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4-07-14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精选6篇)

篇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山东社科院人口学研究所调研组

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养老模式,同时也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最大短板。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是 “十三五” 期间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提升社会养老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对山东省东、中、西部的48个社区及1200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问卷调查,调研组认为,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需错位。老年群体作为异质性群体,存在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目前,老年人对体育娱乐、上门看病、文化学习和助餐等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率较高,需求比分别为56.1%、54.1%、47.3%和39.7%。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对上门看病和助餐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对体育娱乐和学习活动方面的需求不断减少;男性对于上门看病服务需求最高(61.5%),而女性则对体育娱乐活动的需求最高(53.3%)。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供给数量、质量或结构上较为趋同,多以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为主,缺少专业化的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服务。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医养资源结合不够。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患病几率的增加,他们对自身健康更为关注,对医疗和日常保健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但目前医养结合不足导致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对医养结合重视不足,78.5%的老年人有1种及以上慢性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但是只有68.3%的老年人建立了社区健康档案;二是缺少专业人才,目前有九成以上的社区缺乏医疗健康服务人员,包括全科医生和专业护理员;三是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执行力度,只能为老年人开展定期体检、举办健康讲座等常规服务,上门看病、康复护理、心理咨询、应急救助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无法提供;四是老年人健康意识相对薄弱,社区健康管理滞后,缺乏正确合理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引导。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虽然近年来政府增加了扶持支持政策,但养老服务政策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老年人基本保障水平仍有待提升,目前山东省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为退休金(或养老金),平均水平为1863元,城市平均水平为2377元,农村平均水平仅为1343元,购买服务的能力相对不足;二是城乡和地区差异明显,农村地区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地区,东部地区所享受的各项补贴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三是服务设施不足,虽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的数量增速明显,但由于运行机制障碍和政府补贴不足导致作用发挥受限;四是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目前只有10.4%的社区拥有养老服务平台,难以实现老年人需求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无缝对接。

(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目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仍存在一些体制和政策障碍:一是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有待完善;二是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及配套法规不健全;三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监管薄弱。此外,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服务机构以及社区之间的关系松散,联动性不强。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释放需求,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率。一是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地位,社区居家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核心与重点,居家养老是基础,社区养老是依托;二是加大服务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台、报纸等主要媒体,传播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信息及服务内容,以提高公众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知晓度和重要性认识; 三是平衡各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提高老年人整体收入保障水平,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消费意愿,扩大服务购买力,通过建立资金补贴方式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老年人潜在服务需求向显性需求转换。

(二)提高质量,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性。一是服务对象精准化,通过建立老年人动态评估机制,对老年人信息进行个性化追踪,为实现服务分类精准供给提供有效支撑;二是服务内容标准化,通过对养老服务内容重新定位,明确日常生活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和精神文化类服务等三大类服务的不同责任主体;三是服务组织专业化,将医疗健康类服务纳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范围是当务之急,通过大力培育专业化的组织和企业,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四是服务平台智能化,基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需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化服务平台在资源整合、服务转介、标准化评估方面的功能,引进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技术手段,以普惠性为目的,切实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三)完善制度建设,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长效发展。一是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制度,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和部门职责,通过增加保障收入与健全服务体系两方面,对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支撑;二是建立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制定出台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老年人能力评估、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等具体标准,并加强对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三是加快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嵌入型小型养老机构的发展;四是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探索建立老年人家庭照顾者支持以及相应的财政津贴等家庭养老政策。

(四)加快人才培养,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待遇。一是政府出台养老人才激励政策,培养服务人员的为老服务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二是建立服务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和持续培训制度,加强对专业人员的职业规划和引领;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社会组织、公益团体、志愿服务和专业社工的力量,逐步实现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和常态化;四是明确服务标准,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规范化考核指标。

(五)改革创新,激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活力。一是政府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和增强政策优惠导向,通过市场化机制使养老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二是树立大社区、大整合、大服务的理念,以社区服务覆盖养老服务,真正发挥社区在资源整合、服务生产与转介中的功能作用;三是对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的功能进行提升,推行 “政府搭建平台、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志愿者参与”的运营机制。

(六)扩大社区参与,增强老年人的自身价值。一是进一步引导老年人树立自力更生、老有所为理念,增强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二是支持老年人才自主创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重点帮助有意愿且身体状况允许的贫困老年人和其他老年人接受岗位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三是鼓励引导老年人参加基层老年协会、老年志愿者组织等基层社会组织,让他们在社区治理创新中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服务社区。

调研组成员:崔树义、田杨、杨素雯、张月君、王承强、孙同德、齐鹏lbb2620

篇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内容提要:在中国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未富先老”给我国养老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而实行社区居家养老渐渐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接受。本文分析了钟楼区南大街街道中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和问题,并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 社区居家养老 养老模式

所谓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送餐、上门家政、康复护理、心理关爱、文体活动等社会化服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且认真解决的社会问题,而社区居家养老是适应绝大多数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方式,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破解日趋严峻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解决好老龄问题,必须建立完善的老年工作体系;建立老年经济保障体系,建立老年健康保障服务网络,继续提倡家庭对老年生活的照顾;大力开展社区老年服务项目;帮助老年人实现社会整合。”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关键时期妥善处理好老龄化问题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环境的需要,更是提升人口质量保障老龄化人口幸福指数的需要。但是在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常州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刚刚起步、还在摸索阶段,我们应该全方位寻求更好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争取途径和有效方式。

一、中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中意社区地处常州市区中心地段,包括:中意宝第花园、银河湾花园、怀南苑小区、会馆浜小区、木梳路小区及劳动西路的拆迁地块等几个居民区。社区户籍人口4382人,60岁以上老人889,其中:60-79岁736人,80-89岁136人,90-100岁16人,100岁以上1人,老龄化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20.28%,远远高于全国老龄化人口10%的平均水平,但是得到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仅为12人,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目前看来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布局不合理

在常州市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市区先后成立了2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钟楼区南大街街道首先在红星社区进行了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工作。然而,不是每个社区都有居家养老服务站,大多是一个街道一个站点,南大街街道的居家养老站点设在了红星新村,中意社区除了那些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获得送餐、家政上门的服务,80周岁以下的老年人就要自行去位于红星新村的服务站点,非常不方便。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时间不充足

居家养老实行日常班制度,有着固定的上下班时间。目前南大街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的服务时间为:80周岁以上老人每天可以免费送餐;家政服务安排在周六和周日。固定的时间安排有时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生活中变化的节奏。有的老年人想晚上去超市购物或者周末出去公园走走散心,居家养老的服务人员在这个时段就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了。

(三)居家养老机构的服务种类单一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种类还只局限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料理、送餐。有些老年人人老心不老,自己还经常去老年大学上课呢,但是居家养老机构并不能在精神文化方面满足他们的需求。

(四)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不到位

一是获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普遍反映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不行,比如家政服务:服务人员来到老年人家中,象征性地打扫下底板、擦一下桌子,服务时间还没到就走人了;比如送餐:经常有老人在规定送餐时间内并不能按时收到饭餐;更没有完善的属于老年人的活动场地;甚者就连日常沟通,有的服务人员都并不能真的理解老年人的意思。二来中意社区地处城区中心地段,大多是“一室”多用,功能不全,主要表现在针对居家养老老人的运动设施少、没有运动场地、没有老年人在社区的娱乐活动场所和精神文化追求的活动室、餐厅基础设施不完善。有些老年人人老心不老,他们喜欢跳广场舞、羽毛球、下棋,社区就没有能够让他们活动的场地和设施。

二、中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

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扶持居家养老力度不够,公共财政向公办养老机构倾斜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资金非常有限。

1、资金不足是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头等难题,基本上是靠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捐助方式筹集,而且投入金额十分有限。政府无力独自承担庞大的养老费用,所以政府鼓励民间机构发展居家养老事业,并用金钱购买服务来达到养老的目的。但是在政策落实上并不如意,居家养老的投资者反映道:“首先,政府指引了一个好的方向,但是并没有提供一个好的平台,给我们机构的土地、场所还有各方面的税费也是问题,我们在服务老人的同时也要取得我们满意的收益,这才是我们发展的动力和外在条件。”政府各方面扶持政策不到位,造成愿意从事这项事业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少之又少。

2、根据传统“四世同堂”的观念,大多数老年人都喜欢过去的家庭养老模式,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子女对于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负担不起,特别是遇到家中有老人患重病的。各种因素促使社区居家养老成为适合我国国情并慢慢在取代家庭养老的一种新兴模式。只是很多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还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一些人认为,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很多,有自己的家庭和子女、日常工作繁忙,能够全身心照顾父母的人并不多,社区居家养老这个机构理念先进、服务规范、省心省事,他们对于社区居家养老还是很有信心。而还有一些人观念相对保守,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尊老的民族,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是老年人自己的子女们应该尽的义务,把老人丢给第三方机构照料略显不孝,所以他们主张延续家庭养老的传统。

(二)居家养老的服务目前提供不了全天候24小时服务

1、机构人手不够无法实行24小时服务制度。居家养老是民营机构,工作人员都是自行招聘,服务人员却是由市、区、街道、社区通过政策下达、社区入户调查并反馈的名单,在现有工作人员的情况下如果机构能够运作,那么他完全可以避免服务人员的增加,为了晚间服务老年人而增加工作人员必然会增加人员工资、员工社会福利的缴纳、日常办公损耗和机构运作成本,机构的利益会减少。这是居家养老服务时间限制的原因。2、24小时的工作必然安排倒班制,实行白、夜班交替工作。服务人员也是 3

普通人,从事这个工作的大多是女性,她们也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假如机构实行这样的工作制,几乎没有服务人员愿意接受这样的制度,也会造成工作人员的流失,直接影响机构工作的开展。

(三)居家养老机构缺乏对老年人需求的了解

目前居家养老机构提供服务种类有:餐饮服务——如送饭上门、开办专供老年人吃饭的食堂等;家政服务——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集体活动——如组织开展文娱活动等。这些服务项目比较大众化,也很粗线条,在服务项目数量和项目的多元化、精细化上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很多服务项目设计出来,但是开展服务的人员不到位,或者是服务难以深化下去,不能满足老年人多种养老需求。作为老年人来说,他们还希望得到以下服务:医疗服务、情感需求、应急救助、法律援助服务。之所以居家养老机构的服务如此单一,主要有以下原因:

1、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没有对地段上的老年人做前期详细的需求调查。有的老年人注重沟通、交流,有的老年人偏重于日常护理的需求,喜欢热闹但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希望在出门的时候能有人陪伴照料,有的独居老人缺乏安全感渴出现突发情况能随时得到机构的帮助。然后居家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在开展工作前没有制定一个调查计划和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的需求调查表,更没有家家户户走访社区老年人,他们只是从社区居委会或者社区医疗卫生站很笼统地索取了老年人的名单和各类信息。心理学有个理论叫作“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这样供需矛盾下人类必然只能先满足最基本的需求:生理上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气、健康等。

2、服务机构人员限制。经费和社会保障等因素导致了难以吸纳稳定、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有限的人力去服务老年人,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服务人员也没什么特长,只能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求。

(四)居家养老机构硬件和软件都不完善

1、居家养老的场地、设施不完善。一来中意社区地处城区中心地段,具备一定的公共基础设施,有着主要利益追求的开发商也不会在这种中心地段的小区来划出一块专门的场地给老年人,他们的追求往往是利益最大化的。二来政府在之前的规划时也没有考虑到现在的老年人数量会发展如此迅速,场所规划已经满 4

足不了老年人事业对硬件设施的需求了,这就不利于社区服务人员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设施就近快速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服务,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大打折扣。

2、服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及老人对服务的满意程度,关键因素是服务者。就中意社区目前的服务人员来看,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低,专业化程度不高,且大多是50岁左右的妇女,年龄偏大。在正式工作前她们往往只是简单培训了几天就被委予“重任”了。

3、服务人员缺乏热情、耐心和职业操守。在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大多是身患重病、行动不便、身边无子女的老人,工作又都是做的繁琐的体力活,服务人员往往会由最初的一腔热血慢慢变得更平淡,甚者还有脾气不好、缺乏耐心的的服务人员对老年人吼骂。

4、服务人员流动性太大。由于机构的待遇偏低、工作比较辛苦,使得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不仅招聘难,流动性还很大,这就造成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的波动和难以衔接。老年人刚和服务人员认识、接触了感觉很不错,种种原因她们离职,根本不利于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的运营与发展。

三、完善中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扶持力度,鼓励创建民办服务站点

1、增加居家养老项目资金的投入。政府重点要做的就是加大对居家养老公共经费的投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资助经费应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基层社区是为老年人服务的第一战线,要在基层社区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的专项资金。另外在中意社区的辖区内有很多共建单位,也可以通过共建互利的形式来增加资金渠道。社区居家养老管理涉及民政、教育、老龄、卫生等多个部门,政府要加大力度让这些相关部门职责需明确、协调配合,更好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服务标准的需求。

2、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一项关乎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长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我们社区作为这几个小区的小巷总理,我们有义务营造尊老爱老助老和为老服务的浓厚氛围,同时还要引导那些“传统”的老年人和子女们转变养老观念,让他们相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项事业会为老年人带去幸福的生活。在上门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作为服务的给 5

予者,不光要让老年人获得优质的服务,也要教他们的子女照料老人的知识和技能。

3、区、街道应该投入资金,吸纳民间资本,做一个详细规划,并整合社区资源,寻找合适的地点,开设新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并在土地、税务等方面给予开办者一定的扶持。

(二)改进居家养老服务时间

制订好规章制度后,在实际操作中服务人员应该严格遵照规章制度,把相应的服务项目做到位。但是居家养老是一项为老年人服务的事业,服务人员也应该更为人性化的去操作。在服务过程中,遇到老人有事的可以避开自己后面的工作安排来更改时间。

(三)开设更多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1、首先,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应该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和方案,并安排服务人员按网格逐户上门对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和家庭进行全面详细的走访调查,深入了解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对居家养老是否有需求、假如获得居家养老服务他们希望获得哪些服务等等。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区卫生局、街道牵头,和各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站联合服务,除了定期上门为居家养老的老人免费检查身体,并尽可能的能为他们代购药物并送药上门;可以联合社区工作者、社区老年志愿者、社区青少年等志愿者队伍,在闲暇之余多上门看望老人,和他们聊天,排解他们的孤单和寂寞;可以和社区居委会、社区物业、社区警务室联合起来,做到手机24小时不关机,一旦老年人们在特殊时段需要紧急服务,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可以联合街道司法办、社区法律志愿者,遇到有法律事务求助的老年人给予帮助。努力做到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群体更多的需求。

2、其次,居家养老机构聚集各方力量吸纳各类全职和兼职人才,并加强内部培训和管理,了解员工的脾气、性格、处事风格和擅长,让擅长某方面的工作人员去服务有这方面需求的老年人,并努力把服务人员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服务人员。

(四)提升服务质量才是硬道理

1、完善社区设施。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社区的基础设施资源,针对老年人居 6

家养老的需求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针对性改造,让社区资源功能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利用,更好地为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服务。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养老失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突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特色,争取专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新建社区养老必备和配套的基础设施。如建设社区老年人大学,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配送服务站等。三是积极推出社会合作项目,利用社区的土地资源,引进基础建设项目。如可以与超市经营单位进行合作,在社区建设便利店,以方便社区老人就近购物和送货上门服务;可以与医疗单位合作在社区建立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一定规模的医疗基础设施;可以和维修单位和个人合作,建立维修服务基础设施等。

2、培养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要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民政部门负责开展培训工作,政府财政给予适当的培训经费补助,开展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专业的、强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定期进行培训、考试。还可以组织员工到居家养老发展相对的发达的城市:北、上、广去参观学习。

3、居家养老机构要增强对工作人员的理念灌输和班后反馈意见的汇总,特别是服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是不是妥当。服务人员面对的都是年迈的老人,老年人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当服务人员提供的服务质量并未达到老人们的期望时,他们可能会对服务人员撒气。这个时候服务人员要抱着一颗理解宽容的心去对待老人,对待自己的事业。

4、努力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保障体制。在吸纳和培养居家养老人才的同时,要努力做好他们的社会保障体制。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首先要保障他们的工资收入,并为他们缴纳五险一金,他们在生活无后顾之忧后才会更为卖力的工作;其次对于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

文献:

1.张和平《关于老龄社会问题的思考》《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2月第1期第19卷 2.杨维琴 《我国社区老年服务体系中的问题分析》黑龙江科技学院社会保障学硕士论文2008年6月

3.徐寒冰《北京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现代企业文化》2010年第5期

4.曹云亭 《 城市社区老年服务设施的建设》《住宅科技》1997年7月

5.陈俊 《我国城市居家养老中的社区老年服务研究》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篇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背景

1、老龄化趋势加速, 社会压力日益加大

根据国际人口学会的定义,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 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 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 这样的社会即称为“老龄化社会”。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全国总人口为13.7亿人, 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 占13.2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亿, 占8.87%。截至目前,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个亿, 占总人口的14.9%。按照国际标准, 我国已经真正进入老龄化社会。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1个百分点。我国老年人口在规模上继续呈现增长态势,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继续保持增势。据预测, 未来20年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 到2050年左右, 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速, 解决好数目庞大的养老问题, 给政府和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

2、家庭结构小型化, 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10人, 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这说明, 我国的家庭规模、结构在不断缩小。“养儿防老”是我国沿袭多年的养老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子少老龄化”已经成为现实, 家庭结构“421”模式已经形成, 2个年轻人要负担起4个老人的养老任务, 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的矛盾越发凸显。

此外,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 人口流动加速,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子女婚后愿意追求独立的生活空间, 倾向于搬出父母家, 组建新家庭, 两代人居住距离不断扩大, 使得空巢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多。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 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家庭养老。

3、养老机构供给不足, 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如今, 面对养老问题, 老人常常把“老了指望不上子女, 接进养老院”放在嘴边, 充分体现了其对于社会养老的需求与依赖, 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数量上看, 截至2013年底, 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个, 拥有床位493.7万张, 比上年增长18.9%, 即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4.4张, 即使增长13.9%, 也根本不能满足全国老年人的需求。

从质量上看, 公办和民办养老院的水平参差不齐, 公办养老院设施服务较好, 但容纳程度有限。民办养老院设施比较完善的, 收费较高, 许多老人无能力承受;收费便宜的设施简陋, 服务水平低, 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养老机构数量、质量与老年人的需求相比, 差距非常悬殊。综上所述, 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家庭养老功能下降、机构养老数量不足, 推动家庭养老从传统型向现代型演变, 大力推动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是养老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1、参与主体单―、资源整合不够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 无论是建设服务设施还是成立服务机构、设立服务项目, 都主要由政府来完成, 这种政府积极参与、强力推动的思路, 短期内效果明显。但长远来看可能会有一些新问题:一是政府过度介入, 企业利润空间狭小, 不利于居家养老市场的培育;二是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家庭、社会多元参与、多方责任共担的一种新机制, 政府介入过多很容易造成人们对政府的依赖心理, 把家庭应该承担的责任、社会可以承担的责任推向政府, 长此以往政府不堪重负, 而且由于政府承担大量事务性工作, 可能会出现政策不完善、规划滞后、监督不到位等问题, 制约居家养老服务长期可持续发展。

2、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制度安排

虽然我国在养老事业和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在逐年加大, 但与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老年人生活照料、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投入方面, 还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 一些空巢老人、半失能老人吃饭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主要应该依靠制度性安排, 包括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房养老制度等。目前, 我国前两项制度已经建立, 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以房养老制度仍然是空白, 老年人的护理支出无从匹配, 亟待建立居家养老的相关配套制度。因此, 资金短缺是居家养老发展的瓶颈。

3、服务网络滞后, 覆盖比例较小

为加快养老服务网络建设, 各省市区需要建立区、街、居委会多级养老组织, 并按各自职责实施对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的政策制定、督导检查、运营调控等;建立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运营网络, 进一步明确养老服务机构的审批和管理权限;明确政府购买服务、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补贴申报和办理程序。通过三级组织管理网络和监督服务体系, 保障居家养老工作高效运行。但服务网络还处在建设初期, 服务的范围和内容有待于逐步扩大, 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有待于不断提高, 运行机制和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4、人员队伍缺乏, 专业化程度低

我国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带薪的专业服务人员;另一类是不带薪的志愿者。目前, 从业人员队伍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待遇偏低, 人员缺乏。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员没有明确的职业特征, 被大多数人等同于普通的家政服务员, 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都比较低。因此, 导致专业的护理人员不愿跨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 本地人一般也不愿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而外来务工人员由于语言、生活习惯、交通往返等方面的原因, 影响了服务的质量和工作的持续性。二是年龄偏大、专业化程度低。当前,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雇用的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且服务人员年龄偏大, 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的激情。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不具备资格、临时性人员占一定比重。三是作用偏小、志愿服务不规范。在专业养老服务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志愿者队伍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 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 目前我国还没有健全完善各个类别志愿者激励和培训机制, 志愿者在养老服务中发挥的作用还比较小。

三、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合理界定政府责任

居家养老作为一项社会工作, 体现了政府的意志和倡导的社会价值观, 因此在工作开展初期, 政府的推动、引导是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贯穿于启动、规划、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要把居家养老的所有事情包办下来, 因此, 应该明确政府责任, 重点围绕以下内容开展工作:建立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及配套制度;建立并实施服务质量监督评估体系;积极倡导居家养老服务理念;积极培育民间组织, 制定优惠政策, 拓宽民间资本在居家养老服务业中的发展空间。

2、多渠道筹集资金

居家养老作为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 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适当提高床位运营补助等建设补助标准, 在财政预算中设立“居家养老专项资金”项目, 保证必要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出台优惠政策, 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个人及社会团体的捐赠、支持养老服务事业, 或是通过发行老年福利彩票等多种方式, 广泛募集社会资金;要逐步建立社会力量的准入机制, 拓宽融资渠道, 整合社会力量, 吸引更多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事业, 使得更多的老年人得到实实在在的照顾、服务。

3、优化整合社区资源

由于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者之间互联、互补、互动不够, 各种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市场的资源共享衔接亟待完善。因此, 应该加强社区或共同居住区域的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提高社区服务功能, 实现各类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市场的资源共享。一是鼓励各省市区县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示范性的老人之家, 并改造升级现有的托老、养老机构, 探索区域化、小型化、多样化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二是盘活现有资源, 把一些闲置的学校、厂房、单位内部设施等, 通过赎买、租赁、合作等方式, 改造成合适的服务设施, 壮大居家养老服务的物质依托;三是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在政府、社区、家庭、市场中搭建沟通协调的平台, 整合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服务资源, 提高社区服务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

4、建立专兼职服务队伍

一是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力度。与地方职业院校合作, 对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确保养老服务人员掌握基本的保健、护理、康复知识和技能。二是创新志愿者工作机制, 鼓励和支持社区单位、居民、大中专院校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为居家养老人提供多种样式的志愿服务, 通过创建爱心服务基地等形式建立长期联系, 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高层次的服务。三是完善“以老助老”服务模式。建立老年协会或老年人互助服务中心, 老年人既是社区服务的对象, 又是社区服务的参加者、组织者, 充分发挥医务、教育、文艺、家电维修等退休人员的专长, 使其服务于社区, 形成“服务现在、享受未来”的老年义工服务模式。

5、促进养老服务规范化

要不断地开发、完善不同形式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模式, 通过丰富多样的服务内容、便捷灵活的服务方式, 满足老年人不同的个性需求。要科学设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各项标准, 通过合法程序, 明确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监督评价机制等, 规范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质量和标准, 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 科学认识和把握人口老龄化问题, 加快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解决好数量庞大的养老问题, 不仅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 也是构建和谐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背景, 对居家养老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养老机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慧峰: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的职责定位研究[J].兰州学刊, 2010 (4) .

[2]吴玉韶、李伟、孔伟、孙慧峰、岳琳琳:居家养老的实践难题与对策建议[A].2009中国老年保健暨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2009.

篇4: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课活动;服务理念;全民阅读

《2014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老年人口基本信息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亿,老年抚养比为11.9%,较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1】。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2】。这意味着我国即将迈入老龄化时代。南岸区是也是人口老龄化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区60岁以上户籍人口12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6%左右,今年老年人口已达到12万以上,占我区总人口的16.56%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调查:老年人群中90%以上仍然喜欢居家养老,6%左右喜欢社区养老,大约的老人最终4%选择养老机构养老。社会养老问题已为各级政府所关注。

一、南岸区社区养老现状分析

(一)政府主导 探索有效路径

2004年以来,南岸通过“规划布点落实一批、改建扩建改造一批、房屋开发商提供一批、社区共建解决一批”,大力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和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一方面,各养老院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到位,成为许多老人选择养老的港湾;另一方面,自启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及实现城乡社区居民综合服务平台全覆盖,全区所有社区建有老年活动中心。

为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养老服务模式,建立覆盖广泛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我区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首先让城市“三无”、独居、空巢、经济困难的老人在家享受到各类专业、贴心的居家养老服务,开始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践。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分别可以享受每月200元、100元的免费服务。在政策引导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并引进社会组织积极承办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将得以进一步提升。

(二)需求多元 难以面面俱到

就我区老人实际享受服务的现状调查表明:28.9%的老人需要社区日間照料(托老所),受到服务的只有1.5%;46.8%的老人需要保健服务指导,得到服务的老人占29.3%;32.5%的老人需要家庭病床,只有14.8%的老人得到服务;45.1%的老人需要应急服务,得到服务的老人约占1%。在今后几年里,南岸的老龄人口正以每年0.5%的比率上升,几乎每5个南岸人中差不多就有一个老年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更需要统筹规划。目前南岸区养老机构入住的老人很多都并不是没有儿女,往往是老人自己要求住养老院减轻儿女负担;而另一大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则属于临终关怀型。即由于疾病、孱弱等原因,在被动或意识模糊的情况下,被子女送入养老机构。对于这部分老人来说,不是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二、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日常照料专业性有待加强

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也拿出了相当大的资金来做这项工作,但是,由于目前大多数社区主要提供打扫卫生、陪聊等服务,另外一些如诸如家电维修、代购、水电维修、上门理发、送餐服务提供的却很少,而这些服务却是老年人十分需要但自己又无法提供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困境,需要的服务没有人提供,而提供的服务又不是老人最需要的。另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老年人精神慰藉成为一个重要内容。据调查,老年人非常需要精神慰藉,但是,陪聊的服务人员或志愿者大多与他们缺乏共同的话题,缺乏专业性。

(二)硬件设施普及化有待提高

虽然政府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住房的老旧,以及经费的有限,在一些硬件上仍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如居家绝大部分社区不是无障碍的设计,社区内没有公共活动的空间,没有护理的设施及空间,房间的呼叫设施不够等。如通过走访,在社区,由于没有给老年人安装相关呼叫设施,老人都已经去世几天才发现,往往都是在发现问题之后,才向民政部门申请呼叫器,硬件上的先天缺陷使得居家养老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问题。

三、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政府要积极争取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我区城市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待,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长期规划,尤其是要把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列为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着力改变把社区养老工作仅仅归结为民政部门负责的福利事业,甚至仅仅是救济事业的狭隘观念。要逐步形成街道(镇)民政办统揽社区养老这一工作的格局,并从整个辖区范围、乃至周边来规划社区养老服务工作。

(一)建立高素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一是广泛建立老年协会或老年人互助服务中心。老年人既是社区服务的对象,又是社区服务的参加者和组织者。在一些老年人集中生活的地区,让老年人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各种健康有益活动,使老年人感受到老有所为,既可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获得生活的乐趣,又可以解决一些具体困难。

二是建立“义工”制度,使青年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离不开中青年群体。一方面有赖于中青年群体中养成尊老敬老的风气,主动地承担起赡养自己的长辈的责任;另一方面,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尤其是精神慰籍等方面的困难也需要青年志愿者的服务。广泛建立“义工”制度,对青年志愿者的活动作出制度性的安排。

三是强化专业服务队伍,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立服务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学习如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学、养老设施的经营与管理、护理专业等课程,增长知识和才能,并建议从社会中、各大医院等公开引进、招聘一批懂专业的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是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建立一支能够为居家养老提供经常性、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将社区志愿者有效组织起来,搭建新的服务平台,如:成立“法律援助、健康咨询、文化娱乐、家政服务、应急救援”等服务队。

(二)统筹资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必需的设施

一是增加社区老年福利设施。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社区老年服务福利设施是整个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组成部分,应当与社区旧城改造和小区住宅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造和同步投入使用。

二是充分利用已有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注重发展护理型养老设施。积极利用专业养老机构已有的服务网络、管理人员、设施优势,开展对社区老年人的日常照顾和上门服务。

三是探索试点,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多种运营模式。运用市场机制,引进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福利资源中的主导作用。对一般离退休人员根据实际承受能力,实行以有偿服务为主,合理收费。配合政府老购买服务的措施,做到既有利于社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得到相应服务,又有利于养老服务产业实现良性发展【3】。

四是构建全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按照高效、便捷和广覆盖的原则,建立完善区级居家养老信息和呼叫服务网络,真正做到“让老人生活舒心、安心,老人子女放心、省心”,从而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全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http://www.taiwan.cn/taiwan/roll/201506/t20150615_10037068.htm.

[2]陈莹.中国孤寡老人的社会养老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6.

[3]纪珊珊.金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查报告.改革与开放,2010,10.

作者简介

篇5: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的逐年上升,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在养老机构床位相对不足、老人居家养老意愿强烈、社会传统家庭养老观念仍占主导等大背景下,以政府主办的机构养老为示范、吸纳民资的社会养老为补充、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多元化养老模式,构成了苏州养老服务民生保障的新体系。

为顺应城市家庭结构由三代同堂的主干家庭向“空巢+核心”的平行家庭转变,满足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近年来,苏州各区积极借鉴英美发达国家社区照顾、社区服务的老年社区福利经验,努力探索建立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新体系,不断完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如沧浪区2007年底开张的“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就是国内首个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的、以居家养老对象为会员及涵盖各类服务加盟商为服务主体的社区养老服务平台,较好地解决了社区服务中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偏低、服务的社会资源利用率不高、服务信息不对称、服务的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上规模、出效益。

但是这样一种全新的尝试,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几个难题:首先是覆盖面问题。虚拟养老的社区服务在社会上很受欢迎,许多符合条件的老人乃至年轻人家庭都期盼得到类似的服务,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因素,虚拟养老院目前只能优先满足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

其次是服务人员数量相对不足。目前虚拟养老院共有家政人员90多名,绝大部分来自市区大龄失业和郊区被征地农民。出于语言沟通、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观念行为等共同性需求的考虑,虚拟养老院招聘服务人员时主要招本地人,且对家政员工的要求却不低,要持证或具有一定从业经验才能上岗。但本地愿意从事老人服务的人员数量极为有限,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为老服务供不应求的局面。

第三是市场化运作的经济效益几乎没有显现。虚拟养老院作为一个市场化经营的家政服务公司,其收入构成是:20%是老年居民的自费服务和80%的政府购买服务,但由于政府制定的服务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加上系统的维护升级、员工的培训及相关管理成本等,虚拟养老院目前几乎没有盈利。服务员工资大都也只有1300元左右,事实上同等素质的家政员工在苏州家政市场上找一份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作不是难事,因而服务人员队伍不甚稳定,进一步制约了虚拟养老院的产业化发展。

为此,我们建议:首先要进一步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空间将更加巨大,发展现代家政服务业具有十分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但目前社会上的家政企业都小型化、零散化,服务内容碎片化,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品牌效应。建议专项细化现代家庭服务业的扶持政策,把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列入财政的经常性预算项目,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基金,鼓励企业、社会贤达捐助养老事业,形成“政府资金+社会资本+慈善捐助资金”的养老资金筹措机制。制定扶持优惠政策,根据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容量、服务质量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还可将现代养老服务业纳入公益性岗位,对从事相关服务的人员实行社会保险补贴,而非现行的需要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方能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从而缓解民办非企业家政服务公司的成本压力,促进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应依托虚拟养老院这种居家养老新模式的推广,培植现代家庭服务业的品牌企业,扶持众多的家庭服务业小企业依托龙头大企业走上产业化、集约化发展轨道。其次要进一步利用就业再就业培训的相关政策和资源,加大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力度,逐步实现为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可由民政部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门牵头组织,依托高校、医疗机构、政府相关部门,按照统一的大纲和教材,开展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持证上岗。在职业教育中,开设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课程或专业,加快养老护理专业服务人员的培养。同时,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鼓励支持更多的年轻劳动者投身于为老服务。第三要进一步科学谋划养老事业,整合各种养老资源。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投入资金、培育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科学谋划为老服务。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将一对一的上门提供居家老人的养老服务与依托社区提供一对多的社区照顾、社区福利有机结合,通过建立社区老年服务中心、老人日托中心等设施集约利用养老资源,优化组合为老服务。依靠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工作,鼓励和扶持社区单位、中介组织、志愿者组织服务社区老人,发挥老人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积极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养老事业发展机制。

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306号提案的答复

陈红霞委员:

您好!

您提出的“完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的提案(306号)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我市自1982年就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对养老服务问题,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将养老服务事业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苏州市加快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意见》、《关于转发城区养老政策扶持三个操作办法的通知》、《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各市、区也都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台了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

目前,我市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社区养老为基础覆盖全市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93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养老服务中心,1941个村(居)中有1797个建立了养老服务站;有养老服务机构165家,养老床位数达19649张,老人床位拥有数由2005年底不到10‰增加到16.2‰。民办养老机构由2006年的8家增加到2008年36家,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增加到了3731张,占养老床位总数的19%。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全市各地已投入3亿多元,用于新建或改扩建老年服务设施;补贴民营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经费达2130多万元。

接到您“完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后,我局领导非常重视,亲自参与研究承办方案,认为您的建议非常有创意,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吸纳您的建议,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落实:

一、提出进一步推进的对策和措施

总的指导思想是通过调查研究,争取政府在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上有所提高,去年开始,我局对全市养老机构运行状况和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全市养老形式各有特色,养老机构建设和补贴标准差距较大。因此,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建设的新措施,力争在扶持政策上有新的突破。现己将草拟措施发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待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力争年内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

二、积极推广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的成功经验

一方面,积极推广“虚拟养老院”的做法。“虚拟养老院”是一种全新居家养老模式,为社会性的养老问题创出了一条新路。我局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专门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拿出50万元支持他们的硬件建设,去年12月8日召开的全市养老工作推进会,以及今年2月26日,全省召开的示范性养老机构现场观摩培训班上,沧浪区政府先后介绍了“虚拟养老院”的经验,其目的就是助推“虚拟养老院”的做法,扩大居家养老服务面。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市区学习和借鉴“虚拟养老院”的做法。

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和鼓励各地建立深受老年人欢迎的养老服务模式。养老服务首先要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应采取多样式和多元化的养老形式。目前,我市“虚拟养老院”已经在沧浪区六个街道实现全覆盖外,金阊区在所有街道都建有“日间照料中心”,平江区的“老年公寓助餐点”、张家港的“家庭养老院”也深受老人欢迎。常熟、太仓、昆山也都在积极探索异地养老、分层养老、货币化养老、适度普惠养老等运作机制。逐步形成多方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发展的养老服务格局。

三、加强指导和监管,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一是积极做好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市社会福利院是我市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基地,担负全市各类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培训任务。我们将根据您的建议,继续组织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各类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均实行持证上岗。二是联合卫生、劳动和社保等部门加强对养老机构管理的督查指导工作,拟建立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再次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民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市养老服务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苏州市民政局

篇6: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金塔社区辖区内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508人,其中男性250人,女性258人。身体状况:患有身体残疾的38人,患有疾病较重的28人。居住状况60—69岁286人,70-79岁184人,80-89岁34人,90岁以上8人,根据掌握的具体情况,非常适宜筹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重视民生、解决民生、着力改善民生,这是党“执政为民”宗旨的直接体现。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其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加快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增进老年人福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和谐,根据《宁夏社区居家养老实施方案》和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关于居家养老的规定精神,结合我社区社会福利社会化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实际情况,特针对进一步继续深化我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社会福利服务事业政策为依据,通过政府扶持与引导,整合社区资源,发挥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介组织、服务实体,志愿者的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区和家庭联动的养老服务体制。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采取专业化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一个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养老服务机构为辅助具有金塔社区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建立健全养老机构

成立一社区党支部为龙头,共建单位以及相关社区协作部门为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三、建立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一支是评估员队伍,一支是护理员队伍、一支是监督工作队伍及志愿者队伍。

四、服务范围

户籍且居住在本辖区的60岁以上老人均属服务范围。

五、服务内容

以“立足社区、面向老人、专项服务”为特点,根据老人需求设立的服务项目分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文化三大类。具体分为六大类:

(1)生活照料类:为老年人提供托老、购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料的服务。

(2)医疗保健类: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临终关怀、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

(3)法律维权类: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维权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婚姻等合法权利等服务。

(4)文化教育类: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电大、老年学校、知识讲座、学习培训、书法绘画、图书电子阅览等服务。

(5)体育健身类: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健身团队等服务。

(6)志愿服务类: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谈心交流、精神慰藉等服务。

六、服务原则

1、运行机制市场化。居家养老事业要按照产业化运作和市场化经营的思路发展。设立民办非企业性质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按照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整合全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建立科学的居家养老管理体系,扩大规模效应,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实现全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服务对象公众化。居家养老在确保国家供养的“三无”对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无子女享受“低保”老人及其他按政策规定享受居家养老对象的服务需求的同时,面向全区老龄人口提供有偿和低偿的居家养老服务。

3、服务方式多样化。以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内容为基础,根据不同老年家庭的需求,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形成与各街道日间照料为主要内容的日托所互相衔接的、形式多样的居家养老服务。建立整合性的服务网络,因地制宜开展综合家庭服务(清洁、膳食、探访、转介服务)、个人及家庭照顾服务(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照顾)、社区医疗服务、支持及配套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养老意愿,形成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4、服务队伍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新兴的社区服务产业。积极引入社工专业人才,建立跨专业的服务团队,发挥区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统筹协调的作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扩大协作单位之间的边际合作效应,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及经济层面的需求,提高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积极组织开展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社工带义工的机制,促进敬老助老风气的形成。

七、主要任务

1、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创新模式。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建立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机制,是成立我社区专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重要任务。成立民办非企业性质居家养老机构,是新形势下我区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工作的重要探索实践,对利通区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发展意义。

2、承接全区居家养老服务任务。新成立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应是承接整个金星镇居家养老服务任务的专门机构。它是政社合作的载体和抓手,也是金星镇培育、扶持和发展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具体体现。

3、建立居家养老社工服务队伍。发展以受过专业训练、掌握了专业技能、能够以专业手段开展“助人自助”的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社工队伍,是建设专业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需要,也是向老人提供康复性、辅助性和发展性居家养老服务及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需要。

4、构筑专业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加强统筹协调,避免服务分割,有效发挥正式和非正式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提高现有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益,建立科学、规范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设立居家养老机构的重要任务。

八、服务机制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建立科学地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其持续稳定地运行。在新建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运行过程中,应确立以下五项运行机制:

一是综合协调机制。新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是一家公益型的专业服务机构,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赋予其综合协调的职能,以有效整合与居家养老相关的政府资源,避免各职能部门把矛盾集中到社区,从而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同时,它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契约手段建立与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各专业服务团体的合作关系,促进整合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二是政社合作机制。根据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的要求,新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应是金星镇社会事业发展的配套服务机构,是全区解决居家养老问题的发起机构、各种居家养老关系的协调机构、可利用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机构、居家养老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机构。

三是专业化运作机制。新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致力于整合性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的建设,管理团队由包括社工在内的专业人士组成,服务团队由医疗、营养、膳食、保洁、维修等专业人士组成。管理和服务团队协调互动、高效运转、专业服务。

四是规范化运作机制。新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是一家虚拟的养老院。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服务、统一内容、统一质量,是它发展壮大的基本要求。建立规范化运作的机制,是确保居家养老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是系统化运作机制。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的服务,从生理到心理,从物质到精神,涉及到与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的专业,新的居家养老机构将把各方面的专家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建立了权威的专家支持系统,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为老龄人口提供多样性的选择,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

九、工作模式

为建立适应社会建设和居家养老需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稳固的居家养老服务系统的建设,加强政社合作,提高服务质量,新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将建立如下工作模式:

一是档案管理模式。根据居家养老需求的不同,采取“分类建档、分层服务”的办法,为服务对象居民建立工作档案,以保证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是菜单服务模式。为了让社区的每位老龄人口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服务内容,将以菜单的形式将所有的服务项目进行分类介绍,并注明提供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的专业人士,以方便居民在约定的时间、约定的地点享受其需要的服务。

三是个案工作模式。按照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要求,采取一对一的工作模式,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四是小组工作模式。根据来不同社区而又有同类需求的居民而采取的一种工作模式。其目的是使服务资源效率利用最大化,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是社区工作模式。根据不同社区的需求提供不同服务的工作模式。它是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针对不同社区、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结合社区的实际发展需要而采取的工作模式。

六是持续跟踪模式。即对在新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立档案的老年人,根据其接受服务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将视其需要和服务性质进行跟踪回访。同时,根据老人的需要,对其提供伴随一生的服务。采取这一工作模式的目的主要是:

1、保持服务的连续性,保证服务效果;

2、满足居家养老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为有不同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

3、对服务情况进行回访,以进行质量监测和评估。

七是特殊定制模式。即根据服务对象不同的需求来定制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以保证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十、创建居家养老目前形成的条件

(1)选臵养老服务站在利通区文卫路地区大院院内,物业办公楼二楼200多平方米,目前只有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办公使用。该位臵地处原银南行署老地区大院内,地理位臵优越,紧挨大院居民区。

(2)地区大院属原银南行署市直机关住宅小区是1972年至1995年陆续建成,该小区有居民410多户,1200多人,其中,居住大部分为原银南行署离退休老干部,60岁以上老人占整个小区46%以上。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迫切需要开展为老服务。社区2008年—2009年初入户摸底调查,大部分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空巢老人居多。

(一)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服务采取区、街道、社区与民间服务实体三级管理、四级运作的方式进行。区政府成立居家养老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居家养老的领导。区民政局和区老龄委办公室是居家养老工作的指导管理机关,负责制定相关政策与方案措施,并主导其运作和走向;各街道办事处是居家养老工作的主管单位和实施部门;各社区配合所在街道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民间非营利性服务机构是承接居家养老各种服务功能的实体,对确定的服务对象实行上门服务和日托照顾。区、街道、社区与民间服务实体的具体职责如下:

1、区民政局和街道老龄委办公室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搞好指导协调、安排分配资金,并在局内设立居家养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提出居家养老服务的原则意见,确定服务对象的补贴标准;建立信息库,汇总有关数据,并负责对街道、社区、民间服务实体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考评。

2、街道办事处负责居家养老工作的组织实施,制定实施细则。街道在社发科设立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对社区申报服务对象的资格确认和补贴标准的审核,并对社区和民间服务实体机构进行检查与监督,负责服务补贴经费的结算和发放,负责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3、社区居委会设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站,建立为老服务队伍(下岗职工、外来人员)和义工志愿者队伍(低龄老人),指定工作人员负责宣传动员,受理服务申请,搞好入户调查,初步确定服务对象及所需服务时间、补贴额度或补贴比例;负责服务时间、服务经费的初审,协助街道对服务实体、服务质量进行跟踪和监督;按区、街道的规范标准分门别类建立居家养老工作服务信息。

4、服务实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对服务对象实施上门服务日托照顾。服务项目包括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根据服务需求变化,规范服务内容,开发新的服务项目,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二)确定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

1.服务内容:

生活照料为基本服务,以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等为专项服务。具体分为六大类:

(1)生活照料类:为老年人提供托老、购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料的服务。

(2)医疗保健类: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临终关怀、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

(3)法律维权类: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维权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婚姻等合法权利等服务。

(4)文化教育类: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电大、老年学校、知识讲座、学习培训、书法绘画、图书电子阅览等服务。

(5)体育健身类: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健身团队等服务。

(6)志愿服务类: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谈心交流、精神慰藉等服务。

2、服务形式:

(1)上门照料服务: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居住在自己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长期生病卧床及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提供照料服务。

同时,还可由服务热线结合起来,以方便老人在碰到突发情况时随时呼叫。(2)日托服务:通过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休闲娱乐、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服务。

(三)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及运作方式:

1、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为城市社区75周岁以上需要服务的老年人。重点对象是高龄、独居、经济特困老人且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人。

2、收费方式:

根据老年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等多种形式,采取无偿、低偿、有偿、义工、社会力量为老服务五种方式。

3、运作方式:

以政府购买服务、发放服务券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支持。不以现金形式发放,而是采用记名“服务券”形式发到老年人手中,专业人员通过提供服务,然后向服务对象收取同等价值的“服务券”再到居家养老指导中心兑换现金。

(1)

无偿服务(政府购买服务):

三无老人(不适宜去福利院居住的)、75周岁以上独居、空巢老人中享有低保、低保边缘、特困残疾证、特困职工证、国家定补精减职工、重点优抚对象、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全国部门先进)称号、老居委干部、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经济困难的老人、百岁老人每人每月补贴150元。(2)

低偿服务:

独居、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并且经济比较困难的老人,每人每月补贴50元。(3)

有偿服务(自己购买服务):

有经济能力、需要专门上门服务的老人。

(4)

义工服务:

低龄老人担当起义工的职责,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社区服务中心逐一记录义工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统一入档,若干年后,当义工本人需要服务时,由社区服务中心为其提供养老服务。(5)

动员社会力量为老购买服务:

针对特殊困难老人的需要,实行企业或社会个人为其认购服务。

(四)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

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包括互联网站、呼叫中心和一套运营管理系统以及配套的通信终端构成。

通过为老年人提供集移动通讯和一键通为一体的老人手机及呼叫器等智能终端产品,全天候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支援、信息查询、远程医疗、社区服务、居家养老上门、电器维修等服务项目的综合服务系统。其服务特点:一是随时随地;二是一键求助;三是安全便捷。

1、信息化平台:

通过这套信息化的平台,可以建立完整的需要服务的老人档案。档案内容包括个人信息(住址、病史、联系方式等等),子女、社区物业、社区医疗中心等从属于个人的紧密型信息。老年人的信息科已按照区域划分由街道办或居委会进行收集和确认入网。

入网的老年人拨打平台服务热线,客服人员就可以立即知道老人的个人信息,响应老人的服务请求。并安排社区义工、有关服务机构上门给老年人提供针对性服务。

服务可分为紧急救援、生活帮助和主动关怀三种类型。主动关怀最好用电话的方式通知给老人,老年人不方便看短信。

2、通信终端:

按照服务对象的类型,采用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方式由政府或个人购买对应的服务终端;终端产品有呼叫器(电子保姆)、老人手机等,适合于不同类型和经济能力的老人。

对于没有配备终端的老人,可以通过配发“爱心卡”的方式获得平台服务。爱心卡上面标明平台呼叫中心的号码,方便老人记忆和拨打,当老人遇到紧急状况时,也可由其他人拨打平台获取老人个人信息和获得平台的服务支持。

3、建设的目标

以社区为依托,老龄人群为服务对象,企事业服务机构为网点,社区义工为补充,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中心为支撑,建立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深度整合社会及行业上下游信息及服务资源,为构建全方位的信息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强大的支撑。

让老人生活安心、舒心;让老人子女放心、省心;替政府分忧---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五)设计工作方法和步骤: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采取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方法进行。整个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主要完成社会调查、制定工作方案和补贴标准、成立区居家养老领导小组、确定试点社区等工作。

2、试点阶段 A、建设信息平台,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中心。建立相应的人员编制和管理标准;组织服务机构、社区义工入网。

B、调查摸底。对试点社区的老年人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摸清老年人家庭的底数和真实需求,建立老年人数据库。

C、开展试点。对试点社区进行重点指导、重点跟踪。

3、总结阶段总结试点社区工作经验,为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借鉴。

(六)居家养老的保障措施:

经费的筹措采取区、街道二级负担为主和社会各界及热衷慈善事业人士捐赠,经济条件许可的老人“筹一点”的办法,保证“居家养老”服务有必要的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

上一篇:学雷锋讲故事演讲稿-讲故事演讲稿下一篇: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