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尽情的独唱!--《独唱团》读后感

2024-05-24

让我们尽情的独唱!--《独唱团》读后感(通用4篇)

篇1:让我们尽情的独唱!--《独唱团》读后感

让我们尽情的独唱!--《独唱团》读后感

俞广平

这本名字叫《独唱团》的微型小说集是从XX那儿随手拿来看的。

先说说这位XX吧,会做生意会挣钱,却不像那些皮囊圆圆,内里空空的暴发户,说不着边际的大话,唱不着调的卡拉OK恭维一些不上品的“名流”,他喜欢书法,喜欢种菜,喜欢淘宝,喜欢背上行囊去旅行,是个会过日子懂生活的人。看看这本《独唱团》,就知道他不是个只对“钱”充满占有欲的呆子,更是个对生活充满梦想的天使!

话题回转,《独唱团》--韩寒主编,收录了一些有名无名作家的微型小说和散文。为什么叫独唱团,我想写这些小说的人不是愤青,就是曾经是愤青的人吧,彰显的是每个人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世界观,或柔情、或悲观、或激情、或颓废…写着,写着,无所畏惧世俗的眼光!

扉页上XX的签名比韩寒更牛!秀丽中透着刚毅!当然,我更喜欢韩寒的这段话:总是有一些世界观傻逼呵呵的矗立在那里的,无论多少的现实,多少的打击,多少的嘲讽,多少的鸽子都改变不了,我们总是要怀有理想的。写作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让作品不像现实那样到处遗憾,阅读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世界是这样的现实,但我们拥有处置自己的权利!

一段话突然使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人总有那么一些时候觉得孤独,那种思想不为众人所接受的辛辣的孤独!现在想来这些孤独倒像是开在悬崖上的花朵,虽不为人采纳,但仍然芳馨。人有时候是需要这样一种聊以自慰精神吧!孤芳自赏其实是一种良好的心态,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鸭梨”大大的社会里,有时候我们需要离开现实,让灵魂回归自我。如此,一个人也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再翻一页,里面全是作者的一寸照,十几岁到四五十岁不等,或一个背影,或一张侧脸、或一朵微笑、或一个鬼脸,每张脸都非常独特,脸的下面是他们的名字和小说名字,原来这是一页特别的目录!特别喜欢这页,那是他们个性的一个缩影,他们不像星星那样遥远且无趣,却好像是一群萤火虫,在你周围散发着灵动的光芒!

说几个故事,感受下独唱的快感吧!

独唱一《绿皮火车》

一个盲人,小时侯惧怕火车,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勇敢,独身带着他的吉他和梦想乘着各路火车到处流浪,沿途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看到许许多多的不同的风景。但在北京这个艺术“大锅”里始终没能煮熟了自己,他现在住在火车站旁,他说火车于他有种安神静心的作用,随时出发,梦想依然,其实追逐的过程最美。

譬如用火车结束生命的诗人海子,如果他今天还活着,也许已经成为诗坛名宿,说不定开始发福、酗酒、婚变…站在喧嚣浮躁的九十年代门口,海子选择了离开,却留下了举世瞩目的诗集。

人活到“一览众山小”的时候,还会好好的生活,好好的追求吗?

倒不是让人选择死亡或放弃,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沿途都有独特的风景,凡事不必强求。

独唱二《秋菊男的故事》

这是个可爱的男人,因为学校没有直接给他应得的奖学金,而是在学费里减免,觉得不合理,他想万一他下学期不在这读了呢?年轻气盛的他想寻求法律,民事等手段来解决,却处处碰鼻子,最后为了平息自己那颗愤愤不平的心,以私人威胁来对付校长,最终因为威胁过程中出现了校长的妻子女儿,作者觉得当他老婆孩子的面羞辱一个男人,手段太恶劣而终止。

秋菊男的想法简单而又真挚,每个人从他身上都可以看到自己年轻的影子,但最终仍然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被磨去了棱角,不仅仅是因为这个社会很无奈,还因为其实我们很善良!

独唱三《贴地快感》

“贴地”--广东话中是“衰”的意思,衰的都贴到地面上了。

作者刚经历了活在香港最贴地的状态,骑着摩托,吃着车仔面(一种只有在香港旧电影或电视剧中看到的街边摊上的小吃),却仍能其乐融融。

想起了我们的`一小区八幢,对数字不敏感的我,甚至记不得刚买的东西多少价钱,对于这间租住的简陋的小房子的门牌号多年后却仍能随口道出,只是那时我们吃的是粉丝褒,什么牛肉粉丝,大排粉丝,鸡蛋粉丝…热气腾腾的街边摊,于我们有着最原始的诱惑,饥饿、寒冷在啜进第一口粉丝的时候烟消云散,那时的我们那样容易满足…

脑中无杂念,心内有彼此,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贴地快感!

独唱四《风在算钱》

这是一首小诗,是个孩子写的,因为书中第24页没有打印这首诗,而是一张像是10岁左右孩子的笔迹照片,内容是这样: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纸币在飘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算钱。

这孩子真有写诗的天赋,但看着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早熟呢!或许是我的眼睛里有杂质,所以才这么想,其实这只是孩子的一个天真的,出人意料的想象!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你是你,我是我,无论你贫穷,富贵,不管你无声,有名;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首独唱曲目!不需要随波逐流,尽情独唱,做自己最好的听众!

-8-20

篇2:让我们尽情的独唱!--《独唱团》读后感

(一)这第一期的作品中很多是名家之作,的确不一般,对于经常在网络上看新闻或者在贴吧博客里面胡喷的各位网友来说,《独唱团》里面的文章是一种另类的风格。

我已经说过了,这本书是含蓄的,这本书是穿着职业装的,而不是比基尼或者全裸出镜的。所有人问所有人这个栏目,确实很出彩,而且照此发展下去,今后会更出彩。本来我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可问的,看了别人的问题后,我受到启发,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了。

《独唱团》的编辑们是优秀的,但我永远希望你们更出色一点,这本书无法承载全中国的希望,但是也许能承载全居委会的理想,希望你们源源不断的把这些有思想的文学作品展现在我们眼前,并且是合法稳定的展现,我知道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任务,但是谁叫你选择干这行了呢?

书中有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我想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我认为他缺乏学习能力,也就是纠错能力,他像是一部机器。”当然,这句话是作者用来描述他父亲的。

在书的最后一页的右下角,有一行小小的字:“本书的图文责任概由《独唱团》编辑部承担”。我看到后宛然一笑,看来他们够义气。

独唱团读后感

(二)小学时候,我写作文,觉得很难写,因为随便写写心里的话那是不可以的,要立意高,有思想,争取进步。那个时候觉得语文好难,我语文好差。那时常读作文精选,觉得范文都很牛逼。后来有人提倡解开束缚畅所欲言写作文,举办了一个叫做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比赛,一个叫韩寒的人拿了大奖,写的真好。我后来渐渐明白了语文这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了,一回想,韩寒那时真牛比。

好多年过去了,韩寒出了杂志,叫独唱团,()我读了之后,忽然觉得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不是小学时候读的作文范文精选吗?立意高,有思想,追求进步,只不过进步的含义变了。作者都是很了不起的人,韩寒也是了不起的人,但是这应题作文,我忽然不喜欢了。我这几年常犯说教的错误,我自我安慰,我没他们有才华。但是这本书忽然让我觉着,自我完善的紧迫性,没人能代替你去做什么,甚至影射什么。

独唱团读后感

(三)《独唱团》就像是青年版的《萌芽》。文艺杂志主要就看过这两本,《故事会》《知音》等社会人文读本近年少有涉猎,原谅我的粗浅,哈哈。与我年龄相仿的文青或伪文青们,基本属于在初高中遭遇“新概念”以及《萌芽》的一代。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守候《萌芽》的“每个月那几天”:来得早了,呼朋引伴赶紧给捎上一本;来得晚了,要急切地在报摊前转悠几天。可是,这份热情跟当初对“我的成功就是复制和粘贴”的郭四娘的迷恋一样,一进大学就遭到了决绝的抛弃。

西方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走向政府干预的国家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从自由主义的肆意竞争发展为自由而负责任的报刊,同理,我这个伪文青的追逐也从《萌芽》变为了《独唱团》。

由于有人早早就将这本杂志标榜为“公民读本”,主编大人只好反复强调大家“不要抱着看战争片的心态看文艺片”。但是现在看来,这部文艺片仍然具备了很多“战争片”的质素。虽然几乎都在用调侃的口吻轻描淡写,社会问题的许多方面还是触碰到了——几乎都碰到了吧。这也是它之所以是我眼中青年版的《萌芽》的原因。没有必要贬低谁抬举谁,“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是人生的必要步骤,但是你总有体会到“匹夫有责”的一天。

装帧简洁,杂志内基本将图片置于左页,人性化。纸张确实厚实,导致每次翻页我都以为一下翻了两张。

内容上,最喜欢《这个夏天你去不了》,最具小说范儿,据说几年前就已经在榕树下火开了。“所有人问所有人”的环节很有意思,至于主编大人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不消说也属于最喜欢范围了。小诗《风在算钱》很好。周云蓬、罗永浩、蔡康永、林少华等人为这杂志添了很多分量,很不错。《一如枚红色的蔷薇之于夏日》,内容和标题一样看得人肝疼,恍惚又回到了无病呻吟的《萌芽》时代,还“未完待续”,饶了我吧。

篇3:《独唱团》读后感

吃过早餐之后,躺在沙发上看了起来。其实我最喜欢的就是看书了,上周出差的时候,在机场买了本白岩松的《幸福了吗》,完全是一口气看完的,看了之后感触很深,写的很多东西其实蛮值得思考的,什么是幸福。而《独唱团》里面好几篇文章都挺有意思的,比如罗永浩的《秋菊男的故事》,比如韩寒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而我自己感触最深的还是石康的《看哪,这人》。

这里面有几段写的很好,一段写的是机器,写的是他当时练习摔交时,通过不断的学习技巧,战胜了体重比他重20斤的对手。而对方一点都不愿意改正错误的动作,也就是缺乏学习能力,作者的结论就是他类似于“机器”。另一段写的恶性循环,写的是他父亲学习网球的经历,永远只是按照以前打乒乓球的动作来打网球,别人怎么教也改变不了,而作者以前也是这样,但后来通过自己研究动作,买教材,终于越做越正确,也爱上了这项运动。而父亲最终还是没有学会打球,最终觉得这是一项很没有意思的运动。作者的结论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从未在任何一件“难事”上成功的人,其实他们只需要努力一次就可改变整个情况。他们陷入了一种悖论,他们不肯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把自己的失败投射到外在的事物当中,他们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失败。而他们从未想到,当他们成功了,人生便会展现出另外一种面貌。

篇4:独唱团读后感

随后这本书被我带到了办公室,只要有闲暇的时间,当我觉得对着电脑很累时,我就会拿出来接着上次看到的页数尝试继续消化一些内容。第二篇文章是秋菊男的故事,标题很美,但内容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作者又是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前的事。大概说自己被人骗了,想申诉却无人受理,最后只能通过召集一群死党像小混混一样恐吓了那个骗了自己的人,而其后作者内心又感到很内疚的一个故事。嘛,故事还行,是一片记叙文,但是语言粪青了些,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作者真正无非是想表达中国人无钱打不起官司这么一个主题。语言比较幼稚,而且很不优美,而且滥用成语,读到最后让我感到有点想吐。

之后,我只会久久尝试推进几页了,但通常都不会超过1篇,因为这些文章真的很乏味。它有点像口香糖,开始嚼的时候津津有味,但越嚼味道越淡,到了最后便变得味同嚼蜡了。

林少华的为了破碎的鸡蛋还不错,毕竟文字功底摆在那里。蔡康永的脏话到底脏在那里嘛…我不喜欢最后一段,感觉有点像是为了结尾而写结尾的感觉。摩托日记……看得出作者是个摩托车迷,里面出现大量摩托车型号,对我来说倍增陌生感,看到一半就没看了。

其实看到这里,大概可以为这些文章作个小结了。写的好的文章也好,写的差的文章也好,除了林少华那一篇之外,其他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怀旧。我想哪怕继续接着看下去也只能是这样,因为从后面那些写真就能看出些端倪。这些文章都是在缅怀回忆中的一些情愫而已,有人喜欢绿皮火车,有人喜欢摩托车,有人喜欢一群大爷混在一起。仅此而已。再也没有什么真正有思想深度的东西。

我想,能为那些80年以前的人拾回一些回忆,为80年以后的人创造一些回忆,这就是这本书的目的了吧。这样其实也不错。但怎么说也好,心里总觉得有点失落。也许是因为期望太高了吧?打着韩寒旗号的杂志,就算不用怎么宣传都会有很多人踊跃购买的,这就是韩寒2个字的价值。然而这本书让我失望了,至少它对不起“独唱团”这3个字,何为“团”?为什么要“独唱”?难道这仅仅只是比喻一个文学的小圈子,让很多人来纷纷怀念自己青春期一些好玩的回忆而已?

上一篇:土方运输合同模板xx下一篇:文言文短文阅读专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