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结果运用管理办法

2024-05-28

审计结果运用管理办法(通用8篇)

篇1:审计结果运用管理办法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管理及运用问题

作者:未知出处:论文网时间:2007-03-29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指审计工作结束后,向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及有关单位提出的审计工作报告,是对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具体表述和综合评价。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和完善审计结果的管理和运用,是整个经济责贵任审计工作发挥作用的关键一环。有了正确的结果,如果不注重管理和运用,经济责任审计就等于走了过场。

一、严格审计结果的管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管理,是指审计结果报告形成后的报送、存档、宣传及保密等一系列工作的总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同于—般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它不仅与领导干部个人的政治前途紧密相关,而且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等工作协调紧密相关,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影响多方面的关系,影响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果,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一)严格控制审计结果抄送面。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审计机关向本级人民政府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同时,抄送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有关部门。这是—个总体要求,但具体到某—个项目,抄送范围不能—概而定,应根据审计结果的具体情况及干部管理权限来确定。如审计结果不涉及对审计对象进行党纪、政纪处分的就不必抄送纪检监察部门。如属组织部门管理的干部,也就没有必要抄送人事部门,属人事部门管理的干部也没有必要抄送组织部门。

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只需抄送企业主管部门。严格控制审计结果抄送面,是为了防止审计结果被随意处置,造成审计结果被无意识扩散,以致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二)重要的审计结果要作为密件管理。如审计结果涉及到被审计人员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审计提交结果报告后,还需移交纪检监察、司法部门进一步立案侦案的,应按结果内容划分密级,按密件的要求进行传送管理。这样做一是防止泄密后给案件的查处工作带来难度;二是防止涉案人员对审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三)建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存档规范。经济任审计结果存档不仅仅是审计部门一家的事,凡暂行规定中已提到的干部管理和监督部门,都必须建立相应的存档规范。具体来说,审计部门今后应设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库。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组应及时将审计取证资料、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结果利用情况一并归集形成审计案卷,移送档案库保管。政府是审计结果的主送机关,应指定专人或专门的机构接收审计部门报送的审计结果报告,并进行登记传送保管,到期按规定进行销毁。组织人事部门应指定专人将审计结果及时归入干部个人档案,纪检监察部门应将审计结果及时归入干部廉政档案。

二、用好用活审计结果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为切实防止“就审计论审计,审计结果运用不落实”的弊端出现,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制度。

(一)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规范。因为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审计结

果的多样化,很难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制定一个统一的模式。因此,各地可结合实际,对个各部门(包括审计部门本身)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不同审计结果的运用方式、运用要求、运用责位、运用考核办法、运用反馈方式等作出明确

统一的规定。各部门自觉按规范处理审计结果,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对规范执行情况定期组织检查通报,保证审计结果运用落到实处。

(二)区别对待,用活结果对审计结果的运用要讲究方法,区别对持,慎重确定使用方式。对肯定性的审计结果,审计部门应适当给予宣传,组织人事部门应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或提拔重用。对问题性的审计结果,按问题性质区别对待。对只涉及—般性问题的,由组织人事部门出面找被审计人谈话教育,打招呼,防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对问题较多但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先由审计部门按照财经法规规定对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给予处理处罚,然后由组织人事部门对被审计人谈话诫勉,诫勉期限为一年,凡诫勉对象每年跟踪审计一次,经两次审计仍没有改进的由组织人事部门对被审计人宣布就地免职,并且规定在五年内不得担任相同性质、相同等级的职务。对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城有经济责任问题的,先由审计部门按规定进行处理处罚,然后由组织部门对被审计人职务进行降免。对严重违法违纪的,审计部门按规定进行审计结果公布,纪检机关和司法机关立案查处,对该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该给予刑事处分的给予刑事处分,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

(三)将审计结果纳入干部任职公示制度的内容之一。目前,在干部监督管理上,除了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外,还要求实行任前公示制度。如果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前公示的内容之一,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干部监督与管理方面必将会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公示制度,让群众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拟任用的干部,尤其是经济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和效果,使两项制度同时得到完善。

(四)建立干部任用失察制度。为了防止出现审计结果与组织人部门的任用意见不一致,任用干部出现偏差的情况,应建立干部任用失察制度,出现任用干部偏差的应首先追究任命机关的责任,凡任用机关有意违背先审计,后任命的规定,不采用审计结果,乱用干部任职权的要严肃追究任命机关有关人员的责任,严重的除进行党纪政纪处分外,还应追究刑事责任。

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管理及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审计结果利用问题,对审计结果运用的要求不要过高,一则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只是利用审计手段从财务角度认定的经济责任,而不是领导干部的全部经济责任,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不是全部手段。所以,两个暂行规定只要求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任免、调任、辞职等的参考依据。二则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任免上有本部门的工作原则和统筹考虑,所以审计结果不可能在任何一名干部任兔问题上都起到特别的作用,要客观地看待和认识这个问题。但审计结果反映,有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的,组织人事部门必须考虑审计结果,对组毁织人事部门运用审计结果的情况审计部门应予观注,并加大宣传。如组织人事部门不考虑,审计部门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向上反映。

(二)正确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管理的意义。加强审计结果的管理,一是提高审计效率的需要。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针对每一个单位

来说,充分发挥利用前面一次的审计结果,进行审计前的分析,方案确定以及审计后的比较评价,对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保证审计质量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二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需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审计部门由对事的监督转向对人监督的一个重要转变,对人的监督要求更高一些,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诉讼案件的发生。因此,除了保证审计结果准确无误外,还必须做好审计结果的管理工作。

(三)对授权社会审计组织和和内部审计机构完成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管理,应按照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完成项目要求一样对待,由项目完成单位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管理,国家审计机关还要定期进行检查,防止因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管理不善,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篇2:审计结果运用管理办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作用,促进领导干部正确履行经济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共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中办国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参照《市管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办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以下简称审计结果),是指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任期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依法审计后,通过审计报告等结论性文书所反映的内容和事项。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审计结果运用,是指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审计等部门,在干部管理、监督、任免、奖惩和国有资产监管、财政监督等工作中,根据审计结果对有关人员和事项依法依纪予以处理的行为。

第三条审计结果运用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及时准确、注重实效的原则。

审计结果运用工作在县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领导下,由县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协调,纪检监察、组织、人社、审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单位)分工实施。

第四条纪检监察机关对审计结果的运用

(一)根据审计结果报告中反映的重大经济损失或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对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追究相应的纪律责任。

(二)对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违反廉洁纪律规定但不构成党纪政纪处分的领导干部,进行廉政谈话。

(三)对审计机关移送的案件线索和给予有关责任人员处分的建议,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查证处理。

(四)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及有关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归入干部廉政档案,作为干部廉政考核的依据。

第五条组织人社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

(一)在干部管理、选拔、任用、奖惩工作中,将审计结果作为重要依据;在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考核工作中将审计结果作为重要内容。

(二)根据审计结果中反映的重大经济损失或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对负有重要责任的领导干部报县委研究做出组织处理。

(三)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违纪违规问题但不宜采取组织处理的领导干部,视具体情况进行诫勉谈话、批评教育或者责令做出书面检查。

(四)根据需要,将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

(五)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及有关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归入干部管理档案,作为干部考核管理的依据。

第六条财政、国有资产监管及相关企业主管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

(一)协助审计机关落实有关决定事项,收缴应当上缴的财政资金、国有资产收益,暂停拨付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

支行为直接有关的款项等。

(二)根据审计机关的处理处罚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负有责任的会计主管人员和其他人员予以处理、处罚。

(三)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法定代表人经营业绩和奖惩、聘任企业领导人员的重要依据。

(四)对审计机关移送的涉及国有资产管理事项,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查证处理。

第七条审计机关对审计结果的运用

(一)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全面如实反映并做出评价,通过审计结果报告等形式向县委县政府和干部管理监督部门报告。

(二)对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依法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

(三)对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处理的问题或事项,移送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四)对审计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典型性和潜在性问题,通过审计要情等形式及时报送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或上级审计机关。

(五)针对审计发现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六)督促、协调相关部门抓好审计决定的整改落实工作。

第八条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单位对审计结果的运用

(一)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在本单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或干部职工中予以通报。

(二)对审计机关提出需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建议,依据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

(三)执行审计决定。积极整改、落实审计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采纳审计提出的审计建议。

第九条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国资等有关部门和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单位对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应以书面形式及时反馈给县审计局。

第十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县开展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篇3: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探讨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利用, 如审计结果得不到有效运用将使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目前,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在结果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 审计力量不足导致审计工作结果不能有效运用

审计机关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预算执行审计、上级审计机关安排的专项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审计事项四个方面。审计机关面临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而现有的编制设置又十分有限, 这就造成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重复审计, 工作效率低下。审计机关现行的工作分配方法是对接到的任务逐项依次进行审计。但实际上, 上述任务虽然在授权主体、时间安排和目的要求上不同, 但审计内容和程序却存在着交叉甚至重叠。同一个被审计单位在同一年度可能被经济责任审计小组和其他审计项目组同时审计, 很大一部分审计内容相同或类似, 但审计结果却不能共同利用, 造成了审计资源的严重浪费, 增加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二是工作难以事先计划, 审计效果得不到保证。审计任务往往时间紧、任务急, 审计机关无法事先制定工作计划, 审计人员常处于超常运转状态, 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任务。特别是在政府换届时, 组织部可能临时委派大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审计人员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搞审前调查、研制方案等, 审前准备不充分, 审计之中又抢时间赶进度, 不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二)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不规范, 导致审计评价不准确

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 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审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真实可靠。目前, 我国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定量定性分析、评价结论的确定、运用建议的选择, 审计结论的内容和格式等方面尚无统一规定, 仍存在许多人为因素, 如何对所有相关因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对被审计对象的功过是非做出准确的评价已成为一大难题, 给审计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日常工作中常有以下几种不适当的表述:一是包罗万象的全面评价;二是评价内容主观空洞;三是评价绝对化不留余地。这些不恰当的表述, 加大了审计机关工作的风险和相关部门获知被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难度。

(三) “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得不到有效贯彻, 导致审计结果利用不充分

在现阶段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组织人事制度结合不够紧密, 难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充分运用到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中去。审计机关接受审计任务时, 组织人事部门已下达调任通知, 审计机关的工作仅作为任务来完成, 此种审计方式所起作用仅为新领导摸清了家底, 对离任者和新任领导的经济责任的界定及任职去留无任何实际意义, 给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四) 审计覆盖面的限制导致审计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审计覆盖面的限制通常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管辖范围上的限制。经济责任审计按照领导干部的管理权限来确定审计管辖范围, 审计机关主要负责对本级以及下一级党政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但对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单位, 如司法、税务、工商、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等, 不具有审计监督权, 而上级审计机关的审计重点在主管部门, 往往无暇顾及基层垂直单位。这些垂直管理单位一部分是行政执法机关, 拥有执法监督、经济处罚等权力, 一部分是行业专营单位, 拥有垄断经营权, 还有一部分既有行政执法权又有专营权, 权限较大, 财务收支资金量也较大, 是滋生腐败的高发区。审计机关对这一领域却存在盲点。二是时间范围上的限制。领导干部的任期往往较长, 而审计机关由于人力、时间、财力等方面受到的限制, 审计一般以近三年为主, 对以前年度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只做大概了解或根本不审。由于时间范围受到的限制, 导致审计证据收集的不足, 许多问题未能被发现, 得出不恰当得审计结论。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对策

针对上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 构建联动体制, 建立信息共享系统, 实现审计结果运用要实现这一目标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与各部门协调配合, 制定有效地审计计划。以往的经济责任审计, 基本都是离任审计, 任务急、时间紧, 常常与年初安排的常规审计发生冲突, 致使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容易造成盲目审计。对此, 审计机关应同有关部门及早协商确定本年度需要审计的领导干部, 改变过去单一的离任审计方法, 对经济责任审计采取任中、任前、离任三种审计方式, 以任中审计为主, 严格按计划管理。对任期满三年的领导干部, 无论岗位是否变动, 原则上在任中都要进行审计。在计划的安排上注意突出重点, 对具有执法权、管理权, 资金拨付多、下属单位多的领导干部, 侧重进行审计;根据组织部门委托, 凡对掌管资金、物资部门的主要领导成员提拔任用时, 都要进行任前审计, 并逐渐扩大任前审计的范围和比例, 列入审计计划, 逐步实现“先审计, 再任职”的干部任免程序, 有问题的领导干部坚决不能上任, 业绩不好的领导干部报组织部门重新考虑;把三年内达到离职退休年龄的领导干部, 统一列入各地的年度审计计划。审计部门根据组织部门提供的领导干部名单, 自行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计划, 力争在领导干部离任前完成经济责任审计。二是建立信息共享系统, 实现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对同一被审计单位来说, 不同审计任务的审计目标、要求和时间虽然各不相同, 但是审计的内容、程序和结果却存在着许多相同点。在省级或市级审计机关建立信息共享系统, 审计人员在完成一项审计任务后, 妥善整理和保存审计工作底稿, 将相关信息输入信息共享系统, 其他审计人员在审计同一被审计单位时可查阅相关信息, 这样, 可以大大的提高审计效率, 有效地运用审计结果。

(二) 加快法律规范建设, 推进审计结果运用

2006年2月修改后的《审计法》首次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 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具体规范、条例仍尚未公布。国家应尽快出台《经济责任审计条例》, 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形式、程序、评价和责任等内容, 解决目前现实工作中无规范可依, 各级审计机关各行其是, 凭主观臆断随意操作的问题。待《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出台后, 各地可在《审计法》和《经济责任审计条例》的指导下,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地方法规。审计人员依据具体的审计规范进行操作和评价, 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三) 规范成果转化机制, 促进审计结果运用

要使审计成果得到有效运用, 必须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要求各级用人单位“先审后离, 先审后任、凭审任用”, 未经审计的领导干部坚决不能任用。二是坚持把审计成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级别, 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任免程序, 不见审计结果不做结论。三是坚持建立领导干部的廉政档案库, 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存入被审计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的廉政档案中, 随个人档案共同保管, 并永久保存。四是坚持审计结果公布制度, 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存在的严重违法违规问题, 应采取一定方式予以通报, 并按规定程序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将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结合起来, 形成强大的合力, 引起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对审计查处问题的重视, 加大审计结果运用的力度。

(四) 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处分的力度, 强化审计结果运用

在2008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表示, 2008年全国审计机关共对2.4万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 还开展了对4名省部长和12户中管企业原主要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其中有不少领导干部被审计查出存在严重经济问题, 但处罚的力度不大。一些违纪违规问题是屡查屡犯, 对出现问题的领导干部处分的力度不够,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审计难, 处理更难”, “法不责众”, 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应加大处罚力度。对于构成刑事犯罪的领导干部, 加重量刑;对于未构成犯罪的领导干部, 根据需承担的责任情况, 免职、降职、撤职, 永不恢复到原职务。

(五) 扩大审计覆盖面, 确保审计结果运用

一是重新确定审计管辖范围。对于垂直管理单位, 应纳入本级审计机关管辖范围。制定有效地上下级联合审计模式, 上级审计机关应加大对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授权, 对于有条件的审计对象, 采取上下联合审计方式, 上下级审计机关联合对某个系统、部门的领导干部同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 全面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 资金使用效益, 资金流向等, 及时发现被审计单位的深层次问题, 准确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二是扩大审计时间范围。审计机关合理制定审计计划, 统筹安排审计力量, 对任期较长的领导干部, 以近三年审计为主, 以前年度发生的对财务收支和资金使用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活动也纳入审计范围, 进行重点审计, 保证审计结论的恰当性。

参考文献

篇4:谈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运用

用科学发展观来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施目标管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于部监督管理方面运用的充分性、合理性决定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生命力,因此搞好目标管理尤为重要。

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重要措施来部署,将其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考虑,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争取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支持和配合。

其次,建立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国资和审计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同时,可成立专职机构,专门负责实施这项工作,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最后,严谨细致,提高质量,科学地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态度是否严谨,方法是否科学,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是否作出恰如其分的结论性评价,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高低和被评价者的政治命运,必须认真对待。在经济责任评价中能否处理好三个关系,是审计人员发扬严谨作风、确保审计质量的关键所在。

第一,要处理好经济责任评价的范围,不得越权评价。经济责任审计要始终坚持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作出评价,与财政、财务收支无关的事项不作评价,要以事实说话,为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本人做出切合实际、恰如其分的评价,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实事求是的参考意见;始终坚持对于审计中不便或无法查证的事项,或者是查证后而评价的法规依据不充分的事项保留意见不作评价;始终坚持对于能反映政绩但有主管部门分管考核的经济指标。如工农业总产值、招商引资、农民纯收入等不作评价。

第二,要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审计的基本手段是查账和利用数据说话,定量分析应当作为评价经济责任的基本方法。对任期经济发展目标,如一个地方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固定资产投资、工资福利发放、资产保值增值、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投资与技改、资本保值增值、职工收入、人均创利税,的那个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必须从经过核准的数据和定量分析中得出能够定性的结论。而对于审,计中发现的财务违纪、决策失误、损失浪费等问题进行评价时,要依据一个个具体事实和有关数据,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经过科学的抽象、准确的判断、符合逻辑的推理和谨慎公允的表述,作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评价。

第三,要处理好直接责任和汉族管责任的关系。为强化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意识,更好地约束违纪违规行为,加强管理控制,审计人员应当把领导者的决策失误、资产流失、铺张浪费等问题与管理者的直接责任紧密挂钩,领导责任与单位财务违纪尤其是重大违纪等问题直接联系起来作出评价,一面有回避问题及帮助开脱领导责任之嫌。

篇5:审计结果运用管理办法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办法(试行)》

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

键环节。为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更好的为干部考核、任用、奖惩、教育、监督服务,梓潼县根据中央、省、市有关规定,按照省九届四次全会“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明确责任划分、责任追究范围,加强对责任人、责任岗位的直接监督”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梓潼县科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办法(试行)》。这一办法最大价值在于,不仅规范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而且对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效,逐步形成“凡审必果,凡果必用”的运行机制很有帮助。现刊载如下,供各地参考借鉴。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对科级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规范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审计结果,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后,对其所在部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与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作出的审计结论,对违反财经法规问题作出的审计决定或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以及对领导干部本人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的客观评价。

第三条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审计结果运用管理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监督检查、统筹协调和指导审计结果运用管理工作。

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财政、司法和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履行审计结果运用管理职责,向县委、县政府及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报告审计结果运用、管理情况。

第四条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应以审计机关对审计对象作出的审计结果报告为依据。

第五条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

(二)审用结合原则;

(三)违法违纪必究原则;

(四)审改结合原则;

(五)规范管理与促进工作相结合原则。

第六条 审计结果报告必须严格区分审计对象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一)直接责任是指领导干部通过直接行为履行岗位职责所负有的责任。直接责任还包括领导干部对其任职期间内的下列行为负有的责任: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失职、渎职的行为;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决策失误给国家、集体资产造成损失的行为。

(二)主管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对其所在部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负有的直接责任以外的领导和管理责任。主管责任还包括对其他副职分管工作及下属单位存在问题失察或发现后纠正不力,以致发生违纪违规问题或给国家、集体资产造成损失而应负有的责任。

第七条审计结果运用包括:

(一)表彰奖励、评优晋职;

(二)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

(三)根据审计法规进行处罚;

(四)警示谈话、口头或书面诫勉、平级交流、降职;

(五)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条县审计局根据审计结果,依据审计法规进行处罚外,结合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提出处理建议意见。

(一)对存在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的领导干部,根据问题性质,可建议由有关部门给予警示谈话、口头或书面诫勉、平级交流和降职等。

(二)对较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向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汇报,由领导小组讨论研究,形成初步处理意见,向县委报告后,依法作出处理。

(三)对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涉嫌职务犯罪的,由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向纪检监察、司法机关通报,并依照有关规定及时移送有关证据及材料。

第九条 县组织、人事部门应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用、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一)任期内经济工作成效显著或模范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领导干部,可建议县委给予表彰或提拔重用。

(二)根据县审计局提出的建议意见,按照干部监督有关规定,进行警示谈话,指出存在问题,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对情节较严重的予以口头或书面诫勉,诫勉期满仍没有改进的,向县委建议就地免职。

(三)工作中存在属于领导干部本人应负有直接责任或重要主管责任的问题,造成较严重后果,又不构成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经组织考核情况属实的,应作为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按有关规定给予免职、责令辞职或降职处理。

(四)被诫勉或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立案查处尚未结案的干部,不予讨论研究职务调整、晋升问题。

(五)在领导干部提拔、交流、评优表彰等工作中,应征求审计部门意见。

(六)审计结果报告存入干部个人档案和干部监督工作档案。

第十条 县纪检监察机关应将审计结果作为教育、监督、惩处和保护干部的重要依据。

(一)属于领导干部本人应负有直接责任或主管责任的问题,构成违纪的,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二)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诫勉谈话,指出存在的问题,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如果在诫勉期内仍未改正的,向组织部门反馈和向县委汇报。

(三)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反映出的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引导干部。为遭受非议的领导干部澄清事实,保护干部;针对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四)审计结果报告存入干部廉政档案。

第十一条 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要对审计结果进行定期综合分析,为领导决策、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服务。

第十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县委直接管理的各乡镇、党政机关各部门、群众团体、事业单位的科级正职领导干部或主持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第十三条有下属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可参照本办法

对下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审计结果的运用制定相应办法。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6:审计结果运用管理办法

摘 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惩防腐败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反腐倡廉健康有序进行的保证,也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评价的依据。应当大力提升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使其在建章立制,规范财经管理和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使用和监督管理中充分发挥了作用。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运用;建议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部门向有关单位、部门提出的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论断,也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具体表述、综合评价、意见、建议。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审计结果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这都要求我们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大力提升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使审计结果在建章立制,规范财经管理和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使用和监督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一.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作用

1·审计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审计的量化结果能使领导干部的考核和评价更科学、更准确、更全面,能客观、真实的识别那些弄虚做假的人。强化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审计可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促进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使其他的领导干部受到警示。

2·对改善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经济管理具有促进作用。对

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减少损失和浪费。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比较广,发现的问题具有全局性和倾向性,能向被审计领导干部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领导干部做出科学的决策,从而提高所在单位的经济效益。

3·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约束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可以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使一些缺少经验的领导干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从而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

4·为正确选拔和合理调配干部提供了有效依据。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是正确选拔和调配干部的基础。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为综合考察领导干部,正确选拔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影响审计结果运用的因素(一)“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贯彻难

“先审计,后离任”是经济责任审计应该遵循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导致了审计目的模糊,审计作用的弱化,使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影响;审计作用的弱化,损害了审计的权威性,给人们造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印象,使审计工作的实施难度也大大的增加了。由于审计机关力量有限,无法做到转任、提拔、退休等“有动必审”的要求,但在审计工作中,有很多情况必须向当事人了解,但如果当事人已经离任,要了解就比较困难,而且当事人已经离任,继任者又

不愿承担责任的话,会使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无法落实,从而影响审计结果的运用。

(二)审计评价体系的不健全

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审计评价是审计质量高低的综合体现。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审计结果的运用。运用经济责任的审计结果,最重要的前提是审计评价,审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真实、可靠,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它既不属于审计的一般范畴,又不同于平时的常规性业务审计,它评价的对象是领导干部,所鉴定的内容是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目的也是为了监督和管理干部提供重要的依据,这关系到被审计者的政治生命,政策性很强,在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容易掺杂人为因素和主观想法,使个别审计评价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减弱,因此而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运用。在审计工作中,审计评价的标准过于笼统、粗略,仅以好、较好、一般、差来界定,评价的结果没有量化指标,也相对比较笼统、粗略,这些都会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使审计评价随意性增大,而影响到审计结果的运用。

(三)纪检监察、司法、组织与审计部门案件线索移交没有建立完善的相应制度,相互间未能实现案件线索资源共享的高效率运作

纪检监察和司法部门在办理经济案件的过程中,发现涉及党政领导干部的大量线索,但因为缺乏相对的专业查证能力和力量,无法得到深入的查证。审计部门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也可以发现许多涉案

线索,但又因为缺乏有效的手段将违纪事实查深查透,而不了了之,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因为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而影响到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工作中难免会采用一些不恰当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审计人员看问题不够敏感或把握不准,导致审计结果和审计评价会出现一些偏差。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广泛,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财务知识、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业务知识等,不仅如此,审计人员还需要有很强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系统、不全面,后续教育培养机制也不够健全,从而导致了审计人员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质量,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

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建议(一)加强审计前的沟通

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应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前的沟通。在开展审计工作前要与被审计的领导说明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人员应该履行的职责,并向被审计的领导介绍清楚有关的审计制度、审计程序以及审计人员的组成,最大程度的取得被审计领导的理解和配合。与被审计人员沟通时,一定要态度诚恳,注意言语措辞。审计作用的发挥程度与领导重视密切相关,只有领导高度重视,并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经济工作和干部管理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经济工

作能力的鉴证作用,从而为经济责任审计做好准备。

(二)对审计结果运用机制进行创新

一是加强反馈工作,审计机关一定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如实汇报审计查明的问题;有关部门对审计结果利用情况也要及时函告审计机关。二是加强督办整改,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突出的有关部门要配合审计部门督促其整改落实。三是审计机关应当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和数据资料库,及时将干部部门提供的领导干部基本情况存入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和数据资料库。四是加强综合研究,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要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研究解决措施,发挥经济责任审计惩治和防范的双重作用。

(三)采用审计公告的方式适度的将审计结果公开

审计公告制度可以将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社会舆论具有传播范围广、反应速度快、影响震动大的特点,把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曝光,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促使审计查出的有关问题能够得到尽快的落实和纠正。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重点,要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要实事求是、恰当有效地运用审计结果,要在准确无误的基础上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予以公开透明,这对于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认真履行经济责任,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表彰和激励;而对于那些在任职期间违反财经纪律,损公肥私或是玩忽职守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警示和制约。通过一些审计公告的典型案例,对于其他领导干部来说,可以透过案例吸取教训,更好地发

挥经济责任审计的警示教育作用。从而达到“审计一个人,教育一班人,影响一片人”的目的。

(四)加强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的协调,使审计结果发挥最大的效用

经济责任审计从1999年开始探索至今,已经有十年历史了,成为当前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之一。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一大批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得到了公正的评价,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加强主要领导干部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审计部门在独立行使审计职能的同时,要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在计划、实施、考核、监督等方面各尽其职,紧密配合,把了解到的情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深入审计调查提出线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审计结果运用上,审计结果只有同监察、组织、人事部门结合起来,在更高层次,域和更广泛范围得到充分运用,才能使审计入管理,进入决策,发挥审计监督的最大效能。

(五)加强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审计人员理论进行培训,是审计人员树立不徇私、秉公职业素质,不断加大法律知识、业务知识和计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审计人员调查分析、文字法律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经济责任果的质量,使审计结果运用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探讨[J]·现代审计, 2006,(4):

26-30·

[2]余有华,罗中正·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J]·中国审计, 2008,(3): 4, 8-11·

[3]焦翔宇·审计结果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 10(2): 45-47·

[4]干红芳·浅析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J]·审计, 2008, 9,(7): 117-121·

篇7:审计结果运用管理办法

审计结果的运用

为解决审计结果运用的不足之处,康巴什区在学习和理解《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的基础上,采取四条措施加强审计结果的运用。

一是加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明确各成员单位均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应逐步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结果公告等制度,加强协作,共同促进审计结果的运用,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二是加强审计信息的综合分析,提高审计结果报告的实用性。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可信、可用、可靠,探索符合实际情况和满足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要求的审计结果报告的框架结构,更好的反映审计结果,体现审计成果。

三是建立经济责任整改台账,明确责任。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审计问题,整理形成问题整改台账,明确具体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是问题整改的第一责任人,并将落实整改情况的措施及时向组织部门、审计机关进行反馈。

四是实行审计结果整改督查制度。根据问题整改台账的时限要求,按季度进行跟踪回访,对于限时没有整改完成的问题,调查了解整改进度,分析原因,督促整改落实。整合监督力量,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考核、巡视等监督检查工作相结合的审计结果运用的新机制、新形式,将未整改问题报送区委巡查组,促进整改落实。

(康巴什区委改革办

篇8: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初探

(一) 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和单位内部审计机构, 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

(二)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指审计单位对被审计单位有关领导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以及审计意见或决定等。任何审计的目的都在于审计结果的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更是如此。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标, 也是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职能作用的重要标志。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审计结果的充分运用。

二、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遵循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落脚点是对责任人的评价, 即从审“事”入手, 以评“人”告终。审计结果直接关系到对领导干部的奖惩和使用, 为了避免对党委和组织部门以及领导干部本人造成不良影响, 在应用审计结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客观性原则。

即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在应用审计结果时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 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应用审计结果, 履行客观性原则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执行审计结果。在执行审计结果时不应该带有个人的主观意愿或打击报复情绪。

(二) 谨慎性原则。

运用审计结果应持有稳健谨慎的态度, 应做到审计结果中未涉及到的问题不作处理, 不属于审计结果范围的不作处理, 审计结果执行权不在自己手中的不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结果运用的针对性, 保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行使审计结果的执行处理权。

(三) 重要性原则。

整个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始终贯穿着重要性原则, 这有利于实现审计目标, 节约审计资源。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仍然贯穿着重要性原则, 因而在审计结果运用时也应遵循重要性原则。

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

(一)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是为党委、政府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提供直接服务的, 审计的实施和审计结果的运用都应与干部的监督管理结合起来。对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的监督, 可以对领导干部的是非功过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而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是正确选拔任用干部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通过量化的考核办法, 与组织部门考核相结合, 可以真实具体的对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对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有效性作出判断。审计结果为评价干部任职期间政绩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情况, 反映出被审计人任职期间所取得的经济成绩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由于对领导干部审计过程中充分发动群众, 采取大量的账外调查取证方法, 因而审计结果也为评价干部任期内的政绩提供了具体反映。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选错人、用错人的现象发生。

(二) 审计结果与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整改相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见与建议是针对审计对象所在单位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改进意见的, 其目的是提高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对象所在单位必须按照审计机关指出的问题、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认真对照检查, 积极落实, 并与本单位的整改措施结合起来。为确保审计意见与建议确实落实到位, 有关部门必须按照审计意见与建议的内容, 确定审计结论执行的具体责任人, 在具体操作时, 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有关部门要有计划的定期组织检查审计结论的落实情况;二是审计部门要利用所属单位的各种时机, 检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见与建议落实情况。审计部门和有关部门在考评的基础上, 将考评结果通报所属单位。

(三) 审计结果与绩效审计和预防腐败相联系。

一些领导干部只讲政绩不讲效益, 疏于管理, 认为“只要个人没贪, 为了完成工作违纪不算什么”, 为此, 必须把履行经济责任、廉洁自律情况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为依据进行重点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 要对领导干部任期内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予以揭露, 为纪检监察部门提供案件线索, 清除腐败分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 有利于领导干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 有利于防止领导干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工具。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干部管理和监督中规范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及重大经济案件的发生。

(四) 审计结果与综合理论研究相结合。

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过程中, 必然会发现很多具有类似性、普遍的共性问题。对这些问题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挖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综合理论。

1、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规范。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规范其核心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模式。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将其作为干部考察任用、教育管理和年度考评的依据, 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考核档案;纪检监察部门应将其作为对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和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立案的依据, 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廉政档案。因此, 各地各单位应结合实际, 在认真分析研究本地或本单位干部管理状况、发展等情况的基础上, 由党委负总责, 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不同审计结果的运用方式、运用要求、运用责任、运用考核办法、运用反馈方式作出明确统一规范。并且各部门要自觉按规范处理审计结果, 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对规范执行情况定期组织检查通报, 保证审计结果的落实。

2、建立健全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追究和惩处制度。

即建立对审计结果执行负有一定责任的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责任的制度。在审计工作中, 由于个别审计人员敷衍了事, 不认真履行职责, 导致审计结果失实, 造成严重后果, 出现审计风险;同时, 面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意见, 被审计者置若罔闻, 一意孤行, 致使审计结果失去应有的法律效力;另外, 一些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结果报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致使审计行为流于形式的现象时有发生。审计结果运用的追究和惩处制度的建立, 有利于明确责任, 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

四、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对策

(一) 贯彻“先审计、后离任、再任职”。

为了使审计结果充分的发挥作用, 要对决定离任或有调整意向的领导干部在人事调动以前应委托审计机关进行审计, 待审计结果出来以后有关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参考审计结果, 综合全面情况决定是否调任。审计方式也要由“离任审计”向“全程审计”过渡, 即领导干部不仅在人事调整时进行审计, 而且对其任前、任中、年度也要进行审计, 这样可以有效地对领导干部进行管理和监督, 而且可以缓解审计资源有限和审计任务重之间的矛盾, 提高审计质量, 规避审计风险, 并且把“审”与“用”真正的结合起来。

(二) 加强纪检监察、司法与审计部门的协调。

纪检监察司法与审计部门相互间未能实现案件线索资源共享的高效率运作。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在办理经济案件时, 可以发现涉及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大量线索, 但缺乏相对专业的查证力量。而审计部门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 也可发现许多涉案线索, 但又苦于缺乏更有效的手段将违纪事实查深查透。在这种情况下, 各个机关要相互沟通协调, 尽可能在审计过程中借助各方的力量有效的完成纪检监察、司法与审计工作。纪检监察及司法部门在办理经济案件时可以借助于审计的力量收集证据。审计部门开展工作时则可以依赖纪检监察及司法部门的力量对违法违纪的查清查透。各部门的协调会提高各方工作效率, 强化监督力度。

(三) 完善协作配合机制。

在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协调安排、纪检监察监督推动、审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配合这个运行模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部门的协同配合。审计结果出来以后, 经济责任审计成员单位共同向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进行反馈, 向被审计领导干部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在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做出的一定时间内, 成员单位共同组织对整改情况进行督察, 看整改是否到位。对审计后不接受教训, 不注重整改, 屡查屡犯的, 要依法从严从重处理。

(四) 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

逐步完善责任界定范围与标准, 根据审计实践, 坚持重点问题做好责任取证, 正确区分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政府行为与部门单位行为、前任责任和后任责任、主观努力与客观因素影响、集体决策责任和个人决策责任、故意责任和过失责任、错误责任与舞弊责任等。在明确界定责任范围、统一责任标准基础上, 建立规范的责任界定体系, 克服责任界定的盲目性、随意性。逐步建立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对象分类评价指标。科学设置一把手和国有企业法人履行经济责任的主要考核指标, 把经济责任审计对责任人的考核, 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考核衔接起来, 使审计评价依据充分、数据翔实、重点突出、客观公正。在审计评价上要体现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 不仅要看GDP, 还要看社会、人文、环境指标。不仅要看明显的政绩, 还要看潜在的政绩和负债风险, 以全面、客观分析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摘要:近年来, 我国贪污腐败事件频频出现, 为了保持企业稳定和长足发展, 必须加大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本文对经济责任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概念进行界定, 阐述审计结果运用的原则及如何应用, 提出为保障审计结果得到有效的运用应有的政策保障。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果,运用

参考文献

[1]林伟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技术方法.审计与理财, 2014.3.

[2]贾云洁, 李园建, 时现.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问题与创新.财会月刊, 2014.2.

上一篇:2016行政前台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美丽的月湖的小学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