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书品初心》有感

2024-07-26

《读家书品初心》有感(精选14篇)

篇1:《读家书品初心》有感

读家书品初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近日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仔细聆听了朱德、瞿秋白、钱学森、黄继光、史砚芬、江竹筠等革命先烈写给亲人和朋友的信。那一篇篇大义凛然的家书,感人肺腑,情透纸背,震撼人心,给人力量,诠释了人间大爱,传递了革命大义,让人动容,令人敬仰。这些家书有的写于走向战场之前,有的写于硝烟弥漫间隙,有的写于慷慨就义前夕,有的写于白色恐怖日子,细细品读下来,深深为革命先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党绝对忠诚的赤子之心、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和报国为民的炽热情怀所动容,其中蕴含的信仰之光、至亲之爱、时代之问,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人世间,真情最动人,真爱最感人。身为人父,身为人母,身为人子,身为人夫,身为人妻,身为人友,哪一个不深爱着自己年迈的父母?哪一个不深爱自己幼小的孩子?哪一个又不深爱自己相爱的伴侣?哪一个又不深爱自己相知的朋友?革命先烈们也是人,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是一个个有着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是什么让他们毅然决然地舍弃自己的血脉亲情;是什么让他们刚毅果决地割舍自己的儿女情长;是什么让他们毫不犹豫地告别自己的白发爹娘;又是什么让他们坚决果断地告别自己的娇妻幼子?是的,他们爱父母,他们爱孩子,他们爱伴侣,他们也爱朋友,但是他们更爱自己的祖国,他们更爱经受着苦难的人民,他们更热爱中国共产党,他们更热爱那无比坚定的革命初心和信念。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革命先烈们用自己短暂而精彩的人生向党和人民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他们深深明白和懂得了入党是为了什么;革命是为了什么;牺牲又是为了什么。人有信念,就不会觉得死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青山埋忠骨,魂牵万人心。今天的我们有着美好的生活,但是这一切的美好都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们舍小家为大家、抛头颅洒热血,用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换来的。“革命事业代代传”,“后继频频慰九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让我们永远铭记革命先烈们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奉献,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无愧我心,无愧我党,因为我们拥有一个最响亮的名字-------中国共产党!

篇2:《读家书品初心》有感

古语有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什么?是我们人生开始时希望我们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最初心情,就是让你当初心潮澎湃的念想,是让你甘愿卧薪尝胆的理由,是让你能够逆流而上的动力。

结合近时期阅读的《红色家书》,从“只要认清了前途,就是拼命也要去干”“让新的产生,让旧的死亡”“岂能背弃真理出卖人格以苟全身家性命”等革命烈士一封封带着精神语录的家书中,我感触到各位革命先辈的精神轨迹,感受到在战争年代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他们虽然深爱着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但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党。他们有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仰,为了自己的信仰,他们可以毅然决然地告别自己的白发爹娘,告别妻子儿女,告别安稳的生活,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革命事业、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共产主义的信念而奋斗终生。

阅读此书后,感动之余让我有了更多的感悟。感动于先驱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初心气节,感悟到作为战争时期的革命者革命者坚守理想、坚定信念的不变信仰和舍家为国、矢志不移的红色情怀。而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特别是处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更不能忘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要时刻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以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篇3:《读家书品初心》有感

书店购《曾国藩家书》, 读之, 感触颇深, 再读, 受益匪浅。一部家书, 330多封, 编校整理成了七个部分, 分别是“修身篇, 劝学篇, 治家篇, 理财篇, 交友篇, 为政篇, 用人篇”。劝学篇的“恒心”之说, 对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启发。

读书要有恒心, 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 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在他的劝学家书里, 曾国藩以自己读书的心得告诉各位兄弟, 也告诉我们, 做学问的方法有很多, 但集中起来却离不开“有恒”二字。“予思朱子言, 为学譬如熬肉, 必须用猛火煮, 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 虽有见识, 乃是从悟境得来, 偶用功, 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 遽用猛火温之, 将愈煮愈不熟矣。”只要有恒心, 上等才思之人可以成才, 中等才思之人亦可以成才。

曾国藩在“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里说:“我之大不教也!惟愿诸弟发奋立志, 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不罪, 幸甚幸甚!”他把兄弟们的发奋立志, 持之以恒, 上升到了自己的“孝道”上, 他给儿子的信中说道:“人生惟有恒心为第一美德。”由此可见, 他对“恒心”重视到了极点。在他看来, 恒心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品德, 而对我们来说, 也当如此。古今中外的名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都是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分不开的, 竺可桢、童第周、鲁迅、张海迪、奥斯特洛夫斯基、爱迪生、贝多芬等等他们都是因为有一颗恒心, 才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不凡的成绩。

一个人在确定了奋斗目标以后, 若能持之以恒, 始终如一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目标就可以达到。“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 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 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 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 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 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 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 盖阅历一生深知之, 深悔之者, 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 (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 。滴水穿石, 非力使然, 恒也, 书法写字如此, 工作学习更是这样, 只要持之以恒, 就能有所作为。

“盖世人读书,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 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曾国藩告诉我们, 读书, 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 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 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 都是无知;求知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自己品德修养的过程, 以达到学以修身、学以养德、学以成仁的目的。学习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勤奋的态度, 坚韧的毅力。惟有持之以恒, 才是学习、读书最好的方法。做任何事情, 都需要恒心和毅力, 在任何困难中, 在任何情况下, 有恒心就绝没有不成功的事。

“凡人作一事, 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 不可见异思迁, 做这样想那样, 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 终身一无所成” (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 。曾国藩告诉我们恒心要有正确的方向, 要抵御物质的诱惑和功利的驱使, 才能有所成就。

“虽极忙, 亦须了本日功课, 不以昨日耽搁, 而今日补做, 不以明日有事, 而今日预做。”恒心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靠的是对自己惰性的克制, 我们做什么事, 都应当如此, 学习, 工作, 都应该如此。

篇4:读《重读抗战家书》有感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同志曾说:“袁国平同志是一位我所尊敬的在党史、军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英雄人物,牺牲时只有35岁,生命短暂却又波澜壮阔……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末,风起云涌的大革命史和土地革命史中许多重大事件,特别是我军艰难创建发展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留下了他坚定而光辉的足迹。”

我1939年出生在皖南那红旗飘扬的地方,年仅8个月我就被送回老家湖南邵东由祖母抚养。父亲袁国平1941年1月15日在皖南事变中牺牲,所以我的出生之日实际上就是我们父子生离死别之时,父亲没有在我脑海里留下任何印象。父亲的封封家书让我认识到他是怎样的人,他怎样走过短暂而又艰难的人生之路。

在北伐战争后期,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开始了反革命政变。大屠杀开始前,父亲在整装待发之际,曾寄给我奶奶刘冬秀一张照片。照片背面,写了这样一段话:“1927年顷,反动派谋袭武汉,形势岌岌,革命之士莫不愤恨填膺,舍身赴敌。斯时,余在第十一军政治部服务,亦奉命出发鄂西,抗御强寇。此行也,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搏一快。他日,儿若成仁取义,以此为死别纪念;万一凯旋生还,异日与阿母重逢,再睹此像,再谈此语,其快乐更当何如耶!”

“战死沙场,以搏一快”;“万一凯旋生还,……其快乐更当何如耶!”死也是“快”,活也是“快”,这就是父亲那一代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境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父亲正在陇东高原,担任中共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东办事处主任。在民族危亡之际,他炯炯的目光早已投向驰骋杀敌的抗日疆场。在给亲人的信中,父亲表达了渴望着到抗日前线去歼灭敌寇的强烈愿望。在给哥哥醉如的信中,他写道:“国事如此,愿以最后一滴血贡献于国家民族”;在给侄儿振鹏的信中说:“我过惯了战壕生活,正请求党中央派我到抗日前线去工作,愿为我中华民族之生存、解放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英勇战斗。纵然捐躯疆场,死而无憾。”

到达皖南,就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后,父亲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呕心沥血。他针对统一战线条件下的特殊情况,围绕“协同抗日”的中心任务,开拓了新四军的政治工作。他紧抓政治工作这个人民军队的生命线,同新四军其他领导一起,按照中央的方针,经过艰苦的努力,使来自各个山头、各自为政、游击习气严重的游击队,创建成一支纪律严明、思想统一、有战斗力的鐵军。

父亲与万千抗战英烈一样,“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民族服务的”。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他贡献了自己的一切,这其中,也包括我们一家。我出生后被送回老家,在日军占领邵东时,我们与组织上失去了联系,我一度牵着双目失明的奶奶讨饭度日,曾因病重险些丧命;此前我的二姐已经死于因病无医,我的大姐因外公外婆在逃难中相继身亡而给人做了童养媳。在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中,父亲身中四弹,重伤难行。为了不影响部队行动,不连累战友,他为部下、为战士英勇自尽,实践了他“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的阵前誓言。

父亲在皖南给家人的信中说:“我置身革命是以牺牲一切为代价的,无法帮助家里,望能原谅我。”我清楚地知道,我父亲是著名文学大师田汉的得意门生,才华横溢,在文学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有人曾说如果当年他选择的是另一条道路,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然而,他选择的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事业。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革命先烈的奉献和牺牲,才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我们幸福的今天。

值此皖南事变75周年到来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袁国平和所有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革命英烈!

(责任编辑 党亚惠)

篇5:读傅雷家书有感

傅雷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傅聪,一个叫傅敏。而这本家书中记载的大多是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书,书中不仅提及关于儿子事业方面的的建议,也给予儿子生活上的关心和感情上的指引。

傅聪在七岁半时便开始学钢琴,这并不仅仅是因为笑父亲的期望,更是源于他内心对音乐的热爱。傅聪对钢琴的学很有天赋,却总是贪玩。直到傅聪十七岁时,傅雷才肯定傅聪可以专攻音乐,足以看出傅雷的谨填。之后,傅聪去波兰参加比赛,进一步学习。傅聪在出国后,傅雷一直以书信的形式引导,使傅聪成为一位人格卓越的人。傅雷在家书中常常向傅聪提出音乐方面的建议。他建议儿子每天至少花六七个小时练琴,对于朋友的邀约要慎重决定,敢于拒绝。在比赛之前要熟悉比赛时要用的琴,为比赛做好准备。在比赛临近时要保持身体健康,劳逸结合。在心理上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凡事尽力而为就好。在儿子取得好成绩时,傅雷也不过度表扬儿子,而是提醒儿子未来的路还长,需放眼长远,为未来着想。

在情感及生活中的小事方面,傅雷也会关心自已的儿子。在傅聪年轻时,傅雷叫傅聪要经得起诱惑,以事业为重,后来便提醒傅聪人生伴侣的重要性,一定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在交友方面,傅雷总是调待朋友要真诚,艺术家总有很强的情感,但仍要用理智控制配自己。

篇6:读《傅雷家书》有感

《傅雷家书》给了我许多影响,傅雷的严谨作风和深遂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教导了我;我喜爱这本书,敬佩傅雷为人与学识,羡慕他和一家的相亲相爱,感动于文字间的深情,又为傅雷和其夫人和自杀感到难过。下面是读书时作和一些摘抄,我喜爱像傅雷这样一位长辈的谆谆教导。(摘抄如下,读后感略)。

一位纯洁、正直、真诚和灵魂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芒不能永远淹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了所发的感情都是真心实意。你所赏识的李太白、白居易、苏东坡、辛稼轩等各大诗人了是我们喜欢的,一切都有同感,亦是一乐也,等到你有什么苦闷、寂寞的时候,多多接触我们祖国的伟大诗人,可以为你遣兴解忧,给你温暖。

篇7:读《傅雷家书》有感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经常与其儿子傅聪以书信的形式交谈,每一次交谈都那么的亲切,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在前几章父亲总是懊悔自己之前对儿子那样不好,使得儿子的母亲也日渐消瘦,刚刚醒悟之时,离别也来临了,他曾说“我从来没有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深切,而正在这爱得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亲情是世界上最难以割舍的情感,是多少时间与距离都无法冲淡和阻隔的情感,这里面包含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爱。

傅雷想要尽力的补偿自己的儿子,他知道,尽管他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这是一个严厉的父亲对自己的自省,流露出他对儿子愧疚之情,后面也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日趋丰满,既不忍心打扰儿子工作,又想和儿子交谈的那种矛盾的心情,立然纸上,这是多么的符合实际呀!

篇8:读《傅雷家书》有感

《傅雷家书》是我国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对儿子提出的意见,对青年人都有帮助。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在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他总是在信中和儿子讨论艺术和技巧,让儿子养成一些艺术修养,十分关心儿子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无论是去波兰学习,还是参加比赛,他总是在不断指点他、帮助他。

在信中,傅雷对儿子有批评,有夸奖,还有对他提出的一些意见。这些信对儿子有许多作用:1。可以讨论艺术、音乐。2。可以激发他的一些想法。3。还可以锻炼他的文笔和思想。4。傅雷可以做儿子的一面“忠诚的镜子”,无论在做人方面、在艺术修养、在生活细节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随时提出问题和建议,来帮助他。

这些信对我也有着一些影响:1。可以学习一些傅雷希望儿子养成好习惯。2。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3。提高语文的能力。

篇9:读《傅雷家书》有感

这我就好奇了,他们两个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一个父亲低下头。于是,我查到了一些傅雷的“光荣事迹”。

傅聪在楼下练琴时,傅雷在楼上监督。一走调,傅雷就会大骂,甚至抓着傅聪的头往墙上撞。5岁时,傅聪在客厅写字,父亲在吃花生,不知何事就火了,“顺手抡过来蚊香盘,击中鼻梁,顿时血流如注。”傅聪向杨绛诉说:“爸爸打我真痛啊!”

打个耳光不算什么,傅雷还把傅聪绑在自己家门口,让邻居们都看到,以此警告傅聪:不听爸爸的话,后果很严重。傅雷很在意做父亲的权威感,两父子经常因为“乐”见不和而大吵。

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傅雷勃然大怒,大骂傅聪“太狂妄”,“才看过多少书”。傅聪转头就离家出走,跑去父亲好朋友毛楚恩家住了一个多月。直到傅雷的姑父去世,让傅雷感慨“人生在世何其短促”,他想通了父子之间没必要这么较真,让小儿子傅敏陪着妈妈一起去把傅聪接回家,两父子才终于和解。

书中还有一句让我充满困惑的话: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原来傅雷幼年丧父,所以母亲对他的教导也是这般无情的。这大概就能解释傅雷性情有时为什么会比较极端了。

其实傅聪去国外读书,对这父子二人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距离让二人都冷静起来,理性起来,尤其珍惜用文字进行的有限沟通。书信中的沟通会变得更加有条理,这为后来父子二人的和解奠定了基础。傅雷在书信中反思之前爱孩子的方式,可以说这一封封家书,不但陪伴傅聪走过最孤单的国外求学期,也让傅雷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父亲,成为亲子教育的模范。所以说交流沟通是能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好的方式。

《傅雷家书》给我印象深刻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在字里行间内穿梭的问号。那边的琴还好应付吗?节目单有没有寄来?衣服究竟做了几套?做工满意否?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大串问号。我觉得傅雷与孩子之间心有灵犀,孩子经历过的,他似乎都陪着一同经历,甚至想的比孩子更要周全。这个时候我能体会到的就是一位父亲真挚的关心与无微不至的体贴。

在我的生活中,好像也经常听到过这种提问:今天的物理课难吗?今天在学校过的怎么样啊?学校食堂今天吃什么了?而当时我的内心反应却是――亲爱的母亲大人,你的问号是否太多了?我正手忙脚乱地收拾东西,这么多问题,我哪回答得过来啊!但自己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竟还会觉得傅聪不通情达理。

傅雷在信中曾说:“你的消息对我们永远是新鲜的。”这大概也是我的父母关心我时的感觉吧。爸妈伴随着我们长大,他们不希望错过我们成长的一点一滴。其实父母的爱总是藏在生活的细节之中,就像傅雷一样,爱子之情犹如大海澎湃深沉。正是通过这么多的交流沟通,他才与儿子成了知心朋友。

篇10:读《傅雷家书》有感

――题记

傅雷,一位出色的翻译家;傅聪,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一脉相承的,不只有血缘,还有那颗包容万物、澎湃向上的心。

有人说,傅聪的成长全拜傅雷所赐;有人说,傅聪本可以更好,只是由于傅雷严厉的扼杀,止步于此。

我都不同意。

傅雷替傅聪谋划了一切:高潮、低谷,无微不至地替他打点生活中的苦痛与喜悦。他不惜一切送傅聪出国,追逐音乐之梦;而傅聪,同样接纳了傅雷的缺点:他的偏执、他的严肃、他的坏脾气。远在他乡,事业低谷,傅聪也不曾忘掉执笔为父亲写那一封又一封的回信,以回应父亲的牵挂与思念――信里头,他风轻云淡地描述异乡的苦,独自咬牙担下疼痛,告诉父母:别担心我,我过得很好啊。

他们有过争吵、有过不合,可对抗之后,他们仍深爱彼此,愿为对方一点一点磨平自己的棱角,想来,兴许这便是“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真实写照。

回忆翩然而至,我与父亲便也是这样的相处模式吧。那一阵,考试频繁失利,我心情烦闷,自我放弃般地旷课在家打游戏。犹闻门把转动的声音,已经迟了,父亲大步走了过来,我只好硬着头皮装作若无其事――恐慌之间,游戏里操控的小人儿坠入万丈深渊,一命呜呼。“你死了。”父亲开口,声调却没有丝毫怒意。“额……我今天不舒服,请假……”被一语拆穿,我干笑着,胡诌理由应付父亲,“刚刚才开始,我就玩了一小会儿……”“恩,再来一局。”我疑惑,可父亲不容置疑地摇了摇头,示意我打开游戏。一局、两局、三局……我一次又一次葬身深渊,而屏幕上的小人只是笑着,看不出痛苦。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父亲只是静静看着我,没有半分让我停下的意思。――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度过了悬崖,通关。父亲轻声说:“看,你不是能过去吗。”――看啊,你不是能过去吗?醍醐灌顶之言,我恍然大悟父亲的良苦用心,后奋进学习,得以赶上。为此,我一直很感激父亲,感激他对一个小小孩子脆弱自尊心的包容,感激他对一个小小孩子谎言的保护。

篇11:读《傅雷家书》有感

一个是翻译家父亲傅雷,一个是音乐家儿子傅聪,同样是严厉出身,后成为杰出的人物。

那年,二十岁的傅聪赴波兰留学。在这一走,时光大钟就幽远了,就像信里所说的那样“车一开动,大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的・・・・・・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让身为父亲的傅雷似乎觉醒了在儿子童年时自为严父的形象,也开始了念写家书的漫漫长途。因为父子远隔,他最想对聪说:“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与热爱呢!”

读了几页父与子的深情,我总觉得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像傅雷先生那样严格、那样细致、那样富有原则性,倾注那么多教育子女的父亲,却是世上不常有的,也不多见的。--“音乐会成绩未能完全满意,还是因为根基问题。”“你进来忙得如何?乐理开始没有?希望你把练琴时间抽一部分出来研究理论。”“另一点我要告诉你: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

这本书里蕴含了满满的亲情,钻研的艺术,以及随处可见的真真教诲。其实,自家的生活也是如此,在严父慈母的传教下,乖乖女的我有时也很倔强。

譬如这个暑假,暑假班父母早早的去报了名,东跑西跑,还不是让我在九年级的起跑线上不落跑吗?他们的唠唠叨叨“学习要上心啊!”“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切记戒骄戒躁,自信自强,坚持才是胜利!”或许已成耳旁风,或许确实牢记心头,因为每次自己听到这些,真是又害怕又警醒啊!但是,爸爸却巧妙地换了另一方式,把这些名言以及他的学习感受写在了我一张张剩余的草稿纸上。放学回家,总看到有张纸整整齐齐地搁在书桌上,上面的字群蚁排衙,真是令我佩服之极。桩桩事件,学习上的粗枝大叶,可让我碰了许多钉子,生活上就更不用说了。所以,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老爸总在我“落魄时”就提点而感慨,有些哭笑的风趣。

确实,傅雷先生教子做人都非常严格,不落半点马虎,其实也是令人尊敬的那份恳诚,与学识的比重。

--“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经历一次折磨,一定要在思想上提高一步。以后在作风上也要改善一步,这样才不冤枉。一个人吃苦碰钉子都不要紧,只要吸取教训,所谓人生或社会的教育就是这么回事。”

如此一比较,现代父母的溺爱,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时不时还有家庭中的口角争纷。虽然傅聪那时还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性的教育,但傅雷夫妇的出发点是好的,传承了教育之本。两者即本质一样,成果却天差地别。可能前者是懒惰的,而后者是勤奋的,是成功的。正如傅聪所说“那时我和父亲之间已经像朋友一样了!后来出国几年,自信心也多一些。”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自信是火,点燃熄灭的灯。这是从中我学到的: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篇12:读《傅雷家书》有感

在之前的语文课上,语文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严厉,脾气暴躁的傅雷,但在此次书的阅读中,却发现戛然相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儿子的关心与关爱塑造了一位十分温柔、伟大、懂教育慈父形象,让我不禁惊叹不已。他愿意为了儿子放下自己的架子,主动道歉让步,并时常关心傅聪的生活与艺术层面。

就傅聪与傅敏的童年而言,这绝对是翻天覆地式的变化。他在信中不断教授傅聪做人做事的道理,将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传授于他。我想,这样的父亲怎么能不令人敬佩呢?

篇13:读《傅雷家书》有感

傅雷在家是一位严厉、负责任的父亲,在傅聪的童年时期,傅雷对他很严格,每天放学都会弹琴,但新鲜感一过,就会松懈下来,傅雷要培养傅聪做一流艺术家的,他不能容忍傅聪这样的态度。傅雷习惯于施行严苛的教育方式,还会与傅聪发生争执。

在傅雷的夫人给傅聪写的一封信里说到过傅雷这样做是有根源的,因为他的童年是不堪回首的,童年只见愁客,不闻笑声。在傅聪留学走后,傅雷反思感觉在儿子的童年和自己的童年很相似,在给儿子的信中用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鼓励傅雷,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儿子成为朋友,跟上他的脚步,傅聪也体谅父亲的良苦用心。在傅雷的这些做法中,我看到了他的改变。

篇14:读红色家书有感

“活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还不如死”,“要以百倍的勇气去抗争不幸”......当我在读《红色家书》时,总是让人心潮澎拜,那一篇篇红色家书,仿佛穿越历史的画面,呼啸而来。这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展示了几十年前革命志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的不朽功绩。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即使牺牲自己,也毫不畏惧。读着红色家书,我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种信仰,激励着我们前行。我想,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不断地回味入党誓词,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入党誓词,做一名为党尽忠,为人民尽责,为工作尽力的合格共产党员。

朱振汉(1932—1949),广东兴宁人。1948年参加游击队。大湖之战,报名参加决死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17岁。后被追认为共产党员。他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

我最亲爱的妈妈,我这次写给你是最后的一封信,也是最后一次和你谈话,你儿子的死是光荣的,为了全中国的人民解放而死是最有价值的。妈!个人是没有两次死的,一个人一定有死,但有的死了是无声无息的,我想一个人生出来做什么呢?其最有价值的就是为了光荣的死,妈!你或许认为你的儿子大不孝了吧:其实你应该欢喜你有一个光荣的儿子,你辛苦抚育是有价值的,全中国的人民都忘不了你,好了,最后我希望你努力教育伟汉仔准备建设将来的新中国。并祝快乐!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信中英烈的形象栩栩如生,如此正气凛然、如此气壮山河,就是因为心中有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忱,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持着英雄面对敌人的屠刀,依然有视死如归的气概。作为英雄的后代,我们这些基层党员干部,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认同,勇敢地踏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前进的道路依然曲折,困难重重。但是,在英烈精神的鼓舞下,我们要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上一篇:个案观察许下一篇:初中生环保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