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发展的共同点研究

2024-08-24

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发展的共同点研究(精选8篇)

篇1: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发展的共同点研究

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发展的共同点研究

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成功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这两种模式随着几次大的`思想解放和全国经济形势的几次大变化,理论界曾有过几次大的比较和争论.过去在强调公有制时,扬苏抑温,现在强调产权明晰时,扬温抑苏.纵观过去和现在,两种模式的比较研究,总体上是分析区别的多一些,找出共同的少一些,尤其是强调表象的不同,没有站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加以深入考察,因此,两种模式缺乏在本质上相同点的研究,从而强化了模式特有论.笔者试想通过两种模式共同点的研究,揭示这两个区域在发展市场经济起步阶段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条件和基础.

作 者:应云进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刊 名:企业经济 PKU英文刊名:ENTERPRISE ECONOMY年,卷(期):“”(4)分类号:F127关键词:温州模式 苏南模式 区域经济 基本特征

篇2: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发展的共同点研究

提要本文阐述“苏南模式”转型大背景下的无锡城乡一体化发展状况,包括无锡城市化动态演化特征、城市化中的突出问题、城市化动力机制,以及乡村城镇化等。

关键词:苏南模式;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一、引言

苏南是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源地,无锡则是“苏南模式”的核心区域。改革开放30年来,“苏南模式”内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转型创新。研究“苏南模式”的转型过程背景下的无锡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过程,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

二、无锡城乡一体化的实证研究背景――苏南模式转型

(一)转型的必要性。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传统“苏南模式”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尤其是国家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对“苏南模式”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冲击。从本质上讲,传统“苏南模式”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孕育,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形成,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其本身有着难以克服的弊端。传统“苏南模式”中,大部分企业产权模糊,政企不分,企业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浪费资源,客观上造成企业抵御外来竞争的能力参差不齐,同时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主观因素影响,加上客观上竞争的加剧,技术投入不足,工艺设备落后,社会负担较重。另外,苏南模式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造成环境污染,能源、土地资源严重短缺。新时期下,“苏南模式”急需转型。

(二)转型的主要方向

1、乡镇企业产权结构转变。突破“集体为主”所有制框框的束缚,放手实施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的大面积改革改制,大中型企业大多转制为股份合作制或有限责任公司,中小企业除转制为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外,多数通过拍卖或转让,改制为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的“老板”就由原来的乡镇政府担当转换为由产权所有者的代表或私营企业主自主负责。通过企业产权结构的转变,不仅减小了企业的社会负担,也更有利于乡镇企业运作。

2、产业结构转变。苏南地区大力调整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区域结构,改变传统工业结构的“小、低、散、弱”格局,改善地区内产业同构和重复竞争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长期以来以轻加工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经济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竞争和发展已进入到一个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导向的新时期。

3、社会结构转变。在社会结构转变上,主要是打破原先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无锡从区域统筹发展的角度,强化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调节机制,加大了政府对“三农”投资的力度,大力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等八件实事建设。此外,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实行城乡统筹,基本达到无缝对接。“苏南模式”的社会结构转型有力地促进了无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苏南模式的积极效应――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创举,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为乡村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理论和实践做出过巨大贡献。苏南模式以乡镇企业从集体为主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向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结构的转变为突破口,以放活重构微观基础为契机,突破城乡二元分割,由乡而城,放大扩展其积极效应,这一过程正好与当时无锡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提高工业化水平,推进现代城市功能建设,不断增强其对周边腹地辐射带动功能作用的过程逐步对接。由此,无锡开始了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加快从城乡二元到城乡统筹的`历史性变革。

三、无锡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状况

(一)城市化动态演化特征

1、工业化是带动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市城市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投资拉动工业化发展,以工促农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因此工业投资成为地方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之一。对无锡市历年GDP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可以清楚地发现第二产业一直是无锡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且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仍然不断提高。其中,无锡乡镇企业通过转型改制发展也逐步做强做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无锡城市化发展。

2、异地城市化和乡村城镇化明显。无锡市历来为农民工最有好感的城市,大量外来人口居留无锡地区,他们中70%以上从事非农产业,分散在镇区和村,异地城市化对无锡实际城市化水平有显著影响。

另外,无锡城市化最显著的特色即乡村城镇化。“苏南模式”下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社区提供资金用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城镇化的直接推动力。可以说,没有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没有苏南农村的城镇化。

(二)城市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1、城乡发展不平衡。

无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许多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城乡收入水平上存在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剪刀差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最为集中体现。无锡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旧很大,无锡城乡收入比达到1.98;二是城乡社会保障上存在差距。无锡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在保障的标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三是城乡生态环境上存在差距。无锡农村环境普遍较差,与城市环境的改善形成较大反差。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处置、生活污水接管、河道综合整治等方面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四是城乡功能建设上存在差距。由于财政体制和基础条件的原因影响,农村的规划建设、生活设施、科教文卫等方面的功能建设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城市,特别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功能;五是城乡文明素质方面存在差距。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广大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还要进一步提升,勤劳致富意识、竞争进取意识、民主法治意识还要进一步培训强化。

2、城市化质量不高。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无锡城市化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非农产业、空间集聚成效明显,特别是伴随“苏南模式”转型,城镇空间拓展速度前所未有。但与此同时,无锡城市化发展也面临资金不足、能源短缺、耕地流失、环境恶化、空间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速度调整与质量提升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阈值是当今城市化战略选择的一大难点。

3、镇村经济模式下反集聚的制度障碍。

在镇村经济主导作用下,产业与居住选择的地方根植性导致生产与就业的本土化。村办企业的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缺少城镇化的动力。村办企业的发展使城镇与乡村在就业、生活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距缩小,甚至出现逆差。当小城镇无力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时,村办企业作为城镇就业的“蓄水池”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种“蓄水池”效应一经发挥,便有很强的惯性,最终导致村办企业职工在城镇就业压力缓解并需要人口向城镇集聚时没有进入城镇就业的愿望。因此,镇村经济的组织制度模式在为乡镇村庄发展和本地农民谋取大量福利的同时,人口与土地、村办经济的联系惯性从客观上成为无锡城市化人口与产业集聚的一大制度障碍。

此外,耕地保护问题、环境恶化问题、城中村改造难题也成为无锡城市化进一步向前发展直接面临的困难。

(三)未来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

推动城市化发展有多种方面的因素,而影响无锡市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则主要概括为两个方面:增长动力和调整动力。

增长动力包括工业化、农村发展、区域发展三方面。经济增长被认为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其中工业化则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就表明应当把农村发展放到城乡一体化的新视野中来认识,农村发展也应成为城市化的增长动力。农村发展包括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等多方面,农村发展好了有利于城乡间经济要素的流动与集聚,有利于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发展,从而推进城市化发展。此外,区域发展方面,无锡处在苏锡常都市圈中,苏锡常都市圈的区域结构,以及无锡市本身突破传统围绕中心城发展的空间局限,形成了背靠太湖、依托区域、面向江海的大都市区区域发展态势等不同层次上均反映了都市区区域整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整合发展必然有利于区域中各城市的城市化发展。

调整动力包括:政策调整、行政区划调整、空间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调整等四个方面。政策制度在中国是城市-乡村转型的关键,对城市化起着关键的和决定性的作用。人口、经济、行政区划以及土地政策的调整改进对于城市化起着重要的影响。无锡行政区划调整包括:一是通过撤销都市区邻近地域的县(市)设立市辖区,解决了市县同城的矛盾,扩展了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消除了中心城与下辖县(市)的无谓竞争;二是通过乡镇合并,部分解决了“分散式集聚”伴生的相关问题,推进了集中型城市化建设;三是通过自然村缩并,建设新型农村集中住区,统筹城乡建设。以上措施有些已经实施,并发挥了巨大作用,有些正在实施,其潜力也多有正面的预期。空间结构重组则主要是城市内部空间重组以发挥更大的城市空间效益。由于能源、环境的制约必须进行发展模式的调整,从传统“苏南模式”向“新苏南模式”调整,实践证明,发展模式的调整在无锡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乡村城镇化。

曾有学者提出,乡村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城镇是城乡一体化的载体;乡镇企业是城乡一体化的中坚。乡村城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无锡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特点即乡村城镇化,无锡城市化的成功之处也在于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乡村城镇化发展。无锡的乡村城镇化主要就是发展小城镇,尤其是建制镇的发展。加快发展小城镇,才能更好地促进和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小城镇定居、就业,使农业人口的职业转移与居住空间转移相结合,发挥小城镇特有的经济、人口等集聚效应,从而对整体城市化进程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无锡的乡村城镇化尤其注重规划,无锡的小城镇建设,每个乡镇都有规划,一些重点小城镇规划还纳入了整个无锡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确保了城镇化的科学和规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承红.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的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观在无锡的生动实践[J].学术论坛,.

[2]王景新,李长江,曹荣庆.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谷人旭,钱志刚.苏南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0.

篇3: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发展的共同点研究

1.1 核心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 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 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1.2 发展特征

(1) 由无序竞争向重点集聚转变

通过壮大中心城市服务职能, 吸引更大范围内的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和资源集聚, 打造引领区域跨越式发展的引擎。通过圈轴培育, 构建合理分工、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

(2) 由速度争先向提速重质转变

以基础设施支撑和城镇功能提升为抓手, 统筹兼顾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质量, 促进城镇化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增长转变。

(3) 由区域分割向区域融合转变

从产业同构、园区无序扩张向合理的园区布局与产业分工协作转变;从城镇、园区缺乏互动向产城融合转变;从行政区经济向制度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转变。

1.3 城镇化重点

新型城镇化强调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 大城市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 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未来关注的重点, 也是本轮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2001年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明显增强, 苏南地区外向型经济获得快速发展, 大量外资企业的涌入为苏南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1]。2005年, 全国百强县的前10名中苏南占了7个。这一时期江苏省为汇聚有限的资源, 进行了大规模的乡镇合并, 小城镇数量不断减少, 乡镇数量从2000年到2008年减少了近54.4%, 单个乡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出现了乡镇级的“城市”。

考虑到近来年我国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 参考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法》, 将苏南地区城市按照常住人口的规模, 对城市规模进行划分, 见表1。

2 苏南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2.1 城镇化现状

苏南北临长江, 东与上海、浙江毗邻, 西接安徽, 区内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5市, 总面积27 953 km2。2011年苏南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9.85%, 实际利用外资占到66.88%, 财政收入为63.08%, 是江苏经济增长和创新中心[1]。

苏南2010年城市化水平71.91%, 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但地区内部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南京市、苏州、无锡、江阴城市化较高, 超过70%, 处于城市化发展稳定阶段;常州、镇江、吴江、金坛、溧阳等城市化水平在35%~70%, 处于城市化发展加速阶段。

2.2 城镇化特征分析

根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 以沿江、沿海和沿东陇海地区为城镇重点集聚空间, 苏北水乡湿地地区、苏南丘陵山地地区为城镇点状发展空间, 全省形成“紧凑城市、开敞区域”的三大都市圈、三大城镇聚合轴和一个增长极的空间格局。在《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引下, 苏南地区形成南京和苏锡常两大都市圈。

2.2.1 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是以省会南京为核心的单中心都市圈, 南京市区的首位度最高, 100 km范围的“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为都市圈的紧密圈层, 受南京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从空间布局来看, 南京都市圈周边中小城市主要沿综合运输通道布设, 综合通道沿线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高。根据各城市总体规划成果, 南京都市圈的城市结点按规模进行结构划分, 见表2、图1和图2。

2.2.2 苏锡常都市圈

苏锡常都市圈是由苏州、无锡、常州3个中心城市形成的多核心城市群。3个中心城市将基本实现要素整合、分工协作、协调发展。

通过梳理各城市总体规划, 得到未来苏锡常城市功能及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分别见表3、图3。

苏锡常都市圈是苏南经济先发地区, 依靠城镇化的发展, 有效推动了地域经济社会的率先快速发展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苏锡常都市圈城镇化发展主要特点包括[2,3,4]:

(1) 中小城市城市化快速发展。

苏南的城镇化发展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尤其是县、镇工业成为整个区域经济的支柱。统计数据显示, 2003~2008年的5年间, 苏南城镇 (含城关镇) 国内生产总值从3 341.25亿元增加到8 998.03亿元, 增长了2.69倍, 城镇经济迅猛发展, 为苏南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镇化发展也保持了全国领先的地位, 如常熟的海虞镇、沙家浜镇、辛庄镇, 昆山的巴城镇, 城镇化率已经超过75%。

(2) 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趋向地域整合。

由于中心城市的强大带动作用, 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中小城市空间地域上逐渐与大城市、中心城市整合。如吴江区撤市划区, 并入苏州市, 吴江周边的临苏经济区、临湖经济区、临沪经济区、临浙经济区也是由吴江周边距离50 km内的小城镇归并而来。

(3) 中小城市间联系紧密, 东、西集聚程度有所差异。

根据城镇化发展, 将苏锡常都市圈分为东部片区和西部片区。东部片区主要指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经济发展龙头区域, 城市空间上呈现网络化、中心城镇聚合化发展特征。中心城市、大城市如苏州、无锡、常州和张家港、常熟、昆山在空间上呈多中心、散点状分布, 中小城市与周边城市多方向发展。

西部片区主要指镇江、常州为核心的中小城市, 处于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发展的过渡阶段, 依托既有县市的中等城市, 如金坛、丹阳、溧阳、宜兴等, 金坛等与中心城市的联系为主, 兼顾与周边中小城市的联系, 且金坛等是带动周边乡镇等发展的重要载体, 首位度较高, 同时还要兼顾与溧阳、丹阳的联系。

3 苏南中小城镇交通线网布设模式建议

3.1 交通线网布设模式及适用对象

交通线网布设主要有3种模式:单一通道模式、复合型通道模式和网络型通道模式, 不同模式的适用对象见表4。

3.2 线网布局影响因素

(1) 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是交通线网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阶段的中小城市适应的交通发展模式也不同。城镇化初期的中小城市, 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通常采用单一通道模式;加速阶段至逆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中小城市, 城市化水平发展较高, 空间分布集聚趋势明显, 与中心城市联系紧密, 建议采取复合型通道模式;城市化水平发展成熟的中小城市, 围绕中心城市空间集聚度高, 建议采取网络状通道模式。

(2) 城镇距离

主要考虑中小城市与中心城镇之间的距离, 近距离有助于形成连片的城镇格局, 适宜采取网络型通道模式;距离较远则适合采取复合型或单一通道模式。

3.3 交通线网布设模式建议

根据苏南地区城市化发展和交通发展形态, 可将苏南分为3个片区, 其在网络的布局形态、层次性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配置结构、功能定位各有不同, 见表5。

3.3.1 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为单中心城镇格局, 对于南京周边的中小城镇而言, 主通道格局基本清晰, 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建议采取复合型通道模式, 中小城市之间建议采取以公路运输方式为主的单一通道模式。因此交通发展关键在于:

(1) 加快完善与仪征、句容等直接联系的高等级公路体系;

(2) 加快完善外围副城的换乘体系, 并增强城市交通的集散能力;

(3) 城市快速路成环, 避免出入交通直接进入城市主干道;

(4) 加快完善南京的城市快速出入口系统, 外围高速公路屏蔽过境交通。

3.3.2 苏锡常都市圈东部

对于苏锡常东部中小城镇而言, 目前既有交通发展模式受限于行政区划的影响, 不能满足城镇连片发展带来的变化以及道路服务对象的变化, 建议采取网络型通道模式:

(1) 完善路网的层次性, 实现大中城市与中心城市以高快公路辅以城际轨道直接联系;

(2) 中小城市与所在的中心城市以及中小城市之间以高等级公路联系为主;

(3) 分离主要通道上的过境交通与中短途交通;

(4) 进一步减少中小城镇的客货组织环节。

3.3.3 苏锡常都市圈西部

西部片区与苏锡常中心城市的联系上, 建议采取复合型通道模式, 以增强与沪宁复合通道的公路联系为主;与中小城市之间建议采取单一通道模式, 以公路联系为主。交通方式配置上以快速路、县乡公路和城市干路多种方式构建。

4 结语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苏南地区中小城市发展格局及交通运输供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小城市交通发展模式需要与城镇化发展水平一致, 才能充分发挥交通对城镇发展的引领作用。本文针对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水平, 提出了3种交通发展模式, 重点对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内三大片区中小城市提出综合交通发展模式建议, 以期为苏南地区中小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文章在解读新型城镇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 对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内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和城镇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总结苏南地区中小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特点、适用对象和影响因素, 提出苏南中小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都市圈,中小城镇,交通模式

参考文献

[1]杨煜琪.快速城市化地区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 2004.

[2]张敏.小城镇群交通网络系统优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06.

[3]杨志, 巩亚文.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小城市交通特性及发展策略探讨[J].城乡建设, 2012 (8) :9.

篇4: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发展的共同点研究

关键词:模式;费孝通;异同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66-02

一、三种模式的相同点

费孝通认为,提出“模式”的概念有利于采取比较的方法,但也必须防止侧重于各模式之间不同点,而忽视其共同点。

1.企业兴起的基本背景条件相同

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各地都实行公社制度和“以粮为纲”的政策。农民在集体组织下从事以种植为主的粮食生产,没有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对象的自由,人多地少,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直到80年代初期,农村进行了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落实,农民才获得对自己劳力的支配权。这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他们千方百计开辟各种生财之道。二是三地都地处沿海,人口密集,人多地少,单靠农业不能养活当地人口,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2.适用于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取得了高速发展,受到社会各界认可

从区位特征、传统文化、基础设施条件、资金来源等各个方面考虑,温州地区适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苏南地区适于发展乡镇企业,珠江三角洲适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因此这三种模式都顺应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促进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翻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3.都在进行模式的演进和创新,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

苏南乡镇集体经济,在80年代以后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逐渐变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企业集团化和股份制。温州模式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不断演进,先是进入80年代中期的“股份合作制”阶段,使家庭手工业、个体私营企业走向联合;后是进入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志的新阶段,出现了“两个趋势、三大变革”,市场网络更加完善。珠江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90年代,顺德等地率先在全国实现了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理顺了政企关系,走在了苏南前面。三个模式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三种模式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已趋于同向性,即: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走向股份经济;企业的产品结构都在升级之中,以科技为支撑,发展规模经济;建立产权明晰、竞争规范的企业制度。

二、三种模式的不同点

1.历史传统和特定社会条件不同

苏南地区的历史传统是人多地少、农工相辅。人多地少只是一股内在的动力,农工相辅的实现还需要外在因素的触发。苏南社队工业兴起的外在因素就是“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的社会条件,加上依托上海,一大批技工被“内战”驱赶到乡下。“农村劳力要找活路,城里下放的技工要工作,公社、大队等行政机关由于‘分灶吃饭需要自己找财源,最终是社会需要商品,这众多的因素凑合在一起,就出现并形成了初期社队工业的基本模式。”

温州的历史传统是“八仙过海”、农商结合,即石刻、竹编、弹花等百工手艺人和生意郎周游各地,挣钱回乡,养家立业,他们和居家耕地的农家女相结合。就当地的条件来说,温州同样面对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很多的情况。但与苏南相比,温州还面临着国家投资很少、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也很差的情况,而且也不具备苏南社队工业、集体经济的底子,温州农民要想向非农业转移,只能沿袭传统从商,并且只能从投资少、成本低、技术简单、起步快的小商品开始。

珠江三角洲具有交通便利、毗邻港澳的优势区位,且华侨、港澳同胞众多,珠江三角洲可以依托华侨、港澳同胞资金和创业经验,港澳的国际信息、技术、人才和设备。另外,珠江三角洲直接受益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具有过国家优惠政策倾斜的优势。再加上“香港和大陆两地工资和低价差额所构成的一股气流”,使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形成了密切相连的前店后厂的新形势。

2.基本经验不同

苏南模式中致富的关键是发展社队工业,即后来所称的乡镇企业。社队工业是由公社和生产大队、生产队办的工业。在农村改制过程中,苏南农民并没有把社队工业分掉,而是保存了集体的经济实体,更名为乡镇企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城市工业、乡镇企业、农副业三种不同层次生产力浑然一体的区域经济大系统。“这是一个在社会制度下中国农村实现工业化的发展系统,展现了‘大鱼帮小鱼,小鱼帮虾米的中国工业化的新模式。”另外,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农村人口的就地城市化,形成了大批兼业人口,建设了小城镇。

温州模式的基本经验是在生产领域发展了家庭工业,在流通领域开辟了专业市场。温州农民依靠他们传统的才能和遍布全国的手艺人,形成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小商品大市场”,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无孔不入的流通网络。而且这一市场不仅在地域上不断扩大和深入,而且市场结构在分工联系上、内在性质上也不断发展。出现各式各样为生产者服务的方式。

珠江模式的基本经验是发展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外向型企业,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形式。这种方式对于内地缺乏启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村来说是绝好的发展机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脱贫致富,为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打下了基础。

3.所有制不同

苏南模式初期的社队工业是社队所有制,是公社或生产队经济结构中的一部分,具有不在计划内的“小国营”的性质。公社制度改革后,社队工业没有分,公社改名为乡,生产队改成了村,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起初只是名义上的,还保留着政企不分的性质,后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经营管理不断进步,开始向地方政权领导下的社区集体所有制演化。“社区集体所有制是指以村、镇等基层社区为单位,由全体住户联合成的经济实体,属合作性质。”

温州虽然也有和苏南有类似的乡镇企业,但是主要是家庭企业,就是所谓个体户,属个体所有制。后期,个体之间出现联合的趋势,不同的个体企业联合起来按“合作社”的原则来经营,这是一种合作性质的集体所有制。

珠江三角洲各县的乡镇企业的所有制则是介于前两者之间,既有集体也有个体。

4.主导力量不同

总体来说,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带有浓厚的“内发型”意味,是农民利用城市的协力自己创造出来的企业,而珠江模式则外地企业在当地农民自愿的情况下扩散进入的企业,利用当地的土地和劳动力进行生产,而订货、购料、运销等活动都在香港进行,面向国际市场,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我所看到的这种珠江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不仅两头在外,而且可说主体也部分在外,因为掌握着经营管理权的并没有脱离它原来的中心,而且利润主要部分是吸收到外在的中心里去的。”

苏南和温州虽然发展的都是内发型经济,两者也有所区别。苏南模式发展初期“集体资产是由政府管理的,乡镇企业继承了这个遗产,在计划经济力量仍然强大的时候,政府能够为企业做的事情很多,企业的原料、资金、销售都离不开政府的帮助……”所以可以称为“政府主导型”,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这种模式初期存在能够有效积累启动资金,集中力量发展的优势,后期则逐渐暴露出政企不分的弊端。与之相较,“温州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的发生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大市场,家庭工业可以说是依托这个大流通网络的附属品。”可以将温州模式称为“市场主导型”的经济类型。温州企业发展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政府的管理职能相对弱化。

5.发展阶段及重点不同

1952—1978年,苏南形成了社队工业,1978年农村改制后,社队工业改为乡镇企业。当费孝通1999年回访苏南时,苏南已经实行了第一次改制。一部分乡镇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已经集团化了,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总的趋势是股份制,改变了过去的乡镇企业的所有制。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把发展重点从劳动力转移到技术和资本上,开始裁员,“不得让过去离土不离乡的农民离土又离乡了”。但是这次股份合作制化以后,乡镇村的地方产权制度问题仍然存在,政企不分的毛病仍然没有根本改观。所以苏南又实行政企分开、打破地方政府的地方产权制度、让市场发挥作用的第二次改制,这是费老书中没有提到的。

费孝通将温州模式的发展归结为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就是温州模式的雏形,即在生产领域发展了家庭工业,在流通领域开辟了专业市场。但是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市场的自发性和原始性所带来的局限性就会暴露出来,如盲目性、规模小、技术底、质量不高等。于是温州出现了“走向联合”的需要,即从个体经济走向股份合作经济,迈上第二个台阶。当费孝通1999年三访温州时,温州模式已经迈上了第三个台阶,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出现了“两个趋势,三个变革”。“一是集团化的趋势,二是大量的股份合作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轨的趋势。三大变革是,产权制度变革、董事会制度变革和企业家制度变革。”同时,温州的市场也在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国际化,一个综合的流通基地正在建成。

珠江模式初期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前店后厂。这种形式对内地城乡来说不需要投入启动资金,只需提供土地和劳动力,适应20世纪80年代初期珠江三角洲城乡经济的水平,所以很快得到发展。这种形式也为珠江三角洲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乡镇企业提供了人才、资金等基础。由于这种方式利润大头在香港,当地人逐渐不满足于“借船出海”,而是向“造船出海”转换,即将这种方式消化吸收成为自主经营的合资企业,利用外资来改善生产条件,改造原来的乡镇企业。1998年费孝通三访珠江三角洲时看到这里面临新的挑战,如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等。他提出“香港自身的经济需要更深一层地考虑如何进入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的经济中心和中等城市也需要从战略上考虑其腹地的建设。”他还指出要提高经营大市场的能力,在新时代的跨国经济联系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学会掌握主动权和自主权。这也是珠江三角洲今后的创新及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志在富民——从沿海到边区的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窦开龙.“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比较研究及启示[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3]张应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发展现状比较[J].甘肃社会科学,2002,(6).

[4]谢健.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

篇5: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发展的共同点研究

农业旅游, 是指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景观、生态资源, 农业生产经营和活动以及农村文化等, 经过规划设计, 使其发挥农业与农村旅游功能, 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 提升旅游品质, 增加农民收益, 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它既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 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形式, 又是旅游业中的一个新型品种, 是旅游业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下的一种延伸, 是当今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心态的自然流露。

二、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从国内外发展农业旅游的情况来看, 各国发展农业旅游的内容与经营的范围, 大体开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 观光型农业旅游模式。观光型农业旅游模式主要是采用开发农业生产过程产品。如在城市或者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 通过让旅游进入园区进行摘果、拔莱、赏花、采茶等方式让其能够从自身的劳动中感受到田园的乐趣。由于城市居民长期在城市当中, 很容易造成他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开辟此类旅游模式就能够让旅游亲自参与到田园劳动当中, 而且能够在劳动过程中享受到相应的乐趣, 让都市人能够放松出心情。

(二) 都市科技型农业旅游模式。该种方式主要以农业高科技作为主要发展特征, 通过在城内小区、郊区附近建立起小型的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基地, 不但能够向城市提供产品和蔬菜, 而且通过组织人员参观, 直接获取观光收入, 这不但让生产基地能够保障生产、增加了收入, 而且通过高科技的普及与发展, 让更多的参观者了解当前科技进步的程度。一些城市的科技农业旅游景区甚至已经能够实现计算机控制泥土养分、喷水灌溉、对动物进行喂食等全自动一体化。

(三) 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模式。此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农业资源的充分组合与利用, 通过景区的特殊点让更多的人群进入农业区体验。主要的方式是: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 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一般此种景区较大, 让城市人群在周末或者假日时期, 带上家人组织郊外的旅行。这类的农业旅游方式一般鼓励人们在农业旅游中进行住宿。在住宿过程中招揽旅客进行农业旅游景区进行分享水果、蔬菜, 甚至亲手钓出的鱼等。旅客通过呼吸新鲜空气, 聆听鸟儿的歌唱, 直到太阳西斜, 人们还可以在农舍小住一夜, 品尝农庄主人准备的别有格调的晚餐, 享受到一个别致的假期。

三、基于未来农林大世界苏州农业旅游模式的分析

(一) 苏南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 苏南地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形势, 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并重, 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思路, 努力丰富农业内涵, 拓展农业发展功能, 以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 积极发展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 集生产、生活、生态和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次产业为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其中苏州市已有48个各类生态观光农业场所, 2005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 实现直接旅游收入超过1.5亿元, 并带动相关产业3亿多元。苏南地区各市县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业旅游地带。在新华报业网站上刊登的江苏省观光农业一览表中, 列出了苏州、无锡、常州的109个观光农业布局点, 其数量和效益都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苏南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 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创收和农业增值。

(二) 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概述。

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有限公司是新加坡维信集团在中国领衔投资的重要的农业项目, 于 1995 年开发建设, 投资 1 亿元人民币, 规划面积 3, 000 亩, 是一个集农业会展与培训、农技贸易与投资、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农园。以“生态旅游、趣味互动”为主题的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休闲观光业务, 充分利用太湖自然山水和自身优势, 在“农家体验、太湖风情、新加坡文化”三个主题方面充分挖掘, 树立了自己在江浙沪旅游圈的独特风格。

四、农林大世界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农业旅游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即今后农业发展方向也将随着其发展。通过了解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的, 不但能够充分结合当前农业资源, 增加农民收入, 而且能够带动农民自身的发展与更新, 进而推出更多有优势的农业旅游, 其将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从农林大世界的现状中, 我们依然看到有着许多问题需给予解决。

(一) 农业旅游缺乏合理的布局。

由于苏南地区发展农业旅游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不少农业地区对于农业旅游并未认可, 在整个农业区域投资经营者对于整个旅游市场、发展规划能力有限, 导致农业区内缺乏总体农业布局规则, 各个休闲区域单调、重复、雷同。导致不少游客到了一次就不想继续下去。从未来农林大世界的发展过程来看, 我们可以得出, 在整个旅游景点除了农业的产品之后, 很少有适合现代城市人群的发展活动, 例如:游客抓鱼、亲手种植等多种活动, 让游客亲身体验到农民的艰辛与乐趣。而且未来农林大世界更多是单纯与门票收入来维持发展, 造成了经营范围单一, 而且缺乏更多有深度、有含义的经营项目的开发, 在整个农林的发展上, 就导致了其存在必要的发展局限性。

(二) 缺乏宏观管理方式。

由于农业旅游在我国依然未能够得到人们认可。各个地方政府、各个景点区都未能制定出相应的推广方式, 造成农业旅游并未能够形成规模。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 广告效益是发展产品的最好手段, 但广告推广总是运用到大量的资金。而农业旅游在我国是逐步发展起来, 各个地方政府、景点未能够从宏观角度上推农业旅游进行更多的投入, 而仅仅依据当前景点发展的规划, 缓慢的投入, 导致景点的发展过于缓慢, 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 农业旅游缺乏乡土文化内涵。

城市旅游者大都是在城市内居住, 他们对于农业有着很大的兴趣, 他们到未来农林大世界来更多的是希望是能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而当前旅游者更多的目的在于观光、采摘、垂钓等初级层次的活动, 参与的兴趣都不强。这两者可以看出当前农业区域缺乏让旅游者抒发更多心情的区域, 从农林大世界中就可以看到, 让农业旅游者放松心情的项目可谓少之又少, 而且随着旅游者的到来, 环境污染变得严重, 各个景点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旅游者看到环境差的区域大都不愿意再进行。未来农林大世界缺乏更高价值的品牌竞争意识和长远竞争理念。

五、农林大世界农业旅游模式优化的思路

(一) 提升农业旅游发展认识。

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如何将两者的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 充分将农业资源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提高农业发展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将城市劳动力分流部分到农业旅游当中, 开辟一条富有竞争能力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二)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农业旅游需要根据当地的旅游环境, 旅游文化、旅游特点, 进行总体规划, 通过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特点, 春、夏、秋、冬四季当中成熟的果实、动物, 开发多种旅游特色的活动, 例如:上述所鼓励的农业种植、抓鱼、狩猎等活动, 将农业旅游放到整个区域的大旅游当中, 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农业生产、园林景观在整体上的和谐与统一。

(三) 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

发展农业旅游首先要以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前提, 应把生态作为主题, 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原则, 对自然的地形地貌, 只能利用、改造, 决不能搞破坏式开发, 弄得面目全非;对野生动物、植物, 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只能优化不能干扰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在农艺措施上, 要多采用自然的生物的农业技术手段, 避免用化学的或对系统平衡有害的手段。其次在保持原有生物多样性、景点差异性的前提下, 需要改造重新设计的人造景观应以不破坏原有自然景观为条件进行设计, 同时人造的景点要进行旅游设计, 应对原有景点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第三为了实现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形成项目开发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进行农业旅游项目开发时, 应先进行环境评估, 将污染控制在源头, 各类休闲景点周围的宾馆、饭店规划时要实行“三同时” 的原则, 应弄清农业旅游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 也不是传统的旅游项目开发, 它的发展必须包含并兼顾农业、环境、生态、环保、教育、经济、旅游、文化的意蕴, 只有这样农业旅游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摘要:农业旅游是新生态旅游的一种重要方式, 是由农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 在国外已经发展很久, 我国的农业旅游发展依然处在起步阶段, 发展水平并不高, 但是随着我国的农业的快速发展, 农业旅游发展结合到城市化的规划当中, 农业旅游将会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本文结合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的旅游胜地, 详细阐述苏南地区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发展。

关键词:苏南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成升魁等.农业旅游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旅游学刊, 2005

[2].张定, 宗元.江苏观光农业新观察[J].江苏农村经济, 2005

[3].袁胜军等.对上海农业旅游旅游的调查与对策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 2006

[4].刘春香.发展观光农业旅游,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 2006

篇6:温州模式VS苏南模式

当下温州企业的困境,高利贷仅是最后一根稻草。隐身于高利贷背后,更为本质的因素,却是创业要素成本的企高、产业升级的迷茫,以及地方政府的相对缺位。这些阻碍温州经济前行的瓶颈,仅须与“苏南模式”样本的苏州进行比较,其弊端就会一目了然。

苏南模式最初以乡镇企业、集体经济为主,发展到现在就是以外资大量进入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如苏州、昆山等地。

就创业要素成本的企高而言,虽然温州在工业土地、电价、水价、税费等方面,并不比苏州高出许多。但食品价格、房价等隐性的创业成本,温州却高出苏州一大截,其食品价格高过苏州近30%,商品房均价更是早已突破两万元,高出苏州逾一倍。其创业资金成本之高,更令苏州望尘莫及。

再论产业升级的迷茫。苏州早于10年前即已布局高端装备、新型平板、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其利润现已占到规模工业的40%以上,而这些产业温州企业近两年才开始涉足,且参与的规模和深度均不可同日而语。此外,作为产业转型标志之一的专利申请量,2010年温州才刚刚破万,仅占到同期苏州专利申请量的15%。

在地方政府层面的筹划方面,温州要比苏州逊色许多,苏州早于2004年前后即启动“腾笼换鸟”战略,以为当地企业的转型、升级挪腾空间,而温州在这个环节上却明显言急行缓。再以基础设施的投入比较,近10年温州在基础设施上的总投入,仅占到同期苏州的1/4。而就产业园区规划的前瞻性,以及助推其成长而言,温州更是被苏州落下许多,现今为止国家级开发区温州仅有1个,而苏州已多达8个。此外,苏州早于2007年就已成立百亿规模的官办创投,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高新企业的创建和发展之中,而温州却迟于去年才设立5亿规模的官办创投基金。

温州政府“相对缺位”历来作为“温州模式”的灵魂受到推崇,这种大胆放手的“政府缺位”,对于长达30年的封闭计划经济,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开明之举,亦极符合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温州也因此成为全国“自由经济”的圣地,“温州模式”的关健释义亦由此而来。

但是,时过境迁,过于放任的“自由经济”,难以保证温州经济的持续辉煌。在温州民营经济引领改革开放20年后,随着全国各地普遍的开放搞活、招商引资,“温州模式”的优势不再彰显。

2000年前后是温州经济下行的节点,其时为了平缓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政府陆续推行了国企改革、住房改革、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并于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2005年2月发布《非公经济36条》。这些政策的全面实行,直接引发了直至2008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市场机制之于全国已没有边界,温州过于放任的“自由经济”亦不再具有任何制度优势。相反,在这一轮经济赛跑中,温州经济的增长速度已大为逊色,其GDP增速仅为10%左右,与全国GDP的平均增速基本持平。但在2000—2008年的经济增长周期中,苏州的GDP平均增速却高达15%,超出温州一半水平。

温州与苏州在“国富”层面差距的持续扩大,在“民富”层面优势的持续减少,与其实业之根的日渐悬浮有关。而这种实体经济的扎根不深,一旦遭遇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幅减少的外需、持续上升的生产成本,必然会难以为继。与苏州迄今已有年产值逾百亿的企业高达100家相比,温州尚不足10家,而年产值过千亿的产业集群,苏州已有近10个,而温州仅有1个。

篇7: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发展的共同点研究

一、武进区是“苏南模式”成功实践的典范

由乡镇企业在20世纪末改制的民营经济近些年迅猛发展, 武进区曾获得“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 (区) ”第1名和“中国民营经济首选投资县 (区) ”第1名。[1]武进区在发展过程中, 展示了自己的发展特色:

1. 以投资结构的优化抢占先机。

进入“十二五”以来, 国家重点引导、支持、鼓励优化投资结构。武进区也在投入水平持续加大的同时, 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提高投资质量。到2011年, 武进区已初步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及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材产业等五大产业18个产品群。[2]2013年上半年, 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5.2亿元, 同比增长20.4%, 其中工业投资273, .5亿元, 同比增长18.4%。[3]

2. 以科学技术的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近年来, 武进区把加快科技创新的有效投入作为壮大提升民营经济的主动力, 以资本、技术密集的投入来加快企业的裂变壮大。如, 作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武进不锈钢管厂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居行业前列, 每年研发的投入达5 000万元, 先后研发10余项国家、省高新技术产品。目前, 在国内高端用户的市场占有率已达50%以上。[4]又如江苏安格特集团依托高校科技人才优势,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转化了一批高科技创新成果, 已成为华东地区改性塑料及研发的重要基地。研发的产品广泛应用于高速列车、航空航天以及新能源等领域, 2010年实现利税1.1亿元。武进7家民营企业入选2011年度“全国民营企业500强”, [5]武进的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

3. 以外贸优势发挥领先作用。

2012年上半年, 武进区外贸进出口总额44.1亿美元, 同比增长13.3%。2013年上半年, 全区登记注册外资7.9亿美元, 实际到帐3.65亿美元, 进出口总额48亿美元, 同比增长8.8%, 处于苏南领先地位。全区1 800多家上规模的民营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 其中一般贸易占到80%以上。近三年来, 一批民营企业积极拓展全球市场、整合国际化资源, 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如常发集团于2011年在埃塞俄比亚启动农业装备制造投资项目, 并延伸到矿产资源开发上;瑞声声学科技有限公司在境外投入2亿美元, 完成了8次收购、并购, 目前拥有400多项国际国内专利。

4. 以治理环境污染为重点。

武进区600余家企业进行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评定, 大力营造生态建设氛围, 不断提升绿色环保的文明素养。“十一五”期间, 武进区获得了江苏省“减排先进集体”称号。同年, 区政府专门制定了“十二五”减排方案以及2011年度减排方案, 将减排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镇、各部门和重点企业, 明确减排工作检验标准, 致使环境治理有序、健康地进行。

二、武进区乡镇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虽然苏南模式在武进区得到了成功实践差, 但在发展过程中, 也暴露出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产品层次低, 企业环境污染严重, 政府部门监管、治理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 武进区在未来发展中要继续领跑苏南经济发展, 实现新的跨越。

1. 民营企业着力实施转型升级, 切实优化产业结构。

在资源与能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 民营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 要转变只重视资金引进, 忽视核心技术掌握的思想;要转变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思想;要转变只注重引进模仿, 而不愿自主创新的思想;要改变企业在研发上只重视竞争而缺乏合作的思想。各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 优势互补, 加快引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 限制淘汰落后产能, 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 政府加大扶植民营企业力度。

目前, 民营经济科技投入体系尚未成熟, 许多重大科研项目仍应由政府组织实施。因此, 政府要继续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 切实强化财政科技投资, 确保研发经费投入的增长。同时, 政府要鼓励民营企业成为研发的主体,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向导,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采取优惠政策, 吸引民营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来提高企业研发能力, 深化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政府要实施激励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管理法办、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现代企业制度。

3. 加快民营经济集群化发展, 着力做优园区平台, 不断提升承载能力。

武进区要加快做强开发区, 按照“集聚、集约、创新、开放、生态”的要求, 集中优势资源, 创新体制机制, 集聚高新产业, 把两个开发区打造成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围绕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国家级创新型园区的目标, 完善高新区功能配套。围绕“新材料、智慧产业、健康产业、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五大特色产业, 加快经济开发区孵化器、加速器等平台建设, 全面实现提速发展。细化园区规划, 配强园区力量, 强化招商引智, 化解要素制约, 加快推进项目、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园区聚集。

4. 加强推进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

“以人为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武进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 培养人才, 吸引人才, 稳定人才。一要充分发挥科教城的优势, 大力提倡创新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灵活驾驭知识和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善于与他人合作、对科学有执着追求、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掌握现代交往工具、能进行国际交往的新型技术创新型人才。二要出台相关政策, 招才引智, 可以积极推行员工持股和股票期权制度,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积极性。企业可以制定员工福利制度, 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

5.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增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目前, 武进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力求突破“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第一, 政府要注重“绿色招商”, 从“招商引资”转变成“招商选资”, 更加关注环境压力。第二, 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低碳产业, 积极鼓励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第三, 要狠抓节能减排工作。强化结构减排, 严格行业准入, 加大酸洗、印染等重污染行业专项整治, 关停污染重、能耗高、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项目;实施管理减排, 加快环境监察执法标准化建设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 对化工、钢铁、纺织、电镀、医药等行业的污染源进行现场监管和在线监督。第四, 民营企业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 以节约成本, 另一方面可也去除潜在的环境风险, 减少环境污染。第五, 推进企业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 实现工业园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局面。第六,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产业附加值。第七, 民营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要调整, 提高优质能源比重, 积极开发新能源的建设与利用, 节约并合理利用现在的不可再生资源。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作为“苏南五虎”之一的武进区, 以良好的工业为基础, 以注重创新为特色, 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区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城乡一体化战略、经济全球化战略。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 谋划新的发展思路, 实现新的更大跨越。苏南地区要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前列,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苏南”。

摘要:苏南模式是“苏南模式”成功实践典范, 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化和以外促内、内外互动的经济国际化新模式, 注重发挥城乡联动优势积极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民营企业着力实施转型升级, 政府加大扶植企业力度, 加快民营经济集群化发展, 推进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苏南模式是苏南地区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正确发展之路。

关键词:苏南模式,乡镇企业,武进

参考文献

[1]唐岳良, 陆阳.苏南的变革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7-9.

[2]武进荣膺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 (区) 第1名[N].常州日报, 2008-01-21.

[3]王小可, 鞠燎原.常州市武进区:做大做强民营企业[N].武进日报, 2011-10-25.

[4]武进区政府全体 (扩大) 会议召开[N].武进日报, 2013-07-23.

篇8:温州商贸物流发展模式分析

商贸业是成熟市场的核心与基础,是推进经济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商贸物流即为社会商业活动提供物流支持的服务。商贸物流是现代社会的先导产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于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商贸城市之一。伴随着动车的开通,温州跨入了“高铁时代”,温州作为“浙南闽北商贸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与之配套、为其发展提供后劲支持的商贸物流仍然处在相对滞后的状态。探讨具有地方特色的商贸物流的发展模式对温州商贸业及商贸物流的发展具划时代的意义。

2 温州商贸物流需求现状

商贸物流包含商贸业的输入物流、生产物流和输出物流,本文主要探讨温州商贸业的输入和输出物流。据温州市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8年末,全市共有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9372个,比2004年末增长35.9%。2008年,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1531.93亿元。从温州的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中看出温州的商贸业发展迅速,涌向了一大批实力强劲的商贸企业,对商贸物流的需求不断扩大。

温州活跃的商贸促使商贸物流企业发展,是物流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商贸物流企业由简单的进、销、存向市场分析、优化运输管理、完善区域经营网络转换来适应温州商贸企业对物流的需求。

3 温州商贸物流现有供给能力及存在的问题

3.1 商贸物流现有供给能力

据统计温州商贸企业物流约30%由第三方物流负责,约60%由公司自理承担,约10%由供货方负责。根据交通部统计,温州通过站场组织流转的仅占总运输量的25%,其他多数通过小托运部完成,物流化运作发展十分缓慢,温州现有货运站场和仓储设施总量与温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这种物流配送的模式既不利于提高商贸企业整体运作效率,又不利于发挥商贸企业核心业务优势。商贸企业对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物流增值服务需求正在增强,尤其对未来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提出很高要求。

温州市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建设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可挖掘温州交通区位优势,促进温州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沟通,以及辐射江西、安徽等地区。温州市规划中的国家货运枢纽由潘桥物流基地、双屿物流中心、瓯北货运中心、半岛物流园区(由灵昆物流园区和状元岙物流园区组成)、乐清湾物流园区、滨海物流园区6个枢纽站组成。货运枢纽为温州市加工制造业、商贸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服务;为港口、铁路、机场提供集疏运服务,因此,温州商贸物流发展具有一定的区位和基础优势。

然而,由于观念和起步较晚,商贸物流业的市场、货场、停车场和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新桥货运市场,日日堵车,没有统一的规划。双屿物流中心刚完成第一期项目,正在招商中。随着动车的开通,潘桥物流中心也已经开始紧张施工,配合动车开通的道路交通网络也在紧张有序的进行。永强机场附近的滨海物流园区枢纽站对滨海工业园区的商贸企业提供了集疏运服务。

3.2 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商贸企业的物流由小而散的托运部负责运营。及时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许多商贸企业被迫选择自营,负担高成本的物流费用,将重要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物流由本企业的物流部门负责运营。温州的商贸物流配送体系也不够健全,企业大多使用传统的运输配送模式,致使出现了物流“三低三严重”的现象,即“企业组织化程度低、运输车辆档次低、物流服务质量低;城市污染严重、安全隐患严重、无序竞争严重。

商贸企业目前的物流需求主要以市内配送、仓储保管为主,说明商贸企业物流运作主要以区域为主,更关心同城物流的仓储与配送。商贸企业首先关注的是经济性,其次是作业质量和物流能力。

4 温州商贸物流发展模式

商贸物流的运作模式是指在已经形成的商品交易市场背景下,将市场交易服务与仓储、运输、配送等活动相结合的一种物流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特别强调商流与物流服务的一致性以及信息服务的及时性。由于区域交易市场的物流业务非常集中,因此对现代商贸物流的服务水平要求也比较高,从物流运作的基本模式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4.1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商贸物流模式

产业聚集或企业集群,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产业集群代表了当今一种特定产业的区域化发展潮流,由于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基于产业聚集区的商贸物流模式以区域内聚集的产业组织为主要服务对象,以集运、多式联运等物流活动为主,为各产业组织的物流活动提供区域性物流服务,这种物流模式要求物流组织建立具有覆盖整个区域内外的完善的物流网络,以专业化、定制化的物流服务来满足客户的物流服务要求,因此,物流活动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4.2 基于城市或区域交易市场的商贸型物流模式

交易市场主要指专业的实物商品交易市场,一般都具有比较大的规模,比如大型的农产品、建材产品、汽车、商贸百货、医药等交易市场。区域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大、物流活动集中且频繁,对物流的需求较大。基于区域交易市场的商贸型物流模式是在已经形成的区域商品交易市场背景中,将市场交易服务与仓储、运输、物品配送等活动相结合的一种商贸物流模式,在这种物流模式下,物流服务品种多样化、批量小、批次多,由于商品的特性导致了较大的需求不确定性,因而主要强调仓储和配送功能,建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十分注重物流系统的柔性。

已经在建的双屿物流中心、潘桥物流中心、永强机场附近的滨海物流园区已经是现在城市内外商贸业与物流业之间的衔接。但就温州市区来看,黄龙商贸城、新南站批发市场对物流服务需求极大,目前政府规制上在这两个地段没有相应的物流服务设施,因此可以基于城市内商贸物流的模式,建立集中的配送中心。

配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商贸业来讲至关重要,按配送模式分类,商贸物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1)供应商直接配送。(2)自有型配送中心。(3)共有型配送中心。(4)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上述四种配送方式各有优缺点,第三方物流配送方式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具有减少交通总量、改善环境等优点,因此第三方物流配送方式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应该得到大力提倡。就温州地域的限制、交通拥挤的现状来看,应该选择共有型配送模式和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因此,应在政府的引导下,脱离出现各大企业的自营配送部分的资源支持第三方配送模式和共同配送模式的发展。

因此,要引导商贸企业剥离自营物流功能,彻底释放商贸企业潜在物流需求,职能部门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税收、贷款、建设用地及简化审批手续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为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排忧解难,并使之走向产业化、社会化。

5 结束语

温州商贸物流的发展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以商贸物流促进温州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商贸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温州地区利用资源的能力,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出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倡导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积极推进企业物流合理化,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支持规模化商贸物流企业的发展,缓减城市交通压力。鼓励商贸物流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充分发挥物流业的集散运输特征,创造性地打造特色商贸物流交易平台。

参考文献

[1]孙伟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贸物流经营管理[J].铁道物资管理,2002,(1).

[2]张宇,孙莹,高俊山.我国连锁经营业的物流业合理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

上一篇:试用期满转正自我小结下一篇:浅谈英语谚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