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成人教育趋势

2024-08-03

世界成人教育趋势(精选6篇)

篇1:世界成人教育趋势

世界成人教育趋势

终身化

21世纪国际竞争焦点将是人才资源,而决定人才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在于教育。因此,教育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产业。在工业时代,教育一般是指全日制学校教育,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也相应集中在大学毕业之前。拥有大学毕业学历的丛业人员通常可以凭已有的知识在专业岗位上持续工作到退休,而较少遇到来自知识更新和科技进步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和学习进程正日益向终身化方向发展。

当前人类科学知识是每3―5年增加一倍,全世界的学科门类已达多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空前加快。在发达国家,由于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人们的工作变动也越来越频繁,因而需要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和学习的终身化正是对上述时代特征的直接回应。对个人而言,学校毕业将仅仅意味着全日制学习阶段的终结,就业之后仍将需要终身不断地接受教育和培训。

终身教育的思想,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形成一种重要的国际教育思潮,是60年代开始的。终身教育,它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指的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在时间上包括从婴幼儿、青少年、中年到老年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训练的连续过程,在空间上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场所和方式。教育活动被认为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教育部门都结合在一个统一和互相衔接的.制度中。这个体系并不排斥学校教育,而是把它包括在其中,成人教育也是它的组成部分。

终身教育从时间上来说,突破了学龄时期和工作时期的界限,一个人随时都需要和可能受教育,目前国外许多高等学校均已取消了年龄的限制,而向所有年龄的人敞开求学大门;从空间上来看,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框,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开放大学,以至车厢大学、旅行大学,都成为适宜的学习形式。

社会化

成人教育受到各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不仅政府与企业直接举办各种成人教育,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及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举办成人教育。

美国的大企业家认识到传统的高等院校开展的职工教育并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因为一者课程更新迟缓,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及时在企业中推广应用;二者教学组织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年龄较大学生的半脱产学习。因此,美国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兴办高等教育,如:建立常设的训练中心,开展短期职工教育;举办授予副学士或学士学位的高等院校;举办研究生院,有权授予硕士或博士学位。

日本企业内职工教育比较发达,而今,许多企业打破局限于企业内办学培养人才的框框,加强同企业外公共机构的协作或委托外部专门机构,研究单位、大学、职业学校办学日趋活跃。日本今天已是世界经济大国,为了保持经济领先地位,需要大批头脑敏锐、有决断、有魄力的企业家掌握日本的国际商务和工业命脉,为此,大和证券、东京海上保险等十多个大企业共同集资在东京开办了“企业家大学”。为使中小企业的领导与经营者掌握经营管理技术,日本中小企业振兴事业团协助在东京等地建立了“中小企业大学校”,举办各种短期和长期讲座。

多样化

世界各国成人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包括现场培训、学校培训、函授教育、电教培训或网络教育等。

[1][2][3]

篇2:世界成人教育趋势

21世纪教育的特点

从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

21世纪的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教育不再是少数精英人物或特权阶层所享受的一种权利,而应该是所有社会大众都能享受的一种权利,是一种基本的人权。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主要国家的教育改革还仍然是紧密围绕着尖端科技、知识精英和国家实力等展开的,进入90年代以后,各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从传统的精英主义教育理念转变为全民教育的理念,人们已经认识到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并不仅仅取决于少数精英及其所掌握的尖端知识,而是取决于全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问题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主题。

1990年3月5日~9日在泰国宗迪恩举行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讨论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宣言呼吁:“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和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作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宣言》把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提出应该向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础教育。为实现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必须获得达到和维持必要的学习水平的机会。要确保女童和妇女的入学机会,改善其教育质量,并消除阻碍她们积极参与的一切障碍。必须积极消除教育差异,不应使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群体在获得学习机会上受到任何歧视,残疾人的学习需要受到特别的关注,等等。

2000年4月26日~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召开世界教育论坛通过了《达喀尔行动纲领——全民教育:实现我们的集体承诺》,《达喀尔行动纲领》是一项集体的行动承诺,目的是保证为每个公民和每个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的各项目标。各国政府有义务确保全民教育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并长期保持下去。要有效地履行这一责任,不仅需要各国国内开展广泛的合作,而且需要与地区和国际机构合作。重申全民教育的目的是:所有的儿童、青年和成人均享有接受教育的人权,这种教育应能真正地和充分地满足他们的基本学习需求并应包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开发每个人的才智和潜力与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使他们能够改善生活和改造社会。此外,在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也提出了:普及小学教育,确保所有男童和女童都能完成全部小学教育课程;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利,在各类教育中消除两性差距等。由此可见,全民教育的理念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声音和全球的共识。

终身教育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

21世纪的教育是一种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终身教育。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人们不再是从学校毕业就可以受益终身。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也是人们的职业不断变动的时代,学校里的学习无法满足知识变动、社会变动和职业变动的需要,人们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学习不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体制之内,教育应回归其根本,即人的社会生活。

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提出来“迈向学习型社会”。1990年泰国宗迪恩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提出的全民教育理念与建构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是相关的和一致的。学习型社会从一个似乎遥不可及的理想逐渐转变成了各国的实践和现实。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构建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有的国家把学校建设成社区的学习中心,为社会提供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并开展一些校外学习计划。有些国家的城市和地区、社会各部门的人们共同结成各种终身学习的组织。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在岗培训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电脑终端的利用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人们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

国际化是每一个教育机构要面对的工作

21世纪的教育是一种国际化的教育。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都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发达国家通过推动教育国际化进行教育服务输出直接获得经济利益,争夺国际优秀人才,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扩大它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都在积极开拓和争夺国际教育市场,教育服务出口收入在对外贸易和国家总税收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通过鼓励教育国际化来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型人才,为其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融入国际体系作准备。

其次,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特别是像数据库、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在学习内容和获取信息来源、学习的组织方式、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方面都越来越国际化。无论是被迫接受还是主动参与,国际化已经成为每一个教育机构特别是高等教育机构所面对和从事的工作。21世纪为人类带来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也同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与生态问题。例如能源危机、人口压力、粮食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种族歧视、***暴力、毒品泛滥„„等等,这些都是伴随工业现代化进程而来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并日益发展,实际上已演变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危机。面对这类危机,并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联合国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教育的四大支柱”。所谓“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上述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四种能力并不是平等、并列的,正如该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所指出的,其中有一种是作为基础来强调的能力,这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其余三种能力则是学会共同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要与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众所周知,“人与人相处之道“是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二、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这是因为21世纪是信息社会,为了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材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检索、信息选择;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和信息评价;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和信息的控制与传输。

三、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为了能适应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能应付21世纪面临的各种挑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材应当是,具有全面而坚实的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础),能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能与人合作共事,富有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并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这就是21世纪对新型人材需求的特点。

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论文作者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论文关键词 教育发展趋势/世界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论文来源 比较教育研究,论文单位 京,点击次数 884,论文页数 7~12页2002年2002月论文网 http:///paper_59734771/ 本文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四个方面简明阐述了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并据此对我国应当采取的对策相应地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2)07-0007-12

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都认识到了教育在迎接新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21世纪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战略问题。谁掌握了在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权,这个道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将对21世纪初世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基本趋势作一简要阐述,并对我国应当采取的对策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世界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些发达国家从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了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迎接新世纪挑战为主题的大规模教育改革。而发展中国家自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在扩大教育机会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由于基础教育在提高人口素质、消除文盲、减缓人口压力、促进环境保护、解决贫困问题、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赢得广泛的承认而成为全球携手共同推进的伟大事业,基础教育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积极的进展。在新世纪,健全的基础教育是人类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进一步教育和培训的基石,是任何国家提高教育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的关键所在,其发展将表现出以下基本趋势:

1、继续扩大基础教育的手段和范围,进一步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

这仍然是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内世界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因为直至当前,全球仍有8.85亿文盲,1.3亿校外失学儿童(《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第107页)。因此,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特别是那些还没有被触及到的处境不利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必然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国际上已有的经验表明,常规的教育方式往往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只有扩大教育手段、实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才能切合被服务群体的特殊教育要求,才能真正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从广义上说,基础教育是人人有能 力掌握自身命运的基础,是人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因此,只有“量体裁衣”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学习潜能。

2、提高教育质量和相关性将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

必须树立新的质量观念,即基础教育数量上的增加必须与质量上的提高并肩作战,教育质量不限于正规学校是衡量质量的惟一标准,学校或其他教育形式所提供的教育和教学是否切合学习者的需要、是否保证学有所用、是否具有相关性与针对性都是衡量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

基础教育的效益要比效率更加受到重视。这意味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改革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地方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进一步得到解决,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或在毕业之后无法为本社区服务的教育浪费现象将逐渐减少。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中,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吸收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强化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协调功能等做法将普遍受到重视。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将打破传统的学科划分,简化沉重的学科内容,注重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兼顾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3、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方面,知识的快速增长使知识的更新和新知识的传播成为必然;另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教育有责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如何在不增加课程负担的前提下,保证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相关性;如何在不损失课程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的长远目标下,保证课程对当前新的重大社会问题作出积极反应;如何在保证内容连贯性和重点突出的前提下,保证课程满足不同学习者多样化的兴趣需要;如何在科学技术日益深入社会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定义核心课程并保证所定义的那些基本能力能够确实有效地运用于日后的成人生活;所有这些问题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和必须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4、提高教师质量是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的中心内容就是“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其中特别强调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认为互联网介入教育带来了教学方式从“教学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但是,如果在教育实践这一环节上没有人能够很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技术,给教育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在教育过程中充满信心地使用新技术,信息技术是不能真正有益于教育的。只有教师对新技术表现出兴趣和应有的批判精神,才能引导学生在如潮的信息面前学会选择和取舍,不囫囵吞枣。因此,加强教师的新技术培训是师资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

5、加强道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长期负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教育的高级官员奥德内斯认为,虽然20世纪造就了一代在计算机和知识开发领域里的专家,而这些专家在价值观念、生活技能、对多样化持宽容与尊重的态度方面却不那么完美。换句话说,这个世纪的教育在倡导人类和平共处方面存在缺陷,如何加强年轻一代的道德教育是世界基础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建立于知识之上、其变革急剧加速的当代世界,高等教育成为民族、社区、个人在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上可以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任何国家,没有适当的高等教育,均不可能实现自身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在新世纪,尽管全球各地区及各国面临的挑战往往很不相同,但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将形成下面一些基本趋势:

1、高等教育将日益走向大众化、普及化

在未来的新世纪,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各国都将出现普及高等教育的一种强有力的趋势。中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公正、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全民终身教育的目标等,是推动高等教育这一趋势的重要因素。此外,开放式学习方法,以及信息和传播新技术等均 为扩大高等教育的机会,尤其为一些新的社会群体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高等教育的这种普及可能有别于中等教育的普及,也不是让所有的人都以不间断学习的方式直接从中等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这种普及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都能接受某些形式的高等教育或中学后教育,意味着扩大每个公民获得高级培训、技能和知识的机会,但这是分散在其一生的不同阶段中进行的。

2、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增强其社会针对性

高等教育的社会针对性,主要指高等教育的整个体制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它主要涉及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高等教育的使命,高等教育派生的研究与服务,以及高等教育与最广泛意义上的职业界的联系、与国家的关系、以及与其它程度和形式的教育的相互作用等。在未来的新世纪,面对变革世界的国际、地区和国家各级所引发的挑战,高等教育必将更有效地调动其全部资源,必将扩展其功能,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为人类、为整个社会服务。为此,高等教育将努力行使以下主要使命:(1)高等教育将继续其以往的传统的基本使命,即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教学、研究、智力创作和知识创新,以保存、扩展、传播和应用知识,促进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促进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艺术创造领域的发展。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其文化和伦理使命。高等教育应保持和体现文化特性,促进文化价值的传播和创造,维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2)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是为人类和社会服务。高等教育将通过其研究工作、教学和培训计划以及合作活动,利用其知识资源,从经济、社会、政治、科学和技术等方面指明发展趋势,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预测和服务。高等教育将积极参与解决全球、地区和地方范围内的重大问题,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普遍问题和满足经济与文化生活的需求。

3、高等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将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更具灵活性

在新世纪,高等教育不再被视为是真正的最后阶段的教育,高等教育将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领域,被融入全面的全民终身教育计划和广阔的终生学习结构之中。因此,对高等教育来说,这一深刻的变革意味着高等教育必须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更具灵活性,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愿望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将主要涉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学校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类型及其期限、教学方式方法、教育技术,以及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人员等。多样化和灵活性也意味着学校将具有下述能力:迅捷满足甚至预测新需求的能力,使结构灵活多变的能力,改变录取标准以考虑职业生活经验的能力。而开放式学习方法、远距离教学以及信息和传播新技术等,均大大增加了高等教育实践终身教育的可能性。未来的高等教育必将从全民终身教育的角度进行变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应当为每个公民获得高级技能、培养、知识和信息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的机会。

4、高等教育将为提高其自身质量而进行不间断的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涉及到高等教育所有的主要职能及活动,包括教学、培训和科研工作的质量,课程的质量,以及作为教学和科研之间必然结果的学习质量,还包括学生的质量、教师的质量、基础设施及学术环境的质量等。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意味着提高高等教育的各种职能,以及参与其活动的所有人员的质量。

高等教育是知识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知识的进步、发展、创新、传播和应用方面出现的深刻而迅速的变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进行不间断的教学改革。为此,在未来的新世纪,高等教育必将适时地修订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和计划,必将加强课程内容的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必将根据信息与交流的迅速发展,采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和评估手段。唯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其质量与针对性,才能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

5、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国际化

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是教学与科技全球性的一种反映。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体现在人员的高度流动上,即在国际环境中从事学习、教学、科研、生活和交流的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数目将不断增加。除了个人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大之外,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还体现为跨国科研、国际合作等将得到加强。由于知识与研究本身具有普遍性,因而知识 的深化、发展与传播愈将通过国际学术界的集体努力来实现。跨国科研、国际合作是世界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高等教育已在知识的发展、转让和分享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而科研上的国际合作必将为全面开发人类的潜能作出贡献。此外,高等教育的日益国际化还表现在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间的频繁合作,以及伙伴与网络关系。

三、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近些年来,国际组织、区域性机构和各部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将显现以下发展趋势:

1、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确定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高等职业教育与高一级教育相互衔接沟通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职业教育被看作是人整个一生中所接受的一部分教育,一个阶段性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建立和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机制,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吸引力,是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变终结性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的教育,为职教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机会,大力扭转中等职业教育入口大、出口小的局面,进一步拓展出口,解决等值承认职教、普教学历资格问题,允许中等教育学生报考高等院校。

2、发展综合高中,推迟分流时间,提高学生普通教育水平,兼顾升学和就业

高中阶段选择什么样的办学模式是由各国教育传统和教育发展水平决定的。目前各国高中阶段大致有四种办学模式:普高\职高和综合高中并举、普高和职高二分制(含双元制模式)、普高占主导和综合高中占主导。在高中阶段办学以综合高中为主流形式的国家都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综合高中主要是解决好高中学生特别是职业定向学生的升学与就业的关系。综合高中的特点是:分班不分校,一所综合高中一般分为普通班和职业班,两班学生都在同一所学校就学,不再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所有学生在第一学年都学习相同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定向性课从第二年开设,形成高二分流,比初中后分流推迟了一年,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普通教育水平;实施宽口径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建立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有效机制,处理好职业班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班学生的毕业出路是面向就业,兼顾升学,允许职业班学生直接或经过补习后报考高等院校,增强职业班的吸引力。

3、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各国改革的重点为:拓宽专业面向,增强适应性,注重加强职业教育中的环保教育和外语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特别是把创业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1)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拓宽专业面向,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变革的需要。(2)加强环保教育和外语教学。环境保护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一些国家日益关注职业教育中的环保问题,设置与环保有关的专业,开设环保科目,在课程中增加环境教育模块。(3)以能力为本位。在职业教育中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包括收集和选择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规划和决策中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等等。(4)培养创业能力(entrepreneurship)。创业能力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创业能力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应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欧盟委员会的《1999年就业指导纲要》指出,要培养三种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能力。(5)教育新技术的运用。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使教育经历着一场深刻革命,消除了学习的距离感,知识的获取变得更为容易。技术辅助学习将对终生学习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向学习者提供多途径、多层次的学习,满足他们的教育和培训需要。现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发展技术辅助学习(Technology-Based Learning,简称TBL)。

4、发展全民技术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机会均等

机会均等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全民教育概念后,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发展全民职业教育概念,作为大会的6个议题之一。按照大会的《建议书》,全民职业教育概念是指建立全纳性职业教育制度,面向全体,满足全体学习者的需要,努力发展面向边缘群体的职业教 育,增加妇女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同时转变观念,鼓励男性进入以女性为主导的培训和职业领域,培养男女职业教育教师,积极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事业。

全民职业教育就是要拓宽覆盖面,特别是要面向边缘群体、妇女群体和残疾人群体。边缘群体指失业者、过早离校的学生和失学青年、边远地区人口、农村贫民、土著居民、城市贫民、在非正式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但不具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劳工、从事有害工作的童工、难民、移民和经历武装冲突的退伍军人。《建议书》指出:技术教育是使社区全体成员能面对新的挑战和发挥他们社会生产性成员作用的一种强有力手段,是实现社会聚合、整合和自尊的有效工具。《建议书》还指出,实施全民职业教育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措施,增加投入,实现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男女职业教育机会均等,提高职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企业参与。

四、世界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正在逐步进入一个知识社会。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成为新世纪构建成人教育的基础。成人教育的发展将显现出如下趋势:

1、成人教育将面向所有社会群体

21世纪的种种挑战,需要男女平等、公正地参与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以每个人的创造力和潜能,使世界走向可持续和公正的发展。必须树立成人教育的新观念。成人教育不仅要面向受过良好教育的握有权威的社会精英阶层,而且更要面向社会边缘人群和文盲人口。成人教育的新观念是建立一个全纳型的学习社会。因此,以下人群也将成为成人教育关注的重点:失学青少年、下岗转岗人员、少数民族、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移民、在押犯人。

2、成人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在21世纪,成人教育被赋予更广泛的任务。成人教育按其功能可划分为补偿教育(含扫盲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它们将从各种不同的方面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21世纪成人教育的目标是多样性的,它对培养有知识的胸襟开阔的公民、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扫盲、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都可以做出巨大贡献。

3、参与成人教育的机构和成人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需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举办,形成一种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社区间的合作关系。终身教育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各级政府、学校及社会发挥自己的不同优势,多渠道地吸收社会资金,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未来学校、工作场所、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家庭都将成为成人教育的场所,高等教育也会对成人更加开放。利用因特网将成为成人学习的重要形式。

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

一、21 世纪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新世纪必将对人才市场提出新的需求,会引起人才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的新变化。基于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判断,21 世纪对下列人才的需求将趋于兴旺:

1.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目前在发达国家已到30%,未来这一比例还将不断提升。相应地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必然日益增多,其中特别是对可能在下世纪引起革命性变革的生命科学学者和信息技术专家的需求将更趋强劲。

2.生态环境人才

两个多世纪以来,工业化的发展造成了人口剧增、耕地减少、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类面临着不可持续发展的威胁。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受到了各方面人士的关注。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并发表了《21 世纪议程》以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中国政府于1994 年3月正式发布了《中国21 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成为全国各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因此,下世纪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与可 持续发展相关的人口问题研究与计划生育工作者以及资源合理利用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会持续增长。

3.绿色食品人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对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空前热衷,研究与开发、生产和营销这类食品的人才便会受到欢迎。

4.金融人才

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工具日益增多,其使用范围日益扩大,筹资融资方式日新月异。可以说,没有金融业的发展,就没有现代经济的繁荣;不懂金融知识,也就不能理解现代经济。特别是本世纪末墨西哥、东亚、俄罗斯和巴西等地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为全世界敲起了警钟。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防范金融风险,注意经济安全,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金融和经济的安全必然涉及社会的稳定,所以在新世纪里对金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5.复合型人才

如前所述,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以及经济与技术的交叉、生产与营销的融合,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工程师与经济师、经理与律师、教师与专家、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将逐渐合二而一,至少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而且趋向“一肩双挑”。

6.战略人才

战略人才是一种宏观决策人才,他们不是专门家,而是统揽全局、深谋远虑的“谋略家”。随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复杂,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流的范围日益广阔,对决策的速度和精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就越需要专门的战略人才。不论各级政府,还是各类企业都需要这类智囊型的人才。国外有的大企业,目前除了有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之外,还有“策划师”,也反映了对战略人才的需求。

值得重视的是,下世纪对就业者学历的要求将不断提高,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如果说20世纪是大专、本科毕业生的世纪,那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对下世纪的就业者来说,将越来越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各种工作岗位上对高级专门人才,如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律师的需求比例将会不断上升。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活动的知识含量的增长,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的复杂化,社会对老年人才的需求也将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在长期人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与信息以及各种关系网,将越来越被视为重要的资产。所以,已经离开原有工作岗位的老年人才将会重新受到社会重视。当然,也说明老年人接受再教育将日益成为必要。

二、21 世纪教育的若干新特征

(一)教育内容向未来教育、综合教育和东方文化倾斜

1.未来分析预测知识的教育会多于对历史知识的教育

美国未来学家席科尼希说过:“从有历史以来,大部分的学者都表现着一个

特征:忽视了现实与未来。”到下个世纪,人们将认识到并在教育内容上逐渐体现出:研究和了解未来比研究和了解历史更重要。

2.对综合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的教育将迅速增加

知识过于专门,过于狭窄,就接近没有知识,所以未来教育的内容,将注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知识。当然许多专门知识还会发展并且仍然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3.对东方文化的教育将大为增加

新世纪里文化潮流的第一个特点是东方文化的崛起。我国著名比较文化学者季羡林强调:“21 世纪,东方文化将逐渐取代西方文化,正确的做法是继承西方文化在百年内所取得的一切光辉灿烂的业绩,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融西方文化分析思维之长,把全人类的文化提高到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过去我们对自身所拥有的丰厚的东方文化,否定多于肯定,抛弃 多于弘扬,当今西方文化在中国长驱直入,与此关系甚大。21 世纪,在批判吸收的基础上,东方文化将成为我们的主体文化,当然我们不会也不应该排斥优秀的西方文化。

(二)教育对象全民化

千百年来,教育的对象只是青少年。“人过三十不学艺”、“青年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20世纪后半期,“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理论已经提出,实践中也在推行,但从整体上看,还远没有打破传统教育的格局。当然,即使在久远的未来,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还将是受教育,但教育的对象决不仅仅是青少年,教育的对象将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人们,有青少年,有中年,有老年。也就是说,在人生的全过程都要接受教育。进一步说,就是教育对象将走向全民化。

(三)教育主体多元化

如果说,教育对象是教育的客体,那么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就是教育的主体。千百年来,教育主体就是学校,好像除了学校就没有别的教育机构,这在未来的教育将会得到改变。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推行,除了专门的学校继续发挥教育职能外,家庭和企业、机关及一切社会团体,都将具有教育职能。也就是说,教育机构和工作机构将在一定程度上合二而一。这样,人们在脱离了青少年时期的专门学习阶段后,将能够边工作边学习;或工作一段,学习一段。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经受知识更新和市场竞争的挑战,多元化的教育主体也才能满足人们的学习要求。

(四)教育层次将显著提升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规定:“到2000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630万人左右。”而1994年,我国两类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已达515.1万人,2000年,本专科在校生已大大突破这一数额。尽管如此,我国在校本专科生占各级普通学校在校生总和的比例到1994年仅为1.49%,,仍然十分低微,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更低至0.43%。在校研究生数1994年达到12.97万人,占各级普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仅0.069%,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仅略高于万分之一。我国高等教育的这一发展水平对于过去来说,已是巨大的成就;但对于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说,是远远不相适应的。因此,在新世纪里,在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特别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高等教育还将继续高速增长,高等教育中的高层次教育即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增长的速度还会高于高等教育整体的增长速度。

在日本、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出现的高等教育发展呈现阶段性的状况,未必适合我国情况。据有关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经济起飞初期,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迅速提高;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毛入学率就进入一个相对稳定阶段,并呈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高教适龄人口数同步增长的现象。我认为,出现在日本、意大利、墨西哥等国的这一现象,不一定反映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更多地反映了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即经济在起飞阶段高速增长后就进入了平稳增长阶段,相应地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一个高速增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并由此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但是,教育并不仅仅是为经济服务的,教育还要为整个社会进步服务,特别是教育还要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所以,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其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可能会不同于上述各国。

(五)教育手段将高科技化

依靠教室、实验室、黑板、粉笔以及教师口授、学生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曾经培育了许许多多杰出的科学家、理论家、文学家以及将军和工程师。但是这种传统的教育手段效率太低,成本太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在新世纪里,教育手段将逐渐高科技化。

据有关材料介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育形式——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系统出现了。它是由服务器、教师主机和学生工作站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教师通过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同学生对话;学生在学习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学习,多种信息的反馈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多媒体技术将使教材发生巨大变革,教材将不再是印刷体的书本,而是融文字、声音、数字、图形、图像等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它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将使教学形式更为活泼,教学手段更为多样化。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反馈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修改教材、变动教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多媒体技术可按人脑的联想思维,把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供学生浏览。学生能通过输入的指令来选择和加工所需要的信息,实现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交互网络,可以使现代教育课程发生质的变化,实现课程多样化、课程综合化、课程软件化、课程积木化和课程模块化。

多媒体技术有可能使教育由以学校教育为主转变为以家庭教育为主,而继续教育可能完全走向家庭。这样,教育也就可以超越空间,实现远程教育。以往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内才可能得到的图书资料,都可通过“电子借阅系统”在家中得到。可见,在新世纪的一定阶段上,学生无需进入学校大门就能按计划学习多种课程。

(六)教师兼职和兼职教师将接近普遍化

有三种原因将使教师兼职和兼职教师大量增加:一是日益要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教师兼职和兼职教师才能适应这一要求;二是教学手段的高科技化,将使教师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从而有可能从事兼职工作;三是教师收入的增加也有赖于兼职。

(七)教育体制将变政府包办为公民合办

今日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的局面,同官方(政府)办教育是分不开的。但是官方包办教育并不是完全有利无弊的事情,其不利的方面将日益显露:第一,政府包办教育不能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潜力,从而不利于教育的大发展。第二,政府包办教育就不能不强调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和教育内容甚至教学组织的统一,这样就容易扼杀教育的生机,不利于教育的革新和发展。第三,政府包办教育必然加大财政负担,妨碍其他需要财政支持的事业的发展。所以,对政府办教育的体制,不能固定化。事实上,它只适合于经济不够发达、初中教育尚未普及的社会发展阶段;一旦经济发达了,初中教育已经普及了,而整个教育事业还需要大发展的时期,就应该打破政府包办教育、一律是公立学校的格局,应大力发展民办学校,或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以广辟财源、充分挖掘多种潜在的教育资源,保证教育事业大发展。

发展民办教育而又避免过度商业化,这是全世界都还未能解决好的问题。所以,在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实行公立与私立学校并举体制的情况下,必须加强教育立法和对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以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八)在发展教育产业浪潮中,学校不应变成企业

篇3:世界大学城网络教育平台发展趋势

网络教育成为现在的一种潮流, 但是如何有效的进行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互动、激励、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很好理论、方法、手段。现谈谈笔者对世界大学城发展趋势的几个观点。

集成化专业化的资源平台

网络教育平台是提供一个自学者方便查阅、学习、交流的即时化平台, 随着无线网络大力普及, 已经是一种普遍的趋势。网络教育平台的重点是“学”而不是“教”, 所以也可以成为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平台主要是通过建设网络资源课程、创设情境与学习环境, 利用网络信息化优势, 从被动学习变成了自主学习、探讨交流、相互提高的学习方式, 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从自己实际需求出发, 能够通过学习, 将经验与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考、观点, 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是为各种学习者提供的一种网络学习平台, 如何能够让更多的学习者加入进来, 或者说如何挤掉百度文库等共享型的网络资源库, 是大学城空间发展难题。世界大学城巨大优势在于课程的分类, 由于课程细化分类, 可以屏蔽很多无关的泛滥信息, 让学习者很快的能找到、学习想要的知识。但绝不是基础知识或书本知识简单的移动、堆叠, 也不应该是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等要素细分, 更不需要教学目的、课程标准等栏目, 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知识的分解与重构、知识的连续性与全面性、知识的体系性与渐进性、知识的开放性与互动性、知识的集成化与专业化, 尽量避免知识量很多, 杂乱无章, 学习者无法一下子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而失去探求知识的激情。要尽量减少与课程无关信息的干扰, 使学习环境能够简介明了, 从而提供一个不错的学习环境。

只有正确的认识网络化教育、网络化学习, 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对知识的需要、渴望, 所以网络化教育平台的重点从“教→学”转变为“学→探讨”的新方式, 不再重视“教”, 而是怎么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的学习资料、学习环境、学习交流平台、学习自我检测平台等, 所以建设网络课程的老师应该要从思想上转变, 老师已经成为一种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的设计者、管理者, 交流平台、检测平台的组织者、参与者, 整个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大学城空间课程建设, 应该要追求课程资源的全面性、丰富性, 更要考虑知识的连续性, 形成“点--线--面”知识框架体系, 并辅助图片、视频等, 让资源集成化、专业化, 使得学习效率提高, 学习难度降低, 很快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网络平台的学习者不仅仅是一个学校、一个班级这个固化的界定, 这就违背了信息化、网络化的真正含义, 应该打造为共享的、共建的社会性的学习平台, 使得学习没有固定的界定, 从而达到新的教育境界。

有效的教学辅助课堂

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建设很大程度上也是满足本校或者本专业学生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 通过课下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课堂相结合, 课后的知识拓展、练习与课后复习相结合,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课堂教学质量, 起到不错的效果。这样就摆脱了传统的空间和时间约束, 极大的提高了在校学生学习的多样性和随意性,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如何成为课堂教学有效的辅助平台呢?首先, 如第一点所说, 就是要建成精细化、集成化、专业化的教学资源库;其次, 应该设置与课堂授课相结合, 但不一定建设完全雷同的导航栏, 而是应该让学习者能够快速有效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第三, 要在课程导航有意的设计渐进的知识链条, 特别是增加相关案例、相关知识拓展, 使得既能预习、复习课堂的知识, 并能够根据知识链条学习很多拓展知识, 让学习者提高自己的知识和增加学习的激情;第四, 采用重难点分解制作成微课、视频课堂, 并利用图片等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第五, 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互动交流, 在每次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 教师应该布置任务单, 让同学主动去网络课堂去探求答案, 然后在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互动, 解决相关问题, 提高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帮助教师正确的回归到“解惑”的道路上;第六, 就是学校应该加大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力度, 使得相关课程老师、相关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程的建设中, 实现共享、共建的网络课程平台, 发挥更大的作用。

真正的互动平台

任何的学习平台都需要足够的互动, 交流互动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传统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的互动, 局限于空间、时间, 而网络学习空间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 (1) 网络学习平台互动工具的缺乏, 世界大学城也开发了相应的互动即时化工具, 但利用率不是很高; (2) 课程设置缺乏合理结构, 资源就是课本拆解, 凌乱复杂, 导航不够清晰合理, 导致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低, 学习动力不足, 带来对互动的失去兴趣; (3) 网络课程建设现在主要是一个老师建设一门课程, 导致互动的即时化比较低, 很多问题提出以后, 很久才回答; (4) 一个老师管理一门课程, 而课程相关的知识都很宽泛, 一个老师是无法胜任全面交流; (5) 互动交流主要为文字交流等。

如何做到有效的交流互动呢?首先, 应该明白学习者进入平台的学习者主要驱动力知识的需要, 如果是利用成绩、学分, 强迫、督促进入的学习都会对互动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成为为了互动而互动, 失去了学习的本质。互动的目的, 就是为学习者解惑, 或者激发学习兴趣。其次, 应该建设专门的交流互动区, 在互动区尽量邀请多个本专业名师、专业老师、现场专家参与进来, “互动”、“解惑”的任务不是一个老师能够完成或者胜任的, 要发挥“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探讨, 从而成为真正网络学习交流互动平台。

面向社会的继续教育平台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经成为21世纪的教育主题, 国家、企业、个人都逐步的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 (1) 终身学习的思想不够深入人心; (2) 现在很多继续教育系统性、严密性、可操作性不强; (3) 很多企业不重视员工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效果, 流于形式等。

然而, 网络学习平台以其特有的优势在继续教育体系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 (1) 网络学习平台投入成本小; (2) 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学习者的自主性强等特点。

篇4:世界成人教育趋势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发展趋势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05-01

随着社会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当今的新形势下,其作用更加突出,职业教育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同时,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历史性机遇。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对职业教育给予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并且实行国家助学金政策,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将推动职业教育的更大发展。然而,职业教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定位不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缺乏灵活性;高等职业院校师资较为缺乏;高等职业教育中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的矛盾等问题。这就需要高职教育找到正确的改革与发展途径。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近年,国家出台了《劳动合同法》、《劳动就业促进法》,国家阳光工程培训,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等一系列政策保障和经济扶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中央财政在最近几年内要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投入的资金将重点用于支持职业院校发展、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设备的充实、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等。

由于社会总体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在理论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并缺乏对典型的、有全面推广意义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教学经验的总结、交流、提高及推行。随着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校规模不断扩大,考生的增多,高等职业教育中也就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虽然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呼声很高,但实施中碰到许多困难;国际质量考核标准、规程等没有全面引入职业教育考核范围,普通高等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被作为衡量标准套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等。

二、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启示

比如美国教育渗透着美国人的实用精神,大学结构为宝塔型,全美大中学校都特别注重直接为社会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从职业教育办学框架上看,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是在公立中学实施的,大量的中学毕业生要修一定数量的职业课程,这种课程是为就业做准备的。从职教的宏观管理上来看,在各州,中等职业教育由州教育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是州行政机构,负责指导培训项目的实际落实。私立的以赢利为目的的职业技术学校,由各州发给执照。要想获得这个办学执照,学校必须符合办学标准,州里要对学校的基本条件如校舍、设备、师资及课程等进行评估。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未来的20年中,我国的经济腾飞,将对教育和人才资源产生巨大的需求。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养掌握现代科技的发展,精通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过程必须面向岗位工作的需要,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加强实践性;使教学环节面向生产建设实际,促进生产发展,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要特别强调上课、实验、校外实习的比重,校外实习要强调顶班劳动和实际操作,强调真刀真枪地解决实际问题;强调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应适应学生“应知、应会”的要求,除了开设综合课程之外,要开设技术性课程,并且技术性课程比例要加大。课程教学内容从职业需要出发来安排,基础理论教学强调实用,突出职业性。办学方式一是培养学生的教学计划请工企的工程师参与研究制订,二是工企出资帮助学校建实验室,三是教师经常到工厂去熟悉生产鳘线的情况,承担应用型研究课题;取得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工农结合、与实践结合,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技术训练和工企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改革使职业教育纷纷走出“象牙之塔”,最终“使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具体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技术教育,其任务是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及技术应用型人才。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不缺乏劳动力,缺少的是经过严格培训的技术力量。就如“返乡农民工”,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人员所占比例非常少。职业教育在新的时代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将成为实现和平文化、良好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安定和培养国际公民等诸多目标的有效工具。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层次衔接、类别沟通的终身教育体系,应突出特色拓展思路,为社会培养高技术的人才。

高等职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我国职业教育只有更新理念,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所设课程应该和国际接轨;专业设置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新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与展望[J].中国国情国力,2009,(1):108-109.

[2]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6.9.14.

[3]刘弘玮.论国际先进的职教模式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30):30-32.

篇5:世界成人教育趋势

---兼含歐洲學校教育實驗掠影

主講人:陳惠邦教授 筆記整理:44廖秀芬

前言:

各位早安,首先恭喜各位在百人競爭中通過甄選,剛才各位看到的圖片是歐洲海德堡學校,在座的有二十位將於二個月後前往。

從事行政工作是自己的選擇,沒有人強迫,是志願而來,在這長長短短的教育工作經驗中到底給我們工作上的省思點還是增加了我們一些工作習慣,而這些習慣是否幫助了我們更有效率達到工作目標,但也許反而會距離教育愈來愈遠。在教育工作生涯中,面對挑戰、變革愈來愈多,社會轉變,有不同的轉變。過去身為老師時的角色,站在對行政工作的不滿,對現今進入行政工作,負責決策,思考的層面多,視野也變不同。

今天要和各位分享的面對在快速推動教育改革及這麼激烈的教育變遷中,其他國家做些什麼?談課程改革、教育改革世界各國跑的快、早的和台灣來比,台灣最大的特色就是從善如流,集世界各國教育制度的精華,走向研究型、普及型的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提昇至高等技術教育。未來兩年高職即將走入歷史,中研院李院長說高職將取消,走向高級技術培養教育是全世界共同的理想,目前舉目所見大部分的高職以改成綜合高中或一般高中,台灣所剩的不到十所高職,其存在是因其非常特殊性無法更改,如桃園新生醫校。

國民中小學課程革新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制度,通通融合成九年一貫課程,放不下也都成重要議題,每個地方拿放大鏡都是最好最棒的,但加總起來,滿意嗎?不曉得如何說?

前言:教育「改革」的現象 教改企業 這是吳明清教授提出,教改造就了一群人,這些人是過去傳統教育無法得利的一群,如南陽街升大學補習班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國、高中生下課補習的場所。升大學補習班改為升研究所補習班,而其實真正學校實質工作並不更改,教育部育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進行前測檢視實施九年一貫前六年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國家的中間考試,大陸早已實施,英國也在1988年實施,這是課程改革中要做的,實施課程改的鬆緊,如同在沙灘中抓沙的的情況一樣,抓緊抓鬆,如何拿捏得宜,在這搖擺不定不教育政策中,我們教育工作者很難去發展我們的教育專業,以前在座各位過去是一個老師的角色,只要管好自己班級,而今必須去思考整個學校,身為校長、主任思考角度不同,升學目標、家長壓力等問題,思考的角度、考慮點和老師不同。教改的企業將隨整各教育制度不斷的改變。利益、資源分配將不斷的調整,這可能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點。

PISA與課程革新

PISA:OECD的國家(至少15個)率先實施課程改革的國家,這些國家在實施課程改革多年之後,檢視課程改革是否對孩子的學習有沒有幫助這是我們所關注的點,因此對他們15至18歲的學生進行檢測,已與語文閱讀、科學教育、數學能力三種能力作比較,發現時基本能力下降,尤以語文能力下降最多,學力與實施課程改革的時間先後成反比,亦即愈早實施學力下降愈快,愈慢實施學力下降反而沒有快,這之中可能只有一個例外,只有台灣,實施兩年的課程改革,學力下降的速度已無法估計。PISA發現學生的能力下降,尤其以語文能力的下降最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3年多前已發現著手改善,進行提昇孩子閱讀的方式,這幾年具體成就即編寫了很多的繪本,繪本的特色是大量的圖畫,因孩子不再能閱讀,由此可見閱讀是基本能力比科學教育、數學能力來的重要,若我們要將所有能力一視同仁,如同十大基本能力般,其實這裡面還有更重要的閱讀能力,自古以來,古今中外均不外注重「讀、寫、算」三R能力,這是每個孩子該學的,閱讀能力是最基本的,擺第一,目前尚未對全國的小朋友進行普查或抽樣的調查,我們無法知道我們的孩子能力是下降或提升的多少?科學教育、數學能力改變怎麼樣?目前世界很多國家已發現這樣的一個狀況,我們是否依舊要步上後塵,是否要等到愈來愈多的白丁、文盲之後,再來進行補救?我們現在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幼稚園、國小將快樂自由的學習看成很重要的一點,由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乃至於大學畢業典禮愈酷愈好,愈炫愈好,但在最開放的歐洲國家,雖開放課程中畢業典禮,依舊是穿上道袍,源自於教會的洗禮儀式,神聖的嚴肅的一個典禮,年輕的學生保留自由、活潑的權力,學習是一回事,生活是另一回事,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是我們應該要要求的。

過河卒子般的教育政策與流行文化

如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應修改三次以上,第一次修改即是十分困難,尤其國中部份最是困難,因制定基本能力後,緊接著基本學力測驗將會變動,而目前教育部將重任交給專家學者,而專家學者實際上亦是教改企業的一環,亦是目前更換不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九年一貫的哲學基礎及邏輯思考不夠完善的話,未來不管如何修改都將很難建立完整體系。每一項教育政策,都很快成為流行文化,如建構教學、小班教學研習的場所,不知其數,隆重登場,草草收場。

目前最流行行動研究,當年出版時,師苑白老闆並不願付稿費,僅給20本感謝,第一版一千本,87年教育部公佈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鼓勵老師行動研究,89年台北市鼓勵進行,每年十萬強迫進行,去年教育部更是推動行動研究,幼稚園每年18萬,每個縣市三十件,行動研究這本書已再版三刷,其實教育制度的快變與教育資源浪費,隆重登場,如早期啟發教學、最早一點的價值澄清,所有的東西本身都沒有罪過,經過教學也沒有罪過,從教育的理論上,多元的教學、多元的制度、多元的行政管理,都有其價值,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從權變理論中,權力如何應用是掌握在老師手中,只要長官說要做就做,一元化大家都做就腐敗,成為流行,未來主持學校或協助學校行政時,應負責了解學校政策,不要一味跟著流行文化走,我們可以仔細思考學校所需,制度不斷的改變,造成資源浪費,教學才是學校的本質。

教育人員忘了我是誰

每個教育人員不應只是單純的政策執行者,應該有自己的理念與想法。

各國教育發展的核心要素 1.教育信念與教育思潮

每個國家均不同,教育發展的核心教育信念 2.教育內容(課程)3.教育方法

4.教育制度

全世界最好的都在此 5.教育資源 6.教育人員

以上這些通常是我們拿來比較的點,教育信念與教育思潮每個國家均不同,教育發展的核心教育信念,我們台灣什麼都有,樣樣兼備,改變愈來愈快。資源浪費家長會支援爭取資源浪費關鍵在教育人員,唯一最缺乏的堅強的教育信念,多元評量、學習單、歷程檔案、了解教育的知識,到底教育本質為何?最主要如何去做?做出的成果讓家長學生來看,期盼教學工作者,自己的信念堅持自己理念順應時代潮流。

歐洲學校實驗的背景(一百年為度)

 20世紀初的改革思潮與其背景  改革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徵--反公立學校 對於意識形態

反班級教學每個孩子應被重視,特殊教育的發展、原住民教育法律保障,資源的浪費,就資源分配公平正義的角度來看是值得檢討

--兒童為中心或個別化,同時能在社會化中存在,價值觀念、行為共同規範的行為

--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教育及生活調回歸,都市化小班小校實際不可行,最重要的本質,杜威所說教育即生活,掌握教育的本質,讓孩子喜歡上學。讓學生感覺學校像個家。

--重視教育研究與教育科學化的形成,教師從事研究不斷的探尋,老師尋覓何?教育實踐的概念,教育為何?將學生教導成為怎麼樣?實踐的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追求理想

--教育改革社會改革與經濟改革密切相關人類的知識,萬本歸宗。--強調開放教育,倫理價值實踐機探索研究的過程  改革教育的發展  最低層次產出

 最高層次理論:改革教育學的產出,國內教育改革,是否能產出系統的理念形成教育思潮。否則新理論將不斷出現。

 教育改革必須配合社會改革經濟改革一體來看,潮流優點是我們所忽略的

 實際:各實驗學校創立

歐洲學校教育實驗的流派

(一) 鄉村學校運動與國民教育運動  夏山學校(森林學校)---從歐陸到英國  獨立鄉村寄宿學校

瑞士人士學校

德國好賓達寄宿學校系統 奧登華德學校 荷蘭法國德國奧地利,均有全人教育  華德福學校

 蒙特梭利學校(兒童之家)--自律 自我學習而非教具使用 著重學習角

華德福學校,全人教育學校,因語文的關係,國內目前認識的較少 華德福學校 全人教育學校與蒙特梭利學校被認為目前歐洲教改潮流最重要的一支潮流,國內跟上主要教育理論,主要以英文優先 歐洲最受重視的是華德福學校強調藝術教育美感教育 九年一貫問題最重要的是無一完整的思考系統

蒙特梭利學校著重全人、全課程教育,蒙特梭利學校從幼稚園到國中小到高中,最好階段在高中,德、法學校高中三年畢業後常加了一年大學預科。

歐洲學校教育實驗的流派

(二)公立學校的實驗改革

 法荷:弗來現代學校,強調現代化。

 荷得法瑞:耶那教育實驗(彼得.彼得生學校)教育講座哥德比杜威更早

 北德:畢樂斐實驗學校

 中德:卡塞爾改革學校與開放學校:強調倫理道德、宗教教育、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國家的根本。

 英德:綜合中學運動(與國內、美國不同),每個人得到合適的教育措施

不管分科、分課程、分學校,目的是每個人獲得合適的教育措施,重要的是學生的個別差異。

政策上最應學習:

1.政府魄力在公立學校中,維持不同體制。2.支持不同體制學校的胸襟,不因執政者不同而改變

歐洲學校教育實驗共同特徵

 回歸教育本質與重新定義學校教育---圓融對不同人、不同的方法去做事,權變原則、堅持原則。

 教育理念與時建交互辨證---內部評鑑的誤解  開創專業社群集建立獨特思想流派  具有永續經營的院景與堅持的毅力  重視組織發展與人員發展  重視內部反省與外部評鑑  以實際教育成果說服社會接受

圓融對不同的方法去做事,鼓勵教師團隊在真正願景實踐中當初堅持的理想,實際成果說服大家獲得支持

學校領導者理所當然,應充分了解學校教育理念 學校幾乎人人都能侃侃而談學校教育理想與學校文化 重視內部設施特別是圖書館圖書館是學校心臟

圖書館被成學校建築的心臟通常與教室並列學校必要的設施 圖書館不只是「圖書」館而以他同時也兼具大型學習與個別化教學場所的功能

「功能先於形式」為學校建築為原則 校園中的任何設施應具教育意義

各國教改運動中的問題

1.文化差異與比較教育的問題 2.教育資源永遠的困境

篇6:世界成人教育趋势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在课程政策上,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动态平衡;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师和社会参与、政策支持以及质量监控;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主体上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方法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核心。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然而,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总体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1]它作为一国课程改革指南,着重要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大体上有三种课程政策的类型: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决策型,分别以法国、美国和英国为最典型。目前,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类型课程政策的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对课程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是明智之举,各国课程政策均注意在“集权──分权、政府──市场、标准化──多元化、学术发展──个人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努力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课程分权管理的国家都把推出强有力的“国家课程”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如美国一向实行地方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州自为政,在同一州范围内,不同社区的课程设置也有一定区别。而英国政府一向对学校课程不加干涉,基本上由学校自主决定课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两国都趋向于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试图突破教育行政地方分权的历史传统,加强国家对教育宏观调控的职能,以确保基础教育的质量。在课程政策上有明显强调集权、政府、标准化和学术发展的倾向。[2]另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中央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的国家都注意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政策,从课程管理的集权和控制走向分权和校本,从课程内容的标准化、高负担走向多样化、灵活性,从课程评价的统一、严格走向重过程和学生个性。如法国一向主要由中央政府以指令性文件规定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课程,但1985年正式颁布了“分权法”,进一步明确中央、学区、省、市镇各级对教育管理的权限,在课程安排上规定将1/10的课时让给各校自行安排[3]。而同为中央集权国家的日本和韩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重视个性、关注适应能力、强调自主性等共同的课程改革主题与目标驱动下,课程政策表现出民主化、决策分权化等相似的特点。[4]

值得注意的是,美、英等国在强调统一课程标准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多元化、个别化教学的传统,而课程改革朝分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国家也继续强调统一的基础课程。其共同的发展趋势是在课程管理体制上走向均权化,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结合。

二、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课程结构最足以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了使课程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致力于优化课程结构的教育改革,在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课程结构改革的发展方向是:

(一)注意各种科目、类型课程的配合,追求课程结构的平衡性、整体性。

(二)设置核心课程,夯实工具学科,强调基础学力。

(三)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

(四)重视科学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推动课程结构的现代化。

三、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当人们反思20世纪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时,发现大多数课程改革的共同失误是往往满足于课程计划的制定,而不关注课程的实施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都重视“课程实施”的研究,把课程实施视为课程改革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总结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实践,可以发现,课程实施呈如下发展趋势:

(一)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正在被“调适取向”与“创生取向”所超越。

(二)课程实施中的社会参与越来越广泛。

(三)学校的课程实施得到立法、经费、师资培训等各方面的策略支持,同时课程实施过程也受到一定的监督和控制。

四、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展开各项课程改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因此,课程评价改革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二)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

(三)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

(四)评价主体由单一主体转向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五)评价方法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上一篇:公需课答案下一篇:中班教案《防雷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