,书写

参考文献

[1]George, Rosemary.The Politics of Home:Postcolonial relocations and twentieth century fictions.New York and Melbour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金莉.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薇拉·凯瑟.啊, 拓荒者!我的安东尼亚[M].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4] (美) 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亚[M].周微林,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5]李莉.被记忆的他者[J].外国文学, 2009 (02) :194-197.

[6]张宝国.《我的安东尼亚》回归主题的多重分析[J].学术探究, 2012 (10) .

篇14:老年大学是我的精神家园

我先后曾在吉林市老干部大学、吉林市书画院山水专修班、吉林省老干部大学、长春老年大学和省老年书画研究会等处,学习了国画、书法、计算机、现代文写作、诗词创作等专业。从1994年到现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从没间断过。就是说我的全部晚年生活都是在老年大学里度过的。

在国画和书法的学习中,我从初级班,中级班一直学到研究班。在梁丽霞、贲守智、甘雨辰、金中浩、赵金伟、孙程久老先生等诸位名师指导下,受益匪浅。获得了艺术上的大丰收。尤其是在山水画和隶书方面得到了师友们的好评。还参加了才艺大赛,得到优秀毕业证书。成为省、市和全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吉林市美协会员。我的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的比赛,获奖出书。曾参加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典礼。在省老年书画研究会编辑的《晚霞》1、2、3、4集中都刊登了我的作品。本人的学习事迹还被吉林市电视台和长春东亚新闻报报道过。此外书法作品在《中韩国际老年书画册》上入选。2008年我和老伴儿刘廷栋的书画集面世。

在现代文写作班的学习中,我初步掌握了写作的知识和规律,学会了写作的技法。期间写出了自己的回忆录,有些文章在班刊、诗集和《老来乐》杂志上发表。其中我写的“我有幸和周总理是校友”一文,还在庆祝建党90周年“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征文大赛中评为一等奖,得到中共中央组织部颁发的获奖证书。

我更大的收获还是在精神层面上,老年大学是我们的精神园地,是收获快乐的家园。学校热情周到,细致入微的“快乐式教学”、民主化管理和亲情式服务,使我们可以没有压力,在轻轻松松的学、快快乐乐的生活中更新了知识,获得了友谊,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温馨家园中拥有了“金色的夕阳”。也因此使我的精神面貌和过去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老年大学圆了我的少年梦

学画画是我少年时的一个梦想。从孩童起,我就爱画画,屋里院中到处都有我画的人和物。上小学的图画课我是班里的第一,画作还曾被选送到市里参加画展。那时头脑中就闪出长大了要当画家的梦想。可惜,在日伪和国民党的统治和战乱中,在家境困难又无人引路的环境下,这只能是一个破灭的幻想。解放了,上中学,大学毕业又开始工作。几十年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当画家的梦早已落空。时光流逝,转瞬间我就步入老年。这时,让人难以置信的事发生了,我这个“老儿郎”竟然又背起书包上学堂,捡起童年少年的梦想开始学画画了。每当我拿起画笔描绘祖国壮丽的山河时,就仿佛又回到青春年少的时代,真有点圆了梦般美滋滋的感觉。为了学习书画艺术,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摄取知识,开拓视野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真正体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的含义。

(二)老年大学给了我第二个春天

在岗时,我奔波劳累一辈子,在那个生活艰苦的年代里,身体瘦弱,精神疲惫,性格内向,又是教政治、讲大道理的,外号是马列主义老太婆。退休后进了老年大学,不知不觉的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发生了莫大的变化。卸去了肩上的重担,抛掉了精神上的烦恼,徜徉在诗、书、画、文的愉悦之中,参加到强身健体的晨练行列,游山玩水、陶醉在江山多娇的美景之中。性格开朗起来,兴趣广泛了,新朋友多了起来,什么多愁善感、孤芳自赏都渐渐离我而去。连孩子们都说妈妈变了,不再是说教严厉的家长而是能和我们同喜同乐的朋友了。老朋友们见到也问我:“你怎么不老啊,反到身强体壮越活越年轻了?”所有这些都使我欣喜,让我忘记自己的年龄,活得滋润,活得快乐。老年大学不仅是增长知识的课堂,更是陶冶情操的乐园。老年大学焕发了我的青春活力,给了我第二个春天。

(三)老年大学让我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

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集学习、健身、交友、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教学场所,给了我们多姿多彩的学习环境。

在学习上,它更新了我的知识面,从新知识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这里的讲课,不像在学校课堂上那么严肃死板,我们的老师以活泼、轻松、幽默的语言把知识传递给大家,有时朗诵,甚至唱起来,课堂活跃。现代文张铁慧老师精彩生动地教学,耐心细致地批改作业,针对同学的问题答疑解惑,解除我们年老、记忆力差等顾虑,增强了学习信心。大家兴致盎然的听讲,每次都是还没听够就下课了。为了学好现代文,便于写作,我又学习计算机,为学打字扫除障碍又学拼音。现在可以让自己的文章在键盘上挥洒,在网友中交流。更让我兴奋的是几十年失掉联系的老同学,通过网上又可以视频聊天。此外,读书、查找资料不用去图书馆就方便快捷的心想事成,玩游戏更是花样翻新,真是乐趣无穷。

在身体上,我和老伴儿每天牵手相伴,坚持散步上老年大学,活动筋骨。晨曦中去公园打太极拳,在家里,墙上挂满书画作品,互相欣赏点评。过去我有失眠症,夜里经常两三点钟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乱折腾,痛苦至极。现在我正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词,在头脑中构思文章,设计段落与标题。许多的灵感都是出自这个时间,这真是坏事变好事。从此,我心宽体健走人间,益寿延年似神仙。老年大学是健康快乐的加工厂。

在交友方面,我的感受更深。过去每天就是忙于上课、写论文、开会等,除了工作需要之外没时间交朋会友,生活单调甚至孤僻。退休以后,卸去一切担子,轻松起来,又上了老年大学,不仅联系上老同学老校友,还迎来更多的新朋友。大家在一起交流学习经验,切磋技艺,交心聊天,谈天论地。在家不能和孩子说的话,在这里说说,有了烦心的事在这里聊聊,遇见好事喜事请大家分享分享,有了难事大家都来关照关照,这情这谊真是情深谊长。大家手牵手,肩并肩共度美好时光。什么孤独、寂寞、失落等都离我们而去,换来的是友谊、幸福和快乐。老年大学给了我们一把结交良师益友的金钥匙。在这里,我特别要感谢现代文写作班这个集体,它给了我浓浓的爱和友情,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力量,让我调节心态度过了失去老伴后的难关。更要感谢张铁慧老师和曲秉杰、颜杰等好友在学习上对我的引导、帮助和辛勤的付出。

在娱乐方面:以前工作一忙起来,什么唱歌、跳舞、旅游观光、玩花赏景等享受生活的好事都与我无缘。进了老年大学使我的生活大变样。学了山水画,老师经常带我们去写生,不仅吉林省的松花湖、净月潭、长白山等风光美景全看个遍,还在孩子的安排下去了黄山、桂林、杭州、海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台湾等名胜景区。出国游历了新、马、泰等国家。开扩了视野,享受了旅游的乐趣。深深的感受到祖国的江山多娇,风景到处皆好。

现代文写作班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每逢节假日都有学友联欢会和聚餐,去长春公园赏花拍照,举办建党90周年红色故事会,我还做了大会发言。

学诗词,我参加了班里成立的朗诵小组,在全校的新年网友联谊会上,我们演出的节目大获成功。在那里,网友们欢天喜地,载歌载舞,交流感情,举杯贺年,歌声、笑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这真是:

绚丽朝阳映春溪,

夕阳未必逊晨曦。

恢弘秋野金遍地,

昂首飞鬃奋老蹄。

我能过上这样其乐融融的幸福的晚年生活,要感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感谢党对老年人的好政策,感谢老年大学给了我一个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家园。“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我将昂首飞鬃奋老蹄,喜逢盛世献余晖,让自己的余晖更绚丽,使自己的晚霞更艳美。

上一篇:成立xx中心的请示下一篇:小学生冬季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