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说课稿

2024-07-1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说课稿(通用11篇)

篇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说课稿1

作用地位:

本节是必修三第五章第四节,是在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即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后,它补充完善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时,信息传递有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用,为后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埋下伏笔,可见,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视频展示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及分析定义,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信息传递。

2、用实例分析各种信息传递,让学生归纳总结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通过视频展示各种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描述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

通过描述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各种类型信息传递的视频演示,使学生认同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突破方法:视频展示、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二的学生已经能够读懂这一部分,所以学习时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理解这些内容。

教学用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及策略:

本节主要基于对生物现象的描述,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分析讨论理解这些内容,因此利用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是良好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在自然界和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在人类社会中信息往往以文字、图像、图形、语言、声音等形式出现。教师可结合“问题探讨”中的素材,让学生列举生物间信息传递的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视频显示物理、化学、行为等方面的实例进行分析、分类,由此进行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的教学。

利用“资料分析”中的四则资料,用以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同时播放“蝙蝠回声定位”、“蚂蚁的信息传递”的视频,让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出信息传递的三个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传递与生物循环、能量流动一样重要,都是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整体。

由信息传递的作用归纳后自然引入到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的教学,这时教师可补充实例,用ppt展示收集到的各种应用,让学生分析理解。

最后用具体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用概念图归纳本节所学的知识。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增加的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教材仅作了简要的概述和距离,并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

本节重点是在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资料分析”列举了几种生物的生存、繁殖与生育和信息传递的关系,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结论。随后,教材载简要概述信息在调节种间关系时所起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体现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节内容的描述是“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举出例子,能从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角度出发,说出信息传递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能把信息传递与农业生产相联系,说出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这样就能从宏观的角度,表述出信息传递的功能,进而体现它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据此及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突破策略: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要和前边所学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联系,说明它们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本部分教学中,利用教材提供了四则资料,在“资料分析”中,用以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学生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的作用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一样,都是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同时,要说明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二、说教法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指导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知识。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ppt教学课时:1课时

三、说学法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增加的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和生活实际,理解信息传递的类型,充分理解信息传递的作用。联系课件,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理解信息传递的三个类型,讨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以信息传递的作用为主,突出自主学习和自主阅读,明确信息的类型、应用以及生活案例。

指导学生学会思维迁移,从不同案例和资料进一步巩固信息传递的类型,并从生活案例分析得出信息传递得重要性,完善生态系统功能的知识体系。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综合能力,从不同案例和资料进一步巩固信息传递的类型。

四、说教学过程

课题的引入:通过对“交流方式”中的生活事例做以分析与讨论,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怎么传递的?进一步设问:你能举出在生活中生物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例子吗?这样我们就很自然的把课题引入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设问:你知道在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哪些吗?请同学们看课本,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并思考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主要有哪些种类?

2、你怎样去辨别这些信息属于哪种信息类型?

3、你能举出这些信息类型的其他实例吗?并举出。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多提供几个案例,要求学生从教师所给的案例中,分析它们各属于哪种信息类型,你是怎么判断的?以加深对本部分知识的理解。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本的“资料分析”,要求学生从中得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可以得出结论,这时教师要适时的点拨,给予小结,并引导学生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去分析信息传递,并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联系在一起,说明它们都是生态系统各组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指出信息传递是长期的生物进化的结果。

学生了解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后,教师适时进行话题的转移,“我们学习信息传递,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它,谁能说出信息传递在我们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方面的例子”?学生们这时就开始讨论了,他们可能做不出正确的回答,但他们却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信息传递的许多例子。讨论几分钟后,让看看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吧?使教学回归课本,使知识得以沉淀,形成自己牢固的知识体系。(依时可以安排学生自学)

最后,教师应当指出,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精巧的信息传递和联络,但是目前人们只能模糊地认识自然界的这种“对话”。信息传递是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定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五、板书设计

六、效果预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生活所见所闻的案例引入,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加强学生有意注意,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与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能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预测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说课稿

霍市一中高二年级

吴佳欣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单元第四课,我将从八个方面(教材、学情、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评价、开发、得失)说我对此课的思考和我的教学。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5章第4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建立了理论与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课标要求、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

1、简述生态系统的信息类型;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动画以及阅读材料,提高识图、分析及归纳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目标:

1、明确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以及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

2、养成生态学的观点,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课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 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部分生物学知识,对于探究、合作交流自学也有了一定的能力,但能力有限,需要加强,要以优促差,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

三、说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5步教学法。通过导——看——说——记——练五个步骤,集中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目标,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精讲精练,当堂任务当堂完成。这种模式步骤简洁,易于操作实践。

第一步,引导学生,明确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进入课堂环节,师生学习有的放矢。第二步,自主学习课本知识。

第三步,同组互助 先是自主学习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然后同组对学及群学解决自己不懂得或者还有疑问的内容。

第四步,师生互助,合作探究。各组提出本组疑难的内容,然后通过其他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以及教师的点拨得到解决。

第五步,拓展迁移,形成能力。根据课堂所学重点,完成相应练习,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明确目标

1.通过课前引入,回顾生活中的信息,引起学生知识链接,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PPT出示“学习目标”并对学习目标作简要解释。让师生学习有的放矢。

(二)自主学习,同组互助

学生先是自主学习,然后同组对学及群学解决自己不懂得或者还有疑问的内容。1.先进行课前引入,引起学生知识链接,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2.以问题探讨开始,说明生态系统中也是普遍存在信息的 3.接着分析各种具体实例,引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

4.再以具体实例来分析信息的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5.最后归纳总结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比较

(三)师生互助,合作探究

各组提出本组疑难的内容,然后通过与其他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以及教师的点拨得到解决

(四)拓展迁移,形成能力

1.了解信息传递在农业上应用的网上拓展知识

2.练习不是让学生陷入题海,而是对本课所学内容巩固,并能“举一反三”,练习: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1.哺乳动物的体温

2.鸟类鸣叫

3.红外线

4.萤火虫发光

5.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

6.电磁波

7.昆虫发出的声音

8.昆虫的性信息素

9.植物开花

10.蓟的刺

11.紫外线

12.蜜蜂跳舞

五、说板书

板书是本堂课重要内容的简洁呈现,我喜欢提纲式的板书清晰明了,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课重点内容,又能使这些重点知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PPT显示。

六、说评价

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定性评价,穿插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互评方式,学生理解准确、回答正确,以掌声来表示庆贺尊重;学生理解错误,回答不到位,学生纠错、改错。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适时鼓励,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定量评价

在拓展练习过程中,所有学生答题,由浅入深。分小组合作回答,给予小组奖励。

七、说开发

相关配套资源开发有:

了解信息传递在农业上应用的网上拓展知识。

八、说得失

从整个教学流程看,有效运用了四步导学法,教学目标集中单一,避免芜杂,可操作性强,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

篇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说课稿

(一) 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为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4节内容, 是新增加的部分, 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但高考考纲中对其的要求是II级水平, 属于理解层次, 所以学生不仅要能够举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例子, 还要能从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角度出发, 理解信息传递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同时并能把信息传递与农业生产相联系, 学以致用, 同时从宏观的角度, 表述出信息传递的功能, 进而体现它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二) 教学目标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 把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

(1)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 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其中, 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只有清楚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才能合理利用。

2.能力目标

(1) 组织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尝试应用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组织学生小组设计实验, 提高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科学发现的严谨, 获得成功体验。

(2)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 感受大自然的奥妙,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二、研讨教法

(一) 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主动参与生物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的讨论, 亲身体会科学发现过程, 领悟科学研究的精神。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 增加设计实验的环节。通过小组设计讨论, 在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实验设计方案, 最终得到大家都比较认可的方案, 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又建立了严谨的科学思维, 并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地进行应用。另外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用有效图像加深印象, 实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二) 突出重、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 适宜设疑, 引导学生总结出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研讨学法

由于复习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是学生学过的, 学生缺乏新鲜感, 所以复习课绝不能只是简单重现高二时学过的内容, 应在抓好基础的同时又要有所提升。拟在以下几方面体现: (1) 寻找有价值有针对性的素材, 提高课堂效率。 (2) 精心设置问题, 创设有效情境, 搭建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 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方式。 (3) 开发教学资源, 挖掘教材中科学史的教学新价值, 使学生在知识方面和实验设计能力方面得以拓展和提升。 (4) 运用恰当的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创新思维、知识迁移的能力等。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一) 温故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 那么在生命系统中有没有信息传递呢?

1.细胞内部各部分之间是否存在信息传递?

2.细胞与细胞之间是否存在信息传递?

(学生回答:略)

过渡:在细胞内部、细胞之间存在信息传递, 那么在生态系统中有没有信息传递呢?

(二) 新知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学生回答: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举例分析:

【例1】 学生熟悉的辛弃疾的《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1) 青蛙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2) 青蛙的叫声传递着怎样的信息?

(3) 这能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通过信息传递, 保证种群的繁衍。)

【例2】 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 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 (捕食者) , 夜间会驱赶乙种蛾, 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 (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 。

(1) 题干中所能体现出的种间关系有哪些?

(学生回答:捕食、竞争。)

(2) 这个事例中能体现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调节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例3】 播放Flash:蜜蜂利用舞蹈传递信息

(1) 蜜蜂的舞蹈属于行为信息。

(2) 这体现了信息传递与生命活动之间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信息传递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小结: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下。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②生物种群的繁衍,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过渡:生态系统中信息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信息尽管我们用肉眼看不到, 却可以用科学方法去揭示。

3.实验设计

实验背景:1904年,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于一所被丛林包围的黑屋里, 他把几只雌蚕蛾扣在纱笼里, 尽管风狂雨骤, 当天晚上还是有40多只雄蚕蛾穿过风雨赶来交配。

①法布尔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②如果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科学实验的基本原则来看当年法布尔的这个实验, 是否严谨?

③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证明雌蛾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

给出实验原理和材料用具 (略)

参考方案:

A组:雌蛾+玻璃瓶→有雄蛾飞来

B组:雌蛾+玻璃瓶+瓶塞→没有雄蛾飞来

C组:接触过雌蛾的滤纸+玻璃瓶→有雄蛾飞来

D组:没接触过雌蛾的滤纸+玻璃瓶→没有雄蛾飞来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创设学生喜爱的“开心农场”的情境, 请学生利用与信息传递有关的措施完成下面任务:①花卉布展 (秋菊提早开放) ;②提高大棚作物产量;③提高禽蛋产量;④防治害虫。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启发, 探讨信息传递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小结: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下。

①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总结:

(三) 升华

请学生尝试构建一个生命系统信息传递的模型, 建立由宏现到微观的生命系统的信息观。

(四) 锤炼

1.一只昆虫撞上了蜘蛛网, 引起了蜘蛛网的振动, 对此的描述正确的是 ( ) 。

A.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对于这只昆虫来说就是信息

B.蜘蛛网的振动, 向蜘蛛传达了昆虫的行为信息

C.上述种类的信息, 只能来源于生物

D.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是一种物理信息

参考答案:D

2.森林中, 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 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时是 ( ) 。

A.可以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B.可以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C.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参考答案:D

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 ) 。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 鼠是初级消费者, 属于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 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 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4.烟草和莴苣的种子, 在萌发时必须要有光信息。这些种子常称为“需光种子”;另一类植物, 如瓜类、番茄等的种子萌发, 见光则受到抑制, 这类种子称为“嫌光种子”。图示的试验是用一种半休眠状态的莴苣种子进行的, 这种种子在黑暗中的发芽率为50%。请分析回答:

(1) 图中表明, 在600~690nm红光照射下, 种子发芽率最高, 这表明红光这种光波信号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但是, 种子一旦接受720~780nm远红光照射, 萌发便受到抑制。

(2) 光作为信息对同一植物种子的萌发作用有两重性。

(3) 阳光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因素之一, 它发出的物理信息对各类生物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 课后作业:

学案、三维设计

六、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 信息的种类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二)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

1.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保证种群的繁衍

3.调节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篇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 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 和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 。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 。

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解读来考察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和来源。根据题意中“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可知,植物释放的物质X可以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传递。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无机环境和生物;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是通过感知蛛网的震动来实现的,属于物理信息。物质X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所以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能驱赶乙昆虫,使乙昆虫减少,所以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答案 (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点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常考知识点如下: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又称信息流,此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消耗。但是信息流不像物质流那样是循环的,也不像能量流那样是单向的,而往往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到输入的信息反馈。

2.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动力;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

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3. 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归纳:

(1)范围:

[个体 个体][种群 种群][生物群落 环境][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

(2)形式: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3)来源:可来自于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4)方向: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5)作用: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6)过程:信源(信息产生)→信息道(信息传输)→信宿(信息接收),阻碍其中的任一环节均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 [反馈作用]

例2 蜜蜂是一种群居的益虫,蜜蜂的筑巢、采粉酿蜜等行为以及“语言”等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1)蜜蜂中的侦查蜂可在发现蜜源后,回到蜂窝内通过特殊的“语言”传达给其他同伴,如果侦查蜂跳“圆形舞”,则表明蜜源的距离很近,一般在百米之内。这种信息是 。

(2)蜜蜂可以从很多植物的花朵上采集花粉,同时也为这些植物传粉,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上为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信息传递可以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蜜蜂是如何发现蜜源的,我们可以进行模拟探究实验。有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究,所用的实验材料有蜜蜂100只,1枝作为常见蜜源的黄色5瓣花、白纸、剪刀、染料、无色且与蜜源味道相同的制剂。

[组别\&假 设\&操作步骤\&预测结果\&结论\&1\&通过花的味道识别\&\&\&\&2\&通过花的颜色识别\&\&\&\&3\&通过花的外形识别\&\&\&\&]

①第1、2组实验传递的信息分别属于 。

②第2组的“模拟花”在味道、颜色和外形上的要求是怎样的? 。

③如果将三组“模拟花”摆在蜂箱周围同时进行实验时,写出两条应该注意的问 。

④每组实验测量的指标是 。

解析 (1)跳舞是蜜蜂的一种行为,属于行为信息。(2)蜜蜂采集花粉属于捕食,为植物传粉属于种间互助。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①花的味道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花的颜色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②第2组是通过花的颜色识别进行实验的,因此白纸要染成黄色,不要味道,形状不能与花的形状相同;③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均要保持一致,以防止无关变量的干扰;④实验测定的指标是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上的蜜蜂的数目。

答案 (1)行为信息 (2)捕食和种间互助 调节种间关系 (3)①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 ②将白纸染成花儿的颜色(黄色),无特殊的味道,且形状与花儿不同 ③“模拟花”与蜂箱的距离相等、晴天无风(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④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模拟花)上的蜜蜂的数目

点拨 1. 信息种类的判断:

2.信息传递的作用分析及应用:

练习

1.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选项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

A. 警犬嗅寻毒品 B. 蜜蜂跳舞

C. 蝙蝠捕食 D. 花香引蝶

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 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 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 蟑螂喜欢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将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概过了一个星期以后,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的结果说明( )

A. 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 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C. 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生命活动

D. 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参考答案

1. C 2. D 3. C

篇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增加的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教材仅作了简要的概述和距离,并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

本节重点是在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资料分析”列举了几种生物的生存、繁殖与生育和信息传递的关系,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结论。随后,教材载简要概述信息在调节种间关系时所起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体现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节内容的描述是“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举出例子,能从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角度出发,说出信息传递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能把信息传递与农业生产相联系,说出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这样就能从宏观的角度,表述出信息传递的功能,进而体现它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据此及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突破策略: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要和前边所学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联系,说明它们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本部分教学中,利用教材提供了四则资料,在“资料分析”中,用以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学生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的作用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一样,都是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同时,要说明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二、说教法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指导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知识。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ppt教学课时:1课时

三、说学法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增加的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和生活实际,理解信息传递的类型,充分理解信息传递的作用。联系课件,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理解信息传递的三个类型,讨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以信息传递的作用为主,突出自主学习和自主阅读,明确信息的类型、应用以及生活案例。

指导学生学会思维迁移,从不同案例和资料进一步巩固信息传递的类型,并从生活案例分析得出信息传递得重要性,完善生态系统功能的知识体系。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综合能力,从不同案例和资料进一步巩固信息传递的类型。

四、说教学过程

课题的引入:通过对“交流方式”中的生活事例做以分析与讨论,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怎么传递的?进一步设问:你能举出在生活中生物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例子吗?这样我们就很自然的把课题引入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设问:你知道在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哪些吗?请同学们看课本,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并思考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主要有哪些种类?

2、你怎样去辨别这些信息属于哪种信息类型?

3、你能举出这些信息类型的其他实例吗?并举出。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多提供几个案例,要求学生从教师所给的案例中,分析它们各属于哪种信息类型,你是怎么判断的?以加深对本部分知识的理解。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本的“资料分析”,要求学生从中得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可以得出结论,这时教师要适时的点拨,给予小结,并引导学生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去分析信息传递,并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联系在一起,说明它们都是生态系统各组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指出信息传递是长期的生物进化的结果。

学生了解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后,教师适时进行话题的转移,“我们学习信息传递,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它,谁能说出信息传递在我们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方面的例子”?学生们这时就开始讨论了,他们可能做不出正确的回答,但他们却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信息传递的许多例子。讨论几分钟后,让看看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吧?使教学回归课本,使知识得以沉淀,形成自己牢固的知识体系。(依时可以安排学生自学)

最后,教师应当指出,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精巧的信息传递和联络,但是目前人们只能模糊地认识自然界的这种“对话”。信息传递是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定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五、板书设计

六、效果预测

篇6: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4节的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对该节内容的描述是“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该节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举出例子,能从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角度出发,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并能把信息传递与农业生产相联系,说出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这样就能从宏观的角度,表述出信息传递的功能,进而体现出它也是生态系的重要功能之一。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整体上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并通过教师在其中的引导而使整堂课显得顺畅自然。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总结,教师穿插辅导的方法,让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教师又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资料分析”,要求学生自己从中总结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可以得出结论,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去分析信息传递,并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联系在一起,说明它们都是生态系统各组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指出信息传递是长期的生物进化的结果,这样就很好的掌握了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另一方面通过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学习习惯,还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更使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对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更加提高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精神。

丰富的多媒体教学素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在平时要注意收集这些素材,适当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三处: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现了许多学生所熟知的画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这一知识时更直观,更有效,使课堂有声有色,气氛和谐,课堂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也是我下一步要继续发扬的地方;

二是实例展示,实例分析,反复强调,提高课堂效率; 三是活学活用,让学生利用刚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本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如教学过程中,由于某些问题设计的过于简单,学生基本上都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时间就知道答案了,没有起到巩固课堂知识的预期作用。或是由于某些问题设计的不够合理,许多同学在讨论时觉得无法找到答案,这也是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一个问题,以后在设计问题时一定会多加注意这一点,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合理性、可操作性、目的性、阶段性,使学生有杆可爬,以便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可能也是由于紧张的原因,在引导问题、转接话题上有一些不连贯,这也是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篇7:《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课标中新增加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在现代社会中十分重要,因此,本节内容要从课外查找备课资料也非常容易,在查找资料时,我注重特别要多找些关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例子,这是现在城里孩子的盲区,可利用它们扩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物间信息传递的例子,学生可从不同渠道找出很多的例子,我再总结归纳出三种信息传递的方式,这是一个很好的互动。

本课的教学整体的教学设计上,较为紧凑。学生能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学,注意力都比很集中,由于对本节内容较感兴趣,因此接受新知识的欲望也比较大。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我的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引导学生得出某一结论的地方,引导的不够明显,有些词不达意。而在教学中注意时时总结以及习题练习,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总体知识的掌握,是本课的亮点。

篇8: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说课稿

一、未知能量传递效率的数值, 求某个营养级获能的最值

遇到这一类题目时, 首先要搞清所求营养级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关系;其次要注意题目中字眼, 是“最少”还是“最多”;最后才是按规律得出答案。如果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 求高营养级至少获得的能量时, 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求高营养级最多获得的能量时, 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如果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 求至少消耗低营养级多少能量时, 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最多消耗低营养级多少能量时, 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二、已知各营养级的供能比例, 求某营养级的能量

首先, 根据题意画出食物网;其次, 列出每条食物链具体的能量分配比例;再次, 确定能量传递效率是10%还是20%;最后, 如果是求低营养级的消耗量用逆推法, 如果是求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则应按照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的思路解题。

三、未知各营养级的供能比例, 求某营养级获能的最值

在食物网中, 如果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未知, 求最高营养级最多获得的能量时, 选择其中最短的食物链, 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求最高营养级至少获得的能量时, 选择其中最长的食物链, 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例1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 请回答:

答案: (1) 6.8×109 (2) 2 (3) 25 10000

四、计算有外来食物补充的情况下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当某营养级生物的食物来源除了有上一营养级的生物外, 还有外来加入的有机物时, 该营养级的同化总量等于上一营养级流入的能量与外来输入的能量之和。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该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总量的比值。

例2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 (cm2·a) ], 请回答:

(1)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由固定的太阳能, 具体数值为___J/ (cm2·a) 。

(2) 外来有机物输入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为___J/ (cm2·a) 。

(3) 能量从第三营养级流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

解析: (1)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某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去向有四个, 即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部分, 所以生产者流向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为4+2.5+9+0.5-2=14[J/ (cm2·a) ],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23+14+70+3=110[J/ (cm2·a) ]。 (2) 因为肉食性动物同化的总能量等于上一营养级流入的能量与外来输入的能量之和, 所以外来有机物输入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为2.1+0.25+0.05+5.1-2.5=5[J/ (cm2·a) ]。 (3) 能量从第三营养级流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即肉食性动物流向顶位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与肉食性动物同化的总能量的比值, 为0.25÷ (2.5+5) =3.33%。

答案: (1) 生产者110 (2) 5 (3) 3.33%

摘要: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中的能量传递效率问题, 历来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但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相关概念往往缺乏清晰、深刻的认识, 导致做题时出错。本文笔者结合典型例题, 对该问题进行分析、释疑。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

参考文献

篇9: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说课稿

摘 要: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优化作为课堂生态主导因子的师生之间的营养信息传递,是构建和谐英语课堂生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课堂生态 营养信息 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一、英语课堂生态

“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lassroom)最早由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在其1932年出版的《教学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提出。课堂生态系统包括教师、学生、课堂环境三部分,三种生态因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完成课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育人功能。英语课堂生态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要素,是一种人为构建的生态。培育良好的英语课堂生态,就要认真分析课堂生态各要素及其各要素与师生的关系,英语课堂生态系统有六个特征:系统整体性、稳定平衡性、动态开放性、协同变化性、系统共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根据生态学的理论观点,生态课堂系统是一种在一定的教学时空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在课堂生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注重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及其传递,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向输入的信息反馈。课堂生态系统内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无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是师生与环境之间都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向输入的信息反馈。正是由于这种信息流,才使生态系统产生了自动调节机制。

根据课堂生态学观点,课堂传递的信息有四种:课堂里的声、光、电、热、色等属于物理信息,而课堂的学习氛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属于化学信息,师生在课堂里的肢体动作属于行为信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及传授知识的能力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学习积极性及理解问题的能力也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这便是师生之间营养信息的传递。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形态中,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和谐的、动态的、多样的、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而这样的生态系统具有最大的生态效率,从课堂教学的效果去评价,即具有最好的教学效果。其中,课堂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传递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行为信息传递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而多彩,化学信息传递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驱动力量,而营养信息传递则是课堂生态的核心,营养信息传递保证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则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构建和谐课堂生态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优化营养信息传递,构建和谐英语课堂生态

1. 广大英语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营养信息传递的质量

教师是知识的“加工”者和积极建构的指导者,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消费者,而是对知识信息进行了在教师加工基础上的再加工,实现知识与已有经验的同化与顺应,进而达到发展和成熟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生态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流动的,是共惠共生的。站在知识传授、信息流动、技能养成、道德影响的角度,教师的知识形成和再建构必须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分析和理解基础上的,学生的变化不仅会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整,也包括知识体系、教学心态等一系列变动。

因此,教师应该跟踪学科前沿,增强语言学和英语教学的先进理论转化运用能力,提升专业素养,有效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增加传递知识的鲜明时代感。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要求教师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变灌输式的单向交流为双向甚至多向交流,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生态环境,使学习过程成为具有真实意义的交际过程,而不是毫无意义的机械操练过程。这样,学生的生态主体地位得到承认,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学习过程因为有意义而生动起来,学生的内在动机得以激发,教学效果就会提高。同时,变换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效果,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进其主动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此外,教学内容应打破教材限制,让课堂成为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情感交流是课堂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也是生态化课堂的重要特征。师生和生生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情感是纽带、催化剂和润滑剂。情感交流可使师生双方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特别是对学生来说,他们能否乐于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关键在于能否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课堂教学。要结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乐意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进而推动课堂生态中信息传递的和谐共进。

2. 灵活运用多元评价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对教学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并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发挥互为交替的作用。教师的评价最能彰显自身的素质和学生观,更能引发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系列的情感体验。教师的评价应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更能将学生的思维情感引领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去,从而对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

学生的外部评价主要来自教师,因此教师的评价十分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从转变理念入手,采用多元性教学评价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及欲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元化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是一种体现先进理念的评价方式,它的实施不仅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还使学生在英语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遵循“评价积极性原则”,当然,良好的课堂多元评价要与教学内容结合,切忌生拉硬扯,教师要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融合,把评价有机地渗透、附着于学习的内容之中,使它们浑然一体。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课堂是评价的主要场所,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相评和教师评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系统观、生态观,促使课堂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发生转变,强化关联;另一方面要促使课堂生态的改善,通过转变课堂教学生态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来平衡课堂群体生态,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学生成为协同的学习者。这种多样化、层次化的评价方式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民主氛围,让他们在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中矫正自我行为,从而最终达到会学的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英语课堂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指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习惯得体地、合适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主动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显然,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便是外语学习者能力构架中的生态因子。如果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作用于彼此之间的生态因子就会受到牵制,从而使整个学习的结果达不到理想的境地。

所有的认知发展包括语言的发展都是由个体之间的互动产生的,因此,英语教学应当使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且英语课堂的情况比其他课堂更加复杂,因为其中不仅存在着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这些困难的克服需要英语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语言文化学的兴起,让学生走出本土教育资源库,感受异国人文风情,获得对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已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质量的关键。把鲜活有趣而又生动可感的文化知识搬进课堂,使学科主流知识与文化知识交融互补,从而真正达到文化层面上的相互吸收、渗透与交流,这一点在教学界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重视。无疑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会对跨文化交流和交往大有裨益。对西方民族特点和文化特征的熟悉不仅能扫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也有助于说话者更得体、更恰当地表达思想,在交际中对异国风情能够有更深的了解和尊重。随着课堂生态化的形成,在语言能力生态因子的多重滋养下,学生的文化意识便会不断增强,语言素质会不断提高,外语教育便可走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之路,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四、结束语

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透视英语课堂,充分认识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互利共生和情感情绪上的协同变化,积极优化营养信息的传递,必将有利于实现稳定平衡、动态开放和可持续发展的英语课堂的生态环境,也将有利于加速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质量人才。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化入与课堂生态的和谐构建”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吴琪。(项目编号:06YB256)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高峰.刍议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4,(33).

[3]黄远振,陈维振.内容与形式:从对立走向统一的英语课堂生态观[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12).

[4]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10).

[5]卢家媚.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尚玉昌.生态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汪霞.一种后现代课堂观:关注课堂生态[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8]徐陶,彭文波.课堂生态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

[9]张舒.浅谈英语课堂生态[J].鸡西大学学报.2005,(3).◆(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外语学院应用英语教研室)

篇10: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3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第1课时(本节共需3课时),第二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八年级下册的重点,学生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基础上,要继续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只有深入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的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本节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本节实际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在学完本节知识以后,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也可以信心十足的参与社会上有关生态学问题的讨论,例如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关生物入侵的问题等。

2、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3、教学重点:由食物关系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教学难点:本节安排的各项活动。

二、说学法

本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孩子们,虽然在七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上册就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的知识,但在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方面还有许多盲点,孩子们都很活泼,感性认识能力强,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根据孩子们的这些特点,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每一步都安排了分析讨论活动,加强他们对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并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如分组讨论法、边学边练法、观察法、提炼总结法等,让孩子们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小老师”作用,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三、说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化和发展而获得的,因此在课堂上,我着力于构建具有知识性、创造性、体验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启发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七个环节:

(一)、温故知新知识迁移

复习:1、什么叫做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为什么?

2、生态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成分具有什么功能?

构成生态系统需2个因素,既生物和环境,研究生物和环境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林德曼曾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二)、创设情境朗诵导入

学生朗诵林德曼描述的场景: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一只彩蝶翩翩飞来落在鲜花上津津有味地吮吸花蜜,冷不防背后划过一道绿色刀影,转眼之间,蝴蝶已在螳螂的绿色大刀下奄奄一息。螳螂正要品尝美餐,蛤蟆出其不意地吐射长舌,一下子把它卷入口中。蛤蟆还没来得及吞咽螳螂,悄悄爬到近旁的长蛇猛地一窜,准确无误地一口咬住蛤蟆。正在这时,盘旋在天空中的鹰一个猛子扎下去用利爪紧紧攫住蛇。在大自然里,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场面。

通过朗诵激发学习兴趣,适时提问:1、此场景包含了几种生物?生产者是?消费者是?(介绍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

2、各种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物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三)、观察思考探求新知

(通过4个观察思考和:4个互动使学生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样设计活动,符合认知规律。)

1、预习课本P74-76,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写学案P21填空题

(2)观察思考3:活动:分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图是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中生存的部分植物和动物。仔细观察此图,讨论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几个问题。

①、草原上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什么作用?

②、草原上的各种动物与草原的植被有什么关系?

③、草原上的各种动物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2、无论是捕食还是竞争关系,都是因食物而发生的关系,这就构成了食物链

(1)记忆食物链的概念

(2)观察思考B:以上图中的草、鼠、蛇、鹰为例,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食物链的写作特点。

提示: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二是箭头方向;三是食物链的组成。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由各组推荐的代表回答,最后老师汇总出食物链的写作特点。)

食物链写作特点:

①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它的起点是绿色植物,终点是消费者。

②用箭头表示捕食关系,被捕食者在前,捕食者在后。

③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没有分解者。

知道食物链的写作特点后,介绍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3、互动一:写出林德曼场景中的食物链

(1)此食物链包括几个环节?介绍营养级

(2)捕杀鹰后,蛇的数量如何变化?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最少的是?

(3)如果在食物链中加上人的话,处于第几营养级?数量如何?

联系实际:人类居于最顶端,数量理应最少,现实中全球约70亿人口,说明什么问题?超出地球的承载能力,这也就是我国为何一直控制人口数量的原因。

(4)某一生物所居营养级是否固定?为什么?

4、观察思考C: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你最多能找到几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之间有联系吗?

以组为单位讨论、总结出食物网的概念和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对食物链有深刻的认识后再学习食物网,水道渠成。)

互动2:我来露一手:根据文字描述绘制食物网,加深对食物网的认识。

互动3:曾有一段时间,人们非常喜欢吃蛇,不法商人大量地捕杀野蛇,对几种生物有影响?会带来什么后果?

互动4:是分析思考,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增强保护生物的意识。自然界的生命是普遍联系的,在这张生命的大网中,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应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规律,这其实是尊重人类自己。

(四)、经过“交流互动、自主探究”和“4个互动环节”能及时反馈,查漏补缺,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的重点。

(五)、总结提升构建整体

通过畅所欲言这一环节构建整体,由学生总结本节的重点,教师适时点拨补充完整;回答学生心中的疑问,把知识进行延伸,提高兴趣,最后教师总结本节和下一节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本节是下一节的基础,下一节是本节的提升。

(六)、作业:

①、学案P23

②、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书上要求,动手制作生态瓶,为第三节课做准备。(老师提供3条小鱼和水草)

(七)、板书设计

§23.2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1)定义:

(2)写法:草→兔→狐

篇11:《生态系统的结构》复习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食物链食物网等主要内容,教材中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让学生对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有个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阐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因此,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江苏省的高考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在高考说明中是A等级,即为了解,所列知识点要能在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关系及其数量变化关系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知识填空、判断举例、学生板演四中成分的关系,四种成分的判断,练习来突出重点,利用知识填空,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讲解,习题训练来解决难点。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提前复习,教师认真批改。授课中以板书和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讲练结合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五、学习方法

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练习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本身对本部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高考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理解高考的重难点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六、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较多,如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等,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学生或多或少有些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来展开。

七、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

请据图回答:

(1)该图所示成分构成一个 ,阳光是它的

(2)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 ,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 。

(3)蛇占有 条食物链,占有的营养级有 。

(4)螳螂和黄雀之间存在 关系

(5)若螳螂全部迁走,则黄雀的数量将会 。

(6)动植物尸体是由图中的 通过 和 这两种作用分解的。因此该生物在生态系统的 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一个题目来检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情况,使学生知道哪里有问题,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也能使老师清楚存在的问题,对于问题能更好的重点讲解。

2、知识网络

3、要点讲解和练习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P201回扣基础要点一]学生整理基础知识,完成[练一练]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P201回扣基础要点二]学生整理基础知识,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说明]

1、细菌都是分解者

2、动物都是消费者

3、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4、植物都是生产者

5、温度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P202考点突破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 学生看书记关系图,后板演,教师分析四中成分的关系

(2)四种成分的判断 上面一点内容理解透彻的话,这一个知识点就不需要多讲解,学生回答就可以了。

[P202对位训练1、2、3]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P201回扣基础要点三] 学生整理基础知识

通过一条食物链:草 → 兔 → 狐 →狼 来分析各种生物分别属于哪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级别,所属生物类型,营养状况,内容较简单,采用学生回答的方式。

最后,学生前后相互说写食物链中需要注意的要点,讨论好后,请学生来回答。

[P203对位训练4、5]

[P203考点突破考点三]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动

举例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生物数量的各种变动情况

[P203对位训练6、7、8]

最后,回到知识网络,回顾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难点。

八、作业布置

定时检测 P325 第36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

九、课后反思

上一篇:忠诚感恩奋斗演讲下一篇:火锅店开业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