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分析

2024-07-15

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分析(通用11篇)

篇1: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分析

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分析

今年自4月份以来,全国上下经历了复杂多变的异常气候,多重自然灾害,复杂经济形势等诸多挑战,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把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到实处。

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一)农业生产稳中有升<1>是粮油产量保持稳定。<2>是畜牧水产产量小幅增长。<3>是蔬果产量稳定增长。

(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是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灾后重建的加快实施、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促进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2>是家庭经营性收入稳中有升。粮油、蔬菜、瓜果等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总体上涨,带动了家庭经营性收入提升。<3>是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三)农业项目加快推进<1>扩大内需。<2>是重大项目强力推进。<3>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1>是强化对优势特色产业的支持。<2>是积极推进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发展。

<3>是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4>是加速推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五)民生工程深入实施一是全面提升农业农村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 <2>是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加快推进

<3>是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工程。<4>是加大农村帮扶资金的投入。(六)新农村示范建设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1>是抓好规划的编制工作。<2>是积极推进产业发展。

<3>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4>是加快改善农村生态环境。<5>是打造综合示范带亮点。

(七)农业经营治理机制不断完善。<1>是进一步规范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是积极完善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新机制。<3>是加快发展农民专合组织。但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花气力、下功夫。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尤其是今年粮食大面积受损,务必统筹兼顾,始终坚持:

第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第二,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确保粮食安全。

第三,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第四,大力提高农民收入。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

篇2: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分析

用环境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增强信用意识不断提高信用等级使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信贷服务的安全区,加强舆论环境建设切实加大党在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营造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用优良的环境推进农业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随着特色经济的加快形成,必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今后一段时期内,全乡工作重点将围绕县委提出的“三大战略、六大突破”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客观地讲,我乡虽然区位优势明显,并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无法回避的是全乡18000人口中有12000人口在农村的现实。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为全县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乡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并全力而为之的一件大事。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把农业和农民作为重要的链条,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以此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退耕还林工程和“路、城、点”森林生态群带建设顺利实施,林业经济效益显著。

当前全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爬坡阶段,一个布满希望和战略性调整的转折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市平均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当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经验与做法值得我们去总结、推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运用好、坚持好、发挥好。

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就是要求我们借鉴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工业技术手

段推动农产品加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全面创新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从我乡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来看,应该努力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明确三个方向。首先是树立以工业带动农业的意识。农业所处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与农业相配套的加工业,依靠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资装备,改善生产条件,吸纳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配置农村资源,使农业获取更高效益。其次是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农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吸引各类资本和市场主体投资农业非凡是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再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按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农产品市场品牌,壮大产业产品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二是把握四项原则。把握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突出壮大龙头企业群,避免建设上的“平面推进”;把握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发展及与之相联的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形成特色鲜明的加工企业群和主导产品群,我们近几年在结构调整思路的引领下,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茶叶、果、烟花鞭炮制造业等加工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全乡重要企业群和产品群;把握互惠互利原则,大力推动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让农民不仅享受到出售农产品的直接利润,而且逐步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间接利润;把握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激励,调动农民参加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三是树立五种观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传统生产观念提出了挑战,更新观念。第一,树立“市场第一”的观念。以需求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新机制。第二,树立“比较优势”的观念。我们在确定抓好烟、果、茶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特色、规模和效益,促进了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迅速转变。第三,树立“适

当超前”的观念。我们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高举调整的旗帜,积极引导农民追踪市场,超前调整,大力推广种草养畜、猪沼果(鱼)、粮经套种、林中间作、种养加一体化等新型高效模式,使农民收获到可观的调整效益。第四,树立“整体联动”的观念。做到经济与社会、农业与其它产业、农村与城镇协调发展,整体联动,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在社会循环中获得可靠依托和支持。第五,树立改革促调整的观念。通过改革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方式,促进农业结构有序调整,探索构建新的经营治理机制。四是突破六大难点。当前农业产业的发展实质上存在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既是我们工作推动的难点,也是我们实施突破的重点。这些难点概括起来就是培植主导产业难、建设标准基地难、发展龙头企业难、拉长产业链条难、扩大经营规模难、拓宽销售渠道难“六难”,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认真研究,做到一“难”一策,一“难”多策,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破解难题。如面对农业产业链条上存在的一断二短三恶性的情况我们就一一采取措施进行“链接”,针对“一断”即多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利益分别由不同主体独享,农民得利少的情况,我们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并支持他们发订单、返利润、几提供一回收等办法,形成与基地和农民利益的紧密联接,提供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收成后回收产品,农民只管种植,不承担任何风险,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模式。

二、坚持用农业产业化引领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因此,发展农业必须改变传统生产模式,积极引入新观念、新思路。要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加速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要害。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行区域产业开发合作和利

益共享机制,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统筹协调

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实现农业农村协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和手段。农业产业化也决不是简单的“企业+基地+农户”的重组,而是一种体制上的创新。要做到统筹协调,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使之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加快工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实践证实,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工业化的水平也相应较高。二是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在全县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农业产业化既是产业支撑又是城镇的特色所在。我们应该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在龙头企业布局上实现由零星分散向城镇园区集中转变,在产权结构上实现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在经营形式上由经营向民营转变。使农业产业化繁荣城镇的商贸业,做旺了城镇的人气、财气、商气,增强了乡镇经济实力。三是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一主三化”战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农业产业化是要害。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一部分农民经过培训外出务工,一部分农民就近转化到非农产业。这些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给城市带来更大的消费市场,形成了良性发展。我们用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还表现在推进了产业扶贫帮困工程,通过扶持项目和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改善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致富能力。

四、坚持创新领导方式驾驭全局

对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驾驭,是检验我们非凡是基层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创新对农业的指导方式,从过去单纯用行政手段抓农业转到用市场经济办法引导发展,从过去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生产上转到指导发展、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上,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民转移,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社会进步。

改进党委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方式。首先,树立产业融合思想。我们把农业看成一个大产业,不仅三次产业之间要融合,农业内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产业之间也要相互融合。坚持让农业与其他产业在分工的基础上合作,在合作的指导下分工,不离开农业,不抛弃农业,不损害农业,拧在一起,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第二,运用典型推动发展。许多真知灼见、鲜活的经验往往来自基层,及时推而广之,以点带面,就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收到“一个典破道题,一批典型活全局”的事半功倍之效。第三,整合部门资源。采取多种措施,整合部门资源,聚合部门力量,让部门参与农业产业的发展,形成共建合力。并不断改进各部门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方式,取得良好效果。

篇3: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分析

一、新形势下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总体现状分析

从总体上看, 新时期农业生产持续增长, 农民收入不断增高, 农村社会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改革继续深化, 农村社会保持稳定, 这些都是农村党群干群关系良好的全面体现。同时, 农村基层党群干群关系也不仅仅如此, 下面从农民和党员的现状及农民和党员、基层党组织关系的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 农民与党员的现状

新形势下, 我国农村劳动力阶层主要分为农业劳动者阶层、雇工阶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阶层、农村管理者阶层 (村民小组长) 。由于农业收入增长缓慢,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 农民的观念和意识也在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大一部分农民对国家政治热情上升, 关心国家对农村的方针政策, “农民通过阅读报纸、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 从中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法规, 他们到城市打工, 在感受现代文明的同时, 也唤醒和催生了他们的民主法制意识, 参政议政愿望日益强烈。”[1]他们渴望了解国家政策, 但是普遍的现象是农民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只是知道, 而对与自己的利益关系有多大联系以及如何实现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国家政策在农村的实施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

农村党员人数近年来数量百分比曾下降趋势, 留在村里的干部人数偏少, 年龄偏大, 而且女性党员人数严重偏少, 并且他们的学历偏低。另外, 农村入党积极分子数量上呈下降趋势, 党在农村的后备力量不足。党组织在农村发展新党员少, 并且青年农民入党积极性不高。由于乡村基层干部既是干部也是农业生产者, 因此不少乡村基层党员干部主要精力更多地放在了自己致富上, 很少抽出时间来进行学习,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奔小康的积极性也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二) 农村和党员、基层党组织关系的现状

新形势下, 农村党员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 党十分强调党员干部的先进带头作用。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 农民自主劳动性被调动起来, 党员干部的先进带头作用也逐渐被淡化。党员和农民的关系也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农村党员大多致力于自家生产发展致富。党性意识淡化, 党员先进性体现不足, 基本混同与普通农民, 致使他们在农民中凝聚力和号召力不强。农民群众对党员和党组织的依赖性也在下降。在党的强有力领导下, 农村各方面了巨大变化, 对党的基层组织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二、新形势下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基层党组织干部威信下降, 农村党群干群之间思想隔阂加深

由于基层党组织干部威信下降, 越来越多的农民进京上访。关于基层党组织干部的威信指标如何, 2004年5-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曾对上访者做了一组调查。调查显示, 从党中央国务院一级一级往下推到乡党委乡政府, 干部在群众心中威信程度基本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群众在回答县委县政府、乡党委乡政府的威信“很高”一项中各占1.4%、0%;“很低”一项中却高达66.5%、76.1%。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向心力极低而离心力极高的事实。“不少人表示‘愿意跟着党中央走, 不愿跟着基层党组织走’。”[2]

在农村社会转型的进程中, 党员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思想隔阂加深、感情弱化、关系疏远的倾向, 导致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下降。在农村党员干部为农民群众做点实事时, 农民群众却会怀疑党员干部从中也会为自己谋私利, 他们从在心理上就对党员干部的做法产生怀疑。基层干部很少亲自关心农民的利益和日常生活中的困难, 农民遇到困难时也极少找党员干部帮忙, 而是找亲戚和邻居。

(二) 农村党群干群之间利益冲突趋势加强、矛盾复杂多样且公开化程度凸现

我国在革命和建设时期, 党群干群之间是同志、战友般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村党群干群之间呈现出利益关系冲突趋势加强、矛盾复杂多样且公开化程度日益凸现的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某些党员干部为了突出“政绩”, 搞形象工程, 让人民群众承担经济重担, 直接导致群众的强烈不满。二是少数党员干部搞腐败和不正之风, 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加剧了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立。[3]三是基层干部对农民政治、经济和人身财产的侵害。地方村务公开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情, 实际全由村干部说了算;农民最为关心土地转让金的分配问题, 现在虽然从法律上讲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 但实际执行中就成了干部所有。[4]这些矛盾导致了党群干群利益关系冲突趋势加剧。同时, 由于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剧, 农民的民主平等的意识明显增强, 也敢于公开表明自己有权参加相关村务的决策的制定, 并对上级文件政策有知情权。近些年来, 在利益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 群众上访现象层出不穷, 向高级政府公开表明自己的不满。

摘要: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始终是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新形势下, 我国基层党组织、干部和农民群众自身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与之前有着明显的改变,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新形势下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作一梳理。

关键词:新形势下,农民,党群干群,关系,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木兴.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干群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 2005.

[2]张富良.当前农村干群关系成因的主体分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4) .

[3]肖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党群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 2010.

篇4: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分析

一是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地方农业立法要明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突出地方改革发展急需和时代要求,适时把农村改革发展的成熟做法和经验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围绕健全严格规范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制定我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修订江西省征收土地管理办法;围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制定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围绕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制定我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和渔业条例。

二是加强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监督工作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个基本方向,依法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战略任务,对我省基本农田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等情况加强监督;围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个根本要求,支持和督促政府加快我省农村金融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工就业创业。

篇5: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为全市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并全力而为之的一件大事。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把农业和农民作为重要的链条,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以此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农业总产值完成11.92亿元,比2002年增长17.16%;粮食总产量达21.08万吨,比2002年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42元,比2002年增加261元。“南烟北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2006年烤烟种植面积达5.1万亩,预计产量12万担,烟农收入7500万元,比2002年增加2.4万亩、8万担、5924万元,产量、效益稳居全区第一,成为**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并已通过全国农业生产(烤烟)标准化管理示范县验收;桑蚕生产实现突破性发展,2006年桑园面积达到2.17万亩,预计全年鲜茧产值突破500万元。甘蔗种植面积达2.6万亩,产值2000万元。生姜、水果、茶叶等传统经济作物生产通过引导和扶持实现稳步发展,中药材生产成为新兴的农业产业。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取得重大成效,畜牧水产业健康发展,2005年肉类总产量达3.79万吨,水产品产量达4600吨,比2002年增长28.04%、48.39%。退耕还林工程和“路、城、点”森林生态群带建设顺利实施,累计完成造林10.1万亩,林业经济效益显著。当前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爬坡阶段,一个充满希望和战略性调整的转折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市平均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当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经验与做法值得我们去总结、推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运用好、坚持好、发挥好。

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就是要求我们借鉴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全面创新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从我县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来看,应该努力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明确三个方向。首先是树立以工业带动农业的意识。农业所处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与农业相配套的加工业,依靠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资装备,改善生产条件,吸纳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配置农村资源,使农业获取更高效益。其次是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农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吸引各类资本和市场主体投资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再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按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农产品市场品牌,壮大产业产品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二是把握四项原则。把握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突出壮大龙头企业群,避免建设上的“平面推进”;把握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发展及与之相联的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形特色鲜明的加工企业群和主导产品群,我们近几年在“南烟北桑”结构调整思路的引领下,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烟叶、茧丝、生姜系列、果品加工等加工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全市乃至全区重要的企业群和产品群;把握互惠互利原则,大力推动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让农民不仅享受到出售农产品的直接利润,而且逐步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间接利润;把握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激励,调动农民参加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篇6: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分析

农业农村工作汇报材料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发言提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我是xxxx的党委书记xxx,首先对到会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你们的指导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结合我自身感受和经历,对我县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做一个简要的发言。近年来,我县始终深入贯彻省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二次、三次全委会精神,全面掀起“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活动热潮,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和新农村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三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三农”工作深入人心。全县始终坚持将统筹城乡发展的着眼点、着力点、工作重点放到三农问题上;始终探索落实好优势产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强化了新农村建设,把三农工作作为总抓手,统领各项工作。二是强农惠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通过健全补贴制度,加大金融支持,提高中低产田改造、加强乡村公路建设、集体林权的改革等措施,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三是优势特色产业突出发展。发展以烤烟为主的特色产业,通过突出特色产业发展,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四是农村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有了新突破,新农村示范点也稳步突进,民族团结工作和巩固边疆繁荣稳定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得到了加强。

篇7:新形势下农业机械推广分析论文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各个方面均已进入自动化、智能化的体系中。作为关系到全社会民生问题的农业问题,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生产效率,也要不断朝自动化方向发展,广泛地推广农业机械,能够切实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周期中的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民收益,并且能够解放一部分农民劳动力进行其他行业的劳作,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增强我国在世界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1农业机械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推广工作不够专业

在农业机械的实际推广过程中,由于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大多受教育程度限制,本身对于农业机械的作用、功能、经济效益及具体的使用方法阐述、传播不清楚,力度不够,导致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不能保质保量地展开和进行,且农业推广工作者近年来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引进不到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匮乏,最终使得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不专业,推广理念落后,工作效率偏低,无法完成正常的推广工作。

1.2农民的购买能力不足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广大农民群体的收入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人员基数过大,导致仍然有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一般,农民没有多余的钱财购买农业机械,进行农耕中的自动化投资。现代化农业机械的租赁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竞争相对较小,以致大多数农民不会选择使用租赁的农业机械,最终仍然是以自身的劳动力为主要输出,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

1.3相关工作的经费有限

在农业机械的具体推广工作中,由于相关部门对于部分地区的农业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农业机械的推广经费少,无法展开切实有效的工作,草草略过,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农业器械的推广工作中,应该加大其工作经费额度,使得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展开行之有效的策略,多次市场教育和宣传,必定能打动一部分有能力的农民群体,进而再由农业大户带头,在区域范围内进行有效推广。

2农业机械推广策略

2.1提高专业水平和思想意识

提高从事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影响到农业机械最终普及率的重要因素。在推广普及工作中,与农民最先接触的是推广人员。因此,推广人员的专业性也是农民在潜意识中判断其机械效用的标准之一。建议相关企业部门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结构,不断更新新鲜血液,引进了解现代化科技的人才进行推广,才能切实有效地打动农民群体,并且在前期起到一个良好的宣传推广作用,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从接受现代化机械开始到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

2.2完善农业机械的推广体系

按照以往的传统推广经验,目前的工作模式主要是建立各省市的农业机械推广总站,并由总站负责总指挥,向各乡镇的农业机械推广站传达宣传指令和工作要点,进而展开具体的推广工作。这种竖向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大打折扣,农村的实际情况与传达的统一途径有偏差,无法调动农民对农业机械的好奇心和热情,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效率需求。因此,在新形势下,应该积极建立起农民与农业机械生产单位之间的联系纽带,通过农业机械生产单位的营销活动等,找准农民的需求点,最终做好对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

2.3加强示范基地的建设

在具体的农业机械宣传推广工作中,单单依靠口述的宣传是无法使农民信服的,更不可能一次投入太多的钱财自行购买机械进行试验。因此,在推广工作中,应该积极建立示范基地,具体操作可以选取部分区域,引入现代化农业机械进行耕作,邀请农民进行参观考察,切实看到农业机械的效率及带来的效益,通过实际成果来说服农民,进而起到对农业机械的宣传推广作用。

2.4建立农业机械的补贴机制

由于在现阶段,农民对于农业机械的购买能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强太多,很多人在一开始对农业机械就望而却步,因此在前期的推广工作中,可以建立农业机械的补贴制度,购买固定的机械给予一部分补贴,激发农民的购买热情和使用频率,并且可以起到超强的带动作用。

3结语

在新形势下,通过提高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健全推广的体系,加强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展示功能以及农业机械的补贴机制,不断激发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认可和使用热情,最终提高全社会的农业运行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切实提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稳定性,增强国际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篇8: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分析

(一) 农村教育发展速度放缓, 教育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2009年1月初, 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 其中有一句话发人深省,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 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 甚至还要高, 现在不同了, 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①这种现象说明农村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的衰退。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大量优秀教师跳槽去城市中学, 农村师资流失严重;国家资金投入低、教学环境差;大学学费太高, 一个农村家庭拿出几年的收入才能培养一个大学生;即使农村孩子考上了大学, 毕了业却难求一职。这就加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蔓延, 也必然要影响到农村的高中教育。据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调查, 60%以上的农村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 不能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而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高楼大厦需要基石, 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

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 只接受过初中以下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远不能适应在城市就业的需要, 即使就业也只能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从事收入较低的简单劳动, 此次农民工大范围失业, 根源在金融危机, 但和农民工自身的劳动技能不无关系。在改革开放30年的巨变中, 两代农民工的谋生技能并未发生质的飞跃。大部分农民工初中毕业, 小学毕业的也有相当的比例, 这决定了其从事的行业和应对外来风险的能力较弱, 加之各级部门一直疏于对他们的培训, 危机一来, 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他们。即使重新回乡劳动, 靠一双手也建设不了新农村, 得用脑力和科技创新的力量。

(二) 教育方向的偏差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当前农村教育城市化的问题非常严重, 整个农村教育严重脱离农村实际, 教学内容完全追随城市, 最终是为了让农村的孩子通过高考逃离农村。学生这种单一的求学目的, 以及学校单一的办学方向, 导致的问题非常突出。大多数农村学生在接受了十几年以“考大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之后, 除了具备一些死记硬背的课本知识以及较高的应试技巧之外, 别的什么都没有学会, 他们不管是回家务农还是出门打工, 可能还不如那些上学少的孩子。一部分农民不愿意孩子继续读书, 有些不是上不起学, 而是觉得孩子读书没用。

(三) 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内容难以适应新农村的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建设新农村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技能培养主要由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来实现。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不断扩招,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日益萎缩。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给职业教育的拨款较少, 导致了许多农村职高办学条件较差, 专业实验设备、仪器和必要的实践场所不足;职业教育的师资缺乏, 多为师范院校毕业生改行, 较少机会接触技能技巧性的工作, 教学没有针对性, 难以培养出学生过硬的技能,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同时, 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不能及时更新, 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形成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许多早已过时的内容仍被保留在教材中, 而大量在未来工作中应用率很高的内容却没有被及时选编进去。与之相比农民更愿意上短期的民办培训班, 以很快学到市场需要的热门技术去打工挣钱, 这就导致农村职教日趋困难。

二、农村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应对措施

(一) 把握农村教育的方向, 改造农村教育的内容

在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中, “三农”问题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 而农村教育则是“三农”的根本。解决农村教育问题, 除去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之外, 应解决农村教育另一个问题——办学方向和目标上存在的问题。农村义务教育, 包括高中阶段的教育, 不应将“考大学”作为最高的也是唯一的目标, 农村中小学校不应把向城里输送更多的大学生, 作为主要的办学方向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对于乡村学校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说“应包含五种:一、康健的体魄;二、农人的身手;三、科学的头脑;四、艺术的兴趣;五、改造社会的精神。③农村教育要让农村的孩子从小能够认识农村, 热爱农村, 具有改造农村的理想与本领。在小学教育中, 增加贴近农村生活的内容。在初中和高中教育中, 应该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 让无望升学的学生能有一技之长, 具有创业和就业的技能。农村教育在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 还要让孩子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懂得做人的道理。不应该把“跳出农门”作为农村教育的方向, 而应主要着眼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 培养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 注重农村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和实效性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 到2010年, 我国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从2007年的640万人增至680万人, 并将逐步实行免费。这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具体操作方面不应只强调数量的多少, 更要注重内在质的提高。为了培养足够数量的服务三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除了进一步扩大招收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的规模, 还可以通过城市和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实行灵活学制, 通过招收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农民工等多种办法, 进一步扩大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农村职业教育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定单培养, 推进弹性学习制度;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既可获得一定报酬, 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 又积累了工作经验, 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教育质量的好坏, 师资是关键。要着重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保障和改善农村职中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 健全职中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

(三) 采取非正规教育的模式,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农村非正规教育 (包括各种劳动力转移短期培训班、专家讲座、经验交流、广播电视等非正式渠道) 有着机动灵活的优势, 避开正规教育对社会资源、教育时间的过多要求, 效果却很显著, 适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很受农民欢迎。

从去年秋天开始, 国际金融危机也波及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约有两千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返乡, 对暂时没有工作的农民工, 农村教育应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 提升农民工再次就业的竞争力。县级职教中心可以作为培训返乡农民工的主要基地, 发挥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普通中学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作用, 制订统一培训指标和培训标准, 确保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还需加大培训的针对性。要根据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和培训意愿, 结合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用工需求, 调整培训内容, 以技能培训为中心, 在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地方特色产业、养殖业、建筑业、采煤、餐饮业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培训。 针对返乡农民工中青年较多, 而且在外打工的经历也使其深知文化程度低的不利影响, 开设专业和课程, 也可在自愿基础上开展学历教育;在师资和培训形式上, 应该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和高校的闲散的师资力量, 通过高校帮扶、结对的形式, 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特别是考虑到大量的农民工在文化素质方面的欠缺, 完全可以发挥尚未就业的大学生的优势, 让当地没有就业的大学生作为专业的培训老师进行文化课的培训, 既解决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又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属于双赢之举。

总之, 我们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措施为农村教育带去活力, 让农村教育真正走出困境, 为“三农”和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篇9: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分析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房屋租赁市场;管理体制;供给结构;分析

1.前言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濟的快速发展,各地的房地产也迅速发展开来,同时也使得房屋租赁市场不断活跃起来,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呈现市场经济繁荣的景象。通过实践证明,加强对房屋租赁市场的经济发展和培育,有助于实现新经济形势下房屋租赁市场逐步走入正轨,对房地产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满足了房地产的日益变化需求,还逐步提高了人们的居住水平,有助于完善房屋租赁市场,不断促进房地产产业的稳定发展。

2.新经济形势下房屋租赁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2.1房屋租赁业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是我国所有行业中最为复杂和敏感的市场之一,尤其是房屋租赁市场。房地产市场紧密联系着投资与消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地方政府财政与银行和消费者等。不但如此,房地产具有较长产业链,还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我国有大部分的产业都与房地产产业有着多多少少的联系。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房地产产业逐渐向新型产业结构转换,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整体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另外,我国的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缺乏,对房地产进行调控策略已经成为亟不可待的方法,因此,我国房地产行业将会进入长期调整阶段,同时,与之相关的房屋租赁市场也将进入发展的“黄金期”。

2.2选择租房更合理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房价的不断上涨,加上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居住观念,导致许多人都逐渐走向房奴。随着购房高潮的不断上升,不断刺激房价一次一次上涨。而面对价格高昂的房屋,如果人们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分析,对买房或者租房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就会更多地体会到安居乐业的幸福。大部分买房者都有着不同的买房动机,如自己住、投资、改善生活或者就业入学的需要等多方面原因。但更多地调查结果显示,许多买房者由于承担较大的经济责任,具有较大的精神压力,身心疲惫,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而在一些欧美国家,许多人都选择租房生活,并且依靠租房生活了一辈子,但他们具有较高的幸福指数。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买房或是租房已经成为争论不休的问题,一些传统居住观念也在不断改变着,也有部分人愿意租房,从而促进了房屋租赁市场的活跃。

2.3各国房屋租赁业的发展分析

为了实现居住有屋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低收入水平的穷困家庭居住条件,不仅是我国所要面对的民生问题,也是世界各个国家所需要面对的共同难题。大量建设保障房和经济房,对低收入家庭实行房租补贴等,这些措施是目前各个国家应对民生问题所采取的重要措施。然而,随着房屋租赁市场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居民实现了有房居住的生活梦想,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房屋租赁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各国政府采用征收不动产税、对开发商有建出租房的硬性要求等一系列措施来逐步实现房屋租赁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3.我国房屋租赁市场的现状

3.1租赁税率过高,税收大量流失

近些年来,租赁税率不断上升,已经占到房屋租金的12%-14.67%。有些地方还需要缴纳房屋租赁的管理费用。租赁税率的过高造成房屋租赁市场中一些私租、逃税及逃避管理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这样也致使一些隐性租赁市场存在于房屋租赁市场中,严重影响了租赁市场的正常发展。

3.2房屋租赁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房屋租赁市场不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致使租赁管理不到位,使得一些犯罪分子利用房屋租赁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经过调查显示,城市中大部分的刑事案件都与出租的房屋有关。另外,还有一些逃避计划生育的人,利用出租屋进行掩护。此外,还有许多社会问题都与房屋租赁市场的管理不规范有直接或者间接联系。

4.新经济形势下房屋租赁市场发展的几点建议

4.1降低租赁税率

采用降低租赁税率的措施,用以刺激和活跃房屋租赁市场。税率过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房屋租赁合法登记的进行,阻碍了房屋租赁市场的正规化发展。因此,尽快落实降低租赁税率的相关政策,大力鼓励相关机构和私人进行房屋租赁市场的投资,通过增加市场供给来降低租赁成本,逐步降低城市房屋租金。

4.2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有助于实现对出租房屋的统一管理。该机制涉及一些与租赁相关的行政管理领域,如房管、公安和税务等多个领域,统一一个机制框架,为这些机构提供共享信息资源。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相关政府部门成立房屋租赁相关小组,对房屋租赁市场进行正确指导、协调和监督市场等,设置相关的房屋租赁服务中心,受房管、公安及税务等管理部门的委托,对所有的租赁房屋的登记实行统一办理,并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协调下,依照各自职责对房屋租赁服务中心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

4.3完善房屋供给结构

租赁房屋作为市场供给房屋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部分城市的政府部门并不重视租赁房的建造。因此,政府部门应当首先承当完善房屋供给结构的重大责任,制定推行高中低档租赁房的政策措施,并尽快进行落实。同时,在制定商品房建设计划时,按照建造比例制定公寓式租赁房的建设计划。积极探索科学的、合理的供房机制。

4.4积极招商引资,

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建造功能齐全的服务式公寓和酒店式服务公寓。目前,我国的房屋租赁市场主要是一些个体出租户,而一些人对居住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可以适当建设一些高档的公寓,以满足不同住户的需求,这些高档公寓尤其受到高层管理者的喜爱。

参考文献

[1]虞国平.新经济形势下房屋租赁市场风险和控制分析.《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4期

[2]潘斌.房产非常规租赁条款涉税风险分析.《财会学习》.2011年3期

[3]姚磊,冯丽欣.租赁无产证房屋的法律风险分析.《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9期

[4]李涛,赵宝文.浅谈房屋租赁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15期

篇10: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分析

今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大力扶持和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1-9月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良好。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7.53亿元,同比增长18.21%;农民人均纯收入4977元,同比增长25.75%;新增耕地流转面积3.94万亩,全县农用地累计流转面积达15.33万亩。粮食总产量12.37万吨,同比增长0.98%。

一、三季度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据统计,第三季度农民人均实现现金收入5400元,同比增加905元,增长20.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77元,同比增加1019元,增长25.75%,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2%;实现农业增加值7.53亿元,同比增长18.21%,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9%。

(一)种植业生产稳定增收

据统计,全县落实大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69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6.53万亩。粮食总产量12.37万吨,同比增加0.12万吨;其中水稻总产量8.76万吨,同比增加0.02万吨;玉米总产量0.34万吨,同比增加90吨;蔬菜总产量7.98万吨,同比增加0.51万吨;水果总产量2.21万吨,同比增加0.02万吨。由于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了优质粮食、果蔬、林竹等特色农产品,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效益,同时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较大,大春农业生产稳定增收。

(二)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

1、肉、蛋、奶产品稳定增长。三季度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5.69万吨,同比增加0.71万吨,增长14.26%。禽蛋总产量0.96万吨,同比增长5.49%。牛奶产量0.12万吨,同比增长9.09%。水产品总产量

10.54万吨,同比增长5.88%。

2、生猪生产增长较快。三季度全县生猪出栏37.44万头,同比增长14.64%;存栏22.75万头,同比增长10.87%。三季度生猪出栏增加4.78万头,加上价格上涨因素和能繁母猪补贴的实施,生猪生产大幅度增收。

3、小家禽发展迅猛,优质畜产品生产规模扩大。三季度小家禽出栏1489.98万只,比去年同期增加59.28万只,同比增长4.14%。

(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快

1、三季度,随着我县“会节”经济和农家旅游快速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

2、农民劳务工资性收入增长迅速。三季度,全县劳务输出转移劳动力8.9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0.17万人,工资性收入2276万元,同比增加431万元,增长23.36%,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8.08元。

(四)农用地流转步伐不断加快

目前,全县农用地流转面积达到15.33万亩。其中,三季度新增流转面积3.94万亩,农民新增土地流转收益2600余万元。

二、三季度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特点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三季度政府对农业投入达1.95亿元, 同比增加0.74亿元,增长61.61%;同时加快沟渠、堰塘、蓄水池、农村户用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狠抓农村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和农业机械化工程,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增长。

2、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推出了3000万以上农业招商引资项目4个;新引进3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5个,三季度实际到位资金1.5亿元;继续抓好美好食品、三旺、伍田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58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7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到104个,其中前三季度新培育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7个。确定了兴元禽业专业合作社、县金坝杂柑专业合作社、川浙花碑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等5家为重点培育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已签约农业项目19个,开工建设项目15个,完成农业招商资金165亿元,一批农业重大项目落户我县,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3、八大工程进展顺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加快建设袁山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采用“袁山社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扩大獭兔养殖规模,加快獭兔产业化发展。实施沼气发电项目,利用养殖废物进行沼气发电,通过沼气池—兔舍—青花椒园(草场、果园)发展模式,实现循环利用,最终达到零排放。目前,园区免舍及500立方沼气池和1000立方米贮液池已建成;沼气发电房已完工。沼气发电工程的贮气装置已初步完成,目前已投入资金960万元。

二是加快建设新平现代农业示范园。依托“龙泰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设15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着力打造成为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种植业基地。目前,已建成台湾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科技示范园。从台湾雪源农业开发公司引进台湾红肉、黄肉火龙果、山苏(鸟巢蕨)、辣木、秋葵、观赏植物金钱树等十余种农业新品种;从台湾绿世纪生物科技股分有限公司引进秋绿2号丝瓜、黑金刚葫瓜等8个蔬菜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已投入资金1436.5万元。

三是加快建设川浙花碑瓜果合作社农业示范园。以农村专合组织为纽带,建设2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完善示范园内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建设300亩钢架蔬菜大棚、年产100万公斤的珍稀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线、1500亩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已投入1636万元。

四是加快建设岷江标准化韭菜示范园。依托岷江蔬菜专业协会,建设1500亩标准化特色蔬菜示范园,完善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标准化技术规程、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投入品,统一采收标准。目前已投入资金1830万元。

五是加快建设小家禽生态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园。依托牧山农业有限公司,投资1860万,打造占地110亩的“牧山生态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年存栏青脚麻羽种鸡7000套、商品鸡20万只,年出栏“牧山生态鸡”150万只。依托泰兴禽业有限公司,投资1700万,建设集约化鸡舍2.5万平方米,年存栏商品肉鸡100万只,年出栏“文井鸡”300万只,带动农户年出栏“文井鸡”1000万只。

六加快建设柳江蔬菜产业示范园。投资2000万元,在花桥镇马王村,花源镇杨柳村,普兴镇柳江村、山河村建设1万亩的产业示范园。采用统一规划,分区种植,自建为主,统建结合的建设方式,建设种植园区、养殖园区、休闲园区、科普节点,打造集蔬菜生产与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现代蔬菜产业园区。

4、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

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切实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为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目前,普兴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制作产权证。全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于8月1日在全县各镇乡全面铺开。各镇乡已完成宣传动员和业务培训工作,进入现状摸底调查和清理核实阶段,下一步将进行登记造册和确权颁证工作。

5、各项惠民政策落实较好

三季度修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0口,大中型沼气池2000立方米;提高了农村医疗、保险和困难补助标准,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检查和查处力度;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3万人次。

三、存在的问题

1、汶川地震造成我县丘区部分畜禽死伤,农房倒塌,但对我县农民增收影响较小。

2、种子、农药、化肥、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影响农民增收。

3、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还不健全,农民对突发疫情的抗风险能

力还较弱。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1、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多渠道引进业主、资金,开展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加强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包装、推广和宣传,抓好农业项目实施,带动农民增收。

2、强力推进八大工程,确保取得实效

各镇乡产业园、示范园要在扩大规模上下功夫;其它养殖园要在增加特色、亮点上下功夫;水产业、畜牧业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作为增收的一个渠道;生猪要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迈进;加强农田水利、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狠抓农村饮水、电网和农业机械化工程,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增收。

3、发展现代农业,实现龙头带动

加大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力度,积极引进涉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生产要素入股等多种形式,使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着力培育壮大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资金、市场、管理优势,强化其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扶持水产、畜牧、蔬菜等特色产业,确保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渔业;畜牧业要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蔬菜产业进一步抓好秋菜的生产,着力打造“柳江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争取列入成都市蔬菜恢复生产重建项目。

5、进一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减负

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促进农村稳定为出发点,进一步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土地向业主集中步伐。及时到位各类补贴,做好农村村务、财务公开。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等

各种坑农害农行为。

6、大力实施抓农村扶贫开发工程

积极动员我县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子,到贫困村建原料基地和加工车间,帮助贫困村加快结构调整形成主导产业,增加企业带动农户面,努力构建企业与贫困村“双赢”的长效机制。

7、加快农用地规模经营流转步伐

抓好“三大园”建设,发展我县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大基地建设工作力度,进一步打造特色水产、水果、蔬菜、食用菌、小家禽等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8、多渠道、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建立健全畜牧业疫病防控体系,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保障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力度,努力化解乡村教育负债。三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医疗、保险和困难补助标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四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农民增收。五是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就业技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就业渠道。

篇11: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分析

2013年,丹东市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稳定发展粮食、畜禽生产,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继续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农业经济全面平稳发展

2013年,丹东市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农业经济总量持续提高,产值和增加值同步增长。据统计,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现价总产值25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5.1%。其中:种植业产值85.2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10.0亿元,增长6.1%;牧业产值73.5亿元,增长3.9%;渔业产值75.2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4亿元,增长6.2%。同时,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也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201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14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5.0%,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别为55.5亿元、6.7亿元、26.0亿元和5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4.7%、4.0%和5.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9亿元,增长4.1%。

图一

二、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各行业生产稳中有增

(一)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95.9万吨,同比增加0.7万吨,增长0.7%,是丹东市粮食总产历史上的第二个丰收年。其中:水稻总产量达37.1万吨,同比减少1.1万吨,下降2.9%;玉米总产量达55.4万吨,同比增加2.6万吨,增长4.9%;大豆总产量为1.1万吨,同比减少0.3万吨,下降21.4%。

图二

从亩产看,2013年全市粮食综合平均亩产393.3公斤,同比增加9.7公斤,增长2.5%。其中:水稻平均亩产493.7公斤,同比减少1.6公斤,下降0.3%;玉米平均亩产369.1公斤,同比增加21.4公斤,增长6.2%;大豆平均亩产109.2公斤,同比减少34公斤,下降23.7%。

(二)蔬菜、水果生产呈上升趋势

2013年,全市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实用新技术,蔬菜、水果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据统计,2013年全市蔬菜产量105.5万吨,同比增加7.4万吨,增长6.8%。其中:白菜类50.5万吨,瓜菜类12.7万吨,茄果类15.1万吨;2013年全市水果总产量达到52.1万吨,同比增加1.5万吨,增长3%。其中:园林水果产量19.9万吨,瓜果类32.2万吨。

(三)畜牧业生产增速放缓,形势不容乐观

2013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54.2万吨,同比增长7.3%,比2012年慢

2.5个百分点。其中:肉总产量35.2万吨,同比增长8.6%;蛋总产量15.9万吨,同比增长5.3%;奶总产量3.1万吨,同比增长3.3%。丹东市畜牧业生产主要有以下特点:

1、育肥猪量增价降。2013年,随着能繁母猪数量增加和新兴养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仔猪疫病较少发生,育肥猪数量有所增加。2013年末,全市生猪存栏82.9万头,同比增长2.5%;全年生猪出栏132.7万头,同比增长3.9%;猪肉产量11.1万吨,同比增长4.7%。2013年活猪收购平均价格14.85元/千克,同比下降2.18%;仔猪平均价格48.15元/千克,同比上涨10.22%。玉米价格回落后趋于平稳,猪粮比价呈现“下降-回升-平稳”趋势,全年猪粮比价平均处于6.62∶1左右,同比增长2.11%,受肉猪价格降低及养殖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养猪盈利明显减少。

图三

2、蛋鸡饲养量平稳,鸡蛋价格略有上涨。2013年末,全市蛋鸡存栏1423.6万只,同比增长4%。鸡蛋价格较上年略有上涨,受节日影响较大,中秋节前后价格最高。全年鸡蛋收购价格平均7.26元/千克,同比上涨4.21%。受养殖成本上升影响,蛋鸡养殖业盈利水平下降。

图四

3、肉鸡价格持续低迷。春秋季是肉鸡销售黄金期,2013年,由于受南方禽流感影响巨大,养殖户数下降,肉鸡屠宰加工企业盈利困难,肉鸡经纪人、肉种鸡场持续亏损,肉鸡养殖业效益下降较大。2013年全市鸡饲养量有所增加,但增速明显放缓。全市鸡饲养量达14405.2万只,同比增长6.1%,增速同比下降

5.7个百分点。肉鸡收购平均价格8.97元/公斤,同比下降3.1%。

图五

4、牛羊及鲜乳价格上涨。近年来,全市牛羊价格呈现持续上涨态势,且上涨势头较为强劲。据调查,2013年,全市肉牛收购平均价格24元/公斤,同比增长26.52%;羯羊收购平均价格32.17元/公斤,同比增长23.34%;生鲜乳收购平均价格4.46元/公斤,同比增长8.45%。由于价格的提高,带来了养殖利润的上涨,从而提升了养殖户的积极性。据统计,2013年全市肉牛期末存栏4.4万头,同比增长18.9%,出栏4.4万头,同比增长12.8%;受我省封山禁牧政策影响,肉羊养殖散户的数量逐步减少,自繁自育的肉羊规模场、养殖大户数量增加,目前全市羊规模养殖场(户)数(年出栏200只以上)115家。2013年末全市羊存栏40.8万只,同比下降6.8%,出栏36.5万只,同比下降3.2%。

(四)林业生产平稳,特色林业取得新进展

2013年,丹东市以建设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为出发点,全面实行青山工程,效果显著,林业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市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7.14万亩,更新、改造、补植造林2.7万亩,植树3000万株,退耕、退坡地还林2.94万亩;建设板栗高产示范园10.2万亩,建立板栗立体栽培模式10个,2013年全市板栗产量达9万吨,同比增长3.4%;2013年,全市林下中药材新增10.3万亩,林下野山菜新增10.5万亩,红松果材兼用林新植5.4万亩,核桃、榛子新增1.1万亩;新建林业合作社20个。

(五)渔业生产持续发展,精品渔业产量比重增加

2013年,丹东市坚持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中心,大力发展精品渔业、健康渔业、高效渔业,全面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进程。2013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60.49万吨,同比增长6.1%。其中:海水产品产量46.2万吨,同比增加2.75万吨,增长6.3%;淡水产品产量14.29万吨,同比增加0.72万吨,增长5.3%。2013年,丹东市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实现浅海滩涂贝类养殖基地面积89万亩,增长2.3%;港湾生态立体养殖基地稳定在12万亩;海水工厂化养殖基地51万平方米,增长6.3%;淡水网箱养殖基地70万平方米,增长16.7%。2013年,丹东市在稳步发展海蜇、虾、蟹、淡水鱼等传统品种养殖的基础上,新引进和开发福瑞鲤和篮子鱼2个名优新品种,“名优新品种”规模化养殖面积

持续扩大。全年预计精品渔业产量44.5万吨,同比增长9%,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1%。

(六)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经营收入稳步增长

2013年,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8.9亿元,同比增加0.5亿元,增长6%;机播面积13.9万公顷,同比增加2万公顷,增长16.8%;机电灌溉面积4.7万公顷,同比增加1.4万公顷,增长42.4%;农业机械总动力199万千瓦,同比增加10.1万千瓦,增长5.3%;拖拉机保有量39942台,同比增长12.2%;水稻插秧机3757台,同比增长29.2%;联合收割机696台,同比增长37%;割晒机527台,同比增长5.6%。

(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8年超过两位数

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丹东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2822元,同比增加1394元,增长12.2%,增速连续8年超过两位数。

三、现阶段制约丹东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1、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降低。近年来,随着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加、人工费用及种子、化肥、柴油、地膜等农资价格的不断提高,使农业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减少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挤压了有限的利润空间。据调查,目前丹东市玉米种子平均价格在10元/斤左右,比2010年增加4元/斤,年均增长10.8%;水稻种子平均价格在5.5元/斤左右,比2010年增加2.5元/斤,年均增长12.9%;复合肥2500元/吨,比2010年增加100元/吨,年均增长1%。

2、种植业优质产品比重低。由于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生产技术水品很不高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影响,丹东市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仍然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3、畜牧业发展受阻。受禽流感等疫病以及市场规律影响,丹东市畜牧业发展严重受阻,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畜牧业养殖资金短缺,政策性扶持力度不够;二是生产基础设施、品牌意识等相对薄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三是畜禽产品价格波动大,养殖户难以把握,效益不稳定;四是养殖大户少,产业化程度低;五是养殖疫病风险大,保障机制不完善。

4、新型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现阶段丹东市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慢。农民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比较低,新形势下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不相适应的矛盾难以解决,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此外,丹东市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四、进一步加快丹东市农业生产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加快和完善农村产权制度

改革力度的同时,依靠制度的创新,严守耕地红线。一方面可以继续实施土地流转制度,走市场化的路子,鼓励农民将不种的土地继续合理地流转,减少土地抛荒、闲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要继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的规模经营,使土地相对集中,才能更好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农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当务之急是抓好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三项重点建设。不断提高农田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用好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效益。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确保2014年粮食稳定增产。

3、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农业、设施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和高效农业特色村为载体,重点抓好设施蔬菜等效益较高的高效农业发展,将其与现代农业园区、观光休闲农业相结合,培育品牌,培植市场,拓展功能,提高附加值。

上一篇:第1课 画图工具真齐全-教案下一篇:财务主办会计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