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生物教师的认识

2024-07-07

我对生物教师的认识(共6篇)

篇1:我对生物教师的认识

我对生物教师的认识

古人对于教师的认识最具总结性的莫过于韩愈《师说》里的那句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说老师和学生其实是平等的个体,只要是能够传递思想,教授知识,解答疑惑的人就可以称为老师。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各抒己见,而我通过这次教育实习有机会站到了教育一线,因此对于我以后有志于的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如果说作为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品质的话在经历过教育实习之后我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爱,尊重和博学”。

在生活里时常听到别人说老师这个职业有许多的弊端:单调,乏味,工资低,学生难管······虽不及文革时期“臭老九”之称来的让人痛心,但若跟自己的亲戚朋友说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名老师,换来的却总是一些鄙夷的目光与叹息。也许教师这一职业的确有许多缺点,但是一个好老师却是能包容这所有的缺点的,因为一个好老师具备一种感情--热爱。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因为有这一份爱所以可以抛弃所有世俗的眼光,一生坚持教育事业。丰厚的报酬又如何,至高的权力又如何,有哪种职业能比影响一个人的人格来的充实。在学习的时候我一方面感到幸运一方面又感到悔恨,那么多神奇的科学实验,那么多有趣的文化知识,为什么我都不能记到脑袋里,可能是我天生愚钝。可是我的学生不一样,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聪慧的眼眸,过人的创造力,朝气蓬勃。看到他们我总会有一个想法,我希望他们中有学生会因为我的课堂理解某一个道理,改正某一个错误,最终都能走到他们生命中应该到达的高度。正如人在生活中需要兴趣才不致于使生命过于乏味,教育事业的进行也需要爱的倾注才能得以坚持。

在实习时我有幸听到一位经验丰富的生物老师——张老师的课。张老师每次上课时都南征北引,把生物与与历史,生物与人文,生物与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听完他的课总有种酣畅淋漓,意尤未尽的感觉。不仅学生喜爱他,老师们对他也是敬佩有加。我课下找他取经问他怎么才能把课讲的像他一样好,张老师淡然一笑说:“做老师第一个阶段是站在岸上教学生游泳,第二个阶段是在水里教学生游泳,而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是和学生一起游泳了。学生在发展,老师如果不时时刻刻学习的话,很快就会被学生落下了。”仔细观察了张老师的办公桌,上面摆放着各种生物学杂志和教育书籍,还有其他涉及各个方面的书本。现在我也终于知道他为什么能把课讲的如此之好了,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必定个博学的老师,一个博学的老师必定是一个热爱学习的老师。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尤其是一个生物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思考,探索······而教师要首先学会这些。

在办公室每次听到老师们讨论哪个学生学习好,如何招人喜欢,又有哪个学生学习差如何让人讨厌,我都感觉很不公平,为什么学习成绩是评判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呢!如果把每一个学生都比作一粒种子的话,哪么我相信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与耐心他们最终都能发芽开花,也许有的种子成长的慢一些,老师们要相信他们,相信他们最终会和别的种子一样开出绚烂的花。这些种子都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细心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老师的相信,作为老师要尊重他们的这些差异,不能用唯一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卢梭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做出或坏的评判。李白也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尊重是教师能给予学生的最大的鼓励。我对于我的高中班主任一直心怀感激,在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没有起色的时候,看到了我的努力,并给了我莫大的相信与支持,正是他的鼓励我才能够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作为教师除了在学习上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还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能够传授知识的就可以称为老师。教师和学生本来就是平等的,作为老师应该平等的和学生对话,和学生交流,和学生探讨,而许多的中小学教师却总是忽略对学生的尊重,用威严来震慑学生。人的自尊心都是强烈而敏感的,作为单纯的学生这种感觉更为明显,因此教师更要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

不论人们如何看待教师这一职业,我始终有着这样的信念和坚守--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通过教育实习,让我更加坚信我爱这份职业,我要为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

篇2:我对生物教师的认识

0440605 引言:

选修课“欧美经济”的作业要求写一篇小论文,内容以自己对欧美医药经济范围内一切事物的理解认识为主。我一直以来就欧美生物技术热潮都比较关注,加上生物技术又主要用于医药领域,所以本文就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其中有很多观点是本人的拙见,应该有很多错误之处,请老师和同学们予以指正。

雷宇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自古以来就一直在与疾病斗争。俗话说:“人食五谷,岂能无病。”怎样才能有效的治疗疾病成为了人们永远的追求。而药物,无疑是我们对抗疾病最有力的武器。

我个人认为,在历史上,药物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发生在远古时代,具体时间未知,文献记载中更是添加了一些神话的因素,其中就以神农氏尝百草为代表。在这次革命中,人类学会了使用天然药物治疗疾病,天然药物有效的增强了人类脆弱的免疫力,使我们的寿命大为延长。但是,光依靠天然药物的帮助无疑是不够的,天然药物的种类有限,其中有不少还有毒副作用。以中草药为例,到目前为止,人们都还没有完全弄清所有中草药的具体作用原理,加之新的疾病在不断产生,从发现天然药物到确定其疗效并加以应用这一过长的周期就显得不合适了。人们需要见效更快,疗效更好的药物,因此,化学药物应运而生。第二次革命,就以化学药物的广泛使用和制药行业的兴起为标志。今天我们日常所使用的药品中,除了中草药以外,几乎都可以算作化学药物。化学药物的发明大大的提高了人们对抗疾病的能力,使得人类的平均寿命变得更长。但是,随着化学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的大量运用,人们渐渐发现了化学药物的弊端。用药时间越长,致病细菌和病毒就越易产生耐药性。随着病菌耐药性的增加,人们只能开发更强的化学药物(抗生素)来对抗病菌,在应用了一段时间过后,病菌又会产生耐药性,人们又要开发更强的药物„„这样一来就进入了一个无限的循环之中,而且随着病菌耐药性的增强,开发新药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可以想象,一旦将来出现了任何药物都无法杀灭的病菌,人类的未来会怎么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就在于化学药物的专一性太强而灵活性不足,一种药物只能针对某一类型的病菌,一旦病菌发生变异而产生耐药性,这种药物就几乎失效了。

为了克服现有化学药物的缺点,人们纷纷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生物技术药物上。药物发展的第三次革命,就是以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和成熟为标志的。受到科技实力的影响,生物技术热潮最先在欧美开始。最初,由于生物技术的不成熟,生物技术产品的种类和可控性都十分不理想,导致欧美各国的政府和医药企业都对生物技术药物十分不信任。以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当美国在Hatch-Waxman法案之后颁布相关通用名药法规时,并没有将日趋进步的生物技术药纳入考虑范围。而今天,美国也没有通过任何一个允许制药商销售生物制剂的通用名药的法定程序,尽管这些品牌药品的专利保护权早已到期了。所以,欧美各国的大型制药企业直到今天都仍然是以化学合成药物为其主打产品。

但是,人们的歧视不能影响生物技术的发展,美国《商业周刊》2005年第8期《生物技术时代悄然而至》一文中,就有“生物医药行业仍然存在风险,但它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惊叹。”的评价。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生物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诸如人类胰岛素、人类生长激素、干扰素、红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菌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以及大名鼎鼎的单克隆抗体、人造疫苗等产品和技术纷纷上市和应用,除了给予了医药市场一剂强心针以外,无疑也宣告着生物技术热潮的到来。目前,通过生物技术方法生产的药物和相关产品多达230种。仅去年1年,美国FDA就批准了20种生物技术药物,其中有治疗失眠、多发性硬化、剧烈疼痛、慢性肾脏疾病、尿失禁、口疮和癌症的药品。目前处于临床试验最后阶段的250种生物技术药物中,至少有50种有望得到批准,这一通过比率几乎是制药行业标准比率的3倍。

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生物技术药物具有以下几点先天优势:

第一,和化学合成药物相比,生物技术药物针对性更强。传统化学药物一般是针对一种类型的疾病有效,而生物技术药物则(如单克隆抗体)直接针对治病源(如病毒、细菌)本身的结构起作用,做到了“精确打击”。

第二,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的目的性更强。传统化学药物的研发一般是针对某一病症进行化合物的合成,从成百上千种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药效且毒副作用小的物质作为药物。而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从开始就着眼于分子水平,针对某一种致病菌或病毒的化学结构而开发相应的治疗药物,作用靶标发生了改变,研发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

第三,生物技术药物的技术更先进,技术含量更高。当前,从事生物技术研发的都是各国的顶尖科学家。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技术更新的步伐十分迅速。

第四,生物技术药物的疗效更高。近30年来,生物领域的发展、对人类基因组的认识以及独特的化学应用孕育出一系列生物药品。这些药品对改善许多疾病的治疗情况大有裨益,而就在5年前,这些疾病还几乎是不治之症。

第五,生物技术药物的毒副作用比化学合成药物更小。由于针对的是某一种病原体开发相应的药物,这就有可能让药物对身体其他组织和器官的影响减小到最小程度。10年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肿瘤治疗药物还不到10种,而且大部分是对人体有很大毒副作用的化学药物。今天,有400余种药物正在进行人体试验,而其中绝大多数是有针对性的生物技术药物,它们甚至可能把对人体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生物技术药品目前在全球药品市场中占到9%,因此,尽管生物技术的热潮已经开始,生物技术药品的发展仍然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目前,美国共有生物制药公司约1400家,其中形成规模生产的有20 多家公司。日本在生物技术的开发上仅次于美国,目前共有生物制药公司约600家。目前欧洲的生物制药公司约有 300 家,但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现在,大型制药商迫切希望加入到这场游戏中来。有的制药商与生物技术公司结成合作伙伴,有的干脆直接收购生物技术公司,有的制药商则想方设法对自己的研发部门实行重组。“为了利用基因组革命赚钱,一家新创企业正借助从纳米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面学到的技巧生产DNA芯片。”(美国《财富》杂志2005年第9期《新型基因机器的灵魂》)

生物技术是如此优秀,生物技术药物是如此前景广阔,欧美日都已经抢先登陆这片广袤的领域,拥有13亿人口的我国又在等待什么呢?

众所周知,在医药领域的研发中,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就拿我们学校——中国药科大学来说,建校70年来,我们学校研发的真正意义上的一类化学和成药的数量为——0,俗话说以小见大,我国药学的最高学府都是这种情况,其它的研究机构和医药企业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记得前段时间先声药业来我校进行企业宣讲,说到他们有一个面积一千平米左右的新药研发中心时,我旁边的同学就告诉我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国外的那些大型医药企业的研发中心岂止上前平米,至少必须是一幢4层楼的专门建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化学合成药物的现状。

但生物医药显然是一个例外,中国在生物领域的发展已经让美国生物干细胞中枢——加州的科学家感到压力。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同样面临不少难题,普遍靠引进的生产设备,生产线落后,生产规模小,更由于管理上的因素,造成产品质量总体上不容乐观,而较低层次的重复生产也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全球生物医药发展现状、特征及趋势无疑将成为中国诸多生物医药研发者、制药商及投资者关注的问题。

写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要表达的就一点:我们不能在药物的第三次革命中落后,整个国内医药行业都应该转变观念,把目光放得更长远,着眼于方兴未艾的生物技术行业。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化学药物已经过时,生物药物才是王道”。而作为祖国药学事业接班人的我们,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对于国际药学的发展动态也要有清晰的认识。关注、学习生物技术,不断的提高自身素养,是我们每个药大学子应当做到的„„

以上只是我本人的愚见,还请老师和同学们指正。

2006-11-9

参考文献:

《生物医药:瞩目中成长》

中经BP社,http:///news/news/show.php?id=28486,2005-11-12

篇3:我对生物教师的认识

据不完全统计, 在毕业30年或以上年限的大学生群体里, 回到母校后最想请的教师里, 体育教师超过了所有教师, 排名位居第一。虽然该项统计并非出自官方或由大机构所为, 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单凭这一点笔者就要为体育教师点个赞。

好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学校体育是为学生一辈子健康生活和工作奠基的, 而学生们能不能喜欢上体育课, 乃至终身受益于体育, 往往取决于他们身边有什么样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 只有做一名好的人民教师, 才可以称得上是一名好的体育教师。

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 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 对做好教师提出四点要求: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笔者以为这也应当成为每位体育教师的追求。

理想信念, 是好教师的人格基石。“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有什么样的教师,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 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 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一个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师, 才有可能在孩子、青年的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在当今价值多元的时代, 我们要以理想信念为基, 让每一个教师都有远大的志向、纯粹的心灵、高尚的节操。古人云:“圣希天, 贤希圣, 士希贤”。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 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伟大使命, 教育才会灿烂, 学生才有希望。广大教师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才有可能为社会、为民族培养出栋梁之材。希望每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都能以“传道”为第一责任和使命, 为孩子点燃更灿烂的梦想, 为国家和民族贡献更多正能量。

道德情操, 是好教师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作善也”,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教师的工作就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 最终达成向善的教育目标。教师是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 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因此, 合格的教师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者, 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一个教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理等方面都有问题, 又怎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则, 学生才能以师为镜,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教师, 一定会把敬业爱生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准则。“敬业者, 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有敬业爱生精神的教师, 才会献身教育, 心系学生;才会严以律己, 为人师表;才会严谨治学, 诲人不倦;才会终身学习, 追求进步;才会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学生。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学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言, “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如果教师知识不扎实、教学不过硬, 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 更谈不上游刃有余。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的古训, 指的是教师应在学识上高人一筹, 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话语, 也鲜明地体现了深厚学识是好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面对当前的信息化时代, 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益多元、各种新知识不断涌现, 做一名好教师, 必须具备扎实的学识, 努力提升自身的学识魅力, 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绵延不绝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自身的专业成长。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塑造人心灵和灵魂的伟大事业, 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底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的鲜活生命, 这就需要教师用爱去教育和感染学生。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 做好教师, 要有仁爱之心, 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教师。教师的仁爱之心, 不能简单等同于父母爱子女, 这是一种在教师身上体现的对国家、民族的爱, 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 这种信赖是尊重、理解和关怀。

教师的仁爱之心还要体现在真诚地尊重学生, 充分地理解学生, 宽容、关怀学生, 只有做到了这些, 才能以高度的责任心达到育人的目的。

以上四项要求不仅是对好教师的要求, 也应该成为体育教师行动的准则。

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应该是怎样的

孩子的健康观是后天养成的, 取决于学校的体育课、体育锻炼以及体育文化等, 但更重要的是在于体育教师的影响。

著名的国际象棋大师、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谢军在中国教育报近日举行的“我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征文”开篇文章《言行举止永存学生心间》谈到, 做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传授知识技能、注重品德操行、养成健身习惯、勇于挑战自我, 体育课内容覆盖面之广, 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成为体育教学专业领域的行家, 更要具备一流的全面素质。

谢军认为, 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习惯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青少年正处于求学的年龄段, 对这一年龄群体影响最大的生活空间是学校, 学校体育课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活动的理解和评价。说得更具体一些, 执教体育课的教师可能会左右孩子一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人生价值观。

笔者对于谢军的观点深为赞同。由于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决定了体育教师既要具有一般教师的应有的好品质, 还应具有体育教师的特有品质和掌握专项技能的能力, 通过自己精湛的教学技艺和言传身教, 使学生在喜爱体育的同时, 养成锻炼的习惯、行为素养和体育意识。

在谢军看来, 体育课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言传身教的教学实践课程, 这就要求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像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业务技能, 还要有一个最根本的条件, 就是自身拥有健壮的体魄。体育教师唯有自己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才能在学生面前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阳光形象。体育教师要坚持参加各种运动锻炼,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成为体育健身运动的“活榜样”。

武汉体育学院的陈晴指出, 体育的终极目标是强身健体, 愉悦精神, 幸福人生, 服务社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须从兴趣导入、技能铺路、制度保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做起。在培养青少年体育习惯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则负有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 则可受益终身, 而坏习惯则贻害一生。

在四川省邻水县教育局唐运东眼里, 一个完美的体育教师, 要具备足够的“长宽高”, 只有这样才能以一个立体、质感的教师形象去征服学生, 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他认为, “长”就是体育教师从体形看, 要修长而不像电线杆, 要健美而不像胖冬瓜。从能力看, 体育教师一定要有一技之长, 一个体育教师什么都会, 但就是没一样精, 那就难以培养拔尖型的体育人才。“宽”就是要宽以待人, 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善待每一个学生。体育课比室内课难以驾驭, 体育教师不能因此而“河东狮吼”、声严色厉。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 不少学生偷懒取巧, 体育教师对这些厌学、厌练的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不能动辄拳脚相加、声振屋瓦。当然, 宽容学生, 不是妥协桀骜不驯的学生, 不是放弃不学无术的学生, 而是采取更柔和、更人性、更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 赢得学生的理解和参与。“高”就是要学识高、境界高。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 眼睛不要仅仅盯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要广泛涉猎边缘学科知识, 要注重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把“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的运动元素灌输到每一个孩子心中。

甘肃省庄浪县教育局的陈旭升则希望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应该念好高、新、强这“三字经”:“高”, 即师德高。“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对学生的终身影响较大, 是学生模仿、学习的主要榜样。因此, 体育教师要强师德、树形象, 努力成为学生的楷模。体育教师心中要有“三个字”:一要心中有“爱”字,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让“爱”在自己的体育教学中闪光;二要心中有“正”字, 一身正气、公平正直, 对就是对, 错就是错, 要尊重每一名学生;三要心中有“亲”字, 亲和力也是师德素质的重要方面, 有亲和力, 学生才会接近、喜欢你, 接受你的知识和观点。“新”, 即理念新。思想有多远, 就能走多远。体育教师自己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生长发育规律, “以人为本”地引领学生实践“新课程标准”, 特别要指导学生树立“我运动, 我健康, 终身运动, 健康一生”的终身锻炼观,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强”, 即技能强。教学基本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钱”。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要不断更新知识, 钻研教法,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组织能力, 特别要提高体育理论水平、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演示能力。此外, 体育教师还要“十八般武艺”样样都通, 不论篮球、排球、乒乓球场地等都要经常看到他们的矫健身影、潇洒动作和娴熟球技。这样的体育教师最受学生尊敬、喜欢, 最有吸引力。

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大家的认识中不难看出, 对于心目中的体育教师, 大家都是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好教师的四项要求来衡量的, 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好教师的所有品质。

近日, 笔者翻看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编辑部收到的部分来稿, 大家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谈了自己的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笔者为体育教师的觉悟和责任感感到欣慰,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乃至责任有着清醒而明确的认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现实中, 有些人往往是说起来是一套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套, 很难做到知行统一。

我希望, 学校体育能够这样......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从兴趣出发, 让孩子“好学”、“乐学”才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前不久笔者采访南京青奥会时发现, 南京青奥会举办的体育实验室成了最受市民追捧的休闲游玩处, 在高温下, 前来这里参观、体验、游玩的人创造了参观者的纪录, 远离城区的体育实验室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笔者通过对家长和孩子的采访了解到, 好玩、时尚、有专业人士指导是他们选择来实验室的主要原因。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2014年3-5月在北京市等10省 (区、市) , 对6~69岁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活动及体质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 其中对6~19岁青少年儿童的体育健身活动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 青少年喜欢参加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锻炼的比例均超过90%, 而“好玩”是学生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 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通病”。为什么孩子们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究其原因, 师资、场地、设施、教材等都难逃其责, 但真正的原因恐怕是现有的体育课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追求, 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带给学生们不是愉悦的体验而是痛苦的“折磨”。

笔者在多年的采访中看到, 大量的体育课中, 体育教师排队训话的时间超过了十分钟以上;一节体育课下来学生除了围着田径场跑就没有别的活动;学了半天的篮球, 只准学生运球、传球, 却没有投过一次篮球。这样的体育课或体育锻炼怎么会有人喜欢呢?

青奥会的体育实验室给我们以启示, 要想让青少年投身到运动中, 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让运动变得“好玩”非常重要。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只有对运动产生兴趣, 感到“好玩”了, 孩子们才会更爱玩、才能玩得好, 才可能从玩中学到更多。

我希望, 从兴趣出发吸引孩子们。小时候, 大家对于体育的认识都是从游戏中来、从对动物的模仿中获得的。因此, 在幼儿及小学阶段的体育不要急于传授所谓的专项技能, 而一定要把基础的跑、跳、投, 灵敏、柔韧等基础能力夯实, 从青少年身体发育的敏感期不断变着花样地发展基础素质。现在一些幼儿园就开始传授技能, 教体育舞蹈、游泳等一些技能, 这是典型的中国思维在作祟, 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非常可怕和悲哀的。因为, 虽然我们“起跑”早了, 却可能会由于早期专项化、大量的、枯燥的专项训练导致孩子产生厌恶感而毁了孩子。

睡眠、营养、体育锻炼是学前教育最关键的“敏感期”, 但该时期的体育教育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教体育的或体育专业的没有人研究学前教育中的体育, 学幼师的根本不懂体育教育的规律, 以至于幼儿体育基本处于一种“盲人摸象”的状况。我希望, 加强这一时期的体育教育, 明确该时期体育运动的任务和目标, 集合教育、体育精英和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 尽快出台有关幼儿园和小学低龄阶段这一敏感期的国家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大纲, 规范这一敏感时期的体育教育和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因为一旦这一时期的体育出现了偏差, 整个人的发展都有可能走入歧途。

我希望, 学校体育的课时能够真正得到落实。日前在上海召开的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 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 把小学三年纪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为4节, 高中每周2节提高到3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严格按“课程标准”开展教学, 保证运动负荷,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 并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推行每天早操、晨跑等早锻炼活动, 上午统一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鼓励因地、因校制宜, 开展形式多样、简便易行、效果明显的运动项目。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建设, 组织各种体育项目兴趣组织, 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各类项目比赛、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 使校园群众性体育活动蔚然成风。改进体育考试评价。将体育课作为国家统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课, 毕业和升学必须达到合格水平。将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特长如实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笔者不禁为教育部采取的措施叫好, 但同时希望学校的体育课时能得到真正落实。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近日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近年来, 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掀起了校园体育锻炼热潮, 但青少年“运动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 体质健康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数据表明, 我国自1991年到2009年18年间, 国民体育活动时间和强度下降了45%;国家体育总局今年的调查显示, 青少年学生达到“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 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 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标准的比例为81.7%。而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儿童中, 达到这一标准的比例仅为28.6%, 同时每周达到3次及以上1小时大强度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儿童比例仅为8.9%。与此同时, 在体育课或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 仍有一定比例的青少年儿童“自发组织活动、自习、聊天、看别人锻炼”等。运动不足不仅仅是教育部门需要解决的事情, 更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我希望, 以学生的体质增强和感受作为评价, 而非用一些所谓的规范和“条条框框”来衡量教师水平的高低或一堂课的好坏。

一位体育教师很苦恼地对笔者说, “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课上很‘嗨’, 情绪都被调动起来, 运动量也很大, 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可是, 校领导却说课上得太乱了, 没有规矩。到底是以学生的感受和体质增强来评价体育课的好坏还是以领导的好恶以及常规的要求来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我们很困惑”。

经常看到一些专家对体育教师的课评价到:这个没有体现出来, 那个没有把握好。在专家眼里, 一堂体育课恨不得要把所有的功能全部展示出来, 才算是一节好课。笔者以为, 一堂体育课其实真的体现不出来那么多的意义, 尤其是在只见教师说、不见学生动的课堂里根本不可能做到。体育课的意义在于“动”, 而它和其他语文、数学、英语等“静”课程最大的不同就是要运动, 只有不断地运动才能达到体育课的目标和任务, 才能愉悦青少年身心, 增强他们的体质。

在具体实践中, 我们不妨“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就是摸规律, 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不管白猫黑猫,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中, 我们应当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凡是能够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 凡是能够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热情的, 无论怎样做、怎么探索都百无禁忌。而这实际上是对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尤其是体育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体育教师们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束缚,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推陈出新、大胆实践, 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体育发展之路。

现实中, 体育教师魁梧、健硕的身材可能会是学生喜欢体育课或体育锻炼的理由;体育教师自制的体育器材让孩子们一辈子都难忘;体育教师热情的关怀和真诚的鼓励会让一名普通学生“幻化”成世界级的优秀运动员;体育教师娴熟的技艺、潇洒的英姿会引领学生们一生都热爱运动......

篇4:我对生物教师的认识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角色教育理念社会价值反思

2010年以来,随着进入21世纪后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陆续制定、完善和颁布,它将在以往的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的规划,这将是有史以来变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对教育改革的全新部署。可是,在如此重大而又严峻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队伍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呢?

对此,我深感疑虑,尤其是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两次跟随“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的优秀学员(政治学科的一线骨干教师)学习和接触的过程中,并在经过研究生的专业课内容的学习以后,我的忧虑不但加深。结合已学的知识,以一个敬畏者的心态经过仔细的反思后,我想对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自我认识和定位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一、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自我角色该如何定位

一直以来,在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下的教育模式中,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历来是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随着其主体性的日益彰显,学生往往被当作被动的被灌输知识的客体,这在目前全国各类学校的教育中极为普遍。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造就了学生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对生活的倍感无趣,进而抹杀了其作为生命个体的思维发展和自我存在的意义。总之,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失去了做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社会存在性。而在其中,教师也在有意或无意中充当了造成这一恶果的帮凶。

在现代教育理念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这种转换,却让许多老师感到茫然,尤其是在广西壮蔟自治区今年也即将实施新课程改革试验的大教育环境下,好多教师更是多了一份慌乱和无所适从。

二、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念的激烈碰撞

新课程改革所引入的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在教育的目标上,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将学生教育成人、成材,但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培养方式上—即其所执行的教育理念也是时刻在激烈碰撞的。

新课程改革下的现代教育理念,其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体验过程,即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理解和记忆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和价值观。也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作为辅助的桥梁,通过适度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自我成长和自身发展,从而在社会中形成生活的智慧乃至学术和人生的智慧;并通过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反思、追问和顿悟’,从而升华为一个自主性的、社会化成长的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这充分体现在“教育”的“育”字上。这一点上学期在德智外国语学校,从与其校长的教育理念的交流中,到其讲叙学校的办学思想—“让学生‘象大树一样成长’”和其学生在外人面前所表现出的良好素质中可以看到。也可以看出一些有眼光的教师在课程改革这方面所做出的一些适当和有效的探索与尝试,但可悲的是绝大部分教师到目前为止还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三、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对社会价值取向把握的冲突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尤其是高考制度不合理方面上纲上线的限制,好多教师尤其是面对高考升学压力的一线的老师们,似乎在无意识中形成了一种荒谬的共识——‘课改是个屁,分数是个宝’。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新课程改革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在其现实利益与个人前程面前就更加显的苍白和无力。

当然,也有些有智慧、有眼光的教师能够看到新课程改革的价值意义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所在;但在现实生活中,在其价值取向中,其偏重的依然是高考方案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利益和实惠。为此,在轻重缓急中其撇清的永远是新课改,课改方案也仅是点缀和陪村而已。

四、在新课程改革中该如何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和实践

随着当今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实施, 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研究制定工作自2008年启动以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对教育场域中的职业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此,就如何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实践新课程改革,我想提出如下感受和建议。

反思是自我更新意识的体现,也是实现自我更新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注重把握在教育过程中倡导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善于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社会化成长,即“从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教师应把教学、研究、学习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活方式,将反思和自我专业发展作为一种职业人成长的需要。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容许教师自由地选择专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以激发其参与专业学习和实践新课改的动机。并设置有利于适宜自我更新的环境、创造教师学习的必要条件。

五、结束语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思潮中,一切冲突和碰撞都是在所难免的。而新课程改革实验本身也在破旧立新中渐次推进和向前发展的。在这样一个大的教育背景下,作为‘教育场域中的人’而不是神的教师势必会与新课改相互作用。为此,教师的能力、信念、热情和态度,教师的角色定位、教育理念和社会价值取向甚至是功利化和世俗化的思想都是构成影响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各方面的因素。故而,教师在面对和即将面对新课程改革这一项系统而又繁杂的工作时,其面临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但作为教师或将要成为教师的人,并不能因为困难而不去作为,而是应该积极主动的去发挥自身正面的积极因素去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这不仅是教师专业化知识和自身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人必须应尽的责任和任务。

篇5:浅谈我对教师义务的认识

关键字:教师义务;正确认识

谈到“教师”,人们就会想到一句令人肃然起敬的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国《教师法》第3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不仅明确了教师的法律地位和使命,也同时告诉我们教师是一份责任重大的职业,教人做事,振兴民族。《教师法》对教师义务的规定中第一条即要求教师要尊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人类心灵的设计师”,说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尊师爱师,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们学习的模范与榜样,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严于律己,文明做人,为自己的学生们树立守法道德的榜样,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

相关法规要求教师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正如扫马路是清洁工的每日便餐一样,这对教师来说应该算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考核。作为教师应当认真的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学校教学计划,认真负责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不仅是对学校对学生负责,更是给国家和社会的答卷。虽然如此,但不得不说,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得一些教师开始轻视教育义务的履行,而转向盲目追求名利。在中小学,部分教师不去自觉地制订自己的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计划,对于课堂教学和学校交付的各项任务应付了事,而将主要心力放在课外有偿辅导方面,长时间地不更新知识,不了解和研究学生情况,不钻研教育教学改革,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还有一些年轻教师职业观念不强,工作目标不明确,缺乏忠实履行教师义务的内在动力。这些不良状况,不仅仅是个别教师的问题,而且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师群体义务的履行,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

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教师教学生首先是“传道”,教他们如何做人,其次才是“授业、解惑”,教他们掌握知识。教师既要为“经师”,又要为“人师”,也就是既要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引文科学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而做人的道理学生可受用一辈子。在《教师法》对教师义务的规定第三条指出教师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教师是接受社会和国家委托,专门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人,其天职就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各级各类人才。在教师的根本任务当中,既包括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学生养成高强的实践能力,也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塑造学生完美的心灵和人格。这也就是常说的”做人“和”做事“,我们教师更应该教会学生做人,其次才是做事。但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却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指导,以至于像”马加爵“等恶性的学生犯罪的屡屡发生。

教育是一个良心活,是一个凭良心的工作,教育需要有爱的参与,教师的基本要求中首先就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不仅仅是给学生上好课,它既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尊重、信任,也包含这教师对学生正当的严格要求。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农村教师魏敏芝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而寻找的故事正是教师关爱学生的的一种表现。“教师应当在头脑中树立起”人格平等,教学相长“的现代师生关系观,对学生的情感、学习和生活多加了解和关照,和学生建立起一种朋友式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让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敬畏和服从而不是畏惧和抵触。有些教师是不能理解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对学生管束有余而热爱不足,甚至仍有打骂、体罚学生的错误行为,我们也常在互联网上看到师生互殴和学生打老师的事件,不得不说有时候不能单方面的去指责孩子们的不是,作为教师也是应该反省下自己有没有进到一名教师该尽的义务。

本人觉得教师是一份平凡的职业,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干好自己分内的事,也就是对社会尽了职责和义务。我们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一味的被教师职业头上的那个光环所误导,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得行驶权利和履行义务。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将为人师表,尽三尺讲台而挥洒青春,与学生们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王卫东,郑亚楠,当今中小学教师义务及其履行问题

篇6:我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点滴认识

123中李雅清

作为老师,有的人感到幸福;有的人感到不够幸福;有的人安贫乐道;有的人总抱怨教师的待遇不高,并由此而愤愤不平。有钱就一定幸福吗?殊不知:在当今金融海啸中有多少富豪在痛苦地煎熬着。其实,幸福感来源于个人对生活的满足的体验。作为教师,也是需要一定的物质的,对待遇的高要求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能把幸福建立在物质上,因为幸福是属于精神的。如果硬要和别人在物质上作比较,那么“偷”走老师幸福感的人是你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不妨也来一点“阿Q”精神,多想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现实,这样我们就会多一些幸福感。什么是幸福感?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的人格上的满足。做老师,如果只谈教育,很有幸福感,因为每天和快乐的孩子们在一起,自己也显得很“年轻”;但是,假若老拿自己的收入跟周围的人比,那绝对难过。古人云:“志以淡泊明,节从肥甘丧。”说的是一个人的气节情操只有在恬淡自在、清心寡欲中才能表现出来,而老跟人攀比会使人丧失气节,失去健康。我想这话很有道理。我不敢说教师职业一定幸福,特别是在目前的背景下,教师作为弱势群体,更不能轻言“幸福”二字。不过,想通了也就没事了,生活是靠自己的,一个人幸福与否,取决于自己,只有淡泊,才能明志。要想到:任何一种职业都有他的乐趣,也都有他的烦恼。当教师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只要你的心态平衡了,就有快乐,就有幸福感。当然,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学生素质、社会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教师的幸福感,但真正的职业幸福感是源自内心的,幸福的本质是人对生活的满意感、和谐感。必要的物质待遇、工作条件是幸福生活的基本因素,但幸福作为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往往不是外求于物、而是内求于心的。穆尼尔•纳素夫说过:“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的观念、看法、标准。它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对待幸福问题时的表现。幸福感则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幸福的获得虽然要以一定的外界条件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人自己的感受性和生活态度。禁欲主义幸福观主张节制的美德就是幸福;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快乐和幸福就在今生,幸福就等同于获得快乐和避免痛苦,肉体上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满足都是幸福所需要追求的;自我实现的幸福观认为人的不断的自我完善是幸福的终极指向,自我实现的追求得到实现后所产生的满足感能够引起人内心最大的幸福感;全面的人性观相信在幸福问题上,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与伦理幸福是一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还相互转换的辨证关系,即人对幸福最具体直观的感受就是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以及伦理需求得到共同满足时的和谐状态。所谓职业,就是“个性的发挥,任务的实现和维持生活的连续性的人类活动”。教师职业幸福感则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和谐发展,并能够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教师职业并不必然是幸福的,他的幸福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创造,依赖于教师能否在教育过程中把与他相关的主客体内在地统一起来。以下为本人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浅显认识,望能与同仁们共同探究。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来源于学生。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不懂得珍惜,不知道感激,有的老师也时常会抱怨。但事实上做教师,还是经常会有小小的感动的,因为,孩子懂得感恩,他们的点滴行为会让老师很满足。每年的教师节,令我感动,让我难忘。一早,我来到学校门口,学生们手里拿着鲜花、贺卡等。一见到我,孩子们马上都兴奋起来,抢着把花往我手里塞,真诚地说“ 教师节快乐”。也许孩子们还不懂得每一种花的象征意义,没那么多的讲究,也许他们只是喜欢这种花的颜色,也许他们口袋里的零花钱只够买这种花。但是他们想让这枝鲜花向老师传递自己的心意。我开心地接过鲜花,深深地一嗅,把学生的一片深情吸进了肺腑。学生的爱是满足教师爱的需要的重要途径。与成人之爱相比,学生的爱更显得真挚和纯洁,更接近爱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爱能有那么大的魅力的原因。不过,得到学生爱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喜欢,因为“同学们所喜欢的是那些本来就喜欢学生、离开学生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学生交往是一种幸福的老师”。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每一个热爱学生、尽心尽责、勇于进取的教师,必将从自己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中体验到巨大的幸福感。徐特立老人说:“教书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业,你越教就越热爱自己的事业。当你看到教出来的学生一批批走向生活,为社会作出贡献时,你会多么高兴呀!”是啊,教师职业的报酬不只是物质上的,学生的学业进步、学生的道德成长、学生的个性萌发,以及以后为社会作出贡献,这些都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是任何其他职业所难以得到的享受。教师从自己独特的工作对象-活生生的人(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体验到精神上的无限幸福。当然,教育并不是以教师的牺牲来造就学生,而是教师和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活动。学生的成长也并不是对教师生命的剥夺,而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教师生命的延续,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呢?还有什么会比“桃李满天下”更让教师感到幸福呢!教育行为本身就是教育的乐趣和动力,就是对教育的最圆满的评价。因此,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不是蜡烛和春蚕,教育也不是牺牲,而是享受和创造。教师通过给予学生快乐并得到快乐而体验到职业幸福感。通过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可以在劳动、创造和奉献中保持教育生命的鲜活和永生。记得有一个女生叫黄格格,一天下自习时,被一鲁莽的男生撞倒,正好磕在椅子的角上,头上的血立刻流了下来,顿时她就哭起来了。正准备下班的我急忙将她送到医院,医生说需要马上缝针,胡雨姗顿时吓的不知所措,紧紧地抓住我的手。而此时与她的家人联系不上,看着她满脸的血,我一边看医生给她手术,一边告诉她要勇敢一些,安慰她。缝完针,已经很晚了,我又急忙到外面买了牛奶,买了面包给她吃。之后我把她送回家,并把医生交代的话向她家人一一交代清楚。事后胡雨姗告诉我,每次只要想到缝针时我那爱怜她的眼神、那充满亲情的话语,那充饥的牛奶、面包,幸福感都会溢满心田,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所以,恰恰正是因为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我觉得生活在了莫大的幸福之中。

二、教师职业幸福感来源于学校。

学校,是教师们相处的大家庭,也是成长的大环境。教师的幸福除了来源于学生之外,更来源于学校这个文化场。专业的发展、领导的器重、同事的信任、同伴的互助等能充分获得,也便决定了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正确定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准确判断,以及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在挑战的舞台上,有愉悦的心情,有感恩的心态,展示的便是充满幸福的微笑。首先,学校要让教师真正参与学校管理。教育管理者要采取措施,让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管理,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增强教师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使全体教师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领导与教师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教师认识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使命感。其次,领导对教师的认可是教师工作成就感的重要来源。这主要是因为受中国传统官本位文化的影响,使得教师具有得到领导赏识的心理需要。此外,领导对教师工作的认可与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教师来说,领导的支持和肯定意味着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可以得到提升、自己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工作能顺利进行和获得成功、工作成绩得到认可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幸福体验。再次,要积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学校管理者要经常就学校的前景与教师进行沟通,让每位教师都认识到这一目标与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使所有教师都成为这一目标的自愿追求者。除此之外,学校还要通过组织活动等形式创造教师有效沟通的机会,使教师之间、领导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增进理解,增加教师间沟通的有效性,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校组织更具有凝聚力。我们教师集体营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优良的学校氛围。同行之间以赏识为前提。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人都有闪光点也都有瑕疵。我们的领导积极利用机会带头真诚赏识教师的所长,无论人前背后都一如既往,同时,积极鼓励教师赞美其所长,严肃制止背后揭人之短的现象,对于教师存在的问题,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和真诚诚恳的态度,使教师以良好的心态真正接受,正视缺陷,不感到沮丧失望。学校以“赏识”为指导,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赋予原来庆祝节假日各种联谊会、座谈会、茶话会、旅游等活动以全新的内涵,有重点地安排教师与学生活动,教师与家长活动,教师与教师活动,在活动中,在彼此敞亮、赏识中,教师感受学生的成就、感受家长的尊重、感受同事的赞许、感受领导的肯定,感受自我、宣泄自我,享受集体的幸福。

三、教师职业幸福感来源于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来源于社会、国家对老师的期望。

在工作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教师的心,因为在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和认识上,家长一方面是社会的代言人,另一方面还是教师工作质量的直接评价者。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意味着相信教师的教育能力、人格力量,是对教师辛勤劳动的承认和报偿。这种被承认、认可的体验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工作这么辛苦,我有幸福感,因为家长对我特别的尊重。每次家长会,家长看到我们的工作后,提出了赞扬和各种建议。老师做出什么事,家长都记在心里,过了许多年,家长见到老师后还很客气,还提到。家长愿意跟我交流,把我看做可以信赖的人,看做真正的老师。我认为付出有回报,努力了就得奖,成绩有了,家长也很尊重、肯定,不是拉关系的那种,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我觉得自己蛮有价值的。家长对教师的认可是教师热情工作的动力之一。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幸福的体验,代表着他们的职业生活受到了社会公众的重视,自己的辛勤劳动确实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真真切切地感到被尊重了。这种良好的关系对扩大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争取社会对学校的支持帮助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纵观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对教师职业是轻视的,无不对教师抱有极大的期望。毕竟教师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础。科技的进步带来经济的腾飞,经济的强盛促进国家的强大,而决定科技的进步无疑是教育,实现这一基础的就是教师。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一个激烈变动的时期,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了,教师的生存状况也为人所关注,国家在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各种待遇,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存有了保障。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工作低流动、失业率增加的地方,有稳定的收入、工作的变动性小,缓解了人的生存压力,教师职业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首先,要提高社会对教师的信任度。虽然当前的教育在发挥理想的、正面的功能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我们所不愿看到的负面影响。但是,与其他组织或人员相比,学校、教师在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还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我们都应该信任学校、信任教师,更有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对教师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在一种公共信任、支援的氛围中,教师与学校都会表现出信心和干劲,而这些必然会使教师具有高度的自尊感以及把教育教学工作视为一种可一生追求的事业,从而对教师职业抱有积极肯定的看法和态度。其次,要对教师持合理的期望。我们提出要提高社会对教师的信任度,但决不能过度,一旦过度信任,就会造成人们对教师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过高的期望也会对教师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心理健康。所以,社会大众、家长、学生应对教师持合理的期望,首先将教师看作一个普通的人,其次才是教师,要允许教师犯错误,要以一种宽大的胸怀包容和爱护他们。在这其中,教师一定会感到来自各方各面的温暖,从而教师职业幸福感就体会颇深。进而就更加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伟大的教育事业当中去,做出最大贡献。

四、教师职业幸福感来源于在经过努力而取得成功的一种满足。很多老师都有这种经历,讲了半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突然,你的一个灵光闪现,解决了这个难题,学生豁然贯通,那种感觉是多么酣畅淋漓。我觉得这应该归纳与幸福。一个班的学生有优秀的也有不足的,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加班加点后,看到学生一步步在进步,思想与学识都慢慢的让自己刮目相看,我想很多老师都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我们觉得就是一种幸福。“幸福不是吃喝玩乐!”我觉得幸福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一种目标达成的意识体现。总之,教师的幸福感应该是对自身的价值观的清醒认识,对教师职业特点的正确把握,对教师工作的努力才能感受到的。让教师通过多种平台激励教师前进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生产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自我成长中享受幸福。人人都想成为名师并享受由此带来的荣誉与物质奖励,但对于教师个体而言,综合素质皆优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名师只是人群中的极少数,对教师只进行综合性评价,在肯定激励了极少数教师的同时,否定了大部分教师,会使大部分教师失去动机与信心,感到失落或消极。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会多出现一批好学生,同样,多一个观察教师的角度就会多发现教师的一些优点。学校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要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专长的教师。为此,学校评出了很多有特长的教师,使他们感到了自己成长的幸福。如评课堂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为“教学能手”,评热爱学生班级管理工作出色的教师为“最佳班主任”,评潜心教科研工作却有显著成效的教师为“研究型教师”,评学习认真刻苦的教师为“学习型教师”等等,并给予名师般的荣誉与奖励,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得到激励,感受成功。让所有教师追求自我成长,看到自我成长,享受成长的幸福。

上一篇:五年级上册英语书下一篇:实体书店的宏观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