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节年龄界定

2024-07-05

青年节年龄界定(精选6篇)

篇1:青年节年龄界定

达到退休年龄后用工关系如何界定和处理?

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梳理:

1、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第一条: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

(一)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笔者看法:该文件虽出台37年了,但未被明文废止,随着自由职业者的参保、女工人从事管理岗位等政策因素的出现,女工人退休年龄已经有所变动。)

2、人社部法定退休年龄含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2001年5月10日关于企业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涵义的复函(劳社厅函〔2001〕125号)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你局《关于请求对“法定退休年龄”概念予以解释的请示》(京劳社办文〔2001〕27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1999年3月我部下发的《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8号)中,“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即:“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请你们按此精神解释执行。(笔者看法:该文明确了法定退休年龄含义,出台后曾传闻废止,但未能找到依据。)

3、《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二)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笔者看法:该法条明确了终止劳动合同的时间点为: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由于劳动者缴费不足15年不能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劳动者可以继续缴费,满足15年的最低限制,因此,“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内涵≥“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4、国务院《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笔者看法:有效的行政法规规定。法律的制定(当然也包括《劳动合同法》),就其所调整的内容,应当均含有一定的提前量,应当理解为国务院依据现行中国国情而作出这样的特别限制性规定,是一种过渡性措施,两者实质上并不矛盾。)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第一条: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第七条: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笔者看法:第一条回避了应当受理的范围,人为地把社保争议割裂开来了,导致基层各自为政;第七条没有充分考虑国情,忽略了《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绝对依从了《劳动合同法》。)

6、《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一条:已经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劳动者与现用人单位之间的用工关系,按劳务关系处理。

已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初次到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用工关系按劳务关本处理。(笔者看法:刻意回避了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因缴费不足15年而不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的情形。)

7、人社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第二条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延长缴费至满十五年。社会保险法实施前参保、延长缴费五年后仍不足十五年的,可以一次性缴费至满十五年。(笔者看法:只考虑到缴费不足15年如何弥补问题,没有兼顾劳动关系的处理。后续措施没跟上,造成法于法之间不衔接。)

正常情形下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处理

1、符合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办理退休手续,回家颐养天年,一般不会再有劳动争议。

2、已经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劳动者继续参加劳动,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系劳务关系,也是主流做法,没有太大争议。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缴费不足15年,不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其继续工作期间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处理问题

第一种观点是:《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项规定,劳动者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合同终止。司法解释三规定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也就是说,虽然达到退休年龄了,但是如果没能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话,无论是在原单位还是其他单位继续工作,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仍然是劳动关系。

第二种观点是: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此后劳动者无论是原地不动,继续按原劳动条件进行劳动,还是到其他单位继续就业,双方应当属于劳务关系。

第三种观点是:认定《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项与《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这两条实质上都是对双方当事人可以选择终止劳动合同的一种权利性的规定。也就是说,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开始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了,双方都可以选择终止劳动合同,又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劳动者如果达到退休年龄了,即使还没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双方也可以选择终止劳动合同。

上述三种观点均有一定道理,但又都有利弊。第一种观点符合有法必依的执法理念,理论上没有错,也符合老有所养的社保方向,但其一味依附于《劳动合同法》规定,脱离了中国实际国情,视法定退休年龄为无物,在法定退休年龄未作修改前,实践中就会矛盾重重。只有在实行弹性退休制度的环境下才能实施。

第二种观点属于一刀切的做法,维护了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的尊严,但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又不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者没有体现保护,对社会稳定有不利影响。虽然后续有续交政策给予了补充完善,一旦确认为劳务关系,用人单位完全有理由拒绝继续为劳动者缴纳社保,劳动者为了老有所养,只能自行缴纳,造成劳动者收入降低。

第三种观点属于折中观点。两种情形下不同选择的后果是不一样的。在劳动者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情形下,其中一方选择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终止;双方都选择不终止的,合同虽然继续履行,但性质发生了变化,因为劳动者已经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了,不需要再受劳动法的保护,实质上是选择了雇佣关系。对于虽然达到退休年龄,但还没有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者来说,如果双方选择继续履行,这种情形下劳动者与其他普通的劳动者一样,并没有更多的社会保障,此时双方选择的是劳动关系,仍然要适用劳动基准和劳动保障的规定。

笔者认为,劳动合同法规规定的终止条件,均为法定终止,不应当有选择之说。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就属于法定终止,此后双方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系特殊的劳动关系,或者,因为已经享受了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而转变成劳务关系。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不能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劳动者自身原因(参加工作时间短)占主要部分,其他如:

1、劳动者前期参加工作,用人单位未参保,劳动者不积极维权。

2、劳动者以为追求工资额,社保意识淡漠,不愿意参加社保,要求用人单位发放社保补贴等现象也客观存在。这样导致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其个人问题就转化成社会问题了。

关于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因缴费不足15年而导致劳动者不符合享受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问题处理,我们可以尝试借鉴上海市“特殊劳动关系”的做法。继续在原单位工作的,原劳动合同继续履行(不改变原劳动合同履行方式,如:原来缴纳社会保险的,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视为双方原劳动关系的延续,按特殊劳动关系处理。如果双方发生争议,仲裁部门应当受理。但在实体权益处理方面,应当与标准劳动关系有所区别:未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不适用,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不享受。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那些虽然仍在原单位工作,但原来是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原单位停止缴纳社会保险,此类人员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如何处理值得思考。这个问题涉及到与社保政策的衔接,个人认为,用人单位因社保缴费政策限制而不能继续缴纳的,劳动者可以自行以自由职业者身份继续缴纳,所缴费用用人单位承担一部分(50%)。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在其他单位再就业的,因其不属于劳动就业年龄段人员,不论其是否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都按劳务关系处理。

篇2:青年节年龄界定

2013年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公告

2013年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报名入口

一、在本次公开遴选中,除公开遴选职位对年龄有特殊要求外,报考正处级职位,年龄在43周岁以下(1969年5月29日后出生);报考副处级职位,年龄在40周岁以下(1972年5月29日后出生);报考主任科员职位,年龄在35周岁以下(1977年5月29日后出生)。公开遴选职位对年龄有特殊要求的,参照本办法界定。

二、计算基层工作经历、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工作经历、本级机关工作年限和县(市)领导班子副职工作经历、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工作经历的截止时间为2013年5月29日。

三、在2010年8月31日前任职的乡科级副职职务公务员报考主任科员职位,符合任职满3年的条件。

四、在2009年8月31日前任职的县处级副职职务公务员报考正处级检察员职位,符合任职满4年的条件。

篇3:青年电影——难以界定的电影类型

一、青年本身的模糊性

谈到青年电影首先想到的便是青年, 无论这个青年是创作者、接受者还是文本表现的内容, 青年的内涵都是要首先思考的对象, 但是青年的定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1. 青年年龄界限的不统一性

不同的世界组织或国家地区对青年人的年龄界定是不同的, 联合国规定:15至24岁是青年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16至44岁是青年人;世界青年联合会规定:18至40岁是青年人;中国国家统计局规定:15至34岁的人为青年;共青团规定:15至28岁为青年人;青年联合会规定:18至40岁为青年人;港、澳、台地区规定:10至24岁为青年人。由此可见不同的组织或国家地区对青年年龄的规定是大相径庭的,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青年进行界定。纯粹按年龄来划分青年和青年电影, 只会陷入含混不清的桎梏。

另外, 青年不仅是一个具有一定的年龄范围的群体, 也具有区别于中老年人和儿童的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在对青年电影进行界定时心理年龄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 但是心理年龄的测定更加难以准确地量化。因此, 对青年的界定应允许出现模糊地带。

2. 青年的隐喻内涵

“青年”虽然是一种实际的年龄界定, 但更具有一种隐喻性的美学意义。“青年”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社会和文化概念。在社会学和文化研究领域, “青年”经常被看作是一个特定的社会化阶段, 或某种文化现象, 特指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负责任成年人的过渡时期。生活在这个期间的人们, 个性发育朝着独立自主方向发展, 试图在社会上寻求认同, 并谋求发出自己的声音。青年人具有探索精神, 也更具有叛逆思维, 对未来充满了浪漫的向往, 当现实与自己的理想出现矛盾时往往呈现出苦闷惆怅的状态。青年人的生存处境、现实遭际、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是个体生命发展轨迹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同时, 一代青年人的整体状态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特定的精神风貌。青年电影的价值便是将个体生命价值和社会发展风貌如实地呈现在了银幕之上, 具有一定的隐喻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青年电影具有很大的启迪价值。

二、青年电影解读的多角度性

对青年电影的解读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进行:创作者角度、接受者角度、文本角度。然而随着时代和电影业的不断发展, 各个解读角度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1. 创作者角度。

从创作者角度定义的青年电影即青年创作的电影, 具有一定的青年思维和关注重点。青年电影较早出现于第五代一批作品的创作中, 如《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红高粱》等。这群青年导演较之于同时代的电影人具有一定的叛逆和反思意识, 在电影语言和创作观念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创作态度的改变, 当年被称为青年导演的第五代创作者如今已逐渐失去了这一称号。而且这一代人宏大叙事的价值取向明显区别于第六代青年导演的创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青年电影在理论界引起大家的热切关注, 一批风格特征明显不同于以往创作的“第六代”电影是青年电影的典型代表, 现在第六代也仍然是青年导演的主力军。第六代的视角更多的是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处境的关注。新世纪以来, 大批人员投入到电影的创作群体中, 如马俪文、徐静蕾、赵薇、郭敬明等, 青年电影的创作者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创作群体的变化反映出电影市场的发展, 由于不同青年导演个人经历和关注视角的不同, 他们的作品在题材选择、创作态度、文化内涵、美学追求和风格等方面都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因此从创作者角度定义的青年电影也具有广义性。

2. 接受者角度。

虽然当今电影的接受群体主要是青年, 也有人从青年电影接受群体的角度进行研究, 但是青年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仍有很多不同, 青年的口味并不能一概而论。接受群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 但是对电影创作者而言, 青年观众中仍需要进行市场细分。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的大多数都是青年人, 但并不能代表他们所观看的都是青年电影。以青年观看的电影定义青年电影还是一个不妥的行为, 因为青年喜爱的可能并不是青年导演创作的以表现青年为主的电影, 也很可能是科幻片或历史片, 甚至是恐怖片。从接受者角度定义的青年电影应具有区别于其它电影特定的内涵, 而对这一内涵的定义理论界还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

3. 文本角度。

笔者认为对青年电影的研究更多应从文本的角度着手, 但是有些评论者从文本对青年电影的界定也是值得商榷, 甚至是需要进一步进行概念的扩充。吴冠平在《2010:青年电影的表情和话语》中认为:“‘青年电影’是个模糊的称谓。作为一个表面上看似乎是以年龄为核心界定的概念, 它的内涵实际上是指那些身处主流电影工业之外, 缺少创作经验, 但又有强烈个人表达愿望的作品, 只不过通常这些作品都是年轻人的第一二部作品, 那些承载着个人电影梦的作品。” (1) 此观点虽然肯定了青年电影的自我表达欲望和电影梦想, 却将青年电影定义为缺乏电影创作经验的年轻人的第一二部作品, 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青年电影可以也应该具有成熟的创作经验, 而且也完全有可能是青年导演或中老年导演的一部或多部作品。周学麟在《表现青年:青年电影研究和新中国青年电影发展》中认为, “青年电影”是以年轻人为主人公, 反映他/她们生活、思想和行为的影片。 (2) 郑静在《青春电影的成长道路》中对“青春电影”的定义为, “青春电影”, 顾名思义, 就是以青年人为题材和表现对象, 主要观众对象也多以年轻人为主, 同时具有鲜明的青年文化性的电影;从狭义上说甚至全部是由青年人编、导、演的电影作品。可以看出, 青年电影和青春电影均以青年人为表现对象, 那么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陆璐 (南京农业大学青年学者) 在《“对话———南京青年电影论坛”综述》中认为:“当代青年电影不论是商业艺术片, 还是艺术商业片, 都应藏有一种清醒的锋芒, 一种对生活的批判精神、一种现实主义精神, 并以一种民间立场去捕捉影像, 记录这个快速变迁时代的点点滴滴, 提供被主流话语所遮蔽的一种驾驭式的形态。当代青年影像关注的都是困境中人的挣扎, 关注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对意义的追求、人如何在精神动荡和意义缺位中寻找自身价值, 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构成想象中国的另一种方式。” (3) 此观点肯定了青年电影的现实主义取向, 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狭义和传统的青年电影定义, 而广义的青年电影还应该包括具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青春电影, 如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郭敬明的《小时代》和徐峥的《泰囧》这样一批具有浪漫和喜剧色彩的作品也应当划归到青年电影的行列, 这样青年电影的内涵便扩大了一个维度。

另外, 也有从上面三个角度中选取其中一个或者两个角度结合对青年电影进行界定的。电影学者陈墨较早注意到这个概念, 他在《当代中国青年电影发展初探》一文中对国产青年电影进行了考察, 认为“直到80年代初期, 中国的青年题材电影才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这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中国青年电影的真正起点。” (4) 在总体上把青年电影理解为青年题材电影的同时, 陈墨对这一概念内涵的辨析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游移。整体上看, 陈墨所理解的青年电影大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青年电影基本上是指青年题材的电影, 但狭义的即最严格意义上的青年电影则是指青年导演对青春经验进行自我表述的电影。由此可见, 对青年电影解读的角度也是复杂多变的。

三、美学内涵的多元性

青年电影解读的多角度性、定义的模糊性决定了其美学内涵的多元性。

1. 个性和人性的彰显。

无论是从创作者、接受者还是文本角度解读的青年电影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美学内涵, 即是对个性和人性的彰显。青年电影除了呈现了青年主角的个人世界外, 也是导演自身个性的张扬, 同时也是电影市场细分的结果。青年电影这一独特的电影类型的发展壮大是对个人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而这种对个人精神的肯定和赞扬是社会发展后对个性包容的体现。青年力量在电影和世界之间开启一个面目一新的相互理解的时代和具有建设性的对话。“青年更趋进取性, 我性色彩明显, 青年电影的独特视角, 由此得以进一步认知和挖掘。更重要的是, 一个以年轻观影群体为主体的新的电影市场值得重视。” (5)

2. 多元并存的美学风格。

青年电影的深入发展使其无论主题还是风格都难以一概而论了, 青年电影风格多样化的特征越发明显, 现实与浪漫交织, 严肃与诙谐并存, 艺术性和商业性同在……青年电影的创作态度也有从激进的姿态转向温情或浪漫的或者反之。青年电影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的泛化使其呈现出多元并存的美学风格, 难以以一种特征概括。多元并存的美学风格不仅体现在不同的创作者的电影之中, 同时流露于同一个青年导演的不同作品之中。以青年导演宁浩为例, 他的《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喜剧特征明显, 同时具有黑色幽默的色彩, 对电影语言也进行了有益的创新。而2013年12月上映的《无人区》更具有一种冷峻的氛围, 批判色彩浓厚。青年导演每次关注的题材不同, 拍摄出来的电影的美学风格不一致是可以理解的, 这也是导演在电影世界中进行全面探索的表现。由此可见, 集中体现于第六代创作群体中的现实主义的美学风格已并不是青年电影的唯一美学特征, 多元并存的美学风格是青年电影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结语

青年电影虽然是一个难以严格定义、可以进行多元解读、美学内涵丰富的不成熟的电影类型, 但是并不妨碍青年电影自身的发展, “我们应该以最大的宽容来对待形形色色的青年电影, 让他自由成长, 最终成为未来电影的中坚。” (6)

参考文献

[1]洪宏.史学视野中的“青年电影”:意义、境遇与体制变革[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与表演版) , 2011 (08) .

[2]饶曙光.当下电影格局与中国电影新势力[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1 (12) .

[3]司若, 张宴硕.青年电影的新媒体孵化[J].电影新作, 2012 (01) .

[4]任仲伦.骚动的电影探索新潮———关于青年电影导演的群体考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10) .

[5]周学麟.表现青年:青年电影研究和新中国青年电影发展[J].当代电影, 2012 (04) .

篇4:青年节年龄界定

关键词:龄界定立法;法定结婚年龄;幼龄儿童界定;未成年人意思表达

社会成员从出生开始就注定要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而这种责任会随着社会成员年龄的增长而被赋予不同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当社会成员达到一定年龄后才可能会具有某些处理特定事务或工作的能力,因此年龄也被作为衡量一个人社会阅历的重要标准。例如对婚姻家庭责任的担负和监护权的行使等问题在法律上对年龄都有着十分严格的界定。

1、法定婚龄的界定

1.1法定婚龄界定的几种情形

对法定结婚年龄的界定方法可以大致分为基于男女平等的情形界定、基于男女有别的情形界定以及基于当事人行为能力的情形界定三种。

首先,基于男女平等的情形界定婚龄是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出发的,这种标准的制定实质上体现出来是女性对平等的渴求,《德国民法典》便是以此为出发点规定结婚年龄的典型。

其次,基于男女有别的情形界定婚龄则是仅以年龄为参考标准,它的特点是男子的婚龄规定一般在成年年龄以上,而女子的婚龄却被规定在成年年龄之下,《法国民法典》就是这类婚龄标准的代表之一。

最后,基于当事人行为能力的情形界定婚龄的标准是以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为根据的,在婚龄界定上会根据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以及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这三种不同的状态进行婚龄的划分。《英国1949 年结婚法》是这类界定方法的代表。

1.2法定婚龄界定的立法依据

1.2.1法定婚龄的界定要考虑到优生优育。

由于优生优育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的素质与质量,所以对下一代的健康有直接影响的婚龄问题受到了社会和立法的普遍关,也成为了法定婚龄界定的重要依据。

相关专家指出,年轻女性生育的子女较之大龄女性或与大龄男性成婚的女性所生育的子女更加健康,因此年龄是影响生育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医学学者普遍认为女性在25-29岁为最佳生育阶段,其中以27岁为最佳,因为这个时期女性的各个器官均已发育成熟,切功能最佳。所以,在婚龄的界上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成员的身体状况,这不仅有利于优化社会成员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对社会成员健康婚姻的负责。

1.2.2法定婚龄的界定要考虑到家庭的稳定。

社会学家通过对社会婚姻关系的调查而得出了社会成员的最佳结婚年龄。根据调查,男性的最佳婚龄为29岁,而女性为24岁。在社会婚姻的年龄组成中,男性不满24岁或女性不满19岁的家庭离婚率最高。这些数据主要是以夫妻双方的心理与胜利成熟情况作为主要依据的,但是不可否认,年龄的适当差异能够更好的维系婚姻的稳定,所以,这也是立法中确定婚龄的重要标准。

1.2.3法定婚龄的界定也要考虑到伦理道德。

放眼各国的婚姻立法,普遍都对最低结婚年龄作了规定但是对最高婚姻年龄却不曾做相关说明,因此,婚姻中夫妻双方的年龄也就没有了最大差距的限制。社会中的“老夫少妻”和“老妻少夫”现象便是由此而生的。在普遍的“同龄婚姻”观念下,这种情况被视作了对伦理道德的践踏,也成为了权色交易的温床。所以,在法定婚龄的界定当中,这个方面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

2、子女监护中幼年年龄的界定立法现状和理论分析

2.1立法现状

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当中,对幼龄年龄的界定仍然较为模糊。比如,婚姻法指出,离婚后尚在哺乳期的子女应交由母亲抚养,但是对于司法解释当中并没有关于“哺乳期”的明确限定。这方面的概念仅在《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当中得到了简单的提及,规定12月龄为哺乳期。这是法律扔不完善的体现,我国法律应当对相关的法律解释做及时的补全。

2.2理论分析

根据精神专家的分析,幼儿只有到了5-6个月时才能对亲子关系进行区分,所以提出了将这一阶段视作幼儿情感成型的阶段的理论,同时将幼儿的这个阶段作为逐渐走向成熟的起点。因此,在对幼儿心理进行界定时应当认清幼儿的发展阶段,以幼儿当时的心理成长为界定依据。

3、 未成年子女中意思表达能力的年龄界定

在涉及到未成年子女的重大权益时,大多数国家都会按照相应的规律征求他们的意见和看法。据联合国的相关约定,在设计到儿童的重大权益时,儿童自身有决定的权益,但是公约并没有详细的界定不同年龄的未成年的意见在最终决定中起到的作用,也没有对必须征求儿童意见的年龄作出规定。

3.1监护权行使

当未成年子女的年龄到一定时,未成年人子女对于自身的父母監护权有抉择的权利。但是,未成年子女抉择父母的监护权时,相关的法律并没有对未成年人的年龄进行规定。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被监护人有了识别能力的,在判决监护权时要充分的征求被监护人的意见。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识别能力的未成年人,法律法规并没有做出准确的规定。在我国,判断未成年人是否具有识别意识,是以未成年人是否满10岁为判断标准的。当未成年子女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权产生争议时,若未成年子女年满10岁,就应该要考虑孩子随父或者随母的意愿。但是不同的国家对于未成年人具有意识判断能力的年龄界定和决定程度是不相同的,如美国的佐治亚州和西佛吉尼亚州就规定孩子满14岁以后,未成年子女具有选择父母监护权的绝对权力。

3.2照顾权行使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成长过程当中的一些决定或许会直接决定其终生的命运,而对未成年子女行使照顾权的父母要充分的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当未成年子女年龄达到一定以后,父母在行使照顾权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要尊重孩子的爱好和兴趣,以及对未来的期望,要为孩子的未来保驾护航。由于年龄的差距,父母和未成年子女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不相同的,在某些方面容易产生矛盾,但不管时代怎么变,父母在行使照顾权的时候,对于一些关系到未成年子女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决定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但是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并没有对父母应该尊重未成年子女的决定的年龄做出界定。

3.3探望权行使

对于未成年子女的探望权,一些学者同样认为应该尊重子女的意愿。但是,尊重未成年子女的探望权的程度也应该按照年龄的不同而做出相应权利的界定。大体上我国在界定未成年子女探望权时,将年龄分为0-3岁、3-7岁和7-18岁。对于0-3对的孩子,由于探视人行为极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在行使探视权时要采用探视性探望较为合适。由于3-7岁的未成年子女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探望性探视和逗留式探望都可以。7-18岁的未成年子女对于自己的被探视权利已经有了相应的认识,因此采用探视性探望和逗留式探望都可以,但是要征求未成年人的意见。(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指导老师:茹克娅·霍加

参考文献:

[1]李秋高.在伦理与法理之间:一种古老权利的重新构造——家庭权法律问题初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王亮.中国(大陆)居住权相关问题的再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篇5:河西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职务界定

理事会是河西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最高权力机关,其具体部门设置如下:

一、理事长:

(一)负责服务站的全面工作以及决策,定期召开例会,主持协会

日常工作和会议,讨论决定有关重大事项,统筹调控并指导各部门工作,审批计划和方案。

(二)抓好协会的自身建设,健全协会组织制度,引导会员提高志

愿者的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全面了解服务站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及时进行纠正和总结。

二、理事:

(一)由理事负责,协助理事长执行协会工作,并负责对外一切事

宜。

(二)了解青年志愿者协会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并及时向会长提出

合理化的建议。

(三)参加各主管部门的任务。

(四)理事长不在或受会长委托时,代替其行使各项职责.三、办公室:

负责理事会文书工作,总结活动报告,整理文档,建立所有青年志愿者的个人档案,对所有开展过的活动进行总结,归纳以备期末综合测评之用。负责理事会所有部员签到和会籍管理。并对协会资金运作建立详细账目,以及一切财务事宜。

四、外联部:

对外交流,与社会各界联系(如媒体机构和福利机构等),为本服务站各项活动的开展联系部分资金支持。

五、组织部:

主要负责各类活动的实践工作和人员的组织分配及其调动,布置活动现场,维持现场纪律,配合其他各个部门。负责活动的后勤工作,购买活动所需物品,是活动的主体。

六、宣传部

篇6:青年节年龄界定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2007年第三届CBA—CUBA青年篮球对抗赛的12支CUBA球队 (男女各6支) 的共计144名队员和12支CBA青年队 (男女各6支) 的145名队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主要利用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互联网等检索和收集有关青少年篮球训练理论等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 基本上掌握了我国青少年篮球专项体能的研究和发展的状况, 对相关资料进行重点阅读和分析, 并做分类整理和综合, 为本论文的理论分析提供了依据。

1.2.2 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需要, 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和SPSS13.0软件对调查和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1.2.3 对比分析法

将CBA与CUBA青年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进行多纬度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BA-CUBA青年篮球对抗赛队员的年龄、身体形态差异

本文通过参加对第三届CBA-CUBA青年篮球对抗赛的6支CUBA男子队伍的72名队员和6支女子队伍的70名队员的年龄状况进行了统计, 并与参赛的CBA青年队的6支男子队伍72名队员和6支女子队伍的73名队员进行比较 (表1) 。

由表1可知, CUBA的男女篮球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7岁和18岁, 明显大于CBA青年男女子篮球运动员的平均年龄 (14岁和13岁) 。CUBA的男女篮球运动员正处于人生长发育的青年期, 各项素质、机能已接近成人水平, 具有一定的比赛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而CBA青年男女篮球运动员则处在生长发育的少年时期, 正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各项机能和身体素质迅速发展, 同时受年龄的制约, 也体现出来比赛经验欠缺和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

2.2 CUBA与CBA青年队篮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差异

表2CUBA与CBA青年队篮球运动员总体身体形态特征统计表

由表2可知, CUBA篮球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男子分别为192.25cm、85.36kg和443.35, 女子分别为179.43cm、68.93kg和383.60。CUBA男子篮球运动员在身高方面的指标与CBA青年队男子篮球运动员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体重和克托莱指数两项指标上的差异不明显;CUBA女子篮球运动员在身高、体重两方面的指标与CBA青年队女子篮球运动员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克托莱指数没有显著性差异。从差距的大小来看, CUBA男子的平均身高与CBA青年队队员的差距为5.49cm, 比例为2.86%, 女子的平均身高与CBA青年队队员的差距为4.27 cm, 比例为2.40%, 在体重差距方面, CUBA男子的平均体重与CBA青年队队员的差距为2.52%, 女子的平均体重也与CBA青年队队员有3.18%的差距。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从CUBA与CBA青年对抗赛的运动员的年龄和身体形态的差异性比较来看, CBA青年队队员在年龄上明显小于CUBA队员, 在身体形态的指标方面, 身高方面的指标明显优于CUBA的队员, 这一点反映出了CBA青年队在队员的选材方面优于CUBA队伍;在体重和克托莱指数方面的指标上, 处于少年期的CBA青年队队员和处于青年期的、各项身体素质和机能都已经是近于成人水平的CUBA队员之间并无明显差距, 而体重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力量的差距, 说明CBA青年队在队员的专项体能训练方面要优于CUBA的队伍。

3.2 建议

3.2.1 加强对专项体能训练科学方法的研究, 采用多种形式提高专项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采用科学的先进技术设备对体能训练进行监控。

3.2.2 制定和实施全面、系统的体能训练, 狠抓落实, 在每次训练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后进行体能训练, 这样有利于运动员各种运动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 对参加第三届CBA-CUBA青年篮球对抗赛队员的年龄、身体形态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为我国青少年选材及训练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青年篮球运动员,年龄,身体形态,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梁建平, 等.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特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1 (25) :103~106.

[2]杨桦.论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及规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4 (27) :60-62.

[3]谭朕斌, 等.现代篮球训练的主要特征及我国篮球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8, 1 (10) :64-68.

[4]连洋.黑龙江省青少年业余篮球培训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32.

上一篇:2024学年第二学期德育工作总结(菱湖实验小学)下一篇: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