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支教更精彩

2024-05-27

生命因支教更精彩(精选9篇)

篇1:生命因支教更精彩

生命因支教而精彩

宝鸡市陈仓区大众小学

刘岗

二○一一年的金秋十月,作为民革党员的我怀着一腔热血,带着对山区孩子的浓浓关爱来到地处陈仓区西山腹地的坪头镇码头明德小学,开始了我的“支教之旅”,一段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生命历程在那山花烂漫的秋日中渐渐铺开……我要把自己所学倾力传授给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让知识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支教前夕我曾对将要支教的日子曾作了无数次设想:偏僻的山村、简陋的校舍、破旧的桌椅、还有那些表情呆滞、衣衫褴褛的山里孩子。到来之后我才发现这里的一切与自己的想象大相径庭,这是一座坐落在公路边、由台湾一位企业家捐助的寄宿制学校,交通便利;校园整洁优雅;操场平整宽阔;还有崭新的教学楼和一群天真烂漫、衣着整洁朴素的孩子,看着他们那幼稚、纯真的小脸和渴求知识的眼神,我顿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

就这样,支教生活开始了,我憧憬并有信心度过这翻开就能听见响声的崭新日子。我决心从踏进新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决不做一个“流水的兵”。教室是一个舞台,学生是我的观众,我要以自己的热情、勤奋为山区的孩子浇灌希望的明天,要把城区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带到这里,在每一个平凡的支教日子里挥汗泼墨、辛勤付出。对我所教的学生,我将倾注全部的爱。刚来这里,学校安排我带一年级语文,这里学生的地方话很重,有些话我也听不懂;他们的知识面窄;学习习惯不好,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学生还爱搞小动作;老师的提问也没人举手。一度时间,我也曾气馁、失望过,我的心也隐隐作痛,但同时,-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我决心努力改变这一切。首先进行强化普通话训练。每天早读我都精心选择早读的内容,亲自领读,及时纠错,约两周后,学生的普通话就基本过关了,真是“有辛苦的付出,就有意外的收获”。其次我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给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戴小红花、发自己准备的小纪念品、开展“每周之星”评比等活动鼓励学生。为开阔学生视野,我从学校图书室找来了一些名人传记、故事书籍自己阅读,进行提炼,在课堂上讲给孩子们,鼓励他们进行多角度地思考、分析,学生的知识面也大大拓展了。就这样,在不到二十天的功夫,一年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学习习惯、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常常在无意中能听到其他老师和学生对我称赞的话语:“刘老师一年级语文教的真好”、“老师,我们想上语文课”、“老师,我们喜欢您”,每在此时,高兴之余的我暗暗告诫自己:“我做的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后来,由于学校没有英语教师,我又改教三至六年级的英语。

支教的生活还要继续,这是一所普通的山区小学,这里有热情、朴素的山区教师,有懂得求知、懂得感恩的学生,还有来自对支教工作关爱的组织领导的热情鼓励,和他们在一起虽只有短短的三十多天,但其间的一切、点点滴滴已流入我的心里,形成一种牵不断的情愫。对于自己来说,支教不仅仅是到艰苦的地方工作、锻炼,更重要的是来促进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使命。当好使者,加强城乡学校教育的交流与沟通是支教教师的神圣使命,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这次支教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为山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一年的支教工作将会很快结束,也许自己在这里并不能真正改变什么。但我相信,今天我们在此曾播撒过知识的“种子”,他日就一定能收获到丰硕的果实。对于我自己,支教的经历也是一次生活的磨砺和体验,在这里自己曾经有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生命也会因它而更加精彩。我以自己参加支教工作为荣!

篇2:生命因支教更精彩

——记荆涂学校支教教师张宏

三尺讲台,播种希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荆涂学校张宏老师支教一年来的真实写照,也是她的执着追求。

2013年9月1日,作为怀远县第一批响应安徽省两区人才交流计划的老师,张宏老师来到了河溜学区中心小学支教,担任二年级(1)班的语文课任老师,并同时承担起二年级语文教研组长的工作,一年来,她在一个不同以往的新环境,用真情真意传递着、诠释着“支教”的含义,收获着、享受着“支教”带来的快乐。

满腔热情,执著教育理想

尽管是以支教老师的身份在学校任教,但张宏老师却并未把自己当作“流水”的“兵”,而是和其他老师一样,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她认为教书育人是神圣的事业,但如

果光有扎实、高超的教学技能,没有献身教育的执著和热情是无法完成这一使命的。

“支教,其实是一个提升自己、沉淀自己的过程。支教,不仅仅是送下去,更多的还是学习。学习支教学校的老师们在简朴的教学条件下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学习他们面对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们时付出的爱心和努力;更学习他们和没有多少文化、说话大大咧咧的家长们沟通交流时的耐心。”她这样说到。因此,当她在河溜学区中心小学准备开启一段新的生活时,就早已规划好自己到了那里该做什么、如何做。

支教的一年中,她的生活中重复着一幕幕这样的镜头:早上六点起床,赶赴二十多公里外的学校;面对孩子纯净的眼神,认真、热情地上好每一节课;午休时间,约来家长谈谈学生的近况;课间时间,和老师们围坐在办公桌前,一起探讨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沟通交流碰撞着思想的火化,集思广益实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支教一年来,她不仅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还利用课余时间悉心指导该校青年教师张慧芳如何上好低

年级识字教学课,如何保质保量的完成生字教学的任务,并在学区语文教学分析会上,对如何取得优秀的教学成绩进行了经验介绍,推广了她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法。

播撒希望,收获成长快乐

城乡教育环境的差别对于一直在城里工作的老师们是难以想象的,河溜小学的孩子们大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日常陪伴他们的除了老师就是年迈的爷爷奶奶。而这些花甲老人,大部分没有多少文化,他们把孩子们成才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老师的身上。

张宏老师接手的这个班,班里有五十多个孩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张宏老师没有丝毫畏难情绪,每天早早到校,和孩子们拉近距离,搞好关系,并通过搭档对班里孩子的各方面情况进行摸底。一个星期下来,她已经熟识班里的孩子,能熟练地叫出班里任何一个孩子的名字,对他们的学习状况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她结合班情,制定了一套班级制度,为了让孩子们能遵守制

度,又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来鼓励这些遵守制度的孩子。一个月过去,班级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地改变。课堂上,孩子们知道上课回答问题要举手,等待老师的点名;课堂外,孩子们知道课间不能在楼道内追逐打闹,不能玩容易受伤的游戏;放学后,孩子们知道要排队出校门,回到家先完成作业再做其他事。与之共同进步的是孩子们的成绩,不但消灭了班里的不及格现象,班级均分也得到明显提高。

在面对后进生转化这个共同的难题时,张老师也有自己的方法。她和几位后进生的家长沟通过后,利用自己的午休时间给这几个后进生无偿补课。经常在中午12点多的时候就能看到家长送这几个孩子来校,由张老师为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补缺补差。播撒了种子,就会收获希望。学生们给张老师的回报,是他们直线上升的成绩。2014年元月,河溜镇举行了全镇通考,张老师所带的班级取得了全镇第一名的成绩,并且是二十多个平行班中唯一一个均分达到90分以上的班级。但是伴随着学生们的优秀成绩而来的,却是张老师正读高二的孩子成绩下降的消息,尽管她忧心如焚,却并未因自己的家事请过一天假,耽误过学生们一节课。

而对这个会唱歌、会画画、会带他们做游戏的张老师,孩子们的敬爱和崇拜之情溢于言表。而张宏老师看到了一张张期盼的笑脸,一道道渴求关爱的目光,也对自己选择支教感到自豪,对自己站上三尺讲台感到幸运。

反思教学,提升教育境界

支教一年来,面对学校领导的关心、同事之间的互助、孩子们点滴的进步、教学中的心得、反思及困惑,张宏老师坚持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以支教日记的形式与大家分享支教的快乐。

“一举多得的小组合作学习” “我愿做一株低着头的稻子” “抓住教育契机,轻松应对课文重难点”“态度决定成败”“ 一束美丽的塑料花”“支教不仅是送下去” ……一篇篇朴素但却充满深情的日志,描述了一张张热情生动的笑脸,再现了一幕幕平凡的工作场景,记录了一个个教学反思后的心得。迄今为止,她已经写了七十多篇支教日志,县教育局网站在教育科研专栏、荆涂学校在《荆涂风》校报中也节选了部分日志进行发表,让大家跟随着文字触摸着一位普通老师对于支教的感悟。不仅坚持写支教日

志,她还坚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支教一年,她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在市、县的教研杂志上各发表论文一篇,同时还有论文获市级一等奖,随笔获县级一等奖。

今年六月底,张宏老师在结束支教工作返校后的座谈会上,荆涂学校郭耀武校长让她将支教感受与在座的老师一起分享,她娓娓地说起支教学校的关心她的领导、帮助她的老师、挂念她的学生,她用“感动”这个词开篇,用“感动”这个词结语,讲述了支教经历如何丰富自己的人生、带给自己怎样的变化。

篇3:课堂因互动更精彩

一、目前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现状

(一)一潭死水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许多教师还不能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上他们仍是主宰一切。原本应该充满活力的课堂如同一潭死水,教师在台上讲得吐沫横飞,而学生在下面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偶尔的一问一答,也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下了一颗小石子,波澜微起,但不足以打动学生的心,更不用说去迸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了。

(二)看似热闹

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缺乏思考价值的提问,学生异口同声、脱口而出的回答,师生一问一答看似热闹,但其实弊病百出,令人深思:缺乏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无法感受到思维的碰撞的火花,整个课堂成一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

(三)形式单调

课堂互动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教师与学生全体的单一互动;也常看到教师放任自流,任由学生之间的互动。殊不知,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时,可以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而几乎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

二、改善师生互动交流的策略

(一)“换位思考”,民主平等,为互动奠基

所谓“换位思考”,是指人们在做事或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位置与对方的位置调换,或把对方的位置换到自己的位置来思考,即“将心比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换位思考”指教师尝试把自己置身于教学对象———即学生的位置,在分析教材、设计教法和实施教学时感受学生学习情境,体会学生学习情绪,揣摩学生学习心理,估测学生学习能力。课前教师首先应设身处地地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将如何阅读分析教材、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点拨,希望获得什么知识等等。其次,教师把教学对象置身于自己的位置上,设想:假如学生是我,他(们)又会怎么调节学生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怎样调动、怎样激活具体落实到一篇课文,他(们)会怎样确定教学目的、怎样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他(们)会讲授哪些问题而略谈哪些内容即让他们明确目标从而收到最佳效果。最后教师在完成上述两个步骤时,即可在充分明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目的,结合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认真选择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最易操作可行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案与教学行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有上面的奠基,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从学生的角度、视野、水平设计出的教案肯定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也一定乐于表达,敢于倾诉。

(二)探究发现、鼓励质疑,为互动增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我们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以寻求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即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增加可交流的话题,以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三)重生成,重情境,让学生乐于互动

教师作为课堂互动双方的另一方,既要重视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互动,同时又应该巧妙调控。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调整、促进互动,让学生乐于互动。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有许多动态的生成。学生一个经典的疑问,一个大胆的建议,一次无意的发现,都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这种生成可能改变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但学生感兴趣,做为教者我们就应该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围绕生成资源展开教学。

(四)重学法指导,重习惯养成

让学生学会互动重要,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更重要。因为,其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主宰人的一生,知识靠平日积累,要让学生明白:要获得知识,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如何学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会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其二,“学以致用”,学习书本知识本身并不是唯一目的,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创造。而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再多,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要想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则必须授给学生好的学法,使他们掌握这把能开启知识殿堂之门的金钥匙,这样学生即使走出校门、离开教师的指导,也能有效的获取知识,且将终身受益。其三,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具有善于发现、大胆质疑、勇于实践、合作探究的意识,并逐步形成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有关习惯与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

篇4:课堂因插图更精彩

关键词:插图; 情境识字; 感悟文本; 训练说写; 快速背诵; 观察能力; 想象联想; 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83-001

课本中的插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课文、课后练习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插图不仅是课文内容的直观再现,也是课文重点、难点的体现。细致传神的插图不仅美化了教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与理解,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语言发展规律,它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

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运用,使得课本上丰富多彩的插图渐渐淡出课堂。纵观各层各级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语文评优课、各类公开课,没有课件似乎就称不上一堂具有时代气息的好课。而能关注、利用插图资源的教师现在可谓是少之又少,插图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在新理念与教材设备的矛盾冲突中,在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教材的理性叙述中,如何合理地、巧妙地、创造性地利用插图资源,充分挖掘插图丰富的内涵,优化课堂教学流程,使插图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呢?

一、激活插图,提高语文素养

1.利用插图,情境识字

好的创意,是教材的生命。在低年级的识字教材中,不仅在字的上方注上了拼音,还配有精美形象的图画,为儿童识字写字设置了很好的情境。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儿童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文中插图,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认字形,解字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苏教版第三册识字3中,就配有多幅形象的文字插图。教学本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结合插图,分析“笔”“尖”“看”这三个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另三幅插图,并与相应的字对照,分析每个字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从而体会“灶”“尾”“歪”这三个生字的构字特点。就这样,借助插图,将字形与表象统一,学生便从中悟出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2.紧扣插图,感悟文本

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是插图最明显的作用。课文中的插图很多都是课重点内容的直观再现,它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使之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突破点。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鶴》一课时,先出示放大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丹顶鹤后问,谁认识它?并揭题板书 “丹顶鹤”。齐读课题后,让学生看图,问,谁知道“丹”是什么意思?学生借助插图,马上就知道“丹”的意思。图文对照,了解词义,认识事物,化抽象为具体,不失为解词的极佳方法。

3.巧借插图,训练说写

留有空间是现代教材应有的品质;留有空间,也就留给学生说话写话的肥沃土壤。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配有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它们大多妙趣横生,形神兼备,让人激情飞扬,给师生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给师生留下了无限的创造天地。如在苏教版第三册练习2中,有一综合性训练的题,要求学生观察秋天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将自己找到的秋天画下来或写下来。其实,像这样可以用来进行说写训练的插图,教材中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善于挖掘素材,灵活使用插图,就可为学生创造说写的机会和内容。

4.活用插图,快速背诵

教材中有些课文相对较长,故事性也很强,文中所配的多幅插图较好地展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配有多幅插图,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

二、整合插图,培养能力发挥功效

1.培养观察能力

教师可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看图写话时,首先指导学生整体观察插图,弄清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用一两句话说说图意,然后再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先观察景物,再观察人物,并启发学生把看到的内容按照观察的顺序,在脑海中排列起来,最后再让学生在观察中想象,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姿势、神态等,不仅让人物说话,而且让花鸟虫鱼等都会说话,把观察引向深入,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

2.激发想象联想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以前,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爱想象是小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由联想。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真正体会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

3.提高审美情趣

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教育同时肩负着美育的使命。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都有自己特定的主题,有的围绕课文内容形象地展示主要情节,关键人物,优美景物;有的针对练习及页面的设置进行了美化。教材中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插图或给人以美的享受,或唤醒真挚的情感,或放飞涌动的灵感,均凝聚着人们求真的欲望、向善的情感和审美的需求。如在教学《雾凇》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雾凇的插图,感受雾凇的奇特壮美。然后教师及时抓住学生欣赏插图时这些珍贵的审美体验,引导他们用合适的词语、诗句、比喻等描述画面,赞美雾凇。学生纷纷说,玉树琼花、晶莹剔透、洁白高雅、宛如银花怒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而且也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对于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影响学生的情感取向,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5:生命因支教而精彩

—————我的支教总结

巨野县龙固镇光明小学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是一年过去了,一年中,苦中作乐,也算过得有滋有味了,用同事常说的一句话讲我们的生活“痛,并快乐着”。

选择支教,虽然不知道会面对怎样的工作和生活,但我仍然欣喜而自信,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了什么样的生活,我的选择让我这一年的生活平实而又精彩。也正是这一年,巨野县董官屯镇黄庄小学支教,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都是真实存在着的,且存在得有价值!”这句话的含义。现我从四个方面把一年的支教生活总结如下:

一.勤奋学习,提高素质

为了支教,我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先后研读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和《小学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以及有效教育的相关理论书籍,通过网上浏览收集各种教育教学新的理论知识,不断学习增强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领悟,在教学中,能够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教学随笔等。把教育博客看作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把写教育博客看作自己的爱好,把教学反思及时通过教育博客进行教学研究,发挥辐射作用。通过教育博客这一重要的交流平台,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引起大家的讨论,使大家在交流讨论中共同进步。为开阔眼界,我在网上聆听不同层次的教师、专家的讲座、报告,更新理念,逐步优化思维。每次的聆听,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分享到了他们从事教育生涯以来积累的最宝贵的经验。通过这些相关的理论学习,反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找准突破口,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带动支教的学校教师。

二、踏实工作,求实研究

1.分层教研,全员参与。

在教育教学上,我始终起着领先的作用。从支教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积极组织和参加上级和学校组织的教科研活动,积极开展公开课教学。组织同行评课学习,起到了带头作用.为使我校有效教育实验向纵深方向发展,任课教师能

在理解有效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熟练操作有效教育的要素组合课型和平台互动课型及两种评价方式,一年来组织开展了每周一次校级教研活动。重点研讨“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及如何围绕教材知识的重难点来搭建问题平台,接着由任课教师开展了组级教研活动,教研中任科教师都能以有效教育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扎扎实实、较有成效地开展活动。使任课教师对有效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相互交流,博采众长

每位班主任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将这些问题提出来,建议学校研究确定主要研究问题,开展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围绕这几个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交流中教师针对具体问题给予解释,寻找今后努力的方向。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做法极大的推动了班主任的管理方法。

3.组织集备, 检查落实

建议支教学校进行了以年级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每周教导处和任课教师针对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和教研的重点进行研讨,并在随堂听课中检查落实情况。

4.专业引领,经验分享

在实施新课程和有效教育教学中,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热点和难点,为老师做讲座《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和《怎样写教学案例》,在理念上引领教师不断更新。

一个人的平凡与不平凡,有时只是在于是否付出了自己微薄的力量。一个教师如果悉心教导每一个学生,她就一定会培育出不少优秀人才,她也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我爱我的学生,因此我也愿意做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这一年,在课堂上,经常可以听见孩子们的笑声,我的故事和我的歌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注重低年级学生的习惯养成,密切关注学生的一点一滴。要想让学生得到不断地提高,仅仅只依靠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利用召开家长会等多种方式随时和家长保持联系,共同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情况,并根据孩子的个性,给个别学生家长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家长知道了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和孩子沟通,我的工作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配合。家长们都感激地说:“这些教育方法都是我们从来不知道的,您真是太负责任了。”面对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满意、领导的肯定,我实感欣慰。

三学校交流,加强合作

其实作为一名支教教师,除了要出色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还必须要履行特殊的职责: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促进乡镇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师从抽象教育理论到具体教育实施的转变,从专才教育模式到通才教育模式的转变。通过听课、交流,我感到黄庄小学的教师具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的业务素质,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但由于地域限制,教育教学方式还不能完全从传统的演绎式教学模式转变为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还不够充分。针对这些情况,我经常和老师们进行探讨,从中渗透我的一些教学想法,例如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教学观念直观交流的最好方式便是听课评课。通过这种方式,我和老师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融洽,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带动着周围的老师们。

四领导关心,苦并快乐

支教工作虽然繁琐而紧张,但我安排得井然有序。我努力工作着,也从中享受着工作给我带来的快乐,因为我知道,为了获得快乐而不懈努力的过程,才是最快乐的。

说实话,支教的生活是相当艰苦的,我感到很累。可渐渐地,我也习惯了,我甚至感谢这样的生活,因为就是这样“多彩”的生活,我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让我学会了真正的独立和坚强。一年来,我没有给学校领导增添麻烦,没有耽误一节课。我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我之所以能如此潜心工作,这也是与受援学校和后援学校领导的帮助分不开的。在我支教期间,各级领导关切地询问我的工作生活情况,并给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让我信心倍增,动力十足;后援学校的领导也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和鼓舞。一年来,我和后援学校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和领导、老师交流谈心,力求把握学校动态,获取更丰富的教学资源,领导的热情鼓励和殷切期盼也为我的支教工作注入了活力。

为了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和同事们的信任,为了让自身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我还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

支教教师本身就应是师德表率,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和规范,因为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因此,我还不断加强师德学习,书写学习体会,撰写师德论文,随时注重保持良好的教师形象。支教期间,我更是注重自身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给自己创造条件不断充电;经常浏览教育教学网站,阅读有关书刊,观摩网上优质课;并通过和当地老师的交流,取长补短。经过不断的阅读思考,我感到视野也开阔了,自身政治思想修养和文化底蕴都得到了提高。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

篇6:《生命,因读书更精彩》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生命,因读书更精彩》

打开尘封已久的书籍,那熟悉的愈加醇厚的馨香扑面而来,恍惚间,我的世界豁然开朗,鸟语花香,缤纷一片。万分欣喜地携上一本置身学生面前:“同学们,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与书相约,与书为伴吧!”明亮的眼睛,高高的欢呼、灿灿的笑脸足以表达千言万语,学生们和我心有灵犀!

曾有人这样形容读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我相信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更应该多读书,让读书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文化底蕴的传承者,人格力量的塑造者,自身素质不是很重要吗?而教育,天然需要教师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一种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

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具有充实的灵魂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呢?答案就是读书。只有在读书中不断实践、思考,才能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而促进教师人生的发展和生命的成长。教师是我们的职业,学生是我们的生命,我们能给予学生什么?“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我和学生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懂得坚强,在《雷锋日记》中明白奉献的人生最有力量。读《窗边的小豆豆》,我们被

小林校长的耐心感动;读《淘气包马小跳的故事》,我们为老师们的睿智叫绝。书籍传递给我们力量,带我们仰望谭嗣同饮刀长笑的壮烈,迎接史蒂芬•霍金笑对磨难的光芒,领略贝多芬面对死神的无畏目光,感受鲁迅先生长夜当歌的钢铁脊梁。阅读撼人心弦的伟大作品,聆听高尚心灵的道德教化,吸收超越人生的智慧精华,是我和我的学生的不变约定。

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地增长智慧,让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读书,能使教师充满生命的激情和智慧的言语,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读书,能改变教师的人生,使教师思考人生,把教学变成一种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读书,是教师可贵的生活品质,一种诗意美好的人生境界。“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是快乐的,读书之乐,乐在开阔眼界。眼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有的书像陈年佳酿,百读不厌;有的书像品评香茗,先苦后甜。烦恼时读书,清新的墨香伴着花草的芬芳滋润你的心田;失意时读书,忘怀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桌上打开的是人生,窗外流逝的是岁月,灯下独坐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怀。动人婉转的曲赋,意境优美的诗词,惊心动魄的小说,形神兼备的散文,都使人如醉如痴;发人深省的教育理论,精彩绝伦的教学案例,顿然醒悟的教育叙事,充满智慧的教学随笔,筑成了我专业成长的一步步阶梯。

博览群书,才能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引经据典,才能妙趣横生、兴味盎然;读书万卷,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我们是不是该尽最大努力地追寻胸罗万象呢?所以我们读唐诗宋词、汉赋元曲;读李白、苏轼;读歌德、莎士比亚;读平民百姓、推水卖浆之流。因为我们要站得高,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们。我爱读书,因为书籍可以带领清贫的教师远航。带我们仰望埃及金字塔的灿烂,感受尼加拉大瀑布的震撼,领略万里长城的雄伟,欣赏云岗石窟的精美。

我爱读书,因为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情志。读《史记》,体会“风潇潇兮易水寒”的悲壮;读《泰戈尔》,发现爱竟能让世界如此美好。我曾在《红与黑》中听到司汤达对腐朽社会的声讨,也曾在《平凡的世界》中惊叹像少平、少安这样的平凡者的伟大。

我爱读书,因为我的职业是教师。抛却功利,忘记浮华,坚定信念,细心体味红袖添香的雅致、青梅煮酒的风趣、雨夜耕读的清幽。仁者爱人,智者知人。没有渊博的学识怎能懂得我们的学生,没有常流常新的知识如何全心全意为我们钟爱的教育服务。当我知道“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胡床,也就是当座位用的马扎子的时候,我没有惊讶,因为这样的更正已经太多。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部博大精深的教育经典使我知道:并非学生的智力不好才不会阅读,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教会学生阅读才使学生智力不好的。原来,所

谓差生的出现竟然是老师的过错。肩上的责任,霎时沉重了许多。教师的读书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学生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占何种地位”。教师首先是读书人,为了学生,为了自己,我们必须坚持读书。那么教师应如何做到坚持读书呢?我认为:

首先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应在自己的书案前或床头边放着书,以便能抓紧分分秒秒来读书。同时要经常走进图书馆阅览书籍,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

其次读书要诵读有方,中国的经典名著要以诵读为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外国的经典要以阅读为主,达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境界。中国古代的经典应当背诵,尤其是儒学书籍。

再次,把读书与实际工作相联系,“所有的教育改革最终都要回到课堂”、“所有的课堂最终都要回到细节”,在读书中去体味怎样备课,怎样评课,做到读教相长。

另外,教师读书要读写结合。教师不写作是不行的!有人说:“造就教师的书卷气的有

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教师读书靠的是长期的积淀,坚持不懈的读书。没有书籍的滋润,何来深厚的学养,何来传道授业解惑。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篇7:生命因爱更精彩

生命因爱更精彩生命是晴天里的一轮太阳,五光十色,分外耀眼,而爱则是架在蓝色天空下的那一抹彩虹,光彩夺目。太阳由于彩虹的映衬,更显生机,而生命则因爱而更加精彩。

华益慰,一位感动了全中国的平凡医生,以清廉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做人准则的普通医生。他是一位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人,经常为百姓谋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能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她,华益慰的妻子平淡得这样评价道:他只不过尽到了一个医生的义务罢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只因为爱,因为对社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爱,更由于他对自己本职工作的热爱。爱的内涵被华益慰用他的一生书写得淋漓尽致,墨香飘撒在每一个他服务过的人的身边。爱如甘泉注入华益慰生命的长河之中,他的生命因爱而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他的行为告诉现在也启迪未来:生命因爱更精彩。人类的爱是伟大的,而植物、动物的爱也不逊色,大自然也是爱的天空。当阳光烂漫之时,太阳把自己的爱洒遍大地,植物便享受到了来自太阳,如母爱般无私温暖的爱。出于爱,他们把体内的氧放出,让他们自由飞翔,也将二氧化碳小心的保护,把爱的渴望传递给他们,同时净化他们的心灵。大自然多么奇妙呀!太阳有爱,服务于大家,他的生命因此而无可替代,植物感受被爱的幸福而生机勃勃,氧在空中跳着优美的舞蹈,美妙的舞步下优雅地写了一个大字:爱。而二氧化碳接受了心灵的洗礼,纯洁的爱遍布全身。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散布爱的同时,自己身上也香味浓浓,两者的生命仿佛立即充满了色彩,总之,生命因爱而更加精彩。

如果说生命是一幅没有上色的画,那么爱就是手中的调色盘,可以让这幅画不再平凡,让生命因爱而更精彩。

篇8:课堂因插图更精彩

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运用,课本上丰富多彩的插图渐渐淡出课堂。纵观各层各级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语文评优课,各类公开课没有课件似乎就称不上一堂具有时代气息的好课。而能关注、利用插图资源的教师也可谓是少之又少,插图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鲁迅先生说:“插图不但有趣,且亦有益。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强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文字之不及。”可见,文本的插图与文本的语言形象地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形式美,插图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新理念与教材设备的矛盾冲突中,在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教材的理性叙述中,如何合理地、巧妙地、创造性地利用插图资源,充分挖掘插图丰富的内涵,优化课堂教学流程,使插图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呢?

一、激活插图,提高语文素养

1. 利用插图,情境识字。

好的创意,是教材的生命。在低年级的识字教材中,不仅在字的上方注上了拼音,而且配有精美形象的图画,为儿童识字写字设置了很好的情境。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透彻理解编排意图,利用文中插图,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认字形,解字意,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苏教版第三册识字3中,就配有多幅形象的文字插图。在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结合插图,分析“笔”“尖”“看”这三个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另三幅插图,并与相应的字对照,分析每个字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从而体会“灶”“尾”“歪”这三个生字的构字特点。这样借助插图,将字形与表象统一,学生便从中悟出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基与此,我还借助文中插图,让学生从观察图画到观察象形字,再到简化字,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使简单的笔画结构与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激起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

2. 紧扣插图,感悟文本。

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是插图最明显的作用。课文中的插图很多都是课重点内容的直观再现,它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使之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突破点。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我先出示放大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丹顶鹤后问,谁认识它?并揭题板书“丹顶鹤”。在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学生看图,问:谁知道“丹”是什么意思?学生借助插图,马上就知道了“丹”的意思。图文对照,了解词义,认识事物,化抽象为具体,不失为解词的极佳方法。课文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具体描写了丹顶鹤的美。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丹顶鹤美在哪里?学生观察后,很快就知道丹顶鹤颜色美,样子美。紧接着,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课文,找出写丹顶鹤颜色美、样子美的语句,再抓住“嵌着、逗人喜爱、引吭高歌、高雅”等词语,反复朗读,体会丹顶鹤的姿态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自己对丹顶鹤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最后,再次让学生对照插图,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丹顶鹤。借助插图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有助于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感悟文本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3. 巧借插图,训练说写。

留有空间是现代教材应有的品质;留有空间,也就留给学生说话写作的肥沃土壤。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配有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它们大多妙趣横生,神形兼备,让人激情飞扬,给师生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给师生留下了无限的创造天地。如在苏教版第三册练习2中,有一综合性训练的题,要求学生观察秋天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将自己找到的秋天画下来或写下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的插图,说说哪些景物表明秋天到了。学生说,树上的叶子变黄了,公园里的菊花开了,天空中的大雁往南飞了。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秋天大自然的变化。学生说,秋天到了,草坪变黄了,枫树的叶子变红了,农田里的棉花白了……再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赞美秋天的美景。学生有的说,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变黄了,一阵秋风吹过,一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有的说,秋天到了,公园的菊花盛开了,红的,黄的,白的,紫的,浅绿的,一朵朵,一簇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好看极了。还有的说,秋天到了,大雁在天空中飞行,它们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向遥远的南方飞去。最后,让学生利用假日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踪迹,把找到的秋天用彩笔画下来,用相机拍下来,并把看到的美景用语言描绘出来。其实,像这样可以用来进行说写训练的插图,教材中比比皆是,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善于挖掘素材,灵活使用插图,就能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说写的机会和内容。

看图述图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无疑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审美等能力的良方。

4. 活用插图,快速背诵。

教材中有些课文相对较长,故事性也很强,文中所配的多幅插图较好地展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配有多幅插图,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在教学时,我在理解了课文后,边指导学生看图,边复述,记住“蹦、爬、落;闪亮、透明、圆润”等关键词。接着,让学生合上课本,看教学挂图复述课文。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已能把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课文插图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点缀,一种摆设,而是一种无限的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与智慧,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发挥插图特有的作用,让插图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进插图。

二、整合插图,培养能力发挥功效

1. 培养观察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这充分说明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激发想象联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以前,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爱想象是小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由联想。一幅图上的事物,学生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真正体会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如我在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在让学生体会了青蛙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攀登,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大海所付出的艰辛,感受到它们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后,引导学生看结尾的一幅插图,展开想象:青蛙跟着松鼠千辛万苦地跳完了无数台阶,终于到达山顶,此时此刻,呈现在它们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呢?它们会说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让他们从中领悟了课文深刻的哲理。

3. 提高审美情趣。

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教育同时肩负着美育的使命。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都有自己的特定的主题,有的围绕课文内容形象地展示主要情节、关键人物、优美景物;有的针对练习及页面的设置进行了美化。教材中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插图或给人以美的享受,或唤醒真挚的情感,或放飞涌动的灵感,均凝聚着人们求真的欲望和向善的情感。

篇9:课堂因“媒”更精彩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教学;创新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的一线教师,感触到多媒体那高清的图像,超强的动感,海量的信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如今在乡村小学,多媒体教学,仅限于公开课上,形式单一,使用频率少。可见,多媒体在教学中犹如大炮打蚊子——太浪费。现谈谈我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将多媒体融入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让数学教学情境更活

新课标理念重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例如,在教一年级的“统计”时,可以通过播放一段3分钟的VCR来创设一个情境,VCR的内容是早上7时学校门口的车流情况,播放第一遍时先让学生说说有哪些车辆从校门口经过,播放第二遍时试数出每种车辆的数量,播放第三遍时要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统计各种车辆数量……从而引出“统计”这个概念,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最佳的统计方法。

二、让抽象教学更形象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何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搭一座桥梁?而多媒体恰似这座桥梁,促进学生理解、把握,让教学过程更精彩、学生突破重难点——so easy。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认钟表”时,课一开始,我通过电脑播放滴答声,让学生猜这是谁的声音?这别具一格的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如同鱼与水,然后展示一个大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字、时针、分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片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

三、让学生学习更自主

记得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通过多媒体,有助于学生体验新知识的接受过程。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作业中书写的各种形式的竖式,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让全体学生当小法官,判断这些竖式书写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如果错了,错在哪里。这样就可以将学生容易犯的错误真实而及时地反馈给学生本人,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培养数学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让多媒体成为教学的羽翼。

上一篇:噪声污染研究性学习下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课 第四课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