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新闻通讯稿

2024-08-03

培训新闻通讯稿(共9篇)

篇1:培训新闻通讯稿

内外兼修,共赢未来

——2011中高层管理人员第二期培训班圆满落幕

2011年5月14日,由中石化四川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石化”)人事处、四川华瑞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瑞集团”)人力资源部联合组织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第二期培训班圆满落下帷幕,华瑞集团董事长、四川石化总经理赵昕同志出席培训并讲话。通过四川石化发展基建处、业务处部门负责人深入浅出的介绍,同时配合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图片分享,到场的54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全面的学习了中石化VI标准及中石化加油站VI的整改工艺和要求等内容。

培训期间,全体学员结合四川石化VI现状和各自的业务特性,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到培训总结和心得分享环节,尤其加油站经理代表明确表示,通过本次学习,更加充分的理解加油站VI整改的意义,特别在后期的经营管理工作中,要从细节入手,从学习要求出发,维护好VI整改的效果,强内功、塑形象,持续提升中石化的品牌美誉度。

培训结束后,赵昕同志对学员的总结和分享作出点评,并就重要内容进行补充和总结,他说,VI整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阶段性重要项目,每一位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对它的标准和要求有所熟悉,从而达到全员配合、全员监督、全员协调的目的,以保证此项工作能在工期紧、任务重的背景下圆满完成,对于已完成改造的公司和加油站,要总结经验,商讨详细的措施,以保持成果,从外到内的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最后,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要意义,赵昕同志进行了再次强调,他要求,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主动珍惜每一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并第一时间做好转训工作,因为学习对于全员而言,是企业给予的最大福利,中高层人员一定要让每一位员工深刻感受到学习的福利和好处,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可持续发展。

中石化四川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人事处彭信 供稿

学习·创新·业绩

——2011全员培训工作正式启动

自去年公司成立以来,全员学习已成为了公司人事部门、各业务部门及下属公司战略规划工作的重点内容,为切实贯彻全员学习思想,如期达成学习目的,公司人事处牵头,通过现状分析、访谈调研、专题沟通和渠道对比等有效手段,本着提升全体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目的,于2011年3月底确定了公司成立以来首个的全员培训计划,并于3月25日正式启动。

2011年,是中石化四川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团队建设年,面临团队组建时间短、行业经验不足、年龄结构年青化等特点,对于首个的培训工作,从形式上主要采取内训为主、外训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提升内训质量,满足经营发展需求和今年各层级员工的学习需要,除要求全员完成常规培训外,对于总部部门负责人、下属公司营销团队和加油站全员,《加油站服务指南》、《加油站工作人员业务知识问答》等刊物将作为长期的指定学习书籍,以提高专业技能,提升业务水平;对于公司及下属公司职能部门基层员工,人事处利用每周五下午组织全员集中学习人力资源、行政办公、财务应知应会、安全须知等各业务模块的基本内容,以拓展知识结构,促进有效沟通;对于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人事处利用每月中旬的周六全天组织学习和沟通,除安排中石化各业务和管理模块的深层次学习和讨论外,还适时组织领导力、带教力、团队建设力、目标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和拓展,以培养全面思维,丰富管理意识,;而对于公司营销团队,除按时参与以上学习外,同时利用视听材料,于每月营销专题会期间组织学习营销类理论和实战课程,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学习、创新、业绩是公司提倡的价值观念中的重要内容,身为中石化四川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员工,深刻明白,只有珍惜培训机会,利用学习工具,不断学习和深化,才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并创造企业持续发展,员工福利不断提高的骄人业绩。

中石化四川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人事处彭信 供稿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公司首批大学签约实习生培训顺利启动

为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逐步优化公司人员

结构,本着“自主培养、内部提拔”的用人方针,公司首次通过校企合作,从西南石油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引进应届优秀大学生充实到计量化验、营销、设备操作等一线岗位。截止4月底,本次签约的28名应届大学生已全部到公司实习部门报到,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实习生活。

为将该批学生在公司的实习工作组织和实施好,留住愿意与公司共同发展且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公司制定了详细的实习生培训考核方案,并成立了以总经理赵昕同志为组长的培训专项小组,全程参与并推进此项工作,实习公司更是由总经理牵头,设立生活和学习老师各一名,全方位的满足实习需要,保证实习效果。

2011年5月5日,公司第一批共9名计量化验岗位实习生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培训任务并顺利通过了由公司总部人事处组织的统一

笔试和实操考核,为下阶段的深入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充分肯定了实习公司细致而全面的培训组织工作。

2011的大学生实习工程,仅是作为中石

化在四川成品油终端市场全新平台的中石化四川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人才工程中的一个缩影,从今年起,公司将全方位引进管理、销售、技术类各级人才,以实现公司的宏伟愿景和员工的个人价值。

回音壁:

自贡石化带教李老师:我儿子和这批学生年龄相仿,看着他们,就时常想起就读大学的儿子,我知道这些孩子们希望在实习的时候感受到家庭般的关心,学校般的鼓励,因此,我会尽最大的努力让这批学生能在离家和学校都远的地方,不留下任何的遗憾,当然,更希望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的付出和公司的态度,选择留下来,一起实现价值。

成都油库带教王老师:这些学生交给我们,就请一定放心,我们一定要把带教任务力求完美的完成。在生活和学习上我们都安排了专职老师全程跟进,另外每日的例会、每周的周记和每月的考核以及实习期间的商业保险等都应该让这些小孩了解到我们的诚意和用心,我感觉现在的学生好幸福,尤其是到了我们这样的团队。

自贡实习学生代表(屈**):非常幸运能有机会到四川石化实习,更希望能顺利通过最终考核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实习过程中,各级领导都对我们很照顾,老员工也都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虽然实习地离城区较远,但美味的饭菜、丰富的体育活动等让我们能在学习之余找到很多的快乐,我好珍惜自己这段时间的点点滴滴。

成都实习学生代表(刘**):我很想毕业后通过考试留在公司,这短短两个月时间里,他们不厌其烦的在繁忙之余细心的辅导我们,关心我们,不管我们最终能不能留下来,我很感谢他们,离开成都去自贡轮岗的欢送会上,我都默默的哭了,我希望这里每个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中石化四川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人事处 彭信供稿

篇2:培训新闻通讯稿

6月9日,******公司2017年度经理人-员工激励与动机管理培训在江苏公司行政办公楼三楼会议室开班。畜肉部、养殖部、平台及制品共41位经理人参与了此次培训。

首先由人力资源部的****经理为培训作了开班讲话,接着*****老师正式开讲。本次培训持续一天,*****老师从人的导向、动机心理学、管理哲学、奖惩的本质与公平以及沙盘模拟几个方面,用大量实例,深入浅出地讲授了员工激励与动机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并传授了学员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巧,其生动的讲述博得了参训学员的高度认同。

篇3:浅析新闻通讯语言美

关键词:新闻,文字,结构,语言美

一、引言

新闻, 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文体之一, 比如全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就是《新闻联播》。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 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因此也对新闻通讯的语言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试图对新时代环境下的新闻通讯语言美做出探讨。在具体探讨语言美之前, 我们需要对新闻的含义及其特点做出简要说明。

二、新闻的内涵

新闻的内涵包括新闻的定义与新闻的特点两大部分。

(一) 新闻的定义

目前, 普遍采用的定义是纸质媒体 (报纸、杂志) 、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上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或者可以说新闻是以语言 (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为媒介与传播对象进行沟通、影响的一种方式。本文主要说明的新闻通讯是以文字为载体来表达而非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表达的一种文体。

(二) 新闻的特点

新闻的主要特点是新闻通讯语言美的重要依据, 也是新闻通讯写作不能违背的原则。限于篇幅本文只就特点进行简要说明, 不再展开。

1. 公开性

新闻是一种广而告之的文体, 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 没有保密性可言, 受众范围广。因此, 在撰写新闻通讯的时候, 必须清楚明晰地记住新闻读者的身份, 考虑读者的文学层次和文化环境, 才能保证达到宣传的效果。

2. 真实性

新闻通讯必须是客观真实的事实报道, 有一部分通讯会有记者的主观评价。新闻的真实性要求主要内容的真实性, 在强调新闻通讯的语言美的时候, 不能过分诗化, 因辞废意, 导致表达的不明晰和不真实。

3. 可读性

新闻通讯的传播方式主要是读者的阅读。因此, 必须保证新闻的可读性。可读性的实质是文章内容的清楚明晰, 比如语法、拼写、标点符号的正确和结构的逻辑清楚。在新时代的条件下, 可读性还要求文章要使读者爱读, 也就是文章的吸引力。这就既要求文章的内容, 又要求文章的文字。

4. 时效性

新闻是“新鲜的事件”, 是现时代环境下的报道。在使用文字表达的时候也要注意时代的特征和历史的传承。例如网络词汇的使用, “给力”一词本来是中文配音版“搞笑漫画日和———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临时发挥的词汇, 而后在网络上广泛传播。2010年11月10日, 作为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也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作为头版头条标题。因此, 新闻通讯要适当采用网络用语等新鲜词汇, 增强时代性。

三、新闻通讯的语言美

在简要介绍了新闻的内涵与定义之后, 下文将着力说明新闻通讯语言美的主要因素, 在分析了目前主流新闻通讯稿之后, 笔者认为新闻通讯语言美需要做到以下四点:形象化、简练化、典雅化、通俗化。因为语言只是通讯稿的外在表现形式, 语言是用于实现上述新闻特征的工具。

1.形象化

早在南朝时期, 刘勰就在《文心雕龙》中说写文章要“瞻言而见貌”。一篇新闻通讯稿的可读性主要表现在其语言的形象化, 也就是要求文字的准确、生动和鲜活。无论是描绘人、事、物, 形象化的语言都能使其身临其境, 特别是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丰富词汇的描写。比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开头对兰考的描写:“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 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 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 枯草在寒风中抖动。”令读者能够立刻感受到兰考的艰苦环境, 对焦裕禄书记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读之令人深省。而标题的形象化是抓住读者眼球的首要条件, 比如以《在那高高上升的脚手架上》为题来介绍建筑工人创业。

2.简练化

简练不是简单的节省, 而是强调“练”, 要求简明扼要又不失生气。契诃夫说:“简练是才能的姊妹。”简练既是对文字的要求, 又是对结构的要求, 结构的完整和突出是文字简练的前提。简练化要求作者在行文时最大程度地将可有可无的文字删去,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必要的修饰不是可有可无的文字;同时, 要求作者将镜头对准关键的场面, 不要使用过多的文字去进行铺垫和衬托。特别是标题、关键词的使用一定要精练。

3.典雅化

典雅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能够使读者产生耳目和心灵的愉悦, 是传统语言美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作者的文学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为典雅语言的应用, 必须适量而恰当。比如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中文白夹杂的特点使人读来舒适而有书卷气;但当代一些拙劣的模仿者在白话文中掉书袋使人反感。《“红高粱”挑战麦当劳》一文导语的阳刚之气就充分展现了典雅在新闻通讯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4.通俗化

雅俗共赏是新闻语言的最高境界。特别是考虑到普通读者的文化水平并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 新闻通讯稿的语言必须相对通俗, 也就是口语化和大众化。李渔说:“能于浅处见才, 方是文章高手”。新闻通讯作为一种文化宣传手段, 必须深入浅出。在延安时, 毛泽东将共产党军队比为郭子仪, 就是因为郭子仪是当地人民心中的救苦救难的英雄。在具体使用文字时要尽量使用相对口语的词汇而不是艰涩的书面语或者专业名词, 确保低文化水平的读者也能看懂。白居易作诗先给盲老太读的故事也就是这个意思。

参考文献

[1]周剑鸣.新闻通讯语言风格初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3:043

篇4:培训新闻通讯稿

臧副书记代表分公司党委对大家为分公司宣传工作所作出的积极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并对在座通讯员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她讲到,宣传工作同东航的稳定发展紧密相关,要全面贯彻落实东航股份公司和分公司关于宣传工作的要求和部署,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发挥宣传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唱响主旋律,在分公司上下形成和谐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臧副书记希望大家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精神状态,为分公司“做东航最好”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分公司特别邀请了《中国民航报》副总编杨少卫为大家讲授新闻、通讯等写作技巧。杨老师讲到,新闻要到一线去找、要从各种会议和总结里找、要从行业内外各类媒体中找。写文章好比做菜,各种素材要用心烹调,才能打动编辑和读者。独特的视角是写好文章的第一要素,而活用数字和新闻语言,则会使文章简洁有力,令人印象深刻。杨少卫还讲到,写人物通讯切忌“高大全”、刻意编造事迹、不合理的想象,最重要是抓细节。希望大家在写文章时牢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九个字,并用西班牙足球队队训“努力、天赋、专注、谦卑”与大家共勉。

短短的两个小时,杨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声情并茂,与大家分享了十几个新闻案例。通讯员们意犹未尽,受益匪浅,纷纷表示通过培训开拓了眼界,使创作思路更加清晰,对以后做好宣传工作大有帮助。

下午进行的新东航企业文化讲座,由党委工作部副部长陈膺楠主讲。他运用精心制作的ppt,从企业文化概述、东航和东航企业文化发展历程、企业文化学习心得三个方面,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重点解读、宣贯了新东航企业文化,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互动。他希望大家理解认同并自觉贯彻新东航企业核心理念,将其真正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中,超越自我、专注事业、升华心态、严格自律、快乐工作、幸福生活,为实现成为东航最好的分公司的目标、把东航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航空运输企业而共同奋斗。

随后,大家认真填写了新东航企业文化调查问卷,并对分公司的发展提出了想法和建议。

篇5:新闻通讯稿精选

本届运动会开幕式,在历届校运会的基础上,各年级通过“感恩母校放飞理想”、“我的中国梦”、“我的军旅梦”、“我的民族梦”、“我的卡通梦”五大主题进行展示,伴随着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4名解放军战士手执鲜艳的五星红旗,四名五年级男生手执鲜艳的校旗在前面引路!花束队和刀旗队最先通过主席台,依次进入场地的特色方阵代表队让体育场顿时变成了欢乐的世界、运动的海洋。南岗小学“百人鼓乐团”、文艺汇演方阵、四年级小警员方阵、瑟瑟琴声方阵、经典诗词方阵、三年级的街舞方阵、军体团方阵、陶笛方阵、二学年的鼓乐方阵、民族方阵、武术方阵、剪纸花旦方阵、京剧脸谱方阵、一学年爵士舞方阵、妙音童话方阵、动感单车方阵、卡通方阵、所有学校开设的特色课程,都在检阅队中进行了的精彩展示。运动员们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用醒目的横幅、矫健的步伐、响亮的口号展现了健康向上、团结进取、奋勇拼搏的精神风貌。同学们英姿勃发、自信满满,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同学们在课程中的收获,不仅拓展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更是提升了素养。此外,每个学年特色的家长方阵,让我们感受到了,她(他)们为莘莘学子送出最美好的祝愿。

开幕式上,刘玉波校长代表学校致开幕词,对辛勤付出的全体裁判员、运动员、工作人员以及家长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同学们在比赛中展现出南岗学子优秀的素质和风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赛出友谊,取得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张子良老师代表全体裁判员发言,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赛纪,确保运动会的顺利进行。四年二班宋睿航代表运动员发言,胜不骄,败不馁。让“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的理念深植于每位南岗师生心中,请老师家长检验同学们的锻炼成果。

本届校运会共设立了50米跑、100米跑、400米跑、一分钟跳绳、立定跳远、4__100米接力等多个比赛项目。精彩的运动会给全校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玉波校长为竞赛项目鸣响了发令枪,运动员们你争我赶,努力拼搏争取取得自己的最佳成绩,观众席上掌声呐喊声不断,为运动员加油鼓劲。集体比赛分别设立了:小骑士、保卫红旗、播种收获等孩子们最喜欢的项目,比赛中,运动员们抱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在赛场上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人人争做文明运动员,他们努力拼搏,不断进取,超越自我,不仅锻炼和展示了自己的身体素质、体能素质,更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精神。亲子项目场地两人三足、拔河、传球接力跑热闹非凡、乐在其中,家长朋友们在活动中寻找童年的回忆,和孩子们一起度过难忘的时光。

篇6:新闻通讯稿

一、“绿源110”,群众的情感归宿

说起成立绿源110,该社区及计生协主任廖玉秀深有感触地说,“这也源于一次普通的居民家访,居民张玉兰说,‘我活得有点累,有些事难以对老公讲,真压抑;但当面跟别人说,又怕泄露隐私,影响生活。’这虽是一个小问题,但涉及的居民多、影响大,回社区他同大家商量后,认为随着居民户数增多(现达到3300多户人),走访有时难遇到人,且工作量太大。”于是该社区就利用一部专用电话、一张桌子、一个值班员,联合社区计生服务站、托老中心,设立了这个绿源110,清洁居民的心灵,引导社区计生服务站开展生殖保健。现每天接到居民有关情感发泄、健康咨询、困难倾诉、私事交流等方面的咨询电话达30多个。有时遇到一时难以当面回答的问题,值班人员就拿到社区例会中商讨;再无结果,就咨询有关专家,然后回复居民。据初步统计自1月开通以来,回复率及群众满意率都达90%以上。现绿源110正日益成为了居民的情感之家。

二、爱心合作社,社员的爱心之海

在太平桥社区,随时都可以看到街头巷尾活跃着一支配戴“爱心服务队”标志的队伍,他们年龄从10岁—80岁,有领导干部家庭、有计生困难户,有健康人也有残疾人,这支全天侯、全社区、履盖的队伍正是该社区爱心合作社的爱心服务队。如何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到居民的生活扶助中来?该社区通过建立爱心合作社,实行积分存取的办法,即社区设立联络中心,传达居民扶助及需要扶助信息;并制订了一套爱心评分管理细则,对加入到爱心服务队的社区居民,不但配发标志,而对其实施的生活扶助给予积分。同时,居民接受他人(包括社区)的援助则积分予以扣减。并对达到一定积分的居民给予精神、物质奖励。现在,该社区居民生活更方便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社区居民的联系更紧密了,社区风气也好转了。该社区居民小张深有感触地说:“开始我也怀疑在市场经济下,谁还愿意无偿经常性援助别人,现在有爱心合作社,使我信了、服了,也主动成为了社员。”诸如:有时遇到情况,难以接小孩啦!只要我发出信息,其他社员就会主动帮我接到家里。”现在在该社区生活互助、居民自助已成为一项社区居民的快乐事。

三、五分钟救助圈,居民的救生圈

说起五分钟救助圈,这得益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牵头,计生困难家庭的参与。在该社区的张梅花大妈说,我患有心脏病。有一次,患病后,打了“120”,但由于巷道陕窄,所住楼靠里,急救车约5分钟后才到达,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志愿服务者及时赶到,预先进行了平躺、喂药等处理,使我幸免于难。这只是五分钟救助圈服务的一个缩影。该社区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个平台,选取一些具有一定知识和热心的计生家庭居民,进行定期的卫生知识免费培训,增长居民的卫生保健知识,使他们逐步担当起社区紧急卫生服务队的`重任;同时通过定期配发保健药品,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切实解决医疗急救中心五分钟空白期,保障社区居民的生命安全。

四、百帮服务中心,下岗居民的娘家

就业、失业是社区居民中最牵挂人心的事。太平桥社区作为一个城乡结合部,下岗、贫困人口较多的社区(下岗人员约占13%)。面对下岗失业这个困难计生家庭群体,该社区积极搭建服务平台--百帮服务中心,也是吉安市首家社区生活服务中心,该中心主动与市区就业部门联系,设立了阳光职业培训中心,特聘市、区专业职教老师,实行定期分批培训,免费为独生子女等计生困难家庭进行专业培训。针对社区下岗人员知识水平低、年龄偏大、家庭负担重的状况,该社区百帮服务中心主动和万荣花艺有限公司联系,兴办了“万荣花艺加工点”,让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实现了企业发展、职工就业的双赢目标。同时,百帮服务中心还针对靠近赣江,部分居民仍有捕鱼的特点和习惯,因势利导,组建了社区捕捞队。社区投入少量资金添置设备,优先吸收计生困难户加入,实行滚动式发展,抱团闯市场,使该社区的捕鱼效益连年攀升,人均年收入由的0.8万元上升到上半年的0.8万元,增长近五成。百帮服务中心通过整合部门、企业、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拱杆撬动,切实解决了社区居民的就业难题。

五、清茶潭社区流动人口的港湾

篇7:长跑新闻通讯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把“阳光大课间”的理念贯穿于学校的日常工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入冬以来,西约小学积极开展冬季长跑运动。全校师生都参加了此项活动,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四大课间时间,各个班级在体育老师,正副班主任的带领下来到操场组队跑步。虽然这几天气温骤降,但西约小学操场的跑道上,师生们跑步正酣,热火朝天。跑步过程中,同学们始终保持着整齐的队伍,跑步速度不紧不慢,做到轻松长跑。几圈跑下来,尽管有些累,可是同学们仍然坚持完成长跑任务。

长跑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师生积极参与长跑健身的热情,师生集体长跑活动,学生们更能领会到运动的重要性,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师生关系更融洽,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养成。

桂城西约小学 邓文姬

篇8:国家通讯社新闻改革的尖兵

“新华视点”专栏4年中播发了上千篇稿件,报纸采用率始终保持100%,常常是一篇稿件被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媒体采用,好评不断。虽然大多数稿子在2500字以上,但很多报纸不惜版面,加登照片或漫画,整版推出。尽管采用“新华视点”稿件的报纸特色各异,但不管“新华视点”在哪家报纸上落地,其犀利的目光,入木三分的剖析、深邃严峻的思考、直指症结的针砭,在各个报纸上都能定格成一块独具震撼力的版面,引起一定的反响,显示出较为成功的品牌效应。

“新华视点”栏目是如何运作的?它成功的经验有那些呢?

一、“新华视点”定位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顺应了中央新闻改革的大思路

一个专栏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明确的定位。“新华视点” 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高度、战略高度关注的关键性重大课题组织报道,准确地阐述了中央精神,及时传递了宏观信息,恰如其分地总结了新鲜经验,充分体现了国家通讯社在报道重大事件、正确引导舆论方面的权威地位;紧紧围绕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组织报道,实务工作者看了这些报道,可以从中受到某种启发,找到新的思路;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报道,为亿万老百姓所关注,强化了正确引导舆论的功能。

“新华视点”这一定位也顺应了中央新闻改革的大思路,在“三贴近”尚未提出之时,自觉地做到了“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所以它一诞生,就受到媒体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新华观点” 能够在党和人民广泛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上,高扬新华社的声音。一篇篇“视点”稿件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不仅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也引起新闻界甚至中央决策层的震动。如“新华视点”的开篇之作《惨痛的教训深刻的警示——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受贿及腐化堕落剖析》,直击当时国内外广为关注的胡长清受贿案,对这名党的高级干部受贿腐化堕落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既回答了老百姓心中的疑问,又对领导干部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数百家媒体争相在显著版面刊载,使“新华视点”一炮打响。又如今年4月“新华视点”对江苏“铁本”事件的报道,今年以来国家接连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控制某些行业过度投资,然而一些地方大干快上的现象仍然不减。“新华视点”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常州一企业违法占地6000亩,连闯“红线”上钢厂的讯息,进而深入挖掘,层层剥笋似的剖析,揭示了当地政府部门在坚持科学发展观、行业重复建设、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等四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4月4日,“新华视点”以消息版《拆千多户民房 占六千亩地》、通讯版《连闯“红线”上钢厂 毁田拆房惹民怨——关于常州一民企在长江边违法占地近6000亩的调查》、评论版《求“发展”岂敢无法无天》及10多张富于冲击力的图片同时推出,这组报道因其独家性、深度性和创新性等,广泛占据了国内外各类媒体的重要版面。报道一播发,立即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派出由11个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全面查处江苏铁本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2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责成江苏省对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项目有关责任人作出处理,研究部署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和严格土地管理工作。随后“新华视点”又陆续播发了《“铁本”事件追踪:“铁本”的代价》、《铁本:违规上马偏离科学发展观——江苏“铁本事件”始末》等深度追踪报道。“新华视点”对“铁本事件”的报道以选题准、剖析透、立意高在新闻界乃至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新华视点”定位于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不避重就轻,不吞吞吐吐,敢于说实话、报真情、细追责任。长期以来,老百姓都知道药品回扣严重,深受其害,但苦于不知真相。“视点”记者迎难而上采写的《莫让“回扣药”玷污“白衣天使”》,通篇采用谈话实录的方式,对药品回扣风进行了多层次的剖析,用3位医生的亲身经历揭露了药品回扣的内幕,随后又展开了《从“医药代表”看药价虚高》、《谁来保护患者权益》等系列追踪报道,对药品回扣这一丑恶现象进行了穷追猛打的揭露,直接引发了一场全国新闻媒体声讨围剿医药回扣的报道战役。又如《“牛城”何时不吹牛》,以政府举债建“牛城”,农民忍痛卖奶牛的典型事例,揭露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等。“新华视点”采编室主任陈芸说:“能够用手中的笔揭露丑恶、召唤正义,还有什么比这更荣幸的呢?”

“新华视点”敢于触及和探索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以详尽的事实为依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提炼,采写出力作。如《中国农村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来自安徽农村的报告》等都属于此类报道。农民负担问题一直“剪不断,理还乱”,虽然揭露农民负担过重的稿件屡见报端,就是看不到解决的办法和希望,“新华视点”播发的《中国农村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来自安徽农村的报告》向全国农民报告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好路子。文章以安徽农村的税费改革试点为例,以事实为根据、用数字来说话,通过改革前后的对比来说明改革的成绩。文章并没有局限于此,又从根源上深层次分析了变“人收费”为“法收费”对于彻底解决农民负担的重要意义,指出这一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村的各种收费正本清源。

二、“新华视点”能言其他媒体未言之事,报道新颖翔实;对问题剖析深刻,高屋建瓴,给人以启示

“新华视点”是一个深度报道栏目,即使报道的是众人皆知的重大事件,但挖掘的是深层信息;即使追踪的是各个媒体已经报道过的问题,但提供的是新情况、新角度、新启迪,在采写深度报道时能言其他媒体未言之事,报道新颖翔实。在激烈的“新闻战”中,充分展示了新华社的权威形象。如对郑百文问题的报道,“新华视点”记者谢登科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采访,发掘出大量的独家新闻素材,写出了较有深度、高度和厚度的报道《假典型巨额亏空的背后——郑百文跌落发出的警示》,直捅郑百文问题的要害——作假,且从源头追起,第一次全面暴露了郑百文从作假上市到巨额亏空的真实面目:“一边是越吹越大的数字,一边是越戴越多的桂冠;红极一时的背后掩藏着弄虚作假、胡作非为”、“一边是冠冕堂皇的理论,一边是移花接木的骗局;唬人一时的‘郑百文经验’把银行牢牢套住”、“一边是越铺越大的摊子,一边是越堆越高的债务;高速膨胀下的失控加速了‘郑百文’神话的破灭”。报道发出后,立即在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和证券界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郑百文现象”冲击波,引起媒体和专家的热评。国务院领导当即责成中国证监会就“新华视点”的报道涉及的郑百文问题作出汇报,并批示要彻底查处郑百文事件,深刻总结教训。

“新华视点”在采写深度报道时,访其踪,言其详,刨根问底,力求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透视新闻事实。如萍乡花炮厂爆炸案,是“新华视点”最先报道的,为下一步的深度报道赢得了先机。这时,国务院召开总理办公会,通报了萍乡“3·11”事故,对全国安全生产作出部署。“新华视点”记者根据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迅速采写了《有人收钱 无力监管——“3.11”事故的追踪与反思》一稿,着重挖掘导致事故发生的干部管理上的问题和其他人为因素,提出“吏治腐败”的新问题;根据事故中学生伤亡人数较大的情况,“新华视点”记者又采写了《中小学安全教育及管理现状堪忧》一稿,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批示要把安全卫生列入教学内容。其后“新华视点”又播发了《愿悲剧不再重演——江西萍乡“3·11”爆炸事故追踪》的通讯,公开披露了“3·11”事故前前后后的内幕。在这一阶段的报道中,“新华视点”共采写了六七篇内参稿,基本形成了全过程、多角度、深层次反映“3·11”事故的系列报道。江西广大群众尤其是萍乡的普通干部群众拍手叫好,纷纷称赞新华社坚持正义,敢于碰硬,分析揭露问题入木三分,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新华视点”播发的稿件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对重大案件、事件的追踪,如《从沈阳17个“一把手”落马看党内监督》、《哈尔滨“宝马肇事案”为何一波三折?》等;二是对热点问题的透视,如《英雄救火献生命 家属含泪上法庭——中国首例见义勇为赔偿案引发的争议》、《“周岱兰现象”折射民工社保困境》等;三是对改革新事物的评述,如《如何选出群众满意的干部》、《博士生“炒”导师凸显了什么?》等;四是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揭露,如《杨八郎屯的钟声敲响了什么?》、《八个部门为何管不好一头猪》等。不论哪一类稿件,其共同点是:尽可能真实、全面地展现新闻事实,突出思想性和分析性,透过现象看本质,给读者以启示。

三、“新华视点” 在具体运作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改革和创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新华视点”的深度报道之所以显露出勃勃的生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改革、与时俱近的时代精神。

用栏目方式组织深度报道,在新华社的历史上尚属首创。“新华视点”以实践证明,新华社不仅能办栏目,而且有着任何媒体都不可比拟的优势。“新华视点”问世后,引发了媒体“视点”栏目遍地开花。“新华视点”栏目的稿件不断整版地刊登在各报的“热点聚焦”、“今日关注”、“焦点”栏目中,抢占了引导舆论的制高点。

“新华视点”在运作上采用了改革探索和创新的方式。首先,它冲破了长期形成的很多领域、问题不能报道的禁区。其实,没有不能报道的领域,只有不能发的稿子。如对郑百文等公司的黑幕、萍乡爆炸案、古交“三讲”弄虚作假、小煤矿安全、药品回扣、农村土地流转等揭秘性的报道,都是指导思想突破的成果。

“新华视点”的第二个突破是深度报道也要讲究时效,保证报道的新鲜性。首先,“新华视点”密切监控新闻动态,利用各种信息渠道,从每天已发或将要发的消息中寻找第二落脚点或第二新闻点,做快速跟进式报道,在可能的情况下,提前策划、采访,以争取最佳时机发稿。如《救救文凭》系列报道的成功之处在于策划,“新华视点”以江总书记讲话中批评领导干部“混文凭”及“假文凭”现象为契机,及时策划了《救救文凭》系列报道,赶在人大会议召开的第三天播出,引发“两会”代表对“文凭打假”现象的热烈讨论,增强了报道的新闻价值。其次,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新华视点”充分发挥分社优势,争取第一时间介入,拼抢报道先机。如武汉空难、合江翻船、江门爆炸、张君团伙持枪抢劫杀人、山西富源煤矿爆炸事故等,“新华视点”的记者都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捕捉到第一手鲜活、真实的新闻素材,抢在所有媒体之前发出详细追踪报道。这些报道现场感强,追出了案件背后的种种问题,揭示了案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每篇都是至少20家媒体采用。有了抢新闻的意识,新华社点多面广、实力强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此外,“新华视点”采取内参稿件与深度报道同步运作的方法,争取发稿时间。如《“牛城”何时不吹牛》一组稿件,内参稿刊出的当天,“视点”公开稿同时播发。这组独家报道事件典型、内容翔实鲜活,切中时弊。报道形式上的对比手法,也运用得恰到好处。被媒体广泛采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新华视点”的第三个突破是深度报道不一定都是长稿,如《杨八郎屯的钟声敲响了什么?》一稿,还不足2000字,稿子虽短,事例典型,细节生动,意味深长,实际比很多长篇大论内涵还深刻。“新华视点”的稿子新闻性、可读性强,并力求简练,无多余的话,所以不管是不足千字的短稿,还是长达万字的长稿,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新华视点”在写作形式上也积极探索和创新,采取新闻事实加记者点评、采访实录、拼盘式、讨论问题体、大综合体等新形式,改变了千篇一律的三段式长稿模式,体现了多视角的栏目定位,不仅读者喜欢,而且给了媒体在版面上再创造的机会。

四、“新华视点”整合了新华社资源优势,实行“开门办栏”,举全社之力,全方位经营一个品牌

“新华视点”之所以成功,还因为它扛的是“新华”牌,利用的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依靠的是整体合力。“新华视点”在业务创新方面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用栏目整合通讯社资源优势,举全社之力,全方位经营一个品牌。

首先,“新华视点”整合了人力资源,在用人机制上进行大胆改革,在国内部范围内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形式,组建新华视点采编室,设7至8个固定岗位,一年一聘,同时设立流动岗位,从分社抽调精兵强将轮流到“新华视点”采编室工作。竞争与流动,是“新华视点”的两个基本机制。竞争上岗,激活了人的潜能,形成一定的压力,营造出奋发向上的氛围。流动用活了优势资源。“新华视点”如此强大的采集新闻的力量,是任何一家媒体、任何一个栏目无法相比的。

其次,“新华视点”整合了新华社的报道资源。它打破了行业、地域报道的界限, 冲破了内部条块分割,充分利用特有的分社资源,从而更有效、更深入、更迅速地报道了新闻事实。只要选题需要,哪个部门、哪个地区都可以跑。这股力量的出现,对于分社记者地方化、总社记者部门化构成一种冲击力量。这种资源整合,正是通讯社提高报道影响力的捷径和优势所在。与此同时,当栏目有了一点名气之后,日常报道中好的选题越来越多地流向“新华视点”,逐渐形成品牌效应。

再次,“新华视点”有个方针,叫做“开门办栏”,举全社之力,全方位经营一个品牌。通过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共同打造一个品牌。“新华视点”除每周5天在通稿7条线路上展示外,还利用社内各种新闻载体扩大影响。《新华每日电讯》几乎全部采用了“视点”稿件,并在重要版面突出展示;新华网在首页开辟了“新华视点”专栏;《内参选编》开设了“新华视点”专栏。“新华视点”还与摄影部合作,实现了视点稿件配发照片,图文互动,使栏目的品牌效应得到全方位的显现。这种优势也是任何一家媒体无法相比的。这也说明,“新华视点”这一名牌栏目是全社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

篇9:新闻通讯稿

新闻通讯稿

11月30日,首届亚洲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在上海松江正式开幕。本次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来自亚洲2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新闻传播学界专家学者共襄盛会。

本届论坛以“新媒体 新亚洲——新闻传播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为主题,旨在通过邀请亚洲国家新闻传播学院知名专家和学者开展对话,探讨新闻传播在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新媒体给亚洲新闻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讨论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重构亚洲新闻传播新局面。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印度海德拉巴大学副校长麦克阿瑟·帕塔萨拉蒂·桑杰,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冯庆华主持了开幕式。

郭卫民主任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契合了亚洲创新发展的大势,反映了媒体格局变化的趋势,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亚洲各国只有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才能实现亚洲持久和平与繁荣。同时,郭卫民主任提出三点希望:第一、增强推动亚洲合作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做好增进亚洲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和纽带;第三、深化亚洲各国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

赵启正院长在发言中指出,目前亚洲国家的国际话语力相对较弱,亚洲国家的形象常被歪曲,反映亚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声音常被忽视。他建议,亚洲各国间应建立更多直接的新闻信息交换渠道,广泛开展媒体合作。同时,赵启正院长提出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三项重要改革任务:

一、造就怀有全球视野的一流新闻传播人才;

二、推动新闻传播学术创新;

三、鼓励新闻学院的师生成为亚洲各国间开展公共外交的先锋。

我校党委书记姜锋认为,此次论坛十分契合上外的“多语种+”战略,希望上外可以为亚洲新闻传播事业输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并且可以与亚洲其他各国的新闻传播学院一起,共同创造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争取亚洲的国际话语权并提高其国际影响力。

开幕式结束后,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主持了主旨演讲。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新闻卓越教育负责人范克森·班达,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王建军,德拉沙大学发展办公室主任、菲律宾传播教育者联合基金会主席马可·莫丽娜·波罗等嘉宾分别作主旨演讲。陈昌凤教授在演讲中表示,亚洲新闻传播在普识性原则的基础上,要兼有本土化特点,并结合不同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形成亚洲共识。范克森·班达先生指出,新闻传播教育需要结合行业发展,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

为期两天的论坛共设置了5个主题、8场分论坛。在主题为“新媒体环境下亚洲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和合作” 的分论坛中,各位外国代表分别研究了本国媒体发展的多样性、特殊性。作为发展中国家,各国又在新闻教育、新媒体技术对社会发展影响等方面存在共同的问题,需要共同合作才能解决。各位学者深感加强合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一位会议代表提出,在未来对于亚洲的新闻教育上,我们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立性,需要有更多、更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其余分论坛分别以“新闻传播在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角色”“新媒体给亚洲新闻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时代亚洲媒体格局的现状和展望”和“新技术背景下影视国际传播的途径与规范”为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论坛期间,郭卫民主任一行在姜锋书记的陪同下参观了“传媒技术·上外故事”主题展览,并听取了郭可院长关于我校多语种舆情直报工作的汇报。郭卫民主任充分肯定了我校在国际舆情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他表示,舆情工作要做好是有一定难度的,除了对于信息的了解、收集外,还要有一个分析研判的过程。希望我校继续按照“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输送更多国际化人才。

12月1日,论坛圆满闭幕。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樊娟主持闭幕式。部分专家学者为论坛进行总结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出席闭幕式并讲话。曹德明校长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他表示,通过此次论坛,我们建立了亚洲国家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联络机制,开拓了以亚洲新闻学院院长论坛为主旨的官方网站,开展经常性的信息发布,建立亚洲新闻传播人脉库,两天的盛会为我们共同推进、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北京大学陈刚教授在闭幕式中作总结发言,并提出五个方面的学术意见:

一、新闻传播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和专业领域;

二、新闻传播人才应该是以多元公众利益为已任的新闻传播从业人员;

三、新闻传播教育者一定要适应新的变化来更好的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

四、新闻传播学科正在面临重大的技术挑战,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技术正在成为新闻传播学科尤其要高度关注的一个领域;

五、新闻传播是一项全球性的事业。亚洲各国的师生以及传媒从业人员应该跨越政治文化的藩篱,分享价值观念和专业经验,积极开展同行合作互助共存协同发展。

上一篇:积极参与英语课改 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下一篇:辅导与激励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