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辅助生殖技术发展中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024-07-22

我国辅助生殖技术发展中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精选3篇)

篇1:我国辅助生殖技术发展中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05-17 15:34 共

101人浏览[大] [中] [小]

摘要:农村小额信贷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供给渠道,但是随着这项工程的进行,贷款利率、缺乏监管、贷款品种单

一、风险大等一些新的问题开始浮现出来并成为阻碍小额信贷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文章就其中比较普遍和重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根据国外的相关经验和对国内相关政策的理解有的放矢地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便更好地促进农村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村金融;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市场力量的不断成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飞快的发展,农村发展中的资金需求也不断增长,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每年资金需求缺口约为1万亿元,农村发展中的资金供给不足,将深刻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三农”国策的顺利实施。如何解决农村地区的资金缺口问题,普遍推广小额信贷不失为一种良策。

小额信贷从国际流行观点看,是指专向中低收人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它通常具有额度小、期限短、分期还款、不需担保或具有灵活多样的担保形式等特点。

国内的小额信贷始于1994年,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截止到1998年8月,政府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已经在全国22个省的605个县开展,发放贷款6亿元。到1998年底,投入资金总计10多亿元。政府项目规模较大的省(区)有陕西省、云南省、四川省、广西自治区、贵州省等,到2001年底,累计发放扶贫到户贷款250亿元,累计扶持贫困农户1715万户。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的问题

(一)放贷主体缺少金融监控

目前我国的小额信贷根据放贷主体,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国际资助为资金来源,以民间或半官半民组织为运作机构的小额信贷试验项目;一类是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为运作机构的政策性小额贷款扶贫项目;还有一类是以农村信用社存款和央行再贷款为资金来源,以农信社为运作机构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社贷款。第一类项目的主要矛盾是长期发展的合法性问题没有解决。如何把这类机构纳人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中,对其行为进行金融监管,是解决这类项目问题的关键。从目前来看,这类机构项目由于利用的是非政府资金进行扶贫活动,一般不吸收社会存款,作为小范围内的短期项目是可以进行利率灵活性的运作的,但如果作为长期生存和推广发展的金融活动,那么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稳定其运作规程,使之规范化,才能有利于农村金融稳定的发展。而第二类项目可称之为“政府主导型”项目,它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政府的扶贫攻坚任务,但其在确立项目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尚未得到重视,且在体制和管理制度上存在着弊端,加之农行和政府部门两者的责任和权利关系不清楚或信息不对称,也造成了金融监控困难的问题。

(二)利率偏低

小额信贷的第三类项目,也就是农信社作为放贷主体以存款和央行再贷款为主要资金来源开展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贷款项目,在整个小额信贷的业务中处于主力军地位。现阶段,我国小额信贷具有涉及面广、操作成本高的特点,因此必须收取较高的利息,才能弥补成本。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浮动,利率控制使目前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的利息不能补偿操作费用,不得不依靠外部补贴,因而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三)缺乏保障机制,风险无法分散

一般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都需要担保。坚持有担保原则,对保障贷款债权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现行小额信贷原则上不需要抵押担保或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抵押担保形式。但是因为贷款对象都是最贫困的农民,其担保作用与一般金融机构的商业贷款担保相比也是微乎其微。因为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并没有形成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仍处在粗放式经营的自然经济时期,靠天吃饭的现象十分普遍。农民一旦遭遇“天灾”影响,导致收成减少,便会无法及时还贷,其授信额度因此下降,使得小额信贷无法发挥其正常作用,发出去的贷款成为呆、死账,对信用社等小额信贷机构造成冲击。

(四)贷款种类单

一、额度小、期限短

现行的农村小额信贷的发放,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贷款投向结构单一;实行贷款额度“一刀切”制度、额度小,难以支持农户在高效农业、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方面的大额资金需求;目前农村小额信贷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一年,使得小额信贷在促进发展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中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加大了信贷资金使用的风险。

(五)资金供求矛盾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市场竞争,迫切需要资金支持,而当前农业银行全面收缩乡镇网点机构,将业务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和获利高的行业;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存在缺陷,设在农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而不发放贷款,大量分流了农村资金。因此,直接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实际上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但农村信用合作社也缺乏足够的资金。一方面是农户强烈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是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农村的资金缺口很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二、促进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对策

从国外小额信贷的发展过程来看小额信贷真正进入制度化的发展阶段,真正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中坚作用的明显标志是:政府对小额信贷政策的明朗和规范以及金融机构的大规模介入;在强调小额信贷扶贫和助农功能的同时强调其金融服务功能;加强小额信贷机构服务能力的建设;健全小额信贷机构的规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并提高其控制风险的能力;小额信贷的贷款本金从以外援和政策性资金为主,逐步过渡到来自当地金融市场的资金占相当比重。要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推广小额信贷,实现小额信贷扶农助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立法,建立弱势群体便利融资的法律支撑

国家应该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关于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国家关于小额信贷的立法首先要依法明确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对象,它应该包括在农村务农的农户、进城务工需要救助的农民、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等一切需要救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其次要依法明确承办小额信贷业务的存款及非存款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的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均能获取此项业务的经营权,并且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组建城、乡风险投资公司,让其对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投入创业资金,帮助广大的农村弱势群体及早符合申请小额信贷的法定条件。同时要依法加大社会信用治理力度,对一切不守信用的行为和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小额信贷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将小额信贷功能定位与信用社改革模式、城乡金融机构功能定位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所在地信用社改革模式、金融机构的性质,因地制宜的开展“政策型”小额信贷、“政策、商业结合型”和“商业型”小额信贷。

(二)明确信贷发放主体,建立全面的小额信贷发放体系

首先,国家应整合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向有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提供资金和补助,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农业发展银行要全面开办“政策型”小额信贷业务,发放对象主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阶层。其次,加大中国农业银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中国农业银行要以全面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性银行为目标,主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农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存款必须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城乡小额信贷业务特别要发放一定数量的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再次,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解除信用社沉重的历史包袱,进一步增强其支农能力。妥善解决信用社的累积亏损和呆坏账,对农村信用社因各个改革时期国家政策导向所形成的沉淀资金,应比照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对此类不良贷款予以科学合理的处置。最后,在农村地区资金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央行可以增加对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确保信用社的资金来源。

(三)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实现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

首先,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成功做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尝试由各级政府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对薄弱产业、弱势地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培育出更多的符合小额信贷发放条件的借贷主体。其次,借鉴国际小额信贷的通用做法,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建立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以解决小额信用贷款因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投入成本高而容易形成“财务不能自立”的风险补偿问题。再次,可以组建农村政策性保险公司,创立政策性保险基金,主要为农户、农业和农村提供互助性的保险,为开办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保险服务和补偿业务。最后,可以给予开办农村小额信贷达到一定量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以调动各种金融机构开展此项工作的积极性。

(四)建立小额信贷科学管理体系,实现良性循环

一方面,疏通正规金融机构间资金融通的渠道。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以信用社作为主要的资金调度机构,因此可以在地方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性的农村信用社资金融通网络,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逐步扩大规模最终形成全国性的资金市场。另外农村地区的邮政储蓄机构应当改变其“抽血”的角色,可以通过同业拆贷和购买金融债券等的方式,将其吸收的储蓄存款转借给当地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使用,扩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一套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适应小额信用贷款建设发展要求的信贷管理责任制度。对各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信贷人员实行依据贷款发放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业绩评价的机制,按照发放成效制定奖惩措施,以激发和调动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开拓业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和促进信贷人员多放款、放好款。此外可以实行贷款“风险比例管理”制度,根据农村金融机构的实际业务量和收息情况,按年核定不良贷款的相对数或绝对额,制定相应的收款政策,保证贷款的按期收回。

(五)实行灵活的小额信贷利率并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

利率的过分管制会带来资金使用价格的扭曲和金融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赢利水平。小额信贷扶贫是一种经济行为,不是权宜之计,应考虑信贷资金的回收和财务上可持续发展。世界上不少小额贷款项目半途而废的原因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亏损,特别是由国际组织、国外资金所资助的小额贷款项目,往往是国际组织撤出之日,就是小额贷款活动的完结之时。鉴于此,监管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放宽利率浮动的范围,对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实行灵活的利率。

(六)扩大贷款种类和额度,放宽贷款期限

目前小额信贷的对象仅限于生产性贷款。可以按照消费信贷模式,拓宽小额信贷的种类和领域。比如,可以结合当前农村的税费改革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给农民提供农机补贴等,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使得农民的收入提高。同时,在总结农户小额信贷和推行农户资信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尝试对有一定经济基础,发展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流通和畜牧养殖业的农户提供额度较大的“中额”农户信用贷款。

在扩大小额信贷种类和额度的同时,也要对小额信贷实行灵活的贷款期限。根据农户的不同贷款需求,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力求在贷款期限方面进一步贴近生产经营的实际。

参考文献:

1、杜晓山.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2004(8).

2、张勇.孟加拉小额信贷的最新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3(6).

3、朱旭东,马妮.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体系[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

4、户艳辉,赵达薇.关于实现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科技与管理,2003(3).

5、中国人民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S].2001.

6、吕德宏.试论我国小额信贷模式的发展变迁及转型措施[J].农业经济,2003(8).

篇2:我国辅助生殖技术发展中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外币支付清算发展的历史回顾

在我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 由于资本项目仍未完全开放, 依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境内外汇划转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 允许境内下列项目以外币计价和结算:用于满足商业银行资金头寸调拨, 企业或个人投资, 商品及劳务交易和外汇、债券、股票等金融市场交易引起的外币资金结算。

我国外币支付清算的发展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 第一个阶段:改革开放前

外币支付清算业务采用柜台交易, 手工处理, 业务量小, 清算币种少, 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 1979年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来, 负责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全国外汇业务。

(二)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至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建成前

这一阶段各商业银行相继开办国际金融业务, 加入SWIFT (环球金融电讯) 网络, 建设行内资金汇划系统, 引进外资合作机构, 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外币支付清算业务发展迅猛, 清算币种增加, 业务处理由手工操作转变为系统处理。但是长期以来, 我国没有统一的银行间外币支付系统, 外币清算效率低、成本高, 风险隐患大, 不利于监管部门的监测。

(三) 第三个阶段:自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建成至今

2008年7月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全面建成, 它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支持多币种支付清算的系统, 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支付清算体系, 标志着我国外币支付清算进入了电子化、集约化、国际化阶段。

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的成功运行, 消除了以往外币支付清算安排的诸多弊端, 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安全、高效、公平的外币支付结算服务, 已成为我国境内外币支付清算的重要渠道。

二、外币支付清算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外币支付清算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 法规建设滞后

一是《中国人民银行法》、《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律法规主要针对人民币支付清算, 未明确外币支付清算在其调整范围。二是外币清算执行的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发的《关于规范外币清算业务的通知》 (银发【1999】240号) 和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发的《关于下发规范外币清算业务有关细则的通知》 (汇发【2002】2号) 等制度和办法, 在2009年5月27日外管局及各个分支机构停止办理外币清算业务后不再执行。三是人民银行颁布的《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管理办法 (试行) 》、《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代理结算银行管理规定 (试行) 》、《境内外币支付系统运行管理规定 (试行) 》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业务处理规定 (试行) 》等法规、制度, 针对境内外币支付系统, 未覆盖整个外币支付清算。

外币支付清算法规建设的滞后, 导致结算纪律的执行缺乏依据, 结算纠纷的处理难以做到公平合理, 结算过错得不到有效纠正, 这都为外币支付清算埋下风险隐患。

(二) 监管交叉重叠

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规定, 国家外汇管理部门依法对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金融机构外汇业务以及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市场进行管理和监督。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 人民银行依法负有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的职责, 对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实行监督管理。这种情况虽然加强了对外币支付清算业务的监督管理水平, 但也容易出现监管上的重复和交叉点, 造成资源浪费。如在外汇账户、境内外汇划转等方面的多重监管。

(三) 多种清算模式共存

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的建成为我国境内外币支付清算搭建了统一的平台, 解决了跨行之间债务关系的清算, 但是由于传统管理体制和业务经营机制的限制, 我国外币支付清算呈现出“条块分割”, 多种清算模式共存的特点, 主要有以下模式:一是各商业银行系统内外汇联行清算;二是各商业银行通过境外代理行进行外币清算;三是各商业银行包括外资银行通过中国银行进行外币清算;四是商业银行之间的直接清算;五是各商业银行通过境内外币支付系统进行外币清算。各商业银行在境内、境外开立若干账户, 造成资金的分割和信息的不完整, 易引发流动性风险和金融信息外泄。

(四) 与其他支付清算系统分割

与其他支付清算系统分割是制约我国外币支付清算向集约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在:

境内外币、证券交易清算系统分割。目前, 境内外汇、B股和外币债券交易等系统相互分割, 商业银行资金汇划系统各自为政, 资源不能共享, 外汇业务通过境外代理银行办理, 无法实现工作时间内外币实时结算, 清算风险隐患难以控制。

与国际支付清算体系分割。一是我国外币支付清算体系与国际主要结算币种国家的支付系统分割, 这是造成外汇业务通过境外代理银行办理, 导致大量清算外汇资金沉淀在境外代理行的根本原因, 同时也不利于维护我国金融信息安全。二是目前除中国银行等少数商业银行外, 多数商业银行未加入持续连接结算银行 (CLS) , 无法实现外币资金跨时区不间断、实时清算, 交易过程中的时差风险和支付风险难以控制。

三、相关建议

(一) 加强法规建设

为保障外币支付清算的健康发展, 有关部门应加强法规建设, 加快立法步伐。首先, 应扩大《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的法律调整范围, 使之既适用于人民币, 也适用于外币。其次, 应尽快制定出适应外币支付清算业务需求和发展的规章、制度及其细则, 明确交易各方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使交易各方有章可循。最后, 在法规建设过程中, 应遵循相应的国际惯例和原则, 为我国外币支付清算未来发展奠定法制基础。

(二) 建立联合监管机制

支付结算服务是人民银行履行金融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 人民银行还是各支付系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国家外汇管理部门负有外汇监管职责。为了外币支付清算体系高效的运行和管理, 为了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 支付结算管理部门和外汇管理部门应共同建立外币支付清算监管协调机制, 加强监管部门间的沟通, 加快信息共享步伐, 科学构建外币支付清算联合监管机制。

(三) 整合外币清算模式

从根本上解决外币支付清算多种清算模式共存的途径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股份制支付清算公司, 实现支付清算系统商业化运作。这样一方面可以规避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允许海外中央银行充当本国发行货币的结算机构的规定;另一方面以《公司法》为准绳, 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明确支付清算系统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参与者的权利、义务, 为我国支付清算系统高效运转, 加快国际化进程奠定组织架构基础。

现阶段, 应充分利用境内外币支付系统这一全国性银行间外币支付清算平台, 尽快实现该系统在境内银行间的互联互通, 尤其是在“两头在内”, 即收付款双方均为境内参与者的情况下, 应充分发挥系统的清算效率, 避免外币资金分散于多个清算渠道, 增加支付风险。

(四) 进一步推进外币支付体系建设

首先, 应加强支付体系一体化建设, 解决现有各清算系统的分割问题, 实现外币支付系统、B股证券资金清算系统和外币债券交易系统PVP、DVP连接, 使外汇、证券的交割同步进行, 提高清算效率, 降低以外币计价交易的系统性支付清算风险。

其次, 稳步推进使外币支付体系成为国际支付清算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由于外币支付清算资金的最终清算在发钞国中央银行进行, 如目前95%的跨国美元最终清算就是通过美国同业支付系统 (CHIPS) 进行, 因此必须推进我国外币支付体系与国际支付清算体系的连接, 为跨境外币资金清算提供安全、高效的通道。另一方面为最大限度地降低跨国支付中因时差和支付系统运行时间的差异产生的“赫尔斯塔风险”, 应推动更多的商业银行加入持续连接结算银行 (CLS) , 规避外汇交易的结算风险并减少头寸的占用。

摘要:我国外币支付清算经过不断发展, 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向着电子化、集约化、国际化方向迈进。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外币支付清算在法规建设、监管、清算模式和与其他支付清算系统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文章就此展开分析, 提出应从加强法规建设、建立联合监管机制、整合外币清算模式和进一步推进外币支付体系建设等方面继续推动我国外币支付清算的发展。

关键词:外币支付清算,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苏宁.中国境内外币支付清算[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1-16.

篇3:我国核能发电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涨价”可能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根据俄罗斯专家的预测,未来5年,与核电建设相关的设备和主要原料等价格将上涨200%。由于核电厂融资成本高和工期长的特点,考虑价差和利息等影响必然造成建成价和资金风险高的后果。因此在推进我国核电发展的进程中,迫切需要拓展核电发展的融资渠道和规避资金风险。

二、核事故对水资源的影响不容忽视,放射性液体的泄漏、放射性物质的沉降都会导致水体中放射性物质含量的升高,使水体原有功能丧失。日本福岛核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通过液态途径进入海洋环境中,福岛周围多地县市的饮用水中也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造成了巨大影响。我国预选的内陆核电厂址,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一些河流还属于下游城镇居民的饮用水源。一旦发生放射性物质泄露事故,将对内陆水资源造成严重威胁。目前我国在内陆核电水资源应急响应方面尚属空白,亟待建立相应的响应机制。

三、我国的核电技术储备力量不足,应该积极引进技术,开发新一代核电技术,如快中子堆、高温气冷堆等。同时要加强核电科学相关基础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进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我国核电的综合竞争力。

四、我国核电起步较晚,且由于过去20年全世界核电低潮以及其他原因,导致我国核能人力资源的缺乏,为满足核电的需求,特别是在2020年能够实现核电的战略目标,迫切需求大批核电人才,这就要求国家相关单位加快核电人才的培养。

另外,核电厂选址与人口分布、放射性流出物对生态环境的累积效应、地震和气候变化形势下的超设计基准洪水问题、内陆核电厂用水与淡水资源管理矛盾、放射性核素在内陆地下水中的迁移、内陆居民核安全知识的普及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内陆核电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从能源经济方面看来,发展核电不能盲目。要使核能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方面起作用。发展核能发电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如核电站布局、核电技术、核电人才以及环保问题等。

上一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小学生)下一篇:谈心得体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