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doc

2024-07-03

美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doc(共11篇)

篇1:美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doc

美术如何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美术教学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虽然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但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同样是难以估量的。在语文教学中,将绘画引进课堂,不仅活跃了课堂,也调动了孩子们的身心,使其在一个良好的氛围里愉快地学习生活。

【关键词】美术

语文

丰富多彩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今昔改变是我们大家都能看得到的,虽然不是翻天覆地,但也能称得上是涓涓细流,影响甚深……

当前,我们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和以前比有较大变化,因为当前国家教育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也注重对学生的各方面培养。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美术课程资源观,发挥美术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作为一名从事低年级教学的美术兼语文教师,我知道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动手画、坐不住,那么对于低年级儿童,如何将他们上课兴趣调动起来呢?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又是一个语文教师,在为了提高孩子们课堂注意力和学习效果,我在课堂上特别注重各学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与孩子们做了以下尝试,让学生和我在课堂上都保持了高度的积极性。

一、绘画走进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不再枯燥。在语文课上,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在,我一般是在上新课的前一天,把教材摸透,针对学生的喜好,画了几幅符合教材的又是他们喜欢的简笔画或是儿童画,在新授课的课题前出示给学生欣赏或是在文中重点段落出示,也可以在课后需要学生复述时再次出示,有时比板书效果更好。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找春天》第一课时,我先出示春天田野的图片让学生仔细看,谁观察的仔细,回答准确,老师有小礼物送给他。我先以描述图画导入,在说的过

程中还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画出了本课的内容。我问了:觉得这些图美吗?那我们一起来学习《找春天》这篇课文,由此引入课文,而且谁学得认真就把这幅图送给他,这节课的学习效果特别好。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课主角的形象了解,我将前面学生的画画积极性延伸下去,这时我就适当的引导一下作画的简单易懂的步骤,孩子在自己的画纸上练笔,几分钟就画出了栩栩如生的春天的景象,再在旁边用上文中词语写一写自己对这副图的描述,他们认真极了。这样让绘画融入语文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语言能力,更加丰富了学生语文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美术和语文教学和睦相处。传统美术教育中,只重视传授知识技能,忽视儿童个性发展;教材易脱离儿童发展实际,不符合教育特点。当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目前课程改革重点之一,不管是语文还是美术课都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也是课程设计之目的。而语文教学和美术一样,不管是学生练习生字的书写(临摹、仿写、默写)还是课文的朗读(初读、再读、悟读),它们的深入步骤都是类似的,步步加深。在视觉文化时代,生活中的视觉信息激增,要求通过语文、美术教育都培养学生形成“视觉读写能力”。儿童绘画中最基本的技能是临摹、写生、速写、默写四个方面,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才能使儿童绘画表现的得心应手。技能型很强的美术课,本身就是一门人文性质的课程。在培养“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技能是不可缺位的重要中介。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美术教学共享经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喜欢动,那就在活动中设计有孩子喜欢的贴纸或是物质奖励的方式,是培养孩子注意力集中的好办法。还要通过拼

图、讲故事、数字游戏等活动来提高孩子参与教学的兴趣,并加强孩子注意力的培养、训练。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当然,这兴趣不仅仅存在于学生,教师也存在,教师要热爱自己带的课程,更要精心准备自己的课堂。

四、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寻找美术创作的契合点

1、先说再画——低段学生绘画的原则

绘画与语言文字都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人类的绘画技能几乎是与语言能力同时发展起来的,但绝大多数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入学前就已经基本发展成熟,而绘画技能却严重滞后于语言能力,因此,许多儿童在入学后,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强的,这时候,作为美术老师就应当非常注重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使之为美术教学服务。

2、日记画——低中高段学生文字训练与美术创作的结合点 日记,是儿童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记录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的一种形式。儿童画是儿童用特定的绘画技巧记录某个或多个概念或故事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日记与儿童画都是孩子们的一种语言。

日记对于中高段学生来说更多时候不是一种需要,而是一种负担,每天重复着做一件相同的事,那也是相当枯燥乏味的。怎样才能让写日记这件事常做常新呢?那么,不妨让孩子们做一做“日记画”。

所谓日记画就是用作画的方法来记录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叙述,使之达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形式丰富的效果。日记画的内容可表达一天当中最深刻的感受或记忆最深的见

闻,也可画当天听到的故事、看到的好书(画下其中一个情节),还可再现早晨醒后还记得的美梦、奇特的联想等。在这过程中,运用启发、引导的教法去辅导学生,什么东西应画出来,那些东西可以不画。有些地方用绘画较难表达的,就配以文字说明,而某些地方用文字较难表达的,就用绘画表达,总而言之,以突出主体,简练明了为主。并且要求他们将日记中能够体现真、善、美的东西,最有感受和认识的东西,在图画中以主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理解了日记画的要求后,都运用自己的记忆和想象去练习。运用绘画写日记的方法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绘画技能等多方面都能得到发展,使眼手口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为创作积累题材。

五、从古诗文中寻找美术创作的兴奋点

1、古诗配画

经典古诗是中国千年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优秀载体,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由于时空、阅历、语言等多重限制,学生领悟诗文的意境已然成为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积累优美诗句的同时领悟其意境,感受古诗的内涵?

一首优美的古诗往往就是一幅深刻意蕴的画。古人对诗、书、画的认识就是一个整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历代人们所称道。从这里可以看出,诗的意境和画是融为一体的。无限的想象空间来自于文学作品,自古以来就是构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一个艺术整体。以图配文,可帮助学生把美的感受上升到美的认识。对于美术而言,当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便是一种命题绘画技巧提升的过程。例如,古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在霏微细雨的滋养下,你去看那草色,远远望去,碧色

朦胧,极清极新极淡,而待你走近了,反而觉得失却了那绿色,但见细嫩纤小的草芽刚刚钻出土面。描绘这种若有若无的绿色,如同一位技艺高明的水墨画师,描绘草色只染不点,笔触极清地再现出那若隐若现的淡淡碧痕,远看实有,近观却无,如此写早春草色,可谓形神兼备。这是否可以成为学生水墨画的好材料呢?在语文素材为学生创作提供一种绝佳的素材,而这种素材来自于学生的脑海,来自于学生的感悟,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创作亦能得心应手。

2、成语配画

为了加强学生对学习过的成语、寓言的理解,给它配画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既有直观的效果,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形式。作者曾经进行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引导学生画成语蜡笔画。为了使配画效果明显,有意让学生把画装裱成电影胶片的样子,学生兴趣盎然。画蛇添足、叶公好龙、对牛弹琴……这些成语故事在学生的画笔下一一呈现。为了能更好的表现成语故事,有的学生把成语画成了连环画。比如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学生就用了好几幅图画:第一幅一个农夫在田间辛勤劳作,庄稼长得异常茂盛;第二幅一只兔子撞死在田间的树桩上;第三幅农夫在捡到兔子后妄想天天都有收获;第四幅农夫躺在树桩上做着美梦而田地意境荒芜。在完成作品后,学生们把这些成语故事画拼贴在走廊上,学生戏称这条走廊为“成语故事画长廊”,由此可见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了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热情。

可见,美术和语文教学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如果使用得当,美术和语文教学相辅相成,既能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从中还能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篇2:美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doc

课型:想象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想象画练习,学习简单的构图知识,进行色彩训练。

2.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与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海底世界的造型及色彩。

教学难点

幻想创作美丽的海底世界。

教具:海底世界范图、照片若干。

学具:课本、彩色即时贴纸、胶水、水彩笔、蜡笔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海底是一个奇妙、美丽的世界。中国古代就有海底水晶宫、四海龙王、虾兵蟹将的传说,外国也有海底美人鱼等童话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就是人们对海底世界的想象,寄托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美好愿望。如今,科学家发明了许多科学仪器和设备,人类可潜人万米深的海底进行科学考察工作,从而揭示了许多海底世界的奥秘。揭示课题(板书):“到海底去”

2.读画:欣赏课文中照片及学生作品。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海底去》一课。

问:同学们喜欢大海吗?喜欢海底世界吗?答:(略)

问:同学们之所以会喜欢它们,它们一定有许多美的地方,你能不能谈一谈课文上的照片和作品各有什么特点?答:(略)

小结:

鱼儿是海底世界的主人,它们都有艳丽的色彩。照片除了鱼儿外,还有数不清的、色彩斑斓的水草、珊瑚、贝壳……在表现手法上,有彩色水笔,有蜡笔水彩,有水粉等。

欣赏教师课外收集来的海底世界范图、照片若干幅。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色彩绚丽的海底动物和深浅各色海水交相辉映,构成美丽的海底世界。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海底动物的形状和海水的颜色,让学生认识冷色。引导学生认识海底是个巨大的宝库,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以及利用这些资源的价值和环保的意义。海底生物种类繁多,形状大小不一,真是千姿百态,可爱之极,那么,它们有些什么形状?答:(略)

小结:条形、圆形、椭圆形、棱形、三角形、扇形等。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问:同学们,你们看海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答:(略)

小结:一会儿蓝色,一会儿是绿色,一会儿是紫色,但海水是以蓝色为主色调。海洋越深,色调越深;海洋越浅,色调越浅。

小结:水下生物不下万种,蕴藏的矿藏比陆地上多得多。我国已能开采海底石油和天然气,随着科技的发展,海底其他矿藏资源为人类造福的日子已是指日可待了。但是,当前陆地上人类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流人大海,已造成海洋,特别是近海的严重污染,造成大量海洋生物减少和死亡,所以,治理污染,保护大海,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三、课堂练习与作业:

1。以“色”为主,学画海底动物。

教师问:同学们喜欢奇妙、美丽的海底世界吗?答:喜欢。

教师:因为鱼儿是海底世界的主人,我们要画海底世界,首先要学会画鱼,同学们说对不对?答:对!

A。讲解画“鱼”方法,教师示范:(1)画出鱼儿基本形;(2)描绘特征,如头、尾、嘴、鳍等;(3)添加鱼儿身上的花纹;(4)添加颜色。

B。学生可模仿教师画“鱼”,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画好“鱼”之后,再画一种自己喜欢的海底动物。此时,教师要对学生说,等会还要把画得最好的“鱼”和海底动物粘贴在黑板上的大幅海底世界想象画上。

C。教师巡视指导。

2:激发想象,构思作画。

A。师生用剪贴的方法在一张大幅蓝色图画纸上创作一幅有故事情节的海底世界想象画。程序用投影仪投放在黑板左边的屏幕上,程序如下:Θ将大幅蓝色图画纸粘在黑板上;②师生共同构思海底世界想象图;O学生剪贴鱼类;①学生剪贴海底动物类;⑤师生共同剪贴海底植物类;③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可能剪贴的内容(如潜水艇、潜水员、机器人、海洋勘探船、海底摄影等。)留有表达情感和创意的空间,让同学们自由发挥。

B。让学生欣赏课文中海底世界想象图和教师课前搜集的学生创作的海底世界想象图(此时,用胶布粘在黑板右边),指导学生体会速些作品好在哪里,哪些可供借鉴、模仿。

3。教师将中幅蓝色图画纸分发到各组,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全组同学在图画纸上用剪贴法集体创作一幅海底世界图,要求画面饱满,布局均衡,色彩搭配合理。看哪个小组创作的海底世界图构思最独特、新颖,画面最漂亮。

4。启发思维,培养想象力,强调借鉴、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6。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各组学生代表自我介绍构图思路,教师评价。

四、总结全课,课堂评价:

篇3:让数学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去

1. 让数学课堂浸润着诗韵。

数学与文学的对接, 降低学生对数学“冷而严肃”的距离感,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在数学教学中, 老师是否尽可能多一些的进行“数学与文学”的对接, 给数学课增添些许诗的意境, 让学生更喜欢数学呢?

例如, “直线与平面垂直”、“直线与圆相切”教学引入设计:“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这是诗人王维的两句名诗。单从诗人把黄河、大漠的雄浑奇伟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 就不由让人击拍赞叹!而更妙的是大概作者当时也未必知道, 这“直”和“圆”, 恰恰亦是数学的语言!这一千古名句活生生展现出一幅“直线与平面垂直”、“直线与圆相切”的壮美画卷!以上课题的引入缺了这诗句是不是有些缺憾?

再如, “极限概念”的直观诠释:“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人李白的名诗。“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一个典型的极限现象, 数学家徐利治先生在讲极限的时候, 却总喜欢引用“孤帆远影碧空尽”, 让大家体会一个变量趋于0的动态意境, 煞是传神。

又如,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引入:明代珠算大师程大位, 用词《西江月》给出一道题:平地秋千未起, 踏板一尺离地。送行二步与人齐, 五尺人高曾记。仕女佳人争蹴, 终朝笑语欢嬉。良工高士素好奇, 算出索长有几?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少女荡秋千的欢快场景。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也从此开始了。

2. 让数学之美在课堂流淌。

“黄金分割比”是那样的迷人, 对称优美的正弦曲线是那样的令人终生难忘, 数与形的和谐是那样的神奇美妙, 二次曲线的统一方程是那样的简洁凝练, 优美的螺旋线是那样的令人浮想联翩……爱迪生说得好:“最能打动心灵的还是美, 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在对新知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切实做到:

(1) 挖掘数学美, 揭示数学美, 帮助学生欣赏数学美。

如“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的教学设计。其中引入讲授——存在性分析, 结构分析——唯一性分析;思想方法提炼——化归思想, 数学美揭示——简洁、统一。

又如, 诱导公式的内在统一性;直线方程一般式的简洁性和概括性;二项式定理的和谐、对称!这不仅需要数学教师来揭示它, 更需要数学教师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来烘托它, 来渲染它。

(2) 展示数学美的价值, 展示数学美在科学创造中的威力。“对称”之美是令人赏心悦目的, 特别富于美的感召力, 用对称性去处理问题常常出奇制胜。

例如:长方形台球桌上有一球, 击出后依次撞击桌的四边, 最后回到原位置, 求击球方向与球经过的路线。设长方形球台为ABCD, 球开始在O点, 作O点关于AB的对称点O1, 作O1关于BC的对称点O2, 依此类推作出O 3和O 4, 连OO4交AD于H, 连O3 H交CD于G, 连O2 G交BC于F, 连O1 F交AB于E, 则OE为击球方向, OEFGH为球经过的路线。以上问题的解决, 展现的是一种简洁、智慧、巧思的科学之美。

更神奇的是数学的美在科学创造中的威力,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电磁波的发现。麦克斯韦在建立电磁理论的过程中, 依据法拉第的实验研究成果, 推得两个方程, 但两个方程的右边是不对称的。麦克斯韦从数学美考虑出发, 把第二个方程改写成和第一个方程对称的形式。当时他这样做并没有任何实验依据。正是根据这个改写的方程, 美克斯韦推断出:在宇宙存在电磁波。对于麦克斯韦的理论, 当时人们难以相信, 有人说“深不可测”, 有人说是“天书”, 直到过了二十多年, 物理学家赫兹才证明电磁波的确存在。这正如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所言:“如果物理方程在数学上不美, 那就标志着一种不足, 意味着理论有缺陷, 需要改进, 有时候数学美要比与实验相符更重要。”

3. 让学生在课堂感受数学之用。

在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 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 及时、恰当、有针对性地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 并把它有机地结合进数学教学中去。如国民经济增长率、人口控制、土地资源、有奖销售、税收累进、银行利息调整、我国人造卫星的数学计算、计算机科学、CT技术的核心等。

(2) 通过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如物理与数学、医学中的数学、生物中的数学、经济数学等,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的实质就是“科学的数学化”。

例如, 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长度成反比, 音乐美的决定因素是一定的数学结构;没有现代数学, 就不可能有现代的摩天大楼和现代的建筑理论, 数学作为一种力量和美凝固在建筑结构中;雕塑不仅是凝固的音乐, 而且是凝固的几何学、是石化的数学。艺术中蕴含着数学、数学的美, 融合着理智的数学之魂。

篇4:让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1.对爱国主义教育,采用开篇入题法、以情动人法。

我国从古代开始一直到近现代,有无数的先贤和革命志士为了祖国的完整,为了国家的兴盛和安定,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课本中有不少的课文都对这些做了记载。如《屈原列传》记述了屈原为祖国忠心耿耿,正道直行,竭忠尽智的精神。不仅如此,他“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的个人修养也是德育的重要部分。还有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忧国忧民等等,都是难得的爱国主义的教育题材,我们可以通过饱含感情的对作者、写作背景作介绍,或者用与作者或主人公相关的爱国故事导人课文等开篇入题形式,让学生对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也更容易产生爱国主义情怀。

2.对坚强意志教育。采用课外活动和影片教育与写作文、课内语言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课文内容展现出对学生意志人格的教育。对于这类文章,我们不难找到与作者或者主人公生活历程相关或者相似的电影,如果可以让学生先看电影,再对课文内容发表感知,加以对比,最后要求他们写观后感或者利用课堂要求他们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使学生更深入了解文章内容,也加强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对他们的坚强意志的形成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者那种身残志坚,发奋学习的精神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让学生看与之相关或者类似的电影,如残疾人歌手李琛主演《一样的人》,然后让学生将电影内容和课文中作者的经历结合起来写观后感或者做评述,学生会受益匪浅。当然像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些相关的历史事件中古人“忍一时之羞辱,成一生之大事”,面对困难不放弃,反而更奋发努力的坚强意志,也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德育教育内容

3.对勤劳、坚持不懈、珍惜时光的教育,可以用课内讲解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的形式进行。

勤劳、坚持不懈,珍惜时光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其难得的精神品质。在我们的课文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阿房宫赋》都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劝学》中道出了坚持不懈、用心专一、善于反省是成功的关键;《兰亭集序》中道出了人生短暂,珍爱人生的古言;《石钟山记》告诉了我们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这些内容,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做正面引导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周末时间,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爬山、做一天的打工者、今天我做一家之主等,让他们感知生活的不易,在流汗中体会生活的辛苦以及恒心毅力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学生会真正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更会珍惜所拥有的幸福,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珍惜光阴,更加尊重自己的父母。

4.尊师重教、敬老爱幼以及正确的交友观的教育可以采用联系实际、正误对比、评价法。

我们的课文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尊师重教、敬老爱幼以及正确的交友观。如《师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阐述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和师生的互相尊重以及对待老师的态度等;《祭十二郎文》中如兄弟般真挚的情感;《陈情表》中对祖母的尊敬和知恩图报辞官侍奉祖母的声声请求等,都是对学生进行这类教育的好篇章。我们可以联系生活的实际,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不和谐的因素或者某些人错误的做法作对比,让学生更进一步的领悟,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道德情感,去履行自己的社会任务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5.加强语文教师自身的道德,注意教师在课内课外的言行是德育教育最根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篇5:美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doc

——2-1-2系统抽样

毕节实验四中 数学组

葛传福

教学目标:1.(1)理解系统抽样的定义及特点,会用系统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2)通过实例,使学生体会两种抽样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对本小节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统计的认识,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习兴趣。

2、法制渗透目标:(1)在课本59页阅读与思考教学中穿插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理性对待广告。(2)《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教学重点:系统抽样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系统抽样方法的原理

教学方法:思(学生独立思考)、论(小组讨论并初步解决问题)、疑(小组提出不能解决的疑问)、答(老师和学生共同解答疑难并巩固强化)四步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题

1、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

问题

2、简单随机抽样适用于怎样的抽样问题?

(学生回答以上两问题,由于简单随机抽样适用于总体中个数

较少时,很容易联想到总体中个数较多怎么办,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

例题

1、为了了解某市今年高一学生期末考试数学成绩,拟从参加考试的15 000名学生成绩中抽容量为150的样本,用简单随机抽样合适吗?请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

(学生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解法,然后小组讨论,统一方法)

解题步骤:

1、编号。1到15 000。

2、分段。由于样本与总体容量之比为1:100,故将总体分为150段,每段100个个体。

3、确定起始个体。从1到100号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抽取一个号码。例如34。

4、按照事先确定的规则抽其他样本。即:134,234,334,…,14934。

问题

3、(变式)若样本容量变为15 004呢?

问题

4、系统抽样满足等可能性吗?

问题

5、系统抽样的定义(小组讨论归纳)

问题

6、系统抽样的步骤(小组讨论归纳)。

例题

2、某件产品共有1563件,按出厂顺序编号,号码为1到1563。检测员要从中抽取15件产品作检测,请设计一个系统抽样方案。(学生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解法,然后小组讨论,统一方法)解题步骤:

1、剔除余数。1563除以15的余数为3,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除掉3个个体。

2、编号。1到1560

3、分段。由于样本与总体容量之比为1:104,故将总体分为15段,每段104个个体。

4、确定起始个体。从1到104号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抽取一个号码。例如20

5、按照事先确定的规则抽其他样本(依次加104)。

三、随堂训练

1、下列抽样中不是系统抽样的是()

A、从标有1到30的30份试卷中,任选3个做样本,从小号到大号排序,随机选起点m,以后取m+10,m+20(超过30则从1再数)。

B、工厂生产的产品,用传送带将产品送入包装车间,检验人员从传送带上每隔5分钟抽一件产品进行检验。

C、搞某一市场调查,规定在商场门口抽一个人进行询问,直到调查到事先规定的调查人数为止。

D、电影院调查观众的某一指标,通知每排(每排人数相同)座

位号为14 的观众留下。

2、一个年级有12个班,每班50名学生,随机编号为1到50,为了了解他们的课外兴趣,要求每班第40号学生留下来调查。这里运用的抽样方法是()

A、抽签法

B、随机数表法

C、系统抽样法

3、为了解某地参加计算机水平测试的5008名学生的成绩,从中抽取200名进行统计,运用系统抽样时,每组的容量为()

A、24

B、25

C、26

D、28 4.p59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告诉学生虚假广告是通过淡化总体和抽样方法,强化统计结果来夸大产品的有效性误导消费者,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第十条)

四、归纳小结(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1、系统抽样的定义

2、系统抽样的解题步骤

3、系统抽样的可行性

4、与简单随机抽样的关系(联系和区别)

联系:均为随机抽样,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均等。系统抽样在剔除余数和抽取第一个号码时用单随机抽样。区别:适用范围不同。

五、分层作业

(必做题)1.从2005个编号中抽取20个号码入样,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则抽样的间隔为()

A、99 B、99.5 C、100 D、100.5 2.从学号为1~50的50名学生中随机选取5名同学参加数学测试,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则所选5名学生的学号可能是()A、1,2,3,4,5 B、5,16,27,38,49 C、2, 4, 6, 8 D、4,13,22,31,40

3.某校高中三年级的295名学生已经编号为1,2,……,295,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按1:5的比例抽取一个样本,用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抽取,并写出过程。

(选做题)某单位在职职工共624人,为了调查工人用于上班途中的时间,决定抽取10%的工人进行调查,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所需的样本。

篇6: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摘要】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渗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

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菜根潭》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在完成教材选编课文之外,语文教师要通过开设一系列《中华经典名著选讲》的课程,在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每教学一篇古典文章,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近现代无数名人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

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古往今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指的是把传统文化纳入语文教学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在传统文化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主动,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

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时代在变化,审视传统文化经典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经典也需要重新审视,经典也可以再加工、分解给学生。我们语文教师要将一些推介给学生阅读的古文化作品拿来进行全面“透视”,看一下“经典”里究竟有多少真经典,“经典”中的经典是什么,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给学生们看。

篇7:美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doc

阅读教学要关注语言的运用、训练的落实

——将写作教学渗透于阅读教学中

含笑 2013.10.10

观看了《教材研读是语文备课的重中之重》之后,课程中许多观点都很切实际,能有效的提升教学水准,教师素质。尤其是“阅读教学要关注语言的运用、训练的落实”这一观点,引起我的共鸣。

在我执教近二十年里,观摩了不少比武课,也听了许多优质课,发现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共同点:阅读教学变成了分析课。总是教者牵着学生鼻子解析课文内容,不停地提问答问,偶尔客串齐读文句。教者提问津津有味,学生回答轰轰烈烈,课堂气氛似乎充满活力!(这已成为不少学校评课打分的标准之一),然而忽略了语文学习中最为关键的-----语言文字。在听完课后,我常发现,大部分学生连本课要求会认字和会写字或词语竟然都还不会!对文辞在文中的理解应用,结合实际应用遣词构句,优美句式的借鉴仿写,教者在阅读教学中,几乎没有出现或极少出现。今年,央视频频直播汉语听写大会,引起广泛关注,也说明语言文字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性.我们不可否认,小学写作的最基本功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能灵活掌控语言文字运用基础上,再逐渐积累其它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可是,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潜意识地分离脱节了。阅读课纯粹是“阅读课”,写作课才“指导写作”。这样的语文教学,小学生的写作表达力如何能提升?所以,许多小学教师总是抱怨作文不好教;许多小学生头疼作文很难作。

篇8:让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

中学语文应该贯彻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内涵, 丰富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 了解什么是善, 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 故乡之爱, 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 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会他们用勤劳的手段去获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美好的生活信念;教会他们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 而不是相反, 教会他们以斗的眼光、恨的情感。语文教师应该教学生以爱美的心, 对自由、对幸福、对人生现代化的理解, 把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打通。

中国要想普遍地提高全民的情感素质、人文素质, 就必须从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上找突破口。当前,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一些隐性价值观念实际上是有问题的, 有待改善的, 例如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女性的, 女性主人公基本上都是从属者。被动者, 很少女性科学家、英雄形象;这很容易给学生以一种潜意识影响, 学生会有一种女性从属性的潜意识。

语文教育同时应该是文学审美教育。国外一些国家语文教学, 小学1-3年级语言教育是没有教材的, 他们的老师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欣赏能力的童话、报道等材料, 根本没有语法分析、默写生词的说法, 学校的语言老师要求他们的, 就是在这些作品当中, 学会欣赏文学的美, 有语言感受力。我认为: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 可以借鉴海外的语言教学经验。语文教育不应该是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如何写介绍信、报告, 如何写作文的教育学科, 而是应该注重文学性教育理念的学科。作文, 不应该是格式化的八股文, 应该是学生文学艺术感受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产生的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的体现。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把这些职能性的或技能性的要求剥离出去, 语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变成一种基础素质教育、基础知识教育, 不要逼着学生去写作。因为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思想积累, 更重要的是还没有相应的语言感受性方面的积累, 这时候他写的只能是生搬硬套的模式化、公式化的东西, 写不好, 写不出, 就只能是抄, 不是外观上抄, 就是精神上抄, 要知道写作的本质是自由和创造, 离开了这两项, 写作就什么也不是, 与其让学生在“写不出”的情况下把写作变成抄袭、模仿, 还不如不要他们写。

所以我说, 我们现在要降低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语文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 应该把文学性、艺术性放在首位, 把阅读能力放在首位,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教会了学生写那些八股的作文, 却没有教会学生真正的用自己的脑子读文字作品, 一个中学生如果他连鲁迅的小说都看不懂、读不顺, 能写作文对他又有什么意义呢?语文教会中学生的应该是文学欣赏力, 应该让他们学会读———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余华, 鲁迅, 周作人等当、现代伟大作家的作品。爱好这些作品, 自然会掌握好中文, 但是, 我们现在恰恰是本末倒置, 教了他们太多的写作方法, 教了他们太多的支离破碎的语法知识, 教了他们肢解范文的方法, 例如:中心思想, 写作大意等等, 却恰恰没有教他们什么是文学, 如何读文学作品, 怎样用自己真诚的灵魂和生活经验去和作品的描写呼应, 去受作品的感染, 许多高中毕业生甚至读不了一本电子产品说明书, 我看这样的学生, 即使有了高中文凭, 其实还是文盲。

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 似乎并不是一种人文教育, 死的东西太多, 活的东西太少, 甚至把古文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 这其实是一种悲哀。我认为:诗词曲赋, 在中学教育阶段, 不必学那么多。简单的唐诗、宋词, 让学生学会欣赏, 是必备的。但是, 只能是选读。毕竟它们是死亡了的语言形式, 不是现代人所必须的。中学生不容易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 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 因为这些东西在唐诗宋词里并不典型, 而是在更加深奥的《庄子》、《论语》、《诗经》、《尚书》里, 但是这些显然应该放在大学里去讲。中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现代汉语言有理解的能力, 欣赏的兴趣, 或者说有比较高雅的语言文学情趣, 让他们对语言作品的感受并不是仅仅限于情节, 不仅仅是猎奇, 要让他们能够欣赏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人物性格, 进而欣赏其中的思想。所以, 我认为应该加大中学生的阅读量。一个中学生毕业的时候, 如果没有十部中国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量, 不了解十位左右的现代文学语言大师, 那么, 我认为:他在语文方面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 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 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 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 不是道德, 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 就是说, 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选择自己的职业, 选择自己独特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对学生的语文教育应该是兄弟式或者朋友式的, 应该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等级制的教学方式, 要建立一种类似于西方柏拉图对话录那样的对话式的教学, 老师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知识的助产士, 而不是强调自己是道德楷模、知识源泉,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行关系, 语文教育不应是压制或者压迫教育, 教育的动力应该来源于学生自己。而且要让他们学好语文, 就应该让他们接触社会, 让他们到社会中去实践。我相信一个学生的真正的语文水平的提高只能来自两方面:阅读量的积累;思想观念的成型与个性化。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围绕这两方面做文章, 而不是舍本求末。

篇9:将写作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关键词:头脑风暴; 词汇和句型; 多种形式; 阅读与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13-00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信息的输入,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技能的输出,是表达的技能;表达以理解为基础,理解又促进表达。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牛津高中英语》这套教材编排循序渐进、逐步加深。模块与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从各模块的单元再到单元内部的板块,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形成一个立体的结构体系。笔者在教授这套教材时,尝试着把写作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就逐一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运用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法),激活阅读前的写作练习

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话题进行,可以给学生一个发挥想象和联想的时间和空间,激活其头脑中各种相关的图式,比如想法、概念、形象和印象等。教师作为指导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造性地思维,并以对话和讨论的形式挖掘各种有用的信息和形成思路,然后综合大家的想法。在《牛津高中英语》这套教材中,每个单元的阅读课文前,都有一个板块 Welcome to the unit,有相应的图片导入或者问题导入,这些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当教师在选定主题之后,在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大约2—3分钟的时间对所要讨论的内容进行思考。接着,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两人或四人小组活动。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把彼此的想法清晰化和条理化,并用英语口头表述出来,或用纸、笔记录下来。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想法进行总结、重组和归类,选出最重要的或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再让学生写成一篇较为短小的作文,篇幅不必太长,能够写出三五句,完整地表达一个观点即可。先讨论,再总结,然后过渡到笔头的写作,我把这种形式称之为“小作文”,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尽情发挥,得到提高。

二、抓住阅读中的词汇包和句型句式,进行阅读中的写作

写文章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点,其一有内容可写,其二有相应的语言来表达内容,二者缺一不可,然后才是谋篇、修辞、立意、风格等。每一篇课文,都是围绕某个中心主题来写作的,会呈现很多关键的词和短语,也就是会积累某个话题的词汇包。我要求学生在熟记和掌握这些词汇之后,运用所学单词和词组编成一篇小短文,字数题材不限,但要求所编短文有主题、有意义并且符合逻辑。这样做,既能够让学生在语境中记忆单词,又练习了所学词汇的用法;既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极大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除了阅读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之外,遇到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的段落,我也要求学生背诵下来,然后提供一些关键词,进行整段的听写。学生们从听写短文中又复习了写作时要关注的词汇、语法、时态和语篇衔接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用到写作中去,会更注重篇章的连贯性,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三、运用多种形式,整合阅读后的写作

传统的作文都是命题作文,学生的思想受到了束缚,无法充分的发挥想象,所以写作的形式也可以适当地有一些变化,如對所学阅读材料的缩写、扩写、仿写、续写等。《牛津高中英语》各个单元中Reading板块的题材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话题内容,而且也反映科技的新发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通过阅读课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介绍怎样描述事件、怎样进行人物描写、怎样写山水游记、怎样发表议论和评价等。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会找主题句,把握作者的谋篇布局思路,掌握了同类文章的写作格局。所以在阅读后,可以让学生尝试不同的写作形式。如在教授Module 5 Balance and harmony Unit 2 The environment 时,我要求学生模仿这篇文章,仿写一篇如何保护当地一个著名的湖泊的文章。学生觉得这比让自己凭空去写容易,加之话题熟悉,因此颇感兴趣,基本上能把中心意思表达出来,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英语写作是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与主动运用英语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种长期积累的成果。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课本上出现的各种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力求输入输出双管齐下、同步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努力搭建阅读和写作的桥梁,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互融合,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在阅读中感知写作,从阅读走向写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张九林.高中英语书面表达训练题材选定的原则,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

[3]牟金江,吕秋华.高中英语三段七步读写整合教学模式实施与建议,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3期

[4]杨成.将写作教学进行到底,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1期

[5]范红霞.从阅读走向写作,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4期

[6]卢伟栋.立足单元话题,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0期

篇10:美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doc

——浅谈小学美术在剪纸实践中渗透色彩教学

镇江市丹徒区荣炳中心小学 212126 刘芬香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剪纸艺术博大精深,是我们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怎样更进一步的搞好在小学美术剪纸实践中渗透色彩教学,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那就有待我们在剪纸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色彩的渗透。

【摘要】:剪纸,是中华民族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精神。在剪纸中,不同流派会选择不同图案和配对相应的色彩。色彩能触动人们心灵,同时也能产生色彩联想。所以剪纸图案色彩象征的范围也很广,由于不同的社会、民族、信仰,人们对色彩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但整体上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所以我们只有在剪纸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剪纸和色彩的巧妙搭配,才能更进一步地搞好在小学剪纸实践中渗透色彩教学的研究,使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关键词】:小学;剪纸;渗透;色彩;染乐

剪纸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题材广泛,深受国内外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当代小学生可以卡通、漫画的熏陶下长大的,对国外动漫文化知之甚多,而对于本民族的传统艺术却知之甚少。因此,如何让小学生认识并初步掌握剪纸艺术的技巧,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剪纸的特点是单纯、朴实、线条简练、粗健,线条块面高度结合,富有装饰性,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很高的艺术

价值。在剪纸实践中,运用多种方法使作品色彩变化多样性。不仅让学生了解制作剪纸作品全部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净化心灵,又充分发挥了色彩在剪纸的作用,使作品更加美观,让学生创作中享受色彩美的过程,在欣赏中体验剪纸作品的快乐。下面就用我的实践和心得体验来浅谈小学美术剪纸实践中渗透色彩教学的研究。

一、剪纸引临——为剪纸渗透色彩奠基础

教师的准备:(1)教师的剪纸作品;(2)收集学生喜爱的民间剪纸作品范稿;(3)教师创作的剪纸作品后的色彩运用法的教案;(4)根据小学生美术的知识水平、剪纸能力,色彩发挥能力而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学生的准备:(1)准备剪纸材料:复写纸,各种颜色鲜艳的腊光纸、标语纸、素描纸、彩色卡纸和绘画工具等。(2)制作工具:用美工刀作刻刀,用硬纸板制作垫板。(3)协助老师收集剪纸资料。

二、纸质色彩同变换---巧用彩纸点剪纸

一节成功的美术课堂,主要是如何运用范例来启发学生。范例是直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美术课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以各种题材,不同形式,丰富多彩的剪纸作品为范例,引导小学生仔细观察剪纸的特点,再直观的讲解剪纸的特点,形式以及方法和步骤,教师亲自示范,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和步骤去剪,剪刻完毕,再对照“范例”进行检查。另外,范例的直观性亦可增加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通过范例,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启发学生去想象,去创造。剪纸的表现方法有两种: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所谓单色剪纸是指一种颜色的剪纸。如:剪双喜宇,可以用多种纸质去剪纸,例如运用蜡光纸、彩色卡纸、素描纸去剪纸。色彩在单一中去变色。彩色剪纸就是两种以上色彩上色的剪纸作品。这时,可以运用素描纸来剪纸,剪完后可以运用色彩运用法进行多种方式添色,使作品五彩缤纷,剪上添画。同时剪纸也可以用多种方法去剪。一是把一张正方纸对折再对折,然后剪出字形在丰满,笔划端正的双喜字;二是把正方形纸对角折三至四次,按图案折剪的方法,剪出喜字纹样,打开是圆盘喜字等等,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折剪方法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去联想,在此基础上去创造。除此之外,还可把喜字变形,可方可圆,可长形等等,还可以在喜字两边添加纹样,如:在喜字两边添加梅花、喜鹊、荷花、鸳鸯、双凤和龙凤等等;再如:又可把喜字中方口变形,变成心形,即“O”叫心心相印喜字。高年级同学可以在“喜”上进行添花加叶,让字变样,使作品多彩丰富。

三、剪、色结合——剪出五颜六色纸

剪纸不仅能反映民族特色,而且还能反映现实生活,抓住现实生活中最动人的、最能表现内容的形象,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和简练的线条,创造具有装饰性的艺术之花。剪纸的装饰性没有绘画那样可以细致人微地描绘事物,但是把剪出的花草和人物进行绘画加工,则剪纸变得五颜六色,栩栩如生。

在剪纸的教学中,光是单色剪纸,学生就会觉得乏味无趣,甚至讨厌剪纸。例如:在辅导小学生剪“喜上眉梢”的时候,哪部分应剪

掉,哪部分应连接,剪纸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设计图案中的布局、结构安排等等都要和学生交待清楚。如果用红纸剪出作品,那这幅作品让人感觉单调,无味。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彩色剪纸的技巧,特别是小学生,应学会彩色剪纸中的勾色剪纸的表现方法:剪纸水彩笔画、剪纸金丝笔画、剪纸蜡笔画、剪纸彩铅画、剪纸水粉画、剪纸喷刷画、剪纸粉笔画、剪纸版印画等。这些剪纸色彩方法学生可以开动自己的脑筋,勇敢地去想象,去创造,使学生对剪纸爱不惜手,想剪、想画想创新。。。学生个个剪出五颜六色纸的作品,使剪纸作品栩栩如生,锦上添花。

四、自我展示——剪纸色彩互渗透

剪纸是造型艺术,要显示或增加其美就不得不借重于色彩,何况剪纸又有衬、套、拼、染、填等制作方法,需用色彩之处很多。在小学美术剪纸实践中,可以运用简单的方法让剪纸和色彩相互渗透,即当学生完成剪纸作品后,教师和学生分别把作品粘贴在自己喜欢的“作品展览”上。如在“作品展览”上设计一件黑色毛衣上,贴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蝴蝶,或在“作品展览”上设计一件白背心上,贴上一个红色的团花,奔马贴在背包上,窗花“福”“喜”字贴在美术教室窗户上,并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讲述自己的创作意图:黑色的中式毛衣佩上红黄蓝三原色的蝴蝶,使色彩更亮丽,为传统的民族服装增添了现代感,这类作品的装饰性强,赋予服装以活泼、灵动;贴在背包

上的奔马,更能体现主人的个性;而蝶恋花图的创作意图是为一个小学美术剪纸创作宣传画,手拉手的儿童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总之,每幅作品都能显示出学生非常的创意,学生不仅看到自己剪出的作品,更能在剪纸实践中渗透出色彩之美,从内心里产生成就感。

剪纸欣赏的内容极其丰富,一节剪纸课对学生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课后教师多收集资料,培养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区组织的各种比赛,用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剪纸实践证明,只要立足中华民族剪纸的古老文化内涵,根据本校的特色去挖掘潜能,定能在剪纸实践中渗透色彩教学——以点带面、以衬带托、以单添双,突破了剪纸这一“点”单色,使剪纸剪得有声有色,让小学剪纸实践中渗透色彩教学的研究步步深入、层层渗透,让剪纸之花在校园争奇斗艳,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剪纸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楼基洪 【2】《关于小学剪纸课教学的初浅认识》叶红娜, 【3】《浅谈剪纸艺术教学》陈国珍, 说明:

篇11:美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doc

危佳隽

中国民间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和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支奇葩,在传统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诸如:民间窗花、民间折纸、民间拓印、民间皮影、泥塑、布艺、刺绣、木雕、风筝、编织以及农民画等一大批异彩纷呈的民间美术作品。不但浓缩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凝练了来自民间不同层次的生活实践,包括它隐喻的情感世界也是民间美术所要传递的主要内涵之一,并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民间美术更是一块瑰丽的美术欣赏教学的宝地,可以从欣赏和体验民间艺人所运用的造型、色彩、花纹等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段和丰富内涵,从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世界上许多艺术大师向民间艺术学习,寻求创作的新境界,从而拓展艺术的新天地。同时,美术活动自身又能对社会文化环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对儿童的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社会不停发展的今天,引导儿童继承的发扬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美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以学育情,把握关键。

民间美术教学的过程,是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

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对于美术课程来说,情感性是美术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美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美术课程本身就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镇静、顿悟等感情层面上。培养情感是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教育价值观最终实现的基础。情感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关键。情感是人社会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有情商的综合性人才。许多教育的事实敦促我们要加大感情教育的力度。培养儿童的情感世界无疑将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小学阶段的孩子进行明间美术教学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物质文明相对发达的当代社会,自小就被汉堡可乐包围着,对传统中国艺术知之甚少,又因为多是家里的独苗,感情上社会意识淡漠。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让孩子明白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创造,他质朴纯真地倾注着劳动人民的感情信仰和随心所欲的个性。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作品,引导孩子从中看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存在于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质朴、善良、勤劳、乐观的品格以及聪颖的智慧。由此可以使孩子们产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使他们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所以,艺术教育作为最有效的情感催化剂,借助美术自身的影响力和民间美术的亲和力,让孩子们学会爱祖国、爱父母、爱身边一切值得爱的人和事。这样,才能使孩子通过爱他人而知道帮助他人、尊重他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二、发掘寓意,传承拓展。

引导儿童体会民间美术作品内涵,继承积极的、抛弃消极的因素,发扬、拓展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的作品除了造型简洁实用,因地取材,质朴率真,夸张热烈的特点外,由于受传统民俗习惯的影响,大部分都有寓意深刻的含义和象征。例如人们出于对“万兽之王”老虎的崇拜,认为虎可以驱除一切恶兽,于是设计出各种姿态的虎的形象来做成好看又实用的民间工艺品,如“虎头鞋”、“虎头帽”、“布老虎”„„其中更有“虎头虎脑”、“虎虎生威”之意,是人们对孩子健康的比喻和期盼。这种民间美术作品被广泛用于生活中,像自古中国就有松鹤图案代表延年益寿,石榴代表多子多孙,荷花代表百年好合„„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儿童发掘作品的深刻寓意,使他们在体会作品巧妙构思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劳动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就地取材,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其中包含了长辈对后代许多的理想,祝愿和爱。

同时,民间美术来自民间,有着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美术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也多种多样。民间美术作品有它的时代局限性,受当时环境下诸多因素的制约,现在看来也可能存在一些负面的情感因素。儿童的判断是非能力不成熟,一些残留的文化糟粕因素可能会误导孩子,我们在教育中应该把好关,对于消极,负面的情绪要适时引导。对于民间美术作品中传达的健康情感我们要培养,鼓励积极继承并发扬,拓展。随着事物的发展,人们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不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所以对待民间美术,应不断拓展情感教育的新思想和新形式,更好地运用好民间美术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不断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多管齐下,多元整合。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多学科整合,让儿童亲近民间美术、体验民间美术、发扬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的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创造性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前提。创造适宜美术教育的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多给儿童提供自主创造的机会,做到多管齐下,多元整合。

(1)创造条件拉近民间美术与孩子的距离。对于有些孩子比较陌生的内容,比如皮影,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孩子看场皮影表演,开阔儿童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儿童近距离观察触摸实物,拉近距离。例如在讲解蜡染的时候,通过现场简单示范来加深认识。提供适宜的参观活动,让孩子走出去,比如参观农民画画展,可以从画中去体会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2)多学科整合。将合适的民族音乐与民间美术课程跨学科整合。结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民族音乐,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兴趣的思维。比如讲解剪纸作品《凤凰》时,可以配上唢呐曲《百鸟朝凤》作为背景音乐,可以使学生在音乐的帮助下,更好得感受艺术的和谐与魅力。又如在民族音乐《金蛇狂舞》中讲解过年剪窗花是为了营造欢欢喜喜的气氛。

(3)建立民间美术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在安排内容时,与季节和节日搭配。春天可以让孩子设计彩色风筝,利用各种传统节日来渗透民间美术,让孩子知道中国春节前后用年画、剪纸、春联装饰环境,为孩子赶制服装,社火花会的戏具,元宵节有花灯纸扎,端午节有悬挂的天师符,钟馗像、五毒服装饰件及龙舟彩船,中元节有荷花灯、中秋节有月饼花模、泥塑兔儿爷,结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帐上有吉祥图案,祝贺幼儿百天和生日用的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长命衣。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歌舞集会中的服饰布置也用丰富的美术品点缀。藏族供神的酥油花,傣族泼水节男女互赠的花荷包等。

四、勤于思考,加强探索。

把民间美术引入美术教育是一个实践加探索的过程,长期的实践也必然会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及时加以总结反思并完善提高。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密切关注学生反响。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对教学效果的感受最直接,也最真实。要注意观察学生通过对以民间美术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美术课程的学习,对美术的兴趣是否提高了,动手能力是否增强了,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有没有影响等等。二是要认真撰写教学心得。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疏漏。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教学才会有所长进。特别是把民间美术引入美术教育还是一项处在探索阶段的工作,因此很有必要对平时的教学心得记录在案,认真加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掌握其规律。三是要及时改进方式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优质教学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提高、追求完美的过程,这既是教育本身的要求,更是美术作为特色教育的要求。由于民间美术的范畴是博大精深的,学生自身在不断成熟成长,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需要不断改进,以促进教育成果的优化,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上一篇:丽江初中二年级作文下一篇:关于秦皇岛社会实践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