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住村调研报告

2024-07-13

领导干部住村调研报告(通用7篇)

篇1:领导干部住村调研报告

祥井村位于潞城东部,全村185户,人口726人,拥有耕地1310亩,林地380亩。村民居住分散,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该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田务农,村里40岁以下的劳动力基本都是外出务工,约有550人,占总人口的75%,而从事的也基本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据村支书吴天良统计,全村人均纯收入约为3000元/年(主要是打工收入)。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以玉米、大葱为主要农作物。有约200亩核桃树、苹果树、梨树等经济林木,但缺乏管理,不成规模;养殖业主要是村民散养的猪羊鸡等,还处在小农经济阶段。2009年一户村民引进了60多只波尔山羊,由于不懂科学养殖,死亡率高,目前存栏80余只,效益不好。村委干部希望因地制宜搞一个项目以拉动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

总体来说,祥井村的主要困难有三方面:

1)空心村的尴尬:近年来,为了改善生活,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使得农村经济振兴无人,发展严重缺乏劳动力。支书吴天良说,种地不合算。以最普通的旱地西红柿为例,按最好的年景,最好的价格,每亩地也不过2万元的毛收入,付出则是没日没夜,操心费力,还得担心价格和市场。一不小心一年白费,还得搭上种子钱。一人打工一年也挣2万元,所以农村没有产业

留不住人,发展经济也就没有人,造成恶性循环。

2)没有支柱产业。村里搞工业没有基础,没有条件;搞农业形不成规模,也没有技术;总体上还处于小农经济的落后阶段。村委干部对此感到头疼.3)基础设施薄弱:全村虽然都已通电,但线路老化,导致电压低、电压不稳等情况,很多离变压器稍远的村民家中电压只有100多伏,甚至是连电风扇都无法启动。村内路灯少,只在村中主道上有几盏路灯,村民对此抱怨很多,因为都是老弱病残,晚上活动很不便;没有健身器材,许多村民说,城市里到处都有健身器材,许多村也有,为什么我们村没有。但村委干部说,我们村没钱。

4)教育医疗负担重。我们走访的许多户贫困人家,或多或少都存在因为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劳动力缺失和负债,这样对于完全依靠务农的农民来说,往往就直接导致了贫困。在我走访的12户村民里,大部分都是有病人的家庭。由于家庭的成年劳力长年在外打工,与亲人聚少离多,有一种凄凉的孤独感。除了医药费支出外,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子女教育投入占了收入的大多数。他们不吝血汗钱,把子女送进城里上学,希望孩子能努力学习,摆脱这个困境。打工者在身体高强度负荷劳动的时候没有办法兼顾身体健康,而又在出现健康问题的时候因此重返贫困,村民提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也都很无奈。

二、具体帮扶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我局立足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帮扶:

1)力所能及地解决路灯问题。我们认为,越是政策光辉暂时照不到的地方,越能体现政策的温暖,越能体现党对群众的关心。经过调研,我局计划为村中道路解决路灯20盏。并联系解决该村的全民健身路径问题。

2)开展标志性帮扶共建项目。拟选择一些市场前途好的绿化苗木,在该村种植“工商林”。既是帮扶的见证,也是与村民联系的纽带。年年岁岁,共同呵护,希望其最终成为一座村民的绿色银行,成为友谊之林。

3)实施造血工程。经过研究,我局拟帮助该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为其注册商标,实施商标战略,充分发挥其农业比较优势,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带动周边,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之路。同时在该村积极培育和培训农村经纪人。

三、几点建议

我市东部乡镇办事处各村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基本相近,从祥井村着眼,从振兴我市东部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议当地党委政府定期约请农业专家来为村民做技术推广及保障,选择适宜当地的农业新品种,大力发展种植

业,力求上规模。

2)建议突出规模养殖。通过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成功的典型,进一步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力度,使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积极引导养殖户加大对养殖业投入的同时,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投入方式,为畜牧业快速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性资金支持;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外力促进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周到细致的服务,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畜牧养殖业,为我市畜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形成全国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加大对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公共事业的支持。一是通过统一制定城乡发展规划,由公共财政作为主要投资主体统一投入发展资金,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公共事业得到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按“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农民有迫切需求的,有能力且愿意出钱办的公共事业,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由农民集资兴建;在乡村集体经济不强情况下,通过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开辟财源,增加积累,以提高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能力;三是推出一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备的项目,引入社会和企业资本。对现有公共事业基地、设施、资源大胆拍卖、租赁、转让等,以提高其效率、效益。如对已建成的农村小水库、闲置校舍等基础设施的产权进行卖断,变卖所得资金,由乡、村两级

集中起来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变卖后的农村基础设施,由产权人使用、管护、补偿和受益。这既可增加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也解决了公共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

篇2:领导干部住村调研报告

第一,牢记宗旨、增强党性的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总体上,各级干部队伍状况是好的,在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能够按照党的要求积极履行职责,兢兢业业工作,为人民群众办了很多好事、实事。但也应当看到,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党性观念不强,对自己要求不严,不愿吃苦奉献,不热心公益事业;有的不能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遇事不走群众路线,不听群众呼声、不认真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优亲厚友,搞小圈子,自行其是,我行我素;更有极个别干部,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违法乱纪,引起了群众强烈不满。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就是要通过广大干部直接深入基层,与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沟通,发现工作差距,促使各级干部强化宗旨观念,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第二,转变作风、推进发展的需要。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就是要让各级干部主动深入基层,体民情、察民意,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就是要引导

各级各部门通过调查研究确定抓什么、怎么抓、抓到什么程度、抓出什么效果,在全省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为群众排忧解难之风,真正对群众负责,为群众办事,让群众满意。第三,锻炼干部、提升素质的需要。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懒、散、庸”的问题;就是为了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就是为了锻炼干部、培养干部,提高干部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真正培养一批干部、提高一批干部,在全省干部队伍中形成识大体、顾大局,会干事、能吃苦,有激情、善创新,争先进、创一流的优良作风。

第四,促进和谐、保持稳定的需要。在促和谐、保稳定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这些矛盾问题不解决,人民群众有意见,党委政府形象受损害,社会稳定受威胁,我们实现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目标就会受到干扰和阻碍。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就是要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帮助基层组织、基层干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做法与经过

我单位把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作为联系群众、锻炼干部、转变作风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干部下乡住村。

(一)明确活动重点,确保工作有目标。

(二)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干部下得去。

(三)严格工作要求,确保干部蹲得住。

(四)领导带头示范,确保活动出成效。

三、成效与反响

通过基层实践的磨炼,艰苦环境的陶冶,群众智慧的滋养,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的执政基础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成效:

一是产业扶贫帮民富。

二是兴办实事解民忧。广大下乡干部依托部门优势,积极整合资金,协调各方关系,帮助驻村解决了大量与群众利益最直接的、息息相关的安全饮水、交通、供电等生产、生活难题。

三是统筹城乡强组织。各级各部门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实现了党建工作的城乡互补互动,发挥了党的组织优势,整合利用了资源,为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党建新格局奠定了基础。四是锤炼干部转作风。广大下乡住村干部,积极深入农村,走访群众,倾听民声,掌握民情,与农民群众结亲戚、交朋友,做到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四、探讨与评论

(一)干部下乡住村是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必要途径。

(二)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不仅要“身入”,更重要的是要“心入”。共产党人只有群众利益,没有个人私利。下乡住村不仅要“身入”,更

要“心入”,要踏踏实实向百姓求良策,真心实意访民情、解民难、帮民富、保民安。

篇3:领导干部住村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2010年11月份省委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通知》 (晋办发[2010]27号) , 标志着干部下乡活动在全省正式启动。截至今年6月底, 全省有121800多名干部参加下乡住村工作, 共住村20793个, 组织开展基层活动33524次, 开展大讨论28286次, 制定发展规划18828个, 新上项目11935个, 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53843个, 完成调研报告12751份。其中:省直92个部门报表统计, 参与下乡住村活动的领导干部 (厅级以上干部、省管干部) 335人, 住村239个, 涉及8.19万户、29.51万人, 共住村1051天。组织开展基层组织活动483次, 开展讨论会559次, 研究发展规划321个, 新上项目317个,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571个, 已形成调研报告212份 (不包含省级领导情况) 。

目前, 我省省级领导、92个省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市县四大班子领导和全省乡镇书记共6400余人, 开展了包村增收工作。

二、主要做法

(一) 领导带头包村, 干部积极住村, 形成干部住村包村良好局面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率先垂范, 落实包村点, 开展包村增收活动。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向全省领导干部发出公开信之后, 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响应, 认真贯彻落实公开信精神。省级四大班子领导带头行动, 按照要求选定和积极到包村点进行调研, 与当地村民共同谋划增收大计, 指导工作。各市四大班子成员、各厅局主要负责人迅速行动, 确定包村点, 到点上开展工作。各市、县 (市、区) 按照通知要求, 积极组织市直、县直部门落实包村点, 把责任落到实处。省委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政协都认真制订下乡住村方案, 要求机关干部率先响应省委号召带头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 在增进信任上下工夫, 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工夫, 在做好示范引导上下工夫;要求住村干部走访农户并记好“民情日记”, 帮助所住村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 切实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省政府办公厅以晋政办党组发[2011]5号文印发了包村增收活动方案, 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好省领导包村增收活动, 保证工作有序开展。各市市委都及时制订了下乡住村方案, 就干部下乡住村的总体要求、活动安排、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长治市制定出台包村增收活动实施意见, 制定了工作制度, 要求各级各部门实行干部包扶档案制度, 明确包村工作的具体进展情况;实行包扶责任制度, 明确工作职责, 增强包村干部的责任心, 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坚持包扶考核制度, 做到包村工作有布置、有检查, 确保包村工作的成效。运城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动员大会, 明确提出了“四抓四促”任务:抓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收入翻番;抓科技培训, 促进农民素质提升;抓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农村面貌改善;抓组织建设, 促进村级班子创先争优。

2.各级干部积极下乡住村, 全面掀起下乡住村的热潮。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和机关各机构先后8批次开展下乡住村活动, 共组织开展基层组织活动10次, 组织开展大讨论12次, 制定发展规划9个, 新上项目2个, 拟上项目7个,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8项, 形成调研报告1个。省林业厅扩大住村范围, 由厅领导、处级干部带队, 300余人到128个村庄、60个林场下乡住村。省委老干部局合理安排住村时间, 要求全体干部职工人人参与。省体育局实行领导包村、处室包户, 全体总动员开展活动。省地税局先后安排了5个住村小组, 调研了镇、村20余个扶贫建设项目, 制定出五项重点增收工程和规划。团省委机关广大干部积极要求下乡住村, 全体干部分成5组, 分别由5名党组成员带队到5个村庄进行为期一周的下乡住村活动。制定了“八个一律”, 完成“八个一”任务。晋城市确定了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与4000余户特困家庭为帮扶对子的责任制。上半年, 制订发展计划894个, 形成调研报告894个, 新上项目880个,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100项。同时, 市财政拨付2000万元扶贫资金按下乡住村项目进行配套, 并为结对企业制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大同市大同县抽调500名县直机关和乡镇干部组建了100个“双服务”工作队, 深入全县80个村、40个企业, 走访群众18000人次, 帮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57个, 培训农民3万人次, 培育农民经纪人1100人, 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008件。

(二)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干部住村向纵深拓展。各单位各部门结合各自特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下乡住村活动。省委统战部结合中央统战部“同心”品牌活动要求, 开展了“同心.住村入户进企主题活动”。采取了“9+1”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工作载体, 每个部领导负责联系承包一个贫困村;强调交好“五本账”:转变作风账、发展规划账、项目选建账、调研报告账、民情日记账。省委政法委结合我省政法工作的实际情况, 深入住村点和我省政法系统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 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指导基层政法单位开展工作。省司法厅针对群众贷款难问题, 积极组织推动小额金融贷款工作, 县信用联社对全村92户按照程序进行审核后, 为全村14户办理了贷款证, 缓解了群众发展生产贷款难问题。省教育厅统筹协调, 立足教育, 干部下乡住村住校活动全面开展, 组织省城一线教学专家进行“送教下乡”活动。省卫生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组织医疗专家为住点村进行义诊。在住点村发生暴雨灾害之后, 迅速组织全厅干部职工捐款10万余元, 为每个受损的大棚蔬菜种植户补助1000元。省科技厅组织干部深入地下400m矿井生产一线与煤矿工人一起生产劳动, 对煤矿生产进行调研, 寻找现代科技与煤矿生产相衔接的部分, 推动企业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省文物局党组以下乡住村活动为契机, 立足当地实际, 发挥部门优势, 长期规划与短期工程相结合, 帮助白杨坡村“农耕文化博物馆”陈列展览, 筹划建设以豆口村为中心, 辐射白杨坡村、岳家寨的“生态博物馆”。省交管局确定7个县交警大队为基层活动下乡住村点、10个大队作为“阳光行动”帮扶共建联系点、40个大队为重点帮扶对象。朔州市做到了“三个全覆盖”:单位全覆盖, 干部全覆盖, 联村全覆盖。

(三) 主题突出, 效果明显, 活动深入人心。各住村单位出实招、见实效, 围绕包村增收开展各项工作。省直工委先后5次到包村点落实帮扶项目, 帮助该村与省城两家大型酒店和一家企业实现农企对接, 农民、企业互利共羸。省科协、省外办等单位都专门邀请专家共同到下乡住村包村点把脉会诊, 帮助农民寻找致富路子;发放科技资料和对农民进行各种农业专题讲座培训,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省交通厅所在下乡住村点三十里铺乡, 需要打机井32眼, 将8000亩旱地变成水浇地, 针对资金困难采用资金整合办法, 解决了32眼井和8台变压器的资金缺口, 取得了“三增加两提高一满意”的效果:变压器、机井数量、浇地的亩数增加, 粮食产量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提高, 老百姓满意。省国土厅帮助住村点发展养鹿、养猪、养貂、养鸡、育苗等项目, 同时配套实施自来水工程、土地开发治理、道路改造等。省扶贫办在沁县郭村镇住村, 结合住村点特点和本村的传统优势产业, 帮助群众发展做大做强产业, 帮助石板上村、仁胜村等五个村发展大棚蔬菜、养鸡、核桃产业等。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 提高家庭收入;培养“一技之长”增加工资收入。省监狱管理局帮助住村点扩大土豆种植面积, 并对种植土豆全部进行收购。省信访局帮助群众解决信访问题, 群众该享受的政策落实了, 上通下达渠道畅通了。太原市立足“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 结合帮扶村实际, 着眼农民增收需要, 结合行业特点, 发挥部门优势, 重点帮助包扶贫困村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开发优势产业资源, 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 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和市场体系建设, 为“十二五”末实现包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提供坚实保障。阳泉市全市3000多名市直机关党员干部主动结对帮扶1000多个困难户, 走访慰问近1000户群众, 收集意见建议1800多条, 化解200多件矛盾纠纷, 办成400多件实事好事。

篇4:领导干部住村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我县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于2005年11月10日至12月10日开展了住村蹲点和深入社区调研活动。其间,每位领导利用至少5天时间,以走访慰问、组织座谈、实地察看等方式对我县部分村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通过调研,对我县农村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全县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本次调研活动共有24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所调研村除4个为挂钩村外其余均为全县排名后20位的经济实力薄弱村,调研结果基本上反映了目前我县农村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从调查内容看,我县农村满意率较高的项目为:农民负担、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五件实事、农村税费改革和落实农村政策,满意率分别为:91.7%、82.3%、84.5%、74.2%、74.6%、76.1%;满意率较低的为清财化债效果和农村医疗,满意率分别为:26.1%、56.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级债务沉重,化解能力薄弱 几乎每个村都有数十万元的债务,债务最沉重的黎

城镇任庄村已累计欠债160万元,造成债务原因主要是借款垫缴税费、防洪排涝及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等。目对高额债务,村集体化债办法不多,集体经济来源较少,大部分无村办工业,仅仅依靠少量的房屋出租、鱼塘承租取得收入。银行债务累年叠加,又要保持村集体正常运转,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旧债未清,又欠新债。

(二)、村干部队伍老化,基层党组活力不强 从调查发现,群众对村“两委”总体上是满意的,但我们也看到现在村一级党员干部年龄老化现象严重。村组工作矛盾多、压力大、待遇低、保障差,目前我县薄弱村的主要干部一年的工资约3000元/年,而一般干部仅1200元/年,且且兑现不及时。因此,中青年党员纷纷外出打工,要培养一个青年党员干部非常困难。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和谐农村任重道远 一是农民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目前大力推广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惠及民心的德政工程,但由于宣传不到位,还有很多农民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愿意出钱参保,或者等有了病了再考虑补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项工作深入到每一户农民家庭。有不少参保户反映,看病费用报销难,赔付困难,受益人口微乎其微。二是农村儿童上学难更加突出。由于教育布局的调整,很多村级学校被合并,小孩上学要走很远的路,既影响学习成绩也存在安全隐患。而到县城上学又面临高额的择校费,农民家庭难以承受。三是群众文化活动匮乏。目前,乡镇文化阵地已基本没有,群众没有可活动的场所。再者(转载自新世纪范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免费提供下载。)文化投入停滞、文化建设跟不上,不能提供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导致目前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盛行和不良社会现象存在。

三、对上述问题的几点思考

党中央历来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决定,这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长远战略决策。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对当前农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应认真对待,认真思考,努力解决。

(一)以基层党建为重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村干部是带领群众致富、促进村级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与群众靠得最近,接触最多,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要靠他们宣传、贯彻和落实;群众的冷暖疾苦、愿望要求要靠他们反击和解决。他们的形象在农民眼里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他们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村干部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通过在青年党员、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中起用一批年富力强、有思路、有能力、懂经营的人才进入“两委”班子。其次“两委”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致富技能,寻找致富项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三产则三产,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第三,县镇及挂村单位要多给予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农村党员“双带”创造条件。

(二)以致富农民为目标,发展非农产业和特色农业。一要大力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在加大培训和有组织劳务输出的同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把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解放出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效益最大化。二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结合当地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领群众发展特种养殖业、时令蔬菜和反季节蔬菜,提高种养水平及对市场的驾驭能力。

(三)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支撑,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当前,薄弱的农村集体经济使得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距甚远。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目前经济薄弱村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一要从发展集体经济入手,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走出一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新路子,并利用集体经济的实力反哺农业和农民。二要借鉴发达地区经验,走工业化道路,让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使农村的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在取得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加大对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一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建好中心村,缩小城乡差距。二要解决农民就医难、上学难的问题。加大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力度,使得这项惠及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发挥最大的作

篇5: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工作总结

工作队工作小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和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决有效遏制烟花爆竹领域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减少由此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严重危害,依法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违法犯罪行为,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局开展了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活动。我局所包村鲁台乡葛营村。自工作开展以来来,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将领导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列入局重点工作,住村检查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葛营村基本情况

葛营村位于鲁台北4公里,距县城28公里路。村民居住分散,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以种田务农和外出务工、打工为主。联丰烟花爆竹生产有限公司位于村口处,长期以来以经营民用烟花爆竹为主,发展缓慢,企业规模属小型企业,自活动开展以来停止一切的烟花爆竹生产活动。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我局把下乡住村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局长邓秋丽同志亲自抓,各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并成立了以局长邓

秋丽为组长,以张乃任、李玉淮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下乡住村工作领导小组。轮流值班,全部上岗,确保了住村活动落到实处,工作人员坚守岗位。

三、认真开展调研,制定工作计划

为更好地开展住村工作,了解住点村联丰公司实情,掌握全面信息,全部驻村人员亲自葛营村进行调研,与该村村两委及部分党员、群众座谈和企业当事人,就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及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交流。并检查验收烟花爆竹生产工作,结合实际制定了下乡住村工作计划。

四、落实各项安全保卫措施,切实加强安全防范工作 针对葛营村的实际情况,我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检查验收工作:

(一)严格值守,定人定岗,做好轮班工作,应对突发情况。确保每天24小时4人在岗。

(二)加强巡防工作,做到定点定时巡防和定点不定时巡防。

(三)按照上级领导新任务新要求,深入该厂房仓库和质监局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了全面走访调查,详细统计核查了该厂当前生产设备和半成品数量。

(四)全面有效宣传新政策和新要求,及时与烟花爆竹生产商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向上级部门反馈出现的问题。

(五)定时开展讨论大会,共同研究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和新办法。

总的来说,我局领导干部下乡住村活动进展顺利,并取得

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赞扬。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局领导班子将以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有关下乡住村工作要求,继续帮助扶持葛营村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不断促进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篇6:督查干部下乡住村汇报材料

汇 报 材 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县对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进行督查,这是对我县工作的支持和关注,也是对我们的鼓励和督促。

开展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是推动农村经济翻番、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干部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干部实践锻炼、提高干事本领的重要手段。根据市委的安排和要求,我县的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工作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群众得实惠,干部变作风”为目标,扎实有效的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队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与包扶乡村干部、群众同心协力、齐抓共管,使我县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就我县的这几项工作情况做一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代县辖5乡6镇,384个行政村,2010年末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行政村有199个。从2011年起,我县在开展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工作中,按照省委、市委的要求,立足县情实际,大力开展“抽千人、近万户、解百题”大调研活动,县委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全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察民情、听民声、理民事、解民忧;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全县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小康目标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工作中,2011年末全县贫困村都实现了人均收入增长20%;今年全县开展千名干部下农村、进农户,帮助农民办实事、增效益活动,加大了帮扶力度,大上一批项目,再加上风调雨顺,农作物增收,2012年全县的贫困村人均收入超过去年的增长幅度。今年全县共安排117个县直单位、1000名领导干部开展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工作。

二、开展情况

(一)单位定点扶贫和干部下乡住村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省市定点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我县为深入扎实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确保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突破性进

展,县委、县政府于3月22日在县委大会议室召开今年的定点扶贫工作大会,全面总结了我县2011年定点包扶和干部下乡住村工作,安排部署了我县2012年的定点包扶和干部下乡住村工作。县委下发了三个文件,安排部署了县委工作队的组建,县委从93个县直单位抽调291名领导干部组成93个农村工作队,包扶我县11个乡镇的93个贫困村;同时,对30名县处级领导和42个企业包扶贫困村也进行了安排。

全年共投入帮扶资金5649.85万元,共计实施13个大项277个小项;开展农技培训46期,受益群众达到3800余人,发放科普宣传资料3.5万余份(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360余人,慰问特困户、孤寡群体、贫困学生538人。

(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开展情况

在全县干部下乡工作会议结束后,县四大班子领导带头深入到包扶村组织所包村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召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通过广泛联系群众,接触群众,对走访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包村领导现场办公,积极为农民群众送技术、送人才、送信息,全力发展集体经济,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在全县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中,30名县级领导共计住村384天,共组织开展基层组织活动137次,组织开展大谈论

115次,制定发展规划30个,新上项目23个,调处矛盾、纠纷112起,现场办公 次,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215个,形成调研报告30个,落实帮扶资金1428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县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开展。

(三)千名干部下农村活动开展情况

2012年7月份,根据《中共忻州市委组织部印发〈忻州市“万名干部下农村、进农户,帮助农民办实事、增效益”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县印发了《关于开展代县“千名干部下农村、进农户,帮助农民办实事、增效益”活动的通知》,对全县千名干部下农村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全县领导干部深入开展“下基层、转作风、办实事”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走出机关下乡住村、进村入户办实事,到群众中去,形成了“问题在一线解决,责任在一线落实,发展在一线体现,干部在一线成长”的良好作风,有效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全面加快贫困村脱贫致富步伐。

在全县千名干部下农村动员大会结束后,各单位立即召开会议,从人员、财务等各方面保证领导干部下农村、进农户活动的顺利开展,30名处级干部、117个单位的620名干部和11个乡镇的350名干部全部到村开展工作。据统计,截至目前,在千名干部下农村活动中,千名干部共组织开展基层组织活动583次,组织开展大讨论312次,制定发展规划157个,新上项目126个,帮助农村解决实际问题672项,形成调

研报告157个。直接投入帮扶资金达3500多万元。

三、取得实效

通过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全县领导干部克服了形式主义,真正扑下身子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全县农民群众心齐气顺,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形势和谐稳定,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一年来,我县通过开展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实现了“三个明显转变”、“三个明显提高”、“三个明显改善”、“三个明显加强”。

(一)实现了“三个明显转变”。一是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发生明显转变。全县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后,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坐在老百姓炕上“拉家常”,使广大领导干部感受了生活,贴近了百姓,了解了民情,帮助村民解决了实际困难和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二是领导干部作风发生明显转变。领导干部在下乡住村期间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工作,换便装,穿布鞋,亲身体验了农民的生活,农村的落后,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困难;下乡住村领导干部以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勤政为民的实际行动,提高了自身的素质,积累了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树立了良好的机关干部形象。三是农村不稳定因素发生明显转变。下乡住村领导干部把服务群众、促

进和谐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信访接待站”的作用,协助村“两委”构建信访网络,疏通信访渠道,积极化解农村各类矛盾。自活动开展以来,下乡住村领导干部解决群众提出的有关政策、法律等方面咨询407个,提供致富信息162条,调处矛盾纠纷254起,上访事件13起,督促落实群众提出的田间道路维修、转移农村劳动力、学校安全隐患等问题131个,一大批事关群众贴身利益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有效制止了一批上访事件的发生,确保了一方稳定。

(二)实现了“三个明显提高”。一是村民人均收入明显提高。贫困村村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1015元增加到现在1421元,优种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扩大干鲜果种植6000余亩;人均粮食产量由2010年的589公斤增加到现在的602公斤。二是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在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中,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村情民意,共调整村支部2个,村委会1个,调整后的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带领村民奔小康的能力明显提高,干部群众心清气正、和谐共事,村党支部真正成为群众的“领头雁”。三是村域经济发展后劲明显提高。在下乡住村领导干部的帮扶下,新高乡水果玉米基地和加工厂的建成,阳明堡镇肉鸡养殖基地的建成,聂营镇、滩上镇育苗产业的扩大,雁门关乡养猪、养羊、养鸡、养牛大户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使村域经济发展后劲非常喜人。

(三)实现了“三个明显改善”。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过打井、修渠、铺路、建校等新上的一大批项目,使包扶村的农田水利、通村公路、农电低改、人畜饮水、维修学校、村级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二是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新打井12眼,维修旧井13眼,修渠166.5千米,解决了4个村2100多人的吃水难问题,新修通村公路304.4公里,改建校舍5所,对8个村进行了农电改造。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用电难、农田灌溉难等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三是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内环境污染得到了全面治理,新建了垃圾池,改造了厕所,安装了路灯,绿化了村道河堤,种植了花草树木,荒山种植了经济作物或进行了绿化造林。使部分贫困村的山绿了、水清了、路通了、业兴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四)实现了“三个明显加强”。一是科教兴村工作明显加强。广泛开展村民道德、文化、法律教育和科技致富培训,组织开展捐学助学活动,村民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加强。举办了农技、法律、创业等培训40期,培训人数达到3800多人。二是劳务输出明显加强。下乡住村领导干部和各级工作队把劳务输出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长期性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创新劳务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拓宽劳务输出渠道,积极推动劳务输出由劳动力型向技

能型、由零散型向组织型、由季节性型向长期型转变。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360人,劳务创收近亿元。三是农村文化建设明显加强。农家书屋的建成,远程教育信息的覆盖,文化舞台的兴建,农村文艺团队的组建,逐渐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民众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进一步促进农村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四、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按照省委和市委的要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开展,及时调整了干部下乡工作领导组,由郝江陵县长亲自担任干部下乡工作领导组组长;为了搞好这次活动,还建立了干部下乡住村活动联席会议制度,确保了此项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及时召开会议。县委、县政府年初召开全县单位定点扶贫和干部下乡住村工作会议,对这两项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让全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单位定点扶贫和干部下乡住村活动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是践行党的宗旨,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落实党的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锻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要求。县纪委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认真制定工作方案。根据省市干部下乡住村会议精神,县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单位定点扶贫和干部下乡住村工作实施方案,安排部署了推进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对该项活动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丰富,即建好一个强硬“两委”班子;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培养一支科技队伍;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帮办一些民生实事;帮助上一个好的发展项目。通过制定方案,使县乡两级干部明确了工作任务,确立了帮扶增收方向,确保住村包村增收活动取得实效。

四是超前排查摸底。领导干部下乡之前,县委就对各包扶村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将各包扶村的基本情况,以表格形式印发到每个领导干部手中,为他们尽快熟悉情况、进入角色提供了第一手参考资料。

(二)采取有力措施,有序开展工作

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制。县领导实行包村,机关干部建立包村联系点,规定每月至少到联系点调研指导工作不少于2次。全县30名副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117个县直单位领导,分别派驻到11个乡镇的157个村,全部到岗到位,开展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工作。

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县委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完善制定了下乡制度、考勤请销假制度等,使住村领导干部工作有方向,奋斗有目标,操作有规程,行为有准则。另外,县委给每位包村领导下发了民情日记本,每月按时检查,做到

当月事当月结,确保事情解决在当前。

三是丰富活动载体。深入开展“六个一”活动,根据排查梳理出的突出问题,针对每户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围绕农业现代化、“一村一品”,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全力推进农村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四是深入排查调研。全县下乡住村干部通过召开会议、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调研摸底。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全县“新五个全覆盖”工程,并与村“两委”班子共同研究具体措施,住村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三)注重宣传推广,强化督导检查

一是自开展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以来,包扶村群众自编自演身边的事,大力宣传干部下乡的相关情况,通过板报、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工作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营造了全面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浓厚氛围。

二是县委通过出版《下乡简报》及时上报全县领导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开展情况,县电视台、新闻办就干部下乡住村包村活动及时跟踪报道,对干部群众进行专访,积极宣传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案例、先进事迹、特色做法、取得成效,全力营造了以领导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为契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良好氛围。

三是由县委牵头,抽调纪检、组织、农业、扶贫等单位

人员组成督查组,定时督查,随机抽查,各乡镇每月定点定时汇报,及时了解活动进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为引导、激励领导干部带着责任、带着热情真抓实干,在包村增收活动中有所作为,县委制定了严格具体的考核管理办法,将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活动作为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明确考核内容,严格考核标准,激发了广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有力地促进了我县领导干部住村包村活动的深入扎实开展。

五、存在问题

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我县的贫困面较大,扶贫形势依然严峻。二是少数单位对单位定点扶贫、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工作不够重视,对此项工作持应付态度,进村次数少,住村天数少,投入资金少。

三是部分单位下乡工作人员,大局意识和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真正安心住村开展工作,工作漂浮,措施不力。

四是在帮扶方式、方法上还不尽科学,缺乏创新,捐款捐物只是杯水车薪,无力实施较大的项目。

五是部分贫困村、贫困户难以转变观念,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对扶贫工作的配合不够积极。

六、今后工作的方向

篇7:干部下乡住村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干部下乡住村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2011年——2013年)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视察吕梁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临办发(2011)11号文件精神,我局将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扶贫工作,为确保此次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干部变作风,群众得实惠”为宗旨。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察民情、听民声、理民事、解民忧,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加深与人民的感情,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工

作作风和生活作风。

二、工作目标、通过开展活动,使全体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形成认真务实、立说立行、团结奋斗的良好作风,真正把活动的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从而促进干部素质的提升和作风的转变,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与密切融洽的干群关系;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确保中央、省、市、县各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具体安排

定点扶贫村:南垣乡刘垣村 住村联系点:南垣乡刘垣村

局领导每年下乡住村不少于10天,一般人员每年下乡住村不得少于15天,每名干部住村都要有工作日志。

四、工作重点

(一)实施“兴村富民”工程“四个一”活动

1、留下一个畅通的电话号码。干部住村后,要主动与住村支村两委班子联系,给群众留下一个畅通的电话号码,以方便群众联系,提高办事效率,为住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2、摸查一次村情民意和需要重点解决的事项。住村干部要普遍走访农户并记好“民情日记”,帮助所住村立足实际,理清思路,围绕住村目前面临的重要困难,帮助住村解决发展中遇到的事项。要把住村需要解决的事项梳理成条,分清缓急轻重,整理成册,以便逐步解决。

3、编制一个增加农民收入的五年规划。住村干部要认真研究,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尽快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增加农民收入的五年规划。规划中要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分层次、分类别的编制出所住村的发展规划。

4、办好一件实事。住村干部要围绕住村主导产业,找准项目,协调资金,帮助村里解决一项急需解决的实事好事,切实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二)贯彻落实全省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精神,切实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

1、创先争优,帮建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协助乡镇党委着力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整顿软弱涣散组织,选好配强农村党支部书记,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认真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管理使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基层各项工作的强大力量。

2、转变观念,开好一个解放思想、促进发展的讨论会。组织村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目标,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开展大讨论,每季度普遍对村民进行一次素质培训,以此促进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素质大提升,调动党员群众干事创业上项目的积极性。

3、理清思路,帮助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住村干部要帮助所住村查找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制定发展规划,针对每户农民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对策,努力形成家家有思路,人人有事干的发展格局,进而整体提高住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4、突出重点,帮助上一个好项目。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帮助所住村立足本地实际,围绕主导产业找准路子、协调资金、创造条件、送生产资料,努力使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5、深入农户,解决一些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住村干部要普遍走访农户并做好记录,及时收集并向当地党组织反映社情民意,提出工作建议。要及时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确保不发生非正常上访,保持住村和谐稳定。要积极开展住村干部联户办实事活动,每名住村干部至少要联系一户贫困户,帮助农户办一些急需解决的实事好事,切实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6、认真总结,形成一个促进作风转变、推进项目建设的调研报告。通过下乡住村实践锻炼,促进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进一步转变。结合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要求,在认真完成住村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每名住村干部每年要至少撰写一篇调研报告。

(三)贯彻落实县委干部下乡住村开展三项整治“六个一”活动,努力创建省级卫生县城

为了确保我县在“三项整治”活动中奋起赶超,早日达到省级卫生县城标准,住村干部和乡镇包村干部要按照“三项整治”活动要求,迅速摸清所住乡镇及所住村目前进展情况,采用各种方式调动群众积极性,实现全民总动员,切实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具体要求是:

1、整治好一条街。确定一条主街道,做到街道两侧边沟以内进行维修、绿化、美化;处理乱堆、乱放行为,制止和清理违章建筑,保持公路整洁,保障交通畅通。

2、整治好一个村级活动场所。住处村村级活动室要按照统一标准制作“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牌匾,置于活动场所屋顶;活动场所要做到干净整洁,各种资料档案齐全。

3、整治好一个学校。住村干部要宣传发动村办小学全体师生认真学习贯彻“三项整治”内容,在校园内开展大扫除活动,创建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

4、整治好一个卫生所。村级卫生所要做到干净卫生,各种诊疗设备、常规药物要齐全,保证村民的就医环境。

5、整治好一个便民服务店。住村便民服务店要做到牌匾整齐、店面整洁、货物摆放有序,店外不设摊点,服务态度端正。

6、整治好一个文化活动场所。住村文化活动场所要做到经常性保持整洁干净,无垃圾、污水,要有简单的健身器材、供群众休息的椅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是县委加强作风建设的重大部署。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下乡住村。并经常深入联系点具体指导,充分发挥联系点的示范作用,制定干部下乡住村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建立住村干部选派、考核、奖惩等制度,建立住村干部住村工作档案,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二)建立机制。每年年初,住村工作队要制定出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限,上报县下乡办。在安排住村干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批安排,每名干部每年报工作,交流情况,鞭策后进,提出要求。住村工队每月开展的各项工作,每月所办的实事好事,都要以简报的形式报送县下乡办。

上一篇: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纪检监察目标管理实施方案下一篇:古代汉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