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园区合作发展

2024-07-30

中国国际园区合作发展(精选6篇)

篇1:中国国际园区合作发展

加快实施第二次战略转型努力开创我省外经事业新局面

——中国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在全省开放型经济暨工业园区工作会议

上的交流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将我公司“走出去”方面的工作,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个汇报交流,不当之处请给予批评指正。同时,也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给予我公司关心、支持、帮助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是我省最早“走出去”的外经企业之一,这些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取得了一点成绩,主要表现在:业务规模不断壮大,层次不断提升,模式不断创新,领域不断拓宽。下面,我就从这四个方面向大家作一简要汇报。第一,“走出去”规模不断壮大

2010年,公司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全年新签合同额5.05亿美元,一举突破5亿美元大关,较上年增长40%;完成营业额2.7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2%;劳务人员年末在外人数2152人,较上年增长14%。目前,公司在境外有8个办事处,12家企业,业务遍及10多个国家,长期驻外工作的员工180多人,外派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800多人,聘用的当地工人8000多人,在手的承包工程项目70多个,合同额11亿

美元,其中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3个。据商务部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公司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列全国第47位,首次进入全国50强,在全国地方国际公司中排名第1位。在全球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中排名第185位,位次较上年前移了7位。公司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副会长单位,全国包括中央企业在内,副会长单位共28家,地方企业只有6家,公司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一家副会长单位。

第二,“走出去”层次不断提升。

外经在“三外”中个头最小,但地位特殊,我们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代表的是国家形象,承担的是国家责任。我们公司在海外开展业务,高度重视履行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也因此得到了所在国高层的高度关注,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加纳、肯尼亚、博茨瓦纳等国的总统、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公司在建项目,并给予高度评价。国家商务部也对我们在拓展海外业务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公司多次接待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和部长级高级官员,为我省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论实力,江西国际公司在海外的业务发展,都是与中建、中铁、中地、中水等著名的中央企业以及国际上优秀的跨国公司进行竞争,而且在部分市场部分领域保持了较强的比较优势。在纳米比亚,我们已经是这个国家最大的国际承包商,在博茨瓦纳、赞比亚、肯尼亚等国家,我们都排在中资企业的前5名。

第三,“走出去”模式不断创新。

2010年是公司的战略转型年,我们提出了“第二次战略转型”的目标,要由“实体型”向“综合服务型”国际承包商转变,变被动参与项目投标为

主动策划项目,形成可行性研究、设计咨询、工程施工、设备采购和安装、以及项目运营一条龙的综合服务能力。去年,公司争取到了国家商务部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支持,为肯尼亚政府提供优惠贷款用以建设一所大学医院项目。该项目合同额1.1亿美元,是一个集设计、施工、设备采购安装、人员培训为一体的真正意义上的EPC项目,这也是公司乃至我省取得的第一个利用中国政府优惠贷款的境外EPC工程项目,该项目的取得,标志着我们的经营模式正从原来单一的施工型承包商逐步向高端的综合服务型承包商转变。第四,“走出去”领域不断拓宽。

多年来,公司的业务领域主要是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两个方面,2010年,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经营结构,在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和境外房地产开发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在,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对外承包工程为主业,对外劳务合作、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境外房地产开发、国内建筑、设计和房地产等为主要支撑的业务结构和多元化市场格局。境外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公司充分利用在境外经营多年积攒下来的政治资源、人脉资源和市场网络资源优势,在博茨瓦纳、赞比亚、津巴布韦取得了11个,合计2000多平方公里的铜、镍、锰、铬矿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下一步,我们将对取得探矿权的矿区,马上派遣专家组赴境外进行勘查,探明储量,对取得开采权的将着手准备进行投资开采。境外房地产开发方面,公司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在肯尼亚一个人口密度较大,居民有一定购买力,且市场运作比较成熟的城市,与一家当地公司合作,共同出资购买了一块380亩的地块进行房地产开发,目前正在进行项目的前期设计。为进一步开拓新市场新领域,公司还向卢旺达、乌干达、莫桑比克、南苏丹、巴

布亚新几内亚等多个国家派出驻点代表,目前有一批项目正在跟踪。

各位领导,同志们,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着极为广阔的空间。江西国际公司作为我省“走出去”的先行者,愿意与省内各兄弟单位一道,加强合作,抢抓机遇,共同打造江西“走出去”的旗舰,共同携手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提高江西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为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篇2:中国国际园区合作发展

9月17日,由吉林省人民政府、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中国农业大学、长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创意农业国际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在长春开幕。约400位国际国内农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行业组织、龙头企事业单位代表出席论坛。农业部总经济师陈玉香,省市领导王守臣、崔杰、郑文芝出席论坛,副市长陈巳主持论坛开幕式。

本届论坛以“理念与模式创新”为主题,以“扩大交流、增进合作、加快发展”为宗旨,重点围绕创意农业发展中带有方向性、前瞻性的问题进行广泛研讨和交流,旨在总结国内外创意农业发展的典型经验和案例,探讨并完善创意农业的理论体系,推广创意农业的理念,提升创意农业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引领创意农业发展。

农业部总经济师陈玉香在开幕式上说,近些年来,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在研究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发展创意农业,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整合农业资源,对推进吉林省以及长春市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坛的成功举办也将进一步推动吉林乃至全国创意农业的发展。

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持,更需要实践的探索。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傅泽田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创意农业是一种新的形态,代表了一段时间发展的需要,如何在创意农业发展中走出自己的道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愿意和世界各国这方面的研究人士一起来为创意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愿意与全世界朋友分享我们的创意。”

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在致辞中说,当前,吉林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规划利用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把吉林省建设成粮食大省、牧业大省、林业大省、林产品加工大省,在更高水平上形成吉林省农业强省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在调整结构、创新科技、夯实基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有新的进展,更要在整合社会资源、争取智力支持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本次论坛的举办是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为吉林省加快农业方式发展转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王守臣说:“望各位领导、中外朋友、专家们对中国的创意农业发展多指导、多支持,同时多提宝贵意见。”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傅泽田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创意农业是一种新的形态,代表了一段时间发展的需要,如何在创意农业发展中走出自己的道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持,更需要实践的探索。“我们愿意和世界各国这方面的研究人士一起来为创意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愿意与全世界朋友分享我们的创意。”

论坛上,专家们围绕“生态系统与循环农业”、“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生物技术打造农牧业的现代化”、“创意农业的发展趋势”等课题展开讨论。

篇3:国际合作园区发展特征与趋势研究

一、背景解读

20世纪80年代开始, 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主要特点是发达国家经历了“去工业化”过程, 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比重持续降低, 制造业向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自1994年我国第一个国际合作园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启动以来, 已有多个国际合作园区成功运作。

国际合作园区是我国深入参与全球经济的必然结果, 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国际合作园区基于其中外合作的特殊性, 能够更好地汲取国外先进理念, 更加重视企业在产业链横向和纵向的多种协调机制, 使企业之间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 通过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推进园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二、国际合作园区的能级层次与分类

1.国家级产业区

国际合作园区的第一级别为国家级产业区如国家级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形式, 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载体, 其功能是复合化的, 规模较大。其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审批, 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 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 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

2.国际合作园区

国际合作园区的第二个级别是相对独立的国际合作产业园, 往往是国家级产业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规模在50~100平方公里, 功能比较完善, 享有国家级的战略平台及政策支持。目前国内较大的国际合作产业园主要有苏州·新加坡工业园、青岛·中德生态园、天津·中新生态城等, 除发展产业功能以外, 还配套居住、商业、文化娱乐、教育科研等非产业用地类型, 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3.中小型企业园区

第三个级别是中小企业合作基地, 产业类型以制造业为主, 规模在1~2个平方公里, 合作方式灵活。合作基地能有效地解决国内中小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强、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更是无法适应中国当前的发展矛盾, 满足了中小型企业迫切需要对接世界先进技术, 实现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无锡·中瑞生态园、太仓·中德产业合作园、成都·中德产业合作园等都是近年来应运而生的中小型企业园区。

三、国际化产业园区的核心特征分析

1.对接国际、创新驱动的发展定位

国际合作园区在功能定位上都作为所在区域乃至全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战略节点, 体现出整合区域功能、聚焦高端产业、突出创新驱动的鲜明特征。在发展定位上, 国际合作园区都在区域发展层面有着明确的定位, 并力求着眼国际, 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合作园区更加注重构建创新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渠道, 推进园区产学研用合作, 整合科技资源, 强化企业作为创新研发的投入主体, 畅通科技成果的快捷化渠道。

2.产城融合、高端服务的功能构成

一方面, 着力强化高端制造、科技研发、商务金融三大功能, 由传统园区向科技引领的智慧型园区转变。注重增强园区的科技研发能力, 重点拓展研发功能, 形成产学研一体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 全面对接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配套的国际化要求, 由本土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的国际化园区转变。在用地构成上, 非建设用地比例30%以上, 提倡产业和生活服务同步发展, 共同促进的核心理念。

3.分散组团、生态隔离的空间结构

各园区在空间上都形成“一区多园、分散组团、生态隔离”结构模式, 以相对稳定的、簇群化的空间结构应对变化的市场环境, 保证各组团的有机联系和同步发展。契合了自然生态环境, 同时为不同组团分时段开发留出了弹性发展的余地, 注重生态廊道预留, 形成生态绿色的园区环境。

4.立体交通、对接口岸的交通支撑

由高、快速路, 地铁、城际轨道构成交通骨架, 形成客货分流、内外分级、快慢分离的现代交通体系。对外强调对外口岸紧密联系, 如青岛中德生态园与两个亿吨级大港衔接、广州中新知识城与保税区衔接;对内则强调公交导向与慢性系统的完善, 如天津中新生态城依托绿地、河流、轨道交通站点构建网络化的慢行系统, 形成国际化魅力的慢行城市空间。

5.低碳引领、生态优先的指标体系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有机协调。建立了生产高效、生活和谐与生态健康的指标体系, 与国际先进产业园区发展逐渐接轨, 有利于高端制造与生产服务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随着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凸显, 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先意识显得更加重要, 目前国际合作园区多采用与国际对接的绿色标准, 作为园区建设和准入门槛的衡量指标。

6.国际共赢、多方支持的保障机制

国际合作园区建立在较高的合作平台上, 是涉及到两国或者多国合作的园区类型, 不仅要求产业发展, 更多地承载了两国合作的国家使命。国际合作园区不单单是产业转移的趋势下的发展路径, 也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新技术, 对接国际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 各级政府给予保障支持, 给予税收、土地、人才等优惠政策。

四、国际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判断

1.更频繁的跨地域交流合作需要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与配套设施

面向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更加密切的国际合作, 不再是面临区域内的竞争, 更重要的是参与全球的产业分工与协作。随着园区的发展建设, 逐步建立以生态、现代化、信息化、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标准体系, 以约束企业准入门槛, 衡量园区发展情况, 对接国际, 为跨国公司、全球技术的进入提供标准。

2.更高的科技含量需要创新驱动的研发机构与人才队伍

信息技术使不同环节的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 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现和动态调整合作对象, 在研发、制造、物流、服务等各产业链环节实现全球分散化生产。这也使得传统信息技术企业有机会更多地参与到制造业创新之中, 而传统制造企业则向跨界融合企业转变。科技研发、创新驱动成为引领未来园区发展, 人才成为决定未来园区发展高度的核心能力。

3.更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需要生态健康、低碳低能耗的环境品质

建立准入门槛高、生态品质高、地均能耗低的国际园区,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创造生态健康、低碳低能耗的环境品质。国际化的产业园区, 优秀的环境品质是目前园区建设的发展趋势, 例如谷歌、微软等大型企业, 好的园区环境是提高园区创新能力的软环境, 是展示国际化形象的重要窗口。

4.更长效的经济增长机制需要产城融合、混合高效的功能匹配

面向国际竞争的产业园区不同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特性——智力资源密集、规模多样化、信息网络化, 决定了新的产业园区功能的综合性, 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 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原本“单位-家庭”两点一线的枯燥模式将逐渐瓦解、“工作-生活”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模糊与融合, 在工业园区内可以容纳的用地和功能类型越来越丰富, 从而增强其自我更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5.更广阔的原材料与市场腹地需要培育生产型服务业共享平台与体系

篇4:中国国际园区合作发展

关键词 椰子 ;科技 ;国际合作交流 ;发展

分类号 S-01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for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in cocon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gives the overview of Chinese cocon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llowing by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cocon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uch as being lack of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high-tech and deep processing coconut products in Chinese coconut industry, being lack of high-level coconu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 international talent, being lack of developing larger cooperation research projects in coconut industry with foreign research institutions. At last, this paper proposed suggestions about developing Chinese cocon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Keywords coconut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 development

1 开展椰子科技国际合作的背景

椰子是一种热带木本油料作物,享有“宝树”的美誉,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纬20℃内的热带地区,目前已有90多个热带国家种植,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南地区和南太平洋地区,它的椰子产量和种植面积约占全世界的80%。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把椰子种植视为解决热带地区人民对蛋白质、脂肪和能源的需要及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椰子98%种植在海南省,广东省、广西省和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也有少量分布。椰子是海南省最有名的特产,椰子产业是海南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种好椰子对发展中国热带地区农村经济、美化环境均有积极意义[1]。然而,中国椰子产业综合利用较低,要提高椰子的附加值,亟需科技支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进了农业科技国际化进程,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及时了解和紧跟世界先进科技的发展趋势[2],才能使中国椰子产业科技含量得到提升,促进我国椰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经济效益。

2 中国椰子科技国际合作概况

国际上主要从事与椰子研究相关的组织和研究机构有国际椰子遗传资源网(COGENT)、亚太椰子共同体(APCC)、菲律宾椰子署(PCA)、印尼椰子和棕榈植物研究所(ICPRI)、印度大宗作物研究所(CPCRI)、斯里兰卡椰子研究所(CRI)、越南油料作物研究所(OPI)、泰国园艺作物研究所(HRI)、印尼茂物农业大学及马来西亚农业研究与发展研究所(MARDI)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以下称椰子研究所)是中国唯一的从事椰子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而海南省椰树集团是椰子加工企业的代表。椰子研究所主要从事椰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评价利用;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高效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重大椰子灾害性病虫害的预防、防控及椰子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椰子研究所与上述国际机构有着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的关系。

2.1 承担国际椰子专业组织的国际科研项目

在亚洲开发银行项目(ADB)、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和国际遗传资源网及椰子遗传资源网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下,椰子研究所先后承担5项国际椰子专业组织的国际科研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是开展了椰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国际种质资源的交换和椰子丰产高效栽培,丰富了我国椰子的种质和提升了椰子高效栽培的技术。

2.2 引进优良椰子种质资源和椰心叶甲生物防治技术

科研人员到国外考察学习,还有通过民间、华侨等对椰子种质的收集,先后引进马来亚矮种、香水椰子等填补了中国的矮种种质资源的空白,对中国椰子研究提供了优异的种质资源材料。现在已从原来单一的本地高种发展成矮种、高种和高矮杂交种同时发展的新局面。而椰心叶甲是2002年入侵海南的重大危险性外来害虫,它隐藏在植株新叶和未完全展开的叶片内危害,药剂难以直接到达害虫藏匿部分,是目前危害中国棕榈科植物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因此,椰子研究所,海南省林业局等单位先后从台湾和越南引进啮小峰、姬小峰生物防治技术,请台湾专家传授啮小峰的培养技术,并在海南、广东、广西及云南等省份开展了放峰防治示范与推广。椰子研究所等4个单位建立4个繁峰工厂,寄生蜂日生产规模为200万头,年生产规模为7亿头,释放的面积达10万hm2[3]。通过对椰子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中国椰树分布区椰心叶甲虫口密度明显下降,椰心叶甲寄生蜂天敌在田间多地方建立了自然种群,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nlc202309021116

2.3 外派援外专家和利用技术培训援助发展中国家

为深入推进椰子产业国际合作,椰子研究所于2010年派椰子栽培专家到非洲科摩罗指导椰子的高效丰产栽培并于2012年6月再次赴非洲科摩罗考察,详细了解了科摩罗椰子的种植、加工、销售情况。这次考察为中国椰子加工企业进入科摩罗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椰子研究所多次承担和参与 “发展中国家热带农业新技术培训班”椰子栽培与管理培训,学员来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37个国家的学员。2013年10月,椰子研究所又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萨摩亚热带作物种植技术培训班》,传授椰子等热带作物的种植技术,促进其农业的发展,深化国家农业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进中国与受援助国家人民的友谊。

2.4 开展学术交流

椰子科研单位大力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椰子研究所先后引进法国国际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心(CIRAD)的Luc Baudouin博士等技术专家,接待来访外国元首密克罗尼西亚总统H.E.Joseph.J.Urusemal等外国高级官员,派专家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考察、合作研究、技术培训、指导、携带先进加工技术参展等,与国际椰子遗传资源网(COGENT)、亚太椰子共同体(APCC)、印尼椰子和棕榈植物研究所(ICPRI)等国际椰子组织和国外研究机构有着广泛地联系和合作;曾承办了国际椰子遗传资源网(COGENT)第三届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项目年会。

2.5 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加工设备,产品畅销国外

国内一些椰子加工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企业的发展。椰树集团由一个小厂发展成为拥有18个分公司的国有大型企业,年产能力30万t,是中国最大的果汁罐头生产基地。椰树集团先后从10多个国家引进40余条生产线,引进国外智力300多人次,并不断对国外智力进行消化、吸收,把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集团的主导产品椰树牌天然椰子汁、优质天然矿泉水被指定为国宴饮料。椰树牌产品畅销美国等35个国家和地区[4]。

3 中国椰子科技国际合作存在的问题

3.1 中国椰子产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和科技含量高的椰子深加工产品

目前中国椰子产品市场上出现200余种以椰子为原料的工业品,椰子产品销往国内外,形成“椰树”,“春光”,“南国”等名牌产品。但生产企业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尚未进入深加工阶段[5],经过多年的研究,椰子科研机构正在开发原生态椰子油、椰花汁酒等系列产品;而国外已有各类椰子产品达360多种,产品领域涉及食品、化工、轻工、医药、航海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是椰子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其产品包罗万象,包括脂肪醇、脂肪酸等椰子深加工的精化工产品[6]。所以我国目前缺乏科技含量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加工产品。

3.2 缺乏高层次椰子科技国际合作交流的人才

通过多年对外合作与交流培养了一批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人才,但从未来合作趋势与需求来看,由于中国热带农业科研机构从整体上、结构上缺乏高级人才,不能有效地与国外开展高层次的合作。中国热区(6省: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专业技术人员为8 625人,正高、副高职称的技术人员的比例分别为4.82%和17.63%,这说明热区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的相对较少,高级人才缺乏[7]。与之相对应的椰子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更小,而在中国的椰子企业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更少。因此,从整体上来讲,缺乏能与国外椰子科研机构、椰子企业开展深层次科技合作的高层次人才。

3.3 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层度较浅,缺乏较大的合作开发椰子产业的科研项目

到目前为止,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较多的是学术交流和考察。虽然中国椰子科研机构和国际椰子专业组织合作一起执行过国际科研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是开展了椰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椰子丰产高效栽培,所以还缺乏较大的国际科研项目合作来促进椰子产业的发展。

4 发展中国椰子科技合作交流的建议

4.1 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人才的培养,加深与国外椰子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椰子种质创新应用的突破

加快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带动椰子产业技术体系和平台建设,加快提升椰子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和科技竞争能力。椰子科研机构已朝这方向努力,已引进高层次归国留学人才并送科研人员到国外深造。高层次的归国科研专家已是国际椰子遗传资源网(COGENT)基因组测序小组成员,就椰子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工作与各国椰子专家展开了合作,为分子生物学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椰子育种应用的突破打下基础。

4.2 利用引进国外椰子优良的种质资源,选育和培育椰子新品种,扩大优质种苗的繁育规模并推广配套栽培技术,提升中国椰子种植的经济效益

增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能力,主要着重建立一批示范点和示范基地,形成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8]。同时,通过新品种的示范点,带动农民开展椰子标准化生产。从20世纪80年代起,椰子研究所通过种质交换、直接引进等多种形式先后从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引进椰子种质资源。通过自主创新或与国内外同行的联合攻关,先后选育、培育出适合中国热区的椰子优良品种4个,建立了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建立高产高效栽培生产示范点70余个,培训种果选育、杂交制种、营养诊断、高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在此基础上,椰子推广单位应加速优质种苗的繁育,向椰农推广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定向收购椰果,形成产前,产中和产后加工的标准化服务,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4.3 加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通过与东南亚椰子主要生产国的椰子科技合作,实现椰子产业精深技术的突破

椰子科研机构在建设好现有平台的基础上,结合热带区域特色,整合优势资源,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找准合作对象和合作重点,促使椰子深加工技术的提升。海南省椰子科研机构已建立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椰子分中心)、海南省椰子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椰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平台。加强建设这些平台,并利用平台的优势积极与国际椰子遗传资源网(COGENT)、亚太椰子共同体(APCC)联系,积极争取中国与东南亚科技伙伴合作。东南亚国家是椰子主要生产国,如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和椰子产品出口国之一,椰油供应国。菲律宾椰子署主管菲律宾椰子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可与他们合作。2013年6月,椰子署Euclides G. Forbes署长一行应邀到椰子研究所洽谈科技合作事宜并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并且,椰子研究所正与印尼的力宝集团洽谈,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椰子产品。所以,椰子科研机构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与东南亚的椰子生产国的合作,逐渐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充分利用国际智力优势,推动中国椰子产业精深技术迈上新的台阶。

nlc202309021116

4.4 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申请加入亚太椰子共同体(APCC),重视在国际机构中的“话语权”,扩大我国椰子科技的影响力

加强与国外椰子组织及机构的联系:加强与亚太椰子共同体(APCC)、国际椰子遗传资源网(COGENT)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植物种质资源所(IPGRI)等国际组织、科研机构的联系,开展在人员,最新椰子科技信息共享和种质资源交换,开发椰子深加工产品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在亚太椰子共同体的邀请下,自2005年以来,APCC先后多次通过椰子研究所表达邀请中国加入其组织的意向。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2011年派员同APCC负责人就加入该组织的相关细节进行了磋商和沟通,双方达成了长远合作的意向。我国椰子科研机构正不断增强与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加了我国在国际椰子产业中的话语权,扩大我国椰子科技在亚太地区和世界热区的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 陈良秋,万 玲. 中国椰子史略[J]. 现代农业科技 2007(15):222-223,225.

[2] 孙 玲,邱俊荣,马 静. 省级农业科学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思路探讨[J]. 农业科技管理,2012,28(1):86-88.

[3] 金 涛,金启安,温海波,等.利用寄生蜂防治椰心叶甲的概况及研究展望[J]. 热带农业科学,2012,32(7):67-74.

[4] 椰树集团引智成果、做法与经验[ol]. http://www.hpbfea.gov.cn/page.php?xuh=408. 2008-09-04

[5] 张尔升,斐广一,彭伟伟,等.资源整合、价值链延伸与区域经济发展-以海南岛椰子精深加工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0):99-104.

[6] Cledualdo B, PEREZ. The Philippines recommends for coconut[J]. Philippine Coconut For Ariculture, Forestry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3(3): 136-137.

[7] 王富有,孙好群,张惠坚. 中国热带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349-353.

[8] 唐龙祥. 加强与改进我国椰子业的国际合作[J]. 热带农业科学,2003,23(3):24-27.

篇5:中国国际园区合作发展

(2012年8月)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12年出国培训任务计划,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于2012年8月下旬派出赴德国化工园区安全管理与技术培训项目团组,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三司副司长孙广宇同志为团长,团员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来自津、冀、蒙、黑、苏、闽、鄂、陕8省区的省、市、县共4级安全监管局,中煤、中盐、中国中化等3家中央企业,安科院等2家安全生产科研机构,以及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等单位从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生产经营及相关研究等工作的20名同志组成。此次德国之行,人员结构合理,行程安排紧凑,公务活动繁忙。代表团在培训学习期间,广泛地同德国从事化工行业安全事业的同行进行了培训、交流、座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德期间,培训团在德国卡尔·杜伊斯堡公益中心的协助下,听取了德国有关化工行业组织、安全工程公司、化工生产企业等单位有关专家就德国劳动保护体制、德国化工行业和化工园区发展现状、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技术、法律法规及实践、事故灾害应急救援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考察了德国联邦及部分州、市三级政府从事化工行业管理、化工园区安全管理和事故灾害应急救援的部门、机构及相关社会组织,现场考察了从事化工生产的巴斯夫公司和莱比锡、比特费尔特化工园区的相关情况。

通过学习、考察,培训考察团全体成员掌握了德国化工行业及化工 园区安全技术与管理的理论,丰富了相关知识和经验,并通过团组内的研讨形成了相关工作建议。

二、主要收获和体会

(一)我国化学工业发展迅速,为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我国是世界化工品生产第一大国。2011年,我国化工产品生产总产值为893亿欧元,排在全球第一位,美国584亿欧元排在第二位,日本241亿欧元排名第三,德国则以197亿欧元排名第四位。我国2006-2011年间化学工业年增长率为15.1%,远大于前十位3.2%的平均增长水平。这一数字与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耗日益增长和国外企业在中国投资不断增加密不可分。

虽然,德国化工产品生产仅排名全球第四,但却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表明德国化工产业的高品质、高附加特点。德国从1995-2011年的17年间,化学工业的产值一直在增长,而从业人员数量在减少,设备投资基本维持不变,表明近些年来德国化工企业的数量并没有显著增加,而是依靠技术进步压缩了从业人员数量,并且获得了高品质的经济增长。

相比较而言,我国化学工业近年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高速增长,但在工艺、设备、材料、控制、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并没有显著提升,对于近年乃至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以市场为导向自发形成的化工园区发展模式,为我国化工园区的快速发展之路带来新的启示。

德国化工园区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得益于Bayer等大的化学公司的对外开发。大的化学公司为了与别的企业进行合作,或者将一部分业务进行分离,开始在周边规划出一小块用地,吸引企业进入园区,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德国现今的主要化工园区。目前,全德国境内大约有60个左右的化工园区。化工园区在德国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如下的优势:

 多个企业组成有效的生产链,使其处于共同的产业链上。 生产环节之间距离短,原料不用长途运输,节约运输成本,同时降低运输安全风险。

 共同存储/物流,节约生产成本。

 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减少不必要的管理人员:如水、电、气、风供应,管网、道路,三废处理,外围监控,信息通讯系统,安保系统,消防站等。

 成立专门负责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公司,解决企业后顾之忧:经营管理公司通常由园区的一个公司作为“大用户”,其他企业自愿按照规模出资成立股份制公司,负责基础设施的维护、运行,以及安全、环保、报批、特殊许可、保安、消防、三废处理、废弃装置拆除、会议、场地租赁等有偿服务。有偿服务有统一收费标准。

 灵活和优化的商务模式,使企业享受时间和成本上的优势,把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

 拥有最优化的关系网络,产生潜在合力效应。 通过专业技术的联盟,使企业获得新的技术能力。

 企业处于上下游关系,相互了解,有利于树立共同的安全理念。总之,德国的化工园区是在老化工基地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是按照“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布局合理、物流便捷、安全环保、一体化管理”的原则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生事物,对于德国化学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左右。

(三)统一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构成德国化工园区安全环保工作的基础。

《联邦污染防止法》是德国安全、环保工作的基本大法,其与《联邦防泄漏法》、《消防法》、《联邦污染防护条例》、《处理有害物质的特殊规定》以及欧盟《塞维索II准则》等共同构成化工企业安全、环保工作的基本法律法规框架体系。

《联邦污染防止法》是一部全面的、综合性的法律,同时涉及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问题,由36个附属法规或细则构成,内容翔实、具体、可操作性强,其与其他一些法规如《建设工地条例》、《生产安全条例》、《施工现场条例》等共同涵盖了化工企业从规划、建设、运行直至废弃处置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的安全、环保问题,是德国化工企业、化工园区安全、环保工作的基石。

统一完善的法律框架体系可有效避免法规不

一、标准不

一、政令不一的问题,有利于政府部门协调对化工企业、化工园区的安全、健康、环保、消防、设备等工作的监管,也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这对于解决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体系过于分散,标准不一,政出多门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四)严格的企业入园审批程序,将化工园区的潜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目前,德国从国家战略层面并没有明确的企业安全准入制度,企业进入园区主要是以产业链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各个园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利益要求,采取灵活的、适合自身的要求,做法也不尽相同。

尽管如此,根据《联邦污染防止法》、《塞维索II准则》的要求,化工企业、化工园区在进行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时,也应遵守严格的审批程序。《联邦污染防止法》第4-21条规定了哪些工业设备需要审批,第22-25条规定了哪些工业设备不需要审批。工艺装备审批后不得随意更改,但小的更改报备案即可。

政府部门对项目的审批主要从技术和管理、适当的安全距离、大规模人员疏散等三个层次考虑,并分成规划设计、编制申请、递交申请、申请审查、审批5个阶段。申请文件要向社会公布,并视情况召开听证会,周边居民、环保组织等任何感兴趣的人员,均可提出质疑。

适当的安全距离审查是行政审批的重要方面。根据可能的事故类型,德国给出的相对合适的安全距离范围在200(液体火灾等)-2000(毒性气体等)米之间,并以安全距离表的形式给出。审批的安全距离,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企业技术装备和安全管理水平等,由政府指定的技术专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德国的这一做法与我国的“三同时”制度、“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等相类似,对于规范、约束企业的行为,保障周边人员生命、财产以及环境安全等至关重要,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运用以工伤保险为主的经济杠杆,有效促进德国化工等高危行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德国法律规定,化工等13个高危行业从业企业必须加入相应的同业公会组织,其中,化工行业所属的同业公会为原材料与化工同业公会。同业公会负责本行业从业企业职工的工伤保险,该保险的投保对象为企业职工,投保范围包含因生产安全事故、上下班通勤事故造成的伤亡损失及职业病损害,保险费用由企业负担。一旦发生事故,因事故受到损害的职工直接得到同业公会的赔付。同业公会则通过督促检查,使企业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事故发生,且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业绩的状况核定下保费费率额度等手段来督促激励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在这种机制下,同业公会行业效益最大化和企业收益最大化的追求与生产安全业绩的实现通过经济杠杆得以紧密连接在一起,有效避免了企业因事故赔偿而破产,并确保了高危行业和从业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

(六)完善的以志愿者为主力的应急救援体系,为德国化工园区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应急保障。

德国灾难救援工作归口各州的内政与体育事务部统一管理,并设置应急办和应急指挥中心。全国16个州分别设置了州应急指挥中心,综合负责全州重大灾难如洪水、地震、化工事故等的救援指挥工作。

消防队员、警察、民间救灾组织是德国灾难救援工作的主力,以园区企业共同投资组建的园区消防力量,在园区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位于路德维希港市的巴斯夫总部设置的企业消防队,装备技术水平、人员数量、化工事故救援能力等综合实力远大于政府消防队,该企业消防队除承担本企业日常安全监控管理及事故处置外,还与地方政 府消防机构密切配合,协助处置周边地区发生的化工事故。

以志愿者为主的民间救灾力量是德国应急救援工作的一大特色。如,德国联邦国民灾难救援总署(THW)在全国设有668个基层国民灾难技术救援组织,共有8万多名训练有素的救援人员,其中99%为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训练和救援工作的志愿者;黑森州应急指挥中心有170名工作人员,均为兼职人员; BASF公司所在的路德维希市共有专职消防员190名,而志愿消防员达300名。

以志愿者补充救援力量,可使政府部门节省大量运行开支,从而可将资金用于技术装备的提高上。另外,民众的广泛参与,也使得整个社会的安全意识、安全文化、对政府的认同得到明显提升。

(七)较高的公民社会诚信价值观及国民安全意识,对德国安全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在科隆培训期间,培训团组每天乘坐地下有轨电车、城市近郊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往返于培训、住宿、用餐地点,得以体会了德国公共交通的验票模式,从而见微知著地领略了德国的公民社会诚信价值观。当地公交、电车、火车均不设置进出站闸机和常设检票人员,据称偶有抽查验票人员但本团组从未遇到过,若非全面具有高度诚信素养的社会,该模式下逃票人员恐将比比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与之相比,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尚要靠“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推动落实的我国,相关社会建设工作任重道远。

群众自发成为事故灾难救援组织志愿者,也是德国国民公民意识的一种体现。而以化工等高危行业企业开放日、消防队开放日等形式作为提高和培养全民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的方法,是值得我国在安全文化建设等工作中加以学习借鉴的。

(八)行业自律组织、科研机构高度发达,为确保德国化学工业的长期安全、健康和高品质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化工等高危行业自律管理方面,如德国北威州鲁尔地区及其所辖的科隆市附近,就有覆盖联邦(全国)的原材料与化工同业公会、科隆化工联盟、化工合作网等多个层级的行业性组织在发挥作用。行业自律组织的高度发达,不仅有效促进行业高速发展,在安全技术研发推广、安全管理及行业自律监督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国的58所化学化工方面的综合性大学和24所应用技术大学(职业学院),47个马普协会(偏理论)、23个弗劳恩学会(偏应用)、6个赫姆豪茨联盟、5个莱布尼茨联盟等的研究所,为德国化学工业提供了顶级的技术研发和高素质的人才基础,确保了德国化学工业的长期安全、健康和高品质发展。

此外,培训考察团还切身感受到了化工园区一体化管理等先进管理理念、重视工艺安全管理,进行HAZOP分析等,并采用先进技术、各类专业技术救援车辆等先进装备,对德国化工行业和化工园区安全生产技术保障和事故灾难防控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相关工作建议

(一)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化工园区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12〕37号),全面推动化工园区安全管理工作。

德国化工园区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已经成为德国化学工业发展的主流模式,也是按照“产业集聚、合理布局、严格准入、一体化管理、8 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原则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其在规划、布局、准入、监管、监控、应急等方面的做法与《指导意见》的许多要求不谋而合,异曲同工,因此建议坚决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创新化工园区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模式,全面推动我国化工园区安全管理工作。

(二)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作用,调动各方面安全生产积极性。

国家监察和工伤保险同业公会监察的双轨制模式,在德国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国经济杠杆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双条腿”走路的大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企业还没有完全从一般的被动检查,到主动自律的过程中转变过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还停留在表面。因此,建议以法律形式对经济杠杆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加以强化,在正在修订的《安全生产法》中明确规定“鼓励运用经济手段调动各方面安全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积极研究切实可行的经济措施,推动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三)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较高的公民社会诚信价值观及全民安全意识,是做好全社会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石。在危险化学品和化工园区安全管理方面,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宣传车等媒体,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安全理念和安全知识,及时报道非法违法案件和先进事迹、典型事例,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对相关安全工作的参与和支持。推广化工企业、化工园区、消防站开放日活动,培养全民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加强风险沟通,使居民、媒体产生信任感。探索建立民间志愿救援组织,并探索以税收为手段,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的方法。

(四)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员工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

组织推广国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社团组织、化工企业、化工园区等建立行业自律组织,通过优化的关系网络、技术联盟,推广先进的安全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并进行自律监督。大力推广德国化工企业普遍采用的事前HAZOP分析工作;探索发挥、激励基层员工重视安全、人人要安全的管理措施,推广科隆鲁尔化工厂以基层员工为核心的TOP日常管理经验,将安全管理重点放在班组一级,形成全员自觉管安全的局面。

(五)大力研发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用科技兴安确保化工园区的长治久安。

篇6:中国国际园区合作发展

在中国-亚欧旅游合作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女士们、先生们:

在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隆重召开之际,我们在这里举办中国-亚欧旅游合作与发展论坛,共研旅游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商旅游合作发展大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我代表中国国家旅游局和论坛主办方,向来自海内外的各位嘉宾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首先,我想借此机会向各位代表简单介绍一下中

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入境旅游人次增长了68倍,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5倍;国内旅游市场规模超过21亿,新世纪以来出境旅游年均增速超过18%。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和出境旅游消费国,并正形成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今年上半年,中国旅游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入境旅游保持平稳增长。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得益于中国政府的有力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特别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1

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今年又将每年的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各地政府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促就业的重要举措,兼顾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双重目标。

——得益于坚定的旅游对外开放政策。多年来,中国致力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大市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尤其是面对金融危机,中国始终坚持鼓励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政策,并加大对外资旅行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试点工作力度,对亚欧及全球旅游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得益于旅游投入的持续增长。近年来,中国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航航线等不断增加,旅游通达条件进一步改善。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等旅游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旅游投资持续升温,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实际完成投资600多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新建项目总体投资大,质量、档次和综合配套水平更高,出现了一批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的投资项目。

——得益于旺盛的国民旅游需求。面对金融危机,我们及时调整三大市场发展战略,明确“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同时实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旅游促进就业行动计划等

举措,以国内旅游市场为重点,深挖国内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出国内旅游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

——得益于与亚欧等各国的深入合作。世界前10位旅游消费国、旅游收入国和旅游目的地均有8个地处亚欧。多年来,我们不断完善中日韩三国旅游部长会议、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旅游分委会、东盟与中日韩(10+3)旅游部长会议、中欧旅游目的地执行情况会晤等合作机制,强化区域合作,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开发效果。

正是以上多方积极因素,中国旅游业才能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等严峻形势,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重点行业之一,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旅游业的巨大潜力正在逐步爆发,并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但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对旅游业影响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近期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也增加了全球旅游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这次金融动荡与上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因素相叠加,影响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影响程度进一步加深。

女士们,先生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旅游业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率先恢复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中国作为旅游大国,愿意与包括亚欧各国在内的全球旅游业界未雨绸缪,携手应对,坚持更加开放的政策措施,深化区域合作,共创区域旅游品牌,并努力实现信息共享、客源互送、项目共建和人才交流,推动世界旅游经济实现新的增长。

我们愿与亚欧各国:

——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最大程度地避免旅游

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的旅游经济紧密联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臵身事外,仅凭一己之力“单方面自救”。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持续增长的中国游客向各国各地区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支持。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可能进一步抬头的特殊时期,我们应最大程度地避免旅游领域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

——深化亚欧旅游合作,建立完善对话机制。亚欧各国各地区拥有41.8亿人口,占据世界人口总量60%。巨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巨大的旅游潜力。我们建

议研究建立定期的旅游合作对话机制,加强高级别的双边互访,就区域旅游合作的战略性、长期性、全局性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进一步推动包括旅游研究机构、旅游企业、旅游协会在内的民间合作交流,努力实现信息互通、经验共享和客源互换等。

——以“丝绸之路”等国际旅游线路为纽带,共

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今天的“丝绸之路”,随着亚欧铁路建设和沿线国家经济联系的日趋紧密,途经或直接影响的国家超过30个,旅游辐射拉动力远超过往。中国新疆毗邻中亚、西亚和南亚,在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中新疆段长达2600多公里,是“丝绸之路”保存历史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将充分发挥新疆等旅游中心城市和边境口岸的地缘优势,下大力气打造21世纪的“丝绸之路”等国际旅游线路,也愿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切实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整体宣传推广、导游人员培训、管理人员技术交流等实质性业务,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女士们,先生们,面对当前形势,我们既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同时又要善抓机遇,推动发展。事实表明,亚欧各国

上一篇:演唱作文初一下一篇:热电厂电气检修青年明星个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