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谚语摘抄

2024-07-12

民间的谚语摘抄(共11篇)

篇1:民间的谚语摘抄

民间的谚语摘抄

十年栽树,百年歇凉。

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树开什么花。

食鱼要肥,食肉要瘦。

食在广州,住在苏州。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事大事小,身到便了。

事莫做绝,话莫说尽。

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是草有根,是话有因。

是饭充饥,是衣遮体。

是好说不坏,是坏说不好。

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手怕不动,脑怕不用。

手舞足蹈,九十不老。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树怕剥皮,人怕护短。

双手是活宝,一世用不了。

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大湿不了船,火大烧不了锅。

水滴石穿,坐食山空。

水满自流,人满自夸。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

水涨船高,风大树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睡着的人好喊,装睡的人难喊。

顺的好吃,横的难咽。

顺藤摸瓜,顺水求源。

顺着鸡毛找鸡,顺着蒜皮找蒜。

说归说,笑归笑,动手动脚没家教。

说人别说短,打人别打脸。

说书的`嘴快,演戏的腿快。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贪别人个花,误自己个家。

贪得一时嘴,受了一身累。

贪小失大,惜指失掌。

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天不严寒地不冻,人不伤心泪不流。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天才和懒惰结伴,等于一事无成。

天冷不冻织女手,荒年不饿勤耕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经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条条道路通罗马。

铁冷了打不得,话冷了说不得。

听话听音,看人看心。

听人劝,吃饱饭;识人教,武艺高。

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

团结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玩物丧志。

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未饱先止,已饥方食。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喂牛得犁,喂马得骑。

文官动动嘴,武官跑断腿。

文戏靠嘴,武戏靠腿。

屋里不烧火,屋外不冒烟。

无风不起浪,无鱼水不深。

无巧不成书。

无事田中走,谷米长几斗。

无事嫌夜长,有事嫌日短。

无梭难织布,无针难绣花。

无油无盐,吃死不甜。

武官会杀,文官会刮。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吸不张口,呼不闭口。

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细水长流成河,粒米积蓄成箩。

夏吃大蒜冬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

先钉桩子后系驴,先撒窝子后钓鱼。

先胖不会胖,后胖压塌床。

先睡心,后睡眼。

闲人叫冷,忙人叫热。

小病不治,大病难医。

小洞不补,大洞叫苦。

小鬼跌金刚,小鼠断大绳。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小人自大,小溪声大。

小伤风三日,大伤风七天。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歇肩莫歇长,走路莫走忙。

泻药轻煎,补药浓熬。

心要常操,身要长劳。

信了肚,卖了屋。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

行船靠舵,赶车靠鞭。

行要好伴,居要好邻。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秀才谋反,三年不成。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虚心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牙不剔不稀,耳不挖不聋。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掩饰一个缺点,又暴露了另一个缺点。

眼不见,差一半。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眼是孬汉,手是好汉。

杨柳发青,百病皆生。

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

药不治假病,酒不解真愁。

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

要捕鱼,先织网;要搭桥,先打桩。

要打当面鼓,不敲背后锣。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要想长寿,先戒烟酒。

要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要知下山路,须问过来人。

篇2:民间的谚语摘抄

冷得早,暖得早。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蚂蚁垒窝要下雨。

闷雷拉磨声,雹子必定生。阴雨亮一亮,还要下一丈。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棉花云,雨快淋。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泥鳅静,天气晴。

泥鳅跳,雨来到。

扑地烟,雨连天。

青蛙叫,大雨到。

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笠。

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篇3:浅析哈萨克族民间谚语的艺术特征

哈萨克族有着丰富的民间谚语资源,是在哈萨克族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形成并历代传承下来的。哈萨克族的民间谚语内容广泛,是哈萨克族人民口头创作的文学形式,它用生动的比喻,简洁明快的语言鉴定生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民间哲理。

哈萨克族人民对谚语非常喜爱,题材广泛。“夏季精心半日,冬季精心四十天”“技能催人上进”“冬不象冬,夏必不像夏”他们面对不同事物时,用嘴精辟的语言加以概括总结。哈萨克族民间谚语源远流长,世代口耳相传。哈萨克族人民在漫长的游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知识,他们以自己方式生存,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兴趣和需求将现实进行分类,给予意义加以名称,并以这种方式进行思想交流,认识和掌握新事物,并以语言符号的形式记录下来,传承自己的文化。

一、语言精炼,形式短小

从其内容上看,哈萨克族的民间谚语、谜语形式都短小精简,用一句话,两句话就表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判断出社会现象、各种关系的实质。如“祖国是金摇篮”,“雪下有残草,马匹死不了”等等。”

在语言处理上高度精炼,在句子成分和字数设定上,尽可能省去多余的语句,用代表性的字句表达出其哲理性和幽默性。如:“心瞎比眼睛瞎更糟糕”,“巴依大肚便便,穷人饥肠辘辘”

二、语言生动形象,修辞方式巧妙

形象生动是文学语言创作的基本要求,这样才会使人印象深刻。灵活使用语言表现手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善于细节刻画朔造,把抽象的事物表象化,二是充分运用修辞手法。哈萨克族民间谚语正是通过这些生动形象地语言反映生活,塑造生动鲜活的形象,从而达到如临其境的效果。

1、通过细节刻画使语言形象化

在哈萨克语谚语中,没有教条、严厉的说教,也没有系统的逻辑阐述,在那些精简干练、生动形象的语句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寓意。如:“喝井水,绵羊肥”、“夏天留神伤畜,冬天留神老畜”这两则谚语细致鲜明的反映了牧区生活,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通过这些民间谚语生动,鲜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才能深刻体验,感受哈萨克族文化中那源远流长的神韵。哈萨克族是一个以游牧生产为主的民族,牧区面积大,四季交互变化,大多处风景优美,有幅员辽阔的草原和水草丰盛的牧场,勤劳的哈萨克族人民世代生息、聚居于此,以顽强的毅力创造具有哈萨克民族特色的游牧文化,这些文化现象在语言载体上形成了各种表现形式,其意义深刻,形象生动贴近生活。

哈萨克族谚语的形象性,它的精炼与质朴,都离不开准确、合理的用词。首先,哈萨克谚语大多数选用与游牧生活特点相关的词,直接表达民俗民风的词。如,在其谚语中有比较丰富对牲畜和鸟兽的外貌描写,对行为品德的精辟定义。又如表示哈萨克衣食住行,信仰,组织,制度的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这些词能恰到好处的表达哈萨克族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而且这些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运用这些词,既可以使谚语通俗,又易于从感情、心理上通人们沟通。哈萨克谚语的精妙之处也蕴含在这些词上“巴依靠牲畜,笔管靠一张嘴”,巴依同笔管相对,鲜明的揭露的本质,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使这则谚语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其次,哈萨克谚语常利用词的多义、转义、引申而耐人回味。“与其事事粗通,不如一事精通”。再次,充分利用某些词在词义上具有简单、概括的特点。“两个好人在一起是生死朋友,两个坏人在一起时敌人”。他们借助了语言自身的优势,巧妙的、合理的用词,让读者受益匪浅。

2、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形象

善用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能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贴切。在哈萨克族民间谚语中,勤劳的人民善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采用对比、借代、夸张、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寓意与哲理于形象之中,重现生活场景,给人以思考和教诲。在整理、收集大量民间谚语中发现运用最多的是比喻,在哈萨克族民间谚语中比喻手法也可谓是俯拾皆是,它深入浅出,以物喻理,直中见曲,曲中见直,形象鲜明,通俗易懂。

哈萨克族谚语中有云:“学则明,不学则暗”,由于各个民族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的不同,在谚语中使用的喻体形象也明显不同,反映了各民族浓郁的生活氛围与风土人情。哈萨克族民间谚语通常选用贴近哈萨克民族生活的事物作喻体,其中许多来源于哈萨克人民世代生活的草原,长期相伴牧民牲畜等。如:“不劳而获的珍宝,不如劳动得来的羊羔。”、“要有天大智慧,不要有黄豆大的骄傲。”、“牛犊在挣蹦他也挣蹦不着背上的鞍子。”羊、黄豆、牛犊都是哈萨克族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人们运用比喻,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形象、生动的喻意表达出来,深刻的阐明一个道理。这些谚语不仅反映出哈萨克族民自食其力、勤劳刻苦的本色,也折射出哈萨克人们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

这些谚语都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的感受和经验。在劳动中,他们把自己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用精炼、形象、短小的语句创造成谚语,蕴含一定的科学道理,这是哈萨克族人们在生活过程中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他们推崇友善,注重交往中的纯洁性,折射出哈萨克民族智慧的光芒。

三、形式多样,节奏明快

哈萨克族谚语在结构形式上大多具有句式多样、节奏明快、音调和谐的特征。常常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如:“劳动少,收获少”,“正派者,方为人”,这些谚语在形式上字数相同、内容相仿、结构一致,显得精致紧凑,简洁凝练。可以从中看出哈萨克族个人的品德修养挤社会推崇的高贵品德;宽容、坦诚、大度、务实、坚韧、知足等。

哈萨克谚语有陈述句,也有命令句和疑问句,直接面对听者。“节令一到,冰雪消融”,“如果你有忧伤就去找你的朋友”“鱼儿钻进一潭死水,会落个什么结果”,这些句式的运用能含蓄、有力、幽默的表达劳动人们的思想,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寓意深远,回味无穷。这些谚语也折射出哈萨克族人民在实际生活中的处事观点,豁达务实。

哈萨克族民间谚语是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介于散文与韵文之间。说它是散文,只是形式上具有散文特点,也具有音韵和谐的特点,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说它是韵文,却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在哈萨克族人民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改、提炼、补充,使内容更加科学,富有哲理,直接指出事物本质。很多谚语劝诫人民为了生存和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复杂的局面中药面对现实,随机应变,不要猜测臆想,注重思考,不要坐享其成,要运筹帷幄。

哈萨克族民间谚语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实践的结果,是文化遗产中宝贵的财富。每一则谚语的产生到广为流传都经历了哈萨克族人民在生活中的不断锤炼,成为哈萨克族语言中精华和富有活力部分。通过对其艺术特征的分析研究,使我们感受到哈萨克谚语的哲理性,通俗性,紧凑型等特点。从丰富多彩的哈萨克族民间谚语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哈萨克族文化魅力和深刻内涵,也可以探究哈萨克族生产、生活的一些能力。

参考文献

[1]毕桪.哈萨克民间文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2006年6月,第360一364页.

[2]成世勋.哈萨克谚语浅析.《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1):第34一36页.

篇4:农耕文化下的河南民间谚语举隅

关键词:河南地区;农耕文化;谚语

提到中原地区,谈到中原文化,就离不开“农耕”二字。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从距今约八九千年的河南裴李岗文化考古发现中我们就可以判断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开始了农耕实践。农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通过农耕创造出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从此我们摆脱了大自然的完全主宰,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如恩格斯所言:“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河南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农耕文化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大粮仓。直至今日,河南省仍是农业大省,农耕文化依旧深深影响着这片热土,实实在在的庄稼人也一直传承着这份文化,其最鲜明最直接的表现就体现在人们日常交流时随口拈来的民间谚语之中。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是最适合口头流传的通俗性语言载体。祖祖辈辈在农耕生产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是通过语言来传授给后辈,而这种简约却不简单的语言形式是最佳选择,他们短小精悍便于记忆,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封建时代曾为农耕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直到今天这些谚语依旧有其现实价值,辅助现代化的农耕生活。

一、体现以农为本,珍爱土地的谚语

早在汉代我国就已经提出了“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历代统治者也多会在春季举行“亲率耕”的仪式以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对封建统治者来说农业上的丰收对维护其统治有重大意义,而对于真正在土里劳作,在土里刨食的庄稼人来说,其对土地的热爱则更加具体和真切。

“地是聚宝盆,有地才有人;地是黄金板,有地就有脸。”

“田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 “一亩地,三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

“穷人三件宝:老手,薄地,破棉袄。” “人勤地不懒。”

“生意钱,三两年;衙门钱,隔夜完;庄稼钱,亿万年。”

肥沃的土地是万物生发的基础,大地如母亲般孕育了庄稼,并为其萌芽、发荣、结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没有土地就不会有农业生产的收获。“笑脸求人,不如黑脸求土”在进入农耕文明之后,劳动者几乎所有的生存、生活资料都取自于田地,他们深信“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的道理,因而辛勤劳作。大地对劳动者的丰厚馈赠又使得人们对土地无比敬仰,并在一种膜拜心理下创造出了土地神的形象,他们深信土地爷的存在并会举行隆重的参拜仪式。农民将丰收归功于大地的慷慨无私,土地便是他们的信仰,也正因为农耕文化中对土地的依赖,所以民俗谚语中也就自然而然的保留了许多此类谚语。正如“饮水思源”,填饱了肚皮自然也不能忘记了大地的恩惠。

二、丰富的时令气象农谚

春种秋收,农业生产是时令性非常强的劳作,要想获得丰收就必须严格遵守时令节气。“年”字从本是表示谷物一年一熟的意思到现在变成为专有的时间名词,可见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古人观察并记录时间的参照物即是粮食作物的生发状态,因此有关时令气象的谚语自然也是农谚中的大家族。

“菊花开,该种麦。” “嘴哈气,麦下地。”

“枣芽发种棉花,谷雨前后把种下。” “处暑不种田,种田也枉然。”

“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馍锅跑了气。” “布谷声声小麦黄,五月端阳吃新粮。” “清明节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

中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对庄稼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在农民眼中小麦就是“怕正月暖,二月寒、三月霜,四月雾”的娇娘子。如在春暖地热时没有及时撒种播种,或是在该浇灌时错过了灌浆时机,都会导致粮食的减产。地是命脉,粮食是庄稼人的命根,所以勤劳朴实的农民将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化作这一句句生动形象的谚语来做后辈人种粮的指明灯。“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馍锅跑了气”就形象地道出了不守农时带来的不良后果,即粮食颗粒不饱满,像跑了气的馒头一样又瘪又小。即使一年兢兢业业,闯过风风雪雪,到了收获的时节也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芒种立夏,会见亲家不说话”即是描绘了收获时节忙碌的场景。“紧张庄稼,消停买卖,节令不等人”,这些丰富的时令气象农谚既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同时也为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贡献,它们就相当于庄稼人的《论语》、《孟子》,是一部部农业生产的千年经书。

三、河南地区的饮食谚语

在饮食上河南人是随意自然,注重实惠,不过分讲究外在精美的。河南特色的郑州烩面和开封灌汤包都是比较大众化的食品,很多美食形成的历史传说也颇有种乱炖成佳品的意味。细探这种饮食习俗的形成无不与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面条热三遍,拿肉都不换。” “肚是一磨盘,躺下就不饿。”

“不冷捎衣裳,不饥带干粮。” “起脚饺子落脚面。”

河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因而其饮食文化中离不了面食,但河南人不仅爱吃面,更具有的是一种农耕文化影响下的节约意识和未雨绸缪的精神。这种饮食习俗就如河南人的性格一样,豪爽质朴且不拘小节。河南人的节约意识深入骨髓,面条已经剩了又剩,但人们却在吃剩饭中品出了美味与乐趣;河南人未雨绸缪,提前准备的精神也极佳,“不冷捎衣裳,不饥带干粮”,总会碰到的问题不如提前想到与准备。不同于南方地区的游耕文明,中原地帶的农业生产稳定性很强,农民被土地所束缚很少有休闲时光,农忙时妇女小孩也要下田干活,如“说不完的闲话,摘不完的棉花”、“焦麦炸豆,皇姑也下楼”就是讲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的,因而普通百姓家没有时间研究饮食和制作精美细致的食品这是其饮食习俗形成的原因之一。其二,中原地带较少山林,气候条件也不如南方,一进入深秋隆冬,大地就一片萧索,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肚是一磨盘,躺下就不饿”,“穷人最怕过四五月”(四五月份为青黄不接的时段)可见在传统农耕生活下人们忍饥挨饿是常有之事,因而其饮食上就更加在意实惠,没有物质条件去过度关注食物的精美,人人都有节约粮食,储备粮食的精神。“麦盖三层被,枕着蒸馍睡”能吃上白白胖胖、热热乎乎的馒头已经是庄稼人最大的欣喜了。

四、体现勤俭持家的生活谚语

“春天不下力,秋来饿肚皮”是残酷的现实,农耕生活要求劳动者必需勤劳节俭才能从田地中得到更加丰厚的回报,因此前辈们创造了大量的此类谚语来相互勉励并以此来告诫后辈人,如: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冬不节约春上愁,夏不劳动秋无收。”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天冷不冻下力汉,黄土不亏勤劳人。” “一顿省一口,一年剩一斗。” “雪怕太阳草怕霜,过日子怕的是铺张。”

农民只有靠自己的勤劳努力才会取得丰收,而在农业生产上又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气象灾害或战争危害等。中原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旱灾也较为频繁,再加上封建时期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农民多是靠天吃饭,由气象因素引发的减产自然不可避免;在政治格局上,长久以来中原都是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战争一旦爆发逐鹿中原是必然的,这些天灾人祸都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存与生产,因而他们十分节俭不肯浪费一针一线一粒粮。这些谚语体现出的勤俭节约精神不仅是祖祖辈辈河南人身体力行的美德,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必须传承下去的中华美德。

综上,在封建社会农耕文明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带,其生产生活都是以围绕农耕劳作为中心和主轴的,农耕文化不可避免地浸染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更是如活化石般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与艰辛。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交流交际离不开供给其穿衣吃饭的田地和生产,所以来自于大众文化底层的民间谚语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它们短小风趣却蕴含哲理,作为民众智慧的结晶和民俗语言的精华折射出了中原民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特色的风土人情,也体现出了中原人豪爽质朴的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周广川,张巨保,贾兵强.中原地区先秦农耕文化述论[J].农业考古,2009

[2]马克思,恩格斯.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

[3]周扬.中国谚语集成[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

篇5:民间谚语 摘抄

1、天塌大家死,过河有矬子

2、天塌下来有地接着

3、天天打雁,倒叫雁qian了眼睛

4、天王老子都不怕

5、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6、天无绝人之路

7、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8、天下乌鸦一般黑

9、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10、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11、添不满的窟窿

12、跳进黄河洗不清

13、铁树开花,哑巴说话

14、听风就是雨

15、听拉拉蛄叫就不种地了

16、同桌吃饭,各自付钱

17、铜壶不漏水不滴

18、捅马蜂窝

19、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20、头顶天,脚踩地

2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2、土多好打墙

23、土埋半截子

24、吐口唾沫一个丁

25、兔子不吃窝边草

26、兔子驾不了辕

27、碗大勺有准

28、万变不离其宗

29、万事不求人

30、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1、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32、往别人院里泼脏水

33、往口袋里钻

34、往脸上抹黑

35、往脸上贴金

36、忘了自己是吃几碗饭的

37、忘了自己姓什么

38、围着锅台转

39、惟恐天下不乱

篇6:关于卫生的谚语民间谚语

2、饭后走百步,永不进药铺。

3、睡前烫烫脚,胜服催眠药。

4、饮食要卫生,一热二鲜三干净。

5、一顿吃伤,十顿喝汤。

6、预防肠道传染病,要把蚊蝇消灭净。

7、要讲卫生得清洁,要获本领得勤学。

8、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9、奉洁身体净,不得皮肤病。

10、烟伤肺、酒伤肝,色刮骨、气伤神。

11、灭虱无窍,洗衣换袄。

12、不喝隔夜茶,不饮过量酒。

13、不干不净、吃了生病,干干净净、吃了没病。

14、饱吃萝卜饿吃葱,不饱不饿吃花生。

15、饭吃八成饱,到老胃肠好。

16、节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

17、脑子不怕用,身子不怕动。

18、四害除净,人畜无病。

19、六月六,晒衣服。

20、食不言,寝不语。

21、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

22、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23、病好不谢医,天下无人医。

24、人橱先洗手,饭后要漱口。

25、少吃长寿,多吃多灾。

26、吃了省钱瓜,害了绞肠痧。

27、体弱病欺人,体强人欺病。

28、从小爱劳动,老来药不用。

29、讳疾忌医,难求良药。

篇7:关于卫生的谚语精选民间谚语

2、千补万补,不如食补。

3、疮怕有名,病怕无名。

4、破梨烂枣,吃了不好。

5、云来云去晒好米,病来病去病死人。

6、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7、奉洁身体净,不得皮肤病。

8、毛巾不乱用,眼睛不生病。

9、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要少。

10、冬灭蚊子夏灭蝇,夏天秋天得安宁。

11、吃饭先喝汤,强似用药方。

12、不气不愁,活到白头。

13、除了苍蝇消灭蚊,夏季疾病减七分。

14、冷不冷、带衣裳,饿不饿、带干粮。

15、萝卜就开茶,饿掉大夫牙。

16、上床萝卜下床姜,常吃不用开药方。

17、吃了省钱瓜,害了绞肠痧。

18、干干净净,预防百病。

19、痰出人口,病随痰走。

20、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

21、少吃长寿,多吃多灾。

22、饥不择食,寒不择衣。

23、早起早睡,精神百倍。

24、新病好医,旧病难治。

25、体弱病欺人,体强人欺病。

26、脑子不怕用,身子不怕动。

27、饭吃八成饱,到老胃肠好。

28、瞒债必穷,瞒病必亡。

29、洗脸洗鼻窝,扫地扫黑角。

篇8:透过中日民间谚语看传统金钱观

关键词:中日谚语,拜金主义,金钱观

作为熟语的组成部分, 谚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反映了精彩的人文世界, 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谚语多产生于民间, 世代口耳相传, 并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社会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透过对谚语的认识我们可以了解林林总总的世态人情, 并体味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但谚语并不是民众普遍的价值观, 而是人类在特定的时间, 特定的场合对事物的感想及智慧。所以, 把谚语作为普遍、一般的规范来试用本身就是很愚蠢的。谚语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 必定会有精华和糟粕之分。中日两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 由于社会历史的局限性, 致使大量谚语带有消极成分。透过中日两国反应金钱的谚语可以一目了然。本文旨在透过这些谚语对中日的金钱观做一些探讨。

一、金钱

“其为物轻微易藏, 在于把握, 可以周海内而无饥饿之患。此令臣倾背其主, 而民亦去其乡”。 (《汉书·食货志》) 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无不以金钱来维持, 金钱是重要的, 金钱多少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需求能否实现, 甚至决定能否产生某种需求。中日两国就产生了很多与拜金主义相关的谚语。下面是作者通过搜集整理中日谚语词典, 分类列举一些体现拜金主义, 金钱至上, 描写金钱万能体现世态炎凉的中日民间谚语。

1、日:「親子の中でも金銭は他人」、「金に親子はない」、「金銭は親子も他人」。

中:钱财份上无父子;亲兄弟明算账;爹亲娘亲没有铜角子亲;有钱不认亲, 有财不认人;贫穷是亲不往来, 富贵非亲问三门;贫来亲也疏;手拿讨饭棍, 亲戚邻居不敢认。

这几个谚语都反映了中日民间金钱与亲情之间的关系。在涉及到自己的金钱利益时, 就连亲生的父母都可以无视, 为了得到金钱可以六亲不认, 人们普遍愿意和有钱人攀亲戚, 没钱的人即使再亲关系也会疏远。在金钱面前亲情是可以排在第二位甚至更后面的。

2、日:「出雲の神より恵比寿の紙」、「愛想づかしは金から起きる」、「金の切れ目が縁の切れ目」。

中:贫贱夫妻离, 富贵他人和;财了缘分尽, 无钱不夫妻。

这几个谚语反映了中日民间爱情与金钱的关系。与专帮助别人家牵红线的月老的功德相比, 还是用现金收买女人心更重要。女人要和男人结为夫妻, 首先要考虑男方的经济状况, 传统社会讲究“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如果男方有钱, 即使是傻瓜女方父母也愿意将女儿嫁给他。即使结了婚, 如果没有了钱财缘分也就断了。

3、日:金の光は阿弥陀ほど、金のある間は極楽、仏の光より金の光、地獄の沙汰も金次第、金ある時鬼をも使う、金あれば木仏も面を和らぐ、金ある時石仏も頭を返す。

中: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好买黄泉路;大户人家不死人;钱能通神;玉帝拜财神, 有钱大三辈;判官要金, 小鬼要银;和尚见钱也卖经。

这几个谚语反映了中日民间金钱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中日是神佛共尊的国家, 拥有金钱就如同拥有佛祖阿弥陀一样的威力, 对金钱的向往好比憧憬佛祖阿弥陀的灵光。有钱人家有人生病或老人寿终正寝或为了死后不入地狱用金钱来收买阎罗王。在金钱面前任何人任何神都会屈服, 即使是鬼神也会为人所用, 六根清净的和尚也会倒卖经书背弃佛祖。

4、日:挨拶より円札、金請けするとも人請けするな、財を以て交わる者は財尽きて交わる絶ゆ。

中:钱聚如兄, 钱散如奔;有钱有人, 没钱没人;无钱是路人;财尽不交, 色衰不妻;处家人情, 非钱不可;分银子都会有人骂。

这几个谚语反映了中日民间金钱与人情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礼貌问候不如现钞的交易;以钱财结交朋友钱财穷尽时交情也不复存在;与别人处人情没有金钱做保证是根本行不通的;人与人之间分钱时, 不管按劳分配还是平均分配总得不到所有人的满足, 总招来人骂。这几个谚语充分体现了在中日传统的人际交往中财迷心窍, 世态炎凉的社会现象以及人与人之间一切向钱看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5、日:金が物を言う、金さえあれば飛ぶ鳥も落ちる、先立つ者は金、金のないは首のないに劣る、人間万事金の世の中、銭に勝る宝なし。

中:钱可通神;人间万事钱为首;钱到手样样有;有了钱万事圆。

这几个谚语反映了中日民间金钱的作用以及世间万物以钱为首的拜金主义金钱观。中日谚语中都出现了“万事”一词, 说明只要有了足够的钱, 世界上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这种关于金钱威力的看法是中日民间所共有的。只要有了钱天上飞的鸟也会听人的指挥, 一个人没有钱就相当于没有脑袋一样,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受钱的左右, 有了钱神仙也会听从于人。这种金钱的威力是没有与之抗衡的。

6、日:金の貸借りは不和の基、敵の前より借金の前、貸し借りは他人、借り時の地蔵顔済む時の閻魔顔、負わず借らずに子三人、利息を取るより利息を払うな。

中:富人过年, 穷人过关;富人怕借, 穷人怕债;好借债, 穷的快。

这几个谚语体现了中日民间对于金钱借贷的看法。金钱借贷是纠纷之源, 与其面对债主不如去战场面对敌人;借钱会让亲人形同陌路;借钱时满脸堆笑像孙子一样, 还债时脸色阴沉像阎罗一样, 它提醒人们, 为避免纠纷不要轻易跟别人借钱或把钱借给别人, 不求利息, 但求无债。旧时中国富人在年节时, 要加紧催租逼债, 因此穷人每逢过节如同过年关, 提心吊胆非常艰难。不求人不借钱加上三个孩子这就是中日民间朴素的幸福。

不管是金钱还是人情, 谁也不欠谁才心安理得, 这种“万事不求人”的思想可以说是中日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中日两国传统文化中信贷文化的缺失, 长期以来, 两国金融机制的发展受到来自社会, 文化的压制, 导致与欧美相比, 人们的金融意识比较薄弱, 金融经济的发展比较滞后。

7、日:貧乏は悪徳ではない、金を攫む者は人に見ず、貧すれば鈍する。

中:人生若不图富贵, 便做如来也枉然;人直不富港直不深:穷人生来低三辈:人爱富的, 狗咬穷的。

这几个谚语反映了中日民间传统的贫富观, 穷人要多多行善, 而富人就不必有太多的积德;人活在世上如果不贪图富贵, 那么即使变为如来佛祖也是惘然的事情;要想富就要不择手段, 港湾要想深就不能笔直等等, 这些都反映了极端享乐的腐朽思想。

以上为笔者从金钱与亲情, 爱情, 人情, 宗教的关系以及金钱的作用, 民间借贷, 贫富观等方面的探讨, 中日传统社会民间对于金钱的膜拜可见一斑。

另外也应看到这样一种现象, 金钱是使人竞争倾轧, 天良沦丧的原因, 所以崇尚返璞归真, 伦常和谐的人, 就把矛头指向了它。中国的士大夫不仅在理念上以利为耻, 而且把物态化的金钱, 也看作不可触染的不洁之物。

中:说金子晃眼, 说银子傻白, 说铜钱腥气;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这两个谚语反映了士大夫不屑于谈论金钱, 视金钱如粪土的情结。同样在日本民间也存在这样的思想。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日传统的贱商思潮。

二、勤俭节约

中日反映传统金钱观的谚语中倡导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的谚语也特别多, 这是因为勤俭节约是中日两国共同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特性。

日:一銭に笑うものは一銭に泣く、いつでもあると思うな親と金、入るを計り出ずるを為す、取り勘定より遣い勘定、骨身惜しむな無駄惜しめ。

中:想拾横财一世穷;要想找着活财神, 省吃俭用免求人;平时省分文, 用时有千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用之有度。

瞧不起一分钱的人迟早会被一分钱所难倒, 教导人们即使是一分钱也不可以小看, 有了小钱的累积才会创造财富;父母总有过世的时候, 金钱总有用尽之日, 告诫人们要自立, 勤奋;财富要靠自己来创造不能有苟且的心理捡拾横财, 否则会一生贫穷;平时要注重节俭, 有用时才能不会因为金钱的欠缺而束手无策。

金钱是把双刃剑, 既能给人带来幸福也能给人带来灾难, 认识到这一现象并反映类似辩证关系的谚语也有很多。

日:金は命の親命の敵、富貴にして苦あり貧乏にして楽しみ有り、富貴の門は鬼常に睨む。

中:风吹鸭蛋壳, 财去人安乐;害人之事不为, 非义之财不取;偷吃不肥, 做贼不富。

钱既能救命也能丧命;灾难往往会光顾富贵之家, 没有钱财的人才会得到真正的安乐, 这虽然带有浓浓的自我安慰的因素, 但也能看出人们对于钱财的达观态度;不能做不义的举动, 而要通过自己的正当劳动致富, 否则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于中日民间金钱谚语的分析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人民对金钱所具有的威力感触是一致的, 我们可以把人们对于金钱的态度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切向钱看, 把对金钱的追求视为人生最大目标的腐朽的拜金主义金钱观, 另一种是把金钱看作双刃剑, 提倡用正确的态度正当的手段获得金钱的正确的金钱观。而体现拜金主义金钱观的谚语比提倡正确对待金钱的谚语要多得多, 这说明传统社会的中国和日本, 由于局限的历史, 地理以及人文等因素, 大多数的人们对于金钱的本质、目的、用何种手段获取金钱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逐渐由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 对于金钱的理念也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 作为民族智慧结晶的谚语又将如何体现金钱观是笔者今后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池田弥三郎.『暮らしの中のことわざ』[M].旺文社, 1980.

[2]禾木.中华谚语词典[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3]曲礼贤, 张文华.简明日汉成语辞典[M].知识出版社, 1982.

[4]王凌.透过看日本人的经济观[C].大学日语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11.

[5]王丹, 姜楠.通过中日与“金钱”相关的谚语看宗教的影响力[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2.

篇9:民间的谚语摘抄

关键词:上虞;民间谚语;孝德观念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77-02

上虞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处杭州湾南岸、杭州市和宁波市之间,与上海市隔海相望。2010年5月中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上虞市为“中国孝德文化之乡”。上虞历来是一个崇尚孝德的地方,千百年历史绵延,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孝德文化。虞舜恪尽孝道,被注重孝廉的尧帝看重,把帝位禅让于他;年仅十四的孝女曹娥“投江寻父”,被历代封为孝烈。据史书记载,虞舜、曹娥分别为男女二十四孝之首,其影响之深,流传之广,历代少有能与之比者。上虞孝文化遗产无疑是一笔珍贵的人文瑰宝,是越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谚语集成·浙江卷·上虞谚语集》搜集到上虞民间谚语五千余条,其中反映人们孝德的谚语有180余条,如“要知父母恩,怀中抱孙孙”“儿不嫌母丑,狗不怨家贫”、“天上下雨地上阴,人留后代树留根”等等,上虞民间谚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记载、传承着越地人民几千年来积淀的善事父母、和睦家庭、价值判断、忠孝关系等道德观方面的内容,每个孝文化谚语都从不同角度传达着越地人民的文化特征。

一、民间谚语和孝德观念的关系

民间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和生产中对事物、经验做出的言简意赅的概括。谚语的产生和流传是对生活、事物中最本质、最具有社会价值的认识和反映。比如男女老少、家庭婚姻等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关心重视的一些生活要事,因而人们对这些生活大事的认识和总结,也如同对其他生活、事物一样,用凝练的口语形式加以概括、总结并流传下来,相互劝诫,代代相传,■益后世。于是逐渐产生、加工、提炼、发展形成“浩如烟海”的民间谚语。其中除了那些反映自然、生产及其相互关系、影响的民谚外,大量的是反映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民谚。特别是其中反映人们的思想道德的谚语,对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起着很重要的主导作用。

“孝”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并被人们誉为道德之本,百行之首,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核心部分。《孝经》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又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因此,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孝德,自“孝”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形成之时起,也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用口语形式加之概括、总结,并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千百年来的加工、锤炼,形成许多反映孝德内容的谚语,流传下来,形成“孝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孝”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的产生,不会产生反映孝德的民谚;反之,没有民谚这一形式的传播,“孝”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也不会流传至今,二者之间是传统文化中的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二、上虞孝民谚与“孝”的历史渊源

舜(前22世纪初─前21世纪初),本姓姚,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史称虞舜。《史记·正义》引“会稽旧记”云,生于上虞姚丘,南巡时崩于苍梧之野,寿至百岁。舜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之一,为百孝之首,是孝德文化的象征、上虞精神的代表。舜在家里,面对顽父、嚣母、傲弟联手的欺侮乃至谋害,为了不使他们背上谋害亲人的罪名,一直忍辱负重,躲闪规避。当他大权在握之时,不但不抱报复之心,依然“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态度和悦恭敬,显示了“位卑不失志,得势不骄横”的高风亮节。

曹娥江流域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崇尚、实践、力行孝德的人物和事迹,曹娥是历代所推崇的孝女,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上虞孝德人物、孝德事迹多达58例,如“王充因孝上太学”、“赵善傅护父受伤”、“徐光宪九十归乡扫墓”。至今,上虞市留存有大舜庙、曹娥庙、舜井、朱娥庙、孝闻岭、孝子碑等18处孝德文化实物、遗址和遗迹。

三、上虞流传的孝德民谚

“孝”的含义很广,古籍中对“孝”的解释也很多。如《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后来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意完全吻合,因而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另外《祭义》对“孝”的解释更多:“曾子曰:居处不庄非孝,事君不忠非孝,■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战阵无勇非孝,五者不义,灾及乎亲,敢不敬乎。”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善事父母、尊老敬长以及与孝的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如“庄、忠、敬、信、勇”等其他方面,但主要的还是善事父母和尊老敬长。上虞民谚所反映“孝”的内容,也不外乎这几方面,现概述如下:

(一)养亲和敬亲

善事父母,最基本,最经常的义务是养亲。孝的核心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在上虞民谚中,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饮水要思源,为人不忘本。”“养儿不知娘亲苦,养女难报父母恩。”“乌鸦反哺行孝义,羊子跪乳报养恩。”等等,充分反映了人们“报恩尽孝”的孝德观念,对那些“娶了媳妇忘了娘”、“毛干翅硬各自飞,丢下一对老乌龟”的忘恩负义的子女具有一定的谴责和教诫意义。人老之后,就渐渐失去劳动能力,如无积蓄,就会衣食无着,即使衣食有所措,也会因为身体衰老,疾病缠身而削弱甚或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因此要求子女必须尽养口、养体、养身之反哺义务。养可能也,敬为难,如何做到敬亲呢?孔子认为,敬亲要保持对父母态度和悦,表现出恭敬之态度来。如上虞民谚“上有天大,下有父尊”、“人人都是父母养,不孝不敬不应当”、“活着不把父母敬,何必死后哭灵魂”、“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儿不嫌母丑,狗不怨家贫”等等,都是教育人们要尊敬父母,不要学那些逆子“打爷骂娘,忤逆不孝”。当然,对父母的错误言行,也要敢于规劝、帮助改正,不能坐视不理,听之任之。

(二)居常与侍疾

孝敬父母,必然表现在家庭日常生活中。首先要照顾好父母的日常起居,做到冬天温暖,夏天清爽,另外还要在晚上安顿好父母休息,早上要去省亲问安。如:“早晚请安,问暖问寒”“人人都是父母养,尊老敬老理应当”“家家都有老双亲,嫌老欺老没良心”“孤老无人管,端水又端饭”。孝子在父母生病期间还要表现出孝子之忧,要做到“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二十四孝》第二则故事就记载了汉文帝亲尝汤药,孝侍母病的事迹。母病三年,帝为之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于天下。生老病死是人的基本存在状态,父母也总是要老,要病,子女一方面要为父母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父愁子妻,子愁父亡”说的正是这种孝思。

(三)顺亲和子嗣

《孟子》:“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子女要顺从父母祖辈的意志,唯命是从。“娘喊应千里,爷喊应万里”“不听老人言,做事不周全”等民谚都反映了旧时子女在父母面前要百依百顺。《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旧时无论哪个族姓、支派、房头及任何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螽斯蛰蛰”、“瓜瓞绵绵”,永承宗祀。如民谚:“天上下雨地上阴,人留后代树留根”、“养儿传宗接代,养女财空家败”、“田要冬耕,儿要亲生”、“人生在世第一丑,绝子绝孙绝宗祖”、“生男如添势,产女如败家”、“宁可无田,不可无男”等民谚,说明“子嗣观”在人们的传统道德上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丧亲和祭亲

人生最伤感的莫过于生离死别。古往今来,无论家境贫富,父母及其他长辈去世,后辈人都要竭力予以安葬,并服孝三年,表示孝意,告慰死者。许多丧事习俗,至今尚存,且反映在民谚中。如:“人死书盖脸,免得后人惦”、“棺材转弯过缺,孝子跪地迎接”、“人死三天土里埋,晚上要烧望乡台”、“出葬道士开路,七天道士做七”、“头蓄七七(即49天),孝守三年”、“过年吃酒肉,孝家(指三年内死了人的人家)二十六(指过春节吃年饭,孝家要在农历腊月二十六日吃)”等等,父母之丧,最为至痛。创伤愈大,平复的愈慢。在儒家看来,丧葬祭祀的礼仪是用来教导人民仁爱之心的,没有仁爱之心,都由于未修明丧祭之礼。当然其中有些谚语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属于糟粕部分,不能毫无批判地全部继承、传播,但反映了子女及后辈对父母及前辈留恋之常情,从这一侧面表达了人们的传统孝德。

四、结语

民间谚语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时代内容的谚语。上虞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孝文化传统底蕴厚重。与全社会大力弘扬孝德文化相呼应,近年来上虞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孝德文化的传播,切实加强了孝德遗迹、遗址的修缮与保护,先后投资了一亿元重建大舜庙,花巨资建造了亚洲第一雕塑“舜耕象群”、“舜会百官”等孝德文化标志。修复了陈春澜故居、敕伍堂、谢安墓、谢晋故居等遗址。本文只是就民谚这一形式,介绍上虞民谚与人们的孝德思想观念的相互关系及其主要内容,为开展“孝文化”和“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肖忠群.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寿永明,王敏红.绍兴语言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侯友兰,等.越谚点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篇10:关于节约的谚语经典民间谚语

2、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

3、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4、惜衣有衣穿,惜饭有饭吃。

5、小钱不知省,大钱将滥花。

6、事成靠坚持,失败志不移。

7、粗茶淡饭,细水长流。

8、一星半星,聚两成斤。

9、浪费无底洞,坐吃山要空。

10、当花的,十个钱要花,不当花的,一个钱要省。

11、珍惜粮食,远离浪费。

12、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

13、事事为于民,感谢党恩情。

14、自备碗筷,保护环境。

15、三年烂饭砌高楼,三年稀粥买条牛。

16、黎明便出勤,三朝当一工。

17、小处不省钱袋空。

18、吃饭穿衣看家底。

19、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

20、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

21、粮食打进仓,莫忘灾和荒。

22、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

23、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24、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

2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6、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27、节约粮从我做起,建设节约型社会。

28、精打细算半年粮。

29、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篇11:含有十二生肖的谚语民间谚语

2、绊人的桩,不一定高;咬人的狗,不一定叫。

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老虎拧尾巴:发威。

5、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6、遇着绵羊是好汉,遇着好汉是绵羊。

7、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草。

8、贪吃懒做象只猪。

9、画虎不成反类犬。

10、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11、吹牛与说谎本是同宗。

12、要学老牛勤耕田,莫学鹦哥尽练嘴。

13、猫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

14、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15、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16、马好不在鞍,人美不在衫。

17、龙头怎么摆,龙尾怎么甩。

18、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

19、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鸡。

20、槽里无食猪拱猪,分脏不均狗咬狗。

21、老狗学不出新把戏。

22、牛不训不会耕,马不练不能骑。

23、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

24、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25、猫哭老鼠假慈悲。

26、杀鸡取卵。

27、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28、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

29、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上一篇: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心得体会:知行合一 履职尽责下一篇:写人记叙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