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旨分类

2024-07-02

作文主旨分类(精选8篇)

篇1:作文主旨分类

人生观价值观:生命、幸福。

人与自然: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和谐相处。学会认识:自己、自然、人生、社会。理性分析:感性与理性、人性、理智、自我。传统美德:礼貌、孝顺、谦逊。现实生活:贫穷、生存、奋斗坚持。道德法律:功德、反腐倡廉、平等。集体观念:团结、合作。心理健康:自卑、承受力、孤独。人文关怀:老人、残疾人、乞丐、农民工。文人处事:宽容、帮助、表现自我。读书做人:成熟、情操、品位。

篇2:作文主旨分类

人生,是一段坎坷不平的路。困难的条件艰苦的环境,失败的打击,虽是前进的障碍,同时,却也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磨砺人才的砥石。多少伟大的人物,他们的成绩都是在与困难作韧性的搏斗中其得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他们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裹足不前?但是面对如今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不免会使人觉得自卑起来。

自卑不同与自谦,自谦使人虚心谨慎,在成功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虚怀若谷,因而自谦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自卑却使人锐气殆进,而且自愧弗如,自动退却,一再失去了竞争机会,终与成功无缘。

个人的自卑如此,那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卑呢?放眼接头,日本、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名车竟相赛跑,合资企业、房地产声势浩大,电影电视也“洋”字占先,甚至连小小的一张贺卡也要印上“台湾”、“香港”、“韩国”以示货色高档。看去,经济是富裕了,市场也是繁荣了,然而这些现象背后,是不是有那么点的自卑感在作怪呢?自卑之下,有人连中国的拿手手工艺品也不敢拿到国际市场去标个好价,甘愿屈尊做街头享尾的廉售玩意儿,这些自卑终究是损国损民。

但与自卑相反的是有些人偏偏又十分自负。

自负者,无视自己的短处,偶然的一点成就或通而不精的一点特长,就能使他们自我陶醉,甚至还发展到天下无我不能、唯我使能的程度。自我膨胀的心态是非常危险的;就像历史上:当年称雄天下的曹操,兵败赤壁;目空一切的周郎,吐血而亡;骄傲自负的马谡,身首异处……这些血淋淋的历史事实,应该成为自负者的借鉴。

生活中,我们不能去做一个自卑的人,但也不能去做一个自负的人。我们应该要学会自谦。谦虚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内在的精神。谦虚并不是你所理解的畏畏缩缩地说一声:“我不行,我做不好。”或是你所说的装模作样,做谦虚的伪君子。谦虚,是一个人取得成就,获得成功的时候,他还能真正的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进一步完善自我,是能够正视自我的一种表现。谦虚,并不排斥一个人拥有自信,表现自我,相反,谦虚的人能通过正确的认识,来完整自我,才能够自信地踏过人生路上的丛丛荆棘。一个人只有真正地拥有谦虚这种品德,才能真正地虚心求教于人,取得更大的进步。骄傲是容易的,谦虚却极难做到。试想,一个盲目自大,目空一切的人你能不认为他浅薄吗?

自信,谈到这个话题不禁使我想起一位名人曾说过的话:“在你决定要成就一件大事的时候,你所面临的最大敌人便是你自己。”此话不假!只有当你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你才觉得前进的道路畅通无阻,做起事来劲头十足!这与什么有关呢?当然是自信。因为当你拥有了自信,才会勇于克服障碍,确立目标。就拿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时所做的几千多次实验一事来看,若他不能战胜自己,失败一次便产生动摇,失败两次便灰心丧气,以致畏缩不前,消沉下去。还谈得上什么作为,又哪里来的成功啊!这些失败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持着他,难道不是信心,让他一次有一次鼓起远航的风帆,抵达美好的彼岸?

自卑、自负、自谦、自信,前两者是多么的令人厌恶,可这样的人却比比皆是。后两者是多么的令人向往及追求,可这样的人却屈指可数。当今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今的国家是坎坷艰难的国家,社会与国家所需要的是拥有自谦与自信的人,我们别无选择,生活的主题,只能是跨越困难,永不松懈!

篇3:作文主旨分类

2006年全国高考卷作文题的写作要求首次出现了“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的字眼。所谓“全面理解材料”, 是指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中心主旨;所谓“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是说在把握材料中心主旨的基础上, 可以选择材料的某个侧面 (“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 , 也可以选择某个角度 (“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 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 来构思作文, 也即在写作时只要符合题意中透露出来的信息, 不论是局部信息还是整体信息都算“切合题意”。这大大降低了审题门槛, 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2007年全国卷作文题的写作要求改为“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取消了“全面理解材料”的说法, 命题进一步开放, 审题门槛进一步降低, 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但题目开放了, 套作就相对容易了, 也相对多了。

2009年全国卷作文题的写作要求改为“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 一句“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 骤然拔高审题“门槛”, 拉大评分区分度, 明示考生要准确审读材料, 力求选准最佳写作角度。

什么叫“选准角度”呢?作文的审题划分为四个层级, 即中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和沾边角度, 一般认为只有“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是符合题意的, “次要角度”需要根据具体写作情况而定, 而“沾边角度”那就肯定偏离题意了。这样的审题要求, 在阅卷场上具体体现在量分的标准上。

如浙江省2011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等级评分标准规定:凡是作文涉及到“我的 (包括我的经历、我的观点等, 强调个体的独特性, 也即不可复制性) ”“时间 (材料里说有物理时间与人生时间两种, 但以后者为重) ”“人生 (主要指有事业、追求、成功等宏大叙事) ”这三个关键内容的, 才算是“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 才是切合题意的, 可以进入一类文;凡是作文只写“我的时间”, 且又偏重于物理时间的, 算次要角度, 一般作基本合乎题意来处理, 作为二类文或三类文 (语言平庸) 来看待;而“无材料”意识, 所写文章不能体现材料内容与题目要求的, 只能算沾边角度, 一般就是30分以下。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言不乏优美的作文, 就是因为没有按照“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的审题新要求来写, 致使原本可以得到高分的却得了低分, 实在可惜。

综览2011年全国15个高考作文题目, 有5个题目有“选准 (好) 角度, 明确立意”的要求。可见, 这是高考作文审题的趋势。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大组专家明确表示:一个考生的真实作文水平不仅表现在构思、表达能力上, 而且还表现在审题能力上, 能辨认出命题者设置的种种限制的能力上。顺应全国趋势, 强化“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的审题意识, 已经成为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时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值得引起广大学生与教师的重视。

那怎样才能在高考作文写作时, 瞄准材料“靶心”, 以使立意“切合”或“符合”题意呢?这里, 笔者提供一个“选准角度”的审题立意原则:着眼命题材料整体, 把握中心主旨方向。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了“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的写作要求, 一拿到作文命题, 要求明明写着要“选准角度”, 但几乎无人关注, 习惯抓住命题材料中自己熟悉的某句话或某个词, 立意入笔, 这样容易偏题乃至跑题。因此, 当看到命题的写作要求是“选准角度”时, 脑子里就要跳出“从材料的整体规定性出发, 顾及材料的整体语言环境, 努力把握材料中心主旨的方向”的审题立意原则。一般来说, 从材料整体含义、主要 (中心) 人物与事件、命题者意图等方向立意的就是中心角度, 从材料的某个意义点、主要 (中心) 人物与事件的某个侧面立意的就是重要角度, 而从材料中只言片语的含义出发立意的基本是沾边角度了。以下举例说明。

一、命题材料是叙述性但有评论性语句的, 就抓住关键句

关键句往往是“文眼”, 它蕴涵着整体材料的主旨, 体现着整体材料的观点, 具有导向意义。因此, 可以把它作为审题立意选准角度的突破口。关键句, 在表达方式上常常是议论性或哲理性的句子, 位置多在材料的末尾, 当然也有在开头或中间的 (如开头句、反复出现的句子等) 。抓住这些关键句, 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从而选准角度了。如2007年海南卷作文题: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 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 就将烧瓶贴上标签, 注明问题, 保存起来。一天, 他偶然看见报道说, 有两辆客车相撞, 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了。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 经过化验, 发现烧瓶曾经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 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 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 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发现, 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 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 更需要执著地追求。也有人评论说, 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困难, 那么崎岖, 那么遥远。

这则材料在叙述之后进行了点评。“创造需要机遇, 更需要执著地追求”这一蕴涵材料主旨的关键句, 点明了执著追求、机遇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考生据此审题立意, 可以谈:善于把握机会, 注重执著追求;时时留心, 处处注意, 做个有心人;关注生活细节, 富有好奇心, 具有实践探索精神;勤于积累, 善于思考, 富于联想与想象;等等。这些都属选准了写作角度。

二、命题材料是叙述性但抓不到关键句的, 就要从分析整体材料入手, 寻找体现命题者意图的倾向

以命题者意图的倾向立意, 就是选准了角度。命题人所呈现的材料, 必定蕴涵了命题人的某种意图, 尽管命题人尽量客观地叙述材料, 不泄露命题意图, 以考查考生的审题立意能力, 但是语文学科尤其是作文的人文性, 决定着作文命题必然要引导青少年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关注国计民生, 重视自我身心与人格的健康成长, 注重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培养。所以, 考生只要联系命题的现实背景 (包括时弊或热点) 去阅读材料, 就不难从材料里把握命题者意图倾向, 如下面这个作文题:

上帝召开了一次会议, 了解他自从赐给鸟儿翅膀后, 鸟儿是怎么使用的。

鹰说:“我用我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 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 我因此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腿在地上奔跑, 翅膀对我毫无用处, 它成为我沉重的负担。”

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了鳍, 它让我能像鱼一样在海洋自由来往。”

这时, 上帝发现会场里还坐着一个人, 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 来这儿干什么?”

人说:“你虽然没有赐予我翅膀, 我却可以作灵魂的飞翔, 可以达到脚步所不能达到的地方。”

这是一个寓言材料。四种形象就是四个角度, 哪一个才是材料的中心角度呢?这就需通过分析材料来寻找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倾向。材料中鹰、鸵鸟、企鹅与人各自向上帝汇报了翅膀的使用。鹰是为了生存用翅膀来飞翔的, 鸵鸟是不使用翅膀的, 企鹅也是为了生存用翅膀来游泳的, 而人是用翅膀来作灵魂的飞翔的。

灵魂的飞翔指放飞思想, 体现了人类智慧的伟大。人类放飞了思想, 放飞了智慧, 人类用这双“翅膀”战胜了一个个困难, 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到近代爱迪生发明电灯, 直至现在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火星探测器等先进的航天设备。人们创造的翅膀 (需要有想象的飞翔) 打开了科技的大门, 使人类文明跨上了新台阶。所以, 人类无形的翅膀远高于有形的翅膀。显然, 作者选用这段材料的命题意图倾向, 无疑是要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放飞灵魂的翅膀、想象的翅膀、创新的翅膀。所以, 只要顺着命题者的意图倾向——放飞思想, 让灵魂飞翔——去立意成文, 那肯定是选准了最佳角度。而如果只从鹰、鸵鸟、海鸥的角度立意, 则属次要角度了。

三、多则命题材料, 无论其是同向还是异向的, 都要寻找它们反映事理的共同点

这类题目表面上每个材料都是独立的, 可实际上有一条暗线把它们串联起来, 这条暗线就是几则材料的共性。而这个共性, 命题者并没有明确的交代, 而是把它暗藏在叙述的材料中, 让考生自己去挖掘。说穿了, 几则材料都是同一观点的不同论据, 让考生根据论据逆向推出它们所要共同证明的观点。材料同向的如2009年全国卷Ⅱ作文题: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 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看到的都是红色的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的, 他感到自己的色觉有问题, 他研究了两年, 1794年他发表了《视觉之异常》, 将这种病症称为色盲症, 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长队, 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 他买了面粉和食油, 在小屋里每天干20小时, 试验了一年, 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 这一产品开发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 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 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 不但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 这个发现, 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 改革了传统洗衣技术。

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为: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问题的发现都具有偶然性;发现问题后都有一种善于探究、刻苦钻研的精神;都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都对本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简括之:善于发现出生活中的小问题, 用创新的眼光、不断探索的精神钻研问题, 成功将无处不在。这个共同点就是最准的角度。

材料异向的如下面的作文题:

在“文革”中, 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 等他平反回来, 人们惊奇地发现他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而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 在“文革”初期便自杀了。隐身在音乐的象牙之塔中, 当风暴袭来, 她心目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 她选择了死亡来抗争。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文革”中, 一位老音乐家在“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平反回来, “他没有憔悴衰老, 他笑……”;而另一位音乐家则是因“心目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 她选择了死亡来抗争”。很显然, 材料的内容主旨是两位音乐家对待同一事物 (“文革”) 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位是坦然面对, 苦中作乐;一位是为维护理想尊严以死抗争。选择不同, 却都表现了他们对理想、信念、人格等的坚守和追求。

两个材料相反, 但其选择捍卫理想和信念却是共同的, 这个“共同的选择”就是切合题意的、最准的写作角度。如果以单则材料为导向谈第一个音乐家的择生, 或第二个音乐家的择死, 就属重要角度。至于谈“调节心态调适人生”“笑一笑苦难小”“死亡是一场华丽的盛宴”等只能属次要角度。

四、命题材料是寓言、漫画、哲理故事、咏物诗词等带有比喻性质的, 要整体把握材料喻意

面对寓言、漫画、哲理故事、咏物诗词等带有比喻性质的材料, 我们首先要认真分析材料内在逻辑, 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喻意 (而不是从局部去取义) , 然后作类比引申联想, 对接现实社会生活中类似的人、事、物, 从本体意义着眼思考。如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 要求学生根据读一首古诗后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 材料是:

交流四水抱城斜, 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 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是一首哲理诗, 是说菱、稻、荷花, 生长习性不同, 适宜种在深浅各异的水中。由此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此诗要揭示的道理 (哲理)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按规律办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可强求一律搞一刀切。以此立意入笔, 谈“因地制宜, 地尽其力”“因势利导, 顺时而变”“因人而异, 人尽其才”等, 都是选准了最佳角度。如果从菱、稻、荷花等个体的层面出发, 谈“选择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 才是最好的”等, 就属于重要角度。如谈“现代社会, 应该尊重个性, 包容多元”等, 那就属次重要角度了。

又如下面这个作文题:

在我家乡深山的阴处有一种植物, 叫“山海棠”。即便生在僻处, 无人观赏, 可它依旧是一丝不苟地向上挺拔了枝叶, 开出鲜艳欲滴的花朵。我很是不解, 曾对祖父说:“它真是不懂人间世故, 既然开在深山无人识, 便大可以养养精神、偷偷懒, 没必要下多余的工夫。”祖父瞪了我一眼, 说:“你究竟是太年轻, 看重功名, 内心浮躁, 不知人间真相。在山海棠那里, 它只按自己的心性而活, 生为花朵, 就要往好里开, 至于能不能被人看见、被人夸奖, 它从来都不会去想。可是, 一旦有人走到它跟前, 它的俊相就会烫了这人的眼睛, 让人从心底里生出敬意。”

这段材料的主要内容是称赞一种叫“山海棠”的植物, 它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生在僻处, 只按自己的心性而活。生为花朵, 就要往好里开, 至于能不能被人看见、被人夸奖, 它从来都不会去想。顺此归纳提升, 这段材料蕴涵的喻意就十分清楚:不管身处环境怎样差, 也不管别人怎样说, 都要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让生命有意义, 人生再卑微也要干出点精彩来。以此喻意对接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 谈“怎样活出生命的精彩”“谈位卑未敢忘忧国”, 都属选准最佳角度。如“谈追求生命的真谛”“谈人生当自尊、自强、自爱”等都属重要角度。而从材料的个别字句取义而不关注中心主旨, 如从“按自己的心性而活”出发谈“为自己而努力生活”等, 则属次要角度。

再如2009年全国卷1的作文题: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 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 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 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 同班的还有小狗, 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 小龟学会游泳, 又多了一种本领, 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 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 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 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篇4:作文主旨分类

关键词: 高考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联想与想象 分析归纳

近年以来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大都以材料作文为主,例如2013、2014年全国各省市18套高考试卷均有17套考了材料作文。现代高考更加倾向于材料作文尤其是新材料作文,这是因为材料作文除了能考查考生的语言功底、表达能力之外,还可以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及思想认识能力等,此外,材料作文不易猜题、押题,能体现考生的真实水平。正因为如此,这种作文形式审题立意的难度比较大,成为考场作文中的难点所在。

材料作文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可选择一个侧面或某个角度构思作文,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戴着脚镣跳舞”。因此,材料作文的立意并非天马行空、随意而为,一切立意都不能脱离文本本身。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整体阅读立意法;二是筛选性立意法;三是由果溯因法,等等。我通过这几年教学中对材料作文的理解,重点谈谈联想与想象法在材料作文中立意的独特作用,并结合我省近年来出现的高考模拟卷、省质检卷中的材料作文进行分析。

为什么说联想与想象法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当中的作用是独特的呢?这种方法又有哪些优势呢?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恩格斯也说过:人类的想象力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下面我仅仅以“静”为想象点,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联想,看看可以联想到什么,如相似联想(联想性质上、特点上、时间上、空间上与之相似的事物)、对比联想(联想与之相反或对立的事物)、因果联想(由因到果或由果溯因)等,这样打开思路,就可以理解为“沉静”、“宁静”、“平静”、“冷静”、“静默”、“静穆”、“沉稳”等。又由“静”反其道联想到“动”,这样就可进一步展开并最终确定以下立意点:在静穆中爆发出力量;智者无言;静水流深;心如深山;平静成就不平凡;学会不显不露;隐藏的爱;沉默是金;静之力;静如止水;亦动亦静;表与里;静中有动;静中风云;守住静穆;静也是力量;宁静致远;内在的力量;含而不露;韬光养晦;轻狂与内敛;在内敛中诠释力量;静,动之源;卧虎藏龙;挖掘静中深厚的力量;做个有内涵的人;潜能;静以修身;平淡也是一种深度,等等。可见,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我们的思维就能够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那么,我们从材料中联想到什么呢?这就要从材料出发,并且跳出材料,向自然、社会、人生等维度延伸拓展,与历史和现实挂钩,注意材料中隐含的信息内涵,寻找材料与生活的“对应点”,下面我就以2014年我省省质检试卷中出现的材料作文为例,谈谈联想与想象在审题立意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莠草,农人整个春天夏天锄它,然而它依旧精力旺盛,田埂、牧场、田野、花园到处都有它。有人用卑贱的名字称呼它们,例如猪草、苦艾、鸡草;也有人用雅致的名字称呼它们,例如长生草、扶移、雁来红。”

我们首先想象到:先站在农人的角度思考一个问题:“农人整个春天夏天锄莠草”,问:农人为什么要锄莠草?因为莠草对农人来说即是杂草、害草,它会吸收土壤的养分,进而影响到庄稼的生长与收成。联想到我们自身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无受到“莠草”的影响?由此可知,“莠草”即为那些影响我们心田、影响我们道德庄稼正常、健康成长的杂草、害草。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联想到“莠草”即为人性中黑暗的、不光彩的一面,例如自私之草、懦弱之草、冷漠之草、懒惰之草、不守诚信之草、忧郁之草、自高自大之草,等等,由此立意为:铲除心中的莠草。第二,我们再次联想,农人“整个”春天夏天锄它,展开疑问:为什么农人要花如此长的时间对付莠草?联想到在我们心灵的庄稼,如果要得到正常的生长,就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正如孔子所云:“吾日三省吾身。”荀子亦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所以可以立意为“勤奋”之类的主旨;第三,我们站在莠草的角度展开想象,“它依旧精力旺盛,田埂、牧场、田野、花园到处都有”,而它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农人锄它的恶劣生存环境,由此联想到古今中外像“莠草”一般顽强地拼搏、战斗的人,诸如曹雪芹、司马迁、诺贝尔、苏轼、居里夫人、史铁生、贝多芬、霍金,等等,他们都属于能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因此,此处可立意为“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顽强拼搏”、“与不公的命运战斗”、“坚信自我的价值”、“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王者”,等等,均是很好的立意。第四,我们站在“不同的人对莠草的不同评价”的角度去想象:“有人用卑贱的名字称呼莠草”,由此联想到生活中也有许多事物,对有的人来说是一文不值的,他们视之如垃圾、废物;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有价值的,甚至当成宝贝看待。同时联想到有的事物在某个时代被认为毫无价值,但斗转星移、时移世易,却又成了宝贝,由此可以立意:“事物的价值因评价角度不同而不同”、“要发现个性的价值”、“发现独特的价值”、“多角度看问题”。第五,我们从莠草的生存状态中,也可以联想到生活中也有像莠草一样的草根阶层,即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由此可以立意为:“关注草根阶层的生存状态”、“体会人情冷暖”、“感受生命成长中的独特价值”,等等。第六,对“莠草”而言,无论是用卑贱的名字称呼它,还是用雅致的名字称呼它,莠草依然是莠草,它不会因为被人称为猪草、苦艾、鸡草日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也不会被人称之为长生草、扶移、雁来红而突然昂起高贵的头,感觉高人一等、有飘飘然之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生活中的有些人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要有自己的定力”、“坚持自我”、“自信人生三百年”、“我自岿然不动”,等等。从这则材料作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联想与想象的方法在审题立意中的运用就如苍鹰展翅于高空、鱼儿游梭于海洋、骏马驰骋于草原——海阔天空、任尔东西。

我对材料作文的联想与想象法归纳为以下两点具体做法:

一是联系实际法。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思想、观点、行为往往通过一些比喻、故事、寓言、漫画等形式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善于从中联系现实生活,挖掘其中含义,思路往往由物及人。

二是由物及人法。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与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观点。

由此看来,只要经常性地用联想与想象法,就可以更好、更准确地确定主旨,同时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莎士比亚说:“思想是自由的精灵。”良好的思维习惯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正如雨果所言:“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让我们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在当今天下第一考题——高考作文中,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作文中尽情翱翔、尽情畅游、尽情奔驰,摘取审题立意中那颗最准确的又最适合自己的皇冠上的明珠。

参考文献:

篇5:中考作文指导:整体构思确定主旨

要使立意新颖,最根本的就是要扣紧时代精神。古今中外的主题思想都是能够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的。列宁曾称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鲁迅先生的多数作品被称为投枪匕首般的战斗檄文。只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的主题,才容易引起读者深刻的共鸣,也才能使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富有时代感的主题才是“新”的,也只有这种富有新意的主题才是有意义的主题。如《独闯世界的孩子》(原文略),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深刻地反映时代精神。文中的“他”正是当代一部分中学生的缩影。作者对“外面世界”的诠释新颖深刻,文章的立意能扣住社会脉搏。

篇6:作文主旨分类

第3讲:考场作文确立主旨能力虚实错位

【要义解说】

“虚”与“实”是一对相反相对的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体的;“虚”是远处的,“实”是眼前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露的、明朗的。所谓虚实错位,就是虚题实写,实题虚写,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

【策略解读】

“虚题”要“实”写。对于“虚题”,写作时要首先考虑话题或命题中包含什么思想、什么感情、什么理念,再从这些思想、感情、理念入手,发掘或选择具体材料,以具体详尽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作者对话题或命题的独到见解或感悟。如“追求”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作了。这一话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总之,这类虚题要写得很实在。掌握了虚实错位的方法,碰到这类题目就能立即做出决断,明确立意,而不会再冥思苦想,耽误时间,影响写作速度。

“实题”要“虚”写。有时提供的话题或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情理,但我们在写作时,要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善于捕捉形象。实题虚写的关键在于形象与思想天衣无缝的融合。好文章应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文章内容会失之浮泛浅露,章法零乱;形象思维能力不强,文章会失之呆板,缺乏鲜活的灵性和感染力。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文章才能既有形式、内容之美感、美质,又有思想的穿透力。②大胆展开联想。捕捉形象需要丰富的联想与想像力,它往往与对全文内容的构思同步进行进行。如以“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物象“井”为载体,附情于物,渲染“井”与某种人的相似点,让“井”的“物性”与某种人的“人性”相融合,虽然使表达的意旨“超然物外”,却又使笔下的“人性”切合“物性”特征。总之,运用此法要注意对实题(物)只能作必要的描绘,而不能面面俱到,主要描绘具有可比喻、象征的那个部分,虚作与实题(物)之间应有相似或相关之处,不能生搬硬套;由“实”到“虚”,过渡要自然、贴切。

虚写与实写,相反相成、相辅相生。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像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同时,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例文解剖】 话题:买镜(20湖北高考作文题)

镜子人生

屋漏偏逢连阴雨。有一个年轻人生活的天空大雨滂沱,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好不容易求爷爷告奶奶地借了一笔钱做生意,又赔得血本无归;相爱多年的女朋友跟他四处躲藏债主,最后连他也被躲避了。他失恋了,一点爱情的慰藉都消逝了。

朔风凛冽,天可能不冷,他却直打颤。万念俱灰的他不时有轻生的念头。

他找到了他的中学老师,一位普通的老人。老师看了看他灰白的脸色,立即明白他的处境。

静静地听学生说完,仍旧一言不发,只从屋内拿出一面镜子,默默地递给他。他莫名其妙,这是一面普通的镜子呀,转过来一照,镜子里出现他枯槁的形容。

在他的惊讶中,老师拿过镜子,“哐啷”一声,镜子掉在地上,碎了。他慌忙蹲下身,帮忙收拾。“等等,”老师开口说话了,“你认真看看镜子。”地上,每一块镜子的碎片都映现出他的一个脸庞。镜子虽然破碎了,但地上有了无数面的镜子。他呆住了,恍然若有所悟,匆匆告别老师回家了。

以后经过努力和拼搏,他东山再起,还清了债务,还办了一个小公司。

他结婚的时候,老师没有来,只托人给他带了一件礼物――那面已经粘贴好的镜子。他把自己的故事说给参加婚礼的嘉宾,大家十分感慨。

“挫折就如这面摔碎的镜子,你以为自己破碎,但镜子里的你还是完整的,而且增加了许多个你的形象。挫折只能丰富你的人生,不会使你遭到损失。”他摇晃着那面仿佛皱纹满面的镜子,激动地说。

这面破碎而又粘贴好的镜子后来就放在他的桌子上,他把它当作了座右铭。他每天都要拿起镜子照一照,然后满面春风上班去。再后来,失败的时候他揽镜自照,成功时他要对镜子沉思。

镜子不再是简单的反射。

解剖:本文构思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故事。说其简单,因为它可能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说其深刻,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正是这样一个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构思,才表现出作者的高明之处,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刻画深刻,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他的老师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精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在拥挤的车潮中驾车缓缓前进,在等红灯时,一个衣服褴褛的小男孩,敲着车窗问他要不要买花,他拿出十元钱买花。这时绿灯已经亮了,而后面的人正猛按喇叭催着,因此他粗暴地对正问他要什么花的男孩说:“什么颜色都可以,你只要快一点就好。”

那个男孩十分礼貌地说:“谢谢你,先生。”

在开了一小段路后,他有些良心不安,为自己刚才的粗暴无礼。他把车停在路边,回头走向那个男孩表示歉意,并且又给了男孩十元钱,要他自己买一束花送给喜欢的人。男孩笑了笑并道谢接受。

当他回去发动车子时,发现车子出现了故障,怎样也发动不了,在一阵忙乱后,他决定步行找拖吊车帮忙。这时,一辆拖吊车已经迎面驶来,他大为惊讶,司机笑着对他说:“有一个小孩给了我二十元,要我开过来帮你,并且还写了一张纸条。”他接过纸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这代表一束花。”

请以“勇气与宽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篇7:作文主旨分类

第2讲:考场作文确立主旨能力大题小作

【要义解说】

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

【策略解读】

1.切割话题。写作时将“大话题”进行切割,使之变成若干“小话题”,然后从中进行筛选,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一个去写。比如“尊重”可以切割为以下小话题: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会有尊严;神圣的尊严在捍卫正义的斗争中得到升华;科学的尊严不容侵犯;尊严不仅是个人价值的象征,更是民族、国家的立身之本;产生尊严的是理性――对正义的执著,而不是冲动――对虚荣的追求,等等。这样,就使缩小后的题目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考生,从而使话题作文的内容既不显得空泛又不失之单薄。

2.限制定向。话题的限制越少,留给考生思维的空间就越大;话题的字越少,词语的外延也就越大。写作时,必须加以限制,宽题窄作,切口过大,中心就不集中。限制的方法很多,可在前面加修饰语,可在后面加中心词,也可前后都加,甚至在中间加。如“父辈”话题可限定为艰辛的父辈、父辈的遗憾、父辈的辉煌、父辈――执着的一代、对待父辈即对待传统,等等。再如“面对缺陷”这一话题,可以在中间加以限制:面对生理的缺陷、面对个性的缺陷、面对文化品位的缺陷、面对艺术品的缺陷、面对劳动产品的缺陷、面对人类自身的缺陷,等等。这样一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内容也基本确定了,立意就不会有偏离题意的危险。

3.以问领写。面对宽泛的话题,可以以问领写,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打开思路,缩小写作范围。如以“压力”为话题写作时,就可以进行如下的思考:什么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什么?怎样对待压力?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再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方面来写文章。

此外,还必须善于扩大。①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的主题,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使文章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②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精神品质联系起来,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借文题中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

【例文解剖】 话题:包容(20北京高考作文题)

包 容

自然可以包容天地与川流,音乐可以包容怜爱与怨恨,人心可以包容幸福与痛苦――这是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诺言与恒久不变的真理。然而你是否想到,世间除了以广博包容微小之外,微小也能包容广博呢?

买糖果的时候,看货架上五彩缤纷的“花花公子”们在用他们美丽的外表招揽每一位过客,“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诗句漫涌上心头,把我的心也深埋其中了。正当我犹豫不决应选择哪一种时,一个被挤在角落里的身影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深棕色的朴素外衣上分明画着一对简笔青梅图,旁边仅仅写着三个素雅的字“话梅糖”。好熟悉的身影!曾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常用攒下的零用钱,去换取几块这种朴素的糖果来满足贪馋的小嘴。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当我与话梅糖重逢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它的包装竟丝毫没有改变,让我在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认出了老朋友。而小时候那些其他的糖果却早已在这个花花世界的裹挟中变得认不出了,心中不免有些感动:这个世界从我儿时的简单朴素到今天的`复杂丰富,创造了多少新事物,却也毁去了多少曾经的纯真和原有的美丽?一颗小小的话梅糖竟能以它的不变,从容应对世间万变,以自己的朴素包容世界的纷繁,也包容纷繁世界中人们的忘却与冷漠。

小时候吃糖只是为了打发时光,而如今我已然成年,再次品尝时,亦应有所感悟吧。小的时候,妈妈常常给南方的外婆寄去这种朴素而又别致的话梅糖,说外婆和外公就爱吃这种糖。多少年过去了,这小小话梅糖特有的滋味丝毫未变:在一阵梅香清溢的同时,酸伴着甜,甜裹着酸,二者总像一对恋人一样,你不多我不少,守护着一份适中的、保持温度的爱情。话梅糖的口味既清淡又凝重,说清淡,是因为它不同于别类糖果那种浓烈的甜;说凝重是因为它的味道醇厚,令人久久回味。而这又恰使我想到了中国南北方的格调。北方的气候较之南方更加“硬朗”,风霜雨雪的洗礼使北方人更加大气、豪爽;而南方则更加温柔,和风细雨使他们具有细腻柔美之性格。如果说中国是一棵大树,北方人是粗大的树干树枝,而南方人则是枝上簇簇绿叶繁花。二者的完美结合,使大树生机勃勃。

而眼前的这方小小的话梅糖,它的凝重与清淡则是包容了沉稳与清秀的最佳境界,带给我――一个生在北方的“南方人”一份特殊的韵味和一种别样的情怀。

如此说来,你是否了解、是否喜爱这小小的话梅糖呢?其实它都无所谓,它会以一种平静的心态等待着你去品尝和玩味,它会包容人们对它的各种态度。

有时想想,时光流逝,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包容。现代人整天疲于奔命,难得坐下来有所思悟,不如抽点时间,品尝一块小小的话梅糖,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解剖:小作者面对“包容”这一蕴含丰富的题目,没有华丽的语言,矫饰的情节,却把目光聚焦在一方小小的话梅糖上,视角可谓小;文中借话梅糖“以它的不变,从容应对世间万变,以自己的朴素包容世界的纷繁,也包容纷繁世界中人们的忘却与冷漠”让人们感悟到微小对广博的包容,静止对流动的包容,沉默对喧嚣的包容,正如人们所言“一粒沙中窥见世界,一朵花中望见天国”,反映的主题可谓大矣。

【精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老农拿着一把柴刀,使劲地砍路边的一棵歪枣树,口里念念有词:“叫你不生枣!”枣树被砍后枝头来年真的结满了枣子。

还有一次,看到母亲正在和一只母鸡生气,它不生蛋了,天天呆在窝里孵蛋。母亲赶出了鸡窝里的那只母鸡,拎住翅膀,说:“把它浸到溪水里。”正是大冬天,溪水还结着冰呢,鸡不是要冻死么?母亲说:“不会的,保证它五六天后能生蛋。” 母鸡浸了水后,果然又开始生蛋了。

世上的万物实在有些奇怪,竟然需要一些“惩罚”。这真应了那句话:“惩罚是金。”

请以“惩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篇8:也谈《风筝》的主旨

我们可以从文章和作者两个角度结合起来思考本文的主旨。

一.前后关联, 整体把握

我们先看文章本身。

文章结尾往往是我们把握文章主旨的一把金钥匙:卒章显志。

“现在, 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 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 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 ———但是, 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样的结尾很含蓄, 似乎在暗示我们:作者写作本文是有深意的。

作者为什么“悲哀”?这“悲哀”在全文出现两次, 一次开头, 一次结尾, 首尾呼应, 所指应该一致。悲哀的内容应该就在文章的主体部分。

追溯到倒数第二段:“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完整看完文章的主体部分, 我们会总结得出作者心情“沉重”的具体原因:自己曾经蛮横地对待了小兄弟, 后来认识到错误, 所以心情“沉重”;想要补过, 小兄弟却忘了, 自己无法补过, “全然忘却, 毫无怨恨, 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 说谎罢了”, 所以, 作者的心只得“沉重”着。

事过境迁, 按常理, 这件小事应该被渐渐淡忘才对。即便不忘, 也不该如此沉重, 竟还达到了“悲哀”的程度。

作者到底为什么“悲哀”?作者写作本文, 难道只是表达自己因为小兄弟忘了这件事, 自己无法补过, 依然自责追悔的心情或者说表现兄弟情深?

二.知人论世, 探求初衷

在鲁迅看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如果民众还处于蒙昧状态, 就绝无振兴的可能。因此, 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鲁迅的作品大多是基于改变当时人民愚昧麻木的精神面貌这一崇高的宗旨而创作的, 启蒙主义的特点十分突出。

这也是本文创作的初衷!

作为旁证, 鲁迅在1919年9月发表过一篇《我的兄弟》。

原文如下:

我的兄弟

鲁迅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 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 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 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 看见我的兄弟, 正躲在里面糊风筝, 有支竹丝, 是自己削的, 几张皮纸, 是自己买的, 有四个风轮, 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 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 踏碎了风轮, 拆了竹丝, 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 悄然地在廊下坐着, 以后怎样, 我那时没有理会, 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 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 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 将这事说给他听, 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

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 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我的兄弟》只有三百余字, 写的完全是《风筝》里的故事。两相比较:《我的兄弟》的主旨明了, 显然表达了一种愧疚之情, 也可看出兄弟情深;《风筝》写于1925年1月, 也写了这些, 但表达得具体、深沉, 显然作者“别有用心”。

透过现象看本质, 作者的“悲哀”也是更深层次的:

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 认识到当时人们思想的落后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 而更令人悲哀的是辛亥革命过去10多年了, 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封建势力仍然如此强大, 被虐杀者仍然愚昧无知。

虽然, 文章并没有正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 但作者含蓄地说:“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暗示读者:封建黑暗势力的强大和顽固让作者“不寒而栗”!

而“悲哀”之所以“无可把握”, 根本原因是作者自己有感于封建黑暗势力的强大, 孤身作战, 自觉难以改变现状。“无可把握的悲哀”是一种有意的含蓄的说法, 不是说不清楚, 而是想促成读者去思考作者的“悲哀”是什么?为什么“无可把握”?从而发人深省!

众所周知, 作者对于当时愚昧麻木国民的态度: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这也可以作为本文“悲哀”的旁注, 帮助我们去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深刻用意。

上一篇:双方的劳务协议书下一篇:供销合同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