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24-08-23

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共11篇)

篇1: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自去年九月以来,我对我校1200余名师生,就道德教育问题,采用了问卷、座谈、访问等形式进行了全面调查。师生们积极配合,热情高昂,表现出了对道德教育的高度关注和良好的期望,充分体现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环境中师生们对道德教育的渴望和健康向上的心态,表现出了德育工作的旺盛人气。

一、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现状

通过汇总问卷、归纳座谈和访问意见,可以看出,中职道德教育总体形势是好的,未来发展是乐观的,师生们充满自信。主要表现为:

(一)教师及学生对德育的感知

1、对道德能力建设的关注程度。80%的师生比较关注,20%的师生很关注,其中高年级的学生、班主任很关注的比例较大;

2、对德育适应程度的认识。70%的师生认为比较适应,15%的师生认为不太适应;5%的师生认为不适应。其中低年级的学生认为不适应的比例较大。师生们认为,比较适应是因为德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及评估系统比较适合中职学生发展阶段;不太适应和不适应是因为德育的知识系统、对学生的评估操作与现行主导趋势(结果定终身)不配套;

3、对德育的感受。师生们认为,实施新德育大纲后,教师的理念、德育方法、知识系统、进取精神都发生了悄然变化。在推进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困惑是现行的教育评估系统仍是应试评估系统,导致家长、社会以及政府主管部门不能理解德育工作;

4、师生对德育的评议。90%师生希望德育要有新知识、新理念、新课程、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性;认为最需要的是在新环境中将德育纳入教育教学管理的评估系列;认为最受欢迎的德育模式是对话和交流式,集中教育与自我研修相结合的方式。

(二)道德教育的现状及看法

1、基本情况。所调查的教师第一学历专科占40%,本科占10%,中专占50%;每周教学27节课以上的教师占17%,19-22节课的教师占30%,15-18节课的教师20%,其它为3%;担任班主任教师占60%,一般教师占40%;对德育工作认识很满意的占30%,较满意的占60%,其他占10%;感到德育工作压力程度很大的占30%,中度及较大的占35%,其他占10%。其中感到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学生学习成绩每年排队);认为工作中的主要困难是,工作任务重的占80%,德育经费短缺占70%,工作条件差的占71%,其他占30%。

2、参加的德育项目及看法:100%的学生参加过德育,其中认为收获很多的占81%,其他为19%;100%的学生参加过各个项目的德育,其中认为收获很多的占97%,其他占3%; 100%学生参加过习惯养成教育,其中认为收获很多的占98%,其他占2%;50%学生参加过道德骨干性教育,其中认为收获很大的占95%,其他占5%; 40%的学生参加过德育观摩活动,其中认为收获很大的80%,其他占20%。对德育的总体看法很满意的占20%,满意的占40%,一般的占10%,不满意占30%;认为德育效果与期望值之间差距很大的占23%,有一定差距的40%,其他占37%。

3、参加德育活动的动因:90%的教师认为是:听从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安排;为教学服务,保持教学稳定,其他动因占10%;90%学生认为是迫于学校和老师压力;其他动因占10%。

4、参加德育的收获:80%的教师认为,优化了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素质;其他占20%;75%的学生认为,学会了生活,知道了做人的道理。

5、认为在德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70%教师认为,德育时间安排不合理(在课外),没有专门的德育时间;形式单一,强调学科渗透,往往难于落实,流于形式;德育教师地位不高,工作得不到肯定(不计于课时),无德育经费;60%学生认为,授课教师水平水高,缺少一线教学经验,师生互动、案例分析,教材、资料缺乏;其他占40%。

6、认为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80%教师认为, 教学人员紧,任务重,不好安排德育工作,学校不了解学生的需要,没有资料,缺少德育激励机制;德育老师无对口培训(更新学习)机会和管理;其他问题占20%。

7、希望参加的德育形式:90%学生希望参加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型,观看、评析名家课堂实录型,实地考察、观摩型,同学介绍经验、反思、研讨型,课题研究型的德育形式;其它类别占1%。

8、对当前德育现状看法:60%的教师认为不容乐观;30%的教师认为较乐观;其他占10%。其中认为不容乐观的原因是:德育环境差、授课教师整体水平不高,模式相对落后,学生德育意识和习惯没养成;其解决办法有:加强德育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师地位;更新理念,从体制、人员、经费等方面做到与学科课程一样同工同酬;了解学生的困惑,倾听他们的声音,与他们交流沟通,对他们的品行实际予以切实有效的指导;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善德育环境;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加强资源开发和提供更多相关的书籍。

二、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有些是深层的,而且是制约全局发展性的。具体为:

一是机制问题。现行的德育责任人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德育处)、班主任。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及出台的措施是清楚的,但是需要全体参与,共同执行和落实,才能形成灵活有效的促进机制。但由于目前德育职能在建制中隶属于职教科室(无单列的德育主管职能科室),且目前的职业技术学校为了生存发展,往往是以学科教学和事务管理等为主体,对德育工作不管不问,因此,中职德育沦为附庸地位。有的学校迫于中职生的素质才设立德育处(有的学校没有这个机构);在管理及评价考核上,这样一个处室人作为学校的教师的组成部分,由于工作内容不同,受到不等质的待遇,和一般任课教师一样纳入管理(只认定他所担任的学科工作),由此在德育活动中,尤其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及德育系列活动方面,不能计于正常的工作量,工作得不到肯定, 教师没有积极性,所以无力也无法配合机制的运转;作为教师任职单位(学校),因现行评估机制仍以学生课业分数的高低作标准,一般情况下,学校领导所关心的是教师的学科教学业绩,因而教师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学科成绩,而对学生的品德状况如何,以及在促进学生学会做人等方面,在执行政策、态度方面,有时是被动应付而已。所以,目前中职德育机制仍不是资源整合,力量集中,高效统一的机制。

二是保障问题。首先是政策保障。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德育工作,但政策在落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被大打折扣,学生很难全面得到加强德育的实惠;其次是时间保障。由于德育地位不高,所有的课时都被学科课程占得满满的,唯有的课外时间也被 “特长”训练占领, 学校没有固定的德育时间;班主任只是维和部队,只管学生生活事务,教师忙于教学,不顾学生品德养成;所谓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也只是一个口号而已,很难兑现和落实,不仅是其他学科教师难于做到,就是政治学科教师也不能完全落实。任何一门功课的教师,长年时日在本学科教学中,关注本学科的知识系统,很少关注德育系统;由于非正常、非系统的德育,学生往往被动应付,流于形式,其效果很不理想;第三是经费保障。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每年都对教学(业务)进行经费预算,专款专用,定额支付;而在德育方面,不仅没有经费预算,就是基本的支出费用也不能保证。德育资料少,学习条件(无相关设施、设备)差,德育工作往往难于落实,致使德育不堪重负而苦不堪言;第四是学术保障。由于德育工作者无培训机会(如前的陈述),德育很难得到个案指导、现场指导、情境指导,缺乏学术点拨,所以,德育的效果并不太明显。

三是资源问题。(1)人力资源。如前所述,现行的县级中职学校(职业培训基地),所关注的是学生职业技术学习和训练,德育只是附庸,没有相应的位置,因此,既无固定的编制,也无固定的队伍,由此无相应的精神和相应的专业,管理尚可,业务相对缺乏;“德育成员”大多是兼职构成,由于他们在自己工作岗位(所在学校)上,一切管理考核及待遇,依赖于课业成绩,尤其是以“现岗工作(所任课程)”为中心而争取个人地位的牵引,他们无屑于德育的工作(好坏与尔毫无干系),因此,缺乏相当的研究,难于形成“针对性,实效性”德育的学术氛围,更难说“德育的行动研究”了,基本上有名无实;同时,在评价考核上,无论专职还是兼职的德育教师,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他们与其他教师一样接受普通教育(学科)体系评价,形成了“工作不同,评价一样,荣誉无缘”的局面,难以激发工作积极性;(2)课程资源。由于人力资源缺乏,德育课程建设相对落后,一方面尚无系统的课程建设规范,另一方面尚无课程开发计划及行动,由此,“针对性,实效性”的本地特色德育体系尚未形成;(3)设施资源。“一心一意搞教学,全心全意为升学”,仍是教育界的主施律,由此决定了德育的边缘地位,因此,德育设施差,可用、可支配的的硬件资源严重不足,更不用说德育资源的开发了。

四是理念问题。德育牵涉经费投入,时间保障、政策兑现等诸多问题,由此,相当一部分领导和教师还认为德育是附带工作,“只问课业,不管德育”是目前的通病,因此,“建设道德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德育工作,往往被认为是多余的,想办法整人的,被视为是边缘的工作,无聊的工作。所以,一部分领导不管不问,视而不见,漠然处之;一部分教师被动应付,冷然视之。

三、中职德育问题的对策

针对中职德育存在的种种困惑,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既要强化,又要创新,在创新中加强,在加强中创新,以解决问题。

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机制

这个机制包括建设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

1、建设机制。德育是一个政策性强,业务水平高的事业,要建立一个高效运转,运作灵活的责任机制,形成一个由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高等院校专门研究,各学校业务部门(德育处)操作的德育网络,这样,既保证了政策的兑现与落实,又保证了学术水平高的引领作用。

2、保障机制。德育关乎于整个民族的兴衰,教育事业的成败,要保证她的常青常新地位,必须给德育相应的时间、经费支持,给从事该工作事业的机构相应的地位、编制,建立稳定正常且能专款专用的经费投入体系,保障其研究、培训、学习、工作的设施设备条件,以求德育(培训)的正常维持、开展。

3、评估机制。建立健全一整套德育专业的机构评估达标、创优机制,包括教育教学工作评估制度、教师晋升、评优彰先考核评估制度、课程建设制度及资源整合制度,以拉动和促进德育机构的建设,激发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其工作的主动性。

二要系统构建一体化的德育绿色通道组织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能力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加强德育工作,必须构建道德教育——人网系统、卫星电教(天网)系统和计算机互联网(地网)系统相融通的“三网”合一的德育网络,形成上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下联中小学、覆盖城乡的现代高效的德育资源网络体系,“人网”乃是其中的主导和统领。按照《意见》精神,在“人网”建设方面,要真正形成上下连通、步调一致、规范统一的德育体系,必须实行 “一条边”办法,建立健全德育专项资金制度,经费统一管理使用,以防止各地截留和挪作它用;建立健全德育培训者管理制度,人员统一调配使用,保证人才资源共享,信息畅通,学术交流共进,以防止地方不建设培训队伍;建立健全业务统管制度,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人员调配等方面,统一部署,真正联结学历教育,以防止德育的随意性;建立健全德育认证制度,德育信息、过程统一管理,德育绩效统一认证,以防止各校标准各一,导致德育重形式、无效果,不能真正发挥功效。

三要建设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不仅是技术高地,更是育人高地。因此,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队伍应按“五化”(革命化、知识化、学术化、专业化、学习化)标准,经过严格考试考核来组建形成一支稳定的 专业化的(主要是专职的)德育教师队伍,使德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团队,以引领学生终身修炼,以德立身;整合现有的资源,形成一个以高校德育科研为龙头,学校(职业培训基地)为基层的统一、全能的德育网络,以有效地用学术研究来解决中职德育问题,以全面促进学生不断修身习得,更新自我,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四要进一步更新理念,提高认识,采取得力措施保证德育落到实处

中职学生是未来的劳动技术大军,其道德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素质的提升。为了祖国的未来和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要组织教育界的领导和同志们学习有关德育的基本知识,提高认识;另一方面,借助学习型、和谐型组织的建设与评估,以促进广大教师及校长们对德育的认识,形成一个人人都关注、个个都主动参加的德育工作新局面。同时,将德育纳入到教育督导评估系列,切实地在每一年度对德育的课时、内容、考核等进行正常的督导评估,真正提高有关部门的认识,把德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抓在手上。

篇2: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中职学校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留守学生“队伍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经调查,我校现有”留守学生“比例达学生总数的15%左右.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留守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和教育,他们中很多人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也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作 者:林孝明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夷山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刊 名:职业英文刊名:OCCUPATION年,卷(期):2010”"(8)分类号:G71关键词:

篇3: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 学生个体

中职学校的学生群体在早期的学校教育中, 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尽如人意。这易导致他们在升学率至关重要的紧迫形势下, 不被重视, 甚至遭到同学和老师的忽视, 因此自尊心受到打击, 自卑感上升;另一方面, 学习上的失败, 使得他们在其它方面的长处也得不到认可, 贴上了“笨蛋”、“调皮捣蛋”等坏学生的标签。进入中职学校后, 这样负面消极的心态并没有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善。由于原来基础不扎实,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也没有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在新学校的课堂上仍然不能较好的汲取老师所讲授知识的精髓, 学习落后, 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破罐子破摔。长期在这种消极情绪的笼罩下, 心理压力大, 觉得身心疲惫, 产生对学习及自身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放任不管的消极心理。

2. 家庭的影响

“一些单亲、特困家庭和不和睦的家庭中的孩子心理普遍存在一定的阴影。有些家庭中存在严重的封建思想加之父母本身的文化水平有限, 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对孩子的学习更是漠不关心。”[1]

有时候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 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性格偏激暴躁的父母就会对孩子动则打骂, 过分苛责, 认为他们没用, 给自己丢了面子。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从情感上帮助学生减轻压力, 给予学生鼓励和继续学习的动力, 反而给学生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和无能的心理暗示。很多学生就是在父母长期的责骂和埋怨中对学习丧失兴趣, 看不清楚自己的价值和前进的方向, 盲目的混日子, 导致学习效果越来越差, 最终产生厌学, 叛逆, 不以为然的心理。

3. 教师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 向学生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更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以及人生的发展。“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条件, 是无形的教育力量。师生关系的性质不但直接地影响着教学效率, 而且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智力发展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2]

有的中职学校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学生。由于中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个别教师在长期面对他们后会慢慢失去耐心, 会不停地抱怨, 潜意识里也认为进入中等学校就读的学生就是人们口中说的“差生”, 是无可救药的坏孩子。进而会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 不愿意走进学生, 了解学生, 帮助学生, 不能用一颗真诚平等的心与学生交流, 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训斥, 甚至是挖苦, 管理方式简单粗暴, 因而和学生之间产生很大的距离感和隔阂。在这样的情形下, 往往会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 使他们变得封闭, 情绪压抑, 甚至不愿和老师沟通交流, 产生的消极的回避态度, 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4. 社会偏见的影响

中职学校的学生部分是在小学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品德或行为上不尽如人意的学生。在当今这个崇尚高分和学历文凭的社会中, 许多人都无法用正常平和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学生, 都习惯与用带有偏见的有色眼镜去审视这些学生, 因此他们就变成了大众眼中“不学无术”的坏典型, 成为了老师口中没出息、扶不上墙的“稀泥巴”, 成为了家长眼中不上进、丢脸面的“坏孩子”, 而这对于他们的人格尊严是极大的伤害。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 缺乏社会经验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外界的眼光和评论会对他们脆弱的心灵造成难以补救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长时间处于被他人冷漠对待、瞧不起、鄙视的状态, 听到的多是埋怨和苛责的声音, 看到的也多是漠然和鄙夷的眼光, 这些非善意的对待导致很多学生变得内向, 自卑, 不敢与人交流, 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 不明白自己究竟能做什么, 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 不愿意做任何的努力和尝试, 从潜意识里自我否定, 认为真实的自己就是别人眼中的天生的庸才。

二、目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习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实情况是一些中职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应有的重视, 更谈不上合理安排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切实落实到必修课的教学工作中去。

1. 地位尴尬, 重视度不够

虽然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是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3]要求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很多时候, 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

很多学校并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到教学课程体系中, 有些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度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2. 师资薄弱, 缺少专业性

有的学校虽然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但是师资匮乏。

很多中职学校缺乏专业从事心理健康健康的教师。在现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师资队伍多由学校的行政人员、思想政治课教师乃至辅导员组成。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具有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习经验, 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态度, 缺乏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和经验。“即使有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也有一定得理论储备, 但他们中得多数人尚未掌握专门的心理辅导技术”[4], “不懂得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 知识机械地套用传统学习课程教学模式, 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成为纯粹的心理学知识学习过程。”[5]这并不能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 反而会因为不专业的教学而导致学生对此课程的轻视、厌倦和抵触。

3. 形式呆板, 教法缺灵活

目前在一些已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中, 存在着教学方法古板, 不生动, 缺少活力的问题。采用的教学方式多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 辅以刻板的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坐在座位上听, 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课堂氛围沉闷压抑, 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同时由于教师专业背景的缺乏, 对于心理健康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局限于照本宣科, 案例的讲解缺乏理论支持和现实分析, 这样无法引起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由于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度不足, 体验性不高, 加之薄弱的基础理论知识, 可能致使学生在独立处理一些自身心理危机时感到力不从心。

4. 难以评价, 考核方式陈旧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考核, 一般采用的多是与普通文化课程相同的期末卷面考试成绩。这样的考核无法真正检验学生对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掌握程度, 无法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无法充分了解学生对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无法让学生了解和重视自己的心理状况和特征以便更好地调整心态、完善自我。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6]全无体现。

三、关于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 提高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所呈现出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依然是因为学校的不重视不作为所引起的。

学校的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顺利开设的前提, 学校应认真研读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文件, 充分认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切实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以专门的学科形式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培养自信心, 改善师生交往的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2. 优化教师队伍, 加强师资引进

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来看, 关键在于解决师资问题。

首先, 学校必须明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 容不得马虎和敷衍, 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因此, 学校在缺乏专业教师的情况下, 应首选那些教育观念新、态度积极、爱岗敬业、师生关系融洽、素质良好、自身心理健康的骨干教师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任务。只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成功才有保障, 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才能获得强有力的支持。”[7]其次, 学校还可以吸收心理系专业的毕业生, 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吸引中等师范改制中大多数需改教其他专业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师到中职学校任教, 充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职教师队伍。

3. 丰富教学形式, 创新教学方法

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在政策及财政许可范围内大胆实施教学改革, 引进新的教学手段, 丰富教学形式, “创新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参加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正视现实、端正态度、克服自卑、自闭心理, 明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意识。”[8]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分析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小组讨论, 情境演绎的形式, 一方面创造一个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参与课堂小游戏中也能理解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疏导方法, 消除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惧怕厌倦心理。另一方面又能加强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生动形象的教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4. 保证教学时间, 优化教学内容, 完善考核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教学要以必修课的形式安排进教学计划中, 并保证一定量的课时。课程安排应使学生尽早接触心理健康教育为好, 以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程及咨询机制, 使有需要的学生能够尽早的接触到相关心理健康理论知识, 接受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

教学内容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进行选择和编写,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让学生能听懂、易掌握、有共鸣, 以教育和警示学生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和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

丰富课程考核评价的方式, 可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随堂测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问卷、课外作业和期末考试等进行综合评价。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但必须要深刻理解和思考课堂教学内容, 多了解关注最新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案例。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较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参考文献

[1]方知.试论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态度[J].职业, 2012 (S1) .

[2]沈阳.端正中职学校学生学习态度方法初探[J].新视角, 2013 (6) :163.[3]

[6]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职成教 (2004) 8号.[4]

[7]陈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聊城大学学报, 2005 (05) .

[5]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8) .

篇4: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 法制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喀什师范学校法制教育实施情况

自2009年“7·5”事件和一系列暴恐案件频发以来,国家意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新疆地区的学校加强法制教育,开设相关的法制课程以及开展法制教育活动。自2014年起全疆中小学每学期开学前集中一个星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每学期必须请法制副校长做至少一次讲座,此外,各学校还结合4月法制宣传教育月、12月4日宪法日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讲座、知识竞赛、黑板报等。

目前,喀什师范学校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一门课程,开课时间为一个学期,课时为每周两节,使用的教材为张伟主编的《职业道德与法律》。2015年4月,喀什师范学校颁布了喀什师范学校普法依法治校暨自治区第二十五个综治月活动实施方案,主要内容为“紧紧围绕自治区第二十五个综治宣传月活动的主题,认真组织开展好综治宣传月活动”“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地委扩大会议精神,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突出抓好重点普法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全校师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二、喀什师范学校法制教育情况调查分析

通过对三个年级的59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其中10.2%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几乎没有;22.0%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很少;47.5%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15.3%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比较多;5.1%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足够多。可见,掌握比较多和足够多的法律知识的学生占较小的比重,而几乎没有、很少掌握以及掌握一些法律知识的学生占较大的比重。这说明了当前学校的学生存在法律知识掌握不足的问题。

23.7%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课程设置很明确;39.0%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课程设置比较明确;22.0%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课程设置明确程度一般;11.9%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课程设置不太明确;3.4%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课程设置不明确。可见,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课程设置很明确和比较明确。同时,也有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法治教育课程设置明确程度一般以及不太明确和不明确。

在学生对法制课教学的考核的评价方面,39.0%的学生对法制课教学的考核很满意;32.2%的学生对法制课教学的考核比较满意;18.6%的学生对法治课教学的考核觉得一般;8.5%的学生对法制课教学的考核不太满意;1.7%的学生对法制课教学的考核不满意。可见,有将近30%的学生对法制课教学的考核满意程度不高。

在学生对法制课教材的评价方面,13.6%的学生对法制课的教材很满意;22.0%的学生对法制课的教材比较满意;25.4%的学生觉得法制课的教材一般;27.1%的学生对法制课的教材不太满意;11.9%的学生对法制课的教材不满意。可见,绝大多数的学生觉得法制课的教材一般以及不太满意。

在对法治课讲课效果的评价方面,27.1%的学生对法制课的讲课效果很满意;37.3%的学生对法制课的讲课效果比较满意;11.9%的学生认为法制课的讲课效果一般;15.3%的学生对法制课的讲课效果不太满意;8.5%的学生对法制课的讲课效果很满意。可见,有大约35%的学生对法制课的讲课效果评价不高。

在对法治课授课老师的评价,20.3%的学生对法治课授课老师很满意;39.0%的学生对法治课授课老师比较满意;27.1%的学生觉得法制课授课老师一般;8.5%的学生对法治课授课老师不太满意;5.1%的学生对法制课授课老师不满意。可见,有大约40%的学生对法制课的授课老师评价不高。

22.0%的学生经常参加法制活动;59.3%的学生偶尔参加法制活动;15.3%的学生参加法制活动的频率一般;3.4%的学生极少参加法制活动;没有学生从不参加法制活动。可见,大部分的学生偶尔参加法制活动。

对法制活动的态度的调查:其中11.9%的学生很喜欢学校开展的法制活动;39.0%的学生比较喜欢学校开展的法制活动;27.1%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法制活动的喜欢程度一般;11.9%的学生不太喜欢学校开展的法制活动;11.2%的学生不喜欢学校开展的法制活动。可见,有大约40%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法制活动的喜欢程度不高。

三、改善学校法制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喀什师范学校学生法律知识掌握不足,以及在法制课的课程设置以及法制课的教学效果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建立健全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确定教学计划。学校应以大纲的形式将法制教育课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明确规定法制教育在教材编写、学年编制、课时分配等方面的要求,切实做到“教学有大纲、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使法制教育进入规范化、经常化、正规化轨道;使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系统化、体系化、持续化,以确保法制教育的有效实施。

(2)设置多样化课程。学校法制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多样化。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规定《职业道德与法律》是法制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学校必修课,但由于课时问题,学生所掌握的法律知识比较有限。考虑到法制教育对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的实用性,喀什师范学校可以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这一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合同法》等实用的法律课程。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开设相应的法律课程,比如,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开设《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课程。

(3)丰富教学内容。学校法制教育在内容方面应尽量丰富化。法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结合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切实了解社会和关心社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法制教育的内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一定的法律基础。

(二)改革法制教学形式,丰富法制教育活动

针对学生对法制教学效果评价不高以及对学校开展的法制活动的喜欢程度不高等问题,学校应改革法制教学形式,丰富法制教育活动。

(1)改革法制教学形式。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并联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持以学生为本。只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才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

篇5: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要真正实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帮助学生运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顺利就业的职业指导的目的`,就必须正确认识职业指导,开展公共性的、预见性的、实践性的的职业指导工作,并不断打造高水平的职业指导队伍.

作 者:董巧燕 作者单位:深圳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广东深圳,5180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710关键词:中职生 就业 职业指导 对策

篇6: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教育类型,在为社会发展培养基层劳动者,特别是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德育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分析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分类号】G71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职德育的主渠道,是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和社会要求的基础课程,主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教育类型,在为社会发展培养基层劳动者,特别是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转变,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普通民众的重视。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目前,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生自身的的品德素养问题,二是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概述如下。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素养方面

1、文化基础薄弱,思想存在误区。由于国内高考的形式与压力,以及家长、学生、社会对于大学的认同和舆论导向,大部门家长和学生都认为,上职业学校是因为考不取大学,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因此,没能进入大学校园的这批学生,很顺利成章的选择了就读职业学校,文化课成绩相对不高,文化基础薄弱。因此,中职院校内的德育课很难受到重视,对于开展德育课存在一定的难度。

2、学习不够主动,缺乏职业规划。中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没有考上更好的院校而来此就读,因此,他们对于学习缺乏热忱,也不够积极主动,相当一部分学生就读中职院不情愿,对于学校的课程安排听之任之。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没有职业规划,认为毕业以后找一份工作就可以了,对于未来的职业并不憧憬。因此,学生的素养对德育教育的开展存在着一定的阻碍。

3、心理素质欠佳,自控能力不强。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教学经验分析,目前中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普遍不佳,有些学生一遇到问题,就会出现孤僻、叛逆、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这就需要辅导员、班主任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另外,学生的自控能力也亟待提升,大部分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很难全神贯注听讲。这些对于中职院校德育课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实施方面

1、德育目标过于理想。通过走访各大中职院校,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直接照抄照搬教育部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对学校德育目标的要求,而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目标。没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教育,很难引起学生的接受和共鸣,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只是理论上的教授,很难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启发和教导,理论与现实不能很好的结合,理想目标和具体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结合学生实际,使得德育课教学效果欠佳。

2、教育途径狭窄单一。大部分中职院校开设的德育课,教授方法和途径单一,基本上是老师讲授,是生硬地灌输道德理论,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对德育课兴趣全无。课程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对德育课程资源的深入研究和挖掘,课程内容上忽视了职业理想、信念等的培养和启发,浪费了众多优秀的德育课程资源,课堂教授的内容也比较片面。另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目前大多还只是局限于学校内部,德育向家庭、社会的延伸还做得不够。因此,对德育课的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减损。

3、教师自身存在不足。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不容乐观,大都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低,科研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另外,在德育课教授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需要,只重视对学生的管理而轻视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不够,缺乏对学生的基本尊重,做不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仍是理论教条、生搬硬套,教学内容脱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正确德育观念。职业教育要转变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而忽略德育教学的观念,并且也不能只是作为完成教学任务来开德育课,而要把思想政治水平当作能力来开展教学,要给学生全方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所需的素质全面的人才。

(二)制定合理德育目标。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不但要体现对学生基本品德素养的要求,更要强调学生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从而使学生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符合现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选拔标准。具体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在选择制定德育目标时,应该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考虑到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倾向性、职业倾向性,在德育目标中突出涵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品质、职业纪律、职业能力素质等在内的“职业素养”特征,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学校德育的突出位置。

(三)拓宽课程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一是要加强和改进德育课的内容、方式、手段,使之贴近中职学生生活实际;二是要改变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社会现象,自觉提高道德认知能力;三是要丰富课程资源,重视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对策研究,关心中职学生成长;四是要充分利用中等职业学校特有的德育途径,包括职业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等,在实习、实训期间,利用企业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熏陶。

篇7: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不仅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还需要学生掌握足够的操作技能。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现自己的学习价值,在酒店接受顶岗实习工作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而酒店为了降低资源管理投资,通常都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但从最近几年的顶岗实习情况看,存在的一些问题常会导致酒店、学校、学生多方面的利益受到损害,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的管理策略,对加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篇8: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一、概念界定

1.中职学校

中职学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 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简称,属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其中之一。它的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力的人员为主, 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训练。

2.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的研究关注的焦点是课程计划在实施中发生的情况及影响课程实施的种种因素,它是实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的选择缺乏合理性

近几年,我国学前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重视程度逐年增加,学前教育课程有了较大改革和发展。随着课程之间更多地融合与交叉,课程内容融合许多国外现代教育思想、方法和观念,使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更为系统,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内容在选择上仍缺乏合理性。课程内容难以做到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教材的选择上,甚至现在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还在沿用陈旧教材, 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是老化的,没能融入新的各种教育思想和理念,与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速度有些脱节。

2.与学生的社会实践脱节

大多数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都开设了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但这些课程要想让学生很好地融会贯通,需要学生一方面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另一方面进行大量社会实践锻炼。中职教育学生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应该在课程的社会实践方面给予他们更多机会,让他们在与幼儿的接触中,在幼儿园的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满足与专业自豪。但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中职学校学生大多在学校进行集中理论学习, 社会实践变成中职学校课堂上的情境设计,这样使他们没有机会真正面对幼儿,无法接触幼儿园实际,不利于日后职业生涯发展。

3.课程实施不符合就业需求,忽视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部分中 职学生都 有一个共 同的感觉 , 即当我们 工作时 , 发现学校 学的东西 基本没什 么用 ,而真正在 幼儿园要用的,在学校基本没学。究竟原因就是学校的课程实施未考虑市场需求,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学生要全面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明确地朝自己的事业巅峰前进。然而 ,大多数中 职学校没 有实施专门 的职业规 划课程。 学生对自 己的未来 是迷茫的 、没有方向的 。

三、问题解决策略

1.改进课程内容

首先,课程内容设置要与时代同步。社会在发展,学前儿童教育随之发展, 因此学校对作为未来学前教师的师范生的教育也要革新内容与时俱进。

其次,灵活调整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育专业课程是培养幼师生教师职业素养的理论基础, 但有一些学科的内容有些重复或散碎甚至重复, 可以在教学中对这类课程做适当调整———或整合或删减。这样既节省理论教学时间又将节省的时间用在能力培养上,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

2.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所以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实施也应如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实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了解、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结合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及当地实际需求,选择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制定出有特色、有针对性、有服务性的课程结构,并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课程实施,以推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健康发展。

3.增加实训教学,深入幼儿园学习

为了弥补当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以课程教学为主,欠缺实训教学的现象,学校可以加大专业技能课程比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幼儿园做中学,做中实践,做中发展。只有充分地实训学习,结合专业教师的及时指导, 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最终使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得以更全面地实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它极为深刻地阐明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教学做一体化; 而另外一个著名教育家谢台臣先生也提出“在做中学”。他们思想的实质都是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总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应该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很好地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进行剖析,发现存在的问题:课程内容的选择缺乏合理性、课程实施结构与学生的社会实践脱节、课程实施不符合就业需求,忽视学生职业生涯规,等等。并且提出几点改进措施:改进课程内容,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增加实训教学,深入幼儿园学习。

篇9: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和理念。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的匮乏。

(3)中职生缺乏对自身正确的认知。

(4)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机制不完善。

二、提高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多元化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层次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内容上较为表浅,在形式上比较单一,导致生涯辅导水平不高,生涯规划指导层次较低,因而难以达到良好的辅导效果。因此,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融合多样化的生涯辅导形式,提高中职生职业生涯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开展学生需求调查,提高生涯辅导内容的针对性,通过开展学生需求调查,征求学生意见,在此基础上加强校本生涯辅导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使生涯辅导不单停留在对就业技巧,就业政策等的介绍上,更要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提供指导和帮助。其次,要融合多元化的辅导形式,提高生涯辅导的实效性,对学生生涯辅导方式包括辅导课程就业讲座等。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形成系统化体系

中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是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知识技能、专业特长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特长与个性心理特征、学业规划、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进行指导,因此,从新生入学适应期随着对于专业的了解进行专业相关方面就业形势与职业生涯的认识教育,在中间阶段结合社会就业方向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技能,在中职生毕业求职阶段侧重就业形势,政策方针的宣传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做好就业前心理调适,积极投身职场。

(三)进行优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要加强中职生职业生涯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职业生涯教育。第一,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结合各专业特点与社会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在内的教育课程,可以使中职生确立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中职生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第二,学校可以在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环节、实习实训、委托培养、合作办学等过程,更新社会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设置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使职业生涯教育更具实践性、可操作性、可以结合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方法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第三,为了使中职生更加地了解自己、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和现有的资源优势,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加强自我分析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形成专职化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工作多是由就业指导中心承担,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理论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职业咨询机构首先需要补充具备广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并精通各种职业测评手段的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符合个性发展需要的职业规划,要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咨询专业技术水平认证,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由就业工作人员、职业发展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专职教师同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其次,发挥中职学校职业咨询机构的专业指导功能将宏观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群体参加职业能力倾向测评进行宏观指导、帮助学生个体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其存在的疑惑提供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加强角色认知,做好上岗前的各项准备,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充分发挥个别辅导的作用。

(五)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实践化

开展职业规划生涯实践活动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与提升中职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开展,首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社会成功人士的职业发展经历作为职业规划的范例,为学生提供参照的对象,真实地感受并学习职业规划与管理;其次,组织学生通过专业相关的暑期实践、学期实践环节、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理想职业的社会需求,职业要求及行业发展基本状况,同时找出自己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而合理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加强在校期间的学习准备。

参考文献:

[1]钱文忠.也谈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教师2010(32)

[2]邱小禾.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J].2009(18)

[3]牟方燕.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和对策.卫生职业教育[J].2011(2)

[4]蒲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四川师范大学学报[J].2005(3).

[5]陈利琼.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D].2008

篇10: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烟台市中职护理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当首烟台市中职护理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分散,未能形成规模效应等诸多问题,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增强的健康护理需求,迫切要求我们针对现在的.中职护理教育中存在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探讨适合烟台市护理教育的对策.

作 者:侯言向 作者单位:莱阳卫生学校,山东・莱阳,265200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34)分类号:G71关键词:中职护理 教育 问题 对策

篇11: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施正明红河州石屏县异龙镇弥太柏小学***

5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约1.5亿人,这些人员的子女,大约有600万人被带到了城市,还有2200万人留在了家乡,总数约占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7%。笔者所执教的石屏县弥太柏小学是一所山区小学,有5个班级共85名学生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近50人,占58.82%,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更大,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这对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带来了许多困难。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

(一)学习较差

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总体不容乐观。由于父母外出,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的留守儿童一旦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有的甚至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 “双差生”和“问题儿”,使学校教育处于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农村本来就存在读书无用论,读书不如出去打工,能省学费还能挣钱,再加上我国近几年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的负面影响,导致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重视不够,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当然有些留守儿童的家长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却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对儿童进行学习辅导。

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弥太柏村委会的调查情况来看,有89.7%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 1

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10.3%。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和留守儿童年龄相隔近50岁,与其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原本教育条件就不尽人意的农村孩子的学习现状令人担忧,而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和督促更是难逃厄运。

(二)心理障碍

1.感情淡漠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深圳、浙江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调查显示,有84%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一年回家一次,有16%的父母半年以上才和孩子联系一次,有16.2%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薄。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心理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他们往往亲情意识淡漠,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有的则自闭、不合群、敏感多疑、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

2.性格极端

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形成“隔代教育”,上代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也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三)行为偏差

儿童的行为发展自律能力很弱,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些留守儿童缺乏道德约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由老人照顾留守儿童,因为隔代的自然缘故,普遍存在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格,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不管是意识得到,还是意识不到,老人都不可能象孩子的父母那样严格要求他们,不少孩子受到溺爱和放任。老人通常对孙

辈过分溺爱,过分纵容,不管对错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极其错误的要求都想方设法去满足,导致孩子缺乏必要的判断力和是非感。

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小偷小摸,抽烟喝酒等行为,成为了“问题儿童”;有的甚至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沾染上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

二、学校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和谐,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因此,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认真加以解决。学校是少年儿童教育的主要阵地,又聚集大量教育人才资源,更应该担负起这个重要责任。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健康成长标准。

(一)开办寄宿制学校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学校要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1.积极建立家校联系

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应详细记录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使家长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老师也要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更清楚地认识留守学生,及时帮助他们,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环境下成长。学校要充

分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座谈会,与家长交流,及时进行家访,通过这些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学校还要广泛宣传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引起家长以及监护人的重视。引导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2.指导家长和孩子沟通

学校和教师应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的方式,引导家长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尽量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作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教育与沟通方式,让他们在外出务工和孩子成长之间有个比较理性的认识进而做出合理的安排,经常保持和孩子的联系、沟通,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仅要从生活上关心,还要全面了解孩子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从心理上加以疏通和引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真正把自己的父母当作倾诉的对象。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还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3.培训“第二家长”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开设“四老”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四老”人员进行培训,开办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改变“四老” 陈旧的家教观念,改变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让“第二家长”学习照顾孩子的知识,学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养孩子的本领。

(三)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班主任应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1.指导学生和家长沟通

一是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二是指导学生给父母写信,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孩子跟父母进行通话和通信,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让孩子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及时化解孩子对不在身边的父母的怨恨。不至于像在电影《留守孩子》中,主人公王小福说:“爸妈,我恨你们,我恨你们寄回来的钱。”

2.开展模拟家庭活动

老师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辅导学习,与学生交心谈心,并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班主任要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赛、集体生日晚会等,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精神,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在活动中学会关爱他人,与人和睦相处。

3.开展“结对子”活动

一是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或几个教师负责一个村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帮助留守儿童搞好学习。二是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教师应指导留守儿童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建校内外学习小组,由高年级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比如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各班要安排班干部、团员、队员与问题较突出的留守学生“结对子”,在学习上、生活上予以关心和帮助。没有寄宿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学习互助小组,成立校外辅导站。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困扰着农村的教育发展,困扰着一部分家庭,影响到一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

童的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一篇:2017年硫酸化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老人与海鸥原文及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