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2024-07-07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通用9篇)

篇1: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学 校 介 绍

中共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工作委员会党校成立于1985年7月,主要负责培训轮训本系统党员干部,开设近20种类型班次,年培训约3000人次。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校,隶属于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学院另设有电大建设分校和附属上海市园林学校。学院主要承担普通高职教育、普通中职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等任务。在校各类学历生5000余人,各种培训每年13000人次以上。

市建设交通党校、城市管理学院为一套领导班子。学校占地面积326.85亩,有四个校区。

全校教职工392人,其中专任教师184人,副教授以上职称68人,博士、硕士43名,另建有一支150人左右的兼职教师队伍。

城市管理学院以城市建设和管理类专业为特色,设置21个高职高专专业(含3个专业方向)。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Cobleskill农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办城市园林专业,与加拿大乔治布朗应用艺术与技术学院合作开办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专业。附属上海市园林学校设置5个专业(含3个专业方向)。成人教育开办约80个成人教育专业,以及全国注册造价师、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考前培训及上海住宅建设项目经理岗位资格培训等20多个类型成人培训项目。

由学校主办的《上海 · 城市管理》杂志年发行量30000册。

学校多次获得中央党校、上海市党校系统科研工作优秀组织奖,是国家建设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成人高等教育优良院校,国家建设类一级资质培训机构,上海市文明单位。

学校以办特色行业党校,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充分依靠行业优势,努力推进创新发展,为构建上海城市建设和管理人才高地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篇2: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管理补充规定(试行)

为了加强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确保科研经费的合理预算和有效使用,特制订本办法。

一、本办法适用于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科研经费的管理(即中央或地方财政的资金,指由国家、部委、上海市及所属委办局下达的科研经费)。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另行规定执行。

二、校科研发展基金(简称校基金):即学校提供资助的校级科研经费,用于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及引进人才的预研经费,按照本文执行。

三、学校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严格遵守国家各级各类科研计划管理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

四、科研管理部门要做好科研经费使用的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协助财务部门编制项目预算、科研经费的收支等管理监督,并组织开展科研绩效评价。财务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有关财经法规,合理使用科研经费。人事部门主要负责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奖惩机制。资产(设备)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科研经费购置设备的管理,避免重复购置与闲置浪费。审计部门主要负责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纪委、监察部门主要负责对科研管理和财务等部门执行各项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对象在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的违纪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五、项目负责人对履行科研经费使用负有直接责任。对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相关性承担相应责任。

六、学校在项目申报评审时,应会同相关部门或咨询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预算评审,结合项目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科研经费预算。项目负责人应根据预算审核建议调整预算方案。

七、项目预算一经批复,原则上不予调整。确需调整且变更较大的,由项目负责人根据科研项目实际需要提出预算调整方案,由学校组织专家论证后上报主管部门审核。

八、科研经费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要完善科研经费审核制度。项目经费按相关财务制度专款专用,并采取“职责分明、先收后支、分期到位、量入为出”的原则。科研项目经费一般分三次拨款,项目管理部门有规定的按照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则首次拨款在项目开题完成后,额度为总经费的30%;第二次拨款在项目中期检查通过后,拨付额度为总经费的40%;结题验收通过后,拨付剩余经费。

九、科研经费使用中发生的暂付款业务,必须符合学校关于暂付款使用的财务规定。

十、科研经费分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组成:

(一)直接费用: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包括 1.会议费:项目实施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等活动而发生的相关费用。但应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会议期限等,并提供详细说明。

2.差旅费: 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发生的差旅费、交通费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3.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以上三项支出要按照相关规定执行。项目实施中发生的三项支出之间可以调剂使用,但不得突破三项支出预算总额。

4.仪器设备费:项目实施过程中仪器设备的购置、租赁、使用等相关费用。

5.修缮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用固定资产的安装费、维护费、修缮等。

6.材料费:项目实施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元器件、试剂、部件、外购件、包装物的原价、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7.测试化验与加工费:项目实施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加工等所支付的费用。

8.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等费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打印、复印、印刷、制版、照相、文献检索入网费等可在该项预算中列支。其中论文版面费每篇1万字内,不超于2000元/篇,专著、译著出版费按实际情况而定。

9.劳务费:直接参加项目研究人员的劳务性费用及学生助研津贴(指上海市委办局以上、竞争性、团队型课题)。劳务费用应控制在专项经费资助总额的10%以内。

10.专家咨询费:项目实施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专家的费用,费用 标准和支付方式应当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11.其他支出: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在申请预算时详细列示具体用途及预算依据。

(二)间接费用:指项目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包括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等管理费用的支出;校内组织科研项目评审、验收、成果鉴定、学术交流;对项目负责人的绩效支出等。间接费用应控制在专项经费资助总额的5%以内(校基金不提取间接经费、项目下达部门有管理规定的则按规定执行)。

间接费用按项目统一核定,纳入学校财务,统筹安排使用和管理。不得在核定的间接经费以外再以任何名义在项目资金中重复提取、划拨相关费用。

十一、科研经费应按照预算批准的支出范围和标准使用。不得购买与科研项目无关的设备、材料;不得用科研经费报销私人消费支出或挪作他用。

十二、结题后预留经费管理:项目结束之后应进行结题结账。项目办理结项手续后,应于预留经费到账后6个月内办完结账手续。如有结余,项目负责人可用于后续项目研究。后续项目研究不得超过1年,一年后经费本结清并交教务科研处。结余经费的管理与使用另行文规定。

十三、因故撤销或终止的项目,除停止拨款以外,视情节追回已拨经费的全部或剩余部分。

十四、凡使用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和无形资产均属于学校资产,统一纳入学校资产管理(与项目经费资助单位另有约定的除外),按照学校资产管理规定在报销前办理固定资产登记手续。

十五、会务费、学术交流费、差旅费、专家咨询费、项目鉴定费、劳务费、外出调研费、购置800元以上设备及金额较大的其他费用,须事先报告,经部门领导及教务科研处审核后,报校领导,批准后方可实施。

十六、科研项目负责人填写报销单,由学院或部门领导审核签字后送教务科研处审核,经校领导审批后携经费本至财务处,按财务规定予以报销。如项目经费通过人事处取得需经人事处领导审批。

十七、严格外拨经费审核。科研项目的外拨经费支出应当以合作项目合同为依据,按照合同约定的外拨经费额度、拨款方式、开户银行和账号等条款办理。合作单位是企业的,应提供收款单位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资质证书等相关资料;合作单位是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公益性组织 3 的,应提供收款单位组织机构代码等相关资料。项目负责人应对合作业务的真实性、相关性负责。

十八、为了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开展科研活动的热情,鼓励科研人员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对来自纵向的竞争性课题,在中期检查(阶段检查)后给予绩效评估,根据课题的计划完成情况、形成的阶段成果以及后续研究的必要性,经学校批准,给予适当经费配套。

十九、学校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围;接受科研项目归口单位和委托方的监察和审计;对一般科研项目实施抽查审计,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专项审计。

二十、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实施。原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的有关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规定同时废止。上述条款若与任务下达单位管理办法有不一致之处,则以任务下达单位的规定为准。

二十一、本管理办法的解释权归属教务科研处。

篇3: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高职,商贸管理,专业群,建设,实证研究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的要求。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 必须加强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 探索专业与工作岗位、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深化专业课程改革, 而专业群的构建则是一个重要切入点。笔者拟通过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实践对高职商贸类专业群的建设途径进行探讨。

商贸管理类专业群构建的研究方法

以协同学方法论为指导协同学是以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有序与无序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旨在分析系统功能的内在机制和结构, 优化系统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 推动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协同学的鼻祖哈肯教授认为:事物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动因, 是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协同效应的规律。这个规律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系统协同性, 即一种事物总是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 从而成为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任何一个子系统又自成为一个特定系统, 其中也包含着本系统中的子系统, 尽管子系统具有千差万别的属性, 但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有机联系, 并推动事物的发展;二是结构协同性, 即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效应。协同学将宏观与微观的研究予以有机地结合, 强调有机层次与功能互补的高度统一, 揭示事物从旧质向新质的转变规律, 对商贸管理类专业群的构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以工作过程导向论为路径企业向终端客户提供最终产品及服务的产业链形成一个工作过程, 它涵盖了一系列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工作能力和工作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现代职教理念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规律, 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也是专业群构建的重要基础。其主要路径为两个层面: (1) 通过工作过程集群专业或专业方向。专业群所涵盖的若干专业或专业方向可以是同一专业目录内的, 也可以是不同专业目录内的, 但必须是面向同一个产业链工作过程中的岗位群。通常是一个工作岗位针对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或专业方向, 而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岗位链则对接多个专业或专业方向。 (2) 以工作过程关联性知识技能作为专业群的基本教学内容。专业群的教学内容面向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并根据共性与个性的特点区分为不同的课程模块, 依据课程模块设置课程, 形成专业群的课程体系。以产业链工作过程作为集群的主要依据, 以产业链工作过程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作为专业群的基本教学内容, 是培养能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根本前提。

商贸管理类专业群的构建思路

构建商贸管理类专业群构建商贸管理类专业群要重视实现教育目标的各专业要素的协同关系, 发挥各专业子系统的教育功能, 确立专业群的主体专业和两翼专业的关系, 形成合理的结构层次, 发挥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集聚效应。我院商贸系开设了 (含新申报) 国际商务、连锁经营管理、会计、金融事务管理、工商管理等5个专业, 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结合商贸系的专业设置及师资队伍情况, 基于协同学方法和工作过程导向理论进行综合分析, 寻找协同要素、对接工作岗位链, 形成了商贸管理类专业群的“一体两翼”结构, 如图1所示。

明确商贸服务链工作过程及岗位群商贸管理类专业群是基于商贸服务链工作过程中为完成最终产品交易服务所面向的若干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 是一个实现教育目标的教学系统。商贸服务链工作过程及岗位是商贸管理类专业群建设的基础, 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分解。根据商贸管理类专业群的“一体两翼”架构, 可以确定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主线, 并明确其主要工作过程、岗位链和主要相关课程, 如表1所示。

建立商贸管理类专业群课程模块体系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商贸管理类专业群, 必须以协同学方法论为指导, 要重视专业知识的点与面的合理布局、专业技能的层与面的有机组合、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协同衔接。商贸管理类专业群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以商贸服务链为纽带的课程模块体系, 通过课程模块对接基于工作过程的相关岗位, 通过课程内容链接相关岗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 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商贸管理类专业群的指向性培养目标。

建设商贸管理类专业群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 在研究课程体系结构的同时, 还要建设商贸管理类专业群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群管理责任制度、专业群专业“双带头人”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教学评价机制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 可以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完善师资结构的合理性, 增强人才培养的多元性。

商贸管理类专业群的构建方法

协同工作岗位、课程性质和授课对象三者的关系 (1) 加强专业群模块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要求的匹配度。商贸管理类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再是按照学科逻辑体系建构, 而是针对商贸服务链工作过程岗位群的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设置相关课程。学生完成全部专业课程的学习后, 不仅能掌握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而且能习得迁移的学习能力。 (2) 加强专业群模块课程与通识文化课程的整合度。专业课程主要是职业岗位工作中指导行为的专业理论知识、业务过程知识和业务操作知识。通识文化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经济数学》、《心理学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等文化课程, 教学目的是提升人文素质。设置通用文化课程不仅要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还要重视与专业课程的适度整合, 立足点是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学习能力。 (3) 加强专业群模块课程教学与高职学生认知特征的吻合度。高职学生不擅长学习抽象的概念、原理和需要逻辑思维的学科体系知识, 而擅长形象思维、动手等感性活动。因此, 高职专业课程的知识形态、结构和施教要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 做到理论为实践服务, 实践性课程以过程性知识和技能型知识为主, 融教学做于一体, 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仿真业务操作、综合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功感, 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

构建动与静、个性与共性协同的课程模块商贸管理类专业群的培养目标是多元的、复合型的。反映在教学目标上, 有对接工作岗位的、适应工作岗位变化的直接要求, 还有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条件的间接要求;反映在课程性质上, 有通识课程、专业群核心课程、专业群独立模块的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等;反映在教学管理层面上, 涉及不同专业的学生和任课教师。商贸管理类专业群课程模块体系要满足多元要求, 必须构建动与静、个性与共性协同的模块架构。“通识模块”是商贸类专业群的人文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课程, 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组成。“专业群模块”主要是针对不同岗位要求所设置的专业课程, 分成必修模块 (核心课程、独立课程) 和选修模块 (拓展课程) 。“必修模块”体现共性与静的属性, 主要实现专业培养的基本目标;选修模块则体现个性与动的属性, 是专业培养的迁移目标。构建动与静、个性与共性互动结构的商贸管理类专业群课程模块体系 (如表2所示) , 有利于不同教学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教学管理的实施, 也有利于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整合专业群的课程及内容商贸管理类专业群中的国际商务、连锁经营管理、会计、金融事务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 其课程设置和相关专业课程内容具有较大的共同性。商贸管理类专业群的课程设置应针对商贸服务链工作过程岗位群对人才的规格要求, 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进行分析归类, 打破专业界限, 整合或新增课程, 界定课程教学目标, 衔接课程内容, 选择典型案例。例如, 根据货物运输的业务要求, 将海洋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多式联运运输、公路货物运输、集装箱运输等属性相同的课程予以整合, 并根据项目教学要求整合为《货物运输实务》课程, 避免以往课程内容多重的现象;针对商务管理的要求, 增设《商务法律法规实务》课程, 吸收经济法和国际商法的有关内容;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 将国际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进行整合, 结合岗位的具体要求, 以模块结构的形式改编为《市场营销实务》课程。

组建专业群多元结构的教学队伍教学队伍的结构必须满足商贸类专业群的教学要求, 应该整合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通识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专业课教师, 形成比例适当、互为一体的多元结构, 这是提高专业群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 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要符合专业群各专业与学科建设的要求。专业与学科带头人是某专业或某学科的引导者, 应具有较高的专业教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校企合作拓展能力, 能够驾驭专业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双师型”教师应能担当起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 善于引导和组织学习型教学。

拓展专业群的实习基地群商贸类专业群的实习基地应涵盖商贸服务链工作过程的岗位群, 并应能满足对各专业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实习基地群建设不仅要重视行业属性、运营规模、数量和岗位数, 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 即实习项目、实习教学大纲、指导教师配备、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机制、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制度等。商贸类专业群实习基地群所属的行业、企业、岗位及对应专业如表3所示。

建立专业群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商贸类专业群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业务案例、测试题库、实训题库、考证题库、实训软件等。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以不同的教学属性构建模块、以不同的教学功能设立菜单、以不同的学习特性设置路径, 为师生提供最便捷的教学服务。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的运用能拓宽专业教学的时空界限, 能对课程教学起到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 并可通过在线网络平台进行开放式教学, 实现教学资源的交互、共享, 使其效益最大化。

制定专业群系统化的教学管理制度系统化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 (1) 教学运行机制是根据商贸类专业群的教学特点, 将三学年分成三个阶段, 采取不同的教学管理模式, 实施学年学分制。第一学年不分专业, 实施通识模块课程的教学, 根据课程的性质分大班和标准班进行授课, 由校教务处统一进行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管理绩效;第二学年分专业, 进行专业模块的学习, 顶岗实习除外, 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大班、标准班和项目小组进行授课或实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选择相关专业和课程, 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第三学年学生选择有就业意向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从学校迁移到职场, 成为企业的储备员工或干部。 (2) 教学管理制度是根据专业群建设的要求, 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确立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带头人负责制。系是专业技术与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结合点, 要在系主任领导下制定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规划, 组织系教学资源, 协调教学组织和运行。二是建立专业“双带头人”制度。专业“双带头人”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管理才能的校企专家共同担任, 可采用校内外聘用相结合的方法。专业群是由若干专业集合而成, 专业仍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 而专业“双带头人”制度能保证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有效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三是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是指在学年学分制的基础上, 将二年级、三年级的学分合计, 不作年限规定, 能促进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修学分。这样不仅可使部分学生早日进入顶岗实习阶段, 实现提前就业的意愿, 还能解决企业急需人才的问题, 提升校企合作的密切程度。四是制定过程性的教学评价机制。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与企业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 将校内评价与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进行跨越单项标准的有机评判,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考量、合理评判。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有利于教学实施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并满足其对人才的需求。

商贸管理类专业群建设的几点思考

构建高职商贸管理类专业群, 实施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带头人负责制, 能加强专业建设的市场意识, 整合专业教学资源, 提高办学效益, 提升办学质量。为此, 在专业群建设中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系主任与专业带头人的角色定位系主任是专业群建设的决策者与协调者。在商贸管理类专业群建设中, 应明确定位目标和各项工作职责, 建立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积极与学院职能部门进行沟通, 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专业带头人是专业群中某个专业建设的领军人物, 负责组织专业教学的实施, 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 驾驭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协同系主任完成相关专业建设工作。

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角色定位商贸管理类专业群是“一体两翼”的架构, 主体专业与两翼专业是基于工作过程予以区分的, 二者之间不是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 而是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 在专业群建设中, 应根据前导与后续的关系, 针对工作岗位的要求, 协同专业之间的发展, 充分发挥专业群的综合教学效应。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角色定位从办学的层面而言, 学校是承办者, 企业是参与者, 地位明显不同。从专业建设的视角而论, 二者应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共同承担着培养社会有用之才的责任。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开始直接与学校合作, 共同进行专业建设, 如开设“定向班”、提供“企业奖学金”等等。在这些共性的基础上, 还应明确学校与企业各自的作用有所差异, 尤其是企业在专业技能、实操经验培养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因此, 在专业群的建设中, 要建立“嵌入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确定校企各自的责任, 实现校企共赢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彭月慧.商贸专业群综合实训室建设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11) :48.

[2]周建珊.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群建设的思考——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9) :222-223.

[3]黄小平.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 2012 (9) :27-28.

篇4: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合并组建的新学院,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特别是国家、省、市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政策,为学院提供了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历了低谷后,进入一个新的机遇期,为学院加快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太原市率先发展,尤其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为学院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工作空间。从学院情况看,我们积累了20年的办学经验,三校合并,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目前省城同类院校中占地最大,教职工人数最多,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层次较多的院校之一。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抓住难得的机遇,尽快发展自己。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新学院在发展中存在相对落后的问题。同全国全省,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比,我们还较落后;与省内同类院校相比,我们并没有走在前列。还存在着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教学设施投资不足,人才培养投资不足,以及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体制滞后,机制不活等问题,制约和影响着学院的发展。对此,我们承认差距,面对挑战,迎难而上,积极把学院的发展抓上去。

新学院要快速崛起,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推动学院的改革与创新。强化新的办学观念,要像企业家经营企业一样来经营学院。敢于在体制上创新,在争取政府投资的基础上,解决投资结构的多元化,打开困扰我们学院发展的瓶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好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重点是搞好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学院人员结构,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为核心的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根据市场规律组织后

勤体系的运作,通过分流与重组,形成社会化的后勤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体系,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学科建设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学院整体水平和实力的标志。专业设置、招生、教育、管理都必须面向市场,特别是面向就业市场,叫响“学生出路就是学院的出路”的口号,来加快学院调整专业建设的速度。坚持扬优扶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巩固和发展学院

优势传统专业,注重培养市场需求旺,就业前景好的新专业。还要积极发展适应太原、山西地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专业。尤其要围绕太原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特色办学。注重探索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实现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建立与企业的天然联盟,强

化学院办学特色,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大学既要有大楼,又要有大师,还要有大气,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支过得硬的人才队伍。我们同成名大学比,差就差在人才上。人才建设必须有正确指导思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应是学院人才工作的主旋律。培养人才,“筑巢引风”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好学院现有人才,不搞舍近求远。学院近期目标,要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水平,加大对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形成优秀人才梯队建设,努力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人才效益最大化。

实现学院的发展目标,关键在党,只有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院的发展才会有真正的希望。加强学院党委班子的自身建设,使一班人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自省自律的良好形象;坚持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树立团结协调的良好形象;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树立求真务实的良好形象。要建设一支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批评空谈者,惩治捣乱者。努力保护干事业人的积极性,以班子成员、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的表率作用,带动全院教职工,为学院的发展积极奉献。

篇5: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一、评选原则

1、坚持教学与技术服务水平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对师德师风、教学工作业绩、教学艺术、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要求。

2、强化一线原则。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的评选旨在肯定和表彰我校第一线长期从事教学、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先进、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教学效果好的教师。

3、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评选。

二、评选条件

(一)教学名师

1、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且目前仍在为学生授课,教学工作量饱满;爱岗敬业,师德高尚,诚信育人。

2、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且具有3年以上高职教学经历(推荐省级教学名师需5年以上)。

3、具有相关企业相应技术工种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或累计到相关企业挂职从事技术工作3年以上;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教学表现突出的基础课教师,可适当放宽企业经历要求。

4、近三年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成绩均为B级以上,且至少二次为A。

5、近三年完成岗位所要求的教科研工作量的前提下,需另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市级及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

(2)积极撰写并发表教研或科研论文,近三年内应在各类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3篇以上,其中2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3)立项并主持的年均横向科研项目经费达到: 8万元(理科)、3万元(文科);或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且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或主持1项社会服务工作,并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或社会影响。

(4)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者。

(5)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重点学科、教学团队、示范性实训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等重大教学改革项目负责人。

(二)教坛新秀

1、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且目前仍在为学生授课,教学工作量饱满;爱岗敬业,师德高尚,诚信育人。

2、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年龄在40周岁以下且具有3年以上高职教学经历。

3、具有相关企业相应技术工种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或累计到相关企业挂职从事技术工作2年以上;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教学表现突出的基础课教师,可适当放宽企业经历要求。

4、近三年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成绩均为B级以上,且至少一次为A。

5、近三年完成岗位所要求的教科研工作量的前提下,需另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校级及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

(2)积极撰写并发表教研或科研论文,近三年内应在各类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篇以上,其中1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3)立项并主持的年均横向科研项目经费达到: 3万元(理科)、1万元(文科);或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且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或主持1项社会服务工作,并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或社会影响。

(4)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市级及以上奖励者。

(5)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重点学科、教学团队、示范性实训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等重大教学改革项目排位为前三位的主要建设骨干。

三、评选办法

1.学校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根据评选条件评出教学名师1~3人,教坛新秀3~5人。

2、评选程序:

(1)由申请人提出申请或学院(部)推荐,填写《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名师申请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坛新秀申请表》(见附件1、2),所在学院(部)进行初评和筛选后,确定候选人选,并签署意见报教务处。

(2)教务处、人事处进行候选人资格审查。

(3)校教学委员会评审。(4)校内公示。

(5)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授予相应称号。

3、评选指标体系参见《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名师奖评选指标体系》、《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坛新秀奖评选指标体系》(附件3、4)。

四、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的管理

1.学校将对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每年进行综合考核,如考核不合格,或出现教学事故,取消其校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称号。

2.学校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的评选、考核管理工作由教务处、人事处共同负责。

五、表彰与奖励

1、校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由学校授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名师、教坛新秀”荣誉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奖金标准为教学名师5000元/人,教坛新秀2000元/人。

2、省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奖项将在校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人员中择优推荐。

3、在同等条件下,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将优先获得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和进修机会。

七、本办法经第n次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特别说明:

本文件于9月14日校长办公会议原则通过,但因2010年省教学名师、教坛新秀评选时间紧迫,正式文件未下发前以附件形式作为个人申报及各学院推荐时依据。

篇6: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2008年上半年,学院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作理念,巩固组织基础,拓展工作领域,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增强工作职能,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和上级团组织工作要求,结合学院的工作实际,立足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切实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各种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为构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努力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注重青年学生干部的培养

1、为保证系统地进行理论学习,以院团委学生会干部为主要成员组建了以“永远跟党走”为思想教育主题的学习型社团,定期组织学生干部系统学习“十七大”报告有关精神,并观摩革命战争影片,同时开展主题讨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团关系教育,激励大学生坚定信念,永远跟党走,逐步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安排了系部学生分会主席到院团委办公室进行挂职锻炼,担任兼职院学生会主席、团委副书记,参与学院共青团日常工作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干部们得到了锻炼。

3、组织开展迎奥运主题教育,举办奥运知识图片展、奥运知识竞赛、迎奥运晨跑活动等,通过系统的组织,同学们参加很踊跃效果显著。

4、筹备了暑期学生干部培训,将于8月29日、30日进行,培训内容将围绕学习各类重要文件、团务知识、培养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展开。

二、注重科技创新创业,加强青年创新型人才培养

1、研究完善了学生科研基金各项制度管理,请督导组的老领导为项目认证审核,规范了结题报告的审定、项目成果的展示,进一步发挥青年在提高社会自主创新能力中的积极作用。

2、在文化节期间举办了创业计划设计大赛,并将对获奖的项目进行实战论证,将于下半年选择两个大学生创业试点项目,进行创业指导,提供财力、人力、物力上的支持,鼓励学生投身创新实践,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营造鼓励青年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以打造青年创业服务平台、促进创业政策改善、加强创业导师服务为重点,完善帮扶青年创业的工作模式。

3、举办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比赛,并将对优胜作品进行加工完善,为参加下届“上汽杯”科技大赛做准备。组织安排学生参观了在上海市第五届“上汽杯”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的成果展示,同学们深受启发,已经开始为参加明年的比赛设计方案。

三、加强和改进团的自身建设。

1、在5月4日召开了“五四”表彰大会,对近期涌现的一大批优秀团员、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和优秀学生干部进行表彰,树立典型,为学生指明了努力方向。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学生处授予储琛婍等80人“优秀团员”光荣称号,授予蔡俪晶懿等112人“三好学生”光荣称号,授予夏明珠等20人“优秀团干部”光荣称号,授予印译林等137人“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同时授予园林061等10个班级团支部“先进团支部”光荣称号,授予环境051班等4个班级“先进班集体”光荣称号。上海市农业学校校团委、学生处决定授予陆文君等15人“三好学生”光荣称号,授予陈玲等10人“优秀团员”光荣称号,授予姚桑桑等10人“优秀学生干部”光荣称号;授予朱凯等8人“优秀团干部”光荣称号。同时,授予高复3班“先进班集体”光荣称号,授予旅英061班团支部“先进团支部”光荣称号。根据共青团上海市农业委员会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上海市农业学校委员会有关通知和要求,推荐王晓宇、于润、王柳燕、陈建美、许俊、贾琪等六名同学为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优秀团员”,黄瑜雯、林姗姗等两名同学为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优秀团干部”。

2、进一步规范了团员发展工作。本学期共开展了培训班3批,共有146人参加,经过严格考核,共发展团员68人(其中中专28人)。

3、进一步加强对主题团日活动的指导和考核,全面发挥团日活动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督促各团支部实际情况和特点,开展符合本团支部发展要求的主题团日活动,比如:学习雷锋精神系列讲座活动、环境保护的研讨、奥运知识宣传竞赛、心系灾民爱心活动、诚信在我心中等。

4、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团的日常工作:新生团关系转接、团证注册、团费收缴等工作,做到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四、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独有的特色

1、逐步规范了社会实践组织形式,加强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拓展社会实践内涵,增强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认真组织好2008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共成立了团队11个,上报团市委重点项目3个,并且要求全院学生均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2、今年的西部计划中我院的苏燕同学经过层层筛选和考核,被派往云南省楚雄元谋县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的工作,三支一扶志愿者招募工作进展顺利。

3、在学雷锋活动中,打破了3月5日集中活动的框架,制定了贯穿整个的服务计划,突破了低层次的体力劳动,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知识型的服务,从而激发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的热情。参与了社区的日常工作,开展具有学院特色的活动,比如废电池换盆栽活动等。

4、加强了对志愿者服务队的日常监督和管理,成立了检查小组,每次活动都要填写活动反馈表,并由服务对象签章,每月制作活动汇总表,并评选优秀项目进行表彰和奖励。

5、在市农委消防现场会期间,学院红十字会的急救队员和志愿者们联合消防队和学院后勤保障处开展了消防逃生演习,获得成功。

五、加强并规范了团委宣传工作。

1、进一步完善了学院团委门户网站,作为我院团委工作的一个最直接、最快捷的展示窗口,指定了专人对该网站进行维护更新,以最快的速度反映我院团委工作情况。

2、征求了广大师生意见,对校园广播站的栏目进行重新论证,合理编排师生喜闻乐见的广播节目,并结合社会热点进行专题的演播,保证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信息畅通。

3、对广播室的新闻记者进行严格管理和考核,增强学生记者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保证了质量,增加了工作积极性。

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工作的指导。

1、贯彻、落实社团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指导社团积极开展活动,不断优化社团结构,大力打造精品社团,开展精品活动,开展“大学生明星社团、优秀社团”评选。

2、在文化节开幕式上,安排了一次高质量的社团成果展示,邀请了大学城诸多的兄弟院校的学生代表观摩,得到大家一致的好评。

3、加强与上海市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多次参加他们的社团文化节,展示我院社团的特色,深受好评。

七、注重大学生艺术教育形式,引导大学生素质锻炼。

1、高质量组织了“上农之春”文化节的各项文体类活动项目的比赛,并在闭幕式上将获奖作品进行了展示,呈现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晚会。

2、组织了大学生艺术团赴泖港乡黄桥村、松江区岳阳街道、武警上海总队3支队12中队进行了慰问演出,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八、对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快速应对,体现了学院团组织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1、5.12四川汶川地震牵动了大家的心,灾情就是命令,学院团委在党委的领导下第一时间组织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真挚感人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播里传出动人的事迹,宣传栏里出现了实时更新的灾情。

2、团委紧急发动各系各班开展主题教育,组织了捐款,两天内就筹集91960.1员,并及时送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献上我们的一片爱心。

3、配合中央统一安排,在校内组织全体师生进行集体默哀,使同学们深受教育和感动。

4、快速组织编排了一场高质量的烛光祈福晚会,同学们用满含的深情为灾区人民献上一片爱心和美好的祝愿。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在青年中高扬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使全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巩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共青团的工作充满了挑战性,我们必须不断的更新理念,在实践中摸索工作经验。相信有学院党委与上级团组织的坚强领导、全院团员青年的精诚团结,下一阶段的我院共青团工作一定会更好。

共青团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篇7: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上海思博学院)2003年3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和国家教育部备案正式建校,高职专科,学制三年,2003年秋季起正式列入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内招生。

学院地处上海四大高校集聚区之一的上海南汇科教园区,规划占地800亩,计划总投资5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约1.4亿元,一期的基础教学中心、实训中心、培训中心、行政中心、图书馆、学生公寓等6万平方米建筑和285亩地的河流、绿化工程即将全部竣工,形成具有一定气势和园林风格的校园景观。各类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的投资额已超过800万元,拥有校园网络、多媒体演示、电子阅览、闭路电视、小剧场等先进教学设备,以及计算机技术、语言教学、国际贸易、现代物流、服饰工艺、平面设计、立体构成、陶瓷艺术、展示、装潢、摄影、声乐等13类共40余个专业实训室。

学院学生公寓设空调、电话、闭路电视、网络终端、热水淋浴、洗衣房、连锁超市,实行半封闭管理,并对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电费补贴。

学院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已经到位的6位学科带头人全部是专职,其中3位是美籍华裔科学家,3位是国内教育界的资深教授。同时,在近千名应聘人员中,第一批选聘了50多名教师和班主任,建立起自己的专职教师和学生管理队伍。学院和全美测评软件系统(北京)有限公司(ATA)和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合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机、英语教学平台。

学院投资方之一是上海康桥半岛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另一投资方(也是学院的创办者)是我国第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实力雄厚的企业和具有丰富高职教育经验的高校联手,使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得到充分的保证。学院改革和建设的总目标是:在同类院校中,争取“建一流条件,创一流模式,育一流人才”,用8年左右的时间建成水平较高,特色鲜明、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篇8: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1.1 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的构建

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的构建是整合职业能力的内容及结构、职业能力测评的工具和方法而得出来的, 而测评工具和方法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的, 因而, 职业能力内容及结构的确定是明确需要的任务。职业能力内容及结构的确定, 就是要明确职业能力模型是什么。因此,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是职业能力模型。

职业能力模型是对能力的内容及其结构的系统化的表述, 它描述了学习者具备的认知条件。[1]KOMET职业能力模型是确定本研究的职业能力模型的基础。KOMET二维职业能力模型包括能力的维度、能力级别及能力指标。能力维度由内容维度和要求维度组成, 内容维度显示能力的内容结构, 即学习 (任务) 范围, 要求维度即能力级别。能力级别是用逐渐增大的“能力值”来表示不同的能力级别。能力指标是用来衡量能力所达到的哪种级别的标准。

KOMET二维职业能力模型由内容维度和要求维度构成, 内容维度包含四种典型工作任务, 依次为初学者、提高者、能手和专家。本文界定的“专家”与此不同, 指的是学生经过某专业的学习, 知识和技能完全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 并且在该领域能发挥很好的创造能力。对应的要求维度 (能力级别) 为:第一级能力 (专业能力) , 第二级能力 (实践能力) , 第三级能力 (社会能力) , 第四级能力 (方法能力) 。在这些基础上, 确定了职业能力模型 (见图1) 。

1.2 职业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要进行职业能力测评实证研究还必须提供可靠的量化标准, 即能力指标的建立。测评指标是能反映测评对象特定属性的一系列考察方面或维度, 也是表征测评对象特征状态的一种形式。[2]

一级指标包括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二级指标中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实践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社会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社会责任感、安全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方法能力包括:分析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决策能力。

测评的标志与标度, 为每一个测评指标确立的关键性特征描述或特征界定, 以及描述测评指标标志的程度差异与状态水平的度量。

据此,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指标体系见表1。

2 职业能力测评表设计

在测评实践中, 要对被试者的表现情况进行评定, 用于描述和评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14项测评指标具有可操作性。评分者根据被试者的表现情况, 对照评分点及根据与评分点的符合程度给出一个分值比重, 设置完全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四个等级, 分别按照3:2:1:0的比例分配, 相应分值以便于计算 (见表2) 。

3 施测与评价

3.1 实施测评

本测试选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地铁顶岗实习的大三学生作为测评对象。样本数量30名, 通过三道开放式综合测试题, 邀请专业核心课中三名任课教师担任此次测评的评分者;发给每位老师各30份测评表;测试分3批次进行, 每批测评10位学生120分钟, 在三名老师处交叉进行测试。

3.2 测评结果分析评价

3.2.1 测评分数统计

经过整理和统计, 课题组要求三位老师按照完全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评测的分数, 计算出了每位学生在四个能力级别上的平均得分, 作为判断学生处于哪一个能力级别的基础。

3.2.2 四个能力级别的分值计算

根据14道题每项完全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四个等级的评判, 某一学生如果在平均分上达到某一能力的“基本符合”条件, 才算通过。也就是说专业能力平均应达到20分以上 (含) 、实践能力平均应达到18分以上 (含) 、社会能力平均应达到15.3分以上 (含) 、专业能力平均应达到13.2分以上 (含) , 这样才能达到每一个能力级别的“基本符合”的条件 (见表2) 。

3.2.3 测评得分与能力级别的对位划分所需满足的条件

前文所述的职业能力模型由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四个维度构成, 所对应的能力级别为:能力级别1、能力级别2、能力级别3和能力级别4, 其中专业能力是各能力级别的基础。

1达到专业能力级别 (能力级别1) 所需满足的条件

A.若被试者获得的专业能力≥20分, 但实践能力<18分时, 他的能力级别就是1级。

B.若被试者的10分<专业能力<20分时, 可通过“实践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超出其“基本符合”的分值来补偿;若其能达到20分以上 (含) , 其能力级别可为1级且只能为1级。

2达到实践能力级别 (能力级别2) 所需满足的条件

A.若被试者获得的专业能力≥20分, 实践能力≥18分, 但社会能力<15.3分时, 那么他的能力级别就是2级。

B.如果9分<实践能力<18分时, 那么所缺分值可通过“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超出其“基本符合”的分值来补偿;若其能达到18分以上 (含) , 其能力级别可为2级且只能为2级。

3达到社会能力级别 (能力级别3) 所需满足的条件

A.若被试者获得的专业能力≥20分, 实践能力≥18分, 社会能力≥15.3分, 但实践能力<13.2分时, 那么他的能力级别就是3级。

B.如果7.7分<社会能力<15.3分时, 那么所缺分值可通过“方法能力”超出其“基本符合”的分值来补偿;若其能达到15.3分以上 (含) , 其能力级别可为3级且只能为3级。

4达到方法能力级别 (能力级别4) 所需满足的条件

若被试者获得的专业能力≥20分, 实践能力≥18分, 社会能力≥15.3分, 实践能力≥13.2分时, 那么他的能力级别就是4级。

3.2.4 被试者的测评结果

按照上述个测评得分与职业能力级别的对位划分的要求, 以5位被试者的成绩作为实例, 判定其达到的职业能力水平 (见表3) 。

从表3可以看出:

1被试者1的专业能力平均22.6分、实践能力平均20分、社会能力平均15.8分, 均符合能力级别条件, 但其方法能力平均8.9分, 小于13.2分的标准, 因而他的职业能力水平达到了能力级别3。

2被试者2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平均分均大于“基本符合”标准分数, 因此, 他的职业能力水平为能力级别4。

(3) 被试者3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分值的平均分大于“基本符合”标准分数, 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平均分小于“基本符合”标准分数, 因此他的职业能力水平为能力级别2。

4 被试者4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平均分均大于或等于“基本符合”标准分数, 因此, 他的职业能力水平为能力级别4。

(5) 被试者5的专业能力平均分为17.5分, 但其实践能力的平均分为21分, 高于“基本符合”标准分数3分, 可补偿给专业能力, 刚好使专业能力得分达到20分的标准要求, 因此他的能力级别为1。

根据上述原则, 统计了30位被试的测评结果。具备能力级别1 (专业能力) 的学生有1人, 所占比例为3.3%;达到能力级别2水平 (实践能力) 的学生有5人, 占16.7%;达到能力级别3水平 (社会能力) 的学生是14人, 所占比重为46.7%;而达到最高级别 (方法能力) 水平的学生有10人, 所占比例为33.3%。各能力级别的学生所占比重可以直观地显示 (见图2) 。

参考文献

[1] (德) 劳耐尔, 赵志群, 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6) :48:116.

篇9: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建设美丽校园,塑造校园人文环境

秉承“建筑是一种文化,也是另一种教育”的先进理念,学院在新建扩建文化综合楼、室内体育馆、球类运动场、星光广场、主题文化园的同时,对原有校舍及校门进行整修以及外部立面的细节化处理和改造,对校园景观布局进行总体设计和规划,营造了一个具有鲜明人文气质和高职教育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实现了“有思想、有人文精神、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和氛围。

根据学院和设计院达成共识的“整体设计,以新带旧、新老协调”的设计思路,对原有建筑进行建筑外部立面的细部改造、处理和整修,使建筑外部立面的色彩与材料和新建筑保持相近或协调的呼应关系,使整个校园建筑景观给人广静疏朗、风格协调的耳目一新感觉。

为此,院领导确立了建设美丽校园的两大原则:一是尊重和保护原有景观资源元素;二是在开阔的空间地带上,总体设计的风格为亲切自然、广静而有内涵。北有整齐而有朝气的绿色树阵,南有生态的未经建设设计的自然处女地,西有开阔宁静的大片绿色草坪和文化园,中心地带有地势拔高的坡形草面。

通过将校园内不同方位的绿色景观串联起来,形成了有序而生动的景观链,使功能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亲近、和谐交融。

学院新建文化综合楼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用“品字结构”呈组群方式,有效地形成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定位和区别;也有效地形成一个包容性很大的学习活动空间。文化综合楼主楼内部形成办公区、展示区、会务区、学生活动中心区域,辅楼两侧一为图书馆,二为多媒体语音教室和机房。另外,建设拥有350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馆,室内体育馆的功能定位是既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活动需求,又能满足千人以上的学生大会的会务功能。此外,还建设拥有12片国家标准的篮球场、4片国家标准的网球场,从整体上营造出一个张扬青春活力、色彩强烈、文化氛围浓郁的功能区域,充分彰显学院特有的体育文化和精神。

以学院校门改造工程为例,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之元素,既反映传统文化对智慧的诠释,又借弧线形的线条使直线为主的建筑体增加柔软度和亲和力。大门内部,在学院原校旗位置上以现代艺术雕塑手法,建设表现中国古代象形文字“手”的造型,象征学院推崇“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理念。校门的整体设计和处理,则给人一种饱含人文内涵的视觉冲击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同时,学院“星光广场”寓意“点点星光汇成明亮广大之场域”,象征“每个人”的成长将促进“一代人”的健康成长,集中代表了学院首任校长杨金土教授提出的“相信人人有才、帮助人人成才”的育人思想。

实施全人教育,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全人教育(博雅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结合学院现状、发展规划以及专业需求,探索对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改变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自身修养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做人做事的水平,以期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不仅拥有很强的竞争力,更拥有厚积薄发的后劲和潜力。

学院不仅重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还特别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以及现代技能的培训和强化。本着以职业为导向的原则,学院结合当前社会的需求,针对学生特点分别建设有专业技术实训平台、职业素质实训平台和现代技能实训平台。探索企业“订单式”培养计划,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充分发挥实训平台的作用,在夯实课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人文素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未来就业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将学校和企业各自独有的优势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毕业生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训平台的锻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一方面,通过实训平台的高度仿真实践,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涵,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实践可以激发年轻人身上巨大的潜能,最终形成创新能力。

在重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学院积极推进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培养“敢为天下先”的勇于创新精神,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就综合实力而言,学院已跨入上海民办高职前三位,是上海市示范性院校之一。

充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化学习是新时代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计算机网络具有超强的信息处理功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以及动画等各种方式将海量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所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办学中,学院主动迎合时代发展需要,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尽享信息科技带来的诸多便利,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彻底打破原来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只管讲课、学生只管听课”的授课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主导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地汲取信息化教学中的营养成分。

此外,学院还与相关通信公司、计算机公司开展深层次合作,在校园学生相对集中的地方建设“无线网络覆盖区”,让学生在校园内,无论是在图书馆、教室,还是在宿舍,都能够利用手机或者电脑轻松登陆网络,获取有用信息,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专业学习,彻底摆脱了传统学习课堂受时间和空间约束的局限。

广泛开展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切入点,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此,学院深入开展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广泛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探索和尝试,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本着教育学生、关心学生和帮助学生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人文教育。学院不仅要求学生理论扎实,还要求其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学院营造了和谐、高雅和洁净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人文景观中陶冶情操、启迪思想,并使之升华为自身优良的人文素质。

同时,学院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经常性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行各类讲座,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例如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学院重视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在教学以及管理中的楷模作用,督促教师和员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不断自我修正和完善。鼓励和支持教师、员工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应用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为此,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学院以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开拓和建设了大量的校外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和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了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另外,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各类学科竞赛、志愿者服务、勤工俭学等各类实践活动,力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闻、锻炼能力和了解社会,进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激发勇于拼搏、勤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专门指派年轻有为的骨干专业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协调和指导,同时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深入学生群体之中,着力发掘个性鲜明、极具潜力、特长突出的学生,并为其打造良好的成长和成才环境,引导学生发挥自身存在的巨大潜能,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紧紧围绕现代市场需求,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当前政府、学校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实践中,学院紧紧围绕当前市场需求,着力建立和完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长效机制。

为此,学院根据对市场需求的准确预判,及时调整学院招生专业以及课程设置,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学院目前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基本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学生顺利步入职场为目标。

同时,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着力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学院建立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体系,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力争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学院还通过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以及有针对性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乐观的择业心态。

上一篇:国际贸易实务提纲下一篇:中学生材料作文800字这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