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2024-07-18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精选10篇)

篇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前景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

“智能制造装备”概念自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首次作为发展重点明确提出,近两年在制造业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2012年颁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智能制造装备明确定义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行业发展现状:

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制造装备的基础作用不仅体现在对于海洋工程、高铁、大飞机、卫星等高端装备的支撑,也体现在对于其他制造装备通过融入测量控制系统、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机器人等技术实现产业的提升。

2012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产值规模增长到5000亿元以上,代表性领域态势总体良好。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在逐步加码。2012年1月,工信部公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路线图;3月,科技部《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发布;4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三部委《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的通知》下发;5月,工信部组织制定并实施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发展的五大行业之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目前唯一未被国内资本市场所充分挖掘的“金矿”,其前景被一致看好。“十二五”期间,我国智能装备年均增长率有望超过25%,未来5至10年是智能装备行业的高速发展时期,到2015年智能装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将达到20%。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前景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智能制造装备的定义、范围界定及产业地位等,接着分析了中国智能制造装备的产业环境及发展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智能模具、智能煤炭装备、智能工程机械、智能纺织机械、智能农业装备等细分领域的发展情况。随后,报告对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做了重点区域分析、重点企业分析、投资及前景分析和产业政策分析,最后分析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未来发展规划。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篇2: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需求潜力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

高端装备制造是装备制造产业中技术密集度最高的产业,是未来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高端装备制造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等特点。积极抢占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是发达国家谋求工业强国地位的战略重点。因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高端装备制造作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并作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进行扶持和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行业发展现状:

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装备业、卫星制造与应用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装备业等五大细分领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具备了相当的基础。目前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已初步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地区为核心,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的背景下,未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进入高速成长期,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将大幅提升,初步满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成为世界主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国家之一。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撑,需要政策的配套,也需要产业的配套。当前,政府有关部门首先要做的是鼓励和支持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环境,在信贷政策、财税政策、科研政策、人才政策、土地政策等诸多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前瞻网:2013-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需求潜力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定义、分类及特征等,接着分析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概况,然后具体介绍了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卫星制造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情况。随后,报告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做了重点区域分析、产业园分析、政策分析和规划分析,最后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招商目标企业。

篇3: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对于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非常的重视, 发展智能装备是促进我国工业转型的重要路径, 能够降低制造行业生产对于能源的消耗, 对于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1 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现状

1.1 美国

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 同时也是智能制造思想的主要发源地, 美国对于智能制造的发展非常的重视, 美国将智能制造作为占领世界制造技术领先地位的重要基础。

在二十世纪后期, 美国就对智能制造研究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项目研究包含了大部分智能制造的内容, 其中主要包括智能决策、智能并行设计等众多的内容。美国在二零零五年相关科研机构提出了对于聪明加工系统的研究计划, 聪明加工系统就是实现加工系统的智能化, 该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为以下几部分:首先是对系统进行动态优化, 就是将生产产品的实际加工过程, 以及设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 并且建立相应的模型, 对系统的动态性能进一步的优化。

其次就是设备特征化, 也就是相关人员研发特征化的测量方法。模型建立的标准要等等, 在实际生产加工过程中能够对机床的性能进行有效的检测, 同时能够实现通讯。

在二零零一年美国总统宣布落实先进制造联盟计划, 同时还发布了关于实现二十一世纪智能制造的相关报告, 报告中指出了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方向, 并且明确了需要优先发展的重要内容, 希望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促进对于工业制造领域的改革, 打破以往制造方式的束缚, 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1.2 中国

我国对于智能制造的发展也是非常的重视, 政策扶持力度也在不断的增强, 在二零一二年我国更是颁布了很多关于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 使得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路线和主要方向更加的明确。

我国众多的部门都先后颁布了关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主要规划, 各项规划都明确的指出我国正在将智能制造装备作为我国制造领域发展的重点内容, 希望能够全面的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 不断的加强投资程度和研究力度。

2 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智能制造装备的主要发展趋势, 主要以德国目前正在推行的工业4.0, 以及美国目前正在落实的工业互联网装备最为明确。

2.1 德国工业4.0

德国目前正在推行的工业4.0主要就是应用信息物理系统, 呈现由以往的集中式控制, 逐渐向着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模式进行转变, 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建立具有灵活性的独特化、现代化的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模式, 使得制造行业能够向着智能化逐渐的进军。

信息物理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它集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应用3C使得众多的技术能够有效得融合, 并且达到和谐共处的局面。系统能够进行实时的感知、并且实现动态化的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是集合计算、通讯、还有物理系统的统一化设计, 能够使系统的运行更加的安全可靠, 效率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德国的相关部门在二零一三年时颁布了德国工业4.0的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发展路线, 从而提升德国具有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保证德国的制造行业能够长久、持续发展。

德国落实的工业4.0项目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智能化的工厂, 相应科研工作的重点就是整个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智能化, 同时, 还能够使得各项产品生产加工设施能够呈现网络化分布式。

其次就是智能生产, 主要研究的内容就是在企业产品实际生产过程中、人机互动和目前前沿的3D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1]。

2.2 美国工业互联网装备

在二零一三年, 美国的一家公司发布了关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报告。在该报告中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具体概念, 有着十分明确的阐述。

工业化使得众多的机械设备、基础设施和系统网络诞生出来, 工业互联网就是要求能够对众多的机械设备、传感器设备、计算机软件等进行有效的衔接, 使得能够成为一个高度集合的整体, 从而促进工业生产制造领域生产效率的提升, 并且减少生产加工过程中对于各项能源的消耗。

工业互联网装备能够对两次革命具有的优势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工业革命中, 诞生了很多的机械设备、机组和相应的工作站。网络革命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 也为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

工业互联网创建的三个关键元素是:智能机器、高级分析和相应的工作人员。在工业互联网中将这三个关键元素进行全面性的融合, 将制造装备与相应的计算、分析系统和感知技术进行有效的连接, 使得工业互联网创生出来[2]。

3 结语

智能制造装备将现阶段最为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 是高端制造装备发展的必经之路, 各个国家对于智能制造装备的研究和应用都非常的重视。

西方发达国家一些的研究成果和产品已经渐渐推向市场, 德国也在促进工业制造的转型。我国对于智能制造装备也在不断的加强投资和研究力度, 并且落实了很多福利政策, 希望促进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水平的不断发展。

摘要: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 对于我国的各个领域进步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智能制造装备是集合目前最为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 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于一身的新型制造装备, 与以往的制造装备相比较, 不仅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同时更加的安全可靠、还能够缩减对于能源的损耗。本文就是对智能装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详细的阐述, 希望可以提升人们对于智能制造装备的认知和重视, 不断的加强研究力度, 促进推广程度。

关键词:智能制造装备,工业,发展现状,趋势

参考文献

[1]宋慧欣."工业4.0"制造业未来之路[J].自动化博览, 2013.

篇4: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一、河南省智能终端产业现状综述

目前,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国际研究所的定义,智能终端产品市场包括PC与PC延伸产品、智能设备、智能手机四大类。2015年是中国智能终端产品高速融合的一年,智能终端产品向低级别城市的渗透、产品渠道格局的变化、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对PC的冲击等因素,都在2015年发生着有史以来最为剧烈的反应,智能终端产品生产企业正逐渐被市场改变。

在市场急速改变的大环境下,智能终端产业正从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向中西部内陆省份转移,河南作为承接智能终端制造业转移的重要省份,优势地位日渐突出。2014年河南产手机约1.4亿部,所生产智能手机在全国占比已超过15%。其中,富士康郑州科技园完成苹果手机产量1.186亿部,同比增长23%。创维、百豪等智能终端企业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天语、志远、华世基、百纳威、中兴等终端企业已陆续进场施工。未来,伴随着酷派、天语等多家智能手机生产厂家的全线投产,河南航空港区智能手机的年产量将超过3亿部,届时河南将成为全球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和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一)智能终端产业创新进展

2014年,我国各大智能终端企业立足现有条件,以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支撑,通过对国家专利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系统内2008~2014年的相关智能终端产品专利的检索,截至2014年年底,各国在华共申请5217件专利,仅在河南省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代理中心,申报的智能终端相关产品专利就达到614件(見图1),其中35%以上是涉及到智能终端芯片、显示屏及电声器件的各类型专利。

依据2014年年底智能终端相关器件专利申请情况图来看,从2010年开始,我国智能终端器件的专利申请开始出现大幅度增涨,仅当年就有超过1000项的相关申请,之后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都接近当年前2年的申请总数量,而河南省关键的增涨点在2012年之后,呈逐年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在全国范围内涉及智能终端的各类技术,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及机构重视,特别是河南省积极把握住了智能终端行业重大技术突破的契机,加大了引导与支持省内自主创新研究的力度。

2014年,河南省协助生产国产智能终端产品的屏显约占23%,生产国产电声器件出口份额约占全国出口额的30%,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条款,鼓励如河南富士康、河南创维等一大批企业的传统业务积极向行业上下游延伸,减少利润分散,提高利润率。此外,针对基带芯片企业向射频芯片企业的科技转型,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扶持。

(二)产业投融资及政策环境

2014年,世界智能终端产品市场一片大好,许多国家及企业财团针对这一大好形势,纷纷进行了广泛投资。国内针对智能终端行业相互之间的企业投融资更是明显增多,并引发了众多激烈的市场竞争事件,其中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主的互联网企业更是将巨额资金矛头对准了智能终端产品的硬件制造产业,而老牌终端产品制造商,如华为、小米、酷派、联想等企业,也不断加大自身的投融资力度,扩大市场兼并以及产品线的覆盖范围,并在郑州航空港区建设了自己的生产基地。目前,全球前十大智能手机厂商中,我国品牌占据6个位置,值得注意的是,这六大品牌所生产出的产品,超过30%出产自河南。

现阶段我国智能终端市场各项投融资环境一片大好,离不开2013年8月我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的影响,文件中明确提出“鼓励智能终端产品创新发展”,同时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自文件发布以来,我国智能终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趋势明显。

2014年5月5日,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在会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智能终端产品专题对接活动的268家企业的313位客商时表示:“河南具有明显的生产要素成本优势,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和较强的配套能力,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加快推进,综合交通、现代物流等方面的条件显著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升。智能终端企业不能单个转移,必须抱团发展、集群式生产,形成专业分工、协作配套的产业体系。综合来看,河南特别是郑州,发展智能终端产业的条件比较充分。对河南来说,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智能终端产业,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而是关系全局的一件大事。河南省委、省政府会高度重视对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并把智能终端产业发展,作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一项战略举措来实施,同时放到全省大局中的重要位置来推动。”

二、河南省智能终端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在国家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智能终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从产业实际规模而言,依然以代工为主,从品牌终端销售和上层软件开发来看,河南省产业链总体实力和潜力并不乐观,目前产业链发展呈对号轨迹,操作系统、核心芯片、基础元件缺失严重,核心环节十分薄弱,而应用产业和代工产业相对较好。在这种情况下,河南省智能终端厂商虽然产能占优,但产品领先度不足,利润空间有限,品牌优势还没有显现。因此,基于此现状,必须对河南省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对策进行长远的考虑。

(一)关键核心技术不足

现阶段河南省内相关智能终端生产企业,所涉及的CPU、射频芯片、传感器、界面操作系统及电子元器件生产技术等,基本上都由国外企业控制,产业自主力非常薄弱。国内针对这些关键领域的开发企业或部门由于实力和经验不足,一直都被限制在中低端市场,且研发的产品没有形成规模性应用,而河南省内几乎没有专业科研团队针对智能终端产品进行研究。

(二)配件加工的低利润

2015年国产智能终端产品持续高成本、高销量、低价格、低产业链的不利现状,盈利能力、产品溢价能力及业务利润率仍然不足。此外,由于智能终端产品关键核心技术几乎全部被国外企业把握,如射频芯片生产厂商美国高通公司,仅其一家就占据全球智能终端产品的3G和4G芯片市场的94%。在关键技术及市场占有率的影响下,现阶段河南省内企业仍处于生产制造和低端加工配套的基础环节。

(三)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

由于智能终端产业入行门槛低,进入企业五花八门,一味地模仿跟随,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省内的相关自主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并把低利润、低价格作为企业保命的法宝,几乎无法切入中高端市场,并在低端市场相互大打价格战,忽视了对产品定义和原始创新的能力,简单把品牌建设理解为炒作。此外,省内绝大部分生产智能终端产品的企业,对品牌的定义模糊,盲目跟风,所出产品种类良莠不齐,核心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始终处于市场跟随地位。

三、河南省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建议

2015年,河南省的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要以专业技术创新为发展基石,以产业模式创新为发展动力,要时刻注重品牌的建设,同时积极拓宽市场渠道,建立起智能终端行业的专利共享机制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规避国际专利诉讼和信息安全风险。同时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省内智能终端产业迅速发展的基地,承接国内智能终端相关产品全产业链的转移,笔者在此前提下,依据现有综合发展方向,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建立专利共享

目前,河南省内的智能终端产品生产自主企业,大多没有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专利权,为规避智能终端产品领域内愈演愈烈的国际专利诉讼,积极应对专利诉讼,建议建立专利共享机制,引导省内企业加大深度合作力度,整合国内外核心专利资源,并通过相关商会及协会渠道,组建起智能终端产品专利共享保险柜等形式,实现小范围的专利共享,并建立起属于河南省的专利攻防法律援助团队,协助解决河南省智能终端生产企业在产品专利和知识产权上出现的一些纠纷。

(二)推行科研创新

加大力度推进关键技术研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多模多频基带和射频芯片、高处理能力的双/多核应用处理器(AP)、北斗/GPS/GLONASS多模卫星导航定位接收芯片、微机电系统(MEMS)、低温多晶硅(LTPS)和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显示屏等一批关键元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在产业上游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在支持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中强调前瞻导向,引导企业关注新型人机交互、新兴产品形态等智能手机技术创新国际新趋势,提前做好技术和省内产业布局。

(三)鼓励生产创新

鼓励生产创新以市场需求为企业生产方向,以提升产品附加值,重视应用服务内容等非核心技术环节的开发,如各类手机APP软件及应用服务设置的开发,满足现阶段各类用户的需求,围绕用户体验加快创新。充分利用河南及周边中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机遇,大力挖掘城乡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主打差异化战略,在功能设计、工艺外观、服务模式等方面与国外品牌产品及国内同类企业展开错位竞争。

(四)实施优胜政策

2015年开始,从河南省人民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上可以看出,扶持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培养属于河南省智能终端产业的优胜产业链,离不开河南省的相关领导干部以及郑州航空港区的大力支持,这对日后加快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合理、有序引导产业转移,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引导骨干企业沿产业链推进,垂直一体化整合,营造上下游协同、“芯片一系统一终端一应用”互动的良性产业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应以实际优胜政策吸引中小型智能终端生产企业进行合作研发,借助创新驱动引领区域转型升级,营造河南智能终端产业生态链。

四、河南省智能终端产业前景展望

2015年,全球市場和我国市场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率分别约为12.0%和10.0%,增长率逐渐放缓,但新兴市场表现优异,预计到2015年年底市场增速将达到33.3%,结合2014~2018年全球智能终端产品出货量和市场份额预测5年复合增长率可能达到12.70%(见图2)。在此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河南省企业亟待加快部署“走出去”战略,新兴市场是河南省企业走向全球的主战场,并成为企业打破瓶颈、取得成功的关键。

2014年5月5日,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与省长谢伏瞻,在会见参加郑州航空港区智能终端专题对接活动的客商时表示,发展智能终端产业是关系河南全局的大事。2014年7月23日,河南省副省长张维宁在河南省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强调,全省各地要坚定信心和决心,不断梳理和完善思路,找准定位,发挥优势,防止同质化;要抓住关键,强化措施,务求实效,坚持龙头带动,培育优势集群;要完善机制,协调联动,搞好服务,凝聚强大合力,推动全省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快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如此大力度的支持下,河南省将在2016年形成年产智能终端设备2.5亿部的生产能力,并带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000亿元,形成智能终端制造和电子部件全球采购、国际分拨中心。

篇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行业发展环境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智能家居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开始追求个性化、自动化、快节奏,追求充满乐趣的生活方式。因此,人们对家居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居住环境舒适化、安全化,家居生活人性化、智能化。

智能家居是一个居住环境,是以住宅为平台安装有智能家居系统的居住环境,实施智能家居系统的过程就称为智能家居集成。智能家居集成是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备集成。

在中国,智能家居的发展时间虽不长,但是从国内家电巨头及网络巨子的纷纷出手试水智能家居市场以及许多国际大企业对国内智能家居厂家并购案可以看出,中国智能家居市场潜在着巨大商机。全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小区智能化已成为一项基本要求,再配上智能家居,“全智能”的概念必然给房地产业带来新的卖点和活力,因此“全智能”是二十一世纪房产开发商力推的主题,这也意味着,我国智能家居产业迎来发展契机。

智能家居市场前景趋势分析:

中国富有阶层正在形成,该部分家庭户均年收入在5.6万元以上,人口约4460万人,1400多万户,占城市人口的10%,总人口的3.5%,占全社会消费购买力总和6万亿元的17%左右,因此主要针对这部分人的智能家居系统其市场总量为1400万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近两年来,智能家居系统的销售数量和总销售额都呈现连续攀升的势头,智能家居市场从南方沿海地区和内地大中型城市已经辐射到西部地区。另外,2011年我国出台《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把智能家居列入国家重点发展和扶持的对象,并且2013年国务院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未来我国智能家居将迎来发展高峰期。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行业发展环境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共八章。首先介绍了智能家居的定义及系统组成,接着分析了我国智能家居产业的发展环境。随后,报告对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以及区域的发展做了细致的透析,最后对智能家居技术、重点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发展前景趋势做了详述。

篇6: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言

(一)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1.制造业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普遍认为,制造业是由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构成。

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服装、纺织、木材、造纸等制造业;石油、化学、医药、橡胶、非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加工业以及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等29类行业。2.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这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是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第1版)。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总称。—“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分七大类。

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切削工具、模具、集装箱、焊条等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锅炉、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泵、风机、压缩机、冷冻设备、阀门、轴承、液压件、铸锻件等制造 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冶金、矿山设备、石化设备、轻纺设备、农林牧渔、水利机械、环保机械等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设备、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主要包括:电动机、发电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蓄电池制造业。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主要包括:通信设备、雷达、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光学仪器、气象仪器、复印机及胶印机、量具量仪制造业。

(二)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的脊梁。——财政收入的大户。——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就业的市场。——高新技术的载体。——产业升级的手段。——外贸出口的主力。——国家安全的保障。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第一,产业规模快速增加。

第二,装备制造业一些主要产品的总量已位居全球前茅。 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中的造船业中国成为全球第一;  其次,在新能源装备方面多项获得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量、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等;  最后,轨道交通装备中的高铁建设。第三,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 升级后的“天河一1A"运算速度可达每秒2570万亿次,位居首位;

 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首次试飞成功,填补了研发大型民用直升机空白;

 全球最大的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即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研由清华大学等联合科研院校研制成功;  全球最大单柱容量1000kV1OOOMVA特高压(双柱)自祸变压器,在中国西电集团公司研发中心问世。第四,集聚及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现已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雏形:  珠江三角洲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制造基地

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 东北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基地  西南西北国防装备制造基地。 中部各大装备优势省区。

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已初步形成五大产业集聚区,其中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圈,东北和珠三角地区为两翼支撑,中部和西部地区为重要补充的大装备发展格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量大质弱(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

——中低挡产品和一般加工能力大量富余。企业开工不足,约一半能力闲置,国有大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大批职工下岗,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1)产业结构不合理

—— 中低挡产品和一般加工能力大量富余;

—— 重大成套设备和高技术装备过度依赖进口。

(09年装备进口总额1800亿美元):

 90%的高档数控机床和95%的高档数控系统

 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集成电路芯片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我国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生产技术和装备均来自国外。“芯”脏完全受制于人,对一个谋求自主发展的主权国家的安全是十分危险的。 70%汽车制造关键设备。2)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附加值不高 全行业增加值率只有24.5%(2007年),工业发达国家在37-48%之间

3)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产业技术空心化现象严重

全行业57%的主要机械产品核心技术依靠进口;国内有效专利中发明专利仅为13.8% 4)能源和材料消耗过大

火电发电设备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19.1% 5)产业基础薄弱

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制造装备、功能部件、自动化控制系统、标准体系等发展滞后(高档数控机床高级功能部件70%进口、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核电泵阀主要依赖进口)

二、湖南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特点 高速增长态势:(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2115家、产值(现价)6107.45亿元(同比增长43%;占全国比重3.62%);主营收入5873.74亿元(同比增长46%);利税674.51亿元(同比增长39.28%),2011年进入全国机械行业前十强省份(第9位)2 创新能力增强:1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省的60%)、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六家全国创新型试点企业、衡变750Kv并联电抗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高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核电设备、环保及市政工程设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规模偏小(全国总量的3.62%),大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不强;

2.自主核心技术不多,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3.基础零部件薄弱,本地配套率低;

4.人才资源匮乏,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两创”人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

5.高端装备领域的产品不多:航空装备、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及控制系统

三、机械装备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

1、经济环境变化:

世界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新一轮调整期;

技术和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密集时代(新理论、新理念、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

2、社会环境变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期

社会责任要求不断提高(环保技术、节能技术、低碳技术、绿色技术)

3、产业环境变化:结构调整任务重(1)过剩落后产能的淘汰任务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任务(产业从满足需求→创造需求)

(3)产业集中度提高的任务 A.大型企业集团培育

B.“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一)挑战

1、技术高端化的挑战:技术创新能力

2、产品个性化的挑战:市场响应能力

3、市场国际化的挑战:市场竞争能力

4、资源和环境的挑战 :社会责任能力

(二)机遇

1、工业化中后期发展机遇 :

2、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机遇:

3、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和恢复机遇

1、高新技术化:先进装备是高新技术载体(数字信息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

2、制造绿色化:产品在全寿命周期资源消耗低、无污染或少污染、可回收、可重用(绿色制造技术、再制造技术等)

3、需求个性化:产品多样化、分散化、个性化(虚拟制造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等)

4、发展集群化:产业竞争优势与区域比较优势的结合(规模经济优势)

5、制造服务一体化:服务在价值链中的比重上升 1.产品高新技术化(1)产品数字信息化:

设备在线控制技术.故障远程诊断技术(如混凝土泵车).远程数控技术(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技术

(2)产品智能化:设备故障模拟、自我诊断、自动调节(如智能仪表、智能型汽车起重机等)

(3)产品轻量化:纳米材料技术.复合材料技术(碳纤维材料、合金铝车体等)

(4)产品高可靠性:可靠性技术在装备上的应用 2.产品制造绿色化

(1)绿色制造(GM):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和成本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绿色制造系统→资源利用率Max、废弃资源Min→环境污染Min A.绿色设计技术:轻量化.节能性.资源循环.低碳.无害化.B.绿色工艺技术: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环保(废气.废液.废渣.噪声)C.绿色包装:轻量化.重复使用.可降解.天然生物包装材料技术

绿色产品要求:符合特定环境保护要求.产品结构简单而不降低功能.使用寿命终结能翻新.回收.重用。

(2)再制造工程:废旧机电产品高科技维修的产业化(恢复型、升级型、改造型、应急型)。追求(资源、环保、经济、社会)效益

 传统产品寿命周期:研制-使用-报废  绿色产品寿命周期:研制-使用-再生 3.市场需求个性化

(1)市场特点:动态多变和难以预见;“满足需求”取决于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2)对企业的要求:能提供适应特定目标、特定环境、特定时间使用的有形产品(内涵是从单一实物扩展到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A.市场响应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第一要素;

B.生产方式从系列化大规模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 C.大批量标准化低成本产品转变为符合用户要求的富有个性的产品

4.产业发展集群化

(1)产业集群:迈克尔.波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精密的企业以及 相关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如:德国海得堡的印刷机械产业集群.美国底特律的汽车产业集群.加州硅谷IT产业集群.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电信设备产业群

(2)产业集群四大特征:空间积聚性、产业关联性、社会网络化、植根性。

(3)产业集群作用:经济学-带来外部经济性(节约生产成本、降低交易成本和配套成本);社会学-降低交易费用;提供创新动力

5.制造服务一体化(产业转型)(1)、企业转型:

(单台)产品供应商→成套设备、集成系统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的用户服务供应商。

意义:

A.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前机械全行业增加值24.8%(湖南25%左右;工业发达国家37~48%)

B.产业链延伸: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远程诊断服务、产品在制造、融资租赁等)(2)产业转型:

A.内需投资型→国际竞争型(国内市场国际化)B.规模扩张型→创新效益型(一般性产能严重过剩、区域产业同质化)

新路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机械设备供应中的附加值。

五、机械工程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绿色制造技术:

产品设计绿色化:易拆解、易回收、易修理;

材料绿色化:取代污染环境和影响人体健康的材料制造工艺绿色化:精密成型技术;

处理回收绿色化:再制造技术 2.智能制造技术(全新制造模式特征):

(1)自律能力:具有获取与识别环境信息和自身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

(2)人机交互能力:人机一体化的智能系统;

(3)建模与仿真能力:融信息处理、智能推理、预测仿真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

(4)可重构与自组织能力:制造资源的可重构和自行组织(5)学习能力和自我维护能力:故障自诊断、故障自排除、自行维护

3.超常制造技术:(1)(2)(3)

巨系统制造:极为复杂系统和功能极强设备制造 微纳制造:微米和纳米量级零件和系统制造

超常环境下制造:激光、电子束、离子束等强能束制造(4)超精密制造:尺寸精度和形位精度亚微米级、粗糙度纳米级的超精密加工技术(5)超高性能产品制造:高温合金(1300℃航空燃气发动机叶片)单晶制造技术;高压低温和强腐蚀的海工装备(6)超常成型工艺:增量制造新工艺

4.融合集成技术

(1)工艺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加工中心(车铣镗模复合加工)(2)信息技术的融合与集成:智能设备、数控设备(3)新材料的融合与集成:复合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4)生物技术融合:模仿生物组织、结构、功能和性能的生物制造

5.服务性制造技术

(1)服务由局域扩展到全球:远程监控与诊断(2)服务由离线扩展到在线:远程信息传输和控制(3)服务由被动扩展到主动:事后故障变为事前预测

六、战略性新兴产业 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拥有广阔市场前景、具有明显产业带动作用、未来能够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产业(特点:技术路线选择不确定性和技术产业化不成熟性)1)战略:未来能成为主导/支柱产业的产业(未来经济要解决应对新挑战、攀升产业链、拓展新空间)2)新兴:新技术(基于科学发现或发明、核心技术待突破、技术路线不清晰)、新需求(市场待开发)、新模式(商业模式待创造)

3)先导性: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的形成期或成长期(产业经济学原理)

4)“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5年的“航海”目标,正式于2012年5月30日确定。产业竞争力:

(1)内涵: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

(2)产业竞争力衡量标准:市场占有率、赢利率、创造差异性产品的能力

(3)产业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 差异化(买方主观感受)

低成本:生产成本—专业化分工

交易成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七、“十二五”装备制造业的培育与发展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思路:14221战略

1、坚持一条主线: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

2、建设4大体系:创新、配套、服务、人才培育

3、瞄准两个领域: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和改造提升(传统产品)

4、产业两大转型:

(1)内需投资型→国际竞争型(国内市场国际化)

(2)规模扩张型→创新效益型(一般性产能严重过剩与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5、产业规模总量过 1万亿元(规模增加值3000亿元)把湖南建设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提升技术创新体系(打造核心平台技术)2.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3.发展制造服务体系 4.建设产业人才培育体系

5.实现三个创新: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链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新业态需要新模式)、体制机制创新(准入制度创新和市场需求侧激励)“十二五”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重点培育和发展先进装备产业领域:

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天然气管道施工装备.核电站建设施工装备等

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新品种: 新能源装备 :光热发电设备.第四代核电设备(高温气冷堆)智能电网设备:智能开关设备.智能变压器.智能配网备高档数控装备

大型冶金、矿山设备:大型煤炭及露天矿综采设备.大型洗煤设备 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大型液化天然气船(14~17万立米)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设备:脱硫脱硝成套设备.水处理成套设备

(二)重点提升和改造的传统机械产品领域: 节能技术提升改造的主要设备:电动机 环保技术提升改造的主要设备: 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的主要设备

篇7: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民营医疗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民营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机构体系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医疗机构依靠自身规模比较小、运营成本比较低、服务方式比较灵活等优势,得到较快发展。

民营医疗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民营医院在心外、眼科、男科、医学美容、特需服务等方面逐步崭露出优势。目前,中国民营医疗机构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市场规模不断被扩大,在服务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也成为民营医院发展的一大优势。与此同时,民营医疗机构在专业化方面成绩尤为突出,近两年表现突出的如口腔医院、女子医院等,民营医院开始了向“高、精、尖”转型,以高科技带动利润的增长。

境内外民营资本投资我国医疗行业已成火热趋势,根据全球的经验,民营资本越是积极参与,越能支持公开医疗卫生体系的运行,对于国家而言,改善了民众的医疗卫生条件,民众有更好的就医环境;而医疗体系的稳步运行,可吸引更多的资本注入,可引进国际先进的医疗服务管理经验、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从而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民众、医疗单位、风投等各方的利益均得到满足,是共嬴的结果。2010年12月,国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意见指出,将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办医的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规范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在执业环境上,如医保纳入、职称考评等,对社会办的医疗机构给予与公立医院一样的待遇,形成多元办医的格局。这让民营医疗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好的公平竞争平台,同时为民营医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2年7月,国家卫生部公布了《关于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通知》,通知提出: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开办私人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特色医疗机构;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预计“十二五”期间社会资本办医发展速度将超越公立医院的发展速度。我国民营医院的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

民营医疗产业前景趋势分析: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民营医疗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八章。首先介绍了医疗行业的定义、特性及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接着深入分析了我国民营医疗行业及各地区民营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随后,报告对民营医疗的经营管理、医改与民营医疗市场、民营医疗市场营销及重点企业的发展做了具体分析。最后,报告重点分析了民营医疗市场的投资状况,并对其未来前景趋势做出了科学的预测。

篇8: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装备制造业在山西省属于三大产业之一,对山西省经济发展贡献较大,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有效解决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对山西省经济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在实际发展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其中如何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为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成为了山西省装备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应立足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实际,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点,重点分析装备制造产业的融资能力,为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及存在问题

从产业分布来看,重型机械、铁路装备、煤机成套、主锻造等一批传统优势装备产业进一步改造提升,在全省装备制造业中的比重分别为12. 7% 、17. 8% 、3. 7% 、20. 1% ;汽车、新能源装备、新型电子装备、LED等一批新兴潜力装备产业起步迅猛,发展迅速,其中汽车、纺机、液压元器件、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装备分别占到10. 3% 、3. 8% 、1. 4% 、3. 8% 、12% 。此外,不锈钢、钕铁硼磁材等一批加工制造装备产业已具规模,在国内行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在整体装备制造产品上,重型机械的比重所有提升,轻型机械产品的比重在下降,特别是附加值较低的科技含量较低的机械产品市场份额在不断缩减。

虽然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较大,但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 1) 行业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品质提高较慢

从山西省目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来看,现有的产品结构相对固定,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品质提高较慢,新产品数量和种类较少,不利于市场竞争。

( 2) 产业技术升级进度缓慢,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

基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对产业进行全面的技术升级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但是从目前的产业技术升级现状来看,产业技术升级相对缓慢,并且在资金支持上存在一定问题。

( 3) 企业融资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装备制造企业在资金需求面前,只有不断提升资金供给量,才能解决企业发展瓶颈,但是从山西省装备制造企业目前的融资能力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融资能力。

3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3. 1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基于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及对山西省经济的突出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装备制造业将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在产业规模上也将进一步扩大。同时,考虑到装备制造业在吸纳就业和提升产业经济发展质量上的优势,未来山西省会更加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会在政策、资金等多种渠道上给予装备制造业全面的支持。

3. 2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布局将更加合理

虽然目前山西省装备制造业面临着技术升级难题以及产品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但是随着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升级方面的投入逐步增多,以及产品研发力度不断加大,未来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布局将更加合理,将会在产品布局上发力,通过优化产品线和产品布局,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满足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推动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

3. 3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更高

在渡过目前的危机之后,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在产业结构和产品布局上将会获得更多支持和政策扶持,在获得了足够的资金支持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将会更高,其整体发展水平也将会达到新的高度。所以,只有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资金需求等问题之后,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才能得到显著提升,才能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

4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融资能力分析

对于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而言,良好的融资能力不但可以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完善的资金保障,同时也能解决装备制造企业的资金问题,为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结合目前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融资现状,装备制造业的融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 1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急需拓展

从目前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融资渠道来看,从银行贷款是主要的融资渠道。但是由于银行贷款限制较多,并且贷款成本相对较高,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制约。同时,随着银行信贷政策的不断变化,对融资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4. 2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应不断拓展融资渠道

基于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特点,以及山西省现有的扶持政策,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应根据企业现状,除了向银行申请扶持贷款之外,应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在不违规的前提下增加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保证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募集到所需资金。

4. 3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应创新融资方式

基于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融资现状,只有不断改变融资方式,并强化融资能力,才能达到提高装备制造业发展质量的目的。具体应加强与国外资本集团的合作,开展 “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邀请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入股企业,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5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基于装备制造业在山西省经济中比重,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有效解决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对山西省经济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在实际发展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其中如何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为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成为了山西省装备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应立足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实际,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点,重点分析装备制造产业的融资能力,推动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丰义.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优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4.

[2]谭元发.两型社会背景下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与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3]王闰平.基于能值的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动态分析[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4]陈新有.基于价值链的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企业产业创新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5.

[5]王福君.比较优势演化与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篇9: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关键词:装备融资;租赁;法律

一、当今世界主要融资租赁法律

在各国融资租赁的立法中,首先以美国为最发达。虽然现代融资租赁最早出现于美国,但真正涉及立法,还是在1987年的美国《统一商法典》(UCC),新增一编对融资租赁的法律界定、规则适用、效力等做了规定,这其中的标准确定和融资租赁法律框架体系搭建,都为一些国家所借鉴。区别于专设一编的模式,也有分散的立法模式,如英国和德国,英国更多的见于会计准则和税收立法中,而德国则散见于其民法典和商法典中,这种模式也为照搬德国法体系的日本沿用。以单一立法为主的国家有法国的《融资租赁法》、韩国的《租赁业促进法》、新加坡的《租赁准则》等。

在各国立法的基础上,一部融资租赁的国际法也影响深远,即《国际融资租赁公约》。1988年由国际统一私法协会(Unidroi)制定并开放签字的《国际融资租赁公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规范和调整国际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公约。这一公约的诞生,不仅弥补了如中国等尚未有融资租赁法律规范的国际法适用空白,也方便了如前文所述从立法模式到司法体制均不相同的国家适用,为推动融资租赁这一业务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普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公约由序言和正文三章25条构成,其体例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范围、当事人各方权利和义务、生效条件等均作了规定。《国际融资租赁公约》所确立的法律原则和规则已得到广泛认可,其内容已成为国际上有关融资租赁交易的普遍性实践。

二、中国融资租赁发展现状

中国的融资租赁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在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的倡导下,为解决改革开放初期资金疲软和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矛盾,作为增加引进外资的渠道,从日本和美国引进了融资租赁的概念,中信集团成立了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东方租赁有限公司。在当时,支持行业发展的四大支柱“法律、监管、税收、会计”基本都是一篇空白。直至20世纪末才基本确立了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四大支柱。

2004年以来,随着国内融资租赁相关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在《合同法》确定融资租赁合同为有名合同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从事融资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都已作为融资租赁的法律依据。但涉及大型设备或者重型装备融资租赁的具体法律条款零散、稀少,立法的滞后性并未跟上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

目前,我国融资租赁公司主要为以下几类:一是外资公司,这是如卡特彼勒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一批带有工业制造背景的企业,如美国通用飞机租赁公司、韩国斗山融资租赁公司、日本小松融资租赁公司等。第二类是内资公司,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迅速,比如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徐工机械等。第三类是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是在2007年中国银监会颁布了新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背景下诞生的,此类公司都因为有国有银行支持,资金庞大,如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民生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等。

融资租赁业作为现代高端的服务业,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现状,将资金的束缚解放后也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我国融资租赁还存在着发展上的滞后和瓶颈。首先是认知度的问题,作为一家大型设备制造的工业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首先想到的是传统的通过的生产制造设备销售来盈利,这是单一的产售模式。大量的制造型企业通过缓慢的制造、销售、投入设备扩大再生产的途径,慢慢发展着,即使市场形势如2007年前后突然转暖,也无法在短期扩大产能。同样的,在次贷危机产生后,也无法及时的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如果采用融资租赁,那么作为卖方,能通过资金支持去帮助暂时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同时也化解了自身的产品出路问题,作为买方,能在极大地降低采购成本的同时及时抓住市场的机遇。其次是立法、政策扶持、产业规划布局和资金支持不完善,除了散见于一些法律中的融资租赁规定,我国虽然已有《融资租赁法草案》但始终未正式获得人大审议通过,还停留在调研阶段。同时融资租赁的信用体系和监督体系不够完备,经营性风险、信用风险、金融风险和不可抗力的风险等,没有一套完备的体制机制来应对和保障。

三、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面临的融资租赁机遇

一是对《融资租赁法》出台的法律条款的完善。以民法为主框架,融资租赁法应当具有一个专业法律的地位。《融资租赁法》草案中,除对法律关系的规范,也包含了框架内容,如国务院商务部门是主管、监管和业务指导部门,涉及金融机构投资的还有国务院金融监管机构。这就将融资租赁完全与民法,尤其是《合同法》的第十四章融资租赁合同的内容割裂开,但第十四章有几乎与草案内容相呼应,这势必会造成当事人意思自治、工商部门和商务部门的权利义务重叠和混淆,这是不利于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的。因此在这方面给出的建议是比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关系,将合同法的内容作为框架式条款,将融资租赁合同纳入该框架下的特别条款作更为详细的规定,同时如果国家确实要加强监管,则要限制对《合同法》的任意适用,而优先适用特别法。

二是融资租赁对于制造业转型的扶持力度。这里重点谈论关于融资租赁税收的问题。税收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完善融资租赁业外部环境的支柱之一,这不仅是体现国际公平、促进租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政策倾斜和扶持的杠杆工具。目前国内融资租赁企业所涉及的税收主要包括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和增值税,环节有加速折旧、呆账准备、承租人特殊资质等。作为融资租赁的立法,要从原则上明确税种、征收环节和方式。作为融资租赁的政策,则要有结合制造业企业特点的,类似投资抵税、资本设备加速折旧等,用税收优惠鼓励行业的发展。目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对于税收,允许将试验区内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纳入融资租赁出口退税试点范围。对试验区内注册的国内租赁公司或租赁公司设立的项目子公司,满足特点条件,享受相关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

三是自贸区设立融资租赁企业的可行性。如前所述,自贸区已经出台了针对项目子公司的优惠政策。但这里设立的主体,是境内融资租赁公司,受到《金融租赁公司专业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规范。根据目前已经成功的案例看,大多具有国有商业银行背景,即对资金雄厚的企业放行。而对于类似SPV项目公司,虽然在2010年,上海已经依据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金融租赁公司在境内保税地区设立项目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开启了单机、单船等的SPV融资租赁项目,但主力依金融企业。项目子公司和特定项目公司具有是否独立核算的区别,而且前者业务范围具有延续性和广泛性,风险较小,后者具有单一性和暂时性,风险较大。因此针对制造企业,可以设定在自贸区建立类似于项目子公司和SPV的融资租赁公司的法律规则。考虑到制造企业不具备银行庞大的资金量,且大型设备价格不如船、机,则可采用较为折中的公司方案,即不以金融企业设立为前提,也不设立单一项目的SPV,而由该制造企业直接作为设立子公司的主体以设立SPV的较为简单的手续设立子公司,进行批量的设备融资租赁,其安全性和风险防范,由专门机构进行审查,同时增加商业保理和银行担保的多重风险保障。这样既能够利用好自贸区宝贵的优惠政策平台,打通通往国际的融资渠道,同时也能够拓宽业务范围,在融资租赁的同时增加服务贸易的收益,增强了资本的流动性,激发企业活力。

篇10: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抗生素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

抗生素产业发展现状:

国际抗生素市场的平均年增长率在8%左右,抗生素市场份额大约为250-260亿美元,各制药企业纷纷投入巨资进行抗生素药物的研发,使抗生素新品不断涌现。在中国,抗生素产业更多集中于低端的原料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绝对优势。

在我国所有药品的消费前十位中,抗生素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中国抗生素人均年消费量在138克左右,中国算是全球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要遏制抗生素滥用的现象,就需加强医院对抗生素药物的应用管理,制定抗生素合理使用规范;要达到彻底做好抗生素管理的目的,不仅要从临床使用方面管理,更重要是规范对每一种抗生素的生产监督、生产企业资质的审核、产品上市的批准,并监管它在流通领域中的整个过程。

抗生素产业前景趋势分析:

我国抗生素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目标已基本实现,但做精做新的高标准目标还需继续努力才有可能达到。我国医药市场受政策与制度影响的特征较为明显,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大小,决定了医药市场的走向。同时,加快产业资源整合共享与优势互补,以促进企业效益稳定增长,规范抗生素市场理性营销及临床合理应用,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关键技术仿创能力以促进出口市场竞争水平,成为我国抗生素产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抗生素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共八章。首先介绍了抗生素的定义、分类及生产工艺等,接着分析了我国抗生素市场的发展现状。随后,报告详细阐述了头孢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发展。最后,对抗生素重点生产企业经营状况做了分析。

上一篇:中秋节家风国旗下教育下一篇:四风22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