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月英散文

2024-06-22

姑姑月英散文(精选10篇)

篇1:姑姑月英散文

我尝试以姑姑的处境想象着她在那片土地上的感受,原来大多情况下人都需要一种力量的支撑。

姑姑年轻时没有文化,一个男人骑着一辆自行车载着她别离故乡,来到一片陌生而又充满想象土地。在那个年代,先结婚再恋爱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情,父母更不会在乎过多的细枝末节。转眼已经四十年过去,姑姑的生活并没有她期待的那般美好,幸福的滋味就像全村里唯一的水泥路般珍稀。小时候我在姑姑家生活过一段时间,然而再次回来才发现记忆却如此脆弱,儿时的面貌已然全无。姑姑家盖起了两层小楼,这对一生话不离嘴的姑夫来说是唯一可以炫耀的资本。但姑姑半辈子的辛苦换来的只不过是楼道里的一间小屋,屋里不过一张床、一台10寸大的电视以及一些杂物,姑夫已经和她分居很长一段时间独自住在做活的厂里。姑姑并没有向我们倾诉这些其实我们早已知晓的心酸经历(譬如她那不孝儿子是如何将她撵出楼房之流)。

姑姑在家时并不像经常隔三差五携带米面到娘家坚强的模样,除了和姑夫争吵之余没有一丝抱怨。尽管姑姑身体状况依旧很好,但是她的眼神让你看不到一丝希望,仿佛再也没有比见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侄子侄女更高兴的事情,那一刻微笑的神情直戳我心。

姑姑有两个儿子,二儿子的拙劣让姑姑难以启齿,提及大儿子(海兵)的时候她也只有道不尽的心酸。海兵六年前的一天突然晕倒,癌症降临到一众人身上,对于原本就不富裕的姑姑家来说这简直是晴天霹雳,好在手术和化疗让海兵坚持到现在,可痛苦一刻未曾远离海兵。临出发的时候我们见到了他,他已瘦的不成摸样,头发也因化疗变得稀松。

提及疼痛时他说每天因疼痛只能睡四到五个小时,不是不想睡,真是睡不着。

提及吸烟时他说只能靠烟来减轻病痛,别无他法。

提及儿子时他说儿子不拿第一名的话只能不上学,否则上学没用。

回去的路上我没有感到特别的失落,我宁愿记住出发时姑姑和海兵灿烂的微笑。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面对生命的态度是举重若轻,也总有一些人是举步维艰,但他们都需要一种力量去坚定自己,坚定活下去的勇气。

篇2:姑姑月英散文

罗艳来自农村,是个“超生”的女孩,自从她生下来后,大家都教她喊妈妈为“姑”。就这样,在她的记忆中,从未喊过一声“妈妈”。

姑不识字,也不擅于表达感情,以至于从小到大,她感受不到姑对自己的爱,有时候甚至怀疑,姑真的不是自己的妈妈。但在心中,知道姑对她的好,那么无私,那么不求回报,她的心,瞬间温暖了许多。

时光匆匆,飘然而去。不经意间,罗艳度过童年,步入中学,开始接受封闭式教育,成绩明显提高,个头长高,很有苗条淑女的气质。

可是该来的,还是来了,谁挡得住呢!初一下半学期,她心爱的父亲突然意外去世。一切毫无预示,她心里满是悲伤,大哭,大闹,抱着棺材,呼喊父亲,抱怨上天对自己的不公,可是天无语,风依旧,花儿凋零一地。任她伤心,任她落泪,而一切再也无法挽回。

那段时间,没有了父亲,罗艳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没有一丝云彩,心总是沉甸甸的,放不进一点新鲜空气,白茫茫大地,看不见一点希望,吃饭没有胃口,睡觉也常常失眠。姑总是安慰她,让她好好学习,一切有姑,再艰难的事都会过去的。其实,她也知道姑的忧伤,只是姑在她面前努力克制罢了。

姑和父亲相守几十年,早已习惯彼此,而今父亲飘然而去,姑没了依靠,心中一定悲伤无助。夜深人静,常常听见姑悄悄哭泣。她听着,心犹如被针扎一般疼,却无可奈何。姑一个人把所有的事做完之后,忙里忙外,招呼朋友,人瘦了一圈,也添了好些白发,没有了往日的精气神。

姑是爱她和哥哥的,但有时对他们也非常严厉。有一次,为一个洋芋,她和哥哥吵起架来,争论不休,姑好好讲他们不听。一怒之下,姑快步出门,从门外竹林里找来一棵竹条子,使劲抽打他们兄妹两个,整整打了几分钟,直到哥哥落泪。晚饭到了,她赌气不吃饭,只觉全身酸疼,埋怨姑太用力,不想理姑,和姑永远不说话,耍起小孩脾气。可那天晚上,她半夜醒来,听到身旁的姑在小声啜泣。她轻轻摸了一下枕头,是湿的,再摸被子,也是湿的。她不敢发声,不敢打扰姑,闭着眼睛,开始愧疚起来,不应该和哥哥吵架,让姑伤心,让姑落泪,她静静的想着,却无法进入梦乡。从那以后,她听话了,懂事了,她发誓,不再让姑伤心落泪,为儿女忧心。

哥哥和她在县城读书,家里负担加重,经济紧张。姑一人在家干活,早出晚归,非常辛苦,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他们每个月回家拿一次生活费,每一次都要带回一千多元。冬天到了,天气寒冷,姑又穿得单薄,饱经风霜,每次回家,都会看到她的手越来越粗,不再纤细,有时候还有了裂口,疼痛无比。看着姑战战兢兢,不停忙碌,她心里在流血,唯有努力,才能报答姑的恩情。邻居对姑说:“你姑娘儿子都长胖了,又聪明,成绩又好,就你还是骨瘦如柴,该多休息休息了。”姑总笑着说道:“我呀,老了,长不了了。”其实那时候她才37岁,还很年轻,只是太劳累了。有时候想来,真的不得不承认,原来这么多年,他们的长大是建立在姑的衰老之上的。他们一天天长大,而姑却在渐渐老去……

岁月磨练,流年似水。辛勤付出,不停努力,不觉间,六年过去,经历中考,高考,她如愿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但高昂的学费却让全家人忧心忡忡,快乐不起来。姑思来想去,到处借钱,还是差很多。没有办法,姑只好带着她去银行贷款,以完成她的学业。

夕阳余晖,静美有趣。那一天,忙完地里的活,打证明,盖章,老师签字,网上答题,她终于和姑一起去县里教育局贷款。人影稀疏,城市繁华,一切手续办好,姑居然像小孩子一般天真地挽着她的手,头偏靠她的肩上,缓慢走过县城每个地方。她愣了,原来姑是那么需要依靠,需要温暖,原来她成了姑一切的支点。她心里满是温暖,真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富有的女孩,那一天,她一辈子也难以忘记,那一刻,她铭记于心。

要开学了,心里着急。临走的前几天,姑把她叫到床边,从床铺下拿出一块帕子,轻轻打开,似乎像对待一个宝贝一般温柔。一层层打开,原来是古多年来的积蓄和亲戚借的几百块钱。姑开始数钱给她,一叠一块的,一叠五块的,还有一叠十块的。钱很旧,可以看出来之不易,历史悠久,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拿出来呢?可能长期夹在床铺下的原因,钱很难整理,数了很多遍,还是不清楚。姑把钱弄得很直很直,数了七次。最后说:“终于数对了,你拿去存你的卡上吧!”

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餐,打着雨伞,她匆匆跑去县城银行,准备将姑的积蓄存入银行。走进银行,刚到柜台,却被银行职员大吼几下:“这钱都快发霉了,很难存进去,下次早点拿来存。”她点了一下头,拿着卡,匆匆离开。其实,她知道,哪怕姑给的不够好,没有其他同龄父母给孩子的多,但那已是姑的全部了,她已经很知足,暗暗感激了。

秋风气爽,落叶飘飘。上学的日子终究是到了,天还没亮,姑就把她叫起来,急忙帮她收拾东西,准备早餐。当她起来时,洗脸盆里已倒好热水,毛巾已经放在盆中,她很快洗好,姑只是在忙碌,不一会儿,姑从厨房里端来一碗面给她,她只是大口大口吃完,快快上车赶路。看着她狼吞虎咽,姑笑了,那么难忘而慈祥的笑,是她见过最美的。

准备走了,她想说几句告别话:“姑,我要走了,来不及了,你在家照顾好自己喔!”而姑只是在厨房里说:“再等等,再等等。”然后拿出三个鸡蛋,温馨的说,“吃了这几个鸡蛋再走,路程遥远,要下午才能吃到。”她不想吃,但拗不过姑,不得不把所有都鸡蛋都吃完。姑早已将鸡蛋轻轻剥好,然后一个个慢慢放在她的手里,那鸡蛋是那么晶莹剔透,她含着泪吃完,一点也没有剩下。她本不想让姑送自己的,而姑依旧坚持要看着她离开。就这样,姑提着行李,她拉着密码箱,轻松将她送到车站。临别之时,姑紧紧握着她的手,就像保护自己的小绵羊一般。她流泪了,她感觉姑的手好粗好粗,但却好温暖好温暖,胜过世间一切!

美好时光,新的向往。来到大学,一切那么新鲜,心中挺高兴的。离家读书那么多年了,也习惯了学校的生活。她牵挂姑,每个周末都打电话回家,简单交谈,闲聊,却满是欢乐。姑白天都去干活,晚上睡得又早,所以她一般在晚上七八点左右打去。那时候,姑吃过晚饭,刚好能接上,听见她的声音。有一次,同学聚会,玩得太开心,不觉间,回寝室较晚,倒头就睡了。差不多十点了,电话响起,瞬间一接,是姑。她以为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要不然姑不会这么晚不睡的。她匆忙就问,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而姑淡淡地说:“没事,就是今天星期天了,你还没打电话来,我问一下,听听你的声音,你说话了,我就放心了。”她才想起***惯,这才记起今天是周末,玩得忘记姑了。这一晚,她心里愧疚,居然忘记打电话,极其不宁静,很晚才进入梦乡。

飞雪满天,草木萧瑟。寒假到了,她买了票,给姑打了电话,就匆匆踏上回家的列车。坐车需要8个小时,有时候早上出发,晚上才能到家。而每当她提着行李下车,姑早已在车站守着,她本想跑过去抱抱姑那一阵风就能吹倒的身子,但姑伸手就把她的行李提过去了,另一只手挽着她,嘘寒问暖。她也跟着走了,笑语不断。在路上,遇见熟人,姑就笑着说:“我闺女回来了。”人家也会相应的答:“哟,姑娘都这么大了呀,真有出息!”姑笑着,满心自豪。

回到家里,姑依旧在厨房忙碌,她在看电视,不一会儿,她就吃上热腾腾的饭菜,酸菜豆米,红烧茄子,腊肉鸡蛋。姑不停往她的碗里夹腊肉和鸡蛋,而她饿坏了,总是忘记给姑夹菜,姑却没放在心上,只是让她慢点吃。吃完了,她洗碗,姑扫地,姑叫她一起看电视,她同意了,和姑一起坐在凳子上!姑高兴地给她介绍电视剧情节,说这个人是坏蛋,那个是好人,她虽不爱看,但表面也还是装着很喜欢的样子陪着姑。很晚了,她们才睡觉,姑轻声说:“今晚和我一起睡吧。”她点了点头。在姑的床头,她发现了自己那张发亮的照片,照片里的自己笑得非常灿烂,对,就像姑今天的笑容一般。

新年快乐,喜气洋洋。她玩得很开心,可是有一天,出去玩耍,衣服穿少了,在家待了几天,她就生病了。姑很着急,叫她呆在家里看电视,烤火,别出去吹冷风,等她去给她开药。待到姑回来,手里拿着给她开的各种药,又问这问那,倍加温馨。那段时间,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摸她的头,再摸摸自己的头,看她宝贵姑娘发烧没有,退烧没有,发现没事之后才起来做早餐,煮猪食。然后监督她吃饭吃药和做作业。之后再去干活,直到晚上才回来。她洗衣服的时候是用手洗,因姑一人在家,舍不得买洗衣机。她顺便去找姑的衣服一起洗,没想到姑的衣服就以前那么几件,有点破旧了,而她的衣服却显得那么格外的刺眼。她真不知道她吃了多少苦,而能让姑承受这一切的动力就是——她爱她!所以,她得好好学习,将来好报答姑。

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姑干完活回家吃饭时,她盯着姑那长满皱纹的黄脸看,然后又看看她那一丝丝白发,忍不住轻声叫了声“妈”,姑愣了很久,没回她,可能是以为自己产生错觉了吧,继续吃饭了。她没有再喊了,因为那毫无意义。“妈”只是一个称呼而已,正如姑所为她付出的一样,并不需要道出来,也许喊“姑”会更亲热些,永远不会陌生。

她已经大三了,好像没学到什么东西,以后求职,简历空空的。所以为了姑,为了自己,她得好好学习,用十倍的精神,百倍的努力,争取学好专业知识。

篇3:又见姑姑时散文

姑姑家和娘家相隔仅二里路,我只是偶尔在回娘家时顺便去看望她一下,一年也就一两次。但是,她知道我搬到新楼后乘公交车匆匆地赶到了县城。

当姑姑出现在我面前时,她高大的身躯看起来显得枯瘦,走起路来步态还有点蹒跚。姑姑今年花甲有余,由于腰疼,背明显得驼了,每上一层台阶看上去都十分吃力。我清楚得看见她脸上的皱纹深深地嵌进额头被汗水浸润,眼角的微笑也被鱼尾纹挤得满满当当,再加上耳朵的不灵便,我们交流起来很吃力。我在一边只能当听众。看到这一切,真是心酸填满胸啊……

今天,姑姑还和以前一样,她笑眯眯地坐在沙发上和我拉起了家常:“三个闺女和外甥女都安顿好了,也不用我操心了!丑三(儿子小名)的大孩子念书、小孩子喝奶粉都得花钱,开销太大了!我们就出些力、受些罪帮帮他。孩子们也都知道孝顺。闺女给买下了助听器(来我家没有戴),外甥女给买了衣服。她们知道我腰疼时,还多次争着要带我到医院牵引,都被我谢绝了:“人老了该是这样了,又不影响下地干活。等冬天不忙了,有空了再去看吧!”此刻,她的脸上像盛开的山桃花,连额头上的皱纹也染上了红晕。是啊!天下母亲都一样:孩子们好,自己就会更开心。

姑姑从来都是这样苛刻自己的。她为了孩子起早贪黑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一年四季忙忙禄禄的只求孩子们个个生活过得舒心快乐;只求孩子们个个平安健康幸福久长;只求……她勤俭持家,生活简朴。穿的鞋是上高中的外甥女退下来的胶鞋;平时穿的用的也都是一省再省,省下来添孙子、给外甥……

姑姑不但勤劳,还对文化更加热爱。由于我的奶奶在她10岁时就去世了,姑姑小学毕业后就过早地承担了家务,所以她把对知识的渴求都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她育有三女一男。由于早年小姑子全家遭到不幸,她就把年幼的外甥女也收养在自己家中。在她心里孩子们始终第一,无论自己再苦再累,在孩子们的学习上她总是给予大力支持。三个女儿不负期望个个脱颖而出,有了自己稳定的工作:医生、教师、警察;外甥闺女嫁在榆次也过得很好;唯一让她放心不下的是儿子。他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收入少,要养活一家四口,是有些不太宽裕。于是姑姑扛起了家里的重担,让有木工技术的姑父安心外出打工。过重的负担,让姑姑的身体提前透支。但她从没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反而每天笑眯眯地面对一切。

虽然姑姑的身体都这样了,但她总是舍不得去休息一下。听父母常常说起姑姑:地里、家里都是一把好手。无论冬夏春秋,每天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做饭,喂鸡、狗、猪、猫;农忙时,每天只知道扛起农具下地劳作;天阴雨下,她就在家做点零碎营生。太阳初升到日暮西山,总是忙忙碌碌停不下勤劳的脚步;还听说前些年,她利用家中的缝纫锁边机为乡民缝衣锁边,挣点零用钱填补家用。她的勤劳有目共睹,就连走亲戚都是来去匆匆,亲戚挽留也不肯留下来吃一顿便饭。她总是说:“家里走不了,没人照看那些长嘴的。”

此刻,面对满脸沧桑的姑姑,往事一幕幕地在我的眼前闪现:姑姑虽是典型的农村妇女,但她总是把全都的感情都倾注在别人身上。只求奉献,只讲包容,不曾居功,不图索取。她终年劳碌却不舍得买一件新衣服,不舍得花一分钱,不舍得吃自己家鸡下的一颗蛋……记得,有一次去姑姑家,临走时,她给我拿出一些笨鸡蛋,伸出满是老茧,缠着胶布、粗糙的、骨节有点变形的双手递给我:“给你小儿吃了吧,十来块也不卖,孩子们分开吃了好,自家鸡下的,没喂饲料。”接过姑姑递过来的鸡蛋,我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姑姑对我的`温情依旧,忧心的是岁月留给她苍老的印记,让我感到无限的心酸。

还清楚地记得,我小时候经常和同龄的表妹一起玩。因为彼此年龄一般,又离得近,所以我们不是她来我家就是我到她家小住。那是八十年代初,农村生活远远不如现在。姑姑上有年迈的婆婆,下有连外甥女在内的五个孩子都需要照顾。让我记忆犹存的是,每次做饭时姑姑总是做两种,她们吃杂面条,给我和她外甥女吃白面条,偶尔还会在我的碗底放颗荷包蛋。临走时,她还会到自家开的小卖部里偷偷地给我拿些学习用具,难怪她的婆婆常常在我们姐弟到她家时,总会死死地盯住我们的口袋,生怕东西都飞进来被我们拿走……

“我得走了,再晚就赶不上公交车了!”姑姑的话把我从往事中拉回来。看着历经沧桑的姑姑,我劝她小住几日,她还是那句话:“家里还有长嘴的等的吃,地里也该忙了。现在条件好了,都不用人工耕种了。有旋耕机、播种机虽然是省事啦,可我也得回去准备化肥种子,自家种上些菜蔬孩子们就不用老花钱去买;米也贵了,我种上他们就省得再买了,在城里居住开销越大了。

篇4:慈爱的姑父坚强的姑姑抒情散文

姑父和姑姑自幼在一个村子里住着,相隔不远,直到青年时期两个人成了一对自由恋人,两家算不上门当户对,但双方打破世俗的偏见,终于结为合法夫妻。

姑父和姑姑婚后40多年来,恩恩爱爱,相依为伴。

姑父自青年时期,精明能干,技术能力强,一直被村领导重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能人,也是一个带头人,一直坚持到退休的那一天!

姑姑是一个贤妻良母,勤俭持家,尊老爱幼,里里外外一把好手,被庄乡邻居赞不绝口!

人们常说“好人一生平安”,但好人也有不幸的时候,15年前姑姑得了一个不治之症,瘫痪在床已多年,15年来,姑父细心地照顾姑姑的饮食起居,儿女们也总少不了跑前跑后。

15多年来,是一个艰难漫长的岁月,也是姑父用一片慈爱的心态去做,姑姑才坚强地生活下来,这里面有辛苦、有付出、有大爱,让我们晚辈们深深感动和敬畏。

姑父和姑姑这样不幸的家庭,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社会大家庭中成千上万,方方面面,不同程度的不幸家庭,都在坚持生与死之间的抗衡。

生活是美好的,但往往的不幸,疾病缠身,意外伤残,自然灾害,都会给不幸的家庭带来伤感和困惑,我们只有真诚面对。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青年时期风风火火,夫妻之间志同道合,到老了相互依靠,陪伴终生,是一件莫大的幸福和快乐!

姑父和姑姑的现状,影响了身边的亲人,以及周边的人们,无不夸奖慈爱的姑父和坚强的姑姑,这一对恩爱守护的老夫老妻。

坦然的说,姑父和姑姑是我妻子的亲姑、亲姑父,也是我的姑姑和姑父,我们每年都会带上孩子去看望二老,姑父一家都会热情的招待我们,每当看到瘫痪卧床的姑姑时,我们的心情有说不出的滋味,只见姑姑向我们压抑的微笑,让我们有一丝欣慰,但内心里心酸不止。

我们对姑父、姑姑有很多要说的话,但千言万语也解决不了姑父和姑姑十五年之久坚难的处境。

篇5:支月英人物事迹

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一到白洋,她发现这里条件比想象中还要艰苦。学校地处江西省奉新县和靖安县两县交界的泥洋山深处,交通不便,离最近的车站都要20多里地,师生上学全靠两条腿在崇山峻岭间爬行。山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食品稀缺。支月英像当地人一样,自己动手种菜。

当地老百姓十分疑虑:这外地姑娘能坚持下来吗?是不是想过渡一下,过不久就溜掉?这话不假,山旮旯太偏太穷,前些年,教师如同走马灯似的来了又走。但过了一年又一年,乡亲们不但看到支月英坚持了下来,还看到无论刮风下雨、结冰打霜,她都一个个送孩子回家,像自己亲人一般对待。于是乡亲们议论开了:“这位老师靠得住,肯定会用心思教好我们的孩子!”但也有不同声音,“莫想啊,顶多再过两年就会走掉,我们这地方哪能留住这般好老师啊!”冬去春来,寒来暑往。这位外乡的女教师,用自己35年的倾心守望,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成为深山乡村人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撑起希望

在白洋山村,支月英与一双双渴望知识眼睛相伴。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认识大千世界。但贫穷的山村并不是世外桃源,山村的教育更显落后。但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难倒支月英。刚参加工作时,她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支月英经常为学生垫付学费,垫着垫着,有时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她只得去借,家人不理解,劝她赶紧离开,她总是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的!”后来,支月英被任命为校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也更忙了。她既要承担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做好教学点的管理服务工作。

穷山村的学校破烂不堪,她买了材料,把教室修好,把冬日刺骨的寒风拒之窗外,学生在教室里暖洋洋的。学校不通班车,每逢开学,孩子们的课本、粉笔等都是支老师和其他几位同事步行二十多里的山路肩挑手提运上山的,一趟下来,腰酸腿疼,筋疲力尽,浑身酥软。山村的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读书,支老师走门串户,与家长促膝谈心,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没让一个山村孩子辍学在家。

母亲从老家来学校看她,看到女儿步行二十多里到山下接自己,心疼不已。支月英对母亲说:“这里山好,水好,村民朴实善良”。母亲心疼地说:“你就净说好!”她只是望着母亲笑。其实她心里装满了对亲人深深的愧疚,她何尝不想尽享天伦之乐,但她更愿意把爱意播撒在这青山绿水,让这份爱生根发芽,承载起贫瘠山村的绿色希望。

彰显本色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支月英除了自学外,每年都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她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学生学习效率,总结出适合乡村教学点的动静搭配教学法。她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她眼里没有差生概念,只是爱好和特长不同。她循循善诱的教诲,像甘泉、像雨露,滋润着每年一个深山孩子的心田。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个又一个学生走出大山,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一人一校的工作特别辛苦,支月英老师经常累得头晕眼花。她血压偏高,导致视网膜出血,只有一只眼睛正常。更让人揪心的是,10月18日上午,正在讲课的她身体剧烈疼痛,几位家长迅速把她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她身患胆总管胆囊结石,并马上进行了手术。住院的几天,她心里一直惦记着她的学生。刚刚出院,就立刻回到了学校。

暑假,为了解决白洋村教学点校舍破旧问题,上级教育部门决定新建校舍。支月英就起早摸黑,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帮工人做饭,将丈夫也拉来帮忙。整个暑假,支月英都是在校建工地度过的。如今崭新的校舍宽敞明亮。乡亲们看到崭新的校舍,感动不已。

篇6:支月英事迹有感

35年来,她想得最多的人,是天真、可爱的山村孩子;

35年来,她做得最多的事,是寂寞、艰苦的山村教学;

35年来,她心中始终笃定的一个目标,那就是教好深山的每一个孩子……,做一棵大树、守望那片深山。今天,她做到了,用35年的坚守做到了。

她就是“感动奉新士佳人物”,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宜春市最美劳动者、道德楷模,20张丽莉式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龚全珍式好干部、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的女教师支月英。

一、山村讲台,默默地坚守

1980年,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通过考试,毅然选择宜春地区(现宜春市)奉新县澡下乡泥洋村小学当了一名深山孩子王,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不通班车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一到目的地,她发现那里比想象中的还要艰苦的多,学校地处奉新和靖安两县交界的泥洋山深处,这里交通不便,离最近的车站都有20多里,师生上学全靠两条腿在崇山峻岭爬行。山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食品稀缺,支老师象当地人一样,自己动手种菜做饭。

当地老百姓十分疑虑,这外地姑娘能坚持下来吗?是不是想过渡一下,过不久就溜掉,这话不假,山旮旯太偏太穷,前些年,教师如同走马灯似的来了又走。过了一年又一年,家长们不但是看到支月英硬是坚持下来,还看到她无论刮风下雨、结冰打霜,她一个个送孩子回家,跟他们聊聊,像自己亲弟弟、妹妹一般对待,他们才信任这位姑娘了,于是议论开了,“嗨,这位姑娘靠得住,恐怕会用心思教好我们的孩子!”但也有风言冷语说的,莫想啊,你看咯,顶多两年就会走掉,我们这地方哪能留住这般好的姑娘啊!

二、孱弱身躯,为山村孩子遮风挡雨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她留在大山与一双双渴望知识大眼睛相伴,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经常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嗯,这姑娘不错,是位好老师……”当然,这个“好”不是短暂一两天、一月或是一年的,更不是一个、两人或几个人说了算的,要得到长久的口碑并非这么简单。

八十年代初,她的工资只有二十几块,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支老师总是为学生垫付学费、买文具,有时甚至把自己买米买菜的钱都垫上了。

穷山村的学校破烂不堪,她买了薄膜等,把教室修好,把冬日刺骨的寒风拒之窗外,学生在教室里暖洋洋的。

八十年代初,她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家长迟迟不让孩子来报名,支老师总是自己为学生垫付,垫着垫着,有时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她只得去借,家人不理解,她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的!”

两年后,她被提拔为校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也更忙了,既要承担比别的老师还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做好下面两个教学点的管理工作。

学校不通班车,每逢开学,孩子们的课本、粉笔等都是支老师和其他几位同事步行二十多里的山路肩挑手提运上山的,一趟下来,腰酸腿疼,筋疲力尽,浑身酥软,

山村的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读书,支老师走门串户,与家长促膝谈心,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硬是没让一个山村孩子辍学在家。

篇7:《支月英》的观后感

支月英是央视特别节目《榜样》中的一位榜样人物。她是深山播撒希望的支教老师,对于她,你有何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支月英》的观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支月英》的观后感一:

为了让山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好的教育,她坚守深山36载。学生们对她的称呼,从最初的“支姐姐”,到后来的“支妈妈”,再到现在的“支奶奶”。

已经55岁的她,原本可以退休,离开山村颐养天年,但她不舍离去。“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一直坚持下去!”

她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江西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乡村教师支月英。

“让山村的孩子也能接受好的教育”

记者驱车从奉新县城到澡下镇只需20多分钟,可从澡下镇到泥洋村白洋教学点却足足花了1个半小时。尽管早有思想准备,但实地走一遭后发现,当地的偏远程度仍超出想像。

1980年,19岁的支月英第一次到泥洋村时,先坐了2个多小时的汽车,再徒步走了2个多小时的山路。

“这么偏的地方,就从来没想过要离开?”

“何尝不想呢?可是我走了,山里的孩子怎么办?”

山里的孩子也应该接受好的教育,这是支撑支月英留守深山的精神支柱。她明白教育对山区孩子的特殊意义,“山里的孩子们与外界接触很少,掌握知识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希望。”

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支月英以校为家,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为了让山里的孩子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她50岁后开始学习制作课件,从网上下载丰富的学习资料。

“教学方法好,孩子们都听她的话,成绩都很优秀。”泥洋村村民李业美说,支老师常常利用傍晚的时间到家里辅导孩子做作业。早晨有的孩子喜欢睡懒觉,也被她从被窝里叫起来。

她的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为了解决隔代教育问题,支月英不厌其烦地家访,给爷爷奶奶们传授教育方法,帮助孩子们改掉坏习惯。

“总要有人作出牺牲”

中午12点,刚结束一上午的课程,支月英就匆匆到二楼的厨房做饭。三年级学生洪涛回家要走6里的山路,午餐便在学校和支月英一起吃。从学前班到现在,支月英没收过一分钱。

“村民们家里有事只要打一声招呼,支老师就管孩子们的午饭,有时十几个孩子一起吃,碗都不够。”被支月英的事迹感动,两年前义务到白洋教学点支教的志愿者李霞说,支老师从不收钱,家长过意不去,常常送些鸡蛋和蔬菜来,支老师盛情难却,她便不时地给孩子们买书包衣服。

XX年,考虑到支月英的身体,组织上再次决定调她下山到镇里的中心小学。此时,比泥洋小学还要远10多里的泥洋村白洋教学点没有老师,村民联名写信请她去任教,她被村民感动了!

别人都往山下调,她却往山上钻。这让担心她身体的丈夫真的愤怒了,他把她的行李都扔掉了。

“山里需要我!”支月英对丈夫说,“总要有人作出牺牲,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丈夫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在行动上支持她。每次开学,丈夫都会帮她把课本送到教学点,米和油吃完了丈夫总是及时送上山。

支月英的到来,给白洋教学点带来了新气象,校舍从土坯房变成两层的楼房,还新添了乒乓球台和游乐设施。很多家长当年就是支月英的学生,他们纷纷把已经在外就读的孩子转回白洋教学点。

“我要一直坚持下去!”

“吃过了吧!”“今天脸色有点不好啊,不舒服一定要上医院!”支月英端着饭在村里到处转,边走边吃,不时地和村民交谈。

白洋教学点周边两个自然村的几十户人家,支月英都串过门,没有一个村民她不认识。午餐和晚餐,她总喜欢端着碗到处走。一些不愿意吃饭的孩子,一听到她的声音,赶紧坐回桌子吃饭。

泥洋村的村民都是客家人,讲客家话。几十年在一起,支月英的客家话讲得很顺溜。村民更是把她当亲人看,家里有好菜总要叫她去吃。冬天,山里冷,村民把火炉生好,给她送去。

在山区从教数十年,支月英也落下了一身病:一只眼睛几乎看不见,一只耳朵的听力衰弱严重,嗓子经常痛得发不出声。另外,甲减和糖尿病让她每天不离药。

已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支老师的去留一直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

“我们心情很复杂,既希望支老师能一直坚守,又担心她的身体。”李业美说,大家都觉得再挽留支老师,真的有点太自私了。

可支月英似乎还没把退休提上议事日程,她放不下山里的孩子,担心没有新的老师愿意来。“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一直坚持下去!”支月英说。

《支月英》的观后感二:

在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55岁的老党员支月英,36年来坚守在深山里教书育人,从风华正茂的“支姐姐”教成了“支妈妈”、“支奶奶

从奉新县城出发,驱车向大山深处一路西行,手机信号也越来越弱,蜿蜒的山路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奉新县最为偏远的白洋教学点。20多名小学生正在支月英的带领下朗读课文。

两层漂亮的校舍是最近才盖好的,鲜艳的红旗搭配着彩色的墙面,教室里配有多媒体和网络,院子里有游乐设备,教学环境跟城里相比已经差别不大。而在36年前,当支月英第一次踏进这个山村时,艰苦的环境让她记忆犹新。

支月英:不通班车,出门全靠两条腿,学生们课本和生活用品都是我从山下面肩挑手提弄上来,要走几个小时。那个时候肩膀磨得又红又肿,脚走得起泡。

后来,支月英硬着头皮学会了骑摩托车,崎岖的山路使得支月英骑坏了六辆摩托车。多年来,支月英资助了2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完成了学业。为了督促孩子们上学,支月英早上还会挨个到“起床困难户”家里把学生叫醒。

白洋村村民李士礼:她能待下30多年,我们非常感动,在我们这个村,我们最大的恩人就是她。

支月英:这里的条件虽然很艰苦,如果人人都想往山外跑的话,那山里的孩子怎么办呢?我是个人民教师啊,我一定要尽我最大的努力把这里的孩子教好。

今年6月份,支月英已经达到退休年龄。而她选择了继续在这里坚守。

支月英:尽我的能力教好深山里的每一个孩子,给孩子们希望。

《支月英》的观后感三:

1980年,19岁的支月英通过考试,在距县城100余里的澡下镇泥洋教学点当起了小学老师。没想到这一待,就是34年。34年来,她坚守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教书育人。在深山里她教育了整整两代人,从风华正茂的“支姐姐”教成了“支妈妈”“支奶奶”。

XX年2月,组织上考虑到51岁的支月英年纪偏大、身体欠佳,决定调动她到镇里,即澡下中心小学任教。正在此时,距离泥洋村十多里的白洋村群众联名写信,要“抢”支月英,请她到白洋教学点任教,“有些学生的家长就是我当年的学生,我毫不犹豫答应了他们”。

在白洋村,村民心里都惦记着支月英。无论是家里有学生还有没学生的村民,只要平常家里遇到红白喜事、盖房子等,都会请支月英到家里去吃饭。“村里每家每户我都很熟悉,很多家长和我跟姊妹一样。有的时候孩子家长有事不在家,我也会把学生留在我那里吃饭。”支月英说。

教学点在山上,离支月英在县城的家很远,“下山回家得花半天时间,上山上课还得半天时间。如果没事,周六周日我一般不回县城家里。平常我就住在学校,学校就是我的家。”支月英说。

对支月英的敬业,丈夫蔡江宁心里也有“抱怨”:“她是越走越远,反正学校就是她的家。”抱怨归抱怨,但蔡江宁还是拗不过老婆的坚守,“没把她拉下山,反被她拉上了山。现在离她学校近,有啥事过来也方便。”

长期超负荷工作,支月英这些年常常头晕眼花,她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声带结节等病症,XX年因视网膜出血,她的一只眼睛已经看不见东西。“一般人看我精神状态蛮好,看不出我患有这么多病。”支月英语气轻松,似乎是在介绍别人的病情。

“之前没去看病吗?”记者好奇。“平常医生要上班,学生也要上课,学校三个年级我一个老师,哪里有时间专门看病。”支月英割舍不下孩子们,“我每个月都存不下钱,很多花在看病吃药上,每天都要吃药。上课嗓子实在太累讲不动了,我就放课件光碟给孩子们看。”

篇8:最美山村女教师支月英

她走得最多的路,是崎岖、坎坷的山村小路;她想得最多的人,是天真、可爱的山村孩子;她做得最多的事,是寂寞、艰苦的山村教学……她当选2016“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委员会给她的颁奖词是: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她是支月英,江西省奉新县白洋教学点教师。她坚守偏远的山村36年,培育了大山深处两代人……

1980年,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看着支月英,乡亲们心存疑虑:咱这地方这么苦,这城里姑娘能待住吗?会不会不久就离开呢?

面对超出预料的山村艰苦环境,支月英选择了坚守。她买来材料,自己动手,修补破烂不堪的教室,让孩子们免受风雨侵袭。夏天,她上山砍柴,储备下来,冬天到了,生起炉火,教室里暖洋洋的,孩子们再也不受冷挨冻。

学校交通不便,每逢开学,孩子们的课本和学习用具等都得走10多公里的山路,肩挑手提运回来,一趟下来,支月英和其他同事常常腰酸腿疼,筋疲力尽,但却“累并快乐着”。山村里有的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子读书,支月英走门串户,苦口婆心地说服家长把孩子送回学校。在她的努力下,村里没有一个孩子辍学在家。

山路崎岖,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道路结冰,支月英都亲自把一个个孩子送回家。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认识大千世界。刚参加工作时,她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却经常为经济困难的学生垫付学费,有时因此而买米买菜的钱都没有。

支月英老师经常带病工作。一次,正在讲课的她身体剧烈疼痛,几位家长迅速把她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她身患胆总管胆囊结石,马上进行了手术。住院期间,她一直惦记着她的学生。刚一出院,就立刻赶回了学校。

支月英的学生像小鸟一样,一个一个飞出了大山。她也从“支姐姐”变成了“支妈妈”、“支奶奶”。“我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守,而是因为只有坚守才能有希望。”支月英老师朴实无华的话,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山村女教师不忘初心、不负使命的坚定信念,以及不计得失、执着奉献的伟大精神。正是许许多多像支月英老师一样的人的这种信念和精神,给祖国的山区教育事业带来了无限希望,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愈发色彩斑斓!

篇9:支月英先进事迹材料

1980年,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通过考试,毅然选择宜春地区(现宜春市)奉新县澡下乡泥洋村小学当了一名深山孩子王,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不通班车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一到目的地,她发现那里比想象中的还要艰苦的多,学校地处奉新和靖安两县交界的泥洋山深处,这里交通不便,离最近的车站都有20多里,师生上学全靠两条腿在崇山峻岭爬行。山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食品稀缺,支老师象当地人一样,自己动手种菜做饭。

当地老百姓十分疑虑,这外地姑娘能坚持下来吗?是不是想过渡一下,过不久就溜掉,这话不假,山旮旯太偏太穷,前些年,教师如同走马灯似的来了又走。过了一年又一年,家长们不但是看到支月英硬是坚持下来,还看到她无论刮风下雨、结冰打霜,她一个个送孩子回家,跟他们聊聊,像自己亲弟弟、妹妹一般对待,他们才信任这位姑娘了,于是议论开了,“嗨,这位姑娘靠得住,恐怕会用心思教好我们的孩子!”但也有风言冷语说的,莫想啊,你看咯,顶多两年就会走掉,我们这地方哪能留住这般好的姑娘啊!

二、孱弱身躯,为山村孩子遮风挡雨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她留在大山与一双双渴望知识大眼睛相伴,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经常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嗯,这姑娘不错,是位好老师……”当然,这个“好”不是短暂一两天、一月或是一年的,更不是一个、两人或几个人说了算的,要得到长久的口碑并非这么简单。

八十年代初,她的工资只有二十几块,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支老师总是为学生垫付学费、买文具,有时甚至把自己买米买菜的钱都垫上了。

穷山村的学校破烂不堪,她买了薄膜等,把教室修好,把冬日刺骨的寒风拒之窗外,学生在教室里暖洋洋的。

八十年代初,她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家长迟迟不让孩子来报名,支老师总是自己为学生垫付,垫着垫着,有时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她只得去借,家人不理解,她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的!”

两年后,她被提拔为校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也更忙了,既要承担比别的老师还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做好下面两个教学点的管理工作。

学校不通班车,每逢开学,孩子们的课本、粉笔等都是支老师和其他几位同事步行二十多里的山路肩挑手提运上山的,一趟下来,腰酸腿疼,筋疲力尽,浑身酥软。

山村的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读书,支老师走门串户,与家长促膝谈心,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硬是没让一个山村孩子辍学在家。

有一回,也是最后一回,母亲从老家来学校看她,看到女儿步行二十多里到山下接自己,心疼不已,支老师对母亲说:“这里山好,水好,村民朴实善良”。母亲还是心疼地说:“你就净说好!”她只是望着母亲笑。其实她心里装满了对亲人深深的愧疚,她何尝不想尽享天伦之乐,但她把深深的爱藏在心里,客观现实没让她有这个机会。

三、忘记自我,心系山里娃

一人一校的工作特别辛苦,支老师经常累得头晕眼花。她血压偏高,导致视网膜出血,只有一只眼睛能够正常使用。更让人揪心的是,年10月18日上午,正在讲课的她身体剧烈疼痛,几位家长迅速把她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她身患胆总管胆囊结石。住院几天,她心里想着学生,刚从医院出来,支老师又出现在教室里。

各级领导关心她,几次要给她调换工作,但她每次都婉言拒绝。

四、更苦环境,彰显着本色

202月,组织上考虑到支老师年纪偏大,身体欠佳,决定再次调她到中心小学任教。就在此时,一个距离泥洋村十多里的更偏远山村——白洋村村民也是她当年的学生联名请求支老师到白洋村任教。既是校长、老师,又是保姆,上课教书、下课照应学生玩耍,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总是说:“你也年过半百了,身体又不好,别的老师都往山外调,而你还往更远的深山里钻。”她乐呵呵地说:“三十多年都干过来了,何苦还要打退堂鼓呢?”她还说:“如果人人都向往山外,大山里、山旮旯里的孩子谁来教育,山区教育谁来支撑。”她再一次做通家人的工作,承担起白洋教学点全部工作。

2月的山村,久雨低温,支老师除了教学工作,还经常在泥泞的山路上接送学生,孩子们进步很快,令家长们赞叹不已。

年暑假前,为了解决白洋村教学点校舍破旧问题,上级决定新建校舍。支老师起早摸黑,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帮工人做饭,将丈夫也拉来帮忙,整个暑假,支月英都是在校建工地度过的。领导看到学校没有活动场所,决定再建新校舍,她又像建自家房子一样,再一次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当地老百姓说:“从未见过这样的好老师。”如今,崭新的校舍,宽敞明亮。家长们看到崭新的校舍,感动不已。

支月英的事迹感动了许多村民,春节,在外打工的村民李自良回家过年,听着村里人述说支老师为学校为孩子做的点点滴滴,主动捐钱4000元为学校购置了一批新的课桌凳。

五、潜心学习,认真教书

为了教好书,支月英老师除了自学外,她每年都参加了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近几年,她一人一校,为了提高效率,她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她采用了动静搭配的教学方法,即一个班级上课,另一个班级做作业。支月英老师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她眼里没有差生概念,她认为学生不能以好坏区分,只是爱好和特长不同,她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的教诲,像甘泉、像雨露滋润着每年一个深山孩子的心田。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个又一个学生走出大山,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她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整整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六、不灭红烛,大山的女儿

支老师现已年过半百,家人都希望她退休,好好休息,但村民们有许多的不舍,有的村民甚至问她,支老师,你退休后我们还要求你继续到这任教。她感动地回答:我是大山的女儿,如果身体允许,我就一直教下去。

支老师常常思量人生的价值,得失两衡,她觉得自己虽然没有别墅,没有宝马,但她感到自己活着心底比千万富翁还舒坦,当在千里之外创业的学子来看望她,亲切拥抱她的时候,这种幸福感有多少人能够品味到,这才是价值无限的享受,这才是涌动心弦的韵律,这才是青春奉献的报偿!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支老师虽然因身体状况有时力不从心,但她还是坚守自己岗位,夜晚还在灯下钻研教材,帮助学生做梦、圆梦,做一个智慧性的好老师,支老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奇迹,只是在山旮旯的小学平平凡凡地工作三十多个春秋,人的人生有多少个三十多年,而且是青春焕发的三十多年,她的故事感动了学生、同事和家长。

篇10:学习支月英心得体会

今年55岁的支月英,现任澡下镇白洋村教学点负责人。xx年,支月英通过教师招聘考试来到海拔近千米的偏远山区——澡下镇泥洋小学任教。xx年来,支月英一直扎根山区教育,精心培育桃李,把青春和热血无私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

在长期的农村教育教学工作中,她勇挑重担,认真钻研业务,勤于教学实践,积极推动学校发展,以酷爱教育的事业心、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同事、群众和组织的认可,支月英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全国师德楷模、省五一劳动奖章”等。

记者一见到支月英,她满脸愧疚地说:“前段时间出去到外地去办事,没有给孩子们好好上课,很对不起孩子们。”为了表示歉意,在回来途中,她特意在县城给孩子们买了棒棒糖带上山。

xx年,19岁的支月英通过考试,在距县城100余里的澡下镇泥洋教学点当起了小学老师。没想到这一待,就是xx年。xx年来,她坚守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教书育人。在深山里她教育了整整两代人,从风华正茂的“支姐姐”教成了“支妈妈”“支奶奶”。

长期超负荷工作,支月英这些年常常头晕眼花,她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声带结节等病症,20xx年因视网膜出血,她的一只眼睛已经看不见东西。但是,支月英割舍不下孩子们,“我每个月都存不下钱,很多花在看病吃药上,每天都要吃药。上课嗓子实在太累讲不动了,我就放课件光碟给孩子们看。”

山路弯弯,绵延崎岖。10月11日上午10时,从奉新县城经过近2小时颠簸,记者眼前出现了一栋二层的小楼。院门上的“白洋教学点”字样映入眼帘,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孩童朗朗的读书声声声入耳。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支月英一边以手势演示,一边带领孩子们朗诵。

丝毫看不出支月英已年过55岁,此时此刻,她完全沉浸在课堂与孩子们的互动中。

xx年了,既是认真的老师也是贴心的朋友

xx年前,19岁的支月英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冶城分校毕业,通过招考来到离家乡进贤县数百公里的大山深处——奉新县澡下镇泥洋村小学当老师。支月英满怀献身教育的理想和激情来到泥洋村,但生活条件的艰苦、教学设施的简陋,着实让她傻了眼:教室里只有一块黑板、课桌椅都是拼凑成的……当地人烟稀少,孩子们上学要步行10多公里山路。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恶劣,让来这里的教师换了一拨又一拨。

看着支月英,当地村民也半信半疑:这么年轻的姑娘,留得住吗?

支月英用行动让乡亲们看到了她留下来的决心。她讲课绘声绘色,深受孩子们喜欢。校舍年久未修、窗户四处漏风,她买来薄膜和钉子,把窗户钉好。孩子们的课本、教学用的粉笔,都是支月英和同事们步行肩挑手提运上山。山村的家长不让女孩读书,她挨家挨户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

不知不觉,xx年过去了。虽然支月英从“支姑娘”变成“支妈妈”,又从“支妈妈”变成“支奶奶”,但她对自己既是校长和老师,又是朋友的定位一直没变——上课教书、下课陪学生玩耍。

55岁了,又去了更远的深山教学点

一人一校,工作辛苦,支月英经常累得头晕眼花。她血压偏高,导致右眼视网膜出血而失明。20xx年2月,考虑到支月英年龄已高,身体不好,组织上决定调她下山到中心小学任教。

正在此时,距泥洋村十多里、更偏远的山村白洋村老表联名请支月英到村任教。家人劝她:“你都年过半百了,别往更远的深山里钻!”她笑呵呵地说:“如果人人都到山外,大山里的孩子谁来教?”听说支老师来了,大家奔走相告,许多在外地读书的孩子转回白洋教学点,学生由原来的2名增加到现在的20多名。20xx年暑假,教学楼开建。支月英起早摸黑,一边照料施工,一边帮工人做饭,将丈夫也拉来帮忙。

今年5月,支月英已年满55岁,按照政策,她本可以退休了。孩子们拉住她的手问,“支老师,您不会离开我们吧?”“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在山区教下去,我更希望有新的老师到山区!”支月英说。

19xx年,支月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上没有忘记支月英的奉献,20xx年,支月英荣获小学特高级职称。“在我内心深处,我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更是一名党员。我选择做一名深山里的孩子王,此生不悔!”

因为她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更因为她想做一名好老师好党员。所以从19岁她不顾母亲和家人的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偏远山区,选择了做山区孩子王开始,6年来她走的最多的路是崎岖、坎坷的山区小路,想的最多的事是寂寞艰苦的山区教育,她心中始终笃定一个目标,她必须敢担当能奉献,她要教好深山里的每一个孩子,做一颗大树守望那片深山,为那片贫瘠的土地播种希望。今天她用青春和xx年的坚守,以她为人处世的原则赢得了孩子家长的尊重。目前她正积极投身党的教育活动中,她要真正做一个“忠诚、干净、担当”的合格好党员,要时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直到永远。

学习支月英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从3月下旬至4月中旬,我市组织开展支月英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活动,先后在中心城区及全市各县(市)举办支月英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11场,现场听众达到8000余人,通过全媒体收看报告会的观众达到20万人次。

由支月英、奉新县澡下镇观下教学点教师刘清辉、奉新县上富初中教师李林、奉新县电视台记者胡宇清和支月英的学生刘强5人组成的报告团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用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实例,再现了支月英同志工作和生活的一个个动人情景,让在场人员潸然落泪,深受教育。

聆听报告后,宜丰县委副书记高小平表示,报告会既是一次道德的熏陶,又是一堂特殊的党课,让我们思想上得到了净化,精神上进行了洗礼,将成为激励我们拼搏进取、奋勇争先的强大动力。上高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罗咏说,支老师的感人事迹,生动体现了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坚守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上高将以此次报告活动为契机,把学习宣传支月英同志先进事迹与推进各项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樟树市中洲乡干部钟辉说:“我深深地被支月英老师敢于担当、无私奉献、勤奋务实的精神所感动。作为基层宣传战线上一名干部,我将把支月英老师这种精神向全乡所有党员、干部、教师、群众宣传好,掀起学习支月英老师先进事迹的热潮。”丰城市段潭乡干部付逸婷表示,作为青年干部,要像支月英同志那样,坚定信念、不忘初心,把理想信念化作坚定执着、恪尽职守的不竭源泉和动力。靖安县仁首中心小学教师刘伟说:“支月英用36年的坚守,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伟大,我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我会以支月英老师为榜样,扎根基层,争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铜鼓县聆听报告的部分教师也纷纷表示,将以支月英老师为榜样,不忘初心,执着坚守,立足本职工作,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学习支月英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支月英,一个在山村工作了36年的女教师,今年她退休。在这36年里,她在破旧的校舍里,陪伴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父母的关心,但支老师象妈妈一样陪伴他们,从叫留守儿童起床,到在教室里授课,陪孩子玩游戏,直至深夜支老师还帮个别孩子补习功课。

“幸福是什么?有爸爸妈妈的爱,还有老师的爱。”我的心被孩子的回答融化了,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他们的心声,在孩子们心中,支老师就如同父母一般,甚至比父母更重要。在支老师的教育下,有学生考上师范类大学,他们的梦想也是如同支老师,回到家乡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是教育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信念的传承。

“我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守,而是因为坚守才有希望。”支老师朴实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在平凡的岗位一直从事着非常平凡工作,但正是这份几十年如一日的奉献精神,让这份工作精髓升华到每个孩子心灵深处。

我们也是人民教师,也和支老师同样从事着教育工作,但她的敬业、爱心,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将是激励我们前进不遏的动力。

学习支月英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在观看《榜样》节目时,我被我们的同行,扎根大山深处的教育人--支月英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

1980年,19岁的支月英通过考试,在距县城100余里的澡下镇泥洋教学点当起了小学老师。没想到这一待,就是34年。34年来,她坚守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教书育人。在深山里她教育了整整两代人,从风华正茂的“支姐姐”教成了“支妈妈”“支奶奶”。

长期超负荷工作,支月英这些年常常头晕眼花,她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声带结节等病症,2006年因视网膜出血,她的一只眼睛已经看不见东西。但是,支月英割舍不下孩子们,“我每个月都存不下钱,很多花在看病吃药上,每天都要吃药。上课嗓子实在太累讲不动了,我就放课件光碟给孩子们看。” 在长期的农村教育教学工作中,她勇挑重担,认真钻研业务,勤于教学实践,积极推动学校发展,以酷爱教育的事业心、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同事、群众和组织的认可,支月英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全国师德楷模、省五一劳动奖章”等。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幅教书育人的重担。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该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学习他们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们。

要热爱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会以优秀教师为榜样,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爱不应该是挂在嘴上,也不应该是肤浅的凡事包办,而应该深入到思想落实在行动上。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我们有责任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爱护下和教育下健康的成长。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向优秀教师那样努力工作,不求索取,以奉献为荣。积极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探索,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他人宽容一些,多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做到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立足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和学习,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支月英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今天,我们学习了扎根大山育“新苗”教育负责人支月英的故事,学习完感触颇深。支月英在x省x市奉新县澡下镇的遥远的偏僻的小山村,整整教了两代人,一去就是34年。当年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的为了山里的孩子奉献自己的青春,还自己买了工具,修好学校墙壁,让学生拥有温暖的教室,在深山里,从风华正茂的“支姐姐”教成了“支奶奶”。那年她身患胆管结石,被家长发现送去医院,当孩子给她打电话询问病情时,她还未痊愈,就回校坚持工作。领导看到她年纪大了,身体不适,想到给她调换轻松的工作,她总是微笑地说:‘谢谢领导关心,我能坚持一天,就挺住一天’支月英就像一支燃烧火焰的山村红烛,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她曾说过:‘看到山里的孩子们好好学习,快乐成长,最后走出大山,拥有自己的人生,我无悔自己的选择。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姑姑月英散文】相关文章:

姑姑的唯美散文随笔04-15

看姑姑作文04-15

姑姑初中作文05-12

我的姑姑07-02

解救姑姑小学作文04-18

大姑姑家作文04-25

给姑姑的礼物作文04-08

去姑姑家拜年作文04-14

我的姑姑高分作文05-20

我当姑姑了作文05-20

上一篇:遇上碎片化作文800字下一篇:班组长建设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