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

2024-07-26

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共9篇)

篇1: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

(2016年3月30日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

过)

第一条为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和建设工作,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和建设应当遵循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就近入学的原则,保证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规划和建设与城乡发展、人口增长相适应。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和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规划部门负责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的具体工作,加强督促检查;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公安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和建设有关工作。

第四条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规划部门应当会同教育部门组织编制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不得擅自变更。因公共利益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的程序报批和备案。

镇规划、乡规划应当包括中小学校、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内容。

第五条编制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应当综合考虑本行政区域规划居住的人口容量、分布以及交通、环境和城镇化进程等因素。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科学确定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布局、服务半径、数量和规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等部门科学测算本行政区域内每千人口的入学、入园人数,作为编制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的依据。

第六条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进行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应当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

规划建设一万人以上居民住宅区的,应当规划配置幼儿园、小学;规划建设三万人以上居民住宅区的,还应当规划配置初中;规划建设八万人以上居民住宅区的,还应当规划配置普通高中。规划配置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数量、规模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规划建设的住宅区居民数量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标准,但需要承担周边区域适龄儿童、少年入园、入学需求的,也应当相应规划配置中小学校、幼儿园。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居民住宅区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规划配置标准,但不得低于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标准。

学确定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合理设置教学点或者设置寄宿制学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布局农村幼儿园,完善乡镇、村学前教育网络。第八条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在报送批准前,规划部门应当依法将规划编制的依据、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图纸等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组织编制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应当采取座谈会、论证会或者听证会等方式听取公众意见,对公众提出的合理意见,应当予以采纳,并在报送批准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自批准后二十日内应当向社会公布,公布的内容应当包括规划批准文件、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图纸。

第九条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规划部门应当将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内容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在空间上落实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涉及需要预留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的,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书面征求教育部门的意见。

镇规划、乡规划应当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对辖区内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合理布点。

第十条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一定范围内进行规划建设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周边一千米范围内,不得新建殡仪馆、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

(二)周边五百米范围内,不得新建看守所、强制戒毒所、监狱等羁押场所;

(三)周边三百米范围内,不得新建车站、码头、集贸市场等嘈杂场所;

(四)不得进行其他可能影响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学秩序和安全的规划建设活动。高压电线、长输天然气管道、输油管道或者市政道路等不得穿越或者跨越中小学校、幼儿园;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场所或者设施与中小学校、幼儿园的间隔距离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二百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营业性电子游戏室、桌球室、歌舞厅等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经营性场所。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规划预留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用途,不得侵占其界线范围内的土地。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确需改变的,应当经依法批准,并安排不少于原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有效面积的土地予以置换;置换的土地应当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服务半径、选址等要求。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规划预留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上兴建与教育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

制性详细规划,有计划地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确保本行政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按标准班额就近入园、入学。

支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

第十三条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部门应当会同发展和改革、财政等部门,根据入学需求,按照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提出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计划,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列入政府投资计划。财政部门应当将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资金列入预算,保障资金投入。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或者挪用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资金。

第十四条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人民防空等部门应当为列入建设计划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项目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优先供地。

第十五条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及非营利性民办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采取划拨方式供地。

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经依法批准,可以使用集体建设用地。

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产应当优先改建幼儿园或者置换资产用于教育,不得擅自挪作他用。

第十六条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委托开发建设单位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应当签订委托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交付使用。开发建设单位未按照约定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应当依法承担违约责任,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将其录入不诚信企业名单。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将委托建设的中小学校、幼儿园作为配套设施纳入建设用地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并在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公告中明示其建设规模、标准要求、产权归属及移交、违约责任等主要事项。

第十七条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应当执行国家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充分考虑教育教学和儿童、少年使用特点,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按照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当地基本烈度提高一度或者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进行抗震设防;

(二)规划建设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避难场所。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本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本条例规定组织编制和审批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的;

(二)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擅自变更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的;

(三)不按照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预留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的;

(四)擅自改变规划预留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用途或者侵占其界线范围内的土地的;

(五)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制定和执行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计划的;

(六)擅自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产挪作他用的;

(七)在委托开发建设单位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过程中失职、渎职的;

(八)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十九条违反本条例其他规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应当给予处罚的,由相关部门依法给予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本条例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

篇2: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柯敏表示:“制定出台本《条例》,通过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改善用地供给和建设投入,有助于解决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规划建设工作滞后问题。”

《条例》规定了城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规划的标准。规划建设一万人以上居民住宅区的,应当规划配置幼儿园、小学;规划建设三万人以上居民住宅区的,还应当规划配置初中;规划建设八万人以上居民住宅区的,还应当规划配置普通高中。

《条例》强化了教育用地的保障力度。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规划预留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用途,不得侵占其界线范围内的土地。《条例》还明确要求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网吧、电子游戏室、桌球室、歌舞厅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经营性场所。

篇3: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秉承百年师范传统, 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 2013年成功申报湖南省“绿色数字校园”试点示范项目并初步实施。本文就我校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建设反思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与大家探讨。

1 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

1.1强调师范性

所谓师范性 , 是指师范院校的教学专业性和教育特征 , 是师范院校专业思想、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在学校教育科学和各种活动中的集中反映 , 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本质属性。信息化学习环境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我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过程中, 始终坚持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的师范性要求, 强调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要有利于师生教育专业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形成和培养师生转化知识形态为教育形态的能力、有利于师生培养良好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的作用。

1.2 突出应用性

高等师范教育自身的师范教育属性决定了其在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上既不能墨守成规, 无视信息化学习环境在教育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味倡导传统教育;又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育、片面追求形式上的信息化教育。必须坚持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传统课本与信息化学习资源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信息化学习环境下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1.3 坚持标准化

受教育者在校学习期间训练和应用某类产品更多一些, 对该产品的熟练程度必然就会强一些, 其内心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对特定产品的信任和依赖, 这是信息化应用技能学习中比较典型的先入为主的影响因素。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各种类型的信息化产品层出不穷, 门类繁多, 因此, 必须坚持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的标准化, 努力实现在校学习环境与未来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以确保在校学习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技能能够及时转化为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标准化建设同时也能为学校信息化建设适应学科专业新发展和教学需求新变化提供便利的扩展可能。

1.4 倡导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优秀成果, 在教育领域产生了长期、深远的影响。该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主张“情境性认知”, 认为教学是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 促进新知识经验的意义建构, 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组、转换和改造。信息化学习环境应能构建适应各学科教学和各层次学生需求的共性情境, 同时也能为个体实现其个性化学习提供工具和方法, 真正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本质。

1.5 重视示范性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因其高等教育属性与所处地理位置等原因, 总能成为区域内其他各级各类学校争相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其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也必定会给本区域内各级各类学习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高等师范院校本身也应自觉承担起服务社会、促进地方教育发展的基本职能。因此在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上, 应重点考虑区域示范作用, 积极通过自身的科学建设引导本区域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健康发展。

2 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

信息化学习环境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功能体系。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立和高效应用有赖于一系列信息化资源如校园宽带网络资源、教学办公数据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和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关联支撑。

2.1 信息化学习基础平台建设

我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方案的制订过程中, 充分借鉴了专业建设思路, 同时也邀请了诸多知名信息技术制造厂商技术代表、本地知名IT行业代表和院校知名专家共同探究, 在遵循标准性、安全性等一般原则基础上, 提出了“有线无线结合、园区无缝覆盖”的综合布线方案, 结合现实需求, 规划发展规模, 确定了“万兆骨干、千兆汇聚、百兆接入”的网络模型, 实现了校内各教学、办公、宿舍等功能区全部有线覆盖, 并在师生相对活跃的宿舍、图书馆、自习楼、室外中大型广场等功能区实施无线覆盖, 确保园区内无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2.2 信息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

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一般都存在建设周期长、建设投入大等问题, 因而其建设进程和建设内容目前尚处于较低层次。结合我校师范教育的专业教育特性, 我校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采取共享与自建同步推进模式。一方面, 积极申请加入国家和省级共享资源建设计划, 避免重复投入建设。《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明确提出, 建立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环境, 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信息服务, 充分整合现有资源, 采用云计算技术, 构建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另一方面, 结合我校师范教育的特殊需求, 自筹自建, 逐步完成高开放性和安全性的数据服务中心建设、高可靠性和实用性的媒体中心建设、高协同处理能力的智能管理中心建设。

2.3 信息化学习制度建设

学习、应用是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信息化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效果的推进、信息化资源建设等方面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 我校重点加强信息化学习领导机构建设。坚定坚持以校长为首的信息化组织领导架构, 保障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同时建立了一支专业技能好、服务意识强的信息化管理团队;另一方面, 进一步细化师生信息化能力评估标准, 修订并完善了师生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制度;制订了分层次、分批次地面向全校师生的信息化教育能力培训计划;制订了师生课堂教学信息化定量考核标准;制订了师生课堂教学信息化效果评价、调查、反馈机制;制订并实施了《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字资源库建设方案》、《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字资源库共享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全面规范了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流程。

3 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3.1合理配置资源。

由于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和现行教育机制的约束, 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周期长、见效慢, 因此, 无论是在规划阶段, 还是建设过程中, 都应当避免“重复建设、只建不用、建多用少、重硬件轻软件、重使用轻管理”等情况发生, 重视原有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注重资源的扩充性与动态性, 全方面、多角度地提高信息化学习资源的使用效率。

3.2 重视评价建设

建立有效的信息化学习评价机制, 完善评价体系, 规范评价过程, 可以增强评价结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进而进一步规范信息化资源建设行为。一方面, 我校建立了由院校专家、行业精英、学校和部门领导、学校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信息化学习评价小组, 以年度为单位对我校信息化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并定期开展座谈, 协调指导信息化建设和学习应用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意见, 修正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不足;另一方面, 以教师业务技能竞赛、学生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竞赛等方式, 全面跟踪和了解师生信息化学习的现状, 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进一步满足师生对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现实需求。

3.3 增强信息化素养

面对丰富多样的信息化学习资源, 师生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 如果没有必备的应用技能, 导致不能适应信息化学习环境, 就会在虚拟社区等信息化环境中迷失、沉溺, 因而迫切需要对师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首先是观念的更新, 身处信息化时代, 要培养师生形成应用信息化资源的良好意识和正确习惯, 如适量地安排基于在线互动的课后作业、课后交流与讨论等, 并逐步提升对信息化资源的深度应用;其次是技能的培训, 高效的应用是建立在熟练的操作基础上的。学校应定期组织师生开展基于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技能培训, 逐步提高师生应用信息化资源的能力, 全面增强师生信息化素养。

2011年11月, 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数字湖南规划 (2011-2015) 》。2011年12月, 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数字湖南建设纲要》。2012年3月, 国家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教育信息化环境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建设高潮。

参考文献

[1]吴定初, 等.中国师范教育简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0 (82) .

篇4: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

为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战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统称“学校”)立德树人、科学发展,决定在全省推进学校章程建设。

一、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就业等方面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要求,加强章程建设,健全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章程是学校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前提,是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充分认识章程建设在依法治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章程建设作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依法制定并实施学校章程,进一步落实学校依法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健全学校权益救济和纠纷解决机制,保障师生主体地位,规范办学行为;增强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学校利益相关者的主人翁意识、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提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深化改革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参与度;全面立德树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全省学校全面实现“一校一章程”。学校教学、教研、学生、人事、资产与财务、后勤、安全、对外合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完善,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健全,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学校依法依章程办学、自主管理,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学生法治宣传教育全面加强的良好格局。

三、工作任务

(一)宣传动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全面开展宣传,传达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方针政策,强调学校章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学校要结合当前形势针对全校师生做好章程制定和实施的宣传工作,强调学校章程对学校依法治校、自主办学、保障权益、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明确章程制定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总体目标、任务和要求等方面内容。要动员相关教育管理者、全校师生、学校其他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章程建设。

(二)制定方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针对章程建设工作任务,合理制定工作方案,并按计划开展、布置工作,保证按时按质完成章程制定培训、章程起草与审核、章程核准、章程实施情况监督等工作。工作方案须明确章程建设的组织保障,所辖学校章程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章程制定与实施工作经费预算等。2016年10月31日以前,各州(市)教育局将工作方案报省教育厅备案。

(三)培训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云南省教育改革发展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校章程建设培训。对《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制定暂行办法》(附件)等指导性文件进行深入解读;充分利用省内外专家资源,组织开展专项调研、考察交流、专家指导等活动。加强对章程建设工作的过程性指导,并通过专项检查、督导等方式推动工作落实。

(四)起草章程。各学校按照科学、民主、公开的原则成立章程起草工作小组,在深入调查研究及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后,结合学校实际完成章程草案,并提交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大会)修改、讨论;经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章程草案提交学校校长(园长)办公会审议(学校设有校务委员会或者董事会、理事会的,还须提交校务委员会或者董事会、理事会审定);学校决策机构审议(审定)通过后报送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各学校章程起草工作小组参照核准机关初审意见和章程核准委员会审核意见修改章程核准稿。

(五)核准章程。学校章程按照学校隶属关系,由县级以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核准机关按照《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要求组建章程核准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核准机关相关科(处)室、章程核准委员会办公室对学校章程核准稿进行初审;章程核准委员会对学校参照初审意见修改完成后的章程核准稿进行审核、评议;核准机关对学校参照章程核准委员会审核意见修改完成后并经章程核准委员会评议通过的学校章程给予核准。

(六)实施监督。章程依法核准后,各学校要切实加强宣传,把法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形成学习章程、尊重章程、依据章程办事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章程在学校管理和办学实践中的保障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履行章程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对章程实施不积极、不到位的学校提出整改要求,并在辖区范围内通报批评。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统筹规划,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建立章程建设工作机制,明确分管领导、工作机构、人员构成、职权责任,提供章程建设所需条件和保障,监督章程建设工作情况。将各单位及有关人员落实章程制定工作任务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落实各项具体任务,扎实推进章程制定工作。

(二)确保章程建设质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宣传,明确各学校的责任及要求,建立质量监控机制,督促所辖学校开展章程建设;提高章程核准业务能力,严格审核章程制定程序是否完备、内容是否合法、要素是否齐全、定位是否适当、体例是否规范、用语是否准确、特色是否明显等。

(三)提供经费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落实章程建设的必要工作经费,在年度预算中安排章程制定、核准、实施等专项经费,用于学校章程的调研、培训、征求意见、研讨交流、专家咨询、试点工作等。

(四)认真组织和配合评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章程核准工作协调机制,认真组织有关人员对章程核准稿进行初审、审核、评议;各学校要认真分析核准委员会提出的审核意见建议,能采纳的要尽量采纳,不能采纳的要逐条做出说明。

篇5: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

(2017年6月28日新乡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2017年7月28日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规划和建设,保证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规划和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相适应,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规划和建设,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中小学校、幼儿园,是指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幼儿园。

第四条 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规划和建设,应当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科学规划、统筹建设的原则。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规划和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协调解决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和建设的重大问题。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和建设的实施工作。

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发展和改革、财政、不动产登记和交易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和建设的有关工作。

第二章规划

第七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组织编制中小学校、幼儿园专项规划。

第八条 中小学校、幼儿园专项规划应当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综合考虑规划居住人口容量、现有教育资源和城镇化进程等因素。

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科学确定城区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服务半径、建设数量及规模。

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

第九条 中小学校、幼儿园专项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市、县(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相关单位、专家学者和公众的意见,并将规划编制的依据、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和图纸等予以公告,公告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市、县(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充分考虑相关单位、专家学者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和理由。

第十条 中小学校、幼儿园专项规划应当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十一条 中小学校、幼儿园专项规划自批准后三十日内应当在本地主要媒体上向社会公布,公布的内容应当包括规划批准文件、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和图纸、相关说明等。

第十二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至少每三年对中小学校、幼儿园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形成评估报告并附具征求意见情况,在本地主要媒体上向社会公布。评估报告可以作为修改中小学校、幼儿园专项规划的主要依据。

第十三条 经批准公布的中小学校、幼儿园专项规划,是本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的法定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可以按照法定权限进行修改:

(一)行政区划调整确需修改的;

(二)因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重大建设工程确需修改的;

(三)经评估确需修改的。第十四条 修改中小学校、幼儿园专项规划,应当履行下列程序:

(一)组织专家对修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

(二)在本地主要媒体上公示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并组织听证;

(三)征求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意见;

(四)依法提出修改建议并附论证、公示、听证等相关材料,报原审批机关审查同意;

(五)经原审批机关审查同意后,编制修改方案。

中小学校、幼儿园专项规划修改后,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审批、备案和公布。

第三章用地保护

第十五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中小学校、幼儿园专项规划的有关内容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乡(镇)规划或者村庄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在空间上落实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涉及需要预留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的,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书面征求同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第十六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新建城区、开发区规划时,应当足额预留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

规划预留的中小学校建设用地,城乡规划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核定用地位置和界线;规划预留的幼儿园用地,城乡规划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核定区位和规模。第十七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规划预留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纳入教育用地管理范围,实行储备管理,确保满足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建设需求。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规划预留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用途,不得侵占其界线范围内的土地。

因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重大建设工程确需改变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相近区域安排不少于原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有效面积且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服务半径、选址等要求的土地予以置换,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改变。

因公共利益确需临时使用的,应当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需要用地时,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必须限期拆除。

第十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在城市拆迁、旧城改造时,应当根据中小学校、幼儿园专项规划和现有中小学校、幼儿园用地面积,做好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扩建或者增容工作。原有面积低于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的,在城市建设改造时应当优先解决。

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长期闲置或者待开发的土地,应当优先规划为增容预留用地。

第二十条 中小学校、幼儿园合并、分立、置换、搬迁,需要对用地进行调整的,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发展和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根据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提出方案,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实施。中小学校、幼儿园调整后的用地面积不得少于原有用地面积,原有用地面积低于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的,调整后应当达到有关规定。中小学校调整后的富余资产应当优先改建幼儿园,不得擅自挪作他用。

第二十一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申请对现有的中小学校、幼儿园用地进行地界勘验测绘、土地登记、核发证书。

第四章建设

第二十二条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和改革、财政等部门根据中小学校、幼儿园专项规划和入学需求,提出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计划,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列入当年政府投资计划。

第二十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市区范围内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二十四条 发展和改革、财政、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列入建设计划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项目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五条 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资金按照下列渠道筹措:

(一)财政拨款;

(二)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资;

(三)开发建设单位纳入综合开发计划的建设资金;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渠道筹措的资金。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

第二十六条 政府投资举办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资金,应当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或者挪用。

第二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需要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对国家和省规定予以减免的收费项目,应当依法减免;对于本市有权减免的收费项目,应当予以减免。

第二十八条 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建设标准和规范,充分考虑教育教学需要以及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使用特点,达到建筑工程质量、消防、抗震、防雷、环保、节能、卫生、安全等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二十九条 中小学校、幼儿园围墙外,不得倚建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毗邻中小学校、幼儿园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环保等要求,严格控制高度和间距,不得妨碍中小学校、幼儿园的通风、采光和日照,不得危害学校环境和师生身心健康。

毗邻中小学校、幼儿园预留用地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应当符合前款有关规定,不得影响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和建设的实施。

第三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或者住宅小区时,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鼓励开发建设单位按照中小学校、幼儿园专项规划或者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配套建设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与开发建设首期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交付使用。

未按照中小学校、幼儿园专项规划或者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的,经规划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或者规划许可内容,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核实合格手续,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动产登记和交易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手续。

第三十一条 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应当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与中小学校、幼儿园毗邻的主干道应当设置适当的安全设施,保障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安全通行。中小学校、幼儿园门前及周围道路应当设置规范的警告、限速、禁鸣、让行等交通标志、标线。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执行本条例情况进行监督,并将执行情况作为和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三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对实施本条例的有关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并将督导报告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四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或者投诉。有关部门应当对检举或者投诉事项及时调查处理,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移送相关部门处理,并告知检举人或者投诉人。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行政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本条例规定组织编制、报批或者擅自变更中小学校、幼儿园专项规划的;

(二)未将中小学校、幼儿园专项规划的有关内容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三)不按照中小学校、幼儿园专项规划预留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的;

(四)擅自改变规划预留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用途的;

(五)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制定和执行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计划的;

(六)侵占、截留或者挪用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资金的;

(七)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开发建设单位配套建设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本级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除:

(一)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围墙外倚建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

(二)在中小学校、幼儿园用地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导致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规划无法实施的。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 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根据市人民政府的授权,依照本条例做好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篇6: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昆明市中小学、幼儿园场地校舍的建设和保护,保障和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中小学、幼儿园,包括国家、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以及中外合作依法举办的全日制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

篇7:云南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全文

(5月29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中小企业,是指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依法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设立的企业。

第三条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应当实行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的方针,为中小企业创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负责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并督促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小企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负责中小企业工作的部门应当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状况,以制定中小企业发展产业指导目录等方式,确定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的产业,对全省中小企业工作进行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

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中小企业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小企业工作的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督促各项措施的落实。

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中小企业进行指导和服务。

第六条 统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统计制度,完善统计监测体系。

第七条 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中小企业应当依法经营,遵守国家劳动安全、职业卫生、社会保障、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质量技术、财政税收以及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资金支持

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主要用于下列扶持中小企业的事项:

(一)创业辅导、咨询、服务和培训;

(二)建立信用担保、信用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支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信息化建设;

(四)支持开拓国内外市场和国际合作交流;

(五)支持集群发展、实施品牌战略、与大企业协作和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六)国家扶持资金的配套;

(七)其他事项。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中小企业申请国债贴息资金、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其他专项资金和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支持中小企业开展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知识产权融资以及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的直接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和在境内外上市融资。

鼓励融资租赁和典当业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服务。

鼓励民间资本和各类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中小企业。

第十条 金融机构应当完善对中小企业授信制度,扩大信用担保贷款,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服务。

鼓励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法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区域性中小银行和合作金融机构。

第十一条 省、州(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完善风险资本的进出机制,为中小企业结构调整、资产流动、产权交易提供服务。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环保、质监等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档案和失信惩戒等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其有关内容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财政、工业经济、农业等有关部门应当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担保机构享有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担保机构准入、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等制度,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第十四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鼓励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设立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和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

第三章 创业扶持

第十五条 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领域,中小企业均可以平等进入。

鼓励中小企业投资能源、交通、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投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行业;投资金融服务领域;参与山区、边疆、贫困地区和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与大企业开展协作配套。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安排必要的场地和设施,推进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支持创办各类中小企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中小企业的人才引进给予优先支持。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引导中小企业进入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应当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吸引全省中小企业进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将存量建设用地、闲置厂房等改造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第十八条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对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依法批准,可以使用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兴办中小企业。

第四章 技术创新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支持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或者区域性、行业性技术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用于技术进步的专项资金,应当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重点支持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的中小企业。

第二十条 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建立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享受国家和省的相关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鼓励中小企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承担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科技计划项目和科研开发项目。

第二十一条 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实施技术创新专利化,专利产品标准化;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申报国内外专利或者申请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指导、服务和资金支持。

第二十二条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推动技术创新。经认定的省级以上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技术创新资金支持。

鼓励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大企业(集团)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十三条 中小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的投资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免征进口设备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税收优惠。

第二十四条 中小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费用支出,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第五章 市场开拓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创造条件,扶持成长型、科技型、生物资源开发型、农特产品加工型、外向型的中小企业开拓省外和国际市场。

第二十六条 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实行首购和订购制度。

第二十七条 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区域性商品交易中心和行业性产品购销中心。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中小企业开展对外考察、招商、商品展销等活动提供便利。

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等多种贸易形式和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对外投资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中小企业以实物投资出境的设备、原材料以及零部件依法享受出口退税及相关政策支持。

第二十九条 质量技术监督、农业、环保等部门应当支持中小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等国际标准认证,鼓励采用国际标准或者国外先进技术标准,提升产品质量。

中小企业的产品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地理标识产品、省级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以及省著名商标称号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六章 社会服务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传递、人才培训、市场开拓、法律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政府资助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应当向中小企业提供免费或者低收费服务。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中小企业工作的部门以及财政、税务、工商、科技、国土资源、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及时公布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市场需求等信息,为中小企业用地、环境保护、工商、财税、融资、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公安、教育、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在户籍和档案管理、子女入托入学、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员工平等待遇并提供相关服务。

第七章 权益保障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公示收费项目、标准、范围和依据。除依法设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外,任何单位和组织不得向中小企业新增收费项目。

向中小企业收取行政事业性费用,应当执行收费登记卡制度,并出具省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不按照规定收费的,中小企业有权拒绝。

第三十四条 有关部门在办理企业年检、年度复核、年度审验时,应当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办理相关手续,不得重复对中小企业进行检查和检验、检疫,不得妨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企业年检、年度复核、年度审验事项,中小企业有权拒绝。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中小企业加入协会、提供赞助、订购报刊杂志、购买产品或者接受有偿服务;不得强制要求中小企业参加评比考核等活动;不得对中小企业同一项目重复评估、审计;不得强制中小企业到指定的中介机构接受有偿服务;不得侵犯中小企业依法享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用工自主权。

第三十六条 中小企业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监察机关投诉、举报,也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国家赔偿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七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侵犯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篇8:浅析湖南中小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

规划本身便是文化。规划文化是指规划与文明的全部关联,作为价值形态,它应有三种尺度(或分为三层次):工程技术尺度、审美尺度、现实效能尺度,这三者是有机结合的,否则不能构成有生命的规划文化。文化是人类长期以来的知识积累,并利用这些知识创造出物质的精神的产物之总和。可以说文化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基因,城市就是人类文化的综合载体,成为人类文化的实体表征。所以,可以说研究城市规划的文化品位就是要把握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研究城市规划与文化的关系应从三个层次进行,即城市规划文化小系统与人类文化大系统的关系;规划与技术、经济、思想意识等文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划作为文化子系统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城市规划的品位可以看成是城市规划文化内涵的外在表征和延展;文化是品位的内核和实质。

2 现状与问题

1)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无序。湖南中小城市的站前广场(城市门户)、交通广场、城市广场,组织无序,空间零乱,要素平淡,格调平庸,大多广场无主题、少艺术、乏生气、缺人性。自然景观出现衰败枯落,而人文景观又不断扭曲变态。

2)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千百年沉积而成的旧城、老街、码头、古建、牌、楼历经沧桑坎坷,已经苍败破损。而今,又在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的浪潮中逐渐被淹没,即或保存下来的文物古建、旧迹也已残缺不堪、面目全非了。新城拓展也因规模超量,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开发过度而难以成全,以及新区形象丧失文化的内涵。

3)建筑文脉的消失,建筑创作弱化。明代以前的古建几乎荡然无存,清朝以来的古建已残损不堪,不少具有湖南地区特色的民居房舍,传统店铺以及街道正逐渐被改造和开发,原貌全无。

建筑创作上出现了一些符号堆砌、式样拼凑、模仿套袭的风格杂乱、品位平庸、华而不实的作品;在建筑市场上,出现了一大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建筑,如商品房、商住楼。

4)物理环境质量下降。近年来出现的水污染、水域填塞、空气混浊、绿地退化、噪声失控、国土受损。同时由于建筑密度失控,致使建筑间距、朝向、日照、通讯、行走条件困难,居住环境质量下降,加上建筑造型的随意,构造、装饰的无度,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公害和光色污染、视觉污染和心理障碍。

3 根源与基因

3.1 异质文化渗入是外部根源

3.1.1 地域文化的破坏和全球化带来了文化趋同

新世纪和新经济的到来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的潮流推进了世界建筑和人类文化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和趋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建筑文化的国际化。

3.1.2 商品化冲淡了文化属性

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尚未形成健全的规划建筑市场,合理的竞争机制,配套的法规和公正的市场环境。往往容易出现政府部门在管理指导上的缺位、越位和错位而导致过度干预或调控失当;投资商、开发商、承包商大多重商业价值,轻人文精神;重经济效益,轻文化特色。

3.2 自身素质弱化是内部基因

3.2.1 城市规划控制疲弱

1)城市规划法度不严;2)规划深度不够;3)管理机制不全。

3.2.2 建筑设计与质量失控

1)效益机制失去平衡,现时多数建筑成为市场商品,建筑转入买方市场,业主就是上帝。建设方、开发商往往注重效益,不重文化,不顾法规。而设计师为了生存、效益,迎合业主,失去创作的自主权,难以产生文化品位高雅的作品。2)设计队伍素质退化。3)学术文化环境软散。4)建筑实施扭曲变形,有些建筑在方案中标、审批通过后,在施工当中或竣工之后按照业主要求进行大幅修改变动,主要为了增进商业市场效益,原有的造型、品位、规模、指标全然不顾,而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又缺乏监理、控制和处置,致使原本文化含量不高的建筑变成全线含量畸高的商品。

4 建议与对策

4.1 营造城市的文化环境

1)政府——作为社会的第一部门,应把这种社会要求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利用城市规划、建筑产业的相关法规,配套制订可操作的必须的实施细则、政府规定和具体措施,并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激励和惩罚。主管部门应该尊重科学和专业人才,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城市建设、建筑施工及管理运作的全过程实行严格把关、依法行政。在积极引导提高城市建筑质量和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要加大发掘,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力度。2)进一步提高包括政府成员到社会公众的文化素质和建筑意识。要清楚地意识到高文明、高品位的城市建筑同时也是高标准、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在人们对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生态需要上优化了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同时还要大力倡导强调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人文生态价值取向,树立与此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政府官员和共产党人更应提高到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高度来认识和实施。3)在迅猛的全球化浪潮中,把握和抓住全球化给城市建筑发展带来的机遇——它使各国的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促进了建筑科技的全面进步,使跨文化交流日益广泛,从而使城市建筑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更要注重多元化给地域建筑和民族文化发展造成的契机。

4.2 提高城市规划的文化含量

1)把握好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地域特色。针对城市现状,瞄准区域性现代城市目标发展城市建设的同时,优先构架城市的文化品质。如长、株、潭一体化,已被国家“十五”规划列为国家7个重点支持发展的区域性大城市群之一。世界银行将该项目列为该行在中国开展CDS计划的重点。2)完善规划从城市规划中注入新的文化功能。城市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主体空间形式。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以及人的价值观的最高水平也主要通过城市活动、城市文化反映出来。3)在城市设计中注重增加文化含量。城市设计应当将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创作结合起来,进行包括文化、形体和措施的设计,重点是在构成城市空间表象的区域、边缘、路径、节点、地标、生态等基本元素的规划设计上显现城市特色形态。现代城市造型艺术和地域城市文化内涵:功能分区科学合理、边缘(岸线)风景优美、道路网络各具特色、节点别致舒畅、地标建筑风格高雅、生态位势得天独厚。4)城市规划既要有科学策划,更要有民主参与。社会的众多人都是在城市建筑中度过,城市建筑的主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城市管理者不可高居其位不识其民,视而不顾,知而不行。城市的使用者更不可久居其间不知其然,视而不思,知而不悟。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产过程,必须要有社会各界和市民公众的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尤其是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不仅需要城市的运营者、设计师科学决策,还要社会各界、学术团体和公众的广泛投入,建言献策,以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不断完善、持续发展。自然社会产生包容了地方民意、民俗民情,又具地方特色的城市格局和文化品质。5)立足于文化和环境创作建筑精品。规划、建筑师一方面要在创作过程中充分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建筑创作手法,把握适应自然生态的地域特色,应用美学理论和艺术法规创作现代建筑;另一方面要看准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综合古人“天人合一”哲理和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应用信息网络、高新技术和特种材料、结构创作出舒适、健康、高效、美观、节能、无污染、可再生的生态城市,达到“人类—自然—生态”三维共生,“生态—形态—情态”三位一体的境界。

摘要:湖南中小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存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无序、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建筑文脉的消失、建筑创作弱化等问题,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分析,并在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化含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城市规划,文化,现状与问题,根源与基因,建议与对策

参考文献

[1]顾孟潮,张在元.中国建筑评析与展望[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陈凯峰.建筑文化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3]吴良镛.北京宪章[A].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界世界建筑师大会[C].1999.

[4]曾坚,邹德侬,张玉坤.开创21世纪建筑与文化的新纪元[A].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C].1999.

篇9: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

关键词:中职学校特色专业建设

一、研究背景

2011年《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努力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用5年左右时间,重点扶持建设一批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职业教育特色专业。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专业建设,特别是特色专业建设,打造湖南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品牌,引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形成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布局,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中职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

特色专业是指在办学过程和专业建设过程中,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建设上特色突出、效果显著,并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理念和模式的专业,有稳定的发展规模、旺盛的生命力、广阔的市场前景、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

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特色专业主要是指在通用技术之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新建或者改建的专业,专业建设要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特点,具有不可复制性。专业特色是指把已有的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质量。

三、我省中职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湖南中职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围绕湖南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建设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有明显特色的专业,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布局,打造湖南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群,提升湖南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的整体水平,有效满足区域内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

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1、面向市场、高就业率原则

首先要围绕湖南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进行专业设置,同时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这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前提和动力。

2、整合资源、引领性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要整合资源,以特色专业建设引领专业链建设。

3、前瞻定位、创新性原则

专业建设必须与湖南各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联系,新开设的专业应既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具有前瞻性;同时应结合经济发展需求和自身发展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创新中保持优势。

4、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原则

站在湖南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高度,为打造湖南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群,提升湖南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的整体水平,有效满足区域内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各学校要错位、协调发展特色专业,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原则

要集中力量抓特色专业的建设,科学规划,不盲目跟风,办出特色。

四、我省中职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

1、形成面向市场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为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学校要以市场为主导,建立由政府宏观调控、企业积极参与、市场需求调节、学校实施调整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系统。中职学校是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的核心要素,居于主体地位,应根据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定位,对所设专业进行充分的人才市场调研,符合市场需求,主体专业与地方产业特别是地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和基础产业相对接,保证毕业生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和就业岗位。

2、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展校本教材建设

积极追踪国内外技术发展及湖南产业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完成专业教学计划的制(修)订和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的制订。建成能贴近岗位技能要求、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积极推行订单培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做”合一的、操作性强的教学情境,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以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职业性、超前性、地方性的原则,加强校本教材建设,鼓励专业教师自编专业课程教材、实训指导教材,有计划、有重点地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材

3、加强校企合作,建设特色鲜明的实训实习基地

立足湖南经济发展实际,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研究制定推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中职学校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共建、共管、共享”的紧密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实现校企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4、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从年龄、学历、职称、双师等多个结构维度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加大对专业带头人培养,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结合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请校外行业、企业一线专家能手,建成一支专业结构优化、具有良好科研或专业技术背景、教学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充满活力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和行业专家在教师培养、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的作用,同时要建立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实行与绩效挂钩并向一线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稳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5、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信息化时代对校园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建设要求,也是中职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中职学校要逐步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建成数字化校园,并且通过湖南省教育厅建设的职教平台“职教新干线”,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与学习方式和环境。

五、对我省中职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1、中职学校特色专业建设要按照“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立足产业调整,适度超前发展”的发展思路,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宽基础、复合型”技能人才目标上,以“肯干、够用、会学”为出发点,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宽基础、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2、特色专业建设要紧密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产业发展的规划来考虑专业建设问题,特别是紧贴我省当前所要扶持的新兴产业以及倍受重视的传统产业来研究特色专业建设。我省“十二五”期间将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七大重点产业,株洲市着力打造轨道交通、汽车等四个“千亿产业集群”。全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将会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调整专业,更好地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

3、通过特色专业建设,推动我省传统产业的振兴,要研究、挖掘、整理传统文化,紧贴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特色专业的设置、建设和发展,产学研相结合,发展振兴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特色专业发展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要解决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和社会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就要适度超前培养一些新兴产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做好人才储备,企业急需人才时就能用得上,这样就会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职业教育也就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4、要很好地研究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课程、教材、教师、设备、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要把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既要有适度超前的思想,又要有严谨、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这样才能把专业建设做好做强。

综上所述,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只要按照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遵循专业建设的基本规律和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通过合理设置专业、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建设紧密型实训实习基地、开展校本教材建设、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等途径和措施,实现“打造湖南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品牌,引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形成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布局”的目标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2]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6.

[3]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1.

[4]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职业教育“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基本要求(建设方案)的通知[Z].2011.

[5]栾素绮.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6]石吉勇.高等职业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7]马守国,张建保,黑生海.对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5):43-44.

[8]李沁遥,李开勤,王蓉.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40-42.

[9]纪姝.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中职电类专业课教学策略的探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10]杨二辉.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6.

[11]刘岚.论特色专业的“特色”及其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9,(05).□

上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室管理规范下一篇:山脚小学2014--2015学年度德育工作表彰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