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小结与思考

2024-07-24

第六章小结与思考(通用5篇)

篇1:第六章小结与思考

第六章 小结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构想的演进。“三步走”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本世纪头 20 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知识要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推进的。通过发展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高新科技对经济的迅速崛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生产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

(2)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们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发展才是硬道理

(1)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3)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科学内涵:一是发展同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紧密相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二是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是最大的发展。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三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持续性、全面性,不断寻求发展的科学内涵和理想状态。四是发展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第二,这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第三,这是党实现对所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怎样坚持以人为本?

——要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了解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什么?

——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

——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归纳:经济建设要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合法权益;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生态建设要着眼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

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是这个国家对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全局性的谋划。它一般以经济发展为主,同时包括有社会发展的内容,故通常称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它在一切经济社会活动中居于纲领性的地位,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征。全局性是指对发展过程总体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或某些方面所做的统筹和谋划;长远性是指发展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而不是一年或几年的短暂时期所做的统筹和谋划;具有根本性,实质是解决发展过程中重大的、关键的、生死攸关问题的方针和谋划。、小康、总体小康、全面小康

(1)什么是小康?从狭义理解,“小康”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从广义理解,除经济生活之外,它还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小康”既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也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水平。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2)总体小康: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全面小康:我们要在二十一世纪,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小康就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中国梦

(1)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中国梦内涵的内在逻辑:中国梦包括国家富强梦、民族复兴梦和人民幸福梦。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核心,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最终目的。

(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首先,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再次,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最后,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实干兴邦”。“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是宝贵的历史经验。

第六章 练习题

一、辨析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与继承,又是发展与创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没有区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论述题、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谈谈你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命题的理解。2、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分析论述题、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当前我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才能更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毛泽东提出过“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错误口号,也有过“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的清醒认识。邓小平曾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请结合对上述论断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解,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见解。

篇2:第六章小结与思考

知识网络

托勒密的地心说认识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哥白尼的日心说轨道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面积定律周期定律科学家的种种猜想Mm万有引力定律:FG2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r间适用条件:两质点或两均匀球体之万有密度引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和海王星力预测未知天体与冥王星航天人造卫星:万有引力提供几心力万有引力定第一宇宙速度v17.9km/s律的应用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v211.2km/s 第三宇宙速度v16.97m/s3人造卫星与宇宙速度轨道定点于赤道正上方地球同步卫星周期:T24h2高度:3GMTR42重点突破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例1】 理论证明,开普勒第三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而且也适用于卫星绕行星的运动,R3只不过此时2=k′中的恒量k′与行星中的比例不一样.已知月球绕地球运转的半径为地球半径的60倍,T运行周期为27天,应用开普勒定律计算,在地球赤道上空多高处的卫星可以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像是留在天空中不动一样?(已知地球半径为6.4×103 km)

解析:根据题意我们知道所求解的卫星也就是常说的地球同步卫星,从而可以知道它的周期为1天,轨道的中心也即地心,我们只要计算出轨道的半径,即可求解.设月球和人造卫星的周期分别为T1、T2,3R13R2T1231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22,R2=(2)·R1,代入数据得R2=)3×60R

27T1T2T222=4.27×104 km,卫星在地球赤道上方的高度h=R2-R地=3.63×104 km.

答案:3.63×104 km

二、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例2】在天体演变过程中,红色巨星发生“超新星爆炸”后,可以形成中子星(电子被迫同原子核中的质子相结合而形成中子),中子星具有极高的密度.

(1)若已知某中子星的密度为1017 kg/m3,该中子星的卫星绕它做圆轨道运动,试求该中子星的卫星运行的最小周期.

(2)中子星也在绕自转轴自转,若某中子星的自转角速度为6.28×30 rad/s,若想使该中子星不因自转而被瓦解,则其密度至少为多大?(假设中子星是通过中子间的万有引力结合成球状星体,引力常量地 1

G=6.67×10-11 N·m2/kg2)

解析:设中子星质量为M,半径为R,密度为ρ,自转角速度为ω.

(1)假设有一颗质量为m的卫星绕中子星运行,运行半径为r,则有F引=F向

Mm422即G2=mωr=m2r

rT要使T最小,即要求r=R GM42此时有22R

RT42R3所以M=.

GT2所以,ρ=M43R33,因此,T=1.2×10-3 s.2GT(2)在中子星表面取一质量微小的部分m.故中子星剩余部分的质量仍认为M,要使中子星不被瓦解,即要求M与m间万有引力大于m绕自转轴自转的向心力,则

Mm2≥mωR 2RM

又因ρ= 43R3G3

2所以≈1.3×1014 kg/m3.4g答案:1.3×1014 kg/m3

三、万有引力定律的综合应用

【例3】据美联社2002年10月7日报道,天文学家在太阳系的9大行星之外,又发现了一颗比地球小得多的新行星,而且还测得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约为288年.若把它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都看作圆,问它与太阳的距离约是地球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最后结果可用根式表示)

解析:设太阳的质量为M,地球的质量为m0,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T0,与太阳的距离为R0;新行星的质量为m,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T,与太阳的距离为R,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它们公转的向心力得

GMm0Mm2222=m()R,=m()R0联立解得 G022TRT0R02RRT=44或32882.()3,又已知T=288年,T0=1年,所以有R0R0T0答案:44或32882

【例4】一卫星绕某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行,行星的质量M与卫星的质量m之比为M/m=81,行星的半径R行与卫星的半径R卫之比为R行/R卫=3.6,行星与卫星之间的距离r与行星的半径R行之比为r/R行=60,设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卫,则在卫星表面,有:G

Mm=mg2r

卫……经过计算得出,卫星表面重力加速度为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上述结论是否正确?若正确,3600列式证明;若错误,求出正确结果. 解析:公式GMm=mg卫中的g卫并不是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而是卫星绕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2r加速度.所以正确的解法是:

g卫mR行2MG2=g行,()=0.16.g行MR卫R行答案:所得的结果是错误的,正确结论是g卫=0.16g行

四、人造地球卫星

【例5】若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它的运行速度越大 B.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它的运行速度越小

C.卫星的质量一定时,轨道半径越大,它需要的向心力越大 D.卫星的质量一定时,轨道半径越大,它需要的向心力越小 解析:根据v==GGM,可知B项正确.卫星运动的向心力等于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即F向=FR引Mm,当质量m一定时,轨道半径越大,则向心力越小. 2R答案:BD 【例6】火星有两颗卫星,分别是火卫一和火卫二,它们的轨道近似为圆.已知火卫一的周期为7小时39分,火卫二的周期为30小时18分,则这两颗卫星相比()A.火卫一距火星表面较近B.火卫二的角速度较大 C.火卫一的运动速度较大 D.火卫二的向心加速度较大

22MGMGMTG解析:根据r=3可知A正确.由ω=可知B错误.根据v=可知C正确.再由a=可22Trr4知D错误.

篇3:第六章小结与思考

思考中卓越成长第二课,是要你为自己的成长培养一种积极的心态。这是因为一个心态积极者常能心存光明远景,即使身陷困境,也能以愉悦和创造性的态度走出成长中的困境,迎向光明。

心态的本质是一种思维形式,积极的心态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如果你想摆脱成长中的烦恼和痛苦,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开心与快乐,那么首先你需要拥有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对于你的成长,就像冬日的阳光,会让你感到无比的温暖!

一个人的心态越积极,他发展的机会就越多,成长的步伐就越快。这是因为拥有积极心态的人,他总能看到每件事情上积极的一面,甚至在极端危险、困难的环境里,在别人认为根本没有出路的地方,闯出一条光明大道来。

人的心态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两种不同心态会对你的成长产生两种惊人的力量:它既能让你成长中不断进步,让你将来获得财富、拥有幸福;也能让这些东西远离你,或剥夺一切使你生活得更有意义的东西。

在这两种力量中,积极心态可以使你达到人生的顶峰,并且逗留于此,尽享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极心态则使你处于一种痛苦的地位,忧愁与烦恼缠绕着你,成长对你来说变得苦不堪言。

对一个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你的心态积极与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保持积极的心态,掌握了自己思想的脉动,学会了自己情绪的调控,并引导它为你现在的成长和学习、将来的工作与事业服务的话,你就能享受到以下的好处:

1、为你成长带来和谐的环境和无比的自信;

2、让你学习成绩有突破性的提高;

3、生理和心理的永久健康;

4、将来一份薪水优厚的工作;

5、内心的平静和没有恐惧的自信心;

6、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长久的友谊;

7、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智慧;

8、爱情的甜蜜和事业的成功。

你的心理状态决定着你的能力,你以为你能做多少就能做多少。你若真正相信你能做得更多,你就能创造性地思考出各种方法来。积极心态的基本原则是,让你的大脑预备成功的先决条件。实际上,从你现在的思维模式便能预测你将来成功与否。

当然,拥有积极的心态,不仅能帮助你在思考中不断成长,而且能保证你取得更大的成就。它指的是,作为一个人,你成功了,面对任何困难,你都能自我控制,有条不紊,不成为难题的一部分,而且能提出解决之道。

相反,如果你抱着一种消极的心态,而且使之渗透到你的思想之中,影响你的成长和生活,以上的一切你将永远无法得到。

想像一下这样一幅画面:在蓝天白云下,大自然尽情地舞弄着自己的妩媚。可是,有一个人,他背着一个筐,遇到石头,便捡起来扔进去,他越来越慢,越来越重,最后不堪重负,累倒在夕阳的余辉里。

对于消极心态者来说,他们的成长几乎毫无欢乐可言。他们总是沉缅于回想昨日的苦恼,又淹没于今天新增的痛苦之中,因而连现时可以享受的欢乐也无缘问津。

因此积极心态指的是,在对待个人成长问题上,应考虑既有好的因素,也有不利的一面,但强调好的方面,就会产生良好的愿望与结果,当你朝好的方面想时,信心便会增强,成长就会顺利。积极心态是每一个青少年朋友思考中卓越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

信念激励你卓越成长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成长中学习一般的孩子,后来却比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更容易做出成绩,成长中智商一般的孩子却比智商高的孩子更容易实现目标。这是为什么呢?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成长中有无自我激励的问题。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到激励而产生的,通过不断地自我激励,就会使你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最终达到成功的顶峰。

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最年轻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谈到自己的成长和成功经验时,他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天赋和非凡才干,只是自己善于自我激励,把平凡的才能“在尽可能的限度内,发挥到异乎寻常的高度”。正是由于这种自我激励,身患麻痹症的罗斯福实现了连任美国总统的目标。

反之,一个人能力再强,智商再高,如果总是死气沉沉,缺乏激情,也不可能取得成功。缺乏生命的激情,很难创建一番事业;缺乏事业的激情,成长中很难体会到幸福和快乐;缺乏信仰的激情,则根本不可能为理想而献身。

只有学会在成长中自我激励,才能唤醒沉睡生命的激情,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失败面前不自卑,知难而上,奋勇向前,奔向人生事业的高峰。

安东尼·罗宾告诉我们:信念是一种指导原则,让我们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方向;信念人人都可以支取,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信念像一张早已安排好的滤网,过滤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信念也像大脑的指挥中枢,指挥我们去看事情的变化。

卢梭说:“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信念。我们的信念就是我们的行为准则。”

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能适应。”

由此可见,信念是力量的源泉,是自我激励的动力,是思考中卓越成长的关键。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信念的引导与激励。如果一个人没有信念,就像少了马达,缺了舵的汽艇,一步也不能前进。

如同心态一样,信念的本质是一种思维形式,它也有积极的信念和消极的信念之分。你选择积极的信念,成长中遇到任何问题,都不会轻言放弃。因为你懂得放弃必然导致彻底的失败。

正如爱迪生所说:“每一种挫折和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只要你抱着正确的态度,只要你树立必胜的信念,逆境不但不会把你打倒,把你压垮,反而能使你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使你创造出连你自己都料想不到的丰功伟业。

思考中卓越成长,一个人最缺乏的往往不是金钱,不是荣誉,不是知识,而是勇气。勇气存在于那些无所畏惧,并且不断激励自己的人们之中。勇气是金钱买不来的,雇不到的,也不能转让和出租。勇气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种非凡素质。因为,具有勇气的人,会把生死荣辱置之度外,一心扑在事业上。

选择积极的信念,你就会认为“失败乃成功之母”。凡是成功人士,都有这个正确的信念。他们不会把“失败”当成包袱,当成绊脚石,当成拦路虎。他们会把失败看作是一个成果,一次经验,一种反馈信息,并加以充分利用来修正自己的计划和努力的方向。

爱迪生为了改进他的电灯泡,已经试验过9999个方案,仍然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在凡夫俗子看来,这当然是失败了,而且是大失败。有人问爱迪生:“你第一万次会失败吗?”爱迪生理直气壮地对那人说:“我没有失败过,我只发现了另一种制造不出电灯泡的方法。”

这就是发明大王的思维和心态!正是这种积极的信念,激励着爱迪生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选择积极的信念,你就会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就会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意志。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有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越曲折,越艰难,你的成长就会越卓越,你将来的成就会越辉煌。

让成长中的每一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一天之中有两个时刻最重要,一个是早上一觉醒来之时,另一个是晚上入睡之前。这两者如同一对“括弧”,括弧中间是你醒着的其他时间。如果你在这两个时刻是积极、愉悦的,则一天之内,你将能享受积极、愉悦的生活。

艾伯特·郝巴德说:“每天早上10点钟以前,保持愉悦的心情,则一天之内其余时间,你也会心情愉快。”

著名作家梭罗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是告诉自己一条好消息,然后,他会对自己说,我能活在世间,是多么幸运的事。如果没有出生在世,就无法听到踩在脚底的雪发出的吱吱声,也无法闻到木材燃烧的香味,更不可能看见人们眼中爱的光芒。于是,他每一天都满怀对生命的感激之情。

其实,快乐的经历也许正如花的芳香,或是从窗帘透过的金色阳光,或者仅是一句友好的话、一件小小的善举、一首优美的乐曲。但是,你必须在睡觉前去寻找这样快乐的体验,这是你入睡前最有价值的一件事。

美国最智慧的思想家爱默生经常以愉快的方式来结束每一天。他告诫说:“时光一去不返。每天都应尽力做完该做的事,疏忽和荒唐事在所难免,尽快忘掉它们。明天将是新的一天,应当重新开始一切,振作精神,不要使过去的错误成为未来的包袱。”

他十分清楚,以悔恨来结束一天,实在是不明智之举。爱默生就像一个关门人,在一天结束时,他会把门关上,将一切忘记。他就好像曾任英国首相的劳合·乔治一样。乔治有一天和朋友在散步,每经过一扇门,他便随手把门关上。“你没必要把这些门关上。”朋友说。

“哦,当然有必要。”乔治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然后,你又可以重新开始。”

要成为一个思考中不断成长的人,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将过去的错误、挫折、过失通通忘记,而往前看。忘记过去的事,努力向着未来的目标前进。

亨利写过这样的诗句:“我是命运的主人,我主宰自己的心灵。”

是的,只有你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只有你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而你的思想决定着你的成长,塑造着自己的未来,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一日之始,你是否经常如此想过:成长是一件多么美妙之事!又一个多么愉快的早晨!我从未感到如此开心!我想今天一定会是美好的一天。

找回你小时候那种吹口哨的心情,使之成为你此刻的生活态度,找回那种内心深处完全自然、毫不做作的乐趣。其实,真正的乐趣并不是表面上的,或随时可见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

万物本已存在,当你觉得心情舒畅时,你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快乐的神情,同时会欣赏万物,心中的幸福感也油然而生,成长也就不会再感到枯燥。

你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影响你的心情。当你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时,自我感觉会出奇地好,展现在你周遭的一切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所以,要获得思考中卓越成长的乐趣,首先要思想正确,要好好对待自己的心灵,要让自己心灵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真、善、美,绝不让假、丑、恶有立锥之地。

如此一来,你期望快乐,便会找到快乐,你期望成功,便会获得成功,这是思考中卓越成长的基本法则。

其次,要保持健康。而要想让自己保持健康,必须好好对待自己的身体,关心自己的健康,这里的健康不仅仅指你的生理健康,更包含你心理的健康。

最后是养成一个习惯,每天期待一件惊喜的事情发生,如果你真心期待,细细感受,你的期待几乎没有一天会落空。也就是说,你期待的愈多,所得到的意外惊喜也愈多。

如果你每天都没有期待,心灰意冷,无精打采,或者表现冷淡,随波逐流,则温馨、快乐、幸福都逐渐离你远去。

篇4:第六章小结与思考

《c语言程序设计新视角》第六章 指针小结 指针特殊存地址,变量运算受限的。指针类型要注意,不一定是整型的。想要存取单元值,先定地址是哪的。指针若要移一下,步长类型确定的。

篇5:第六章修辞思考和练习答案

思考和练习答案

思考和练习一

一、有人说:“修辞就是咬文嚼宇,修辞就是雕琢词句、卖弄文字技巧。”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第一种说法欠妥。它的弊病是把修辞看作单纯的文字技巧,贬低、缩小厂修辞的功用。不可否认,修辞是要从锤炼词语的角度咬文嚼字的,可这只不过是它的部分功用。修辞还要研究句式的调整、修辞格的运用以及语言风格与同义手段选用的关系等,单单在文字上雕琢是不够的。

第二种说法虽然比第一种说法扩展了修辞的功用,然而也不尽合适。选用同义手段提高表达效果虽然离不开对词句的雕琢,然而修辞是语言的综合运用,要恰当地运用各种积极的语言手段,涉及面很广,不是“雕琢词句”所能全面概括的。再说,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并非只是语言形式的雕琢问题,思想内容的锤炼更为重要,不能把修辞看作单纯追求文字技巧的问题,更不是“卖弄”。

二、结合实例谈谈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修辞中语言手段的恰当运用要以适应语境为前提,修辞效果的检验也难以离开语境。像适应表达内容一样,适应语境也是修辞的重要原则。

“超常”是修辞特点之一。修辞往往借助故意违反常规表达而取得不同一般的表达效果,但这要紧紧依靠语境的配合和制约。

双关就是故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不管是利用词语意义,还是借助语音条件,总是以语境为前提的。这不必举例。

“种”是个动词,它可以用“花草、树木、药材”等做宾语,这是正常的语法结构,如果以“希望、理想、精神、意志”做它的宾语,是搭配不拢的,但是,在甲乙两件事连说的语境里,后一种用法却可“起死回生”,产生别开生面、含意深厚的表达效果。如说:“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在这句话里,把“种……树秧”的“种”同“希望”拈用一起,不仅不是病句,而且顿生文采,含蓄、隽永,别具一格。

修辞的情境意义、形象意义、色彩意义以及风格意义都要受制于语境。

三、修辞同语言三要素有什么关系?明确它们的关系对学习和研究修辞有什么好处?

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既非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

修辞从综合运用的角度、提高表达效果的角度研究语音、词汇和语法。修辞把语音的双声叠韵、叠音、轻声、重音、儿化、字调、平仄等作为语言手段加以调动,使之在特定题旨情境中以声传情,以音达意,收到较好的修辞效果。修辞还从筛选、锤炼的角度,就声音、形体、意义、色彩、用法方面对词语加以选用,使语言材料成为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语言手段。语言的表达更多的是靠句子传达修辞感受的。一般地说,修辞要在合乎语法的基础上进行,但有时也可突破语法规则。修辞往往是从同义手段选择的角度研究句子和句群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和文章的力量、气势、情采、义理、跌宕等方面的效果是离不开句式的选择和调整的。

总之,语言三要素为修辞手段的选用、为修辞效果的体现提供了条件,而修辞又在语言的综合运用中扩大了语言三要素的功用。

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综合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有利于多方面地恰当地选用语言手段,也有利于了解修辞的某种特点并就此去辩证地分析修辞现象。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二

一、词语锤炼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为什么?

词语锤炼应该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人手。

在意义方面,应力求用最准确妥帖的词语集中地突出地揭示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通过联想,用动态的词语去烘托、渲染静态的事物,使之栩栩如生;用含义比较具体、色彩比较鲜明的词语描绘事物,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还须注意词类活用,临时改变某些词的词性,赋予新的生命力。这些都应以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基础。

在声音方面应力求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韵脚和谐以及叠音、双声叠韵的运用恰当,使词语声音协调。因为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所以,要想以声传情达意,只有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锤炼词语,才能收到完满的表达效果。

二、下面这些句子在声音配合上各有些什么特色?

①您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雄伟的天安门广场,照耀着我们伟大祖国的河山,照耀着五洲四海,照耀着我们的万里征途。

叠韵词“照耀”(zhào)多次重现形成了声音的反复美。各分句谓语结构大体一致。又,“广场”(仄仄)和“河山”(平平)、“四海”(仄仄)和“征途”(平平),平仄相间,声音错落有致,悦耳动听。

二、下面这些句子在声音配合上各有些什么特色?

②他坚强不屈地斗争,铮铮铁骨,凛凛情操,真正表现了松树的风格。

“铮铮铁骨”(平平仄仄)和“凛凛情操”(仄仄平平),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有节奏感。又“铮铮”和“凛凛”叠音相对,音调铿锵,表现了一位革命家的崇高气节。

二、下面这些句子在声音配合上各有些什么特色?

③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生者众,物产丰,工农长作主人翁。

这段文字或4个音节连用成句,或7个音节连用成句,或3个音节与7个音节连用成句,在音节配合—上比较整齐匀称,有变化,有节奏感。押韵自然,合辙(中东辙)上口,读起来很有诗词的格调和韵味。

三、比较下面各组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A组

①山愈聚愈多,渐渐暮霭低垂了,渐渐进入黄昏了,红绿灯渐次闪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②山愈聚愈多,暮霭低垂了,进入黄昏了,红绿灯闪着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例①用“渐渐”修饰“暮霭低垂”和“进入黄昏”,用“渐次”修饰“闪光”,描绘了夜景的变化和时间推移的过程,表现了人的悠闲的心情和细微的观察。例②虽也描写了夜景,但不能使人明显地感觉出它的变化,也暗示不出入的悠闲心情和细微的观察。

三、比较下面各组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B组

①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老黄风。

②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

例①对“老黄风”缺乏具体的描写。例②用“扬天揭地”修饰“老黄风”,写出了“老黄风”猛烈的情状,形象而有气势。

四、从词语锤炼的角度谈谈下面这两段文字中一些词语的修辞效果。

①金刚山的美景,被朝鲜人民引为自豪。

她位于朝鲜中部东海岸大白山脉的北部地区,绚丽多姿,四季有不同的雅名。春天万紫千红,叫金刚山;夏天飞泉腾空,浓荫蔽日,又名蓬莱山;秋天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外号枫岳山;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人称皆骨山。

“绚丽多姿”一语十分准确地概括了对金刚山美好景色的总印象。“绚丽”言其美,“多姿”言其变化,只此一语便包括了下文的许多描写。“万紫千红,飞泉腾空,浓荫蔽月,漫山红叶,层林尽染,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等四字格词语描绘了金刚山四季景物的变化,音节整齐匀称,声调抑扬起伏,富于音乐美。又“飞、腾、蔽、染、装、裹”等动词使静止的景物鲜明而牛动,随季节的变化更替的山名,史使人感到金刚山的四时之美。

四、从词语锤炼的角度谈谈下面这两段文字中一些词语的修辞效果。

②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首句用了“多、清、静、柔”4个单音节形容词,简洁干脆,描写贴切,有容量。作为总写部分,很有概括力和形象感。次句对偶十分自然,“深潭”、“小渠”点出到处是深水浅流。第三句的“有河”、“有井”、“有溪”除了同前一句尽写这里水多之外,还暗含无水不成景之意。接下来的对偶句又含蓄地写出了这里的水给人的感官之美:清亮、平静、柔和。水之源头就是难老泉。这段文字用词准确形象,朴素自然,透出一股清新之气。单音节词用得平实稳妥,全文有整句的效果。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三

一、句式选择的总的原则是什么?

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一个意思可以用几种句式来表达。为什么用这种句式表达而不用那种句式表达?这说明人们在表达思想时对句式是要进行调整和选择的。调整和选择句式的总的原则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的目的,选择那种具有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这种句式应该是尽可能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尽可能连贯得体的。

二、从《白杨礼赞》中选出适当的例子谈谈句式选择的作用。

《白杨礼赞》中有短句、有长句;有整句,有散句;有陈述句,有反问句;有的句子有比较长的插入语。各种句式都有它的表达作用。以反问句为例,文中第七自然段连用4个反问句:“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4个用“难道”的排比句,语气激昂,极有气势和力量,启人深思,激人奋斗,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几句结构基本上相同,只是宾语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丰富,热情地赞颂白杨树,赞颂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赞颂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写得有变化,有层次。

三、从句式选择的角度看,下列句子是哪种类型?它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①那种假统一论,不合理的统一论,形式主义的统一论,乃是亡国的统一论,乃是丧尽天良的统一论。

这个句子是个整句,有结构相同的两个谓语,形式整齐,气势贯通,有力地揭露了反共顽固派所宜扬的“统一论”的阴谋实质。

三、从句式选择的角度看,下列句子是哪种类型?它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②抑不住的颂歌啊,尽情地唱吧,止不住的喜泪呀,甜甜地流吧,金子般的光辉题词啊,把各族人民团结的金桥飞架!

这也是个整句,三个分句都是结构相似的主谓句,而且主语、谓语的末了都是押韵的,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流畅地抒发了赞颂党的真挚感情。

三、从句式选择的角度看,下列句子是哪种类型?它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③他生得身材高大,面貌敦厚,眉目间透出股英武的俊气。

这是个散句,两个分句结构不同,但语意贯通,散而不乱,描述了一个英俊人物的特征。

三、从句式选择的角度看,下列句子是哪种类型?它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④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这是书面语句式。句中用了“……而……,……而……”的结构,揭示了真、善、美的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严密的逻辑性。

四、现代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除了讲到的五组,还有哪些?举例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从修辞角度去分,常见的句式还有松句和紧句、常式句和变式句,等等。现将松句和紧句加以比较,说明其特点:

①中国人民是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人民。

②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勇敢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例①是单句组成的紧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三个定语集中在一起说,没有语音停顿,结构较紧。语意的重点是“人民”。例②是复句组成的松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分开来说,作三个分句的“人民”的定语,分句间有语音停顿,结构较松,突出表明这三个定语是语意的重点。

五、分析下面各组的原句和改句,说明它们属于哪种句式变换,再指出改句的修辞效果。

A 原句: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

改句:苏轼有名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久为人所传诵。

原句的第一分句是宾语有同位短语的句式,因同位语列举全诗而嫌长,在表意上诗的内容不突出,语感上拖沓不爽。

改句将原句第一分句同位语中的引诗抽出来造成兼语句,引诗成了动词“云”的宾语,虽然形式上仍是两个分句,但诗的内容较原句鲜明突出,读起来更觉顺畅。

五、分析下面各组的原句和改句,说明它们属于哪种句式变换,再指出改句的修辞效果。

B

原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气太热,要多喝开水,等会来了咸菜要猛吃。告诉他:下班时候要把鞋里的沙土倒干净,要不走到家就会打泡的!还告诉他: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手脚。

改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热要多喝开水,等会儿来了咸菜要猛吃;下班时候要把鞋里的沙土倒干净,要不到家会打泡的;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手脚。

原句是个并列关系的句群,它由带双宾语的:三个单句构成。三个单句的谓语都有“告诉”,句群的中心意思比较明确:通过一再告诉,强调了要提醒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人们对将军的关照和热爱。如此表达,既可突出提醒的内容,又显得有条理。

改句把有三个单句的句群改成一个有双宾语的长单句,远宾语成了复杂的复句形式,把“告诉”的三个内容都集中在远宾语成分上,表达效果不如单句清楚。字数少了,句式化简了,但结构上拖沓,表意不如原句突出。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四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①人需要真理,就像庄稼需要阳光和雨露才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喻词“像”的前后有本体和喻体。本句是想把“人需要真理”(本体)这个比较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些、具体些、形象些,使人容易理解,并加深印象。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②波浪“哗哗啦啦”有节奏地拍打着船舷,溅起千百朵璀的水花,恰似撇下一把晶莹的珍珠。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似”是喻词。用“珍珠”比喻“水花”,使“水花”更加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③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功是果。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暗喻。首先从总体上来比,用喻词“是”把“牛命”(本体)比作树(喻体);接着根据“树”的特点,又从四个方面作比:用四个喻词“是”直接联系四个本体和四个喻体。全句通过“树”的各部分的特点,把一个人的“成功”过程,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来厂,表达效果非常突出。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④树影再长也离不开树根,雁飞再远也忘不了故乡,人走天边也怀念祖国。

这句用的是没有喻词的比:喻。第一二两分句是喻体,第三分句是本体。喻体和本体排列成结构相似、互相映衬的并列句式,有突出本体、使人印象深刻的作用。有人称这种比喻为引喻。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⑤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上头,要抬头看了。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

这是明喻,“瀑布”是本体,“好像”是喻词,“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是连用的两个喻体。作者意在描写,把瀑布的奇景说成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进而又像“银箭直射而下”,是为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二、形式上带有“像,好慷、同、如同”一类词的,有的是明喻,有的不是。是与不是的根据是什么?举例说明。

A①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溶化了。

②那年轻人像他来的时候一样,匆匆忙忙地打开屋门,冒着大雨走出去了。

B①敌人进到直罗镇,真如同钻进了口袋。

②泥塑《收租院》,如同真人真事。

A、B两组的第一句都是明喻,把“红军”比作“火炉”,把“敌人进到直罗镇”比作“钻进了口袋”。“像、如同”前后的事物本质是不同的,但又有突出的相似点。又如“月光好像水银泻地一般”也是明喻。

A、B两组的第二句虽也有“像、如同”这类词,但它们前后的词语并不表示不同本质的事物,所以不是明喻。又如“他像他哥哥一样高”山不是明喻,而是比较。

三、就下面两句进行比较,说明比,喻和比拟的区别在哪里。

①满天的阳光下,一川的翡翠雕刻似的大瓜,一个个大如斗。

②沙家店一战,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一败涂地,再也不敢恋战,只有夹着尾巴冒死南逃了。

例①有两处比喻,例②是比拟(拟物)。比喻是取其一个相似点,通过喻体加以形象描绘,并不涉及本体事物其他方面属性的描写问题。如例①以“翡翠雕刻”喻瓜的色泽与整个光洁晶莹的外形,以“斗”喻瓜的大。比拟是物我不分,把拟体的特征加给本体,把本体完全当作拟体来描述,例②把敌人当作狗来描述,拟体(狗)并不出现,直说本体“夹着尾巴”,这就是比拟。

四、试就比拟的运用分析一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的修辞效果。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作者用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情态的词语,如“送、迎、俏、争、报、笑”等来描绘大自然和梅花,把大自然的现象和梅花人格化了,把无知觉无感性的梅花写得栩栩如生。通过比拟,赞美了傲霜斗雪的梅花,也就赞美了不为名利、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韧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五、借代也就是“换名”,为什么要“换名”?换名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借代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主要是为了引起人们的联想,使表达富于变化,取得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换名的方式通常有这样几种:

(一)特征代本体。(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二)专名代泛称。(如用“诸葛亮”代替有智谋的人)

(三)具体代抽象。(如用“头脑”代替思想)

(四)部分代整体。(如用“柴米油盐”代替所有日常生活资料)

六、举例说明拈连和比拟的区别。

①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②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例①是拈连。拈连的特点主要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即甲乙两事物连起来的时候,把适用于上文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乙事物上。“种下”与“希望”的搭配是顺着“种下”和“树秧”的搭配关系而临时运用的。拈连的成立是依赖甲乙两事物都出现。

例②是比拟。比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在字面上只出现本体,而拟体是不出现的。“群山”、“江河”、“大地”都是本体,它们有共同的拟体——人,然而拟体并没有出现,字面上只是把人的特征——“肃立”、“挥泪”、“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直接加在本体上。

七、夸张常常借助哪些辞格加强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一)借助比喻来夸张。例如:

①眼睛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②跟随的人越来越多,霎时汇成厂一条长长的河流。

(二)借助比拟来夸张。例如:

天简直热得发了狂。

(三)借助借代来夸张。例如:

他们行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

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五

一、双关的修辞作用是什么?从你读过的诗文里选出两个运用双关的例子,分析一下它们的修辞效果。

二、运用反语应力求明显,切忌含混,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试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采用下列办法可使反语明显,不含混。

(一)用上下文来显示某些词语是反语。例如: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行文“扭几扭”已将清国留学生留上小姑娘似的发臀的丑态描写出来了,接着却说是“实在标致极了”,这就是反语。

(二)用引号标明某些词语是反语。例如: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同上)

“正人君子”加上引号,实指它的反面。

三、举例说明婉曲和反语、双关的区别。

①今天光明的新中国已经到来,他这个最有资格看见它的人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巴金《忆鲁迅先生》)

②流氓欺乡下佬,洋人打中国人,教育厅长冲小学生,都善于克敌的豪杰。

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例①是婉曲。它是用委婉曲折的话来正面表达本意。这里不说“去世了”,而用“永远闭上了眼睛”来委婉地表达。例②是反语。它是故意使用和本意恰好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里“豪杰”的本意与句中本意恰恰相反。反语的意思一定是与本义截然相反,或者是感情色彩上的对立的,对立越鲜明,反语的效果也就越明显。例③是双关。它有意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具有双重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里的“夜”和“路”在本句可以是实指,但更重要的一层意思却在于它们暗指黑暗的社会和革命的征途。双关的两重意思一般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或语音上的联系,并不一定要求对立。

四、下面的诗文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

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

②希望大家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工作,促进这一工作,而不是“促退”这一工作。(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

③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④要不是咱们今天搞到这口袋小米,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杜鹏程《保卫延安》)

⑤我妈呀,心里总想着别人,就是不想自己,老是说:咱是人民代表,只能奉献,不能索取。别人家里都现代化了,我们还是一贯制。

例①诗中末句用的是谐音双关。“羊”与“杨”谐音,指的是敌军师长杨池生、杨如轩。

例②“促退”仿“促进”而造,是仿词。

例③屠戮妇婴的“伟绩”、惩创学生的“武功”,都是反语。

例④“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是婉曲。

例⑤中末句用的是婉曲和映衬辞格,不直说自己家还没现代不比别人富裕。

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六

一、下边两句,一个用对偶手法,一个不用。比较一下,用和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①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应当向科学进军;不怕征途上的千难万险。

②向科学进军不畏征途坎坷,朝四化迈步何惧道路崎岖。

第①句是一般陈述句,是散句形式,有口语风格,语言简单好懂,常用于一般语境。第②句是对偶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有节奏感,有书面语风格,语言凝练,便于记诵,常用于特殊语境。

二、排比的修辞效果是什么?了解排比的结构形式对写作有什么好处?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的一种辞格,它可以增强语势,突出语义,加深感情,提高表达效果。构成排比的各项往往有共同的提示语,因而节奏感强,和谐流畅。在写作中遇有内容不便于作总括叙述时,可以采用排比列举叙述;有的虽然能作总括叙述,但为了加强语势,突出重点词语,也可采用排比句。排比多用于说理、抒情。用于说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于抒情,可以把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就下面两例谈谈排比和层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首都人民,全体中国人民,在自己的歌声中,表明了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力量……

②后来我才体会到,这位老教师是怎样关心青年一代,关心教育事业,关心祖国的未来。

例①是排比,例②是层递。

两者的相同点:

(一)都有三个以上事物较整齐地排列着,例①是四个偏正短语并列,例②是三个动宾短语并列。

(二)都有提示语,例①是“自己”,例②是“关心”。

两者的不同点:

(一)从形式上看,排比要求相同或相似,要求有共同的提示语,层递没有这样的要求。

(二)从内容上看,层递要求有层递性(递升或递降),排比没有这样的要求。

四、举例说明顶真和回环的区别。

①有翼的屋头仿佛靠着一个谷仓,仓前边有几口缸,缸上边有几只箱,箱上边有几只筐。

②生产促进科学,科学促进生产。

例①是顶真,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它从甲到乙,从乙到丙,从丙到丁等,一环扣一环,递接而下,是上递下接的关系。例②是回环。它只由两个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它是在词语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用颠倒语序的手段,巧妙地调遣它们,从甲到乙,又从乙回到甲,是回环往复关系。

五、试给下面的①②③出句(上联)按正对、反对、串对分别填出相应的对句(下联)。

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正对)

无粮要粮无钱要钱(反对)

捕鸟得鸟捕鱼得鱼(串对)

②乐观者从灾难中看到希望

开拓者从挫折中看到光明(正对)

悲观者从幸运中看到失望(反对)

革命者从失败中看到成功(串对)

③江山添秀色

天地沐春晖(正对)

风雨送阳春(反对)

人民庆长春(串对)

六、下面的句子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

“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三项并举,都是动宾短语,这是排比。“歌唱”一词又三次出现,这是反复。

②村子靠着山,山脚下有个大龙潭,龙潭的水流到村前成了小溪,溪水碧清碧清的。

句中的“山,→山”、“龙潭,→龙潭”、“溪,→溪”,这是顶真。

③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

“生产——诗歌,诗歌——生产”和“热——诗,诗——热”,这是回环。

④我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剧本,差不多都得到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他在日理万机之中挤时间读剧本,看演出,提意见,使我深受感动和激励。

句中的“读剧本,看演出,提意见”,既有时间上的先后,又有事理上的先后,这是层递。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七

一、对比与映衬有什么不同?指出下列句子里对比、映衬的表达作用

①我急急走前几步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

渐渐变冷了。

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②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偏巧,这天风和日暖,一路上山溪婉转,鸟语花香。莲子虽然没坐上花轿,心里依然是喜气洋洋。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映衬是用陪衬事物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例①中的“灶膛里火光熊熊”与“身体……渐渐变冷”是映衬手法,写出了钱班长忠于职守,死于工作岗位的敬业精神。又以钱班长死于锅灶前与“有的死在战场上”、“有的死在酷刑下”对比,死的环境虽然不同,但公而无私,其死重如泰山,是相同的,两者对比,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文中的映衬和对比连用更能表现出钱班长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革命精神。例②中的“风和日暖”、“山溪婉转”、“鸟语花香”用来映衬莲子的喜悦心情。这是用陪衬的自然景物来衬托被陪衬的人物心情,以收到“绿叶扶花花更红”的效果。

二、举例说明反复与重复的区别。

①红军哥呀,我盼你,夜里不能把眼闭,草枕天天用泪洗!

红军哥呀,我盼你,大浪里破船盼人救,旱焦的秧苗盼甘雨。(乔林《白兰花》)

②我们现在学习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现在学习是为了给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我们现在学习是为了今后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更好地工作。

例①是反复。它为了突出语意,增强感情,特意反复使用“红军哥呀,我盼你”,这是一种常用的修辞表达手段,效果突出。例②是重复。字面有重复,语意也有重复。这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空虚,语言累赘乏味,根本没有什么修辞效果。

三、什么是设问?设问和一般的疑问句有什么不同?试从形式和效果上加以比较说明。

设问有时是自问自答,如“是谁把天安门打扮得这么漂亮?是劳动人民巧手一双。”设问有时是明知故问。设问可以使语言有波澜,引导人们注意和思考问题,或激发人们的感情。一般疑问句是有疑而问,要求对方回答的,如“你知道明天有雨吗?”对方回答:“我不知道。”它的效果就是使对方明白自己的疑问而作出回答。

四、按设问和反问连用的要求写一小段话。

什么地方最值得留恋?故乡最值得留恋。谁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难道那些红瓦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不像一幅图画吗?

五、什么是通感?它常借助子〃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

五官功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这叫通感,也叫移觉。

通感借助于比喻。例如:

这声音将变成炽烈的火焰,永远照亮士兵的眼睛。

“声音”是听觉,“火焰”是视觉。听觉和视觉互相沟通。

通感借助于比拟。例如:

年年三月是歌节,月儿明亮歌儿甜。

“歌儿”是听觉,“甜”是味觉,这是听觉向味觉挪移,使人从听觉中获得味觉的感受。

通感借助于夸张。例如:

看着他慢慢朝前面走,坐在礼堂最后面的黄佳英的脸刷一下红起来了。

“刷一下”是听觉,又是夸张,“红起来”是视觉,这是听觉和视觉互相沟通。

通感利用感觉区的沟通,强化人们所得到的感受,使表达的事物更加具体形象,鲜明生动。

六、什么是警策?就你熟悉的作品举出三个例句来。

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意深刻并富有理性的辞格叫警策,也叫警语或警句。

下面是三个警句:

1.事实就是事实。

2.实干是孕育理想之花的雨露,空喊是扼杀理想之花的屠刀。

3.种子将整个身心献给大地,并不意味着失去了自己。

七、下列文句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官筒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对比。

②杨嗣信艰难地翻了个身,转脸眺望着窗外。夜空阴云密布,看不见一颗星星。可他那颗跳跃的心却是明亮的。

映衬。

③苏州城里,有不少这样别致的小街小巷: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石子路面,经过夜雾洒过,阵雨洗过,光滑、闪亮。在它的旁边,往往淌着一条小河,同样是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

间隔反复。

④是云?是雾?是烟?还是沙漠中常见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还是翻译同志眼尖,脱口而叫着:“骆驼!骆驼!”

反复。

⑤然而,如果拿这点成绩和整个共产主义事业比较起来,又到底有多大呢?这对于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

两个反问。

⑥悦华瞟了世信一眼,这一眼像香槟酒一般使世信禁不住舔着嘴唇。

通感。

⑦修辞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警策。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八

一、辞格的综合运用形式有哪些?它们的修辞效果是什么?试举几个综合运用的例子,分析它们的类型和表达效果。

辞格的综合运用有连用、兼用、套用等形式。

辞格的连用是指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辞格交错使用,前后配合,互补互衬,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可使思想内容表达得更加丰富多彩,鲜明有力。例如:

杜鹃花开遍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来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袁鹰《井冈翠竹》)

这是比拟辞格的两次连用。“欢送”“毛竹”是把毛竹比作被欢送的人,这是一次比拟。让毛竹“一路欢唱着飞下山了”,是把毛竹比作能欢唱又能飞的动物,这又是一次比拟。文字写得极其生动活泼,使读者对毛竹有深刻的印象。

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表达形式兼有多种辞格,也叫“兼格”。它可以使多种修辞效果相得益彰,多彩多姿,使文章的表达更有文采和力量。例如:

真是天大的喜事!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

这是拟人与夸张两种辞格兼用。扫帚在欢笑,是拟人,又是夸张。它描绘了喜事临门。皆大欢喜的景色。

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的几个辞格互相配合,使大辞格有所借助,小辞格有所依托,大中有小,变化层出,从而加强了表达效果。例如:

风来花自舞,春人鸟能言。

这是对偶套用比拟。从结构形式上看,上句和下句构成对偶。分开来看,上句的“花”能舞蹈,是拟人;下句的“鸟”能说话,也是拟人。这副对联把春天的美景写活了。

二、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下文的辞格。

①那黄河和汶河又恰似两条飘舞的彩绸,正有两只看不见的大手在耍着;那连绵不断的大小山岭,却又像许多条龙灯一齐滚舞。——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啊!分号前是明喻与拟人连用,分号后是明喻,破折号后是拟人。

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偶、警策兼用,其中套用暗喻。

③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首先是设问,其次是暗喻。

④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谢。首先是明喻,其次是夸张、对偶兼用。

⑤在古老的年代,玛瑙河对岸是一片森林,森林边上的村落里,有一个名叫米拉朵黑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出色的猎手。

论力气,米拉朵黑能和野熊摔跤。

论人才,米拉朵黑像天神一般英俊。

论性情,米拉朵黑像一个温柔的少女。

“……森林→森林……”这是顶真,其次,三个“论……”是排比。其中套用夸张、明喻。

⑥东方白,月儿落,车轮滚动地哆嗦。

长鞭甩碎空中雾,一车粪肥一车歌。

第二行是拟人兼夸张,第三行是拟物,第四行是拈连。

⑦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

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第一行是拟人,第二行是排比,后两行是夸张,其中第三行兼对偶,第四行是排比。

四、有人把连用、兼用、套用的综合运用形式叫“混用”,你有什么看法?

辞格的综合运用是个复杂的问题。从复杂的修辞现象中进一步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辞格的连用、兼用、套用三种摹本形式,它们各有其特点和表达效果,应该各立门户。但有时候它们会有交叉现象,或在连用中有兼用,或在套用中有连用等,这种错综运用,有人又叫“汇用”。不管足哪种形式,通称“辞格的综合运用”,是有道理的。“分析”与“综合”相对应说,电很明确。“混用”的说法,笼统模糊,不必用此概念。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九

一、下列句子在声音配合上有不和谐的地方,请改正过来,并说明理由。

①动人的事数说不尽,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改为:动人的事迹说不完,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把“事”改为“事迹”,把“数说”改为“说”,再改“尽”为“完”,前后音节相称,配合得当,声音和谐。

②我是一名清洁工,为人民服务记心怀,挥舞革命铁扫帚,扫除一切旧传统。

这是一首诗歌,诗歌一般要讲究押韵,要将第二句末尾的“怀”改为“中”,韵脚才和谐,读起来才上口、好听,也比较好记。

二、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音节方面谈谈为什么修改

①原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下时,将绳一拉,便罩住了。

改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子底下的时候〃,将绳一拉,便罩住了。

(鲁迅《从百革园到三味书屋》)

原文中的“筛下时”,是三个书面色彩的单音节词,读时音节短促,语气急速,不很适应上下文的要求。改文为“筛子底下的时候”,是三个口语色彩的双音节词,读时音节和谐匀称,自然顺口,语气舒缓,适应语言环境的需要。

②原诗:他要和你算账,不要你的银洋;

要交的朋友,也不是朱桂棠。

改诗:他来和你算账,不是要你银洋;

他要交的朋友,不是你这条狼。

(田间《赶车传》)

这首诗改了几个地方,就音节而言,改诗比原诗整齐匀称,第三句增加了一个音节,使每句都是六个音节。

三、比较下面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词语的意义上说说为什么修改。

①原文: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改文: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工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杨朔《荔枝蜜》)

原文中的“蜜蜂”是个大概念,它包括工蜂、蜂王(母蜂)和雄蜂,用“花精”供养蜂王的只是工蜂。改“蜜蜂”为“工蜂”,表意准确贴切,符合实际。

②原文: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灯底下,他又在爬,爬,爬了,他要找寻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

改文: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灯底下,他又在攀登,攀登,攀登了,他要找寻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原文中的“爬”,是比喻陈景润攻关所做出的努力。“爬”是手脚同时着地向前移动的意思,它的方向可以是向上,向下,向水平方向,表意不很确切,人物形象也不够高大。改“爬”为“攀登”,是特指抓住东西向上爬,用手“攀”,用脚“登”,生动形象,既从正面写出陈景润攻关时坚忍不拔的神情,又从侧面烘托了科研山路之险阻,高峰之巍峨。

四、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句式选择上说说改文的好处。

①原文: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手提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

改文: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彭荆风《驿路梨花》)

原文第二句是一个定语过多、结构过于复杂豹单句;文学作品不宜多用,因句子显得冗长,不便阅读。改文是结构较松的复句,它由三个短分句组成,内容突出,能更好地表达语意,语气也比较舒缓,便于阅读和理解。

②原文:碧梧园里游人实在不少,彩色的衣裙在温热的阳光中闪耀着,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

改文:碧梧园里的游人很不少,彩色的衣裙在炎热的阳光中闪耀着,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

(叶圣陶《两样》)

原文中的“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是被动句。陈述的对象是“人的视神经”,其中的“视神经”是专用语,不通俗;从卜下文来看,语体色彩也不很协凋。改文为“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是主动句,用语简练明确,通俗易懂,语体色彩协调一致。

五、比较下列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辞格运用上谈谈为什么改文好。

①原文: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篷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

改文: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刘白羽《长江三日》)

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叫帆,也叫篷,把“帆”和“篷”合成一个词有点生硬,不好念,改用“帆”,念起来就顺畅得多。“篷”是口语,如改用“篷”,就和下面词语格调不一致了。

②原文:四周的人挤得紧紧,皇帝要避没法避,想要蹲下来,缩做刺猬似的一团,也办不到。

改文:人围得风雨不透,皇帝东撞西窜,都被挡回来,他又想蹲下,学刺猬,缩成一个球,可是办不到。(叶圣陶《皇帝的新衣》)

原文用“四周的人挤得紧紧”,比较抽象;改文用“人围得风雨不透”,是夸张说法,更好地描绘出人多的情态。原文用“缩做刺猬似的一团”,是比喻,也具体,但“一团”比较笼统;改文用“学刺猬,缩成一个球”,仍是比喻,但形象生动得多。

③原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鬼哭狼嚎地从桥南头滚过来,转眼就有无数朝鲜人从烟火里涌出来……

改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连哭带叫地从桥南头滚过来……(杨朔《三千里江山》)

原文中的“鬼哭狼嚎”,纯为贬义,不能用来比喻描绘朝鲜老百姓从烟火里逃出来的情景。改用中性词语:连哭带叫”,就比较贴切,符合实际。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①这歌声似一盏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这是用的比喻(明喻)手法,把“歌声”比作可见的“明灯”,二者毫无相似之处。可改为:“这歌声将变成一盏明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②登山远望,对岸的一方池一方池的稻田,好像天上的繁星一样。

这里用的是比喻(明喻),把“稻田”比作“繁星”,也不恰当,二者无相似点。可改为:“登山远望,对岸的一方块一方块的稻田,好像绿色的方格锦缎一样。”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③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的稻子吓得浑身发抖,低头求饶,好像在说,别割我,别割我!啊,我痛死了!

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割稻的景况。镰刀割稻,稻子发抖、求饶、痛死,这与丰收的环境气氛很不协调。可改为:“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色的稻浪,随风起伏,好像在欢迎我们,齐唱:“来吧!来吧!快收获!快收获!”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④人群欢跃,泥土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着人们微笑。

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泥土”,但缺乏真实的思想感情。“泥土”怎么能“从地下伸出头来”?可改为:“人群欢跃,土地也微笑。”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⑤晨踏白霜,晚披红绸。

这是对偶,句中的“红绸”,语意不明。联系上文看,好像指的是晚霞。可改为:“晨踏白霜,晚披红霞。”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⑥一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架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一个洲。

这首诗歌是通过比喻来夸张的,但夸张得不合情理,没有实际基础。既然南瓜如地球那么大,又如何“结在”地球上的“五岳山上头”,又怎样把它“架到大西洋”,怎么好说“世界(指地球)又多一个洲”?思维混乱,矛盾百出。这是假话、大话、空话,故意虚张声势。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创作。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⑦大家决心学雷锋人,走雷锋路,接雷锋枪,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这里用的是排比手法。“雷锋人”是生造词语。可改为“大家决心做雷锋式的人物,走雷锋的道路,接雷锋的枪支,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十

一、什么是语体?

语体是为了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式,它是修辞规律的间接体现者。

二、公文语体和政论语体各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公文语体的特点是明确性、简要性和规格性。

明确性是指公文语体所要求的时间、地点、数量、范围等方面必须写得明确,避免发生歧义和误解。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简要性是指公文语体的内容必须扼要、清楚、通顺,指出问题和争论之所在;不能废话连篇,离题万里。例如《征兵工作条例》规定:“部队应该派思想好、政策观念强并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干部和医务人员,组成精干的临时接兵机构,做好接兵工作。”

规格性是指公文语体有固定的格式,不能有随意性。例如命令、通报、决议之类的标题、编号、发文日期有一定的格式。

(关于政论语体的特点,可参照课本自答)

三、文艺语体有几种类型?

文艺语体可分为散文体、韵文体和戏剧体三类。散文体指小说、散文和特写等。韵文体指诗歌、词曲和快板等。戏剧体指话剧、歌剧和地方戏等。

四、比较下面两个例子,说明文艺语体、科技语体的主要特点。

①三株名松都在这里。“卧龙松”与“抱塔松”同是偃仆的姿势,身躯奇伟,鳞甲苍然,有飞动之意。“九龙松”老干槎丫,如张牙舞爪一般。若在月光底下,森森然的松影当更有可看。此地最宜低回流连,不是匆匆一览所可领略。(朱自清《潭柘寺戒坛寺》)

②细菌有三种主要形态:球形(球菌)、杆形(杆菌)及螺旋形(螺旋菌)。但在这三类之间,还有许多不显著的过渡形态。

细菌的形体虽然如此之小,但各类细菌间,其体积的差别很大。最小的杆菌,长约0.5微米,宽约0.2微米;一般杆菌的体积为2×0.5微米。(李杨汉《植物学.细菌》)

上一篇:C语言程序设计入门学习六步曲下一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