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乡土民情小说教案

2024-07-16

汪曾祺的乡土民情小说教案(共3篇)

篇1:汪曾祺的乡土民情小说教案

汪曾祺的乡土民情小说

教学目的

1、理解汪曾祺创作的特点及文学史价值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去阅读欣赏具体作家作品。教学内容

1.了解汪曾祺的生平创作情况和短篇小说观。

2.掌握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散文化的结构和由独特的语气、语调和语感形成的语言风格。

3.通过《受戒》在新时期文学史上的影响,了解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以及汪曾祺在废名、沈从文与阿城、贾平凹之间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重点

掌握汪曾祺乡土民情小说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汪曾祺在当代小说文本上的自觉创造意识。教学方法

讲授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讲当代文学中很重要的一位作家——汪曾祺,主要围绕着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来谈一下汪曾祺在当代小说文本上的自觉创造意识。

本节课的讲授要点主要有三个内容: 1.了解汪曾祺的生平创作情况和短篇小说观。

2.掌握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散文化的结构和由独特的语气、语调和语感形成的语言风格。

3.通过《受戒》在新时期文学史上的影响,了解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以及汪曾祺在废名、沈从文与阿城、贾平凹之间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汪曾祺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1.生平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1943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先后任中学国文教师、历史博物馆职员。1950年调北京市文联任《北京文艺》编 辑、1955年调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先后任《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辑。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任编剧,1997年逝世。汪曾祺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作品有《邂逅集》、《晚饭花集》、《汪曾祺文集》(五卷本)、《汪曾祺全集》(八卷本)等。短篇小说《大淖纪事》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年生活对汪曾祺的气质和审美情趣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沈从文对汪曾祺创作的影响很大,汪曾祺精通多种艺术,被人誉为“才子”。(汪曾祺的书、画)

2.小说创作概况(1)40—60年代

1949年出版的第一个小说集《邂逅集》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汪曾祺是革命样板戏的主要创作人员,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为京剧现代戏《沙家浜》。

(2)80年代以后

1978年重新开始写作。1980年后发表的《受戒》和《大淖记事》是其代表作,也是他的获奖小说。有赞誉也有争议。创作日益活跃,有《异秉》、《岁寒三友》、《八千岁》等一系列故乡怀旧作品的发表。

80年代中期以后,小说创作渐少,以散文为主。

汪曾祺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童年、写故乡,写记忆中的人和事,写出了家乡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色彩,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在淳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境,表现美与健康的人性。

三、《受戒》及汪曾祺小说创作特点 小说《受戒》

小说内容: A明海和小英子朦胧的爱情是主线。这种爱情是自然的、健康的,如田野的春草,无拘无束的萌发。

B描绘一幅勤俭质朴、自在闲适的风俗画。由三方面构成:一是江苏北部黑下河地区特有的丰饶而美丽的水乡自然风光,一是农家勤俭有序而又自足悠闲的田园生活,一是充满世俗气息的寺院生活。

主题意蕴: 小说通过一个世俗化的佛门故事,描写了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表达了作者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同时也含蓄的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讨论: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表达作家怎样一种审美追求?和《受戒》有什么共同之处? 1.用“回忆”书写生命“内在的欢乐”  宣扬一种自然的、健康的、美的人性。

 汪:“我写《受戒》主要是说明人事不能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没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汪曾祺,《上海文学》中《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1988.4)

 小说中自然淳朴的民俗世界实际上是汪曾祺自然、洒脱、仁爱的生活理想的一个表征。

 佛教教规与作品中和尚的生活比较:

佛教的清规戒律(出世)——禁欲、素食、念经打坐、与世隔绝的寺院生活——枯寂的人生——反人性

荸荠庵的和尚(世俗)——漫不经心的念经、杀猪吃肉、谈情说爱、家庭生活——生意盎然的人生——健康的人性

 超脱了世俗的名利,充分享受生命的欢乐和生活的欢乐。2.“风俗画”小说

 风俗最能体现民族的独特性,最能表现民族的文化精髓。

 汪曾祺小说中特别重视对风俗的描绘。他的小说或以风俗作为环境背景(如《大淖记事》),或以风俗成为人的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契机(如《受戒》),或写风俗分身就是写人(如《岁寒三友》)。

 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风俗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风俗保留了一个民族常绿的童心,并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风俗使一个民族永不衰老。——汪曾祺 3.“散文化”小说

松散自由的结构师汪曾祺小说文体的主要特点,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去追求一种近似随笔的风格,往往采用淡化情节、重写气氛和情绪的散文化的处理方法。

(1)重氛围描写:《受戒》开篇用了几千字来写庵赵庄一带的风景:“出于生计当和尚”的习俗以及佛门净地的人间烟火,真正写主人公明 海与小英子的文字并不多,这样就消除了一般小说中的“戏剧化”设计,显示出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

(2)轻情节结构:汪曾祺小说的结构大都散漫随便,貌似随笔,无拘无束,随物赋形,一地一景一人一事娓娓道来,其间还插入一些风俗故事的片段,等到人去事散后,小说也在读者的不知不觉中结束了。

(3)散文化的语言(下面谈语言)4.语言的艺术化

 语言风格平淡、自然、朴实。一方面讲求语言的精、雅,另一方面也追求一种鲜活、自然的语言境界。

 汪曾祺有自觉的汉语写作意识,“语言本身是艺术,不只是工具”。 思考问题:语言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何在?

四、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 当代小说的故事体传统模式在新时期中受到两次较大的冲击:

第一个冲击是以汪曾祺、贾平凹、阿城为代表的对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笔记体小说文体的重新发现与改造,一散文笔法写小说;第二个是以王蒙、张承志、刘索拉、马原等为代表的对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借鉴与改造。(这个问题我们在下面的章节再做讲述)

第一个冲击使“意境”这个中国传统文论的美学范畴从诗歌走向了小说,并同“典型”一起成为小说创作的最高美学范畴。

 小说自身审美功能的回归(和谐之美的追求) 小说观念上的平和疏散和叙述上的平淡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

对比阅读沈从文的《边城》和汪曾祺的小说《受戒》。

七、板书

汪曾祺的乡土民情小说

一、汪曾祺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二、《受戒》及汪曾祺小说创作特点

三、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附:《汪曾祺的乡土民情小说》教学课件

授 课 人: 田 颖

指导教师:徐晓云

授课班级:中文系08—2班

授课时间:2010年6月7日 5

《汪曾祺的乡土民情小说》教案

篇2:汪曾祺的乡土民情小说教案

江苏高邮人。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家庭环境民主。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

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纪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受戒》

以独特的叙述方式:顺其自然、随意漫谈、闲话文体、插入叙述,讲述了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之间朦胧的爱情故事。(1)“荸荠庵”名称的来历。

世俗生活、充满了泥土气息,温馨回忆的情调。

(2)明海“当和尚”:为生活所迫,出家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

(3)小庵里的生活方式:“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介绍小和尚的生活:清闲

连带插入叙述其他几个和尚的特点:

仁山:当家的,管三本账(经账、租账、债账)

仁海:带家眷

仁渡:年轻、聪明精干

和尚的生活:吃水烟、打牌„„

小结:人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和自然的本性。(4)小英子一家及其生活:温饱不愁,男耕女织。

小英子家的环境:世外桃源般清雅。

小英子家的生活:纯朴、温馨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六颗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颗结白的,三颗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院墙下半截是砖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隔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明亮亮的,——这在乡下是不多见的。房檐下边种着一颗石榴树,一边种着一颗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栀子花香得冲鼻子。顺风的时候,在荸荠庵都闻得见。”

“赵大伯是一颗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5)明海与小英子一家的关系及受戒过程。

明子和小英子之间萌发了朦胧的爱情。“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总评: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点

(1)语言:人物对话,采用口语、短句,简洁生动;

韵味无穷,精到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流畅自然,纡徐平淡。

闲话文体的叙述方式;富于诗意美。(2)小说具有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

打破了传统单调的情节性的小说模式,淡化情节;

优雅的审美情趣与叙述风格;

(3)寄予“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

人物自由自在快乐的生存方式;

朦胧的爱情;

篇3:汪曾祺的乡土民情小说教案

1、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清新淡泊、平静自然

汪曾祺总习惯于在闲情逸致中对语言文字精心雕琢, 注重组织文学, 追求一种淡泊清新淡泊、平静自然的语言风格。他不断地研究诗歌、散文和小说等语言之间的联系, 希望能找到三者之间语言的共用性, 因此, 他在排列小说的语言时均是采用大量的隔断和跳跃, 尤其喜欢采用短句, 这样就使小说的语言显得剔透、空灵。相比于沈从文先生的小说, 他在小说的用词方面则更强调节卷气, 在淡泊雅致中又多了一份别样的韵味。例如, 在他的短篇小说《故人往事·收字纸的老人》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白粗茶淡饭, 怡然自得, 化纸之后, 关门独立。门外水长流, 日长如小年。”其语言十分简单, 短短几个字就向读者展现出一幅恬静优雅的画面, 在视觉上出现的是一位闲适平静的老人, 在听觉上传达的是宁静自然的生活环境, 二者相得益彰。

2、汪曾祺小说文体的散文化

汪曾祺的小说在描写人物上, 在运用了小说中传统的白描手法的基础上, 还采用了大量的散文中人物描写手法, 并且还适当地渗透一些绘画手法, 最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独具匠心的人物写作手法。汪曾祺认为如果一篇小说的故事性过强, 反而会显得比较虚假。他在对小说的布局上, 提倡信马由缰, 为文无法, 因此读他的小说就有一种清新自然、仿佛漫步于田野中的感觉。汪曾祺的性格比较随意温和, 这就造就了小说的叙述结构极具散文化。尤其是在汪曾祺的关于市井风情的小说, 其结构随性松散, 故事传说、天文地理、风俗人情等巧妙地融入其中, 让人从表面上觉得小说的主次迷糊, 细心体味就很容易发现小说散文化的语言风格别有一般韵味。

3、汪曾祺小说选材来源于现实生活, 富有亲切感

汪曾祺大部分的小说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物为背景的, 再加以主观修饰, 使人们在阅读他的小说时感觉是在阅读现实生活。小说中有很多人物, 但是以社会最下层的知识分子和最底层的三教九流等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小说中, 这些小人物过着安适宁静的普通生活, 随性处事却执著坚韧, 不同的人物都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 将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体现了自己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寄托了自己对淡泊闲致生活的强烈向往。

二、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影响

1、散文化文体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影响

汪曾祺在创作小说时, 花费大量的心思研究小说、诗歌、散文等语言上的联系,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散文化小说文体。他的小说随性、简单, 长短句结合, 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跳跃感, 且小说的篇幅通常比较简短, 文字也较朴素, 但是向读者传达出来的情感却十分丰富强烈。他的小说更多描述的是现实生活实景, 所以在组织小说结构时大多是遵从生活的多维化。先交代小说背景, 然后介绍人物及与人物有关的事, 再具体描写一些细节。其次他的市井小说更是灵活多变, 内容丰富多彩。这就给当代小说家很深刻的启迪, 让他们在创作小说时, 不要太过于追求小说的故事性, 也不要使结构和情节太过曲折, 最重要的是要擅长从现实生活中取材, 能传达出对社会、对人们的深刻认识, 只有这样的小说才能避免出现华而不实的后果。中国当代小说文体, 也可以尝试借鉴一下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 用简单的几个字生动地描述一幅幅安静闲适的生活场景, 这样会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还能使小说语言妙趣横生。

2、汪曾祺小说极具独特性却不偏离传统

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在创作时, 始终不会脱离优秀的传统文化, 因为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最深处。汪曾祺的小说文体虽极具独特性, 但仍沿着传统文化的轨迹前行。任何作家只有先继承传统, 再加以主观改造, 才能创造出一篇具有生命力和价值内涵的文章。如今, 很多小说家很容易被世俗同化, 已经很难静下心来做文学创作, 进而使创作出的小说文体没有任何文化气息。他们应该多研究优秀的传统文化, 小说中多增添自己的深刻见解。

三、总结

汪曾祺的小说可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文化瑰宝, 其小说独创的文体风格、简单朴素的文字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因此, 建议当代小说家多潜心深入地研究传统文化, 多阅读前辈优秀的作品, 并从中不断寻求启发, 创造出既具文化底蕴又不脱离传统的小说文体。

参考文献

[1]王柏华.汪曾祺小说的“传统”与“现代”——从《聊斋新义》谈起[J].北京社会科学.2003 (02)

[2]柯玲.汪曾祺创作的现代意识[J].盐城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4)

[3]钱振文.“另类”姿态和“另类”效应——以汪曾祺小说《受戒》为中心[J].当代作家评论.2006 (02)

上一篇:中央部委新闻发言人名单下一篇:雅思写作作文高分8大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