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拼音教学

2024-07-24

新课程标准下的拼音教学(精选9篇)

篇1:新课程标准下的拼音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拼音教学

过去有一段时间,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汉语拼音是具有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三项功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具体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等。这些精神与建议启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新教材,赋予课堂活力,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地去学习和掌握汉语拼音呢?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中,做了大胆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孩子在乐中学、学中乐

新课标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宜接受直观、生动的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寓教于乐,学生学得生动、轻松、快乐。儿歌是儿童喜欢的一种体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之前,老师可以通过启发谈话教学生读儿歌:“拼音字母用处大,看书识字需要它,帮助讲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标调歌》:“标调很重要,先把a母找,要是没有a,就把oe标,aoe都无,iu别客套,哪个在最后,就该标调号。”如学ei 这个复韵母时,我就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小兔飞飞,爱喝咖啡,e 前i后喝一杯。”朗朗上口的儿歌,淡化了教学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

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符号,要想让学生爱学、乐学,就要变无趣为有趣;新教材把学拼音、识汉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创设富有童趣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自主发现、积极主动、生动有趣地学拼音,认汉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让拼音走进生活

拼音教学应该生活化,老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编排故事,这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活动。学习通过自编顺口溜记忆字母,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激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投入,放飞思维,张扬个性,享受学习拼音的快乐。例如:复韵母ai的四声和标调规则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比高矮”、“挨着坐”、“划动手指”等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使原本枯燥单调的拼音教学,变得直观、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游戏,添活力,促使学生掌握字母。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曾说过:“使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和容易,这才是能力培养的宗旨。”让刚入学的儿童乖乖地在课堂上坐40分钟,会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让他们动起来。臂如肢体运动、摘果子、找朋友、猜迷语、做全操,分组竞赛,男女竞赛等,这些游戏活动开展得好,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突出新课标指导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实践的机会,把教师放在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位置上,教师只营造、提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情境和材料,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气氛活跃、活谐,学习在交流、讨论中,心智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培养。如:有计划地安排学生阅读一些注音儿歌、注音故事,在每个学生的作业本上用音节注上学生的姓名,让学生轮流当小组长发作业本,课堂上表扬学生,可以用音节写出受表扬者的姓名,还可以给家里的物件柜上帖上拼音标签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拼音,使学生既体验到拼音的作用和学习的乐趣,又形成了拼音技能,也为今后的识字,学习普通话打上了基础。在学生对所学拼音内容基本掌握后,老师还可以利用外部的影响,经常变换学习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看图拼音,拼读有情趣的句子,制作快乐大转盘。等等。教学效果很好.。

篇2:新课程标准下的拼音教学

张秀华 小学高级教师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第四实验小学 063600 *** 拼音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以往的教材中,汉语拼音是做为一项单独地提出来,而且是纯粹地学拼音。我们都知道,学会了汉语拼音就能帮助我们识字,正音、阅读、学说普通话、写作等。但是孩子们在得到这些的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学习语文的快乐。而新教材就弱化了这些功能,要求只能拼读就可以了,没必要默写多少遍。而且新教材把汉语拼音只做为识字、写字的一项,这又降了一小格。新教材把拼音与识字结合起来,把拼音与阅读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一开始就接触文字,就能轻松地识字,愉快地阅读。在对汉字感知的基础上,感悟出汉语拼音。这样才符合汉语拼音出现的规律。

下面我以第一课为例

课文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和爸爸、妈妈手拉手在海边玩的情景。”这种生活场景令人向往,然后让学生朗读儿歌,在诵读的基础上认读:家、爸、妈等生字,引出a之后,学习a的四声,最后写a。(这是第一课整个教学流程)

原来“汉语拼音是感悟来的”。这是新教材之前我所不知道的,所以新课程让我在教学中有了新的起点,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当前教学。本课教学我首先这样引导:同学们,小儿歌好不好——下面认几个字:家、爸、妈(卡片)---这些生字宝宝就是我们的朋友,现在我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好吗?(学生打招呼:爸——妈——)(师)把声调拉长,你听出了什么?爸—— a 妈——a(声音一拉长,后边就带出a的音,孩子们都能听出来,这就是感受出来的。)最后引出a的音。这时再出示“啊”字(卡片),这个字认识吗?不认识再出示ā,认识吗?(师)“多好啊,刚才认识了拼音,就能认字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单韵母学习的重点是孩子们最难学的“四声”。单调的ā、á、ǎ、à,这样一遍一遍地认读,学生不感兴趣。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感知。如,“家”是一声,“爸”是四声,“奶”是三声,“糖”是二声……,这样生活中有的东西出现了,再还原到生活中去,学生就不感到枯燥无味了。

还以“第一课时”为例

a的四声,课文设置了“小羊冲浪”的情景。我在教学中制成课件,声、形并茂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效果非常好。

小羊说:跟我一起去冲浪吧!

篇3:试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汉语拼音教学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快乐学拼音

(一) 利用有趣的情境图,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汉语拼音部分都编排了帮助学生学习声母、韵母的情境图, 这些情境图再现了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有的还含有生动、有趣的小故事, 将情节画和提示字母音和形的画面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情境图组织教学, 在带领学生看图说话时, 引导他们去发现、去认识、去感知插图跟字母音形的内在联系。如在教学声母b、p、m、f前, 教师利用情境图给学生讲故事:小明家的后面有一座小山坡, 可美了。山坡上长着绿绿的草和很多很多的树, 草地上有五颜六色的蘑菇和野花, 山坡上还有一条小路, 路旁有一尊佛像。小路的尽头住着小明的好伙伴小猫、小熊和小兔。小明每天都要到山坡上去玩……孩子们兴致很高, 在情境图生动形象的帮助下很快掌握了声母b、p、m、f的读音与书写。

(二) 运用多媒体,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低年级儿童自控能力差, 无意注意占优势, 直观、具体的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如在指导学生发o的音时, 运用课件出示一个小女孩, 点击小女孩的头部, 即滑出了o的形, 随即在屏幕上出现了小女孩唱歌的姿势, 并伴有声音:“女孩唱歌“o、o、o”, 这样声情并茂的课件立即吸引了学生, 学生很快就记住了o的音和形。另外, 在音节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有趣的练习。如“玩转轮盘”游戏, 点击鼠标轮盘开始转, 指针指到哪个音节就让学生认读。再如“打地鼠”游戏, 每个地鼠头上写有音节, 地鼠冒出来, 让学生读, 读对了点击鼠标, 即打中地鼠, 课件立即传出“你真棒!”“好棒呀!”等夸奖的语言。在如此生动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兴趣盎然, 主动参与学习, 学习的效率也自然得到提高。

(三) 把游戏、活动引进课堂, 让学生在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如果整节课都让学生反复地认读声母、韵母, 他们肯定感到枯燥无味。心理学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能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因此, 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游戏、活动, 让他们学得主动又轻松。如巩固a、o、e的四声, 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 即画一棵树, 用红色的卡纸剪成苹果帖在上面, 每个苹果都写着一个带调单韵母, 老师读哪个, 指名让学生摘下来。这比让学生反复认读效果会好得多。在教学拼音方法时, 我制作了头饰, 让学生分别扮演声、韵母, 然后让学生玩推卡片活动, 让学生知道b和a碰一起就可以拼出ba这个音节了, 再利用口诀“前音轻短后韵重, 两音相连猛一碰”, 配合演示动作, 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就掌握了拼音方法。在巩固复韵母ao、ou、iu时, 可以设计游戏“组对子, 交朋友”, 即把ao、ou、iu、组成对子, 交朋友, 看谁组得对, 读得准。

二、突出主体,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 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 因而我们要及时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 并给予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能记住yu中的u实际上是i, y和ü组成音节, ü上两点省写, 我就鼓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 编儿歌来帮助记忆。有的学生编的是“小ü很骄傲, 眼睛往上瞧, 大y帮助它, 摘掉骄傲帽”, 有的编“小ü见大y, 去掉两点还读ü”, 还有的编“小ü小ü有礼貌, 见了大y就脱帽”……对于学生不同的编法, 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进而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有效动力。因为在前面的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注意呵护学生, 让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在之后的拼音学习中, 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自己编适合自己记忆的儿歌或口诀记住声、韵母的音、形。

三、营造氛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巩固拼音

(一) 让教室会说话

在教室, 我力求创设一个有趣的拼音环境, 教室的黑板、门窗、课桌椅、卫生角等都贴上了相应的名称的音节;学生每一本书上我都让学生用拼音写上了自己的姓名, 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也办成了“拼音报”……走进教室仿佛就走进了拼音王国, 让学生在拼音的世界中遨游。

(二) 把拼音带回家

在学完一课拼音字母后, 我就让学生自己制作卡片, 在家里当“小老师”教爸爸妈妈读。在学习完拼音后, 让孩子给家中的家具或者自己心爱的玩具制作精美的拼音卡片, 并挂在这些物体上, 天天看, 时时读, 在潜移默化中巩固所学的拼音知识。

(三) 做生活的有心人

篇4: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拼音教学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 拼音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1-006-01

新课标下,拼音不仅仅是以识字和认字为目的,更重要的是以发展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为核心。小学拼音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最能直接地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这样我们该如何优化教学方法,着重培养低年级学生对拼音的学习。基于优化小学拼音的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让学生由枯燥、厌倦的学习心理转变为乐学、爱学、易学的学习心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如何把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变的生动有趣呢?下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

一、遵循低年级学生学习规律

1. 字母形象化

字母形象化就是将拼音字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关联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拼音字母的时候联想到这样的事物,增强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如在教a、o、e、g、k、h的字母时,教师可以再电化课件上显示鸽子、蝌蚪、小河的图片。

2. 字母动作化

字母动作化就是将拼音字母让学生模拟出字母的形象,在互动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如在教字母o时,让学生张开嘴说介绍自己,发出o的声音;教学字母e时,让学生表现出肚子饿的感觉;教学字母y时,让学生做出树杈的动作进行比较来增强记忆。

3. 字母数字化

字母数字化就是将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数字的同时又学习新的拼音。如,在教b、p、q、d时,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数字6来联系这b、p、q、d四个字母进行教学。

二、快乐中找到有趣的学习方法

1. 故事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最容易接受一些生动具体又有趣的知识,在教学中,如果将书上的字母音节词句纳入到一定的故事情节中,可讲一些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故事趣谈。最后创造一个愉快而紧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 儿歌教学方法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但是利用儿歌的浅显易懂,朗朗上口,使得学生特别爱听童谣、儿歌等,并且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的,喜欢在直观中产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诱使他们积极加入到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儿歌,在自编自悟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3. 游戏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游戏一直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可以把索然无味的汉语拼音教学变成一件低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事情。因此,教师把拼音教学与游戏或者谜语结合起来,让低年级学生在玩的同时,又学会了拼音。利用这种游戏的教学方法一定会激起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思,玩中学,使认知与情感融为一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低年级课堂上常用的各种游戏,使他们快快乐乐地学,轻轻松松地记。

三、坚持学用结合,拼音教学实战化

1. 课堂与生活的结合

俗话说,语文来自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引导的合适,低年级学生是很善于将生活中的情景搬到课堂中来的。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 ai ei ui 时,教师可以设计了一个“打电话”的游戏,两名学生边演示、打电话:“ui ui ui,我是小ai你是谁?”。之后,“ui ui ui,你是小 ai,我是 ei”。通过这种类型的游戏,让学生反复朗读,加强记忆。在生动活泼氛围,将生活情景移植课堂中来,学生积极主动地感知事物,从而在欢乐的课堂中掌握了拼音,更是运用了拼音。

2. 课外阅读的延伸

想要真正提高汉语拼音的运用效果,必须要求低年级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学前如果识字较多可以大量阅读,当然都是孩子感兴趣的,例如给他看名著他也不会感兴趣。所以崔峦老师在阅读大赛上讲到,当拼音教学全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在班上成立图书角,要求学生在早读。同时建议学生到图书馆或自己购买一些拼音读物进行课外阅读。课外延伸阅读可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给以后的学习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当然短期内是不会有所体现,但多年后会有突破的。

3. 课后实践的练习

在生活中,教师应该鼓励低年级学生平时多练习汉语拼音,在应用的同时,又要考虑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 的遗忘曲线,根据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记忆规律,从而提升低年级学生记忆能力。还有可以让学生经常谈谈生活中平时用得着的学习用品和家中的生活用品等,逐一用拼音拼读。

篇5:新课程标准下的识字教学

云浮市新兴县车岗镇中心小学 张志霞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的要求,其中低年级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由于中国汉字笔画繁,结构复杂,难认、难写、难记,所以一个刚入学的七八岁儿童要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实是个难题。教师仅凭借一张识字卡片,一块黑板让学生去识字。这样的识字教学,既单调又枯燥。学生对识字丧失兴趣。因此,注重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就必须要求教师改变识字教学策略,用崭新的方式去组织识字教学,让课堂识字教学充满生机勃勃。

一、寓教于乐,体会识字乐趣

在单调冗长的识字过程中,简单机械、枯燥乏味的教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特点,在“乐”字下功夫,从而保持学生识字的热情,增强识字效果。

1、借助插图,联想识字。刚入学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看图画。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借助插图、引导学生识记象形字。如教“日”、“月”、“水”、“火”等字时,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日、月、水、火的形状;然后出示汉字“日月水火”,让学生图字对照,这样就容易记住字形,了解字义。还有一些字虽然不是象形字,但它的笔画组合在一起往往是一幅图画,教师可以用联想形象的方法帮助识记。如:学习“鼠”字,“鼠”字像只小老鼠,上面的“臼”是老鼠的脸,下面的是老鼠的牙齿。这样一想,这个字就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2、猜谜法:猜字谜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能引起儿童极大的兴趣,教师把这活动运用到识字教学上。不仅可以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学生猜,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字编字谜给同学、家长、老师猜。如教“田”字时,教师可出示谜语:四面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再如“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目”字;“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河里看不见”——“雨”字。教给学生猜字的方法还有(1)拆开法。就是从谜面某字去掉一些部件,所剩下的字便是谜底。如“挥手离去”谜面中的“挥”字,是由“扌、军”两部分组成的,“手离去”的意思是要将“挥”字中的“扌”部分去掉,剩下的“军”就字就是谜底了。(2)组合法。将谜面有关的字或偏旁、部首、笔画等组合成一个字,便得到了谜底。如“又来了一只鸟”。“又”和“鸟”组合在一起就是“鸡”字。(3)分合法。从字面就可以看出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先把谜面上有关 的构字部件拆开,再把相关的合起来,就成了新字。如“岁岁除夕团聚”,两个“岁”字中的“夕”去掉,剩下两个“山”团聚在一起不就是“出”吗?

3、编儿歌:儿歌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在课堂上编一些儿歌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朋”时,可编成儿歌“两个月亮并排走,一会就成了好朋友”。又如教“森”、“众”、“品”、“晶”等字,也可以编成儿歌:“三个木字成森林,三个人字是群众,三个口字演小品,三个日头亮晶晶。”区别形近字时,编顺口溜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如区别“有、友、左、右”等字,可编成“左下工,右下口,有下月,友下又”。

4、比较联系识字:汉字中,有许多字是相关联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从而掌握汉字的规律,提高识字能力。如教“目”字,可与“日”字比较,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字只有一横,眼睛有两只,所以“目”有两横。教“圆”时,可以让学生找出同音字(园、员、元、原)或同部首的字(国、园、回)比一比,说一说。这样,学生不仅能区分相关联的字,而且在脑海中还构成了一个知识链。

5、表演动作识字:在教学汉字中的动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动作,做一做动作。如教“大”字,引导学生双手打开平放,掌心向下,双腿迈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说出来像什么?学生很快就记住“大”字。学习“掰”字,先想一想掰的动作,然后做一做,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掰”是用双手把东西分开。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劲。

二、学会观察,乐于书写

中国的汉字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它变化微妙,形神兼备,教师在教会学生认字的同时,必须在指导书写上多下苦功。虽然汉字结构繁,但只要仔细观察分析,书写这千奇百怪的汉字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乐于书写呢?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了解汉字的笔画、间架、结构以及每个笔画所占的位置,区分清形近字的细微差别。如书写“人”、“入”、“个”、“大”时,应让学生先分清这四个字中的“撇”、“捺”有何不同,分别占什么位置。教师在写一“撇”时,让学生观察“丿”有什么特点,学生一看自然而然地说“丿”尖尖的。接着教师又写了“捺”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点。就时他们又很快地说,“捺”有脚的。这时教师相机引导,以后你写带有“撇”、“捺”的字时要记住“撇”有尖是向左、“捺”有脚是向右的。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范写。教师不仅要用彩色粉笔区分笔画,还应该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规则。如写“日”字时,教师除了用彩色粉笔区分“日”字里面的一横,还应强调“从左到右,先里头后封口”的书写规则。

3、仔细观察同学的书写,学会评价。教师可以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写,让其他学生亲眼目睹同学的书写,对自己的书写起到警示作用;并让学生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对自己的书写大有益处。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儿童好胜心强的特点,多些举行写字竞赛,让学生的写字水平得到提高。

三、开展趣味活动,巩固识字

学过的知识往往容易遗忘,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加以巩固。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爱玩这一特点,巧妙利用游戏和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

1、找朋友:学习了合体字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加以巩固。把所学过的合体字按结构分为两部分,分别写在硬纸上,发给两组同学,每人一张,然后站成两排,各自亮出自己的纸片,其中一排的学生不能动,让另一排的同学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和他这半个字能组成一个新字的同学面前,两人就同时说出是个什么字,什么意思。

2、词语接龙: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字,然后让学生组词,一个一个头接尾地组下去。如:“人”——人生——生长——长大——大家——家产……这样的训练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生字,又丰富了他们的词汇,同时还培养了他们敏捷的思维能力。

3、在生活中巩固生字: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为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广告牌、包装袋、商店名……都是学生学习生字的资源。每教完一课生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这些字,并制成生字卡片。

4、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儿童好胜心强,竞赛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项极感兴趣的活动。利用空堂、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竞赛活动,不仅能巩固识字,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猜谜语比赛、同偏旁字大集合比赛、一字组多词抢答赛、朗诵比赛等等。

篇6: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摘要] 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设计偏重于知识的讲授和学科能力的培养,但是忽视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重视对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重视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和发展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正文] 课程实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阶段,教学设计虽然对教学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进行教学设计,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不可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一切应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教学设计(即备课)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教学设计要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用等)、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

在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一、传统教学设计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线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制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教学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重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知识,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随后,教师的教学过程便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一堂课基本上是按教师的预想进行,当教学设计的环节完成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复制”知识的效果如何才知

道。但是,教材里叙述的知识是相对静止的结论式知识,它省略了观察、归纳、探索、猜想的生动过程,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缺少活力。第二、重视知识的最终结论,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的教学设计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要获得的结果;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标或获得所需要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传统的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于是,教师习惯于将知识重构后输送给学生,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学生动手实践就可以将知识快速地储存于自己的大脑。其实,学科知识在教材中只是作为一种重要载体,教学中应该重视的是载体之上的内容,却不是知识本身。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

第三、教学效果的检验方式单一,忽视学生表达、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大多是通过课后练习和测验进行的,同时,知识学习的目的是应用、交流,如果不能够把掌握得知识正确、清楚得表述出来,那么这样的知识学习并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传统的检验方式形式单

一、时效性差、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客观、公平,也忽视了学生今后发展所必需的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程下教学设计的要求。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活化。在现代课程观中,认为好的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第一、教学设计要注意完备性和系统性,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生态系统,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这四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必须全面地考虑四因素在系统中的作用。因此,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对这个生态系统的设计,教师要用系统的观点审视整个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设计要同时考虑到这四个因素,从而导致了教学设计更趋复杂。教师要从单纯设计教学媒介(主要是教科书)转向多维的立体设计,将设计的中心转移到人的身上来。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是相互作用的主体,于是在课程这个“生态系统”中“充满了意义、理解和‘交互主体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在沟通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来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

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设计系统观的理念中,教学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第二、要把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需要通过内化与外化的过程,需要把所学的知识通过操作和言语呈现出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持条件,就要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保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交流与操作训练等方式,使教材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注意创设交流机会,在交流中内化知识。言语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思维水平,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迁移能力,促使知识内化。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机会,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如教师可以指导或要求学生仔细描述所观察的内容;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对话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相互问答和相互议论;鼓励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师可安排学生观察地理教材中的各种图表并进行交流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在训练中内化知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只有放手让学生在概括定义、发现结论、证明原理、解答习题等训练中不断地纠正自己的思维偏差,及时地修正错误,才能使他人的知识经验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只有开启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得学习落到实处。

第三、教学设计的目标要由单纯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转而变为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

新课程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往往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尺度,不易操作,致使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重视不够,教师也未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隶属于人的内心世界,而人是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是难以揣度的,因而无法通过教师的传授而直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才能不断地潜滋暗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托于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设适宜的土壤,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篇7: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作文教学

内容摘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之一,特别是目前的高考改革,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更是肩负着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基础的重担。但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学生兴趣冷淡化、作文内容虚假化、作文形式套路化、作文目的功利化等问题,造成这样的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当前作文教学走的还是老路子,应试教学,只重视课堂教学、轻生活积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作前指导、轻作后讲评,重共性、轻个性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目的、任务重新作了定位。其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那么,怎样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开展作文教学呢?本文在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现状,并作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究。提出了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以现实生活需要为作文能力培养目标,努力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作文教学

一.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小学作文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虽然国内的教育者没有间断对作文教学的研究,但最终没有形成完整的高效的作文教学体系。中央教科所自由研究员和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等同志,针对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着的“为考而教” “为考而学”的倾向,提出了“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的主张,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此外,作文教学还存在着派系之争,如,包全仁的序列作文;李吉林教授的情境作文;滕昭蓉老师的童话引路教学;吴立岗的层次性作文;最近一些教育专家提出生活作文,等等,作文教学可以说众说纷纭。这些学说为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参考的价值。现分析当前作文教学主要问题有:

1.对教材的教程过于依赖

教材是作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参照,但教材仅仅是个例子,受地方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有的内容未必符合本地区学生实际的作文需要(如教材版本的不同),另外教材改革比较滞后,多年反复地训练同样的题材或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节,使作文教学缺乏了创新的个性。

2.沿袭套路,框架式章法指导

目前的作文教学仍然没有摆脱老框架,依然的强调作文的方法与技巧,讲究语言表达的艺术,讲究文章结构的严紧。我们认为作文章法是重要的,但对小学作文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小学作文要适合儿童的作文心理,符合儿童的语言的发展规律。儿童怎么想就要他们怎么说,让他们“对写话有兴趣”(第一阶段),“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二阶段)

3.教学环境受限,偏隅课堂教学指导

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多数教师除了利用教学计划的课时外,很少把作文教学拓展到课外,更缺乏在生活中指导作文。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没有生活也就缺少了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积累,边生活边写作,这是作文教学的最佳出路。要让学生建立生活与写作的联系,就要先明确写作目的,然后指向生活,再由生活回归写作。

4.说教过重,抹杀儿童作文的思想意识

作文就是表达,作文内容应该反映的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态度,然而受正统的思想意识的影响,要求学生作文必须反映积极的并有一定的价值取向的内容,或者我们总用成人的思想去量度学生的意识,那么也就在某种程度作文真的成了“作” 文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的世界是天真的,他们对事物往往是感性的认识,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思想意识。

5.作文教学没有和其他学科以及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课堂是生活,但生活不仅仅是课堂

我们一直把作文教学作为独立的体系来教学,为了学生作文而进行作文教学。其实作文的形式的无处不在,作文教学也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专利,应该和其他学科密切的结合起来,如一节音乐课就可以是学生作文的最好素材。实践活动更是学生作文不竭的资源,一次游戏,一次游园,一次参观,一次访问,都可以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作文教学不必按着教材的计划来进行,作文教学应该是开放的,随机的,生成的,要不断创新作文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的界定和意义

首先,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以前的作文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的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要走进生活,关注现实,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求学生能自由地表达真情实感。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作文反映出他们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表达能力、阅读量、知识面、写字、人格等多方面的情况。作为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写作教学对打好学生的写作基础,以及打好语文素养的基础,有着特殊意义。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的策略

1、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

如果把学生比作小鸟,那么,我们的作文应该是一片天空,让学生在天空中开心地自由翱翔,而兴趣就是他们翱翔的最大动力。在学生初学写作的时候,教师要关注学生兴趣的焦点,不要定条条框框,应以新激趣,以疑激趣,以奇激趣,以美激趣,让学生之间多交流,通过交流找到共同兴趣。因为有了共同的兴趣,学生才能有更深的感受,而且在交流写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交流需要,是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需要。同时,教师要降低写作初始阶段的难度,这样提供了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

例如我们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会学生作文。儿童有好奇、好玩、好动的特点,应顺应儿童的心理,构建作文过程。游戏活动是他们的乐园,游戏不仅使他们情绪盎然,而且感悟深刻,他们乐于把游戏的过程介绍给他人,乐于把游戏的情趣表达出来与他人共享。例如开展一些班队活动“掰手腕”、“下象棋”等竞赛。

2、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其想像思维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经过夸张和变形的世界,他们的思维常有很强的想象性和幻想性,对所见的事物都带上主观色彩。教师要引导他们细心观察和体验生活,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去心去感受,多创造机会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最有意思的事物和感受。有了这些感知的基础,写作时就能顺手拈来了。

在《新课标》中,多次明确提出了作文课要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第一学段提出“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提出“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觉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则进一步提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由此可见,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是《新课标》对作文课的一项重要要求。

3、要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新课标》第三阶段中也指出作文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表明,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的 3 重要策略。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思想开放,内容开放,形式开放”,提倡开放性写作、个性化写作、创意性写作。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爱写的内容。让学生的心灵松绑,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无拘无束的驰骋思维。当然,在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也要落实基本的写作规范。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正确引导。在这方面,笔者主要取用的是从写周记(日记)入手,因为周记(日记)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感受,学生也乐于在周记(日记)里和老师沟通,因为“写之皆心话,下笔如流水”。

在写作过程中,不但要鼓励学生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不人云亦云,还要强调个性化地表情达意,创意性地表达,而不总是“帮助孤寡老人挑水,帮老大爷推煤车,下雨后回教室关窗户,老师为了帮自己补习而病倒……”。“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殊的视角、独立的见解和独特感受,教师不能抹杀儿童作文的思想意识。

4、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写作从审题、立意、构建、草拟、修改、成文,都是一个实践过程。《新课标》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落实这一理念,我们首先要把修改的权利分配给学生,那种越俎代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改,启发学生想改,肯改,乐改。同时,教师也要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自我检查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修改作文,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取用以下的方法:

念读修改:通过朗读自己的作文,容易发现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等问题,是修改作文的一个好办法,也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示范性修改:通过集体评议,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起示范性教育。肖复兴在回忆当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的作文《一幅画像》时仍记忆犹新,原因就在于叶圣陶先生确实改得好。

自改和互改,展示和交流:,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作文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通过自改和互改,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流传千古,妇孺皆懂,也缘于一改再改。

5、要加强写作与阅读、与口语交际的联系

“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的根柢”。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能在文章中纵横捭阖,广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览、勤读。大文豪鲁迅说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 4 得和方法。” 《新课标》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加以量化:“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下笔如有神”。

口语交际是口头表达和交流的训习,它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有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所谓“我手写我的口”,所以,结合口语交际,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话和习作,把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要加强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很多动笔的机会,如生活小调查、资料搜集等,要重视这些实践性的机会,认真指导学生写作。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合作过程: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及学生和社会的接触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合作意识。

过去的作文教学多独立少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狭隘起来。现在强调,作文也应体现对话的过程。学生对问题、对事物、对现象的理解,需要有一个交流的过程,通过讨论各自的见解,相互促进,相互启迪,相互沟通,从而更好地学会表达语言。例如让学生观察和讨论“圆”是什么,代表什么,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通过交流,打开了思路,激发了写作欲望。

此外,人与人的交往,使学生对现实、对生活、对价值的认识不断的改变和加深,让学生把社会的体验表达出来,这就走向了与做人相结合的道路。社会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态度的交往,是价值取向的交往,因此作文应重视学生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例如我们学校多次和珠三角地区的学生搞联欢,帮助学生结对子,相互感受各自的生活。在这个交往的过程中,学生有着独特的体验,也愿意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既反映了作文的真实,又反映了人生的态度。

故此,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自然,面向未来,实现内容选材的综合性、多样性、人文性。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和谐、宽松的作文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自我,削除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增强他们的信心,努力创造出良好的创造性作文的氛围。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里力。因此,作文内容和训练形式应符合学生内心的需要,让孩子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表达愿意表达的情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重视语言的积累,多种方式汲取

“文言无采,行而不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文章如同嚼蜡。虽然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主张文体自由,表达形式自由,但不等于忽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一个好字好词,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大家所熟知王昌龄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各东流”等佳句。在各个学段里《新课标》对语言积累也有不同的要求,并具有递进性,这些要求都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积累才能更好的作文实践。

积累语言的主要方式有课堂积累、课外文本阅读、网络浏览等。

3、注重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写作特长

“一花开放不是春”,教学要充分注意学生的整体性和个体性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人程度、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习作要求时,教师不应“求全责备”,而应针对不同的要求,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充分调动每位学生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推动整体素质的提高。

4、重视信息反馈,重视评改的实效。

信息反馈是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能够及时高速学习方法,弥补知识缺陷,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因势利导,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写作信息的反馈主要是体现在文章的评改,在上述各种方式的评改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自我修改、相互修改的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修改方法等。引导学生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篇8: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作文教学,新课程,写作兴趣,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所以, 语文教师有责任放飞学生的心灵,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潜能, 开阔视野,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培养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这段话强调了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所以, 教师应努力实践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 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 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1.留心观察和感悟生活,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这就需要我们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美。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 观察是写作的门径, 一切外部信息都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所谓观察, 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 事事留心, 时时注意, 并养成一种习惯。可学生对身边的许多事物往往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对周围环境缺乏观察力, 更谈不上有什么感受。因此, 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生活, 走进生活, 引导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 留心观察, 认真体验,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捕捉灵感, 变生活为写作的源泉,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 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 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 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 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 认识生活, 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每天外出观察, 终于写成了小说《点心》, 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 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 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 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鲁迅也曾说:“留心各样的事情, 多看看, 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 要想写好文章, 必须重视观察事物, 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 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小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差, 不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去认识和捕捉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 不懂得怎样去表达, 面对良马而叹其不能千里。所以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 有很多观察体会, 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 一不留神就溜走了。怎样使学生及时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要多引导, 二要多提醒。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 首先要选定目标, 其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目?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教师要注意引导, 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 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 逐步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落实“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 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 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 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 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

2.从喜欢的事情入手, 培养写作兴趣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当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时, 就会把这种创作性极强的精神劳动当做一种乐趣、一种需要, 进而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

教师要注意发现、了解学生, 从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入手, 可促进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例如在一节作文课之前, 问学生:“你们喜欢吃凉拌黄瓜吗?”“喜欢!”“请你们回家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做一次凉拌黄瓜, 好吗?”“好!”学生此时异常兴奋。紧接着, 我提出具体要求:认真做好每一步骤, 记下做的过程, 并写出自己的感受。第二天, 一篇篇语句通顺, 过程清楚、具体的短文展现在我的面前。学生学会了观察生活, 再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 抓住生活中人和事的特点, 在“随笔”的基础上加以具体的描写、叙述, 逐渐由段到篇, 以兴趣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激发表达欲望

教学实践表明, 小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往往会使他们感到亲切, 容易染上情感色彩。因此, 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去实践, 去亲身感受现实生活, “收获”真实生动的材料, 为学生创设“需要写作的情境”, 使学生想写。

首先是组织集体活动, 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活动前, 要充分考虑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有所启迪和收获, 使写出的作文具有生活气息。如“快乐的拔河比赛”、“有趣的踢毽子活动”、“难忘的春游”等。教师应精心设计活动的过程,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去。活动中,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同学们的动作表现以及活动中愉快的心情, 更要注意有没有逸闻趣事。活动后, 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忆活动过程, 让学生谈感受以及一些有趣的情节。

其次是鼓励学生热爱生活, 独立参加家庭或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 让他们在参与生活实践中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与酸甜苦辣, 主动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尽可能地去经历风雨见世面, 积累生活素材, 开启写作的源泉。例如指导学生写《一次家务活动》, 习作前布置学生回家认认真真地做一次家务, 习作时让学生回忆这件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谁在一起做的?在做家务的过程中, 你印象最深刻、最有趣的是哪部分?你是怎样学会的?碰到了哪些困难?当时心情怎样?你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在亲身经历并有深刻的体会后, 再去写做家务的过程, 就想得到, 写得出, 并且有兴趣习作,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著名作家孙犁说:“作家不是在教室里培养出来的。”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激发习作兴趣, 我们应树立大语文观, 带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用心观察, 只要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 充实的内心感受, 怎愁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言?

二、多渠道多角度提高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一切创作都离不开生活, 可以说“生活就是作文”。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 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 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找出一点让人心动的东西来, 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 注重利用多种渠道、从多种角度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以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练写随笔, 丰富写作素材

一般地说, 学生课外时间有限, 过多地要求写整篇文章是不可能的, 应让他们平时多练写随笔。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 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要求学生细致观察自然景物,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运用“定点换景”的方法, 去写《校园的冬天》, 提倡学生学以致用。这样做, 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既可以更好地训练他们的语言能力, 又可以让他们积累更多的生活材料, 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让学生写随笔, 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 随心所欲。点点滴滴几十字, 不嫌少;洋洋洒洒上千字, 不嫌多;有话则长, 无话可短, 尽兴而写, 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这样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 渐渐地, 观察视野不断扩大, 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 写社会、写人生。写作内容越来越丰富, 如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 真是大到宇宙, 小到自我, 尽入笔底。这样, 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观察兴趣, 不仅有话可写, 而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2.阅读积累, 培养写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没有读的“耕耘”, 就没有写的“收获”。叶圣陶说:“如果能善读, 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之影响, 不必有意摹仿, 而思考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 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 其意在此。”可见, 习作处处与阅读紧密相联。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运用。只有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吸收, 才能有丰富的、自如的写作运用。如果学生的知识贫乏、词汇缺少, 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因此,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指导,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引导学生与书交朋友, 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并要求学生勤作笔记, 积累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读书笔记, 不仅可以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 还可以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悟和认识的文字。美好的书报要多读、熟读、精读, 习作时才会文思泉涌, 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阅读的材料越多, 写作思维就越活跃, 写作思路也越宽, 表达也就越清楚。书读多了, 生活积累丰厚了, 就会引起倾诉和表达的欲望, 最终做到善于表达。

3.利用评改, 提高写作水平

生活是多姿多采的, 小孩子是天真可爱的, 他们看问题的眼光肯定不能和大人一样。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文, 更不应轻易否定学生的劳动成果, 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 在尽可能尊重学生本意的前提下进行评改,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9: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拼音教学

一、摆一摆,巧记字母字形

机械重复的读、写,只会让人感到乏味,因此,创设情境让孩子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萌发求知欲,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了记住所学字母的字形,我改变了死记硬背,抄抄写写的惯用方法,让孩子们用事先准备好的一段毛线,几根小棒,几个圆片等学具来摆摆这些字母,看谁摆得字母最多、最漂亮。孩子们各个兴趣盎然,纷纷动手操作起来,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一个个拼音字母在孩子们的手下诞生:他们用毛线摆出了“o e z c s m n ɡ……”,用小棒摆出了“l k x z y w……”,用毛线,圆片,小棒等组合,拼出了“b p f d t h zh ch sh r……”孩子们在自我操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记住了这些字母的字形。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几乎所有的字母都可以用身边的工具拼出来。更令人高兴的是,孩子们从摆学具中,得到启发,有的还用打手势的方法来记字母,如:用左右手握拳,大拇指朝上可以摆出“b-d”,大拇指朝下,可以摆出“p-q”,既简单又方便。这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拼音字母的兴趣,而且,像区别形近字母这样的教学难点,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迎刃而解。

二、猜一猜,读准字母音

正确发音是读准拼音、学好普通话的关键。要读准字音,我采用示范教学法,一遍一遍地演示给学生看,讲清发音要领,使学生掌握发音的方法,然后跟着老师读上几遍。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发音技巧后,我们可以适当插入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发不同拼音时口形的变化,让学生模仿,相互检查,老师巡视。过多的读会让孩子感到单调乏味,根据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猜谜的年龄特点,我开展“猜一猜”的活动,老师只摆口形不出声让学生猜,老师要发的是什么字母的音;也可以交换角色,孩子们摆口形让老师猜;还可以孩子摆口形让孩子们自己猜,同桌猜,小组猜。这方法对掌握较难的几个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平舌音“z c s”与翘舌音“zh ch sh r”以及对前鼻音、后鼻音的区别都十分有效。因为在猜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

学习积极性高,学得轻松、读得准确。

三、画一画,理解音节词

为了培养、提高孩子们学拼音的兴趣,我们十分注意学科的联系、兴趣的转移。小朋友对画画的兴趣远比学语文的兴趣高,我们就把画画渗透于拼音教学中。如:训练题中“shā fā”“bái tù”“chá jī”“mù tī”……让学生们去画一画,学生可乐意了。这不是单纯的画画,而是把画与學习语文结合在一起,孩子们想去画,就要把音节词读懂,在画画前必须把音节词与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事物联系起来,然后把脑子里产生的表象用笔勾画出来,使抽象的拼音字母变成实实在在的、生动有趣的一幅幅画。

四、做一做,巧记字母表

每学完一课拼音,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外做字母卡片(可以请父母亲帮忙)。这做卡片的过程,不但是读的过程,更是写的过程,改的过程,画的过程(有的孩子在卡片反面配上画,以帮助记忆),更是复习巩固的过程。在学完了所有的拼音后,我让孩子们做了个游戏“把字母宝宝送回家”,把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进行分类。

人人制作了一套拼音卡片用起来就非常方便。如何让学生把学过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按一定的顺序记住。复习声母的课上,我们让学生拿出制作好的声母卡片,按声母表的顺序排列。孩子们在操作中,一边看书,一边排列。这排列字母的过程,检查顺序的过程,无疑就是读书的过程,记忆的过程。把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培养了孩子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加深了对字母的印象,巩固了学习效果。

五、玩一玩,增强趣味性

音节词的教学、复习,以往教法都比较单调,新课程改革实验中老师们大胆尝试,把声母、韵母、音节词变成一个个图案,用玩游戏的形式,增强趣味性。有的把声母、韵母的拼读变成花瓣,给会读的花瓣涂上颜色,然后把小花送给自己最佩服的同学;有的图文结合《摘苹果》,让学生会读就给苹果涂上自己喜爱的颜色,回家后把苹果送给爸爸、妈妈;有的把词粘在蘑菇上,让学生帮小白兔把蘑菇送到蘑菇房去;有的把同学的姓名写在信封上,让孩子们学邮递员送信……

(作者单位 江苏省射阳县明达双

上一篇:续保管理办法下一篇:父亲节祝福语简短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