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一面教学简案

2024-07-23

课文一面教学简案(共13篇)

篇1:课文一面教学简案

自我原因

1上课紧张,沉不下心来,把这次上课,当做大事情,没能把他当做平常课对待。容易出错

2课件做的不仔细,上面有一段文字没了都发现,被学生当场指出

3上课老师想着教案,想着下步该怎么上,所以没关注到学生。

4引导语,过渡语,问题的设计都不够具体仔细

5与学生的交流都是“命令式”的语气,“你来说,你来说。”不够温柔,评价缺失,基本没有评价语,或者评价语很少。,评价语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6教学内容重点没抓住,有“头重脚轻”,重点难点不分。

教学设计改进的地方

1以大问题“啊累得眼中看到一个怎么的鲁迅?”导入。

1让学生找外贸的句子,找一句说就说一句,问题就一个“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你从哪里看出鲁迅的瘦?”。

2重点要读第2处的外貌描写。

3你可以用什么的词语来形容它?、4看到这么瘦的鲁迅你想说什么?你能不能用佩服的语气来读读。

4哪里还看处他的瘦,找地三处外貌,花2分钟读读。其他找出来读一篇就行了。

5在上对话一个问题“这件事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说的?”

师生读,老师与学生对话读。这件事你感受怎样的鲁迅?再现资料用ppt出示。

篇2:课文一面教学简案

《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我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抓住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变化为主线,引领全文的学习。当同学们读到面包店老板竟然连一个面包都不肯给中国留学生时,我马上让学生猜一猜,头和身子被撞伤好几处的中国留学生,大概要花多少医药费?学生有的猜一千、两千,有的猜五千、六千。听了同学的回答,我故作惊讶:为什么一个连几元钱都不肯付出的小气的认,变成了慷慨解囊,出手如此大方的认呢?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在四人小组里激烈地讨论,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首先让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划出我动作的词句;再让学生说说对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我通过给趔趔趄趄换个词和请学生到台上来动作等方法,加深理解词的意思,从中体会到中国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接着,我再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读出真实的`情感体会来,切实地体验到中国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意。《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填补文中字里行间留下的空白,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作者在创作时为了文章的精练,为了留给读者更多遐想,往往会在字里行间留下空白,我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设计了一个情境:经过这件事,面包店老板和中国留学生的心中都有无限的感慨,老师知道你们肯定也有一肚子话想对面包店老板或中国留学生说:

出示:

1、中国留学生会对面包店老板说:

2、面包店老板会对中国留学生说:

3、我想对中国留学生说:

4、我想对面包店老板说:

选择一个句式,写一、二句话,以激起学生对中国留学生敬佩之情,在实践中,这一环节的安排是非常成功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感悟,展开不同的想象,写出了一段段具有浓浓情意的话。

篇3:《武陵春》教学简案

(一) 知识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2、背诵本词。

(二) 能力目标:

1、训练朗读, 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

(三) 德育目标:

跨越时空, 同李清照心灵交融, 理解她的情丝。

教学重点:

品味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掌握诵读法和比较鉴赏法, 提高学生对词的感悟, 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讨论——质疑——点拨法比较鉴赏法描述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宋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因为其委婉含蓄和情真意切在词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 我们就去欣赏李清照的《武陵春》。

二、初读诗词

1、大屏幕显示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

2、教师播放范读带。

3、学生自由朗读。

4、抽生朗读本词, 老师纠正错误。

5、齐读全词。

三、精读诗词, 鉴赏品味

1、学生自由朗读词, 结合注释, 理解词意, 小组交流。

2、学生自由发言, 其余学生点评。

3、师生共同鉴赏诗歌, 追寻美点。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的画面。

5、有感情的齐读全文。

6、播放本词的音乐给学生欣赏。

四、背诵诗词

l、学生自由背诵。

2、抽生背诵。

五、比较鉴赏, 加深理解

1、大屏幕显示写愁的名句, 师生共同品析。

2、大屏幕显示李清照的作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箪秋》。理解词人的经历——对诗词内容感情的影响。

六、总结全文

《武陵春》:感情深切, 描写细腻, 文辞清晰, 不愧为词中精品, 解读宋词, 走进李清照, 我们一起惆怅, 一起叹息……感谢这些个性飞扬的文字吧!

七、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对“愁”的理解,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写“愁”。

板书设计:

武陵春

李清照

篇4:《河豚子》教学简案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字词。

2.分析小说的经过、结果,体会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

3.了解本文“底层人民生活极度痛苦”的文章主题。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小说的经过、结果,体会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

2.了解本文“底层人民生活极度痛苦”的文章主题。

学习方法

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启发法

课时设计

一课时

一、学习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国有句古话叫做“拼死吃河豚”,意思是河豚鱼极其鲜美,但又有毒性,所以品尝河豚的人常常要冒着死亡的危险。然而,河豚鱼肉虽然有毒,却不如河豚鱼子的毒性来得更猛烈,那么在这剧毒的河豚鱼子身上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个关于河豚子的故事。通读课文,标注注释中的字音与生字词,并思考以下问题:

(一)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概括一下。

本问题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概括故事大意,最后教师提炼和整理学生发言得到答案。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个家庭的男主人试图用河豚子毒死妻儿来逃避饥饿,却阴差阳错地未能达成这一目的的故事。(大意对即可)

(二)小说的男主人为什么要给家人吃有剧毒的河豚子?

学生通过第三自然段可以得到答案。

明确:饥荒和租子让这个家庭难以支撑,所以主人公决定用河豚子结束全家的生命,来结束饥饿的痛苦。

(三)主人公在让家人吃下河豚子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波折?

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确小说的发展过程,重点在于男主人决定让妻儿进食河豚子到全家一起吃下河豚子这一过程的划分和概括,在小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并归纳,最终得出结论。

明确:男主人并没能够让家人在一开始就顺利地吃下河豚子。面对孩子,他毅然决定让妻儿煮食河豚子;因不忍面对妻儿惨死的景象,他借故躲了出去,然而出于对他的敬爱,妻儿并没有吃掉河豚子;他最终决定与妻儿一起吃下河豚子,共同面对死亡。

追问:

1.在面对孩子“爸爸,爸爸!什么东西啊!让我们吃哟”的渴望时,男主人低低地答一声“吃”,此时他的心情如何?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明确:是“恐怖”的,是“怒潮般压上心头,喘不过气来”的。

本题意在让学生体会小说发展时所体现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学生较有可能回答紧张、压抑、恐怖等答案。

2.然而妻儿却没有吃河豚子,而是等主人公归来,一起食用,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明确妻儿的生命暂时得以保全后,此时的故事情节带给人短暂的轻松。

学生也有可能回答更加紧张,因为妻儿期待的是全家一起食用食物,这就意味着全家将会一起吃下带有剧毒的河豚子。

3.妻儿没有吃河豚子,而是等主人公归来后一起食用,说明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明确:这是一个充满着温情、敬重,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的家庭。

4.男主人吃了河豚子,却表现得“安安稳稳”的,他在做什么?

明确:作为唯一一个知道真相的人,男主人在“静待这黑衣死神之降临”。

5.在读到全家一起吃下河豚子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短暂的轻松之后,小说人物的生死问题再一次出现,学生可能会回答更加紧张、压抑、恐怖。

(四)男主人得偿所愿了吗?为什么?

明确:男主人的愿望是让全家人死去,但是全家人依然活着,男主人并没有得偿所愿。因为“毕竟因煮烧多时,把河豚子的毒性消失了”,全家人并没有死。

(五)阅读到此处,你的心情如何?

因为全家人死里逃生,所以此时的心情应该会轻松。

(六)但是男主人的表现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

男主人“泪绽出在他的眼上了”,并没有死里逃生的欣慰,而是意识到更加严重的问题:全家人要继续忍饥挨饿的日子。

补充问题:读到此处,你还觉得轻松吗?此时父亲的一句叹息揭示了更为严峻的问题,只会让人觉得更加沉重。

二、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一)男主人想毒死家人,是因为恨家人吗?

在完成第二环节后,学生已经确定这个家庭是一个充满着温情、敬重、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的家庭,主人公希望家人死去的原因是“一连三年的灾荒,所得的谷只够作租,凭他独手支撑的一家五口,从去冬支撑到今岁二三月间,已算是困难极了。现在也只好挨饥了!但是——怎样挨得下去呢?”由此学生可以归纳出此题答案。

明确:男主人因不忍看家人因饥饿而惨死所以想毒死家人。这并非出于憎恨,反而是出于爱和对现实的无奈、痛苦。

(二)男主人在死里逃生后说“真是求死也不得吗?”说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明确:男主人一心求死,因为他知道在活下来之后,饥饿会继续折磨这个家庭,此时死亡对这个家庭而言是一种解脱,然而现在解脱不得,主人公此时痛苦不堪。

(三)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在明确以上两个问题之后,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得出结论。本题采用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后概括作答,教师进行引导和归纳。

明确:底层人民即使家庭和睦温馨,却依然被租子和饥饿折磨,过着欲生无路、求死无门的痛苦生活,说明了社会的黑暗和底层人民的艰辛。

三、作业布置

揣测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用第一人称写一篇400字的小作文。

篇5:一面课文原文

一天中午,我赶到虹口公园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六路车早班的最后一趟还没回来——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心里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已经使我困软得象一团棉花了。 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他们说得很快,听不清说些什么。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真。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我把帆布袋,夹剪,票板放在一个角落的地板上,开始翻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翻了一会,觉得没有什么适意的,就踱到北面。 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象得到了保证似地,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么古怪地读法),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结实而矮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定了过来。 “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敬爱和感激,叫先生的,虽然并没有什么根据。

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

“一块四。”

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放在我左手的桌角上了。象我,穿着一身黄卡叽布的工人制服,嵌着“ Conductor!X X”蓝磁牌的制帽歪戴在后脑勺上,平素看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优遇,简直有点窘了起来。

我不好意思地笑一下,鞠了一个“半躬”,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那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我红了脸说:

“贵了。”

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扬着眉毛,一半正经一半好像故意逗人笑似地用他那肥厚的手掌在书上拍一拍,又用粗短的手指哧啦哧啦捻那张灰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 “哪里贵?你看这纸……” 很厚的洋纸,印得很清楚,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摸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也不说买,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这时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好心肠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综着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下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原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把它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就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宝贵的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对我说明: “这书(指着《铁流》)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象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了艰苦,受尽了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放肆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放肆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也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篇6:阿累《一面》课文的写作背景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当代哲学家、小说家、散文家,191月出生,江苏涟水县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后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获悉,迫令出境。1936年夏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新四军,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部长、湖南大学校长,1983年离休,直到1987年逝世。

篇7:课文一面教学简案

知识点

一、理解词语的意思

.无影无踪:一点影子和踪迹都没有。

2.荒无人烟:荒凉寂静,没有居民。

3.无奈:没有一点办法,无可奈何。

二、多音字:

三、理解文中重点词句。

.从“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了近三天,这些都说明“我”当时的处境非常困难,急需帮助。

2.“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我”可能在想(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我不能用国旗换面包。)

3.“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宁可饿死也不用国旗换面包),表现出(“我”强烈的民族尊严)。

4.老板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奈——惊奇——敬佩),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因为老板看到“我”这么珍惜国旗,热爱自己的祖国,宁可饿死也要维护国旗的尊严,他被我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所以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5.你想对面包店老板说些什么?(面包店老板,国旗是我们中国的象征,代表我们国家的尊严,你不应该要求别人用国旗换面包。但你后来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我应该感谢你!)

四、在《一面五星红旗》中,青年是一个维护国家尊严、自尊、爱国有民族气节的人。

篇8:林冲 教学简案

一、背景导入:

板书:林冲 洪教头 背景音乐:好汉歌

话说北宋徽宗宣和年间,朝廷昏庸,奸臣当道,横行乡里,老百姓遭受盘剥鱼肉,生灵涂炭。许多民间义士振臂一呼,响者云集,齐聚水浒,做起了梁山好汉。他们劫富济贫,惩治贪官污吏,好不痛快!水浒一百单八将当中有一汴梁人氏,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八尺的好汉,他就是——林冲,人称“豹子头”,系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文中主要人物还有一个,谁?——洪教头 林冲和洪教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比武 能否换成“大战”?(不能)为什么?(“棒打”暗含着林打败了洪,预示了比武的结果。林占了上风。)

板书:棒打

二、朗读体味人物性格

齐读题目,(再读,读出两人关系)

题目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是,林冲打人,用棒打,打的就是你洪教头。似乎是林主动,占上风。文本里面是不是这样的呢?刚才大家说了,两人关系是比武,让我们看一看比武前林冲是不是占上风。

林冲得罪了高太尉,被发配沧州,押到柴进庄上。柴进设宴款待,这时谁来了?(洪教头)二人见面。

二人见面,谁占上风?

出示PPT1: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林冲寻思,庄客称他教头,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父了,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洪教头全不理睬。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说:“这位是林教头。”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

指导朗读:把胸脯读“挺”起来,把帽子读“歪”了,读出人物的狂妄、骄横和来者不善。

板书:谦虚 狂妄

这里是外貌、神态和动作。两人说话没?(说了)怎么说的? 出示PPT2: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柴进说:“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柴进说:“哦,你可别小瞧了他。”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细读三句话:

出示PPT3:大官人何故厚待一个犯人? 出示PPT4: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

冷笑,充满了不屑,充满了讥讽。他把林冲看成是怎样一个人物?(犯人,而且是流配的犯人。是个冒牌武师。是来寻依附、骗吃喝的。)

怎样理解“如此轻信?”(表面上是告诉柴进不要轻信,实际上是数落林冲,打击、挖苦林冲,是指桑骂槐。)

把这些理解送进朗读里去。出示PPT4: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文中有两处写洪教头跳起来,很好玩。你怎么理解红字部分?(“偏”,就是不信,管你是真的假的。跳和偏看出其骄横。较量,现出比武端倪。“真”字,则照应前面“冒称”“骗吃骗喝”。)

板书:骄横

无礼

找学生读出骄横。

这个时候,林冲怎么说?(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戴枷连说,不敢不敢。一再忍让。林冲为何一再忍让?大家可以先从两人身份来考虑,(1)林冲是犯人,不宜再惹事端。(2)洪教头是柴大官人师父,照顾其颜面。(3)若真是打他不过,也好有个退路。

板书:忍让

知礼 连起来读

出示PPT5: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男生读前,女生读后。

大家看,二人见面,比武之前,谁占上风?(洪教头)

洪教头看林冲一再退让,以为他真的不会枪棒,越发要跟他交手。是不是咄咄逼人?

那么只好比武了。比武的时候,是不是林冲就变主动了呢?我们来看: 等到月亮升起,厅堂亮如白昼。众人来到堂前空地上。

出示PPT6: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问喝道:“来!来!”

红字部分可以看出洪教头怎么样?(脱,摩拳擦掌,急于比试。掂量和耍,都是在炫耀,也是一种挑逗。喝,可以换成“叫”“喊”“吼”等字吗?有吓唬、恐吓的意味。)

读出来。

林冲怎么说?(请教了。)好像洪教头还是咄咄逼人,气焰极度嚣张。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两人真正交手的三个回合:

出示PPT7: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来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

恼恨:素不相识,为何恼恨林冲?仅仅因为认为他是冒牌武师?他到底知不知道林冲名号,若知,恼恨,就是嫉妒了。嫉妒中有惧怕,怕抢自己位子,进而生脑。若不知,就属争胜赌气。

作为一个练武之人,为了争胜赌气,为了赚取银子,格调不高。武艺恐怕很难精深。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PPT8:第一回合:(洪教头)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

学生模拟体会“把火烧天”和“拨草寻蛇”的招式。出示PPT9:第二回合: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来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

这一“跳”,跳出气急败坏。练习各种方式读出“来!来!来!”这一劈头,见出洪教头逞凶逗狠,无冤无仇,何至于要取人性命?见出其心肠、素质都不好。好在林冲一退,给躲闪过去了。

出示PPT10:第三回合:(洪)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

一扫,四两拨千斤。扫在哪里?小腿上,不是脑门上。可见林冲功夫了得,而且武品高尚,他点到即止,与洪教头的逞凶逗狠,取人性命形成鲜明映衬。

三、技法指导

到这里我们说,两人比武结束了,我怎么就没看出林冲主动,占上风呢?(反衬,是不是正面洪教头越凶狠越蛮横越反衬出林冲的忍让和高尚来。这在金圣叹那里叫“背面扑粉法”)

出示PPT11:金圣叹:背面铺粉法,又叫“背面托粉”,古人作画时,在画幅的背面铺一层铅粉,作为衬托使正面的墨迹更加明显,有时也用石青来衬托画面的绿色。

金圣叹引用来作为一种塑造人物的技法,侧重于反衬,在相反性格的人物衬托中寓含褒贬。

齐读题目:林冲棒打洪教头

作业:

1、描红、抄写。

篇9:教学设计(简案)

写一种你喜欢的动物

陈凤兰

教学目标

1、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你喜欢的动物外形特点,了解它的生活习性等。

2、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能抓住动物的特点写具体。

3、培养学生的写作和修改习作的能力与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把动物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等方面写具体,生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

2、板书课题:写你喜欢的一种动物。

二、指导观察

1、复习《翠鸟》的写作方法

2、出示课件:小鸭子图片

3、自己观察鸭子的外形特点

4、小组里说一说:小鸭子的外形特点

5、班上汇报

6、了解鸭子的生活习性。

三、指导写作

1、说一说:你怎样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2、明确习作要求

3、练习写作

四、初稿展示,评改。

篇10:阅读教学简案

一、激情导入: 著名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我们同学都热爱读书,那么又应该怎样去阅读呢,今天我们就借一篇文章《善良的魅力》,来一起探讨怎么阅读的问题。

二、阅读: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善良的魅力》,完成: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能概述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中心。

2、扫清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了解生字的音义。

展示:找同学概述故事情节,并探究文章中心,将自己解决的生字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三、理解:

1、师:每个人的理解力都不尽相同,快速阅读中,必定会产生许多疑问,请你用“————?”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先同桌交流,不能解决的班上探讨)

2、师:我们做过很多阅读题,根据阅读经验,猜想假如本文作为阅读材料,会出哪些阅读题?自己出一道题,并书写答案,然后组内交流,一起分享。(展示)

四、吸收:

师:本文是一篇中考的满分作文,之所以能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一定有他的魅力,请大家品读文章,找出文章中值得欣赏地方,大家一起分享。(语段,写法都可以,班上交流)

质疑:金无足赤,你觉得本文是否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成长。

五、呈现:

师: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广收博取,然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呈现出来。

1、将你喜欢的文字整理在读书笔记本上,并背下来。

2、将你学到的写作技巧应用到本周的周记上,至少用上一种。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有所收获呢?读一篇文章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请同学先小结,然后老师明确)

阅读要做到:

粗读文,知内容,理情感,明中心

圈词句,明音义,疑难处,共探究

细读文,猜考点,出考题,自解疑

品读文,赏靓点,善积累,成我文

七、教师寄语: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庸俗的人是不会读书的人,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篇11:《药》简案..-教学教案

二、高潮在哪一节?(茶馆谈药)

1、明确人物,稍作分类(革命者、麻木平民、帮凶)

2、分角色朗读,发动学生点评,结合人物性格而行

3、从本节找一两个词来评价这些人物(可怜或发疯,本教案依前者)。

三、华老栓一家可怜在哪里?(由学生说去,师总结)

四、康大叔一类可怜吗?可针分相对地讨论

1、不可怜

结合第一、第三节华老栓及茶客的态度分析

2、可怜

根据夏瑜的话及其对它的评价进行,从思想层面见康大叔类的萎缩、落后、可怜

五、利用第三节末几段,用对联的上联加以总结:

茶馆谈药众人齐欢笑

六、这些人是可怜的,那夏瑜呢?

(也由学生说去,但要引导到末节夏四奶奶身上)

1、自由读末节,结合具体的语段,看到一个怎样的夏母?

重点有二:

a、痛苦思念又不理解儿子的母亲

1)揣摩“天明未久”、“惨白”、“羞愧”、“终于”等词。

2)可让学生想象,夏四奶奶这时会对夏瑜说什么。

b、迷信而愚昧,抓住迷信理解后者。

1)见到花环有何念头?(夏瑜显灵,乌鸦上坟头)2)你认为花环是谁送的?(革命同道或同情者、支持者)怎么送的?(想象)

3)结合环境描写体会那份紧张而激烈的静以及背后的愚昧

4)结合末段乌鸦飞去的浓墨重彩体味夏四奶奶希望落空和落空背后的深层含义

2、在对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讨论或总结夏瑜的可怜之处:

1)被同宗出卖

2)被同族耻笑

3)被至亲误解

4)由夏瑜而革命,革命的脱离群众及群众的愚昧使革命如入黑洞,似乎永远见不到阳光、雨露,一个花环不能带来春天,反而给人感觉春天的遥遥无期。

„„

七、根据上下文续写下联,不求平仄相谐,但求内容互补。

师生可共同完成,选择一副构成板书。

补充横批。

八、谈论“药”为题和明暗线的作用。

板书

茶馆谈药众人齐欢笑

怜 药?

坟场祭子老妪共悲伤

篇12:求谏教学简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治国思想。

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益成分。

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重点难点:

1、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

2、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益成分。学习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你们知道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怎样的?

二、介绍政治,知人论世: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秦亡,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附属物和君主统治工具的官僚集团。封建君主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给予职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于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官僚的任命和官僚的权力,均来源于君主,官僚只需对君主负责,按君主的旨意办事。违抗“圣旨”要被贬职、撤职,甚至有杀头、灭族的危险。君主和官僚的关系是主和奴的关系。封建的思想家把这些关系归纳为一条不可更易的伦理原则,即“君为臣纲”,并为臣子的行为规定了众多的条条框框,称为“臣道”。这种理论发展到极致,就成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

这一系列的思想,都可以归结为从董仲舒开始发展起来的三种观念:“三纲五常”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这些思想,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统治者所维护和提倡,起着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同时也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异乎寻常的稳定性。

处在宝塔最底层的是广大的黎民百姓,他们作为整个社会的底层和被统治层,处于整个统治秩序的基础部位,以自己的坚忍承受着统治阶层的压榨与剥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朝代更迭,广大百姓用自己的累累白骨把新的君主扶上了帝位;社会发展,他们又用自己的辛劳和勤勉创造着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并给帝王及其家族提供着维持其豪华生活的奢侈品。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但超出了他们的限度,爆发出来的破坏力又是惊人的。历史见证着这种变革的力量,这使得历朝的帝王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敢轻易忽视民众的力量,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成为贯穿封建政治思想的一条红线,至今仍对现实政治起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由于统治者的欺骗性宣传和御用文人的粉饰美化,这种专制的统治秩序很少受到质疑,上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物,下到广大的民众,他们大都认同这种统治秩序,甚至把它视为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天理”。随着封建社会一步步走向衰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萌芽,经历过明清之际社会剧变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他们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掀起了一个思想上的反思和批判的高潮。顾炎武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的诸要素做了系统的反思与批 判,表现了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在《原君》一文中,黄宗羲首先考察了君主的起源,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在《原臣》中,他颠覆了君臣之间的主奴关系,指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提出君臣之间应该是互相配合的关系。

三、结合说明,介绍内容:

《贞观政要》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四、阅读全文,读清句读:

1、自读。

2、自主学习。

3、合作解疑。

4、学习反馈。

5、提醒注意:

必假颜色 必藉忠臣 幸诸公数相匡救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

实愿罄其狂瞽 纳刍荛 如属文之士 美恶必见

等数人勖之 纂组伤女工

五、小结内容,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掌握重点,积累知识。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内容。

二、齐读全文,读清句读。

三、借助注释自学第一段,(一)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二)视疑问讲解,提醒注意:

1、匡正:纠正 卒令(之)不闻其过 遂(终于)至灭亡 寻:不久 公等:你们 各位

2、问:这一节主要有哪两层意思?

——一是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二是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

3、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4、辩证看待:

唐太宗在这段论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是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隋朝的灭亡虽然有“臣下钳口”的原因,但这种局面的造成从根子上讲是因为隋炀帝的“暴虐”。

四、自主学习第二段。提醒注意:

1、致:得到 数:多次

2、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

3、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及举例论证。

(1)对比论证: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组合、正臣和邪主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这是从反面做的论证,意在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君臣相遇,有同鱼水”,才能“海内可安”。(2)比喻论证:鱼儿有水才能活,离开了水,就成了枯鱼。

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3)举例论证:古圣主有诤臣七人。

五、总结强调,布置作业:朗读一、二段并翻译。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翻译句子。

1、至于隋炀帝暴虐„„必须极言谏诤。

2、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二、学习三、四段。

1、朗读后自读。

2、翻译句子。

3、概括段意。第三段:唐太宗要求臣子积极进谏和受谏。第四段:唐太宗阐述自己希望得到纳谏的良苦用心。

4、提醒学生注意字词。

三、学习五、六段。

1、齐读。

2、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有关字词句。

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或在其渐,或已将终。

竟不为停改。

4、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唐太宗强调纳谏的重要性。

君臣围绕纳谏的议论。

四、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1、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忠言”吗?

2、说说“对我最有教益的一个批评或建议”。

五、总结内容,布置作业 做课后练习四。

六、板书:

篇13:《荷塘月色》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理清全文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情感与态度方面: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一是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二是理解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

三、教学难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做什么呢?(听音乐)听音乐,音乐可以拨动心弦,而有的音乐可以使心灵宁静,不错的选择;k歌,拉两个好友到ktv狂吼一阵,一切烦恼都没了。(放《荷塘月色》的音乐)同学们都有自己疏导心情的办法,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朱自清先生在遇到心理不平静的时候是如何疏导的。

2、上节课我们预留了预习本文时代背景的任务,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检查预习,了解时代背景(6分钟)(白色背景 北大任教 内心迷茫 惶惶然 面临选择 心里是一团乱麻 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 要明白些什么 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请2-3名学生上台介绍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我再从作者的人格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方面出发进行补充。

(原名 自华 字 佩弦 号秋实 诗人 散文家 学者 民主战士 爱国知识分子 “表现我们民主的英雄气概”)

3、朗读体会文章语言美

(1)播放朗读录音,使学生能够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要求学生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和自然段的序号)教师指导朗读

(2)齐读重点段落,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

(这样学生有了可遵循的方法,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设置以下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逐渐理清文章结构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第一句,是全文的题眼。

B、画出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

明确: 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针对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本文的结构,并绘制双线索环形结构,最后我点出这一结构的特色是:内、外结构呈圆形,浑然天成。这样既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又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此结构的认识。)分组讨论(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讨论下面三个问题,最后请每组代表分别回答)A、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B、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 C、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A: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明确B:而荷塘一派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确是“恰倒好处”,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幽静宁谧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此乃寄情于景;明确C: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与美丽,怀乡的惆怅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形与意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美是心物婚媾后的产物。

(对学生的回答点评并给出合理的解释,然后引导学生将三个问题联系起来,理解当时的景色如何吻合了作者的心境,作者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A、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B、第三段中“平常的自己”指什么?“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 明确A: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说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明确B:不自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是不想做不想说而有不得不做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就是说自己是自由的。这是作者的一种去荷塘过程中的一种排遣。排遣了自己的一种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自己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总结回顾

结合以上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主题,带领学生回顾情景交融的过程。只是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随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第二课时】

通过对456三段景物描写的分析,学习写景方法;通过对个别语句的品评,学习精美的语言。

一、学生思考,个别提问 A、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B、阅读第五段,指出哪几个字分别写出了月色的颜色、动感和情态

C、结合两段,思考作者在第四段只写了荷塘,在第五段只写了月光吗?为什么? 明确A:作者按照远-近-远的顺序写了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并用动静结合的策略写月光。明确B:“乳白色”写出月光的颜色、“泻”和“浮”字写出月光的动态,花影写出月光的另一种情态。

明确C: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写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写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将456三段分别解剖,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思考的同时,明晰了第4段由远-近-远的写景顺序和动静结合的写景策略。理解了作者创造的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这两层意境。

二、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三、再次让学生齐读这三段

四、展示ppt 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比喻句,填写下列表格。

在与其他比喻句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通感”修辞手法。

五、知识迁移

比较阅读,掌握方法

材料是,2009年全国高考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海棠花》,通过分析文章的线索、结构和情景交融手法,总结巩固阅读景状物散文的方法。趁热打铁,讲练结合。

六、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上一篇:书香伴童年活动方案下一篇:劳动合同解除证明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