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阅读专项训练

2024-07-22

四上阅读专项训练(精选7篇)

篇1:四上阅读专项训练

(一)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

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痛苦万分,埋怨命运不好。

恰巧,有位老人从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了他们的埋怨。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朵聋了的孩子比划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睛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了新的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它可以避免一切喧闹的干扰,使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它可以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眼瞎的孩子,终于成为音乐家,闻名天下。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俩非常激动,拉着老人连连道谢。老人笑着说:“不用谢。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

1、老人对埋怨命运不好的孩子说了哪些话,使他们开始了新的追求,用“

~~

”把老人的话画下来。

2、从这篇短文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你有什么话要对两个美术家,音乐家说呢?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终于”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抄写短文中你喜欢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赶海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唱起这支歌,便不由自主地想起赶海的趣事。

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有幸跟爸爸去青岛旅游,爸爸说要带我去赶海,我爽快地答应了。我们赶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地往回流,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愤)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还有的捡贝壳……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hēi),一只小螃蟹被我们抓住了!我高兴得跳起来,那边一个小伙伴儿,正埋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小螃蟹不甘束手就擒(qín),正东逃西(窜、串)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áo)夹住了他的手。咦,怎么我的脚也痒(yǎnɡ)痒的?我(底、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lǔ)。(再、在)也神气不起来了。

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满(载、裁)而归,我也提着“战利品”跟着爸爸往回走。海风吹(拂、佛)着,我感到舒服极了。我一边走,一边哼(hēnɡ)起了最爱唱的歌:“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

1、用“\”画去括号中不恰当的字。

2、短文中的“武将”指______________;“战利品”指______________。

3、写句子

有的……有的……还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想到了什么?假如有机会,你打算怎样去赶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马

我喜欢马,因为马是人类的好朋友。

马的力气很大。红军长征途中,有匹战马背上骑了三个重伤员,三个轻伤员两个拉着马鞍,一个拖住马尾,他们都顺利地过了草地。

马奔跑的速度很快。有的马不但能赶上奔驰的火车,而且还能跑很长时间呢!

马很机灵。即使走很远的路,它也能找到家,要不,怎么会有“老马识途”这个词语呢!在马戏团里,马会跳舞,会做算术题。在法国,有一种马会当领队,它能把参加斗牛的牛群带进斗牛场。

马还会关心主人呢。据说有名骑兵战士受了伤昏倒在地上,马趴在他身边,用舌头舔(tiǎn)他的脸,然后嘶(sī)叫几声,最后咬住主人的腰带,跑了十几里路,把昏迷不醒的战士送回了部队。

这样的马,能不让人喜欢吗?

1、用“——”画出马的特点。

2、写一句话,用上“不但……而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改变说法,使意思不变。

(1)马把昏迷不醒的战士送回了部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的马,能不让人喜欢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带有“马”字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会感恩

在林中小道上走着两个人——爷爷和小孩。天很热,他们多么想喝口水啊。

旅行者走到一条小河旁。(清

青)凉的河水发出(青青

轻轻)的潺(chán)潺声。他们弯下身子,喝了起来。

“谢谢你,小河。”爷爷说。

男孩笑了起来。

“您为什么要对小河说‘谢谢’?”他问爷爷,“要知道,小河不是活人,它听不到您的话,也不会接受您的感谢。”

“是这样,如果狼喝了小河的水,它是不会说‘谢谢’的。而我们不是狼,我们是人。你知道吗,为什么人要说‘谢谢’?好好想一想,谁(须

需)要这个词?”

小男孩(沉

陈)思起来了。他还有的是时间。他的路还很长很长很长……

1、用“\”画掉括号里使用不正确的字。

2、文中的爷爷向谁感恩?

3、按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文章的结尾“他的路还很长很长……”中的路指的是()。

A.前面的林阴路

B.人生之路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想一想男孩笑的原因是()。

A.爷爷知道感恩

B.爷爷做法愚笨

4、本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参考答案:

1、老人对埋怨命运不好的孩子说了哪些话,使他们开始了新的追求,用“

~~

”把老人的话画下来。

“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睛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2、从这篇短文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A

只要努力,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打倒我们。

B

乐观看待生活。

3、想一想,你有什么话要对两个美术家、音乐家说呢?把它写下来。

你们坚强、乐观、努力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围绕坚强、乐观、努力来写,要有称呼“你们”。)

4、用“终于”写一句话。

经过奋力拼搏,我终于跑到了终点。

5、抄写短文中你喜欢的词语。

连连道谢

心里一亮名扬四海闻名天下

痛苦万分……

(二)参考答案:

1、用“\”画去括号中不恰当的字。

兴(奋、愤)

东逃西(窜、串)

(底、低)头

(再、在)也

满(载、裁)而归

吹(拂、佛)

红色的字为正确答案,注意画“\”。

2、短文中的“武将”指_一只大虾_;“战利品”指我们捉到的小螃蟹和大虾。

3、写句子:有的……有的……还有的……

公园里的花开了,有的是粉的,有的是黄的,还有的是紫的,真漂亮!

(注意标点。)

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暑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在青岛赶海的趣事。

(先找概括的句子:前两句)

5、假如有机会,你打算怎样去赶海?

我也要去捉蟹子和大虾,还要去捡贝壳。(围绕“赶海”,自由发挥。)

(三)参考答案:

1、用“——”画出马的特点。

马的力气很大。

马奔跑的速度很快。

马很机灵。

马还会关心主人呢。

2、写一句话,用上“不但……而且……”。

他写的字不但正确,而且美观。

3、把下面的句子改变说法,使意思不变。

(1)马把昏迷不醒的战士送回了部队。(把字句变成被字句)

昏迷不醒的战士被马送回了部队。

(2)这样的马,能不让人喜欢吗?(反问句变陈述句)

这样的马,不能不让人喜欢。

这样的马,让人喜欢。

4、写出带有“马”字的四字词语。

驷马难追马到成功

马马虎虎

一马当先

龙马精神

5、读了短文,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马,我真想亲眼看看你!你真是人类的好朋友!

骑兵战士,你拥有一匹好马,好好爱惜它呀!

爸爸,我也想拥有这样一匹马!

(四)参考答案:

1、用“\”画掉括号里使用不正确的字。

(清

青)凉

(青青

轻轻)

(须

需)要

(沉

陈)思

2、文中的爷爷向谁感恩?

爷爷向小河感恩。

3、按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文章的结尾“他的路还很长很长……”中的路指的是(B)。

A.前面的林阴路

B.人生之路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想一想男孩笑的原因是(B)。

A.爷爷知道感恩

B.爷爷做法愚笨

4、本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人要懂得感恩。

篇2:四上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 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 青袍今已误儒生。

1.此诗虽未着一字言别,但笔笔曲深,字字传情。请从五、六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作简要分析。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写景传情的句子,有人说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结合本诗的意境,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东山(节选)

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鳌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A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注】徂:cú,往、去。 :久远。垤(dié):小土丘。穹窒:房屋。聿:语气助词,有“将要”的意思。敦:孤独之貌。瓜苦:一种葫芦。古俗在婚礼上剖瓠瓜成两张瓢,夫妇各执一瓢盛酒漱口。A:放置。栗薪:束薪,即撂上柴堆。

1.从内容上讲,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

2.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本诗的思想内容。

三、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本曲的前两句描绘了几幅图景?有何共性?

篇3:四上阅读专项训练

一、专项身体训练的特点和方法

1. 专项速度训练

合理的速度节奏,能体现人体各环节严格按一定顺序完成动作时的速度变化,保证完整技术动作的连续性和加速性,提高最后用力的效果。加强推铅球完整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训练,是当前推铅球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铅球项目也需要有一定的蹬摆速度,来提高动作的连贯性、协调性以增加出手速度,提高成绩。在速度训练中,必须强调保持跑的正确技术动作和协调放松的能力。发展速度要紧密结合专项特点,培养运动员动作节奏。一般的训练方法有:快速蹬腿蹲起,快速后仰甩摆等练习。

2. 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增强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能力,扩大各关节的活动幅度,保证肢体在后抛铅球时可以进行大幅度摆动,同时对预防伤病有着重要的作用。柔韧性训练应持之以恒地每天进行,一般安排在准备活动和训练后的放松。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和韧带的伸展能力。它是人体一项重要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指标。它对掌握运动技术、预防受伤的预感性和可能性、保持肌肉的弹性和爆发力、维持身体姿态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无论男女,不管是运动员还是普通人,有必要加以重视并经常进行练习。训练方法主要有主动性练习和压腿、摆腿、劈腿练习;垫子上的反弓搭桥等各种专门练习;利用各种器械的柔韧性练习等。

3. 协调性训练

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和空间感觉非常重要,失掉平衡就会影响技术动作的顺利完成。特别是双手用力不平衡对成绩影响非常大,协调性训练是培养运动员把握动作技术,提高成绩的保证。采用球类活动、体操活动、活动性游戏、花样跳绳等手段可发展协调能力,而且不同节奏的蹬摆后仰练习对改善运动员的平衡也有良好的作用。

4. 专项力量训练

双手后抛铅球是典型的力量与技术结合项目,属于技术力量型项目,对力量素质要求较高。力量就是提高双手后抛铅球成绩的基础。运动员既要提高绝对力量水平,也要提高相对力量水平。为了保证下肢与躯干以及下肢与上肢用力的整体性,达到不影响用力效果,保持用力过程中的身体平衡的目的,应在大力发展腿部力量的同时,注重发展运动员上肢力量以及一些平时不太容易练到的腰背部的肌肉力量。力量训练应以快速和加速为前提,采用的方法尽可能与专项动作结构、用力方向、用力顺序、关节角度以及肌肉最大用力时间相对一致。要考虑中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如跳深练习中,要根据练习者的水平选择跳深高度,强调蹬摆速度。另外要重视力量训练前的准备活动以及训练后的放松和恢复。训练方法一般分为:专门力量练习和技术力量相结合的练习。

二、专项技术练习的特点与方法

合理的技术是完成动作的关键,也是创造优异成绩的前提。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人体的全部能力来努力提高出手的初速度,并把这个理想的高速度全部转移到铅球上。双手后抛铅球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项目。它是违背人体规律向反方向用力的技术复杂多变项目。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技术动作的学习,以便充分发挥身体能力,提高运动成绩。专项技术训练法是符合运动生理机制、运动训练学原理的训练方法,它使运动员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获。缩短了运动员恢复的时间和强度,有利于运动员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兴奋性、最强的体力完成每一次练习,对于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也具有积极作用。

1. 技术特点

双手后抛铅球的技术训练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上、下肢协调用力,腰背肌的力量,以及出手角度等快速发挥身体机能作用,把力集中传导作用在球上的能力,保持用力自下而上协调的关系。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和训练水平,完善个人的技术使双手后抛铅球更加完善。同时,后抛铅球技术训练要重视质量,注意技术动作的幅度和节奏以及各部分技术的有机衔接,不要过于追求成绩,训练中要重点培养运动员的快速协调用力意识。

2. 训练方法

将训练内容(专项力量、蹬摆、前挺送髋、后仰后倒、形成反弓、甩摆拨指、速度、技术、专门练习)根据训练阶段不同任务要求组合起来进行循环分组练习。根据需要突出重点、组合内容由易到难、合理搭配。各组合手段由一般到专项逐渐增加难度。这种方法有利于全面、协调、渐进、提高专项力量和技术训练水平。专项力量训练是要突出速度与技术特点,使力量、速度、技术与个人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运动员在体力和心情最好、精神状态最佳的阶段进行技术训练效果最好。也为培养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不断征服新的目标的思想品质创造了条件和机会。由于高强度和小力量的搭配,使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能够保持较快的动作速度,同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神经冲动频率,也在不断地变化,这是提高技术训练的有效途径。

双手后抛铅球的技术训练是提高运动员成绩的基础,而速度(动作速度)和速度力量又是投掷运动员必备的素质。在现代田径运动训练中,技术训练已经从单一的重量要求,提高到效率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对专项成绩的影响程度这样的层次上,应该具备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技术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身体各部位肌肉的协调用力,技术的稳定和成绩的提高依赖于身体力量。应加强力量训练:①肌纤维变粗,使得肌肉的横截面积随着增加。②参与动作的肌肉数量的增加,即参与动作的肌肉数量越多表现出来的力量才能越大。③神经冲动的强度。在极限力量训练法中,运动员使用极限强度和超级限强度的重量进行练习,在这种强度的练习中,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神经冲动是最大的,频率也应该是最高的。因此,运动员的肌肉数量应该是最多的,产生的训练效果也是最大的。练习内容和方法:a.分解动作练习:蹬腿提踵,头后仰上身后倒前送髋,手臂的摆动及后抛手指手腕动作。完整动作练习,注意力量从下往上最后通过手指手腕拨球把力传到球上。b.利用实心球练习。c.完整技术模仿练习。d.结合杠铃模仿技术练习。e.小球练习。f.大球练习。g.采用杠铃练习,进行抓起、挺举、反手翻腕及肩负杠铃进行各种提高下肢力量的组合动作练习,主要提高身体上肢、下肢、腰腹肌等身体各方面的力量。专项力量练习可以结合专业技术特点、动作规律进行力量练习,如:前、后抛实心球等练习。

篇4: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玩具

史铁生

我有生的第一个玩具是一只红色的小汽车,不足一尺长,铁皮轧制的外壳非常简单,有几个窗但是没有门,从窗间望见一个惯性轮,把后车轮在地上摩擦便能“嗷嗷——”地跑。我现在还听得见它的声音。我不记得它最终是怎样离开我的了,有时候我设想它现在在哪儿,或者它现在变成了什么存在于何处。

但是我记得它是怎样来的。那天可谓双喜临门,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玩,并且说舅舅要给我买那样一只小汽车。母亲给我扣领口上的纽扣时,我记得心里充满庄严;在那之前和在那之后很久,我不知道世上还有比那小汽车更美妙更奢侈的玩具。到了北海门前,东张西望并不见舅舅的影。我提醒母亲:舅舅是不是真的要给我买个小汽车?母亲说:“好吧,你站在这儿等着,别动,我一会儿就回來。”母亲就走进旁边的一排老屋。我站在离那排老屋几米远的地方张望,可能就从这时,那排老屋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很高很高的青灰色台阶,走进了我永不磨灭的记忆。独自站了一会儿我忽然醒悟,那是一家商店,可能舅舅早已经在里面给我买小汽车呢,我便走过去,爬上很高很高的台阶。屋里人很多,到处都是腿,我试图从拥挤的腿之间钻过去靠近柜台,但每一次都失败,刚望见柜台就又被那些腿挤开。那些腿基本上是蓝色的,不长眼睛。我在那些蓝色的漩涡里碰来转去,终于眼前一亮,却发现又站在商店门外了。不见舅舅也不见母亲,我想我还是站到原来的地方去吧,就又爬下很高很高的台阶,远远地望那绿色的门窗和红色的梁柱。一眨眼,母亲不知从哪儿来了,手里托着那只小汽车。我便有生第一次摸到了它,才看清它有几个像模像样的窗但是没有门——对此我一点都没失望,只是有过一秒钟的怀疑和随后好几年的设想,设想它应该有怎样一个门才好。我是一个容易惭愧的孩子,抱着那只小汽车觉得不应该只是欢喜。我问:“舅舅呢,他怎么还不出来?”母亲愣一下,随我的目光向那商店高高的台阶上张望,然后笑了说:“不,舅舅没来。”“不是舅舅给我买吗?”“是,舅舅给你买的。”“可他没来呀?”“他给我钱,让我给你买。”这下我听懂了,我说:“是舅舅给的钱,是您给我买的对吗?”“对。”“那您为什么说是舅舅给我买的呢?”“舅舅给的钱,就是舅舅给你买的。”我又糊涂了:“可他没来他怎么买呢?”那天在北海的大部分时间,母亲都在给我解释为什么这只小汽车是舅舅给我买的。我听不懂,无论母亲怎样解释我绝不能理解。甚至在以后的好几年中我依然冥顽不化固执己见,每逢有人问到那只小汽车的来历,我坚持说:“我妈给我买的。”或者再补充一句:“舅舅给的钱,我妈进到那排屋子里去给我买的。”

对,那排屋子: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柱子,很高很高的青灰色台阶。我永远不会忘。惠特曼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一段:“有一个孩子逐日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倾向那东西;/于是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在那一天的某一部分,/或继续了好几年,或好几年结成的伸展着的好几个时代。”正是这样,那排老屋成了我的一部分。很多年后,当母亲和那只小汽车都已离开我,当童年成为无比珍贵的回忆之时,我曾几次想再去看看那排老屋。可是非常奇怪,我找不到它。它孤零且残缺地留在我的印象里,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高高的台阶……但没有方位没有背景周围全是虚空。我不再找它。空间中的那排屋子可能已经拆除,多年来它只作为我的一部分存在于我的时间里。

但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了它。事实上我很多次就从它旁边走过,只是我从没想到那可能就是它。它的台阶是那样矮,以致我从来没把它放在心上。但那天我又去北海,在它跟前偶尔停留,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往那台阶上爬,他吃力地爬甚至手脚并用,我猛然醒悟,这么多年我竟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逻辑:那台阶并不随着我的长高而长高。这时我才仔细打量它。绿色的门窗,对,红色的柱子和青灰色的台阶,对,是它,理智告诉我那应该就是它。心头一热,无比的往事瞬间涌来。我定定神退后几米,相信退到了当年的位置并像当年那样张望它。但是张望越久它越陌生,眼前的它与记忆中的它相去越远。从这时起,那排屋子一分为二,成为我的两部分,大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两部分。那么,如果我写它,我应该按照哪一个呢?我开始想:真实是什么。设若几十年后我老态龙钟再来看它,想必它会二分为三,成为我生命的三部分。那么真实,尤其说到客观的真实,到底是指什么?

(选自《史铁生散文选集》)

1每逢有人问到那只小汽车的来历,我为什么坚持说“我妈给我买的”?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6分)

(1)母亲给我扣领口上的纽扣时,我记得心里充满庄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一个容易惭愧的孩子,抱着那只小汽车觉得不应该只是欢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引用惠特曼诗歌《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中诗句,请分析其在文中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很多年后,作者多次寻找“成了我的一部分”的那排老屋而不得,当最终发现它时,那排屋子却“一分为二,成为我的两部分”。其原因是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22分)

居住地

草 白

一个人一旦有了能力、野心,他总要离开自己的出生地,逃离似地奔向陌生的怀抱,一个城市,人群聚居之地。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那热闹之地,那陌生的疆域,那别人的故乡,渐渐地也就成了他的居住地。在那里,他开始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有了房子,熟人和稳定的工作。

从此,他开始像大马哈鱼,每年往返于出生地与居住地之间,许多年一直如此,携家带口,一直等到老家的亲人,死的死,散的散,他下一代的下一代也出生了,他总算在异地扎下了根。

可是,这个城市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只在这里有一个房子,或许还比不上老家的园子大。他的单位也在这里,可出了单位,就无人认识他。如果单位大,或许单位里的人还认不全。除此之外,他的邻居是谁,干什么工作,他都不知。

倒是出生地的消息,源源不断地传来。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谁家死人了,谁家女人又生二胎了,他知道得一清二楚,似乎他还在那个地方住着,一刻也没有离开过。

事实上,只有那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才能进入他的内心,除此之外,一切都像是报纸上读来的。

无论他走到多远,他所关心的还是过去。他梦里的时态是过去的。

他在居住地长久地生活着,只在特定的时刻才回到出生地。像负疚之人回家,低着头,冷漠现于形,把现存的一切与记忆里的默默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都是过去的好。这样,他就更不愿意回去了。

他与出生地彻底地疏离,那个地方逐渐变得不可取代,直至成为精神上的圣地。

他能容忍异地生活的潦草,只因为在他内心,生活完全不是这样的。最好的日子在另外一个地方,已经过过了。现在不过是,退而求其次。

此刻在陌生的居住地,这世上似乎只他一人,他变得如此自由,毫无顾忌。他不愿与人群有任何牵连,在大街上遇见熟人,也是快速地闪避,或熟视无睹。他们和他,有什么关系,最好的关系不过是熟悉的陌生人。他不竟怀疑当初的选择,那么心意已抉,寻死觅活地要出来,可有什么意思?

他总做着回去的梦。或衣锦还乡,或回到故乡优越地过活,反正与过去的自己完全不同。他的能力不在故乡人面前展现,好似锦衣夜行,一切都是白搭。

他不愿意再学习新的语言,哪怕是为了生意,为了生活的方便,为了恋爱,这一切都不是不可能的。他的舌头已经不听使唤,他的心灵更是排斥这样的交易,另一种语言的记忆已根深蒂固,无须操练,也不会忘记。人群中,他闻到乡音,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人正操着他梦中的语言在旁若无人地骂街,他笑了。

他偶尔也操标准国语骂人,只是骂完后一点也不生气,他的情绪已被莫名其妙地支解。一个人长久地生活在非母语的环境里,任何感受都是第二性的,他连个玩笑也开不成,没有用语言来表示亲昵的可能性。常常是,他和爱人有各自的方言,一方在对一方表示排斥时,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使用自己的方言,而拒绝翻译。

诗人说,母语是一个人的剑、盾和宇宙舱,可母语还是伤口,他在梦中呼而唤出的是故乡的方言,他嗓子发痒,对着镜子练发音,他惶恐丢失,许多年来一直如此。

坐在返乡的侯车大厅,一两声故乡的方言飘至耳际,他神情恍惚,想要上去拥抱说话之人。

他犹豫了许久,终于放弃。他年复一年地坐在返乡的车座上,直到他的母语变得疙疙瘩瘩,带了异地生活的痕迹,他的脸白而圆润,完全不像家乡人。他的家乡人终于把他当外面来的。而在他永久的居住地,他还是新人,对这里的一切远未适应。

他多半死在居住地,或居住地的医院里,然后被埋进异乡的坟墓里,如一支野花被插进缤纷的苗圃,他的左邻右舍都是陌生人,不习惯于串门,没有交流的嗜好,他死了也像活着一样孤独。(选自《散文》2010年第12期)

1请根据原文概括他在居住地生活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6分)

(1)他梦里的时态是过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语还是伤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现存的一切与记忆里的默默作对比”,得出“什么都是过去的好”的结论后。他为什么就更不愿意回去了?(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在人称选择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虽然是舅舅给的钱,但玩具小汽车却是妈妈在拥挤的人群中给我买来的,非常不易;妈妈给了我带来了童年的快乐,体现了妈妈对我深深的爱。(每点2分)

2①对作者而言,世上再也没有比小汽车更美妙更奢侈的玩具,在即将得到这样一件礼物之前,作者无比的期待和渴望,以至心中充满了庄严。(3分)

②作者得到了自己非常喜欢的小汽车,觉得不应该只是欢喜,而应该表示对舅舅感激,所以说自己是一个“容易惭愧的孩子”。(3分)

3在结构上,承接上文,对那排屋子给我带来的影响进行小结,也为下文的感叹做铺垫。在内容上,点明主旨,那排老屋已成了我的一部分,成了我童年无比珍贵的回忆,并影响了我的一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文章富有诗意。(每点2分)

4.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长大,记忆中的那排老屋已变得孤零、残缺,背景也变得全是虚空。(2分)当再次站在老屋面前时,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已经不在,快乐的童年也已远去,老屋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老屋。(2分)文章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以及物是人非的迷惘和伤感。(2分)

二、1潦草、陌生、孤独。(4分)

2①无论他走多远,只有出生地发生的事情才能进入他的内心,他所关心的也只是过去。(3分)

②长时间的居住地生活使他的母语变得疙疙瘩瘩,带了异地生活的痕迹,他只能一直努力地操练母语,以此维系对故乡的思念。(3分)

3他与出生地彻底地疏离,那个地方逐渐变得不可取代,直至成为精神上的圣地。(3分)他离开自己出生地的目的就是衣锦还乡或回到故乡优越地过活,但居住地的生活让这个目的无法实现。(3分)

4文章选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2分)作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叙事抒情较自由,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身處居住地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对故乡的思念。(2分)用第三人称“他”,具有比第一、第二人称更广泛的指代意义,从而指出离开“出生地”到“居住地”现象的普遍性。(2分)

【作者简介】

贺树军,高级教师,执教于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发表论文多篇。

篇5:高三英语阅读专项训练

2.D 细节理解题。由文中第三段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含义:他们怎样违反商业物理规则,比做得更好的竞争对手花了更多的时间?他们不同地看待更慢和更快的意思。可知商业物理规则应是用更少的时间做得更好。故选D项。

3.C 推理判断题。文章主要讲述了strategic speed的重要性,且在文中第四段第一句也说明了这一点:运用策略速度的公司往往在必要时作出改变。故选C项。

篇6:高三阅读训练专项练习题训练题

Mr. Fitzpatrick has given much attention to his “Weight reduction”(减轻体重) programs. Just last year, for example, when he was the main speaker at the company dinner, he said he put on twenty pounds instead of losing thirty he promised he would.

The year before that, he joined a health club. He exercised every day and ate less food. At the end of three months, however, he began making excuses about why he couldn’t go there more often.

After the health club failed to work, he joined Weight Watchers but stopped going because he was the only man there. And he hated following any of the diet programs. Fitz’s latest idea is to join a walking club to “walk off” the weight.

1. Mr. Fitzpatrick was ________ when spoke at the company dinner last year.

A. lighter than the year before

B. planning to go on a diet

C. heavier than the year before

D. with the Weight Watchers

2. He did not stay with Weight Watchers because ________.

A. he couldn’t do as the diet programs required him

B. he felt uncomfortable being watched by women

C. the members of Weight Watchers were all women but him

D. both A and C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st explain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 There is no good way to lose weight.

B. One can do nothing without a strong will.

C.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lose weight.

篇7: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1.发挥想象,说说“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剽悍强劲的匈奴军队利用草马正肥的时机发动了猛烈进攻。金山西面,报警的烽烟像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样飞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英姿飒爽,沉着迎战,尽显“汉家大将”的果敢、镇静的风姿。又显示出了必胜的信心!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想象能力。解答时,先要正确理解所描述的画面的诗句意思,然后通过自己的想想和联想对画面加以创造,最后力求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2.试从“炼字”角度,赏析“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答案】 “吼”是“吼叫”的意思,轮台九月的风声日夜狂吼,从听觉上写出了风声之大,渲染了环境的恶劣,表现了唐军将士不畏艰险的爱国精神。 “乱”是“胡乱”的意思,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的满地乱滚。从视觉上写出了风力之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表现了唐军将士不畏艰险的爱国精神。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中炼字的感悟语理解能力。“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中“吼”“乱”两字用的好。解答时要先解释这两字的本义,然后通读全诗,在理解的基础上从具体语境入手分析词语展现的意境、表达效果、包含的思想感情等。

文言文阅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出师表》(节选)

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①,足可搔而绝②,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③。磨砻砥砺④,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⑤,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⑥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上书谏吴王(节选)

注释:①蘖(niè):植物的幼芽。②足可搔而绝:用脚可以踩断。③据其未生,先其未形:在它未成长之前(就抑止它),在它未形成之前(就抑止它)。④磨砻砥砺:四种磨刀工具。⑤种树畜养:种植物,养牲畜。⑥熟计:仔细考虑。

3.《出师表》是_________在出师前写给后主________的一篇文章。

【答案】诸葛亮(孔明);刘禅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出师表》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要熟悉《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庶竭驽钝——殚精竭虑

C、三顾茅庐——顾此失彼

D、猥自枉屈——猥琐不堪

【答案】B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掌握。A 中深入不毛指一种地方,吹毛求疵指皮毛;B 中竭都是指竭尽的意思;C 中三顾茅庐指拜访,顾此失彼指顾得上;D中猥自枉屈指辱,这里有降低身份意思;猥琐不堪指鄙陋卑下,不大方。

5.将文中画线句子用“/”断句。(2分)

积 德 累 行 不 知 其 善 有 时 而 用 弃 义 背 理 不 知 其 恶 有 时 而 亡【答案】积 德 累 行 / 不 知 其 善 / 有 时 而 用 / 弃 义 背 理 / 不 知 其 恶 / 有 时 而亡

【解析】根据上下文及句意可判断。这是一组骈句。

6.文中画线句阐明了积善成德、____________的道理。空白处正确的选项是( )(2分)

A、防微杜渐 B、温故知新 C、礼尚往来 D、得寸进尺

【答案】A

【解析】画线句的意思是: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旪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旪间久了就会灭亡。因此可判断是防微杜渐。

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及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7.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统领全文(引起下文,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

【解析】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的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句子的结构上的作用要看句子所处的位置,句子的内容的作用要联系原段落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用。

)

8.本文第③段对林语堂的描写,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答案】神态;动作;语言。

【解析】分析人物要考虑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结和原文的内容分析即可。

9.林语堂为什么能做到“相面打分”公正公平?

【答案】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上课时早已对每个学生知根知底。 “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决断。

【解析】这类题是对文章内容的考查。问答题要把这个问题放回到原文中,找出具体对应的答案即可。

10.文中第⑦段画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该句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比作“煮鹤艺术” ,极富讽刺意味,饱含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表达了对学生遭遇的惋惜。

【解析】赏析语句题,先分析这句话采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句子所描写出的内容,最后分析作者的情感,注意:要结和原文的内容分析。

11.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以上中的好老师应该具有的品质。

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封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答案】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热爱生活、深厚广博、诙谐幽默、卓然独立等等。

【解析】这道题根据分值情况至少要围绕三点作答,答题时要结和两方面的内容:名言的意思和本文的内容。

(二)议论文阅读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 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3.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答案】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论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开篇即提出了中心论点。

14.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答案】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1分)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2分)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1分)

【解析】“论证思路”即指作者如何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论证方法)分析道理证明,最后如何总结问题,把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和论证过程的顺序以及使用的方法说概括出来即可。

15.请把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合适的位置,并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答案】 第②段,(1分)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2分)与第②段所阐述的 “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

【解析】首先要了解引用是道理论据,它说明的问题是“读者如何‘入’到作者思想中”,概括这一内容在文章中找到与之观点一致的文字段。

16.请说说第⑤段加点的 “这样”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答案】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解析】阅读“这样”前后内容,即可了解指的是前句“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17.联系实际,谈谈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看法。

【答案】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

上一篇:督导工作思路下一篇:神奇的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