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小学阅读教学新探

2024-07-07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小学阅读教学新探(精选8篇)

篇1: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小学阅读教学新探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

小学阅读教学新探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全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才能使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章可循;只有重新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才能使创新学习对学生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们将阅读模式概括为初读感知——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反馈归纳,其具体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自议、自得,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阅读模式 创新能力

一、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1.主动尝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真正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模式,转变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建立实验小组,拟定了与教改实验同步的设计方案、教材分析、教法的探究。看录像课,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我们尽快掌握“四结合”教改试验这种新型语文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一个目的”,即和谐的双轨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

2.发现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本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狼和小羊》一课总结处,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环节:请二位同学上台,戴上狼和小羊的头饰,表演出整篇课文的内容,最后在狼扑向小羊的一瞬间,小羊应该怎样做才能幸免于难,请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在可能实现的基础上尽情表演,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总结出对狼这样的坏人不能只讲道理,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勇于反抗,才能获胜的道理。我校有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3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先把诸葛亮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质量。

3.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在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当中,多媒体计算机走进了课堂,优化了阅读教学,将读书由被动强化为学生主观上的需要,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份新鲜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多媒体刺激下,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如第三册看图学词学句《祖国多么广大》这一课中,配有长江两岸这一带的风光图片,课件设计如下:长江大桥巍然耸立,横跨江面,柳枝吐绿,燕子鸣唱,江上渔舟往来穿梭,江面风平浪静,还配有《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音乐,于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沉浸在怡人的春光中,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适时提问:“你能不能用更精彩的词汇来描写一下美景呢?”“随着图中你看到的景物,你能想象出此地还有哪些美丽的风光吗?”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不少好词好句在此应运而生,最后,教师又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要求学生用想象绘一幅自己心中的春景图。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的内在动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口语表达、说完整话及丰富的想象能力。此外,多媒体还以动态画面、展示过程、符号提示、指导朗读等优点,赢得广人师生的喜爱。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对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大有益处的。

二、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1.初读感知

有感于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准备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概内容后,便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探索知识。在此,教师不做任何提示,或者可帮助复习一下旧知加深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保证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对于小学生初读感知的能力不够强,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提出问题

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部分知识,但还有一部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会被学生五花八门地提出来,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3.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借助各种手段指点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好奇心与成功欲就行到极大的满足,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地探求,让学生回答: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同学帮你解答。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意见,教师除指出语病外,暂不发表意见,学生不用举手,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手、脑、眼、口全部放开,让思维纵横驰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一般不要替代,而当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同时,鼓励学生摘记精彩章节、词句,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与自学能力。经过交流与汇报,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教师再帮助梳理思路,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便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汇贯通,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反馈归纳

在教学过程的小结处,教师要根据实际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揭示主题,使学生的思维形成能力,不要机械重复,只是高度概括。这一环节也可留给学生来完成,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和余地。使学生在总结过程中,感悟乐趣、激发热情、发挥想象,形成认知结构。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的总结中,教师总结出:看问题要全面,眼光要放得远,才能把事情本来的面目看清楚,不要向青蛙那样目光短浅,固执己见,不听劝告。没想到,此时的一各学生站起来反驳了老师:老师,我不完全同意你的意见,我认为青蛙有值得人学习的一面,它不听小鸟的话,也正说明了青蛙不盲目相信别人,它对自己的眼睛自信不疑,这也说明它能坚定立场。学生的一番话使老师灵机一动,老师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表扬了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盲从别人的精神。

三、实验效果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收到了这种阅读模式带来的良好效益,其中试验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试验班级的教学质量有了质的变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某些非智力因素也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起到了推进作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得到锻炼。“少讲多读、少理解多感悟、少分析多体会”已逐步在我校教师心中达成共识。“你认为课文中哪一段最精彩,为什么?”“你能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你能为课文画一幅图吗?”类似于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有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只要我们用欣赏、信任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相信学生,用“以学生为本”的态度面对学生,创新教育的成功之日将指日可待。

篇2: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小学阅读教学新探

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学不能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再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S・拉塞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版。)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如何加强学法指导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小学教育,如何进行学法指导也成为我国小学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近几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下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体会。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2)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以《精彩的马戏》一课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再如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还可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像以上这样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迁移,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积累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

例如在划分段落的教学中,学生因运用分段方法不同而产生分歧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裁判谁对谁错,或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展示各自的思路及理由,借助讨论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使学生领悟如何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真谛。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如第十二册最后一单元《书的故事》一课教学,就可综合选择运用已有的学法进行学习。如运用“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这一学法学习第一段,抓住重点词语“不敢出版”、“不敢代售”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学习后面内容时除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还用勾点圈画、批注和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的学习方法,抓住描写人物前后态度变化的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等。只有这样,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

由于学法指导效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法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 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法指导要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步进行,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

篇3:小学语文板块式阅读教学模式新探

关键词:“板块式”,阅读教学,教学活动,教学内容

所谓“板块式”教学, “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 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 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分布排列”。它与一般的阅读教学思路的区别在于:一般的阅读教学思路是“线性”的, 基本上是开讲, 一段一段地分析, 然后小结课文特点。而“板块式”思路是呈“块状”的。这种块状设计, 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 着眼于能力的训练, 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 来形成教学流程, 来建构课堂教学。笔者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尝试运用板块式教学,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在《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课的设计中, 依照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与内容设计, 笔者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1引导学生感受、积累语言文字。2感受居里夫人执着追求、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3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积累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方式。

板块一:自学课文, 读通句子, 积累语言, 接收信息,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课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明确的要求下, 运用已有的方法独立认读和识记生字, 正确书写和积累重点的词语, 初步了解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建立对文本内容的初步印象;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查阅课文相关资料, 补充课文内容, 逐步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和探究阅读的能力。

上课前一天, 笔者要求学生自学《跨越百年的美丽》:1读通文:给课后生字注音并识记音、形、义, 圈出文中生字并认读几遍, 不懂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课文读三遍以上;2读懂意:给课文分段, 并写出段意,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质疑难:在自学的过程中把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4查资料:查找有关居里夫人和一些自己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读一读;5细感悟:在令你有感悟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阅读体会;6思写法:尝试思考本文的写作方法。

板块二:自主互助, 合作交流, 展示反馈, 理解美丽的深刻内涵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 上课伊始, 笔者是这样开场:同学们, 一年有多少天?十年呢?一百年?一件漂亮的衣服穿几次就旧了, 一朵美丽的鲜花四至七天就会凋谢, 一百年的时间里有多少美丽的东西还能存在?到底是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相信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 有所收获。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交流学习。通过对“百年”这个词的简单交流, 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为后面帮助学生理解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能跨越百年、千年、万年, 甚至是永恒作铺垫。

(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基于对课标的理解, 笔者在检查自学成效, 获取文本信息这个环节中安排:1听写生字新词;2读准课文的语句;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三个练习, 既检测了学生的自学情况, 又落实了新课标要求。

(3) 朱熹曾说:“学贵有疑 , 小疑则小进 , 大疑则大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任务, 尽管孩子们现在质疑能力并不强, 但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他们质疑的问题, 然后与他们一起确定本课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老师只是帮助者。为此, 在此环节的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1学生质疑交流:在自学的过程中遇到哪些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说给你的组员听;2梳理学生的质疑, 确定并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3整体感知课文, 理解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文中的哪些方面。

(4)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为了落实课标的这一理念, 在教学的第一个板块中笔者就对学生的独立阅读给予细致的指导, 并督促落实。因此, 本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得以实施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欲望, 小组学习就显得特别有成效。为此, 笔者出示问题: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课文的哪些方面?用“﹏﹏”画出有关语句, 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已经充分自学了课文, 因此, 思考的时间无需太长) , 再小组合作。

(5)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效果的呈现。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汇报学习成果, 让学生个体所获取的独特体验和多元的感受得以发表, 将课文所承载的信息最大化地展示出来, 互补了个体提取信息的短缺, 激发学生进一步认真、努力地钻研文本。同时, 这个环节的设计, 还培养了学生大胆表达的能力、倾听评价的能力, 也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事实证明, 学生在汇报展示的过程中, 基本上能找出体现居里夫人的容貌美、执着追求美、献身科学事业美、贡献美、人格美的有关语句, 感受到居里夫人的高尚品质。

(6) 作家梁衡在这篇课文中, 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在表达上很有特色, 是学生积累语言、增强体验、培养语感的良好素材。因此, 在学生品味完居里夫人的“美丽”, 感受到这份“美丽”给人带来的震撼的同时, 引导他们进行背诵。“同学们, 这份美丽令我们如此感动、如此震撼, 赶快行动起来, 把这份美丽珍藏在我们的心中。” (试背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

板块三:梳理课文写作信息要点, 认识文本的表达方式特点, 研读有表达特点的片段, 感悟、积累、读写结合

(1)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 尽管是六年级的学生, 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是很弱的, 而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还有倒叙、前后照应等有特色的表达方式, 于是笔者尝试着让学生发现、领悟这些写法对于表达文章的内容所起的作用, 加深对这些有特色的表达方式的感悟。梳理课文写作信息要点, 感悟、积累有特色的表达方式。

(2)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第四点中有明确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因此, 在认识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的教学中, 笔者先告诉学生什么是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再和学生一起概括本文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为了阐述这个观点, 他举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说明。然后再通过一个观点, 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 让学生明白道理来自于生活感悟, 事例是来自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为后面的写作铺垫。

(3)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 提倡多读多写, 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学会学习。”只有组织与课文有特点的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读写结合, 才是新知识的增长点, 才能较好地积累新的表达方式。因此, 笔者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仿照课文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写一篇习作。开头可以用上倒叙的写法, 结尾可以用上引用的修辞手法。当然也可以用总—分—总的结构。

篇4:小学阅读教学学法有效途径新探

摘 要:近年来,研究性学习理论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已逐步渗入基础教育的实践。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等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法 途径

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学不能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再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近几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下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学法指导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积累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

由于学法指导效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法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法指导要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步进行,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周施清主编.《小学美育化教学与儿童创造性发展研究》,2006年9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03年1月湖北教育出版社

3.李湘蓉等三人著.《小学语文教学评价》2002年5月语文出版社

4.李海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的真正追求[J].语文学刊,2004

篇5: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小学阅读教学新探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提倡:将阅读与精神探求相结合。这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增强学生学习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它也影响着学生以后对阅读的理解以及学习。鉴于此,为了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本文则针对当前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提出有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分析

阅读作为学生汲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其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阅读兴趣低,阅读能力差等问题,导致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普遍不高。对此,教师应当在小学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学的质量,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下面,文章以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来展开简要的分析与研究。[1]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过于注重题海战术

学校老师在中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教小学生如何加强记忆的过程中,并不重视记忆的方法和技巧,而是通过布置大量的试题和练习册来提升学生的做题能力和应试能力,从而有效应付考试,拿得高分。看似可行的方法,并没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反,提高的是学生的仿照能力。这样的做题战术,不仅浪费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还束缚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散发。[2]

2.教师讲解过程过于机械化

众所周知,阅读是词、句子以及段落共同构成的。所以,教师在讲解一篇完整的文章时,应该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进行教学,并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设置相关的问题情景。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却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顾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课文的难易程度,直接给学生提出一些生硬、晦涩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种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说是毫无帮助的,反而会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恐惧心理,甚至是抵触。事实证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的。因此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方法策略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自己,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一定要有端正的态度,这是学习语文阅读的首要条件。当然,教师也要改进教学方法,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效率才能有所提高,真正的良性课堂才能有所形成。

1.减少题海战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题海战术是一种相当耗费时间的教学方法,往往事倍功半。所以,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学生熟悉的教学活动如:诗歌朗诵《火烧云》、名著阅读、情景短剧《观潮》等。小学生对于比较熟悉的课文和活动往往会有很高参与度和积极性,这样既在活动中融入了课文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还愉悦了身心。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止是课本和老师。学生从课本和老师那里学得的知识都是间接知识,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直接知识,这样的知识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益处。

例如,在学习《绿叶的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大自然并观察树木的“绿叶”,并把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写成日记或者观后感。同时,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绿叶及其特点。通过提问学生“绿叶可以作什么用?绿叶和梦又有什么联系呢?”,由此引起学生深入探究自然、探究课文的兴趣。学生的亲身体验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亲近大自然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愉悦身心,还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学习的快乐,这对培养其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2.创设问题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景教学是吸引他们注意力最好的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兴趣进行语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小学生喜欢看动画听声音,喜欢声情并茂的小故事,那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

例如,在学习《小麻雀》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让同学们了解麻雀是什么模样;接着通过朋友间谈话的口吻提问学生“你们见过麻雀吗?一般什么季节我们可以见到麻雀呢?”以题外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动脑思考的状态。其次,小学生还容易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这时教师就可以是通过简单的手工制作或者绘画给学生提供一只麻雀的模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制作能够让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真正引起他们好奇心和兴趣的法宝。所以,有效的情景设置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探求欲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着重阐述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笔者认为,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征来进行阅读教学,且长此以往,那么,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一定会大有进步,语文阅读教学也一定会健康发展。所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4]

参考文献

篇6:小学阅读教学反思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爱好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爱好,学习动力才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聪明。一般说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比如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了,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当学生思考碰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爱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朗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经常性地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利用抒情性课文,练习学生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指导有对话的课文阅读时,要引导学生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引发学生朗读热情,优化朗读练习,重点指导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尝试合作、享受成功。

三、培养质疑释疑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教师应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爱好的作用等等。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找疑问、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四、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书可以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进而提高读的质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应用来巩固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篇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笔

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语文教学反思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

二、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脱险”在文中指什么意思?2.是从几方面来写“脱险”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险”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三、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语文论文库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航天飞机》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再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

(四)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

如《掌声》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仅要珍惜别人的掌声,也要付出自己的掌声,去鼓励别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五、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1.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2.交还自主权,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3.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

篇8: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小学阅读教学新探

课例:《大脚丫跳踢踏舞》(二年级)

1. 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王老师请来了一群外国的叔叔,他们将给大家表演一种超酷的舞蹈,欣赏一下吧。(播放踢踏舞视频)

师:谁知道这是什么舞蹈?

生交流。

师:还有一位朋友也特别喜欢跳踢踏舞,他叫大脚鸭,咱们一起喊他的名字,把他请出来。

生(喊):大脚鸭——

师:这位大脚鸭先生还有点不还意思呢,咱们再大点声,鼓励鼓励他。

生(加大声音):大脚鸭——

师出示大脚鸭图片。

师:想知道大脚鸭先生是怎么跳踢踏舞的吗?我们一起走进这本好看的《大脚丫跳踢踏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时,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在某种程度上比教给他们阅读方法更重要。在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 我们教师应承担重要的角色,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的书目,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阅读兴趣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读书内容必须体现层次性 ,在此基础上, 教师在课堂内能够设计读物推荐课对所推荐的读物进行导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在这节课上,笔者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没有必要对阅读内容刨根究底,只要他们愿意读就行,我们老师只要一步步把他们领进去,让他们品味到阅读的快乐, 所以我们的阅读课设计不需要大量的内容讨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阅读环节。

2. 听一听

师:小朋友们,认识了大脚鸭先生, 想不想听听他跳踢踏舞的故事?

师绘声绘色读故事。

听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这个环节伊始,学生的兴趣就十分高涨,他们急切地想了解大脚鸭,了解大脚鸭跳踢踏舞的故事。

3. 读一读

师:听了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你喜欢大脚鸭吗?这本书里还有许多关于他的故事呢,翻到目录,一起看看都有哪些?

学生读目录,交流。

师:想不想读一读?赶快翻到自己想读的故事,美美地读起来。

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有了前面听故事的铺垫,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进一步激发,阅读成为一种渴望,读故事就变得很自然,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翻开了书。这个环节老师要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让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个性阅读里。

4. 讲一讲

师:刚才老师发现大家看书特别认真,故事精彩吗?

师:把你们读的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听,那咱们就可以知道更多精彩的故事了。

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过的故事。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刻板地照本宣读,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内容,用积极的情感体验去感受阅读。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感悟,此刻不说,更待何时 ?

桥梁书是低年级学生由图画书向以文字为主的课外书过渡的一种阅读材料,这种阅读课老师不适合就内容进行大量的讨论,学生小,我们就教得简单些,模式基本上可以定为:导入—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加入看视频,不断激发孩子的阅读渴望,教师在此模式操作过程中应把握住目标,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亦要点拨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如默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作为学生阅读的引领人,我们语文教师有义务让他们的阅读之路越走越宽,而在引领的路上,我们灵活运用模式,更可以让我们这朵阅读之花在墙内开得旺, 在墙外香得远。

摘要:尽管课外阅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外阅读是一种放羊式的阅读,不需要教师或者父母的指导和帮助。事实上,课外阅读有时更需要阅读指导。本文笔者将就新课标下的课外阅读教学操作模式做一个新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小学阅读教学新探】相关文章:

小学阅读教学09-02

漫谈小学阅读教学05-24

小学阅读教学反思10-0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0-02

小学阅读教学初探02-10

小学阅读教学策略05-30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06-27

小学阅读教学管见07-13

农村小学阅读教学08-27

小学课外阅读教学09-06

上一篇:软件项目启动会发言稿下一篇: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初中数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