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中外文学)

2024-07-28

初中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中外文学)(通用9篇)

篇1:初中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中外文学)

语文学科中关于学科专业知识(中外文学)

一、考纲要求:了解国内外文学发展概况,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

二、考试题型:选择为主

三、内容要点:

中国文学(古代、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近代;现当代)外国文学(欧美文学: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18世纪启蒙文学、19世纪、20世纪;亚非文学:阿拉伯、印度、黎巴嫩、日本)1.中国文学(1)掌握要点:

先秦文学:以神话(《山海经》)、诗歌(《诗经》、楚辞)和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为主

秦汉文学: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汉乐府《陌上桑》(初中)《孔雀东南飞》(高中)、《古诗十九首》、汉赋、历史散文(《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羽之死》《苏武传》)魏晋南北朝:三曹(曹操《观沧海》《短歌行》、曹丕、曹植《白马篇》)、陶渊明《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鲍照《拟行路难》;南北朝民歌《木兰诗》;小说《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散文(陈寿《三国志》中的《出师表》《张衡传》)、郦道元《三峡》、王羲之《兰亭集序》;骈文《山中杂诗》

隋唐五代文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杨炯《从军行》、贺知章《咏柳》《回乡偶书》、王绩《野望》、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湾《次北固山下》、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孟浩然《过故人庄》《夜归鹿门歌》、王维《竹里馆》《使至塞上》《终南别业》《羌村三首》、王之涣《登鹳雀楼》《凉州词》、王昌龄《从军行》《出塞》、高适《别董大》《燕歌行》、岑参《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下独酌》《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登高》《望岳》《春望》《登楼》《属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韦应物《滁州西涧》、刘长卿《送灵澈上人》、韩愈《马说》《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师说》、柳宗元《小石潭记》《捕蛇者说》、刘禹锡《陋室铭》、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望月有感》《琵琶行》、李贺《雁门太守行》、杜牧《泊秦淮》《阿房宫赋》、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锦瑟》、温庭筠《商山早行》、韦庄《菩萨蛮》、李煜《相见欢》《虞美人》

两宋文学:柳永《雨霖铃》《望海潮》、李清照《武陵春》《如梦令》《醉花阴》、晏殊《浣溪沙》、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范仲淹《岳阳楼记》《苏幕遮》《渔家傲秋思》、欧阳修《醉翁亭记》《龙冠传序》、王安石《伤仲永》《登飞来峰》《游褒禅山记》、曾巩《墨池记》、苏洵《六国论》、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陆游《游山西村》《书愤》、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姜夔《扬州慢》、赵师秀《约客》、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文天祥《过零丁洋》、朱熹《观书有感》、周敦颐《爱莲说》、司马光《孙权劝学》

元明清文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窦娥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施耐庵《智取生辰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罗贯中《杨修之死》、吴承恩《小圣施威降大圣》《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冯梦龙《玉堂春》、汤显祖《牡丹亭》、归有光《项脊轩志》、宋濂《送东阳马先生序》、袁宏道《满井游记》《虎丘记》、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范进中举》《匡超人》、曹雪芹《香菱学诗》《林黛玉进贾府》、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中国近代文学:龚自珍《己亥杂诗》《病梅馆记》、桐城派、谴责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雷电颂》《天狗》、闻一多《泰山日出》《再别康桥》、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雨巷》、艾青《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迅《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雪》《故乡》《孔乙己》《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茅盾《白杨礼赞》《雷玉前》《森林中的绅士》、萧红《小团圆媳妇之死》、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叶圣陶《苏州园林》、老舍《济南的冬天》《骆驼祥子》《北京的春节》、巴金《日》《月》《小狗包弟》《家》、沈从文《云南的歌会》《边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孙犁《芦花荡》《山地回忆》《荷花淀》、曹禺《日出》《雷雨》、冰心《观舞记》《谈生命》《忆读书》《荷叶母亲》、朱自清《春》《背影》《荷塘月色》、郁达夫《故都的秋》、林语堂《动人的北平》、钱钟书《谈中国诗》、杨绛《老王》、张爱玲《更衣记》、林海音《城南旧事》、梁实秋《鸟》、郑振铎《猫》、丰子恺《竹影》《山中避雨》《杨柳》、夏衍《包身工》、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余秋雨《都江堰》《信客》、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埃菲尔铁塔沉思》

2、外国文学

外国古代文学:荷马《伊利亚特》《奥赛罗》、伊索寓言、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拉伯雷《巨人传》、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莫里哀《悭吝人》《莫里哀与<伪君子>》

18世纪文学:法国(卢梭、布封《马》)、英国(笛福《鲁滨逊漂流记》《荒岛余生》、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德国(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二裂银杏叶》、席勒)

19世纪文学:法国(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巴黎圣母院》、大仲马、小仲马《茶花女》、巴尔扎克《高老头》、莫泊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的叔叔于勒》《项链》、司汤达、福楼拜、波德莱尔《应和》、凡尔纳《海底两万里》、罗曼罗兰《名人传》);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哈代、雪莱《西风颂》、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俄国(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致大海》、果戈里《钦差大臣》、列夫托尔斯泰《娜塔莎》、契诃夫《变色龙》《装在套子里面的人》、屠格涅夫《蔚蓝的王国》);美国(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麦琪的礼物》);安徒生《皇帝的新装》、易卜生

20世纪文学:法国(萨特、贝克特《等待戈多》、法布尔《昆虫记》);俄国(高尔基《童年》《海燕》、奥斯特罗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美国(海明威《别了,武器》《老人与海》、艾略特《窗前晨景》、海伦凯勒《再塑生命》);其他(卡夫卡《变形记》、马尔克斯、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

亚非文学:《一千零一夜》、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奴性》、泰戈尔《金色花》《纸船》、川端康成《父母的心》《花未眠》

(2)知识拓展

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超考纲):柳青、杨沫、梁斌、郭小川、魏巍、牛汉、贺敬之、杨朔、何其芳、刘心武、席慕蓉、冯骥才、张承志、王蒙、路遥、贾平凹、陈忠实、宗璞、沈石溪、王安忆、余华、莫言、毕淑敏、顾城、汪曾祺

篇2:初中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中外文学)

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本文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述了山市的美景。

22、《羚羊木雕》张之路,著名作家。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魔表》《傻鸭子欧巴儿》。话剧:《双龙花盆》。童话剧:《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

以“羚羊木雕”为线索, 通过“查问木雕——赠送木雕——取回木雕”几个情节,表现了一家人不同的心态,并提出疑问:要木雕还是要友情。要不要取回木雕是整个事件的高潮和矛盾的焦点。

21、《风筝》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

散文诗集:《野草》;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小说集:《呐喊》《彷徨》

中篇小说:《阿Q正传》;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

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

书信集:《两地书》;

反驳文《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吗》、《墓碣》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围绕“风筝”叙写了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精神上的压制,表现了作者的自我剖析精神和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

23、《散步》作者:莫怀戚,重庆作家。著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以时间顺序叙写散步的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昭示中年人应肩负起承前启后的责任,给人以深刻启示。

24、诗两首

①《金色花》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诗集:《暮歌》《晨歌》《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

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皇后》《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

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

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19获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花》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展开三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寄寓了母子情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②《纸船》冰心1900~)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原名谢婉莹,,主要作品短篇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往事》等,她的散文,委婉、秀丽、清新、自成一家,被人称为“冰心体”或“闺秀体”。

《纸船》采用托物寄情的手法,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文中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2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选自南朝宋时刘义庆组织人员编写的《世说新语》,它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共8卷,分为德行、言语、文学、政事等36门。本文编入“言语”门。通过谢太傅一家雪后赏景的故事,对才女谢道韫给予了有力的赞赏。谢朗的诗形象地写出了雪落的颜色和姿态;而谢道韫的诗在追求形似的同时,更注重了神似,有深刻的意象。《陈太丘与友期》记陈记七岁时的故事,表现了他的聪慧,但主要是写了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和“无礼”为全篇核心。

26、《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有:《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夜莺》、《海的女儿》、《拇指姑娘》、《白雪公主》、《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27、《郭沫若诗两首》。郭沫若 (1892~1978) 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历史话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等,另还写有诗集《战声》《蜩螗集》《女神》,历史论著《甲申三百年祭》《青铜时代》等。学术论著《李白与杜甫》等。现有《沫若文集》行世。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在写法和风格上和《天上的街市》很相似,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向往。这首诗立足“静夜”,描绘月光、松树、疏星等景物,展开联想,有一位鲛人在天河岸边对着月夜无声地流下了珍珠泪。寄托诗人的失望情绪,隐含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8、《女娲造人》袁珂—《神话故事新编》: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文中处处充满了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金波作品精选》——金波: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文章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启示我们都应该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30、伊索寓言

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伊索——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对盲目自高自大的赫耳墨斯进行了讽刺,告诉我们要重视事物的本质,不能爱慕虚荣;

②《蚊子和狮子》则提醒我们,取得成绩后不要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③《智子疑邻》——《韩非子·说难》——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都未被采纳。后来,他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著有《韩非子》一书,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提醒我们不能根据亲疏远近去判断人和事情,不能心存偏见。】

篇3:初中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中外文学)

今天谈谈语文知识的积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积累:

一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它包括的音、形、义的掌握, 词语的意思和运用, 名家名篇的了解, 精彩词语的记忆, 经典篇目及诗词的背诵等等。对于这些知识, 教师应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定势, 只要读一篇文章, 就必然完成以上几方面的知识积累。并且定期进行分类、总结和进一步运用。久而久之, 学生不仅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知识, 知识面也越来越广, 为以后的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语文基本知识的积累。这一方面涵盖的内容比较广, 就初中而言, 教学中应贯穿以下几点:

首先, 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特色及阅读方法。比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文体写作目的、表达方式、语言特点、写作方法的各不相同。学生只有在理解掌握的前提下, 才能自由运用, 才能针对不同的文体“说不同的话”, 否则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要想让学生掌握就必须在新授过程中和阅读实践中让学生重视这方面知识的比较和积累。

其次, 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有规律的题型及答法。语文知识面儿广, 内容灵活, 但其中也有很多不变的东西, 只要掌握这些“不变”在阅读中就可应“万变”。比如, 文中运用了对比, 其作用就是为了突出;记叙文中的议论就是为了点名某种意义, 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遇到反问句无非是为了语气、语意上的强调;看到比喻的修辞手法不是生动形象的描写, 就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再次, 在阅读实践中积累阅读方法。要让学生学会读书, 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读法。比如在速读中采用三步阅读法:读清、读懂、读出收获。读清就是抓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读懂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过;读出收获就是总结此文各方面的特点和学生读后的心得。

三是写作素材的积累。叶老曾说:“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为有源头活水来”就必须重视素材的积累。如何进行积累呢?

一是靠书本积累, 即经常组织学生读书看报, 读时进行摘抄, 读后写心得、赏析、联想等, 并相互交流, 定期进行积累的评比和展示活动。

二是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即让学生深入地生活, 观察生活, 从而认识生活, 感悟生活, 从中获得直接的生活材料。

由此写出的文章常常是情真意切、枝丰叶茂、自然流畅的。如果长期坚持积累, 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局面定会改观了。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长期积累, 学生既有了知识的积淀, 又能自然地突破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一些难题。因此在语文学科的知识积累非常重要, 既要注重课堂积累, 也要注重课外积累。

篇4:语文学科呼唤文学情感教育

高考指挥棒下的语文文学教学,更多是强调了文本分析的科学性,因有了科学性的条条框框的文本细节点分析,就踩到了考试答题的得分点。但如此,忽略的恰恰是文本的人文情感性体悟。没有感悟体验的语文教学,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学生没有情感积累的语文课,亦是遗憾。对于屈原的忧国忧民、李白的豪放不羁、王维的飘逸空灵、李清照的婉约清秀、苏轼的豪放豁达等,学生了解多少,而了解不透又何来的感化内心情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的深深离情、《边城》里那唯美清静的画面美和那种至纯至真的祖孙情乡里情、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灯火阑珊处”美丽的“那人”身影等,学生又品味得多少,同样,品味不得,文本不透,文学的美、透露的情无从知晓。我经常跟学生讲,这个社会是情感丰富的世界,我们不能孤立的活着,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理解,人与社会的相处也需要适当的周旋与包容。一个薄情寡义、眼界狭窄的人在这个集体中必是不讨巧,唯有以自己的“多情”来理解生活的丰富多彩才能感知更多的幸福。只是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很有限,情感经历也很有限,我们可以通过文学来积淀自身的情感,积淀自身的涵养。我们没有办法经历千万种情谊,但可以阅历千万种人生情态。

基于以上意义体现,文学教育应回归春天。文学有情感、情境、情理,所谓入情才能入境,入境才能品理。

一、诵读中入情

“所谓诵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文学因其文字特有的潜含韵律节奏,字词含情含理,正确的诵读可快速帮助学生找到文本的情感基调,从而为后边的情感鉴赏情感积淀打好基础。如何指导诵读?以下原则可以尝试:(1)指导诵读要有层次性。不论你安排几个诵读过程,每个过程应该有个明确的目标。最好能按学生的认知能力,由易到难,设计指导的步骤。初读,学习把握节奏;再读把握语言;进一步读,要读出体会。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带着目标诵读,读出了进步,成就感就可以慢慢的建立。老师的指导点拨不能笼统,也不能“一条龙”服务。(2)指导诵读要注意趣味性。所谓的趣味性是要注意读的形式指导。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诵读心理的激励方式。朗读方式可以多样性,如范读、领读、齐读、分工读、配乐朗读等多种,使朗读的过程丰富多彩而更有针对性。形式多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尝试心理。比如,配乐朗诵,有些学生会很觉得很新鲜。音乐与文字的结合,到底是个什么效果?我能否跟上调?这些心理都会催促学生的行动。(3)诵读文本的启发性。“《相信未来》中食指关注的不是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整个民族的兴衰荣辱;洋溢的不光是滴血的呼唤,更是含泪的微笑、顽强奋进的生命之歌。”这正是诵读文本的启发性体现。我们告诉学生,有些情感,我们可能没有机会经历,但我们有机会体验。读出文字的真意,读出作者的真情,读出你的真心,然后将这种体悟内化,成为心志的又一积淀。

二、在对话中入境

一是“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贴近文本中透露出的情感,和文本实施面对面的对话形态意义,并获得精神的提升,共同建构起文本精神大厦。学生和文本对话,学生在真实的阅读中,直面文本,透视文本。有了对话,其实就是准备了一个沟通的情景。对话文本的疑难、文本的矛盾点、文本的观点态度情感指向等,这样,读者和文本之间就有了这些小小的桥梁,这些沟通的渠道。

二是“与作者的对话”,作者在文本写作中总会有所预设,与作者对话,一面是与其中的预设对话,一面是与作者的写作背景、出发点对话。每种文字的呈现总有呈现存在的理由,文字言志,文字传情。对话作者,也是铺垫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有了化解距离的环境铺设,文学的内涵精神的品悟,也变得顺理成章。

三、在经典中品味

一部部文学作品是一个个生活的影子。它们都是沉甸甸的生活积累。阅读文学,感受那方不同寻常的生活。同时,我们要用阅读中的感知和积累,审视生活的真善美、丑恶伪,重新打造新生活。写作,是很好的将文学积淀回馈于生活的路子。鼓励学生创作,把所感所知所记转移到自己文字的创作,如此一来,文学的价值得到了延伸。文学的永恒价值就在于能够将经典的艺术用于新的文学创作,并有所思考和创新。

进行良好的文学教育,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教师要有广博的文化底蕴,要广收并蓄,能旁征博引。授予学生的东西,也是教师自己人文精神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广收博采,自成一家,形成自己对生命、生活、历史、社会的独特理解;要有正确的审美情趣,以美激情,以美发辞,以美育德,以美立人,通过富有美感的教育过程,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对学生情感与智慧的滋养和润泽。

在我们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灵感的时候,只有文学可以弥补我们信息获取不足或是内涵缺失的遗憾。虽然有些文字离我们很久远,但迁移的是时间,文字并没有褪色;虽然有些情感与我们有代沟,但隔阂的是年岁,情感并没有变异。那段文字,也许是作者的心声,也许是社会的呐喊,你要相信它的存在,相信那一腔“人之常情”。

篇5:初中语文教材分析与学科知识构建

更新观念,正确解读文本

现行初中语文教教材有很多值得赞赏的地方,在选材上也有了很大改进,但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我觉得所选题材贴近农村生活的仍很少。不同时代的学生,不同地区生活的学生,同一地区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他们在解读初中语文教材时也就会存在不同的解读结果,我们应当肯定这一现实。

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注重解读过程。由于教师、学生和文本作者所处 社会生活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体验也有所不同。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而不应追求对文本理解、体验的相同或相似,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体现,是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体现。所以,教师不要老是执著于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验强制灌输给学生,试图去矫正学生的所谓曲解。另外,我认为还应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理解、体验文本的过程,教师可以讲解自己对文本理解、体验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中去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我认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其次,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现代社会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快和增大。在一个国家之内,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理论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标志。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必须尊重文本解读的多元化。

再次,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这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从而提高对文学文本的解读能力。

篇6:初中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中外文学)

1.记叙文(文体知 识和文学体裁常识 一.文体知识 1.记叙文

(1)特点: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他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 定中心。

(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的情 况下,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可以省略。

(3)分类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 影》。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 《猫》。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紫藤萝瀑布》。

(4)方法 ①叙述:对事物原委、事末做直接的介绍、说明和交代,是基本的表达 方式。②描写:对人、事、物、景作具体、形象的刻画。a.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b.景物描写:交代环境、烘托气氛、抒发情感 c.细节描写:具体生动③夹叙夹议:记叙或描写中穿插分析或评论。④抒情:对感受和感情的书法和表达。a.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b.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5)叙述方式 ①顺序记叙: a.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如《一面》 b.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c.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②倒叙 a.先写结局,再追述事情的经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b.把后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写。c.作用:埋下伏笔,突出重点,增强表现力。③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件的叙述,如《同 志的信任》。

2.说明文

(1)定义:以说明文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用简明、准 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2)特点 ①内容上的知识性、科学性 ②结构上的条序性③语言上的简明性

(3)分类 ①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事理说明文(阐述事理)平实性说明文 ②按照表现手法的不同 文艺性说明文

(4)说明对象 事物——事物说明文 事理——事理说明文(5)说明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时间顺序 介绍产品的制作过程和工艺流程 事物的内部结构 空间顺序 建筑物的方位、布局 从现象到本质 从整体到部分 从原因到结果 从概括到具体 从特点到用途 由浅到深 由近到远 由已知到未知 由具体到抽象逻辑顺序认识顺序

(6)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引资料、作诠释、摹状貌等。

(7)说明语言平实 生动

3.议论文

(1)定义: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 理的文章体裁。(2)

特点 内容具体有理论性 结构具有逻辑性 语言具有概括性 政治论文 广义的议论文 分类 按论证方式分 学术论文 立论 驳论(4)要素

①论点:是作者所议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a.符合客观实际,表意正确 b.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特点 c.具有鲜明性 d.必须新颖独特 e.可以多侧面思考和分析 ②论据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分层论证 引申论证(5)论证

论证地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6)最基本的结构 结构 其他 纵式 横式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7)语言

抽象性 概括性 严密性 准确、中肯、鲜明

4.应用文 应用文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应用的文体,如公文、书信、广告、契据等。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 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 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 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

二.文学体裁常识 1.小说(1)小说的概念及三个要素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 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简称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小说所刻画的 人物被称为 “典型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有: 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起着展示人物性 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场景,或用以烘托气氛,或 表现人物感情,或推动人物情节发展等。

(2)小说的分类 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 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古代小说题材: ①志怪小说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 话和传说,如《搜神记》。②轶事小说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淡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的 一种小说。③传奇小说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其源出于六朝“志怪”,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文短篇小说,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 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④话本小说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 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用于传授他人。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⑤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 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做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 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 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⑥谴责小说以揭露社会弊病,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 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⑦演义小说是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

(3)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 中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2.散文(1)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篇幅短 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能够迅速的反映现实生活。

(2)散文的分类 叙事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在表现手法上,以记叙 为主,见有抒情成分。抒情散文,即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是直抒胸臆法。议论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这种说理常借助生动的事例、形象的 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表达,文学色彩较浓。(3)散文的特点 ①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指取材十分广泛,联想丰富,不受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 “神不散”指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②意境深邃。“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文章所借助的某种 形象。作者只有使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达到有机融合,才能使 散文的主题深刻。③语言凝练。散文的语言清新隽永,充满诗情画意,又简明而生动、言近而旨远,往往带有哲理。④表现手法灵活,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以夹叙夹议,状物写景。

3.戏剧(1)戏剧和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一 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成,也常专 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话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 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2)戏剧文学的内容我们在初中阶段所讲的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体指的就是剧 本。它分为舞台提示和人物语言。①舞台提示。这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 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及人物、心理情绪、动 作、上下场等,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等 多种作用。②人物语言。即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3)戏剧的种类 ①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②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③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④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戏剧和正剧。(4)戏剧的特点 ①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事件高度集中的原则; ②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③剧本主要运用人物语言来塑造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语言 具有口语化、动作化。(5)元杂剧 元杂剧包括散曲和杂剧。①散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分小令、套数二种,小令是一只单调的曲,简短精 炼,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连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 “套曲”。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 的情节、事迹、或夹叙夹议。②杂剧 包括音乐、歌舞的综合艺术,分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曲词由散曲中的套曲组成,供演员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独唱,其他演员 只有对白。科介是动作、表情。结构上是“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说,明或介绍人物,联系情节的。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 的自然段落。

4.诗歌(1)诗歌的概念 诗歌是我国最早是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民的劳动呼声,是 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凝练 的语言、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集中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一般以“行”为单位,分行排列。(2)诗歌的基本特点 ①高度的概括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诗歌充分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 ③形象性,诗歌借助丰富的想象,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表 达思想感情; ④诗歌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3)诗歌的分类按题材田园诗 山水诗 讽喻诗 叙事诗:通过对具体的生活画面的描绘,来抒发诗 人的思想感情 抒情诗: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 说理诗:主要是借助景物描写来阐述深刻的道理 律诗 格律诗 绝句 按内容 诗 歌

按表达方式

自由诗 散文诗:主要是借助景物描写来阐述深刻的道理 文人创作

按作者身份 民歌民谣 四言古诗:出现最早(《诗经》)古体诗 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七言诗: 成熟于唐代(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 “行” “歌行” “引” “曲” “吟”等名称 绝句近体诗(成于唐代)五言绝句(王之涣 《登鹳雀楼》)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五言律诗(杜甫《春望》)七言律诗(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排律(白居易《长恨歌》)古 体 诗

中 国 古 典 诗 歌 律诗

词(又称“诗余” “长短句”)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 两宋成就最高 小令(短小的曲子)马致远(《天 净沙·秋思》)套数(散曲)(睢景臣《高祖还 乡》)杂剧(是供演出的剧本)传奇

曲(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 散文 戏剧

(4)诗歌意象

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诗人往往对月亮思亲,引发离愁别绪和思想之愁,如“举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张九 龄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等等。

月亮在中国古代诗歌里水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云 代指游子、漂泊,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柳树 古诗中以折柳表惜别。由于“柳”和“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这一习俗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柳永在《雨霖铃》 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股 脑儿倾吐出来。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如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 桐,深院锁清秋。”

梅花 梅花在严寒最先开放,然后引发百花散出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 与赞颂。宋人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的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 : 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 眷念之情。

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它是一种不祥的鸟,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情联系在一起。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

鸿雁 书信,对亲人的思念。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 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回家。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 歇。”还未直接描写离别,“凄凄惨惨戚戚”之感以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 的气氛。鸳鸯 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郦道元《小经注·三峡》中渔者歌曰: “巴东 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情绪。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 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 之涣《凉州曲》“羌笛无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琴瑟 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又《小 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 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

5.古代文学体裁集释

(1)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 “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 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辞藻、对偶、押韵的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 的过渡,叫“骚赋” ;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魏晋以 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 赋” ;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 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2)骈文 这种文体,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 行于隋唐。唐初仍沿袭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气势”,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 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骈文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 “四六文”,讲究平仄、用典和藻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 思书》。(3)古文 指以文言文所写的散体文,别于骈文而言。唐代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 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冰城散体文为古文,后用 为散文的专称。

(4)古代议论文体 ①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贾谊《过 秦论》、苏洵《六国论》属于此。②说: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它与“论” 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其内容大多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很讲究文采。柳宗元的《捕蛇者 说》就具有这些特点,还有韩愈的《马说》 《师说》。

(5)记 ①杂记 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但不多加以议论的散文题材。

它包括以下两类: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如《小石潭记》。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 富,有历史掌故、轶闻逸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学考 证、读书杂技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 《梦溪笔谈》就属这种文体。②游记 记述游览经历和地方风光的作品。它可以描写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也可以记叙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风土人情。笔调清新,形象生 动,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③碑记 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立体,如《五人墓碑即》。④传记(记事)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我国古代的传记可分两类:一类是历史传记。作者一般是以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撰写,实录 成分多,虚构成分少,被称为史传文学。史传可分为如下几类: 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世家:主要叙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 国家的。另一类是文学传记。它通过如实地叙述人物的经历,刻画出人物鲜明的 思想性格,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6)赠序 古代送别时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称为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 勉励之辞,如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生序》。

(7)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 “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 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有的序跋还包括对作家作品 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 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介绍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 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序跋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有的则是由别人或编 者写的。(8)铭 古代刻在器物商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学叫“铭”。铭文,一般 都押韵,多用排比句、对偶句。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 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9)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 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仪,是有 : 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 执议。” ①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②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③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 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④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7:初中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中外文学)

1、人物

2、情节

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篇8:初中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中外文学)

一、“文化精神”在语文外籍文学作品学习过程中的分析研究

(一) 学生精神构建的需要

高中阶段学生当前正处在不稳定时期, 在身心发展方面不够平衡, 然而, 这一时期对学生日后生活、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旨在为学生树立起正确价值观念。因而, 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一定外国文化精神, 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学习外国先进精神, 最终达到完善自我、完善我国精神文化这一目的。中国与西方在教育模式方面有着较大区别, 中国教育注重应试教育, 教师、学生、家长将精力都投向了学生知识积累上, 对学生创造能力、生活技能并未引起高度重视, 这就导致了学生千篇一律这一特点, 在思想上缺乏独立性;在行动上不具备奔放性。然而, 在西方国家教育中, 教师、家长对学生生活能力、适应能力引起了高度重视, 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团队合作意识, 所以语文教学中外籍文学作品需要充分吸收优秀文化精神。

例如, 《荷马史诗》这部作品带领学生走入了时空隧道, 回到了古希腊战场, 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西方文明的起源, 在这里, 学生领略到了众多优秀品质, 如人文主义、英雄主义等。又如, 《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让学生体会到了美丑, 对善恶亦有了正确把握;《安徒生童话》这部作品让学生明白了何为同情, 何为善良。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文化教育过程中受到文化精神的洗礼, 深刻去领会西方先进文化, 进而发现其中的优秀人格品质, 促使学生在日后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都有勇气去面对。

(二) 文化发展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 愈来愈多的西方文化、产品涌入中国市场, 若是无条件去接受西方一切则是可悲的。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条件之下, 使得文化也超越国界, 逐渐在全球流动, 愈来愈多的学生发现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因而, 日渐忽略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应当持有清醒头脑, 对西方文化强调批判性地接受, 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假、恶、丑。

一个国家在文化发展方面应当以别的国家文化发展作为参考依据, 与自身感知、自我异化有着密切联系。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其他国家文化发展过程中看到自身不足之处, 同时, 还要依据别人眼中的自我进行不断反思、发展,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构建新的文化、文化人格, 让学生学习西方文化旨在借鉴西方文化的成功经验, 对中华文化进行适当创新。

(三) 高中阶段语文课程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等特点, 高中阶段语文教科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着较为深刻的文化精神, 这在学生人格塑造方面、价值观念形成方面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语文课程学习与其他学科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具有灵活多变、独特等特点, 课堂中所设计的领域比较广, 高中阶段的每篇经典文章, 有的是描绘了奇人异事、有的是一段有着特殊意义历史图景。总而言之, 语文学习包罗万象, 在学生心灵陶冶方面、意志品格锻炼方面都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应当将中西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对比分析, 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挖掘西方文化优越性, 发现当前我国亟待改进之处, 进而不断推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改革。在外籍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优秀文化精神, 例如, 西方具有热情奔放、敢于探索、科学民主等特点, 以博爱、宽容作为信条, 坚持个性的自由开放。同时, 凭借一种包容、接受姿态不断吸收优秀文化。

(四)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外籍文学作品的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其中涵盖了现世精神、个人主义, 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 有篇课文是《堂吉诃德》, 作品所刻画人物就十分具有人文主义这一特点, 同时, 作品还反映了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除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主人公在行为方面虽然可笑, 然而, 追求真理、同情弱者、直面困难等优秀品质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 这正是一个伟大且崇高的人文主义者。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 在一个表面荒诞人物后面, 作者其实是在塑造全新人文主义形象。人文主义主张个人自由以及个性解放, 在文章当中, 人文主义同时还反映了对神权、封建王权的不满。例如, 主人公认为应当将封建等级观念破除, 君主若是无能, 就可降成平民, 平民如若有实力也可升为君主。倘若区分人贵贱, 关键处不是地位血统, 而要看个人在品德方面是否高尚。

二、结语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外籍文学作品对学生日后生活、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而, 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应当对文章中的西方文化精神进行充分挖掘,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深入比较, 从当前教学趋势来看, 外籍文学作品在数量方面愈来愈多, 所以教师需要对西方文学进行适当梳理, 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摘要: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外籍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十分丰富, 在世界文化资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外籍文学作品在给学生带来知识的同时, 也给学生提供了精神食粮, 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了直接影响。本文对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外籍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精神”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 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外籍文学作品,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谷茜.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文化精神的渗透[J].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2]冯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突出外国文学作品人文精神的必要性[J].职业教育, 2012 (15) .

篇9:初中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中外文学)

【5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名著阅读(6分)

(1)下列表述错误的一句是()(2分)

A.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十篇回忆性散文。

B.《骆驼祥子》中通过祥子从健壮、朴实、充满生气的小伙子变成麻木、狡猾、吃喝嫖赌的行尸走肉,作者无情地批判了这个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D.《朝花夕拾》中的《无常》既讽刺了庸医,也批判了封建主义的孝道,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人道主义观念。

(2)选择一个情节进行简述。A《拳打镇关西》B《智取星辰钢》(4分)

【答案】(1)D(2)略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近代文学 【解析】

试题分析: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D项对《无常》的内容解读是错误的,此文是说“鬼”比社会上一些人好,以“鬼”贬人。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是指今天的人民大众。

B.《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稿,文中用了大量的事实论证了乐业比敬业重要的观点。C.《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宋,当时的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派的代表。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

试题分析:深入地论述了什么是敬业,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所以B项有误。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观沧海》是一首乐府体四言诗,作者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B.《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它以母爱、童真、自然为主题,净化了许多读者的心灵。

C.《山市》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作品,世称“聊斋先生”,柳泉居士。

D.老舍,原名舒庆春,他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还有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

试题分析:蒲松龄的是清代小说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点评: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4.走进名人,了解名著。

【小题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

》,作者是

原名

,我们在上学期学过他的一篇文章《

【小题2】《童年》是苏联作家

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

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其他两部为《

》、《

》。

【答案】

【小题1】《朝花夕拾》,鲁迅,周树人,《风筝》 【小题1】高尔基,阿廖沙,《在人间》、《我的大学》。【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5.诗歌赏析。

品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小题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1分)

【小题2】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1分)

【答案】 【小题1】写出塞外奇异(壮阔)的风光;反映宋军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阙抒情作铺垫(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满分)

【小题1】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情。【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词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鉴赏诗句一般的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鉴赏时结合具体的诗句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结合诗歌的内容以及诗歌的时代背景来体会情感即可。

6.名著回顾(6分)

【小题1】《老人与海》是 写的一篇中篇小说,它记叙的是一位老年古巴渔夫,古巴老渔夫 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

【小题2】写出《伊索寓言》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说说它的寓意。我最喜欢 的故事,它的寓意是

【答案】

【小题1】《老人与海》

评分标准:前四空每两空1分,最后一空1分,共3分。海明威 圣地亚哥 大马林鱼 鲨鱼

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小题1】《伊索寓言》 评分标准:每空1分。答案示例:

蚂蚁和蝉:好逸恶劳的人的结局往往是可悲的。

两只口袋:人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却无视自身的缺点。

驴和狼: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 原文意在褒扬骗蠕,钱钟书反向类比,引申讥讽一种四面逞能、炫耀他人,实际在掩饰无能的文化人的卑俗心态。乌龟和老鹰:一切事物都要有顺其自然.。

马和驴:人本该互相帮助,否则伙伴倒地身亡,担子就会加在自己身上。狐狸和狗:骗子的伎俩总会被人识破的。衔肉的狗:做人不要贪得无厌。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外国文学 【解析】略

7.爱的纪念

——《让世界充满爱》

当你呱呱坠地时,便被爱的海洋包围。母爱深厚温暖,让你如沐春风;手足之爱,血浓于水,伴你一生一世;朋友之爱,愉快默契,心灵相通;恋人之爱,热烈缠绵,铭心刻骨。此外,还有师生之爱、社会之爱、人类之爱等等。你收获了爱,当然要加倍回报。己所欲,施与人。让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成为爱的纪念日,让每个人都为之而歌唱。现在,我们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写下爱的颂歌。请绽放你的笑脸,伸出你的双手,随我来吧。

【小题1】请分别写出5句有关“爱”的成语和俗语。例如:成语“爱屋及乌”“爱不释手”。俗语“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小题2】请写出5句有关“爱”的诗词名句。例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小题3】请举出古今中外爱情悲、喜剧的喜剧(或小说)各5部。例如:《威尼斯商人》(喜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悲剧)喜剧: 悲剧: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词语 【解析】

此类型的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积累关于爱的词语、诗词名句、古今中外爱情悲、喜剧的喜剧,牢记其关键情节。

8.下列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 《雨说》--抒情诗--郑愁予--台湾诗人

B 《敬业与乐业》--演讲稿--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C 《武陵春》--宋词--李清照--豪放派诗人 D 《望江南》—唐词--温庭筠--花间派诗人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略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4分)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呜。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②噭:同“叫”。【小题1】概括引发诗人思乡的事由。(2分)

【小题2】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全诗。B.颈联以“烟断”、“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乡思之愁。D.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犷、直抒胸臆。

【答案】【小题1】异乡孤征(意思相同酌情给分)(2分)【小题2】D(2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略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东 坡(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小题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2 分)【小题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小题1】清幽,宁静(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这里。“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从“月色清”“野人行”可看出东坡清幽、寂静的环境特点。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

试题分析: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是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此处表达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对居住与躬耕的东坡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阅读陆游的《夜泊水村》一诗,完成问题。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①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②。【注】

①老子:等于说老夫,诗人自称。②汀:水边平地,小洲。

【小题1】首联运用的典故“燕然未勒”,意思是,范仲淹《渔家傲》中含有这个典故的句子是

【小题2】请选择合适的角度赏析“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小题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B.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无所作为的达官 贵人的指斥。

C.尾联点破诗歌题面,想像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痛苦之情。D.全诗写出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

【答案】

【小题1】没有为国家建功立业(“战事未平,功名未立。”或“没有打胜仗,把功绩刻下来”均可)燕然未勒归无计(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示例一: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流逝与夙愿难偿的矛盾。示例二:“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示例三:直抒胸臆,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小题3】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第一问考查的诗句中词语的意思。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第二问考查的是诗句的内容,含有典故的是燕然未勒归无计,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小题2】赏析句子,要从内容、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评析,要点析其中生动的字词,说明其精妙的作用。本题可从对仗、用词、抒发情感等角度赏析。

【小题3】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理解。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根据选项,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判断正误。C中尾联中所写景色是诗人看到的,并非想像,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不是直接抒情。C错,故选C。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小题1】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是出自苏联小说 《 》,这是书中主人公 对生命的诠释。

【小题2】某校文学社团决定举办“读名著,谈感受”的一系列活动。其活动之一就是围绕上面这一小说主人公的名言召开一个题为“生命的价值”的小型研讨会。请你为主持人拟一段研讨会的开场白。(不少于40字)

【答案】

【小题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小题2】要有称呼,问候语,内容能围绕主题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作者、国籍,作品的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开场白的特点: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13.古诗文名句填空: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歌行》)(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3)晴川历历汉阳树。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

(4)《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端庄自重的句子是:。(5)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主人所交往之人皆博学高雅的句子是:。(6)这次考试是你人生路上需要翻越的一座山峰。认准目标,全力以赴,你一定能体会到杜甫《望岳》中“,”的豪迈。祝你成功!

【答案】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3)芳草萋萋鹦鹉洲。烟波江上使人愁。(4)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赠柳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小题1】、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 ___”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2分)

【小题2】、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2分)【小题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2分)

【答案】 【小题1】留 / 柳

【小题1】柳花怒放,象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小题1】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略

15.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小题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小题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小题1】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小题2】时值深秋,万木凋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号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这句诗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非常形象,将敌军比作黑云,直逼城墙,危城似乎要被摧垮,渲染了一幅紧张的战事画面,同时与后句形成对比,突出了一名保家卫国战士的崇高辉煌。此题要答出修辞手法及其在诗句中的意义。

上一篇:中央电大2012年1月中级财务会计一试卷及答案下一篇:史志档案办公室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