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智慧 智慧教学

2024-08-26

教学智慧 智慧教学(精选6篇)

篇1:教学智慧 智慧教学

教学智慧

智慧教学

一一对绘本教学中教师教学智慧的思考 张惠珍

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 定义为:“教师而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 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教学智慧对于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 义与价值,拥有教学智慧有助于教师提 升教学专业能力,有助于教师实现教学 自山、自主的状态,更有助于教师感 受教学生活的幸福。它应该成为每一位 教师终身追求的专业理想与境界。下而 结介自身早期绘本教学实践谈谈对教师 如何运用教学智慧进行智慧教学的思考。

一、教学设计的智慧

教学智慧可以说是在处理教学问题 时的一种机智、技巧。但它又小仅仅 是一种教学技能,教学智慧是一种实践 }h}智慧,其践行本身就是目的。从早 期绘本教学的角度来说,首先,教师 的教学智慧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方 而。

(一)教材分析—判断教学的价 值。

绘本是用图u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 完整的故事。有的夸张幽默、有的柔 美细致、有的温馨感人、有的富有哲 理„„如何把握绘本的主流价值,使其 更有益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则需要教师 有对绘本价值判断的智慧。

i.了解绘本显性信息,读懂绘本。

读懂绘本结构。每一本图u书都有 一定的结构,比如封而、扉页、正文、封底等,从头到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隐藏着许多“神秘”。

封而。拿到一本图u书,首先映 入眼帘的是封而。一般封而上有绘本的 题目、作者名、译者名、出版社名等等。

扉页。在环衬之后,正文之前的 那页就是扉页,上而除了书名、作者 译者等,还有图u,别小看了正文前 的这些内容,仔细阅读,你就会发现 这些扉页中同样也了凝聚了绘者的巧妙 心思,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

正文。这是绘本的重点部分,这 里包括了绘本的两大要素:图u和文字。正文内容决定了这本绘本的种类,有的 是一个故事、有的是散文、有的是诗歌,有的是科普知识类的等等。

封底。封而是一本书的最前而一页,那么封底就是一本书的最后一页。阅读 从一本书的封而开始进入,介上图u书,我们的阅读就结束了吗?有时是这样的,有时小是这样的,有的绘本的封底上还 有图u,有的图u是这个故事的延续。

2.挖掘绘本}s,性价值,读透绘本。

对于一些包涵文化象征和隐喻意义 的图u书,教师在对它的内容、形式 读懂的基础上,还要对绘本的文字和图 u进一步深入分析,挖掘隐藏在绘本中 的内涵,解读它内在的价值。

文字通常是表达内容的常用手段。的确,通过文字,我们可以非常清楚 地了解这本绘本的主要讲了什么,特别 是一些文学类的绘本,有可能是故事、散文或者诗歌,小同的体裁有小同的特 点,那么,老师需要针对小同体裁的 内容,仔细分析,反复诵读。对文字 的解读光靠一遍两遍还是小够的,需要 教师几遍甚至几}一遍的反复阅读,才能 发现它的节奏、韵律、段落和隐藏在 后而的思想和情感。

图u书像是一串珍珠项链,图u是 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细线,细线 没有珍珠小能美丽。绘本的绘u风格各 小相同,教师在进行绘本活动设计时,应尽可能引导幼儿在认识图u书艺术构 成和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帮助幼儿积累 阅读经验,最大限度地实现图u书的艺 术鉴赏,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并提升审美 能力。

(二)选择角度—重视幼儿的发 展。

曾听过许多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 话:“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是教育 的大智慧。”一个好的绘本教学设计,智慧教师除了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分析 绘本,挖掘绘本价值,清楚地知道什 么样的内容是有意义的,还要站在幼儿 的角度,准确解读班级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设 计活动,用好绘本。

比如:俄国女德鲁.乌萨托夫的绘 本《方格子老虎》,讲述的是在一个 老虎家庭里,一只小老虎出生了,小 老虎刚出生时身上是没有花纹的,必须 要爸爸妈妈帮忙u上黑色的条纹。爸爸 想让儿子成为与众小同的老虎,它想u 上竖条纹,而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本来 就是独一无二的,没必要在花纹上与众 小同,坚持要u横条纹。双方谁也小 愿意让步,吵了起来。小老虎看到爸 爸妈妈为自己吵架,想了一个好办法: 在自己身上u上了竖的,又有横的条纹,成为了一只方格子老虎。这是一则幽默、感人的故事:爸爸妈妈爱自己的孩子,为它忙前忙后,同时还寄子了很高的期 望。小老虎用它善良而纯真的本性,融介了周围世界的矛后,使其变得和谐,充满温暖与爱。同时这也是一个耐人寻 味的故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被具象化 为各种条纹,这些条纹本来是属于孩子 自身的特征,却被装在小同的罐子里,在商店里统一出售,讽刺了父母对孩子 教育与期望的商业性、功利性,但是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讲还小能理解故事 背后这一深层次的含义。所以,教师 如果要选用这一绘本组织教学的话,除 了要充分解读绘本,还要站在幼儿的角 度来选择介适的切入点,制定适宜的教 学目标。

(三)精心设计一一关注细节的处 理。

细节虽然小是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但能起到关键作用。绘本教学活动的设 计,教师需要精心预设,充分准备,只有把能够考虑到的问题都考虑到,把 能够估计到的情况都估计到,在教学活 动中才能灵活应对、游刃有余。

还是以绘本教学《方格子老虎》 为例,其活动目标之一是引导幼儿学习观察u而的方法和清楚连贯的讲述能力。教师在引导幼儿理解小老虎方格子的山 来部分,要求幼儿能仔细观察u而,看懂u而内容并讲述。当虎爸爸虎妈妈 争吵的几幅u而教师采用了多种呈现方 法:第一次是连续播放让幼儿整体感受,虎爸爸虎妈妈在十什么?第二次再次播 放然后整体呈现,帮助幼儿整体观察讲 述。第三次放大细节,引导幼儿重点 观察,帮助幼儿理解讲述。在最后一 幅u而出示时,教师则采用了这样的提 问“有一天傍晚,小老虎像们常一样 出去散步,谁来接着讲下去?”引导 幼儿观察u而,清楚完整地讲述。以 上设计充分显示了该教师对细节的关注,特别是在出示u而的部分,教师采用三 种小同的呈现方法,首先是能激起幼儿 继续观察u而的兴趣,另外,通过连 续播放、整体呈现、细节放大的u而 处理,能帮助幼儿完整、清晰、正确 地表达,为其引导幼儿学习观察u而的 方法和清楚连贯的讲述能力的目标服务。

二、教学互动的智慧

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科学 活动,必须符介一些教学活动的必然规 律,同时教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性和偶然性。而教学 智慧是和教学的人文性、教学的情境性 紧密相联系的。教学智慧除了要体现在 活动的前期设计环节中,在绘本教学活 动的实践中,更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一)无事生非—制造矛后,引 发互动的生动性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一书中有一 句“接过孩子抛来的球”,这句话表 达了师幼关系间的深刻含义。但是,在绘本教学活动中,有时可能会出现 “互而小动”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时,则需要教师根据活动预设和教学现场,挑起一些问题,制造一些矛后,引发 互动。

比如在绘本《小老鼠和打老虎》 活动开始,老师问:“大家都知道小 老鼠和大老虎吧?它们长什么样啊?” 幼儿都说知道,小老鼠小小的,老虎 大大的。这是孩子已有经验的讲述。随后,老师问:“如果他们两个在一 起会发生什么事情昵?”对教师挑起的 这个问题,幼儿很感兴趣,纷纷猜测着,有的认为小老鼠可能会被大老虎吃掉,有的认为大老虎会欺负小老虎。这时,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反馈说“听出来了,J已们关系小好。”同时又话锋一转: “这儿也有一只小老鼠和大老虎,它们 却是一对好朋友。”这时老师出示小老 鼠和大老虎勾肩搭背的u而。还比如绘 本《逃家小兔》在黑自的u而中穿插8 幅彩页。在组织这个活动时,老师就 紧紧抓住这8副彩图,采用了详略小同 的处理方法,引导孩子观察、思考、讲述。其中第一张彩图讲的是小兔子变 成了溪里的小蹲鱼,兔妈妈变成了捕鱼 人最终找到了小兔子。在幼儿已基本理 解了图片内容的时候,老师提了这样一 个问题“一般捕鱼的人会用鱼钩来钓鱼,兔妈妈这位捕鱼人是用什么来捕鱼的?” 幼儿和其他听课的老师本来都没在意,经过这一问,仔细一看,发现兔妈妈 的钓鱼竿上竟然拴着一个胡萝卜!是啊,兔妈妈这位捕鱼人为什么要用胡萝卜 昵?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通过教师预设 的问题,挑起矛后,从而引发了生动 的师幼互动,引起幼儿的思考,老师 带领孩子在情感上与作品走向同步,引 起共鸣,在情感的交融中体验到作品的 内涵。

(二)欲擒故纵—扩大矛后,形 成互动的丰富性

有的绘本的逻辑性比较强,需要幼 儿根据前后u而的对比观察才能对答案 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在绘本《猴妈妈真好》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熊妈妈托 儿所里的熊妈妈老师生病了,于是,猴妈妈代替熊妈妈去给小朋友上课,因 为是新老师,小动物门小喜欢她,都 哭了起来。猴妈妈就想了个办法,带 上了熊妈妈的而具。在阅读过程中,有人认为是猴妈妈,有人认为是熊妈妈。老师抓住幼儿的争执,组织了一个“小 小辩论赛”,请大家把各自的理山“晒 一晒”。经过激烈的争论,幼儿根据 对u而(猴妈妈的脚从裙子里露出来等)细节的观察和对前后u而的联系,最终 确定是猴妈妈戴着熊妈妈的而具。

在这个活动中,这位教师无疑是智 慧的,她没有把正确的答案一下子告诉 幼儿,而是让幼儿在讨论、思辨的过 程中自己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绘本教学 活动中,教师们-.们可以采用欲擒故纵的 策略,小要马上亮出正确答案,通过 扩大矛后,形成互动的丰富性,幼儿 在与老师、同伴的互动中思辨探究,从而荡出思维的涟漪,激发智慧的火光。

(三)推波助澜—有效反馈,推 动互动的深刻性

一个教师,如果能接过每个孩子抛 过来的球,并且成功地把球变化一下,再抛给孩子,引发孩子更深的思考、更好的发展,那她无疑是一位有智慧的 老师。有效回应幼儿抛过来的球,这 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表现。

1.强化:对于幼儿正确的,富有

价值和意义的,能促使达成目标的回答,教师可以强化信息(强化信息小是说听 到正确的答案教师就喜形于色,大家表 扬,而是采取适宜的方式加以突出和引 导)如:可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讨论,进一步追问、质疑等,真的这样吗? 为什么这样说昵?你们觉得昵?

2.提升:对于幼儿凌乱的,小完 整的回答,教师可归纳、提炼幼儿的 经验或富有条理地转述、理清幼儿的思 路。

3.引导:如发现幼儿回答中有理解 上的错误与存在思维方式上的局限时,教师要及时给子纠正和引导,如相同的 回答时,老师可引导幼儿扩展思维,丰富经验。教师语言要有支持性和引导 }h},要把幼儿说小清楚的、凌乱琐碎的、肤浅表而的认识进行梳理或者进一步启 发引导他们思考,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 的发展。比如追问:你的回答我觉得 很有意思,你能小能给我们说得清楚一 点?或者提供一个讲述思路,比如:"u 而上有谁?在哪里?它们说了什么?发 生了什么事?”帮助幼儿完整讲述。

三、教学反思的智慧

杜威最早对反思进行了描述,他认 为“反思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 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 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 思考。”反思就是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多角度地观察、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的过程。绘本教学活动中的反思智慧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一)自我学习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老师写一辈子 教案小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 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 教师反思对专业成长的作用有多大。

绘本教学中教师自我反思的内容可 以涉及到各个方而,形式也可以是多种 多样,如随笔反思、阅读反思、故事 反思、影像反思等,可以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小同的时间段进行反思。

(二)集体互助反思。

绘本教学可以通过集体备课以及研 讨活动进行集体反思,大家可以通过集 体的交流、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 见,增强反思的有效性。比如可以通 过集体备课,大家一起针对绘本进行分 析、制定目标、设计流程、完善活动 方案。可以开展有关绘本教学的研讨活 动,让教师带着问题观摩活动,针对 问题进行研讨,尊重教师主动参与和平对话的权利,有效发挥评课的导向功能 和引领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拓展 反思空间。这种集体互助式反思改变了 个人反思的单一和局限,给教师们思维 碰撞、智慧共享提供了平台。

教师对教学智慧的追求是无比境的,小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小是一嫩而 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 中小断学习、体悟,小断地自我完善 与自我超越。

篇2:教学智慧 智慧教学

——与陈大伟、黄爱华老师对话

胡爱民

四月十一至十三日,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的陈大伟教授受黄爱华老师之邀,来到深圳市福田区,给全区中小学各个学科组长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培训。

会后,陈大伟教授和黄爱华老师就“智慧教学”与“教学智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深刻的对话。当时,本人有幸参与,聆听了两位“智者”的对话,受益良多。

关于智慧

胡爱民(以下简称“胡”):目前我们正和黄爱华老师一起,在思考“智慧课堂”、“智慧教学”的问题,就“智慧课堂的构建”进行研究。陈教授也看了一些记录我们前段时期思考的材料,不知您对“智慧课堂”和“智慧教学”有何看法?

陈大伟(以下简称“陈”):提到“智慧课堂”、“智慧教学”,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智慧”的特征是什么。古人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为什么“智者”、“仁者”会“乐山”、“乐水”呢?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流动性。水无色、无形;放于方器则方,放于圆器则圆,随形而运。智慧在这一点上和水具有共通的地方,智慧一定具有流动性,具有灵性。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智慧的流动性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也有反映,他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智慧是在应用当中产生的。在“智慧课堂”当中,我们就要思考,怎样让知识活起来、动起来,让知识具有流动性、生成性和实践性。

黄爱华(以下简称“黄”):知识并不等于智慧。我们当前教育的一个盲点可能就是,认为教给学生知识就等于传给了学生智慧;并没有意识到获得知识与成就智慧的差距在哪里。成就智慧需要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知识的习得来成就我们的智慧,但并不等同于仅仅依赖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的获取是手段、是过程、是方法,而智慧则是我们的方向、目标和落脚点。古代哲人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应当看月;若覆观指,以月为体,此人岂亡月体,亦亡其指。”可以很好地作为我们认识获得知识与成就智慧之间关系的注脚。

关于智慧教学

陈:学生首先是具有独立思考的、存在的社会化的人。人的基本人权首先在于生存权和发展权。生存需要的是本领和知识,生活则需要的是智慧。所以,智慧关乎人的生存、关乎人的生活、关乎人的存在价值的问题。智慧与生活密切相关。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知识教学,首先是让学生学到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能够适应数字化时代生存和生活的的本领;而智慧教学则应该让学生更多的学会生活的智慧。例如,有这样一个课例,把一个真分数化成几个不同分母的分数单位的和。我在听课的过程中感到非常激动,因为我心有所感、心有所悟,我悟出的是什么呢?这里面是非常有智慧的,这个智慧就是,当学生看到7/15 =()+()+()时,学生面对这长长的空白,想不出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时候学生把困难看的很大,把自我看的很小;人与题的关系是“大”题与“小”我。这时教师教学的智慧体现在哪里?体现在要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智力活动,进行实践、探索、尝试,解决了问题,最后老师问:“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后,你现在怎么看待古埃及分数问题?”学生说:“区区的小分数。”开始是把困难看的特别大,现在是人大起来了,困难小了,是“大”我与小“题”。这就是数学使得人获得一种自信,获得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我认同、一种自我认知。人在这些困难面前获得了一种自由和解放。它意味着数学蕴涵着人的意义获得的问题、人的自我认同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重新去理解、认识数学及数学教学的价值。

黄:从数学、数学教学的角度去理解人的自我认同、自我认知,非常有意义。古人曾把人比喻为一个身藏宝珠而不自知的人,以为自身贫穷,费力地从外界去寻找财富,却不知道自己就身怀宝藏,就是一个宝库。大多数的教学都是在教学生从外面获取、吸收知识,而很少利用教学从内心去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帮助学生审视自己,学生也就无从发现自我,也就无法认识自我的可发展性和无穷的可塑造性。

陈: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知识越多并不能构成智慧。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在数学中,智慧教学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数学中一以贯之的东西,就在于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什么是“学生”?学生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数学中一以贯之的东西,具体表现在数学的模型化、转换思想、替代思想„„是这些思想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

崔永元在《不过如此》中写道:“水池有一个进水管,5小时可注满,池底

有一个出水管,8小时可以放完满池的水。如果同时开进水管和出水管,那么多少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呸,神经吧,你到底想注水还是想放水?”如何把这样的问题转化为对学生生活有影响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呢?它的模型反映的是什么?反映的是一个动态变化。长江上水库的水,多少小时放完,多少小时注满„„太满了,会有危险;不够,水白白地流走了。人口数量的变化,每天有人不断死亡和出生,死亡导致人口减少,出生导致人口增加„„这些是生活中的问题不是数学问题,我们就要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方法,去认识世界,获得生活的本领。

关于智慧教学研究

陈:人们认识事物是有层次的。以教育研究来说,最高层次是研究哲学的问题。人们常说哲学是研究一切科学的科学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是对于一般方法的研究,去探索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本质的规律;再次是具体方法的研究,由于事物发展中矛盾的特殊性,需要对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

黄:教师对于教学的研究是分层的。有的教师刚入门,急需研究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模式;积累一定经验后,认识有所提高,能够思考教学中的一般现象和规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思考;更高一层则是对教育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入地思考,作出一定的贡献,如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等,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大家”了。

胡:具体联系我们目前研究的“智慧课堂”、“智慧教学”,陈教授有什么具体建议?

陈:其实大道本同。教学研究也有立意的高下之别。我们可以站在“思想”的高度上进行研究,“思想”上的研究可以避免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辛辛苦苦地沿着梯子爬上去,爬到顶才发现梯子搭错了墙头——我们有些老师就做着这样的事情。我们也可以进行“路线”方面的研究,也就是我们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具体就表现为策略。还可以进行“模式”方面的研究,思考该分哪几步走,每一步又该怎么走。当然,也有对“方法”的研究,思考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做法,这一步怎么走,下一步怎么走。总之,思想确定路线,路线指引方向,为模式和方法提供理论背景和行动基础。

黄: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课题的立意决定了课题的价值。

陈:具体到“智慧课堂”、“智慧教学”的研究,如果仅仅进行构建策略和模式的研究,则稍显高度不够,可不可以站在更高一些的起点上进行思考。要让别人知道怎样去做,但是又不能直白地告诉他每一步怎么走;就好比一个高明的作者著书立说,要写到某处时总会留下一点什么让读者自己思考。教学中也一样,优秀的教师总是会耐心等待;一个问题提出来后,让学生去思考,学生发现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和老师一样,见与师齐,他就会有成功感、满足感,觉得自我充实。

所以,研究不仅仅要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要善于留白,为别人留下空间,能够发挥出他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研究的智慧。要做到心中有法,但不穷究方法;不能满足与方法,方法是穷究不完的。

黄:陈教授讲到了我们平日研究的硬伤。一般地,教师进行研究为追求实效性,力求便于推广,能够快速取得好的效果和成绩,因而往往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侧重于具体的操作模式、实施方法。就如同你说,方法是穷究不完的。场景换了,条件变了,默守固定的模式与方法也会南辕北辙。看来,如何在智慧课堂、智慧教学的研究中做好两方面的平衡,也是我们需要用智慧去解决的问题。

关于教学智慧

胡:无论是智慧课堂还是智慧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智慧。黄老师对提升教师的智慧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黄:就目前来看,教师的能力水平与理想中的智慧课堂、智慧教学有着一定的差距。我们曾有一种提法,即教师有教学新手、能手和高手。象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需要一切从新开始,这就是教学新手;工作几年以后,不断学习钻研,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渐成为教学能手;教学能手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地阅读、实践、反思,不断讲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追求教学的艺术,提升教学的智慧,即教学高手。但这似乎都与智慧课堂所需的教学智慧有着差距。

胡:如同黄爱华老师所言,一部分教师止于“技”,一部分教师止于“艺”,而对于智慧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智慧而言,似乎要至于“道”。

陈:受到你们的启发,产生了一些思考。事实上,一部分教师的情况是,每天上完课后没有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思考,其教学的有效性都值得怀疑;一部分教师能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其反思层次是教学技术,这两类都是止于“技”。另一部分教师反思技术层面之

篇3:运用教学智慧进行智慧教学

一、就地取材, 巧用道具

在教学“体积的认识”一课时, 一个学生突然举手, “老师, 他总是往我这边占, 我都没地方坐了。”课堂上出现这样的“偶发事件”, 很不和谐。但我随即发现, 这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我先让那位同桌让一让, 然后问:“其实,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我们人体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人体也有体积。”

没有过多的讲解, 没有预设的情境, 一个很偶然的事情就让学生很形象地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其实我们没有必要一味追求新鲜的教具、鲜活的课堂, 只要留心身边的素材, 只要我们用心发现, 这些原本不起眼的“道具”, 往往可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二、随机应变, 因势利导

教学的技巧在于能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

有一次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 学生们对“43和65”有了许多的大小比较方法, 有通分母、通分子、化作小数比较, 或者借助图像线段、比较与1的差, 等等。正当我准备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时, 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可以直接比较, 因为3×6=18, 5×4=20, 18<20, 所以43<65。”话音刚落, 质疑声、反对声、个别的赞同声纷纷响起。对于这么精彩的发现, 我觉得完全有必要让大家讨论一下, 于是, 我顺势追问:“可以这样比吗?”该学生说:“可以, 我姐的老师讲过的, 我姐还说这是交叉相乘法。”班上好几个也跟着附和:“对, 交叉相乘法, 可以的。”我又说:“看来真的可以这样比, 那么到底为什么可以这样比?有什么道理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四人小组立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很快大家就有了自己的看法。一学生说:“我们小组举了很多例子, 用这种方法做下来, 都是对的。看来这方法可行。”又一学生说:“我们小组认为这做法是有道理的。其实它就是在通分。不过没用12做公分母, 而是用两个分母的积做公分母。第一个分母乘6了, 它的分子也就乘6, 后一个分数的分母乘4, 所以分子也乘4。”有学生立刻补充说:“对, 因为分母一样了, 所以就看分子, 前面的分子是3×6=18, 后面的分子是5×4=20, 所以43<65。”“对。”大家听了都不由自主地点头。

多好的发现啊!正因为我给了他们思考的空间, 临时调整了教学的内容, 才有这样精彩的生成。有意义的学习并非是简单的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总是在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 可以说学生参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越主动、充分, 所获得的体验也就越深刻、丰富。

三、及时表扬, 激发热情

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我按照正常的教学流程, 先是出示了一组数, 让学生通过计算, 判断是否能够被3整除, 再在这些能够被3整除的数中, 让学生小组讨论, 发现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即“如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够被3整除, 这个数就能够被3整除”。

班级一个学生站起来, 振振有词说:“老师, 我觉得没有必要这么麻烦, 只要先去掉一个数中的3、6、9、0这些数字, 把其他的数字加起来, 看看能不能被3整除就可以了。”同学们有的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他, 有的立刻拿出笔进行试验。当确信这种方法准确无误后, 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样的一个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方法, 我在备课时已经想到, 这样的方法已经不太新鲜, 但是为了给学生一个鼓励, 我还是以这位学生的名字将这一方法命名为“浩浩发现”。并且讲述了古今中外一些以人物名字命名的数学公式、物理法则、化学现象等。

四、巧用失误, 生成精彩

一次,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 我将书中定义的“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说成了“1平方米就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我还没有发觉自己的错误, 就有学生指出:1平方米还可以是其他一些图形的面积, 比如说, 将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对折一下, 再剪开, 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者将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 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而这两种图形的面积都是1平方米。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发言, 并且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而后又借助这件小事教育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难免会出现失误, 我们要能及时改正这种失误并加以利用, 使其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 (加拿大)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篇4:智慧的哲学与哲学教学的智慧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哲学教学;智慧;哲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5-0023-05

哲学课程于1959年在高中设置,其时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常识》。55年来,哲学温暖和丰润了一届又一届青年学子的精神世界,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然而,今天,与成效俱在的哲学教学困局和迷失却日益凸显,愈演愈烈。如何从源头上把握哲学的价值,彰显其魅力?如何在哲学教学趋冷的背景下,大力营造和提升哲学教育的智慧品质?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概说:哲学是彰显智慧与魅力的课程

“哲学”,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其本义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即“智”(见《尔雅》)。 “智慧”的内蕴极为丰富,大体上可从“日常智慧”“科学智慧”和“哲学智慧”三种层次解读。[1]其中,“哲学智慧表现为一个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正确把握和认识。它是一种大智慧,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哲学智慧是人类智慧中的“头等智慧”。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曾说:“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让人生发智慧,提高心灵的境界。”[2]哲学对于陶冶高中生求真、崇善、向美的人性,培养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企及的独特功能。

1.哲学智慧之启导性魅力

高中生正值认识自己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需要认识自我和世界,明确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哲学是引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更美好的人生。人要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哲学思维之超越性魅力

高中生正处于理性思维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哲学正好顺应了其成长的需要。学习哲学可以引发学生对世界万象的好奇与追问,能使他们在恰当的智力激励和挑战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哲学思维有别于对具体现象或具体事件的思考,它具有三个最显著的特性:即思维的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其中,抽象性主要通过哲学概念的抽象性表现出来,它给人们理解相关的哲学概念、原理带来了一定困难。然而,恰恰是哲学“抽象”内蕴无穷的魅力。因为高度的抽象实质上是最大限度把握事物最普遍特征的理性创造,是思维最高层级的精致化。只有借助哲学抽象,人的思维才能够超越现象走向本质,超越特殊走向一般,超越有限走向无限。诚如约翰·佩里教授所说:“哲学是一种馈赠”,通过学习“哲学陶冶而成的思维习性弥足珍贵”。[3]

二、反思:高中哲学课堂“失魅”现象审视

哲学课堂本应是引领学生登攀思想高台与智慧女神倾心晤谈的圣地。然而,当下哲学课堂非但不能与智慧结缘,反而导致了对哲学精神之崇高性、儒雅性、智慧性的摒弃和消解。

1.哲学课堂的迷失与困局

以高中新课改的理念权衡和审视,哲学课堂尚表现有八个“很少”:

“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本应是学本化的哲学课堂,却被教师不绝于耳的讲授所取代;“很少”有学生思维的潮涌,本应是问辩人生的哲学课堂,却看不到学生思想的发酵;“很少”有情感火花的迸发,本应充盈激情和诗意的哲学课堂,却变得异常平淡和索然寡味;“很少”有学生的“心动”,师生之间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更缺少拨云见日的价值引领;“很少”演绎精彩生成的风景,教师习惯于用刚性教案的“紧箍咒”,禁锢、束缚、封杀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创新意识;“很少”营造和彰显绿色生态,本应是其乐融融、充满人文情怀和人际和谐的哲学课堂,却变得不温暖、不民主、不道德;“很少”呈现课程资源整合的鲜活图景,本应充满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哲学课程内容,却丧失了应有的生机、活力和魅力;“很少”有灵动的学习评价,“教”“学”“评”严重失调,致使学生的学习缺乏及时、必要的引领和动力支撑。

2.哲学课堂“失魅”之成因

一是学生学习哲学的心理阻抗。从事任何一种学习活动,学习主体的行为和表现是积极还是消极,归根结底要由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所决定。学习哲学自不例外。通过对部分高中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我们发现有两种消极、病态心理,直接消解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味和情趣。

其一,因偏见而引发的阻抗心理。少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先入为主的偏见。他们片面地将哲学视为“倡导斗争的学说”,认为在过去革命年代,哲学在引导劳苦大众争取解放的斗争中的确发挥了巨大威力。然而,当下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还管用吗?他们对教材文本中陈述的哲学原理将信将疑,有些不信服。其二,因怕学哲学而引发的学习焦虑和厌烦心理。哲学呈现在青少年眼前,“那一个个似乎抽象的体系,如同精巧的宫殿一样矗立”。[4]让学生有些望而却步。哲学讲求“慢阅读”“深思考”,与青少年学生所喜爱的“快餐文化”、网上浏览对不上号。因为不适应,所以心理很纠结;再加上哲学的理性与深奥,用于表述哲学原理的语句抽象难解,致使绝大多数学生面对哲学时都感到头痛。因畏难而造成的焦虑心理消解了学习兴趣,严重阻碍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二是教条式教学走向了哲学智慧的反面。当下的哲学课堂,教师习惯于大段的理论灌输,将概念、原理作为重要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在老师的主导下围着“概念的木乃伊”打转,或是机械、重复地拼接“概念的积木”。奥斯卡·博列尼菲尔博士曾道出了教条式教学的要害:“教师只是让学生学习并复述教科书上的内容,而不是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去发展自身的思想。”[5]如此,学生仅能学到“若干教条,当然会觉得枯燥乏味”。[6]在教条式的哲学课堂中,学生根本享受不到潜心思考,启迪智慧的快乐,享受不到激扬思想和放飞激情的幸福。这直接导致课堂上的“思想苍白”“思维闭锁”和“哲学贫困”。这种与哲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哲学课堂,如何能化育出学生的智慧。

三是高考指挥棒的误导。当下,在考试文化大行其道之时,“哲学”已蜕变为“摘学”。即教师按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点,对《生活与哲学》进行剪裁和取舍;所“取”的不外乎是被肢解过的哲学知识点,而所“舍”的则是哲学内蕴的智慧元素。如此“过滤”之后,教师就按照“考点问题化/问题答案化/答案要点化/要点‘卯钉’化(即机械死记)”的高考逻辑,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为了提升学生的所谓“得分率”,有的教师还总结出了诀窍:如将哲学主观题的回答,归纳为“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三部曲。当材料中出现某城市的“实际状况”“客观现实”等字样,就用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若材料中有研制开发新产品,就用辩证否定的原理,方法论则是树立创新意识。这种用于“开窍”的秘笈,不外乎是让学生在考卷上多得分。这种对分数的欲求和渴望,无疑催生了哲学课堂的异化。

四是教师的哲学素养问题。酿成哲学课堂智慧缺失的深层原因当属教师。通过与校长、教师的交流和现场听课,我们发现多数哲学教师对中国文化宝库中的哲学智慧知之甚少,又没有认真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名著,对西方哲学大师的著作也很是陌生。由于哲学积累的先天不足、根基不深和功底浅薄,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就一说一”“依葫芦画瓢”地教知识,而对哲理的阐释更是单调、死板,常常捉襟见肘,画地为牢,更谈不上用思想去点亮学生的思想,用智慧去启迪和化育学生的智慧。尤其要指出的是,许多教师将自身的专业生活与“考试机器”捆绑在一起,十天半月就拷贝出一套模拟试卷,一天到晚在琢磨解题诀招,至于哲学的价值和真谛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其专业诉求降低到“形而下”的功利性层次,对“形而上”的“道”,教师则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漠和不屑一顾。这种违反哲学精神的专业取向,无疑是戕害哲学课堂不能生发智慧的深层原因。

三、追求:提升哲学课堂的智慧品质

哲学课堂是启迪、培育和升华智慧的诗意栖居之所,而这样的哲学课堂需要学习者的叩问、沉思、批判、论辩和彻悟,让思维的骏马在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的世界中驰骋。通过对一个个“可能性”的寻觅和探究,获得诗意性的满足和精神成长的快乐。如此,哲学课堂方能接“地气”,将学生带入生活的常青树下,汲取源于根部的鲜活营养,然后由感性而理性,学生就能领悟、欣赏哲理天空的澄明和灿烂。这是提升哲学课堂智慧性品质的真谛所在。

1.叩问

问题,即矛盾。矛盾是客观世界变化发展,生生灭灭的根据和动力。矛盾反映到人的意识中来就产生了问题。正是问题的不断产生,不断变化、不断解决,推动着世界的演化和人类的进步。学生学习哲学的最大诀窍就在于对客观世界和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一种惊奇的状态:喜欢质疑、叩问,喜欢刨根究底。雅斯贝尔斯说:“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其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对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重要”。[7]教师要注重营造“问”问题的情境或氛围,并具备引发和催生问题的能力。因为哲学思想正是在追踪问题中孕育的。

例如,在教学“人的价值”时,教师呈现视频:武汉市东方红食品厂厂长、人称“犟妈”易勤的事迹,围绕该厂的招工、管理、效益,引导学生进行了一连串叩问和思考:犟妈为什么要接受智残人员作为职工?对于智残职工,几乎每一道工序和每一次操作都要反复训练很长时间,犟妈为什么不心疼成本的付出,反而手把手地去教他们?犟妈为了维持正常生产和工人工资,8年间亏损了80多万元,她为什么乐意售卖自己的两套房子偿还债务?智残工人,为什么能做出质量过硬的食品……

借助问题的牵引,学生从表层现象深入到犟妈的内心世界,从她的家联想到其他家庭,从她的工厂延伸到社区,一步步深化思考。这样,以问题作驱动,以形象作支撑,由感性到理性,帮助学生从哲学高度领悟到“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这个案例表明,哲学课堂只有在与问题的遭遇与博弈中,经过一番“淬火”和“提炼”,学生从中生发的思想才会有含金量。

2.沉思

注重“慢思考”,是哲学之“思”的特征。沉思,是“慢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教学时,教师要提供内涵丰富的载体或中介,促使学生沉思,这是提升哲学课堂智慧品质不可或缺的“一招”。

例如,教学“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时,教师用投影呈现漫画“自由之门”(见下图),[8]让学生阅读、沉思:“漫画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顿时变得寂静无声,学生有的托着腮帮,有的双眼微闭,陷入了遐想与沉思。学生的视线进入画面又跨出画外,从顿悟画中之境到感悟画外的人与事。在其后的交流中,有学生说:画面勾勒的是高墙壁垒的监狱,作者以书为门,寓意深刻,因为书是“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有学生表达:囚犯面书而座,企盼出狱,渴望自由,书与门相关联,人生就是一部书;囚犯之所以失去自由,就是因为没有读懂人生这部书。随着时光流逝,囚徒们只有改造自己的灵魂,读懂人生这部书,才能通过由书构成的门走出高墙,获得新的自由。

沉思不是静止,而是让心智更加自由、冷静,从而掀起内心世界的“暴风骤雨”,以实现思想的净化和认识的升华。

3.批判

批判性是哲学思维的本性和精神标志。哲学批判不拘泥于习惯和成见,而是保持一定的怀疑和审视态度,目的是探索新路径和获取新发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极为重要。因为“批判性思维并非仅仅是一种否定性思维,它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9]。哈贝马斯甚至将批判性思维视为“解放性学习”。

例如,在教学“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时,教师引用了东晋僧肇的观点——“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将其视为诡辩论。学生学习时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狂风在吹却是静止的,江河奔流却是静止的,野马驰骋却是不动的,日月轮回却是不变的,真奇怪呀)。通过认真研读、琢磨,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僧肇承认静止否认运动,宣扬一切的动都是不动的,这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而非诡辩论。

4.论辩

黑格尔曾倡导做“理性思维的英雄”[10]。着眼于提升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需要,哲学课堂应注重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视点,设计一些论辩活动,以触发学生的论辩意识,提升论辩能力。

例如,在学习“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之后,教师呈现了一个辩题:“在高中课程改革推进的背景下,文、理分科有无必要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54%的人不赞成分科,46%的人赞成分科。你是否赞成文理分科?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道理,加以分析说明。”围绕辩题,有学生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进行回应;有学生从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角度,说明要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可持续发展,因而反对文理分科;还有学生基于矛盾特殊性,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表示不能简单地赞成或反对。论辩者各抒己见,唇枪舌剑,据理评说,从辩论“对决”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

教师一定要尊重和呵护学生思想的自由和独立见解,让他们对事物保持严格的审视态度,敢于以真知灼见挑战教师和教材。

5.彻悟

彻悟有不同的解读。“彻”,有深度洞察之意;“悟”,乃觉悟也。彻悟运用到哲学语境中,是针对自然、世界、生态以及人的内心世界中某一问题或某一事件,通过本质性思考或反思后而达成的深度把握和领悟。彻悟,是对智慧性思考及其效应的简约表达。

彻悟是学生学习哲学之道,也是提升哲学课堂智慧性品质的内在要求。让学生实现对哲理的彻悟,一般可采用两种方式:其一,引导学习者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观照历史和现实,精读、精思教材相关内容,从中揭示或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养成远见卓识的底蕴;其二,注重创设真实鲜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通过深度体验,以“增其识”“求其通”,使之对哲理的认识达到圆融通达的境地。

例如,“矛盾”是哲学的核心概念,十分抽象,需要学生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理解对立,只有领悟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才能真正把握矛盾概念的本质。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教师运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一名句及意境相似的山水画视频,引领学生品赏。噪与静、鸣与幽,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了夏天山林深处的境象,学生借助情感元素的驱动,以诗中的形象为支撑,情理协同,极易彻悟噪与静、鸣与幽之间相互排斥、相互依赖、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诗和哲学是相通的。善于将经典诗词情境化、具象化,通过联想、类比,引导学生彻悟哲学中的相关概念与原理,对于推进、优化哲学教学而言,无疑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高中哲学旨在为培养学生的哲学素质奠基。“哲学素质包括精神境界和理论思维能力等方面”“哲学素质无论对于个体还是民族来说都是一项根本性的战略性的素质”。[11]哲学教师肩负着光荣的使命,我们要大力提升哲学课堂的智慧性品质,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哲学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明俊.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J].学术研究,2008(10).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

[3][美]杰克·鲍温.织梦人——一个男孩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M].阮航,陈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

[4][6]周国平.诗人哲学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作者序.

[5][法]奥斯卡·博列尼菲尔,龚燕.哲学践行: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哲学运动——奥斯卡·博列尼菲尔访谈录[J].新华文摘,2013(16).

[7][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M]. 柯锦华,范进,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5.

[8]张文斌.中国漫画精品欣赏[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4.

[9]阎乃胜.深度学习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

[10][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

[11]侯才.当代中国哲学的境遇、自我理解和任务[J].哲学动态,2012(11).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湖北宜昌 443300)

篇5:教学智慧 智慧教学

为进一步提高品德教师的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推进“教学智慧和智慧教学”的主题研究,从化市小学品德学科特开展以“教学智慧和智慧教学”为主题的优秀教学论文评比活动,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全市小学品德教师

二、参赛论文要求:

1、围绕“智慧教学和教学智慧”这一主题,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选择一个切入点来撰写论文。

2、论文选题须符合主题,内容新颖,题材科学、逻辑严谨,语言流畅。字数以3000—5000字为宜。

3、本人亲自撰写的论文,严禁抄袭、剽窃他人论文,一经发现取消评比资格并通报批评。已获奖的取消获奖等级。

4、论文设封面页和正文,封面注明作品题目、作者单位、姓名、联系电话,正文内不得出现作者单位及姓名,论文题目四号宋体加粗,一级标题宋体小四加粗,正文宋体小四,1.25倍行距,页边距2.5厘米。除封面外,论文A4纸双面打印。

5、论文以纸质稿和电子稿两种形式上交。请各单位在2014年6月13日前按名额上送纸质和电子版参评作品:电子稿必须由局属小学、教育指导中心为单位打包发送到邮箱:chjypd@126.com。

三、篇额分配及评选相关事项

1、名额分配:流溪、河滨、西宁小学各6份,雅居乐小学5份,城区指导中心30份,鳌头指导中心20份,太平指导中心18份,温泉指导中心15份,良口指导中心10份,吕田指导中心8份。

2、论文评比小组由理事和部分中心组成员组成。

3、评比按一定比例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从化市小学品德学科教研会

篇6:智慧课堂精彩教学

戴东花

一.创设和谐情境,构建精彩课堂 1.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场白,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新课教学的前奏,它如同一出戏的“序幕”,起着酝酿小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悬念导入就是设置问题,令学生思考,激起小学生思维的波澜,造成“欲知又止,悬而未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促使小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一组组图片,让学生找出这些物体中的三角形,紧接着出示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物体都要制成三角形呢?难道是因为三角形长得好看吗?是因为人们特别喜欢三角形吗?还是因为三角形有什么特殊本领呢?通过提问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习氛围高涨,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顺势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使小学生产生种种疑团,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像磁石一样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第一锤就敲在小学生的心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运用媒体,乐学不倦

媒体技术能够利用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多种方式呈现数学知识信息,为小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直观、形象具体的学习环境.多媒体能够化静为动,变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愉悦身心,乐学不倦.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教师如果单纯地运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小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运用多媒体出示: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周长与平行四边形周长相等么?再演示:它们的周长有怎样的变化?让学生观察课件的演示,通过画面的不断闪烁,学生清楚地感受到了图形的变化,周长也在变化.孩子们特别兴奋,他们在讨论、合作中明白了周长的变化,小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的境界之中,始终保持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让小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下解决问题,培养了小学生的想象力。紧接着利用多媒体观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有无变化,学生很快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3.语言轻松幽默

幽默可以给人带来轻松的感觉,也是语言的较高境界,其内涵是比较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让自己的语言幽默,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表达,能够让课堂氛围更加的活跃,学生的情绪也比较激昂,在良好的环境影响下,其心理压力会减轻,能够更加轻松的面对学习,不会产生抵触心理。幽默的语言要教师自身去发觉和联系,要自然,幽默的语言可以帮助教师调整课堂气氛,调整教学节奏。有时候老师可以把数学课堂编排成童话剧,每一个学生都是童话中的一分子,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以童话中人物身份加以提醒,则会让纠错变得柔和,学生不会感受到较大的挫折感,同时也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幽默的效果不仅仅在于提醒,还在于我们将一些批评变成了教育,让学生容易接受,动则发火的教师,虽然表面上会有威严,可是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心悦诚服。语言的魅力非常的巨大,可以改善师生关系,可以提醒学生,可以警示教师自己,因此学会用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学,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的来说,小学数学语言艺术其实需要教师多用心去应用。这种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凝结,首先就要求教师能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它,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去实践和联系,直到熟练。

二、变化练习模式,提升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术所编写的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可以通过电脑预先准备多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全角度地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同时,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鸡兔同笼”问题,可以让学生设计成小品剧,在表演过程中学到知识,不仅让学生很好地巩固自身所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开展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省去板书的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习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如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屏幕上就可以显示出一个笑脸,然后伴随着声音“你真棒”,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屏幕上可以为学生显示“再接再厉”等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

上一篇:国家安全教育备课下一篇:三年级三班班主任工作计划第一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