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改革

2024-07-11

政府采购改革(共6篇)

篇1:政府采购改革

政府采购改革:

针对政府采购部分办公通用货物批次多、批量小、数量大、节支效果不明显的实际,为最大限度地节减财政资金,提高政府采购效率,积极探索政府采购新的机制,市财政局(政府采购办公室)会同市招投标管理办(招投标中心),在2011年年初向市政府主要领导提出了对部分办公通用货物实行“适用配置、规模采购、实物配发”,并草拟了有关办法,得到领导肯定。通过开展全市电脑、打印机使用现状及信赖品牌调查,筛选出各采购人公认度比较集中的品牌,并将和之前协议采购中标的同类货物配置作为这次统一配置的参考,以此为基础进行竞价招标。目前,我们已对电脑、打印机等市场上规格、型号及使用标准相对统一的产品实行规模采购,使通用货物的政府采购采用实物配发与网上竞价“两条腿”走路方式,多措并举提高政府采购工作质量。实物配发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创新,既能体现政府规模采购的效应,节约财政资金,又能彰显良好的政府形象,同时也是廉政建设落到实处的一项有效保障。在政府采购中实行“规模采购、实物配发”新模式在全省尚属首次,被中国财经报等媒体作为创新模式加以宣传。

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集中规模采购已实行2次。通过规模采购、实物配发,已实现以下目标与成效:

一是实现一定的规模效应。中标的千台以上台式电脑每台价格不到3000元;500台笔记本电脑每台价格不到4000

元;500台激光打印机每台价格不到1000元,据估算比同配置同品牌的协议供货价低30%以上。并且在价格优惠的同时,服务质量不降反升。

二是实现合理的使用标准。通过统一标准、实物配发,可有效解决长期以来机关办公用品缺乏统一的配置标准和部门之间互相攀比使用高档商品的不良风气,解决办公用品公平配置的问题,同时初步摆脱采购人单方面制定标准的局面。

三是实现便捷的采购方式。实物配发免除以往采购单位需要挑选品牌、配置和采购需要经过一定流程等一些环节,只要采购计划下达,采购单位直接就可与供货商联系供货,缩短采购时间,提高采购效率。

四、扩大配发对象的范围。把实物配发的范围扩大到全市乡镇、街道,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投资公司和各种临时设立的指挥部,扩大了实物配发范围。

五、节约了财政资金,规范了预算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市的规模采购的成交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与原来协议采购的最高限价,大大节减了财政支出,截至2011年底,已规模采购办公电脑1636台,笔记本378台,学生电脑1116台,打印机410台,共计节约财政资金约378万元;二是规定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供应商的最高报价向财政实物配发专户汇入采购预算,一轮实物配发结束时,根据实际配发数量按谈判时相对应的阶梯式报价与供应商结算,多还少补。但从目前我市实际的采购数量来看,如台式电脑已超过千台,财政专户中各行政事业单位多余的款项将直接还于财政,不再归还各采购单位,这样既避免了采购单位用多余的资金另设采购名目的现象,再次节约了财政资金,同时从另一角度也规范了预算管理。

目前,我们已确定“成熟一项,推行一项”的工作思路,已着手开始将空调、复印机、办公用纸等适合于规模采购、实物配发的通用办公货物纳入批量采购范围。

篇2:政府采购改革

问题。今年4月份,按照区委、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的指示,由我办牵头组织区财政局、区监察局、区审计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单位,对XX市XX区和XX市政府此案够的管理体制、组织实施、采购方式、操作规范等方面进行了学习调研。下面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区、XX市政府采购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推行采购预算制度,政府采购计划性强。青浦区、深圳市政府采购工作均按照《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推行和较好实施了政府采购预算制度。对已经实行部门预算的单位,要在部门预算中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没有预算,一律不进行采购。同时,要求预算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的时候必须将政府采购预算精细化、科学化。一旦涉及项目明细的调整包括采购方式、采购金额、采购项目等,需要执行财政部门制定的预算调整程序。部门预算经人大批准后,政府采购计划将同步下达预算单位。

2、建设统一的电子化采购平台,政府采购电子化水平高。青浦区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于2011年1月1日起在全区全面推行应用实施电子集市采购,将全区所有预算单位(52家一级预算单位和313家二级预算单位)包括11个镇、街道办事处、12家区属公司都已经纳入电子集市,对列入青浦区政府采购目录的计算机、打印机、空调等协议采购项目通过电子集市平台议价、反拍、团购等方式实施采购。深圳市目前已建设了较为先进和完备的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上接预算指标和计划编制,下联国库集中支付,可通过互联网完成申报、审核、发布公告、招标、投标、评标、询价、投诉、监管等政府采购的全过程操作、管理和监控,实现了从预算和计划编制到采购执行与支付完成链条的电子化运作。

3、实施政府采购预选制度,提高政府采购效率。深圳为解决社会各界普遍反映的时间长、货源少、价格高等问题积极探索改革政府采购的相关做法,建立了预选承包商、商场供货、战略性合作伙伴、跟标采购、公务卡采购等一系列高效实用、灵活多样的采购模式。一是政府预选采购制度。通过公开招标方式产生了家具、装饰修缮、会计中介服务、物业服务、因公出国(出境)经办代理和法律服务等预选供应商,采购人按照相关程序规定从预选供应商中选择相应的供应商;同时,建立商场供货预选制度,采购人可以在中标商场自行按需采购,商场按照协议提供优惠折扣价格,既方便了采购人,又确保了采购货物的价格优势。二是推行公务卡采购制度。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规范结算流程,深圳市积极探索和推行公务采购卡制度,在政府采购中逐步扩大公务卡结算的使用范围。三是政府采购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对市场货源充足、竞争充分、标准统一的通用类项目的采购,深圳明确提出按照低价中标原则确定供应商实行竞价采购,并把竞价采购作为法定的政府采购方式之一。此外,深圳市还设立了跟标采购方式,通过建立跟标信息库,对于一些紧急需要、采购需求与被跟标项目一致、公开招标成本较高的政府采购项目可实施跟标采购。

4、改革评审程序,赋予采购人必要的自主权。为改变原有评审专家拥有定标权力但责任承担及追究制度缺失,采购人作为采购需求制定者但没有选择权、采购满意度不高的局面,深圳市率先实施了“评定分离,各司其职”评标定标办法,将最终中标供应商的决定权交予采购人,这是全国政府采购制度上的首创与改革。在具体采购活动中,由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委员会仅根据采购文件的要求出具评审报告并推荐中标候选供应商后,由采购单位从中选择中标供应商(采购单位也可以事先授权给评审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供应商)。

5、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合同履约验收和评价体系。青浦区、深圳市对政府采购的合同履约和验收环节采取了许多有效的做法。如深圳市规定集中采购机构要参与组织实施的采购项目的验收、采购人要对供应商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评价;青浦区对一些采购金额较大或者技术复杂的项目,采购单位可以邀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共同验收。同时,青浦区、深圳市都高度重视政府采购的监督检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等监督检查制度,对政府采购合同的履约、验收、支付等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二、对我区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几点想法

(一)着力完善政府采购监管方式。要按照构建分工制衡政府采购监管体系的要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推动监管方式创新。

1.完善监督机制。政府采购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采购文件备案、采购方式确定、评审专家选取、合同履行等各环节的审查把关和常规性检查;审计部门要把政府采购监督工作贯穿于正常的财务审计和专项审计之中;区监管办(交管办)、财政、审计、监察、工商、质监、检察院等综合监管和职能部门要建立协作配合机制,互通有关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提升监管水平,根据需要适时开展联合专项或综合检查。

2.健全诚信体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采购供应商、评审专家、社会代理机构不良行为记录公示制度(“黑名单”),对供应商在参加政府采购活动中,因提供虚假材料谋取中标、与采购人或其他供应商或代理机构恶意串通、行贿或者提供其他不正当利益等违法违规行为而被查处的供应商(或代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列入“黑名单”,予以公示曝光,维护政府采购各方的合法权益,净化政府采购市场秩序。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的考核,对被通报批评、取消资格等处罚处理的评审专家,也要列入“黑名单”。

3.加强项目验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供应商履行采购合同情况的监督,研究出台政府采购项目履约验收实施办法,对通用性的采购项目,应建立由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和相关监管部门人员组成的验收小组,对项目实施抽查验收;对技术复杂的采购项目,应探索建立相关技术专家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检验验收。对供应商不按招标采购时的承诺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不力的,要按照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二)着力推动政府采购管理创新。建立健全以采购需求标准为基础、以采购预算为约束、以采购计划为载体的需求管理与控制体系,促进采购活动不断向需求科学性、程序合规性、过程规范性、结果合理性转变。

1.探索推行政府采购预算。积极探索研究出台我区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实施办法,推进政府采购管理与预算编制、资金支付、资产管理等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计划管理,对已经实行部门预算的,要在部门预算中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对没有实行部门预算的,也要单独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没有预算的,原则上不得进行采购。

2.实施集约化政府采购管理。将分散在各个单位的采购需求、采购计划“定期汇总整合”,将相同或类似的采购需求实行“统一打包招标”的集约化政府采购。不断提高单次政府采购的规模,实现采购效益的最大化。

3.建立健全归口部门集中采购模式。对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以及大港公司、区经济技术开发投资公司等国有企业的采购活动,要逐步改变层层下达资金、由基层单位分散采购的做法,积极探索建立由教育、卫生、控股公司等主管部门归口集中采购模式。

(三)着力扩大政府采购管理的范围。要严格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对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到应采尽采。

1.延伸监管对象。要按照《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意见》精神要求,对区属国有及控股企业,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及其下属事业单位、专设临时机构、社区居委会,街道(乡镇)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全资或控股企业的所涉及的公共资源项目的交易活动纳入政府采购监管范围。

2.拓展采购范围。对单项或批量预算金额10万元以上的环境保洁、物业管理、造价咨询等服务项目要尽可能纳入政府采购管理范畴;对涉及工程的招标代理、监理、勘察、设计等服务项目的发包以及3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的施工发包的,要根据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制定符合我区工程建设项目实际的办法措施。

(四)着力提升政府采购信息化水平。以现代先进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实现对政府采购活动全过程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我区政府采购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

1.开发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采购需求随任务下达、采购文件自动生成、供应商自行下载招标采购文件、网上投标报名、网上支付标书费及保证金等功能。同时,系统要同步纳入区公共资源交易监察系统。

2.扩大电子反拍系统的应用范围。在目前对计算机及外设、复印机及速印机、传真机、打印机、壁挂式及嵌入式空调、正版办公软件等协议采购货品实行电子反拍的基础上,逐步向墨盒、纸张等办公易耗品和其他通用性产品采购活动推广。

篇3:政府采购改革

要进行绩效评价, 首先需要明确绩效评价的目标和标准。“经济 (Economy) 、效率 (Efficiency) 、效果 (Effectiveness) ” (简称3E) 已被当前大多数国家政府所认可。经济性是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 即支出是否节约 (成本-投入) ;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 (投入-产出) ;效果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 (产出-结果) 。近年来, 有些国家 (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 提出了“5E”概念, 主张增加环保 (Environment) 和公平 (Equity) 两个内容。环保性主要关注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维护情况, 要求特定主体的行为活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公平性主要着重于特定主体 (包括政府活动) 对社会的贡献程度, 包括所产生的利润分配和再分配的公平性和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根据新《医院会计制度》编制的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能否对公立医院的绩效 (经济、效率、效果、公平、环保) 进行有效评价, 下文将作具体分析。

首先新《医院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基础、财务报告种类和编制、会计科目设置等方面的规定是对现行制度的明显改善, 反映了医院绩效评价等医疗机构改革的客观需要。制度明确指出医院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其中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总表、医疗收入费用明细表、现金流量表和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在财务报告设计方面体现了绩效评价经济、效率、效果的要求。这表现在: (1) 在调整、增设收入、费用类会计科目的基础上, 重新设计了“收入费用总表” (现制度称为“收入支出总表”) , 并增设了“医疗收入费用明细表”。收入类科目既包括“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等体现国家财政投入, 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的科目又包括“医疗收入”、“其他收入”等反映医院创收的经营性收入科目。与此相对应, “医疗业务成本”、“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其他支出”、“管理费用”分别反映医院的经营性成本、公益性支出和期间费用。以此为依据编制的“收入费用表”和“医疗收入费用明细表”不仅使医院管理者从报表中掌握更多收入费用信息, 也为利益相关者评价医院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提供了依据。 (2) 配合医疗体制改革, 增设了现金流量表。2009年医改方案的出台, 意味着国家将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 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不仅是医院管理者关心的问题, 更是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决策的依据。此次新《医院会计制度》增设了“现金流量表”。该表将医院的活动分为业务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类, 以此分别反映医院现金的流转情况。对于同时具备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公立医院, 此表既反映政府资金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效果, 又反映公立医院通过经营产生的自有资金的使用效果, 报表使用者能够了解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 以评价医院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该表提供的信息同时为评价医院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提供依据。 (3) 关于预算信息的提供。传统上, 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 是政府会计的组成部分, 而我国的政府会计 (预算会计) 讲求对预算的遵从。根据现行《医院财务制度》, 医院全部资金均属于预算资金, 无预算内、外资金的区分, 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为服务预算管理, 政府部门需要了解医院包括当年财政收入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按照我国近期“完善预算会计, 拓展财务会计”的政府会计改革思路, 此次新《医院会计制度》财务情况说明书部分要求医院提供其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 以加强预算管理。医院会计报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的预算执行信息同时为评价医院执行预算的效率、效果提供了依据。 (4) 增设了相关成本报表。为加强医院自身对成本耗费水平经济性的评价, 新《医院会计制度》要求医院在报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提供其成本核算及控制情况的信息, 并要附成本报表。可供参考的成本报表包括:“医院各科室直接成本表”、“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表”、“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构成分析表”。医院的成本费用与预算支出或经费支出不同。后者只是按批准预算或经费拨款和有关规定所发生的货币支出, 而不是与受托责任相对应的财务支出。前者则从财务支出角度, 综合了货币支出和物化支出, 较客观、真实的反映医院的成本耗费水平。通过相关成本报表提供的信息, 医院可找出日常管理和控制中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措施, 同时为医院自身进行资金投入的经济性评价提供依据。

其次, 新《医院会计制度》在财务报告设计方面未能体现绩效评价公平、环保的要求。为体现前瞻性, 建议公立医院在其财务情况说明书部分提供反映医院社会效益的会计信息, 为今后绩效评价增加公平、环保评价标准奠定基础。长期以来, “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突出, 造成该问题的原因除客观因素外, 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是重要原因。而公益性质淡化又与公立医院过多注重对经济效益的考核有一定关系。此次新《医院会计制度》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和营利性的企业没有什么区别, 包括:单位整体财务状况、业务活动等情况的说明;重要会计政策 (如折旧政策) 的说明;重要会计估计的说明;财务报表重要项目及其增减变动情况的说明等。财务情况说明书内容除包括上述提到的“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成本核算及控制情况”外, 还包括“绩效考评情况”, 但对绩效包涵的内容、评价标准并没有明确说明, 这不利于从社会效益方面评价公立医院的绩效。

由于非营利性和追求公共利益目标, 公立医院不可能像企业那样, 以股东财富增长、财务状况改善、经营实力增强等财务指标反映其受托业绩。尽管现行的一些财务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医疗机构的财务受托业绩, 但其社会效益在多数情况下不能按定量的思维进行量化反映, 只能通过定性分析加以描述。因此, 建议公立医院根据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其财务情况说明书部分增加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如上所述, 公平性主要着重于特定主体 (包括政府活动) 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为评价医院资金使用的公平性, 财务情况说明书需提供如公益性服务的数量 (包括免费救治、自然灾害抢救、公共事故抢救等) ;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指标。可通过患者出院时, 疾病治疗是否达到目前医学上可以达到的最佳效果;住院时间是否控制在最短范围内等来解释、说明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环保性主要关注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维护情况, 要求特定主体的行为活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为体现医院资金使用的环保性, 财务情况说明书应说明资金的使用是否考虑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对环境的影响, 如医院污染物处理方面的资金使用效果、自制药品研发方面对环保资源的利用等。总之, 通过医院财务报告的文字报告部分, 对患者关心的热点问题所涉及的资金使用绩效作重点说明, 为评价医院社会效益提供信息。

参考文献

[1]张琦:《论绩效评价导向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 《会计研究》2006年第4期。

[2]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会计课题二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建设问题的研究》, 《预算管理与会计》2009年第5期。

篇4:我国政府采购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关键词:政府采购;政府预算;改革

健全政府采购制度是完善预算支出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强化财政管理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有效拓展,在发挥财政政策功能、规范财政支出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纵观我国现行的政府采购制度和完善预算改革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积极构建符合国际惯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采购制度,全面推进政府采购事业实现新跨越。

一、政府采购制度存在的缺陷

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手段。作为引领预算改革的“三驾马车”之一,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在最近十年期间不仅节约了大量财政资金,而且对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反腐倡廉以及推动实现国家经济社会目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看到成果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行政体制的改革要求和国际上比较成熟的采购制度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和缺陷。

(一)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不健全

关于法律制度问题,我国实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招标投标法》等以及各地区制定的政府采购条例、办法、规定等,可以说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的已经有了一定的量,但是我们不得否认的是采购中认识有些问题无法可依或者无明确法可依(即法律法规相互矛盾的问题)仍亟待解决,以及立法层次低,各项法律法规不够配套,缺乏实施细则。

(二)政府采购的救济制度尚不完备

在公共采购中,政府与供应商在签订采购合同或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的解决制度并不健全,即政府采购行政救济制度不合理,供应商无法获得有效的教济。由于在公共采购中,政府作为采购人的主体地位强势,在采购中很可能侵害到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必须构建及时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对采购人或采购程序的监督。行使救济职能的部门不明确以及救济方式的不合理,使得政府采购的自由裁量权扩大,会阻碍项目的公平竞争。

(三)政府采购人员的素质和采购专业化要求不适应

政府采购是一项集政策性、知识性、全面性、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于一身的全新工作,要求采购人员掌握全面知识。政府采购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财经、市场以及相关领域的一些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才能确实履行好政府采购职能,提高政府采购的工作效率和采购效益。然而,各地在成立政府采购机构时,对人员配备的专业素质考虑较少,或受人员编制的限制,往往只是在财政部门内调剂产生,虽然他们有一定的财政工作经验,但政府采购工作于他们是一个全新课题。这些人员除了掌握所从事专业财经知识外,对于其他行业管理知识和高新产品专业技术知之甚少。如果不尽快使他们掌握政府采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着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

(四)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偏小 ,制约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发挥

目前我国政府采购规模与世界一般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制约了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发挥。在采购主体范围上,将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企业法人单位、各级人大、政协、党委等排除在外;在采购资金范围上,将政府部门利用民间资本的采购排除在政府采购之外。另外,目前我国工程项目占整个政府采购规模的比重还比较小,一些大型的公共工程项目还没有列入到政府采购中来;货物和服务项目的政府采购目录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充实。

二、解决问题,深化政府采购改革

(一)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首先,要丰富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系。建议尽快出台《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尽快完成相关立法程序,同时就政府采购的相关制度制定具体的办法,进一步丰富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系,使政府采购组织活动中能有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其次,要保证相关法律之间的协调性,避免法律之间的相互冲突。《政府采购法》颁布之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合同、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等内容的规章。

(二)完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财政部门要提升作为政府采购业务主管机关的自我监管能力,加强对采购方式变更审批、合同格式文本、标书编制审核、结算审核、废标备案、合同备案、投诉、质疑处理等操作规范的日常监督检查,积极配合、支持纪检监察等部门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工作。其次,要积极发挥各级人大的作用,强化审计部门的独立监督,为人大履行监督管理权提供相关信息。再次,要完善司法救济体系,在司法层面建立投诉的渠道,确保供应商在对质疑效果不满意的情况下,可按规定向政府有关部门投诉。

(三)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

首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国政府采购的总体规模,发挥其规模经济效应,促进政府采购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扩大政府采购目录范围,积极研究推进公共工程的政府采购,提高工程采购在政府采购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应加强对采购的横向、纵向管理,对各地区、各行业的政府采购项目进行协调整合,加大集中采购力度,提高单次采购的规模;充分保证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计划性,严格执行预算,减少甚至杜绝临时性、重复零散采购的发生。其次各地应按照《招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相关程序和运作规则,将招投标活动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各级政府必须强制推行公开招标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竞争性采购。

(四)建设信息化的服务平台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府采购服务平台,信息不能实现共享,无法实现有效的监管。因此,要对全国和各省市电子化采购进行统一规划,建立一个科学、权威的电子化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推行网上投标、网上评标、网上竞价(反拍卖)等电子化采购方式,积极探索政府采购管理系统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有机结合,整合有关政府采购的信息资源,最终实现预算、采购、支付、统计等信息系统的有机统一。这样便于对全国政府采购工作的统一监管,并形成全国统一的政府采购监管体系,真正实现采购信息库、专家库、供应商库、商品信息库、供应商质疑投诉处理及供应商履约、诚信记录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贾康.“十二五” 时期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建议[J].中国财政,2011(11).

[2]薛冰.从《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 看我国政府采购范围[J].中国财政,2013(2).

[3]王保安.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J].中国财政,2013(10).

[4]赵谦.美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启示与思考[J].财政研究,2011(3).

[5]王保安.推动政府采购工作再上新台阶[J].中国财政,2011(13).

[6]刘京焕,张霄,王宝顺.我国政府采购政策经济功能研究[J].财政研究,2013(2).

[7]王金秀.整治年终突击花钱的应对之策[J].财政监督,2013(24).

[8]李愿宏.政府采购工作规范,效率和效益分析[J].中国财政,2010(13).

[9]刘建琼.政府采购国际化与中国改革开放深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11).

[10]蔡春红.《 政府采购法》 中的立法技术瑕疵[J].法学,2004(2).

篇5:政府采购改革

【摘 要】政府采购是规制公共市场的重要制度之一,政府采购法是规制公共市场的基本法律。政府采购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支持国内产业发展、维护本国信息安全、支持节能环保、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电子化采购系统等现代化的手段,政府采购的监管工作正不断深化,促进廉政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政府采购法规定了政府订单的授予方式和程序,使社会供应商通过平等竞争获得政府订单的权利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和保障。这种以竞争为核心特征的制度不但为供应商提供了商业机会,而且可以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颁布。这是我国财政改革发展的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由此步入了法制化轨道。政府采购法为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十年来,为保证政府及时履行法定职能和保护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市场变化和政府职能调整出的新问题。总体上,我国政府采购事业蓬勃发展,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升。随着GPA谈判工作的推进,我国应对政府采购国际化的能力正持续增强。政府采购工作正朝着规范有序、阳光透明的方向不断完善。

【关键词】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法; 制度改革; 市场竞争

政府采购是规制公共市场的重要制度之一,政府采购法是规制公共市场的基本法律。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自此,我国的政府采购事业正式步入法制化轨道。十年以来,我国政府采购事业蓬勃发展,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政府采购的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以政府采购法为统领,以部门法规为依托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为政府采购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政府采购法规定了政府订单的授予方式和程序,使社会供应商通过平等竞争获得政府订单的权力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和保障。这种以竞争为核心特征的制度不但为供应商提供了商业机会,而且可以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这两个方面是政府采购法以法律方式确认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出发点。政府采购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支持国内发展、维护本国信息安全,支持节能环保,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电子化采购系统等现代化手段,政府采购的监督工作正不断深化,促进廉政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GPA谈判工作的推进,我国应对政府采购国际化的能力正持续增强,政府采购工作正朝着规范有序,阳光透明的方向不断完善。

市场及其竞争是实现政府采购法立法的现实基础,市场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变化会极大地影响政府采购法的实施。政府采购法颁布十年来的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持续不断的变化。它考验着政府采购法的适应力,也加深了短暂十年的历史凝重感。2003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政府采购的需求结构、采购人结构也相应地出现与以前不同的情形。在市场供应和供应商方面,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有企业布局、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展现了新格局。外国的产品和服务,基于外国投资的产品和服务及其供应商也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在政府采购市场的发展中,某些产品的垄断倾向以及各类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力分层现象都陆续出现。对此需要充分和及时的政策调整和制度性回应,以实现实质意义上平等的市场竞争权,维护市场竞争的有效性。

政府采购的市场竞争,在法律上主要体现于以公开招标为中心的政府采购合同订立过程。在立法结构上将重心放在采购合同订立过程是正确的,但是政府采购法颁布十年来的实践经验说明,需要给予合同履行制度及更重要的位置和制度建设方面的投入。这不但对于维持竞争结果、实现竞争目的是必要的,而且对于保证各种合同及时正确履行,特别是对提高政府政务,公共服务的产品、服务的质量以及降低采购供应风险也是必需的。合同履行制度的中心是对合同履行过程的监督和对交付验收程序的遵守。建设工程的监理、产品生产过程的检查、对最终产品质量的检验都应当有政府采购的特殊规制和必要制度。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以及拖延交付等行为都应当予以禁止和杜绝。

我国政府采购市场面临着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包括多边的和双边的,全球和区域的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尤其是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的国际压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条件,除了通过谈判确定该协定的适用范围以外,就是实现国内相关制度与该协定要求的一致化。前不久公布的新版《政府采购协定》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以新的方式定义了政府采购的法律特征,强调政府采购为实现政府目的的实质功能,而不限于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和采购者的法律身份。这一重要变化,为国内制度的一致化改革提出了具体挑战性的制度发展新议题和理论研究新课题。

一、政府采购制度的历程及颁布政府采购法的意义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完善、合理的政府采购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因而是财政支出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政府采购的主体是政府,是一个国家内最大的单一消费者,购买力非常大。据统计,欧共体各国政府采购的金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不包括公用事业部门的采购);美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每年用于货物和服务的采购就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6%-27%,每年有2000多亿美元的政府预算用于政府采购。正因为如此,政府采购对社会经济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采购规模的扩大或缩小,采购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以及公众生活环境都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正是由于政府采购对社会经济有着其他采购主体不可替代的影响,它已成为各国政府经常使用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政府采购一般有三种模式:集中采购模式,即由一个专门的政府采购机构负责本级政府的全部采购任务;分散采购模式,即由各支出采购单位自行采购;半集中半分散采购模式,即由专门的政府采购机构负责部分项目的采购,而其他的则由各单位自行采购。中国的政府采购中集中采购占了很大的比重,列入集中采购目录和达到一定采购金额以上的项目必须进行集中采购。

早在1996年,上海就率先进行了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试点;1999年,财政部制定发布了我国有关政府采购的第一部部门规章《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各地区财政部门也普遍加大了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力度,试点工作迅速展开。2003年1月,《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由试点进入全面推行阶段。2007年12月,我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交了WTO《政府采购协议》(GPA)申请书,GPA谈判工作由此展开,标志着我国启动了政府采购市场的开发步伐。

长期以来,在政府购买性支出的采购环节,缺少科学有效地管理体系。政府采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实行自由、分散采购,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割裂了预算分配与支出使用过程,货币与实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导致采购行为不够规范,资金使用中效益低下等问题,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发挥采购支出的宏观调控功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我国在借鉴国外通行做法和规范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行进行了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其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弥补财政支出使用管理上的缺位,改变传统自由、分散、低效的采购方式,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的运行机制的保障体系,实行依法采购,广泛发挥政府采购在财政支出管理和调节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主要做法是:制定统一规范的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实行集中采购、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和“采管分离”的管理体制,建立政府采购资格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合同管理制度,政府采购供应商质疑和投诉机制及综合监管,专业监管和行业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政府采购工作机制。

二、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

政府采购法规定了政府订单的授予方式和程序,使社会供应商通过平等竞争获得政府订单的权力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和保障。这种以竞争为核心特征的制度不但为供应商提供了商业机会,而且可以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这两个方面是政府采购法以法律方式确认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出发点。

政府采购法为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颁布十年来为保证政府及时履行法定职能和保护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市场变化和政府职能调整提出的新问题。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强理论研究,为提高政府采购法应对市场变化和政府职能调整的能力,为逐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而继续努力。十年来,政府采购工作不断完善,取得重大进展,依法管理,依法采购水平迅速提高,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开创了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新局面。

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法律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自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以来,财政部相继出台了《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40余个配套规章和规范性制度,初步建立了以政府采购法为统领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系,为政府采购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地方法规制度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专项管理办法和具体操作规程,使政府采购法及其配套规章制度的实施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高。政府采购范围已由单纯的货物类采购扩大到工程类和服务类采购,且工程采购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政府采购资金从最初的预算内安排的资金扩展到包括预算内外、自筹资金在内的各种财政性资金。一些公益性强、关系民生的采购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日渐增多的民生项目成为政府采购规模扩大中的亮点。政府采购规模保持了快速增长,2011年,全国政府采购的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1332.5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1%,相比2002年1009亿元的规模,政府采购规模10年间增长10倍,累计节约财政资金6600多亿元。

按照政府采购法关于政府采购管理职能与操作职能相分离的要求,全国政府采购管理机构与操作机构分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基本都在财政部门设立了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政府采购管理机构、采购单位和集中采购机构的工作职责分工日趋合理,“管采分离、机构分设、政事分开、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初步建立了采购管理机构统一监督管理下的集中采购机构和采购单位具体操作执行的采购管理机制。

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实施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实现了由单一管理目标向政策目标的转变。随着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作用越来越成为深化改革的重点。推动节能减排的采购政策成效初显,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基本建立,节能环保清单管理不断优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框架基本形成。预留采购份额、给予评审优惠、鼓励联合体投标、信用担保等举措扎实推进。优先采购本国产品的政策逐步建立。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管理全面加强,全国政府采购总量中进口产品比例保持在3%以内。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在更高层次、更大领域得到重视。在强化政策功能的同时,也积极加强与其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例如,不断增强政府采购政策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的结合度,在中小学免费教材、财政补贴农民配置机具等方面的采购规模显著增加。集中采购工作逐步加强,形成了以集中采购为主要实施形式的采购格局。各地区、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制定集中采购目录、完善协议供货、探索联动的区域性大市场、整合运行程序、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网上管理与操作等方式,不断提高集中采购规范化水平和科学化程度,集中采购效果日益凸显。2011年,全国集中采购规模为9700多亿元,占全国采购规模的86%,已经形成以集中采购为主、部门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为辅,三种采购实施形式并行,相互补充的采购格局。

依法采购水平全面提升,公开透明的采购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政府采购法颁布以来,依法管理,依法采购的意识普遍增强,采购行为不断规范,采购工作质量不断提高。一是公开招标作为主要采购方式的主导地位不断巩固。随着招标程序的规范性进一步提升,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大平台的建设开始有序推进,系统建设项目开始进入政府采购招标程序。二是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化和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2011年,财政部制定媒体上公告的政府采购信息已达到50余万条,比2002年的5000多条增加了上百倍。许多地方实现了政府采购管理与操作的电子化,建立了不同层次和内容的电子系统。三是政府采购预算和资金支付管理逐步完善。预算内容趋于完整、科学、规范,无预算采购等现象明显减少,采购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力度和规模越来越大,控制了违规采购和不正当交易行为。四是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评审专家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实现了管理与使用分离、专家资源共享,有效地保障了政府采购代理资格认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千余家社会中介机构获得了甲级资格和确认资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开展了相应的一级资质的认定。供应商质疑答复和投诉处理工作日趋完善,保护了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了政府采购活动规范有序进行。此外采购方式、组织实施、招标采购、合同审核等采购过程方面的管理程序、审批环节也更加规范。

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廉政建设。随着各项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完善,各级财政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积极改进和创新监管模式,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在建立多层面多环节的动态监控机制和促进廉政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突破。认真开展政府采购领域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在查找问题和漏洞、整顿采购环境、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集中采购机构也注重完善自身的约束机制,健全内部岗位责任制,内部管理逐步规范。纪检监察、审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开展了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检查,在查处和纠正违法乱纪行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工作有效地遏制和预防了腐败行为的发生,形成了政府采购与廉政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近年来,根据政府采购工作实际,制定发布了相关标准和规定,加强改进集中采购管理工作,并开展对中央集中采购机构的考核工作,强化对集中采购机构的日常监督指导,完善协议供货,定点采购、网上竞价等集中采购组织形式。从2010年起,要求中央单位通过信息系统根据部门批复预算按季上报采购计划和属地化采购执行数据,建立政府采购实施计划与预算、执行情况的衔接贯通机制,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数据支持。此外,依法做好供应商投诉举报处理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2010年首次对招标代理机构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并处罚了14家供应商,有效维护了政府采购工作的严肃性。

对外交流不断拓展,应对政府采购国际化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国财政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政府采购的国际化进不断加快,领域也不断扩大。先后建立了中国—欧盟政府采购对话机制,中国—美国政府采购技术性磋商机制;参加了APEC政府采购专家组、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政府采购工作组会议。2007年底启动了加入《政府采购协议》(GPA)谈判,在开展谈判工作的同时,还参加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欧政府采购对话有关政府采购议题谈判,就美欧关注问题提出了我国立场建议,并配合有关部门参与中美商贸联委会、中美创新对话高官会、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自贸区协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双边和多边机制下得到政府采购议题的磋商和交流。利用这些交流合作机制,我国积极宣传了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成效,有针对地了解了国际政府采购制度及改革动态,熟悉并开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三、展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发展未来

我国的政府采购事业从最初的尝试、探索,到《政府采购法》的出台和操作执行,已经有十个年头了。在这十年中,特别是1998年以后,笔者有幸成为政府采购制度变革的关注者和见证者。见证了这项事业发展的过程,见证了它的成就,也见证了这项事业发展的艰辛!同时,随着自己对政府采购思考的增多,也感知到了它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世情国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是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前提。从国内来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的宏观控制作用提供了更大平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为扩大政府采购服务产品范围提供了广阔空间,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规范政府采购主体范围提供了有利条件;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支出约束和预算执行监督,以及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对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国际来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使得政府采购作为政府政府间市场开放的贸易问题备受关注,也使得我国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特别是政策体系构建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加入GPA谈判从加速阶段进入攻坚阶段,根据政府采购市场开放范围,法律政策调整的谈判进程和谈判结果,按照GPA规则对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和重构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十多年来,虽然在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只是初步成果。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建设的日趋完善,经验日趋丰富,政府采购制度、科学化的前景必将更加广阔辉煌,政府采购在提高采购质量、防腐倡廉、政府政策功能作用、调节经济运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首先,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将进一步完善。相信在建立一套主体明确、责任分明、权力制衡、透明高效、既符合社会公众要求又符合政府行政原则与市场规则的良性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方面会有更多的作为;政府采购领域的实施细则、各种配套法律政策等将逐步出台,法律制度将更多地围绕公开、透明、效率、发挥功能作用等方面进行,同时法律条文也会更加突出明确、准确、精确的特点,增强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不同的采购利益主体在政府采购中的权利、义务、责任更加明确和细化。与构建和谐社会、效率社会相对应,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一定会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国家、民族和社会大众的利益要求。

其次,政府采购具体执行过程将进一步规范,采购技术将进一步提高。对于政府采购这样涉及多元利益主体、操作过程复杂的活动,非常需要有相对统一稳定的操作程序和规范。随着法律体系的完善,政府采购操作将进一步得以规范,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在操作上的差异也会缩小。同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采购将在更大程度上利用现代技术,增加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更多地利用网络技术,实行电子化采购。一些新的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采购方式将被创新和运用。

第三,政府采购管理将突出规范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从根本上说,政府采购制度是否能有效发挥作用,最终还要看监督管理是否能跟上。管理要从多方面加强:一是管理将从需求规划和预算编制环节开始,其中重点突出采购“物有所需”,而不只是强调“性价比”式的“物有所值”,由此延伸到采购的全过程;二是管理将突出严肃性和权威性。在政府采购实施初期,由于操作标准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规范,人们更多地是在实践探索,所以管理上显得比较宽容和灵活。但是,随着制度的完善,对于涉及各方面利益、需要取信于民的政府采购内容,严格依法办事、严肃处理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将显得更加重要。三是管理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如预算编制和执行水平,采购过程监控水平、采购效果的评价水平、投诉处理水平,在经过不断的实践之后,相信这方面会有很大的改观。

第四,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将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政府采购必须贯彻保护环境、保护民族产业、照顾和扶持中小企业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实现多种社会公共目标,这既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规定。近几年来,我国在政府采购保护环境、购买国货、促进自主创新方面开始发挥作用,随着政府采购规模和影响力的增加,政策功能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实施政策功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涉及到各种标准体系的建立,还会出现政策之间的矛盾现象,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未来应该会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

第五,政府采购终将迈入国际大市场。我国已经是WTO成员,并曾承诺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因此,无论是从履行WTO的义务,还是从经济全球化总体趋势而言,我国政府采购终将步入国际大市场。虽然加入《政府采购协议》对于政府采购的保护国货功能有一定影响,但是,对于我国供应商迈入国际政府采购市场也存在许多机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要明确的是:应该在多大的程度上加入;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制度配套工作;做好加入后的利弊测算工作。同时,为了适应政府采购国际化趋势,采购人、采购机构、供应商等应该做什么准备。

在新的形势下,统筹推进国内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和有序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是强化与健全现代国库管理制度的重要任务,也是政府采购工作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一方面,要立足当前,按照财政改革的总体部署,加强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与财政相关改革的衔接配合,着力解决现阶段改革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探索政府采购制度发挥更大作用的管理领域和实现方式。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按照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求,积极构建符合国际惯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采购制度,推动政府采购市场有序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结论】政府采购是规制公共市场的重要制度之一,政府采购法是规制公共市场的基本法律。政府采购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支持国内产业发展、维护本国信息安全、支持节能环保、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电子化采购系统等现代化的手段,政府采购的监管工作正不断深化,促进廉政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政府采购法规定了政府订单的授予方式和程序,使社会供应商通过平等竞争获得政府订单的权利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和保障。这种以竞争为核心特征的制度不但为供应商提供了商业机会,而且可以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颁布。这是我国财政改革发展的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由此步入了法制化轨道。政府采购法为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十年来,为保证政府及时履行法定职能和保护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市场变化和政府职能调整出的新问题。总体上,我国政府采购事业蓬勃发展,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升。随着GPA谈判工作的推进,我国应对政府采购国际化的能力正持续增强。政府采购工作正朝着规范有序、阳光透明的方向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曹富国、何景成《政府采购管理国际规范与实务》[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篇6:政府组织改革

作为单一制国家,我国各级政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上下衔接,方能确保政令畅通。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门体制”改革,所谓“大部门制”就是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也就是说把现在的二十多个部委缩减到十几个。当前提出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思路背景,主要是基于大部门体制本身的优点以及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弊端。长期存在的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和多头管理等弊端导致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和严重资源浪费,极大影响了管理的有效性、及时性、权威性,造成了国家经济社会管理的困境。就是针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这些实际问题提出的一项带有探索性的改革举措。

国务院机构“大部门制”改革之后,适时推行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实现与中央政府的无缝对接,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突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扎实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并就职能转变、体制变革、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内容作出统一部署。从各地的改革实践和积累的经验来看,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部门制”理念切实转变改革思路,力争在主要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

一是明确地方政府的履职重点。转变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首先要搞好职能细分工作,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履职需要,明确各自的职能重点,切实解决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同构问题,发挥好各层级政府的功能作用,形成整体效应。

二是突出“大厅局制”的政府管理模式。与国务院机构改革“大部制”相衔接,新一轮地方政府改革要坚持“大厅局制”模式,按照“一件事情一个部门负责”,理顺地方政府机构的职责关系。

三是地方政府改革既要“瘦身”更要“健身”。精简机构是政府改革的永恒主题。从目前公布的方案看,砍机构、砍审批、减冗官是各省机构改革的重点内容。

四是在管理层面积极推进“省管县”体制。地方政府推进“省管县”改革应坚持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推进强县扩权的改革试点,在坚持原有市对县的行政领导下,对试点县的财政和主要干部进行直管,并适当下放经济管理权;第二步逐步过渡到“市县分治”的改革,相互不再是上下级关系,统一由省直管,重新定位市和县的功能;第三步是在适当的时候推行市域改革,扩大市辖区范围,合理调整精简机构和人员。

五是完善地方政府的“行政问责制”。权与责是相互统一的整体,要履行一定的职权,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突出了责任,才能规范权力的运行,有效抑制和减少政府官员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的现象,使政府及其官员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始终保持高度负责的自觉性。

六是事业单位改革与地方政府改革要同步进行。由于我国事业单位量大类型多,改革难以一步到位,只能采取渐进式策略,先明确分类改革方向,再初步实现机制转换,最终完成机构改制,以此建立起政事分开、关系顺畅、管理完善的公共服务体制。

七是坚持“省——市县——乡镇”政府的综合配套改革。按照中央的部署,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路径是“省——市县——乡镇”从上到下、依次递进;政府改革是综合改革,单打一的做法难以取得成效,必须坚持多级政府的综合配套改革,明确各级政府改革的重点内容。

在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上,实行大部门体制将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转变与进步。但是,它的这些优势是相比较而言的,对其要进行历史地、条件性地辩证分析。自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门体制”改革以来,各界对此可谓充满期许和议论。

一、发挥大部门体制的优越性需要配置条件

第一,政府职能转变到位和重新定位是重要依据。第二,权力和职责的清晰划分是一个重要条件。第三,政府机构设置的法制化是机构整合的前提。第四,政府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的有效性是重要保障。

二、推行大部门制要应对政府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全面论证大部门制的各种具体实施方案之后,先行试点、渐进改革。其次,一定要明确和牢牢坚持改革的根本目标。改革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保证政府改革和管理真正为人民服务,要保证改善民生、实现民主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否则,改革就会被扭曲而失败。最后,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发达国家的大部门制。虽然实行大部门体制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但需考虑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与国外的可比性问题值得思考。

西方政府的“再造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革命的变化和发展,各国政府均面临新的、严峻的挑战。为迎接新挑战,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并通过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最终提升国家竞争力,西方各国为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针对所面临的一些带有公共性的问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政府再造“即政府改革运动.政府再造就是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增强适应性,是对组织过程的彻底再思考及根本性的大幅度再设计,以促进组织绩效的显著改进。政府再造,不是简单的组织精简和组织重组,而是对政府治理的理念、原则、结构、行为等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以提高政府的绩效和服务的品质。简单而言,政府再造是对政府的系统革命。这一改革历时十多年,实践证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西方实施“政府再造”的背景分析

一是政府角色膨胀与管理失灵使各国政府面临多重危机和困境。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受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观念的影响,政府加大了对市场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公众对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政府要管的事不断增多,使得政府的职能和规模不断扩张,政府角色急剧膨胀。尤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滞胀的同时又遇到石油危机的打击,社会经济衰退,财政收入减少。福利主义的推行,政府扩张使行政开支增大,这都对政府和财政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持续的财政赤字。

二是政府官僚体制的困境和政府治理的危机与挑战众所周知,从近代以来,以家庭、非正式群体和小村落占支配地位为特征的农业社会让渡于以大规模、正式的复杂的组织占支配地位为特征的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整个社会被官僚化为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的兴起,政府的职能日益扩张,政府的规模不断扩大,政府的权力日益膨胀,国家成为一个“行政国家”。在现实世界中,官僚体制本身存在的矛盾在缺乏有效治理的情况下,其负面的功能被扩大化了,因此,从整个世界范围内来看,官僚体制的弊端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无官不僚”这一世界范围内的现象,致使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阻碍发展和变革的力量。自1980年以后,由于全球经济景气衰退,致使政府可用的资源日益减少,而社会对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数量的大量增加,国防竞争的日益加剧,政府又面临着维护宪政秩序、推动经济发展以及解决日益存在的许多社会问题的压力,再加上政府自身存在的诸多弊端,也使得政府的“不可治理性”增加,因此西方世界的政府普遍遭受

“能力不足”“绩效不彰”“欠缺效率”“浪费资源”“政府失灵”的批评,各国政府承受着改造、变革的压力。面对这种困境,西方政府在80年代之前事实上均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效果不佳。

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西方政府以新管理主义典范为出发点,倡导“企业型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企业型政府:西方政府再造的核心理念

所谓的企业型政府,是与官僚政府相对应的。它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精神的公职人员(被称为公共企业家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使绩效不佳的政府更有效地运作。简言之,企业型政府是那种非官僚化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富于活力与生气的、以人民需求(或称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的政府。企业型政府的理念并非要求政府的运作完全与私人企业一样,而是认为政府必须在市场导向的观念下,引进竞争的刺激力量,使政府更具活力。它的特征有:;导航者政府;社区主义和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市场竞争机制;政府运作以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顾客导向;政府财政应强调如何开源,而非一味重视节流;前瞻性政府;分权化的政府;市场取向。

上一篇:童年的回忆诗歌下一篇: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