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赠汪伦》原文古诗翻译赏析

2024-07-29

李白《赠汪伦》原文古诗翻译赏析(通用14篇)

篇1:李白《赠汪伦》原文古诗翻译赏析

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①,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①中圣,曹魏徐邈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

(1)两诗都为赠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2)《赠孟浩然》最后两句所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赠汪伦》一诗抒写了别离的深情(1分)。深湛的桃花潭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尚且比不上汪伦的深情厚意,将水深与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2分)。《赠孟浩然》一诗抒发了李白对孟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品格的钦敬爱慕之情(1分)。首联“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直抒仰慕之情。(或:颔联和颈联写浩然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蕴含敬爱之情。或:尾联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2分)(任选一处分析即可)

(2)运用了比喻和借代的手法(2分)。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的高山,用“清芬”来借代孟浩然本人(2分)。

篇2:李白《赠汪伦》原文古诗翻译赏析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代·李白《赠汪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注释

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赏析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 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种夸张的就近取喻,表面看来似乎是信手拈来的,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作比,就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令人感到形象可感,增加了诗的亲切感。另外,李白还很善于把握受赠者的审美心理和艺术趣味。汪伦是一个普通的村民,赠给他的诗,李白就采用了通俗易懂、清新活泼而富于民歌色彩的语言。宋代杨齐贤在《李太白文集》注中介绍说:到宋时,汪伦的子孙还珍重地保存着这首赠诗。由此可知此诗价值之一斑了。

篇3:李白《赠汪伦》原文古诗翻译赏析

关键词:望夫石,赠汪伦,春晓,回译,英译本,翻译

一、回译概述

近年来,翻译事业蓬勃发展,学者们对翻译的研究不断深入,而回译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在提高翻译质量中的作用经常被忽略。国内对回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把回译看作是一种检验译文的手段,这有利于鉴别古诗文英译本的质量。

(一)回译的概念

回译在英语中被称作back translation。Shuttleworth&Cowie(2004)在《翻译学词典》中指出,回译是把翻译成特定语言的文本又重新翻译成源语的过程(a process in which a text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a given language is re-translated into SL)。贺显斌(2002)指出,回译的内涵取其字面意思,即将自己或他人的译文译成原文,以确定译作的质量。这就要求译成目的语的文字一定要让读者对原作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二)回译的作用

西方学者经常采用直译式的回译研究双语之间的结构和概念之间的差异,这说明,回译能够较好地检验译文的准确性,鉴别英译本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能提高译者的欣赏能力。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英语选修6第2单元的阅读部分介绍了五种简单的英语诗歌形式,包括童谣、清单诗、五行诗、俳句和唐诗。其中提到,唐诗虽然不是传统的英语诗歌,但也被英语国家的人们所喜爱,许多唐诗还被翻译成英文,广为传诵。本文以古诗文为例,分析古诗文的英译本和回译。

二、从回译看英译本存在的问题

(一)英译本句子成分残缺

语法问题是英语教师和学生较为注重的学习内容,教材中的英译本能够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若其中出现句子成分残缺的硬伤,则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导致学生理解出现偏差,甚至影响英语的使用。比如,《望夫石》的原文:

教材中《望夫石》的英译本为:

笔者对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中《望夫石》的英译本进行了回译,得到以下汉译文:

她在此等候丈夫,江水滔滔不绝奔流。永不回首,变成石头。日复一日在山顶,风雨交替不停。行人若能回来,石头应能说话。

王建的《望夫石》歌颂了夫妻之间坚贞的爱情,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前四句共同描绘出了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第五句体现了望夫石经久不变的品质,第六句对望夫石在丈夫归来后的场景展开想象。全诗刻画了古代妇女深情动人的形象,揭示了她们的悲苦命运。诗歌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只描写了一个等待片段和自己的瞬时感受,然而却情意无穷,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从英译本中我们发现,Never looking back,Transformed into stone均是非谓语句式,找不到相应的逻辑主语,容易使学生产生疑惑,甚至形成误解。

(二)英译本与原文的语体色彩不一致

从语体色彩角度可以将汉语分为口语和书面语,然而,英译本的古诗文翻译容易忽视汉语的语体色彩,将口语和书面语混为一谈。这种英译本虽然不会使读者产生误解,也不影响文章的整体阅读,但违背了翻译的准确性原则。回译可以检测出英译本质量的好坏。

我们从《望夫石》中可以感受到原诗语言简洁,口语色彩浓厚,但通过回译,我们发现原诗的口语色彩并没在英译本中得到充分体现,反而用了一些比较正式、常用的词汇,如awaits,transformed,upon,utter等,使得整首诗的韵味与原文存在差异,不能真实并准确地反映原文。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中《赠汪伦》的英译本为:

Presented to Wang Lun

I was about to sail away in a junk,

When suddenly I heard the sound of stamping and singing on the bank.

It was you and your friends come to bid me farewell.

The Peach Flower Lake is a thousand fathoms deep,

But it cannot compare,

O Wang Lun,with the depth of your love for me.

笔者对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中《赠汪伦》的英译本进行了回译,得到以下汉译文:

我坐在平底船里正要启航,就在这时我突然听到,岸上的跺脚声和歌声———那是你和你的朋友来送别我。桃花潭水有一千英寻深,但它不能与之相比,噢,汪伦,你对我的爱的深度。

李白的这首诗用词口语化,表达出汪伦对诗人恋恋不舍的真挚情感。通过回译不难发现,与原诗相比,英译本不仅没有忠实于原文,而且存在不通顺的现象,无法体现原诗的美。原诗中通俗易懂的口语色彩在英译本中荡然无存,而且英译本使用了多个生僻词或词义。例如,英译本把“舟”译成junk,这个词的基本词义是“垃圾、废弃物”,而不是“平底船”。英译本将“踏”字译成stamping,已经将原诗优雅的“踏歌”变成了“跺脚”,这明显是歪曲了原作者的意图。另外,英译本将“尺“译成fath om,而不用大家熟悉的meter或foot,更加脱离了原文的口语色彩。

(三)英译本的诗歌韵律与原文不一致

古诗文讲究韵律,强调诗文要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性,要求诗文平声仄声交错进行,使诗文具有音乐性。某些古诗文还常常被后人写入歌曲中,可见古诗文韵律的重要性。然而,英译本中古诗文的韵律与原诗不同,通过回译,我们依然能够检测出英译本翻译的质量。比如在《望夫石》中,原诗押的是aabb韵,而英译本却以散体诗的形式出现,没有押韵,这不能不说是《望夫石》英译本中的一个遗憾。

另外,《赠汪伦》原诗为七言绝句,共计4行28个字,而英译本用了7行57个单词,且各行单词数和音节数也不一致,结构较为混乱,无法给人一种音韵美的感受。

(四)英译本存在漏译、加译、误译的现象

在英译本中经常出现加译、漏译和误译的现象,容易引起学生对诗文的误解,进而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比如,古诗文《春晓》原文: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中《春晓》的英译文为:

Spring Morning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笔者对《春晓》的英译本进行了回译,得到以下汉译文:

春天早晨醒来心情舒畅,在我周围处处鸟的鸣唱。但现在我记得夜晚,暴雨;奇怪这么多的花被摧残。

孟浩然的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虽如行云流水一般平易自然,悠远深厚,独臻妙境,但纵观孟浩然这首诗的英译本,我们发现漏译、加译、误译现象严重。英译本中的第一句漏译了“不觉”,light-hearted属于加译,第二句中的round me和第三句中的I remember均属于加译,有画蛇添足之感,第四句“花落”被译成blossoms were broken,则属误译。

三、修改后的英译本和回译

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翻译理论的认识,笔者在参考了大量网络资料后对上文所提到三首诗的英译本和回译进行修改。

(一)《望夫石》的英译文及回译

《望夫石》的英译文:

The Lone Stone

Where she’s waiting for her lover,

On and on flows the river.

Though having changed into a stone,

She never regretted standing there alone.

Day after day on the mountaintop,

It rained and blew without stop.

Should her lover return one day,

Many loving words might she say.

《望夫石》的回译:

等待爱人之地,

江水奔流不息。

虽已变成石头,

从不后悔独守。

日复一日山巅,

风雨从未间段。

有朝一日夫归,

绵绵情话诉谁?

首先,王建原诗中女子的形象虽然清晰,但无名无姓,所以笔者用she来指代她。第一行和第七行均用lover指代她的丈夫,既忠实于原诗的意象,又体现了女子淡淡的哀怨。最后一句用loving words将原诗“石应语”具体化,体现女子对远行归来的丈夫诉不尽的绵绵爱意。

其次,笔者的英译本用词比较口语化,符合原诗通俗易懂的口语体风格,如:waiting for,changed,rained,blew,without stop,say等。第一行用到地点状语从句;第三行用动词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表示让步;第四行使用动名词短语作宾语;最后两行省略了if的虚拟语气,形成倒装结构。译文中用到的语法和句型均属于中学生比较熟悉的语法项目,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巩固所学的英语语法基础知识。

(二)《赠汪伦》的英译文及回译

《赠汪伦》的英译文:

Presented to Wang Lun

On board Li Bai’s about to sail along,

When on shore echoes a farewell song.

Water in Taohua Pond isn’t so deep,

As the friendship with Wang Lun I keep.

《赠汪伦》的回译:

李白登船要航行,

岸上飘来送行声。

池水再深也不及,

汪伦和我的友谊。

在笔者的英译本中,虽然找不到原诗中的很多具体意象,但也用了相关联的On board,sail等词将其内涵体现了出来;echoes说明了送别之歌回荡于河岸,有空谷传响之意。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桃花潭水之深,但译者没必要把“千尺”翻译出来,因为没有人真正去实地测量桃花潭的深度。另外,笔者直接选用Taohua Pond指“桃花潭”,比较符合地名英译的原则———音译加意译相结合,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

受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彦春教授翻译《三字经》的影响,笔者的英译本采用一个英语单词对应一个汉字的模式,使四行诗的长短与原诗相对较一致;另外,译文用词比较口语化,全诗仅用两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句型be about to do...when和not so...as,符合原诗通俗易懂的口语体风格。

(三)《春晓》的英译文和回译

《春晓》的英译文:

Spring Morning

Overslept is the spring morning,

Everywhere I heard birds singing.

Last night’s wind and showers,

Made fall too many flowers.

《春晓》的回译: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昨夜风和雨,

弄落花满地。

笔者对孟浩然的这首诗英译依然沿用一个英语单词对应一个汉字的模式,使译文既有节奏感,又押偶韵,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体现了出来。首先,笔者用overslept体现原诗的“不觉”,接下来,用一个带有固定搭配的完整句make sb.do sth.来翻译后两句,较为准确地表达了昨夜狂风暴雨后的“花落知多少”的情景。

三首诗的英译本使用的都是偶韵,与原诗相同,也与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律诗韵式相同,学生背诵起来会很轻松。

四、提高教材中古诗文英译本质量应注意的问题

翻译的目的不同,读者的对象不同,翻译所遵循的标准和原则也会有所区别。作为承载主干知识的必修课本和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选修课本,在古诗文的英译上要考虑学生的词汇水平,既要保证译文忠实于原文,即“意美”,又要让学生感受到译文的“音美”和“形美”,进而产生模仿写作的冲动。这样,选材才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那么,提高教材中古诗文的英译本质量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译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本功,注重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达意义的差异,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句子成分残缺或漏译、加译、误译等现象。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而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汉语诗歌中允许句子成分缺省,但英译本中应该补出缺省的成分。

其次,注重诗歌中的细节。译者往往在翻译时过多地注重句法和语法,而忽视诗歌中的很多细节,如音节的韵律和语体色彩等。

再次,译者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要有一定的文化敏感性,注重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高水平英语翻译人才的涌现,教材编辑通过广泛搜罗、大量查阅、精挑细选、优中选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成为可能。其实,译文不必胶柱鼓瑟,纤毫毕现,只要能将原诗的基本意思、语体色彩、节奏韵律体现出来,就是不错的译文。当然,若能通过回译检验,在“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达到或接近原诗的水平,自然就能被称为佳译。

参考文献

贺显斌.2002.回译的类型、特点与运用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4).

篇4:赠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李白

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

制锦不择地,操刀良在兹。

清风动百里,惠化闻京师。

浮人若云归,耕种满郊岐。

川光净麦陇,日色明桑枝。

讼息但长啸,宾来或解颐。

青橙拂户牖,白水流园池。

游子滞安邑,怀恩未忍辞。

翳君树桃李,岁晚托深期。

译文

我在白田渡见到不少老人,他们都在歌颂你的事迹。

说你治理政务游刃有余,不挑三检四。

全县都风闻你的清廉,朝廷也都知道你的治理业绩。

外乡的人都来你县安居,到处开垦耕种。

小麦田垄绿油油的犹如水浪,桑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机昂然。

有人来打官司,你就大声吼叫制止;有宾客临门,你就欢笑个不停。

你自己在庭院种橘橙,门窗外摇曳,引来的清水浇灌园田。

游荡在外的我,暂居在安邑,蒙受着你的关怀与恩爱,真不忍心跟你辞别。

篇5:赠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白

白玉一杯酒, 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 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 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 犹可帝王师。

白玉一杯酒, 绿杨三月时。

这两句是说,钱少阳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春时节,手持白玉杯独自饮酒,悠闲自得。一上来就写酒,然后交待时间,起势突兀,设置了一个恬淡闲静的隐居氛图,语意自然,明白如话。

翻译:

端起白玉做的杯子,在暮春的季节独自饮酒行乐。

春光将尽余日无多,你我已经鬓发斑白风烛残年。

把烛饮酒独自寻欢,遇明君赏识出仕还为时不晚。

像吕尚一样被重用,也可成为帝王之师建立功勋。

赏析:

《赠钱征君少阳》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给友人钱少阳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赠诗赞扬钱少阳年老而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晚年壮心不已的气概。

此诗大致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征君,指曾被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钱少阳其时年已八十余,李白在另一首诗《赠潘侍御论钱少阳》中说他是“眉如松雪齐四皓”,对他很推重。这首赠诗,赞扬钱少阳年老而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晚年壮心不已的气概。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诗一上来就写“酒”,然后再交待时间,起势突兀。两句诗,画出主人公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春季节独自饮酒的图景,设置了一个恬淡闲静的隐居氛围,紧扣住钱的征君身分。“三月”暮春,点明季节,为颔联写感慨作伏笔。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此联上承第二句。前句词意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风烛残年,这样,后面的嗟老感慨就一点不使人感到意外。第四句的“各成丝”,和杜甫《赠卫八处士》“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的“各已苍”词意相似,是说钱和自己的鬓发都已斑白,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自此而下,诗意既是写人之志,又是述己之怀,浑然而不可分了。三、四二句抒发了由暮春和暮年触发的无限感慨,而感慨之余又怎么办呢?于是引出下面两句。“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带有更多的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第六句和第五句相对,句意也相似,都是写典型的隐居生活,渲染及时寻求闲适之乐。更重要的是后句写水边钓鱼,牵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诗歌最后出现高潮蓄势,这说明作者写诗是很重视呼应转折之法的。

尾联“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如果钱少阳也象吕尚一样,在垂钓的水边碰到思贤若渴的明君,也还能成为帝王之师,辅助国政,建立功勋。此处的“如”字和“犹”字很重要,说明收竿而起,从政立功还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设想愿望,是虚写,不是实指。唯其虚写,才合钱的征君身分,又表现出颂钱的诗旨。而在这背后,则隐藏着诗人暮年的雄心壮志。全诗款款写来,以暮春暮年蓄势,至此题旨全出,收得雄奇跌宕,令人回味不尽。

篇6:《赠汪伦》原文赏析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尽,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踏歌:踏歌本是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拉手而歌,用脚踏地为节拍。后来也指行吟,既漫步而歌。

桃花潭:在今安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四年(755),是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到泾县,游桃花潭后和友人汪伦分别时所作。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曾经做过县令,辞官后居泾县桃花潭,家有别墅。他豪爽好客,同李白等诗人相友好,常有诗文来往。李白这次来访汪伦,汪伦以美酒招待他,李白临别时写增此诗。

这首诗以叙事开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写李白离开桃花潭时情景。此时人以登舟船也就要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边走边唱的走了过来。忽闻,说明李白并不知道会有人来送行;踏歌,写出送行这边走边唱从岸上走来的神态。他是谁呢?这句诗中并未直接写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点明,原来是友人汪伦。

三四两句叙事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用的是说话的`语气,礼拜说:桃花潭的潭水纵然有千尺那么深,却总及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翻情谊呵!千尺形容极深强调潭水极深,意在表明妄伦和自己的友情更深。这里用深千尺来和送我情相比,而且加上不及两字,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篇7:李白《赠汪伦》原文古诗翻译赏析

天宝十四年 (755) 秋, 李白第二次游泾县, 受到汪伦的热情款待, 欲离开桃花潭时汪伦又为之送行。李白感其情谊, 留下千古名篇《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对汪伦身份的确认是研究《赠汪伦》中踏歌的关键。宋杨齐贤说:“白游泾县桃花潭, 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1]249因此, 唐汝询评点:“伦, 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 复临行以祖之, 情固超俗矣。”[2]631这里的“村人”, 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一村夫老农, 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本地人, 究竟哪种为是?

桃花潭位于青弋江 (即泾水) 上游的泾县桃花潭镇境内。《明一统志》谓:“桃花潭在泾县西南一百里, 深不可测。”按《李太白集注》和《唐诗解》的说法, 汪伦在李白游桃花潭时“酝美酒以待白”, 由此推断出汪伦是当地村夫, 李白临走时, 又与大批乡亲踏歌送行。但自上世纪80年代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的发现, 确知“汪伦又名凤林, 仁素公之次子也, 为唐时知名士, 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 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 公为泾县令, 青莲往候之, 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后, 居泾邑之桃花潭”。而且据李子龙先生考证, 汪伦为唐代歙州都督、越国公汪华五世孙, 以此证实了汪伦出身望族的事实[3]194。若汪伦任泾县县令, 按照唐代官制的地区回避制度, 汪伦不可以在家乡及邻县任职, 所以汪伦不可能是泾县人, 即不可能是桃花潭附近人。1999年, 江志伟先生提出“汪伦籍贯新说”, 认为汪伦是安徽黟县人[4]42。这正好解开了汪伦籍贯中的谜团———汪伦当时在泾县, 只是由于正在县令任上而已。可见, 认为汪伦是村夫的说法是错误的。

李白又有《过汪氏别业》二首, 也是表述与汪伦的深情厚谊。《宋诗纪事》录有宋代胡瑗《石壁》诗, 诗序道:“尝览翰林李白, 题泾川汪伦别业二章, 其辞俊逸, 欲属和之, 未有所发。今十月, 自新安历旌德与仙尉曾公望同游石壁, ……闻新建汪君所居不远, 思欲寻访, 迫以日暮不获, ……汪君即伦别派也, 而儒雅胜之。辍成古诗一首, 寄题汪君屋壁, 虽不足藻饰佳境, 庶俾谪仙之诗, 不独耑美于前云尔。”[5]479可见这两首诗也是李白赠与汪伦的。诗曰:

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叠岭碍河汉, 连峰横斗牛。汪生面北阜, 池馆清且幽。我来感意气, 捶炰列珍羞。扫石待归月, 开池涨寒流。酒酣益爽气, 为乐不知秋 (其一) 。畴昔未识君, 知君好贤才。随山起馆宇, 凿石营池台。星火五月中, 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 一丈荷花开。恨不当此时, 相过醉金罍。我行值木落, 月苦清猿哀。永夜达五更, 吴歈送琼杯。酒酣欲起舞, 四座歌相催。日出远海明, 轩车且徘徊。更游龙潭去, 枕石拂莓苔 (其二) 。

从诗中来看, 这写的也是一次离别。其一中, 李白先将汪伦与仙人子明、浮丘作比, 赞其志趣之雅;次写别业地势之妙;再写肴宴之美, 汪伦情谊之盛。其二描写了一番离宴之景, 欢歌饮酒, 通宵达旦, 高朋满座, 酒后邀舞, 乐而忘我, 主客相得, 流连忘返。汪伦家有别业, 诗中明确以“馆”称之;又见酒宴之盛, 宾客之众, 肴馔之精, 可见汪伦家资不俗。《汪氏宗谱》记载, 汪伦之兄凤思曾为歙县令。汪氏一门出两县令, 自然是颇有家学。《全唐诗》还载有刘复《赠汪伦》一首。刘复曾登大历进士第, 可见汪伦与文士交往颇多。这些都可以说明汪伦是一位有身份、亦有才学的风雅之士。

因此, 《过汪氏别业》二首中的信息可以作如下归纳:首先, 汪伦曾陪李白游览附近名山, 秋季李白告辞, 汪伦设宴相送, 而且李白是乘车出行, 所以与桃花潭之别不是一次;其次, “更游龙潭去”, 明确说明李白将游龙潭。据《泾县志》记:“龙潭三泉在县西南四十里黄虎山后西坑, ……相传为老龙窟宅。”[6]365可见龙潭与桃花潭同在泾县西南。就现在的《泾县地图》来看, 桃花潭镇有龙潭村, 且是镇政府所在地。虽然千年沧桑, 龙潭或已不存, 但由此可以推断, 李白打算游览的龙潭与桃花潭相距颇近, 李白离开汪伦别业之后, 先游龙潭, 再游桃花潭, 是顺理成章的事。

因此, 李白游桃花潭时汪伦既未同游, 且二人已于别业作别, 离开之时也就不必告之汪伦, 这是情理之中。至于汪伦卸任后居桃花潭, 当是此事之后。

踏歌是解读《赠汪伦》重要的一环。桃花潭边, 汪伦是一人踏歌, 还是与一群父老乡亲载歌载舞?

唐代踏歌人数多为数人, 偶也有一人踏歌。《全唐诗》八百六十一卷所记蓝采和《踏歌》诗, 前序即为“蓝采和, 不知何时人。……每行歌城市乞索, 持大拍板踏歌, 似狂非狂。歌词极多, 率皆仙意。……后踏歌于濠梁间酒楼, 乘醉轻举, 云中掷靴、衫、腰带、拍板, 冉冉而去。”蓝采和一人踏歌, 见其癫狂不群之态, 后代诗词中也多以“踏歌”之典来表达洒脱之意。汪伦既非狂人, 且颇有身份, 不会忽然只身踏歌而来;且当时尚任县令, 出行必然有人陪同, 汪伦一人踏歌而陪同者不踏, 更是不合情理。因此汪伦一人踏歌应被排除。

又若是汪伦聚村人踏歌, 于情可通, 于理却不合。汪伦既为县令, 自然可以聚集村人踏歌;但也正因为汪伦是县令, 与当地百姓一同踏歌的可能性不大。试读《过汪氏别业》中的诗句, 文雅有之, 但并无“与民同乐”之感。送别李白本来事出仓促, 汪伦若是匆忙集合当地百姓踏歌, 即使是最简单的踏地而歌的动作, 也必然错落不齐, 笑话百出, 在唐代这样踏歌之风极盛的环境中也是不实际的。此诗中的踏歌只能是一种情况:偶听李白即将离开, 汪伦追赶而至设宴饯别, 并以家乐踏歌送行。

汪伦家有妓乐吗?答案是极有可能。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地的人文环境相关。唐代盛行妓乐, 官府既有官妓, 私人蓄妓之风亦盛。《旧唐书·河间王孝恭传》记载河间王李孝恭“性豪奢, 重游宴, 歌姬舞女百有余人”[7]2347。《新唐书·李林甫传》也说李林甫“车马衣服侈靡, 尤好声伎, 侍姬盈房, 男女五十人”[8]6346。不仅是皇亲重臣, 唐代许多诗人也养有家妓。韩愈即蓄有绛桃、柳枝二妓;白居易诗《小庭亦有月》中的“菱角”、“谷儿”、“红绡”、“紫绢”都是女妓之名;《唐才子传》也记王翰“枥多名马, 家蓄妓乐”[9]40。此外, 富室也多蓄妓, 如陶潜之裔孙陶岘即有女乐一部[10]118。《吴郡志》说陶岘“文学自许, 生知八音, ……不谋宦游, ……身泛江湖, 遍游烟水, 往往数岁不归。”[11]167唐代富户崇风雅、好妓乐可见一斑。

宴席上有妓乐是唐代一种普遍现象, 从“樽中酒色恒宜满, 曲里歌声不厌新” (谢偃《乐府新歌应教》) , “处处闻弦管, 无非送酒声” (刘禹锡《路傍曲》) 中可见一斑。送别之宴尤其如此, 如皇甫松《江上送别》即有“祖席驻征棹, 开帆候信潮。隔筵桃叶泣, 吹管杏花飘”之句, 可见唐人送别, 设席作宴并配以歌舞管弦乃是常事。

汪伦既然家有美酒, 在桃花潭边以酒宴饯行当投李白所好;既然有宴有酒, 席上伴有妓乐踏歌也是自然了。

古代将送别活动称为“祖”, 即祭道神, 如《诗经·大雅·烝民》:“仲山甫出祖, 四牡业业。征夫捷捷, 每怀靡及。”郑玄笺云:“祖者, 将行犯軷之祭也。”[12]569古人交通落后, 通信闭塞, 行者在外生死难料, 祖道仪式是人们对出行者路途平安的祈祷和祝愿。唐代的祖饯是先秦祖道仪式的承继, 不仅盛于民间, 官方也往往为一些重臣举办祖饯仪式, 如唐中宗景龙年间, “大学士李峤入东都祔庙, 学士等祖送城东, 上令中官赐御馔, 及葡萄酒”[13]19。既有祖饯之宴, 宴上的乐舞当不可少, 王维《双黄鹄歌送别》“悲笳嘹唳垂舞衣, 宜欲散兮复相依”就是一例。别宴上的歌舞及赠诗, 一方面是娱乐的需要, 更大的意义则在于为远行者祈福, 而祈福的舞蹈中, 又以踏歌最为突出。

以舞蹈来达成“天人合一”, 最常用的即是“踏歌”。踏歌以其参与者身份和人数皆不受限制的特点, 让个性特征消失而突出了群体特征, 是人类群体意识的体现。群体部落能带给人安全感和归属感, 反映在舞蹈中, 即是手拉手、肩挨肩, 合节拍而舞。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上绘的三组手挽手的舞人, 被称为“男性社舞图案”, 或许就是“连臂踏歌”的情景[14]7。

在节日庆祝中, 人们通过踏歌宣泄生命的活力;在对亡灵的告慰中, 人们用踏歌表达对亡人在别样世界幸福生活的祝愿;在与友人的告别中, 踏歌也代表了美好的祝愿。因此, 李白在将行时听到的岸边踏歌, 其实是汪伦为友人的祝祷。汪伦在桃花潭边设宴为李白送行, 以家中美酿相敬, 以妓乐踏歌为祝。李白《赠汪伦》中以“桃花潭水”喻汪伦之深情, 并非信口开河泛泛而言, 而是对汪伦为他的平安祈福的热切回应。

摘要:从唐代踏歌的文化内涵角度解读《赠汪伦》, 可得出汪伦当时不在桃花潭, 忽知李白将行后追至潭边设宴相送, 以家妓踏歌相祝的结论;而踏歌用于送别, 是中华文化核心——“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篇8:李白《赠汪伦》原文古诗翻译赏析

赠汪伦

原文:

篇9:赠汪伦--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汪伦,安徽省泾县贾村人,性格豪放,善饮酒。天宝十三年(754),李白漫游皖南泾县桃花潭,受到汪伦的热情款待,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为答谢汪伦的盛情,临别之际,李白作了这首诗以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乘坐着小船正要离开,忽然听到岸边传来一阵阵踏歌声,(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唱方式,歌者手拉手,两脚踏地作为节拍边走边唱。),原来是汪伦和村民们手拉着手,边走边唱地来为李白送行。这种朴实、欢快的送别场面是其他送别诗中所看不到的。从这热情洋溢的气氛中,我们不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诗人与汪伦相互间的亲密关系,而且也能体会到他们相互之间的深刻了解。李白性格飘逸豪放,汪伦及村民们的踏歌相送也堪称浪漫犷达,这样的送别方式一反一般送别哀愁、忧郁、依依不舍的缠绵场面,正合诗人性格,因而也就足见汪伦对诗人的知心之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 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篇10:李白——《赠汪伦》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这是一首“清水出芙蓉“的赠别诗。诗仙以“桃花潭水

深千尺”,来反衬汪伦相送之情有过而夫不及;从而使本诗

篇11: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诗赏析: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篇12:李白赠汪伦的诗意

《赠汪伦》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篇13:解读赠汪伦唐李白诗意

李白为何说汪伦情义比千尺桃花潭水还要深?诗歌本身,只说在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时,汪伦踏歌相送。《李太白文集》杨齐贤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白……”。多出了汪伦以自家所酿美酒款待一项。历来注家,涉及汪伦对李白的好处,基本上不出款待美酒、踏歌相送这两点。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醖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之,情固超俗矣。”(《唐诗解》)

单从做诗的角度讲,不要说款待美酒+踏歌相送,就是只踏歌相送一项,惯于使用夸张语言艺术的大诗人李白如此慷慨地赞美一下汪伦的`情义,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假如我们从李白当时年龄、行踪和汪伦其人等角度看一下,问题就不会这么简单了。

一般认为,李白这一回到泾县,游览桃花潭,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的事,李白已经55岁,他是从秋浦来到泾县的。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距离泾县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古人行旅,不同于今天有汽车、高速公路等快捷的交通工具和条件可利用,一百多公里不啻是长途旅行。古道蜿蜒,跋山涉水,一般情况下需要走三四天,即使坐船(乘舟)大概也无法当天到达。不用说,以家酿美酒款待、踏歌相送的汪伦,应该是李白的爱慕者(粉丝)。根据今人李子龙的考证,汪伦又名凤林,是越国公汪华的五世孙,曾经做过泾县县令。就是说,汪伦不是唐汝询所说的“一村人耳”,他应该属于有文化、家境殷实的士族阶层。

根据上述种种事实,揆以情理,当时情况应该是这样的:李白这一次的泾县之行,是应汪伦的邀请而来的;李白住在汪伦府中,并非只是饮了一两次美酒、游了一下桃花潭即离去;在汪府期间,李白受到了主人非常热情的款待,山珍海味,宾主开怀畅饮;李白离开的时候,汪伦依依不舍,踏歌相送。

我这样说,有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李白现存诗歌中有《过汪氏别业二首》。闫琦、房日晰、安旗、薛天纬《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认为这里的汪氏别业当为汪伦别业,此诗天宝十四载秋作于泾县,跟《赠汪伦》是同一时间。这两首诗中,有如下一些诗句:“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以上其一);“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永夜达五更,吴愉送琼杯。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以上其二)。

这些诗句透露出如下信息:汪伦家境富裕,有园林式别墅;汪伦是个喜欢结交贤才之人,在此之前李白已经久闻其大名;这是李白跟汪伦的初次见面,李白之所以应邀来泾县游玩是感动于汪伦的真诚热情;汪伦奉李白为上宾,予以隆重的款待,烹羊炮羔,通宵达旦宴饮,歌舞助兴;“龙潭”应该就是桃花潭,是最后的游览项目。李白这一次泾县之行,时间为秋天。

踏歌,有个著名的唐诗选本简单注释为“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有本著名的唐诗鉴赏辞典说是“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来送行了”。我认为,前者不够清楚,后者不够准确。当时情形应该是这样的:李白将要离去,汪伦执手相送。为了对李白表示敬意,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汪伦在未告知李白的情况下,悄悄安排了踏歌送行节目,给李白以惊喜。不用说,这个踏歌节目的表演者是汪府蓄养的女乐(伎人)班子。既不是汪伦本人跳着踢踏舞唱着歌送李白,也不是“一群村民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来送行”。只有这样理解,“忽闻”二字才有着落。

可以说,李白是在接受了汪伦的礼遇、款待之后,于意外听到送行歌舞时的惊喜心情下,脱口吟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古名句的!

《赠汪伦》的由来

李白在唐朝的诗坛上很有名气,拥有很多的崇拜者,汪伦便是其中之一。可是汪伦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结交大诗人李白呢?

有一天,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来的消息,便决定写信邀请他。王伦知道李白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旅玩。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意思是说先生喜欢游玩吗?这里有十里的桃花。先生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上万家的酒店。

李白接到信,兴致勃勃的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然后明白了,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篇14:李白《赠汪伦》拼音及阅读答案

赠 汪 伦

[唐] 李 白

lǐ bái chéng zhōu jiāng yù xíng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

hū wén àn shàng tà gē shēng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

táo huā tán shuǐ shēn qiān chǐ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

bù jí wāng lún sòng wǒ qíng

上一篇:村干部表态发言稿下一篇:热爱劳动 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