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2024-06-28

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精选6篇)

篇1: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关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的社会调查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不再是过去那种划分得很细的专门人才,而是具有急促宽厚,支柱坚实,能力增强,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在拓展专业的基础上,淡化原有专业界限,整体优化专业人才。基础宽厚主要体现在掌握各学科中最必须的,反应该学科社会,自然,文化,经济,管理等北京基础知识。支柱坚实是指有炸死的专业大类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既是本专业的基础,又是跨专业的基础,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应用,了解某一两个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科技前沿,为毕业时选择职业及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据有关资料,某大学对其毕业生调整工作岗位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有的专业调整达到了75%,也就是75%已转换了工作岗位,若没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便很难适应二次择业。又如,复旦大学力学专业学生可以考进独资银行;物理学专业学生可以进跨软件公司,会计事务所;说明社会需要知识面宽的复合型让人才。

此外,从近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反馈的信息看,具有以下四种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1、道德素质较高,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

2、有艰苦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3、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

哪些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既懂经济与管理,既善科研又善开发与经营,既善写文章又会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深受各行业的欢迎。

4、有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

总之,未来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是具有宽广的知识面,需要的是适应性,创新意识,综合能力,接受挑战性工作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素质都较强的人才。而对只专不活的你,缺乏个性特点的人,缺乏责任感的人和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与人相处,人际关系紧张的人则不受欢迎。

据有关专业机构对机械,化工,电子,汽车,金融,运输,通讯,房地产等重点发展企业的调查显示,这些支柱性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如下几方面特点:

(一)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源源大于基础学科人才

(二)不同类型企业对人才专业需求也不同

(三)不同类型企业对学历层次要求不同

(四)企业注重“敬业精神”、“工作经验”、“文化程度”

(五)企业普遍关注人才的综合技能

未来十年国家的人才需求

根据人事部,各类全国性专业协会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对未来10年我国将急需16累人才:

1、税务会计师,多种类型的经济实体不断涌现,国税和地税的分

征等因素,使得会计师的需求幅度增加较大,尤其是熟知业务和国际事务的会计师将成为热门人才。

2、律师,目前我国各类律师奇缺,进10年内将有大量需求,尤其

房地长律师受欢迎。相关热门人才为房地产律师,而随着我国对外经贸来往的进一步增多和对外交流的加深,深熟国际法则的律师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通晓国内外法律的人才也将受青睐。

3、电脑系统分析专家,为某一行业的需要而进行电脑软件与硬件的设计,开发,管理,进行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运作的技术专家在将来逐渐走红,相关的热门人才为电脑程序设计师,网络管理专家。

4、环境工程师,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社会对环境工程师的需求

将呈上升趋势,相关热门人才为工业卫生学者和毒物学者、生物环保,化学环保,工业环保等人才。

5、咨询经纪人,咨询业务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同时现代社

会对咨询精确程度要求提高,使得该行业日益走俏,此类人才需要融经济,金融,统计,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为一体的通才。

6、索赔估价员,天灾人祸的频繁出现以及未来社会对理赔速度的要求,使索赔估价员的作用越来越大,具有保险专业并通晓其他专业知识的索赔估价员将成为热门人才,相关热门人才是资料处理师,精算师。

7、老人医学专家,下世纪初,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老

人医学将变得十分重要,从事老人医学专业的人才将走俏。先关人们人才为家庭医师,保健医师,家庭护士。

8、家庭护理,来自人口老化及医疗超支两方面的压力,使得家庭

护理成为需求量较大的行业,相关热门人才为熟知护理学的家庭服务员和幼儿教师。、9、商业服务业务代表,我国商业,金融业的繁荣需要一批熟悉业

务,思想敏捷,善于公关的推销员,特便是需要从事证劵及金融等反面的业务代表,以及通讯设别的业务员,有关商业服务的独立承包商也将在未来十年内开始大批涌现,为公司承揽广告,电脑程序设计,信用报告工作。该行业的相关热门人才是证劵及金融业得业务代表,通讯设备业务员。、10、专业公关人员,企业家们越来越重视自身企业的形象设计问题,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公关人才,公关行业必将成为极有前途的一门行业。

11、心理专家,市场竞争,人才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导

致人们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滋生心理将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心理学也将越来越现实其存在的价值,私人心理治疗师,家庭问题分析专家等将成为热门人才。

12、中医师,由于西医对一些疑难病症的疗效不大,更由于中医的独到之处,社会对中医师德要求量增加,特别是防病健身的传统人才,相关热门人才为按摩师,中药师。

13、工程师,尤其是需要相关的环保,土木,和工业工程师。

14、生物化学家,蛋白质的药物价值决定了生物化学的光明前景,新的药物不断地被生物化学家开发出来,社会不断期望有新的开发,相关的热门人才为分析化学家和药理学家

15、旅游人才,旅游业在21世纪将继续长足发展,境外人员将大量

进入我国旅游观光,内地也将有大批人员出境,观光,考察,对旅游袋里公司的需求也将大幅度增加,旅游专业毕业的管理人才,航空公司,出租车公司,客轮公司和旅馆的业务代表,以及通晓古今外的导游人员,将是企业争夺的对象。

16、人力资源专家,各种各样的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未来10年,对人力资源专家的需求也将增加,相关的热门人才有人才市场经理,人才素质测评专家。

调查人:侯宇航

学号: 1008063041

2011年4月26日星期二

篇2: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随着近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步子越迈越大,每年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攀高。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据预测,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截至2000年6月,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人,2003年达到63.67万人。专家表示,大学毕业生中待业人数还将呈增长的势头,2004年预计为70万人,2005年预计为75万人。

对此,国家人事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克良认为,虽然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情况比较严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大学毕业生总量已经过剩。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数量的35%,日本是23%,而目前中国只有5%。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专家学者们认为,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市场达到超饱和状态;大学毕业生就业目标长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企和政府机关,致使这些地方在某些领域人才饱和、供需失衡。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就认为:“其实现在我国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时勘博士分析,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使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比如,上海市6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集中在机械类、电子类、土建类,而据统计,上海急需的13大类人才中,绝大部分类别每年都得不到足够的补充,其中以各种专业技术人员最为短缺,高级技工是最稀缺的工种,这种错位使得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雪上加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则提出,现在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带有一定的盲从性和随意性。学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考虑学校实际,一味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这一分析也得到来自高校的认同。山东师范大学校长赵彦修、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均认为,中国许多高校没有找好与市场的结合点,在开办专业、培养人才等方面闭门造车,缺乏与市场的沟通。据了解,从2002年开始,传统的“热门”专业就业率已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电子信息、土木建筑、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就业率都比上年有了十分明显的下降。而以往非常“吃香”的外贸、金融、法律、会计等专业都趋于饱和,现在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特别困难,如果不及时考虑“改行”,就可能面对“刚毕业就失业”的痛苦。

针对供求错位所造成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业内权威人士建议,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依据社会需求,不同地区的高校应该结合当地实际开设一些符合本地需要的专业,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只有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才能使社会和人才获得“双赢”的局面。

篇3: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高等教育实行一轮又一轮的改革,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学科门类不断增加, 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高等学校的年年扩招, 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精英教育”模式, 以“大众教育”的态势驶入了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快车道。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行事业励精图治, 新型产业和创意产业逐步代替了落后型及粗放型产业。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和调整, 导致了大量的分流人员和下放人员。随着高科技产业、新型产业的崛起, 人才需求更趋强烈。于是, 在每年大学生毕业时, 大学生们怀着求职的热情和希望, 东奔西走, 北上南下, 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遍布于四面八方的人才市场顿时烽烟四起, 热闹非常。此番景致, 构成了一幅社会转型期的世态风俗画。通过这幅巨大的、律动的画面, 我们仿佛触摸到求职者期盼的心跳以及他们在求职路上历尽的艰辛。在目睹了很多大学生四处碰壁的尴尬场面后, 在感叹他们求职难的同时, 我们也听到来自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强烈呼唤。造成这种供需矛盾的落差, 除了社会原因外, 也折射出了大学生对社会转型期认识不足, 对人生定位不准的心理缺位。而一些高等院校盲目跟风设置专业或缺乏系统科学地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如何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难题, 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理性地回到社会现实中来, 高等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战略高度上直接涉及到大学的诚信教育和办学力量, 从而昭示和检验着办学者们是否具有真正的大学精神。

近年来, 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已引起众多院校的高度重视, 而如何讲授好这门课程, 也成为了大学校园中的热门话题。就此而言, 笔者将自己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的心得体会及一些思考归纳如下, 以期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正。

一、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估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 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 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特点、特色以及发展趋势和走向做深入了解, 明确学习目的, 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家长、老师、同学的评价, 借助职业测试, 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 如自己的性格是外向活泼型还是内向稳重型, 自己具有哪些特长和爱好, 面向未来, 自己对哪些行业怀有兴趣, 如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将来是从事文秘工作还是想做报社记者或出版社编辑;学金融专业的学生想到银行上班还是想做职业理财顾问;学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是想从事城市雕塑制作还是园林景观设计?总而言之,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只要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作一番对比, 就能够正确把握自己。通过正确地自我评估, 就能在大学期间逐步增强心理上的抗压能力, 为大学四年后的择业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技能准备, 从而在从事的行业内做出成绩, 成为这个行业的“状元”。

二、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 帮助学生制定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

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帮助他们制定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十分重要。初期目标应当是新生入校后, 就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 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 让他们知晓该专业的设置背景、特点及优势。从而帮助他们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 即如何将自己的心智、爱好投放到所学的专业上。只有树立了专业信心, 才会激发学习的热情, 产生学习的动力。中期目标应到是学生树立了专业信心, 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 选修一些课程, 如文学、历史、哲学等, 这对于学好专业课程将会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而后期目标应当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因为学好专业课程, 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职业生涯。在帮助学生制定初期、中期、及后期目标的过程中, 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做职业规划。大学4年, 学生应该学什么、想什么、做什么?毕业以后是做公务员还是进入企事业单位, 或是自主创业?进入工矿企业是从事技术工作还是行政, 进入学校是到教学一线还是后勤服务?如此等等。要让学生围绕自己所制定的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全面提高素质、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使之为未来所投身的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使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有机结合, 形成统一性, 要帮助大学生安排好4年的学习生活, 这期间, 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至关重要。根据笔者大学本科四年及硕士研究生三年的求学过程, 特别是两年来从事专职辅导员的经历, 我认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大学一年级为劝学, 求学阶段。作为教师, 要认真帮助大学生们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规模, 让他们了解所攻读专业的特点、特色, 了解专业知识和专业前景, 帮助他们了解每个学年的课程安排及应该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 提倡和鼓励他们开展课外阅读。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 提高文化修养, 还能帮助他们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增强信心。要勉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校的发展, 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和规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使他们有机会与高年级同学沟通交流, 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 逐步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大学二年级为未来职业规划阶段。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 使他们清楚自己的优势, 将来究竟做什么?毕业后是先择业还是继续读研或出国留学?要进一步与学生沟通和交流, 要使他们懂得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四年的学习效果。要积极引导学年生参第加党、团知识培训, 鼓励他们积极参学生会或社时团组织代活 (动总, 锻第炼各种期能) 力, 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短期支教、乡村调查、企业实习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从而达到了解社会, 拓宽视野的目的。与此同时, 要帮助学生学好外语, 提高口语能力以及计算机等级能力, 要不择时机地鼓励学生选修一些其他课程, 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辅之自己攻读的专业。

大学三年级为毕业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广大学生来说, 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 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个阶段,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毕业前的准备工作, 使学生把握利用好这个冲刺阶段, 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专业技能, 将目标锁定在搜集信息和撰写毕业论文方面。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时, 要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 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他们的独创精神。要精心策划, 认真组织, 带领学生到一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单位、企业学习, 在实习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利用各种机会, 带领学生到人才市场和各类招聘现场, 亲身感受招聘过程中各个环节应该注意的事项, 同时要主动与求职的同学交流思想、交换看法, 向已经参加工作的校友请教求职经验, 采用的方法和步骤。抽出时间学写求职信函、学习制作和填写简历表格, 模拟训练与招聘单位的你问我答, 如果准备报考研究生或打算出国留学, 也要在大三期间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如加强外语的读写训练, 关心时事, 加强政治学习, 强化专业水准, 总而言之, 大学三年级这个准备阶段, 显得格外重要, 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大学四年级为学习目标的终极阶段。学生面临毕业, 是立足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是众多学生的必然选择。面对选择, 要引导学生对三年来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做一个详细的总结, 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 三年来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水平是否达到教学要求, 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尔后,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招聘会以及人才市场的各类招聘, 在招聘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特点, 坦然应对各种面试, 同时充分利用好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 关注来自纸媒、数字化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招聘信息, 从中筛选出自己喜欢的岗位, 参与角逐。

三、帮助学生制定可操作的行动计划, 走一条成功之路

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 指导他们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计划, 走一条成功之路。制定计划要因人而异,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专长、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基础上扬长避短, 结合金学生的融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使学生在大学四年各个阶段期间, 完成学业的同时, 也准备好未来的职业规划, 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四、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 就业目标, 需要采取的方式和策略

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 但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教师少之又少, 更多院校则是以辅导员、心理教师来讲授这门课程的。所以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 专门开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不断提高从事这门课程讲授教师的业务水平。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越来越本土化、特色化、实效化的特点, 学校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写教学大纲和适用性教材。从大一新生入校时, 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使他们意识到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接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通过各种讲座、素质训练、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形式, 拓展学生视野, 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准则, 以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来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 从而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五、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要不失时机地掌握全新信息, 不断修订和调整规划目标

由于现代社会处于快节奏、高速度发展时期, 导致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瞬息万变, 使一些心理不够成熟, 抗压心理较弱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及时调整, 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对规划目标进行合理的调整, 以保证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得以实现。

摘要:如何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难题, 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理性地回到社会现实中来, 高等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战略高度上直接涉及到大学的诚信教育和办学质量, 从而昭示和检验着办学者们是否具有真正的大学精神。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徐显明, 大学理念论纲, 《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篇4: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英语专业 翻译 教学 对策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翻译学逐步取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翻译专业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后者该如何定位?这也是目前亟待思考的问题。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交融的当今,翻译教学在教学内容、方法、实践、评估等多个环节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教学各个方面依然不能满足当前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一、翻译用人单位的反馈

目前我国对翻译类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有更多的翻译实操能力。通过联系、走访英语专业学生实习、工作的翻译公司或是有翻译业务的公司、部门和单位,对学生翻译翻译能力的反馈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翻译过程较机械,不够灵活。学生在翻译中过于学院式,过于讲究字句对应,过于关注语法层面的对应,对语义的理解和传达不到位。

2.汉语的语言把握能力较低,在英译汉中,许多学生的表达过于艰涩、死板,影响沟通交流。

3.不能熟练使用翻译软件等翻译工具。许多学生对先进的翻译工具非常陌生,翻译工具仅限于词典,翻译速度和效率非常受限。

4.不知道如何做好翻译准备工作。对于翻译中可能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获得相关信息,快速记忆,以帮助自己顺利完成翻译任务。

5.翻译中没有考虑原文作者以及译文受众的目的和要求以及翻译环境的要求。许多学生没有充分考量现实翻译过程中各个因素、各个环节的特点和影响。

6.对翻译这一职业的了解认识不深。很多学生对翻译市场的运作不了解,缺乏相应的职业能力。如在与客户沟通时缺少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知道如何处理一些基本的事务。缺少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只是孤立地进行翻译。缺乏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如对一项翻译任务从接收到结束的种种细节不够了解。

因此可以说,教学方法模式和内容等方面的改进以及师资队伍的改观并没有带来教学效果的理想改善。这种反差要求我们必须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进行全面的审视,在教学中,任何教学因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影响的,共同发挥作用。

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问题分析

1.翻译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在英语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中,翻译课程一直处于一种附属的位置,仅是作为“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的一项,帮助学生掌握翻译基本技能。我国高等院校长期以完成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为目标,翻译教学的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有所脱离,教学模式比较陈旧。翻译教学的开展很少关注社会的需求,教学缺少针对性和个性化,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来看,一般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72-108学时的翻译课,而且教学内容以汉英互译的笔译课为主,口译课的比重较小,即便有,教学的内容、方式和实践等环节针对性不强,不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提高口译能力。再者,廖七一曾指出,“翻译课程设置单薄,随意性强,且大多仍局限于技能训练的层面,缺乏理论深度”。

2.师资队伍建设急需加强。高校从事翻译教学的全职教师较多缺少实践经验。长时间与实践脱轨,老师无法在实践中应用翻译理论,从实践中总结翻译要领,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更好地贴近实际,做到真正的场景模拟。而翻译不仅仅只是翻译,更是个杂家,不但要熟练应用语言,还要对各种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经过大量的翻译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锤炼。因此翻译教学更需要工作经历丰富的教师,尤其是工作在翻译一线的人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开展联合教学有一定的困难,有的涉及教师资质认证的问题,有的是在支付费用上有困难。再加上没有相关的平台来获取职业译员的资质、履历等相关信息,选择合适的译员来高校参与教学就更难了。

3.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一直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的特点,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质疑。在传统翻译教学中,首先在教学开展前,学生就被剥夺了参与权和发言权。例如在制定或是修订翻译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试大纲等相关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或是在选择教学目标、课程和教学方法等具体教学模式方面,学生不能参与讨论、交流或是选择,这些都是别人为他们制定好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如进行某个翻译理论、技巧或者是知识点的讲授,对学生的翻译练习进行统一评判,学生则一边倾听一边做笔记,很少有学生提出疑问。在教学检查阶段,针对学生的作业,许多教师按照参考译文,对语言点、表达方法一一进行批改,让学生进行对照记忆,把参考译文作为最终正确的答案。

4.过多使用翻译范本教学。目前,翻译教学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在英语课程不断深化改革的需求下,任务型教学已被普遍应用。但是在实际的翻译课堂教学中,比较多见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翻译几个句子或者是篇章来进行练习。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然后教师再把准备好的范本交给学生,对照范本来找差距。这样的翻译教学模式首先从认识上来讲就是错误的。语言教学绝不能够替代翻译理论教学。翻译技巧也绝不能代替翻译技能的训练,技能需要提高对翻译理论比较理性的认识与长期的经验积累,而不是靠翻译几个句子,几段篇章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

5.过于注重文本翻译测试。任何一种测试方法都会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翻译课程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翻译观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英语翻译课程的测试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以文本为中心的测试形式。常见的做法是在汉译英考试中让学生将一篇或几篇汉语文章翻译成英语,在英译汉测试中将一篇或几篇英语文章翻译成汉语。这使学生对翻译产生偏见,认为翻译课程的实践与学习只有文本即可,没有规则性,认为只要有几本英语词典,具有词汇的积累就能把翻译工作做好。这样就会造成在教学课堂上学生忽略翻译理论的重要作用,不重视翻译理论教学。

三、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对策

1.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为了避免翻译教学课程内容设置的单薄,在英语本科翻译教学中我们建议采用宏观指导和微观落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程设置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要符合新时代的特征和变化。在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纲领性文件的研讨阶段应邀请翻译行业相关人员、教师和学生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更好地发挥翻译教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在实践中,结合翻译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创建翻译方向平台是增进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了解,提高翻译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措施。它的目的首先是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通过建立学生信息了解和交流沟通渠道,便于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参与教学管理;其次是改变教学中课程不合理的现状,通过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实效。使教学课程安排更科学,能够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精。

2.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翻译教育最终要与翻译市场充分接轨,在翻译师资中加入一定数量的职业译者是实现与市场接轨的有效途径,职业译者对于翻译市场的运作情况和行业的规范非常了解,同时还有着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因此当前急需邀请翻译行业的从业人员参与到翻译教学的队伍中来,发挥其在翻译教学中的主体性。虽然有上述的种种困难,但是制度的建立终究还是要符合发展规律,服务社会。相信社会、学生以及教育的需求应该会促使制度的更改或是打破常规。除此之外,当前许多教师只注重英语的掌握,翻译技巧的讲解,却忽略了对汉语知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翻译教学中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加强教师在汉语方面的进修,使教师能够深入理解汉语,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翻译能力,在具体翻译工作中能够准确地表达汉语的意境。

3.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首先是要承认学生在翻译教学中的权力。翻译课程的独特性要求学生具有非常强的批判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而教师则转为教学中的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也是随着教学的深入不断变化,从传授者到参与者再到管理者等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在开展教学之前,给予学生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材料、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的发言权。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在课堂上探索学习、发现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权利。例如在翻译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具体任务,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讨论研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与翻译有关的信息网址、有用的软件,开列有关的书单,帮助其开展研究。在翻译理论等抽象内容的讲解中,让学生代表不同翻译流派来主讲,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实践中通过不同的著名译本的赏析与文体材料的翻译来提高学生驾驭语言能力、掌握转换双语的技能、能够准确把握非文学题材特征的能力。在教学反馈阶段,尤其是在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时,不应以教师一方的批改为正确标准,而是应采取适当的方式指导学生发现不足,帮助学生找出努力的方向。

4.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以范本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将重心转移,也就是从知识教学方向转为技能教学方向。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进行翻译实践,再根据学生的亲身体验进行研究分析以及总结,使翻译实务的认识水平与意识得到稳步提高。例如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每一组翻译同一篇文章,使人人都参与其中,然后学生间相互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翻译的译文的质量。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出不同的翻译理论,加深了对不同翻译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5.提高翻译测试的全面性。改变翻译教学中以测试文本为中心的测试方法,在测试中要增加理论知识的比重,使翻译测试更加规范,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不同的考试测重点使学生加强对翻译各个领域的重视。如笔者曾经参与新型测试方法,分组模拟外国高校来访团的晚宴接待任务,从外方到达我校开始。小组成员选出团长、翻译、随从,要求双方团长有发言、有翻译,其他自己发挥,老师只负责打分。这种测试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在参与过程中,大家对细节的讨论如迎接外方的地点、男宾女宾礼仪、餐桌座次、倒酒细节等等,在准备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和对策可以看出在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因素的作用,切实提高翻译效果。同时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即教师和学生,教师要协调各种教学因素,结合教学目标选用最佳教学模式,争取最佳教学效果,同时学生要充分参与、积极探索,行使自己的主导权。只有这样,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效果才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被社会认可。

参考文献:

[1]张瑞娥.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冯宏.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36:141-142.

[3]刘悦明,熊宜春,陈勇.创建网络翻译课堂,推进翻译教学改革——以一堂翻译课为实例[J].外语界,2011,01:80-86+96.

[4]田静.英语本科翻译方向口译课程设置及实效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5]王欣.本科英语专业翻译理论对本科生的适用性研究[D].中北大学,2015.

篇5: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摘要:当前社会形势下,中职学生的德育情况及素质状况,面临着许多的情况、现象和问题,中职学校更应该重新重视起德育的重要性。在改变传统模式的中职德育方式的情况下,努力建立起新的德育体系创新、发展、探索现代德育的新模式,以促进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更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社会需求 中职学校 德育教育

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等职业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面临着许多的新现象、新情况以及新问题。在现实社会中,中职学生存在的不只是学习成绩落后于整体水平的问题,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较差的情况,出现许多如焦虑、自卑、反抗等非正常的心理状态。面对这样的素质状况,中职学校应该重新建立起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抓好德育工作。

一、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现在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他们已经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习惯,常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难以融入集体、缺乏集体精神、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厌学、意志力差、缺乏毅力、缺乏自我控制力、自卑、逆反心理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综合素质的方面普遍低于普通的高中生,许多初中生毕业后把不良的行为习惯习惯带进中等职业学校,不能够很好地遵守校纪校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得到重视,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风气良莠不齐,特别是现在西方的一些文化观念传入国内,而某些不符合我们中华传统道德的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广大青少年们的思想,一些消极的情绪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遵守校纪校规、打架斗殴、旷课、吸烟、夜不归宿等情况常常发生,那么,我们有责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勤学、好学、乐学。

(三)对家庭教育的缺失进行弥补

现在许多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或其他事情,而子女跟随老人生活,孩子缺少管束以及老人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养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些都给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大了困难。

综合上面所述的各方面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秉持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每个学生发展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目前中职德育工作的缺陷

(一)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很多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只是在停留在表面工作,而行动力差,虽然校领导及上级部门一再的强调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但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还是主要集中于知识、课程方面,学校教育一味地追求成绩和升学率,只重视学生知识的增长而在思想道德方面常常忽视了,立人先立德,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德育教育的工作如果不到位,势必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人生。

(二)形式化严重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中等职业院校在德育教育的教育方法上应该有所改变,师资水平整体提高,目前,虽然有先进的教育方式,但是很大一部分只是流于表面,而?y以真正的运用到实际教育当中,德育的内容脱离了学生承受的实际情况,使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化,脱离现实化,而且很大一部分对于学生过于纵容,想以此来减少生源的流失,职业教育的扩张,过分纵容学生,对校纪校规惩处的执行力度并不是很严格,这些方面都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三)方式方法不当

许多学校也一直在开展德育教育课程,但是只是理论化的内容,以教条的方法来向学生传授德育教育的知识,缺少互动,学生不能联系实际,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而且对于枯燥的德育理论课程来讲,学生并不是十分的愿意接受,甚至有些反感,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所以大部分是徒劳的,并没有达到效果。

三、创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模式

(一)建立德育工作体系

学校可以组织成立专门的德育教育工作机构,树立起德育观念,全校教职工担负起德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全校全员参加,言传身教,积极探索德育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创建新型的德育网络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增强学生的心理沟通,开展网络评比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参加,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给予总结、评价,使学生逐步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思想,因此要合理的利用网络的优越条件,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式。

(二)探索、创新德育教育实践模式

在新时期的情况下,探索德育教育创新是势在必行的,将德育教育的内容和理论能够联系实践,并且应用于生活中,这样才能让身心发育并不是很成熟的中职学生感知德育并且践行德育内容,创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应该更注重于实践,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而不是仅仅用晦涩难懂的德育理论知识去教育学生,这样才能让德育的理念更加深刻地走进中职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更好地践行德育教育的内容。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不仅要重视德育的教育,同时也应该注重心理的健康教育,要与学生多沟通,帮助他们疏导心理健康问题,积极的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这样更能促进中职德育教学的发展,具体来说,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及时的、有效地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社会各界及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探索、创新德育教育实践模式,将德育教育的内容和理论能够联系实践,并且应用于生活中,抓好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以促中职学校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6: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及培养对策

摘要:结合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培养体育人才的现状及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体育人才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小康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培养对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要与建设小康社会相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发展体育事业必须依靠强大的体育人才作支撑,高等体育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体育人才的基地,在促进社会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高等体育院系应细致地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趋势,力求在对小康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做出更为全面判断基础上,提出科学的体育人才培养对策和方案。一 我国体育院系人才培养的现状1 体育人才专业设置面窄,缺乏新兴专业。目前,我国体育院系开设的专业大致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体育管理学和社会体育学等专业。根据作者的文献资料调查,我国体育院系所开设的专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体育专业设置面窄,始终不能与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同步,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不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导致相当多的体育人才不能顺利就业,缺乏必要的竞争能力。而新开设的专业又跟不上市场步伐,导致新专业不新,新兴专业难以出现,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影响到社会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整体素质不高。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普通中学一直从事体育训练的学生、基层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和专业运动员等。由于体育训练比赛占用时间以及对文化学习不重视等因素,使得他们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进入高校后他们大多注重体育专业技术的学习,缺乏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受到只要体育专业好不怕找不着工作的思想影响,大多数学生以重体育轻文化的态度在学习。当前,多数体育院系所开设的课程相对较窄,如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学科的开设比较齐全,而像体育社会学、体育欣赏、体育管理学等课程的开设则为有名无实,得不到实际上的重视。这种重技术轻文化的观念,严重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很难适应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需求。 3 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指向太具体,培养模式单一。据作者文献查看,发达国家多数体育院系对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沿着综合化、超前化和交叉化等形式进行的,是较适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而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比较清晰,培养目标明确,多重学科交叉的专业不多,没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体育人才的培养,培养的体育人才总体上综合素质不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较差,严重影响到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现阶段,虽然大多数体育院校正根据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对体育人才的需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对现成的培养目标作出一定的调整,但培养方式仍为典型的“专才”特点,与现时社会实际需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体育人才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偏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 4 教师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其结果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应取决于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院系大部分教师是由过去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存在着一定的缺憾”,并且大部分教师对现状比较满足,没有危机感,缺乏继续学习,继续提高的意识,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认识不足。因此,由这样一支队伍来实施人才培养,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这表明,高校体育院系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必须首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可以采用“走出去学习,请专家教授进来讲课”的办法,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争取为教师提供定期的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知识面和业务水平。教师也要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积极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手段等;同时积极从事体育科研工作,使科研与教学有效的结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第一文库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趋势1 体育人才的素质、层次要求更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对高素质体育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应逐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与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大量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状况更加重视,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社会对综合素质高、学历高、水平高、层次高的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将逐步增加。这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的确立,给体育专业人才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未来体育人才需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主要的还在于对质量要求的提高,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 2 体育人才的专业门类将扩大。“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我国体育事业将全面与国际接轨,体育的现代化程度将不断提高,体育事业的规模籽扩大。”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我国体育的发展,体育人才的专业门类将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分化并扩大,除要培养体育教育人才、体育教练人才、社会体育人才外,还要培养包括体育管理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体育康复人才和体育裁判人才等,以满足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3 体育人才的需求适度增加。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开始重视身体健康状况,重视教育,高中以上入学率将提高,中等教育规模将不断扩大。学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学校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将对体育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近年来,我国人民的收入在不断增加,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以前的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转变,参与体育消费的人群会越来越多,体育将被人们高度重视,社会体育和体育健身、娱乐业将进一步得到快速发展;全民健身体系更加健全,社区体育组织更加普及,家庭体育活动更加广泛,体育人口将逐年增加,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将适度增加。三 体育人才培养的对策1 强化社会本位,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是体育人才培养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体育专业设置要考虑入学需求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两方面因素,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解决目前有些体育专业人才“过剩”,而有些体育专业人才又“短缺”这一结构性矛盾。体育院校系要明确角色定位,应对社会需求体育人才的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然后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同时在专业设置上有所偏重,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使所设置的.专业适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2 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造就复合型创新人才。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体育人才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承担的社会工作,将远远超出其传统的职业范畴;因此,体育院系在对体育人才培养时要具有长远的计划,把培养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并且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放在首位,提高体育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和实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 3 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社会化教育系统逐步形成和完善,将使未来人才培养也将由“刚性”变成为“柔性”的生产过程,从而使人才培养体制从强调标准化的共性教育,向着个性化培养发展。体育院系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制定科学的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教学计划,努力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对现行陈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改革,课程中相应增加反映现代科技进步及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知识,注重基础教学,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 4 积极培养社区体育人才。我国是一个农村人数众多的农业大国,地域辽阔,多民族,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民族与民族、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别决定了全民健身体育人才的培养必须朝着多渠道、多层次的方向发展。”现阶段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体制还不能适应这种方向需求,体育院系应在加快体育学科建设、调整和扩大学科专业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社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状况,然后积极探讨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途径,克服现行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存在的与社会分离、自我封闭的弊端,建立城市与乡镇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培养综合素质高的社区体育人才,为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5 多渠道培养体育人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的健康状况更加重视,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多,社会对高素质体育人才的数量逐渐增加。如何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和专业水平高的体育人才成为我国体育院系面临的关键问题。“体育人才的培养应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行为主体多元化、组织机构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体系多元化的开放的人才培养体制。”只有采用多种渠道培养出高质量的体育人才,才能满足小康社会中的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

上一篇:论高校教师情感管理模式下一篇:小学生作文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