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就诊及住院制度

2024-07-19

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就诊及住院制度(精选6篇)

篇1: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就诊及住院制度

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就诊及住院制度

为切实做好急诊患者的抢救及后续治疗工作,提供快速、有序、有效和安全的诊疗服务,尽最大可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保证病情危重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抢救治疗,制定优先处置制度:

一、优先就诊及住院的范围

1、直接危急生命的各科急危重疾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昏迷、严重中毒、严重复合伤、大出血等)。

2、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及病情较重的患者。

二、优先就诊及住院的工作要求及诊疗程序

1、医院开通24小时急诊服务,实行当班医生全天应诊和首诊负责制。

2、护士接诊急诊患者后应立即优先安排患者挂“急诊号”,并在相应病历资料、单据上标明“急诊”标记,需要缴费、检查、处置、住院、治疗、手术等时优先安排。

3、凡是接诊直接危急生命、需要立即抢救的患者,执行"先抢救,后结算”,不需办理挂号、候诊等手续,立即组织抢救,标明“绿色通道”标记,提供全程服务。必要时通知总值班联系转诊事宜。

4、对于优先就诊及住院的病人,各有关科室必须优先诊治和简化手续,各科室间必须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5、危重患者优先入院抢救,安排导诊人员全程陪同,协助家属办理交费、住院等手续,护送入院。

6、接诊急危重症患者同时做好其他候诊患者的解释工作,维持接诊秩序。

7、全院职工必须执行医院设立急诊“优先处置通道”的决定,凡对进入“优先处置通道”的病人如有发现推诿病人或呼叫不应、脱岗离岗的个人和科室,除按规定处理外,将视对病人抢救的影响程度追究其它责任。

8、对群体伤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情危重者,当班医护人员在积极救治的同时要上报总值班,必要时同时上报医务部、业务院长、CEO。

三、急诊科及院前急救工作要求

1、急救室各种抢救设备及抢救药品配备齐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可以接受各专业疾病的救护任务,随时待命出诊;

2、保证救护车的正常工作,确保车辆的状况良好;车载物品应按时补充;

3、严格交接班制度;

4、规范院前急救行为;

5、对于急需抢救的实行“三先一后”制(先抢救、先治疗、先检查、后补办手续),开通绿色生命通道;

6、各科室应留有至少一张抢救室病床、以保证需入院抢救病人的优先住院;

7、急诊抢救病人统一收在各科室的重症监护室;

篇2: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就诊及住院制度

军人、老年人、残障人员、急危重患者优先就诊措施及流程住院患者就诊程序: 措施:

对70岁以上老人、军人、残障人员、急危重患者在挂号、诊疗、各种检查、收费、取药和治疗等方面均优先,不须排队。流程:

70岁以上老人、军人、残障人员凭证件——导医台——(由导医陪同)优先挂号——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取药、治疗。

急危重病人——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入院后保证5分钟内进行处置。

xx人民医院

篇3: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就诊及住院制度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患者满意度,影响

就诊意向就是患者选择就医的方向,是选择基层医院还是其他医疗机构的方向。基本药物制度是对基本药物目录制定、生产供应、采购配送、合理使用、价格管理、支付报销、质量监管、监测评价等多个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1]。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执行力度不断加大,患者就诊意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探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门诊患者满意度及就诊意向的影响,本文进行了相关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12月抽取本市乡镇卫生院6所,县级医院4所,地区级医院2所,进行调查。

方法:随机抽取本市乡镇卫生院6所,县级医院4所,地区级医院2所,对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药品满意度指标及分值:医生开药是否合理:很合理4分,比较合理3分,不太合理2分,很不合理1分;机构配备药品能否满足需求:完全满足4分,基本满足3分,相差较多2分,相差很多1分;药品的数量和种类:非常满意5分,比较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不清楚0分;改革后药品价格变化:便宜很多5分,便宜一点4分,无变化3分,贵一点2分,贵很多1分,不清楚0分。

结果

调查结果:本次共调查门诊患者2 202例,其中男1 206例,女996例,年龄分布:15岁以下659例,16~45岁323例,46~60岁544例,60岁以上676例。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小学778例(35.3%),初中1 200例(54.5%),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224例(10.2%),家庭收入情况:1万元以下210例(9.5%),1万~2万元794例(36.1%),2万元以上1 198例(54.4%)。参与“新农合”1 303例(59.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899例(40.8%)。

基本药物满意度:对药品价格满意1 365例,满意度62.0%,对药品的数量和种类满意1 378例,满意度62.6%,对开药合理性满意1 959例,满意度89.0%。

患者就诊意向:选择药店自购210例(9.5%),首选基层医院1 762例(80.0%),选择二级以上的公立医院209例(9.5%),到私营医院21例(1.0%)。

讨论

基本药物制度是对基本药物目录制定、生产供应、采购配送、合理使用、价格管理、支付报销、质量监管、监测评价等多个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随着新农合和城镇医疗保险的不断完善,保证药物的种类、数量,也是为了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而采取的相应措施[2]。本次调查,我们发现至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后,多数患者在首诊方面首先选择基层医院的例数较多,这与“新农合”报销比例、药品和基层医院医疗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技术力量的不断壮大有直接的关系。基本药物制度的改革,明显地降低了患者的药品费用,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是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重要举措[3]。

提高农村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满意度的建议: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纲,合理进行增补、调整,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用药。同时,可以在江苏省各地的基层医疗机构收集常用药的种类,经过长时间的收集,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性的特征,在以后调整基本药物目录时可以参考使用。要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配备基本药物。针对上面提到的农村居民有时无法获得所需的基本药物的问题,需要做的是应该确保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配备基本药物,保证医生可处方,患者可获得。这也是契合“小病去基层”的观点的,如果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配备能够满足当地的农村居民的基本用药需求,就可以避免小病去大医院的现象的出现。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村居民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实现患者对医疗资源的公平享用。严格基本药物的配送管理。加强对基本药物生产与配送企业的考核,确保中标的基本药物都能及时、足额配送到位。若生产与配送企业因利润低而不配送基本药物,要依据采购的合同规定对其进行严厉处罚,对不配送达到一定次数的,应限制其参加基本药物的招标。同时,对履行合同较好的单位,应予以表彰,做到奖惩分明。

本组资料随机抽取本市乡镇卫生院6所,县级医院4所,地区级医院2所,对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次共调查门诊患者2 202例,其中男1 206例,女996例,年龄分布:15岁以下659例,16~45岁323例,46~60岁544例,60岁以上676例。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仅10.2%,参与新农合1 303例(59.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899例(40.8%)。对药品价格满意1 365例,满意度62.0%,对药品的数量和种类满意1378%,对开药合理性满意1例满959,意度89.0%。选择药店自购210例(9.5%),首选基层医院1 762例(80.0%),选择二级以上的公立医院209例(9.5%),到私营医院21例(1.0%)。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首诊选择基层医院的人数增多,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瑶,赵超,代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门诊患者满意度及就诊意向的影响[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4):26-28.

[2]周海滨,叶承刚,朱斌,等.深圳市慢性病患者就医选择影响因素的多水平模型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4):249-251.

篇4:急诊科急诊患者优先住院制度

为切实做好急诊患者的抢救及后续治疗工作,提供快速、有序、有效和安全的诊疗服务,尽最大可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保证急诊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和住院,制定急诊患者优先住院制度:

1、建立急诊患者优先住院制度,符合条件者及时启动优先住院制度。

2、“急诊患者优先住院制度”的患者范围:是指各种休克、昏迷、心肺骤停,严重心律失常,急性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垂危者。

3、“急诊患者优先住院制度”的工作要求及诊疗程序如下: 1)急诊科必须对所有急诊病人实行24小时应诊制和首诊负责制。

2)送入急诊科的急诊的病人,是否进入“优先住院制度”,由急诊科的当班医生根据病情决定,凡进入“急诊患者优先住院制度”的病人,不需办理挂号、候诊等手续,立即给予紧急处置,提供全程服务。

3)进入“急诊患者优先住院制度”的病人,各有关科室必须优先诊治和简化手续,各科室间必须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4)危重患者优先入院抢救,由急诊科医生、护士护送,后补办住院手续。

5)各专业科室每日预留1~2张床位。

6)全院职工必须执行我院设立急诊“急诊患者优先住院制度”的决定,凡对进入“急诊患者优先住院制度”的病人如有发现推诿病人或呼叫不应、脱岗离岗的个人,除按规定处理外视对病人抢救的影响程序追究其责任。

篇5: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就诊及住院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 我院收治重症感染患者52例, 根据住院时间的长短分为A组 (≤36 h) 和B组 (>36 h) 。A组14例, 男9例, 女5例, 年龄 (52.4±3.3) 岁;B组38例, 男24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53.2±3.5) 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SOFA) 、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系统 (APACHE) 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MODS发生率、感染部位、科室来源、DIC发生率和乳酸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的比较应用χ2检验, 配对资料采用t检验, 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感染部位、平均动脉压、科室来源、心率方面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平均动脉压、乳酸水平、DIC发生率、MODS发生率和APACHE评分方面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ICU住院时间为因变量, 以患者既往序贯器官衰竭 (SOFA) 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系统评分 (APACHE) 、DIC发生率、心率、MODS发生率、感染部位、科室来源、DIC发生率和乳酸水平为自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 显示SOFA评分、APACHE评分、DIC发生率、乳酸水平和MODS发生率是影响ICU住院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近些年来, ICU监护技术有了长远发展, 患者进入ICU后能够的到有效的救治, 患者的治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如何判断入ICU患者的预后仍是一项难题,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患者在ICU期间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SOFA) 、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系统评分 (APACHE) 、平均动脉压、心率、MODS发生率、感染部位、科室来源、DIC发生率和乳酸水平, 并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表明, SOFA评分、APACHE评分、DIC发生率、乳酸水平和MODS发生率是影响ICU住院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MODS是SIRS加重后的结果[1], 创伤、感染等均可能会最终导致MODS的发生, MODS表现为组织缺氧、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炎症细胞的激活等[2], 炎症反应失控后会打击患者机体, 造成局部组织甚至器官的损伤, 患者病死率高, 影响了患者的预后。本研究也表明, 乳酸水平也是判断患者ICU治疗时间的因素, 在人体组织严重感染后, 因缺氧会造成乳酸的大量生成, 乳酸水平升高表明组织灌注不足, 组织器官呈缺血缺氧状态,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当前, 对PACHE评分的研究较多, APACHE评分与患者的病死率呈正相关,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表明在ICU内监测患者的APACHE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 SOFA评分、APACHE评分、DIC发生率、乳酸水平和MODS发生率是影响ICU住院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应加强对这些因素的监测, 以期指导临床, 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勇强, 孙丽莹.APACHEII评分等因素对肝移植后ICU停留时间影响[J].天津医药, 2002, 30 (8) :457-458.

篇6: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就诊及住院制度

关键词:重症心脏瓣膜病,病死率,危险因素

瓣膜外科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但在临床中有部分患者心脏的病理生理改变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阶段,临床称之为重症心脏瓣膜病。尽管取了合理的围术期处理,心肌保护技术和心脏手技巧也有所提高,但该类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死亡仍较高,国内以往报道其手术后病死率可高达11%~25%。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02年1月至2012年2月235例因重症瓣膜病行手术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找到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死的危险因素,为防治其发生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

选择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从2002年1月至201年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235例行手术治疗的重症瓣膜病患者,男143例,女92例;年龄13~80岁,均(51.8±13.1)岁。病程0.1~40年,平均(9.5±7.9)年。48例心功能Ⅳ级;有71例X线胸片心比率≥0.7;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舒张末期径(LVEDD) 36~110mm,平均(70.8±13.8)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0.23~0.70,平均(0.42±0.09);重度肺动脉高压106例;合并重度三尖瓣闭不全70例。合并高血压19例,糖尿病8例,脑死3例,肝功能不全6例,肾功能不全5例。行二瓣置换49例,主动脉瓣置换54例,二尖瓣置换+动脉瓣置换(DVR) 113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植术(CABG) 49例,体外循环时间64~598min,均(185±7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3~326min,均(134±46) min。按术后住院是否死亡分为两组死亡组32例,存活组203例。

1.2 方法

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通过病史资料采集,分析年龄、性别、病史、心功能、超声心动图、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等指标与重症瓣膜病患者病死率之间的关系。

1.3 统计学处理

以术后住院死亡发生为终点,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各变量与死亡的关系,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以找出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统计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软件包处理。

2 结果

2.1 死因

本组术后死亡32例,病死率是13.6%,死亡原因分别是多器官功能衰竭(11例),术后低心排(10例),恶性心律失常(6例),心脏骤停(2例),术中心脏复跳困难(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深度昏迷(1例)。

2.2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前各临床指标中,病史≥15年、心功能Ⅳ级、急诊或再次手术、心胸比率≥0.7、LVEF≤0.4在死亡组与存活组间发生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中及术后的指标中同期CABG、体外循环时间≥180min、术后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再次开胸止血在两组间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2.3 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1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病史≥15年、心功能Ⅳ级、心胸比例≥0.7、LVEF≤0.4、同期CABG、术后2 4h酸中毒是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住院期间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影响心脏瓣膜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很多,本组资料显示术前各临床指标中年龄≥65岁、病史≥15年、心功能Ⅳ级、心胸比例≥0.7、LVEF≤0.4是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原因有两类。首先,心功能差、年龄较大、心脏扩大引起心肌脂肪组织增多、心肌纤维化加重等致心室重构,而心室重构会导致心肌收缩乏力、电活动和传导异常,从而引起术后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骤停。其次,长期的瓣膜病变导致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因心肌缺血损害而扩大的心室常伴有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变化,易致恶性心律失常。因此,我们认为在患者心脏显著扩大和心功能严重损害前进行手术治疗,以及积极的术前准备是降低术后死亡发生率的重要措施。本组心功能Ⅳ级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一般3周以上,要点是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能量储备,手术时机以心功能提高到Ⅲ级以上为佳。

术中及术后的指标中,同期CABG、体外循环时间≥180min、术后电解质紊乱、术后24h酸中毒、再次开胸止血在两组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期CABG、术后24h酸中毒是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住院期间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能的机制: (1) 体外循环本身可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电解质紊乱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特别是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介质的释放,易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导致死亡。本组32例死亡患者中,有11例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且体外循环时间愈长,电解质出现紊乱的可能性愈大,而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低镁,可引起心肌电活动异常,致心律失常,本组有6例患者死于恶性心律失常; (2) 术后酸中毒可致循环不稳定,引起全身器官的缺血、缺氧,缺氧又加剧酸中毒,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心跳骤停[1,2]; (3) 瓣膜病变的患者因心肌血流动力学改变而致心脏形态改变、心肌收缩强度及功能下降[3],当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时,冠状动脉病变对心肌营养的影响明显,加剧心室壁运动下降,易出现低心排、心衰等症状,并且同期行CABG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风险。所以对同期行CABG者,我们的经验是重点吻合可能对心室壁运动有重要影响的病变血管,而放弃分布范围较小的非主支血管,这样可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围术期心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患者的病程、心脏基础病变的严重程度、围术期的处理可以影响术后死亡的发生;早期手术、积极的术前准备、缩短体外循环时间、维持术后特别是24h内酸碱平衡是预防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早期死亡发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朱家麟.关于危重心瓣膜病标准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 1994, 32 (6) :323-324.

[2]Takahashi S, Kawana M, Hirosawa K.Surgery in severerheumaticmitral valve disease-recognition of severity andrisk factors[J].JpnCirc J, 1983, 47 (9) :1112-1120.

上一篇:生活的艺术初三作文下一篇:高层管理者能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