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初探

2024-09-04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初探(精选9篇)

篇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初探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同时又指出“数学课程的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强有力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鉴于此,数学教师要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思考者,必须重视教师“教”的过程,同时要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使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为我们成功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几个方面谈谈我粗浅的认识:

一、巧创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崎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教学实践也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以及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起决定作用。而合理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各种学生喜欢的情景,从而更好的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来,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翁。

“兴趣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了兴趣就可以事半功倍,而创设良好的课堂导入情景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一环。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对每节课都充满着期待,力争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设计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类比等活动,向学生提供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我们要清楚的一点是“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参与数学活动的一分子。作为“课程实施的最终决策者”,要努力使学生从具有开放性的数学活动中,感受成功,增进自信,“获得必须的数学”。

三、多用变式及开放性习题,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在条件、结论不变的前提下改变题目图形的变式题;或者利用电脑的作图功能让学生在具有开放性结论的问题中进行自主探索的开放性习题,以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把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能使学生容易进入解决问题的角色,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在他们进行的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的数学活动中,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且要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让学生看、听、说、操作,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叶澜教授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篇2: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给传统数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下,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成了相关人员研究的焦点。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呢?为简单起见,以下就简称“整合”。的重要课程资源,成为学科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大家要更新对“课程”的认识,形成新的课程观。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使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材料、教学背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动态系统。其中,教材、教学材料、教学背景、教学环境等,均可由信息技术提供,因此,信息技术应是课程的一个有机部分。那么,在“整合”条件的课程的概念是:课程是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教材、教学材料、教学背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动态系统。

二、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现状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一般情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新的观点、新的教材全面推广之后,许多小学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和实验。在整合的探究研究当中,小学数学教师一直注重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人手,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等方面,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突破原来单一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和探究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原有方式带来了重大影响,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开设了广阔的平台,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活力。实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它有多方面的优点:

1.可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通常是通过教师讲解来教授给学生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往往会发生一些困难。这是因为数学学科比较抽象,逻辑性强,特别是一些较难的数学公式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授,就很容易使小学生感觉到数学内容过于严肃和枯燥,学习起来平淡无味。对于在思维方面还处在形象思维较具体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更期望教师所教的内容能够具体、形象、丰富。所以如果教师在展示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时,能够适度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或者在课件中能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把一些固定不动的几何图形运动起来,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就更加能够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在教授“圆的知识”这一知识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看计算机演示的动画:小猴、小兔、小猫、小狗四个动物骑自行车比赛(小猴的自行车车轮是圆的,小兔的是正方形,小猫的也是圆的,但它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小狗的是三角形)。在演示这个动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猜测“谁会最先达到终点”,“为什么”等问题,这样引入新课,就可以为教学创造生活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可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智能化的多媒体课件能够通过声音、动画等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2.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科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扩大信息源。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篇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入到课程中, 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

1. 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将知识的表达丰富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能够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 并且可以及时地反馈信息。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此外, 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只能被动学习, 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 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 这就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2.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 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

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 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 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并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 创造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油然而生。因此, 这样就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 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将课程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复杂的内容简明化。实践证明, 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掌握。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策略

1. 任务驱动学习。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来驱动教学, 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 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 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能力要求与信息技术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通过完成任务来驱动学习。

2. 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 决定用课件或网页的形式来呈现所讲的教学内容。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 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

3. 研究型学习。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 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 而是课后延伸, 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 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 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的知识和课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最大限度地促进身心和谐统一发展。

篇4: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初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高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31-01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特点

1、高中数学课程的特点

高中数学内容与初中相比有不同之处: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从教的角度讲,由于“大纲”和高考的要求,高中教师会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教学期望和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的探究,注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方面的引导和培养,训练学生发现数学的一般性规律,同时介绍适量的、相关的、延伸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从特殊到一般的广泛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师还有意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教学内容更注重系统性、研究性、序列化和阶梯度。从学的角度讲,新课程使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课,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份适合自己的课程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如果学生觉得不适合自己,还可以重新选择,这样让学生学会自我负责,实现自我成长。新课程将打破过去单一灌输型教学,突出个性化的教学特点,创建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将“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纳入高中教学当中,将使素质教育进一步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整合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中去,把它作为学科课程的一个要素,把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信息技术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也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学科知识,使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以教学效果、学习效果最优化为出发点,对老师而言是教学的工具,具体讲是分析的工具,老师以此作为分析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工具;也是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进行评价的工具。对学生而言,具体讲是学习的工具,是作为交流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认知的工具。计算机的发展不仅使古老的数学领域获得复苏,还为数学开辟了关于算法理论以及可行性等更为新颖有趣的研究领域。同时,计算机的发展还为数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形成了数学活动的新形式,数学不但是人们用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对未来做出预测和交流彼此之间信息的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而且也成为人们把握客观世界模式、整理客观世界秩序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将书本上的内容全部搬到屏幕上,课件成为电子教科书

教师只是将原来需要板书的概念、定理及练习题等内容全部输入计算机,将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简单处理为媒体单一化,不能与传统媒体结合使用,整节课不书写、没有一道演算或说明,使学生在大量信息面前缺少思考和建构的空间,被动地跟随教师的鼠标学习,即所谓的“满堂放”。同时,教师将课堂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让学生做更多的题目,让学生陷于“电子题海”。

2、下载一些不能改动的数学课件用于教学

这种课件很多情况在结构上具有固定的封闭性,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教师难于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态度在整个教学课件中反映出来。教学是一门个人的艺术,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教学风格。这样的课件不能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无法实现教师对教材的特殊处理,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教学工作。在课堂上很有可能教师为了适应这种课件,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迎合课件。在这种疲于应付的同时,课件的辅助作用发生了变化,成为“教师辅助课件”了。

3、不能与课堂实际相结合

在数学课堂上,有些课件内容和功能上具有单一和特定性,无视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个体需要,教师对教学设计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难以实现因材施教。这种课件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教师未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下做出了不恰当设计,对学生的需要没有考虑周全;另一方面,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不够,对教材认识过于浮浅,只是为了做题而讲题,教学成为了一种形式。例如,某公开课教学,从教学设计和组织都是独具匠心,精心准备,但整节课教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研究自始至终都没在黑板上写字,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刚说完,教师就点鼠标,结果马上出来,有时甚至学生还没有思考成熟,学生就在教师的强行引导下出示答案,教师着急往前赶,学生思考空间很小。这样的课,看起来很活跃,但给人的感觉有些不真实和造作;教师感到很成功,学生却一脸的茫然,不知其所以然。

4、纯粹为了应付

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就是用课件,又要自己做,做课件很难,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挺麻烦,耗费人力物力,得不偿失,学校搞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也只是装点门面而己,所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随便做个样子,完成教学任务就行。其实,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领导和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都缺乏深刻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要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落实,肯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进中会遇到非常多的问题,走一些弯路也在所难免,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专家的理论指导,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互相进行广泛交流,需要教师们进行创新实验,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教师教育观念会不断更新,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也会不断加强,教学效率必会大大提高,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也必将得到极大的推进。相信通过我们探索、研究、实践,能够很快找到通往胜利的大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

篇5: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初探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起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所以,一本书在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教师是知识与价值的垄断者与传播者。面对教育信息化浪潮,如何在新环境、新形势下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成了很多语文老师颇为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教育教学上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冲击,也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课外阅读课程整合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有利于培养多种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信息,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一)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的口头表达创设了情境。例如学习《桂林山水》之前,让学生在上网查阅有关桂林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去了解桂林,陶醉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丰富了感性认识,积累了感性经验。学习课文时,很快能体会到桂林山的奇、秀、险,水的静、清、绿,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不虚传。再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及其他传播媒介查找我国其它的名胜古迹,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课堂走向生活。当学生沉浸在网上再现的情景中,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乘势引导学生读说结合,进行口语交际,分别介绍自己在网上欣赏到的美景,抒发自己网上游历的不同感受。同学们畅所欲言,尽情倾吐心中的愉悦之后,又让他们说写结合,把游览过程及内心感受整理成文章,训练了书面表达能力。

(二)创设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语文课堂,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在教育网络化的今天,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合作解决问题,互为师生、互相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可便捷地搜索相关网站,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可“登陆论坛”,将不懂的问题与老师同学交流;还可借助于电子邮件、通过校园网或Internet来实现一个班的学生与另一个班、另一个学校甚至另一个国家的学生交换意见、看法,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可以方便、快捷地进入网络中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非本校、非本地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获得多元化的语文知识„„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探究、发展、创造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敢于质疑,使每个孩子都有对学习内容的独特见解,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语文课堂则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

(三)开发信息资源,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如何在广泛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如何迅速地判断资源的价值并进行取舍,如何将资源重组并合理利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制定的知识目标,组成研究小组,分工合作,自行通过网络或从资源库搜索、收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交流,并获得新信息;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及相关事物等。如在教《索溪峪的野》之前,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有关索溪峪的资料、图片,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展示“索溪峪的美丽风光”,这时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查找、收集、整理、创造等过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一个人一旦对其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在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努力获取更多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查找与课文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把处理的视频、图像、文本资料等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之中,整合到学生的课堂教学之中,产生活跃的动态画面,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始终在积极作用之中。如学习《墨梅》这首诗,在聆听教师配乐朗诵、观看了“梅花”的视频及图片后,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的综合作用,进而兴致勃勃地结合梅花的外形特点、生长习性去朗读古诗、体味诗情,理解、领悟到梅花不畏严寒、无私奉献、高洁自重的道德情操。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多年来教育一直寻求的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目标。

三、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是学生探索问题的桥梁,利用直观的效果,解决课文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费时最多、收效甚微的是课文难点的教学。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动于衷,课堂气氛沉闷枯燥。传统的教学过程强调教学要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信息技术改变了这个顺序,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让学生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如教《海底世界》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在什么地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习气氛,运用录像这一电教媒体,让学生观察海底世界的景色,真正地体会到海底景色的神奇与绚丽。

(二)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来看,对课文词句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然而学生往往缺乏实际生活的体验,对课文的理解可能出现障碍。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之

一。如《狱中联欢》的理解就必须建立在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剪辑影视片段并配以的解说作为课前的导入。另一方面是巧妙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景,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唤起情感体验。如《开国大典》、《飞夺泸定桥》这类课文,教师在学生反复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现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热烈氛围,开国仪式的空前盛况;大渡河的水流湍急,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攀着铁链过江的惊险场面。使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进行描写的,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信息技术如何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呢?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新途径。

1.拓展学习的内容,促进语文教学的优化。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你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网络与语文学习的整合使得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引进、利用网络上相关的学习资源,有的可作为学习前的准备,有的可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有的可作为学习的拓展„„改变语文教学内容的旧、窄、死,使之变得新、宽、活,使语文学习的内容更开放,成为一泓永远流淌的活水。例如2004年暑假里的奥运会让每一个人都振奋不已,2008年将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更是令每一个中国人无比自豪。这学期有《向往奥运》一文,课前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对奥运会的了解时,许多学生对奥运会一无所知,显得茫然。怎么办?课堂教学怎么进行?于是让学生上网查资料,了解到奥运历史、人物故事、申奥历程等相关知识后,再来上这一课,大家的兴致空前高涨,学习状态非常好,一起沉浸在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热烈向往中。课后还有个拓展性练习:你打算为2008北京奥运会做点什么?因为课堂上对奥运会有了较丰富的了解,所以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

2.丰富作业形式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式、层次性、个性化的作业,其练习效果比传统的要好,是传统的作业方式不可比拟的。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通过带有娱乐性的、不断给以肯定的作业形式,能让学生在作业中体会到一种成功,感受到一种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开拓解题思路,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如进行写作训练,为学生提供各种情境,作为命题要素。然后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写作,给了学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大大地提高了写作兴趣。

3.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习语文,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关注学生课外语文学习,让学生尽早、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开展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有限,而电子教材可以作为完成语文学科目标的有效途径,或者说是一个可以不断更新的电子图书库,提供很多与时代脉搏紧扣的阅读材料,而且篇幅适中,适合学生阅读。既可以为语文课的学习提供服务,更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用电脑统一呈现阅读材料,能让学生不断扩大阅读量,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大大提高了独立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1)实物演示。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像书中所写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这很不利于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个物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是能见到的,为此我在上课前准备了几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琥珀,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分别演示给学生看。由于是实物,他们看的兴趣很浓,很认真,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了许多自己认为不明白的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

(2)摹拟试验。许多事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其中道理永远都不会明白。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的形状。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杨桃的形状就不一样。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单凭讲学生是不会轻易理解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也去画一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已经锻炼了自己的一种创新能力。

(3)虚拟假设。在小学语文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有悬念性的。如果能对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一番虚拟假设,势必会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帮助。如《凡卡》《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样的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此举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老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篇6: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初探

理念是理性化的一些观念,具有稳定性、长效性、持续性、指导性。形成正确的数学课程理念是更好从事数学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理念在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统驭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专门有一个方面来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其他的几个方面也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到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中也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影响,认为应不仅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课程内容,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设想中提到要在课程中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速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内容上,要突出算法在整个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使算法成为理解数学发展的重要线索,力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部分。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已经融化到数学教育的深层结构,融入数学教育的知识体系,成为传播内容的最佳工具和学生探究知识、体验数学、感受知识的中介,在可预见的将来,信息技术将使数学教育发生一些实质性的变化,数学教育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数学教育的实践与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将会更加深入。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不仅被看做是教师教的工具、是学生学的工具、是学生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发展工具,而且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建构数学内容体系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进而引发人们重新思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进一步促使人们思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篇7: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初探

技术就是运用知识、工具和技能解决、探索一些实际问题,用以扩展人的能力的手段与方法体系之和。技术是一个技术性过程,它是人们在做、制造和实施的不断演化过程中提高技术水平、发挥技术功效(美国2061计划);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一种体现,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进步,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象征,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动力源。从古代的钻木取火技术、近代的蒸汽机技术,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技术,从扩充人的体力的技术到如今扩充人的脑力的技术,无不体现出技术的价值和它所承载的人类智慧。综观技术的发展,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技术,它们或多或少都与数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是相生相伴。人类最初掌握的比较完善的技术之一可以说是记数技术,从几万年前的刻痕记数(以树干、骨头为物质载体,把数刻在其上记事)、结绳记数(用草绳打结记事)、石子记数、手指记数,到近代用的纸笔记数、现代的计算机计数,这些记数方法的不断改进与演化已经形成了今天相当完善的记数制与计算技术。这些计算技术也就成为数学技术的主体,而承担其实施的载体就是电子计算机。现代计算机就是神奇的0与1的组合体。要是没有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发明的二进制,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计算机的出现。正是由于数学以它惊人的特性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以独特的身份介入技术的发展并融入其中,而且以它的精确性和内在美体现出它在方方面面的有效性,那么数学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关键技术的关键,成为信息技术的支撑点。

数学技术一般指实现数学运算、推理、应用的信息技术,它总是伴随着数学的进步而进步。数学的原理、思想、方法与技术结合而形成的数学技术本质上就是一种高科技。离开了数学技术,信息技术将成为无源之水,也就谈不上发展了。

数学技术是数学与技术以灵巧方式组合而成的二者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从某种角度讲,数学上的每一次重大的发展和突破都是技术(当然包括科学)有大的发展与进步的前奏,而事实是数学的发展往往超前于重大技术的发现而走在前面。数学的追求与技术(科学)发展的目标是相一致的,都追求简单、清晰、方便、可操作、易于掌握。其实,现阶段数学总是任何计算机仿真的核心,数学通过对复杂现象的仿真建模,借助计算机对数据流进行缩成和可视化,将有助于人们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更安全、更便利。数学技术正在以不同的形态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的CT扫描技术,车辆、飞机的模拟、设计和控制技术,金融证券价值的估算技术,天气和气象的预测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以及生物工程等技术,其核心都是数学技术。数学技术正是依附于计算机来显现它的威力,而计算机正是依靠数学技术得以工作与革新换代。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信息技术按表现形态的不同分为硬技术与软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即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即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前者就是将人类的一切信息都以计算机语言的0或1的二进制来表达,这是人类文明在数学基础上的一次史无先例的科学整合,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科学成就,而最具代表性的计算机的设计者就是20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冯・诺依曼;后者所指的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知识、方法、技能都是与数学技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数学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点。

二、信息技术――数学及数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快速地传送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数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使数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的功能增长,用于计算、解方程、绘图像、解微积分方程、因式分解、数据统计、数值计算、符号演算、机器证明、图形演示以及进行思维实验都能以更加简洁快捷的方式进行,而且使得计算机的验证功能、编程功能、联网功能更加强大。由于数字化经济、数字信息处理以及大量的探索性数据分析、观察、实验、模拟与计算技术密不可分,因而数学就同时具有科学和技术的双重身份,这也就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数学的实质性内涵。由于计算机的发展,使人们可以解决非常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已经超越了常规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计算机的支撑能揭示本来数学的现象,能给数学以强大的推动力,计算机不仅为数学应用提供了解答,而且赋予人们以灵感和直觉,数学实验室软件能够动态地揭示知识的构造,并形象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表述,而且能动态地呈现问题产生的过程,并自动解决,相互推理。计算机的应用对数学家而言犹如望远镜对于天文学家、显微镜对生物学家,给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和创造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信息技术为数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计算机面前由于好多知识变成动态化,可以激发人们对数学的热爱,引发人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不断思索与追求,使得数学以与以往不同的形态――可视化、快捷化、人文化而展现在人们面前。由于计算机的影响,数学正在加速改变着它的内容、结构和方法,也加速改变着人们对数学的理解方法,这是因为几何现象的实验成为可能,从数学上看,迄今为止代数的表现形式在书写表示方面有非常有利的一面,几何不是记号,而仅仅是你头脑中的某个几何对象――图形,表现的是更为抽象和复杂的数学概念,借助计算机就可以传送出比现在更多、更丰富的几何内容,如可以展现一些分形模型、一些动态的复杂曲线等。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是计算机最为基本的功能,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作出判断,形成公式,构建理论;计算机可用于作数学实验,如火箭发射、核弹爆炸、军事演示、飞机汽车桥梁设计等都是借助计算机进行实验的;计算机同时还可以进行数学证明,如四色定理在1976年被两位美国数学家用计算机予以证明,我国数学家吴文俊也在计算机上用代数方法证明了欧氏几何已知的一切定理。

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你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力量所在。计算机技术为数学这种美的展现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平台,给人们以丰富的探索与实验空间。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正是有了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认识自然与人类自身的速度与质量,基因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许多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不断突破,数学结构与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新的学科――近代数学技术、运筹优化、工程自控、信息论、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模糊识别等也就应运而生。计算机与数学的结合,使得数学开拓了研究领域,成为数学探索的新平台。

数学家们总是用他们的思想眼光来审视出现于数学研究所有领域中的抽象的目标与过程。计算机技术的巨大进步已经使得把这些模糊、主观和只能在头脑中想像的抽象的对象、目标、过程外在化而变得很容易,也就是用精确、客观和其他人可以共享的可视化来表现、演示,从而使思维及过程视觉化。数学对象可以用计算机来表示、展现,从而使人们对数学对象产生新的认识,由静到动、构形、成形,进而进行操作、实验,特别是几何对象――曲线、曲面、多面体,而成为任何计算机仿真的核心。在计算机环境下,人们更多的是用渐近方法、数值方法去探究数学规律,进行建模和科学计算。如利用计算机可以对进行小数点几十亿位以后的计算,用来检验人类的智慧水平。同样好多在数学领域无法实现的一些设想在计算机环境下正在不断实现,如几千年来人们梦想的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的实现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证。由于计算机的介入使得数学的应用与普及不断深入,已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数学价值与功能的不断挖掘促使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三、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整台的助推器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也迫切需要我们改变教育方式。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正是由于数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那么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显得意义更加深远和重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数学教育的普及与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变革,就必须在数学课程理念、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1.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理念的整合

理念是理性化的一些观念,具有稳定性、长效性、持续性、指导性。形成正确的数学课程理念是更好从事数学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理念在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统驭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专门有一个方面来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其他的几个方面也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到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中也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影响,认为应不仅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课程内容,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设想中提到要在课程中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速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内容上,要突出算法在整个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使算法成为理解数学发展的重要线索,力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部分。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已经融化到数学教育的深层结构,融入数学教育的知识体系,成为传播内容的最佳工具和学生探究知识、体验数学、感受知识的中介,在可预见的将来,信息技术将使数学教育发生一些实质性的变化,数学教育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数学教育的实践与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将会更加深入。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不仅被看做是教师教的工具、是学生学的工具、是学生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发展工具,而且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建构数学内容体系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进而引发人们重新思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进一步促使人们思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2.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内容选取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通知识融合的道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而这些内容标准只给出具体目标,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统一的规定,使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富有弹性和力量。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越来越需要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动用各种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获取信息,特别是一些数据信息的处理,借用计算机来完成更加快捷方便,使得与我们不能分离的数显得更具应用价值。即使对一些烦琐的计算、方程的求解、递归、迭代,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使得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疆界。利用计算机可以更方便地寻找数与形的规律,使得观察与验证得以进行,使得数与形的结合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正是借助于计算机,才使得一些现代数学的内容能够及时地渗透到中学数学内容体系之中,如分形、混浊问题、孤立子等非线性知识进入学生课堂。同时才有可能把原先一些费劲的烦琐计算问题简化下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探索获取更多的知识,使得有更多的内容以方便的形式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数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数学知识,如高中数学中设计逻辑框图让计算机去执行、用计算机符号系统表示数学内容、用计算机语言表达数学命题、用程序和算法表示数学过程、“IF…,THEN…”这样的语句可以在数学课程中出现等。

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数学知识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组成要素,特别是对它的一些基本属性进行重新认识,使知识更多的以过程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而从事编写教材的人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更大的思考空间,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呈现方式动态化、可操作化,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试验。使得师生的思维方式得以不断扩展,人们更有信心和力量。

3.信息技术与教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就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仅是从听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

信息技术对数学的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将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这将是革命性的一场变革。学习方式(地点、时间、环境、资源)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的关联性将无比接近,教学模式将更加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与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对教师而言,原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现在可以被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等,这样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一些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一些教学环境,设计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参与式、活动式、主体性教学得到实现,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

篇8: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初探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 必须明确物理学科的基本特点、整合方式及步骤。

一、学科特点

一是物理现象的抽象性。如:物理中的电场、磁场, 肉眼无法观察, 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 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或者理解片面。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思维, 无限地拓宽时间、空间领域, 实现不可见东西可视化, 生动形象、感染力强, 使学生易懂好记。

二是物质运动的复杂性。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的, 通常的教学手段无法实现向学生展示交互性的动态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复杂运动的演示, 例如:在万有引力卫星的教学中, 卫星绕地球的运动通过多媒体可以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种动感化表现手段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 优化了教学过程。

三是微观结构和过程的不可见性。物质结构由原子构成, 例如:在讲核能这一节时, 核子发生聚变和裂变反应时, 以往的教学中只能使用挂图讲解, 而现在可利用Flash动画演示整个核反应过程, 这一切在此之前, 学生根本无法观察到, 也难以想象。学生可以通过物理学科整合来领略世界的博大、物理的精彩, 掌握自然科学的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实践证明要做到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有机整合, 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自主协作学习; (2) 分层次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 体现个别学习; (3) 激励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

二、整合的方式

一是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策略。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 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 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 (学科任务包含其中) , 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也就完成了所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二是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 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 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三是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停留在学会知识上, 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 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四是“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 在课程整合中,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 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五是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 利用它可实现相同的目标,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 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通过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 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 在现代学习中, 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 (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探索性实验的评价等) 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 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 (尤其互联网) 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整合步骤

一是确定课题。课题的范围和深浅难度是根据课程目标及学习对象而定的。一般来说, 课程目标是指学生学习内容, 包括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二是制定课题目标。课题目标指的是在课题学习中学生要完成的任务, 制定课题目标要明确和详细, 尤其要说明完成任务要运用的工具和方法。

三是制定课题学习步骤和问题的解决方法。整个步骤要有灵活性, 让学生参与进来, 让学生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对完成课题学习或者问题解决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付诸实践。

四是制定评价标准。根据课题目标制定评价标准。标准要客观实际, 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篇9: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初探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拓宽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一方面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很轻易地创设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并领悟出数学知识和美的感觉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另一方面老师可以有意识地突破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的局限,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老师安排学生自己上网搜集有关数据,他们搜集到丰富的材料,有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们轻松地学习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一根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小球,把其中一个小球固定不动,甩动另一个小球,使其作圆周运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圆是怎样形成的?请用数学的观点来说说:这个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看到两个点、一条线;一个固定不动,另一个点环绕着固定的点运动……最后形成了一个圆。”有的说:“固定的点与运动的点的距离是不变的。”……这样将演示、观察、操作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圆有了一个形象的感知,而且渗透了“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打下了基础。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电化教学的核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很好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运用软件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教师简单地操作鼠标,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条铁轨,上面有一辆火车从左往右地行驶,一会儿,另一辆火车也从右往左地驶过来,两列火车在逼真的火车运行时发出的声音中相对开出,直到相遇。这时屏幕上出示了一道应用题:“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再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了线段图,在线段图上分别标出了每小时火车所行的路程。这样难点在火车形象运行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的线段图中得以解决,它比老师的任何解释都具有说服力,增强了感观上的剌激。演示一结束,学生们很快就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

四、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弥补教材不足

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二年级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运用模拟教学课件,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分为学习用品区、生活用品区、儿童玩具区、食品区等。这些都让学生兴奋不已,极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望,迫不急待地想在网络中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地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学习热情空前高潮。其间,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得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人类对计算机及网络的不断开发、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得到广泛应用。实践证明,计算机及网络有着较强的视听感染能力和非线性的快速交互功能,较好地避免了教师教学中的局限性,它将音、像、视、听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都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进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取最多的知识,优化课堂教学,使数学课充满活力。

上一篇:全市召开安全生产例会下一篇: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