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农户贷款

2024-07-20

小额农户贷款(精选6篇)

篇1:小额农户贷款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基本概念: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信社根据农户的资产情况,以农户的信誉为保证,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

贷款用途:

(一)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的农业生产费用贷款;

(二)小型农机具贷款;

(三)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贷款;

(四)个体经营户、私营企业主的流动资金贷款;

(五)农户子女上学、建房、治病等消费贷款。

贷款对象及贷款条件:

(一)具有农业户口,且户口所在地在农信社的营业区域内;

(二)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三)资信良好,具备清偿贷款本息的能力;

(四)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其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有合法可靠的经济来源;

(五)个体经营户、私营企业主应在农信社开立结算帐户。

授信额度:对单一农户初次授信或调整后的授信最高额度一般不超过该农户近三年平均年纯收入或家庭拥有的可变现财物之和,额度原则上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

贷款期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期限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周期确定。因重大灾害造成损失的,可延期归还。

贷款利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规定的利率政策,根据存款利率、费用成本和贷款风险等情况确定,并予以适当优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操作规程

调查农牧户基本情况---评定资信等级和核定信用额度---帐务管理---贷款发放---贷款检查及回收。

篇2:小额农户贷款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为了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服务水平,加大支农信贷投入,简化信用贷款手续,更好的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开办的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它适用于主要从事农村土地耕作或者其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个体经营户等。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还将长期存在下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对脱贫致富、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将日益强烈,而农户分布广、户数多且单个规模小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有相应的零星分散、额度小、总量大的金融服务与之相适应,而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服务的重点是广大分散的农户,如何将有限的资金切实用于支持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如何在改进服务的同时又能够防范信贷风险的产生,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既能够贷得出,又能够收得回,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有效运营的新的信贷方式。

一、小额信贷之利农户小额贷款是近几年在农信社广泛开展的一种信贷业务,但就我国现在的金融市场情况看,小额农贷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它可以拓展信用社业务,帮助农村低收入人群和社会弱势群体摆脱贫困,帮助为数众多的个体经商户加速发展,并创造数倍于己的社会效益,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金额小限制了其发展。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基本于农户的信誉发放的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一般贷款金额较小,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户贷款需求量加大,而许多农信社却没有适时调整信用贷款额度,农户只能选择其他贷款金额较大的担保贷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展。

2、贷款期限不尽合理。许多农信社在办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时,期限一般为一年,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长短不一,如林果业生长周期长达二至三年;鱼类养殖分为淡旺季。贷款期限的单一化就加重了农户还款难度,没有体现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特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额信用贷款的发展。

3、投放积极性不高。部分信用社片面认为农户贷款额小、面广、工作量大、经营成本高,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收益有限,因此,在推广小额信用贷款上存在不积极、不主动的现象,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

4、信用等级评定不够深入。一是在信用等级评定过程中,部分农信社的信贷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对农户家庭的经济状况、信用状况、还款来源等情况调查了解不深入,仅凭个人的主观印象或根据当地村干部推荐便予以评级授信,调查和授权授信偏离实际情况。部分农信社建立的农户经济档案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农户家庭的资产、负债、收支以及信誉状况,尤其是资产、负债更是流于形式,使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二是片面追求评定面和小额贷款的推广面,放松了信用等级评定条件和标准,忽视了信用户的评定质量。

5、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风险不容忽视。由于小额信用贷款没有担保作为还款保障,主要依赖借款人的信用作保证,个别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安全系数稳定性相对较差,而且有些信贷人员调查不够深入,还有存在部分农户逃债、赖债行为等现象,从而进一步恶化农村信用环境,导致风险不断积累,给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工作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6.对小额信贷是一种金融服务方式还缺乏统一的认识。目前,不少人仍然习惯性地认为小额信

贷是扶贫手段而不是金融服务。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信贷资金供给在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不积极,依然希望能得到国家财政的扶贫拨款;而信贷资金的需求者则是想办法多贷款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扶贫,造成农户把小额农贷与赈灾款、扶贫款、救济款等混淆起来,有的农户认为小额农贷款是无偿的,看到别人贷,自己也要贷,产生“不贷白不贷”的攀比心理。

7.忽视质量,片面追求小额农贷的推广面和推广速度,存在盲目单纯完成任务的现象。在广大农村信用社全面推广小额信贷工作后,农村信用社从上至下把小额农贷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确定了两个百分之百的指标(即调查面100%,评级面100%),部分信用社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图虚名,忽视小额农贷的质量,极易形成新的不良贷款。

8.小额农贷“农转非”。因农村信用社部分工作人员审查不严、贷后检查不力,有的甚至内外勾结,导致小额农贷在运行中出现一些“鱼目混珠”和“农转非”现象。表现之一是“张冠李戴”贷款,即非农业人员借用农户的身份证件,借用农户之名骗取小额农贷。其二是“化整为零”贷款,即非农人员冒用多人身份证件,套取小额农贷,或是同一农户多次在信用社立据贷款,形成支农资金“垒大户”。其三是“偷梁换柱”贷款,即非农人员联系一个或多个农户,获取小额农贷后,转移贷款用途,用于非农产业。上述现象在小额农贷到期收回时,极易产生用钱的人不还款,立据的人不认账,引发经济纠纷,悬空信用社贷款,造成信用社资金损失。

二、建议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必须尽快适应新的形势,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为支持“三农”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因此,农村信用社在今后的小额农贷推广工作中,应做到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改进管理,努力防范风险,扎实有效推进。

(一)提高认识,广泛宣传。虽然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小、面广、工作量大,但也应看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农村信用环境的培育发挥相当大的作用,整个农村信用环境要是建设好,对以后信用社开展各项工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应进行广泛宣传,将小额信用贷款的办理程序和要求宣传到辖区的每一个农户,让其了解小额信用贷款,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推动小额信用贷款又好又快发展。

(二)及时总结,适时调整。要及时对农户小额信用开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就一些条件应针对各地区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等,才能更好地进一步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三)因地制宜,分类开展。要根据实际合理确定对不同资信情况农户的贷款方式:对经济实力强、信誉高、从事生产项目效益好的农户,尽量对其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经济实力较差、有实干精神、从事生产经营效益一般的农户,也可小额度地发放信用贷款;对超过小额信用贷款限额、借款者本人又无法提供有效抵押、担保的农户贷款,可采取农户联保贷款;对于市场前景难以把握的较的大规模生产和经营的农户的大额资金需求,要发放有担保的贷款,有效控制贷款风险。

(四)积极沟通,协力配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必须经过调查摸底、评级授信、发证放贷和贷款回收、贷后检查等多个环节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的作用,充分利用他们熟悉村情、民情有利条件,与农村信用社一道做好信贷资料的收集和信用等级的初评工作,做到依靠但不依赖。同时在工作协调,规范操作程序,强化后续管理等方面注重发挥其作用,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营运切实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

(五)做好管理,防范风险。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基本于农户的信誉发放的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虽然简化了贷款手续,方便了农民办贷,但贷款风险系数较高,因此,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在贷款发放后,要切实深入借款农户,了解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贷款的真实使用情况,确保贷款按规定用途和要求使用,一旦发现信用贷款转借他人、移用等不正常情况的,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包括取消信用户资格、强制收回贷款等,以有效控制信用贷款风险。

(六)建立考核,奖罚分明。农户的信用是动态的,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必然会出现一些变动,因此,个别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产生风险是难以避免的。为防范和化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必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贷款管理责任考核制度,应参照本地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不良贷款平均比例确定一个适当的不良贷款比例及相应的不良贷款考核指标,实行超指标比例赔偿、低于指标比例适当奖励的办法,以调动信贷员开展小额信用贷款的积极性。

发表日期:2009年5月31日出处:福建省联社泉州办事处作者:黄智星

(七)树立小额农贷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扬实事求是、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把这件利党、利国、利民、利社的好事、实事全面贯彻落实。

(八)加强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政策扶持,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农业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越来越大,直接或间接影响农贷资金的安全。因此,国家和有关部门应从“农业稳、国家稳”的大局出发,采取积极措施给予农村信用社优惠政策,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和支农积性。一是给予财税优惠政策。国家财政应建立专门的小额农贷风险补偿基金,对小额农贷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税务部门可减免,返还小额农贷营业税,小额农贷不能与其他贷款同等按贷款利息收入的5%征收营业税,通过减免,返还小额农贷营业税,促进农村信用社对农业的“多予”。二是扩大农村信用社呆账核销自主权,及时核销小额农贷呆账,以利于及时处置小额农贷损失、减轻损失、减轻包袱。三是适当提高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以利于农村信用社运用杠杆作用,筹集更多支农资金。

篇3:我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问题探讨

1 国外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分析

1.1 孟加拉乡村银行

孟加拉乡村银行 (以下简称GB) 源于20世纪6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默罕德·尤努斯博士的小额信贷试验。1983年由孟加拉国的中央银行与政府相关构共同出资创立了孟加拉乡村银行。目前几乎所国家都直接模仿这种运作模式, 可是说尤努斯博士是世界小额信贷的鼻祖。

①目标群体。

GB的宗旨是为最贫困者服务, 所以对服务对象有明确的筛选标准, 并通评定申请者的“财富指数”等有效措施将较富裕者剔除。乡村银行特别强调妇女提供金融服务, 最近乡村银行还开始尝试向“老弱病残”的乞丐发放一种无息长期贷款。到2004年3月, 已经有4000乞丐获得了这种贷款。

②资金来源。

GB因最初是国家所有, 因此资金来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强制成员储蓄;二是联合国发展金融组织、福特基金、挪威援助组织捐款及政府补贴。20世纪90年代后期, 乡村银行允许会员持有股份, 目前乡村银行股份92%由借款人持有, 而政府只持有8%股份, 这样, 乡村银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资金, 得到了长期的发展。

③运作流程。

首先, 申请成为会员。其次, 组成联保互助小组。最后, 中心会议收款。每个互助小组每周开一次中心会议, 乡村银行的职员在每星期的中心会议上收发贷款。同时, 在中心会议上, 借款者可以得到农业技术及管理上的培训, 借款者之间也可以交流经验。

④利率设定。

GB主要不以盈利为目的, 其利率较低。目前, GB的小额信贷贷款的利率仅为20%。

⑤激励机制。

GB设计了一套“五星”系统, 每年对分支机构进行评比, 被授予不同颜色的星星。评比体系中不仅有存款额、风险控制等一般存贷机构必须达到的标准, 还有借款者子女教育程度和贷款对贫困者的影响等乡村银行推崇的社会发展目标, 从而有利于引导全银行的职员致力于消除贫困的目标。“五星”系统虽没有金钱上的奖励, 但能为分支机构带来一定的荣誉, 从而有利于促进分支机构间的良性竞争。

1.2 印尼人民银行乡村服务站

印尼人民银行乡村服务站 (以下简称BRI-UDS) 是20世纪70年代印尼人民银行为了发放BIMAS农业贴息贷款而建立的分支网络。但由于BIMAS贷款的利率相当低, 造成BRI-UDS连年亏损, 在80年代初期, 运作己难以为继。在财政部的支持下, BRI-UDS被改造成为一个可以满足各种金融服务需要、运作自主、财务自足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络, 并从此保持了较高的贷款回收率。截至2004年底, 有96%的小额信贷业务实现了盈利, 成为印尼最大的小额信贷提供机构, 也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提供小额信贷非常成功的例子。

(1) 目标群体。

BRI-UDS对借款申请人的贫富程度并无明确的限定, 对方只要有信用便有机会获得贷款。

(2) 资金来源。

BRI-UDS建立源于财政部支持, 所以起初资金来源也主要是政府的补贴。但是, BRI-UDS很快意识到吸收储蓄对于完善银行职能, 解决资金来源的重要性。他们根据客户的各种需要, 推出了4种具有不同收益与流动性的存款产品:IIYIPEDES, TABANAS, DEPOSITO和GIROUDS。通过大力鼓励客户存款, 有效的解决了贷款发放的资金问题, 从而避免了对政府补贴和外国组织捐款的依赖。

(3) 贷款利率。

BRI-UDS更多地考虑金融机构可持续性, 完全按照市场情况制定利率, 一般高于商业贷款利率水平。

(4) 运作流程。

BRI-UDS在前期贷款条件比较苛刻, 贷款需要不低于借款等额的担保, 贷款面也比较窄, 一般仅占社区贫困户数量的4%-5%。直到后期才开始为大量低收入人口提供信贷服务, 有些项目的贷款对象甚至是在贫困线以下的穷人。但是, BRI-UDS完全实行商业化管理, 其贷款流程也与商业银行的贷款程序几乎一致。在贷款发放前, 组成自助小组, 并对组员实行严格的审批, 贷款发放后, 虽与贷款人保持密切接触, 但不对贷款的使用过程进行监测。同时, BRI-UDS也非常重视对农民的培训, 只是这些培训是由农业部的技术推广员来完成的。

2 我国农户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2.1 农村信用社偏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扶贫功能发挥不充分

总的说来, 我国的小额农户信贷和GB、UDS相比, 制度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具体表现为: (1) 目标人群主要是农户中的中等及以上收入者。 (2) 贷款方式虽有便利农户的小额信用及联保贷款, 但无专门为最贫困人群设计的贷款方式。 (3) 利率水平虽不是很高, 但也不偏低。 (4) 基本上没有外部补贴, 目前农村信用社除营业税低于商业银行、新增农贷余额超过新增贷款余额40%的部分可以获得央行的低利率再贷款外, 没有其他补贴。

2.2 农户小额信贷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1) 贷款额度、期限、利率设置不合理。

①贷款额度、期限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 目前, 小额农贷的具体额度, 发达地区优秀等级一般是3-5万;中西部地区大多在10000以内, 如在1000元-3000元之间, 甚至还有更小额度的几百块钱的贷款。这种小额度的扶贫贷款虽然充分考虑了贫困农户的实际经济需要, 但是, 随着个别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上述贷款额度已难以满足部分农户专业化生产的资金需求。②贷款利率过低。 在国际上, 即便是奉行福利主义的小额信贷机构, 如GB, 其存贷差平均也有8.9%, 达到了国际上成功小额信贷项目应达到的标准 (注:国际上标准为8%-10%之间) 。但是, 我国目前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只有很小一部分满足了5%-7%存贷利率差的要求, 不能较好的弥补所需成本及损失。如果一旦政府补贴撤出, 小额信贷的机构可持续性不能保证, 为农户提供可持续信贷服务的目标也不能完成。

(2) 缺乏对农户的激励机制设计。

各国成功的小额信贷经验表明, 对农民借贷者的培训是小额信贷成功的一关键所在。农民为市场中的弱势群体, 他们对迅速变化着的市场反应不够灵敏对适用技术的了解不够专业。因此, 国际上开展的小额贷款项目都要对贷款户行大规模培训, 提高他们对市场, 新技术以及运用贷款的能力。我国农民同样亟待培训。他们不仅仅需要了解新的技术, 而且还要学会如何应对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种植、养殖项目以及生产方式。

3 解决我国农户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3.1 解决扶贫目标与可持续性发展目标之间矛盾的建议

(1) 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农信社仍将在小额农贷市场中处于“主体”地位, 而且还有很大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改革才刚刚开始, 体制活力更有上升空间。因此, 为促进小额的发展, 需要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 包括加快农信社产权制度的改革, 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等, 充分挖掘农信社的潜力, 以充分发挥其在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中的主体作用。

(2) 扩大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

由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可知, 一个小额信贷机构要源源不断地为贫困者提供资金,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能长久的依靠外界的援助或补贴, 而要凭借自身的内力地推动。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扩大储蓄额、增加利息收入两方面入手。在鼓励储蓄方面, 农村信用社可以借鉴BRI-UDS的做法, 对农户存款采取激励措施, 如:对于在农村信用社储蓄的农户, 贷款时可以实行低于统一标准的差别利率;允许储蓄者摸奖, 并提供有吸引力的奖品等。同时, 农村信用社也要从自身入手, 通过不断的改进服务质量、力, 以此吸引更多的储蓄。

3.2 完善贷款制度设计的建议

(1) 制定合理的贷款额度、期限、利率。

农村信用社在确定农户小额信贷额度前, 要认真做好调查工作, 深入农村及时了解农户的资金需求。各地区农村信用社要根据自身农村经济发展程度因地制宜, 考虑对农户所投项目进行分类, 针对不同类别项目确定不同的贷款额度。 同时, 改变原来额度单一的做法。即将原来每一等级的额度, 设置成一个范围, 同时将额度范围划分为若干档次。

针对农户具体投入的项目资金回笼周期来确定农户贷款期限, 而不应“一视同仁”。同时对于农户因为生病、自然灾害、管理不善或其他危机不能按时还贷的情况, 应采取重新安排贷款或重集资金的方法。重新安排贷款指延长期限或改变还贷时间规定, 或二者皆改变。重集资金指除了起始贷款额外, 提供一定的额外贷款资金。

对于农户小额信贷利率的设定可以结合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实际情况, 采取一些过渡性措施, 选取一些民间借贷比较活跃的地区作为试点, 在现有利率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范围。当试点成熟以后, 可逐步推广, 为贷款利率市场化作铺垫。

(2) 与农村基层组织合作对农户进行培训。

各国成功的小额信贷经验表明, 对农民借贷者的培训是小额信贷成功的又一关键所在。在目前的机构设置中, 我国农村信用社不具备对农户大规模培训的能力。这就需要各级政府, 特别是基层政府的介入。把农村的技术工作者及有关部门动起来, 配合小额信贷项目, 不断地给农民以培训。

(3) 增加对农户获得新贷款和获得更高额度贷款的激励机制设计。

建议在农户信用评定等级优秀、良好、一般的基础上, 每一级再划分若干个档次。在每一级内, 农户如果信誉好, 守信用, 贷款额度可以在一定时间后自动进入较高档次。另外, 对于随着个别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 原定贷款额度已难以满足部分农户专业化生产的资金需求地方, 建议发展农户联保贷款来相应增加贷款的额度。或者在小额农贷业务上, 可采取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地农户贷款进行担保的形式, 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搭建信用平台, 考核农户信用从农产品销售收入中分期还贷, 这一形式既可以降低贷款风险, 也可以降低经营成本。

摘要:我国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操作时间不长, 不管是在制度设计、操作规范以及推广过程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外两种比较成熟的小额信贷模式:孟加拉乡村银行和印尼人民银行乡村服务站, 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 对解决我国农户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解决扶贫目标与可持续性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完善贷款制度的设计。

关键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村信用社,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汤敏.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当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J].中国审计, 2003 (8) .

[2]曹子娟.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3]杨顺成.中国小额信贷模式选择的理性思考[A].中国小额信贷十年,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篇4:农户小额贷款模式比较研究

关键词:小额农贷模式 农户贷款 比较分析

一、引言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机构萎缩、农村资金外流、农民贷款难等成为影响金融支农扶贫工作的难点问题,如何有效运用金融手段解决“三农”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国际上,以小额信贷帮助社会贫困群体脱贫致富最具代表性的是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创办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在我国发放农户小额贷款的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商业性金融和非金融机构以及依靠捐赠基金设立的扶贫经济合作社。

二、国内外农户小额贷款模式分析

笔者主要结合国内外农户小额贷款的最新进展,对目前国内存在的农户小额贷款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户小额贷款道路。

目前国内外比较成功的农户小额贷款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下面本文一一进行分析:

(一)农户联保小组发展模式

采用该模式,借款人可以遵循“自愿组合、诚实守信、共担风险”的原则组成联保贷款小组申请贷款。联保贷款小组一般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一是联保成员不低于3户;二是联保成员间不是夫妻及两代内的直系亲属关系;三是联保成员的居所或主营业务所在地应相对集中。采用联保小组担保的,每个借款人只能参加一个联保小组,在联保小组成员贷款全部清偿前,不得退出联保小组;联保小组成员出现不良贷款的,在不良贷款清偿前停止对小组所有成员发放贷款。

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就是采用的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充分利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声誉机制来约束农户行为,降低农户信用风险,解决农户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其优势在于一个小组内部成员可以互相监督,进而降低监管的成本,大大降低主观违约的风险。但由于农业生产的风险较大,一旦发生客观不能还款的情况,极易形成坏账。印度的实践表明由于内部的压力一些农户拆借民间高利贷去还账,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因此这种模式往往还加入了诸如“弹性贷款计划、养老金账户制度”等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制度设计。

(二)“信用村+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指农户小额贷款的机构通过评定信用村实现对农户的批量发卡,对信用村农户的金融需求给予信贷倾斜政策。吉林舒兰市农行是该模式比较典型的例子,其优势在于:一是可充分发挥村级行政组织的作用,由其协助做好贷款的调查、管理和收回工作。二是可推进农村整体诚信环境建设,促使村领导和大多数村民为维护荣誉、方便贷款而进一步增强诚信意识。三是可密切农行与村社的关系,形成信用村后,有助于占领市场,进一步发展其他业务。但只有在管理机构比较健全、经济比较发达、农村干部意识比较超前,信用村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三)“协管员+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又被称为“五老”(老支书、老村长、老组长、老党员、老班干部)模式,指在运作农户小额贷款的过程中,,将村里“五老”认定为协管员,由“五老”组成诚信评议小组,在贷前农户准入时提供信息,甄别、推荐贷款对象;贷后协助管理、防控贷款风险。该模式是由湖南农行率先提出的:“五老”群体生在农村、贴近农民、了解农民,有的是行政领导,有的是群众领袖。利用他们的威望和群众基础,为农行贷前提供农户信息、为农户小额贷款提供担保、为农行加强贷后管理提供支持,就能够比较好地减轻基层网点客户经理的工作,提高贷款效率。但这种模式的效果与“五老”的素质以及外在激励措施力度密切相关,不同的素质,发挥的效果也参差不齐。

(四)“公司+农户”模式

该模式是指银行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对龙头企业的订单农户发放贷款支持其生产,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银行与企业、农户签订三方协议,保证贷款资金、农产品收购资金在指定的账户内封闭运行,龙头企业支付给农民的收购款项优先偿还贷款本金。“公司+农户”模式的贷款业务质量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供担保龙头企业的信誉和保证能力;二是贷款农户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该模式比较典型的代表是宣城市农行农户小额贷款,该行与龙头企业、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将过去农户和银行、企业和银行“一对一”的关系,转变为银行、企业、农户“三位一体”的关系,通过小额贷款这个纽带,采取三方协议合作方式,实现了农户贷款、龙头企业担保,解决了农户贷款担保难,信息不称问题。

(五)“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农户”模式

农户一般没有房产、机器设备等适合做抵押的资产,这使金融机构在发放农户贷款时面临一定的风险。如果有第三方为农户贷款提供保证保险,将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保证保险是指在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需在约定的条件和程序满足时方能获得赔偿的一种保险方式,其主体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就是贷款合同的借款方和贷款方。借款人为获得贷款,须与银行、保险公司分别签订贷款合同及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合同。宁波市人民政府首先开展了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支持对象为向试点银行申请小额贷款的农业养殖大户、初创期小企业和城乡创业者。借款人融资成本由银行贷款利率、保证保险费率及附加性保险费率3部分组成。试点期间,银行贷款利率不超过同期基准利率上浮30%的水平,保证保险费率和借款人意外伤害险费率合计最高不超过贷款本金的3%。试点第一年,银行与保险公司暂按30%:70%的比例分摊贷款本金损失风险。但该创新模式还只在少数地区试行,且贷款机构仅限于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果能进一步扩展到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则将大大提高农户小额贷款的覆盖面,使更多农户有机会获得小额贷款,将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结合起来快速改变其贫困现状,提升农户和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三、小结

当前“三农问题”是我国发展亟需解决现实问题,国内外的大量例子都证明了金融手段在解决农村问题上不可替代的效果,中央和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额农贷发展的政策,社会上小额贷款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也都在积极探索小额农贷的新模式。作为一名经管专业的学生更要积极的去关注国家发展的面临的问题,锻炼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尝试去提出些解决的建议,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毅,李睿,孙长江.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外部风险因素分析——以哈爾滨市农村信用社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

篇5: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

农村信用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开办以来,有效地缓解了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在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资金困难,促进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农牧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牧民的贷款需求增加等变化,现行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出来,有必要加以适度调整与创新。

一、农户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小额信贷“额度小、期限短”,不适应农牧户的资金需求。

1、“额度小”抑制了农牧区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农村信用社对农牧户授信限额最大20000元,最小2000元,小额信贷只适合于家庭型传统小规模养殖业的生产经营,对已形成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农牧户来说,小额贷款解决不了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牧业产品需求结构多元化,农牧户的生产也不再局限于粮食生产与畜产品生产,还要进行经济作物、特色养殖等,因此农牧户的贷款需求与以往相比大大增加。但是农村信用社在设定农户小额贷款金额时,非但没能充分考虑到农牧户的实际贷款需求变化,而且从农村信用社或者信贷人员自身利益出发,为降低信贷风险,存在人为压低贷款额度的现象。

2、“期限短”加重了农牧户还款难度。农牧户主要以传统养殖业为主,现今农牧区发展的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等生产周期需2-3年,资金周转慢,而信用社的贷款期限最高为1年,导致贷款期限与农牧民需求的期限不相匹配,需求的贷款期限往往高于贷款期限,增加了农牧民还款难度,甚至造成贷款逾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

(二)小额信贷的扶贫性质与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即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资金支持的信贷服务,为其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又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从农村信用社的角度来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没有抵押担保作为保障,作为弱质产业的农牧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与其相配套的农牧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农牧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在现有体制下得不到合理补偿,甚至还有可能承担部分社会成本。这些原因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向农牧户发放信用贷款的积极性。

(三)宣传不到位,各阶层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认识有偏差。

农户小额信贷作为一项国家信贷支农措施,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但边牧地区的地方政府、农村信用社、农牧户对此项政策的重大意义认识存在偏差。

1、有些地方政府、苏木、嘎查对信用社健康发展的参与程度低,认为发放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事,把农户小额信贷当作一般的信贷业务。少数苏木及嘎查份内的工作很多,让他们介入对牧户的信用评定工作认为是额外负担,还有的嘎查干部不愿意在有关栏目内签字,怕将来承担经济责任。

2、农村信用社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对风险的顾虑,淡化了农户小额信贷的政策性。一是农村信用社虽然定位服务于“三农”,要求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然而农村信用社又是金融企业,又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经营原则。由于农村信贷补偿机制不健全,信用社在支农过程中所产生的贷款风险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在加大信贷责任追究制后,部分信用社难免有惜贷思想,从而使部分急需贷款支持的弱势群体难获得贷款。二是有的信用社片面认为农户贷款额小、面广、工作量大、经营成本高,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收益有限,与其“广种薄收”,倒不如看准几个大户集中投放来得痛快,因此,少数信用社推广小额信用贷款不积极、不主动,有的社在信贷投向上重工商轻农牧业、重大额轻小额、重盈利轻服务,违背了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三是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一样,有过分依赖抵押担保方式等第二还款来源防范信贷风险的趋势,对信用贷款认识不足,对农牧户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调查了解少,因而注重发放抵押担保贷款,忽视信用贷款。四是信贷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不配套,基层信贷人员对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存有偏见。目前多数农村信用社实行了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谁发放贷款谁负责收回。在贷款种类中属担保贷款的如果出现风险,可以依法保全债权,而发放的信用贷款如果出现风险,就难以保全债权。为此,基层信贷人员对发放信用贷款顾虑重重,宁可少放或不放,也不去“冒风险”。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在强化信贷风险约束的同时,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贷款管理中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配套,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3、农牧民受文化水平、信息交流等方面的限制,对国家政策了解不深入。

一是有些农牧民认为只要信用社给贷款,什么方式都行,目前,辖区农牧户贷款中 “五户联保”贷款逐渐在取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二是地方社会信用环境不佳,诚信度不高,使一些农牧户受欠贷大户的影响,还贷时相互看齐的跟风心理也是信誉下降的重要原因。

二、几点建议

(一)区别对待,灵活制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和期限。

农牧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加大对农牧业产业化的信贷资金投放,对在农牧地区经营效益好的农牧业产业化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农村经济组织及龙头企业,可以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满足其资金需求,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在贷款额度上,应根据不同农牧户的承贷能力和用途划分不同的额度标准,满足农牧业产业化条件下农牧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如对从事简单和小规模养殖业的农牧户和外出务工、本地创业的农牧户,授信额度可确定在1-2万元以内;对农牧区规模生产经营大户和民营经济户,授信额度可确定在5万元以内。对超过授信标准的贷款,可采取联保、担保、抵押、质押等贷款方式。

2、在贷款期限上,农村信用社应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与用途,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应的贷款期限。按照农牧户需要的时间发放贷款,适当时可发放跨贷款,以有效解决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不衔接问题。特别是对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收益相对较高的特色养殖业的农

户贷款,可放宽到2~5年,适当增加中长期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品种。

(二)建立农牧业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与农村信贷保险制度,为农村信用社建立良性金融生态环境。

农户小额信贷作为一项国家支农信贷政策,具有较大的政策风险,对这一政策推广后可能产生的信贷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由谁来承担,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为农村信用社建立相应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与良性金融生态环境。农牧业的受自然条件与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决定了其脆弱性。因此,应建立保险制度,由农牧户、信用社、保险公司签订信贷保险契约,对农村信贷实施再保险,以防范农村信贷风险的发生。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阶层对农户小额信贷的认识。

1、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户小额信贷较强的政策性,切实有效的把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小额信贷政策落实到位。一是政府部门要拿出一定的担保资金,为农村信用社的信用贷款提供担保,促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展。二是地方政府应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贴息政策,提高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积极性。三是地方政府和涉农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不能随便干预信用社的贷款发放,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立足当地实际,不能一轰而起,要根据农牧民的承受能力与市场前景,科学地规划项目和确定投资渠道。

2、农村信用社要建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小额信贷长期健康发展。一是各农村信用社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制作宣传板报、发放小册子,向农牧户宣传贷款条件、贷款手续及贷款优点,使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农牧户及时了解国家的信贷政策、原则和操作程序,认识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国家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富民政策。二是农村信用社要切实以服务“三农”为本,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农牧区谋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连接农牧民的一个纽带,也是农村信用社在支农方面的优势,应积极建立有效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展长效机制,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三是实现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与信贷激励机制的有机结合。农信社在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对信用等级差的坚决不予贷款支持。同时,在规范信贷行为,加强信贷管理和信贷约束的基础上,完善信贷激励机制,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管理和收回责任目标及考核奖惩措施。对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资产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并与工资奖金挂钩,以充分调动基层信贷人员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积极性,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既有足够的信贷总量和覆盖面,又有较高的质量和回收率。

篇6: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旗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水平,增加对农户和农牧业生产的信贷投入,简化贷款手续,并保证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贷款通则》、《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农户贷款管理办法》、《阳光信贷》和《信贷业务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信用社根据农牧户的资产情况,以农牧户的信誉为保证,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遵循”先评级、再授信、后用信”原则,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信用社对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公开管理制度,公开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政策、制度,公开农牧户资信等级评定以及授信额度,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在辖区内的乡镇(不包括营业部)、所辖行政村连续居住期在一年以上,申请贷款额度在2万元(含)以下,用于传统种养业的农牧户(优先使用富民一卡通放款)。

第二章 贷款评级授信条件及放款条件需提供的资料

5.借款人惠农一卡通复印件及近一年流水账单; 6.借款人经营情况说明及借款用途说明;

7.借款人不能提供惠农卡的,要有一名代偿人提供惠农卡复印件及身份证复印件和一年流水账单;

8.拟提供的担保人姓名和信誉情况说明; 9.在农村信用社开立结算账户; 10.农村信用社要求的其他资料。

(四)发放贷款需提供的资料:

1.获得信用评级有信用评级授信相关资料; 2.收到授信通知书;

3.放款时必须与惠农卡关联,并与借款人签订惠农卡担保协议(有授权扣款要约),并留有签字影像资料(核实身份证明);

4.不能提供惠农卡的,执行贷款担保流程,有一名担保人提供惠农卡并签订保证合同和惠农卡扣款协议;

5.另有一名信誉良好的当地人提供担保,要有担保人及其配偶身份证原件并留存复印件(核实与授信申请一致,且符合授信通知要求);

6.现场签定借据、合同,并留有借款人、代偿人、担保人与配偶签字影像资料(核实身份证明);

7.在农村信用社开立结算账户; 8.信用社要求的其他资料。

第三章 贷款的用途

二等、三等,各等级的标准为:

一等标准:(1)信誉优良;(2)在信用社贷款能按时偿还本息,无不良记录;(3)家庭拥有可变现财产10000元以上;

二等标准:(1)信誉较好;(2)基本能按期归还信用社的贷款本息;(3)家庭拥有可变现财产6000元以上;

三等标准:(1)能讲信用;(2)对拖欠的信用社贷款本息能确认并在逐步偿还;(3)家庭拥有可变现财产3000元以上。

第八条 农牧户评级授信额度的核定:

农牧户按其经营的品种、特点、规模等可分为:

(一)普通农牧户:从事传统种养业;

(二)经营性农牧户:主要经营如小卖部、小型修理部、磨房、运输业、屠宰、农产品收购、加工的小商户等;

各类农牧户均需根据其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和家庭拥有的资产和收入情况确定评级授信额度,不能划类平均,不能多头授信。

计算方法为:依据信用评级系数、申请人净资产和收入水平等因素,核定授信额度。

第九条 信用社实地调查信贷员,对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评级授信额度核定后,由信用社负责人告知农牧户贷款客户以成为信用社预客户。

第五章 贷款期限和利率

第十条 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期限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周期确定。因重大灾害造成损失的,可延期归还。原则上小额农牧户贷款不得跨(不得超过一年)。

用和生产经营情况,督促农牧户按期还本付息。检查应有书面检查记录,并于每个季度写出专项检查报告。

第十九条 借款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提前收回贷款本息,取消其信用贷款资格。

(一)将贷款资金用于非法经营的;

(二)弄虚作假,套取贷款的;

(三)贷款后转借他人或发放高利贷的;

(四)其他违反贷款管理规定的行为。

贷款到期前,应提前7天下发还本付息通知单;对到期贷款要求延期的(贷款除特殊情况外,一律不准延期),贷户应提前15天向信用社提出书面申请,由信贷员和信用社负责人签批延期意见,报联社审批后方可延期。

第二十条 贷款收回方式为借款农牧户到信用社营业室偿还贷款。第二十一条 农牧户信用档案管理。信贷员对农牧户信用档案的真实性负责,负责农牧户信用档案内容的及时更新;信贷会计负责农牧户信用档案管理,实行一户一档,入柜保管。农牧户信用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农牧户基本情况:姓名、身份证件号码、家庭人口、住址、联系方式,家庭实有资产状况和债权债务情况等;

(二)家庭收支的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项目、收入状况及主要支出情况等;

(三)农牧户贷款情况:农牧户信用等级及信用额度评级情况,近三年借还款历史记录;

(四)其他需要掌握的材料;

未满足本地社员需求,找异地贷款每一笔罚款300元。

(四)对信用社负责人包片信贷员及委派会计的处罚

信用社主任是贷款经营的组织者和决策人,要对本社贷款发放、管理、收回负全部责任。委派会计对客户资料、面签、信贷档案的审核负全部责任。信贷员对自己的放款负责,实行包放、包收、包赔偿、包效益,对收不回的贷款,信用社主任和委派会计、责任信贷员是负责清收不良贷款的第一责任人。信用社主任承担50%的责任、委派会计承担20%的责任、责任信贷员承担30%。年底与绩效工资挂钩考核。

第二十三条 信贷员不得违规发放贷款,对于未经主任审批,信贷员自主发放的违规贷款,会计、出纳不得接收入帐,对于已经发放的一经发现必须在限期3天内本利全部追回,并对信贷员及相关责任人,处本息金额10%的罚款,限期内不能全额追回及不交罚款的,离岗停职接受处理。对于虽经主任审批但已发放的违规贷款,一经发现分别对信贷员及主任按本息10%进行罚款,并在限定3天的期限内收回贷款本息,达不到要求的停薪停职离岗清收。

第二十四条

对于弄虚作假,放新收旧掩盖贷款风险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对责任人处以100元至1000元罚款。

第二十五条

对自批自贷或发放冒名贷款,责令责任人立即收回,造成损失的赔偿全部损失,情节严重的可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第二十六条

对不按规定审批或超越审批权限,发放的贷款或擅自改变贷款投向的对责任人给予100元至1000元罚款。

上一篇:服务理念培训下一篇:领导干部在2021年公司三季度安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