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2024-07-05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儿童乐园》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篇1: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把相同数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乘 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体会用乘法算式表示连加算式的简便性。

2、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结合情境,知道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能运用加法计算简便的乘法算式的结果。教学重难点:

1、体会乘法的意义以及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并运用乘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把相同的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教学准备:

课件,算式卡片,调查生活中能用连加表示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学生兴趣。

1、复习(以开火车形式口算下列各题。)

2+2+2= 3+3+3= 4+4+4= 5+5+5= 6+6= 7+7= 8+8= 9+9=

2、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告诉你一个秘密,今天是淘气9岁生日,咱们如何给淘气庆祝一下呢?我提个建议,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热闹一天好吗?好嘞,现在就去。(板书课题:儿童乐园)

(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自然引入到教材中的问题。)

二、创设环境、愉快教学

1、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景图

生:哇,这里好热闹,小朋友们玩得真高兴.

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反馈。师归纳问题并板书:(1)有多少人坐飞机?(2)有多少人坐火车?(3)有多少人划船?(4)有多少人坐椅子?

同桌说一说你喜欢哪项活动,参加该项活动的有多少人,再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老师参与指导,并留意几个孩子不同的方法。)

2、解决问题

(1)4架飞机

师:我们先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谁会列算式?(板书:2+2+2+2=8(人))

师:你能不能结合图说一说算式里的2表示什么?(代表一架飞机里面有2个人。)

师:也就是说每架飞机里有2个人,有几个2?

师:这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对了,这个算式就表示4个2相加。(师板书:表示4个2相加)(生齐读两遍)

师:相同加数是2,先写2,有4个2,再写乘4。这个加法算式就可以用2×4=8来表示。用乘法算式表示,得数依然是8。(师板书:2×4=8(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乘法。(板书:认识乘法)

师:这个乘法算式我们还可以写成4×2=8(人)。(板书:4×2=8(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两个乘法算式。)

(2)读算式,认识名称。

师:这两个乘法算式怎么读?2×4:这个算式读作2乘4等于8,4×2:这个算式读作4乘2等于8。(板书:读作:2乘4等于8 读作:4乘2等于8)(学生一起读)

师:乘法算式里的符号和数也有自己的名称,你们认识吗? 师:这个符号叫做乘号,伸出你们的小手跟刘老师一起写,乘号前后的两个数都叫做乘数,最后乘得的结果叫做积。

师:我们看看黑板上的这个乘法算式,你知道他们的名称吗?(指读名称)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乘法算式的读法。)

(3)算式含义。

师:我们知道了他们的名称,也知道了怎么读,那这里的2和4分别表示什么?你能不能结合图给大家说一说? 生:2是一个飞机上能坐2个人,4是有4架飞机。

师:说的对吗?真好,谁能像他这样再说一说?

师:我们从图中能够知道4和2表示的含义,那这个加法算式中有4吗?他在哪呢?

师:4个2相加可以用2×4或4×2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含义,从而理解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即表示几个几相加。)

(4)6架飞机。

师:我们接着往下看,刚才我们知道了可以用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计算出4架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请你仔细看大屏幕,如果又增加了2架小飞机,现在有多少人坐小飞机?你能列出一个连加算式吗?拿出你的练习本试着写一写。师:这个算式表示的是几个几相加? 师:谁能把这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师:还可以怎么列式?

师:这里的2和6分别表示什么?(5)8架飞机。

师:你们看,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示幻灯片,8架飞机)

师:现在有多少人坐小飞机?你还会表示吗?我们先看看是几个几相加,再写出乘法算式。

师:那你们想不想写出加法算式?为什么?

师:在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里,加数的个数比较多时用乘法比较简便。(设计意图:通过解决6架飞机和8架飞机上有多少人,让学生感受到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6)解决其他问题。

师:我们刚才集中解决了情境图中的一个问题,他上面还有别的问题,先把这几个问题一起读一读。

师:你们会解决吗?请孩子们看屏幕上的几个算式,你能把它们改写成乘法算式吗?看谁写的乘法最漂亮。

指名上台反馈:老师及时提问:乘法中的每个乘数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把加法写成乘法的步骤总结为三步,并板书:一看 看相同加数是几 二数 数有几个相同加数 三写 几个几就写成几乘几。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想法,及时的对学生积极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信心。教师的及时引导不可忽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3、仔细观察这4个加法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由的说,只要意思对就行。师归纳并板书:加数都相同

7.请各小组讨论1+2+3=6(人)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 8.指名汇报后评价。(7)练一练。

师:你能把这些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5+5+5+5+5→5×5 师:像这样加数的个数和加数相同时只能用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使学生理解在加数的个数和加数相同时只能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练一练第1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9页,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学生汇报结果。

师:(出示第1题的第2小题,7+7=14)你是怎么看的?有没有不同的加法算式?

生: 2+2+2+2+2+2+2=14 师:你是怎么看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观察图时,不仅能横着观察,还能竖着观察,从而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2.练一练第2题。

师:看图直接判断是几个几相加,写出乘法算式。

师:第1幅图表示几个几相加?怎么列式?第2幅图呢?你是怎么看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乘法的意义,先说含义,接下来直接列乘法算式。)

3、ppt出示

(1)孩子们,你们能把这些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集体评议。

(2)读一读.

2×3 4×6 7×3 8×2

4×4 7×1 2×9 3×6

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解决上一节课的问题)要给敬老院的56位老人每人3个苹果,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一共要多少个苹果吗?你觉得这个算式怎么样?

四、学生总结、汇报收获、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乘法,同时也感受到在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里,加数的个数比较多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能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师:1排有4个人,要算5排有多少人?谁会用乘法列算式?只列算式,不算得数。7排呢?

师:刚才我们说的这个问题都能用乘法解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请你们在小组内找一找,说一说,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问题也可以用乘法解决。)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例子不能再举下去了,但是我相信聪明的你们一定可以找到生活中更多能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对吗?把你们发现的能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下课后和你的伙伴说一说,好吗?

五、板书设计: 儿童乐园 2+2+2+2=8(人)表示4个2相加 × 4 = 8(人)读作:4 × 2 = 8(人)读作:............乘数.乘数 积.乘号

2乘4等于8 4乘2等于8

篇2: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生活情境,逐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意义、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

难点: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

准备 情境图 课时

安排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告诉你一个秘密,今天是淘气9岁生日,咱们如何给淘气庆祝一下呢?我提个建议,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热闹一天好吗?好来,现在就去.(板书课题:儿童乐园)

二、展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儿童乐园》插图1.

2、师:哇,这里热闹,小朋友们玩得真高兴.

师:同学们自己观察画面,再看看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要求每组提出最感兴趣的问题.

4、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板书:有多少人坐飞机?)

(二)、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师指名同学列式解决刚才的问题.

生:2+2+2+2=8(人)

师:同学们看看这个同学写的算式,相同的加数加了好几次麻烦吗?现在老师教你一个简便的算式来写,方便极了,就是用乘法算式算.

师介绍如何列出乘法算式,读法与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师:下面由男同学提出问题,女同学来答.

男生: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女生:4+4+4+4+4+4=24(人)或6×4=24(人)

师:女生回答的非常棒,列了两种算式,那谁知道算式中“6”是从哪来的?

生:“6”表示有6个4相加.

师:下边接着由女生提问题……,男生回答…….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出示图片:《儿童乐园》插图2)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并派代表课堂交流.

2.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学生看教材,独立完成.

四、习题精选

填一填.

1.5+5+5表示______个_____相加,列乘法算式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

2.4+4+4+4+4+4表示_____个____相加,列剩法算式是____×____或____×____.

3.图中一共有____个桃,加法算式是_____,这是____个____相加,乘法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______×______

1+1+1+1+1=______×______

7+7+7=______×______

8+8+8+8+8+8=______×______

9+9=______×______

5+5+5+5+5+5+5=______×______

5.下图中一共有多少个雪人?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读一读.

2×3 4×6 7×3 8×2 6×4 3×5

4×4 7×1 2×9 3×6 1×8 5×7

看图列算式.

1.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2.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4.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解决问题.

1.操场上有一些小朋友在排队,第一排有5个小朋友,第二排也有5个小朋友,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2.有4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有4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板书设计

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2+2+2+2=8(人) 2╳4=8(人)或4╳2=8(人)

篇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 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摸球盒、转盘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 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 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 一张是“生”, 一张是“死”, 抽到“生”就可以获救, 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 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 请问, 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吗?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通过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可能性

可能 (不一定) 一定不可能

二、合作探究, 亲身体验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 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 介绍学具, 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个纸箱 (每个纸箱放置球的情况如下: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第一个纸箱全部放白球, 第二个纸箱全部放黄球, 第三个纸箱放3个白球、5个黄球, 第四个纸箱放3个黄球、5个白球。第五个纸箱不放黑球) 。

(2) 介绍摸球规则:每个小组共摸球20次, 每次摸出1个球, 记录下其颜色后, 放回纸箱后, 再进行第二轮摸球。

(3) 操作体验,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并记录摸球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定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初步感受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联系。

(4) 汇报各组的摸球情况:第一组摸到的球全部是白球;第二组摸到的全是黄球;第三组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第四组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第五组没有摸到黑球。

(5) 质疑:为什么每组摸球的情况不一样呢?

(6)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猜想。

(7)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第一个纸箱放的全是白球, 所以一定摸到白球;第二个纸箱放的全是黄球, 所以一定摸到黄球;第三、四个纸箱放有2种球, 所以可能摸到黄球, 也可能摸到白球;第五个纸箱没有放黑球, 所以不可能摸到黑球。

三、验证猜想, 异中求同

(1) 让各个小组打开纸箱, 看看纸箱放球情况是否符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

(2) 延伸:如果第五组的同学一定要摸到黑球, 该怎么办?

如果要让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怎么办?

设计意图:异中求同, 验证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直接关系, 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

四、实际应用

(1) 试一试:1) 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 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2) 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 。

(课本85页练一练)

(2) 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 分别摸一个球, 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出示课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 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 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 (冬天会下雪) , 内陆地区, 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 (学生回答) , 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 冬天不太冷, 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 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 说一说活动。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五、全课小结

篇4: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篇5: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二年二班 张美芬

教学目标:

1、字的方法,认识本课6个生字。

2、使学生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续编小诗,初步感知风的特性,培养创编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声音导入

1、播放“风声”

师:请同学竖起耳朵,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生:风声。(板书:风)

2、动脑筋思考在生活中都有哪些风?

生:狂风、大风、台风、微风、龙卷风、北风、强风、烈风……

3、联系生活实际,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谈谈自己对风的认识。生:我认为风是无形的。生:我认为风本身没有味道。生:我知道风的声音是“呼……”。

4、你们想知道风在哪?都在做些什么吗?让我们一起到叶圣陶爷爷的诗中去看一看吧。

二、检查预习,认读字词

1、初读课文

师: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感受一下风吗? 生:愿意。

师:听到这位大姐姐把这首诗歌读得这么好,老师不禁陶醉了,你们也可以吗? 生:可以。

师:现在自己读读,试试。

师:看大家专注的神情,老师就知道你们读书非常认真。和文中的生字词交上朋友了吗?

2、学习生字

师:谁愿意先来接受老师的挑战?(波、游、颤、戏、游戏、起波、颤动)师:谁愿意来当当小老师教教大家怎么读? 师:咱们开火车试试?

3、接读课文

师:下面咱加深难度,谁有勇气起来试试?

三、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师:风,无形无色,我们看不见。风爱跟我们捉迷藏,它藏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的什么地方呢?聪明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请拿起你们的笔,用“~~~~~~”把它们划出来。

1、理解“树叶颤动”这一节

生: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哪儿了。师: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吗?

师:谁来说说自己对“颤动”的理解? 生:颤动的意思就是抖动。

师:假如我们的小手就是树叶,风来了,你会怎么做?风走了,又怎样? 生:(摆动手)

师:原来风就在颤动的枝头上,你真会留心观察。找到之后心情怎样? 生:高兴、激动、兴奋、开心…… 师:谁愿意兴奋地读读这小节?

师:那就让我们高高兴兴地读读这一小节。

2、理解“树木点头”这一节 师:你还从哪里找到了风娃娃?

生: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师:现在同学们站起来,你们就是一棵棵树木。你们现在该怎么做?(师边用手势做风的动作,边叙述:呼~风来了。)师:又有什么感受了?风娃娃跟刚才比起,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时的风变大了,能够摆动林木了。

分男、女同学比赛读这一节,男同学读时女生表演,然后反之。师:让我们一起边读边想象这时风劲大起,摆动了林木。

3、理解“河水起波”这一节 师:你还在什么地方发现了风娃娃?

生:但是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师:现在我们的小手就是平静的湖面,风来了,呼~~。生:(手做起伏动作)

师:你们和风娃娃在干什么呀? 生:游戏。

师:多么可爱的风娃娃,让我们美美地读读这节,留住它。

4、学生表演读。

四、激发想象,拓展延伸

1、师:风很温柔,也很调皮,它吹散了云朵和树叶,撞响了窗口的风铃,叮叮当当,多好听啊!这时候,我们知道风来了。同学们,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知道风来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

的时候,我们知道风。

2、小结: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春天的风给大地披上了绿皮,夏天的风给人们送来阵阵凉爽,秋天的风吹响了丰收的号角,冬天的风带来了片片雪花。你还收集到哪些关于描写风的好词好句呢?

五、作业布置:

画风——通过图画向大家展示不同的风。颂风——有感情地背诵小诗。写风——当小诗人写写风。给“病菌”写一首小诗。病菌 谁也没有看见病菌,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

的时候,我们知道病菌来袭了。

六、板书设计

风 树叶 颤动

林林 点头

篇6: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二(3)(4)班 ×××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40人,一年级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成绩一般,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学习习惯较好;各种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能用数字表示数,用数学符号进行数的简单运算,能够根据教学情境提取数学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解答。能在教师指导下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受到数学思想教育。还有部分学生缺乏理解能力,不能很好地解读多样化的题意,不能熟练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班上还有个别学困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目的不明确,学习能力不够强,记忆力差、理解力差,注意力不够集中,成为我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乘法的认识和乘法口诀;除法的认识和用口诀求商;圆角分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图形的对称和图形的平移的认识;米和厘米的认识;数学实践活动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第一单元《加与减》。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能读懂情景图中或表格中蕴含的数学信息,会分析数量关系,能有条理的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运用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购物》。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创设购物情境,在购物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圆、角、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购物情境中进行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学会付钱,找钱,感受付钱策略的多样性,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结合动手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积累活动经验。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5、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和第八单元《6~9的乘法口诀》。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6、第六单元《测量》。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厘米和米,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厘米长度,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7、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8、第九单元《除法》。体验除法运算方法的多样性,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发展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3、鼓励运算方法的多样化,关注运算道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当代社会、地区和学生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教师要更多的做好指导和引导作用,尽可能多的将思考、探索和练习的时间交到学生手中。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对思维较慢的学生多加引导。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乘法口诀、除法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除法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六、后进生辅差计划

1、利用课堂时间相继辅导

在课堂上,对于简单的问题多提问他们,提高自信心;错误较多时,面批面改,耐心讲解;充分结合班上的优秀生,带动学习。

2、课余时间个别辅导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较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组织优生监督带动差生练习竞赛,比谁进步大,比谁作业满分多,比谁成绩好等。

3、家长和老师相互配合

针对孩子的特点和知识水平,制定层次性作业,针对问题加以指导,及时总结后进生的进步和不足,协助孩子更好地学习。

4、提供表现机会

降低课堂提问难度,平时让他们帮助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增强孩子进步的愿望和信心。

5、用爱教育

篇7: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汪鹏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二课《买衣服》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购物情景,能正确辨认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正确进行换算。

2、过程与方法:

探索经历购物的过程,会用大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体验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购物情景,能正确辨认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正确进行换算。

难点:探索经历购物的过程,会用大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表格

实物人民币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1元、2元、1分、2分……等这样的小面额的人民币,如果我们要买衣服、电器等大件的商品,还用这些1元、1分的钱方便吗?那我们就要用到一些较大面额的人民币,这节课我们来就认识这些大面额的人民币.二、揭示主题

出示《买衣服》课件。

师:同学有没有和妈妈一起去买衣服呢?今天老师也打算带着大家一起去买衣服。

师:哎,老师喜欢这件衣服,我想用1元面额的付钱,用它们来付钱,你有什么感觉?(太麻烦了!)设计意图:全用小额人民币付钱,故意让学生觉得这样很麻烦,由小面额人民币引出对大面额人民币认识的必要。

小结: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买衣服来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三、活动学习活动一:小组学习

(出示一套最新版的10元至100元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跟小伙伴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活动二:请小老师认一认,下面学生评一评。师:谁有好办法把他们记住? 小结: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我们可以从人民币的数字、字样、图案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活动三:我拿你认(教师出示大面额的人民币)师:哪种面值的人民币买到的东西多呢?(使学生体会面额的大小关系)小结:100元、50元、10元和20元,这些就是大面额的人民币。板书100元、50元、20元、10元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用上节课的辨认方法来认识大面额人民币,形成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认一认活动,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观察,从直观上感知、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学生可以在组内充分地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为正确认识、区分这些纸币打下基础。

四、练习购物

师:这些人民币我们都认识了,现在我们可以用它们买衣服了。

大家每人挑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衣服,看清它的价格,想一想你怎样付钱呢?(课件出示图片)(和同桌互相一人当售货员,一人当顾客,说一说怎样付钱)师:学生汇报,大家帮他想一想,还有别的拿法吗?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不同的付款方式,帮助学生更深一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1、师:同学们,那你们自己能提出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呢?

请一生提问题,另一生回答问题。(3个问题)

小结:小朋友们玩的那么开心,玩的那么好,看来下回购物的时候,一定能成为购物的小能人。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模拟的购物活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亲身经历付钱与找钱的过程,充分感受到不同的付款方式,在活动中练习使用人民币,在活动中更清晰地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五、闯关比赛——巩固知识,拓展新知

1、第一关

填一填(课后填空练习题)

2、第二关

1张1 0元能换()张2元 1张100元能换()张10元 1张100元能换()张20元 1张100元能换()张50元

3、第三关: 师: 10元、20元、50元的人民币各有一些,可以怎样正好拿出100元呢? 同桌合作完成,每人至少写一种拿法,看哪组同桌写的最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的感受100元钱的不同付法,灵活运用大面额人民币来付100元钱,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大面额人民币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六、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在买衣服的过程中,认识了什么? 师:小朋友学得很认真,收获真不少,说得也不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用到人民币,因此我们要做到合理花钱,勤俭节约每一分钱,学会把零用钱存进银行。

七、板书设计

《买衣服》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

100元

50元

20元

10元

3张10元 1张20元 1张50元等于100元 1张10元 2张20元 1张50元等于100元

八、作业布置

篇8: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篇9: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经历探索和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工整的习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复习

(1)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83+5= 33+6=

20+60= 10+25= 21+30= 45+30=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烈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出示P11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二(1)有35人,二(2)有32人,二(3)37 人,二(4)34人,每班由2名带队老师)

2.看图提问

师:你能根据图来提出数学问题吗?(生自由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问题,关于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如何解答呢?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独立思考。)

二、探究建模

1.出示:二(1)班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5+2=37。(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3+0=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师生共同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数位要对齐,分开点写,用尺子)。

2.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4.出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2和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四、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篇10: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快乐的动物

教学目标

1.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3.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下,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的倍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与除法的意义,能够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学生将建立倍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提高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今天对于森林中的动物们来说可是非常快乐的一天(板书课题:快乐的动物),因为呀今天是大象伯伯的生日,它邀请了许多动物朋友到小河边的草地上共进午餐,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呀?好,那我们出发吧,请同学们仔细的看大屏幕,在看的同时老师可要考考大家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只给你几秒钟的时间,大家集中注意力观察,把你看到的动物朋友记下来,一会告诉大家,看谁记得多(出示多媒体图画)1.好,谁来说一说你都看到了哪些动物朋友?(学生边说教师边简笔画板书)

2.那你们能不能帮他们点点人数,好,拿出第一张学习单边数边记录。数完了吗?谁来说说你数的结果?(学生汇报数量,教师在动物的前面标记数量)数对的同学举手,真不错!(赞赏,数一个划掉一个,避免遗漏的学习方法)

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一次比较,初步理解2倍意义。

(1)在这些小动物中就属猴子和鸭子最调皮,最机灵了,他们想比比他们的只数,如果老师想用圆片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谁能告诉老师,我应该怎样贴呢?(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圆片学具,也像老师这样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摆在你的学习单上,能摆好吗?开始吧!

(2)比较小猴和鸭子的只数。师:同学们摆的这么棒,那我们很容易就能比较出他们俩的数量, 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猴子和鸭子之间的只数关系呢。

预设:

生1:鸭子数比猴子多3只。

生2:猴子的数比鸭子少3只。

生3: 猴子数是鸭子的一半。

生4: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

(3)初步理解“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的意义。

预设1:若学生说到2倍,师随机引导: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你能不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啊?引导学生圈画。

预设2:学生没有提到2倍,教师直接引导学生:

比较两个数除了 “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板书)

师:猴子有3只,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也就是1个3(老师在 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圆圈画一圈),鸭子的只数里有这样的几份呢?你在下面试着圈圈看,圈出来了几份?(2份)也就是说6里面有几个3呀?6里面有2个3,(边说边圈)我们就说6是3的2倍,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大家听明白了吗,那现在谁愿意来说说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呀?(4)列出除法算式

同学们,我们刚才说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你能用一个算式求出来吗?【板书:6÷3=2】师:和他一样的小朋友举手?你怎么想的用除法来列式的?(引导学生复述倍的意义,求鸭子数是猴子数的几倍,就是求鸭子数的6只里面有几个猴子的只数,也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注意倍不是单位名称。)

2.二次比较,深入理解倍的意义。

(1)同学们对于鸭子与猴子之间的倍数关系都学懂了吗?调皮的猴子和鸭子可要考考大家,如果猴子再加一只,鸭子再加2只,现在他们的关系有什么变化呢?

(2)画一画猴子和鸭子的只数。

师:现在鸭子数是猴子的几倍呢?你能用喜欢的图形代表它们的只数,画一画吗?就像这样再(指图)圈一圈,开始吧!(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圈一圈)

(3)交流反馈

①反馈结果。师:鸭子数是猴子数的几倍啊?(2倍)是2倍的小朋友举手?

②反馈画法。师:你是怎么想的?谁来说一说。(猴子有4只,就是1个4,)那你是把谁看成一份?接着说。(鸭子有8只,就是有2个4只,所以鸭子数就是孔猴子的2倍。)师:你们也是这么想的吗?谁再来说说。能列出算式吗?

(4)深入理解“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的意义

师:(指图)同学们,我们刚才一直用鸭子和猴子比。现在猴子有4只,鸭子有8只,我们说(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猴子有3只,鸭子有6只,我们也说(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数都不一样了,我们怎么都说是2倍呢?(我们把猴子数都看成几份?鸭子数里同样多的几份?)3.三次比较,理解3倍(多倍)意义(1)最后数一数猴子和鸭子的只数。

师:调皮的小家伙儿们的数量又变了,。

师:有什么变化?(猴子变成3只,鸭子变成9只)(2)最后再画一画它们的只数

师:这时,鸭子数还是猴子的2倍吗?好,大家赶快画一画。(3)交流反馈

师:画完了吗?鸭子数是猴子的几倍了?这一次怎么是3倍不是2倍了呢?(点课件)(刚才的鸭子数里面有同样多的3份,原来的有2份。)能列出算式吗?(4)比较、小结

师:刚才,我们看到鸭子数里有两个猴子数那么多,我们说,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有三个那么多,我们说鸭子数是猴子3倍。要是有4个那么多呢?五个?你发现了什么?有几个就是几倍。

课中活动 :拍手游戏。(例如老师拍2下,同学们是我的2倍)4.四次比较,理解标准的重要性。

小鸭子与猴子比,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小松鼠来了,小鸭子又要和小松鼠比一比,让学生自己摆一摆,通过自己的体验,为什么每2个一份?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同样都是小鸭子跟它们比,为什么3倍、2倍、怎么不一样呀?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标准不一样,倍的关系就不一样。

三、合作交流,放手让学生找出倍数关系。

师:同学们,猴子与鸭子的数量关系我们已经弄明白了,那么在其它的这些小动物之间有没有倍数关系呢?

在小组内交流,可以用你们喜欢的图形画一画,圈一圈再列式算一算,然后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答题纸上做好记录。

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填的情况,请小组派代表上台来做小老师。讲解其它的倍数关系。

四、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1、独立完成书上练一练基础练习,画、圈、算 多种方法解决,集体交流,作到有效反馈。

2、大象伯伯过生日小动物们为大象伯伯送去了祝福的礼物,大象伯伯也给小动物们准备了笑脸徽章送给小动物们,这些不同颜色的徽章之间有倍数关系吗?(有序的摆放)

3、拓展练习猜老师的年龄,9岁的同学请举手!董老师的年龄是你们的3倍,你知道我今年多少岁吗?你先猜一猜,答案下节数学课上告诉你!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动物朋友,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倍)还学习了新的数学知识,谁来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快 乐 的 动 物

6只

2只

1只

3只

1只

篇11: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本单元分三部分编排:第一部分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的初步认识;第二部分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入计算;第三部分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活动,使学生有空间观念和估计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措施:

1、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中,并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从现实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在教学中教师就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估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戌经验,进而形成表象。

单元课时安排:

篇12: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58-59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在课堂中创设操作性情境,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练习,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获得学习成效。

2、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的设计,既巩固和灵活运用知识,又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历与同桌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导入。

笨笨熊今天特别高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哦,原来,今天是笨笨熊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聚会。看看都有谁来了?(出示“2只小猴、3只小兔、3只小狗)笨笨熊给好朋友们准备了许多它们爱吃的东西,作为主人,它要把好吃的分给大家,下面让我们来帮助笨笨熊一起动手分一分。引出课题: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活动一:分桃子。

4个桃子要分给2只猴子,可以有几种分法呢?用2个圆代替2只小猴,4根小棒来代替4个桃子,自己动手分一分。

学生先动手分一分,然后说一说是怎么分的。同桌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可能出现3种分法)讨论:如果把这3种分法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

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分类标准:分到的桃子是否一样多。最后得出:分到的一样多,也叫“平均分”。

2、尝试练习。

(1)同学们真能干,帮了笨笨熊一个大忙,分给2只猴子一样多的桃子,令2只猴子都很满意。不一会儿又来了2只桃子,笨笨熊又拿出了6个桃子,分给他们。这次笨笨熊可聪明了,很快就把桃子分给了他们,2只小猴拿到桃子非常满意。你知道他是怎样分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板书结果)活动二:分萝卜

笨笨熊希望能把12个萝卜公平地分给3只小兔,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的数量一样多。)自己分萝卜,用圆代替萝卜,用小棒代替萝卜,摆出分的过程。

组织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怎么分的?几次分完的?结果是什么?(1. 每次分1根,分了4次,最后每只小兔分到4根萝卜;

小结:刚才我们给小猴分了桃子,给小兔分了萝卜,虽然我们分的过程不同,但最后让它们都很满意,因为分完后它们分得的都一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作“平均分。(板书:平均分)活动三:分骨头

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 讨论:平均分给3只小狗是什么意思?(平均分给3只小狗,是指每只小狗分得同样多。小组合作分一分。(一人拿学具分,其余三人扮演小狗;不同的同学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法。

汇报:在投影上摆一摆分的过程。(5种分法)活动四: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分骨头的过程。想把同学在投影上摆的过程记录下来,怎么办?

1、教师板书画图的过程。

2、学生自己画分的过程。

3、汇报:投影展示画报过程。

4、第三幅图:静态图和动态图。

小结:刚才同学们帮助笨笨熊用平均分的方法给小动物们分了好吃的,虽然同学的次数有多有少,但最后小动物们对分的结果都特别满意,因为分完后它们得到的食物的数量都怎么样?(学生回答:一样多)

三、课堂练习

1. 基本练习

2. 变式练习(第2、3题)

小结:我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分了许多生活中的物品,在分的过程中,你分了几次才把物品分完,最后每一份分得的结果都同样多

3. 拓展练习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五、作业

篇1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1援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9个生字, 书写4个生字。

2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援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 了解这些成语的大意,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 书写生字。

2. 了解成语大意并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字义, 了解成语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初次见面, 吴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吧。

生:好!

(师播放PPT, 讲《坐井观天》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窥、障、泰”

师:小朋友, 你们说, 青蛙弄错了吗?

生:弄错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青蛙待在井里, 它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

师:是啊, 就像鸟儿说的那样, 天还———

生:大得很哪!

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吗?

生:坐井观天。

师:“坐井观天”是个成语, 像这样的成语,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 请看——— (课件出示:管中窥豹bào)

师:谁来读?

(师指名读, 全班齐读。)

师:“豹”是“豹子”的“豹”, (出示豹子的照片) 见过豹子吗?

生:见过。

师:在哪儿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生:我在电视里见过。

师:豹子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 古人就是根据豹子的样子造出了“豹”字。 (出示甲骨文) 哪里比较像?

生:豹子张着大嘴, 身体上有一圈一圈的纹, 还有爪子和尾巴。

师:对, 古人就是用这样一幅简单的图画来表示“豹”。后来, 简化为, 人们又在它的右边加上一个表声的部件, 使这个字变成了形声字, 现在楷书写成“豹”。记住这个字了吗?

生:记住了。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成语。

生:管中窥豹。

师:“窥”是“看”的意思, 请你根据字形猜一猜, “窥”是怎样看呢?

生:“窥”就是往小里看。

师:不是“往小里看”, 是看到的面比较小而已。“窥”字的部首是———

生:穴宝盖。

师:“穴”表示什么?

生:就是与“洞”有关系。

生:就是“孔隙”的意思。

师:对, “窥”就是从小孔中偷偷地看。那“管中窥豹”能看到什么呢?别急, 老师这里有一根管子 (师拿出一细管) , 哪个小朋友窥一窥, 看看能窥到什么。 (课件出示一张完整豹图, 指名学生管中窥豹。)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尾巴。

生:我看到了豹子身体的斑纹。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头。

师:你们看, 这些同学管中窥豹都只看到了豹子身体的一部分, 却看不到豹子的全部。管中窥豹就是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看到的不全面。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成语吧!

生:管中窥豹。

师:再来读读这两个成语——— (出示:一叶障zhàng目不见泰tài山)

(生读)

师:“障”是“障碍”的“障”, “路障”的“障”, “屏障”的“障”。请猜猜看, “障”是什么意思呢?

生:“障”应该是“挡住”的意思。

师:是的。我们以前学过左耳旁, 还记得左耳旁表示什么吗?

生:左耳旁表示山。

师:像山一样隆起的地方能隔开、阻挡, 所以“障”有阻挡、遮蔽的意思。你们看, “一叶障目” (用一片叶子演示“一叶障目”) 会怎样?

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生:就连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泰山, 是我国的一座名山, 有谁去过吗?说说看。

生:泰山特别高, 我们下来的时候都看见云了。

师:泰山高耸入云, 气势壮美。但如果一叶障目, 就是高大的泰山———

生: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那你又怎样记住“泰”字呢?

生:我们学校是“景泰小学”, 就有这个“泰”字。

师:你看, 原来同学们天天和“泰”字见面呢!

生:老师, 我把“春”字下面的“日”换成下面那部分 (指‘氺’) , 就是“泰”了。

师:“下面那部分”是什么字?

生:好像是“水”。

师:就是“水”。你们看, 古时候“水”字是这样写的 (板书:) , 共有几笔呀?

生:五笔。

师:是的, 后来单独成字, 我们把“水”字左边两笔写成横撇, 变成了一笔, 右边变成了撇、捺。有人把刚才这位同学记忆“泰”字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小儿歌, 我们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儿歌)

生:春日去, 雨水来。民安康, 国安泰。

师:这首儿歌不但帮我们记住“泰”的字形, 还告诉我们“泰”有安定、安稳的意思。“景泰小学”多么吉祥的名字呀!再来读一读这几个成语吧。

(生读)

师:去掉拼音还会读吗?

(生再读)

师:把这些生字放到句子中, 还认识吗?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自由读, 指名读。)

从竹管中看豹子, 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斑纹;坐在井里只能看到一小块天空;一片小小的树叶障蔽眼睛, 就连高大的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读得真好!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就是那几个成语的意思。

师:是的。同学们,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 语言简洁, 但意义深刻。今天要学习的“识字4”就是由成语组成的。刚刚我们学习的几个成语, 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让我们借助拼音, 把课文读一读, 认识更多的成语吧。

三、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借助拼音, 自己读一读课文, 遇到不好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书)

师:能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课文)

师:文中还有几个生字, 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成语, 读准字音。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成语, 指名学生读, 其他学生跟读。)

师: (去掉拼音) 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生:会读。

师: (把课件中的成语打乱排列顺序) 把这几个成语调换位置还会读吗?

生:会。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些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放在一起还很押韵, 像一首诗一样。让我们把这些成语放到全文中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听你们朗读这些成语, 就像听你们读诗一样。

四、学习生字“寸、益、彰”

师:谁来读一读这四个成语? (课件出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指名读。)

师:这位小朋友读得真好听!同学们, “尺”和“寸”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你们看, 这是一尺 (实物) , 这是一寸 (示意) 。古人是这样写“寸”字的 (板书甲骨文) , 这是一只手, 在医生诊脉的地方做个标记, 表示手腕到脉搏的距离就是一寸。快伸出你的小手看一看, 从腕线到诊脉的地方这么长的距离就是……

生: (边做边说) 一寸。

师:对, 你看古人多聪明啊, 用这样简单的图画就表示出了“寸”的意思。“尺”和“寸”虽然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 但如果测量稍长一些的东西, 你觉得用哪一个更方便?

生:用尺。

师:测量长一些的东西, 尺子就有它的长处。但是测量短一些的东西, 比如这个铅笔盒 (不够一尺) , 尺子的长处还发挥得出来吗?那寸就显出自己的优势了。尺有长处, 也有短处;寸有短处, 也有长处。这就是———

生: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师:这里的“所短”就是“短处”的意思, “所长”就是“长处”的意思。 (课件出示选读课文《骆驼和羊》中的插图)

师:这两幅图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是选读课文里的。

师:真好!这个故事的题目是———

生:骆驼和羊。

师:对!谁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骆驼长得很高大, 能吃到树枝上的绿叶, 小羊却吃不到。但是小羊可以吃到穿过小门洞的园子里的嫩草, 骆驼却吃不到。

师:讲得真好!这说明, 高有———

生:高有高的好处, 矮有矮的好处。

师:这就是“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意思。那你们说, 有什么办法, 让骆驼和羊都能吃到树上的嫩叶和园子里的嫩草呢?

生:骆驼可以把羊托上去, 羊就可以吃到树上的绿叶了。

生:骆驼可以把树上的绿叶弄下来给羊吃。

生:羊也可以把园子里的嫩草弄一些给骆驼吃。

师:如果他们两个互相帮助, 不是像课文里讲的那样去吵架的话, 他们就可以既吃到树上的绿叶, 又吃到园子里的嫩草了。看来, 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就可以……

生:就可以使自己的短处变得不那么短了。

师:就可以使他们各自的长处发挥得更加明显了。请看 (指着“相得益彰”) , 这里的“益”就是“更加”, “彰”就是“彰显”“明显”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四个成语吧。

(生读)

师:快说说, 你们准备怎么记忆“益”和“彰”这两个生字呢?

生:我想记“彰”。“彰”是形声字, 左边是“章鱼”的“章”, 右边是三撇, 表形。

师:没错, 但你知道“彡”表示什么吗?

生:表示明显。

师:没错, 在这里它表示“光”, 光很明显, 容易被人看到, 所以“彰”有明显的意思。

生:我想记“益”。“益”的上面是“高兴”的“兴”去掉一个点, 下面是皿字底。

师:说得很清楚。但老师告诉你, 上面的字跟“高兴”的“兴”可没有关系。上面是什么呢?上面是, 不过, 是横过来的 (板书) , 你看古时候“益”就是这样写的 (板书) , 下面是一个装东西的器皿, 后来变成皿字底。你们看, 器皿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生:水。

师:对, 水多得都溢了出来, 这就是“益”。现在“益”字没有这个意思了, 现在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更加”的意思。

师:对。我们就这样记住了这几个字。再来读一读吧。

(生再读)

五、学习生字“徒、功、渠”

师:学得不错, 奖励你们看一个动画片。 (课件播放动画片《拔苗助长》)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生:拔苗助长。

师:“拔苗助长”也是一个成语。看了这个故事, 你想对拔禾苗的人说些什么?

生:你不要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不能帮它长。

师:是啊, 大自然自有它的规律。

生:禾苗慢慢地就能长大了, 不能太着急了。

生:不能急于求成。

师:急于求成, 只能是———

生:一事无成。

生:我想对他说, 做什么事都没有捷径。

师:对, 时机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

生:这个人想让禾苗快点成长, 但他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结果是白忙了一场。

……

师:是的。刚才你们对那个人说的这些话, 其实都可以用这几个成语来概括。 (课件出示“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徒”就是“白白地”的意思。“徒劳无功”就是白白地劳动而没有功劳的意思。那“瓜熟蒂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知道, 就是瓜只要成熟了, 自己就会落下来。

师:连接瓜和藤蔓的那一部分叫瓜蒂 (课件演示) 。瓜熟了, 如果人们不去摘它, 它自己也会从瓜蒂上落下来 (课件演示) , 这就叫———

生:瓜熟蒂落。

师:对, 就像刚才那位小朋友说的, 事情都有它自然的规律, 条件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水到渠成”的“渠”字是什么意思, 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给你们看一张照片, 这是“京密引水渠” (课件出示) , 我们北京人喝的水都是通过这条水渠从密云水库引到京城里来的。你说, “渠”跟什么有关系呀?

生:“渠”跟水有关系。

师:所以, “渠”字中哪一部分是表形的?

生:三点水。

师:对, 这个字念“q俨”, 也是形声字。你们用什么办法记住“徒、功、渠”这几个字呢?

生:“徒劳”是白白地劳动, 如果不动脚就不能劳动, 所以“徒”右边是个“走”。

师:这位小朋友说“徒”跟“走”有关系。吴老师告诉你, 这个字还真跟“走”有关系, 但跟“徒”右边的“走”没有关系。请看 (出示古文字 ) , 古人这样写“徒”字, 左上表示路, 左下是脚, 右边是“土”, 这个字是形声字, 表示不乘车不骑马, 徒步在路上行走。你说, 哪一部分表示读音呢?

生:“土”表示读音。

师:对, 后来这个字左上部分变成“彳”, 左下的“脚”跑到右边“土”的下面去了, 就写成现在“徒”这个样子。你再说说, 哪部分表示读音?

生:“土”表音。

师:对, 其他部分合起来表义, “徒”跟“走”有关系。“徒步行走”就是用脚走。还有什么办法记住其他字吗?

生:我用“工”加“力”就记住了“功”。

师:“功”是生字, 还要书写, 看老师写一个。 (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 边写边讲解书写要领。) 请大家写一个。

(生练写)

师:“寸”也是要书写的生字 (边范写边讲解) , 请大家也写一个。

(生练写)

师:另外两个要书写的生字是以前学过的熟字,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 (边书写边讲要领) “取”字第一笔横写过竖中线, 两竖一短一长, 中间的两个小横靠左不靠右, 最后一笔是提。右边最后一笔是捺。“补”字起笔的“点”靠近竖中线, 特别要注意衣字旁的一撇一点是两笔, 右边的“竖”要写直。看清楚了吗?请大家写一写。写字时注意头正、背直、足安。

(生练写)

六、复习巩固, 积累背诵

师:字写得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抢树叶”的游戏吧。 (游戏:看树叶上的字, 读出成语。)

师:九个生字都认识了, 让我们再一次把它们放到课文中读一读。这一次, 请你们边读边想一想, 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读全文)

师:读得真好!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组成语, 后面的一个与前面一个的意思相近。

师:嗯, 她发现这一组成语意思相近。

生:这一课的成语都是4个字的。

师:对, 这一课的12个成语都是4个字的, 但成语可不光是4个字的, 还有……

生:5个字、6个字、8个字, 还有12个字的呢!

师:是的, 下节课我们可以交流交流。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第一组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师:是围绕哪个意思来写的呢?

生:取长补短。

师:很好的发现, 其实每一组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生:我发现每一组成语之间都空一行。

师:那课文中的成语一共有几组呢?

生:三组。

师:为什么要把这些成语分成三组呢?老师留这个作业, 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生:老师, 我还发现, 一些成语都有故事。

篇14: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1. 小朋友,秋姑娘悄悄地来了,她给江南水乡换上了一件美丽的衣裳,你们想去看看吗?

2. (播放金秋江南的图片)看,这就是金秋水乡如诗如画的美景。(配以轻音乐,学生静静地欣赏)

二、 初读词串,认读生字

1. 在金秋的水乡,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词卡)

金秋烟波水乡

芦苇菱藕荷塘

夕阳归舟渔歌

枫叶灯火月光

3. 小朋友们看得可真仔细。今天,我们就乘着想象的小舟到水乡游一游、看一看。你能把这课的生字朋友都读好吗?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生字词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 小朋友读得很认真,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朗读?

[设计意图:词串识字承载的不仅仅是学会几个生字的任务,词与词之间的留白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犹如一首音韵和谐的小诗。读正确、读通顺、读得有滋有味……就在学生一遍遍琅琅上口的诵读中,传达出汉语言特有的声韵美。]

三、 想象画面,感悟诵读

1. 想一个好名

小朋友们,如果给《识字1》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会起个什么名儿?(“金秋水乡”“水乡的秋天”“水乡真美”等等)

2. 展一幅画卷(指导学习第一行词串)

(1) 我们坐上小船,乘着秋风来到了绿水荡漾的水乡。瞧,一望无垠的湖面在微风中荡起了粼粼的波纹,远远望去,湖面烟雾茫茫,是那么辽阔。(出示图画:水乡景色)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生字的对应)

(2)(出示:金秋 烟波 水乡) 你能读好这几个词语吗?

(3) (出示“秋”的古文字)教师讲述“秋”的造字规律:小朋友,你们看,“秋”的左边是个“禾”,它表示是庄稼。秋天,庄稼成熟了,变成金灿灿的,就像火烤过一样,所以,古人在“禾”的右边加了一个“火”字。当庄稼像被火烤过,黄灿灿的时候,秋天就到了。

(4) 教师有感情范读第一行词语。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一边诵读词语,一边想象水乡秋天美丽的画面)

[设计意图:一个古文字“秋”字,是中国几千年汉字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就在孩子们追本溯源,探寻汉字的造字规律时,我们的情感与古人的精神世界也就贯通了。教学时要发挥汉字表音、表形、表义的优势,变机械识记为明字理、悟结构的文化熏染。]

3. 赏一池秋色(指导学习第二行词串)

(1) 秋天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还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小朋友想不想去荷塘找一找秋天?多媒体播放荷塘的秋景,展示一组画面,让学生说说芦苇、菱藕的样子。随着学生的描述,教师在黑板上勾勒出荷塘的简笔画。

(2) 在一个碧绿的荷塘上,一片芦苇在秋风中摇曳,洁白的苇花随风飘舞,一节节莲藕嫩生生的,多美的荷塘啊!(出示:一片芦苇、一节莲藕、一个荷塘、几个菱角)刚才我们看到的像“一片、一节、一个”这些词,我们叫它数量词。数量词与后面的事物一定要搭配得当,否则会出笑话的。现在,谁想把自己看到的景色告诉大家?(自由读、指名读、小组间赛读)

(3)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美丽、富饶)

(4) 把水乡的美丽景色读出来,齐读第二行词串。

4. 听一曲渔歌(指导学习第三行词串)

(1) (多媒体播放一段渔歌)听,这是什么声音?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湖面,一只只小舟从远处归来,渔民们唱着欢快的渔歌满载而归了。

(2) (出示:一轮夕阳 一只只小舟 渔歌)同桌练读,汇报朗读。

(3)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忙碌、富饶、幸福)

(4) 把你对水乡的赞美加进去,齐读第三行词串。

[设计意图:不同的量词和名词巧妙组合,构成了一幅有色彩的图画,奏响了一支有旋律的乐曲。内涵丰富的识字课,既为孩子识字提供了语境,使识字与阅读紧紧相连;又活学活用,在积累中简单运用语言,加强了字词的综合训练。]

5. 赏一湖夜景(指导学习第四行词串)

(1) 夕阳落下去了,月亮升上来了。在皎洁的月光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枫叶 灯火)

(2) 你能在“枫叶”前面加上一个词吗?(火红火红的、红艳艳的)引导学生观察枫叶的颜色、形状、姿态等。

(3) 想一想,在“灯火”的前面,可以加个什么词呢?(星星点点的、若明若暗的)

(4)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水乡的秋夜怎么样?(宁静迷人)把你的感觉带进去,齐读第四行词串。

[设计意图:词串识字中,一行词串就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四行词串连起来便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迷人的秋景。“读到这一行词串,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教师用语言激活了一个个词语背后的画面、情感,虽是同一个问题,但每一行的回答却不相同,或悠远、或清新、或富饶、或宁静,水乡的金秋就在这一次次的叠加中越来越丰厚、有意蕴。]

四、 回归整体,赏读全文

1. 小朋友,这篇识字课文读起来很上口,很好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指黑板上字卡“乡”“塘”“光”三个字红色的韵母)哈哈,原来它们都押韵呢!(教师范读,强调韵尾。同桌连读,汇报朗读)

2. 小朋友们发现了吗?这些词虽然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但每一行词语串起来读就觉得很美,像一首优美的小诗,像一幅美丽的画面,四幅图连起来就是金秋水乡美丽、富饶的场景。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

3. 金秋,我们摇着小舟来到碧波荡漾的水乡,首先看到了——(引读)金秋 烟波 水乡。我们来到了清凌凌的荷塘,看到——(引读)芦苇 菱藕 荷塘。夕阳西下,渔民们满载而归,我们看到了——(引读)夕阳 小舟,听到了——(引读)渔歌。夜幕降临,水乡变得格外宁静,只见——(引读)枫叶 灯火 月光。

4. 学完课文,你对金秋的水乡又有了怎样的印象?

5. 带着对美丽水乡的热爱之情诵读《识字1》。

五、 共同探究,巧记生字

1. 现在,我们不仅要读准这些生字,还要想办法把这些汉字深深地印在自己的头脑中。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记的办法最奇妙!

2.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3. 指导书写,引导实践。

(1)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新偏旁:“火”和“欠”。

(2) 重点指导:“歌”和“烟”。

上一篇:学校宿舍主任辞职报告下一篇:宪法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