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教师

2024-07-28

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教师(精选11篇)

篇1: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教师

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教师

晁勇

时代的发展进步,素质教育的背景,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囿于文本,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教育已远远落后于形势。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力争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哪?引发了我诸多方面的思考。

我们应该做博学多识的教师。我们不能把知识的传授局限在一篇课文上。文本只是典范,是借以传道的载体,如果不能阐幽发微、触类旁通,以小见大,文章的学习一定是狭隘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缺少高屋建瓴的解读,难以闪现智慧的火花,更谈不上探究与拓展的深入引导。这就需要我们做学习型、爱读书的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思辨能力。

我们应该做一个由激情的教师。良好的情绪可以感染人,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以自己教学的热情,展现自己的魅力,自然的鼓舞了学生学习的激情。那种死气沉沉的场面定会被生龙活虎的活气所取代。这是对知识共同的崇仰。如果一位老师上课精神萎靡不振,神情委顿,语气无力,这种负面情绪会很快传染给每一个学生,困意顿生,思维迟钝,接受、理解的能力大大降低,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

我们应该做一个由亲和力的老师。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当一个学生在老师温情的阳光下,他自会感受到源源不断的真爱,由此产生的信赖与自信,使他乐于走进老师,乐于聆听老师的教诲,乐于主动达成各种学习目标。教与学是双向的,必须依赖与良好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消除彼此之间的隔膜心与心贴合一起,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学生的管理和发展。老师也不会因为学生对立抵触的情绪而徒生烦恼,在教育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做一个懂点心理学、教育学的老师。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其发展的共性和个性。因人而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不顾学生心理特点,简单粗莽,率性而为,往往会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灵,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导致种种不良后果,达不到改正缺点健康发展的目的。我们应该多读读教育名家的著作,这是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与理性的光辉。多学习、多反思,遇到问题对症下药,正确引导,许多看似复杂的难题往往会迎刃而解。

做一个不断学习、积累,研究教法的老师。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教师只是一个裹足不前的教书匠。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不断学习创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的教育方法,逐步形成高效的别具个性特色的教学模式。成为一个知识创新型教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更新应该是我们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篇2: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教师

——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茅阳二小

宿春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增长知识及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然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是巨大的,抱怨教师难当的现象已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因为教师再也不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依靠传统习惯建立起来的威信已经动摇。由于信息源的增多,学生知识日益广泛,思想日益活跃,课堂已经不是封闭的圣殿,而是开放的复杂的社会课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锤炼自身的教学艺术,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还要悉心研究学生的个性,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走进学生的世界,走进学生的心里,我们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教育,我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这不仅是一个师德建设的重要问题,也是教师应该扪心自问的问题,面对学生,我们是否做到爱每一个孩子?面对后进生,我们是否做到了永不放弃?教师只有具有厚重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才能做到爱每一个孩子,而教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起源于坚定正确的教育信念,只有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神圣而光荣的,才能做到爱岗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学生满腔热情。只有爱每一个孩子,我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无论失败或成功,都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也都可能成为前进的动力。但孩子们需要我们的安抚和鼓励,学生最希望老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我们每位老师都执掌着孩子们的未来。确实,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是 每一个眼神,对学生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所以,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就是要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呵护学生、体谅学生、关爱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有人说,后进生是教师一手创造出来的,这话似乎有些刻薄,但仔细一想,不无道理,所谓的后进生,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教育失败的证明,我们自身就是滋生后进生的温床中的一块床板。我们的自以为是,我们的自私自利,我们的不信任,我们的师道尊严,我们的疾言厉声,我们的高压政策,我们的过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正是因为我们的这些过失,正因为我们戴上了有色的眼镜,使得所谓的后进生比比皆是、层出不穷,而后进生的制造者们却心安理得,认为自己已经尽了力,责任在于学生,责任在于家长,责任在于社会,这或多或少有些可悲吧。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的露珠是透明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留神就会破碎。”学生幼小的心灵一旦遭受伤害,伤口很难愈合,甚至会影响终身,因此,身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时时处处注意细心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处处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提高师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自信、乐观、高尚品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篇3: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

教育工作者是以精神立身的人, 国家对这个群体应该尊重有加, 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 挺直腰杆自豪地工作。极为可喜的是, 天津市率先严格执行国家“禁补令”, 拉开了教师们有尊严生活的序幕。作为教育工作者, 则要以此为契机, 修身立德, 干事创业, 带着对教育理想的高度虔信, 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成为专业精进、有文化自觉的专门人才, 从而赢得社会的普遍尊重。

任何职业, 只有首先被其从业者看重, 才能引起别人的重视。当绝大多数教师把教育看得足够有尊严的时候, 当大多数教师把教育当作生命一样神圣守护的时候, 别人就不能不对教育和教师肃然起敬了。

那么,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就这个话题谈点我个人的想法。

第一, 爱教育, 视教育为使命。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须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 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说到教育的本质, 他又说:“教育, 不能没有虔敬之心, 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面对教育存在的问题他不无忧思地说道:“教育决定未来人的存在, 教育的衰落就意味着人类未来的衰落。”可见, 我们教师的每一个教育行为, 都担负着民族复兴和发展的使命。教师职业与祖国尊严密不可分, 与未来人类的命运密不可分。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人, 使命在肩!如果没有教育的使命意识, 没有对教育的挚爱与信仰, 是不适合做教育的。“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 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的文化精神之中, 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雅斯贝尔斯语) , 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我们为了完成这种神圣使命, 还必须沉下心来, 潜心读书, 丰富学养, 淡泊名利。

第二, 勤学习, 视读书为至乐。

教师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力, 并视读书为人生最大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 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的阅读首先要以教育理论著作为主, 然后兼学别样, 广泛博杂地读。阅读教育理论著作, 可以让我们明了教育规律和教育真谛, 而不至于使工作陷于盲目和无知。阅读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时, 你会清醒地知道“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 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读着这样的话你是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醍醐灌顶的感觉呢?

有了阅读足够多的教育理论书籍的背景, 你就会成为一个深谙教育规律的行家, 再结合实践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你就是教育使命的自觉实践者, 你就能真正享受教育生活给你带来的无穷快乐了。

此外, 你还要读与学科相关的书, 更要广采博读。读书博杂, 就像吃五谷杂粮使人强健一样, 博杂地涉猎, 还能让你视野更开阔, 更有智慧。庄子曾说过:“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者和教师必须在他自身和在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对他来说, 把自我教育作为他终身的任务乃是一种双重的和三重的神圣责任。”可见, 教师读书不仅可以于身心获益, 同时更是教师的一种责任。

第三, 爱学生, 视学生为朋友。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孙子兵法》有云, “上下同欲者成”。可见, 教师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 就要有一颗“博爱”之心, 师生做到精神共成长。我国传统文化读本《弟子规》明确告诉人们:“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谈道:“我如果当小学教师, 决不将投到学校里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 我都要称他们‘小朋友’, 那不是假意殷勤, 仅仅浮在嘴边, 油腔滑调地喊一声, 而是出于忠诚, 真心认他们做朋友, 真心愿意做他们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长成和进步是我的快乐, 小朋友的羸弱和拙愚是我的忧虑。有了快乐我将永远保持它, 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叶老这段话不正是对博爱的很好诠释吗?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主张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 教学中要遵循成长着的人的自然发展阶段。他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觉得, 只有付出真爱, 才能有等待的耐心“激励、唤醒和鼓舞”他们, 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主动发展。

第四, 乐生活, 视自然如美德。

教师在教育生活以外, 要培养自己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德行, 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 教师要成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德参天地”的典范。人的心胸和自然同其伟大, 同其美。凡是顺乎自然的行动都是美的。柳宗元在《种树郭驼橐传》一文中阐发种树之道、推及为官之理, 又何尝不蕴含育人之道呢?“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种树尚且如此, “百年树人”的教育不更应该顺乎学生成长的规律吗?因此, 让我们摒弃急功近利的短视与浮躁, 多些静待花开树长的温情与雅量, 厚其德, 增其识。唯其如此才是善的, 也才是美的。

总之, 教育工作者有了对教育理想的虔信, 带着对教育强烈的使命意识, 以博爱之心与学生共同成长, 不计得失, 淡泊名利, 胸襟开阔, 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成为遵循教育规律的自觉行动者, 我们的教育前景才更为光明。

我推荐的书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王荣生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的国际视野》, 上官木子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教师缺什么》, 黄燕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紫陌红尘拂面来》, 董一菲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篇4:我们应该怎样做乡村建设

如今,中国内地已有52%的城市人口;待到这一波城镇化结束时,应有70%~80%的人口住在城市,与西欧、日本、韩国等社会相差不多;美国、英国的乡村人口占比则少得多,且美国多为散居,所以在美国很少有乡村建设的案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中国内地真正城镇化的人口只有37%左右,52%中大概有15%左右是农民工,无城镇户口,非城镇户口的消费能力也只有城市居民的1/3左右。从37%到75%,二十年内还要完成约40%人口的城镇化。基础建设、房地产、电器、机械、地铁、卫星城,让中国经济再维系二十年较高速度增长的可能性很大,这正是这一波城镇化作为未来经济发展重点的背景。

但新的城镇化不能重犯过去的错误,以政府主导基础建设、大量拆迁、大造新城新区,忽视市场与人民的主动需求,在供给就能创造需求的时代,这没问题。但近年来,到处的重复投资、基建浪费,说明了民间自主的能动性和市场的真实需求才是这一波城镇化的关键。到那时,社群生活、社区生活,自组织、自治理,如何让民间社会发挥能动性的问题就会成为一个突出问题,需要在观念和行动上未雨绸缪。

以社区营造重塑乡村建设

我们常常喊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建设,但如何才能把这些落到实处?其实就是要政府诱导、民间自发、NGO(非政府组织)帮扶,使乡村或者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帮助解决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这就是社区营造,我认为这是一个社区的自组织过程,提升社区内的集体社会资本,以达成自治理的目的。

现代社区有大量对养老、育幼、抚残、儿童教育、青少年辅导、终身学习的需求,政府能做的是“保底”,一碗水端平地保障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NGO专业,但杯水车薪不足以涵盖整个社会的需求。所以最好提供这些社会福利的正是社区自身,最关心孩子的是他们的父母,最关心老人的是他们的儿女,如何让他们走出家门,结合起来,一起提供这些福利“产品”,是社区营造的第一要务。

其中乡村的社区营造更在很多地方发展出后现代的小农经济,注重文化多样性、社区生活重建、生态保育等几个方面,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食材特供基地、休闲旅游、深度旅游、提供长住等。这拉近了城乡间的差距,在部分地区解决乡村空心化的问题,为新城镇化找到城乡平衡发展的道路。我们现在习惯把三农问题称为问题,但其实恰恰相反,三农不是问题,三农才是未来产业重大发展的宝库。

社区营造的另一个重点是它可以保存中华文化基因多样性,只有社区保留了、新生了,多元多样的中华文化才有实质的内容,而不是博物馆中的摆设。惠州复制了一个奥地利小镇,外国人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拥有千年历史的中国会山寨别人的文化。我们可以山寨街景,但无法山寨文化。小镇所拥有的特殊气质、每个人家不同的故事都是无法被山寨的。我们如果从社区营造的角度,把社会建设这个维度加进去,政府与商业就不再成为主导角色,而只是诱导与培训,社会应用自有的管理与组织抵御商业和政府对本地固有生活的侵蚀,中华文化基因多样性才能被保存,我们的文化创意才会有根底。

乡村社会呼唤“人”的回归

如火如荼的工业化,让青壮劳力基本涌入城市,使得乡村多留下“613899”部队(儿童、妇女和老人),乡村社会基本缺乏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城市生活的典型问题是个体的原子化,社区观念淡薄。尤其是城市新移民,一方面与乡村中的亲戚保持着藕断丝连的联系,另一方面,在城市中与邻居“老死不相往来”。

个体原子化导致过度的个人计算,以及情感、归属感的缺失,导致生活与流水线上的机器无二,非常多的人只有飘泊感,没有家的感觉。然而,人在本质上,又需要从家庭、社区或专业性社群、兴趣社团中获得归属感。所以,原子化的生活不可能,也不应该。这样,我们就要去思考,社群生活该如何被恢复。

地理性的社群就是社区;社区营造是社群营造的一个重要分支。此外,还有专业团体、行业公会、公益组织、兴趣小组等。一个社会中往往有三种主要的关系,权力、交易和情感性(及认同性)关系。工业化对传统社区形成了重大破坏。虽然权力关系,比如行政权力和组织对乡村、城市社区及传统社区的解体有影响,但相对而言,市场化才是最大问题。

社区生活的本质是情感性的团体,也是社会的基石。社群生活的实现,既有自我演化的一面,但也对营造——在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分子、工作人员引导下进行的主动营造并不拒斥。

很多人把社区工作等同于社区营造,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也会引致工作思路和实际效果的巨大差异。比如,有NGO搞募捐、扶贫、给钱,这反而导致农民有更多的“等靠要”心态,而不是自立自强,增强凝聚力。社区工作做得越好,给的福利越多,乡村问题就越严重。

社区营造最大的特色就是改造人,不管是城市社区,还是乡村社会建设。其主体,一定是社区居民;最终目标是一方人民的幸福,核心是营造社区的社会资本,内部和谐、团结,有自治能力、关系网络密切。因此,能够把这群人凝聚起来的,绝对不会是外人,一定是自己人。

社区营造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任务和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我到四川茂县一个羌族文化区搞社区营造,是救灾中建立的情感连带使然,不是理性的选择。真正理性的选择,应该是在长三角或珠三角富裕城市周边选一个乡村,选一个好山好水的地方,做后现代服务业经济的摇篮实验。西部不少乡村,可能还处于当年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先生“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的阶段。

那么,社区营造的工作者,核心能力是什么?在今天的环境,一个好的社造员如果从商,不但能够生存,而且能成为一个中型公司。换言之,他要以企业家的精神来做社区营造的事业,要能灵活应变,又不致失去原则。志愿者也可以变成创业者,是一个结合社造和创业而成的社会型企业。企业家很少会成为社造员,企业家的气质已经跟社造员很不一样,社造员到最后还有一个比企业家更伟大的地方,不但要有企业家能力,还要做到“我不动,你不动,时带动”,“我一动,他才动”,“他一动,我要不动”,能退出来,还给社区居民主动性。这是企业家做不到的。要从“恶人”变成闲人,这是社区营造者必须要有的心态。

nlc202309031917

当然,企业家也可以参与到社区营造中来,提供资助。台湾一个社造基金会创始人周俊吉先生信仰“待有余而后济人,必无济人之时”,我非常欣赏。企业家毕竟是社会中的企业家,是社区里的企业家;千万不要说什么“等我如何如何,我再怎样怎样”,这是自欺欺人。等他真有钱了,所做之事,压根不是发自初心,而是纯粹的功利主义。我碰到很多企业家,做了一点好事,但目的是拍照,发报道,发微博;更可恨的是,假借慈善之名而做公关之实的机构和企业,以公器、民望肥己之徒。所以,济人之事,从现在做起。

桃米村的青蛙和古川町的传统

桃米村:从蛙声一片到蝴蝶王国

每次带人回台湾,我都邀请或力荐朋友去桃米村。以前,它不过是日月潭旁边的一片沼泽地,尔后变成“稻花香里说丰年”,然后是“昨日重现”——工业化导致青年离乡,土地荒芜,再成沼泽;如今博取的声望则是“听取蛙声一片”——全亚洲有51种青蛙,台湾有29种,桃米村有23种;而现在,他们正逐渐扩大范围,把周围的乡村也拉进来,计划做“蝴蝶王国”。

这是台湾乡村社区营造的典型案例,也委实不易。台湾“9·21”地震后,政府补贴建房,有一个小小的青年返乡高潮,但旋即又陷入屋多、蚊子多、青壮少的尴尬境地。于是,当地政府请了新故乡基金会来帮忙做社区营造。

牵头人廖嘉展、颜新珠夫妇自1999年到现在14年,从来没有离开过桃米村。其次,桃米村附近是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廖氏夫妇动用自己的力量,请暨南大学的教授给当地村民开了600个小时的课,老公公、老婆婆全都来接受培训——这种青蛙叫什么名字,拉丁文是什么,学名是什么,俗名是什么等。因此,桃米村里的导游不是雇来的年轻漂亮的小伙子,而是这些阿婆妈妈们,自小在这个环境中长大的村民。

古川町:小山村的改造努力

日本的古川町,是位于崎阜县的一个小山村,临近观光胜地高山,离名古屋大约两个半小时的火车车程。人口16000人,四面环山,中间河流经过,风景优美。这个风光明媚的村子令人称道的倒不是四周的景致,而是历经四十年持续不断的社区营造。

不论是居民们联合发起的改造自然景观的净川运动,还是依据“老规矩”保留的生活文化传统、维护建筑的传统风貌,以及保存祭典、发扬传统工艺,都让当地人的生活品质更好,同时也因传统特色的维护使观光旅游创造出大量的产值。

古川町成功的故事是一群热心经营地方的人士组成的社区营造协会,村坂先生是协会的会长,也负责观光事业的推动。

四十年前,古川町经济水平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活质量低落、人心颓废。为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古川町在西村教授的带动下,开始了社区营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为了让地方能够团结起来,民众以清洁濑户川为起点,放养鲤鱼,甚至共同维护濑户川的清洁,由政府提供简易工具,民众自行维护,开始细心经营身边环境。冬天将鲤鱼送往温室过冬。居民自己每天清洁门前垃圾两次。

2.利用木匠文化会馆的建设,让地方上的匠师参与共同施工,并保留了文化会馆的木匠传统,让广场成为民众休闲的新地点。

3.为了维护传统的建筑风格,制定了明确的规范与奖励方式,这是对传统价值感——“老规矩”的肯定。

4.地方文化与愿景成为校园教学活动的题材,扩大了参与的范围。

5.空屋以传统工法改建,创新经营方式,成为新的观光据点。

6.地下道的设计兼顾安全与景观,这是创意的处理方式。

政府诱导角色如何进行

眼下,中国的官员和逐渐兴起的NGO较少有社区营造的概念。

政府应该是诱导性的,但由于行政权力下乡下村的历史缘由,导致政府喜欢主导,喜欢搞政绩,而不鼓励村民凝聚、自我治理,“总之,你按我说的来,一切行动听指挥”。一是求快,二是社区工作的思维,基本形式是发福利、搞基建、粉墙壁。

我自己的观察是,只要某社区被树立为标杆、典型,马上就会问题严重到无以复加,最后总是昙花一现。村民也觉得事情来得太容易,就更加“等靠要”,从此陷入恶性循环。

其实政府应该在政策扶持和经费资助上扮演诱导角色。比如,台湾桃米村,没有政府的“牵线搭桥”,基金会很难自己找进去。社区营造的专业工作人员,只是一个顾问。新故乡基金会刚进去的时候,也并没有自己的构想,而是跟村民慢慢聊。村民怎么也不会想到青蛙可以观光,一开始也不完全理解。然后,他们诱导村民加入进来。

任何地方的乡村社区营造都必须要搞经济发展,否则,青年跑光,就搞不了社区营造。你可以建图书馆、博物馆,办文艺活动,搞社会福利,可能一段时间内有几个年轻人留下来,一度热热火火,但基本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估计,将来中国乡村建设会分成三个部分。首先,最有条件也最先做社区营造的一定是发达地区,比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平均国民所得在两万美元左右,就有能力发展后现代服务业,让附近乡村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养生又环保的地方。其次,像美国那样的大农场,诸如云贵川,应鼓励土地集中,实现家庭农场经营、农业企业经营。因为这些地区的土地抛荒太严重了,最好的方法就是集中、规模化经营。第三,有些地区,农业人口比较密集,那么可行现代化农业,人口比较集中的农业大县,或者是农业大省,农业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从综合农协开始。

日韩等农村收入是城市的60%~70%,中国内地现在不到40%。只有现代农业让资源比较自由流通之后,提高了收入,才可以稳住部分人口,尤其是有知识的青壮年。在运输、交通许可范围之内,可种植花卉、果菜、牛奶、蛋等以鲜、绿色为特色的产品,不用搞大规模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搞农民上楼,大规模土地集中,会导致农民失地失业,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

对于社区营造的先行者,其核心人物要从下乡、返乡的知识青年和专业人士中涌现出来。他们既有本业、知识,又有一定能量,可以动员很多资源。比如,周一到周五在城市当律师、医生、教授,周五晚上回乡。台湾有些乡村,因为有特色产业做支柱,所以那些专业人士周末返乡不仅带回来信息和见闻,也搞起村落文化。下乡青年,比如,在上海做了十年的银行职员,颇有积蓄,于是到乡村置地进行民俗经济创业。台湾民俗经济类似大陆农家乐,叫民宿,但要高端和有内涵得多。民宿卖的是特色以及主人的知识,而不是一个吃农家饭然后打麻将的地方。台湾最昂贵的住宿常是民宿,有些比五星级酒店还贵。

[编辑 代永华]

E-mail:dyh@chinacbr.com

篇5: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

总以为拥抱了二十几年的耕耘,便拥有了秋天般累累的硕果,总以为积聚了二十几年点点心血,便可以驾驶事业的小舟。但至从我看了《体育课》这个哲理故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常常扪心自问,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做到了爱每一个学生?面对“后进生”,我们是否做到了永不放弃?

马林是刚刚上任的镇小学体育教师,上班不久,他就发现二年级三班有一个特别的孩子。这个孩子叫杨灿,腿有残疾,呈严重的O字形,走起路来一摇一晃的。以前的体育老师不准杨灿参加体育课,每到上课时,杨灿就会独坐在角落里干看着。久而久之,杨灿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他经常在课堂上捣乱,偷同学的东西,还在操场上丢了很多小石块,同学们一不小心就会崴了脚。校方对此很是头痛,教育不过来,开除又不忍心,进退两难。

这天夜里,马林来到了林灿的家。杨灿看到马林来了,一句话没说,扭头进了里屋。杨灿的爹妈得知马林是学校老师,又是倒茶又是上烟,杨灿妈还赶紧拿出花生在大锅里炒了起来。

寒喧片刻,马林灵机一动,他向屋里喊道:“啊灿呀,你妈炒的花生快熟了,可真香呀,你不过来一起吃?”别说,这招还真奏效,杨灿的小脑袋从门缝里钻了出来。马林趁热打铁,赶紧凑过来说:“啊灿,今天老师给你出道题,你肯定答不上来。”

杨灿一晃脑袋:“吹牛。”

马林捡起一颗落在地上的花生,把它放在了灶沿上:“我问你,你说这颗花生与锅里的有什么不同呀。”

杨灿面无表情地回答说:“一个少,一个多。”“错。” “一个生,一个熟。”“错。” 杨灿抓了抓头,再也答不上来了。

马林笑着说:“你摸摸这颗花生,再摸摸锅里的就会知道了。”

杨灿照马林的话做了,然后兴奋地大叫道:“知道了,知道了,是一个凉,一个热。”马林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便起身告辞了。

第二天,体育课马上就要开始了,学生们都聚集到了操场,杨灿的父母也站在了校门口,是马林嘱咐他们来的。马林没有立刻开始上课,而是叫学生分排站好,然后走到杨灿身旁蹲下,低声说道:“还记得昨天我给你出的题吗?”杨灿微微点了点头。

“那好,如果你想做一颗热花生,就到那边的大锅里炒一炒吧!”说完,马林起身便走开了。

当马林起身走开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杨灿身上。突然,杨灿猛地站起,抹了抹鼻子,就一摇一晃的跑向了操场,然后站到了同学们的队列中。

马林从一个筐里倒出了很多足球,问道:“同学们,这是什么?” 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是足球。”

“很好!”马林从其中拿出了一个掉了一块外皮的足球。,“我再问一下,这又是什么?”

“破足球。”“损坏了的足球。”“废足球„„”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马林扫视了一下队列,然后“啪”地一下用力将球踢向了空中,然后拍了拍手,说:“这个足球是有缺憾,但说破大天,它还是一个真正的足球,我们给它力量,它照常能腾空而起!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

操场上一时间鸦雀无声,同学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杨灿。

“好了!我们上课。今天我们来比赛短跑,不过,这次我们来一个趣味赛跑,我要求你们全部都要双脚向内撇,看谁首先跑到终点,这也是我们这个班今后体育课的保留项目。”

大家显然都被调动起了兴趣,全体摆好姿势一字排开。只听马林一声令下,立时操场上尘土飞扬、笑声四起,操场边杨灿的父母跳着脚为自己儿子加油,恰好路过的校长也被这个场面吸引住了,边看边点头。

比赛结果,杨灿拿了第三名,几个男同学一起动手将他托起,围着操场转起了圈。杨灿双手不住地挥舞着,沾满尘土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灿烂的笑脸,当然还淌着激动地热泪。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撑起整个地球。”我想,对于后进生来说,我们就是支点,只要给他们爱、给他们鼓励。他们也可以像《体育课》中的那个掉皮的足球一样腾空而起。那么做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爱他们、鼓励他们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收起可怕的偏见,做一位有爱心的雕塑家

我发现在世俗的眼光里我们教师已经染上了一种可怕的陋习——偏见,我们常把后进生当成“坏学生”,说是“朽木不可雕”,“顽石不成材”,严重地伤害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有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农夫伐倒一棵大树,用笔直的树干盖了一座小木屋。他打量了一番,心想:把这剩下的树根劈成柴,要费多少功夫哇!于是就将它扔在了野外,一位雕塑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树根,如获至宝,他小心地把根带回家,精心雕刻,终于制成了一件精妙绝伦的根雕艺术品。这虽然只是个故事确引人深思:农夫厌弃它、瞧不起它,树根就只能是一件废品;而雕塑家喜爱它、关心它、发掘它的潜力,它又变成了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了。这和我们的教育不是同样的道理吗?我相信任何一个学生的本质都是可以教育、培养、转化、雕塑的,学生某方面的差是表面的、暂时的、相对的,只要我们给与更多的爱和鼓励,他们同样也可以成为无价之宝。

二、做一位善于发现的“伯乐”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调查发现多数后进生最初由于课程变难而学习赶不上时,开始还想努力,但最后就放弃了,成为课堂的“客人”,为什么呢?因为冷落、否定的评价、失败的体验太多了,没有人看到他们的努力,更没有人肯定他们的进步,这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尊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能力可以发挥80%-90%。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大的赏识就是表扬,因此我们应该及时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树立自信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3.加强家校联系 与家长构建和谐的关系

家庭是儿童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在影响儿童的思想行为和习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学校的一堂课,教师的一次谈话要深刻得多。因此我们应该经常与家长联系,团结更多的教育力量,及时了解学生以及使学生发生变化的原因,做到防患于未然。

篇6: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教师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

成都高新实验小学 曾秋声

范伟在电影《天下无贼》中结结巴巴的说:“I„„C、IP、I„„Q卡,统统告„„诉我密码„„”让人当场笑翻!这儿的IQ当然是指智商了。前不久参加一次座谈,张泽科老师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突然冒出一名:现在需要的人才要有高的“逆商”!我老实交待,本人孤陋寡闻,的确是第一次听说这名词――虽然逆向思维从小就有。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这话题,我也就不按学校给的从“‘四大支柱’、‘十大目标’及科学的教育观”等方面来谈了,老夫聊发少年狂,今天也来“逆商”一把。

一、别让头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运动场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素质教育口号以来,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仍然很差是公认的事实,这让我国的教育改革饱受质疑。作为一线工作者的教师更是处境尴尬,“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句话早被遗忘在了不知道什么角落。他们一方面被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今天“应试”、明天“素质”指挥得晕头转向,一方面还得为不良社会风气、失败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买单。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心理健康不断下降。

到底今天应该怎样做教师?我觉得首先应该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教师。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不是一个纯技术活,是心灵的影响和感召,很难想像一个没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老师能培养出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学生。

近年来,为提高教师所谓的“理论水平”、“科研水平”,无数的“专家”、“学者”高举着各种似是而非的新奇概念砸进我们的大脑,而这些理论往往是互相矛盾而且缺乏兼容

精神的。在专家们的影响和行政命令的指挥下,教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思索和选择,随着不断变换的专家的脚步,把有限的精力耗费在大量的“科研”大旗下的文字游戏之中,在各种各样“理论”的洪流中迷失方向,找不着北„„。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不错,我们需要学习,但在大众追逐潮流的喧嚣中,需要停下匆匆的脚步,以批判的精神、独立的思想,抓住教育的本质,醒着教书、站着教书!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名言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提醒我们,别让自己的头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运动场,他说:“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

王勃虽感叹“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然其留下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虽化于庾信,却远远超越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成为千古绝唱。

没有独立思想的教师,像无根的浮萍,既无法实现超越,也不可能影响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无法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近来年有的专家抛出了“家长是上帝”的理论,本人就不敢苟同。不可否认,有不少家长是高素质的人才,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但还有很多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相比属于外行,且往往为一已私利提出无理要求。如果这样的“上帝”到学校指手划脚,这个“上帝”要求换教室、那个“上帝”要求换座位、还有个“上帝”要求换老师,还有的“上帝”甚至对老师大打出手„„,管理者真把他们奉为上帝,学校只怕要变成一个混乱的菜市场了。

二、欲渡人者先渡已

有次肖川教授到我们学校作报告,讲了这样一个案例,大意是“上课铃响了,一位老师正要走进教室,突然接到一电话,说家里孩子病危,老师迟疑了一下,不忍丢下学生们,毅然继续上课,上完课后赶到医院时,孩子已经断气。”我已不记得是不是指的霍懋征的事迹了,但听了这个案例,我觉得很不舒服。用佛家的话来讲是“欲渡人者先渡已”,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爱自己,不爱自己的亲人,怎么谈得上关爱别人?

由此我想到人们常常用这样的话来形容教师的崇高,“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其实这话也是不对的。古人云:“教学相长”,教师应该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事业、成就自己的人生,即在追求事业的同时享受生命的精彩。卢志文校长这样说过:“我们看到算命先生帮别人算命,帮别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可是我们低头一看,这个算命先生穿着一双露着脚丫的鞋子。那么我想,他为别人算命,规划美好人生,那他为什么就不能给自己弄一双好鞋穿呢?教师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教师应该是一个视野开阔,兴趣广泛,幽默多智,富有教养,热爱并善于享受生活,气质高贵的人。

教师要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幸福感的人,必须给自己从精神上减负。教育专家王晓春在《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中这样点评到:“孩子又不是您一个人教育出来的,有那么多人在影响他,凭什么他教育不好要您一个人负责任?这没道理。您只能负您应该负的那部分责任,请您不要把别人的责任揽在自己的身上,那样只能破坏您的身心健康,对工作没有丝毫好处。”“想承包孩子的一生,看起来好像是责任感挺强,其实是自我中心——对自己的作用估计过高了。”

我欣赏这样的说法,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样的评价太高也太虚了,不太合适,容易让教师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产生职业的倦怠和心理的不平衡,从而找不到工作的激情。

三、教师的无奈

2010年2月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中这样写到:“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可见教育工作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存亡的大事。

另据9月2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这个数字意味着,每100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很大。早在1989年,加拿大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就为4%了。1991年,日本的比例为3%,1992年,欧共体的比例为5%。而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已经高达17%。”这个数据与我国学生课业负担重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毕竟一个人的精力的是有限的,教学内容过多过难必然会对其它时间形成挤压。

我国的教育专家及教育工作者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发达国家相比难度过大,我国小学四、五年级的数学难度已相当于其它发达国家的初中二、三年级的水平。前不久北师大教材专家到成都回访讲学也谈到这问题,说我国数学家反复考虑,觉得“减不下来”,为啥减不下来,我等一线教师是无法理解的。

但这信息会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虽然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没能减下来,至少说明教学内容的难度已经是不能再加大了!我们常常质疑北师大教材的习题量太小,学生学得不扎实,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些,是不是我们自己对学生要求太高了?

既然老师也想教得轻松些,为啥还要这样拼命加大难度和自己过不去呢?看看我们现在统考的题、初中招生的题、老师补充的题„„无一不是远远超过教材难度的限制,期末考试A卷难度已经较大了,还要加试B卷。上级行政部门根据成绩对校长施加压力,校长再将压力转嫁到教师头上,教师拼命工作的同时还得承担增加学生负担的罪名――真是可悲可叹!

所以,要想减轻学生的负担,更主要的是需要全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一道共同努力才行,否则行政部门是“危害民族未来”的主犯,教师最多算被胁从。

结语:

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心中理想的人是这样的:“他高傲的前额、豪放而深邃的眼睛,眸子里闪耀着大无畏的思想的光辉,雄伟的力的光辉,这力量能在人们疲惫颓唐的时候创造神灵,又能在人们精神振奋的时候把神灵推翻”。

篇7: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父母

——虎妈和狼爸教育方式有感

说到爱孩子,似乎没有比中国父母更“爱”孩子了,为了孩子,父母代办一切生活琐事,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决策他们人生的重大事项,升学就业成家等等;父母提防他们人生中所有可能的错误,以使他们顺利成长。父母排除一切干扰,督促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此以严格苛刻,甚至棍棒训斥等极端的教育方式,但是这样就是爱孩子吗?

2011年,两起典型的教育案例“虎妈”和“狼爸”在网络引发了一场育儿观念上的激烈纷争。华裔美籍的“虎妈”坚持严格教育,将两个女儿送进了名校和卡内基音乐大厅。香港籍商人“狼爸”用“棍棒”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与之相反的案例是另外一位著名的“猫爸”,他采取宽松的的个性化教育,将女儿也培养进了哈佛大学。这些 “成功教育”案例引发了中国家长及教育专业人士的热议,一些父母们聚焦于“哈佛、北大”等字眼,恨不得一棒子也把孩子打进这些高等学府,也有一些专家和家长在反思这种进入名校是否就是教育的成功,以及父母是否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规划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在国内某著名网站上有一个 “父母皆祸害”小组,这是一个拥有近3万多成员网络讨论小组,这些 80后子女用如此惊悚名字形容50后父母,认为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思维来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过度束缚和控制,从而造成了80后子女的叛逆、焦虑以及紧张的家庭关系,因而认为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是“祸害”!

当然不能说虎妈和狼爸就是在害孩子,因为他们的孩子走进了心仪的高等学府,享受到了付出的回报,体验了一种特别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成长历程。虎妈的大女儿曾在以公开信的方式为母亲辩护:“我承认我有一位不可违抗的母亲,但现在18岁了,即将离开老虎笼上大学,我很高兴你和父亲如此教养我们。许多人指控你只会培养不会自我思考的机械化小孩,但我的看法相反,我认为你的严格作风让我们更独立;每个人似乎认为艺术属于天分,但你却教育我们,即使是创意亦需努力;另一个我经常听到的批评,是指你造成子女视野狭隘,但事实上,你和父亲却教导我为求知而求知,不附带其他条件或目的。”但在一个针对虎妈

和狼爸教育方式的讨论会上,有一位女儿抱怨她的母亲没有像虎妈和狼爸那样用强制的手段督促她学习钢琴,或许她日后也会有一番成绩。她的母亲回答,是有父母这样做,可是孩子离家出走了,而你说你要跳楼。是的,在孩子的快乐和生命面前,学钢琴成大家,读名校得高薪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因此,狼爸和虎妈的做法是否可取?是让孩子按照我们设定的路线一帆风顺的去成长还是让他们在试错的过程中自主去抉择人生道路?对孩子的未来而言是快乐的人生重要还是成功的人生重要?是否培养成功的孩子才是对他们的爱,才是对他们的人生负责?中西方主流教育观念中有着迥然不同的观点,比如,中国父母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培养孩子成为成功人士,获得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名望,比如体面工作、高薪收入。西方认为要培养孩子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人。中国父母推崇学历教育,希望“授业”和“传术”,强调学会、学到、学以致用,结果导向。比如,在幼儿时期学习数数和加减法。通过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的训导式学习,避免错误和争论,千万不要行差踏错,悔悟终身。西方父母希望“传道”和“解惑”,强调理解、和体验,过程导向,比如,让孩子体验多与少,长与短。而西方的父母考虑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理念,提倡尝试,宽容错误,在课堂、家庭和社会,在与父母、老师、同伴的互动,甚至争执和冲突中学习,犯错才能让孩子成长。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中西方社会的文化交汇和融合,教育观念在不断的碰撞和发展,但上述迥然相异的教育观念在中西方得到普遍认可,都认为这样的方式才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事实上也确实没有孰优孰劣之分。首先,从一个社会整体上讲,对孩子负责任的父母,首要是让孩子能在未来社会中生存、被社会需要和得到尊重,中西方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得父母要按照社会实际来培养孩子。比如,在过去的中国,封建社会重仕农轻工商,因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革期间打倒臭老九,手艺人吃香,“有艺在手,生活不愁”,所以辍学当学徒工比比皆是;现在科技兴国,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千军万马闯独木桥”。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如果反其道而去培养孩子,父母觉得那真是在害孩子。在当下的国内环境中,当孩子进入学校和成年后,学习和工作的自主权限是非常有限的,标准答案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已定好的,不容许太多的质疑和异议的,特立独行

是高风险的个体行为,所谓枪打出头鸟。宽松和包容的家庭教育氛围可能培养出老师眼里不听话的学生、上司眼里不懂事的下属,反而影响其对学校和社会的适应,造成孩子与他人的冲突,社会认同感差。而聪明、勤勉、谦恭的品行是能得到赞扬的,成绩好的孩子会受到追捧,也促进了孩子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积极向上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千军万马闯独木桥固然过于残忍,但不论是否闯过这桥,何尝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关于成功和失败的最佳体验呢?而在西方,西方社会价值的多元化给了西方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多的自主选择,家庭教育中的宽松和包容能锻炼孩子的自主决策能力,因此当孩子进入学校和社会后,面对学业和工作的自由选择,包括升学、就业、交友、成家等这样重大的人生路口,孩子们也能独立作出决择。但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宽松包容的成长氛围以及价值多元化的渗透,也导致西方教育的“反智主义”在中小学比较盛行,成人文化中的毒品和性对于教育也是很大的干扰。

其次,从孩子的个体上讲,对孩子负责任的父母,要让孩子在成长历程中感受到爱、关怀和尊重,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营造未来幸福而不仅仅是成功的人生。父母应该按照契合孩子个性的方式去培养他们。比如,对于服从型性格的孩子,应以主导式为主,如果采取放任的方式,孩子反而无从选择,甚至容易受到不良事物的影响;而对于叛逆型性格的孩子,则应该以宽松的方式,协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施以威权,有可能在表面上压服了孩子,一旦孩子可以独立自主时,他们就会做逆反的事情。再如,对于一些资质平常的孩子,严格要求和较多知识的传授对于保证孩子的成长有高度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基本的教育质量和水准,让这些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切实的进步,获得自信。而对于一些创新能力强的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则尤为重要,约束和管制会使得他们的才能被抑制甚至扼杀。即便是同一个孩子的不同成长时期,“爱”的教育方式也得因时而异,比如在婴幼儿期期,自由宽松的方式促进儿童自我发展,在少年期,适度的民主和约束有助于培养自信和自律,而在青春期,则科学引导和平等对话才能彼此尊重减少亲子冲突。父母还要意识到避免不恰当的抚育方式对孩子未来造成的影响。一些心理学观点认为成人的一些心理或行为问题都可以从幼年经历上找到根源,比如成年人焦虑和自卑可能源自于幼年时期严格管控和过度批评等,责任感缺失可能源自于父母疏于照顾和自由放任等。

篇8: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教师

毫无疑问, 我们自己的专业就是“音乐”和“教育”两个方面合在一起的专业。自己爱音乐, 用心感悟音乐, 才能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也热爱音乐, 乐于领悟音乐。同时, 最能代表你水平的专长你千万不要放弃, 学生对你一辈子的尊重或者将来具备某种音乐特长, 也许恰恰是因为看过了你哪一次的演奏或演唱。

二敢于创新, 灵活教学

课堂教学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的核心, 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1、要作教育的抉择者!

这是当今最新的教育理念, 适用于各个学科。具体到音乐教学领域, 在浩瀚的音乐文化海洋中, 我们音乐教师有根据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 自由选择音乐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的权利, 如果你和你的学生一样讨厌你手中的音乐教材, 我觉得你就应该考虑如何重新组织你自己觉得, 让你的学生学得更好和更开心的音乐教学内容了。

2、谁都可以作研究型教师。

如果你真正成为了你所任教的班级的音乐教育的抉择者, 那么面对你重新组合的教学内容, 新的问题和收获肯定源源不断的出现, 你如果抓住里面的闪光点和突发的感觉, 深入实践、探讨、研究下去, 就可以出成果。

3、活用教学法, 培养即兴教学能力。

对于传统教学法的学习是我们在大学时代的必修课, 真正在教学实践中的领悟确是另外一回事。在教学中仅仅是理论上“奥尔夫”“柯达伊”“启发式”“示范法”什么什么的, 只会把自己的思路束缚在某个范围, 这反而被动。怎样会好呢?一句话, “无招胜有招!”即学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扬己之长, 敢创新招。你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随机应变, 满腹的经纶敌不过你在教学实践中一个奇妙的点子。

4、大胆切入自己的专长。

自己的专长是我们音乐教师自身最为宝贵的资源。聪明的音乐教师会适时的在学生面前表现一下自己的专长,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有计划地传授这些知识, 并且取代一部分现行教材中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 这样既能使自己发挥专长, 又使学生学有所得, 而且可以增添学校的文化特色, 何乐而不为?

5、善于总结自己的得失。

及时写出研究性论文就是其中的一种总结方式。善于总结自己的得失是世界上所有聪明能干的人的共同素养, 在此就不赘言。

三要有一个“公关”的脑袋

音乐教学无论是上课还是开展课外小团队以及演出、参赛活动, 仅仅凭你出色的专业能力和指导能力是难以出大成绩的, 你的能力是否为领导、同事、学生和社会认可, 很大程度上要看你是否有一个“公关”的脑袋。

1、让校长乐意为你批经费。

想排一个上档次的节目, 或者添置一些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 都必须有专门的经费, 校长愿否为你的活动 (或者项目) 慷慨解囊, 对你的公关能力是一个考验。有几点建议, 你最好提前想到位、做到位:a描绘花了钱以后可达到的效果 (放开想象) ;b合理的材料预算;c设备到位以后的维护、使用工作;d拟订一个有关活动 (或者项目) 的可行性方案。还有, 平时让校长不要讨厌你, 注意小节问题。

2、搞好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关系。

音乐课可以独善其身, 但是开展音乐活动就不一样了, 班主任或者其他学科教师在训练、排练、演出时, 仅仅愿不愿意放你所选中的学生出教室, 就让许多音乐教师们头疼。日常工作中, 做为音乐教师, 要善以待人, 善于与人沟通, 对于自己工作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音乐活动往往带有群体性、社会性, 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协助和配合才能开展起来。

3、善于处理和本校音乐教师的关系。

既是战友, 又要面对业绩上的竞争, 所以在关系上的处理相对微妙。互相帮助, 真诚以待, 肯定要比互相拆台自毁形象要好。所以, 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还必须有宽阔的胸怀。

4、要具备一定的社会事务处理能力。

一个事业心强的音乐教师, 肯定免不了社会上的一些事务, 诸如比赛, 会演, 联系场地, 主持购买大宗设备等, 少不了与社会上的评委、教委、文化部门、商家等打交道。在这里, 我们要的不是讲个性, 而是适应和实用, 要为达到正当的目的而动脑筋。否则, 会陷入“吃亏”的陷阱。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是我不明白, 是这世界变化快!”许多人这么惊呼。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 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都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学里的所学, 勉强只够让我们上路从教, 后面的漫漫长路怎样走得更精彩, 更充实, 还得靠我们的自我学习和在个人修养上一辈子的自我完善。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 我们音乐教师对于最新音乐的动态、最新媒体设备的使用、对学生喜欢什么都应该随时关注, 关注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 有许多方面的东西我们甚至要和学生共同学习, 共同探讨。

最后, 祝愿音乐教师同行们比笔者更聪明、更能干, 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作出更多的成绩!

摘要:如何做好一个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所在, 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集中在一起一并解答, 或许对那些要求上进, 但在现实面前又感到困惑的音乐教师们有所帮助。

篇9: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教师

许涛:

几位都提到了生态问题、人口问题、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泛滥和占位(是否会进入政权)、阿富汗问题、国家关系问题、经济问题,等等,确实有很多问题不太好解决,甚至很难看到前景,但是判断中亚局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如果中亚国家能保证政治稳定,那么这些问题都不会成为影响中亚地区全局的致命性问题。这个判断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对中亚之间的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前提。目前中亚各国的精英们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的。他们提出很多建设性方案,就是把自己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起来,最典型的就是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的把“光明之路”发展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起来,很多智库、学者、官员都释放了这样的信息,哈萨克斯坦要做“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交通枢纽。从中国的角度来讲,和中亚国家合作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一个机遇,当然挑战和问题肯定是存在的。

我们要帮助,或者协助、推动中亚国家参与区域经济的分工,确定自己的角色,这对它们是非常有益的。从历史上看,中亚民族的每一次现代化,因为地缘条件的原因,靠一己之力是很难实现的,特别是过去交通、科技很落后的情况下就更困难。而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重要战略地位,又吸引着周边历代发育成熟的强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染指甚至征服这一地区。例如,希腊人、波斯人、匈奴人、突厥人、阿拉伯人、契丹人、蒙古人、俄罗斯人,等等。历史上中亚各民族与世界的对话就是在伴随着侵略、殖民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样的历史造成了中亚民族国家正常发展过程的一次次中断,形成了各民族文化的碎片化。如今,国际关系格局和科学技术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中亚地区所处的地缘环境却难有根本性改变。如何克服这种障碍并与当今世界建立起有机的关系,同时保持和维护政治与文化的独立性,这是中亚国家独立以来一直困扰着各国民族精英们的重大难题。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领导人的倡议为中亚各国破解这一难题带来了重要启示。这将是中亚与世界相连接的不同以往的一次机会,因而也是中亚各国纷纷思考将本国的发展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的重要动因。

孙壮志: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需要做一些政策的解读,目前中亚国家官方和学界还是有一些误解,比如简单地认为就是中国出钱、援助具体经济项目;中国要跟俄罗斯、跟西方争夺“势力范围”;中国是不是在搞经济扩张,等等。其实我们谋求的是广泛的参与和合作,是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同发展。要打消他们的疑虑,一是靠我们怎样解读,二是靠在实践中怎么做。

我们的研究和对形势的判断有时候会受到西方舆论的误导。比如,现在之所以纠结在中亚领导人年事已高、政权交接的风险问题上,就是因为按照西方的逻辑中亚国家领导人已执政二三十年,他们去世后怎么能不乱呢?但实际上则是比较平稳。我们要非常客观地去描述这种变化:一方面中亚国家独立以来确实经历了比较痛苦的转型摸索过程,最后找到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但是否成熟、是否能够稳定地坚持下去,还不能过早下结论,但这个方向是对的,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这个地区民族关系确实很复杂,有100多个民族。独立初年,民族矛盾曾经非常尖锐,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南部也发生过严重的流血事件。但多数国家通过建立单一制国家、增强认同感等努力,较为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许涛:

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首先不再强调民族属性,在文化上充分体现民族平等,把宗教定位在社会层面,宗教不能向政治层面渗透。在民族矛盾问题上,矛盾双方从来不会出现国家之间的对抗,进而也避免了民族问题的政治化。几乎每个中亚国家都有民族管理机构,起着沟通、桥梁的作用。在哈萨克斯坦叫“民族代表大会”,在乌兹别克斯坦叫“跨民族文化中心”,在强调国家认同的同时繁荣各民族的文化。

实现社会民主有很多种模式,中东的事情、中亚的事情越来越说明这种判断,西方的体制确实有其先进性与合理性,但不是放在哪里都能成功的。吉尔吉斯斯坦2005年和2010年的两次“革命”就是例证。独立25年后的中亚各国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必须选择一条符合自己民族国家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社会模式。尽管这样的探索过程尚未完成,但中亚各国正在为此不懈努力着。

篇10:珍爱生命我们应该怎样做

1.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珍爱生命的人,无论遭到多大的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2.肯定生命,尊重生命。实现人生的意义,要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同样善待他人的生命。3.延伸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我们要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4.我们要学习法律知识,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篇11:中东北非局势,我们应该怎样做

中东和北非位于阿拉伯海、地中海、黑海、红海和里海五海之间。自2010 年下半年,中东和北非发生了一系列的**,主要有:突尼斯“茉莉花革命”,总统本阿里下台出走;埃及社会动荡,总统穆巴拉克辞职避难;利比亚剧变,卡扎菲“上校”逃离,后又决心“反攻”。

对于东亚与北非乱局的原因,从总体上看总体看这种群体剧变是复杂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说主要是“三大危机”引起的。

第一,经济基础危机,民生生怨。近10多年**国家经济发展滞后,就业率逐年下降,民生生怨,难以调和,必然生变。

第二,上层建筑危机,矛盾激化。总体说,是这些国家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事情与关系没有处理好。各种矛盾几乎同时尖锐,尤其是本阿里、穆巴拉克、卡扎菲在位时间长,留下许多纷争和问题。

第三,外部环境危机。经济全球化的空前发展,实质是“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在不公平的国际秩序下明显处于劣势。在西方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这些国家相继**。

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中东与北非乱局,是苏联、东欧剧变后的又一次影响全球的多国群体剧变,是西方“颜色革命”又一成果,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两次剧变都有外部势力插手,内外结合,发生内乱或内战,导致长期执政的领导人被赶下台。同时两次巨变又有诸多不同。苏东剧变,是在冷战中受西方排斥的社会主义制度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动荡是在金融危机中,亲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权力更迭。

其次,中东与北非巨变使得中东局势雪上加霜,非洲的局势面临考验,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相关国家百姓深受动荡之苦。北非突埃利三国,是非洲举足轻重的国家,近30年相对稳定,现在从稳到乱,对整个非洲乃至世界和平、合作、发展均是严峻考验。

最后,中东与北非巨变使得中国在相关国家的企业遭到严重冲击,损失巨大;数万海外公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不得不撤回,影响了中国的开放事业。同时某些想把中国的民生推倒重来的势力鼓动新的“街头政治”,妄图把“颜色革命”引向中国。而中国共产党人力挽狂澜,出色的完成了利比亚撤侨任务,稳定局势,又一次验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执政能力。

面对中东与北非局势的变动,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做呢?“三思三创”活动的开展对我们又有怎么样的影响呢?

“三思三创”活动的核心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目标是一流的思维理念、一流的意志品质、一流的工作水平、一流的发展质量,目的是引导广大干部深入思考推进科学发展的宁波之路,积极思量在全国乃至国际发展坐标中的宁波之位,认真思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宁波之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宁波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好;引导广大干部增强创业创新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对照标杆找差距,振奋精神干事业,改进作风破难题,在落实“六个加快”战略部署中作表率、创一流。目标是达到“四个一流”,即一流的思维理念、一流的意志品质、一流的工作水平、一流的发展质量。

上一篇:浅谈甲方代表如何控制工程质量doc下一篇:江苏理工学院研究生三助管理办法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