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大自然的色彩

2024-07-10

第6课大自然的色彩(精选7篇)

篇1:第6课大自然的色彩

6、色彩的渐变

教学目标

1、学生巩固关于色彩明度、纯度的知识。

2、学生运用色彩渐变的原理画一幅风景画。

3、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意能力。教学重点

运用渐变的色彩描绘画面,教学难点

把握好色彩渐变的度。教学准备

教具:大玻璃缸、盒装颜料、水粉笔、印有图案的作业纸,色彩卡片若干,调色盘,小水桶。

学具:作业纸、毛笔、盒装颜料、调色盘、小水桶。教学过程(—)实验引入。

1.老师在一个大玻璃缸卫倒人红颜色水,然后慢慢地加黄颜色水。提问:请问玻璃缸里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2.小结:颜色在色性上慢慢地产生变化,称为色彩的渐变。今天我们学习用渐变色来画画。(板书课题:色彩的渐变)(二)寻找生活中的渐变色。

1.提问:在生活当中,哪些地方能看到渐变色彩? 2.学生讨沦。(三)欣赏书上作品。

(四)老师示范运用渐变色彩填图案。在画的时候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老师边讲边示范,在一个图案甲填上由红色渐变到黄色的色彩,并要求涂的时候不要涂出格子。(六)布置学生作业

1.观察要求涂色作业 图案。

2.说一说你想用什么颜色涂大树和背景以及树的轮廓线。3,老师小结:大树和背景可以选用实际的色彩,也可以用想象的色彩,大树的轮廓线的色彩要与其他颜色形成对比,使其鲜明。

4.布置作业 要求:运用色彩渐变的方法为图案填色,并选用恰当的色填画树的轮廓线。要求画面工整,颜色搭配适当。(七)学生作业。

(八)作业 讲评,宣布下课。

篇2:第6课大自然的色彩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叫赵顺玉,是南泉道平初中的一名普通美术教师,我的说课题目是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六课《大自然的色彩》 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我今天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评价与拓展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通过本节课《大自然的色彩》的学习,既可以对前一节课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又可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大自然的色彩》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此外,色彩是人类的视觉对象之一,是由不同的光波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产生的。生活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当眼睛看到色彩的同时,会自觉地把色彩和自己以前看到过、接触过的有相似色彩特征的事物在头脑中“挂钩”,形象地联系起来,而这种联想又因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情感经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个性化差异。正是这种联想,使色彩具有了强烈的影响力,左右着人们的心理、情绪。艺术家也正是运用了这种影响力,来创作美术作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色彩联想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欣赏理解美术作品和创作美术作品,是培养学生美术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就是要学生对丰富的色彩展开自由的联想,运用美术的手法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想象,了解色彩的表达规律。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前面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造型与表现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光与色的关系,感知色调。采用学生(小组)学会用色彩基本知识和规律去感知色彩现象,能运用色彩知识去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并进一步应用于生活。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搭配所体现的多种文化艺术内涵。

(2)过程与方法:活动——欣赏——学习——动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丽色彩现象的主动感觉和热爱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知感受并运用简单的色彩手段表达自然界的色彩关系。教学难点:使学生比较准确的把真是景物或事物概括为简单的色彩关系。教具准备:图像素材、多媒体教室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以多媒体为载体,以本校“四四式”课堂教学为根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不断采用欣赏、启迪、展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发现新知识的欲望,同时在师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领悟课程中人与人之间信息的美好情感的传递,从而感受知识的价值、情感的价值。

2、设计思路:如果面对大自然中漂亮的颜色,直接让学生归纳,并试着说出有哪些颜色组成,他们的思路会狭窄、停滞,感到索然无味,本来斑斓的色彩也会变得暗淡。如何激起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呢?最好是运用色彩。让他们通过对图片的直观感觉,在纸上绘出自己看到的并且喜欢的颜色。提问学生,这些色彩都是怎么来的?思考为什么夜幕降临,色彩就隐匿起来了?导出大自然的色彩。而后用计算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加上语言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练一练”试着画画荷花、橘红色的霜叶等色彩归纳,让学生逐渐体会大自然的魅力。

(制作多媒体课件,精美的图片、美妙的音乐,努力营造艺术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色彩的直观性与感受力,激发学生对色彩的感受。)

3、设计特色:

(1)从色彩在各艺术形式中的运用着手,例如:文学、环境、绘画、电影,体会色彩的用途,引起学生对色彩的兴趣,提高对大自然色彩的概括能力。(2)在进行色彩概括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每种色彩独特的艺术情感。(3)投其所好,选用学生爱好的、新奇的艺术形式,不仅激发兴趣,也拓宽其知识面。

三、说学法:

1、学生分析:初中学生课业繁重。作为一周一节、没有考试压力的美术课,应充分发挥美术学科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营造浓烈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中学生分析、理解力进一步加强,又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自己感受到的东西比直接接受的知识要深刻。因此老师要做的工作只是适当的引导,搭建平台,让他们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他们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初步掌握了一些美术方面的常识,但对于较高深的艺术作品,还是难接受和理解。在选用材料时,应注意运用学生感兴趣、有新奇感的艺术作品,创造适宜的情景,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教学效果。

2、学法指导:《大自然的色彩》是具有归纳应用和审美双重性的一节课,需要相关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因此本课利用多媒体中大量的图例以及资源,引发学生对于大自然色彩的认识以及对色彩冷暖、明暗的归纳。学生在欣赏、讨论、展示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既锻炼了其自身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课件演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这几首诗我们很熟悉,诗中美景令人神往,那么自然界中真的有这样的美景么 ?

2、创作、体验

课件演示:一组图片

日月轮回四季交替 大自然的色彩千变万化、魅力无穷。让我们来分析图中出现的几种主要色彩:近、中景秋天树叶的金黄、橘红,夹杂着一些灰紫色的矮小树木。远处清澈的湖水呈现出深浅不同的蓝色,湖边有墨绿色的塔松。再远处依稀可见的淡灰紫色的远景,共同构成一派绚丽多彩的秋色。

提问:大家感受到这些丰富和美丽的色彩了吗?平时你们注意过身边的景色变化和色彩现象吗?

看看上面两幅例图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在黑夜里没有光线的情况下,这些色彩还有吗?

色彩产生的原理光是由不同波长的七种色光合成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光线照射到物体上,因为物体具有吸收和发射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性质,所以会呈现不同的彩色。

“练一练”

自选工具简单画出荷花的色彩关系:主要有大面积的绿色和粉色,但绿色右上角深一些,莲蓬稍发黄,下面的花蕊是土黄色的。花瓣尖上粉色稍重,下方浅色调,是指色彩运用的总体倾向。如红色调的晚霞、土黄色调的高原风景等。(“调子”原是音乐艺术中的一个术语,用来表现一首音乐作品的“音高”,是支配乐 曲的音调标准,如D大调、C大调等。绘画借用这个名词,是因为它很方便,可以准确地表示一幅作品的画面综合观感效果、色彩、明暗等诸多因素造成的综合效果。如冷 调、蓝灰调、金黄色调等。色调常见于生活中且常用于设计和绘画中。)分析教材右页的四幅作品,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进一步深化对色调的理解。

3、课堂练习

在书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或作品,任选工具材料,简单画画色彩关系。

用简短评述的形式来描写自己画出的色彩作业,或写出对自然界美好色彩现象的感觉和印象,或是评价一幅绘画、一幅摄影作品。

4、展示作品

鼓励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分组或全班欣赏作品。总结自己的制作方法。自己评价,后师生共评。

5、小结

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色彩感受和表现能力是学习色彩的最好途径。色彩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应充分的去体验它,享受它。(点明学习本课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注意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提高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

五、评价与拓展

课堂中只有实现角色互换才能拉近师生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完成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对学生作业的点评,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创造,针对不足提出恰当的建议。评价应充分肯定。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色彩,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后会接触更多的色彩知识,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色彩这个工具,描绘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并体会色彩带来的各种感受。

语言引导,让学生跟随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是无穷的,加上美丽的图片,营造逼真的色彩世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丽色彩现象的主动感觉和热爱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感。

大自然的色彩

一、认识色彩:色彩产生的原理

二、感受色彩:春夏秋冬,谈感受

三、记忆、描绘色彩:冷暖色调

四、作业布置:

篇3:第6课大自然的色彩

现代城市色彩理论中对于城市色彩特征的形成有这样的阐述:每一个城市的色彩景观都应该是不同,这种色彩的个性,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方面,是城市的文化因素;另一个就是城市的纬度因素,也就是不同的自然环境背景。凡是有着明显色彩特征的城市,这两方面的因素也是突出的。反之,色彩特征模糊的城市,或者是淡化了城市的文化背景,或者是忽略了本土的自然环境色彩。在当前的国内城市建设活动中,保护地方性文化环境的特征和个性,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如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拯救工作等等。但是对本土化的自然环境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重视程度,对地方性的自然色彩景观更是少有认识。

自然环境色彩的价值,可以借用日本色彩学者小村秀雄的关于色彩论述来说明:“色彩是破碎了的光……太阳的光与地球相撞,破碎分散,因而使整个地球形成美丽的色彩……”。这段优美的语言,阐述了色彩的自然属性,也极为生动地表达了自然环境在色彩形成中的决定作用:自然环境是城市色彩的基本载体,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构成元素。

自然环境色彩由城市的总体自然背景色彩和自然要素类色彩构成。其中,城市的总体自然背景色彩是指由地理纬度、山水格局、气候特征、特别是光照云雾等构成的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大面积环境底色;自然要素类色彩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中的土壤、岩石、水系、植被、花卉、果实等具体类型的自然要素色彩。自然环境色彩塑造着城市的整体色彩环境,不仅构成了该地区地方性色彩的基本特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的色彩取向和偏好。

2.典型自然色彩景观解读

自然环境色彩对地方性城市色彩的塑造是持久深刻的,也是细致入微的。自然地理特征中对城市色彩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即是光照和气候条件。温湿度、光照、云、雾、霾天气可以决定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特别是色光源,会决定性的影响着一个城市或地区的色彩景观。通常,柔和的光线使色彩的鲜艳度增加,而强烈的光线使色彩的鲜艳度减弱。例如,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日照时间长,阳光入射角度大,城市建筑阴影区域少。由于光照强烈,需要在城市色彩环境中减少高明度色彩的使用,以降低耀眼的反射光线的刺激,同时强光照也会降低色彩的彩度,需要使用彩度较高的色彩。因而,并不象一些想当然的想法那样,认为越是阳光强烈、温度较高的地方,一定会避免暖色,使用冷色等。

“高原明珠”墨西哥城,位于北纬19°36′-19°03′之间的北美大陆南部,海拔约2240米,阳光灿烂,日照强烈。作为视觉在强烈日光照射下对色彩感觉的补偿,城市建筑色彩中大量使用中至中高纯度的色彩。除了使用浓郁民族风情的建筑色彩之外,具有传统图腾原色风格的大型建筑壁画也是当地喜爱的建筑装饰手法(图1)。而且,在20世纪20至70年代的墨西哥壁画运动的推进下,色彩浓丽、大气磅礴的壁画在城市中大量涌现,为墨西哥城增加更多亮丽辉煌的色彩风景线。反差强烈的土红色、橙黄、天蓝等建筑色彩与色彩响亮的大型壁画,构成尺度宏大、色彩斑斓、浓重绚丽的城市色彩景观(图2),在墨西哥中南部高原的灿烂阳光下热烈壮美的绽放。

典型自然环境类型要素对色彩特征的影响,以土壤和植被最为明显。例如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被誉为“沙漠中的花朵”的阿联酋,地处干旱沙漠地区,属阳光普照、蓝天烈日的热带沙漠气候,境内除东北部有少量山地外,绝大部分是海拨200米以上的荒漠、洼地和盐滩。在缺少丰富植被的自然地理背景下,漫漫沙海与岩石的土黄色和太阳光辉的金黄色,是自然环境色彩的基本色调。同时,人们对城市色彩倾向的选择,也深受强烈自然环境色彩特征的影响。与地方性的沙漠环境色彩极为相近的土黄色(中明度、中低纯度的Y)石材、涂料是该地区常用的建筑色彩,从而铸就了与沙漠环境色彩高度统一的城市建筑色彩环境(图3)。

而中国闽南沿海地区的厦门,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由当地红壤制成的红筒瓦、红墙砖与红地砖,毫无保留的将大地的红调挥洒在海天之间的民居建筑上(图4)。用闽南地区乡土树种针叶植物马尾松作为烧窑薪柴,烧制的红色粘土砖,不仅凝固了土壤的红色,也将灰绿色松枝的烟雾,刻画在砖料上。带有黑紫色纹理的红砖(图4),被称为“烟炙砖”,也因为黑紫色条纹衬托得红色砖石更加娇艳,而称为“胭脂砖”1,可谓一方水土,塑一方色彩的典例。

3.自然环境色彩在城市色彩形象塑造中的再现与表现

一个城市或地区的自然环境色彩从环境背景、气候特征、土壤植被等各个方面,以各种形式塑造了地方性的色彩特征,构筑了城市“肌肤”的底色。因此,深刻解读本土化的自然环境色彩资源,保护原生态的自然色彩特质,提取并运用自然环境色彩基因,是塑造城市专属色彩形象的重要途径。

3.1遵循自然之道的色彩环境营造

对于自然环境特质突出、自然色彩景观丰富的城市,城市色彩形象的塑造,特别需要从自然环境色彩中寻找色彩的基因,包括分析自然环境的色彩特征,提取自然环境色彩色谱等,将自然环境色彩的形成与变化规律,作为城市色彩塑造的重要依据,以遵循自然之道的理念,营造城市色彩环境。

自然景观特质突出的城市,需要特别关注城市整体自然环境的基底色彩,包括气候特征的影响。例如,广州是北回归线上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城市,太阳辐射总量较高,日照时数充足,夏季炎热,有日照时过量。广州常年暖热少寒、夏长冬短、相对湿度大、降水量丰沛,海洋性气候特点明显。但是受季风环流控制,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且北部受山地阻挡,风力较弱,加之近年来空气中灰尘颗粒物较多,灰霾天气有增多趋势。我们在广州城市色彩规划中,采用量化分析的方式,解析广州的强日照和多雨特点,以及近年来增加的灰霾天气对城市色彩特质形成的影响,采用光线环境模拟比色的方式,为广州城市建筑色谱的选择,界定了明度较高、纯度较低,有阳光感、较明朗的淡雅粉调的色系范围,在质感上,推荐色感觉光洁、冷感的材料,以适于大雨冲刷或强日照天气。

广州由北向南延伸的白云山、从西向东穿越的珠江水、南部的海洋、红色系到黄红色系的地带性土壤、红色砂砾岩为主的岩石色彩,共同为城市色彩构筑了大面积的背景色,四季常绿的植被与海洋的蓝色,又为广州自然环境色彩增添了稳定、冷静的笔触。有“花城”美誉的广州,丰富多样的花色植株和典型观赏果实植株相互映衬,构成多彩热烈、姹紫嫣红的色彩环境。在广州城市色彩规划中,我们提取云山、珠水、海洋、土壤、植被的色谱样本,整合出丰富明丽、充满原始活力广州自然环境色彩总谱(图5),并以此作为城市环境底色,通过比色融合剔除等方式,选择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契合的建筑推荐色谱,形成具有“阳光明媚的粉彩画”2特点的广州城市色彩体系,以加强城市色彩体系的独特性和本土性。事实上,许多传统岭南建筑中艳丽、浓烈的色彩装饰(图6),正是对广州繁花似锦的自然环境充满赞美的描摹。对于广州这样有着热烈明媚的自然环境的城市来说,城市色彩环境的营造需要以尊重自然、凸现自然的方式来达成。同时,自然色彩景观也润物细无声地塑造着当地的色彩审美取向。

对于季相分明的城市来说,把握自然环境色彩的变化和差异,是强调本地自然环境色彩特征的重要方式。例如在苏州城市色彩规划中,我们分析四季气候特征下季相色彩的变化,提取季相色彩的典型色谱(图7)。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冬季的苏州,日照量较少,早晚雾霭浓厚,大气透明度低,植物景观为香樟、广玉兰等常绿乔木和银杏、榉树、垂柳等落叶植物,少有花卉植物,色彩景观呈低纯度中低明度的蓝绿灰调;春季迎春、海棠、杜鹃等百花烂漫,新绿初绽,植物色彩丰富,色相分布广泛,呈生机盎然、明快鲜亮的多彩明调;夏季的苏州,绿色沉郁浓厚,紫薇、夏荷、紫叶李、凌霄、石榴等典型花卉和彩叶植物色彩主要集中在红到红紫(中高纯度中高明度的R、RP、P),而且因为6、7月“梅雨”天气的雨水雾气,降低了色彩的明度与纯度,呈现出“烟雨江南”的朦胧感;秋季的苏州,是银杏、梧桐等植物黄叶飘舞的季节,也是金菊怒放的时节,加之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天气,自然景观色彩呈中明度中纯度的黄绿色调。在苏州城市色彩规划中,通过对上述典型季相色彩特征和色谱的分析,为苏州确定能凸现地方季相景观的城市色彩体系,用遵循自然色彩变化之道的方式,塑造“浓墨淡彩、写意江南”3的城市色彩形象。

3.2再现自然之色的色彩景观塑造

与广州地理纬度接近的珠海,却因为自然环境色彩的构成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景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珠海市,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倚山临海,海域辽阔。珠江入海水网、海洋、山体、植被、沙滩、岛屿、岩石等构成其自然环境背景。与广州不同的是,珠海拥有690公里长的优美海岸线和广阔的海洋,这使得滨海景观色彩成为其自然环境色彩的主要内容。

然而,珠海的海不像三亚的海,湛蓝壮阔;也不似马尔代夫的海,碧蓝无暇。当众多珠江水道,经过千山万壑在此汇入大海时,水色是不能一眼望透的黄绿灰色调。珠江水道与海洋交汇的近海,波澜不惊的吟咏着平静的慨叹和满腹的惆怅。在北纬21°48′到22°27′之间强烈阳光的照耀下,海水不紧不慢的闪烁着珠玉般的光泽。事实上,因为珠海滨海带是由西江和北江入海冲积物聚成的,滨海海滩多为富含黄色二氧化硅和石英砂,多呈浅黄色。由于受地球自转的影响,珠海口的泥沙多堆积到西岸,近海20公里以内的海水颜色多受滨海沙土色彩影响,故呈黄灰、黄绿灰色。尽管远离岸线的海水开始变的碧蓝,但是对城市整体色彩环境的影响是较弱的。因此,珠海总体自然环境中最突出的特征是滨海的景观,这个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地方性色彩,也是滨海的色彩。绿岛黄岩细砂的陆地,从黄绿灰调向蓝绿灰调过度的海水,以及江、河、海水的光泽和韵律,都是这个城市自然景观的核心。鉴于此,在珠海城市色彩规划中,我们着力分析并提取珠海的滨海景观色谱,使之以色彩基因的形式再现在城市色彩体系中,通过分析提取与珠海自然环境色彩浑然天成的推荐色谱(图8),为珠海描绘“水韵华彩百岛城,珠颜玉色山海间”4的色彩图景。

3.3表现自然之美的色彩形象创造

自然环境色彩,不仅仅作为城市色彩内在基因和比色的参照,也可以是独立表现的色彩要素。长期以来,城市色彩形象塑造,主要关注的是城市人工环境色彩,尤其是针对固定色,也就是对建筑色彩的塑造和引导。其实,城市自然景观色彩具有重要的色彩表现力和影响力,更有较强的色彩可塑性。近年来,已有一些城市结合绿化景观工程,通过配置各具色彩特征的乔木、灌木和花卉,取得了较好的植物色彩景观效果。但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植物色彩景观毕竟是少数,人们对植物色彩景观的认识较少,对植物景观色彩的设计需求也较弱。而目前很多植物景观设计往往从单纯植物色彩的角度进行配置,缺少城市整体色彩环境背景的指引,使植物色彩的表现成了没有环境依托的表演,显得孤立和没有缘由。

在安康城市色彩形象规划中,我们以营造城市整体色彩形象为目标,在研究确定安康城市色彩体系和推荐色谱的前提下,为安康提供分层次、分系统的色彩形象塑造策略。植物景观的塑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色彩系统工程。植物色彩景观的色彩范围和配色指引,是从属于城市色彩整体环境引导中的一部分,与建筑色彩、城市标志色和城市标识系统色彩等,共同构成丰富、立体的城市色彩形象。因此,规划针对安康季相变化的特点,选择本地景观植物类型,创造符合“水润彩绘、诗意田园”5的城市色彩形象,如图(图9)中为滨江植物景观带所作的色彩设计示例。

在利用植物色彩营造城市色彩形象方面,最重要的是本土植物的选择。我们在设计植物色彩中,强调本土化的原则、适地适树的原则等,积极选择具有本土色彩特征的适宜植物,如香樟、银杏、珙桐、广玉兰、侧柏、毛白杨、紫荆、夹竹桃、油菜花、三色堇等乡土植物等,尽最大可能维护本土化的植物景观,以塑造这个城市专属的色彩形象,使植物色彩的表现属于环境、符合环境、又优于环境,并且能够点染环境,这也是在城市形象趋同的全球化背景下,通过突出乡土植物个性,维育城市本土植物景观形象,塑造城市地方文化和个性的重要策略。

4.结语

不同地理环境的自然景观色彩本应构筑各具差异的城市色彩面貌。但是,在全球趋同的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雷同、平庸的城市色彩面孔。究其原因,本土化的自然环境色彩弱化,自然景观色彩表现的缺位是最突出的缘由。事实上,自然环境色彩是城市色彩形象的基础,也是城市色彩体系的来源。城市色彩景观的塑造不仅不能放弃地方性自然环境色彩,还需要遵循自然之道,探寻自然色彩的特质,提取城市色彩的基因,并且在城市色彩形象的塑造中积极的再现自然之色,表现自然之美,因为,自然环境的色彩,是城市色彩最真实的来源,是城市最自然的风景。

参考文献

[1].郭红雨、蔡云楠著,《城市色彩的规划策略与途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p39-51;

[2].陈文著,《厦门古代建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2,p188-221;

[3].陈支平、曹春平等编著,《闽南建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2,p16-18;

[4].广东省珠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珠海市志》,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p11-32;

篇4:第6课 为情造文与为文造情

“感情真挚”是指作文在立意时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即文章中表达的感情产生于生活实际、合乎事理、合乎自然规律。这种情感发自内心、不受外界干扰,不是无限拔高的虚情假意,也不是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只有作者心中有了激荡的情感,所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感人的魅力。

【样题分析】

(2014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

“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本题材料主体由祖孙二人的对话构成,无论是“孙子”的感叹,还是“爷爷”的沉思,虽然都不存在孰是孰非的判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作文的立意也就多种多样。

站到社会发展的角度,可以否定城市中万家灯火的美景,指出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物质享受,但千万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类最终的幸福。

站到科技改变生活的角度,看到其带来的负面效应。科技是把“双刃剑”,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十面“霾”伏便是最好的例证。高楼大厦屹立在雾霾当中,带给人类的绝不是缥缈的美感,而是呼吸的艰难。

站到欣赏美的角度,“孙子”以霓虹闪耀、灯火通明为美,考生可以说这是时尚的美、人造的美、虚假的美;“爷爷”以沧海桑田、星汉灿烂为美,考生可以说这是自然的美、质朴的美、真正的美。

以上立意似乎站在了思想的高度,异口同声地批评现代城市和科技带给世界的变化,像一位深沉的哲人。但这些说法哪一个是出自考生的真心?

“爷爷”辈分的人曾经的追求是什么?他们是不是幻想有一天“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四十年前的人追求什么?他们是不是追求“实现四个现代化”,让山河换新颜?

材料中的“孙子”,即今天的年轻人,有谁会不向往城市生活,真心否认城市生活的美好?即使城市中有雾霾、堵车、生活成本高等诸多不利,毕竟谁也没有逃离。

硬把“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当作美就不是出于真心。这种立意就是脱离了生活,凭空想象,显得矫揉造作。

因此,本题立意不妨从现实生活出发,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人们应该善于从“当下”的风景中获取美感,学会欣赏;声光电的科技进步是人类的智慧之光,也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学会珍惜;城市,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等等。

【高分捷径】

我们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立意?立意一般指写作时所确立的文本文意,包括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在高考的作文中,考生阅读并分析作文题目材料之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识归纳出来的判断。明确地说,就是指记叙文、散文的中心思想,或者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一般说法是把立意和审题混在一起,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审题是分析材料的过程,是立意的准备;立意是审题的结果,是分析材料得出的结论,但立意是审题和写作的衔接,它不限于材料本身,也包含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是下一步写作的核心,写作的每一步都围绕着它来进行。所以立意极其重要,一个真实的立意,就是作文良好的开端。

1. 立意要“真”。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有语:“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大意是说:从前《诗经》的作者写的诗歌,是为了抒发感情而创作作品。后来的辞赋家写作辞赋,是为了创作而故意造作感情。凭什么知道他们是这样的呢?因为《诗经》的产生,是由于诗人心中蓄积了愤懑不平之气,因而吟唱出来,用以讽喻劝告那些在上位的人。这就是为了抒发感情才创作文艺作品。后代辞赋家之流,胸中本来就没有感情郁结,却随意施展夸张文饰的手法,借此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创作才造作感情。

写好高考作文,就要学会“为情造文”。作文即做人,用真诚的态度对待作文,也会用真诚的态度做人。近些年高考作文题目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争取每个考生都有话说。试题材料中往往说“你有哪些联想和感受”,就是拷问学生特定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考生势必要唤醒自己相关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认识,然后再去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形成文字,这就是一个“为情造文”的过程。立足于生活,“为情造文”,才能得到读者(首先是阅卷老师)的认可。

以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作文为例,可能给“小陈”写信的考生居多。如果认可小陈的做法,赞扬她法大于情、不避亲情的行为当然可以,但回归现实看看,让自己的父亲经济上受处罚,还要被警察批评教育,生活中有几人愿意这样举报自己的父亲?此等小事,除了举报就没有更合适的办法解决?考生能否批评小陈的做法,指出她的行为违背自古以来“父子相隐”的做法?我相信喚醒真情,批评小陈更符合生活实际,也更会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的。

2. 由事生情,由情见理。

写作来自于生活,才会有丰富的内容来支撑。所谓“顺理成章”,“理”顺、“情”顺,文章才能写得顺手。凡事都能使人产生情感波动,情感的波动又促使人思考事情的原因、结果和来龙去脉。否则,立意有悖生活常识或有悖于自己的真实内心,展开的文字也一定是别扭的,立意与自己真实的想法不一致,写起来就步履维艰。连自己都征服不了的文章怎么能打动读者呢?

以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作文为例,材料中讲述的是“山羊过独木桥”的比赛,过去都是对决的规则:把对方挤下独木桥,自己胜利过桥为胜。现在竟然变成互相抱转,全部过桥。对材料的解读多种多样,立意也多种多样:有人认为这是把竞争变成合作,因此立意为“合作才能双赢”“合作双赢”是一种社会正能量;有人立意为“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良性的竞争是应该被提倡的”;有人立意为“敢于打破规则,学会变通”;有人解读为“规则的设定不妨人性化一点”,等等。

实际上,上面解读根本没有把材料与生活联系起来。解读时不能忽略这是一场比赛。我们要回到生活现实中来,掀起感情的波澜。假设你在现场看到这样的比赛,你会得出这样不痛不痒的结论吗?比赛就是比赛,比赛的性质在于竞争,缺少竞争就不是比赛,就是闹剧!我们观看美国职业篮球赛、世界杯足球赛,欣赏的就是那种激烈的竞争精神。篮球赛、足球赛上队员们相互妥协以求双赢只会换来观众的愤怒之情。这种情感,促使人们思考:竞争能促进发展,人类社会也一样。

可见,我手写我心,有情才有文。

【写作误区】

1. 千人一面无思想,总是追求高大上。

高考作文大部分学生选择议论文文体,而议论文体重在说理。“理”在何处?当然生活是它的不二之选。但考场作文在立意方面最常见的错误情况就是“套作”,移植书本上政治观点,总认为高大上的东西不会出错;有时是往年的高分作文中别人用过的观点,时过境迁还在东施效颦。这样观点与真实想法不一致,把写作变成了自己跟自己的内心吵架。

2. 为赋新词强说愁,谈到文化就怀旧。

多年来高考作文的大方向出现了很多次的转变,由过去的突出政治改变为激励人生,最近又转向了文化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需要考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这些年大量的文学作品都在怀旧,不可能不影响到高考作文,所以材料内容如何,励志和怀旧时不时地被嫁接为文章主题。

例: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4年12月,《诗刊》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凤凰网读书频道联合举办了一场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私企员工、煤矿工人,是这场朗诵会的主角。他们朗诵自己的作品,表达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下面几则作文的开头,都有一个清楚的立意,但不一定都是针对材料和生活的。

①无论多么新巧精妙抑或飘逸脱俗的诗歌背后,都少不了一个“人”字的赫然存在。诗是人情感的阐发和艺术性表达。无论何时,人都是诗歌的不二主体。2014年由多方联合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主角皆是再平凡不过的人群。这是由于文化愈发浮华的现代对诗歌主体的再次发现与关照,我认为实乃一个值得称赞的举措。——《让诗歌走下“神坛”》

②诗歌,是中国的文化,它的历史悠久,从春秋已开始流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殒”,那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经《氓》便流传至今。诗歌朗诵会让我们看到不同层次生活水平的人都喜爱诗歌,喜爱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传承》

③生活不是考试,它没有标准答案,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私企员工、煤矿工人,又一次成为这场朗诵会的主角。那一定是他们心中有了自己的答案,他们要过自己的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

④曾几何时,诗歌离我们而去;曾几何时,诗人在这个社会变成多余的存在。忽然之间,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私企员工、煤矿工人,是这场朗诵会的主角,仿佛使人置身于千年之前。啊,我们怀念盛唐!——《怀念唐朝》

本题话题是“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私企员工、煤矿工人,是这场朗诵会的主角”,主要是针对当前诗歌与生活脱节现象而说的,诗歌回归生活应是作文的正确立意。所以第一段指出“这是由于文化愈发浮华的现代对诗歌主体的再次发现与关照,我认为实乃一个值得称赞的举措”,既扣材料,又立足于生活。第二段却把立意又套在了“中国文化”这个大话题上,显得大而无当。第三则立意又演化到人生上面,第四则立意还是怀旧,都属于脱离生活、制造感情。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回忆“东方时空”二十年演播历程时曾深有感触地说,“东方时空”可能就干了一件事——平视:用“东方之子”平视人,不仰视、不俯视;用“生活空间”平视生活,不涂抹、不上色;用“焦点时刻”平视社会,不谄媚、不闪躲……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篇5:第6课大自然的色彩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多变的颜色》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课。“设计·应用”领域中“设计”是基础,“应用”是学习的主旨所在。本课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认识色彩、感受色彩、运用色彩,从而进行色彩创意设计练习。教材中文字虽然简洁,但还是介绍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色彩知识,它包括:色彩的作用、光与色的关系、色彩的属性等。教材中印制了大量的图片,既有助于学生欣赏和感知色彩,也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学习。

二、学生基础与特点

初一学生通过之前的美术学习,对色彩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感知,如三原色,三间色及三要素等基础知识,但对色彩知识的了解不全面、不系统。如学生在运用色彩进行设计时缺乏主动意识,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色彩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初一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想象能力和感受能力。在观察生活中事物时能自己思考分析事物,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具有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通过和学生的问答,帮助学生完成由抽象的主观认识发展到具象的理性认识,抓住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等已有知识点拓展开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和协作练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创新。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色彩现象和学习掌握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及三要素等基础知识,能应用明度或色相渐变的方法进行色彩创意和设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模仿和协作练习初步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色彩的渐变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感;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了解色彩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应用明度或色相渐变的方法进行色彩创意和设计。

教学难点:利用媒材进行设计和表达。

四、教学理念

1/5

色彩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传递着视觉信息,每个人都积累了独特的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应提到首位,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五、课前准备

课前按六人一组围坐的方式进行分组。

教具:15*15厘米的各种色块120张左右;光的色散实验装置;透明玻璃杯若干;各种颜色的卡纸;水粉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水粉工具材料,双面胶、固体胶、剪刀、铅画纸等。

六、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感知色彩,导入课题

1、从老师和自己喜欢的颜色导入。师:猜一猜老师最喜欢的颜色有哪些?

师: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色彩,说明原因。

生:天蓝色,宽广,像天空的颜色,又像大海的颜色,我喜欢;

粉色,很女孩,很青春,也很雅致;黑色和白色,简单,朴素大方,永恒的颜色„„(不时地发出一些议论的声音)

2、学生感知色彩活动。

师:在每一组的桌上有近二十张的各种颜色的色块,选择自己喜欢的贴在黑板的左侧白卡纸上,反之贴在右侧。感受由这两组颜色组合成的画面。整个构成传递给你什么样的视觉感受?

师:我很强烈地感受到同学们关注色彩、热爱生活的情感,真好!

3、引导学生赏析。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色彩喜好,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传递着各种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缤纷的色彩世界里。老师这儿有几

2/5

组图片,想看吗?(播放媒体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缤纷的色彩,配以背景音乐)

师:你们为什么会惊呼? 生:多、美!

师:原来你们惊诧生活中的色彩这么丰富、多姿与绚丽。有些是造物主的杰作,更多的是艺术大师们的创作。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多变的颜色”。导出课题:多变的颜色(板书)

(二)观察比较,导思学习

1、是谁揭开了光色之迷。

2、认识牛顿色环。

师:牛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光谱的两端的红和紫很亲近,就把他们连接起来这就成了一个色相环,这就是著名的“牛顿色相环”。

生:黑板上任意出示十二色相,请学生找出三原色,三间色,并请同学拼成牛顿十二色环。(板书)

3、进行调色游戏。教师在玻璃杯里调出三大杯三原色的水,让学生任意把两种水进行混合,调出三间色等其它颜色。

4、就黑板上左右两侧的色彩构成,组织学生观察,探讨色彩三要素。A、通过观察、比较,了解色彩的要素——色相。

B、观察黑板上的色块,比较色块间的异同,找出规律。发现色彩的明度、纯度等特性。

(三)协作体验,创意设计

1、教师色相渐变示范。

师:请学生选择牛顿色环上的两种色彩,老师作色相渐变示范。

2、协作体验,创意设计

师:老师的示范只是用平面的方式尝试色相渐变的创意作品,其实还有很多其它的方式。

出示作业要求:

A、用水粉颜料在铅画纸上设计色相渐变或明度渐变创意作品。

B、每组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有意识的领取一组色彩,十几张左右,然后做

3/5

色彩构成创意练习。

方法一:裁剪后重新组合粘贴,做成色彩平面构成作品。方法二:运用剪、折、贴等方式做成色彩立体构成作品。

要求每组六位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三件不同类型的色彩创意作品。

(四)交流评价,情感表达

展示作品;平等友好的交流、学习、借鉴;同学自评。教师点评,小结。

4/5

(五)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师:生活中不同的色彩设计,会有不同的气氛,会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和情感体验。

师:色彩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是我们每天会运用的生活语言。让我们用色彩的语言编织多彩的人生!

(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小组分工不细致导致活动与创意练习中效率不高。可以各组课前自选小组长,负责本组事务。

2、在创意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追求完美的创意,迟迟不动手,导致特定时间内完成不了创意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把并不完美的创意先制作出来,如有不满意的或是欠缺的地方,可以在最后改进,或是在交流展示的时候再作补充。

3、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不一致的情况,可以通过同组学生表态的方式,少数服从多数。

4、在调色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水分的控制不好,教师可进行及时的示范讲解。

(七)、教后记:

本课内容是色彩构成练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现代设计理念。本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轻松学习的平台,并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展示的空间。经过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大都能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能通过色彩创意练习表达情感。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教师课堂示范,学生的创作比较顺利,出现了部分优秀作品,但也有个别组在课堂上没能完成作品。在创意过程中发现还是有学生驾驭色彩的能力不强,因此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创意。

篇6:第1课色彩的明度渐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艺术综合素质;培养审美情操,激发学生运用丰富的色彩去创造艺术美和表现生活美。

2.认识色彩明度渐变的规律,感受色彩的秩序美; 3.学会恰当调配颜色和较均匀地着色的方法; 4.学习色彩的明度对比知识,加深对色彩要素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传授色彩的对比知识,掌握色彩的渐变处理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色彩的技巧。.难点:

让学生接受色彩的渐变知识,并对色彩渐变韵律有感性认识,能够调出渐变的色彩,在绘画实践中运用。从知识到应用是一个较复杂的转换过程。教学中要抓住这个重要环节,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教学准备: 色彩绘画工具、范画若干幅、音乐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课件播放动画:视频动画呈现花朵渐渐开放的过程。提问:

你们能说说还有哪些事物也在渐渐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出:

你们知道颜色也是可以渐渐变化的吗? 板书课题:

色彩的渐变

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发现(了解明度和明度渐变概念)1.走进大自然

实物投影出示树上自然景物图片

师:山是什么颜色的?你发现这山上的蓝色有什么变化? 出示一组色彩相同,明度不同的卡片 “这几张卡片上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有的明亮一些,有的暗一些。教师小结: 色彩是有明暗的,我们把色彩的明亮程度叫色彩的明度。板书:明度

出示暗红到粉红的渐变,浅蓝到深蓝,让学生了解色彩明度的渐变。师:这些色彩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明度

师:这些颜色的明度是怎样变化的? 生:渐渐的。

师:我们把这种色彩叫做明度渐变。把课题板书补充完整。

教师出示两组色彩明度渐变系的卡片,请两位位同学整理色彩卡片,按照色彩明度的渐变的顺序摆出贴在黑板上。

进一步总结:色彩深浅的逐渐变化我们称之为色彩的明度渐变。(课件出示)

(二)拓展探究(使用明度渐变的前后对比)

出示一张蓝色平涂的画面,仍然用蓝色,调整它的明度,做成渐变效果 提问:能谈谈你对渐变之后画面效果的感觉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通过明度渐变处理之后,画面更加丰富,更有一种秩序感和节奏感。板书:秩序感、节奏感

(三)欣赏优秀作品,学生作品

(四)示范

教师示范明度渐变的练习注意点:

1.所加颜料的均等 2.水粉控制得均匀 3.颜料调和成糊状

三、艺术实践

运用美术课上学到的色彩知识,四人一小组,设计一幅色彩的明度渐变图案。

(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共同完成一幅作品)学生用水粉颜料在素描纸上做色彩明度的渐变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赏评拓展 1.赏评作业。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

3.学生比较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自己作品中最为得意之处,找出存在的缺点。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按照作业要求评价作业,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课 色彩的明度渐变

篇7:第1课色彩明度渐变

色彩明度渐变

教学内容:

《色彩明度渐变》一课是三年级学生对于色彩系统知识掌握的重要一课,在这节课中,学生要了解关于色彩明度的基本知识,掌握明度渐变调色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关注到色彩明度渐变的规律和作用,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意识,要让学生体会到色彩明度渐变在自然美与生活美中起到的作用。学生情况: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色彩的敏感性很强,但色彩知识较缺乏,单纯传授色彩明度渐变知识容易产生枯燥感,太专业的知识传授,显然不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而趣味性的互动环节或者欣赏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共鸣,用直观的画面调动学生兴趣,把握住实用性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等活动环节,丰富学生对色彩明度渐变的感受和理解,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

教学方式、手段:

引导学生从初步的色彩体验入手,通过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的变化,了解渐变的概念,继而拓展到与音乐的类比上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渐变的美感和多种的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互动媒体方式的运用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色彩明度渐变的特征,通过看、评、玩等一系列的互动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用对自然生活色彩的撷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色彩装饰生活的欲望。

教师准备:互动媒体课件、水粉颜料、调色盘、水杯、水粉笔、铅画纸、抹布、实物展台。学生准备:水粉颜料、调色盘、水杯、水粉笔、抹布、铅画纸。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理解色彩的明度及渐变的概念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色彩渐变的调色方法和规律,体会渐变的绘制要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明度渐变所产生的纵深感、节奏感和立体感,提高学生对色彩渐变的观察和审美能力,激发运用渐变方式装饰生活和表现美的欲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色彩明度及明度渐变,掌握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色彩渐变均匀等量的原则,尝试用点线面的趣味图形进行装饰。教学设计

一、自然景物 欣赏导入 1.渐变的概念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在渐渐地变化着,小树会在不经意间越长越高,枝叶越来越繁茂;在阳光的哺育下花朵渐渐绽放,春来秋去,季节渐渐改变着自然的色彩。师:这些事物的逐渐改变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欣喜和美妙。除了这些,生活中你还知道、看到、听到哪些事物也是一点一点变化的呢? 生:……

师:事物的一点点的变化过程,我们称之为—— 生:渐变。板书:渐变

2.色彩的明暗概念

师:生活中太多的事物都有着渐渐变化的过程,其中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屏幕:钢琴)

师:钢琴与渐变会有什么关系呢? 生:声音渐渐变高。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学生讲台操作练习)

师:钢琴高低渐变的音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屏幕:色彩圆环图)

师:就仿佛画面中色彩的浓与淡、明与暗。

师:这些圆形色块中,你觉得哪些颜色比较亮哪些颜色比较暗呢? 生:……

(屏幕:褪去色彩的圆环图)

师:当我们褪去颜色,不难看出不同的颜色有的亮,有的暗,我们称其为“色彩的明度”。板书:色彩的明度

(屏幕:点击圆块弹声音)师:钢琴声像是听得见的色彩,而色彩又仿佛是看得见的音乐,当色彩明度发生渐变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美妙的感受呢? 3.揭题:色彩的明度渐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色彩的明度渐变》。

二、体验明度渐变特征

1.体验色彩明度渐变立体感

师:同学们,要想提高明度或者降低明度,我们应该在颜色中加入什么颜色呢? 生:加入白色或黑色。

(操作实验:加入白和黑进行测试,白纸画色块,进行比较)

师:我们可以将一块颜色渐渐提高明度或是渐渐降低明度,有了明度的渐变过程,使得本来平面的感觉变得—— 生:有立体感。板书:立体感

2.体验色彩明度渐变节奏感

师:老师这里有些色块,散乱地摆放着,想请一位同学给它们重新排列一下。

(生屏幕操作)

师:说说你是按照什么规则排列的? 生:……

师:这样的排列较之前的画面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生答并板书:秩序感

3.体验色彩明度渐变层次感

师:当颜色有了明度渐变之后,产生了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下面我们将视线投向大自然,看看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又是如何向我们呈现色彩明度渐变之美的。

(屏幕出示)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画面中的内容,并谈谈你的感受。生:(荷花)夏日娇艳的荷花,花瓣顶部透着美丽的紫红色,越往下,颜色越淡,晶莹剔透,美丽动人。生:(山峦)山峦叠嶂,大气磅礴,与蓝天遥相呼应,在阳光的笼罩下,山峰由深蓝逐渐变浅,给我们一种层次感和纵深感。生:(日出)日出的时候,蛋黄色的太阳渐渐升起,越来越大,越来越亮,色彩仿佛流动了起来。

板书:层次感

三、体验生活中的明度渐变 1.向自然借颜色装饰生活

师:自然中色彩的明度渐变如此美丽,我们一起向自然借些色彩来装饰我们的生活吧。(屏幕操作:领着学生截取颜色)

师:我们借了太阳渐变的黄色,山峦渐变的蓝色和荷花渐变的紫色,看看用三种颜色装扮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2.师生小结色彩明度渐变给人们的感受

师:用明度渐变的色彩装饰生活之后,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呢? 生:…… 师:色彩明度渐变丰富了画面层次,营造了画面的秩序美,给我们犹如音乐般的韵律的美感。

四、把握重点 了解规律

师:老师用色彩明度渐变装饰了一片叶子,但总觉得有问题,你能帮老师找出问题吗?(屏幕操作:错误填充)

生:颜色之间区别太大,不是渐变的效果。师:相邻两块颜色的明度跨度应该均匀、等量。板书:均匀 等量

五、综合练习师:明度间的均匀等量是色彩明度渐变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接下来我们一起为画中的冰淇淋填充上美丽的颜色吧。(学生屏幕操作)

师:非常漂亮的冰淇淋,我们再给它添加一个小樱桃,就显得更加完美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这样渐变的效果。

六、优秀作品展示(略)

七、示范

如何用颜料创作色彩明度渐变的画面呢?老师先示范一下。

八、学生作业

完成一幅色彩明度渐变的作品。

1.勾勒一个你喜欢或你最熟悉的事物外形。2.可以用直线、弧线或者波浪线分割图形。

3.选择你喜欢的颜色,均匀等量加白或加黑改变色彩明度填充画面。

九、点评

十、拓展 刘德华主演的《童梦奇缘》中有一句台词,他说:“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重来……”我们大家都会渐渐地长大,也会渐渐地变老,模样也会一点一点地变化着,但希望同学们不管在人生的哪一个时段,都要为自己留下最明亮最美丽的一抹色彩。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

完成一幅色彩明度渐变的作品。作业要求:

1.勾勒一个你喜欢或你最熟悉的事物外形。2.可以用直线、弧线或者波浪线分割图形。

3.选择你喜欢的颜色,均匀等量加白或加黑改变明度,填充画面。教与学的评价

色彩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所包含的知识点,主要通过学生体验感受完成整节课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实际操作和情感迁移。从色块摆放到荷花、山峦再到日出,既有贴近生活的感官体验,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色彩特征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色彩体验中,能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适时具体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又能从对自然之色的感悟中,体会到其与生活色彩之间的紧密联系性。通过这样的启发,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更多的生活体验积累中获取灵感,再进一步地创作想象,形成自己的知识经验。反思和总结

本节课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媒体互动游戏的方式,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掌握色彩明度渐变节奏感的教学时,让学生上讲台自主摆放对比的过程,很容易掌握了知识要点。“向自然借色彩”的互动环节中的情境,生动而形象,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赋予了教学过程神奇感。在借色装饰生活的过程中,也使自然之色与生活色彩有了一个统一而连贯实施过程。在本节课中,教师提倡学生自主探究,更多地让学生参与互动,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进一步提升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探究发现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色彩之美,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第2课

点彩游戏

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色彩空间混合效果,了解色彩空间混合的原理,并积极运用“色点混合”这种美术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表现和创造欲望。书中展示了法国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点彩画的主要特征,提高研究点彩画的兴趣。在初步接触和了解点彩后,知道点彩的特点及简单技巧。教材中还列举了不同种类的色点的效果,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运用不同的色点来表现色调,丰富学生的表现力。

色彩的空间混合原理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我通过点彩游戏、名画欣赏、名作临摹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理解和感悟。点彩画中不同点的形状、前后位置的差异、不同的色彩搭配,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当色彩混合后,产生的另一种色并不一定都能被孩子们所接受,故课堂上我有选择地给出一定的色彩范围,如用三原色两两相配,用同一种色系的深浅两种色相配等,使孩子们的画面在有限的课堂练习时间内收到较好的视觉效果,激发其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学生情况: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色彩是最能打动他们心灵的。可以说,色彩也是最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美术语言之一。“点彩”是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又被称为“点彩法”,其主要是利用不同的纯色点和块并列在一起形成色彩混合画面。有了《三原色和三间色》的学习,他们已经对水粉的特性有了一定的掌握,这样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进行点彩创作。但学生用点时容易使点大而散,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用小而密的点来产生色点的空间混合。教学方式、手段:情境创设法、直观演示法、体验法等。教师准备:课件、《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和米罗作品的图片、广告画颜料、调色盘、笔洗、抹布、纸等。学生准备:水粉画颜料、调色盘、毛笔、小水桶、抹布、纸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探究,感知色彩空间混合的视觉效果,了解色彩空间混合的基本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尝试选择合适的色彩,运用恰当的点彩方法进行临摹或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游戏中体验点彩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创造、表现的欲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利用色彩和不同的点法创作点彩画。教学难点:进行空间混合的色彩调配。教学设计

一、游戏里玩一玩

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请同学们起立,快速走到教室后面。把眼睛眯起来看,你看见了哪些颜色?(出示一张黄、蓝点范画)生举手一一回答。(看见黄色的同学举手;看见蓝色的同学举手;看见绿色的同学举手)师:再一起到前面来,凑近了再来看这幅画,你又看见了什么颜色? 生:看见了黄色和蓝色,没有绿色。

师:可是,为什么刚才有那么多同学看见绿色了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会调色。其实,颜色不一定要在调色盘里调,我们的眼睛也可以完成调色的任务。师:现在,看老师来画点。(教师用手指来点示范,在红色纸上画黄色点,边示范边讲解)用手指来画点,要点画得小一点、密一点。(准备红色作业纸、黄色颜料,直接画)

师:现在,大家再退远了来看,用眼睛去调色,除了红色和黄色,你还看见了什么颜色?(橙色)

师:不同颜色的点空间混合后色彩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我们的眼睛可真神奇。(请学生回座位坐好)

师:考考大家,你会选择哪两种颜色来点出紫色?

生:我们可以在红色纸上用蓝色来点,在蓝色纸上用红色来点。

设计意图:退远、走近两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色点混合的奇妙,三原色两两相配产生三间色的色点混合,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原理,教师有效的示范能清晰告诉学生点的方法,体验眼睛调色的奇特。

二、生活中找一找

1.色点的混和效果在生活中的运用(PPT出示毛衣局部图)

师:大家一起来看这件毛衣,它是用蓝色和红色的毛线编织的,远远看去,就出现了紫色的效果。

(PPT出示毛衣全景图)

师:这件毛衣上的混色效果还有很多,蓝色和绿色、绿色和橙色、橙色和蓝色等等,产生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我们的生活和大自然紧密联系,大家一起来看!2.色点混合在自然界中的运用(PPT出示花海图)师:毛衣的颜色和大自然的颜色像不像?在这片花海里,你看到了哪些颜色?近看和远看颜色不一样吗?色点的空间混合,能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色彩。

师:如果把红色、黄色、绿色混合在一起,想象一下你的眼睛会把它们调成什么颜色? 设计意图:学习就是为了运用,生活中的色点混合实物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从生活到创作。有利于学生开启创新的大门。

三、动手来试一试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个色块(PPT出示),这两块颜色有什么区别?它们分别用了哪些颜色的点来表现?如果你来画,你会用什么颜色来表现? 师:在这块颜色里,你觉得哪种颜色的点会偏多一些?

师:现在老师把小色块发给每个小组,4人合作,用手指来点,尝试一下,看看点出来的效果和你的想象一样吗?你会有什么出乎意料的发现?(提供水粉颜料和A4作业纸各6份)

师:同学们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如果想要它再淡一点,你有什么办法?

总结:色彩可以有层次、叠加的效果,这样会有丰富的艺术感觉,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效果。

师:现在,老师想要用你们点出来的色彩创作出一幅新的点彩画。(教师示范:用学生的作品来剪贴水果静物画)

师:色彩的感觉真微妙啊,还有很多我们现在还不了解的色彩原理,等待我们不断去发现。设计意图:动手试一试,体验用小而密的不同颜色的点进行混合,让学生增强对色彩的感悟。教师的有趣示范激起学生无限的向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四、向大师学习

师:色彩的变化经常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同学们想象一下,你觉得红色和绿色的点点在一起,我们的眼睛会把它们调成什么颜色?我们一起来看,它们变成了什么颜色?居然变成了金色,还有一点炫目的效果呢。师:正是因为色点的混合有着这么奇妙的视觉效果,所以有个叫修拉的画家创造了点彩的画法,用颜色点啊点啊,点出了一幅很有名的画。大家想不想看? 师:(PPT出示修拉的画)这幅画的名字叫做《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大家发现了吗?我们刚才画的色块就是这幅画里的,你找到自己画的色块了吗?

师:修拉是一位喜欢创新的法国画家,他用小小、密密的点画了这幅很大很大的画,这幅画由几百万个色点组成,修拉画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无数细小的色点创造出一种太阳闪闪发光的视觉效果。作品整体给人一种亮丽、新鲜和愉快的感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向修拉学习,用点彩的方法来改画。我们来看这块绿颜色,你打算怎样表现?注意,我们不能直接用绿色来点,可以用各种黄色、蓝色来点,充分发挥眼睛的调色功能。

师:那块紫色呢? 师:老师给大家提出的要求就是所有的颜色都不能直接画出来,用两种不一样的颜色在画纸上点,学会用眼睛来调色。

(教师分发范画,用毛笔在纸上尝试,小组合作)师:你们看出来是哪一幅画吗?

师:这幅画是西班牙画家米罗的作品,米罗是一位崇尚自由的画家,和米罗的原作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今天,我们与米罗合作,向修拉学习,用点彩的方法来画画。课后,同学们可以用点彩的方法创作出更多更神奇的作品来。

设计意图:大师的作品冲击着学生稚嫩的心灵,用改画的形式临摹大师的画,尝试用新的方法进行表现。作业要求

第一次作业:小组合作,用手指在纸上点出老师所给的色块,注意所有的颜色都不能直接画出来,要用两种不一样的颜色在画纸上点,点要小且密。

第二次作业:小组合作,用手指在纸上点出老师所给的作品,注意所有的颜色都不能直接画出来,要用两种不一样的颜色在画纸上点,注意画面的构图。教与学的评价

整节课我都比较注重色点混合的评价,注重学生美术语言的评价。最后的点评环节,学生都非常激动,我觉得自己有点小遗憾,我没有把学生激动背后更深层的美术评价语言再挖掘出来,在最后的提问时可以评价得再具体点,如:你对作品中色点混合的效果有何感受?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美术的角度用美术的语言来进行评述。反思和总结 本课属“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色彩空间混合的效果,了解色彩空间混合的原理,并积极运用这些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表现、创造欲望。

色彩的空间混合原理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我通过点彩游戏、名画欣赏、作品临摹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理解和感悟。这节课我的重点落在色点的混合上,我自己尝试在白纸上点,在彩色纸上点,用小小密密的点来点,退远来看,走近来看,经过一系列的摸索我发现色点混合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我鼓励孩子们动起来,让他们用眼睛来调色。第一次作业把修拉《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中的一部分截取出来,找到了偏深一点点的紫色、不同的橙色、不同的绿色,这些间色给学生的感觉和平时完全不一样,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探索,用的时候,他们很高兴也很放松。一开始让他们用手指来点,学生们显得有点紧张,点了一会之后,他们就放开了,用手接触画纸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他们很快觉得不是在画画,而是在玩,他们玩得很认真,也很尽兴,创作情绪也明显提高。虽然他们觉得自己的作品有点“乱糟糟的”,但是远看效果挺好的。紧接着我用学生创作的作品剪贴了一幅水果图,用点彩与形的关系导入到修拉的作品中,一下子拉近了大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第二次作业是用点彩的方法改画米罗的作品,与第一次作业的不同是用笔来画的,笔和手指画的感觉是不同的。有了第一次作业的经验,孩子们投入地创作,情绪非常放松,和一开始的拘谨完全不同,非常有趣。

第2课

点彩游戏

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色彩空间混合效果,了解色彩空间混合的原理,并积极运用“色点混合”这种美术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表现和创造欲望。书中展示了法国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点彩画的主要特征,提高研究点彩画的兴趣。在初步接触和了解点彩后,知道点彩的特点及简单技巧。教材中还列举了不同种类的色点的效果,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运用不同的色点来表现色调,丰富学生的表现力。

色彩的空间混合原理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我通过点彩游戏、名画欣赏、名作临摹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理解和感悟。点彩画中不同点的形状、前后位置的差异、不同的色彩搭配,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当色彩混合后,产生的另一种色并不一定都能被孩子们所接受,故课堂上我有选择地给出一定的色彩范围,如用三原色两两相配,用同一种色系的深浅两种色相配等,使孩子们的画面在有限的课堂练习时间内收到较好的视觉效果,激发其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学生情况: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色彩是最能打动他们心灵的。可以说,色彩也是最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美术语言之一。“点彩”是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又被称为“点彩法”,其主要是利用不同的纯色点和块并列在一起形成色彩混合画面。有了《三原色和三间色》的学习,他们已经对水粉的特性有了一定的掌握,这样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进行点彩创作。但学生用点时容易使点大而散,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用小而密的点来产生色点的空间混合。教学方式、手段:情境创设法、直观演示法、体验法等。教师准备:课件、《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和米罗作品的图片、广告画颜料、调色盘、笔洗、抹布、纸等。

学生准备:水粉画颜料、调色盘、毛笔、小水桶、抹布、纸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探究,感知色彩空间混合的视觉效果,了解色彩空间混合的基本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尝试选择合适的色彩,运用恰当的点彩方法进行临摹或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游戏中体验点彩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创造、表现的欲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利用色彩和不同的点法创作点彩画。教学难点:进行空间混合的色彩调配。教学设计

一、游戏里玩一玩

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请同学们起立,快速走到教室后面。把眼睛眯起来看,你看见了哪些颜色?(出示一张黄、蓝点范画)生举手一一回答。(看见黄色的同学举手;看见蓝色的同学举手;看见绿色的同学举手)师:再一起到前面来,凑近了再来看这幅画,你又看见了什么颜色? 生:看见了黄色和蓝色,没有绿色。

师:可是,为什么刚才有那么多同学看见绿色了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会调色。其实,颜色不一定要在调色盘里调,我们的眼睛也可以完成调色的任务。师:现在,看老师来画点。(教师用手指来点示范,在红色纸上画黄色点,边示范边讲解)用手指来画点,要点画得小一点、密一点。(准备红色作业纸、黄色颜料,直接画)

师:现在,大家再退远了来看,用眼睛去调色,除了红色和黄色,你还看见了什么颜色?(橙色)

师:不同颜色的点空间混合后色彩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我们的眼睛可真神奇。(请学生回座位坐好)

师:考考大家,你会选择哪两种颜色来点出紫色?

生:我们可以在红色纸上用蓝色来点,在蓝色纸上用红色来点。

设计意图:退远、走近两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色点混合的奇妙,三原色两两相配产生三间色的色点混合,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原理,教师有效的示范能清晰告诉学生点的方法,体验眼睛调色的奇特。

二、生活中找一找

1.色点的混和效果在生活中的运用(PPT出示毛衣局部图)师:大家一起来看这件毛衣,它是用蓝色和红色的毛线编织的,远远看去,就出现了紫色的效果。

(PPT出示毛衣全景图)

师:这件毛衣上的混色效果还有很多,蓝色和绿色、绿色和橙色、橙色和蓝色等等,产生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我们的生活和大自然紧密联系,大家一起来看!2.色点混合在自然界中的运用(PPT出示花海图)师:毛衣的颜色和大自然的颜色像不像?在这片花海里,你看到了哪些颜色?近看和远看颜色不一样吗?色点的空间混合,能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色彩。

师:如果把红色、黄色、绿色混合在一起,想象一下你的眼睛会把它们调成什么颜色? 设计意图:学习就是为了运用,生活中的色点混合实物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从生活到创作。有利于学生开启创新的大门。

三、动手来试一试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个色块(PPT出示),这两块颜色有什么区别?它们分别用了哪些颜色的点来表现?如果你来画,你会用什么颜色来表现? 师:在这块颜色里,你觉得哪种颜色的点会偏多一些?

师:现在老师把小色块发给每个小组,4人合作,用手指来点,尝试一下,看看点出来的效果和你的想象一样吗?你会有什么出乎意料的发现?(提供水粉颜料和A4作业纸各6份)

师:同学们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如果想要它再淡一点,你有什么办法?

总结:色彩可以有层次、叠加的效果,这样会有丰富的艺术感觉,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效果。

师:现在,老师想要用你们点出来的色彩创作出一幅新的点彩画。(教师示范:用学生的作品来剪贴水果静物画)

师:色彩的感觉真微妙啊,还有很多我们现在还不了解的色彩原理,等待我们不断去发现。设计意图:动手试一试,体验用小而密的不同颜色的点进行混合,让学生增强对色彩的感悟。教师的有趣示范激起学生无限的向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四、向大师学习

师:色彩的变化经常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同学们想象一下,你觉得红色和绿色的点点在一起,我们的眼睛会把它们调成什么颜色?我们一起来看,它们变成了什么颜色?居然变成了金色,还有一点炫目的效果呢。师:正是因为色点的混合有着这么奇妙的视觉效果,所以有个叫修拉的画家创造了点彩的画法,用颜色点啊点啊,点出了一幅很有名的画。大家想不想看? 师:(PPT出示修拉的画)这幅画的名字叫做《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大家发现了吗?我们刚才画的色块就是这幅画里的,你找到自己画的色块了吗?

师:修拉是一位喜欢创新的法国画家,他用小小、密密的点画了这幅很大很大的画,这幅画由几百万个色点组成,修拉画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无数细小的色点创造出一种太阳闪闪发光的视觉效果。作品整体给人一种亮丽、新鲜和愉快的感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向修拉学习,用点彩的方法来改画。我们来看这块绿颜色,你打算怎样表现?注意,我们不能直接用绿色来点,可以用各种黄色、蓝色来点,充分发挥眼睛的调色功能。

师:那块紫色呢? 师:老师给大家提出的要求就是所有的颜色都不能直接画出来,用两种不一样的颜色在画纸上点,学会用眼睛来调色。(教师分发范画,用毛笔在纸上尝试,小组合作)师:你们看出来是哪一幅画吗?

师:这幅画是西班牙画家米罗的作品,米罗是一位崇尚自由的画家,和米罗的原作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今天,我们与米罗合作,向修拉学习,用点彩的方法来画画。课后,同学们可以用点彩的方法创作出更多更神奇的作品来。

设计意图:大师的作品冲击着学生稚嫩的心灵,用改画的形式临摹大师的画,尝试用新的方法进行表现。作业要求

第一次作业:小组合作,用手指在纸上点出老师所给的色块,注意所有的颜色都不能直接画出来,要用两种不一样的颜色在画纸上点,点要小且密。

第二次作业:小组合作,用手指在纸上点出老师所给的作品,注意所有的颜色都不能直接画出来,要用两种不一样的颜色在画纸上点,注意画面的构图。教与学的评价

整节课我都比较注重色点混合的评价,注重学生美术语言的评价。最后的点评环节,学生都非常激动,我觉得自己有点小遗憾,我没有把学生激动背后更深层的美术评价语言再挖掘出来,在最后的提问时可以评价得再具体点,如:你对作品中色点混合的效果有何感受?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美术的角度用美术的语言来进行评述。反思和总结 本课属“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色彩空间混合的效果,了解色彩空间混合的原理,并积极运用这些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表现、创造欲望。

色彩的空间混合原理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我通过点彩游戏、名画欣赏、作品临摹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理解和感悟。这节课我的重点落在色点的混合上,我自己尝试在白纸上点,在彩色纸上点,用小小密密的点来点,退远来看,走近来看,经过一系列的摸索我发现色点混合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我鼓励孩子们动起来,让他们用眼睛来调色。第一次作业把修拉《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中的一部分截取出来,找到了偏深一点点的紫色、不同的橙色、不同的绿色,这些间色给学生的感觉和平时完全不一样,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探索,用的时候,他们很高兴也很放松。一开始让他们用手指来点,学生们显得有点紧张,点了一会之后,他们就放开了,用手接触画纸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他们很快觉得不是在画画,而是在玩,他们玩得很认真,也很尽兴,创作情绪也明显提高。虽然他们觉得自己的作品有点“乱糟糟的”,但是远看效果挺好的。紧接着我用学生创作的作品剪贴了一幅水果图,用点彩与形的关系导入到修拉的作品中,一下子拉近了大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第二次作业是用点彩的方法改画米罗的作品,与第一次作业的不同是用笔来画的,笔和手指画的感觉是不同的。有了第一次作业的经验,孩子们投入地创作,情绪非常放松,和一开始的拘谨完全不同,非常有趣。

第4课

我设计的服饰

教学内容:

本课是介于“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内容,以美术活动为主线,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两方面的需要。鼓励学生快乐地学、主动地创造,让学生亲手设计制作环保服饰并进行即兴表演,让孩子在尽兴地“做”和“玩”的学习活动中,充分体验艺术创造的无穷魅力,使孩子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本课学习内容是设计风格化的服饰,并用各种碎布、彩纸、绳、线、塑料等材料,运用缠绕、捆扎、编织、折贴等方法,通过在布娃娃、木头玩偶或者同学身上进行立体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学生情况:

四年级的孩子求知欲旺盛、身体发育迅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自我意识占有主导地位,开始关注自我,思维能力开始转向逻辑思维,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他们什么都想参与,都愿意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但又缺乏耐心,需要引导和激发他们的艺术兴趣。《我设计的服饰》作为很好的媒介,可以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培养他们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体会合作探究带来的愉快。

教学方式、手段:讲授法、对话法、实践法、电教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创新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给学生更多感悟手工作品的机会。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乐曲、木头娃娃、模特架、剪刀、双面胶、订书机、夹子、彩色纸,各种废旧材料如碎布头、报纸、彩带、包装袋、塑料袋、废旧光碟等。教室四周摆放一些穿各色服装的芭比娃娃,增加氛围。

学生准备:制作及绘画工具、收集服饰图片,小组准备1-2个玩偶娃娃、线描版男女娃娃的体型模板,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好碎布、绳、彩纸、塑料袋等有关材料。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赏世界各地的服饰,了解基本的制作技巧,利用身边的各种废旧材料设计出一款属于自己的服饰,感受服装设计之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计服饰体验美的不同表现形式,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示范一些基本的方法,如填充、绕团、捆扎、包扎、编织、折、扭、撕等,让学生自主搭配,制作出个性独特的服饰,提高学生动手制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制作和表演,激发其学服饰设计的兴趣,给学生创设表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条件,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喜爱的方式设计并表现服饰。

教学难点:学会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利用废旧材料来设计与众不同、有创意的服饰作品。教学设计

一、探讨及交流

1.什么叫服饰?“服”指衣服、衣裳;“饰”指装饰用的东西,泛指穿戴、饰品等。“服饰”指衣着和配饰。

举例说明:上衣、裤子、裙子等服装元素;帽子、头饰、项链耳环、鞋子、包等配饰用品。时代在进步,服饰也越来越丰富。2.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同学事先搜集了关于服饰的图片和资料,对服饰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身边穿着装扮谈起,导入课题,既接近儿童生活又亲切自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欣赏及认知

欣赏一组图片,了解服饰的演变及功能。

人类历史也是一部灿烂的服装史,服装使人和动物有了区别。

1.远古时代的人们穿什么材料做的服装?(树叶、动物皮毛等,配饰为天然美石、鱼骨、贝壳等)服装对他们的主要作用是护体、遮羞、御寒。

2.到了有历史记载的年代(如唐朝),人们穿什么材质的衣服?(布匹、绫罗绸缎等)再到现在的文明社会,人们穿着又有什么变化?(服装材质种类繁多,款式多姿多彩)服装的主要作用又多了一项——装饰。

3.观看视频《100秒内100年伦敦时尚》,了解近百年来服饰的变迁。

设计意图:人类的服饰,主要是为了满足护体、遮体、避寒和装饰四个方面的需要。但是,服饰的前三项功能,实际上从一开始已得到了基本的解决。在人类服饰文化中,真正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还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美”,它推动着几千年来服饰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为服饰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人类的服饰天地便成了一个神奇的、多姿多彩的世界。本环节出示的优美图片及视频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极大地调动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三、互动及赏析 1.交流服饰小玩偶

说说自己玩偶的服饰都有哪些特点,从色彩及外形进行简单分析。

2.跟着课件走进服饰博物馆,欣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服饰,重点关注服饰的材料及款式。

(1)欣赏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如彝族、傣族、苗族、壮族、藏族等);(2)欣赏不同国家的服饰(如非洲、美洲、亚洲国家的典型服饰);(3)欣赏不同作用的服饰(如节日服、工作服、展示服、戏服等);

(4)欣赏服装设计大师的作品(如日本的三宅一生,意大利的瓦罗蒂诺,法国的夏奈尔、迪奥,中国的张肇达等)。

3.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服饰的特征:色彩艳丽,造型各异。

设计意图:每一种服饰,都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服饰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也是一种美的文化。它既是人们生存的手段,又是生活中的艺术。纵观世界各地的服饰,文化不同反映出来的服饰也大不相同。此环节的设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四、设计及练习

1.欣赏大师的设计草图。

2.教师简单示范,线描表现,先考虑整体风格,再考虑配饰。3.学生思考及练习。

师:今天课前大家都收集了一些环保材料,根据材料结合自己喜爱的服饰风格来议一议,如何在纸上的人物体型模板上设计一件服饰作品。

4.展示及反馈。选派代表,大家说说自己的设计构思,并讨论一下变成服饰成品的可行性。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当一位服饰设计师,把废旧材料演变成漂亮的衣服。带着设计的问题去欣赏,直观而又感性。交代清楚学生需要进行的纸上实践练习,难度适中,学生们乐于尝试。

五、示范及演示

1.教师在模特架上示范几种服饰的变化方法。

(1)报纸制作小背心及百褶裙;塑料桌布、碎布料裹出礼服裙;羽毛搭配出头饰;彩纸折出帽子等。

(2)介绍服饰分开制作、组合制作、整体制作的不同方法。前片、后片、袖口、领子不同零件可以运用的剪裁方法等。

(3)学生再次观察身边现有的服饰小玩偶,讨论制作方法。结合范例介绍捆扎法、缠绕法、粘贴法、串联法、编织法、折纸法、装饰法等方便立体制作的手法。2.欣赏一组环保服饰图片,展示特色的玩偶服饰作品。3.贴出黑白服饰设计图及配饰图资料。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示范及演示让学生直观深入地了解服饰制作这一重要步骤,通过丰富的艺术处理方法来体现服装设计的造型和整体气氛,直观形象地解决了教学重点。

六、制作及体验

发挥你的想象和创造力,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服饰”。

1.讨论分工,在娃娃或真人身上进行立体制作。

利用手边的材料进行制作,将废旧材料变成羽衣云裳。也可有选择地提供一些半成品,让学生选择性创作加工,提高制作效率。

2.制作方法灵活机动,画、剪、贴、绕都可以。

设计意图:在优美乐曲声中,学生们讨论、分工、制作,热闹而又繁忙,采用自己喜欢的设计,选择材料来制作衣服。从平面到立体,有很大的挑战性,也有成就感。

七、展示及评价

1.宣布环保服装发布会即将开始。小舞台,大制作,小小服装秀开演啦!

请参加展示的模特儿出场,亮相“发布会”。请玩偶设计的同学将人偶放到“舞台”上亮相。

音乐响起,孩子们随着音乐进行展示表演。

解说词:(每组派代表解说)

①小模特正迈着轻快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这款服饰以粉红色为主要格调,是可爱的公主风格,漂亮的短裙超有魅力,腰间的大蝴蝶夺人眼球,整体优雅、活力而又温馨。

②我们的设计是田园风格,腰带上的藤编绿色流苏活力无限,上身用包装纸制作的小背心上嵌满了可爱的花朵,塑料纸及树叶做的头饰非常可爱,这是朝气蓬勃的绿色服装。

③我们的服饰走的是侠客风,头上包着黑头巾,披着红披风,穿着塑料桌布裹的黑色紧身衣,看起来非常酷!

④我们的设计是阳光沙滩热带风情服装,那大片的树叶,花色的百褶裙,宽大的帽子,看起来是那么的俏皮可爱、活力四射!

2.评选出最佳设计师,介绍各自小组设计的服饰的特点。

3.分创作团队,设计师与模特一起拍照留念。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大平台,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学生对自己作品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展示鲜明的个性特征、服装形态、人物形态,让孩子们在舞台上尽情释放自己,让创意才华在多维空间展示。色彩斑斓的个性服饰放大了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在乐曲的烘托下配合讲解,演绎特别的服饰文化,体会设计之美带来的震撼!

八、拓展及延伸

1.换装小游戏,多尝试几种风格看看自己的穿衣搭配感觉如何。

2.鼓励学生将设计带进生活。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服饰的文化总是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和民族的特色,总是充分地浸透了文化的主体特征。我们要珍视这种文化,并将之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服饰上的标新立异作为服饰文化发展的一条规律,得到了肯定、遵循与支持,服饰文化未来的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更为自由。

3.在将来学校、社区乃至更大舞台上勇敢展示自己,参与大型“时装秀”。凭借我们的双手,普通的材料可以变成精美的作品,让我们用双手去美化生活,装扮世界!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深入研究,进行发散性思维。本环节总结全课,肯定成绩,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在今天尝试的基础上,将来生活中也常常进行实际操作,活学活用,为学生日后进一步创作加油鼓劲。作业要求

本课共有两次分阶段的作业。

第一次作业:在画纸上设计自己喜爱的服饰。1.在人物模板上自由创作。2.想得巧,画得妙。第二次作业: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有趣的服饰。

1.小组协助,商量款式,在娃娃或真人身上立体制作。2.制作方法灵活机动,画、剪、贴、缠绕等都可以!教与学的评价

借助玩偶及真人模特来进行服装设计及表演,既可让孩子在尽兴地“做”和“玩”的学习活动中,充分体验艺术创造的无穷魅力,又可使孩子感受到成功的愉悦。用各种碎布、塑料、绳、线、纸等材料,运用填充、绕团、捆扎、包扎、编织、折等方法,通过组合设计自己喜爱的服饰。孩子们的服饰设计新颖独特,配饰趣味十足。设计环节线条简练,表现出服装设计师的才华。色彩的搭配,风格的混搭,孩子们的作品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知道被丢掉的废品也会变成美丽的服装。孩子们非常喜欢他们自己制造的服装,拿上玩偶展示或穿上服装快乐地表演,充分发挥了创造力,孩子们在快乐中创出的万千变化令人惊奇。

在课堂中我尊重学生个性的张扬。在本节课上,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他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风格、形式、题材也各不相同。在评价过程中我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孩子们的作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自主化的学习。本课我一直处于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每一环节中学生都是主角。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无形地梳理了知识,并通过共享师生智慧,不断矫正自己的错误、不足及薄弱之处。改变了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这节课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反思和总结

本节课以一段拉链揭开序幕。教师结合自身穿戴揭示服饰的定义,通过图片赏析呈现从远古到近现代服饰的演变,了解服饰的作用。借助一段百秒趣味视频领略国内外服饰百年的变化,感受服饰的博大精深。学生们课前还收集了自己喜爱的服饰小玩偶。有民族娃娃、芭比娃娃、卡通娃娃等,造型各异。在讨论交流触摸中进一步了解服饰,说出心中的感受。接着欣赏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服饰,归纳服饰风格造型各异、色彩艳丽的特点。然后观看各种趣味服装及儿童服饰,贴近生活,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共鸣。欣赏一组服饰设计大师的作品,将学生带入设计的思路,了解多种艺术手法。观看大师利用点、线、面等元素装饰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多种材料的搭配及组合,关注环保理念,引入环保服饰的概念。请学生结合身边的废旧材料大胆设计服饰。

上一篇:西南大学自考学位下一篇:自考第二外语日语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