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文学评论

2024-07-29

苏州大学文学评论(共6篇)

篇1:苏州大学文学评论

文学理论真题

2000年考研文学理论专业课试卷

一、解释词语(每小题3分)

游戏说 语境 体验 虚静 世界文学的时代 艺术构思 典型 第一人称叙事 创作个性 情节

二、简答题(每题10分)1.变形与陌生化 2.理解与误解

3.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有功利的 4.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的区别 5.审美批评的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每人任选一题即可)1.两种民族文化理论与文学的批判继承 2.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散文与报告文学关系的辨析

2002年考研文学理论专业课试卷

一、解释词语(每题4分)语境 艺术概括 意境 情节 文学风格 变形 艺术真实 文学的接受心境 游戏发生说 剧本

二、简答题(每题6分)1.何以说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间接地或内在地又是功利的? 2.社会历史批评与审美批评的关系怎样? 3.理智与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如何? 4.理想与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如何? 5.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为什么说文学消费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消费?

三、论述题(每题15分)1.试论述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2.试论述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性.2003年考研文学理论专业课试卷

一、解释词语(50分)话语 原始意象 典型 现实型文学 艺术概括 “不平衡关系” 文学叙事 心理批评 “推陈出新” 文学接受中的共鸣

二、简答题(50分)

1.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有何异同? 2.什么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3.灵感和直觉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4.如何理解文学形象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5.抒情中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论述题(三选二即可,50分)

1.谈谈你对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看法。

2.谈谈你对文学接受过程中"理解和误解"的认识。3.论述理智与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2004年考研文学理论专业课试卷

一、辨析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语言和话语 2.比喻与象征 3.意象与意境 4.回忆与沉思

5.精神生产与艺术生产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60分)1.何谓文学社会学 2.何谓诗无达诂 3.何谓游戏发生说

4.如何理解艺术即直觉即表现 5.如何理解类型说 6.如何理解心理批评

三、论述题(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发挥,每题35分,共计70分)1.从文学创作主体论的角度谈谈你对文如其人的 理解.2.你认为文学艺术在当前商品经济社会中应当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2005年考研文学理论专业课试卷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1.如何理解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关系? 2.如何理解诗与画的区别与联系?

二、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计60分)

1.何谓“文学典型”?试举例说明它的艺术魅力是如何产生的。2.如何评价当代通俗文学的广泛流行?高原文学的空间又在哪里?

三、评论写作(共计70分)

认真阅读、思考下面一段话,写一段评论,字数不少于800。

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艺术家将那些在常人看来混乱不整的和隐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

古代文学真题

2000年考研古代文学专业课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枚乘 钟嵘 《窦娥冤》 三言二拍 《四库全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陶渊明诗文的思想价值。2.指出下列唐代诗文集的作者

《王子安集》 《昌黎先生集》《樊川文集》 《樊南文集》 《馋书》

三、论述题(任选两题,每题25分,共50分)1.《楚辞》与《诗经》比较,有哪些长足的进步。2.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3.论《儒林外史》的讽刺。

2001年考研古代文学专业课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毛诗诂训传》 汉铙歌十八曲 《中原音韵》 《太平广记》 《粲花别墅五种》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话本与拟话本的异同。2.桐城派与阳湖派的异同。

三、诗句赏析(每题10分,共20分)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四、论述题(任选两题,每题25分,共50分)1.与《左传》相比,《战国策》在人物塑造上有哪些长足的发展。2.试论李商隐的诗歌艺术。3.论清代的诗风与学风。

4.近代文学变革的动因及其得失。

2002年考研古代文学专业课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计20分)建安风骨 花间派 《江西诗派宗派图》 南戏四大传奇 晚清新文体

二、简答题(每题5分,计20分)1.韩愈为什么认为“左氏浮夸”? 2.建树汉代今古文之别。

3.张炎是如何评价白石词风的? 4.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

三、论述题(任选三题,每题20分,计60分)1.简论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程。

2.为什么说唐传奇的兴起是中国小说史的一大演进。3.论明代雅俗文学兴衰演变的主要原因。4.如何看待明清诗坛上的宗唐宗宋之争?

2003年考研古代文学专业课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计32分)《庄子内篇》 嵇、阮 徐庾体 苏、梅 《清真集》 明清传奇 三言二拍山腔

二、指出下列成语的出处(每题2分,计10分)自强不息 有条不紊 病入膏肓 虎视眈眈 亡羊补牢

三、简答题(每题8分,计48分)1.简论《离骚》对《诗经》比兴手法的开拓。2.简述建安“三曹”诗歌的异同。3.“初唐四杰”的历史贡献。4.简述李渔的戏曲理论。

5.略论“沈汤之争”的意义和影响。6.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计60分)

昆1.汉赋文学价值之我见。2.试论唐宋词的发展流变。

3.举例说明《红楼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就。4.试论桐城派的成就及其局限。

2004年考研古代文学专业课试卷

一、文学是基本概念解释(8题,每题3分,共24分)变风变雅 春秋笔法 玄言诗 小李杜 四灵 郁离子 梅村体 脂砚斋

二、简答题(在4题中选择3提回答,每题10分,共30分)1.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哪些特色。2.简述清真词的艺术特色。

3.试比较元杂剧和《水浒传》中的李逵形象。4.简述王士稹的“神韵说”和神韵诗。

三、论述题(在4题中选择3提回答,每题16分,共48分)1.论述《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提示:包括材料的选择、处理等等。)2.你是如何理解龚自珍“我论文章恕中晚,略工感慨是名家”这两句诗的含义的。

3.略论江西诗派的创作成就及在诗歌史上的影响。4.你是如何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

四、资料分析(4题,每题12分,共48分)(提示:注意辨认资料中的繁体字)1.根据下列两条资料,评论曹植诗歌: 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古今,卓爾不群。(鍾嶸《詩品》上)子建《名都》、《白馬》、《美女》諸篇,辤极贍麗,然句頗尚工,語多致飾,視東西京樂府天然古質,殊自不同。(胡應麟《詩藪内編》)2.根据下列一条资料,评论摩诘诗歌的特点。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話;觀摩詰之畵,畵中有詩。(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3.结合苏轼、辛弃疾的词,对下列资料作一阐述。

东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王國維《人間詞話》卷上)4.根据所给材料作进一步申述和分析: 古今傳奇,用故事之最勝者,莫如《桃花扇》:用臆説之最勝者,莫如《牡丹亭》。——《牡丹亭》之杜麗娘,以一夢感情,生死不渝,亦已動人情致,而又寫道院幽媾之淒豔,野店合婚之潦草,無一不出乎人情之外,卻無一不合乎人情之中。(吳梅《顧曲塵談》)

2005年考研古代文学专业课试卷

一、文学史基本概念解释:(6题,每题4分,共 24分)互见法 性灵说 正始体 沈宋 吴江派 鸣凤记

二、简答题:(在4提中学则3题回答,每题10分,共30分)1.古人常将《庄》、《骚》并称。试分析其原因。2.简述西昆体的特征及意义。

3.《聊斋志异》在情节处理上有何特色。

4.《清忠谱》中民众抗争的场面集中在哪几场戏里,作者是如何处理的。

三、论述题:(在4提中学则3题回答,每题16分,共48分)1.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 2.论述“建安风骨”的特征。3.试论唐宋词的问题特征。

4.怎样认识鲁迅对《儒林外史》“戚而能谐, 婉而多讽”的评价。

四、根据下列所提供的资料,做进一步申说评论。(4题,每题12分,共48分)1.宋徵士陶潜。其源出于应琚,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之宗也。(钟嵘《诗品》中)2.学诗之法,莫善于古人, 莫不善于今人。何也,自唐以降,诗家之途辙 ,总萃于杜氏(甫)。大历后以诗名家者,靡不繇杜而出。(钱谦益《僧房仲诗序》)3.韦苏州(应物)与右丞(王维)同以微妙胜,而韦之设色微近六朝,字法句法,二家又有不同,要之并属正宗,不可轩轾。渔洋之所以冠冕当代者,只与二家中独有神契耳。(赵文哲《弇雅堂诗话》)4.锡鬯(朱彝尊)、其年(陈维崧)出而本朝词派始成。顾朱伤于碎,陈厌其率,流弊亦百年而渐变。锡鬯情深,其年笔重,故后人所难到。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之七八。(谭献《箧中词》)

2006年考研古代文学专业课试卷

一、名词解释

毛诗序 神与物游 汉魏风骨 意境 妙悟 疏放

二、简答题

1.简述对“温柔敦厚,诗教也’的理解。

2.如何解读“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3.《忠义水浒传序》反映了李贽怎样的小说观。4.试述汤显祖和沈璟曲论的基本分歧。

5.任以一古代诗词名篇为例,分析审美意象的特征。

6.结合中国文论家的批评实践,谈谈文学批评者应具备哪些素质。

三、论述题

1.就“言意之辨’说说自己的看法。

2.根据中国话本小说实例,从时间,视角两重维度分析其叙述话语的模式。

四、评论写作

1.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现当代文学真题

2000年考研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试卷

1.列举“五四”时期乡土小说创作的五位作家的各一部作品。2.列举“九叶派”五位诗人的名字。

3.列举台湾五位现代派作家(诗人也可)的各一部作品。4.列举《呐喊》和《彷徨》中小说各五篇。6.“新感觉派”小说有何特点? 7.八九十年代小说有哪些类型?

8.试分析张爱玲与鲁迅对人性剖析的不同特色。9.略述近15年来学术界总结百年文学的新动态。10.你怎样认识茅盾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贡献?

2002年考研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试卷

1.列举“五四”时期乡土小说创作的五位作家的各一部作品。2.列举“九叶派”五位诗人的名字。

3.列举台湾五位现代派作家(诗人也可)的各一部作品。4.列举《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各5篇。5.“新感觉派”小说有何特点。6.八九十年代小说有那些类型?

7.试分析张爱玲与鲁迅对人性剖析的不同特色。8.略述近15年来学术界总结百年文学的新动态。9.你怎样认识茅盾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贡献。2003年考研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试卷

一、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寻根文学、中国诗歌会、野草(初版时间、作者、主要篇目、写作时间、思想及艺术手法)

二、简答题

1.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主要内容。2.分析阿Q的艺术形象。

三、评论(二择一)

1.新时期以来,评论界对《子夜》非议甚多,谈谈你的看法。

2.试评《岗底斯的诱惑》《你别无选择》《透明的红萝卜》中的艺术手法。

2004年考研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试卷

1.冰心20年代的散文代表作是哪一部?请对这一部作品作简要评估.2.试析老舍小说的北平地域文化内涵.3.与现代诗派(戴望舒为代表)相比,九叶诗派(穆旦为代表)有哪些不同与发展.4.“三红一创”为例,论述十七年文学创作的利弊得失.5.任选一角度,请你谈谈对二十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创作的理解和评价.2005年考研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论小说与群众之关系》 2.《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3.“第三种人” 4.《战国策》 5.樊家树 6.双百方针 7.《绝对信号》 8.倪吾诚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任选一个角度,对《海滨故人》(庐隐)、《我在霞村的时候》(丁玲)、《金锁记》(张爱玲)作一比较分析。

2.你认为张承志最好的作品是哪一部(篇),请结合作品简要论述。

三、分析题(80分)1.请分析穆旦诗《东》

要求:应写成一篇完整的作品分析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作限定。

2006年考研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南社

2.精神奴役的创伤 3.两结合创伤方法 4.《现代文学》(台湾)

二、简答题(第题15分,共30分)

1.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创伤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谈谈你的看法 2.20世纪90年代女性代表作品简述及其特征。

三、评论写作(100分)

给的是思果的诗《寄》,自选角度,自拟题。

篇2:苏州大学文学评论

(2010-03-13 19:41:12)转载 标签: 考研

文学评论

四川大学

文论

王朝文

杂谈 分类: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川大中文类(语言学、文学、文字学、文艺学、文献学)考研都要考这个科目,考试分为两部分:一是50分的基础题;二是100分的写作。官方曾经给出三本参考书目分别为:

《文学理论基础》、《文艺学基础理论》、《文学理论教程》 三本书各有特点:

《文学理论基础》——很简要、是评述性质的,提出了一些概念,但通常不给明确的定义。考试主要考这本书涉及的内容,《文艺学基础理论》——这本是川大的老教材,很经典,是考试的重要参考对象 《文学理论教程》——这本是高教司的,高校普遍采用的教材

总的来说,这门考试涉及到了美学、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 除开以上三本参考书目外,推荐的参考书目分别为:

王朝文《美学》、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陆贵山《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

表面看上去很难,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考试的框架是阎嘉老师的《文学理论基础》所涉及到的,但这本书比较简略,其中能出考点也并不多。

2、另外两本官方曾经指定过的参考书目也有内容重叠的地方,看起来并不费力。

3、至于美学,考的内容很少,且王朝文的那本书也是很薄的。

4、马列文论倒是很厚的一本书,看上去似乎压力很大,但是考试考查的是其中的“几封信”及其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包括:

《致斐迪南·拉萨尔》莎士比亚化、席勒式、马恩的悲剧观点、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 《致敏·考茨基》典型、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致玛·哈克奈斯》关于现实主义问题 至于那一百分的写作,主要的要求是,要用理论进行分析,是要写成评论,而不是读后感,只要做到这点就能得到一个较为客观的分数。一般是给你一篇小小说的原文叫你写评论,至于具体怎么写,我想我没有太多发言权,大家平时可以参考一些文学评论的刊物,这个在高校图书馆都能找到,此外积累一些理论也是很必要的。

篇3:大学生文学评论写作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 作家作品是文学的基本内容, 缺少了作家作品, 文学史也就成了空虚之物, 丧失了所有的价值和意义。文学评论对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进行挖掘, 展示其审美价值, 揭示其问题和缺陷, 是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强化。虽然它比较偏重感性, 理性色彩较弱些, 但这正符合文学最基本的感性特征, 是文学活动的重要部分。事实上, 完全丧失了文学性的研究, 也就很难称得上是文学活动。典型如当前盛行的一些文化批评, 完全不关注文学的审美意义, 只是将文学当做文化材料来看待, 其研究结论也归入文化, 不涉及审美方面。这种研究虽然有其价值, 但它其实不应该归入文学研究中。文学研究不能够完全离开审美, 也不应该脱离作家作品这个根本。所以, 在文学研究中忽视文学评论, 是一种严重的偏见, 很不合理。

从中文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来说, 评论写作也很重要, 因为文学史由具体的作家作品构成, 阅读作品、分析作品, 是学好文学史的重要前提, 也是让学生们热爱文学、充分感受文学魅力的重要过程。只有真正体会了文学的美, 掌握了挖掘和展现文学美的技能, 学生才可能体会到文学的独特审美效果, 热爱文学, 才能更好地学习文学史课程。所以, 文学评论课程是文学史学习非常必要的辅助和准备。

第二, 从中文系学生能力培养来说, 文学评论最具有锻炼意义。对于中文系大学生来说, 最重要的是两方面的能力, 一是分析概括理解的能力。即面对一部作品或者一份数据与材料, 能够准确地进行分类、剖析, 做出恰当的概括和理解, 化繁为简, 条理清晰, 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二是表达的能力。在对问题或材料有了思考和认识之后, 还需要以书面和口语两种方式表达出来。口语与书面表达略有差异, 但是共同点是要求观点明确, 思路清晰, 文从字顺。这两种能力掌握了, 也就具备了中文系学生的基本技能, 大学毕业后就能够轻松地胜任普通的文字、公文工作———也就是一般大学生的就业范围。要培养这两种能力, 一种方式是多读书, 在阅读中形成比较、分析、概括等能力, 另一种方式就是多写, 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文学评论写作正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 它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 更注意培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写好了文学评论, 就自然锻炼、提高了分析理解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第三, 从学风来说, 针对具体作品的文学评论能够培养切实的学术风气。当前学术界风气比较浮躁, 很多做文学研究的根本不读文学作品, 或者是本末倒置, 以理论为先导, 以作品为附庸。流风所披, 一些学生也根本不读作品, 只是玩弄概念。其结果是, 不少研究文学的人缺乏最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 也缺乏严谨实在的学风。加强文学评论的训练是对这种粗疏学风的针砭。因为要写好文学评论, 必须认真细致地阅读作品, 必须大量地了解作品和作者的相关材料, 也就是说必须以切实的阅读为前提。所以, 重视文学评论写作, 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大量而广泛地阅读作品, 从最基本、切实的作品出发来分析文学和认识文学, 养成踏实的学习风气。

文学评论写作之一:理解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作品, 所以, 文学评论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对作品进行认真细致的阅读, 准确理解、把握作品的意思。我这里用“准确”一词, 而不是“正确”, 因为文学作品的内涵很可能是丰富的, 它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甚至很难用正确与否来进行衡量。甚至即使是准确, 内涵也不是单一的, 阅读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 也可以对作品做出完全不同的理解, 所以作品理解具有一定的张力和灵活性, 它的基本意思就是不偏离作品的主旨, 不曲解和误解作品的意图。当然, 在一般情况下, 作品的主旨还是存在而且基本明确的。

认真细致的阅读是理解作品的重要前提。这当中, 细节非常重要, 因为文学作品的内涵往往不是直接说明, 而是蕴含在客观的细节当中, 忽略了这些细节就有可能导致对作品的误读。所以, 阅读一定要细致, 特别是初学者, 一定要克服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 认真地把握细节, 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品的意思。比如我们读老舍的《断魂枪》, 如果不注意其中的“东方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等句子, 就很难准确理解作品的主旨, 甚至造成误读。再如叶圣陶的 《潘先生在难中》, 作品的风格客观写实, 价值评判都隐含在细节当中, 不认真体会这些细节, 就难以把握作品对主人公的感情基调, 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主旨。

此外, 阅读中还需要掌握一些文体知识。因为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几大文体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只有充分掌握相关知识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比如读小说, 首先要认识它的文体特点是虚构, 不能够将作家与作品内容直接挂钩, 将叙述者等同于作家本人;其次要了解一些叙述学知识, 知道叙述视点、叙述者等等概念知识, 如此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征。读诗歌, 需要了解意境、思绪等概念, 需要了解抒情、叙事和哲理等分类, 等等。至于戏剧艺术, 更要对其艺术特征有专门的了解。比如我们读鲁迅的《祝福》等作品, 就绝对不能将作品中的“我”等同于鲁迅, 只有这样, 才能理解鲁迅对新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反思。再如鲁迅的《伤逝》, 我们经常将作品中的言论当做鲁迅的话语思想来理解 (比如作品中的“人必生活着, 爱才有所附丽”等) 。其实这是错误的。《伤逝》的副标题是“涓生的手记”, 借用的是涓生的日记体例, 表达的是涓生的话语, 将它套在作者鲁迅的身上显然是很不合适的———哪怕二者之间确实存在有相通处。

文学阅读还需要了解作品内外的一些相关背景资料。它包括作品之外的背景, 如作者的有关情况, 其生平经历, 主要创作和思想等, 特别是与作品创作有关的一些生活和思想背景;再如作品创作的时代情况, 即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创作的, 是自由的、宽松背景下, 还是有什么特殊情况制约, 他是借作品隐喻, 还是有特别的所指, 等等。这一点非常重要, 甚至严重影响我们对作品的基本理解, 典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 人们对它的解读差异很大, 就与它的创作背景认识有差异有关。再如鲁迅的《秋夜》, 寓意和内涵也有很大争议, 也都联系着作者创作时的环境和背景。作品内在背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也就是作品中所涉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以及文化背景等情况, 包括历史、宗教、风俗等。比如我们读张承志的《黑骏马》, 就需要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和生命观, 才能充分理解索米亚和额吉在对待索米亚被强暴后怀孕问题上的选择, 也才能理解她们与白音宝力格之间产生巨大分歧的背后原因。同样, 我们只有了解到安徽地方民俗中七月半放红灯习俗, 才能准确理解台静农的小说《红灯》中的情感取向和价值立场。

这中间, 需要强调两点, 一是知人论世, 也就是努力回到文本所处的历史语境。因为文学作品会反映不同时代和不同的人, 他们有着与今天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真正进入文学作品的语境中, 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二是了解之同情。这一点与上一点密切关联。正因为我们深入到作品背景中, 就需要了解他们的处境, 不以今天立场和态度来评价他人, 而是充分考虑他们的现实环境和选择的理由。如《边城》中的翠翠对待爱情的态度, 如果以今天标准看, 肯定是太被动了, 她的爱情悲剧与她这种态度有直接关系。但是我们绝对不应该谴责她, 因为在她生活的时代, 在她的环境中, 她的表现完全正常而合理, 或者说也有很多无奈。不能以超越其时代和环境的标准来要求他人, 否则就违背了历史性的原则。

阅读的目的是理解作品。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在文学阅读中最需要了解的:其一, 也是最根本的, 就是作品的主旨。就是作品表达出来什么思想意图?这是作品最根本的目的, 也是其意义之所在。理解作品, 这是核心和重点;其二, 作品的价值观和感情取向。作品的爱与憎, 张扬与贬斥, 这也是作品的重要方面, 它为主旨服务。或者说它是理解作品主旨的重要辅助;其三, 作品艺术上的造诣和成就。这方面既是独立的, 也与主旨有关。作品的艺术价值可以独立衡量, 但肯定与作品主题有密切关联,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结合看待。

需要指出的是, 文学理解能力的提高不只是建立在对所评论的作品细致阅读的基础上, 而是需要有广泛的阅读为背景。因为大量的文学阅读能够让我们产生比较意识, 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指的就是这意思。所以, 很多人寄希望于迅速提高文学阅读和理解能力, 这是非常困难的。没有大量阅读为基础, 没有深远的文学背景, 很难具有很好的理解和鉴别能力。

从更高的要求上说, 要提高文学理解能力, 还不能只读文学作品, 更不能局限于只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或者说, 评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需要大量阅读这一范围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比如中国古代文学经典, 西方文学经典, 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生存时间毕竟短促, 也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高度。比较起中西文学经典, 在宽度和高度上都有所不足。阅读那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 能够给我们非常好的阅读铺垫, 让我们心中具有一个对照物———虽然不能简单对应, 轻率臧否, 但对于我们认识作品的独创性、深远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除此之外, 还应该注意积累文学外的知识, 特别是历史和哲学。俗话说:“文史不分家”, 确实, 文学与历史关联密切———下面我们要谈到分析作品要回到历史语境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文学与哲学也不可分割, 因为文学的重要价值之一在思想方面, 许多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优秀的思想家, 他的文学思想也是人类思想精华的一部分。所以, 文学不可离开哲学, 文学阅读也需要适度关联哲学, 至少是了解一些哲学史, 了解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哲学思想, 对我们阅读文学、认识文学是很有裨益的。

文学评论写作之二:分析

阅读过作品, 读懂了, 理解了, 形成了独立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 就需要独立思考, 敢于下判断, 初步形成对作品的基本价值判断, 比如作品好不好?好在哪, 不好在哪?然后在此基础上, 就形成自己的评论观点。观点的形成是文学评论写作一个重要的阶段, 或者说是重要基石。因为观点是统率整篇评论文章的核心, 文章所有的论述论证都要围绕它来进行。

观点不是对作品面面俱到的全面评述, 而往往是是选择一个具体的角度, 从一个独特的视点来看待、认识作品。一般来说, 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往往不止一面, 特别是优秀文学作品, 内涵往往很丰富, 就是如谚语所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它的可解读性很多。写一篇评论, 不要求什么都谈到, 而是有选择性、针对性地, 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或者是你认为是作品最突出的方面, 来作为评论文章的中心, 形成自己的评论观点。

评论观点的形成, 有两个前提, 其一是关注作品的独特之处, 就是它区别或超越于同类作品的地方。将这种独特性挖掘出来, 也包括将其突出缺陷揭示出来, 是评论文章的重要任务。这中间有一个具体化和针对性的问题。也就是说, 评论作品, 不能用一个僵化的模式, 而是要灵活。因为作品的独特性是相对而言的, 特别优秀的作品可以放在整个中外文学史角度看, 相对弱一些的, 可以放在中国新文学历史, 或者一个时期的文学背景来看待, 再弱一些的, 可以放在同一时期的同类作品, 或者更小范围来看待。不同的独特性决定作品的价值, 我们的评论也应该为其设置相应的背景;其二是关注作品的典型性意义。也有的作品, 也许本身的意义不是很大, 但它也许在作家创作历史中具有阶段性意义, 也许在它的时代中代表着某种倾向性的东西, 从中能够看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或者表现出某些崭新的、值得推崇和关注的特点, 都值得特别关注。如格非的《江南三部曲》, 作为曾经的先锋主将的作品, 它的故事本身、叙述方式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 都可以折射处他作为转型先锋作家的代表性特征, 甚至折射出当前小说的某些新趋向, 因此值得特别关注。

观点形成的前提是对作品的细致阅读、认真分析和概括, 除此之外, 还需要运用比较的方法———这种比较不一定体现在外在层面, 而可能是隐形的、潜在的, 也就是说要将作品放在大的文学史背景上来看待其价值或缺陷, 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另外, 文学评论的观点要切合作品, 但不一定要四平八稳, 而是可以有片面的深刻。甚至可以超越研究对象, 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独立深入思考。如现代著名批评家李健吾的文学批评, 往往比很多批评对象还要深刻。

观点是对作品某一方面的整体认识, 或者说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的成立需要多方面的论证。其一是分论点的支撑, 也就是说, 中心论点不是孤立的, 而是往往有多个分论点的支持。举个例子说, 我们提出一个中心论点说“某部作品有深入的人性关注”, 那么, 它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这些具体的方面, 如“一、对人性有多层面的揭示”、“二、探索人性的边界”、“三、思索人性中的善恶问题”, 就是支撑中心论点的三个分论点。中心论点对分论点起统率左右, 各个分论点从自己的层面来证明、支持中心论点;其二是事实论据的支撑, 也就是各种材料证据。事实论据的主体部分来自作品。前面说的细读就是重要来源。叙事作品的故事、人物, 抒情作品的意象、情感, 等等都是有力的论据。它们帮助观点的成立;其三是理论论据。就是借鉴吸收相关理论———与评论论题相关联的理论, 通过理论介入拓展认识的宽度和深度, 全面细致地展开和论证观点。理论来自于概括、升华, 确实能够启迪我们的思路, 开拓我们的视野。所以, 在准备过程中, 根据自己论证角度的需要参考一些理论, 是很有必要的, 要做好文学评论, 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积累。只有这样, 他才能形成对文学独立的、深刻的认识, 才能具有理论高度。当然需要注意的是, 在一般情况下, 文学评论的基础和中心是文学作品, 理论只是辅助, 既要注意理论为己所用, 不是被理论牵着鼻子走, 也要注意不要把评论文章写成理论文章, 以理论作为统率。

此外, 还有其他的辅助论证。也就是在作品外、但又与作品密切关联的材料, 比如作者的自我陈述 (“创作谈”、访谈之类) , 作者的生平传记资料, 以及作者的其他文体创作 (特别是以真实为前提的散文随笔等) , 还有作者的其他相关创作等, 都可能对观点构成某种补充或辅助证明, 在论述中可以适当采用。当然需要注意, 在论证中最有说服力的始终是作品本身。包括作者自己的言论, 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有限性, 不能作为定论。因为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 就不再属于作者的私有物, 而是独立了, 它的意义阐释是公共的、多元的, 作者也只是普通一员而已, 没有特别的权威性———很多人以作者自述为权威, 认为不能违背作者自述来评价作品, 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

论证是评论写作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只有在反复的论证中, 观点才可能得到有效的验证, 能够被证明真实可靠。所以, 论证往往需要反复的自我辩驳, 正反多方面论证。在论证过程中, 对最初形成的评论观点进行调整、补充, 甚至予以完全否定、另起炉灶, 都是可能的事情。论证能够帮助观点进一步明确, 思路更清晰, 经过这一过程, 论文的基本思路就已经完成了。

论证过程中, 很可能会接触到已有的其他人的相关评论或研究成果。适当地参阅他人的成果是有必要的, 它可以开启我们的思路, 让我们进行比照。但是这当中需要特别注意, 就是一定要保持自己最初的阅读感受, 不要囿限于其他人的观点当中, 迷失自己。这一点对于初学者尤为重要———很多初学者在读过其他人的相关评论文章后, 就完全找不到自己的观点了, 或者完全对自己没有信心了。保持自己对阅读的最初感受, 并有所坚持, 在与其他评论文章的对照和比较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 才是合适的方式。所以, 写评论文章, 在阅读他人成果之前, 自己一定要已经有了较深入阅读, 并形成了初步观点, 这样才不容易迷失。另外, 阅读他人相关成果不要过多, 适当选择优秀的、与自己角度相近的就可以了。

文学评论写作之三:写作

写作是文学评论的最后一阶段, 但并非不重要。所有的观点、论证要落实为文章, 要构成完整的论文, 就需要文字写作。在写作中, 有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其一, 是一定要始终把握中心论点, 以中心来统率全文。

这里, 需要特别比较一下文学评论文章与两种相关写作体裁的差别。一是与读后感。很多人初写文学评论都容易写成读后感, 因为大家在中学时期写得多, 熟悉了。其实二者之间差别很明显。读后感的重点在“感”, 阅读材料只是引子。但是评论完全不一样, 它要始终要紧扣作品, 以作品为中心。即使偶尔将思绪荡开去, 也要很快收回来, 不能脱离作品评论的中心。二是与作品鉴赏。作品鉴赏与文学评论有相似处, 但差异是作品鉴赏可以写得比较散, 可以全面地阐释对作品的认识和评价, 不一定要有个明确的中心。但是评论不一样, 评论必须要集中, 始终围绕一个中心———也就是你的基本观点和角度展开, 你选择的材料, 必须是为中心服务的。否则, 即使是再好的材料, 也应该舍弃。打个比喻, 鉴赏可以是零散的珍珠, 但是评论文章必须把这些珍珠串起来, 有一根绳子, 一个主线。不能用这根绳子串起来, 或者不适合穿进绳子的, 就不要硬拉进来。

但这并非说评论文章只能局限在被评论的作品之内, 跟在作品背后亦步亦趋。在一定总体上, 评论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为主导, 虽然它是针对作品的, 但更是评论者思想对作品的认识和评价。在具体写作中, 当然不适合完全脱离作品自说自话, 但在适当情况下, 作者也可以延宕开去, 对某些问题展开自己的理性认识和问题思考。只是最后还是应该收回来, 不脱离文章的整体, 不远离被评论的对象。

在写作中, 中心论点往往在文章标题中体现出来———也就是文章的正标题。一般来说, 文章标题应该明确、清晰、醒目, 将中心论点简洁地表述出来, 让读者一下子就能知道你的评论观点、价值立场。很多有经验的学者看一篇评论文章的优劣, 只要看标题就够了。因为好的标题应该能够见出评论的观点, 通过标题, 就能够知道文章有无新意和深度。所以, 评论的观点需要深入思考, 文章的标题也需要仔细斟酌, 最好能够夺人耳目, 给人新颖之感, 当然, 简明清晰是更重要的基础要求。

其二, 是灵活而有序地安排结构。

灵活的意思是不生硬, 不是拿一个模式套, 而要根据你的分析对象、内容而做相应的处理;有序则是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清楚有序地把思想表达出来。有序的要求之一是条理和逻辑。文学评论的观点必须清晰, 就是你对作品评价的基本看法一定要让人一看就明白, 不能含糊不清。观点的论述 (即论证过程) 也是一样, 各部分之间一定要条理清晰, 相互之间构成有机而严密的逻辑关系, 让读者没有障碍地理解你的意思和思路, 同时也感受到逻辑的严密性。

具体说, 文学评论文章可以采用隐含的三段论结构, 也就是说, 它大致可分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几个部分———具体写作中可以灵活地处理, 特别是结论, 更适合放置在文章开头, 醒目地将自己观点摆出来。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之间也可以采用平行结构———换言之, 文章的各部分在逻辑上不适合平行展开, 就是最好不要在同一个平面, 而是以不断推进的方式, 采用层次性的、递进式结构。比如说, 一般论文都可能包括这样几方面的意思———按照西方学者的说话就是三个“W ”:W hat, W hy, H ow 。 即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当然, 具体写作不一定这么死板, 不一定每个“W ”的内容都要有, 更不是整齐划一, 那样就太呆板了。但是确实, 一般评论文章基本上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 在不同层面上推进, 不断深入。

第三是语言表达上严谨与活泼相统一。严谨和逻辑性是研究性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 对于文学评论写作也不例外。但是相对而言, 文学评论的语言可以灵活一些, 表现出一定的文学性, 它不完全要求像学术论文的语言一样, 不能有任何弹性, 而是能够体现出思想的火花和文学灵性。特别是诗歌评论, 更要有诗性的感悟融入其中。从根本上说, 文学评论也是一种文学创作, 是文学生产的一部分。

这一点, 对于进入毕业论文学习阶段的学生或研究生同学需要特别提醒。因为文学评论文章的语言与学术论文的语言有一定差异, 要做出适当的区分, 根据情况进行转换。学术论文、特别是学位论文的语言, 更强调规范性、严密性, 如果有太多的文学性和形象色彩是不合适的。同样, 文学评论也不要写得像学术论文一样, 过于干巴巴, 没有一点文采, 也会影响其效果。所以, 在写作中需要了解好一般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文章语言上的差异, 掌握好分寸, 在不同写作中灵活应用。

以上是我对大学生求学阶段文学评论写作的一些认识。对文学评论的理解, 不同学者又不同看法, 对其写作方法方面的认识更是各有差异、各有经验。我所谈的, 只是我个人在学习和写作中的一些体会, 不一定准确, 提出来供参考和指正。

篇4:大学生文学评论写作的意义与方法

首先,我想讨论一下文学评论课程对于中文系大学生的意义。因为在当前的学术界以及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文学评论写作很不被重视。学术界看重的,是文学史研究、文化理论研究。很多学术期刊刊发论文,明确表示只欢迎宏观的、理论性强的选题,不欢迎微观的、作家作品评论文章。在硕士和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中,也有不少指导教师不支持学生撰写作家作品评论,认为文学评论缺乏深度,只有宏大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问题研究才具有学术含量。大学课程也同样如此。在许多大学,本科阶段的文学评论课程都被纳入到统一的写作课中,课时很少,位置也很边缘,研究生阶段则大都不开设这门课程。这种看法当然有它产生的前提和原因,但却绝对是片面而偏颇的,对于中文系大学生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都有不良的影响。

第一,作家作品是文学的基本内容,缺少了作家作品,文学史也就成了空虚之物,丧失了所有的价值和意义。文学评论对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进行挖掘,展示其审美价值,揭示其问题和缺陷,是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强化。虽然它比较偏重感性,理性色彩较弱些,但这正符合文学最基本的感性特征,是文学活动的重要部分。事实上,完全丧失了文学性的研究,也就很难称得上是文学活动。典型如当前盛行的一些文化批评,完全不关注文学的审美意义,只是将文学当做文化材料来看待,其研究结论也归入文化,不涉及审美方面。这种研究虽然有其价值,但它其实不应该归入文学研究中。文学研究不能够完全离开审美,也不应该脱离作家作品这个根本。所以,在文学研究中忽视文学评论,是一种严重的偏见,很不合理。

从中文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来说,评论写作也很重要,因为文学史由具体的作家作品构成,阅读作品、分析作品,是学好文学史的重要前提,也是让学生们热爱文学、充分感受文学魅力的重要过程。只有真正体会了文学的美,掌握了挖掘和展现文学美的技能,学生才可能体会到文学的独特审美效果,热爱文学,才能更好地学习文学史课程。所以,文学评论课程是文学史学习非常必要的辅助和准备。

第二,从中文系学生能力培养来说,文学评论最具有锻炼意义。对于中文系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分析概括理解的能力。即面对一部作品或者一份数据与材料,能够准确地进行分类、剖析,做出恰当的概括和理解,化繁为简,条理清晰,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二是表达的能力。在对问题或材料有了思考和认识之后,还需要以书面和口语两种方式表达出来。口语与书面表达略有差异,但是共同点是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文从字顺。这两种能力掌握了,也就具备了中文系学生的基本技能,大学毕业后就能够轻松地胜任普通的文字、公文工作——也就是一般大学生的就业范围。要培养这两种能力,一种方式是多读书,在阅读中形成比较、分析、概括等能力,另一种方式就是多写,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文学评论写作正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它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更注意培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写好了文学评论,就自然锻炼、提高了分析理解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第三,从学风来说,针对具体作品的文学评论能够培养切实的学术风气。当前学术界风气比较浮躁,很多做文学研究的根本不读文学作品,或者是本末倒置,以理论为先导,以作品为附庸。流风所披,一些学生也根本不读作品,只是玩弄概念。其结果是,不少研究文学的人缺乏最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也缺乏严谨实在的学风。加强文学评论的训练是对这种粗疏学风的针砭。因为要写好文学评论,必须认真细致地阅读作品,必须大量地了解作品和作者的相关材料,也就是说必须以切实的阅读为前提。所以,重视文学评论写作,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大量而广泛地阅读作品,从最基本、切实的作品出发来分析文学和认识文学,养成踏实的学习风气。

文学评论写作之一:理解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作品,所以,文学评论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对作品进行认真细致的阅读,准确理解、把握作品的意思。我这里用“准确”一词,而不是“正确”,因为文学作品的内涵很可能是丰富的,它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甚至很难用正确与否来进行衡量。甚至即使是准确,内涵也不是单一的,阅读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也可以对作品做出完全不同的理解,所以作品理解具有一定的张力和灵活性,它的基本意思就是不偏离作品的主旨,不曲解和误解作品的意图。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作品的主旨还是存在而且基本明确的。

认真细致的阅读是理解作品的重要前提。这当中,细节非常重要,因为文学作品的内涵往往不是直接说明,而是蕴含在客观的细节当中,忽略了这些细节就有可能导致对作品的误读。所以,阅读一定要细致,特别是初学者,一定要克服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认真地把握细节,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品的意思。比如我们读老舍的《断魂枪》,如果不注意其中的“东方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等句子,就很难准确理解作品的主旨,甚至造成误读。再如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作品的风格客观写实,价值评判都隐含在细节当中,不认真体会这些细节,就难以把握作品对主人公的感情基调,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主旨。

此外,阅读中还需要掌握一些文体知识。因为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几大文体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只有充分掌握相关知识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比如读小说,首先要认识它的文体特点是虚构,不能够将作家与作品内容直接挂钩,将叙述者等同于作家本人;其次要了解一些叙述学知识,知道叙述视点、叙述者等等概念知识,如此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征。读诗歌,需要了解意境、思绪等概念,需要了解抒情、叙事和哲理等分类,等等。至于戏剧艺术,更要对其艺术特征有专门的了解。比如我们读鲁迅的《祝福》等作品,就绝对不能将作品中的“我”等同于鲁迅,只有这样,才能理解鲁迅对新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反思。再如鲁迅的《伤逝》,我们经常将作品中的言论当做鲁迅的话语思想来理解(比如作品中的“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等)。其实这是错误的。《伤逝》的副标题是“涓生的手记”,借用的是涓生的日记体例,表达的是涓生的话语,将它套在作者鲁迅的身上显然是很不合适的——哪怕二者之间确实存在有相通处。

文学阅读还需要了解作品内外的一些相关背景资料。它包括作品之外的背景,如作者的有关情况,其生平经历,主要创作和思想等,特别是与作品创作有关的一些生活和思想背景;再如作品创作的时代情况,即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创作的,是自由的、宽松背景下,还是有什么特殊情况制约,他是借作品隐喻,还是有特别的所指,等等。这一点非常重要,甚至严重影响我们对作品的基本理解,典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人们对它的解读差异很大,就与它的创作背景认识有差异有关。再如鲁迅的《秋夜》,寓意和内涵也有很大争议,也都联系着作者创作时的环境和背景。作品内在背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作品中所涉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等情况,包括历史、宗教、风俗等。比如我们读张承志的《黑骏马》,就需要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和生命观,才能充分理解索米亚和额吉在对待索米亚被强暴后怀孕问题上的选择,也才能理解她们与白音宝力格之间产生巨大分歧的背后原因。同样,我们只有了解到安徽地方民俗中七月半放红灯习俗,才能准确理解台静农的小说《红灯》中的情感取向和价值立场。

这中间,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知人论世,也就是努力回到文本所处的历史语境。因为文学作品会反映不同时代和不同的人,他们有着与今天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真正进入文学作品的语境中,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二是了解之同情。这一点与上一点密切关联。正因为我们深入到作品背景中,就需要了解他们的处境,不以今天立场和态度来评价他人,而是充分考虑他们的现实环境和选择的理由。如《边城》中的翠翠对待爱情的态度,如果以今天标准看,肯定是太被动了,她的爱情悲剧与她这种态度有直接关系。但是我们绝对不应该谴责她,因为在她生活的时代,在她的环境中,她的表现完全正常而合理,或者说也有很多无奈。不能以超越其时代和环境的标准来要求他人,否则就违背了历史性的原则。

阅读的目的是理解作品。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在文学阅读中最需要了解的:其一,也是最根本的,就是作品的主旨。就是作品表达出来什么思想意图?这是作品最根本的目的,也是其意义之所在。理解作品,这是核心和重点;其二,作品的价值观和感情取向。作品的爱与憎,张扬与贬斥,这也是作品的重要方面,它为主旨服务。或者说它是理解作品主旨的重要辅助;其三,作品艺术上的造诣和成就。这方面既是独立的,也与主旨有关。作品的艺术价值可以独立衡量,但肯定与作品主题有密切关联,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结合看待。

需要指出的是,文学理解能力的提高不只是建立在对所评论的作品细致阅读的基础上,而是需要有广泛的阅读为背景。因为大量的文学阅读能够让我们产生比较意识,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指的就是这意思。所以,很多人寄希望于迅速提高文学阅读和理解能力,这是非常困难的。没有大量阅读为基础,没有深远的文学背景,很难具有很好的理解和鉴别能力。

从更高的要求上说,要提高文学理解能力,还不能只读文学作品,更不能局限于只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或者说,评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需要大量阅读这一范围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比如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西方文学经典,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生存时间毕竟短促,也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高度。比较起中西文学经典,在宽度和高度上都有所不足。阅读那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能够给我们非常好的阅读铺垫,让我们心中具有一个对照物——虽然不能简单对应,轻率臧否,但对于我们认识作品的独创性、深远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积累文学外的知识,特别是历史和哲学。俗话说:“文史不分家”,确实,文学与历史关联密切——下面我们要谈到分析作品要回到历史语境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文学与哲学也不可分割,因为文学的重要价值之一在思想方面,许多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优秀的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也是人类思想精华的一部分。所以,文学不可离开哲学,文学阅读也需要适度关联哲学,至少是了解一些哲学史,了解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哲学思想,对我们阅读文学、认识文学是很有裨益的。

文学评论写作之二:分析

阅读过作品,读懂了,理解了,形成了独立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就需要独立思考,敢于下判断,初步形成对作品的基本价值判断,比如作品好不好?好在哪,不好在哪?然后在此基础上,就形成自己的评论观点。观点的形成是文学评论写作一个重要的阶段,或者说是重要基石。因为观点是统率整篇评论文章的核心,文章所有的论述论证都要围绕它来进行。

观点不是对作品面面俱到的全面评述,而往往是是选择一个具体的角度,从一个独特的视点来看待、认识作品。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往往不止一面,特别是优秀文学作品,内涵往往很丰富,就是如谚语所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的可解读性很多。写一篇评论,不要求什么都谈到,而是有选择性、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或者是你认为是作品最突出的方面,来作为评论文章的中心,形成自己的评论观点。

评论观点的形成,有两个前提,其一是关注作品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区别或超越于同类作品的地方。将这种独特性挖掘出来,也包括将其突出缺陷揭示出来,是评论文章的重要任务。这中间有一个具体化和针对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评论作品,不能用一个僵化的模式,而是要灵活。因为作品的独特性是相对而言的,特别优秀的作品可以放在整个中外文学史角度看,相对弱一些的,可以放在中国新文学历史,或者一个时期的文学背景来看待,再弱一些的,可以放在同一时期的同类作品,或者更小范围来看待。不同的独特性决定作品的价值,我们的评论也应该为其设置相应的背景;其二是关注作品的典型性意义。也有的作品,也许本身的意义不是很大,但它也许在作家创作历史中具有阶段性意义,也许在它的时代中代表着某种倾向性的东西,从中能够看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或者表现出某些崭新的、值得推崇和关注的特点,都值得特别关注。如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作为曾经的先锋主将的作品,它的故事本身、叙述方式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可以折射处他作为转型先锋作家的代表性特征,甚至折射出当前小说的某些新趋向,因此值得特别关注。

观点形成的前提是对作品的细致阅读、认真分析和概括,除此之外,还需要运用比较的方法——这种比较不一定体现在外在层面,而可能是隐形的、潜在的,也就是说要将作品放在大的文学史背景上来看待其价值或缺陷,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另外,文学评论的观点要切合作品,但不一定要四平八稳,而是可以有片面的深刻。甚至可以超越研究对象,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独立深入思考。如现代著名批评家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往往比很多批评对象还要深刻。

观点是对作品某一方面的整体认识,或者说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的成立需要多方面的论证。其一是分论点的支撑,也就是说,中心论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往往有多个分论点的支持。举个例子说,我们提出一个中心论点说“某部作品有深入的人性关注”,那么,它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这些具体的方面,如“一、对人性有多层面的揭示”、“二、探索人性的边界”、“三、思索人性中的善恶问题”,就是支撑中心论点的三个分论点。中心论点对分论点起统率左右,各个分论点从自己的层面来证明、支持中心论点;其二是事实论据的支撑,也就是各种材料证据。事实论据的主体部分来自作品。前面说的细读就是重要来源。叙事作品的故事、人物,抒情作品的意象、情感,等等都是有力的论据。它们帮助观点的成立;其三是理论论据。就是借鉴吸收相关理论——与评论论题相关联的理论,通过理论介入拓展认识的宽度和深度,全面细致地展开和论证观点。理论来自于概括、升华,确实能够启迪我们的思路,开拓我们的视野。所以,在准备过程中,根据自己论证角度的需要参考一些理论,是很有必要的,要做好文学评论,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积累。只有这样,他才能形成对文学独立的、深刻的认识,才能具有理论高度。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一般情况下,文学评论的基础和中心是文学作品,理论只是辅助,既要注意理论为己所用,不是被理论牵着鼻子走,也要注意不要把评论文章写成理论文章,以理论作为统率。

此外,还有其他的辅助论证。也就是在作品外、但又与作品密切关联的材料,比如作者的自我陈述(“创作谈”、访谈之类),作者的生平传记资料,以及作者的其他文体创作(特别是以真实为前提的散文随笔等),还有作者的其他相关创作等,都可能对观点构成某种补充或辅助证明,在论述中可以适当采用。当然需要注意,在论证中最有说服力的始终是作品本身。包括作者自己的言论,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有限性,不能作为定论。因为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就不再属于作者的私有物,而是独立了,它的意义阐释是公共的、多元的,作者也只是普通一员而已,没有特别的权威性——很多人以作者自述为权威,认为不能违背作者自述来评价作品,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

论证是评论写作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只有在反复的论证中,观点才可能得到有效的验证,能够被证明真实可靠。所以,论证往往需要反复的自我辩驳,正反多方面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对最初形成的评论观点进行调整、补充,甚至予以完全否定、另起炉灶,都是可能的事情。论证能够帮助观点进一步明确,思路更清晰,经过这一过程,论文的基本思路就已经完成了。

论证过程中,很可能会接触到已有的其他人的相关评论或研究成果。适当地参阅他人的成果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开启我们的思路,让我们进行比照。但是这当中需要特别注意,就是一定要保持自己最初的阅读感受,不要囿限于其他人的观点当中,迷失自己。这一点对于初学者尤为重要——很多初学者在读过其他人的相关评论文章后,就完全找不到自己的观点了,或者完全对自己没有信心了。保持自己对阅读的最初感受,并有所坚持,在与其他评论文章的对照和比较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才是合适的方式。所以,写评论文章,在阅读他人成果之前,自己一定要已经有了较深入阅读,并形成了初步观点,这样才不容易迷失。另外,阅读他人相关成果不要过多,适当选择优秀的、与自己角度相近的就可以了。

文学评论写作之三:写作

写作是文学评论的最后一阶段,但并非不重要。所有的观点、论证要落实为文章,要构成完整的论文,就需要文字写作。在写作中,有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其一,是一定要始终把握中心论点,以中心来统率全文。

这里,需要特别比较一下文学评论文章与两种相关写作体裁的差别。一是与读后感。很多人初写文学评论都容易写成读后感,因为大家在中学时期写得多,熟悉了。其实二者之间差别很明显。读后感的重点在“感”,阅读材料只是引子。但是评论完全不一样,它要始终要紧扣作品,以作品为中心。即使偶尔将思绪荡开去,也要很快收回来,不能脱离作品评论的中心。二是与作品鉴赏。作品鉴赏与文学评论有相似处,但差异是作品鉴赏可以写得比较散,可以全面地阐释对作品的认识和评价,不一定要有个明确的中心。但是评论不一样,评论必须要集中,始终围绕一个中心——也就是你的基本观点和角度展开,你选择的材料,必须是为中心服务的。否则,即使是再好的材料,也应该舍弃。打个比喻,鉴赏可以是零散的珍珠,但是评论文章必须把这些珍珠串起来,有一根绳子,一个主线。不能用这根绳子串起来,或者不适合穿进绳子的,就不要硬拉进来。

但这并非说评论文章只能局限在被评论的作品之内,跟在作品背后亦步亦趋。在一定总体上,评论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为主导,虽然它是针对作品的,但更是评论者思想对作品的认识和评价。在具体写作中,当然不适合完全脱离作品自说自话,但在适当情况下,作者也可以延宕开去,对某些问题展开自己的理性认识和问题思考。只是最后还是应该收回来,不脱离文章的整体,不远离被评论的对象。

在写作中,中心论点往往在文章标题中体现出来——也就是文章的正标题。一般来说,文章标题应该明确、清晰、醒目,将中心论点简洁地表述出来,让读者一下子就能知道你的评论观点、价值立场。很多有经验的学者看一篇评论文章的优劣,只要看标题就够了。因为好的标题应该能够见出评论的观点,通过标题,就能够知道文章有无新意和深度。所以,评论的观点需要深入思考,文章的标题也需要仔细斟酌,最好能够夺人耳目,给人新颖之感,当然,简明清晰是更重要的基础要求。

其二,是灵活而有序地安排结构。

灵活的意思是不生硬,不是拿一个模式套,而要根据你的分析对象、内容而做相应的处理;有序则是要遵循一定的规范,清楚有序地把思想表达出来。有序的要求之一是条理和逻辑。文学评论的观点必须清晰,就是你对作品评价的基本看法一定要让人一看就明白,不能含糊不清。观点的论述(即论证过程)也是一样,各部分之间一定要条理清晰,相互之间构成有机而严密的逻辑关系,让读者没有障碍地理解你的意思和思路,同时也感受到逻辑的严密性。

具体说,文学评论文章可以采用隐含的三段论结构,也就是说,它大致可分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几个部分——具体写作中可以灵活地处理,特别是结论,更适合放置在文章开头,醒目地将自己观点摆出来。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之间也可以采用平行结构——换言之,文章的各部分在逻辑上不适合平行展开,就是最好不要在同一个平面,而是以不断推进的方式,采用层次性的、递进式结构。比如说,一般论文都可能包括这样几方面的意思——按照西方学者的说话就是三个“W”:What,Why,How。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当然,具体写作不一定这么死板,不一定每个“W”的内容都要有,更不是整齐划一,那样就太呆板了。但是确实,一般评论文章基本上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在不同层面上推进,不断深入。

第三是语言表达上严谨与活泼相统一。严谨和逻辑性是研究性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对于文学评论写作也不例外。但是相对而言,文学评论的语言可以灵活一些,表现出一定的文学性,它不完全要求像学术论文的语言一样,不能有任何弹性,而是能够体现出思想的火花和文学灵性。特别是诗歌评论,更要有诗性的感悟融入其中。从根本上说,文学评论也是一种文学创作,是文学生产的一部分。

这一点,对于进入毕业论文学习阶段的学生或研究生同学需要特别提醒。因为文学评论文章的语言与学术论文的语言有一定差异,要做出适当的区分,根据情况进行转换。学术论文、特别是学位论文的语言,更强调规范性、严密性,如果有太多的文学性和形象色彩是不合适的。同样,文学评论也不要写得像学术论文一样,过于干巴巴,没有一点文采,也会影响其效果。所以,在写作中需要了解好一般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文章语言上的差异,掌握好分寸,在不同写作中灵活应用。

篇5:浙江大学历年文学评论与写作试题

各考生就自己报考方向选择下列题材写一篇评论。(150分)

一。杜甫《登高》

2004年浙江大学文学评论与写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分析评论此词的意境构成和风格特征。(60分)

2.论述此词与苏轼词体革新理论的关系和其在词史发展上的重要作用。(90分

3.请问 明初“道统”文学的代表人物是谁? 吴江派 以文运事,因文生事如何解释?“气盛则言之长短或气之高下皆宜”(此话出于何人之嘴?)这一提法的意义。2005浙江大学文学评论试题

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评论杜甫的秉性和其诗歌艺术特色。2006年文学评论及写作试题

元稹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两段:

1、唐兴官学大振„„„„„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2、时山东人李白„„余观其(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杜甫字)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选自《旧唐书》元稹的杜甫墓志铭,省略部分记不清了。(1)加标点;

(2)用现代汉语解读

(3)结合杜甫诗歌创作,对这段文学史加以评述;

(4)以这段文字为基础,谈谈对“李杜优劣论”的看法.2007年文学评论与写作(150分)

金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一“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完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一)“心画心声”是什么意思?

(二)此诗后两句用到什么典故?(潘岳和石崇争相谄事当权的贾谧,以至望见贾谧的车马扬起的尘土就望尘而拜。)

(三)翻译全诗并说明作者在诗中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文学现象。

(四)结合上述问题写一篇评论文章,1500字左右。2008年文学评论写作

阅读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选段,答题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于羑里,演《周易》;孔子„„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1、将上述文字译为白话文(20分)

2、谈谈这一段论述揭示了怎样的文学现象和规律。(30分)

3、请写一篇评论,结合文学现象、作家文本或前人相关理论,阐述你的见解。题目自拟(100分)

2009年文学评论与写作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并按要求写作 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古乐府中至语,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谈谈你的理解(《批评史》下472)2010年文学评论与写作

一、“屈、庄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这是后人对李太白的一段评论。(《批评史》下 407)

1、指出具体出处,并演绎其论之大意。(15分)

2、试述李白诗风。(55分)

3、谈谈你由此评述引发的思考。(20分)

二、请结合《牡丹亭》,谈谈汤显祖的创作主张和艺术成就。

赏析评论

1、李白《行路难》艺术特色及典故147

2、《琵琶行》《长恨歌》的艺术成就133

二、《长恨歌》与《琵琶行》

贞元、元和之际,伴随着传奇小说的蓬勃发展,诗坛也出现了一些带有故事性、抒情性的长篇叙事诗,如元稹的《琵琶歌》、《连昌宫词》,李绅的《悲善才》,刘禹锡的《泰娘歌》等等。被白居易归入“感伤”类的《长恨歌》和《琵琶行》乃是这些作品中最优秀的两篇。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来结构全篇,但也受到佛教变文乃至道教仙化故事的影响,同时,其中还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在创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写讽谕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慨力。

诗的开篇部分写玄宗好色废政,杨妃恃宠而娇,终至引发安史之乱。这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基本概括,也是诗题“长恨”的因由,其中或许包含有一定的讽刺意图,但作者并没将这一意图贯彻下去。自“黄埃散漫风萧索”、玄宗逃蜀、杨妃身亡始,诗情即为沉重哀伤的悲剧氛围所笼罩,周详的叙事一变而为宛曲的抒情,极力铺写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的种种感触,并借四季景物的变换和孤寂的环境衬托他苍凉伤感的情怀: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这段描写,回环往复,层层渲染,真切而不粘着,流利而又隽永,几乎字字珠玑。诗的最后一段,笔锋再转,写临邛道士鸿都客为玄宗上天入地寻觅杨妃,而杨妃竟在缥缈迷离的仙境出现──“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以极省净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勾勒出杨妃的天生丽质和风采神韵;与诗开篇部分 “回眸一笑百媚生”、“侍儿扶起娇无力”的形象比,这里的杨妃已脱尽撩人性怀的世俗情味,而成为一个净化了的理想女神了。作者写她超凡脱俗的美,更赋予她忠于爱情的至善品性:既托道士将当年的定情物带给玄宗,又重申盟誓: “但令人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然而,“比翼鸟”、“连理枝”的愿望虽然美好,此生却已难以实现,那么剩下来的,只有永难消解的“长恨”了。所以作者最后怀着对美人不幸的深切同情,对美的毁灭的沉重感伤,点出全诗的主题: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宋诗醇》谓:“结处点清‘长恨’,为一诗结穴,戛然而止,全势已足,更不必另作收束。”在这点题之笔里,刻骨的相思变成了不绝的长恨,特殊的事件获得了广泛的意义,李、杨的爱情得以升华,普天下的痴男怨女则从中看到自己的面影,受到心灵的震撼。诗以“长恨”命题的意义,诗在艺术上的巨大魅力,似乎正在于此。也正是由于它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所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唐以后,写李、杨事件的诗极多,唯此诗被反复敷演为小说、戏剧,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清代洪升的《长生殿》,都是其中著名之作。

《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年江州贬所。与《长恨歌》有所不同的是,这首诗由历史题材转到了现实题材,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就来得特别深挚,因为是在贬所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就来得特别的哀婉、苍凉。诚如《唐宋诗醇》所谓:“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

在表现手法上,《琵琶行》除了用秋天的枫叶荻花和三次江月的精彩描写来烘托人物感情外,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展示其性格、心理。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都十分贴切地表现了弹奏者既因羞涩又因难言之痛而不愿见人的情态;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低眉信手续续弹”,以逐层递进的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进入角色、开始回味往事时的神情和心绪,非常形象、逼真。至于其中对琵琶乐声的一段描写,更是精彩之至,诗人连续使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花下莺鸣、冰下流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把乐声从急骤到轻微,从流利、清脆到幽咽、滞涩,再到突然激扬的过程极形象地摹写出来,而随着乐声的抑扬起伏,弹奏者动荡变化的感情也溢出行墨之外。在这里,白居易既写乐声和弹奏技艺,又写音乐旋律中所包蕴的心理内涵,而且将这三者融汇在一起,构成整个演奏过程声情变化的完美表现,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而且比起同时代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名作来,也以其描写的细腻、真切、自然流畅和情感的潜流暗转、突放突收而独具特色。在曲子接近终结时,作者这样写道: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在一声“裂帛”般的音响之后,一切都归于静寂,唯有秋月映照江心。置身斯时斯境,同怀天涯沦落之感的作者与弹者心境如何,不难想见;而由此刹那间宁静所构成的音响空白,也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己。

当然,《长恨歌》和《琵琶行》在艺术表现上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如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赵翼《瓯北诗话》卷四);在运用想象、虚构、比喻等手法上也独占胜场。所有这些,使得这两篇作品在意境的深远、声情的浏亮、色彩的鲜明、内容的丰富上都远过前人,以至于诗成不久即被人广为传诵,连唐宣宗李忱也写诗称赏:“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吊白居易》)

赏析评论

1、李白《行路难》艺术特色及典故147

2、《琵琶行》《长恨歌》的艺术成就133

3、王维《送秘书晁监归日本国序》中的典故126

4、李商隐《安定城楼》、《锦瑟》典故140

5、分析杜甫《登高》162

6、评析张籍《节妇吟》164

7、你最喜欢唐诗、宋词中的哪些作家作品,阐述理由210

1、默写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并分析其内涵223

2、欣赏秦观《鹊桥仙》223

3、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224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25(1)分析评价词的意境构成和风格特征

(2)论述此词与苏词词体革新理论的关系和其在词史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篇6:苏州大学文学评论

一、填空题(35分)

1、晋楚城濮之战,谁败了,奠定了谁的霸主地位?

2、屈原的离骚最著名的那一段默写,一共五个空,都是给了下句,填上句。

3、鸟倦飞而知还 的上句,谁写的,出自哪部作品?

4、韩愈的文学理论观点主张?

5、大历诗人的意象可分为象征性意象和什么意象?

6、苏轼对柳宗元的评价“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7、《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保存的宋元南戏是哪三大南戏作品?

8、虞山诗派的代表,云间派的代表,娄东派的代表?

9、真德秀提出的古文观点的那本书叫什么。。剩下的实在想不起来了,反正考的确实是对文学史基本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基本功要扎实,欢迎大家补充。。

二、简答题(45分)

1、李贽的“童心说”,给了李贽的一段材料。主要是反对以经、论语、孟子等装潢门面的伪道学,谈谈你的理解并阐释。

2、什么是时事小说,简要说明时事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3、给了一段材料,大致是明末清初的诗派与词派。大致含义是讲陈子龙对晚唐温、李的推崇,到吴伟业手里,形成了宗尚晚唐的风气;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对南宋姜夔、史达祖等人的学习,形成了推崇南宋的风气。要求大家对这段材料的文学史线索加以梳理。

三、论述(70分)

1、黄庭坚的试论观点,给了一段材料,大致是他的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处,对杜甫的宗尚。谈谈你对此段论述的内涵加以阐述;并且谈谈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影响?

2、还是给了一段材料谈观点,考的是明清的一个文学流派。但具体考什么完全记不得了(考试重症感冒,完全记不得答得是什么)

(今年的题,很明显偏向宋元明清史部分,但是去年考的唐宋的部分多一些,而大家如游仙诗 陶渊明 杜甫 韩愈的古文运动 李杜之比较 欧阳修 苏轼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 唐宋古文运动之比较 李贽童心说 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吴伟业,陈子龙等诗派 小说的发展与演变如去年考的书会才人及其对小说发展的影响 一般不考具体的作品,重在对文学史总体的把握与思考。还有汤显祖的戏曲 徐渭等,浙大的曲学研究似乎好像比较有名)

文学评论与写作

1、给了一段秦观对杜甫的评价,大致内容是谈杜甫诗歌的集大成,融汇了多种风格,积极借鉴前代诗人的优长而兼备众体。要求大家对这段材料加以解释,并尝试从评述者或者评述对象的角度出发,谈谈你的理解。(90)

2、“发愤抒情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以文为戏说”亦是影响深远。试从这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又,除了这两种理论的差异外,你能看出此二者理论的共通之处吗?试加以阐发。(60)

上一篇:档案安全保密措施下一篇:防空防灾知识竞赛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