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经典爱国的故事

2024-08-04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爱国的故事(通用9篇)

篇1:中国古代十大经典爱国的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爱国诗词排行

第一位。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第二位。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三,四位。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贺新郎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第五位:「蜀相(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六。王昌龄。出塞二首 [第二首一作李白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第七、八位。陆游。

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闻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九、十位。岑参。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其一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其二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

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

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

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篇2:中国古代十大经典爱国的故事

时间:2014-07-20 阅读:135756 次 来源: 作者: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有多少爱国故事千古流颂。不论巾帼须眉,只为了心中那个伟大的祖国,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惧艰险,始终坚持自身理想。

从纸上,从墨中,似乎能看到他们高大巍峨的身影。如一座座丰碑,矗立在历史的洪波之中,指引着我们前进。他们的一生都在吟唱着祖国,吟唱着,身为中华儿女的骄傲!

1、《妇好》——戎马易针黹,朱袖伐千军

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就在这时,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保卫国家。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

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那时作战,出动的人数都不多,一般也就上千人,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但是根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也就是说占都城十分之一的军队都交给她了。

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她为了国家,不惧危难挺身而出,出兵救国的精神让人抚掌称叹,她不仅仅是华夏民族的骄傲,更是女子楷模。

2、《谭嗣同》——书剑情怀家国,经纶抱负河山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谭公临刑之前抒发的绝唱。意谓是我生为变法而生,死为变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谭公生如昆仑,死如昆仑。“谭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作诗耳。”

3、《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字鹏举,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今河南省汤阴县程岗村)。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毁和约南侵,岳飞奋起抗战,大破金兵于蔡州、陈州、颍州,郑州、西京、蒿州、许州、孟州、卫州、怀州、郾城等地,并在顺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正当岳飞所向披摩,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指使万俟莴上章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收买王俊作假证,十月将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关进杭州大理寺。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岳飞宁死不屈,临刑前挥笔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4、《屈原》——负石而投河,行之难为者

公元前342年屈原诞生于楚都丹阳,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屈原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5、《柳如是》——凛然香扇坠,千古节堪哀

柳如是,女诗人,秦淮八艳之首,后嫁给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党领袖、文名颇着的大官僚钱谦益。她一生中历来最为人称道的不是她的美貌、不是她的才学。而是她的爱国忧民的情怀,反清复明的大志。对于国家大事,这不仅仅是封建社会里一般女性很少过问的事情,而柳如是则不然,以一个儿女之身,特别是以一个饱受人世炎凉的女流之辈,偏偏要以天下大事为己任,以扶持大明社稷为志向,真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崇祯17初年李自成兵逼京畿,清兵铁骑频频叩关,明军屡战屡败,面对局势危急,柳如是心急如焚,2月春寒料峭,柳如是与钱谦益同游京口,当年梁红玉协助韩世忠擂鼓击退金兵的情景如在眼前,柳如是欲效仿梁红玉而不能,不禁恨恨不已。

在清兵铁骑南下之际,柳如是极力劝说夫君钱谦益以死殉国。请钱谦益在刀、绳、水三种死法中选一种,钱临阵畏怯,柳如是愤而跳水,被人救起。后来,钱谦益在柳如是的影响之下,也开始暗中从事反清复明活动,接触反明志士,联络反明队伍,柳如是曾以七锭金子赠反清志士黄宗羲,以大量金银首饰赠与反清军队。后终于下定了决心,于是向朝廷托病辞官,很快便获得了应允,脱下官袍,再度回乡。

宁静的生活又过了十余年,钱谦益八十三岁那年病殁于杭州。丈夫死后,四十七岁的柳如是受到钱氏家族的排斥。为了家产之事,族人与她纠缠不休。丈夫去了,柳如是失去了依靠,也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就在当年,她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风风雨雨的一生,追随钱谦益于九泉之下。一代奇女,香消玉殒。尽管柳如是的反清复明活动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她的爱国情怀却使后来者感动,作为当时的地位卑下的女性女性,柳如是用自己的一生,无声的反驳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对后世影响深远。

6、《梁红玉》——智略之优,无愧前史

梁红玉(1102-1135),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着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后结识韩世忠,两人初次见面,是在平定方腊后的庆功宴上,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韩的正妻。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

后多次随夫出征,在建炎四年长江阻击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绍兴五年随夫出镇楚州,“披荆棘以立军府,与士卒同力役,亲织薄以为屋。”于当年八月二十六日死于楚州抗金前线,1151年,韩世忠病逝,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

7、《崇祯皇帝》——鸡鸣而起,夜分不寐,焦劳成疾

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确实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是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明朝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8、《苏武》——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匈奴中有人造反,苏武的手下牵连其中,苏武知道自己有辱使命,决定自尽,未遂,单于就把他关押起来不给饭吃,苏武吃雪和毡毛活了下来,匈奴人认为很神奇,就把他流放北海边牧羊。所有羊都是公羊,要求他让公羊生下小羊才让他回来。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后来汉朝又有使者来到匈奴,苏武的手下悄悄与其取得了联系,告诉他们苏武还活着。这才让苏武返回大汉。这中间度过了十九年。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9、《刘胡兰》——生的光荣,死的伟大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10、《戚继光》——血战歼倭,勋垂闽浙

戚继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出身将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都司佥事,次年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进掠龙山所,戚继光等即率10倍于敌的明军前往阻击。

倭寇分3路冲杀,1万多明军竟不堪一击,阵渐大乱,纷纷溃退。戚继光看到形势危急,纵身跳上一块高石,连发3箭,3个倭寇头目应声而倒,倭寇群龙无首,仓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乱频繁,百姓深受其害。数千名倭寇包围桃渚千户所,戚继光从宁波率兵连夜驰援台州,解桃渚之围,歼入侵海门倭寇。接着,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农民和矿工3000余人,以岳家军为榜样进行编练,终成闻名天下的戚家军。戚继光针对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了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使用飞刀、飞枪、飞箭的火箭等,屡次打败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驻守台州。

在沿海造烽堠,修城墙,训练守军。四十年(1561年),数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陆。戚继光率军出击,在宁海健跳(今属三门),临海花街、上峰岭、白水洋和太平(今温岭)新河、长沙等地,连续9次挫败倭寇的进犯,救出数千名被掳难民。

篇3:中国古代十大经典爱国的故事

一、题材选择

首要原则是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题材上的选择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幼儿熟悉的事物或者是他们能理解的事物, 这些用以构成艺术形象的生活材料较能唤起幼儿有限的经验, 对于幼儿的接受能力也相对比较适合, 可以激发他们阅读和诵读的兴趣。古典文学主要有以下类型的素材可供选择改编。

(一) 选择古代诗歌及简单的题画诗, 尤以咏物和叙事诗为佳。它们描述的对象、情节都相对比较单一, 而且形象突出鲜明, 甚至在教师的某些提示下能做到可观可感。例如贺知章的《咏柳》对于柳树的形象给予惟妙惟肖的比喻描写, 有十分浓厚的趣味。

(二) 选择一些充满趣味性的谜语。例如《画》:“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诸如此类的谜语, 题目就是谜题的答案, 浅显形象的语言描述, 教师可使用挂画等辅助手段, 让幼儿结合游戏的形式积极参与。

(三) 成语故事或古典文学中的典型片断。成语故事几乎取材于生活, 而且一些简单的成语常常在生活中提及, 幼儿对此有相当的表征经验。参考儿童文学三大主题内容 (培养幼儿优良品质方面的主题, 知识性主题, 趣味性主题) , 都广泛涉及, 是幼儿中国古典文学改编素材最丰富的宝库。例如狐假虎威、井底之蛙、三心二意等, 富有情节性、趣味性, 而且故事中的道理比较浅显, 即使幼儿不能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 也可以让幼儿享受阅读故事。与此类似, 长篇古典文学中, 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幼儿阅读, 但是可以截取其中某一细微情节加以概括或扩展, 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

(四) 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等。寓言故事与成语故事相类似, 而神话传说故事, 典型的成功例子是《西游记》长篇故事, 因为形象上的典型夸张、内容上的天马行空符合幼儿喜爱幻想的心理特点, 这类题材很受幼儿欢迎, 易于幼儿接受。

二、改编创作过程

选择了题材, 就可以对已有的素材做幼儿化的艺术处理。如对题目的制定, 结构的处理, 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突出, 以及艺术表达的处理等。

(一) 题目的制定。郑板桥说:“作诗非难, 命题为难, 题高则诗高, 题矮则诗矮。”不但是诗, 其他文体也是这样。适合幼儿文学的题目应该是直接单纯并且富有趣味性的, 可以作比较夸张的修饰, 也可以是对故事概括化的总结, 例如李绅的《悯农》, 一般出现在儿童读物中, 常见题目为《锄禾》。

(二) 结构安排。一般是针对有情节的故事扩展而言的。诗歌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 就同样可以故事化, 例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就可以写成一个农民辛苦耕作的故事, 并且在改编的结构重设上可以更随意。文学作品的结构上一般分为开头、展开及结尾。开头做到开门见山, 单刀直入;展开一般采取顺叙, 但也有倒叙, 还可以设一个简单的“包袱”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结尾处要巧妙, 有意境, 令人回味。

(三) 艺术形象典型化处理。有些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是很突出, 或者缺乏趣味性, 要对内容中的某一个或两个形象加以修饰夸张, 使人物性格更鲜活, 植物动物形象拟人化等。例如, 可以把贺知章《咏柳》中的柳树或风儿拟人化, 给《狐假虎威》中的老虎和狐狸起名字等。

(四) 艺术表达。文言文语言的改编, 对教师的文字功底要求相对比较高。对语言浅显化、拓展化、形象化等处理是整个古典文学幼儿化改编的关键。具体语言要求正如儿童文学家朱庆坪所说的:“形象而有趣, 浅显而美听。”例如《猪八戒吃西瓜》:“西瓜一块不够吃, 我把孙悟空的一块吃了吧。”他又吃了一块。“西瓜真解渴, 再吃一块不算多, 我把沙和尚的一块也吃了吧。”他又吃了一块, 这下只留下唐僧的一块了。他捧起来, 又放下去, 放下去, 又捧起来, 最后还是憋不住, 把这块西瓜也吃了。”虽然对话中猪八戒的话只是简单句式的重复, 但是有音乐美的排列效果, 而且充满趣味性, 是相当适合幼儿的。

三、运用

改编好的作品可以直接运用到教学或生活的阅读活动中。当然也可以加上一些辅助手段, 例如挂画、相片、玩偶等。其次, 形式上也可以丰富。可以是表演游戏、角色游戏, 也可以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 例如《成语大观》。幼儿教师对经典文学的运用不必执著于文学价值的挖掘。经典文学的作用除了教育性以外, 就是为幼儿提供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能够恰如其分地将其与幼儿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及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祥.儿童文学创作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6.

[3]杨实诚.儿童文学美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

[4]章红.论幼儿语言文学的接受[J].早期教育, 2005 (11) :10-13.

篇4:中国古代名人十大经典名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德不孤,必有邻。

6、礼之用,和为贵。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老子的十大经典名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治大国,若烹小鲜。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易经》有坤卦,其《大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解释: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9、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李白的十大经典名句:

1、最大气悲凉的景色描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最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最狂傲不羁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最无奈的诗句: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复出。

5、最脍炙人口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6、最为经典成语的诗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7、最细腻的景物描写: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8、最惊心动魄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最催人泪下的诗句: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0、最熟悉最经典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十大经典名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8、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9、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

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苏轼的十大经典名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8、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9、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10、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王安石十大经典名句

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 ⒊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⒌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

⒍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⒎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咏石榴花》 ⒏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甘露歌》 ⒐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商鞅》 ⒑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

陆游十大经典名句

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⒌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

⒍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⒎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九月一日,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⒏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⒐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太息·宿青山铺作》 ⒑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

曹雪芹十大经典名句

⒈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⒉ 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⒋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⒌其静若何?红梅绽雪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⒍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⒏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⒐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⒑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李清照十大经典名句

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五陵春》 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⒋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 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如梦令》 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⒎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⒏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毛泽东十大经典名句

⒈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⒉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⒊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⒋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七律·冬云》 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⒍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⒎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篇5: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

眼前分明外来客,心里却似旧时友。

篇6: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长恨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公元8(元和元年)。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长恨歌》中的千古名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篇7:钱文忠新解中国古代经典作品

据《扬子晚报》报道, 在中华文化研究院新年人文讲坛暨南京大学“禅修国学”班第二期开学典礼上, 钱文忠作了题为《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讲座。钱文忠指出, 中国除了个别特殊的时代, 历来都不是闭关锁国的国家, 中国文化是非常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他认为我们对中国文化有时过于想当然, 其实在汉语言文字中混杂着大量外来语, 其中有不少出乎意料。他列举了《水浒传》中的一个例子, “我们知道武大郎的外号叫‘三寸丁谷树皮’。我一直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后来去新疆考察的时候发现原来丁谷是‘洞窟’的意思, 演化于吐火罗文, 我才知道洞窟也是外来词汇。”这就可以解释武大郎的外号为“身高三寸, 长得像洞窟里树木的表皮一样”, 这显然是个恶毒的讽刺。钱文忠还说, 其实《全唐诗》中收录了很多外国人用中文写的诗, 白居易就百分之百不是汉族。“白居易的老爸娶的是他姑妈, 他的母语是古代伊朗语, 是个一不小心就会把外语写进诗里的唐代诗人。大家都觉得他写诗妇孺都能懂, 著名的那句‘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老师讲课的时候说‘瑟瑟’是发抖的意思, 写得很有动感, 非常好。后来我研究发现, 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在古伊朗语里, ‘瑟瑟’是绿松石的意思。这样就能解释通了, 就是一半绿一半红。”

篇8:中国古代十大经典爱国的故事

关键词:索隐派,解经,思维方式,中国古典文献

基督教传教史上的“索隐派”是指在华耶稣会士中以白晋为首的一个小学术团体, 他们秉持的索隐主义是对中国古书的一种解释体系。至少到18世纪中叶, 一般基督徒都相信全世界人类皆是诺亚一家在大洪水之后繁衍的子孙, 惟有《旧约》中保存了对洪水之前世界的部分记忆。索隐派则认为, 中国古代典籍中也保存着对大洪水前族长时代的记忆, 并试图将中国古代人物同《旧约》人物对应, 将典籍中某些记载看作《旧约》中的寓言。索隐派的目的是使中国人主动皈依基督教, 他们相信, 一旦中国人知道他们视为神圣的经典原是《旧约》的隐喻式表现, 经典中包含着基督教教义, 那么他们信奉基督教就不再有违背中国古训的顾虑。索隐派宣称, 中国人丢失了理解古书的钥匙, 他们则要为中国人找回那把钥匙。

索隐派对中国典籍的研究成果颇丰, 对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经籍的西传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外, 近些年也有很多中国学者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圣经》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其中李美基、鲍博瑞、唐妙娟的《上帝给中国人的期许》、王敬之的《〈圣经〉与中国古代经典——神学与国学对话录》 (以下简称为《对话录》) 、陈慰中的《共同的上帝》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前者是从文字的构型角度论证汉字与神启的关系, 后两者是从中国典籍中寻找上帝的印记。本文以王敬之的作品为主要对象, 以另两本书为辅, 试图对书中滥用中国典籍的现象作初步的分析和归纳, 以求更好地了解索隐派作品, 并为研究中国文化提供另一条思路。

通过阅读归纳, 现将索隐派滥用中国典籍的方法初步总结为四点, 并在下文一一进行分析。

一、偷换概念

指利用字面上的相似或内涵上的某一点相通, 在中国文化的特定概念中注入基督教文化的内涵, 使被阐述的概念既具有基督教神学的属性, 又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壳, 以此消除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抵触和排斥心理, 达到传教的目的。这种方法最典型的表现是认为先秦古籍中的“天”与《圣经》中的上帝是同一个神, 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论证。

事实上, 将“天”“天主”论证为《圣经》中的上帝, 最早可以溯源到利玛窦。他在《天主实义》中曾说:“吾天主, 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历观古书, 而知上帝与天主, 特异以名也。” (1) 并不厌其烦地引用《中庸》《诗经》《易》《礼》等多种古儒经籍中含有“上帝”“天”的段落, 以佐证基督教的天主观念在中国, 特别是在儒家传统中古已有之, 如“《中庸》引孔子曰:‘郊社之礼, 以事上帝也……《周颂》曰:‘执竞武王, 无竞维烈, 不显成康, 上帝是皇’。《商颂》云:‘圣敬日跻, 昭假迟迟, 上帝是袛。’” (2) 等等。且其中所引大部分文献在《对话录》中亦是作者的论证根据, 可谓一脉相承。

关于“天”的论述, 《对话录》中主要引用的论据为《论语·泰伯》:“子曰:‘大哉, 尧之为君也!巍巍乎, 惟天为大, 惟尧则之。’”《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 以彰厥罪。”等等。

首先, 不可否认的是, 无论是“天”还是“上帝”, 在前秦的古籍中确实具有无上的权威性, 是万物的主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具有一定的人格神特色, 所以利玛窦以及后来的索隐派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予以附会。

然而从西周至战国时期, “天”的概念始终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 尽管索隐派传教士的关注点在于先秦儒家——亦即其所谓的“先儒”——经典中的相关内容, 而对宋明理学持比较强烈的批判态度, 但先秦各家在谈到这类概念时, 所持的观点也各有不同。殷商的帝与人是有亲缘关系的, 《商颂·玄鸟》所谓:“天命玄鸟, 降而生商, 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 正域彼四方”正说明殷人将自己视为上帝的后裔, 这与基督教中的上帝造人说有着高度的相似。然而到了周朝则变成了“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 “以德配天”成为对天改造的主要特征。同时, 天的权威性与殷商时相比也不再至高无上。如《节南山》云:“昊天不佣, 降此鞠汹。昊天不惠, 降此大戾”, 对上天的斥责说明天的权威性在人们心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动摇。这些都说明“天”在周人那里更多地具有了自然属性和道德法则的属性, 人格神的特征逐渐消除。而这种趋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特别是在孔子手中则更为明显。先秦儒家的天的含义中, 最具特色的是伦理学层面的内容, 即通过对天的阐释表达出对人世的关怀, 以天为参考系规定世俗的伦理关系和道德标准。目光最终还是落在了人的身上。虽然在先秦儒家的一些语句表述中, 天仍然具有神性的特征,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这一特征的地位与天的自然属性、道德伦理属性是绝对无法相比的, 且在后代的儒家文化中也从未占据过主导地位。

因此, 尽管索隐派传教士发现了中国早期典籍中与基督教极为相似的内容, 但他们仅仅局限于中国文化史上某一时段内的“天”, 片面地将基督教文化与之进行比附, 并对其进行删改, 难免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值得商榷。

此外, 书中将老子的“道”比附为耶稣基督, 将孟子的“气”比附为圣灵等很多论述均或多或少有偷换概念的手法, 在此不再赘述。

二、以实代虚

中国人在论述问题时以形象思维著称, 而西方则习惯于逻辑思维。当基督教文化进入中国并试图将中国文化纳入自己的话语系统中时, 如何将形象思维转换为逻辑思维就成了一个难题。虚指、虚数、泛指本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也是古人阐述自己观点时常用的论证手段, 甚至大量虚构故事, 借助寓言也不足为奇, 《庄子》《韩非子》就是最好的代表。而索隐派传教士则常常将中国经籍中的虚指、泛指有意当作定指、特指去理解, 进而运用逻辑思维去解释、推理这些内容, 一些所谓的孔孟预言即由此产生。《对话录》的第四章《孔孟二圣的惊世预言》中集中体现了这种手法。

书中首先引用《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彼一时, 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其间必有在 (3) 世者。”并以孔子卒年为起点, 通过推算, 认定孟子所说的五百年后为公元27年。而作者认为耶稣实际出生的时间是公元前5年春, 公元27年即为耶稣传道的时间。这样, 孟子的话就成了对耶稣传道的寓言。

然而考究书证, 这段话全文作:孟子去齐, 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 不尤人。’曰:“彼一时, 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 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 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正义》引赵歧注曰:“彼前圣贤之出是有时也, 今此时, 亦是其一时也。……七百有余岁, 谓周家王迹始兴, 大王、文王以来, 考验其时, 则可有也。” (4) 焦循疏文曰:“此一时为孟子之时, 谓今时已是圣贤当出之时也……谓前圣既没、后圣未起之间, 有能通经辨物, 以表章圣道, 使世不惑者也。” (5) 又引赵注曰:“孟子自谓能当名世之士, 时又值之, 而不得施, 此乃天自未欲平治天下耳, 非我之愆。” (6) 疏文又引赵佑《温故录》云:“……上言数已过, 时已可, 而未有王者兴, 是天未欲平治天下也。我所以有不豫, 为此也。否则天诚厌乱而兴王者, 使我得如古之名世, 大展其尧舜君民之素, 何不豫之有。” (7) 由此可知, 孟子的这段话重点不在“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而在“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 表达的是孟子以匡世之才自况、却又因天命之故不得施展的心情。“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是为下文蓄势、作铺垫, 并非是明确的时间。且即便是明确的时间, 参照系也应该从“周家王迹始兴, 大王、文王以来”算起, 而不应从孔子卒年算起。

《对话录》又引《列子·仲尼》篇: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弗知 (8) , 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 圣则丘弗知。”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智勇也 (9) , 圣则丘弗知。” (10) “三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者则丘弗知。”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闲, 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 不治而不乱,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11。丘疑其为圣, 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商太宰嘿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

《对话录》的作者将“西方之人有圣者焉”的“西方”解释成相对中国而言, 地处西方的以色列, 那么“圣人”则自然而然指耶稣了。实际上, 文中的“西方”正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的虚指、泛指的典型表现。东晋张湛《列子注》云:“圣岂有定所哉?趣举绝远而言之也”12, 不必一定是实指。

《对话录》又引《论语·子路篇》:子曰:“如有王者, 必世而后仁。”孔安国注曰:“三十曰世”, 作者由此认为这是孔子对耶稣三十岁之后开始传道的寓言。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太平御览》中郑注云:“圣人受命而王, 必父子相承, 而后天下之民能仁也。”13又曰:“王者初起, 必先制田里, 教树畜, 使民家给人足, 然后以礼义化导之。言‘必世’者, 量民力之所能, 不迫切之也。”14由此可知, “世”在此处是一个泛化的、不确定的时间概念, 是“量民力之所能”而定, 不必非是三十年。《对话录》将“世”作为定指以附会耶稣传道的年龄, 实属大谬。

除了对中国古籍的误读, 书中亦有将《圣经》中的虚指当作特指的例子。如第二章中说:“按照保罗的说法, ‘他们的声音传遍天下, 他们的言语传到地极’。既如此, 那真理之声在古时也必曾传到过中国大地。《圣经》称那将来的救主为‘万国所羡慕的’ (该2:7) , 就表明那种对人间救主的渴望, 从最初就是深植于万国心底的。”作者抓住“地极”“万国”不放, 从中推导出中国也在《圣经》论述的范围, 亦是将修辞方法具象化, 是化虚为实的手法。

三、将共性解释为特性

这个方法在《对话录》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各宗教共同的特点当作是基督教与儒教独有的特征, 以此证明二者是同源的。二是将人类道德修养的普遍标准或普世价值当作耶稣个人独有的品质。

前者主要体现在对具有宗教神秘性手法的处理上。宗教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智蒙昧的阶段, 与神话一同产生的, 因此其中必然掺杂了许多神秘性的因素, 如处女感神灵之孕而生子, 神灵托梦给人间王者或先知以发出预言等等。这些情节不仅仅在基督教和中国文化中, 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当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故事, 更证明了这些表现宗教神秘性的手法是很多早期文明所共有的, 而非基督教所独有。因此, 《对话录》中将《尚书》等文献中记载的神灵托梦无一例外地解释成是基督教的上帝在与先知沟通是不妥当的。

个人道德修养方面。《对话录》中引用了很多《易经》《论语》《孟子》中关于君子所具有的道德品质的句子。如“象曰:‘ (君子) 虽磐恒, 志行正也;以贵下贱, 大得民也”, “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以至命遂志”, “孟子曰:‘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等等。这里提及到的谦逊、安贫乐道、坚忍、刚强、推己及人、博爱等品质, 本应是个人在进行道德修养时必然会涉及到的目标, 甚至可以当作人类的普世价值去解释。而《对话录》中却将其局限在耶稣一人具有的品质, 将上文中的“君子”以这些道德品质为中介将“君子”神化, 以达到与耶稣比附的目的。

四、对引书的有意取舍

《对话录》《共同的上帝》的作者在对中国古籍进行索隐钩沉时, 对古籍的内容做了有意取舍, 其选择对象主要为三类:儒家 (主要是《诗经》《论语》《孟子》《易经》) 、道家 (《老子》) 、墨家 (《墨子》) 。

在儒家典籍中作者又做了进一步的区分性选择。对《诗经》主要引用年代较早、包含天人感应内容的诗篇, 如《大雅·皇矣》中上帝对文王的垂训, 《大雅·生民》中对姜嫄感帝灵生子以及周人祭祀上帝的描写, 《大雅·荡篇》中将殷商的灭亡归结为对上帝法则的抛弃。这些内容一来年代较早, 保留了较多原始宗教的痕迹, 其宗教层面的相似性可以用来与基督教进行比附;二来天人感应的内容可以与《圣经》中上帝与希伯来先知直接沟通的内容相比附。对《论语》《孟子》的引用主要集中在对君子道德品质的描写上, 这在第三部分已有论述, 不再重复。对《易经》的引用有一部分也是对君子道德品质的赞扬, 更多的是利用《易经》语言的模糊性, 对其中的词语进行夸大的解释。《周易》是由符号、文本和解说三种不同的语言载体构成的。符号语言指代宽泛、难以把握;文本语言隐晦不明、解读困难;解说语言抽象随意、高深莫测。加之时代久远, 最终造成了《周易》语言的多重模糊性, 为各种角度的阐释均提供了可能。15如传统意义上对“大人”的解释, 既可以是有道德有作为的人, 又可以是有道德并居于高位的人, 且因其所出现之处不同而含义略有区别。16这种概念的不确定性, 加之“君子”在道德品质上与耶稣的某些共通之处, 便使得索隐派学者有条件将二者比附在一起。

对《老子》的引用主要着眼于“道”所具有的某些形而上特征, 如自本自根、“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等特点。而据《圣经》记载, 上帝在何烈山上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耶和华是我的名, 直到永远;这也是我的纪念, 直到万代。” (出3:14-15) 这种超越时空限制、为世界万物的起源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囿的特点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为索隐派的比附论证提供了便利。

对《墨子》的引用主要是看中了墨子“兼爱”的思想。墨子在《兼爱》中提出“兼相爱, 交相利”的观点, 主张不分亲疏、贵贱、贫富, 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主张人们互相帮助, 共谋福利, 反对互相争夺。这与耶稣所说的“要爱你们的仇敌, 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 (太5:43-45) 有相似之处, 可以被拿来比附。墨子的这一观点在《对话录》中被解读为“从自然的动转、朝政的兴衰、善恶的报应等多方面论述了上帝的大爱, 并指出人当以爱回报于天”。

除了对古籍的有意取舍外, 作者在使用古籍时对版本的选择也很值得商榷。所引古文均采用吴树平、赖长扬主编, 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白话四书五经》。该书属于普及型读物, 受众为对四书五经只需大致了解、不需作深入研究的普通读者, 学术权威性较差, 不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引用材料。在处理被引用文献时作者没有利用前代注疏, 而是仅凭翻译过后的白话进行说解, 可信度较低。且作者在引用古籍时不仅出现了很多如上文注释中指出的字词错误, 还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如汉武帝建元五年本应是公元前136年, 作者却误作“公元136年”;《尚书》即使是《今文尚书》的成书年代、内容真伪目前依然存在较大争议, 而作者在对其进行描写时用“其历史年代跨度长达1700年之久, 是一直公认的可信的史料”这种绝对肯定的语气亦是不专业的表现;孔颖达本为隋唐时人, 却被误做宋朝时人……这些初级错误使得书中原本突兀、断裂的论证更缺乏可信度。

以上四个方面是索隐派学者在进行比附论证时使用的主要方法, 除此之外, 循环论证、使用感叹语气的判断句式等方法亦有散见, 在此不作详细说明。

五、结论

通过索隐派的解经方式得出的结论, 虽然很大程度上令人难以信服, 但在明清之际却着实实现了中西方两大异质文明的实质性碰撞和交流, 对中西方的文化和历史进程都有着功不可没的成就, 这是必须加以肯定的。虽然索隐派的最终目的在于传教, 然而对于他们所研究的中国古籍来说, 其中所蕴含的宗教性因素, 例如敬天、祭天、祖先崇拜等却被充分挖掘了出来且给予了大量的论证和解释, 而这些正是中国传统注疏学所忽略且不会主动去发现的内容。因此, 索隐派的解经方法可以说是另辟蹊径, 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传统典籍提供了另一条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敬之.圣经与中国古代经典——神学与国学对话录[M],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年4月第1版.

[2]利玛窦.天主实义.利玛窦中文著译籍[M].朱维铮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版.

[3]焦循撰, 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M], 北京:中华书局, 1987年10月第1版.

[4]杨伯峻.列子集释[M], 1979年10月第1版.

[5]刘宝楠撰, 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M], 中华书局, 1990年3月第1版.

[6]程建功.论《周易》语言的多重模糊性及其成因[J], 宁夏大学学报, 2010年1月.

篇9:中国古代十大经典爱国的故事

1月9日, CCTV中国体育营销论坛暨第七届十大体育营销经典案例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隆重举行, 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于再清、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和中央电视台的部分领导出席了盛典活动。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的“玲珑轮胎与中国女排一路同行”体育营销案例入选十大经典, 玲珑轮胎董事长、总经理王锋与中国移动、招商银行等其余九家获奖企业代表应邀参加了颁奖盛典。

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于再清致辞, 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副主任何海明作了主题演讲, 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屠铭德致开奖词并宣布获奖企业名单, 玲珑轮胎王锋董事长以“让玲珑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玲珑”为主题, 结合玲珑赞助女排的体育营销案例进行了精彩演讲, 畅谈玲珑轮胎情系中国女排的体育营销历程, 讲述民族轮胎自主品牌的奋进之路。

玲珑轮胎获此殊荣, 是社会各界领导及行业专家对玲珑赞助中国女排体育营销成绩的充分肯定。玲珑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得到大幅提升, 品牌价值高达92.69亿元, 位居国内轮胎行业首位, 充分彰显了体育营销背后的跨界智慧, 为中国轮胎行业体育营销之路做了重要而有益的探索, 更为民族品牌树立了典范。王锋董事长在颁奖典礼上表示, 在即将迎来的2012年奥运会, 玲珑将一如既往支持中国女排, 支持中国体育事业, 并做好相关的品牌推广活动, 借助奥运这个大舞台向世界展示自己“全球化品牌”新形象。

上一篇:感恩主题队会教学设计下一篇:笑对人生励志文章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