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培训总结

2024-08-0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培训总结(精选6篇)

篇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培训总结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培训总结 海南省体育学科专家组团队庞耀琴、林道球、陈明

执笔:陈明

回顾十年《课程标准》改革,我省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经过十年试验,取得的进展和成就有目共睹,得到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理解与认同。尽管在试验前期曾经面临一些困惑,但在各级体育教研员、一线体育教师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努力下,不仅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而且也促进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反思与融合,推动着课程和教学的发展。

一、回顾十年《课程标准》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

1、广大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新变化

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诸多变化,最主要的变化表现为“健康第一”“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育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这几个核心观念得到了共识并且深入人心。

这几个核心观念指向了教育观、学生观与知识观,即教师用什么样的教育观从事教育活动,用什么样的学生观与知识观教育学生,这些核心观念决定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质量。

实践证明,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观念、教学实践和学生变化是判断《课程标准》成效的基本指标,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才能不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

2、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体育教师,积累了众多优秀成果

观念决定行为。十年来,一大批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反思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研究、地方课程研究与实践、学校课程研究与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特别是在教学研究方面,从国家层面、省市层面直到学校层面围绕《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研究从未间断。贯彻《课程标准》也从当初的表浅到现在深入到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和评价如何落实到教师、教材、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要素的内在关系等方面。

3、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提高,学习方式有新的变化

课程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看学生是否受益。十年课改,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能动性、独立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真实主体,通过积极主动的投入、有效的学习、适宜的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能力不断提高。

十年课改取得的成绩是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艰苦探索、认真实践的结果,应该给与充分的肯定。

作为《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实践者和主力军,一线体育教师是对课程改革成效作出客观评价最有发言权的鉴定者。

无论《课程标准》在国家层面、地方层面还只是一种理想的设计,最终要靠体育教师创造性的把《课程标准》要求转化为促进中小学生发展的教学实践。

十年课改成果需要珍惜,更要下功夫梳理、总结,理清哪些是正确的,应该坚持;哪些是有待完善的,需要修正;哪些是错误的,应该汲取哪些经验教训,这是今后发展的基础。

二、回顾十年《课程标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标准》存在的主要不足

体育教师在执行《课程标准》过程中发现一些不足是正常的,这是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的动力。

《课程标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课程基本理念在国家层面确立了“目标统领内容”的思想,课程的目标按照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分水平建立了目标体系。但具体到各个领域和水平阶段的内容标准却很笼统、不便于操作;缺乏比较明确的课程内容,难以支撑起众多的课程目标。依据目标体系确立的评价体系可操作性不强。

2、具体操作层面中存在的不足(1)教学目标缩水

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往往十分关注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对体育知识与技能反而重视不够。

(2)教学内容偏向

田径的跑、跳、投,体操的基本内容,球类运动的基本技术等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内容。这些基本内容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教学过程琐碎

体育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体育教学内容之间的对话过程。有的体育教师不是去认真钻研教材,不去精心选择教学的切入点,不去设计教学的最佳路径,而是将教材内容机械地肢解成若干个问题,满堂讲解示范、满堂问答、满堂硬灌。

(4)教学方式困惑

《体育与健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讨论、练习多了;教师的示范时间少了,学生自主学练的时间多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少了,学生的创新动作多了。这些展示了师生在教学方式上的变化,也引起了教师的困惑。

(5)教学情境闹腾

体育课堂教学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情境,如果一节课中教学情境过分晃动,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在新课改中片面强调课堂气氛的现象极为常见,这种过于闹腾的教学情境,学生怎能走进体育教学中去。

(6)三基实践浮泛

体育课中最主要的活动是学生的自主身体实践活动。然而,现今的体育教学,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似乎已经被边缘化了。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引起关注的若干重要问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学科中的渗透 修订《标准》时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突出了体育的育人价值,避免教师和学生们把体育简单的理解为仅仅是增强学生体质。

2、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巩固和深化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管;体育课程从知识本位、教师本位向能力本位、学生本位转化;教师与学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学习的意义及体育的育人功能;多元评价对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等。

3、合理的设计课程内容、科学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修订稿坚持体育课程内容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和三级课程管理的原则,对课程内容采取了较有弹性的规定,并要求各地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实施计划,适当减少运动技能学习的难度和范围,保证体育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采取更灵活生动的教学策略和犯非法,保证更多的学生从体育学习中切实受益。

4、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学习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

修订稿进一步加强了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关注,突出了对水平一、二阶段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的关注;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各个水平的分目标设计中,也都十分注意保持目标、内容的循序渐进和前后连续。

5、与本学科相关的热点问题 a、关于运动技能教学:

在修订时非常注意用更明确的语言表达对运动技能学习意义的说明,并在目标和内容部分适当地增加了对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例举说明

b、关于运动兴趣:

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不恰当的体育教学是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对体育课的负面情绪是多数学生成年后脱离体育的重要原因。在《标准》中我们依然将重视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作为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保留下来。

c关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 对现代教学方法的不理解根源恰恰是因为对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理解和运用得不到位、不熟练,绝不是“现代教学方法”本身的问题;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既不是相互对立的,但也不是简单的互为补充关系;修订稿进一步强调现代教学方法的重要价值,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建议。

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原则

1、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从广泛征求意见的调查结果来看,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是得到大多数学生和体育教师拥护的。因此,修订中必须继续坚持《标准》(实验稿)所确定的指导思想、课程理念和框架结构等。

2、坚持《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性文件的思想

1)《标准》是具有引领性和方向性的指导性文件,既符合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级课程管理”的精神,也符合我国各地区和城乡差异很大的实际情况,同时还顺应了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大趋势。

2)《标准》作为国家性的指导性文件,不可能、也不应该过多地涉及过于具体的课堂教学问题,具体的课堂教学问题应由《课程标准解读》、《教学指南》、《质量标准》、教材、教学指导用书等资料来解决,同时一线教师应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需要,深入地进行思考和再设计。

3)为了更好地发挥《标准》对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在修订时亚注意针对一线教师的需要,对课程内容作更具体的描述,以利于教师们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学生们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3、在认真分析各类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标准》

标准在修订上主要根据实验十年来一线教师、教研员和专家提出的意见,在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正确建议基础上,深入的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

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的培训与学习体会

(一)把握体育新课程理念 更新教育教学思想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发出了新的呼唤,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在此背景下,体育新课程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重视学生的身体发展,而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体育新课程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不仅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而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需求,追求教与学的和谐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体育新课程提出了“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制定了有层次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学习内容的基本框架,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新课程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解决了体育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发挥了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体育新课程强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改变了过去那种样样都学,样样都不精的状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体育新课程重视学习评价的发展与激励功能,倡导内容多元、方法多样、主体多元的评价思想。等等。所有这些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加喜欢学习体育和参与运动,更好地从体育学习和活动中获益。

(二)熟悉新的教材内容,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评价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促成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学习呢?一般地讲,体育教师应熟悉新的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实施科学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1、精心处理教材,设计独具匠心。一堂好的体育与健康课要显现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如果一堂课中,体育教师只是机械的照搬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与设计,不仅不能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且也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2、体现课程理念,过程流畅自然。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环境,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体育教师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

3、激发学生情趣,课堂活泼有序。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看一堂好的体育与健康课必需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的体育与健康课应是体育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教学,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4、展示体育教师素质,塑造体育教师形象。新课程的实施,向体育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体育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这样的体育与健康课堂变得灵活多样。课堂上,教师除了应组织和谐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悦耳的语言、展现漂亮动作、呈现敏捷准确的思维外,还必需增加课堂情况的灵活应变、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知识背景的广泛引用等。

5、设计完美提问,思维延伸课外。这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研究那节课的内容,感觉回味无穷。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个性,使其能够主动地加入课堂教学中去。

(三)明确今后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

课程标准颁布后,课堂教学改革是今后课程改革的攻坚战。体育教师作为打好课堂教学改革攻坚战的主力军,只有了解课程教学改革全局才不至于迷失作战方向,才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扎实提高教学质量,不辜负时代和历史对我们的重托。应该明确,贯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定的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四)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老师努力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在教学中是具体的,体现在教学细节的方方面面。

比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等是否合理有效;

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语言是否清晰、感人,讲解内容是否精炼,示范、保护、帮助的时机和方法是否准确、恰到好处;

确定教学重点与解决学习难点是否合理有效,场地器材的设计是否妥当、安全;提问、设疑、引导、帮助是否把握好了时机和火候;

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节奏的把握、运动负荷控制等等,都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

因此,我认为适应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最基本的是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五)正视和改进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难以进行检查评价;目标没有体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目标过多,把四个方面的目标搬到一堂课上;在目标的书写表述上也不够规范。所以,我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应正视存在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细化课程目标”,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该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目标难度适宜”“是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体育与健康课要在保障学生身体健康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促进身心社健康发展。我们体育教师要术有专攻,要守土有责,做好自己的事,站好自己的岗。防止体育教学中的片面性、异化、低技术含量、低运动负荷等现象。

六、我们的期望 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期望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将有哪些收获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获得运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体表现为:掌握体育文化知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增强体能;进一步掌握体育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第二、逐步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具体又表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运动爱好与专长,培养积极的体育情感。第三、进一步提高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增进对健康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营养知识,懂得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第四、进一步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具体表现为:锻炼健美的体格,塑造强健的体魂;培养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形成善于合作和乐于助人的品质;为终身体育锻炼与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期望今后的体育与健康课除了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等,让我们所上的课最终要成为学生喜欢、乐此不疲、生动活泼、促进学生主动成长的、有生命的体育与健康课,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学练过程中练身体、动脑筋、学知识、懂原理、会方法、促发展上。

总之,让我们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培训与学习,学习和交流体育新课程理念,更好地把握与理解体育新课程精神,尽快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使自己在未来的体育教育教学中用新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让每一位学生真正从体育新课程中获得更大的益处,得到更好的发展。

让我们加强学习,不断交流,勤于实践,追求发展。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正确理解课程理念;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促进你我专业成长。排除误导,把握方向,树立信心,推进课改。

篇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培训总结

本次学习使我机会从各方面得到了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培训内容丰富,使我受益匪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把学习培训作简要总结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现代科学发展的社会中,努力建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科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形成健康和安全的良好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基本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课程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4、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根据不同地区的教学水平,根据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学科知识,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课前准备,设置好所需要的场地和器材,积极做好安全设施,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做好常规教育,做好准备活动,适应学生的身心健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发扬团结互助,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现代课堂教育要求我们相信学生的能力,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实践的余地,只有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和课堂教学的创新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有自信的学生。我们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创造条件、机会合理的把握学生的表现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篇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培训总结

一、《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课程内容的特点

1.《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具有表述课程内容的独特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 有观点说《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没有课程内容, 出现这样的观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因为《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与教学大纲在表述课程内容方面是不同的, 教学大纲主要是对一个个知识点的描述, 例如, 就体育教学大纲而言, 它不但规定了需要教篮球, 而且规定了篮球中应该教哪些具体的技术和战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课程内容的表述方式据笔者了解,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是一样的, 它不是对一个个具体知识点的描述, 即它不是对每一个运动项目中的一个个运动技术或战术的描述, 而是对某一运动项目提出明确的内容框架和学习要求, 即期望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在某一学习水平上最终要达到的程度, 例如,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学生在水平三阶段“基本掌握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如初步掌握小篮球、软式排球、小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短拍网球或其他新兴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至于某一运动项目中要教哪些具体的技术和战术, 完全由学校根据学生的运动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整体教学内容安排等来自行确定, 比如说, 同样是教篮球, 学生这方面基础好的学校在水平四就可以教跳投;学生这方面基础较差的学校, 就要从原地单手投篮开始教起。总体而言, 学校应该根据《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内容框架和学习要求, 结合学校的实际, 来整体规划某一运动项目到底应该教哪些技术和战术, 学生掌握到何种程度等。需知道, 义务教育阶段在运动技能方面要教田径类、球类、体操、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其他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等, 每一类中又有许多运动项目, 每一运动项目中又有许多的基本技术或战术, 而体育与健康教学时数按一年来算, 水平一~水平二每周4课时, 一年共144课时;水平三~水平四每周3课时, 一年共108课时。就这么多的课时, 如果什么项目都教, 某一项目中的运动技术都教, 那教师只能“蜻蜓点水”式的教学, 学生什么也不可能学会, 这就不符合《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所期望的“学会”和“基本掌握”的目标要求。

此外,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表述课程内容的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 即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是“捆绑”在一起来描述的, 即内容紧随目标, 这样既体现了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 又增强了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水平二运动技能方面是这样表述课程内容的, 见案例一。

案例一:课程内容的表述方式

学习目标:提高基本身体活动和完成体育游戏的能力。

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

完成多种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如在游戏活动中完成快速的曲线跑、合作跑、持物跑, 单、双脚连续向高和向远跳跃, 单、双手的投掷和抛物, 有速度要求的攀、爬、钻等基本身体活动动作。

2.《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重视规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有这样的观点说《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只重视灵活性而忽视规定性, 实际上, 是说课程内容部分没有规定内容。这是对《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不理解或误解, 或者沿袭《教学大纲》的思维方式看待《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及其课程内容。从宏观层面讲,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高度重视规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其规定性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学习方面、学习内容框架、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 例如,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等课程理念;要重视运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要重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要重视教学内容框架及要求;要重视教学方式多样化以及学习评价多元化;要重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等。概括地讲, 不管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 不管是沿海城市学校还是西部地区学校, 都要重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上述思想和理念;全国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要努力达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规定的标准。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上述思想、理念等统一指导下, 学校和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灵活运用和组织实施, 例如, 俗话说: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体育教学中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如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主题教学法、示范讲解法、循环教学法、比赛教学法等, 究竟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健康发展, 完全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点等选用、组合或创编更适合的教学方法。从微观层面讲,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内容部分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都体现出规定性, 例如, 水平四运动参与方面“自觉上好体育与健康课, 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如有简单的体育锻炼计划, 并付诸实施等”;运动技能方面“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毽球、珍珠球和三门球等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身体健康方面“了解营养、睡眠、吸烟、饮酒等与健康的关系, 如知道膳食平衡有利于促进健康, 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分析体育学习和锻炼中遇到挫折和失败的原因, 并保持稳定和积极的情绪。如正确认识挫折的原因, 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等等, 都要求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水平四的学生进行学习和体验。此外, 介于心肺耐力、力量、柔韧性等体能既与健康相关, 又是学习和提高运动技能的基础;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健康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都需要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进行学习。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运动项目完全可以由学校来选择, 这是因为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各地各校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发展很不平衡, 而且, 各地各校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 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以及体育师资状况等不尽相同,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 具体的运动项目统一规定是不切合实际的, 导致一些学校“吃不饱”, 另一些学校又“吃不了”。此外, 运动项目具有可替代性特点, 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及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出发, 学生学习何种运动项目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学生喜爱某些项目, 并认真学习和锻炼。至于有的专家或学者还在坚持要规定每一个运动项目的具体课时, 更是不符合学校的实际以及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例如, 一个学校的学生篮球基础较好, 可能需要8课时就能较好地掌握篮球的一些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而另一个学校的学生篮球基础较差, 要较好地掌握篮球的一些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可能需要16课时或更长时间。再如, 如果一个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是足球, 大多数学生又都很喜爱足球, 那么, 足球的课时就可以多一些, 满足学生学习足球的需要和兴趣, 让他们学会和掌握。由此可见,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及其课程内容都高度重视规定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这使得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既要达到国家层面提出的统一要求或标准, 又能满足各地各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并形成教学特色。

3.《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为教材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突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基本上是“一纲一本” (即一本教学大纲, 一套教材) 的状况, 使得“一纲多本”成为现实, 教材的多样化为各地各校结合实际情况, 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开展充满活力、生动活泼的有效教学, 形成教学特色,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提供了可能。课程改革以来, 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等所有课程的教材都在数本甚至数十本以上, 每本教材无论编写的指导思想、写作风格还是内容选择、版面设计都各有特色, 有助于各地各校进行选择, 促进了教材建设和发展, 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即使像语文这样的教材, 各本教材之间在内容的选择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这都反映了教材内容的可选择性。体育教材内容也非常丰富, 而学生体育学习的课时有限, 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个性风格等存在差异, 更没有必要全国所有的学校都要教同样的运动项目内容。从“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出发, 只有有助于促进学生喜爱体育学习, 更好地健康发展, 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让学生进行学习, 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 搞千篇一律、“千校一面”意义不大。关于“体育课程改革以来, 基层体育教师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开放与放开, 实践表明, 教学内容的放开和开放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给部分体育教师提供了选择和创造的空间, 另一方面, 也给很多体育教师带来了困惑和困难”的观点, 笔者认为, 这一观点主要还是体现了大纲思维方式, 对“大一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念念不舍, 还是不相信体育教师的潜能和力量。如此, 又怎么能够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怎么能够促进各个学校形成教学特色, 提高教学质量。实际上, 学校和体育教师是有权利, 也有能力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 而且他们选择的具体教学内容更可能切合学校的实际, 更受学生的喜爱, 因为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 即使同一个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体育学习状况、兴趣爱好等也可能不同。体育教师不是不能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 而是我们的个别专家不相信体育教师, 不愿意放权给体育教师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需知道, 体育教师最了解学生的情况, 最知道应该选择哪些教学内容学生会学得有趣、有劲、有效。况且, 他们绝大多数都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 在大学中学了许多运动项目和理论方面的知识, 他们的工作经验少则几年, 多则数十年, 怎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会选择呢?关键是我们需要营造一个相信体育教师、鼓励体育教师的良好氛围;关键是我们要让体育教师要有学习新课标、交流新课标的机会, 据不完全了解, 全国有一半以上的体育教师从未读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关键是我们的一些专家学者要与体育教师平等相处、互动交流等,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和挖掘体育教师的潜能, 才能点亮体育教师智慧的光芒, 才能调动每一个体育教师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把更多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 我国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实际上, 课程改革10年来, 全国各地各校产生了许许多多颇有新意、富有特色, 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模式, 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创造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针对个别专家说课改以后体育教师不会选内容了, 不会上体育课了这一观点, 正如一位教研员所说:不是体育教师不会上体育课了, 而是上的体育课更精彩了;另一位教研员说:只要是有责任心的体育教师, 新课标的体育课一定会上得很好。因此, 下一阶段深化课程改革阶段, 我们主要不是要体育教师跟着做什么, 而是期盼体育教师能做出什么。关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开放应该是有限度的, 放开应该是适度的, 完全放开并不利于体育课改的健康发展, 还在一定程度上使体育教学出现了随意性加大的局面”一说, 我们应该这样理解, 从《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层面讲, 课程内容部分是有内容框架和要求的, 在内容框架和要求的前提下, 具体的教学内容 (或具体的运动项目内容) 是应该完全放开的, 这不是随意性, 这是灵活性和从实际出发。我们不能看到体育教师创编或组合了新的教学内容, 就批评其随意性加大;我们更不能因为体育教师没有按照你的个人观点来选择和实施教学内容, 就进行讽刺挖苦。对于体育教师创编的新的教学内容, 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当然, 体育教师创编的教学内容不一定都是尽善尽美, 我们可以通过交流的方式帮助其改进和完善。至于“一些锻炼价值很高但具有危险性的教学内容很少有人问津, 教学内容出现了简单化、低龄化的倾向”一说, 我们现在要问一问自己, 为什么这些教学内容很少有人问津?这些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体育基础?我们是否用成人化、纯竞技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我们的学生?我们是否对普通学生的体育学习不切实际地要求过高?我们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减负的要求以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适合某一学段的学生, 并注重简便实用、生动活泼, 让学生学得会, 学得有趣, 并能学以致用。如果我们选择的内容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要求又不切实际地过高, 就容易出现危险, 经常出现危险, 还会有学校领导和家长支持教这样的项目?体育教师敢教这样的项目?学生愿学这样的项目?此外, 我们应该知道, 锻炼价值高不高, 主要不在于项目本身, 而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学和认真学这样的项目, 并用这样的项目锻炼身体。至于说教学内容简单化、低龄化的倾向, 主要还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是体育教学竞技化、成人化教学倾向严重, 现在强调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联系, 要有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就说成是教学内容简单化、低龄化, 实际上还是用竞技体育的教学思想, 用成人化的思维方式、用培养少数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的认知特征来要求运动动机只是想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增进身心健康的普通中小学生。

二、课程内容部分的主要修订和说明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课程内容部分的编写思想、体例风格、表述方式等与《课程标准》 (实验稿) 基本一致, 但在一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并更加完善。限于篇幅, 具体的修订和变化见《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本文就主要的修订和变化做出说明和分析。

1. 增加了对课程内容的例举

为了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 考虑到帮助和指导一线体育教师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与《课程标准》 (实验稿) 相比, 增加了对课程内容的例举, 见案例二。

案例二:课程内容的例举

学习目标:初步掌握多种体育活动方法。

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

(1) 初步学会1~2项球类活动的基本方法。如初步掌握小篮球、小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或其他新兴球类活动的基本方法。

……

从案例二可以看出, 水平二运动技能方面的球类教学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课程内容是1~2项球类活动的基本方法,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例举了小篮球、小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或其他新兴球类活动。要特别说明是, 上述的运动项目只是“例举”, 而非“规定”, 其主要目的是供体育教师, 特别是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体育教师进行选择, 至于某一学校是选择小篮球、羽毛球, 还是小足球、乒乓球, 抑或是新兴球类活动中的1~2项, 都有学校和体育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进行选择。由此可见, 对于水平二阶段课程内容来说, 学习和初步掌握1~2项球类运动是“规定动作”, 学习和初步掌握哪1~2项及其具体的动作方法则是“自选动作”, 这也体现了在球类项目运动技能教学方面规定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2. 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课程内容的具体描述是与学习目标“捆绑”在一起的, 即目标引领内容, 内容服务于目标并有助于目标更好地实现。对于某一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 应该涉及到评价什么和怎么评价的问题, 从而真正促进内容的选择与实施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这一方面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新增部分。由此可见, 目标、内容、评价组成了课程内容体系, 这有别于课改前课程内容仅仅是对一个个具体知识点的描述, 至于为何选择这个内容而不选择那个内容, 学习这个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内容应该要求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等, 以往都不清楚, 从而使内容的选择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目标、内容与评价组成的课程内容体系可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使体育教师了解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 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应达到怎样的程度, 如何评价这个内容对目标达成的作用等。以下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内容部分的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的案例, 见案例三。

案例三:课程内容部分的评价

学习目标:初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

自觉上好体育与健康课, 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如有简单的体育锻炼计划, 并付诸实施。

[评价要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过去一周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 并进行自我评价。

由案例三可见, 如何评价学生达到了学习目标“初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主要评价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如何评价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 主要是“让学生说出过去一周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 并进行自我评价”, 这样就使评价内容和方法与学习目标紧紧挂钩, 也使学习目标不形同虚设, 真正体现了引领性、可观测性和可操作性。

3. 从课程内容角度减轻学生体育学习负担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要符合“减负”的思想, 本课程所强调的“减负”, 不是要减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不是要减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时间, 主要强调要减“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基础上, 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贯彻“减负”思想, 使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更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相联系, 更加注重在全面锻炼身心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和运用一些运动技能等。第一, 通过缩减学习领域来控制课程内容总量。《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基础上, 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学习领域合并成“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一个学习方面, 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也做了相应的缩减。第二, 适当降低运动技能的广度和难度。如《课程标准》 (实验稿) 水平二运动技能学习方面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之一是“做出多项球类运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水平三“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项运动技能”, 而《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到水平三才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 由此可见,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比《课程标准》 (实验稿) 要求学生晚一个水平学习和基本掌握球类项目的动作组合, 即降低了运动技能学习的难度。此外, 《课程标准》 (实验稿) 要求学生学习和基本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动作组合, 而《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是要求学生学习和基本掌握一些球类运动中的动作组合。“一些”比“多项”意指学生可以少学球类项目, 但需要学会、学好所学项目, 即降低了运动技能学习的广度。这些是符合“减负”思想的。当前出现了一种观点, 说《课程标准》 (实验稿) 淡化运动技术, 而《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强化运动技术, 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课程标准》 (实验稿) 没有一处说要淡化运动技术,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也没有一处说要强化运动技术。无论是《课程标准》 (实验稿) 还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都重视运动技术的教学, 都更强调为什么教运动技术、教什么运动技术、怎么教运动技术的问题。第三,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基础上坚持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 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 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为重点, 并与学生已有的体育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 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得越紧密, 学生就会学得越有趣、越轻松和越有效, 从这个角度而言, 也是在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减负”。如果教学内容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学生被动学了以后, 课外也不会运用此项教学内容自觉进行锻炼, 这可能会给学生的体育学习“增负”。至于有观点认为, 某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联系, 刚开始学时也没有兴趣, 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和培养。承认有这样的可能, 但更可能是学生学习这样的教学内容被动应付, 课外更不会运用这一教学内容自觉从事体育锻炼。为何我们不考虑在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内教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呢?

4. 增加了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

为了真正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体育为健康的思想, 同时, 考虑到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也要从小抓起,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 如个人卫生保健, 疾病预防, 食品安全, 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和保健, 生活方式与健康等知识和方法。增加一些健康教育的知识, 并不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体育学习为主的特点, 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形成健康的意识和生活方式。

三、对体育教师的几点建议

1. 树立新的教学内容观

体育教师要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特别注意树立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观, 所谓新的教学内容观, 是指运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比如,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实施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具体而言, 运动技能的选择、设计和实施要考虑是否有助于既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如果某一项的运动技能不能有效地全面增进学生的健康, 可以不教不学, 而是应该选择对学生的身、心、社的健康、协调发展作用更大的运动技能, 因为体育教学课时有限, 学生学习和练习体育的时间有限等。再如,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实施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这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实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 即教学内容要受学生喜爱, 使他们想学、乐学;二是要考虑教学内容能否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即这样的教学内容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和练习这样的运动技能, 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有长远的影响和作用。又如, 教学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 而不是面向少数具有运动天赋、想当运动员的学生, 这就需要改变运动技能越教越多、越教越难、越教越繁的现象, 学生不愿学、也学不会, 甚至还经常发生安全问题, 应该选择那些既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需要, 又生动活泼、简便易学、学以致用的技能。因此, 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和提高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这样选择和实施的教学内容其针对性、有效性才能不断提高。

2. 主动选择、设计和创编教学内容

新课程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高度重视教师应从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向主动建设者转变, 只有这样, 教育教学质量才会真正提高, 否则就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机械重复。体育教师一定要摒弃过去长期以来习惯于“领导至上”、“专家至上”的思维方式, 习惯于消极等待、被动执行的行为方式, 即领导或专家怎么说, 我就照单全收、不折不扣地执行, 完全扮演了一个教书匠的角色。今天, 在《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指引下, 应该具有“我的课程我做主”的思想和意识, 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这是因为体育教师直接面对学生, 直接体验和感受教学问题, 因而更加清楚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 应该怎么解决问题;体育教师不仅是一名教学者, 也是一名研究者。关于教学内容方面, 过去长期以来, 我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习惯于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去实施教学, 不管这样的内容学校是否具备条件, 学生是否喜欢, 教师能否进行教学, 都必须去教, 教学效果和质量可想而知。而《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只是规定了教学内容框架, 具体的教学内容放给学校和体育教师进行选择, 这使得学校和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 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切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更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更有利于学校形成教学特色。因此, 在今后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阶段, 体育教师不要再期望或等待国家层面来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而是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主动选择、设计和创编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观点认为, 不统一教学内容, 学校之间怎么比较?笔者认为, 单就教学内容而言, 学校之间如果要比较的话, 应该比较的是什么教学内容更受学生喜爱, 更能促进学生课外进行体育锻炼, 更有助于学校形成教学特色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有观点认为, 体育教师不会选择教学内容?这还是“防体育教师”的思想在作怪, 即不信任体育教师。笔者很难理解这一观点, 因为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毕业于体育专业院校, 他们都较为系统和全面地学习了体育与健康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而且即使是刚到中小学工作的教师, 在大学期间也进行过一定时间的实习工作, 更不用说已经工作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富有工作经验的体育教师, 应该讲他们选择教学内容不是难事, 难就难在我们的观念和习惯改变方面。如果体育教师真正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 怎么可能不会选择教学内容。反之, 即使规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不研究学生和教材, 教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更不会体现出来。还有观点认为, 应该规定必修的运动项目。笔者认为, 这弊大于利, 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在学校的场地设施、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等方面不尽相同, 教哪些运动项目更好, 学校、教师和学生最清楚, 应该让学校和体育教师进行选择。况且, 从面向全体学生, 增进学生的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角度出发, 也介于运动项目具有可替代性特点, 对于普通学生而言, 让学生学习他们喜爱的、能运用于日常锻炼的项目显得更加重要。同时, 应考虑到, 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的内容应该具有共同的基础, 我们不能说篮球是体操的基础, 也不能说武术是足球的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程共同的基础应该是体能, 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知识, 学好了这些知识和方法, 对于促进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技能, 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 体能、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知识应是全国所有学生必修的内容。

3. 全面把握四个学习方面的教学内容

篇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培训总结

15—16日,调研组在佛山、恒大足球学校考察。17日,课标修订组组长、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教授作了题为《试论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与切入点》的报告;课标修订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季浏教授介绍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思路,介绍了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划分、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设计原则、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结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并以体能模块为例,介绍了必修模块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还给出了教学建议。

郑庆顺在讲话中强调: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过去北大校长蔡元培所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学校教育必须对体育给予足够重视。郑庆顺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体育教研员、教师首先要抓好体育课程的落实,对没有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足体育课的学校给予问责。要创造性地把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全省学校体育工作推向新的台阶。

随后,调研组专家与到会的教研员、教师座谈。专家与教研员、教师就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展开了热烈讨论。同时,进行问卷调查。

会议期间还进行了2015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样本市、县(市、区)的体育与健康测试培训,那佳、许舒翔分别就质量监测工作作了动员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来自全省的18个监测样本市、县(市、区)的教研员、监测学校的领导及老师参加了培训。

18日上午,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与人类生态学院的Phillip Word教授作了题为《运动教育(Sport Education)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应用》的报告,介绍了国际先进的运动教育课程模式;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汪晓赞教授作了题为《体育课程模式和教学风格及其应用》的报告,介绍了11种不同教学风格的特点及优劣,并介绍了体育慕课等新兴事物。

调研组对广东省在此次调研活动中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广东省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及课标理念推广、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等方面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篇5: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培训总结

杨兴明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更加符合实际与时代要求。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上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定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时,加上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二是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性。

二、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方目标。

2、在“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理念中,为了防止教师误解“激发运动兴趣”理念,不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最终导致“放羊课”教学的现象,在强调激发运动兴趣的同时,提出要“重视对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等。

3、在“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理念中,强调各地各校要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帮助学生达到国家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

4、在运动技能学习方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比赛,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强调了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更加强调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确保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角色的要不断转变。

1、体育教师将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堂的引导者和课程的开发者不断转变。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能除了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2、师生关系将更加和谐。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应,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用公正合理的态度对待练习中发生的教师意料外的事情。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的过程。

四、新课标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断实现评价的改革与创新。更加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自己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教育意义,对体育又有了新的认识,对体育教学又有了新的思考。体育不是简单的技能教学,更不是健康知识的说教。而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与学生的经验,让体育教学回归自然。特别强调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一名学生受益。我们只有多反思、多总结,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篇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培训总结

新修订课标主要呈现以下九大变化:

1.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原来的“三句话”: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两句话”:

●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 原课标: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 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 注重启发式

●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 原课标:

●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修改稿:

●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

●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中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4.“双基”变“四基”。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与数学素养: ●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 训练数学基本技能 ●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以前强调的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现在提出的四基不但包括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关于基本思想方法,陈老师为我们分析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四大育人功能:一是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二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三是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陈老师结合小学数学现有的课标教材重点给我们介绍了小学阶段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分类、转化、归纳、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猜想、符号化、方程与函数、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他系统地为我们解读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陈老师的分析让我认识到在教学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双基”变“四基”,为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双基”变“四基”,任重而道远。

常用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化归思维方法、变中抓不变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整体思想方法等等。

5.关于设计思路的修改: ● 学段划分保持不变;

● 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

● 对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

● 对学习内容中的若干关键词作适当调整对其意义作更明确的阐释。

6.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修改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7.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

● 原课标: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 修改后: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最近一次修改又加上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符号感为何改为符号意识? ● 符号感(Symbol Sense)● 原课标: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 修改稿: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 符号感与数感都用“感”,“感”的表述过多。符号感主要的不是潜意识、直觉。符号感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符号进行数学思考和表达,进行数学活动。“意识”有两个意思:第一,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可以进行推理;第二,用符号进行的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般性。所以这是一个“意识”问题,而不是“感”的问题。数学的本质是概念和符号,并通过概念和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所以只能用“意识”。8.关于课程目标的修改:

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提法上的一些变化:

——明确了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四基)。

——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目标具体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

——学段目标的表述方式有所改变 9.关于内容标准的修改 结构上的变化:

数与代数的变化:(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第一学段:

①增加“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②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例如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第二学段: ①增加的内容: ● 增加“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 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 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②调整的内容:

● 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 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图形与几何的变化: 第一学段 ①删除的内容

●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删除“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②降低要求

对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不要求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降低要求为知道这些方向。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改为“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

①删掉“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②增加“知道扇形”。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统计内容主要变化如下:

● 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标准(修改稿)》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

概率内容主要变化如下:

●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

● 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第一学段:

①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删除“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②删除“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③删除“不确定现象”部分,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第二学段:

①删除“中位数”、“众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三学段。②删除“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

③降低了“可能性”部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放入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 这是修改后的一个重要变化。原来,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现在希望学生通过数据来体会随机思想。

● 这种变化从“数据分析观念”核心词的表述也可以看出。综合与实践的变化:

● 统一了三个学段的名称,进一步明确了其目地和内涵。●“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http://xxsx.fhedu.cn/Html/6/Menu/7/Article/576/

“未来的教育应当充分地彰显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会的不要教,要教的是不会的。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人有想象能力、抽象能力,而动物没有。”

在首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组组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从追溯教育的本原开始,进行了他激情澎湃的演讲。

“小学那点知识不到半年就学会了,为什么要用6年的时间来学习呢?就是要培养能力。”

他进而发问:“教育是干什么用的呢?”

“是要培养素质的。什么素质?向上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社会的责任感。”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最根本的表现,就是他教的孩子愿不愿意读书。

“这次修改课标,对一堂好课也进行了界定。好课除了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常人看来,良好的学习习惯无非就是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但是史宁中校长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绝不是这些。

“孩子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好奇心,小孩子提前预习过了,他到学校还听不听讲?好奇心没有了,你怎么去激发他的兴趣?而且孩子的判断能力不是很强,他都不知道他懂没懂,其实没懂,他以为他懂了,又不听老师讲课了,这知识不就夹生了吗? “我觉得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条就是集中精力。我带了很多博士生,有些人思考就是不深入,后来我发现他们的问题出在不能集中精力。”

史宁中校长说,小学生精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十几分钟,最多20来分钟,老师就要在这十几二十分钟内把你要讲的东西讲出来。如果老师掌握了知识的本质以后,再精炼语言,肯定能在20分钟内讲完。而反复地唠叨、重复,反而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作为国内研究统计与概率的数学大家,史宁中校长甚至认为,学数学不用笔不用纸,用脑袋想就能想出来,而这正是锻炼一个人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办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真正集中精力来思考问题。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培养思维能力也一再被我们的数学教育所强调,然而在这次峰会上,学生不会思考的问题被一再提起,这是为什么呢? 史宁中校长深有感触地讲了个故事。

北京大学一位数学系教授在期中考试的时候出了这样一道题:给出一个条件,一个结论,但没有说从该条件推导出该结论这一命题是正确的。请学生判断该命题的正误,如正确,给出证明;如错误,举出反例。结果,全班没有一个人做出来。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学生没有判断力,还没有真正学会如何思考问题。我们只会做给出条件又给出正确结论的证明题。”

史宁中校长认为,对思维过程的忽视,是当下数学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的老师讲课,往往是从中间开始讲,其实一开始的思维过程往往很重要,却被扔掉了。老师看学生学得怎么样,也只看答案对不对。“知识是什么,是思考的结果、经验的结果。仅仅结果的教育是不能教智慧的,智慧往往表现在过程中。有关过程的东西只有通过过程来教。过程的教育能够培养我们的孩子正确的思考方法,最终培养孩子数学的直观。因此我们要强调过程的教育,在过程中判断他的思维是不是对的。”

而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学生一起思考”。

那么,有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来推动数学教育走向思考、走向过程呢?同时负责数学教育质量监测标准制定的史宁中校长透露,未来这一具有导向性的评价标准将有两个重大变化:

第一,不要求计算速度,算对即可。“有一种说法在学校很流行:一看就会,一算就对。这是不行的,数学是需要思考的,不是培养技术工。以后考试不要题量太大。”

第二,强调在理解上的掌握。他举例说:“比如三角形内角和180度,你仅仅知道这个不算理解,你也应该知道,一个三角形里不能有两个钝角,一个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些一步就能得到的结论都应算在理解的范畴。理解没有内容是不行的。”

以此观之,中国未来小学数学教育将转入更加注重内涵的改革深化阶段:

上一篇:医院卫生党员承诺书下一篇:村书记述职报告模板