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

2024-07-08

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精选8篇)

篇1: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

前几天学习了关于教师人文素养培育与研究方面的文章,使我颇有体会。“教师的人文素养” 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个又一个“社会人”的重任,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小朋友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首先就应当正其身,作好学生的榜样。同时,我觉得教师作为当今社会的“文化人”、“文明人”,更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工作中。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宽,接受的信息广,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教育技巧,做一个复合型的教师。

总之,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篇2: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

首先,教师要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

说到作为一名当教师的价值,可能有许多人会有不同的思考。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教师的价值取向也必须受到社会生活变化的冲击,会出现困惑和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与现实的功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我们万万不能简单的把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与教师的崇高追求等同起来。徐院士认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不能把追求自身利益放在崇高的职责感之上。一个学校千万不能为追求收入而淡化了它最根本的职责。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是要多看大局,放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要时刻意识到,我们担负着“百年树人”的历史责任,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我们作为教师,永远都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的最重要的社会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人物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入。因此,最终衡量一个教师的价值,绝不是可能是当年的升学率,而是看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后,我们到底培养了多少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本着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本着对这一职业的高度的自豪感与荣誉感,我们就一定能把目光放得更远。

其次,教师要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

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所谓“已不正焉能正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可以这么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入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种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

没有人能将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通过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育,让我们的新一代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人格力量的里要内涵。教师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超也十分重要,这不仅有益于自身素养的提高,表现出人格美和教学艺术美,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学生领悟和体验生活与艺术,让学生学会不仅用眼睛而且用心灵去感受真、善、美。

一个理想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那就是: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

最后,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

如何用爱心去打开学生的心灵窗户呢?

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把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弟子。公正,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

篇3: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

一、培育教师人文素养面临的新问题

今天,我们面临着如下师训环境。第一,资讯发达,但良莠不齐。资讯发达,使得自主移动学习无所不在。这种学习,无论是内容的丰富程度、信息的新鲜程度、参与方式的简便程度、界面的亲切程度等都令人不由自主地悦纳,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这些资讯良莠不齐,教师需要筛选有用的资讯并加以利用。第二,传播多向,优势不再。传播的多向性决定了教师的资源优势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明显。当原始资源的生产者和解释者不再只是某个具体教师,当内容传播的逻辑不再只是由此及彼的单向度,而是由彼及此,由边缘向中心进行多向传播,那么教师素养如何发展,又如何体现和得到认同?第三,学分刚性,评价温情。目前,虽然还没有到把学分与职务聘用、晋升真正挂钩的程度,但主管部门对教师学分是有刚性规定的。要获得这些学分,教师就要参加若干学时的培训。不少参与培训的教师抱着“混到学分就行”的想法,对培训内容的质量并不计较。

二、培育教师人文素养的课程内容架构

资讯发达时代,人文素养方面的师训涉及全学段全学科,由于培训的对象是一线教师,而具体人员又不固定,因此,培训内容必须具有通适性。那么,如何界定所开发的课程内容是匹配教师所需要的人文素养的呢?于是,我通过查询资料、请教学者、翻阅大量相关报刊,研究近几年来我区对一线教师培训需求的问卷反馈情况,对该课程的开发有了大致定位。人文素养大象无形,而又体现在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在听课以及参加校本研修过程中,我就发现了一些教师不尽准确的解释,如某教师对学生说:“热,就是手里拿着小丸子在火上煮。”另外,要以培训者之“一”应对参训者之“多”,这就需要培训者在信息获取的数量上至少等同于参训者,要能从多个散乱信息中提炼出值得研究的话题,要能在单个话题的拓展宽度、理解深度、现实高度上超越参训者。

于是,我从生活现象、社会新闻、教育相关话题中,找到人文素养内容的生发点,留心之,捕捉之。我按字词句篇的结构,从“寻常字里乾坤大”“熟悉词语防误用”“网络热词潮语析”“语言沟通五原则”4个子课程开始做起,并陆续将“为大脑开锁,让想象给力”“经典阅读之何为经典”“经典阅读之何为误读”“知识分子的内涵”等共8个系列子课程开发出来。我把“刘慈欣的科幻作品”“莫言的《红高梁》”等话题整合到其中几个课程里,还将区内普通一线教师的感人事迹穿插到课程中。

带着这样的思路,开发教师人文素养课程,这无疑拓宽了这一系列课程的开发思路,也使这一类课程深接“地气”,让教师在学习时更能接受。当然,有了课程架构,还得有扎实、鲜活的课程内容才行。

例如,在做“寻常字里乾坤大”子课程时,我就花了很多心思。目前,我们的常用汉字有三千多个,各种与之有关的名家研究与专著也有很多,那么如何让这些内容为我所用而又能自成体系?比如,现在学生们口语中用得比较频繁的“虐”字,书写时容易把里面的部分写反。教师怎样解说,既合乎字源,又能让学生不会写错?“虐”字本意为“虎足反爪伤人”,虎爪伤人时不得往外伸出才行吗?往里伸就伤它自己了。所以,写反了的话,就不是这个字的本义了。我从已经发表的学科论文中搜集了一些语文教师对于汉字的解说和利用。如在2012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时,衢州朱洪俊老师在教学“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课时,利用对“城市”两字的解释,让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出“城”最早的功能是政治而非经济,经济是伴随着“城”的出现而出现的。这样的讲解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市”的发展演变,具体如下图所示。

我还搜集了既符合字源解说又具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字,将其作为课程内容。如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中,对许多字的解说都很有意味。他这样解说“幸”:“幸,祈望、盼想。唐宪宗迎佛骨,但是并未能安享天年。幸福而祸,无亦左乎!”所以,他说,幸福不是一个已完成的状态,而是一个渴望的过程。他还引述了蚂蚁和蟋蟀的故事,认为这个故事恰好证明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哲学命题。因此,我把课程解构为“字里有体认”“字里有历史”“字里有文化”“字里有教法”几大板块,使之有理论有实践,有生活有学术,进而有效提高参与培训教师的人文素养。

又如,我曾发表过小文《也说“教师忌语”》,该文当时是有感于某教育主管部门推出的“教师忌语”而发的议论。时隔多年,类似的忌语消失了吗?那又怎么理解四川“麻辣教师”的语言现象?基于此,在开发“语言沟通五原则”子课程时,我创设了“教师与同行”“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家人”等板块,并将之上升为语言沟通的诚意原则、准确原则、言语实施权原则、言语平和原则、言语的文化对等原则。参与培训的教师也认同这样的简朴道理:时代变迁,家长心态也在发生着变化,过去有些能说的话和能做的事现在已经不能说和做了。诚心对待他人(包括学生、家长、同事等),就算偶尔说话不妥甚至“麻辣”,也能得到谅解。因此,诚为做人之本。在此基础上,教师的语言沟通要力求平和,去除戾气;要讲究表达准确,文化对等。

三、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培训的有效性

在深入了解资讯时代培育教师人文素养所面临的问题,并通过仔细甄别,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教师人文素养培训”课程之后,如何才能有效开展培训实践活动?我认为要“让自己更专业”。

1. 汲取资讯养分,把握自主实践机会

目前,按照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的要求,即使是师训中的短课程,也必须达到4个课时(两个半小时)的量。课程时间长,就意味着应当追求课程文稿的高结构,要设计讲课过程中的学员参与活动。目前,资讯如此发达,那我们能否自主学习,借鉴和汲取各种资源中的养分呢?这既锻炼了自己的实干才能,又提升了自己的实践智慧。不被海量资讯淹没,甄别有效材料,运用专业的眼光,让这些资源为我所用,应当是我们在自主开发和实施教师培训课程资源时的行动原则。

2. 细化落实需求,接受实践成效考验

剔除“挣学分”的功利心,教师们真正喜欢、真正想要的培训内容是哪些?在实践过程中,培训者通常会先设计调查问卷然后根据分析结果确定课程。比如,在一次面向我区中学语文教师的学科知识培训需求调查中,教师们所希望开设的重点课程包含当代文学、中文、历史、哲学、英语、语言学、古诗词、演讲与口才、写作等;对课程的最大期待是有助于其拓展文化视野,提升学科素养,弥补学科短板知识等。得到这样大而笼统的回答,一方面可能是因问卷本身问得不够精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教师们一时也说不出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但这些答案仍然能反映出教师的需求方向,只是还需要课程开发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做好细化落实工作。而能否细化落实需求,正是考验课程开发者专业是否精进的一个重要因素。

3. 自我创新突破,保持有效实践动力

培训者应当尽可能地满足参与培训教师的需求,为教师教学提供支持。因此,培训的形式要活泼有趣,培训管理要人性科学……从知识中找寻见识,在教研、科研、德研的缝隙处着力,形成培训内容,进而满足参与培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我认为,在开发培训课程、梳理培训内容时,要避免“一招鲜,吃遍天”的现象发生,而是要根据参与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对培训内容不断调整与改进,这也是培训者的职业道德所在。乐于自我突破,勇于开发和实施较有新意的课程内容,保持专业精进动力,则应当成为课程开发者自我要求的一部分。

篇4: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

关键字: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91-02

不敢说自己为教师这一行业奉献了多少力量,但至少我可以用坚定的眼神看着你,说出我十分热爱我的职业;不敢说自己教育出了多少学生,但至少我也可用自信的眼神看着你,说出我关爱我的每一个学生。事实上我从选择教师这一行业起,是带着深深的热爱和满满的期待,热爱教师育人的性质,期待自我兴趣在这一岗位得到充分的发挥。但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倦怠、疲惫的时候,特别是当确定教师成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后,碰到磕碰便会感到一阵阵挫败感,甚至有时对教师的意义产生了怀疑,这个时候便亟需外界的精神粮食给自己一正面能量,时不时鼓励自己,走出时而的阴霾。

一、《教师人文读本》的人文意义

《教师人文读本》是很好的心灵鸡汤,它从不同的侧面给与了我教师意义的启示,比如丛书的上册以爱为主题,爱是一切人文精神的出发点,从事教学活动要时刻秉承一颗爱人的心,首先要学会爱自己,才能爱别人。爱自己包括对自己的事业、生活等的热爱,让自己时刻对生活充满热情。通过爱自己建立了对生活热情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中爱他人,包括学生、同事等等,这是一个爱意传递的过程、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所以每当自己在教学上受到阻滞,我会想想读本上册给我们传达的精神,用爱的情感为自己加油打气,伴我度过心情阴霾。《是站着读还是跪着读》一文就从另一个侧面探讨了爱,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自己是否缺失了爱的时候,最重要的却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对学生的爱,要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进行交谈,是教师人文修养的起点。

丛书的中册以人文观念为主要内容,人文观念包括道德观、人生观、社会观等,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教育观念和学术观念可以在中得到启发,特别是在目前学术风气比较浮躁的大背景下,不免让人对教学活动工业产生一阵阵的浮躁感,找点闲暇,读《教师人文读本》中的一两页书,会让我浮躁的心情得到宁静,进而开始有条理的思考教学活动的意义,探索出怎样才能以正确的学术观念对待教学活动。比如《以学生为镜》一文中,就提出了教师要经常以学生作为自己的明镜,在明镜中看到自己优点的同时也正视自己的确定,学生和老师之间是相互学习、相互完善的过程。这篇文章让我开始认真的思考学生之于教师的意义,教师需要不断读书以丰富自己,学生就是一本很好的书、是一面清澈的镜子,不同的学生构成了多彩的世界,可以让我在不断品味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

下册则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里面的一些文章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生与死的意义、人生与宇宙的存在感、现实与历史的比较等等这些哲学上的问题,几千年以来我们的祖先都在反复思考着这些问题,却无法寻出正确、完整的答案,事实上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和纠结,于是不断的对这些答案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但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使我们在探索和思考中成长,得出自己对这些哲学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哲学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哲学的真正意义在于鼓励人们思考。特别是作为教师,一个文人、一个知识分子,思考的停滞就代表了事业的停滞,这会导致我们不断的丧失自我价值,最后沉沦。

二、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思考

该读本引发了我对教师人文修养的深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师的人文修养,它又包含什么范畴,我们又该如何提高自我的人文修养?人文素养是知识、观点、能力、感情等的综合体,表现为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和价值观等,结合教师的特点,我认为教师的认为素养包含以下几点:

(一)教师丰厚文化底蕴。

教师履行着育人的职能,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所涉及的知识,还需要具备其他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如历史、法律、艺术等,由此看来教师的文化要求是极高的,只有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在进行教学时信手拈来。如丛书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章《教育的四大精神支柱》,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教师在文化底蕴上的深厚,进而建立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教育的支撑。

(二)教师的人文文化价值观。

一个人的价值观对其行为和思想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教师的人文文化价值观我将其总结为“尊重生命、崇尚文化,已经深得力量传达自己对世界的观点”。这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仅仅只简单地将自己看成知识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赋予自己的价值观,特别是将知识所描述的现实世界与人类关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这样教师在育人的同时也育德了。其中,教师的人文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将学生放在首位、尊重学生,进行人本主义的教育。将人文知识的教学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给与其充分的重视,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其价值观建立深厚的基础。

(三) 教师高尚的人文品格。

人们长将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不仅是对教师的赞美,更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待,期待教师们具有更伟大的灵魂、更强大的人文品格。理想的教师人文人格可以概括为“具有强大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学生具有教不厌、悔不倦的性格”。这种人文文化品格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精神品质,这一种修养来自于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和真诚,热爱教育事业才能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在这种专注中获得人文修养的提高。

(四) 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是人文素质的集中体现,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教师的一种学生观,第一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给学生的独立性格,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倾听学生的想法等等;第二是对学生的关爱,这跟《教师人文读本》上册中强调的“爱”主题不谋而合,教育要是爱的教育,当然这里的爱不是溺爱,是以学生正常成长为前提的关爱,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去爱学生。

三、结论

教师认清、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再将这一种素养传承给自己的学生,在学校里面创建一种浓烈的人文教育氛围,使学生和老师在这种氛围的引导下,共同成长,我想这正是《教师人文读本》所要传达的最终旨意吧!

参考文献:

[1]吴刚.人文精神与新人文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10.9.

[2]杨晓奇.教师专业生命之美:意涵、境遇和重塑.中国民族教育。2012.1.

[3]是站着读还是跪着读.教师人文读本。

注:此文获中国教育学会2012年“提高教师人文素养”读书征文三等奖。

篇5:学习教师人文素养心得

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个问题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那就是教育到底是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比爱因斯坦说的更为透彻。他说:“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勿庸置疑,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本源。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教育是生命活动的需要;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也不只是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丰富心灵、完善人格。因此教学更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张扬学生的人文精神。朱永新先生说得好,关注人文,实际上就是关注我们人类自己,关注我们人类的未来。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呢?

一、要打造教师的育人理念。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出健康加健全的人才;两个“健”字中,最重要的蕴涵是学生理想的人格的培养。没有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秦立老师说的好:“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气的新人。”所谓“有灵魂的教育”,就是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富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而“底气”从何而来,当然从科学和人文的交融中而来,决不可能从一条腿的瘸子和侏儒中来。

二、要审视三个世界。

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需要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家长和社会完成;知识世界的教育首先由学校完成,再通过自己的终身教育完成;而心灵世界最复杂,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精神的熏陶来逐渐完善。所以,教师首先要正视自己的三个世界,尤其是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灵世界,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精神,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流淌出人文精神之泉。

读《教师素养》随笔

金城镇仁政小学 原伟宁

一、强化几个意识。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必须强化教育中的几个意识。第一,国际意识。善于理解世界潮流,正确把握世界大势。教育中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又要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集思广益,厚积薄发。第二,信息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培养自己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第三,服务意识。教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成材服务,为学生的成人服务。

二、重视两组关系。

第一,人文教育要人文化。人文精神是诗性的,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好理想;但它同时又是理性的、经验主义的。它尊重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尊重每一个人独立的认知、情感和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尊重每个人避苦求乐的自然人性和对美好生活追求。胡绳说:“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自主决定能力,有思想行为自由。”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也说“人类伟大来自思想”。只有尊重思想自由,人们才能独立思考、探索,才有创新思维的生成,才有科学真理的不断发现,才有美好人格的最终形成。

由此看来,没有人文教育不行,只用灌输式来推动“人文教育”更不行。人文教育应该以人文化的形式进行。应该抛弃传统教学中的权威性、强制性、灌输性、说教性、训导性等呆滞的教育方法,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讨论、对话、实践、反省,来唤醒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在讨论中使学生双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使双方的观点受到质凝,在实践中使学生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反省中使学生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只有通过这些方法,人文教学才能克服抽象的、空洞的、无力的弊端,把人文知识换算成滋养人类脆弱心灵的氧份和脑白金。

第二,人文知识要精神化。

人文当然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但是,应该知道,人文教育并不等于只向学生传授某些人文知识,使其掌握某方面的技能。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所以,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即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

鉴于此,教师要重视引导,重视经历,重视唤醒,重视感染,重视熏陶,并以此来强化学生重视感受,重视体验,重视创造,从而引领学生重视„内化‟,自我提升,自我塑造。

提升教师素养

金城镇仁政小学

栾熙芬

一、提高教师阅读涵养

语文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必须抓住人文教育的核心。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震撼人的灵魂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一种精神的再造。那么这种精神的再造,如何进行呢?

朱永新先生认为:“一个人精神的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通常一个人只有几十年的阅历,很狭小的生活空间,很难支撑人精神世界的大厦,因此,必须借助阅读来丰富心灵,提升精神品格。阅读什么?当然是阅读经典。

由于人类的文明和文化,除了少部分以物化的方式延续下来,更多的是蕴藏在经典作品中。一代一代的人把那个时代的精神,把那个时代的高峰用文字记录下来,所以经典作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并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维生素。

而且经典作品,还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并能给人永恒持久的魅力。经典作品还能给人关于全部人类文明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给人丰富深厚的人生体验。另外经典作品中包含着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以及得失荣辱、贫富贵贱、安危穷达、爱恨善恶的深刻思考,积淀着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能很好的抚慰和赞助人类单薄的生命。因此在《巴黎圣母院》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在《安徒生童话》里面,我们读到了什么是同情,什么是爱心。在《老人与海》中,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坚韧,“人生,不是可以用来打败的!”,更是掷地有声……

经典阅读给人的阅读体验,就像林语堂所言,“是灵魂的壮游!”接受经典,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说:“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是谈不上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而拒绝经典的人是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底蕴的。任何真正的创造者总是从经典中吸取充分的资源与养料,作为自己创新的源泉。”

因此,阅读经典无疑成了我们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

加强经典阅读,决不是口头的提倡,而应该动真格,下大气力,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强化实施。

第一,促使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转化。功利阅读的目的一是放松,二是考试。但是经典阅读却可以优化人的心灵。通过对人的智慧高峰的攀登,对人类文化珍果的品尝,可以帮助学生扩展心灵,提升心灵,充盈心灵,成为精神丰富的人。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引导。老师一定要制定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书目,和更为详尽的阅读计划。同时开设阅读指导课程,介绍文学流派,走进大师生平,赏析精彩片段等,为学生阅读提供方法。

第二,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转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使学生阅读的最大保证。但兴趣阅读常常是随意的、片面的、情绪化的;而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经典作品,学生却不一定有兴趣。由此看来,阅读仅仅靠兴趣来支撑,不但不长久,而且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因此,教师的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学生的兴趣,而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和磨练,促使学生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攀升。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势必要开动脑筋。首先,通过分解目标导引,加强阅读的定向作用,以此强化学生的阅读的动力。其次,是强化阅读的成功体验。经常开展读书节、报告会、名篇荐评等活动。一方面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效,另一方面就是深化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成功的体验总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不仅大大消减阅读过程的艰辛,甚至有可能演变成阅读的乐趣。

第三,从学生阅读向师生同读转化。

阅读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只有爱读书的老师,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体验阅读的甘苦,才能和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模仿央视的“同一首歌”,我们也开辟了一个版块——“同一本书”,每隔一段时间,师生都要同读一本书。教师力争与学生有相似的天真,相似的梦想,当然作为学生阅读的领路人,教师还要多读经典名著的评论文章,指导学生,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同时还要和学生及时沟通,进行心灵对话,交流阅读经验,分享阅读成果,必要时还可仿照央视的“对话”栏目,开展对经典名著的研讨、交锋、辩论。为了活跃气氛,在节假日,要有意识的播放一些经典老片,开展影展、影评等新颖的活动,来辅助经典作品的阅读。

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提高素养

金城镇仁政小学

栾熙芬

一、环境濡染。

人文精神是深入心灵的东西,千万不要忽视环境的濡染。泰戈尔就曾说过:“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环境濡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班级文化。

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内度过,因此,打造班级文化,对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至关重要。班级文化建设,可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几个方面来进行。

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同行、同心、同乐”的民主氛围,在集体之内,力争做到人人心胸开阔,个个阳光灿烂,让生命获得一种安全感,让微笑从心底流淌出来,让每个个体都赢得统一的尊重,得到同样的重视,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让每个个体都有成功感,都有灵魂的依靠,都感到做人的幸福和快乐。

在环境布置上,我采用“每周一新”的方式,包干到组,每组四人,每周之内,让班级焕然一“新”。通过张贴大师画像,名言精粹,介绍名人传奇,名人业绩,让班级充满文化气息。同时让资料的提供者,举办一次主题名人的讲座或故事会,让名人的经典在学生的脑海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在活动开展上,我坚持一项原则,活动内容由学生讨论决定,不拘一格,唯求实效。可以是经典影片的影评,可以是读书经验的交流,可以是有关阅读的辩论,还可以是文化遗迹的走访……特别是美文荐评活动,深受学生欢迎,成效显著。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荐评美文,再把它编辑出来,“奇文共赏”,“疑义相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二,书香校园。

朱永新先生曾积极倡导“书香校园”,何为书香校园?我的理解是,校园之内,到处书香弥漫,人文洋溢,就可称的上是书香校园。如何建设书香校园呢?

从硬件方面,学校要有较大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并且要免费对学生开放。教师要为学生开列书目,并写上推荐理由,指导学生阅读,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读书一族”,成为书香校园里的书香人。

从软件方面,学校领导要从过去的行政领导、权力领导、制度领导,向道德领导、道德管理方向转化。大到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小到给每幢楼、每条路、每道水、每块石头,都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哈佛楼、北大路、清华水,张骞石等等。学生徜徉其间,耳濡目染,善莫大焉!再有就是“大师冲击波”,把大师请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例如,让周国平谈哲学,余秋雨侃文化等等,这种震撼影响和冲击作用不可低估。最后,就是校训,我主张把校训立为四个字“大爱、大智”。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不在大师,而在大爱!”人文的精髓就在于一个“爱”字,爱自己、爱别人、爱人类、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如何去爱,如何达到“大爱”,当然还要有智慧,这就是“大智”。真正的书香校园,就在于让所有的师生都成为“大爱和大智”之人。

第三,引领社区。

很多学生在校园里,往往是乖孩子,可一旦出了校门,回到社区,不少人又成了脱僵的野马,沾染上世俗的恶习。由此可见,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回到社区就与学校无关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相反,学校应该引领社区,发挥积极作用。当然,学校发挥作用,主要还是着眼于学生,通过学生的读书活动,带动父母的读书活动,让父母离开酒桌和麻将桌,业余活动从庸俗走向高雅。孩子所写的亲情文章,老师也请父母参与评价,打破代沟,冲破隔阂,沟通从心开始,感情由此升华,以此营造浓郁的家庭亲情氛围。学校还通过家长学校,密切家长之间的交往,定期举办家长联谊会,坦诚教育的挫折和辛酸,分享教育的经验和快乐,家长们的感情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也更加牢固,而且有助于教育的社会化。

实践证明,我们通过引领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过鼓励家长非功利性的交往,打破邻里之间的壁垒,使社区成为人们经常交流的地方,成为互相帮助的地方,成为情感聚焦的场所。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有充分交往,深度交流的共同体中,养成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热情善良的优秀品质,为学校的人文教育开辟一条新路。

篇6: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

教师,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育人。教师的人文素养关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提高。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教师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调节心理状态;有助于教师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逐步养成健全美好的人格、提升高尚的精神境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关爱学生,使所有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并具有完善的人格。

教师的人文素养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共同架构而成。其中,教师的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础,在内化、积淀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所凝练、升华而成的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为人文素养的外显和发挥作用提供着价值导向和支撑。教师应具有广泛的兴趣,健康幽默的情绪,平静愉快的心境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广泛的兴趣,不仅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酷爱和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表现在满腔热情指导一切对学生有益的活动;教师特定的职业活动,要求教师要有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并应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和激发学生;教师活泼开朗的性格也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因素,教师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勤奋工作的风貌,都会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培养。同时也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一名新教师更要有不断提高素养的意识。要多阅读、多反思、多写作,勤于笔耕。而人文知识的自我学习、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的方法,自古至今皆然,就是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书使人明智”尤其是读好书。教师爱好读书自然有助于摄取更多的信息和思想养料,有利于创新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智慧;另一方面,教师的读书品格可以感染、熏陶学生阅读品格的积极成长。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人文性的决定性因素。人文素养修炼将促进教师人文精神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提升教师师德水平的意义,将促进教师对实践知识的领悟和把握,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教师幸福感的提升。

篇7: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首先,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不必要也不应该强求一律;要真正能使学生获得实益,归根到底还得靠执教者处理得当,应用得法。任何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要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要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关键在于提高教师本身的素养。名师出高徒”,这些话仍然是朴素地反映了教育和教学规律的名言至理。教师的这种责任感和教学积极性,是来自对教学工作本身的意义的正确理解。时代要求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仅要明白自身工作的意义,明白教育的目标在于把新生的一代培养成合乎社会需要的“人”;而且对他所致力培养的,究竟该是怎样的“人”,这样的“人”又应该怎样去培养,心中都得有根权衡的标尺。这标尺就是教育工作者的理想。每个教师都应该是有理想、有追求的灵魂工程师,而不是那种单纯书本知识的教书匠。

其次要有健康的身心,完美的人格态度。要有强健的体魄,这是所有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其次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第三要有良好的个性特征。忠于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职业操守。在教育中,要做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教学能力与育人能力的统一、学高与身正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这就是教师的职业操守。学高身正,高尚的品德言行。品德内在,言行外显。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端庄的容貌、整洁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文明的谈吐、优雅的风度、振奋的精神、严肃活泼的工作作风。积极进取。执著的创新精神。不论在哪个岗位、哪种专业,教师都应该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开发者,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素质,怎么能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楷模、导方向、做人梯,怎么能有创新教育因此,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

适应世纪小康社会需要,迫切需要对传统师德观进行更新和提升,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学生观、发展观。以学生为主体,确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自觉做到依法执教师生伦理关系是师德主体?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平等、民主、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理念。?我们怎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新课程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的变化。师爱的特点:泛爱,不是偏爱;是严爱,不是溺爱;既育人,又交人。坚持依法执教?德治与法治不可偏废。法治靠他律,德治靠自律。记住学生的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隐私权、名誉权、人身自由权、性不可侵犯权、财产所有权的概念。教师应享受的基本权利及其救济的途径。评析学校中侵犯学生权利行为的。教师需要有体面的生活,更需要精神充实的人生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献身教育甘为人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天职。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热爱学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愿为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应有刻苦钻研的毅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热爱教师工作,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对学生认真负责,能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启迪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正直、真诚、善良的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在: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了解学生;以尊重的态度看待学生;以专业的态度教育学生;以友善的态度爱护学生。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要做人师,即做好以下四方面:教师要能教人以道理;教师要能教人以知识;最后,要有丰富的课外知识本领,独特的教学技能。

拥有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学识和才能,还是不能保证工作的确有成绩。 “教师必须自励,一则自己善读善作,心知其所以然,二则能真知语文教学之为何事”这二者就是语文教师的“本钱”。就是指真正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真正懂得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等等。这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中国的语文教育界真正懂得这些规律并切实地按规律去施行教学的,高超的师识本领和师艺技能,是教师高素质的集中体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功底,文化功底深的老师,就是特受学生欢迎。大家都说,你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灌满这一桶水,并让它不因为蒸发而减少,在业余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增长自己的才学,不断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感,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从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励学生。多元的知识结构教育内容的社会化是新课程计划的一个特点,新课程计划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技、人口、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教育,并渗透环境、交通、目防等教育。学科教学的整体化,是世纪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在多学科同一个学生施教的过程中,要求各科教师有互相配合的意识,应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些都要求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的学科知识,而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必须更多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现代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因此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教育哲理的形成、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充分发挥出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科学的教育理念、较强的教学能力、现代化的信息素养和较强的科研意识、良好的语言表达素质、独特的人格魅力、多向的教育交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承担着人的思想文化传播,新生一代的培养,各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造就等艰巨任务。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进行着教书育人的劳动。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多种素质,而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重中之重,也是一位合格人民教师灵魂的体现。

篇8: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

一.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兴国大计。党和国家历来对教育很重视。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要求重新确立了教育的地位, 进一步凸显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过程中的作用。报告还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根据十八大精神, 要想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教师素质提高是关键。先贤韩愈曾言,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 教学和科研能力有限, 素质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对此, 十八大专门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已经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办人民满意教育不能没有一批师德高尚和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但目前来看, 教育领域形势还很严峻。教师作风腐化、学术造假等问题正困扰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可见, 建设合格的高校教师队伍, 只注重专业素质的提高远远不够, 人文素养提升迫在眉睫!

二.人文素养培育

人文素养提高的任务虽紧迫, 却不能一蹴而就, 是要打持久战的。我们认为提升人文素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不断丰富人文知识底蕴

曾经, 大学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 象征着知识和智慧。有学者对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 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现状令人担忧:人文知识薄弱、传统文化知识不足、艺术修养缺乏 (丁素娇, 2012:34) 。结果出乎意料, 值得我们深思。科学家爱因斯坦和杨振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 与此同时, 他们所具备的良好艺术修养也同样让我们折服。可见, 良好的艺术修养、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伟大的科学成就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从人类发展的深层次来讲还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对教师而言, 仅涉猎一些相关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本学科和相关领域研究成果是教学要达到一定深度的必备条件。把握最新相关研究成果, 丰富教学材料和案例是教学要达到一定广度的必然要求。没有丰厚的人文知识为基础, 教学是无法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提升自身以人文知识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广大高校教师的责任也是义务。

2.提高师德修养, 教书育人

教师职业道德, 简称师德, 是从事教育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品德。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 是心灵的工程师, 其人格示范作用对学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言,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因此, 每位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 首要的是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 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 热爱高等教育事业;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言行一致,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美国传奇教师《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二十多年如一日倾其所有精力, 用爱心和智慧在一批批平凡的孩子身上创造了奇迹。他不仅帮助那些出身弱势家庭的孩子日后学业有成, 还培养了他们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 是值得学习的楷模。反观我国教育领域, 学术腐败屡禁不止、道德败坏之事时有发生。总之, 要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高校教师首先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3.培养自身创新意识, 提高教学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的发展。高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教师只有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把握学科前沿, 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动态, 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目前部分教师由于未能及时更新知识而导致科研能力下降, 科研参与意识薄弱, 科研能力差。针对此现状, 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与本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接轨, 只有提高了自身创新意识, 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从事科研。要成为优秀教师, 不仅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科研能力, 还要多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每门学科的教学都有其自身学科特点, 教学需要科学方法的指导。因此, 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对本学科知识有较深的把握, 还要求教师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支撑,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4.以人文精神为指导, 追寻人生意义, 传播正能量

人文素养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马毅飞认为, “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把握和关怀。 (马毅飞, 2009:48) ”。探求人生意义、实现生命价值, 是人文素养的内在要求。哲学家梁漱溟倾其一生研究“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一哲学命题。他的回答是“人的一生要解决三个关系。首先是, 人和物的关系;其次是, 人和人的关系;最后是, 人和内心的关系 (梁阁亭, 2013:16) 。”人生意义何在不仅仅是哲学家的研究课题也是每个人应该思考的生命命题。高校教师要把教学工作当作探寻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平台。要有使命感, 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 以平等、开放的心态与学生交流, 传递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递正能量。据有关报道, 某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自己的幸福生活,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处理和化解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难题。这一教学实例应该受到鼓励和肯定。教师课堂上传递正面情绪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将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引导, 有利于学生释放负面、消极情绪, 形成积极的心理。

三.人文素养培育的意义

1.能有效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是兴国之本, 不能仅停留在口头宣传, 要想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 才能以丰厚的人文知识为基础, 平等的人文精神为指导, 自省等人文方法为手段开展素质教育, 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培养专业能力出色、人格健全的有用之才。

2.能促进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

随着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他们对教学的认识层次也会随之提高。教学不仅是工作, 更是事业。对教学的全身心投入和付出将会结出丰硕成果, 不仅能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人才, 而且还能实现教师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总之, 教学工作可以使广大高校教师实现人生价值, 是值得奋斗终身的事业。

摘要:人文素养是高校教师进行素质教育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但其人文素养现状却令人堪忧。本文首先指出了高校教师人文素养培育的紧迫性, 接着提出可从四方面着手人文素养培育:一要不断丰富人文知识底蕴;二要提高师德修养;三要培养自身创新意识, 提高教学能力;四要以人文精神为指导, 追寻人生意义, 传播正能量。最后指出了人文素养培育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人文素养培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丁素娇.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 (3) :34-35

[2]李文涛.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J].大学教育.2012 (5) :91-92, 56

[3]梁阁亭.在失望处希望[J].中外文摘.2013 (2) , 16

上一篇:科普知识竞赛通讯稿下一篇:女人的励志早安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